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总结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电一体化总结

篇1

新学期一开学,各系各教学单位就开始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实训中心第五周实训课迎来了机电工程系07机电班32名同学的实训。其实训内容为掌握钳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及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对数控车、铣、火花机、线切割机等的参观。为了搞好这次的实训教学 ,院领导指示大家提前一周对教学中的相关工作做了周密安排 ,委派经过实训教学课考察证明 , 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思路清晰的老师担 任指导老师,对教学用具进行认真的清理和准备,保证了实训课的顺利开课。

这次实训课的第一节课是安全教育,安全是实训中的首要问题,课上指导老师不是只讲安全要求,同时还讲述了自己见到的和自己亲身经历的安全事故,并且列举了过去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安全问题,由于讲述事例生动,使同学们的思路很快 应跟上老师的思路,因此在这次实训课中,没有出任何安全问题。对于机械加工实训课,安全问题一直是领导 和老师十分重视的,而这次同学们表现出对安全的重视,为今年教学实训课开了一个好头。

这次实训课07机电 班的同学表现出了高度的积极性。从钳工、车工、铣工实训课过程中看,同学们态度认真,操作严谨,实训课的第二天,他们对钳工的基本要求,车工、铣工的操作规程都基本掌握,到第三天大部分同学都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值得赞扬的是钳工课实训中的几位女同学,由于体力上的差别,她们在錾口榔头的制作中比男同学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但凭着她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工件质量的追求,在进度上她们一点也不比男同学落后,老师和同学对她们总是投以赞许的目光。

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对教学要求规定的正确读图,工序的确定,公差的理解、量具、工具的使用,操作规程的熟悉,对安全意识都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 老师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和学生们的积极的配合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没有一件安全事故发生,都顺利的完成了实训任务。学生都能够完成好实训教师给他们布置的课题,最后通过实训老师的考核,绝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实习实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3周的实习内容。

篇2

机电一体化中的核心技术,决定了智能化发展的潜力,也是机电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不可缺少的支持[1]。结合机电一体化的实践应用,例举比较核心的技术,如:(1)光电一体化技术,融合了各项机电技术,为了提高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引入光学技术,实现光电一体化应用,改变机电系统的工作状态,加大光能源的利用效率,取缔传统能源的利用,体现光电一体化技术节能、降耗的优势,也是机电一体化智能建设的一项支持,表明光学技术的优势;(2)产品网络化技术,其为计算机领域的技术,重点发挥远程与控制的应用,促使机电终端进入一体化的作业状态,进而推进了产品网络化的发展,既可以保障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效率,又可以加快智能化的发展速度;(3)绿色化技术,机电一体化发展中,非常注重绿色生产,致力于降低能源的消耗,减少机电作业中的环境污染,所以绿色技术的应用,符合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强调绿色技术在设计、制造中的应用,提倡生态绿色化的生产方式,优化机电一体化生产作业的过程。

2机电一体化的进程分析

根据机电一体化在行业中的应用,分析一体化的具体发展,由传统机电技术到现行技术,规划机电一体化的进程。

2.1数控机床阶段

数控机床阶段,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早期进程。数控机床在我国的发展速度比较快,推动了工业市场的发展,其为机电一体化的雏形。

2.2微电子技术阶段

微电子技术阶段,机电一体化的含量要高于数控机床,已经可以参与工业的设计、制造等环节,改进了工业生产的结构[2]。例如:微电子在当时汽车行业中的应用,电子装置占到总产品的70%,制造中引入了集成电路,实现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提高了汽车制造的精确度。微电子技术阶段的到来,延长了设备的运行寿命,各大行业将微电子技术做为机电生产的核心。

3PLC控制阶段

PLC是具有编程能力的控制器,此项发展进程表明了机电一体化进入可编程控制的时代。PLC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时间比较长,经历了单机向多CPU控制的过程,其可在机电系统中提供远程控制的方法。以PLC为基础的机电一体化中,常用的控制系统有:DCS系统、SCADA系统、ESD系统,后期发展中,在PLC控制中,实现了现场总线布设,提供通信功能接口,将网络技术引入到机电一体化中。

4新技术阶段

PLC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带动了发展进程,根据机电一体化的需求,实现了新技术的应用[3]。例举机电一体化在新技术阶段进程中所涉及的技术,如:(1)激光技术,其可在机电一体化中提供高度集中的控制条件,在材料打孔、穿孔等生产中较为常用,与普通光源不同,具有定位、集中等方面的优势;(2)模糊技术,主要是处理机电一体化中的模糊信息,根据设定目标,模糊的描述生产中的对象,打破了传统熟悉逻辑的限制;(3)信息技术,涵盖了整个IT领域,利用信息处理的方法,对机电信息进行获取、加工,促使计算机成为机电一体化中不可缺少的设备,常用的信息技术有通信技术、传感技术等,提高了信息技术在机电一体化中的应用效益。

5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思考

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发展,利用智能技术模拟人类的思维方式,促使计算机系统可以主动归类机电生产中的属性信息,进而根据机电一体化的要求,对信息进行规划和处理,预估机电一体化的生产模式和操作。智能化是机电一体化未来发展的方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近几年,机电一体化非常重视智能技术的应用,构建人工智能系统,辅助人们解决机电生产中的问题。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思考中,总结了三项元素,即:解答、分析与学习。分析如:首先利用智能化系统,解决机电一体化中出现的问题,降低机电生产故障的发生机率,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然后根据机电一体化的运行状态,猜测后期的运营与发展,提前进行系统的调整和设计,基本不需要人工操作的参与;最后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学习能力,加快智能化的开发速度。机电一体化的智能化建设中,对专家系统、模糊系统、神经网络控制的应用比较明显,促使机电一体化保持相互协作的关系,完善机电一体化中的智能推理、判断和结论[4]。机电一体化智能发展中,还在网络化、绿色化方面表现出一定的需求,辅助机电一体化进行智能设计,判断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方式,保障系统可以根据外界的参数变化,完成设定。智能化能够减少机电一体化中的冗余系统,朝向系统化、微型化的方向发展,增加了对传感技术的应用压力,提出了人格化的构建思想,充分发挥智能化发展的优势,为人格化建设提供相关的条件,优化机电一体化的应用环境。

6结语

篇3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概念设计 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T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047-01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以其产品为载体而体现出来,是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至今的技术水平体现。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人员,要使产品设计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要求,并富于时代感,就要对于产品设计技术以掌握,并具备多种技术融合的技术能力。面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先进性和复杂性,就要将符合当代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产品设计理论建立起来。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构建的意义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中,概念设计对于产品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产品设计中的重要阶段,对于产品质量的决定程度可以达到70%以上。要获得性能优异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就要将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确定下来,制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技术方法。概念设计理论首先是基于概念设计思想而建立起来的,在其基础上还先后出现了多种阶段性设计理论,如TRIZ设计、公理化设计QFD设计理论等等,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进程中所获得的创新设计成果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机械工程研究领域中,这些理论被运用于其中,进行组合设计而形成了技术综合性较强的设计产品,由此而促进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多种学科交叉。系统的继承性决定了其设计的复杂性,多门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得原有的单一化设计理论不再适应目前的科技发展需求。那么,在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研究中,就要从机电一体化系统自身的性能出发,结合设计目标而建立起完整的概念设计理论,以对创新设计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以指导。与此同时,还要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概念理论建立起来之后,结合相关学科,以使理论研究逐渐扩展。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研究现状

按照现代机构角度对机电一体化系统进行分类,可以划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广义执行机构、信息处理及控制系统和传感检测系统。将三个子系统相衔接,建立起框架体系,不仅有效实现机电一体化运动功能,而且还促进了产品创新设计。在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系统中,广义执行机构子系统是核心部分,其概念设计理论研究关乎到机构运动的总功能。特别是在基本工艺动作设计过程中,要基于广义执行机构的概念设计理论对基本的工艺动作进行构思,以使其具有动作的独立执行能力。当执行动作的创新技术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结合机构系统建立框架模型,以使系统设计更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采用这种方式更能够结合计算机辅助进行产概念设计。

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框架模型而言,仿真问题是最为重要的。作为设计结构复杂的动态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实现动态性能的同时,更要注重系统仿真性嫩的验证。那么,在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阶段,就要确立功能实现的约束条件,将各种相关的仿真软件技术纳入到框架模型当中,运用各种通用建模技术,使用仿真软件将诸如原理图、键合图、信号流图以及方框图等等参数化。运用Simulink仿真软件将系统仿真平台建立起来,以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的实现奠定基础。

三、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的发展展望

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人员而言,产品概念设计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外研究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所获得的成果,是建立在研究电子控制理论的基础上的。国内的研究学者则着重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动结构研究。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基于多种学科而建立起来的,这就需要产品设计者对于产品从多种学科角度进行研究,并趋向于产品概念理论的使用操作性。虽然国内外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理论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但研究目标是相同的,且对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从研究趋势上来看,还要面临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在进行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时,还要将推理方法建立起来;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运动机构进行分类,为了对驱动元件以及传动机构等等进行选择,还要将驱动元件库以及机构执行库建立起来;对于传感器的选择,有赖于测物理量的参数定量化,以确定传感器类型。此外,还要将信息处理、控制方法库建立起来,以提高系统软件和硬件的可控性。机电一体化产品在不同的设计阶段,都会产生不同的概念设计理论,将产品概念设计评价体系建立起来,以利于产品不同阶段设计有效衔接。

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人员而言,概念理论设计所发挥的指导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国目前对于机电一体化产品设计的研究主要是基于运动功能为主产品结构设计。作为多种学科集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其复杂性决定了机电一体化产品概念设计理论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煤矿,安全,机电一体化,矿井,设备

中图分类号:X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318-01

一、引言

我国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产煤大国之一,煤矿的安全生产对国家基础产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对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形象影响也颇为深远。通过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考察,以及对国内主要产煤地区和企业的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发现当前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实践应用仍然处于相对比较初级的阶段,因此在煤矿机电一体化安全管理工作中也暴露出比较严重的问题,例如: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不到位、不匹配、不衔接,自动化程度较低,技术管理相对滞后,职能部门的技术支撑功能比较薄弱,生产现场的设备安全隐患较多,生产事故频发等。自我国,煤矿企业分布较广,各个地区煤矿企业的机电一体化水平参差不齐,相应的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水平也良莠不齐,企业安全管理部门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职能也并不能够有效发挥出来。笔者认为,要提高我国煤矿机电一体化的进程,就必须以安全管理为基础,最大程度地提高煤矿机电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煤矿企业需要依据各地区自身的条件和政策,因矿制宜建立机电管理机构,切实抓好质量标准化工作,认真落实规章制度与技术标准,提高煤矿生产工艺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

二、煤矿机电一体化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

通过对煤矿机电一体化在实践运用中的安全事故的分析与研究,我们能够总结出当前煤矿机电一体化进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瓶颈问题。进一步理性思考我国煤炭企业的机电一体化发展措施,努力实施有效的机电设备安全管理策略,建立良好的机电一体化发展思路,为我国煤炭行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煤矿机电一体化程度普遍不高,自动化程度较低,设备的安全隐患较多。

机电一体化,强调的是机械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其目的在于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提高生产作业率和工作效率。由于煤矿生产的各项隐患主要来自于各种煤矿生产的机电设备,因此煤矿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直接影响了广大职工的生产作业环境和劳动强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煤矿的安全管理水平具有很大的影响。各地煤矿企业的机电生产设备从选型、购置、验收、试验、安装、维护、修理直到报废的全过程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到位环节,很多关键部位在安装过程中没有完全按照原设计进行装配和调试,而是采取最简单、最原始的纯机械式进行试车,最终导致煤矿机电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初始设计功能,在日后的生产过程中,无形增加了设备故障的时间,增加了设备安全隐患。另外,在设备的点巡检过程中,相关技术人员忽视设备的自动化特性,对机电设备的各种运行记录不够全面,尤其是涉及人身安全的漏电保护、微机综保、照明保护、皮带保护、风电及瓦斯闭锁等试验记录不够规范,个别部位存在接地极及连线的材质不达标的现象,工艺及安装不合格,导致电气设备失爆现象。

(二)煤矿企业机电一体化岗位培训不到位,相应的安全培训更是只流于形式。

我们说,机电一体化体现是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笔者认为,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系统,需要有过硬的技术队伍、严谨的设备管理规则以及严格的安全监管制度。当前部分煤矿企业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队伍相对比较薄弱,人员不足,技术水平普遍不高,因此对现代化的煤矿机电设备具有一定的弊端,不利于设备的稳定顺行。无论是生产岗位,还是机电设备维修队伍,其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尤其是青年职工缺乏实践经验,违章作业现象频发。对于安全培训工作,往往只是流于形式,走过场,达不到培训的目标?。煤矿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安全管理职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很多煤矿的安全管理部门仅仅作为生产辅助单位,负责日常环境卫生和较为简单的安全隐患整改,对于情形比较严重、相对难以整改得安全隐患,碍于生产压力,很难发挥协调解决问题的作用。煤矿生产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生产作业过程中往往麻痹大意,没有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没有按照设备使用维护检修“三大规程”及相关的安全规定进行生产作业,经常出现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的现象。

三、解决煤矿机电一体化安全问题的基本对策

通过对煤炭行业机电一体化技术存在的安全问题的研究和分析,结合笔者在龙煤集团的相关工作经验,现对行业内机电一体化安全工作的基本对策进行总结:

第一,建立健全煤矿机电一体化安全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矿井机电设备的各项规章制度是机电业务活动的基本准则,也是设备人员做好机电工作的纪律保证,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煤矿机电安全管理制度,让机电设备管理有章可循。当前,机电设备的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不利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尤其在矿井机电设备的操作、维修、验收以及现场管理等制度的执行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矿井机电管理的主要工作对象是设备,落实规章制度也必须以管好、用好、修好设备为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因矿制宜建立机电一体化安全管理机构,授予职权,统一管理?。

目前,煤矿矿井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比较传统,相关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较少,需要结合煤矿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安全管理体系结构和组织形式,建立符合自身设备安全管理的模式。当前,建立与生产系统并列的机电管理结构体系是我国各地区煤矿的共同发展方向,对于一些大型煤矿企业,其矿井一般比较大,煤矿现场管理的基础工作也相对比较扎实,需要对机电设备安全管理部门的智能进行界定,并对其职权予以确认,充分调动机电安全管理机构及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第三,对现场机电一体化设备实行技术人员责任制,彻底消除设备安全隐患。

对于煤矿而言,坚实的技术基础是安全的基本保障。技术人员是技术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笔者建议对煤矿的技术人员实行责任制度,将设备系统划分为一系列的子系统,分包给相应的技术人员,实现岗位职责、职权和专业班组职责挂钩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作用,强化技术管理,彻底消除设备安全隐患。对于设备的运转、检查、保养、检修、事故等记录都要做好资料分析整理,妥善保管,存档备查。、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煤矿企业仍然处于基础工业中的核心地位,煤矿生产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作为煤矿企业的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研究人员,笔者认为企业应该加大对煤矿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投资力度,加速引进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机电一体化生产作业系统,引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发展、行业发展、以及国家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晋峰;;当前山西煤矿企业中的机电安全管理现状探究[J];品牌;2011年07期.

[2] 田今超;;浅析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0期.

[3] 张新战;;煤矿生产中机电设备的安全管理与维护[J];企业研究;2011年18期.

[4] 韩宝祥;刘士明;;煤矿机电设备的维护[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年04期.

篇5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仿真技术;发展趋势;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很多技术的融合,如果能够有效的利用这项技术,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减少消耗,因为机电一体化技术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功能强、质量好、准确度好以及消耗低,因此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此,笔者就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机电一体化定义

我们所说的机电一体化也通常被称作机械电子学。通常情况下,学者都认为机电一体化是一种将各种技术融入在机电产品中的学科,这是种学科需要机械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从这个简单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三点:第一,机电一体化学科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电子学科等相互融合的结果;第二,机电一体化的定义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以前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注重的是机械与电子的融合,而现代社会的机电一体化,是机电产品与很多学科的融合,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科技的进步会使机电一体化与更多的学科相融合,发展出更强大的技术;第三,机电一体化并不是各个学科之间的简单相加,它是各种学科有机融合的产物,注重的是学科技术在机电产品中有效的结合,从而使机电产品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

制造业是应用机电一体技术最为广泛的行业,这个行业同时也是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因为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需要制造行业提供机电产品,因此各国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希望本国这项技术在世界上能取得领先地位。

日本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成果很显著,尤其是在工业机器人方面,他们将计算机芯片等技术与机电产品有机的融合起来,制造成功了能与人进行视频,并且拥有触觉的智能机器人,当现场发生故障时,智能机器人能够监测到故障并且及时的处理,不仅减少了故障发生的概率,还节约了人力物力成本的支出,最为关键的是,避免了相关人员因为维修设备而出现意外事故。西欧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支持这项技术的发展,希望工厂能够实现全面的自动化,而美国在这方面也加快了研究的步伐,希望通过这项技术能够减少产品生产周期,进而提高经济效益。

而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技术水平方面还远远落后于上述的发达国家,但也因此说明了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些年来,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是我国充分意识到了发展机电一体化的重要性,并且意识到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和企业都加快了研究的步伐。针对我国目前发展状态,国家提出了优先研发机电一体化的6项关键技术,如今我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比如数控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发展,我国几乎完全掌握了这些技术的要领,并且建立了数控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基地,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很多数控技术方面的人才,在数控技术这一领域,已经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产业,成果很显著。这些成果也为我国未来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参考。

三、仿生硬件的容错技术新思路

基于仿生硬件的容错研究,对建立借鉴生物进化机制的硬件容错新理论,提高硬件系统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1、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和容错原理

仿生硬件可以分为进化型和胚胎型,其中胚胎型仿生硬件也称为胚胎电子系统,是模仿生物的多细胞容错机制实现的硬件。胚胎型仿生硬件的容错体系结构,主要由胚胎细胞、开关阵和线轨组成开关阵,根据可编程连线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闭合,控制线轨内各线段的使用,胚胎细胞包含存储器、坐标发生器,换向块、功能单元、直接连线、可编程连线、控制模块等存储器用于保存配置数据位串,并根据细胞状态和坐标发生器计算出的结果,从配置位串中提取段经译码后,对胚胎电子细胞的换向块和功能单元进行配置,坐标发生器根据4个细胞最近两侧(左侧和下侧)邻居细胞的坐标为其分配坐标。

2、胚胎型仿生硬件实现容错的策略

为了实现对故障细胞的容错,常用的容错策略有两种:行(列)取消和细胞取消策略,通过记录有错的单元位置,重新布线,用其他各用的单元来代替但是对于连线资源故障,这此策略并未给出相应的对策,在深入研究胚胎仿生硬件容错体系结构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种针对线轨故障的容错策略:

2.1行(列)取消策略在行(列)取消中,若个细胞出错,则它所在行(列)的所有细胞都将被取消,而该行(列)细胞的功能将被其上行(右列)的细胞所代替,即当一个细胞出错时,细胞所在行(列)上移(右移)到 一个备用行(各用列)来代替它当前的工作。

2.1细胞取消策略在细胞取消中,用各用细胞代替故障细胞分两个阶段当某行的出错细胞数超过各用细胞数时,整行被取消,行细胞上移,用备用行取代出错行的功能

四、新时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展望

机电体化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综合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光学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等技术,其发展进步依赖并促进了相关技术的发展,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新时期机电体化技术呈现智能化、系统化、微型化等发展趋势。伴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机电体化技术也呈现智能化发展的趋势智能化即要求机电产品有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如在CNC数控机床上增加人机对话功能,设置智能I/0接口和智能工艺数据库,会给使用、操作和维护带来极大的方便。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国家的重视以及科技的进步使得这项技术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我国技术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是因为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在技术领域也必然会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再加之,我国已经培养出很多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这为我国机电一体化未来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人才。本文是笔者多年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操作经验的总结,希望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仿真技术研究人员提供借鉴,为我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更好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辉,王磊.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 2009(S4)

篇6

中职院校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数控维修以及电气控制等。建立完善的机电一体化实训基地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培养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二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对接

1.与机电行业企业内部的对接

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培训理念是:发展生产行业,注重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在学生管理、教学管理模式中,不断结合企业管理模式,有效完善校中厂模式。在引进企业管理模式的同时,完善学生日常的实训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小型企业,建立健全厂中校的教学模式。除此之外,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共同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充分实现校企的零度对接。

2.与职业标准的对接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包括:数控维修工种、维护电工工种以及机电一体化工程师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要求,进行不同的技能考核。同时,中职院校还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一些要求等级较高的职业技能大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以及操作能力。除此之外,学院还应该重视学生对机电一体化行业的技术标准以及行为规范的正确理解。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从企业内部聘请资历较深的专家,教授学生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3.与课程体制的对接

我国的中职院校涵盖了基本的实训教学内容,即: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自动化实训中心。同时,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实现了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即:共同开发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生产过程控制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故障的维护、控制系统的运行与维护以及电气控制等。

4.与终身学习的对接

第一,完善教育教学平台。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建立健全校企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完善教学机制。与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办学实践活动,例如:签订校企订单培养、组织学生顶岗实习以及强化师资力量等。在企业的帮助下,不断探索一种新型的教学机制,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动性、探索性、创新性,完善学生终身学习的体制。第二,建立健全职前职后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在我国部分中职院校中,基本上已经实现了个性化的职前人才订单培养机制。依据企业内部以及市场的需求,全面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案,开展一系列的职业技能考核,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打造一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与中职院校一些合作的单位、企业,还应该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教学场所、相关设施以及日后的顶岗实习安排。中职院校还应该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多元化的人才订单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以及企业资源,积极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学生的企业化培养。与此同时,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或者是企业员工开展重新回到校园学习的项目,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综合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行业内部的竞争力。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中职院校还应该努力构建具有特色的中职教育终身学习的平台。第三,建立完善的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招生机制。中职院校应该充分重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教学工程,努力实现学生职业教育的贯通。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切合实际地与企业之间实现零度对接,从而有效地拓展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招生机制。

三总结

篇7

关键字:地质勘探;机电一体化;电磁仪;岩芯钻机

中图分类号:TU-0文献标识码:A

正文: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地质勘探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然而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相对而言也显得比较缓慢。但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也随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其相关方面也日益显得成熟和完善。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当今社会地质勘探工作中的使用,也是显得越来越广泛,受到地质勘探单位的对其的重视。基于此背景,笔者对此做出下文阐述。

一、地质勘探的任务

地质勘探一般在地质测绘的基础上进行。它可以直接深入地下岩层取得所需的工程地质条件资料,是探明地质情况的可靠的方法。地质勘探的主要方式有地质钻探、坑探和物探。其主要任务为探明建筑场地的岩性及地质构造;划分地层并确定其接触关系;以及基岩的风化程度、划分风化带;研究岩层的产状、裂隙发育程度及其随深度的变化;研究褶皱、断裂、破碎带以及其他地质构造的空间分布和变化。探明水文地质条件。溶岩的规模及发育程度;滑坡及泥石流的分布、范围、特性等。提取岩土样及水样,提供野外试验条件。从钻孔或勘探点去岩土样或水样,提供室内试验、分析、鉴定之用。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地质勘探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地质勘探设备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地质勘探发生了巨大变化。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械设备的主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动力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在高质量、低能耗、多功能、高可靠性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多种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与拼凑。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三、机电一体化设备在地质勘探中的应用

实践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地质勘探中的全面应用,笔者经过总结将其分成两种常用的设备进行阐述,主要有瞬变电磁仪以及全液压岩芯钻机。

(一)瞬变电磁仪

瞬变电磁仪是目前利用电磁法、电法种类繁多的仪器中的一种,是地质勘探中应用普通,效果最佳的仪器之一。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领域,近5~6年电磁法和电法仪器设备和软件有了长足发展和巨大变化,新一代仪器设备的最大优点是,噪音低,分辨率高,频带宽,动态范围大,多功能,灵活轻便,低功耗,硬件和软件的完善结合。当今一流的电磁法和电法仪器必然是高超的硬件和软件的完美结合,以达到高分辨率,高信噪比;宽频带,大动态范围;高集成,多功能,低功耗;操作简单,轻便灵活,现场施时显示结果。

(二)全液压岩芯钻机

全液压岩芯钻机集多种功能与一身,在地质勘探中广泛应用的机电产品之一。能适应平原、丘陵地带、高温、严寒等恶劣环境下工作,适用于金属非金属固体矿床勘探、煤层气、天然气、水文水井、地热井、矿山坑道、通风排水孔及工程抢险施工, 是广泛应用于地质、煤炭、冶金、有色、石油、水文、工程等行业,以金刚石和硬质合金钻进为主,满足绳索取芯、顶驱钻进等多功能钻探要求的性能卓越的钻探设备之一。

它的特点是全液压驱动,钢履带行走,组合式桅杆,动力机、主、副卷扬机、泥浆泵等一体布置,结构紧凑,集中操控灵活方便;液压系统采用先导控制,负载传感,电、液比例联合集中操作控制;动力头给进与提升采用油缸链条倍速结构,提升力,给进力均较大;动力头主轴回转采用双马达驱动,辅以三档机械变速箱,并有效地满足了高转速大扭矩的高效施工要求;动力头采用液压马达齿条平移装置,使主轴偏离钻孔孔口,便于绳索取芯和其他机具的施工;桅杆前端配有夹持卸扣器,便于钻杆的上卸扣操作,减轻了操作者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上下工作台方便操作者操作需求及带有孔口液压夹持器、导正器等。这些特点给地质勘探中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缩短勘探工期,节省劳动力,降低劳动强度,更方便,更安全。

四、综上所述,地质工程勘察工作是一项较为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所以,针对地质工程的发展,我们需要适时的采取有效相应的措施,对于勘察数据的准确化和科学化要不断的进行有力的加强。因此,在实践中进行的地质勘探工作,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并不是独自孤立的形式存在,其在社会中经过多年的发展,是许多科学技术不断进行发展融合于一体的结晶,也是当今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体现出来的必然要求,然而地质勘探在社会但中的进一步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也是其必然存在的结果。有效的将机电一体化在地质勘探中加以有力的运用,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做好地质勘勘探工作,真正有效的保证优质的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凯涛,李志忠,汪大明. 基于遥感卫星和北斗卫星的野外地质调查服务与管理系统设计综述[J]. 地质力学学报. 2012(03).

[2] 汪大明,白云鹏,方洪宾,付琨,龙辉,李以福,吴方才. 野外地质调查作业管理与安全保障系统设计与实现[J]. 地质力学学报. 2012(03).

[3] 池顺都. 矿产勘查模型的建立原则――以个旧锡多金属成矿区为例[J].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1991(03).

[4] 孙中任,张国瑞,魏文博,金鑫,赵雪娟. 目前电磁法用于矿产勘查面临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 地质与资源. 2005(04).

[5] 袁桂琴,张振海,. 中国地质科学院物化探研究所“十五”物探化探方法技术成果综述[J].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2007(S1).

篇8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国务院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提出“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使机电行业所需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应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原来复杂的机械装置和简单的电气控制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逐步向被由机械技术、电气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取代。

为获取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 岗位职业行动领域分析、 职业岗位群和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等信息,我们针对企业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拟定具体的调研问题。调研过程中以上述问题为调研的基本诉求点,通过现场考察、走访座谈、调查问卷、专题研讨等方式,结合企业的调研对象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并给出结论和建议,为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促进机电专业一体化专业的建设。

二、调研对象与内容

企业调研主要范围为广州周边地区相关企业,包括广州造纸厂等15家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企业,如表1所示。调研对象是这些企业的机电一体化一线技术员工、班组长、人事部门等。

本次调研共发出五种表格:包括面向专业技术岗位一线员工的实践专家调查表(56份),实践专家访谈记录表(37份),面向专业技术岗位班、组长的用人单位意见调查表(15份);面向企业人事部门的用人单位意见调查表(15份),以及企业座谈会议记录表(8份)。调研要了解以下内容:

1、机电一体化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情况;

2、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数及从业人员(包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3、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4、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在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

5、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思路;

6、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培养层次的定位。

三、调研分析

(一)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将向创新性、高效性、节能性、可靠性、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等方面发展。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各种技术相互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二)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与岗位职责要求

1、技能人才需求状况

对企业人才结构及来源调研显示:相关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学历主要包括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职学历等,他们绝大部分直接从中职、高职和大专院校等学生中招收,从社会招聘的人员和企业自行培养的人员较少,从事维护、维修、安装、调试工作的平均年限是4-26年。从15家企业调查中获悉,从企业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以及未来3年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如表2所示。

机电一体化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员工在机电一体化企业中约占76.8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应用主要两个方面: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 前者主要需要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安装、 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后者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同企业对技能要求的类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规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岗位职责素质、能力要求

通过走访调查行业企业、回访毕业生及召开专家研讨会,共确定了4个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求如表3所示。

3、课程对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

针对现行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各门课程知识模块对从事此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由不重要的0分到很重要的10分依次给分),取调查数据的平均分,得到表4。从各门课程知识模块平均得分情况看,机械类和电气类课程较为重要,如机械识图、机械装配、电工技术等课程;而文化基础课和非专业课程较为不重要,如数学求解、英语阅读、计算机编程等课程。当然,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岗位,各门课程对从事此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有较大差异,例如:销售人员岗位对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和英语阅读等课程较为重要,而设备操作和装配岗位认为这些课程不重要。

四、调研结论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行业、企业内生产类、维修类、技术支持类、服务类的相关技术岗位。结合近年来我校、我系多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经验,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面向机电制造业、机电设备安装及维修公司、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等的各行业、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的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修与改造、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通过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对应的岗位人才层次分类以及紧缺岗位人员数量需求,了解各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及所需专业资格证书等。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可定位为:机电一体化(机械)方向、机电一体化(电气)方向、机电设备管理方向,各方向设置中、高级技工层次,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规范的操作与团队协作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设计能力、制定元器件加工工艺能力、简单数控加工能力。人才培养方向与层次的定位如表5所示。

依托行企开展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我们今后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企业调研活动,我们体会到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还有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地完成。但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组织实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相信一定会完成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造就更多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与文献

[1]王京,苏月,张松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企业调研报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7):25~26.

篇9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传感器;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机电一体化是一种整合型技术,需要很多环节组成。意味着在微电子、传感器等技术发展同时,机电一体化也能够获得长足进步。而在具体分析机电一体化关键技术前,应首先明确其组成结构,以消除一些人的误区。机电一体化是指将不同重要机电工作环节整合,以微型处理器和主机为操控中心,有序协调各环节工作。因此,其很多情况下会被称为机电一体化系统,由此完善的覆盖相关理念。但是,并不能由此忽视其他环节重要性。如开发者创造出完美控制中枢,在传感器无法传输情况下,仍旧无法帮助生产者提升效率。

一、传感器是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关键技术

1.传感器在测量模块的应用

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名称,也是当前数字化管理中,最常使用的传输、存储、处理、记录设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传感器便是控制中枢与各环节桥梁,主要实现两方面工作:第一,执行控制中枢请求指令。传感器在接收指令后,将其转化为非传输数据语言,进行分析和内容调配,再将结果转变为数据传输模式,传输到所要支配的环节;第二,负责将环节动态传递给控制中枢,以保证各环节有序进行。而在传输前传感器需要接受信息,并根据SNMP协议进行处理、转化。由此可以发现,传感器本身便是由复杂结构所构成的电子器械。其中主要包括检测、传输和处理三个大层面,每个层面还会根据工作需求,配置不同元件。也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来理解,将传感器比喻为人的头部,“大脑”负责处理数据,“眼睛”、“鼻子”、“耳朵”负责收集数据,“嘴”负责将数据传输出去,进而由人的“大脑”实现对其他人的支配或汇报。

2.传感器的种类

传感器种类的划分,主要根据功能差异性实现。机电一体化应用环境不同,需求操作的环节不同,均会对传感器的功能造成影响。不过,在管理需求下,必须对传感器分类,以避免一些问题的发生。根据其工作环境,可大体分为两个宽泛层面:第一,基于内部管理的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内容中,部分包括对内部管理,例如检测、收集信息等。同时,虽然任何类型传感器都会有数据处理能力。但是,针对内部数据处理和转化的算法,较比于接收转化有这一定差异。因此,内部数据处理传感器,也应列入到此类中;第二,基于外部环境的传感器。顾名思义,主要工作是针对接收数据信息。可以将此类传感器理解为控制中枢的“执行者”,用于获取控制中枢指令,并转化为工作环节可控指令。而除了从工作环境上进行分类,也可通过接触形式分类,例如触碰式、压觉、温觉、声觉等。

二、机电一体化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运用

从上文叙述可以得知,机电一体化系统主要工作内容,在于设置指令、传输指令和完成指令三个方面。其中,传感器便是负责传输指令的唯一环节。不过,机电一体化仍旧存在局限性,会因为特殊形式或环境出现,导致数据传输的问题。因此,笔者选择几点较具代表意义领域,试谈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运用。

1.有“感觉”的机器人

机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同倾向。一些工业领域逐渐采取标准化作业,对于可控管理系统需求开始降低,转而将投入更多放在智能化、自动化生产领域上。例如工业机械人生产技术,便是在机电一体化基础上,所创造的新型生产技术。其主要特性在于规律性、高精度工作方式,可以更有效提升工业生产效率。不过,该工作方式无疑对传感器提出更高要求。适合的传感器,必须准确的控制机器人各个部位,其中包括关节移动,力量控制等方面,只有传感器传达数据保证准确性、高效性,才能够让机器人实现理想工作状态。对此,必须采用接触式传感器,以确保不会出现数据丢失状况,例如压觉传感器等。

2.传感器在自动化机床的应用

自动化机床也是机电一体化的衍生领域。其特性在于完全自动化的操作所有生产内容。然而,自动化控制则需要传感器,将准确工作指令,按照规范逻辑和实效,传达各个生产环节。若出现问题,便需要人工调节,才能够持续生产。举例来看,较为著名的CNC机床,便是借助传感器检测控制,减少人工生产控制需求,极大节约人力成本,同时也使生产效率有了显著提升;再如,切割工业领域,特别是采用金刚石切割机床,必须要借助传感器准确传达切割角度、压力等数值,进而确保切割成果达成预期。

3.传感器的扩大渗透

随着传感器的发展,其检测技术将不仅应用在机电一体化生产领域。从现状来看,很多工业产品已然达到了“对传感器产生需求”的水准,例如近年来Apple、Google等企业研发的无人驾驶汽车,必须依靠精准传感器才能够实现。而在传统汽车领域,传感器对于驾驶便捷性以及安全性,也会产生较大促进作用。

三、总结

本文主要为透过机电一体化系统,对传感器功能、变化、发展及未来需求,进行一定程度的阐述。进而有效的帮助读者,客观认识机电一体化组成,以及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所实现的作用。因此,也希望本文研究,能够为应用领和研发领域,提供一些思路启发。

参考文献:

[1]刘峥.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探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3(02).

[2]林青.浅析传感器技术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6).

[3]王婷.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材建设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

篇10

关键词:PLC;机电一体化;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使得不同技术、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对生产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PLC技术的出现,推动了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技术、产品功能、生产方式、管理体系等多方面的变革,使机电一体化生产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1.PLC概述

1.1 PLC的定义

PLC是一种电子装置,它是专门为在工业环境下应用设计的,它采用可以编程的存储器,用来在其内部储存执行逻辑运算、顺序运算、计时、计数等操作指令,并能通过数字式或者模拟式的输入和输出控制各种类型的机械生产、生产过程。

1.2 PLC的构成

PLC的基本组成包括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系统程序储存器、用户程序储存器、数据储存器)、接口(输入接口、输出接口、外部设备接口扩展接口等其他接口)、外部设备编程器、电源模块。不同的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实际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3 PLC的功能

在实际运用中,PLC的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顺序控制。PLC在顺序控制领域的应用范围最广,它改变了传统的继电器顺序控制,提高了生产效率,扩大了经济利益。②程序控制。③通信联网。④数据处理。PLC能构成监控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处理以控制生产过程。由于具有这些功能,PLC满足了机电一体化的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机电一体化概述

2.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主功能、控制功能等基础上引入电子技术,实现机械装置、电子化设计、软件组合有机统一的总称。

2.2机电一体化的特征

机电一体化的出现是技术发展和实际工作经验总结的结果,它将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自动化技术等综合在一起,具有质量高、性能优、节能环保等多方面特征,满足了机械制造的实际需要,在具体应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2.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指的是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了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它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他新技术的简单组合,而是上述技术的有机融合。同时,这也是机电一体化和机械电气化的根本区别。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改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化。其一个特点是网络化趋势,另一个特点是系统更加灵活,能够进行任意的裁剪与重组,结构更加开放和模块化。

(2)自律分配系统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既能明显增强系统适应能力,又不会因为某一子系统出现故障而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

(3)人工智能化。“智能化”是指机器行为,指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例如运筹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生理学、力学、人工智能等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能力。

(4)绿色化。产品更加环保是世界发展趋势。

(5)全息系统化。这个趋势是指产品的智能化越来越高,系统层次由简单的“自上而下、自左而右”演变为复杂的双向甚至多项联系。

这些特征的出现不仅有利于提高机电一体化的性能,还能够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对周围环境影响,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

3.PLC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中的运用

3.1在运动控制中的运用

在实际工作中,利用PLC实现对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的有效控制,在生产和控制中,采用的是专用运动控制模块,既能够提高运动的精准度,还能够方便操作。在生产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生产商所生产的PLC具有运动控制功能。在机械设备控制中,PLC的运动控制功能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比较常用的机械设备包括以下类型:金属切削机床、成型机械、机器人、电梯等等。同时,由于PLC具有自身显著的特点和优势,其稳定性强、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等,满足了控制工作的需要。

3.2在过程控制中的运用

在整个过程控制中,模拟量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模拟量包括电压、电流、压力、温度等,这些量是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为了实现对过程量的有效控制,采用PLC技术,以相关模拟量、当前值、历史值为主要依据,生成所需要的开关量或模拟量输出,从而促进系统更好的运行和工作,实现对机电一体化生产过程的有效控制。

3.3在通信网络中的运用

PLC通信包括PLC相互之间的通信以及PLC与其它智能设备之间的通信,这也是在具体应用中所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工厂自动化网络也取得了不断的进步,PLC的通信功能越来越受到生产厂家的重视,并根据具体工作的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相继研发出专属网络系统。目前,最新生产的PLC都具有通信接口,能够很好的实现通信功能,便利了相互之间的交流。

4.结束语

综上所述,PLC适应了机电一体化生产的需要,在具体运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推动机械工业的发展和进步。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进一步加强PLC的研究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推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并更新生产模式,提高机械设备制造技术,促进PLC在机电一体化生产系统得到有效的运用,进而推动机械制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