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定义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学科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正弦定理的教学安排约2课时,下面笔者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思想、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反思研究方面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旧人教版教科书中为了巩固向量知识,体现向量的工具性作用,用向量作为工具推导出了正弦定理,但证明过程比较繁琐,不少学生感到很突然,难以理解。所以在新人教A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第一章第一节中,教科书舍弃了向量方法证明,而利用学生以往的知识进行了浅显的证明,这也吻合了利用正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时大多会用到必修四中三角函数的有关公式与定理,所以实质上它与三角函数属于同一系统,也是对三角函数知识的拓展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拓展延伸。正弦定理的发现、证明、应用教参安排2课时完成,本节是正弦定理第一课时。
正弦定理第一课时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结合近段时间万州正在建设万州长江三桥的实例,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人文品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这一实际问题进行数学抽象,归为解三角形问题,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第二层次让学生观察特例,大胆猜想;然后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通过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演示实验完善猜想,然后利用"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三角函数定义法(坐标法)"四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进行简单的应用,最后解决引例。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
2.学情分析
对高一的学生来说,已学了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用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需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进行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
3.设计思想
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团队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4.教学目标
4.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之一。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2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通过对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探索的启发,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
4.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情推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三角函数、正弦定理、三角形的外接圆与面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还通过实例的社会意义,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情感和为把家乡建设成库区特大中心城市而努力学习的责任心。
5.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与证明过程。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
6.教学过程
如图1所示,教学过程分为:创境激思提出问题、观察特例提出猜想、数学实验完善猜想、证明猜想得出定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运用定理解决问题、拓展探究课外延伸七个环节。
教学过程流程图
6.1创境激思,提出问题
展示情景图如图2,为了配合重庆市把万州打造成特大中心城市,万州正紧锣密鼓在牌楼水厂和江南沱口电厂建设长江三桥,你能用现有知识计算出大桥的长度吗?
学完本节课,你将会轻松解决此类问题。――以此引入课题《正弦定理》。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现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良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了一半。因此,我通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即从长江三桥这一学生喜闻乐见的实际工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为把家乡建设成特大城市而努力学习的责任心。
6.2观察特例,提出猜想在初中学生已经学习过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在RtABC中,已知∠C=9O°,BC=a,AC=a,AB=c,
如图3所示,引导学生回忆在直角三角形中,边长和角度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学生容易想到:
sinA=ac,sinB=bc,sinC=cc,cosA=bc,cosB=ac,
所以asinA=bsinB=csinC,bcosA=acosB
进一步提问:这两个关系式能不能推广到任意三角形?是否还会有acosA=bcosB=ccosC成立呢?
【设计意图】在直角三角形中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得出两个简洁的边角关系式,把三角形边长与内角联系起来,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已有知识;以直角三角形这个特例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对特殊问题一般化,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猜想,符合从特殊到一般思维的过程,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6.3数学实验,验证猜想
6.4教师利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演示实验,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三边长度和三个角度数值,计算显示一组asinA,bsinB,csinC值,一组bcosA,acosB值,一组acosA,bcosB,ccosC值,不断拖动三角形一个顶点,改变三角形形状,观察各组比值的变化。直观地检验所提出的三个猜想关系式对任意三角形的适用性。在拖动过程中,猜想1的三个比值一直都相等,猜想2、3的两个比值并不是都相等,简单地剔除掉猜想2、3,保留猜想1。归纳总结数学实验结果,完善猜想:在任意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asinA=bsinB=csinC。
【设计意图】中学生对于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比较熟悉,抽象的数学也进行实验,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观察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实验,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系统演绎性和实验归纳性两个侧面,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发现的过程中,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4.证明猜想,得出定理
【设计意图】按照从易到难、从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从几何层面、数形结合层面、三角函数定义分析层面进行思考,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得出定理。实现数与形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结合,以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1)证法一:作高法(如图5)
过C作CDAB于D点,
在RtADC中,CD=bsinA,
在RtBDC中,CD=asinB,
bsinA=asinB,asinA=bsinB成立。
同理可证csinA=asinC,asinA=csinC成立。
asinA=bsinB=csinC成立。
(2)证法2:等积法(如图6)
在任意ABC中,均有:SABC=12×底×高
故得:三角形的正弦面积公式:
SABC=12absinC=12acsinB=12bcsinA
提问公式成立范围?公式记忆特点?
两边同除以12abc,得sinCcsinBbsinAa
再在等号两边取倒数,即得正弧定理。
这个比值是多少呢?
(3)证法三:三角形外接圆法(如图7)
作三角形ABC的外接圆,O为圆心,设圆O的半径为R.
连接CO并延长,与圆交于点D,再连接BD.
则∠A=∠D
所以,a=CD・sinD=2R・sinA.
asinA=2R
同理,bsinB=2R,csinC=2R
asinA=bsinB=csinC=2R
注:①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均可;
②由证法三可知,正弦定理中等号两边的比值的几何意义是三角形的外接圆直径.
(4)证法四:三角函数定义法(坐标法)(如图8)
把三角形ABC置于X轴上方,任取一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一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
如图则有:点A的坐标为A(ccosB,csinB)
作ACBD,则DB=AC=b,∠DBC+∠C=180°,
则D(bcos∠DBC,bsin∠DBC)=D(bcosC,bsinC)
由DABC得到D.A两点纵坐标相等,即bsinC=csinB
故bsinB=csinC同理可得asinA=csinC,
所以asinA=bsinB=csinC。
(5)证法五:向量法
(学生课后尝试证明)
【设计意图】从几何层面、上升到利用刚刚学过的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进行数形结合层面,在思维水平上更上一层楼,完成了学生思维从几何、代数到数形结合层面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让学生初步体会了解析法的作用和思想,并留下用向量法证明的思考余地和拓展空间,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让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6.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尝试小结,回顾正弦定理的几种不同证明过程,观察公式的特征及变形,让学生体会证明的逻辑严谨性,同时引导学生要注意到:要想让一个猜想成为定理必须经过严格的证明,而要说明一个猜想不成立只需要找到一个反例即可。以此培养和强化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和灵活性。然后让学生观察三角形的正弦面积公式、正弦定理,找出公式的适用范围,公式特征,及常用变形情况。
(1)正弦定理:asinA=bsinB=csinC=2R(比值为外接圆直径).
(2)正弦定理解决两种类型的三角形问题:
①已知两角和任意一边,可以求出其他两边和一角;
②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可以求出三角形的其他的边和角.(下节课解决)
(3)正弦定理的变形:
①a=2RsinA,b=2RsinB,c=2RsinC
②sinA=a2R,sinB=a2R,sinC=c2R
③a:b:c=sinA:sinB:sinC
6.6运用定理,解决问题
(1)典例精析
例1在ABC中,"sinA>sinB",是A>B的(C)条件
A充分非必要条件B必要非充分条件
C充分条件D非充分非必要条件
(变式):已知ABC中,bcosB=bcosC,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答案:等腰或直角三角形。(容易出现只有等腰三角形的错误)
例2在ABC中,∠B=45°,∠C=60°,a=2(3+1)
分析:∠A=180°-(B+C)=75°
由正弧定理得:b=asinBsinA=2(3+1)(22)6+24=4
SABC=12absinC=12×2(3+1)×4×(32)=6+23
例3(画龙点睛)解决创境激思中的问题:
如何测量万州长江三桥的长度呢?(如图9)
分析:假设线段AB表示长江三桥,只需在牌楼水厂北岸边上另找一个参照点C,用皮尺测出AC的距离,用测角仪测出∠BAC、∠BCA的度数,即在三角形ABC中知道两角和一边,用正弦定理即可求出线段AB的长,即长江三桥的长度。(自制测角仪,比一比谁做的更准确)
(2)当堂检测反馈
【设计意图】: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有更多的精力去拓展思考,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那么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争取让学生先做后评,当堂过关。达到顺应新课改的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所以课堂教学效果检测卷分为了A、B、C三个层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训练。考虑到本班学生基础较好,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做完A、B两个层次试题。
①学生当堂做《正弦定理课堂效果检测卷》(5-10分钟);
②教师公布答案,学生自主小结反馈或根据学生作答情况进行集体讲评。
6.7拓展探究,课外延伸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更大的发展,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他们的潜能挖掘达到最大化,因此设计了课外拓展作业。
【作业布置】
(1)教材第10页习题1.1A组第1题;B组第1、2、3题;
(2)实习作业《正弦定理在测量中的应用》,参看课本第2节《应用举例》内容。要求:
①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际测量,测量问题自定,要求自制测角仪,比一比看谁做的更精确;
②参与《2015年国际青少年保护长江水资源绿色行动》小组的同学测量长江河面的宽度;
③外出测量最好有一名家长陪同,必须保证安全;
④每个小组按照1.3节实习作业格式写出实习报告或小论文,总结实习体会;
⑤每个小组在"五一节"放假结束回校第一天上交作业。
7.板书设计(如图10)
正弦定理
一、定理证明1.证法一:作高法(钝角三角形)2.证法二:等积法(正弦面积公式)3.证法三:外接圆法asinA=bsinB=csinC=2R4.证法四:坐标法x=rcosa,y=rsina
二、归纳小结,常用变形技巧:
a=2RsinA,b=2RsinB,c=2RsinCsinA=a2R,sinC=c2Ra:b:c=sinA:sinB:sinA三、应用举例例1(得出结论)ABC中,sinA>sinBA>A(例1变式)例2(画简单示意图)例3(画龙点睛)
8.反思研究
本节课内容,由于教材中正弦定理的证明方法比较特殊和简单,学生易于理解,基本可以自行解决,但要联想用多种方法进行证明,思维跨度相当大,对学生有较大难度,因此教师通过预设,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一个个相关联的探究活动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猜想――证明"的数学思想方法发现并证明定理,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感受到创新的快乐,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其次,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去思考问题,去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这节课的设计强调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结合修建长江三桥这个实际工程提出三角形边角关系的问题,通过观察直角三角形边角关系的特殊性提出猜想,让学生借助数学演示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归纳总结数学实验结果,完善猜想,然后由易到难、由直观到抽象,从四个层面证明了正弦定理,让学生不仅掌握用几何的方法证明正弦定理,还掌握用坐标法证明正弦定理,让学生初步尝试解析法的思想和作用,最后再运用正弦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笔者试图从多角度尽量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10个基本理念:提供发展平台,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多种证法,适应个性差异;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化;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按照建构主义观点,知识需要经过学习者自身体验,才能被同化和顺应,因此,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组织和引导的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参考文献:
[1]张守江.正弦定理教学设计案例一则[J].数学通报,2006(2)
篇2
家长要学会从孩子身上发现他的进步,加以肯定和鼓励。在尊重孩子的劳动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改进意见,孩子接受起来也比较的容易,更不会逆反。
********************************************
【招生范围】:小学1-6年级,初一初二初三,高一高二高三
【热门课程】:小学、初中、高中各年级各学科同步辅导、数学,英语,物理,化学,作文,语文,历史,地理,生物。小升初、衔接班、托管班、奥数班 、中考冲刺、艺考辅导。
【课程费用】: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价格不一,详情拨打免费电话咨询
【上课地点】:选择最近校区,来校区上课!(具体校区见下文)
【上课时间】:周六日、寒假、暑假、平时晚上等时间灵活协商安排!
保定学大免费咨询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63694(接听时间8:00-24:00)
温馨提示:400免费电话使用方法--先拨打前十位,听到语音提示“请输入分机号码”后按“转分机”后的几位分机号即可。 免费咨询了解~从现在开始!
********************************************
保定口碑比较好的辅导机构咨询电话(每日前十位拨打400免费热线电话咨询,可享受免费试听课!400询电话使用方法:先拨前10位总机号,听到提示音后再拨后几位分机号即可咨询详情或预约对孩子学业进行免费测评)
1、保定学大教育校区及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63694
【中央峰景校区】——保定市 新市区【山水华庭校区】——保定市 北市区【七一路教学点】——保定市 新市区
2、保定聚智堂教育校区及电话:400-0066-911 转分机61578
【诚明校区】——保定北市区【少年宫校区】——保定新市区【新市场校区】——保定新市区
品牌:二十年办学经验!学大教育遍布全国60余城市,充分了解各地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和考试状况
师资:7000余名专职老师!多年担任各年级、初高中毕业班教学工作,部分教师长期研究中考、高考命题和阅卷任务。
ps:每天前五位拨打免费电话咨询的家长,还可以享受免费试听机会哦!
浏览十个广告,不如一个免费电话了解快!
********************************************
教育心得:
学大教育一对一的老师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自然就有好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受用终身的。希望学生们看到这篇文章后能够有一定的启发。
篇3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一)旅游学学科基础研究的背景
不少学者在文章中均探讨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在略论旅游学的理论体系一文中,王德刚提出旅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它是以研究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及其相互关系为核心,探讨旅游活动和旅游业发展规律的科学。就是所谓的三体说。把旅游学的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分为综合层,分支学科层, 在分支学中把旅游分为经济学,旅游管理学,旅游开发规划学,旅游社会学,旅游史学,王德刚先生认为旅游学的基础是经济学,管理学,开发规划学,社会学,史学。在旅游六要素的理论属性探讨一文中,翟辅东把旅游分为动力系统层次,主体系统层次,支撑系统层次,在支撑系统层次中提到了相邻学科和相关部门,在提供系统中提出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地理学,生态学,文化学和其他,这是一种初级的划分。龙江智在从体验视角看旅游学旅游体验研究一文中,把对旅游的研究分为旅游场管理研究,旅游影响研究,学科共性研究,在旅游体验研究中,分支学科有旅游体验学,个体旅游行为学,旅游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人类学,分支学科有旅游地理学,群体旅游行为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在旅游场管理研究中,旅游企业管理学,旅行社经营管理,旅游资源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开发,旅游体验设计和管理,旅游规划学,旅游行为管理学,旅游目的地营销,旅游地形象策划,旅游可持续发展,城市旅游管理学,在旅游影响研究中,旅游生态学,旅游效应研究,在学科共性研究中,包含有旅游史学,旅游研究方法,旅游伦理学,从中我们可以归结中旅游学的学科基础是地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营销学,生态学,史学,伦理学。谢彦君在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一文中,在探讨旅游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中,以旅游为核心,把旅游分为空间行为,社会交往,商品交换,审美意识,文化交流,身心体验,从而导出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是美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
(二)从不同的学科视角下考察旅游
与此同时,很多学者也从不同的学科角度来探讨旅游学的学科属性。
在社会学框架下的旅游学学科属性定位分析一文中,陈才借用社会学关于学科属性定位的分析框架,对旅游学的学科属性进行定位分析,认为从学科的认知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软学科,从学科的组织维度来看,旅游学是一门分野度较高而城市度较低的学科,旅游学这些学科属性的确定,为我们解释旅游学发展现状提供了基本依据,能够使我们明确旅游学的发展阶段,发展方向以及应注意的问题,这对于旅游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学研究的时空视角:一种概念性理论框架中,左冰从哲学的视角考察了旅游,提出了“旅游是时间与空间的统一形式”的思想,旅游表现为特定时空状态下的社会地域活动,从微观层面考察,个体旅游者每完成一次旅游活动即实现了一次旅游体验,从宏观层面考察,旅游系统是人类在旅游活动中同所有涉及的因子或成员组成的一个时空关系统一体。在基于伦理维度的旅游研究综述中,文章从伦理学的角度对旅游进行了综述,王寿鹏,高天好提出对人文关怀取向的研究加以重视,文章从旅游伦理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实问题、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等方成对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并认为这一新研究范式将改变以往只注重旅游的“事实”方面而忽视价值方面的片面性,为旅游研究注入了人性的因素,有助于旅游研究进一步走向成熟。(王寿鹏,高天好,2011)此外,还有不同的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和地理学的视角来研究旅游中出现的某种问题。如在“塌陷”背景下中部旅游发展的地理学透视一文中,马晓龙,保继刚从地理学的视角来研究了在“塌陷”背景下中部旅游发展的问题。在基于管理学视角的旅游规划失灵分析及对策分析中陆相林则从管理学的视角研究了旅游规划为什么会失灵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综上所述,尽管有大量学者探讨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仍然不明朗,有必要撰文来探讨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以备进一步研究之用。
二、浅析旅游与 “体验”的亲缘性
(一)体验的心理学的定义
体验到的东西使我们感到真实,并在大脑印象中留下深刻印象,使我们可以随时回想起曾经亲身感觉过的生命历程,也因此对未来有所预感。
(二)体验的旅游定义
从体验所具有的性质谈把旅游定义为“体验”的合理性
体验具有如下的特征使“体验”一词运用到旅游定义中的合理性
1、体验的亲历性:体验意味着亲身经历,实地领会,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中指出,“皆是就文义上解释,牵附以求,混融凑泊,而不曾就自己实工夫上体验。”从中可看出体验的亲历性。旅游也是必须要亲身经历,用体验来描述旅游恰如其分。
2、体验的真实性:体验,是用自己的生命来验证事实,自己的亲身经历如何不真实,与此同时,旅游也强调真实性,体验的真实性契合着旅游的原真性。
(三)从旅游的性质谈把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
从性质方面看,旅游的基本属性是文化的,旅游的内核是文化。以前对旅游概念的误区认识,因为觉得旅游离不开经济的支撑,故从表象来看表现为经济活动,但所有的经济性质的东西都是为了满足旅游者的内心需求,而从体验的概念来说,体验的概念首先是在心理学学说提出,体验着重强调人的内心活动,体验的主体是人,人是社会的生物,人在旅游中更多地体验一种文化,故体验一词可以用来体验旅游的文化性。
(四)从旅游和体验的相关性谈把旅游定义为“体验”的合理性。
人从出生到现在也是一种旅游,是一次长长的旅游,这种长长的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用体验一个词来形容伴随人生的旅途,成功或者失败,体验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体验感性与理性的交织的特性,使体验带有超越自我的特性,带着自己的情感,使体验成为自己独特的记忆与经历,带着自己独特的烙印。
三、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把旅游定义为体验具有相当的合理性,旅游与体验具有相当的亲缘性,由旅游学学科基础研究的背景和旅游学研究的不同学科的视角,我们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旅游,同时也给我们启发,尝试从不同角度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本文尝试从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和旅游学所涉及学科的重要性来划分旅游学学科的学科基础。
(一)从与体验的的亲缘性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旅游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由于旅游的核心是体验这一说法已得到学界的基本认同,笔者也尝试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由此笔者尝试从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角度来划分旅游学学科基础,从旅游与体验的亲缘性来看,体验是通过人心来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人们体验到的是美和一种文化,故旅游学研究的重点是心理学,美学,文化学,旅游归根到底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旅游归根结底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审美需求, 愉悦需求,上述学科成为旅游学研究的重点是合理的。要满足人的旅游体验的需求,需要扩展到异地与人交往和与物交融,故社会学,地理学出现在旅游学的学科基础中,在异地交互过程中,从马斯洛的基本层次出发,人需要基本的吃喝以维持异地交往,故酒店,饭店,旅游社出现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带出了旅游的经济性,需要研究经济学与管理学去支撑这个心理现象。最后再扩展到开发出千奇百态的旅游目的地以更好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从而引致出生态学,景观学,营销学的研究。用图1表示如下。
(二)从旅游学所涉及学科的重要性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
从与旅游学的学科基础的重要性来划分,旅游学的学科基础的构成可分为基础,核心,一般,边缘学科。哲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旅游学也要以哲学为指导,故哲学处于基础学科地位。旅游学是人学,首先研究的是人,故心理学,文化学,美学属于核心,在旅游学的研究进程中,经济学为表象,但人在旅游中又涉及到大量的经济现象,还要进行管理,故经济学,管理学也位列其中。在旅游中涉及到人的空间位移,旅游目的地资源,故地理学很重要。此外,旅游学的研究还边缘涉及到伦理学,心理学,人类学,故从旅游学的学科基础的重要性来划分用图表表示如下。
篇4
一、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开拓
1.跨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通对文学现象中的道德、伦理、思想、宗教、地理、经济等多种社会价值标准进行评判,并通过比较研究区分审美与艺术形式,使得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武汉大学张荣翼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了西方正盛兴的“生态批评”,即把文学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在强调该领域研究具有跨学科和全球性视角的同时,认为我国学者研究生态批评应具有自己的视野和更客观的角度。正如文学反应的任何一个社会侧面一样,环保绝不是一个单纯孤立的概念,它牵涉到诸多的政治和社会因素,蕴含集团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博弈。武汉大学张箭飞教授则以“比较文学之外———略谈风景学的范围和重点”为题阐述了兼容或跨越地方研究(placestudies)、空间研究(spacestudies)、环境研究或生态批评(ecocriticism)———三支貌似独立的学科的风景学(landscapestudies)。比较文学的风景学研究属于跨学科研究,其研究对象锁定在其与文学、艺术和美学交叠的范围之内。近年以来西方学界围绕风景的定义、风景引发的诸如文化民族主义、地方感、身份认同、自我意识、人与环境等重大议题曾展开争论。中国学者的研究有必要在厘清诸家学说的承继或扬弃关系的基础上,对许多问题进行重新界定从而确立学术走向。邹建军教授在题为“文学地理学批评的反思与构建”的发言中,反思了国内学者的文学地理学研究。他认为中国现有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西方空间批评的翻译和介绍、文学的历史地图描绘、文学中心的地理变迁、作家作品的地理分布;可以从三个方面对比较文学地理学批评进行建构:对重要概念术语(如地理基因、地理建构、地理影像、地理叙事)进行定义,使其具有方法论意义,在文学地理学的框架下来重新梳理文学史,探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意义,并可援引其指导其他一些研究。武汉大学张晶通过《山楂树之恋》及《唐山大地震》所引起的反响谈到文学通过影视艺术的嫁接、传播及文化的透视所引起的思考,由此比较文学研究应可涉及文学与艺术、文学与传播学、文学与文化等多个方面。中南民族大学尹锐则以“人文地理学与英语后殖民文学的关系”为题提出了将人文主义地理学与后殖民文学进行结合研究的倡议,他认为后殖民文学在当今是热点,人文主义地理学至少可以从风景与创伤、风景与权力、地理与逃避等三个方面切入研究。
2.比较文学研究实例。除了对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理论探讨,与会学者也对自己在本领域所进行的一些实例研究进行了交流。惠州学院外语系汤富华教授首先以“论翻译之颠覆力与重塑力量———重思中国新诗的发生”发言,利用大量文学史料论证了翻译在中国新诗的产生过程中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武汉纺织大学谭燕保教授则以“他者镜像中的他者———看《女勇士》和《最蓝的眼睛》中的女性书写”为题,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角度分析了汤亭亭和托尼?莫瑞森在女性书写方式角度上的表层相似,但深层书写方式的巨大不同。通过对比二者去追溯主体的身份诉求便可明显看出其差异,进而推知同为美国少数族裔的华裔和黑人在美国的生存状况。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蒋金运则以“北美华人诗歌中的生态伦理中国想象”为题,通过生态伦理想象模式、策略及内容的研究透视了北美华人作为主流文化边缘体的心理图式。安徽大学刘云以“《庄子?齐物论》与《盗梦空间》的互文性解读”为题,从互文性视角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两部作品中的“梦”的异同,从而昭示了东方文化的务虚和西方文化的务实。武汉纺织大学刘慧则以“生态伦理视域下杨克的悲剧”为题,对奥尼尔戏剧“毛猿”中的珠宝店、皮货店场景、人与猩猩的握手细节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细节的精心设置显示剧作家强烈的生态伦理意识和人文关怀。湖北警官学院张友文教授谈了自己对公安文学的研究。武汉大学博士生韦照周和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杜雪琴分别关注了“羊皮纸效应”和易卜生创作中的地理诗学问题。
二、比较文学研究原则的坚守
比较文学自诞生百余年来,可以说一直是危机重重,质疑不断。中南民族大学叶绪民教授通过对比较文学学科肌理的再思考,在承认比较文学不断吸纳新方法、新角度的创新意识的同时,道出了比较文学的核心何在之疑惑。他认为比较文学研究应谨防过宽,应注重比较本体及本体的文化角色,在文学流通中去进行比较研究。如果说比较文学研究以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来分,本学科应以内部研究为主,且在外部研究中注重文学性这个关键所在。武汉大学赵小琪教授则认为比较文学就是在质疑声中显示其生命力,其研究吸纳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并化用,应谓之顺理成章。同时,比较文学的学科特征在于主体间性,主要表现在研究主体与研究主体间性、研究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研究对象主体与研究对象主体间性等方面。这种学科特征决定了比较文学主要研究不同国别文学的间性关系、不同诗学的间性关系、文学与文化理论的间性关系、文学与其他学科的间性关系。胡亚敏教授对比较文学提出了三点思考:其一,比较文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拓展应让我们更加清醒认识本学科所受到的理论冲击、文化冲击及与政治的结合。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与文化冲击,使得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而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使得本学科担负着对强势文化反叛的使命。其二,比较文学的学科定位应清楚,比较文学应有自己的坚守。应当把比较文学定位为跨文化的文学关系研究。比较文学既要开放又要保守,要有自己的阵地,要有助于文学的发展。其三,中国当代比较文学研究的民族性坚守。当今的中国需要研究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与他国文学之间的影响关系;而湖北省比较文学的特点,在于中文与外语两支学术队伍的融合和互借,及身处中国腹地的包容胸襟。综上所述,此次研讨会不仅关注学科理论构建,也重视具体案例研究。这昭示着,比较文学的发展不仅要吸纳各种新思潮和新观点,更要有自己的学科坚守和发展原则。
篇5
关键词:体育地理学 理论体系 构建研究
一、前言
体育地理学是一门横跨体育学与地理学的新兴学科,在具有所有学科门类通性的同时,也有着其学科本身的个性。研究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体育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从概述体育地理学着手本课题的研究。[1]
二、体育地理学概述
1.体育地理学的概念
体育和地理学界的部分学者从不同角度探索了体育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问题。到现在为止体育地理学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之一,研究的方向主要集中于竞技方面,对于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这两个研究领域还处在一个不够深刻的层面。
2.体育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体育地理学是体育学、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综合性的学科之一。根据地理学和体育学本身固有的待殊的性质,既属于人文科学又属于自然科学,所以,体育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特性,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限,其内部的特定性质或功能相对一致而有别于外部邻区。区域性是体育地理学与其他体育科学区别的根本点。休育地理学属于地理学与体育科学交叉的学科,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属于社会科学。起源于地理学和体育学的体育地理学从诞生之时就具有学科综合性特征。[2]
3.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
根据体育地理学的特性,体育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可以分为,对自然环境和对人文环境的研究两大类。自然环境的研究主要是体育活动的主体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活动项目符合当地的,校本的课程资源。如: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差异,地理环境差异等不同的人类生存环境对人类体育发展的制约性,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进程依赖于生存环境,影响人们的人文环境的研究主要是活动的项目与当地的民族、民间的非物质文化相结合,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发展和传播。不同的地区的人文环境差异很大,有些地区少数民族的人文精神丰富,有些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保留的很好,这就有利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主动的开发人文环境资源作为体育课程的项目选择。
三、体育人文与地理环境的研究
人类文化形态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相联系的,体育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与地理环境的发展相联系,甚至其依赖地理环境的程度远大于其他文化形态。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形态的一种,当然也深深地,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特质,民族文化又深深地规范着,体育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体育运动的风格、美学观、价值取向都深深地反映着这个民族或地域文化的特征。
目前,关于体育人文与地理环境的内在关系也是体育地理学研究的热点。郑勤在2012年从文化学的角度,通过地理环境与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的关系研究,探究世界体育文化空间布局的特点及其原因所在,研究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着运动项目的产生、规范着体育文化的内涵及对体育文化空间扩散具有一定的直接影响。王秋娥从现代体育与人文环境之间进行了相关讨论,认为体育与人文环境有着本质和逻辑上的联系,一方面人文环境是现代体育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它以内化、同化和默化等多种形式制约人们对体育本体价值的认识水平,进而制约着现代体育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另一方面现代体育的发展是人文环境优化和净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丰富人文环境内涵最生动最直观的媒介之一。段文彬等以地理视角观察体育文化,对我国体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文章从不同区域的气候条件、地势和地形条件、水域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人体体格、文化背景与民族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差异上探讨了体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朱梅新等就新疆传统体育的人文地理特征进行了相关研究,认为新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在新疆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与发展的,新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草原体育文化;而绿洲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及产生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则呈现出各区不同的特征。[3]
四、体育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及构建过程
该功能主要用于获取体育原始数据,保证体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的数据在内容与空间上的完整性、数值逻辑一致性与正确性等。一般而言,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的建设占整个系统建设投资的70%或更多,并且,这种比例在短期内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信息共享与自动化数据输入成为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目前,随着扫描技术的应用与改进,实现扫描数据的自动化编辑与处理将是体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获取研究的主要技术关键。我国体育数据库的建立工作还不是很完善,尤其是区域性的数据整理工作目前还仅限于部分领域,如体育场地、体育人口等等。例如,国家体育场地设施普查可以得到城市体育场的整体情况,但是,在城市中的具置、交通、住宿、饮食等基本相关信息却基本不再统计之列。因此,今后应考虑建立科学、规范的数据统计体系,编辑数据也要充分考虑地理空间分布特征。
2.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将获取的原始数据按照地理信息系统的要求进行的各种转化。初步的体育统计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原始数据的格式化、转换、概括。数据的格式化是指不同数据结构的数据间变换,数据结构是指数据组织方式,在GIS中数据表示方式主要有栅格数据、矢量数据及栅格矢量混合数据。数据概括包括数据平滑、特征集结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概括功能极弱,与制图综合的要求还有很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发展。
3.数据存储与组织这是一个数据集成的过程,也是建立体育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步骤,涉及到体育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组织。在体育地理数据组织与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是如何将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融合为一体。初步研究认为,可将二者分开存储,再通过公共项(如编码)来连接。这种组织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数据的定义与数据操作相分离。目前,诸如面向对象数据库的设计都在努力解决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五、结束语
通过对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体育地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要以其学科特点为基础,深入研究该门学科的精髓。有关人员应该从实际出发,密切结合体育地理学的教学实践,构建出最为优化的学科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 严艳,吴宏岐.历史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与研究内容[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3(12):58-65.
篇6
一 基于“订单式”的新闻人才培养
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地力高校的教育功能定位。在教学与就业的对接过程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受到青睐,即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用人规划和培养计划,力求人才培养和用人需求“无缝对接”,实现学生的学习、实训、就业一体化。在实践中,“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多见于工科类专业,其与企业的生产直接关联,该类企业的岗位吸纳能力强,学生经过学习和实训,形成适应岗位需求的能力。文、史类专业定向单位因岗位流动性不强、数量少,高校与其开展“订单式”培养的成功案例还不多,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有待提高。
2014年百色学院中文系与广西工人报社达成合作办学框架协议,共建“数字新媒体班”,进行“订单式”的培养人才,办学模式确立为“工学交替、融合管理”,培养面向行业一线的新媒体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在专业课程的构建上,摒弃以往“大而全”的模式,改为针对性强、精细化的课程设置,在充分调研岗位需求和媒介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确定专业人才核心能力,并以其为导向,在教学改革中有所体现,在专业实训中巩固和提高,辅以正确的评价体系,完成专业课程的改革,流程如图1所示。本文以下阐述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在文科类专业开展“订单式”的合作办学。
二 定向的课程设置
(一)确定三大培养模块
传统的新闻学专业课程致力于培养“新闻全才”,但对于“订单培养”的数字新媒体班来说则过于冗余,某些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这些学生而言难度过大,学起来吃力且容易导致学习情绪上的疲劳,而他们的成才目标并不是成为研究型的高端人才,而是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因此,在确立人才能力培养目标时,摒弃“求大求全”的思路,与合作单位的岗位和业务需求、未来发展规划高度融合,力求实现毕业生与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广西工人报社除了《广西工人报》,旗下媒体还有桂工网和“职工在线”客户端,除了履行宣传和提供信息的媒介职能,还拓展了报社的媒介经营范畴,是接纳毕业生实习实训和将来就业的重要平台。“数字新媒体班”的培养目标就是适应该新媒体岗位需求的技能型人才,再结合当前我国的媒介发展趋势,确立了三大培养模块,即网络新闻采编和策划能力、摄影摄像(微电影)能力、广告策划和执行能力,对应网站和App的文字采编、视频采编、广告策划三类岗位。 (二)理论与实践融通的课程群构建 除了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程群和专业发展课程群,专业基础课程群包括新闻学概论、传播学概论、中国新闻史、世界新闻史、广播电视学等课程,而专业发展课程群则对应三大培养模块,具体划分如表1。课程的设置和分配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侧重于实践的原则,在课时分配上,除了诸如网络传播学等少数强调理论的课程,实践与理论课时比例均大于3:1,有些课程甚至全部设置为实践课时,让学生每次上课在实际操作经验方面都能有所提升。加大选修课的比例,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自主选择岗位技能对应的课程方向,学生只需修满学分即可。
(三)课程内容体现“媒介融合”和“技术应用性” 目前,随着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和加速更新换代,众多媒介机构纷纷开拓新媒体的新闻生产领域,如微博、微信、App等,都成为媒介产品的重要组成,这对新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媒介融合”的课程构建成为新闻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体现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就是技能和知识要与岗位要求、新媒体的发展契合,如新闻采访与写作课程,将内容集中在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和短评,以及开展网络新闻专题的策划,淡化或取消传统新闻写作课中的通讯和深度评论写作;又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除了传统的网络新闻编辑外,加入如何编辑适应微博、App用户群阅读习惯的新闻;而新闻摄影摄像和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则重在训练学生拍摄主题鲜明的微视频的能力,以及后期的视频处理技术。
三 教学方式改革 (一)教学“微课”化 “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围绕某个知识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如果按照传统的系统化教学方式,信息量大且容易形成知识链的割裂(如一个章节的内容跨两周以上的时间),对于数字新媒体班的学生能力而言是较难接受的;因此,将课程内容“微课”化,每一次课均设置一个问题,上课的初始阶段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后续学习,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预设的问题,当课堂结束、问题解决后,技能也就习得了。在“微课堂”中,理论讲授大概只占用15分钟,其余时间学生则自主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引导者。例如,网络新闻编辑课程中的“标题”一节,让学生在多媒体实训室为缺失标题的新闻添加标题,之后与原标题进行对比,从中发现规律,教师讲解后学生再进行相同性质的实训,两节课内就能获得制作网络新闻标题的初步经验。
(二)项目驱动教学
项目驱动教学法,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整个项目,包括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实现“在做中学,在学中做”,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岗位技能。对于某些课程,一个项目可以囊括绝大部分知识点,教师可以在刚上课时就向学生讲明课程要求,今后的学习就是不断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让他们明晰课程的主线和思路,形成体系化的知识脉络。例如,专题片策划与拍摄和广告策划与文案课程,就可以以一个项目支撑整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拍一部主题鲜明的微电影,针对某类客户设计一个广告(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文案),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学习理论知识点和技能,并随时能够付诸实践。这些技能习得针对广西工人报社的视频采编和广告方案岗位,实用性强,学生在实训和就业时可以直接应用。
四 评价体系的改革
首先,改变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重,即注重过程性评价,淡化终结性评价。以往的评价方式是重视期末考试对学生的评价,平时成绩只凭教师对学生上课的印象、作业、到课率等情况模糊地给出一个分数,且期考成绩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造成学生平时懒于锻炼技能,将精力花在期末的临时突击和死记硬背上。改革后,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60%,期考成绩只占40%,因为课程大多以项目驱动的形式完成,项目完成的阶段性成果就是平时成绩评判的主要依据,其他的考量因素还包括参与的态度、对项目完成的贡献率、体现的进步空间等。而在期考的试题设置方面,减少客观题的分数,增加主观题和开放题的比例,有些题目甚至可以不设标准答案,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知程度进行打分,考量学生获得技能的水平、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其次,评价主体多元化,增加订单合作单位的评价比重。以往的评价方式是全部由教师大包大揽,从平时成绩到期考成绩,都由教师决定,这一方面给教师过大的教学压力,另一方面容易出现“感情分”,评价的主观因素过强。对此,除了期考成绩是教师评定外,平时成绩的分数组成由订单合作单位和学生共同给出,比例依次是桂工网记者、编辑占50%,项目小组长占40%,个人占10%。桂工网记者、编辑面向的评价对象是学生的最终作品,以作品与桂工网岗位要求的契合度作为主要评价依据;项目小组长根据组员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度给出分数;组员个人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但占比较低,避免部分学生人为拔高自己的分数。专任教师尽管不直接给出分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及时纠偏,确保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
总之,文科专业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与工科类专业相比,还处在探索的阶段,尚未有较成熟的模式。以课程改革为切人点,大幅度增加订单合作单位参与教学和管理的程度,创新教学和实训的方式,能较快让学生的技能训练与定向岗位相契合,减少就业后的适应期,为订单合作单位培养适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生活实际 地理思维 欠缺
1 引言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2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一般表现
在地理学习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造成了这些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地理学不好,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2.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3 运用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3.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
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3.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
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同时为完善地理知识结构,地理教师可以采取在高三的最后阶段尝试让学生去记忆教材的大标题和黑体字的方法,因为教材的编排往往按照一定的地理思维来进行的。
3.3 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生活即地理,许多地理知识和生活结合得相当紧密。实际上对地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先认识地理中的一种现象,然后逐步分析其成因,最后再进行验证推广到一般的过程。因此对地理教学中千万不能忽视生活中一些地理现象和地理知识的运用,千万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如对时间问题的分析,在高三地理教学中,由于学生已经有了一个对时间计算的完整思路和概念,因此没有必要在这个地方花太多的精力,也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做很多的难题,本人以为关键在于让学生思考时间的定义,如地方时,可以让学生尝试着分析其来源,缺陷以及补救措施,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时―区时―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思维脉络。
4 结语
地理学习的成败在于地理思维能力的养成的好坏。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篇8
从课程模式上看,人教社、上海、广东、四川、北师大等版本仍属分科体系。浙江是板块式综合体系即合 科式,将地理、历史、政治三部分合并为社会课,但内容体系相互独立。
而上海的社会课是贯通式综合体系,以地理、历史和政治三门学科的内在联系为依托点全面贯通,改革步 伐较大。
从编排体系上看,各版本大都采用由整体到局部的编排方式,即初一讲世界地理,初二讲中国地理,最后 是乡土地理。
从编制的形式上看,一改传统呆板生硬的编制、叙述方式,更注意适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每个版本都为套 色印刷甚至彩色印刷,图像数量大增,每幅图信息量骤减,清晰易读,文字表述较为生动,比较接近学生生活 实际,而且尽量体现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有些栏目,如“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等也十分具有吸 引力。
但是,由于这场改革来势迅猛,以至我们来不及做好充分准备,因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遇到一些难以处理的 矛盾关系。
一、地理“教材”与“学材”的关系
过去,我们一直依照地理学科的逻辑体系来编制教材,只关心哪些地理知识是基础知识最有价值,学生应 该接受什么,而很少考虑他们能不能接受以及是否乐于接受。只把地理教材看作是地理知识的载体,是教师教 和学生学的依据,没有看到地理教材的内容及编制结构对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的潜在影响。因而作为学习者 主要的阅读材料--地理教科书,则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影响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效率和效果。
因此,地理教材应在遵循地理学科逻辑顺序的基础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地理学科的逻辑顺 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在地理教材中得到完美的统一,这是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转化的关键,也是地理学材之要 义,地理学材与教材的区别在于,它的选材与编排更符合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特点,有利于学生学习地理的成 功,促进其身心的发展。
为了实现地理教材向学材的转化,新教材中的图像力求简明醒目,符合学生的感知规律,以利于学生地理 空间观念的形成,为其准确便捷地理解和记忆地理事物和原理提供充分的表像依据,从而促进其想像力的发展 ;教材中地理事物的展示与论述要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思维方式,教材的编排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显现 出知识迁移的性质,使地理知识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统一起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材的图像设计 、文字叙述及作业系统应具有较强的启发性、趣味性、可读性和激励作用,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机,运 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学习过程的制约作用,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情意的发展。
二、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负担的关系。
地理科学飞速发展所产生的对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新知识、新观念要求在地理教材中有所渗透,特别 是那些具有固结地理知识作用的原理或上位概念的增加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如果把这种新知识的增加难度的 提高视为地理教材先进性的唯一含义的话,必将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显然这与地理课程教材改革的初衷,减 轻学生负担是背道而驰的。因此,这次改革既要增加新知识,又要努力精减原来阵旧的内容,特别是分区地理 的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应让学生了解我国和世界自然与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以及区域差异大势,分区不要过细 ,内容不要太详,不要以地理知识点的多少论得失,地理教材的先进性应体现在“新、精、活”上。“新”就 是要有新的内容、新的概念,特别要增加某些上位概念,以利于地理知识的迁移与同化。“精”就是要删减传 统繁琐的知识,不求个别知识点的得与失,重能力培养和观念教育,如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的教育 。“活”表现在教材的编排不僵化,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只有这样,地理教材的先进性与减轻学生 负担才能在对立中统一起来。
三、地理科学特性与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关系
地理科学历来以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而著称。但由于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不象某些学科那样显著 ,从而导致其研究内涵的动摇,以至今日地理学界众多有识之士热衷于地理科学性质与价值问题的探讨。究竟 地理学是硬科学还是软科学,它自身对社会的贡献在哪里,从理论上说清楚绝非朝夕之事,这种现状直接影响 着学校地理教材内容的价值,进而影响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的认识。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在于要求有一个地理 学的定义,来确立它的科学边界,而是当今的趋势是,科学的一切领域正环绕着具体的问题走到一起来,在结 合的过程中,每一门专业把它自己特有的技术和概念运用到诸如贫穷、人口过剩、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等主要 难题上来。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地理学是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中实现自己的价值的。事实上,地理学正在城 市规划、国土整治、生产布局、能源利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在论及地理学本质的价值的同时,更要着眼于地理学在与其它学科的联合作战中,共同解决实 际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观念是当今学校地理教材内容价值的主导方向(以地理专题形式编制的 教材便是以这种价值观为基础的)。为此,在地理教材内容的选择与编排上,要适当考虑这种价值观念。让学 生认识到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空间关系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并让他们初步学会这种评价方式,使他们真正理解 地理学的应用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地理知识教学与素质培养的关系
变知识教学为能力培养,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当前课程教材改革的主旋律。我们要勇于摈弃陈旧 琐碎的地理知识,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地理教材之中,并使其有机地结合于地理知识体系之中。素质教育 包含三个层次。
首先是学生生理潜能的开发,地理教材中融有大量的图像,以逼真形象的方式经常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促 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开发右脑潜能。
其次是心理品质的培养。地理教材中不论图像、文字和作业哪个系统都要有充分的智能因素,以利于学生 地理观察、记忆、思维、想像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各种技能技巧的发展。地理教材中要自始至终贯穿“ 方法”因素,这里的方法是指地理思维的方法,也就是地理学家看待世界的科学方法,以及地理学习的方法。 地理教材要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
第三是文化素养教育,地理教材在叙述地理知识的同时,要结合爱国主义教育、环境等观念教育,特别要 渗透国情教育因素,不卑不亢,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国情,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这些思想观念有机地体现在地 理教材之中,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五、区域地理各种分区模式的关系
篇9
【关键词】生活实际;地理思维;欠缺
对许多刚进入高三的文科学生来说,地理很难,甚至在有些老师当中也会形成这么一种认识“学好地理就等于学好了文科”,地理之难,许多同学会一致推举人教版高一地理的必修上册和区域地理分析这部分。为什么许多同学会学不好这部分的内容呢。经过连续三年的高三地理教学,本人以为出现这种现象的症结在于学生缺乏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
1. 学生地理思维能力欠缺的几种表现
1.1 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够。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这两种特性决定了对高中地理思维需要转化,对地理问题的认识需要全方位考虑,但长期以来,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学生仅仅把地理局限于文科,再加上初中教育对地理知识形成的不全面,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获取依赖死记硬背,依赖于对地理结论的掌握,忽视对地理原理的探究,从而造成学生在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束手无策。比如对地方时的分析,教材中仅仅提到偏东的地方比偏西的地方早,但没有涉及到偏东的地方到底可以定为几点钟,所以导致许多学生仅仅局限于会计算时间,而我们许多老师开展教学的时候也没有特意分析时间是怎么定出来的,从而产生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障碍,做一些普通一点的题目不难,但对较难的题目就开始头脑迷糊起来了。
1.2 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综合分析鉴别能力差。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要求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地理学习中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但是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常常用片面的、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导致学生容易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比如学生对光和热的理解,认为一个地方的太阳辐射能强烈,这个地方的热量一定充足,但热量又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又不太清楚。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分析一些特殊现象如青藏地区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的现象的时候,往往无法进行正常的思维。又如在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许多学生就只能干瞪眼了。其原因就在于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1.3 思维的逻辑性不强,易受思维定势束缚。在地理学习中,常有这种情况:有的学生虽然具备了解决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过程条理不清,违反了某些逻辑规则,结果得出的却是错误的结论。如对热力环流,有的学生没有充分认识由冷热不均引起的各个环节的先后顺序,而导致对高低气压的产生原因分辨不清,从而产生大气垂直运动是由低压流向高压的错误结论。又比如在一幅经纬网的地图上(如右图),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学生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和判断某地点准确的经纬度。
2. 结合生活实际 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特别对高三学生而言,由于直接面临高考,而许多高考题目都是全新的,没有良好的地理思维有时候是很难正确解决这些题目。本人经过长期的尝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实际,对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的帮助更大。
2.1 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地理思维。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教师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得加强启发诱导,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头脑中的知识,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角度出发,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如在分析地貌的时候,学生往往会有对全球地貌形成的一些零碎的认识,如知道有大陆漂移说这种理论,但具体这种学说支持的依据如何就不太清楚,此时老师就应该深入挖掘,提出问题,大陆为什么会飘移,要解决几个问题呢?学生就会逐步去分析,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大陆水平漂移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地方,为什么长期朝一个方向,二是大陆这么重,为什么还会飘移。然后学生会提出一系列的假设,最后归结到目前比较成熟的板块构造学说理论,也能充分理解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的区别。
2.2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进入高三复习,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学生是很难进行正确的地理思维。因此在高三地理教学中,要足够重视一些具有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性思维的内容,对这么内容教师要有充分的思考,甚至要动用全教研组的力量来思考,然后实施教学。如分析阿巴拉契亚山脉为什么比较平缓,就结合高一地理的内力和外力作用而已。如果遇到一些相关的学科,则更要请教一些相关学科的老师,这样学生的地理思维才能建立得比较全面。如对全球定位系统的卫星数目的分析,即要定位一个物体,需要几颗卫星,就需要和物理中的相关知识配套。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理解。
篇10
【关键词】初中地理 学科特点 地理知识 课堂氛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6.180
就初中阶段而言,地理是研究自然环境同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的一门学科,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虽然具有社会属性,但是社会活动是无法独立于大自然而存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变量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类的发展进程。初中阶段开设地理课程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去了解自然、感受自然和适应自然,了解地理基本常识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地理学科所包含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还与其他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且日常生活中地理学科的实用性极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的痕迹。如大陆板块运动、天气变化、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工业产业的环境布局、人口增长问题、环境生态问题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地理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且地理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十分的重要。
初中阶段是学生第一次开始系统的接触地理学科,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地理教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并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适应对应的教学方法。如何让初中地理教学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在地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对策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一、教师在应该注意初中地理学科的特点
第一,初中地理的教科书中有大量的图片,这些图片属于专门的地理图片,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知识点及信息。这些地理图片部分是实地拍摄的图片,部分是根据所涉及知识点进行绘制的图形图表,部分是根据教学内容所绘制的漫画式地理图形。这些图片穿插在个章节之中,将整个书本的内容填充得更为充实,依靠图片能够生动、直观、形象的将知识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使学生在对地理的学习中更易理解、记忆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能在读图的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此外,初中W生还可以通过这些地理图像对地理事物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地理中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各要素进行关联记忆。
第二,初中地理的知识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其中需要学生进行记忆的知识点较多。教师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将关键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通过自身学习将知识点牢牢记住,但是教师不能够一味的要求学生对地理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减弱、学习效率下降,因此教师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
基于地理学科知识庞杂的显著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符合地理学科特性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对地理知识点进行记忆,教师还要使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教师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下进行学习主要有三种方法。
首先,使用口诀法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初中地理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包含了大量的地理名词,这样教师在教授知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口诀法。例如,学生对行星进行记忆的时候就可以使用口诀:“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同时教师还可以告诉学生在以前的教材中是“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在2006年冥王星因为运行轨迹受其他行星影响,不符合行星的定义,被降级为“矮行星”。这样既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又趁机对学生进行了知识拓展。
其次,使用图像法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地图是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用得最多的教学工具之一,也是地理知识最直接的载体之一,地图向学生直观的展现了大量的地理知识,但遗憾的是大多数初中学生对图形图像的重视程度不高,在学习中并没有认真的对地图等图像。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多看图、识图,并通过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学会绘图、用图,将知识点同图像结合起来。
最后,使用观察法对地理知识进行记忆。教师在对初中地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点讲解,对这些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和规律,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并结合书本知识找到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规律,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掌握自我学习的能力素质。因为初中地理学科其知识构成的特殊性,教师应该把握好该学科的特点,针对其特点来设计初中地理教学。
二、教师应该注意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氛围的营造是需要教师着重注意的,初中学生只有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下学习才能够轻松、愉快、高效的学习。教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时需要保持同学生的交流,组织学生对地理学科进行学习,并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充分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设计提出问题时,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充分的考虑,使问题的提出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需要,契合学生当前的心理特征。教师需要在问题的解决时对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充分给予学生思维上的自由,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活跃。并且,教师在根据所涉及知识设计相关问题时,要注意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现阶段的实际能力,对问题的难度进行合理把握,这样才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