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想政治与道德修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人性教育;政治教育;信仰教育
作者简介:杨经录(1971-),男,吉林通化人,广东警官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授。(广东?广州?510232)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高校优秀青年创新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走向‘领域分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课题批准号:WYM091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090-02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的功能似乎是一个十分确定、无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如果抛开成见,深入思考,又会发现:以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认识还有很多问题,尤其是在发挥功能的领域方面,还有许多认识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本文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所发挥的功能做进一步的理性沉思。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人之为人的尊重与培育”的功能
人之为人的尊重与培育实质就是人性教育,探讨人性教育首先要了解什么是人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任何现实的人都是生物性、社会性、精神性的统一体,这里的生物性就是人的自然属性。所以,现实的人性主要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自然属性就是指人的本能的需要和欲求,马克思指出:“人直接的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1]而且,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这就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摆脱动物的某些属性,所以,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就是指人的群体、合作和归属的倾向。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2]所以,社会属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精神属性就是指人以思维、想象、目的性等为表现特征的思想意识。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就在于物种生活活动方式,而人的物种的特性就在于他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因此,思想意识是人之为人的一个重要特点。人性教育就是建立在上述对人性的理解基础上的教育,即对人的属性的尊重与培育,从而塑造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
从表面看,人性教育似乎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直接涉及的领域,但是,仔细思考又会发现,虽然它没有直接的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当中,但是,它却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可缺少的功能定位。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而思想政治素质是建立在一个健全人的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人人之为人的素质都不具备,那么又何谈思想政治素质呢?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这里的“实际问题”也就是大学生人之为人的基本需要,或者说就是人性的基本需求,这一原则的提出也正是尊重人的基本属性的具体要求。所以,人性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要的。另外,人性教育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是可能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包含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有人性教育的功能,只是每门课程发挥功能的侧重点又有所区别,这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加侧重于人性教育,或者说它就是人性教育。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当中包括法律基础教育,但是,该课当中的法律基础教育只是规范层面的教育,所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概括为道德规范教育。道德规范教育与人性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从教育目标上来看,大学生的道德规范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3]这样的目标实质上就是培养大学生成为一个具有高尚人格,明礼诚信的优秀公民。人性教育其目的在于人之为人的唤醒、提升与超越。实质上,它与道德规范教育一样,也是培养大学生的高尚人格。其次,从教育内容上来看,道德规范教育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知识。而人性教育的内容事实上也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所以,二者的知识内容基本互通。第三,从教育效果上看,道德规范教育与人性教育的结果相辅相成,道德规范意识较强的人,其人性也较为圆满;道德规范弱的人,其人性也有所缺失。所以,道德教育与人性教育密切相联,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承担了人性教育的功能。
综上,人性教育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所以,人性教育的功能,即人之为人的尊重与培育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之一。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人之政治属性的建立和完善”的功能
篇2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措施
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
德境界的提升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比较注重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的论理型文化,如 《大学》中提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古代时期大学的根本道理就是要求人要有光明善良的道德,不仅如此,还要不断地更新思想,逐渐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具有现实意义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观念,如我们常说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等,这些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对大学生优良德行的塑造、高尚情操的陶冶、道德境界的提升等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所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爱国情感的激发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这些爱国人士在民族危难时期挺身而出,他们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是作为中华儿女所必须具有的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所以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价值信仰和优秀品格。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将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革命精神贯穿其中,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3.有利于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一个民族想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民族自豪感,一个连自己的国民都没有自豪感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而民族自豪感则正是建立在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上的。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接触了许多新的外来文化,这些新的文化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尤为严重,外来文化使得许多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失去了信心,而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雄伟的万里长城等都代表着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所以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不利影响
传统文化虽然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还有一些腐朽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如封建专制统治时期的封建特权、男尊女卑、封建迷信、三妻四妾、重农抑商等。这些对大学生产生了许多的负面影响。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重道德、轻法制的思想则会不利于大学生民主法治观念的培养;由于我国传统文化过分注重伦理政治,忽视人的权利,造成大学生权利观念的严重缺失。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取向一直是个体服从整体,所以在长期的文化影响下使得当代中国人产生了严重的心理疾患,这对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极其严重的。
三、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1.借助媒体与网络宣传传统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社会,媒体在消息传播和文化的宣传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学校内部宣传传统文化的时候要选择校园广播、电视、校报等各种形式对学生弘扬传统文化中有用的内容。而学校则要做好在学生中宣传传统文化和教育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学校可以专门成立开设文化讲座,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地去学习传统文化,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历史有所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些有特色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网站来使更多的学生加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来,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不断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2.将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
面对几千年来发展形成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其中与我们新时代的精神文化相适应的部分,去除那些落后的、没有进步意义的文化思想,所以对于大学生来说,要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在传统文化的指导下提高科学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熏陶作用,但是我们在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教师要将正确的具有进步意义的传统文化运用到思想道德教育中去,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参考文献:
[1]张 伟.论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D].济南:山东大学,2010.
篇3
关键词:思想道德;法治修养;社会公德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学校环境走向社会环境的过渡阶段,大学生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各科专业知识的学习,更应该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法律知识方面的学习,这些都是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实际的大学教育过程中,由于社会环境、大学生个人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对大学生加强这些方面的培养,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第一,思想道德品质是一个人自身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术规范,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中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心存公益观念和善良的信念,提高自身的整体道德修养。只有具备了这些,大学生才能成长为具有专业知识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在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发挥更大的力量。第二,思想道德是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所必不可少的,只有每一位公民都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够有效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大学生是社会公民中的一个重要主体,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机制的构建是非常必要的,不论对大学生自身还是对社会公共秩序的维护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三,道德规范的约束固然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共秩序稳定,但是这种约束是需要公民个人去自觉遵守的,对于一些道德水平较差的公民来说,法律的强制力约束也是非常必要的,任何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惩罚,法律的权威不容置疑。大学生法治修养机制的建立能够从多角度对大学生进行法律基本知识的教育,让大学生对国家的法律规范有更全面的了解,实现大学生的知法懂法,这样大学生才能以法律为准绳来约束自身的言语和行为,不做违背法律的事情,这也能有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完善和社会秩序的稳定。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的问题
1.缺乏道德意识大学生属于高等教育人才,本应该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道德品质,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许多大学生都缺乏道德意识,很少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学校中组织的一些公益捐款活动中筹集到的善款数量也非常有限,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公交车上从不主动给老弱病残孕人员让座、不遵守公共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等,这些都说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缺乏,也没有意识到这些公益活动对于社会的重要性。2.人际交往问题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些学生心理封闭,很少与他人交流沟通,造成性格方面和心理方面出现了一些病态,性格孤僻,独来独往;另一方面,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自我评价过高,这类学生往往只重视自己的想法,不在意他人的感受,甚至还有一些会联合起来欺负家庭条件较差的同学,造成班级中同学之间的关系不融洽。这两种都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的体现,这种情况也是能够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而得到明显改善的。3.诚信方面的问题诚信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着逃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这些不仅仅是诚信方面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对个人的学习不重视,对个人发展没有规划的表现。还有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借钱不还的问题,这更是诚信缺失的重要体现。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修养问题
由于法律方面教育的缺失,一些大学生缺乏法律方面的基本认识,对法律中的各种观念认识不全面,例如:第一,一些大学生对于法律中规定的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明确,不能按照法律的规定去履行自己的义务,也很少有维护自身合法权利的意识,甚至一些大学生的基本权利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却并不自知;第二,还有一些大学生对于权力和法律的认识存在误区,受一些传统不良思想的影响,这些大学生认为官职高的人的行为可以不受法律的制约,有钱的人违反法律之后可以用金钱来摆脱惩罚等;第三,一些大学生不能区分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甚至认为二者是没有差别的,也并不了解二者在法律制裁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之处;第四,大学生对于自身权利保护意识薄弱,遇到一些自己权利受到侵犯的情况甚至并不知道可以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权,还有一些大学生有维权意识却不懂维权的方式或者因为维权步骤过于繁琐而放弃维权行为。上述种种都是大学生对法律知识认识不全面的表现,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到大学生法治修养的养成,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较大不良影响的。
三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建议
(一)社会方面
我国当前的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现象和不正之风,这些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会对大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就必须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第一,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社会中制假贩假等不文明行为的打击力度,并重视通过各类文化产业宣传精神文化建设,让大学生在文明的社会环境中收到良好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第二,在立法方面,要根据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提高法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公民进行普法教育,给大学生创造一个人人懂法的良好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法治修养的提高。
(二)学校方面学校是大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中的管理者应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一方面要开设相关课程,让学生通过必修课程来直观的学习思想道德方面以及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这些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修养的基础;另一方面,学校还应积极组织一些课外活动,例如法制讲座、普法栏目剧活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实际的参与到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让学生在实际的体验中去感受道德的魅力和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
(三)大学生自身方面
社会方面与学校方面的相关建设都是外部因素,大学生的自身方面则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修养的重要内在动力。大学生必须提高对自身道德素质和法治修养的要求,一方面应该主动去通过各种方式学习国家的法律法规,并在实际生活中以法律的规定来严格要求自己的行为,不得挑战法律的权威;另一方面,还应该自觉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自省,提高自身的慎独能力,不论何时何地都要以道德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去帮助更多需要的人,让自己有限的人生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些实践活动也是将自己所学到和掌握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修养的外在体现。
参考文献
[1]彭雪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的再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7(10):197-199.
[2]孟琛博.浅析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途径[J].经贸实践.2015(09):220.
[3]王雪琴.试论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16):9.
[4]李学明.大学生法治思维培育探索——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法制与社会.2016(36):244-246.
篇4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专门课题。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指导并使其工作顺利开展,也能使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一)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方面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大学生在政治态度、道德品质及心理的成熟度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积累的社会经验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的社会环境,思想信念还不够坚定,知行脱节现象普遍。这就需要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从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受到各种多元化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西方国家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影响,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思想文化的渗透。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有盛行趋势,这些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把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教育,具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传统教育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方面的信仰教育相结合而形成的一套全新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教育。能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当代大学生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治意识。当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热情不高,一次调查结果中只有16.67%的学生喜欢关注政治,其他的都对政治冷漠。这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大学生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相比,这一代大学生对政治活动的参与意识较差。其主要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就业问题及社会环境有关。当代大学生政治冷漠现象对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稳定进步发展以及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作用。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道德品质。良好道德品质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使大学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在礼貌、诚信、对待友情和感情的真情以及孝敬父母等各方面都存在问题,更有些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本身就应具备判断是非得失的能力以及优良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应该先学会做人,才能更好的学会做事。在任何时候道德是不能丢失的,否则就会失去方向,误入歧途。
(三)价值取向。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历来是与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相伴随的,大学生活条件的多元化必然会在具体的、单个的思想观念和心理状态方面显露出来。从目前的高校实际看,大学生这种复杂的思想观念突出地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的多元化。一部分大学生一味的崇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心强,奉献精神缺乏等等。这些不良的现象误导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总的来说,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必然会使当代大学生政治上、道德上、心理上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四)心理健康。健康的心理素质是高校学生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障。然而,在社会经济气候多变,中西文化冲突,各种思潮碰撞,各种矛盾现象不断出现,造成了大学生各种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如人际关系中的闭锁心态,职业选择中的焦虑情绪,恋爱中的人格裂变以及各种精神上的疾病等问题。
三、存在问题成因的分析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社会塑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受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也是由其中不良因素影响产生的,因此有必要了解这些不良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场所,是学生成长的沃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子女产生重要的影响。现代家庭的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由于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现象增多,导致了父母对子女的过于溺爱现象严重。使孩子从小就缺乏锻炼,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物质攀比等等不良现象,孩子从小就灌输了不良的教育,自私自利的行为严重,这也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学校因素。学校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但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仅仅是高校的问题,而是各个教育阶段共同联动的问题。大学教育阶段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中学以及中学以前的学校教育不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搞,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为不少学校德育教育重灌输,轻实践;重提升,轻生活基础;重成绩,轻道德培养。有的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人的德育,导致德育功能缺乏,市场泛化,也使学生感觉到道德教育的虚假性。这些都严重阻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
(三)社会因素。社会因素是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出现了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生活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等多样化的新特点。这些特点使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情况、新问题。社会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在学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政府应制定有效地措施,使思想政治教育顺利有效地开展。社会团体更多的是注重大学生的能力问题,却忽视了道德缺失的问题。
结束语:总而言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必须高度认识,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为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实践 道德与法律 思想导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064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部分大学生身上却常常表现出道德缺失和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道德和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规章条例,而且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正处于求知成长状态的大学生尤其重要。如何通过“思修”课教学实践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老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1 “思修”课教学实践的重要性
《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重要而基础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大学生进入高校后研修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观、价值观和法制观,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自身素质,自我修养的课程,对于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思修”课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从事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联系现实社会的实际问题,用理论知识来指导社会问题,以社会现象来印证理论知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面结合起来,在实际日常生活中加深对思想道德理论和法律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教材内容与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及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太少,学生无法直观地理解课程中所阐释的理论,进而留给学生思考并进行探索性求知的东西也就少之又少。如今一些老师自身水平有限,导致教学内容缺乏逻辑性,课程内容与中学时的思想教育课程衔接性差、重复多。因此,学生希望教师的教学内容能够有趣一些,深刻一些,能够贴近学生生活一些;希望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向社会扩展,能够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内容与政治动态、时尚前沿、社会制度、大学生的思想热点相吻合,能够有力地对社会和大学生提出的各种尖锐的矛盾和敏感问题做出系统而全面的回答。
“思修”课教学实践的重点是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思修课的教师经常参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知行转化的教学氛围和教育环境,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情、寓教于境、寓教于行,做好知行转化和统一。
2 道德与法律意识的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性
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可以说是一对连体婴儿,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益,相互推动,密不可分的。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以作为法律评价的标准和推动力量。道德与法律共同合作,是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社会规范。道德与法律虽然在不同的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共同服务于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法律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思想道德为法律提供了思想基础和价值目标;法律为思想道德提供了制度保障。
无论是法律规则意识的培养,还是道德素养的提升,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而“思修”课教育则处在首要位置,每位身处“思修”教学岗位上的教师都应有一种使命感,努力地提高每位受众的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教学实践中,笔者通过案例教学能够较为具像、生动地把原理及规则为学生解析明白,进而去影响其精神的塑造,从而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与法律意识的加强做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 “思修”课作为大学生道德与法律意识形成的思想导航
如今大学生存在知行背离道德现象早已引起了德育工作者与研究者的重视。德育研究工作者认为形成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有三种:一是道德要求过高论,二是社会环境影响论,三是思想道德课堂教育问题论。在这三种成因中,第一种,是没有一个正确的道德意识,以至于过高地加大道德的要求造成心理上的畏惧感;第二种,是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观的表现;这两种情况归根结底可以说是,大学生在形成道德观或道德意识时缺乏一种正确的引导,而“思修”课教育正是给大学生提供一个正确而系统思想引导,以助于大学生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或道德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永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2,(6中).
[2]文军.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探讨[J].中国水运,2007,(5).
篇6
基金项目:本文是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换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013SZYB00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仁财,男,陕西师范大学文科基础部教师,硕士,主要从事理论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丁凌,女,陕西师范大学文科基础部哲学专业,主要从事哲学研究。
摘 要: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着诸多困境,其中一个较为突出的就是大学生知行转化的问题。部分高校学生或是不知而不行,或是知而不行,又或是所知非所行,这与德育教育的目标是相背离的。针对该问题进行多角度剖析,并从德育内容和方法维度提出对策,以求实现“知行本体,合一并进”的德育教育目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换;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72-03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的困境
(一)从知的角度而言,长期停留在理论层面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曾言:“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当前大学生面临着诸多知行转化的困境,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大学生对“知”、“行”的认识比较模糊,仅仅停留在文意的理解,没有将其内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
在古代人们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主要是将其看成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知行合一”常常与“德育”相结合成为一种德育观,所谓的“知行合一”就是“德知”与“德行”的统一,即让大学生实现真正的“道德内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知”主要是指行为主体对社会现象及行为的观点。
它可以是行为主体在处理和对待社会关系时所采纳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也可以是行为主体对是非善恶、自身或他人意识与行为正确与否的判定。我们必须明确道德认知是道德行为的先导和基础,道德认知的模糊必然造成知行转化的困境。
当代大学生对道德认知并没有明确的认知标准,就算是有也是比较模糊的。
譬如,我们时常会对原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产生争议,在公交车上到底要不要给老人或妇孺让座就成为热点话题之一,诸如这样的争议让大学生在面临道德选择和进行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无所适从。对道德认知的无知,为知行转化增加了一道屏障[1]。
(二)从行的角度而言,社会缺乏创造行的机制和条件
要想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化,就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将知这一内化的内容外化成为行[2]。然而,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在社会转型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们不再相信空洞的说教,而是更加务实,认为“务实才是硬道理”,但是大学生却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日益功利化,做事追求现实回报,凡事都要进行权衡,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时,部分学生不会将知转化为行,割裂了知行的统一关系,使自己陷入知行转化的困境。
同时他们思维方式的变化也使知行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整个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部分学生出现“人都是自私的,只有自私才能保护自己”的错误观念。拥有这种观念的学生即使拥有非常明确的道德认知,也不会将其转化为行动,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了使自身利益不受损害,知而不行。无法将自己的所知应用于实践,服务于他人和社会。
与此同时,随着社会转型,原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也随着体制或制度的转变而变化,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和认识都处于剧烈变化之中,人们对行为的评判标准日益多样化,就传统观点来看是正确的、道德的行为在当代可能就是不正确的,知和行之间有着现实的差距使知行转化难度进一步加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教育因素
当代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要模式,“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不利于学生的知行结合和全面发展。其过分强调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通过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生的学习局限在书本的范围之内,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实践活动,知行不能结合,从而使所知与所行严重脱节。大学教育显然应该突破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德育教育、智育教育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学生的道德践行活动,然而,在现今的高校却并没有这一教育瓶颈,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1.教育内容出现偏差:高校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浸炼。当前德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关键,然而德育实践却逐渐走向边缘化,德育教育与德育实践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理论和实践发生严重脱节,总体教育趋向于重志轻德的局面,大部分学生的道德认知仅仅停留在肤浅的书本知识层面并未真正转化为其内在品质,更没有转化为道德行动,正所谓“说归说,做归做”。要知道,知识传授只是高校教育的一个层面,将简单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才是高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2.教育方法存在问题:教学方法机械化,教育内容匮乏滞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理论课和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教学来实现,而授课的方式也主要是直接灌输。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知识大爆炸时代已经来临,愈来愈发达的科技和愈来愈繁多的信息,使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单一式的、缺乏创新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主题性需求。重视理论灌输,轻视道德养成,是学生无法做到“知行本体,合一并进”。也就造成大学生知行转化的困境。
3.教育体制尚未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知行转化评估机制不健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主要采用量化标准进行评估,以学分制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德育知识的接受程度,这是对我们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次突破,但却在无意中陷入了重量而轻质的泥潭。学生只要在考核中达到量的指标,就等同于具有了道德修养,将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以量化指标为评价标准,忽视对道德践行正确与否的判定,其本身就存在知行割裂的现象。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社会文化多元化增加知行转化的难度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教育大众化、媒体平民化、生活物质化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潮流,但我们在注意到这些潮流的同时,不能忽视的是由此引发的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以及道德认知的复杂化。当代西方社会流行着多种社会思潮,流派众多,范围广泛,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这些思潮也快速涌进中国。如:以“重估一切价值,打倒偶像”为出发点,以高扬意志,贬低理性为内容的“唯意志主义”;以崇尚多元,相对主义,不确定性为方法,调否定、摧毁、解构一切的后现代主义;以及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利益为目的的新功利主义。这些涌进中国的西方思想固然有其可取之处,但其中的主要内容并不符合中国历来的文化传统和道德要求,与中国现代社会主流的道德价值观念也格格不入,这些思想要么只注重行的结果而忽视知的过程,要么只停留在思想层面,与实际不符,无法付诸实践。而大学生正处于文化及道德认知阶段,由于这些多种、多重现代文化的冲击,使他们在面对众多的道德评判标准及观点时感到无所适从,道德认知的模糊也就意味着其道德行为的未知性,不知也就无法行,知行转化也因此而陷入困境。
2.负面社会德育环境破坏正面的德育教育
中国是一个道德资源极其丰富的文明古国,几千年历史文化积淀下的道德底蕴十分浑厚。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脚步加快现代伦理生活实践日益呈现出内在的分裂和紧张,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现象日趋严重,社会整体的道德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大量的负面新闻充斥着人们的耳目,社会德育环境无法与现代德育教育实现统一,这也就相当于割裂了德知与德行的关系。当代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负面的社会环境中时,其所接受的正面的教育功能势必会被削弱,每个处在社会中的个体必然要受到客观环境的极大影响[3]。德知与德行不能实现统一的可能性也就愈发增加。
(三)行为主体因素
不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个人能否实现知行转化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其自身的因素。若要实现知行转化,道德修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道德修养是个人对自身品德的培养,是个人将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德的过程。就我国古代王阳明“知行合一”的道德修养方法而言,其理论的特色及关键之处就在于立志。然而当代大学生是温室中的花朵,从小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自我意志的成长受到极大的压制,因而在面对现实问题时往往会显得禁不起诱惑,扛不住打击。由于缺乏坚定的意志,所以自我虽知其善,却不能付诸于行;虽知其恶,却仍行而不止。因而假如要真正解决知行转化的困境,实现从知善知恶到为善去恶的转化,就必然要克服人意志薄弱的问题。
三、加强大学生德育教育有效性切入点研究
(一)转变德育教育理念
若要解决知行转化的困境,首先应从高校教育入手,切实转变高校德育教育的理念。虽然外界对是否应该以“德育为先”存在争议,但就目前状况而言,“德育为先”的确是转变高校德育教育理念的基础,党的十八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确定“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同时,在德育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应提倡“知德行善”,将道德行为的基本规范运用到实践当中[4]。一方面我们要加强大学生对道德认知的教育,将“空”、“洞”、“大”的道德知识转化为对他们自身道德认知的教育。
一个人的道德行为是一个人道德习惯的外在表现,因而若要使当代大学生实现知行转化,一定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以及利益习惯并且形成勤俭、节约、安全、文明、文化的意识,使当代学生在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真正实现知行的合一并进。
教育学生重视实践浸炼,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德实践者,当自身道德标准受到他人质疑,或与他人在利益中发生冲突时,对道德行为的评判标准进行审慎的反思,力争使其符合客观规律,实现社会认同。在坚持德育为先以及知德行善教育理念的同时,我们还应主张创新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等,以使知行实现彻底的统一。
(二)创新德育教育方法
社会环境的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不但不能满足学生主体性要求,反而有可能引发学生对当前理论知识的不满和反感,创新德育教育方法迫在眉睫。
德育教育首先应该回归生活,高校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必须既与学生性格特点相结合,又要适合于社会需要和职业要求。对高校的学生因材施教是至关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手段,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精神品质。其次,我们还应坚持知识灌输与情境体验的结合,使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关联,增强理论知识的实践性、真实性和趣味性,防止大学生出现逆反的不良情绪,更好的对道德理论知识进行学习。
(三)完善德育评估机制
以量化评估为标准的德育评估机制并不能真正反映学生真实的道德素养和知行转化的情况。量化评估毕竟是单方面、被动的评估,并没有体现大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要想真正发挥德育评估机制,就应当首先实现评估机制的生活化,将量化的评估方式转变为对学生日常生活中具体言行的观察和衡量,决不能脱离生活实际。一旦与实际脱离,出于好意的德育评估机制会成为阻隔学生德性发展的巨大障碍。
(四)弘扬主流价值观,提升公民道德素养
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思想观念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这一趋势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甚至会导致人们对行为评判标准的争议和质疑[5]。在当代中国,整体国民道德素质下降的趋势逐渐显现而且日趋严重,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任务日益迫切。
我们应该强化全体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辱观的教育,使社会中的每一个个体都为自己的祖国和民族而骄傲,民族自豪感的增强使每个公民都愿意为了维护祖国的形象努力奋斗,对公民进行荣辱观教育,使其知荣明耻,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个体的道德修养,更好的解决知行转化的困境。
(五)坚定自我意志,知行顺利转化
自我意志薄弱是知行难以实现顺利转化的本质原因。意志影响的是人们行为选择和道德践行,志不坚则行不成,一个意志力薄弱的人势必会使知行转化大打折扣,要么知而不行,要么行非所知。若要做到“知行一体,联动并进”就必须要加强自我道德意志的培养。
道德意志的培养归根到底需要四个步骤:学习、自省、积善和慎独。学习不仅仅指书本上有限的知识,我们需要学习的更应该是道德知识、道德典范和他人的道德经验。在学习中,主体必须结合自身的道德实际进行理性思考,是学习所得转化为自身的动力并得到升华。自省是道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它是道德主体自觉地弃恶从善的一种愿望,我们要在掌握道德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开展自我批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剖析自己,真正实现德行的完善。
通过分析我们知道:要想真正解决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用“知行合一”的德育观作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知行分裂”,用规范的道德知识来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进而为我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我国德育教育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安克杰.大学生德育中知行分离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策[J].理论月刊,2006(11).
2 徐旭如.学校德育目标内容的分层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
3 李英林.高校德育主体的矛盾困境及其超越[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 万健.大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对策研究[D].高等农业教育,2009(9).
5 夏洁.当代中国道德领域知行分裂现象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2004.
6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法律意识;路径分析
[引言]随着我国国民经济与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的不单单是科学技术人才,往往更需要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过硬的综合性人才,但是由于我国近些年来才开始重视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的研究,导致我国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发展缓慢。因此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就变成了重中之重。
1.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大学生社会道德意识缺失。虽然大学生普遍受过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意识教育,但是并不能说所有的大学生都已经形成了健全的道德意识与法律意识。现如今仍存在着部分大学生把自己的私欲放在首位,缺乏责任意识和基本的社会担当。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冲突时往往选择个人利益的保全。这是整个社会所摒弃的
1.2 部分大学生往往只享受权利,而忽视义务,无法承担社会责任。要知道,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不少大学生现如今对公民概念理解十分模糊,重公民权利而忽视公民意识,法制意识不强,公民意识缺失。众所周知,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区分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四有”新人目标,但是当代大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点。明确国家与公民的血肉组织联系,重中之重。
1.3 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出现“法盲”。现如今很多大学生在面临权利侵害时都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但是往往有一些大学生常常冲动支配了一切,不但没有积极的用法律解决问题,往往还走上了不归路。大学生犯罪率居高不下,甚至成为了犯罪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药家鑫案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从根本上反映了我国现在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力度不够。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法律修养,迫在眉睫。
2.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的方法
2.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切忌空谈理论。理论学习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生动并且具体。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提高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的同时,注重密切联系我国现如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切记不要脱离社会空谈教育,只有密切联系实际,才能真正领会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方法,才能积极主动的投身于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之中,才能根本上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
2.2 注重师资力量与教学方法革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入新鲜的师资力量是我国现如今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兴趣,使得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之中,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兴趣,使得课堂变得丰富有趣,从而大大加强了课堂的多面性和灵活性。
2.3 注重学习科学理论与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当代大学生应该基本掌握基本理论并运用这些知识充分的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想境界,培养法律素养。在学习基本知识的同时,大学生要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的领域,最终达到提高自身思想水平的最终目的。
3.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3.1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身身处社会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才。与此同时,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重要影响,要知道三观的养成对于以后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最后,促使自己德与才全面发展,不断的加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从各个方面完善自己,最终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3.2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反思我国社会的基本情况,道德滑坡,责任感缺失,法律意识淡薄,这一切都与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密切相关。大学生要有着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积极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在保障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时,积极保障国家的权益,政府的权力行使等等。只有大学生都能积极的投身于社会建设中来,社会才会真正的和谐,人们也才能真正的走入“小康社会”。
3.3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重中之重,换句话说,一个国家要想富强民主,就要大力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对于现如今我国的教育制度而言,还存在些许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改善,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就有助于我国教育改革者们认识到教育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改革,最终才能促进全中国教育水平的发展,是我国教育水平整体达到质的飞跃。
[结束语]随着社会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律意识教育的问题的关注,作为当代大学生也应该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审时度势,定位自身。教育家们也应该积极改革教育制度,使大学生不但成为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还能通过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何佳蓉 法制视野下大学生思想道德问题探究 渤海大学 硕士 2012-04-01
[2] 朱宏伟 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对策研究 西北工业大学 硕士 2004-03-01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道德; 知识经济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091-02
而我们的社会需要的不仅有才,还必须有德,有才有德者是大才,有才无德者是怪才,无才有德者是愚才,无才无德者是小人。如果大学生只是接受了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而道德素质不高,社会是很难接受的。因此,全面提升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一切高校的重大历史史命,必须进行认真的研究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特点
(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知识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大学生寄予厚望,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素质却令人担忧。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
(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是由于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在个人文明举止方面,随意、庸俗被少数学生看作是一种“潇洒”,而对道德、纪律的蔑视与叛逆却被看作是有个性。在男女交往中,只注重感情体验、生理要求,面忽视男女双方爱情的义务和道德责任,甚至有个别学生对学校严令禁止的婚前的做法漠然置之。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考试作弊、损坏公物、随地吐痰、买饭加塞等现象时有发生。
(三)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在生活方面,推崇及时行乐,吃讲排场、穿讲高档、玩讲多样、相互攀比、超前消费。生日及节假日往往成为他们物质消费的庆典,狂欢痛饮、挥洒人生,甚至一些来自边老山区的学生出现不惜“借钱过好日子”。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声称“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的所谓“治学原则”;在爱护保护他人成果方面,随意破坏、剽窃事情时有发生。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从我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社会出现了许多我们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现象、“拜金主义”有所抬头等,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了严重影响。某些错误的舆论导向,对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内心世界的发展也同时产生了不良影响。生活在“象牙塔”的部分大学生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价值观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颇有点“急功近利”,认为自己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就应该去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他们往往忽视了“社会价值”的存在。
当前困扰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问题主要有两点:客观上“收入两级分化”、“社会不公”、“竞争无序”等不良现象的增多,直接导致部分大学生对改革负面评价的增加,并产生一些深层次的隐忧,甚至有的大学生认为前途渺茫。主观上大学生对公德赋予了很高的价值,强烈要求改善社会公德,但对自身的道德实践却缺乏同样严格的要求。对现实中反道德行为标准表现出无可奈何、默认,甚至主动接受。加上由于社会对一些现象不能做出明确的道德评判,直接影响部分大学生行为的选择和道德的困惑。理想信念与困惑并存。在思想意识领域,近年来流行的“淡化理想”、“拒绝崇高”、“告别主义”,“改变话语”等思潮,对青年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再加上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如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说理,轻管理;重形式,轻内容的弊端。而过高要求,缺乏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体系,也因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还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特别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不少学生已习惯以我为中心,“人人为我”视其为理所当然,至于“我为人人”既不去想,也不愿去做。久而久之,尊敬师长、敬老爱幼观念淡薄了,冷漠、自私、怕苦、怕累的坏习气养成了。
三、抓紧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必要姓和重要性
经过近十多年的艰苦的学习奋斗和寒窗生活,他们终于来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大学,家长、亲戚和朋友给了他们殷切的希望。同时,社会把大学生看成“天之骄子”,看成是祖国的未来,寄予大学生以重任。作为“时代骄子”、“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究竟还应该不应该在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加强自己内心世界的修养?是对当代的每一位大学生都应该积极而又审慎思考和回答的一个问题。而当代的大学生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一个完善的人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不断地学习和加强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并把它付诸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基本治国方略的需要。当今社会的现实表明,仅靠法治是远远不够的,“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的紧密结合才是正确的选择。公民道德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客观要求,它的基本追求是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对于个人来说,主要是素质的全面发展。公民道德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公民道德建设还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展先进文化,全面提高公民素质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中有许多值得传承与弘扬的美德。弘扬传统美德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先进文化更要倡导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道德。这是新时期大学生无法回避的大问题。也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必须。
四、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思考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的本质,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等是大学生经常思考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因其生长在改革开放年代,置身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中,多重价值观念的碰撞,复杂的社会现实和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使其人生选择尤为艰难,哪就要:其一“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是人生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只有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摆正自我的位置,才能正确回答人生目的、人生理想、人生价值、人生尊严等问题。当前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国家关系问题核心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角度说明“个人服从国家利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所要遵循的道德原则。其二,“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人生责任这四个相互关联的问题。首先要有科学的人生目的,其次人生态度是人生主体的精神状态,责任意识是当代人的基本素质,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理想与信念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精神支柱,是促使人前进和奋斗的精神动力,其三,“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信念”,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共同理想与最高理想的关系,追求崇高的理想,树立科学的信念。其四,“正确对待交往、友谊和爱情”,要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同室、同班、同乡之间的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还根据各高校普遍出现的大学生恋爱低年级化的趋势,引导大学新生正确处理爱情与友谊、学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二)加强素质修养,提高道德水平。大学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要求,根据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应当设计出好的培训方案。首先要“学会心理调节,增进心理健康”是针对当代大学生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心理压力过大,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的调试。其次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文化素质修养的重要内容,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思想道德修养课应当向大学生讲清楚什么是正确的审美观,什么是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美与丑,正确处理真善美的关系,创造美与享受美的关系,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使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塑造美的人生。再次,“培养高尚的公民道德”,根据我国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揭示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提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的公民道德及其提高大学生公民道德水平的途径和方法。最后“做诚实守信的大学生”。市场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建立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秩序,国家助学贷款的启动也迫切需要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诚实和谎言;守信与失信;信任与信任危机是市场经济的基石,必须严肃对待。敬业精神是成功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作为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大学要探寻培养敬业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篇9
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的建构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思想教育工作者及其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既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并借鉴国外有益的东西。笔者认为,借鉴和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一个可行的途径。AHP是美国科学家萨迪经过多年研究和结合社会经验提出的一种新型的评价方法[4]。将AHP应用于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标体系,可以摆脱传统教育中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隔开来的弊端(学习成绩定量化,操行评语定型化),它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效地结合起来,改变单一的学习成绩考核方法,引入新的统计分析方法,使之更为科学。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可以采取四个步骤:第一,合理分析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中各基本要素,如学习态度、劳动价值观、自律能力、实践能力、政治理论、政治价值观、职业道德观、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等,在教学和评价中注意区分层次。第二,对待同一等级的学生要从其他方面去比较,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或相同,然后绘制表格,以便更好地分析和判断。第三,根据所制表格从中分析哪元素占有更为有利的位置。第四,计算各个元素各个方面的分值,然后比较最后结果[5]。在AHP分析的基础上,分析探讨当前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的主要原因,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教育者的素质,双方所处的环境,运用的方法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农林类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弱化,只有从多方面分析其原因才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原则
为了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评价的有效性,在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和遵守一定的原则。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其实就是培养农林院大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律意识,只有将两者结合才有可能更为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自身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实现农林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实施有效性评价时应遵照以下几个原则。1.客观实践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工作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原则要求农林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全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中的所有要素,做好调查分析;在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时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禁止个人主观思想和人为因素的掺杂。然而在实际评价过程中,评价者对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对象的认识程度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有效性评价过程中,要全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2.动态评论和静态评论相结合的原则静态评论主要是指对大学生有效性评价结果的评论,它主要注重的是结果,描述了大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某个阶段思想的状况;动态评论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做出的评价。通过静态评价,我们可以获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段时期内,是否达到我们先前设定的标准,然后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这段时期的表现做出最终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应坚持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既看到对大学生真实状况的评价,又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实事求是地反映大学生的真实思想。3.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我国农林高等院校对于学生进行评价,往往是在学校内部由教师或校方来实施,评价主体单一,因此,应遵循内部和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结合校外评价,比如说企业的评价,变一元评价主体为多元评价主体。这就要求农林高等院校在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加强理论的学习,实现内部评价;另一方面,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企业实习机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获得外部评价。总之,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实现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顺利实施。
农林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评价的实施对策
篇10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绝对的厉害关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质的表现。所以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成效,所以说方向性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这是其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服务于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正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再加上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贯彻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2 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实施教育内容必须精心组织、系统实施、长期持续。坚持该项原则就是要求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统的构成与运作。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长期、连续的系统过程,针对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等不同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联系。所以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来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联系,提高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3 时代性原则
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展具有时代特色、时代风格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展具有时代气息、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构建教育体系应反映其基本任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2.1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主导着个体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的力量,激励其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努力奋斗。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盖了社会对个人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及岗位。
2.2 时代内容
时代内容延伸了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时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判断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其整体状况全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时代意义深远。在开展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
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网络以实现了全覆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对冗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还有的学生肆意信息和个人观点,忽视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所以,将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开展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要将重点放在信息的分辨、选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道德与行为,实现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标。
2.3 实践内容
??践内容在实践层面拓展了核心内容与时代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实际需求,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新生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规章制度教育,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旨在帮助新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培养优良学风。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与辅导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个体健康水平。③国防观念教育。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军训活动等,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安全意识,培养国防后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