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课堂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智慧与智慧碰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学生智慧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首先从智慧的课堂教学设计开始,而智慧课堂设计应该是紧紧的围绕本节课的重难点展开的,并且采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去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很容易犯的错误是上课的面很广,涉及的内容也很多,但是整节课上完学生并不知道这节课要真正解决的问题是什么,重点不突出,也没有突破难点的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俗套,缺乏智慧性,教学效率低下。下面笔者就以一节实心球教学设计为例,谈谈对智慧教学设计的看法。

真实案例

下面是A教师上的一节水平四正面双手头顶前掷课的片段: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坐在地上的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练习,再组织学生进行跪地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练习,最后组织学生站姿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练习。(使用软式排球替代实心球)

三个练习结束后,教师提问:

教师A:我们刚才体会了三种不同的实心球投掷方法,那么三种方法中哪种投掷的最远?

学生(集体):站着投。

教师A:那我们想一下为什么呢?

学生A:因为我们站的高,做的时候最矮。

学生B:因为站着好发力。

学生C:坐着扔不动。

教师A:大家回答的都不全面。有人说站着投掷实心球好发力,我们在投掷实心球时,应该是采用双脚前后站立、身体向后仰,双手向后,然后蹬地、收腹双手用力向前投掷。

然后教师进行了动作示范,并组织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案例分析

在本节课上教师A的教师设计采用了探究式教学的理念,组织学生先对不同姿势的实心球投掷方法进行探究式体现,然后再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总结、提炼。表明上看来,本节课上学生的自主活动很多,而且基本上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上来,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本节课上其实质是教师教材呈现方式还是以灌输式为主的,学生并没有探究出有价值的内容,教师把学生需要探究的内容最终呈现给了学生,学生只是根据教师的指令去运动,而不知道为什么去这么做。而且整节课也是缺乏层次感的,课的效率低下,教师想要交给学生的内容很多,但是最终学生学到的东西却不多。

A教师正是没有很好的抓住教学重难点导致了以上问题。这节课上,教师把整个投掷实心球的完整动作都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整节课上教师需要教的内容很多,教学重点很多,需要探究的内容也很多,教师为了赶时间,迅速的切入正题,让学生在简单的探究之后就进行实心球动作的练习,虽然A教师使用了软式排球替代了实心球,降低了学生投掷实心球的难度,但是即使是这样,学生投掷实心球的动作也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绝大部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是使用双臂把球往外投掷,教学效果不理想。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过多,都要学但是时间都不够,每个内容只能是蜻蜓点水,导致了本节课上就没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也无从下手突破。有人认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可以互通的概念,甚至是可以互用,其实不然,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教学重点是针对教材而言的,教师所用的教材基本上可以认为是教学重点,对学生因素考虑的很少;而教学教学难点是针对学生而言的,学生在学习中这个教材这会普遍遇到的问题或是难以掌握的内容才能称之为教学难点,这需要教师对学情进行准确分析。

从本节课来看,原地双手前掷实心球的动作需要学生去掌握的内容很多,对动作进行分解包括蹬地、背弓收腹、出手点、投掷后的换脚等等,第一课时可以把其中的蹬地和背弓收腹作为教学的重点,这就有效避免了教师由于重点过多而无从下手的问题;本节课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以前没有接触过实心球,身体力量、协调性不好,要学生完成蹬地的动作很简单,但是要学生完成背弓收腹的动作就比较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可以定为学生背弓收腹动作的协调完成。

重新构建

智慧的教学设计应该是紧紧的围绕着教学的重难点来展开的。其中,教学的重点是整节课的一个主线,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顺着这条线进行下去的,而教学难点就是教学中中心点,是整节课的重中之重,能够采取有效的方法去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这节课就会是一节充满智慧的课。

以本节课的教材正面双手头顶前掷实心球为例,同样是使用探究式的教学设计,教师D使用了这样的思路来对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重新进行构建。

活动一,组织学生进行“顶棋比远”的游戏,方法是让学生两人一个象棋,把象棋放在自己的额头上,然后相互的比赛用头把棋顶远,该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探究出“背弓收腹”的动作,因为学生要想把头顶上的象棋顶到更远,不使用蹬地和“背弓收腹”的动作是很难做到的。活动二,组织学生对刚才的探究进行总结,并出示教具长直尺,用直尺向后弯曲然后将棋子弹射出去,模仿背弓动作,目的是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背弓收腹的作用。活动三,组织学生进行背弓收腹动作的练习,目的是为了更加强化学生对“背弓收腹”动作的掌握,为背弓收腹的应用做好准备。活动四,组织学生进行正面双手头顶前掷软式排球比远等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对背弓收腹动作加以应用,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活动五,身体素质练习,组织学生进行仰卧起坐和俯卧撑练习,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力量练习,为下一阶段的实心球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投掷实心球动作中的蹬地和收腹作为教学重点,难点围绕着“背弓收腹”来展开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围绕着“背弓收腹”来展开的,先是利用顶棋比远的游戏让学生对背弓动作进行探究,再使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对背弓动作有一个更深一步的理解,然后就是对背弓动作的练习和应用,课的设计层层深入,不仅仅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更是避免了灌输式教育方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不利影响。

结语

教学设计相当于工程师的蓝本,智慧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构建,不仅仅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准确分析,更要教师对学情进行精准的把握。教师只有紧紧抓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设计出富有智慧的课堂教学。

篇2

【关键词】品德 社会 课堂 教学 活动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231-02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由此可见,“活动性”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一个基本特性。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中,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形式。所以教师的角色与任务与传统的教学自然有所不同,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合作者。教科书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载体来供教师讲授,而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教材不是学生的读本,也不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的“教本”,而是师生共同开展活动的依据和参考。基于这两门课程的特点,教学活动的设计是上好课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要把重心用在活动的设计上。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

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这是活动教学成功开展的前提。不追求表面的热闹,教师在活动设计时,必须要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图是什么,落脚点以及活动价值在哪里,如何引导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要从活动的“质”上去思考、取舍,而不应该停留在诸如“这堂课有没有开展活动”、“开展了几次活动”这些问题上。只有教师准备充分,教学目标明确,才不至于使活动成为违背或脱离教学目标的活动。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首先提出要“全面把握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依赖于一个个教学目标来实现的,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教学目标为教师加工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拒。看一节课是否是成功的,是否是一节好课,首先要看这节老师是否准确、全面把握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据,在教学 中,教师设计的各种活动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每一个活动应该以完成教学目标为导向。活动的设计和开展都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

比如;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不一样的你我他》一课,是通过每个儿童不同的创造和想象力以及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有位老师在这一课的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猜猜他{她}是谁”、“我们一起来做画”、“找找班里的多彩小星星”、“搜集人与人之间不同的资料”四个活动。其中“猜猜他{她}是谁”的游戏活动,让同学门根据自身的特点,用图画的形式描绘出来的自画像,分小组领取自画像共同讨论再给同学们介绍,让大家猜这个人是谁。老师问:从刚才的自画像中,大家发现同学之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其目的是让同学们感知我们的长相不一样 ,爱好、兴趣不一样,性格不一样,了解了自己的特点,意识到每个人个有不同。“我们一起来做画的活动,老师出示画有一个圆的画纸,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利用这个圆画画,并途上自己喜欢的颜色,然后互相交流,汇报自己做的画。同学们画的有小兔子、螃蟹、乌龟、小孩儿脸蛋、小雪人、向日葵、太阳等 ,接着老师问:“为什么同样是在圆上作画,同学们画得都不一样呢?即使有的同学画的是同一物品,可画出来的形状和涂的颜色也不是一样的,如:有的同学同样画太阳,但时间和地点也是不一眼”,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由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想法不一样,喜欢的颜色不一样”。通过这一活动,使同学们认识到,每个人有不同的想像力,不同的想法和选择。又通过找一找班里的多采小星星活动,观察同学和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感受大家的不同特点、优点给集体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又通过让同学们交流课前调查的大千世界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有哪些不一样,加深了学生的认知,扩展了学生的思维。在设计每个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思考和明确设计这个活动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活动与教学主题、目标的相关性如何,活动是否是必须的,是否有实效性。

2.教学活动的设计要密切联系儿童的生活

教师在设计、组织活动时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和经验的联系。来自儿童生活的兴趣、爱好、发现能引发出各种活动。儿童对产生于自己生活中的事情、想法最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课程标准、教材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设计活动,克服脱离儿童真实生活,生硬地创设所谓生活情境,为活动而活动。品德课中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德育的起点,也是德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通过活动教学,使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走出书本世界,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建立与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对生活的感受和体悟,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的体验和丰富的经验,使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避免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而要设计学生可以亲历亲为的学习活动,还应该回归现实,从具体教学对象的生活中寻找活动资源。比如讲授《读懂爸爸妈妈的心》可以这样设计活动:教师出示课件,妈妈的一天,让学生观察,并说说在妈妈的一天当中,你看到了妈妈都做了什么?除了画面这些,你们的妈妈还做了什么,学生可以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去说。

3.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坚持开放性。

活动的开放性是保证活动主体能够自主活动的一个重要条件。它要求在活动教学中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空间要开放。要借助于活动这个中介,把学生的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即使是课堂活动教学,表面上是在课堂内进行活动,实际上活动主题选择、材料收集、活动实践与调查、动手操作等都是在课堂外完成的。最后,师生关系应该是开放式的。师生关系的开放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格上建立一种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二是在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可以随活动的展开实现转换,既可以是传道者、引路人;也可以是学习者、意见倾听者;也可以是学生生活中的兄长、朋友,这样不仅使教师形象丰满人性化,而且更宜于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对活动进行指导、协调,提高活动的质量。如《男女生交往不烦恼》中教师设计了心理访谈活动,和学生们一起参与活动,让学生们认识了各自的烦恼。

4.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一堂课仅仅是老师在忙碌,而学生很少参与。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学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所设计的活动要让儿童作为主体参与其中。要他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去得出结论。学习的过程是儿童用参与调查、试验、探索讨论、服务、辨别、创造、表现等多种方式去感受、体验、领悟与表达的过程。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活动的设计要有助于学生体验。体验式学习需要创设一定的教育情境,并引导学生在这一情境中发现、观察、感知。一位老师在《走进残疾人》一课教学时,把聋哑学校学生上课的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通过观察、倾听去感受体验,认识残疾人、了解残疾人。还设计了模拟活动,用一只手穿衣服和蒙眼前进,让学生身临其境,进行两次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体验活动中,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用身体亲身经历,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提高了学生的道德认识。另外,教学活动的设计还要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特别是到了高年级,对于那些学生理解有一定距离,有一定困难的社会性知识,老师设计教学活动就要注意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认识。

5.不同的课堂活动形式,不同的“战术”。

常见的课堂活动的形式有: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小品表演、视频播放、课堂游戏、音乐欣赏、编口诀、小竞赛等,思想品德课堂活动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不同的方式有着不同的战术。如小组讨论必须确保讨论的主题具有深刻的意义;必须选择那些有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必须注意小组讨论的组织、规范。又如:课堂辩论,教师首先应熟悉辩题所涉及的内容;其次,做好材料的收集;再次,仔细听取双方的辩论;最后,在总结时,应对双方的利弊得失进行分析。此外课堂辩论时还应注意辩论是否跑题,与主题无关的话题要控制,切不可辩论中谩骂同学甚至人身攻击,所以辩论时教师对辩论场面应适当调控,这也是对教师组织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参考文献:

篇3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与科技学院重庆400000)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高效课堂”日益成为教育人士关注的重点。而高效课堂的打造离不开教师智慧的运用。本文阐释了教学智慧、高效课堂的内涵以及高效课堂和教师智慧的联系,教师智慧在平时课堂教学以及课后作业布置中的体现。

关键词:教学智慧;高效课堂;联系;体现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强调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减负”的诉求下,教学开始追求“高效课堂”。教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灵魂人物,在备课、授课、课后巩固的各个环节中,都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合理安排,引领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改也强调教师成长,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发展自己的教学智慧,精进专业技能。

一、教学智慧的内涵

什么是智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智慧”被解释为“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1]《辞海》上解释为“对事物能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2]

教学智慧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教学智慧在《教育大辞典》中被定义为:“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所表现出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如,在处理事前难以预料、必须特殊对待的问题时,以及对待一时处于激情状态的学生时,教师所表现的能力。”[3]

教学智慧有“复杂性”“情境性”和“实践性”。教学智慧的“复杂性”在于“教学实践领域具有两重性:它是自然的又是属人的,它是客体的又是观念性的,它是必然的又是自由的,它是因果性的又是目的性的。”[4]第二,教学智慧强调“教学情境”。教学智慧大都是教师个人应变能力与意外情况撞击而迅速迸发的火花,是“急中生智”的产物。我们知道,教学活动既是一种科学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艺术活动。前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我们所学的教学理论,后者就会形成和发展教师的教育智慧,即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并成为教育实践性知识的重要组成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的偶然性。[5]第三,教学智慧同时强调教学情境中的“实践性”。教师在课堂上对教学所做的观念运筹、经验调度、操作设计等的种种努力最终体现于教学实践、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平时教师无论是直接经验或是间接经验的获得,以及知识技巧的积累都会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磨合、升华。在课堂教学中,新的问题和新的情况随时出现,教学实践者需要“当机立断”、“急中生智”,才有可能避免教学实践活动的混乱或不协调。[6]

综上所诉,教学智慧是教师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己已生成的智慧知识经验,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应对学生的各种状况,并且做出及时准确的反应,达到完成教学任务,保证课堂质量以及学生对知识快速吸收的目的。

二、打造高效课堂

(一)高效课堂的内涵

高效课堂是指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目标,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高效课堂的内涵包括三方面:一是提高课堂效率;二是实现课堂效益最大;三是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如何构建高效课堂

1.科学的教学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在备课时候对整堂课进行精细设计,使学生逻辑清晰得到接受知识。

2.改变传统授受式模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转变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角色定位,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教师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

3.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愉悦融洽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良好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沟通老师能对学生的各类问题及时作出引导。

4.生动有趣、旁征博引的教学语言。第斯多惠曾经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的语言应当有严密的逻辑性,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旁征博引,内涵丰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效课堂与教师智慧

一个高效的课堂,需要老师在有限的时间传授学生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此同时,教学方法要开拓创新,让学生乐于接受。所谓有智慧的老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一个头脑机敏内涵丰富的老师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对学生的一生求知的影响更为深远。

(一)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基石,一个充满智慧型的老师在其教学设计中会充分展露自己的高瞻远瞩。课前精心的准备才能宏观把控整个知识点。无论是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还是板书的构思无不展现着教师的匠心独运。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实际课堂中有学生会有各种各样、始料未及的问题,更加考验教师综合能力。如对整个教学节奏的把控、反应、逻辑、观察、表达等等。具有教学智慧的老师懂得在小知识点上少讲,在重点知识上精讲。在以学生自学为主的课堂上,教师要以更加敏锐的观察,攻克难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扩充知识。

(三)课后作业设计中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

课后作业不仅起着温故知新作用,还能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一个教师,不仅要通过作业让学生夯实基础,也要让学生触类旁通。一个传统类型的老师只会机械训练,而一个智慧型教师,他拥有全新的视角,布置有意义的作业,让学生到“学而不厌”。

四、总结

在面对教育改革、转型的关键点,教师必须靠“智慧”去统率、处理知识信息,用教师智慧去引领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高效课堂”落到实处,减轻学生负担,培养良好的思维模式、事半功倍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1625、921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3209

[3]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上)[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716.

[4]徐继存.论教学智慧及其养成[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8―32.

篇4

正是由于教学设计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对于教学设计我们更应当重视,而不能淡化,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教学设计的研究和思考给予足够的关注。但同样需要引起重视的是,不淡化教学设计,也不能异化教学设计。如果在教学中形成“预设至上”的错误认识,过分夸大教学设计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忽视甚至无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片面追求教学设计的完整性和静态化,导致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也是不可取的。

二、改进小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建议

1.求实不虚浮

课堂教学设计不是脱离实际的虚构作品,而是要从课堂教学实际中来到教学实际中去。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最大限度地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为此,在教学设计中,要始终坚持学生本位的教学观,立足学生的认识水平、思维水平、生活实际,带着一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学习的角度研究、分析教师的教,从教师教学的角度规范学生的学,一切从学生课堂学习的角度去分析和设计教学,让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课堂教学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应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支撑,为使课堂教学的设计科学、合理,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让课堂教学设计走向理性,在理性中步入自然、生态,追求大育无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是要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风格和个性特征。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不能丧失自我,要同时考虑自身把握教材的水平、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的技巧以及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兴趣爱好及习惯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师的实际情况,顺应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才有利于教师发挥自身的教学艺术与教学水平,也有利于发挥课堂设计对教学质效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是人为设计和安排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师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追求实效。

2.完整不散乱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经常会根据自己的偏好侧重某些内容或环节,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课堂教学可能会有亮点,但不会成为好课。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克服传统教学中单课思维的弊端,严格遵循系统整体的原则,从整体的角度规划课堂教学,把课堂教学设计上升到教学要素优化组合的高度来认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以结构为纵向主线,将横向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都置于一个系统中加以分析和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更全面、更完整地认识课堂教学设计,更加科学、合理地选择课堂教学方法,更加全面、有序地考虑各种要素,并合理整合各环节、各阶段、各要素、各层次的关系,发挥课堂教学设计的整体功能。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要的环节也应该具有整体性。一堂好课必须有引人入胜的导入、充足翔实的过程、圆润完满的结尾。课堂教学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与安排,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成为这堂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而每个环节又通过一定的内在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产生整体效应,给人以整体感和完美感。

3.灵活不僵化

有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缺乏思考和创新,缺少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显得机械和教条,习惯于用固定的方式应对所有的课堂教学,他们无视课堂各要素的动态组合,将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化、绝对化,把完整的课堂教学肢解为几个孤立固化的环节和步骤,使课堂教学设计成为了一种缺乏生机与活力的机械工作。事实上,课堂教学是一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动态过程,它不是一个统一的超越特定教学情境的固定模式。用某一规定的几步几法的教学模式去套用动态的课堂和活生生的教学对象只会捆住教师的手脚,扼杀学生学习的创造性,从而把课堂教学引向死胡同,使之越来越远离教学的本质。因此,任何一种预先设计好的课堂教学都不可能完全适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其动态变化的特点更是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是实时变化与发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应对突发状况的教学智慧,灵活而智慧地处理在课堂预设之外的意外生成情况,同时对设计好的课堂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可以先参考优秀的课堂教学设计,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但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照搬;可以体现一定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但不能机械教条地固守模式。课堂教学设计要因学生而异、因教学内容而异、因教学目标而异。

4.艺术求美化

篇5

一、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项目是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智慧的原动力

在持续开展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的过程中,经过参加几十次项目研修和培训交流活动,我的能力得到了全面发展。1999~2003年期间,主持承担了教育部“九五”重点课题、专项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土中子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研究》的研究工作。该项目于2004年获呼和浩特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我从2004年到2012年连续九年被《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国际合作项目批准为项目执行学校的项目执行人,我校从2005年到2012年连续八年被《中国科协—英特尔求知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评选为优秀项目执行学校。信息技术创新教育项目提高了我的学习素养,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善于思考的能力,增强了我的专业素养和驾驭项目教材的能力,以及实现项目目标的渗透能力,培养了我的科学素养,具备了科研能力,善于反思、总结和分享自己的教学活动能力,提高了我的合作素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给予其他相关教师以专业的教学指导能力。我的创新素养得到发展,在教材的开发、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上都能够创新实践,从而使信息技术课堂实现了学生主动思考,用心体验,兴致高昂的智慧、灵动、高效的课堂。

二、主题式信息技术智慧课堂追求高效,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美地实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整合

课堂教学思路是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教学中采用主题式教学活动模式。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一系列的基本技能得以应用,还可以为学生的各种作业、作品提供良好的题目。将课程各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新知识点学习融入到这个主题当中。在每个单元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导入新的活动,然后学生们通过制定计划、动手操作、认真检查、交流分享等阶段完成学习活动。这种“以境激情、探究论证、具体实施、反馈矫正、应用评价和批判创新”的教学模式,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能力。课堂教学是高效的。既要有课程内容选择上的广度和深度,又要有课程实施安排上的密度和适度,更要有课程组织落实上的力度和效度。也就是说“,高效教学”的课堂要做到信息量大、思维含量高,情感培育要真正触及人格与灵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的职责不是传授知识,而是激励思虑;不是居高临下,而是分享学生发现的问题。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沐浴在人文关怀的阳光下,敢问、善问、敢答、敢辩的健康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把教书当作一种负担,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一种压力。我的课堂是包容的课堂、智慧的课堂,美好和谐的课堂蕴含着包容的智慧,没有责骂与嘲讽,多的是欣赏与赞美;没有成见与歧视,多的是平等和民主。课堂教学设计是保障。每一节课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课上智慧实施,课后反思进度、内容、效果。亲切的交流,抓住了学生的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让每一位学生真正感受到从活动中求知,在求知过程中收获的快乐。为实现这一目标,既要注重技术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更要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我要对每一个活动单元进行精心设计,变为从活动中求知,在求知中体验收获的快乐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承担着多种角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实施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辅助者、倾听者、欣赏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大项目作业的研究者、创作者。追求学生与教师保持一种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互动关系。通过学习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式的学习过程。同时“以人为本”,关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及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信息素养的养成。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内容让课堂“活”起来,也只有在活跃的课堂中,孩子们才会全身心地参与到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中去。“智慧是一种整体品质,它在情境中诞生和表现,以美德和创造为方向,以能力为核心,以敏感和顿悟为特征,以机智为主要表现形式,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结合赋予它底蕴和张力。”而如何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所收获,成了智慧信息技术课堂的重要评价标准。总之,智慧课堂生成是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生活实际的课堂。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贴近学生的实践经验。从而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的传意技巧。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作者:乌文军 单位:呼和浩特市土默特中学

篇6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魅力课堂、灵动课堂的创设,建立扎实平实、互动生成和智慧共长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本文提出了“魅力课堂,灵活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从具体的解读和实施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策略;魅力;灵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提出了“魅力课堂,灵活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从具体的解读和实施两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希望能与各位同仁共同进步。

1.小学语文教学魅力灵动课堂解读

1.1灵动课堂的意蕴

“灵动”表示有了灵气,如果让课堂有了灵气,学生就能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自己努力的具体方向,享受学习所带来的身心愉快。灵动课堂真正的意蕴在于:第一,学生要享受课堂。传统课堂的创造过程中,学习过程是学生“受折磨”的过程,致使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谈学色变”,避之惟恐不远。灵动课堂的设计要利用多媒体丰富内容,利用互动畅所欲言,让学生充分享受课堂,享受学习的乐趣。只有这样的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才会以愉快的心情钻研问题,启动思维,驰骋想象,使思维处于最佳活动状态。第二,教师要运用好课堂。

灵动的课堂,就是珍惜课堂的生成资源,教师要用好课堂生成资源,教师关键要做好课堂生成信息的“重组者”,把有价值的信息和问题转化为新的教学问题,纳入教学内容,成为教学的闪光点。尽量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课堂的核心是学习,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教练,要善于让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探索、去争论、去总结,在学习体验中提升与发展,激励学生质疑问难,想方设法推动学生质疑问难,科学地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课堂时间需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需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设计运转,并在运转的过程中努力发现学生思想的闪光点,进而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与教师同步。

1.2视角的独特诠释

富有魅力灵动的课堂教学要从独特的视角展开教学内容。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模式来组织课堂教学,语文学科就是学习生字、分析课文、背诵、解决问题等一系列的学习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中,教师完成第一步,学生就知道下面要做什么了,这样的课堂缺乏灵动性,学生也会感觉厌倦。教师要从独特的视角来组织课堂内容:首先,教师要完善教学设计。在制定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是重在以教学技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在基本的教学设计下注重课堂教学的审美设计,则是重在以教学艺术的视角,来设计课堂教学。其次,要保证课堂效益的最大化。要想创设灵动课堂、打造高效课堂,就必须学会用“心”备课,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为学生的能力提升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比如,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组织合作,争辩探究。比如,交流时的尊重他人、倾听、问题归纳,展示时的自信、大方、表述风度、声音等等。

2.小学语文教学魅力灵动课堂的策略

2.1扎实平实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魅力、灵动四射的课堂构建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是扎实平实的,看上去两者似乎有矛盾,但是只有在扎实的学习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创设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让学生掌握最多语文知识的同时,教师努力让课堂充满魅力,让学生愉快学习,这才是最终的学习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做到语文教学的精细化点拨。所谓精细化点拨就是要在某个设计中进行精细、扎实的讲解,然后在这个点拨下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愉快教学。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的《女娲补天》这节课时,教师要针对第二自然段进行精细讲解。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女娲难过极了。”是为了什么?联系课文来体会一下。这时学生会仔细分析得出结论:人类都是她的子女,她的子民,看到自己的孩子受苦受难,心情当然难过。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女娲焦急的心理呢?学生回答:从立刻,求等词中进一步体会女娲焦急、难过的心情。这部分的讲解就属于平实化的讲解,然后教师让各个小组仿照老师的讲解方式,详细地进行以下课文内容的分析,学习课文第三、四自然段,一方面分析为什么?一方面分析哪里可以看出?这样学生就掌握了文章主题,同时也了解了分析课文的基本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由于课堂容量大,活动形式丰富,会让教师担心时间、浮光掠影,学生浅尝辄止、疲于应付。教师要注意应该围绕教学重点,用主要任务、关键问题统领一堂课,保持相对稳定的教学情境,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

2.2互动生成

魅力灵动的课堂需要学生展现自己的理解,展现个人的学习观点,因此互动教学必不可少。建构主义理论也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利用大脑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固化或顺应外部世界的过程,而不应该是消极被动的机械接受的过程。教学中,提倡扩散性提问,它追求的目标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而是学生独创的见解;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思维过程的展开,以深化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北师大版《田忌赛马》的过程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小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学习,读出恰当的语气。自学提示:A分角色朗读对话。B反复读读、想想,感受各个主人公说话的语气?这样小组学习,既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又可以把老师讲授的时间节省下来,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总之,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面对这些生成性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善于倾听,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比较、判断、鉴别。

2.3智慧生长

教育是一个过程,是智慧生长的过程,是生命成长的过程,是顺应生命成长规律的知识积累。灵动的课堂要重视学生智慧的生成,有魅力的课堂要重视师生智慧之间的碰撞。为了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动态、静态的多方面展现。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落叶》这节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学习“黄叶一片片飘下来,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为了实现灵动创设,教师可以画一片黄叶问:这里有多少黄叶?再问:一片片是多少片?(请一小组同学上来,大家画)理解一片片是许多片。然后,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让黄叶飘?”学生回答:是“风”啊!教师紧接着提出问题:会怎么样的飘呢?下面请一个同学模仿一下吧。学生模仿完后,让学生说一说,黄叶飘下来像什么?这样学生边玩,边看,边说,学生灵动的表现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新的思想。总之,诉求智慧的教学应以智慧统率知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生产过程,在不断的思维运动中实现知识向智慧的转化,促进学生智慧的持续生成与发展。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魅力课堂、灵动课堂的创设,建立扎实平实、互动生成和智慧共长的课堂教学环境,全面提升课堂效率,实现课堂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陈海燕.牢记语文教学的根本[J].语文学刊.2008(24).

[2]刘喜有.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J].语文学刊.2009(22).

篇7

当下,有多少教学备课属于“原创作品”?如果就这个问题在中小学教师中进行问卷调查的话,估计结果不会乐观。首先,学校没有把备课设计的“原创性”摆上教学管理头等重要的位置,仅仅满足于为教师提供教学参考资料,比如教学参考书、参考教案、与教材同步的教学光盘等等,如何引导教师在吃透教材、消化参考教案、了解学情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准备富有创意的教学课件、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校辅导措施和激励办法不多。其次,教师无精力、无动力。教学备课是最能体现教育教学创造性、最能体现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环节,这项劳动复杂、艰巨而极其重要。作为身处一线的教师来说,完成课表上那么多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批改那么多的作业是硬任务,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哪有闲工夫搞什么创意设计。再者,搞创意设计要动脑筋,设计得再好又有啥用,吃力不讨好,没人叫你这么做。教师们大多选择“拿来主义”,依照参考教案的思路上课,从教多年的则依“老经验”上课。长此以往,教师大多成了习惯于“依葫芦画瓢”的“教书匠”,离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目标越来越远。少了“原创设计”的课堂教学也就没有了灵动和精彩。日复一日,课堂教学变得程式化、模式化、机械化,课堂变得沉闷无生机,与工厂的机械生产活动几乎无异。而学生是活蹦乱跳富有生命力的,教学资源也是鲜活丰富的,教育政策和教学理论是明确的,如何把这些元素创造性地组织起来,形成灵动多彩的课堂教学,靠的就是教师的智慧。所以不管是教师本人,还是学校、教育行政机构,都应该在激发教学智慧上下功夫,在激励原创性教学设计上下功夫。

原创的东西并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但是不搞原创是最糟的,也是最没希望的。不会创新的教师是教不出富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当然,我们所倡导的原创性教学设计并非绝对化,与学习借鉴并不矛盾,离开学习借鉴的“绝对原创”是不存在的。这里的“原创”指的是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见解,有独特的思路、构思,不管是方式方法的采用,还是课件的设计,不管是问题情境的安排,还是学习兴趣的激发,都要有自己的招数和点子,而不是一味地照着参考教案的思路施教。依参考教案上课等于“吃别人嚼过的馍”,把别人的教案施教得再好,顶多算是“好演员”“好歌者”,学会原创才是智慧的体现、才华的提升,有利于教师个人成长。

让每一个教师上每一堂课都认真地思考、构思,尝试创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这是学校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头等重要的事情,否则,教育便难有发展、难以前进。如何激励原创?我们崇川区教育局和笔者所在的通师一附所开展的“同课异构”就是很有创意的教研新招:就同一教学内容,发动同年级的教师各自开展原创性教学设计,然后开展说课比赛,或者举行课堂教学竞赛,在此基础上组织相互点评和专家点评,指出优劣,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对评上“原创好教案”的给予嘉奖。

篇8

关键词:云班课;智慧学习;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一、云班课的应用

1.教学目标设置

按照教育教学相关特点,将云班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认知”“理解”和“应用”。其中认知目标部分,学生是被动接受者,通过记忆、定义、描述、复述等方法实现回忆知识;理解目标是指学生能够通过摘要、概括、列举等解释概念或观点;应用目标是学生在另一个环境中能够使用技能或知识。

2.云班课教学实施教学法

学生的手机上安装了云班课App应用之后,可以使用“三步九环节”法实施教学。教师可以将课程信息、课件视频、学习要求、考试安排等相关资源及时传递到学生的手机上,让学生的手机变成很好的学习工具。

二、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1.智慧学习的定义

智慧学习是学习者自我指导的学习方式,通过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的整合,让学习者可以轻松访问到信息资源。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将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给学生思考。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教师可以合理调整教学进度,改进教学方法。

2.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的创新性

(1)满足学习者“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在智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资源订阅和智能推送的方式获取最新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智慧环境可以通过数据挖掘、情境感知等方法提前预知学习者潜在的学习需求,自动推送学习者感兴趣的资源,节约查找学习资料的时间。

(2)课堂教学“变堵为疏”。借助云班课等手机App,帮助学生克服不愿主动回答问题的自卑心理、从众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效能感,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助。

(3)学习需求无处不在、学习无时无刻不在进行。城市Wi-Fi的覆盖、手机流量价格的实惠以及互联网学习资源的丰富多样性,都为智慧学习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学习者可以做到“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三、对云班课堂教学应用模型发展的思考

1.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坚定教育变革的信念

在云班课初步引入我国教育实践中时,就明确要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坚定教育变革的信念。

2.提升教师的学科知识水平、教学设计能力与信息素养

翻转课堂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大部分都采取视频的形式展现,这对教师的视频录制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学生在课外的自主学习方面,要求教师能够实现在线答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相关帮助,这些都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转变评价观念,体现评价的多元性和发展性

云班课堂的教学效果评价是要打破魍称兰壑幸苑质和升学率为主体的评价体系,建立由教师评学生、学生之间互评、学生评价课程构成的多元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发展。

4.转变教师发展理念,体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问题或困难进行自我反思,不断提升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强化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多样性。

参考文献:

[1]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1):79-85.

篇9

摘 要: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阶段,将不再是技术工具在教育教学中的简单辅助应用,而要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真正深入课堂教学中去。“教―学―评一致性”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有效探索,其实践层面的开展迫切需要一种全新的信息化教W、学习和评价环境。通过探究“教―学―评一致性”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开展现状和对其进行问题分析,结合智慧教育理念分析与运用,形成真正适合于学校实施的基于智慧教育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策略。

关键词:智慧教育;教―学―评一致性;智慧校园;智慧评价

一、引言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研究的永恒主题。教师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与实施,学生在课程和教师的引领下如何进行有效学习,是广大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研究与实践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有效教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越来越受到理论与实践研究者的关注。它既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也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进入21世纪,教育信息化在云计算、大数据、无线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智慧教育。传统的数字教育是把技术作为工具与教育教学进行应用融合,而智慧教育是用技术营造环境与教育教学进行全面的融合创新。因此,如何在智慧教育环境下开展“教―学―评一致性”的有效教学研究,如何将我们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课程与教学同智慧教育环境进行深度融合创新是值得我们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智慧教育与智慧校园

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已有20年时间,把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国家战略实施已有十余年时间。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高度发展到某一阶段的新境界,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端形态,旨在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泛在网络等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创造具有感知、适配、关爱、公平、和谐特征的教育生态环境,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实践能力的卓越型智慧型人才。杨现民教授等人将智慧教育环境分为两类,分别包括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和支持终身教育的学习型智慧城区。本文探讨的智慧教育及智慧教育环境指的是支持学校教育的智慧校园及相关环境建设。

智慧教育在学校的实施首先面临的问题是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智慧校园作为智慧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有物联网与环境感知、移动互联与移动应用、基于云平台的教育资源整合与组织、社交网络与学习协作、大数据与数据挖掘、智慧课堂与未来教室六大技术载体,每种技术载体又有不同的智能技术工具支持,如云平台下的同步备课、网络评估、知识图谱分析,智慧教室下的学生学习行为过程记录、实时交互评价等。基于以上分析,智慧校园在应用层面上主要有以下四类功能:

1.教学者视角的智慧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育的渗透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式的改变或者某一教学内容的数字化展现,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促使人们思考新技术形势下如何将在数字时代成长起来的数字土著们与我们传统的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全面深度的融合创新。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智慧教学下,教师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在共同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支持下的教师―教师共同体、教师―学生共同体和学生―学生共同体中的一员。在共同体下,教师可以通过检测、讨论、问卷和查阅学习记录对学生进行预评估,充分了解学情,也可以与共同体内其他教师实现同步教研和同步备课,改“游击战”“独立作战”为“协同作战”。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通过大数据收集与分析,实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进度。课后教师通过实时检测和课堂学习记录,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制定下节课的教学策略和进度。

2.学习者视角的智慧学习

智慧教育主张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创建具有一定智慧的学习时空环境,旨在促进学习者的智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学习和生活环境的适应、塑造和选择,以最终实现对人类的共善(对个人、他人、社会的助益)。智慧教育下的智慧学习将真正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并最终促进学习者智慧的提升。

祝智庭教授认为,实施智慧学习的智慧学习环境应该具有记录学习历史数据、感知学习情景、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诊断、学习建议和学习服务、拥有随时随地的学习机会、智慧性学习活动设计、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等特征。基于此,本文认为,智慧学习将不再仅仅依靠教师的记录、评价和反馈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因为所有的学习记录和学习资源都是开放的,教师作为辅导者的身份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上的讲授和答疑解惑,所以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和根据学习记录(如课堂录像中的自我表现、教师笔记、学生笔记、课堂实时评价结果等)的自我学习,还可以与同伴和教师进行交流。

3.“师―生”共同体下的智慧评价

没有评价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教与学的提高和进步。评价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把尺子,没有依据目标进行评价的教与学是盲目的。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不再是简单的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而是“师―生”共同体下的评价,评价工具更加多样,评价的维度更加全面。以一节课为例,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前通过智慧教育云平台学生进行预评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经历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个性化地反馈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和交流讨论;课堂中可以结合大数据收集、电子书包、网络学习平台等收集学生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实时评价与反馈,学生通过教师的反馈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情况和目前在班级中所处的水平,进而对学习状态和学习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课后,教师可以通过测验、论坛交流、教学录像回放等手段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并为下节课学习做相应的调整和准备。

总之,智慧教育下的智慧评价将真正实现从单一走向全面,从结果走向过程,是依靠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新型评价方式。

课堂教学中,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和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与掌握是教师课前备课的核心工作。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云平台,利用同步备课、集体备课、网上教研、电子教材、精准导学等,教师对学科知识的分析与准备由独立“作战”转为协同“作战”,课前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分享以及精准合适的教学资源不仅保证了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教师在教学经验和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本身也促进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智慧教育下,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利用网上作业、学习行为分析、知识图谱、学习成绩记录等,教师可以全面准确地分析学情,进而把握教学重难点,实现课堂上的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通过网上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通知,具体应该包括课程内容预习建议、学习目标以及学案,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将会学什么,将会达到什么程度,将会怎么学。学生通过平台预习,并可以与同学或者教师进行课前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情况也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

2.课中:基于智慧教室的精准教学和高效学习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中,课堂上对学生和教师行为信息及时地观察、记录、分析和反馈是确保教学和学习始终围绕目标进行的重要措施。智慧教育下,以智慧教室为依托,利用电子书包、云录播、答题器,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对学生学习行为信息及时进行记录和分析反馈,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确保课堂的高效与目标的达成,学生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与反馈看到自己的学习情况,如课堂测试成绩、教师建议等,以此对自己的课堂学习进度和方式等做出适当调整。总之,智慧教室下,教师和学生对自己行为的及时调整全部是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确调整,不再仅仅依靠于教师丰富的经验和个别指导。

3.课后:基于智慧教育资源与服务平台的多元评价

传统教学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很难做到全方位的基于数据的评价,主要原因在于课堂证据不容易获得与分析。智慧教育下,基于云录播下对课堂的实施记录和分析,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如通过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以及主动与被动可以分析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课堂实时测验成绩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度等。教师运用视频分析技术也可以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判断,为自身的专业成长提供科学依据,而不仅仅是再依靠于反思和经验。

五、总结

智慧教育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高端形态,不再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智慧环境的全方位创设,也是对“教―学―评一致性”中的教学、学习、评价全方位的支持与变革。但是,我们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智慧教育下“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不仅仅需要智慧环境创设下智慧教学、智慧学习和智慧评价的实施,更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改变教学观、学习观和评价观,这才是“教―学―评一致性”能够真正实施的根本所在,也是智慧教育的智慧性之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崔允t,夏雪梅.“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J].中小学管理,2013(1):4-6.

[2]黄荣怀.智慧教育的三重境界:从环境、模式到体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6):3-11.

[3]杨现民,余胜泉.智慧教育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支撑[J].中国电化教育,2015(1):77-84.

[4]胡钦太,郑凯,林南晖.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转型:从“数字校园”到“智慧校园”[J].中国电化教育,2014(1):35-39.

[5]祝智庭,R斌.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J].电化教育研究,2012(12):5-13.

篇10

一、 生态课堂与教学的非线性

教学需要面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复杂性。除此以外,教师专业素养的复杂性以及个体生活世界的复杂性也包涵其中。所以,课堂教学不是一种单向的、线性的活动,尤其不应该只是教师向学生传输信息的活动,这基本上已经成为教师们的共识。但是,现实课堂中“教师学生”这种单一信息传输模式依然主导教学,这成为“知善未必行善”的佐证。那种把学生学业成绩不良归因为学生头脑笨拙或学生不努力的简单做法,既推卸了教师理应担当的责任,又落入线性简单思维的窠臼。如今的课堂在应对学生生命成长复杂性时仍感力不从心,因为学生的个体性和差异性常常游离于教育视线之外,学生的不少困苦或志趣没有得到教育的抚慰或呵护。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教师、学生、媒介物、信息流中任何一项都是复杂而变化的,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后更是形成动态、多元、开放和交互的课堂生态。

从教学理念层面分析,生态课堂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动态发展的复杂生态系统,是生态理念指导下的尊重生命、回归自然的绿色课堂,是以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支撑教学策略的课堂教学形式。从教学策略层面分析,生态课堂更加强调整体性教学设计,以及限制因子定律、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生态位原理的借鉴和应用。

整体性教学设计主张,教学应致力于学生生命的可持续性发展、全面协调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促进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然演进;教学应致力于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直接互助互补、相得益彰的整体联系,从而真正实现互动对话、共生共荣的系统性发展。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实验中,一位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是不规则的形状,但在实验报告中却画成优美的椭圆。教师面对这幅优美的图画并不满意,于是问道:“你为什么要画成这样呢?”学生回答:“我特别喜欢椭圆,这样的形状太漂亮了。”教师满脸愠色:“科学是要尊重事实的。”从科学理性角度分析,教师的批评不无道理。但是教师的批评彻底割裂了知识与情意,在指导学生追求科学事实的同时,将学生的美学追求和心理感受抛在一边,漠视学生所秉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可能会伤害学生潜在的艺术萌芽。整体性教学设计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在于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优化配置,从而形成以促进学生学习为目的的信息交流网络。如果将信息的接收称之为学习,那么信息的吸纳则可称之为习得。在复杂性理论视域下,教师角色已经发生嬗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权威的信息源。学生应该多渠道地接收多种信息,教师的、其他学生的,文本的、超文本的,等等。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人,学生常常是以“非受教育者”的实质性角色行走于课堂生活,他还实际充当着“信息加工者”、“信息创造者”而影响着同学和老师。犹如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传递网络越复杂,其整体性效能越高,课堂生态系统也是如此。教师需要调动各种环境因子传递适宜的、多样的学习信息,并激发学生主动接受、加工与交流信息的积极性,信息交流网络的高效性就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坚实基础。为此,教师至少需要在下列几个方面下足工夫:一要多样化呈现教学信息而不只是教师的话语信息;二要竭力激发学生接纳和加工信息的主体意识而不能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三要编织高效的信息交流网络而不要形成以教师为圆心的信息辐射格局。

生态学原理可以为教师应对教学复杂性提供非常有益的启示。生态学中的限制因子是指达到或超过生物耐受限度的因子,1840年,李比希(Justus Liebig)研究发现,当矿质营养供应量小于谷类作物最小需求量时,该矿质营养就会限制作物生长,即使其他矿质营养供应量再充足,也不会提高作物产量。教学是一个包含智力、非智力因素及社会心理影响的复杂系统,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对课堂教学系统的变量进行研究和分析,找出其中的限制因子,并加以改善和消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常忽视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安排教学的度量衡,教学系统中各因子变量的最小量、最大量和最适量究竟是多少?教师常常用主观臆断和往日经验来进行教学决策,这就是因为教师心中没有耐度定律和最适度原则。现在特别强调的是,上述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这是由学生个体不同生态位所决定的。研究教育生态位原理的核心意义就在于妥善处理竞争排斥和合作共进的关系。每位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性格、爱好、特长和自我效能感不同,同时个人的成长环境和认知经历不同,造成了学生在教学系统中的生态位不同。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消除这种差异,恰恰相反,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张扬和提升。

二、 智慧课堂与教学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亦可称为偶然性。复杂性理论认为,世界是必然中的偶然和偶然中的必然相互交融形成的。明天的世界是怎样的,常并不合乎逻辑,教育与此同理。“个体生命发展中的不可简单命名的内涵以及个体与周遭世界的不可简单命名的复杂联系,就构成了对于个人的教育引导的幽暗背景”[2]。而学生的认知活动是一项内隐的、难以触及的复杂心理活动,所以课堂教学是在“幽暗背景”下做着一件同样幽暗的事,我们不知道将要发生什么。如此看来,教学可以设计,但课堂绝非全然理性化;教学的复杂性超乎想象,教学的不确定性总在理性设计之上。“必然性并不比偶然性优越”、“偶然性事件具有合法性”(Martin Jane),所以,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含情脉脉地凝视着教学规律和逻辑推理,还应亲昵偶然事件的意外场景。主张教学具有不确定性,绝非意味着课堂让人无法捉摸、不能捉摸,而是提醒教师以宽容的心态悦纳课堂中的“意外”,以广阔的视角审视课堂中的“意外”,正是课堂中这些“意外”事件构成了课堂的惊奇,呼唤着教学智慧。

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突然有学生问道:“老师,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有气孔吗?”当教师激情洋溢地讲解“基因工程”内容时,有学生举手发问:“老师,当初科学家是如何想到这个办法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肺’字右半部分为什么不能写成‘市’”、“古代五禽戏为什么不称为‘五兽戏’”、“南极为什么没有北极熊,北极为什么没有企鹅”,“转基因食品到底能不能吃”,等等。由此可见,课堂中处处充满未知和不确定性,而且这些问题都可能超出了教师的预设,由于学生的“纠缠”也破坏了原有的课堂气氛和教学节奏。如何应对教学的不确定性,使教师从教学的混沌、迷茫和惊讶中看到一缕曙光?佐藤学曾这样打比方,将课堂视为“黑匣子”的教师以定量方法探讨教学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将课堂视为“玻璃盒”的教师以质性分析探求教学之道,他们怀着教学逻辑走进课堂时才发现自己就是那位好奇的“潘多拉”。既然课堂本来就是“潘多拉盒”,那么教师唯有打开它才能找寻可能的解决路径,从而实现技术型课堂向智慧型课堂的转变。

智慧型课堂最显著的特征在于“机智地教学”,机智地教学关注情境时机和因势利导。关于机智和智慧,范梅南如是说,智慧和机智可以看作是教育学的本质和优秀性,我们不妨说智慧构成了教育学内在方面,而机智则构成了教育学的外在方面[3]。如何创建智慧课堂?一是登高远眺,提升专业高度和实践丰度。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和“身经百战”有机结合,就会拥有宽大的胸襟和辽阔的视野,才能拥有处“惊”不变、灵活应变的能力。二是研究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经验和个性潜质。教师需要把研究学生作为自己一生的功课。奥苏贝尔说:“如果我不得不将教育心理学还原成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主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据此开展教学。”所以,学生的认知经历和经验决定着学习的深度和独特性。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观察了解学生,并尽可能多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三是转向合作,利用集体智慧研究打开“潘多拉盒”之后产生的复杂问题。教学中许多问题是超越学科范围的。如前文所说的诸多问题,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还有一些问题甚至是跨行业的,如“胚状体是什么颜色”、“蛋糕中有哪些添加剂”、“一头奶牛每天产奶量大致是多少”,所以,校外课程资源建设也必不可少。在目前的教学研究中,研究团队的异质性非常缺失,其实,认知经历“冲突和多样化是我们的朋友”(《变革的力量》)。四是因势利导,把“惊讶”变为“惊奇”,把“惊奇”变为“惊喜”。教学的不确定性不是“洪水”和“猛兽”,也不是“捣乱”和“尴尬”;恰恰其反,正是教学的不确定性孕育了教学的智慧和课堂的魅力。试想一想,如果课堂中的一切都是按照教案中的预设推演,那将是多么机械、单调、乏味?教学的不确定性是教学生成性的宝贵资源,教师应该在环境友好型课堂中激发“意外问题”的产生,并及时捕捉和利用教学的最佳时机,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所谓智慧课堂,就是在智慧的教学中流淌着智慧,从形式到内容,从过程到目的,无一不闪烁着智慧之光。

三、 民主课堂与教学的自组织性

关于课堂的构成要素,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甚或“多因素”之说。其实,这是为了自身言说所作的人为的、粗糙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条分缕析,真正的课堂是众多因素形成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在课堂生态系统处于开放状态时,这些构成因素会相互作用形成一种非人为控制的自然演进,这就是教学的自组织性。

我们提倡构建民主课堂,原来的理解是不够全面的,甚至是肤浅的,只是出于对人性、人权的尊重。构建民主课堂的必然理由和深层意蕴在于由个体生命成长复杂性衍生出来的教学复杂性,以及教学本来就存在的自组织性。生命的复杂性远远超出教学设计,教师殚精竭虑的理性思考不仅照耀不了生命的全部疆域,反而可能干扰其内在的、自动的调节节律。教育不可过度设计,过度设计会扰乱生命的成长规律和教学的自组织性。“如今的教学太浮华,几乎见不到去雕饰的朴素了。”教育“不必太精致,不必过分包装,不必把简单的东西弄得很夸张。”教学创新要“摒弃人为做作,循教学之自然”[4]。对课堂过度研发相当于人类对大自然的过分开发,其结果却是文化绿地沙漠化、科学江河断流。在教学的复杂性面前,过度设计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将事情弄得更糟。教育可能无所不在,但教育肯定不是无所不能。我们何不借力于教学的自组织性,让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呢?这样的好事何乐而不为!教师应小心地恪守自己的本分,恪守可为与不可为的边界,给生命的自我成长和教学自组织性提供足够的时空。民主课堂构建的基本原则在于: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身后,主要致力于环境友好、情境创设、问题引导、促进对话。教师要学会牵手,更要学会放手。

简单地说,构建民主课堂的必然性在于,面对教学的复杂性,我们根本管不了那么多,而生命有其自身需求和自我发展之道。“我们选择学科的程序和教学的方法时”,应“顺从自然的命令,而使我们的进程符合生命的规律”(斯宾塞)。在生命的复杂性面前,我们显得过于自负,因为我们一直想超越。人的自由不是教育恩赐的,民主的课堂更不是教师给予的,而是对生命复杂性的敬畏和教学自组织性的遵从。

参考文献

[1] 王俊.试论教学的复杂性及实践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11(11).

[2] 刘铁芳.返回生活世界教育学:教育何以面对个体生命成长的复杂性.教育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