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教师思想政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93-02

1 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1 践行科学发展观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同志曾用八个字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国运兴衰,系于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在我国现阶段,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高等院校肩负着的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知识和智力优势,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二是立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新的办学模式和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输送充足的合格的人才;三是加强自身建设和改革,建设和谐校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高校践行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教师这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文明进步和民族振兴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古今中外已有很多经典论述。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三个方面概括起来讲就是教书育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德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被誉为“德国教师的教师”,他认为教师的任务是“不仅应当教育自己,使自己达到理想的境地,而且还应当教育别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他所说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德、智、健康、美、劳五个方面,即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又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其中,德是核心成分。他认为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应在教育活动中占有统帅全局的地位。

教书育人是一种培养学生认识能力、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高度自觉性劳动,通常是在没有外界直接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工作做多做少、工作效果如何,往往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践行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教师必须对党和国家负责,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对社会负责,促进大学生尽早完成社会化,成为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本劳动技能、高尚思想品德、全面素质发展的劳动者;必须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负责,使这些年轻、勤奋、有理想、有个性的青年既能充分认识和发展自己的个性,又能结合社会需要和时展确立适当的理想和目标,成为在德、识、才、学、体、美等方面都极具发展潜力,事业和生活顺利取得成功的人。

2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缺失的成因

2.1 利益关系失衡扭曲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利益是人类行为最深层的动机。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高校教师的“自利性”倾向必然扭曲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

(1)生存压力迫使高校教师及高校领导管理集团成员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生存需求”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也是必须满足的需求。“生存需求”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容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当代社会人们遭遇风险的可能性逐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却在相对减弱,个体生存必须的资源急剧增加与资源绝对有限的矛盾激发出巨大的生存压力并导致生存条件渐趋恶化,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必然成为高校教师及高校领导管理集团成员行为的首要价值取向。

(2)高校的“自利性”。在制度安排上,经过几次改革后,通过“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式来推动我国高校的发展,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政府拨款”和“高校的各种市场性收入”两大部分,高校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也就有着相对独立的自身利益。“高校利益”主要包括:高校的整体利益、高校领导集团的利益、高校教师利益、高校学生的利益。目前中国高校内部行政体制仍然是“管理型”而非“服务型”,高校的“自利性”源自领导管理集团的利益和教师的利益,势必造成高校的办学目标取向是“高校利益的最大化”。

2.2 制度供给短缺,使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流于形式

此处所指的制度供给短缺主要是指:

(1)国家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有关高校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的制度体系。虽然国家制定了很多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如《教师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各种凡是有关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性文件等都有诸如“加强和重视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内容,最终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一是这些制度法规和政策在结构上是凌乱的,没有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二是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一些粗线条的原则性的规定,意识形态的倾向性过重,离高校发展的实际和教师的实际生活太远,这就使得学校和教师缺乏参与热情,甚至产生冷漠和厌恶心理。

(2)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绩效评估制度长期处于缺失状态,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及其承担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部门和工作人员只能依靠自我文字总结来确定自己的工作业绩,没有任何的制度性压力和工作规范,势必造成此项工作流于形式。

(3)机制的缺失。再好的制度也不可能自动发生作用,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能使制度有效发挥作用的机制体系,才能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而我国关于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动力机制、激励机制、监督机制、评价机制等却一直处于缺失状态,最终只能使有关的制度规定变成一纸空文。

此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素质状况制约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高难度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工作队伍,是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

3 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的对策建议

3.1 践行“科学发展观”,强化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要采取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和得力有效的措施,要解决好新时期教师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突出位置。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帮助教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认同和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增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自觉改变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材内容。用正确的政治观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教育引导受教育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教师的政治学习制度,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不断更新学习内容,贴进高校实际,解决教师思想困惑问题。要加强教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教育,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学生的意识,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

3.2 以人为本,重视教师的个性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必须要以教师为本,使高校的想想政治工作“贴近高校实际、贴近教师生活、贴近时代的要求”。教师的成长和学科建设需要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只有学习环境相对优雅安静,学校出台制定的学术标准与政策待遇相对稳定,学术氛围比较宽松民主,人际关系比较和谐舒畅,教师才能自由地按学科相互激励与合作,形成学术风格、学术流派、学术风气和学术水平,促进教师改革创新,积极进取,发挥他们学术上的一技之长,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因此,高校应给教师以学术自,同时要出台政策,保证教师拥有学术权力、资源调配权力以及知识贡献所得的个人利益,依法维护教师的合格权益。

高校要强调规范教师的从教行为,塑造美好心灵和高尚品德,使其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业务水平和奉献精神,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学生成长进步的导师,达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追求目标,严于律已,为人师表,以德施教,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引导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3.3 加强制度建设,坚持正确的导向

要把对教师的思想道德要求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如教书育人条例、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内化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促进青年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同时,要建立起科学的教学评估标准,形成一整套考核、评议、优胜劣汰的机制,加强对教师的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强化教师工作中的政策导向,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职称晋升、职务聘任、优秀教师评选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职业道德水平。

3.4 坚持教育内容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的统一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方法

为增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教育内容科学性、思想性、针对性的统一。首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其次,要坚持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再次,要坚持思想性和针对性的统一。

(2)注重教育过程的艺术性。教育者应该做到:其一,观点鲜明正确。其二,材料丰富翔实,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其三,层次分明,逻辑性强。

(3)坚持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把教育者的理论灌输与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结合起来,即自学、答疑、讨论、论辩等,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育和自我教育紧密相联、相互制约、相互促进。

3.5 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建设

由于教师的职业、品行、爱好、性格不同,他们的需求与要求也不同,面对这些高知识分子群体,高校不论出台什么政策或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以大多数教师的满意程度为出发点,真正做到了解、理解、信任和尊重教师。一般来说,教师的思想问题多数具有个性化特点,因此,要做比较细致的思想工作和保密工作,采取谈心和心理咨询等办法,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耐心、诚心、关心、细心、热心,以诚相待,换位思维,帮其解惑,帮其所帮,急其所急,化解矛盾,理清思路,理顺情绪,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3.6 加强高校专职政工队伍建设

一是要选拔、引进一些思政、教育、心理专业毕业的高级政工人才;二是加大对现职政工人员的培训力度;三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现职政工人员的学历层次;四是提高专职政工人员的待遇和地位,以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96-97.

[2][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9.

篇2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目的和最终目的,也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实效性,一切思想政治教育都没有任何意义。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也是重要参与者和主体之一,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既是满足思政教师自身基本需要,也是实现思政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人类从事任何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和有计划性的。当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思想理论和道德修养,使之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材。但由于目前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普遍不高、目标与结果不相匹配,导致国家开设思政课的良好愿景并没有完全实现。因此只有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才能使国家社会的大量投入不付诸东流,使学校与思政教师的心血与努力得到应有的回报。

首先,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高度重视,并一直给予大力支持。为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党和国家对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异常重视。例如,2006年“05新方案”的实施。2008年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2009年教育部发出《关于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科学发展观专题教育活动的通知》。2013年又下发《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决定在未来5年投入2 000万元培养高校思政名师。这些表明党和国家在制度、精神和资金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投入。

其次,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直接教育者,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为了上好每一堂思政课,他们都付出了自己的心血和努力。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素质人才,虽然目前整体素质还有待于提高,但绝大多数思政课教师是按照国家和人民所提出的要求在不断进步。他们对于自身的角色定位和自己肩负的责任都有着明确的认识,不管是从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出发,还是为了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都在刻苦钻研,努力增强的理论素养;深入实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注重道德修养,提升精神境界。为了让每一节思政课都发挥积极作用,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做到学有所获,每位思政课教师都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

从经济学角度来讲,任何资源的开发利用都不是无偿的,都有一定的成本投入,这种成本问题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英国教育经济学家约翰?希恩指出:“教育部门,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要使用一部分宝贵资源。”对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国家、社会和思政课教师都注入了大量的心血。这不仅是教育资源、教育成本的一种投入,也是国家、社会和各级教育者对于青年学生的期望。同人类其他活动一样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量关注和投入,也是为了获得效益,只不过这种效益是特殊的、隐性的、长远的和思想上的。但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普遍遭遇到学生兴趣不高,实效性较差等问题,直接导致在高校思政教育的投入与效益不相协调,这其实就是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我们必须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完成思政课所承担的重要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资源投入成本的使用价值,实现有效资源的优化利用。

二、从教师需要角度探讨为什么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需要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的本性,是人的一切动机和行为的内在根源,人的需要不断满足的过程就是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从低到高划分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思政课教师不同层次需要的满足程度对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影响明显。

第一,生存的需要。思政课教师的生存需要能够得到基本满足对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影响较小。人作为有生命活动的社会存在物,需要有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活条件,如吃饭、穿衣等。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生存需要首先是他们最基本的需要,也是其他需要的基础。根据一份“高等学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高校教师年工资收入按职务分析,正高级教师的年平均收入14.36万元,副高级为10.33万元,中级为8.3万元,初级为7.44万元。这与同等条件的高级人才的工资收入相比是偏低的。而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实际收入更是是处于这一平均线之下。国家规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要总体上按不低于师生1:350-400的比例配备,这一比例已经是远远低于高校师生比例的平均值。因此思政课一般都是大班合班上课,因此思政课老师的任务繁重。而收入与付出的不成正比,导致思政课教师的基本生存需求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高校教师是知识型工作者,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高收入,而是教书育人的兴趣、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以及职业的稳定性。人的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同时并存,人可以在低级需要没有完全得到满足之前产生较高一级的需要。虽然思政教师最基本的物质生存需求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但是精神的需求此时占着主导优势,也就是说他们更渴望的是享受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

第二,享受的需要。思政课教师在享受需要上的不满足,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个人在其基本生存需要满足后,会产生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那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生存质量的更高要求,他人对自己的肯定或尊重等等。它不仅指是物质上的满足,更侧重精神上的享受。在教学中思政课教师不仅仅传道授业,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普通人,他们同样希望自己的教学得到学生的认可、尊重,甚至是欣赏。如果自己的工作没有学生认可或者赞赏,教师的精神享受需要得不到满足,那么将会严重影响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首先,教学是一种双向性活动。只有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形成一节生动有效的课堂。其次,对每一位教师而言,教学其实是一种表演,这是从教师在课堂中所扮演的“角色”来说。小小的三尺讲台就犹如一个大舞台。在课堂上,教师希望把所有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身上,使自己成为舞台的焦点和中心。如果观众对演员努力的表演毫无兴趣,没有任何掌声或者喝彩,任何精彩的表演都不再完美。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无形会增强教师的教学信心和育人责任感;反之,学生反应差,教师就会产生疲惫感,甚至导致信心的丧失和责任的放弃。由于受社会大环境和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思政课教师投入了时间与精力,希望能给学生带来精彩有效的课堂,但学生上课抬头率过低,对教师所讲内容没有兴趣、反应平淡,甚至毫无回应。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导致思政课教师异常失落和悲观,有的教师甚至产生怨恨情绪。这最终导致高校思政课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学生对思政课兴趣低、反应差,教师的享受需要得不到满足;导致教师对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思政课缺乏吸引力和创新力;又使得学生对思政课进一步失去兴趣。

第三,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需要。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能够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发展需要是更高一层的需要,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高校教师从事的是培养国家人才的事业,而思政课教师尤其是学生思想的引导者和灵魂的榜样。作为学生的心灵导师,思政课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格外强烈。他们希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进一步完善自己,最大限度地促进自身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思政课在高校具有较高的政治地位,也建立了一级学科,它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心理、法律、政治等,这对思政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加上思政课是思想性、时代性、发展性要求很高的课程,更是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集中学习和培训,既让他们准确掌握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又要抓住时展脉搏。因此满足思政课教师对发展需要既是他们自身的愿望,也是学校、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理论功底不扎实,不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讲起课来必然是底气不足。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不能深刻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久而久之就会失去教师的威信力,也就必然影响思政课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教师发展需要的满足与思政课的实效性之间也是相互统一的关系。

三、实现教师需求与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共同发展

教师需要是多层次的,总体上我们可以将它概括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物质需要就是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基本的生存需要,精神需要则包括精神享受需要、发展需要。

篇3

[关键词]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角色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249-02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进行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的理论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四有新人。

作为高校学生的教育者,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师有着其重要职责和特殊使命。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化,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现代化教育,为了提高教学质量,突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师应改变自身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教师角色变得日益重要。它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顺利完成教育使命的前提,是推进现代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现代教育质量的原动力。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和根本就是正确定位教师角色,这将为实现我国振兴民族教育、教育创新、推动教育现代化和社会化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和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因此,教师角色转变的内容也是根据这些诸多方面的要求而形成的。这些要求渗透于教师的观念系统、能力系统和思维系统,使教师超越了传统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在新时期承担了多元化的角色。

大学教师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师角色不断调整、丰富。在当代教育呈现由封闭式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由职前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由知识传递型教育向知识创新型教育转变、由共性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角色不仅仅是授业传道者角色,而且是一个多元化的职业角色,融传道授业者、学习者、引导者、研究者、设计者、合作者、辅导者于一体。

一、学习者

大学生古话有云“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体现了终身学习活动的悠久历史,说明终身学习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人人都是终身学习者。1994年,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在全社会倡导终身学习的背景下,教师的终身学习显得十分重要。教师角色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他们应当是学习型社会的引领者、推动者。教师的终身学习意味着他们应与时俱进地实现自己的不断社会化。

思政课教师是学习者――这是思政课发展特点的深刻反映,同时也反映了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期望。因此,在提倡终身学习的时代里,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成为一名终身学习者。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从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教师可通过自学或交流等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

二、引导者

在当代社会中,教师不再是信息的惟一传播者和知识体系的权威呈现者,不一定要“闻道在先”,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表现为传递知识方面,更应该表现在激励思考方面。教师将由“教”变为“导”,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获取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古语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现在,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授人以渔”上,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等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给学生以自主和独立学习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经常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锻炼自己的记忆力、思维力和观察力,使学生掌握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并根据学习要求收集、分析、选择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对学习的自我评价和修正的能力等。

三、研究者

“教师即研究者”的基本含义是:“教师有能力研究和改进自己的教育行动,教师有能力反思和提高自己的教育行为。”随着社会教育的改革,相应的课程与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改变,教师应积极参与到课程的完善和教学的改革中去。当前,我国高校开设的思政课存在一些弊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修订旧课程或开发新课程。教师要想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就要不断地完善自己,不但传授专业的课程,还要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提高授课水平和能力。教师只有正确定位自己研究者的身份,才能迎接新课程给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挑战,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参加者和主动适应者。

四、设计者

现代高校思政课不再是传统意义上抽象的文本课程,而是由课程教学中的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四个要素相互作用而成的一种体验课程。思政课教师必须是设计者,就是要学会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和要求,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特点、原有知识结构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对所要教授的内容进行分析、加工和设计,并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材料与现实状况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将原本比较枯燥的思政课转化为内涵丰富、生动活泼,比较容易为学生所接受的一门学科。教师只有成为课程的设计者,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课程,才能将学生的情绪真正的调动起来,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相关的思想政治知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五、合作者

教师合作是教师履行其角色的重要方式,教师合作的意义与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及社会的认可。教师的重要角色是教育合作,服务于教育活动,从而实现教育目的。思政课有别于其他专业课的地方是强调的方面与专业课相反。思政课是为了改变学生的观念,更应该强调掌握知识的过程。作为教育的合作者,教师要协调与处理各个方面的关系,要主动地寻求学生的教育需求,根据教育需要,去发现与挖掘教育资源。这样,教师工作必定要超越特定时间、空间的约束,在更大的人群、更广阔的空间中,广泛地与各种人群、各种社会团体建立关系,寻找教育资源。不言而喻,教师是一名合作者。

教师作为合作者,其职责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某种科学定律、某种规范,而是让学生面临这些教育资源,融入教育中去,理解与接受教育,从而完善自身。因此在思政教学中,要强调师生合作关系。学校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同学生、同事及同其他可能的合作者之间的新型合作关系的发展。

六、辅导者

我们正处在一个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化的历史过程中,各种思潮涌入,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时代突然把社会转变过程中纷繁复杂的、扑朔迷离的矛盾现象呈现在内心极敏感又脆弱、心理结构十分不平衡的大学生面前,这不仅会造成价值系统混乱,而且会造成情感的极度苦闷,随之而来的各种心理障碍愈加突出。教师是学生的心理教育者和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这是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的。但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还是令人忧虑的,其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及水平都与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不能令人满意,心里有问题的大学生有增多的趋势。因此,作为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政课教师应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格教育的水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发展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心理调试能力,预防心理障碍,校正行为偏差等都需要心理咨询师和思政课教师来共同完成,这样才有可能促使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角色的定位,使我国社会的现展与高校思想政治课教育环境相适应,赋予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多的社会责任,对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时效性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3]李香玲,万艳玲.新时期高校教师角色定位[J].黑龙江教育,2009.4.

[2]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2.

[4]方世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0:292.

篇4

关键词:心理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优化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的内涵

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处在一定具体的环境之中,并受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在不断作用于客体的同时,也受到客体的反作用,其中就包括对环境刺激的心理反应。心理学家把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实际影响的整个环境称为心理环境。这个概念最早来自于两位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考夫卡和勒温对“心理场”、“准环境”的研究。他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有一个区别于客观物理环境的心理环境,认为人的行为是人与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应该指出的是,考夫卡和勒温的心理环境理论过分强调了心理意识的作用,而忽视了客观物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重要作用。但他们奠定了心理环境客观存在的理论基石,特别是他们把物理学中“场”的概念引入心理学研究,使我们能更科学地调控“心理场”中的各种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场”的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场”中,影响教育主体心理行为的一切环境因素的总和。从广义的角度,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环境和外部心理环境。外部心理环境包括校园心理环境、家庭心理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其中校园心理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主力“场”。校园心理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前者指校园的校风学风、师生关系、教育管理、文明程度等。后者指校园的客观物理环境,如教室、图书馆、操场、绿化等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高校的这些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心理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心理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影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主体,主要由“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相关的学生工作者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在一个积极、自由、民主的心理环境中才能充分发挥其职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好的心理环境,则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性的工作平台,为预期的工作成效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它也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整个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得以良性循环。

2、心理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大多处在“心理断乳期”。这阶段的大学生,抽象思维发展迅速,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有着较强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主动,富于冒险,具有创造精神,容易接纳新鲜事物。与此同时他们心理情绪又很不稳定,有时比较冲动、激进和偏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从自负走向自卑,从冒险走向封闭,从激进走向一蹶不振。心理上的不成熟,使得大学生对心理环境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学校心理环境对他们的道德品行、思想品质、政治观念、政治态度等都将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3、心理环境对高校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者的影响。高校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人员,一般来说虽然不直接负责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他们通过身传言教会不知不觉地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影响,即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高校的学术氛围、人际关系、收入待遇、提干出国及其他教师的生活态度等都会对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产生心理影响,从而间接影响到学生。例如教师上课的心理情绪就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 转贴于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环境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优化。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德育工作者,其队伍结构的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优化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优化,包括德育工作者的选拔、任用和培养应纳入高校人才建设计划。一方面,要选拔一批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现代科学知识的、热爱本职工作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工作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大培养力度,使德育工作者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以适应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和挑战。

2、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的主体和客体通过的一定的载体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主要包括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管理服务载体。这种主体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的载体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心理场”(心理环境)。其中对校园各种活动载体的优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环境优化的重要方面。

篇5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信息素养 提高策略

处在知识、信息激增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其自身的特点,紧跟当前社会现实,与时代同脉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具有更大的时代挑战。所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抓住机遇,接受挑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加速自身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全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在眉睫。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并不是新名词,它是由“素养”(literacy)一词演变而来,最早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LA)主席Paul Zur kowski于1974年提出,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吸引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1979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将其解释为:“人们在知道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1992年,Christina Doyle进一步利用Delph循环问卷的方法,结合全美136位受访者意见,将信息素养进一步定义为:有能力从各种不同的信息来源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根据这些认识,一般可以将信息素养理解为,在信息社会中个体成员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

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特点,我们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现代信息化环境中具备的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在内的综合素质。除了具备一般的信息道德和信息知识,它还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面特有的信息意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特有的,有助于树立个体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说理性教育,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的思想和心灵的交流,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沟通,知识的传播、行为的示范、情感的交流,其面对面的教学方式,具有不可抗拒的亲和力。所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来说,主要应掌握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思想政治教学整合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种有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息源并能有效检索;会利用网络搜索、整理、归纳、总结数据,传送文件和网络交互式教学;可利用电子邮件或QQ跟同行或学生进行交流,或制作网站(页)自己的认识和观点。

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信息时代,信息与人们的生活日益密切,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和决定力量。与之相适应,信息素质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必备素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信息时代前,高校主要通过教师或大众传媒对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里,学生从教师和大众传媒得到的信息是经过“把关人”筛选过的,它体现“把关人”的意志,倡导的是一种主流意识形态。当今信息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借助于信息垄断,通过国际互联网向他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全方位、全时空推销自己的道德价值标准,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理念,把网络变成了他们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控制的工具和手段,企图把西方的政治、文化乃至于社会制度变成世界标准。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由于长期上网,他们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很容易受到网上信息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使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生扭曲和错位,民族意识弱化。此外,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会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遭受冷遇和经受挫折,每当这时,一些大学生不是积极地调节和完善,而是沉溺于网络交往中,过分依赖网络虚拟的交往来寻求安慰和满足,从而更加消极地对待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甚至逃避存在缺陷的现实世界,使家庭成员之间、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感情联系淡薄,道德情感冷漠。由于网络具有可以自由匿名隐蔽的特点,部分大学生利用这一特征放纵自我,带来众多的道德失范现象。所以,在信息时代下,高校思想理论教师要教书育人,就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但在技术上要介入网络时代,而且要在观念上介入网络时代,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既懂思想政治工作艺术,又懂网络技术的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活跃在网上的学生在看什么、听什么、想什么,才能和他们有共同语言,才能分析网络上道德、法律、价值观的演变及其原因,才有实力去争夺网络思想阵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直扮演着权威者的角色,是教育过程的组织和实施者,他们有稳定可靠的教育信息资源,而网络的开放性,使其传统的信息权威逐渐失落。目前,网络以锐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而高校思想理论课的特殊使命又要求它始终站在时代和科技的前沿。如何跟上日新月异的新科技的发展,增强对网络的适应性、操作性,趋利避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及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严峻挑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备了较好的信息素养,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快捷地寻找、组织信息和有效地利用信息,拥有更多获取知识的方法,不断地提高执教能力、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高校传统思想理论课强调灌输,采取封闭式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再也不可能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场所接受教育。在互联网上,学生随时可获取所需知识,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所以,信息技术的广泛深入运用,使学校课堂教学模式面临重大变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对课堂知识进行重组、创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学生通过现代媒体,利用丰富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性学习,实现知识的重构和创造,获得学习知识、创造知识的能力,这正适应了当前所提倡的创新教育的要求。处于教学一线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必须学习、认识、掌握并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才能适应新型教学模式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因此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衡量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指标。

三、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课理论课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策略

我们认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树立争夺思想阵地的危机意识。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曾宣称:“我们将把民主和自由的大旗插到网络世界中去,让它在那里高高飘扬。”这是西方世界对我们在网络领域实施的“和平演变”。无数的历史事实证明,思想战线的阵地,不去占领,非或反就必然会去占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争夺阵地的危机意识,积极抢占网上的阵地。此外,还应适应教育信息化要求,具有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课堂的意识,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继续巩固课堂阵地。

(二)制定教师信息教育培训规划及评估标准。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养应成为当前高校教师职业培训的规划目标,成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范畴和组成部分。培训的内容应当从信息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要求,以及教师信息素养结构出发,设置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课程体系,着重以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信息化教学技能、信息处理,以及信息技能在教育教学中综合应用的能力为目标。培训的方式可分为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远程培训、面授培训)及专职进修等多种形式。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实际,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师信息化评价标准,完善教师继续教育的相关政策,将信息素养与教师晋职、升级挂钩,鼓励和引导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热情和追求,主动研究、探索和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水平,以适应社会变革和教育发展,形成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与教育事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机制。

(三)改善高校信息环境。

良好的信息环境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信息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必须不断改善高校的信息环境,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足本职岗位提高信息素质创造条件。首先,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校园网上建立自己的主页或网站,并在网上信息,开设教学成果展示专栏,建立优秀学习资源站点导航和链接,等等,不断培养教师的信息意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其次,丰富充实学校网站和主页。要整合信息资源,筛选和整理网上有关信息,组织教师搜索国内外各大教育网站,下载各种教学资料,开发充实学校网站和主页,吸引广大教师尽可能多登录校园网查找信息资源,让广大教师能方便地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遨游。再次,不断完善校内图书馆资源库。要发掘和整理有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信息资源,完善校内图书馆资源库,添置各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光盘资料,建设适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网站和信息资料库。最后,加快推进校园管理网络化。要广泛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院校管理,使其成为培养教师信息素质的有效手段。通过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信息技术,教师能增加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提高对信息技术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调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篇6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教师队伍建设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正处于一个政治思想进步的阶段,急需德智体美健全的高科技人才来推动国家的成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关键还是在于教师队伍,如何使思想政治教育见到实效,就要看怎样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师德、充满新思想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情况

21世纪是我国教育正蓬勃发展的阶段,也是成长的关键环节。在获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一一解决。下面我们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1.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了法律法规,国家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十七大提出,面对新的社会形势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关注大学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现在思想政治建设有了法律的保障和国家的重视,同时也有了很多政策的保障和优惠。目前,很多高校积极配合国家的工作,采取了许多有利的措施加强思想政治教师资源的建设和配备。

2.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和体系更加规范。各地各高校纷纷出台相关的政策文件和开展诸如此类的活动,使人们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3.从前几年的工作情况看,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很多教师辛勤付出,默默耕耘不问收获,每天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还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师生活压力大。由于很多地方文化和观念的差异,对思想政治工作不认可,带给教职人员无形的生活负担,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够顺利进行。有些思想政治教师的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如偏远的地方对文化的重视薄弱,而且环境也恶劣,那些地方往往资源稀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时要进行多种工作,增加了工作量。总之,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生活压力急剧增加。

2.对思想政治教师的培训不够深入。由于现在工作人员的任务量比较繁重,很多时候根本没时间去参加培训。加之由于成本的限制,举办一次培训需要较多的资金,这些成本无人承担,导致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很难接受专业的培训,更没有机会互相交流和探讨,只能凭借自己所学所闻去完成工作,最终的结果是思想政治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素质能力停留在原地。

3.某些高校还不够重视。思想政治方面的尖端人才还很稀缺,这是教育面临的问题。另外,某些高校只重视研究成果等硬件性的东西,而忽视了一些软件性的指标,导致许多教师缺失了专业性的知识,最终减弱了思想政治教师的职业热情。

二、现阶段大学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如今,我国已经形成一个庞大的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建设也随着经济的发展持续发生变化。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形势下,教育对象也变得多种多样,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需要迎接更多的挑战。因此,学校必须要明确思想政治建设的使命,清晰地认识实施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1.随着大学生人数的剧增,大学生的素质普遍降低,很多学生只注重科学文化的学习,而投入思想道德学习的时间量相对减少,也就是说,大学生没有全面均衡地发展自己,忽视了自身修养。另外,很多学生都是在父母的关照下成长,生活在人际复杂的社会中,很难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心理障碍,进而影响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价值观的形成。出现上述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少和自身修养的欠缺。所以,为了避免上述问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

2.如今生活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的思想和感知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的思想具有时代特色,以前的教育模式已然不能够很好地适用于他们。这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跟上时代的变化,转变思维模式,改变教育观念,积极地学习如何教育当代学生,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在遵从基本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敢于大胆创新,为思想政治建设谋求新途径。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高校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高校资源的利用率,更为思想政治建设创造了更好的机遇,同时也为思想政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适应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强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显得尤为突出。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意见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师领导者的作用。学校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教师广阔的发展空间,努力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社会地位以及工资待遇,出台多种优惠政策,设置一些奖励措施,对优秀者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荣誉。高校应不断地为广大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晋升的机会和途径,加强理论知识和政治素养的培训,使思想政治教师结构得到合理的提升,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要加大对思想政治建设的投入,大力培养具有带头作用的优秀人才,努力改善思想政治人员的工作环境,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政治团队的力量。

2.高校必须重视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必须从教师的学历、学位以及平时的表现入手,公平公正地培养和选拔骨干人才,同时也要合理分配人力资源。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专业对口的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者容易就业。另外,高校应定期派送优秀人员到更高水平的机构学习和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努力把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不仅影响大学生的健康,而且关系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虽然思想政治建设存在很多挑战,但我们不能放弃,尤其是高校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勇于面对挑战,克服困难,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建设做最大的贡献,使我国人民思想道德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南,霍灿峰,刘斯明.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实践与探索,2012.

[2]钱莉,范娟.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探索,2013.

[3]徐继开.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9).

[4]钱莉,范娟.试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文化万象,2012.

[5]张同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队伍建设的思考.理论从横,2010.

[6]王庆英.加强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理论导报,2011.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青年教师 思想政治工作 原则 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45-02

近年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得到不断加强,但关于高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还相对比较薄弱。青年教师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希望和继往开来的中坚力量,其思想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教书育人效果,关系到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加强和改进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

2013年5月,中央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新方向。高校应在贯彻《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创新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途径,增强工作实效。

一 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特点及思想状况

高校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在政治上,有较高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坚定;在工作上,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和良好的师德修养,他们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具有良好的开拓创新精神,业务能力较强,很多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重要力量。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状况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1.部分青年教师思想状况存在滑坡现象

在利益多元化和经济行为自由化、开放化,以及社会思想文化多元等因素的影响下,一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出现了偏差,少数青年教师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等不良倾向,出现了价值取向功利化等行为倾向。

2.部分青年教师有特殊的思想和心理压力

青年教师由于所处的特殊位置、承担的特殊使命,特别是在住房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职称聘任改革等过程中承担着特殊的工作和思想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状态。

3.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健全

多年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没有专门从事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垂直工作体系,而且没有建立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更缺乏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机构。因此,难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难以实施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效果。

4.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

一些高校的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缺乏创新,主动性和针对性不强,特别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和途径亟待拓展,形式需要不断创新,载体需要不断丰富,避免被动应付。

二 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需把握的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

这是做好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尊重广大青年教师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理解青年教师的特点和需求,努力为青年教师梦想的实现搭建平台,同时,积极引导青年教师把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青年教师个人成长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

2.目标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为此,在确定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时,应始终面向全体、注重发展,力求通过政治上主动引导、专业上着力培养、生活上热情关心等“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3.差异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应关注和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根据教师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引导,使每个青年教师的思想素质都得以提高,最终实现青年教师的全面发展。

4.系统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既需要党、政、工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合力,还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教育引导,使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盘考虑,系统推进。

5.创新性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固守传统,必须与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相适应。必须把创新贯穿于工作各领域,使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充实新内涵,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 增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效的途径创新

1.加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武装青年教师头脑。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宣讲会、报告会、培训会等,广泛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断创新学习模式,丰富政治理论学习形式,使学习宣传教育覆盖到青年教师的各个层面,不断增强高校青年教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强化师德、师风建设

要认真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建立师德考评制度,使师德真正纳入高校考核“硬指标”体系,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介,宣传师德表现突出的青年教师先进事迹,通过师德典型复制和榜样引领,引导青年教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不断强化教书育人使命感,自觉投身实现“教育梦”、“中国梦”的伟大实践。

3.加强人文关怀

坚持把做好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业务上,多给予关心指导,在相关政策制定上适当向青年教师倾斜,加强对青年教师业务上的指导,积极为青年教师成长成才搭建平台。生活中,多给予关怀帮助,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联系青年教师、与青年教师谈心谈话等制度,及时发现和帮助解决他们在工作、生活上面临的实际困难,在人文关怀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要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通过定期举办教师心理健康讲座、开展教师心理健康普查、设立教师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建立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等,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加强心理疏导,舒缓其工作压力和职业倦怠感,促进青年教师心理健康和谐。

5.探索案例工作法

案例法,即运用采编、筛选出的生动案例,启发工作思维,引发借鉴和思考,改进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方法。引入案例法,有助于突破思想政治工作方法的局限,以成功鲜活的案例为借鉴,“举一反三”地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各高校应结合教育部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案例评选表彰的有力时机,通过开展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案例征集、评选、表彰、研讨等形式,挖掘、推广、积累一批优秀案例、创新案例、特色案例、经典案例,以案例为突破口,激活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动力,丰富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

6.创新网络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阵地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网络对广大青年教师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拓宽了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高校应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传媒手段,通过建设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主题网站,开通青年教师思想博客、微博等,不断拓展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平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积极研究互联网传播的新规律、新特点、新趋势,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强化网上言行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提升青年教师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篇8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香港公民教育;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更关系到中华的未来。笔者以华侨大学学生为对象,对来自内地和香港的大学生观念、公民意识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内地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88.3%;对香港学生共发放问卷120,获得有效问卷ll8份,有效率为98.3%。在统计分析中,运用了sPss11.0提供的单变量描述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特别区——香港的公民教育实践的成效较为显着。为此,我们希望借鉴香港公民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索更有效的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方式,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尽绵薄之力。

    一、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内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通过多年努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从来自内地学生调查问卷的结果,我们看到大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与道德水平主流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我们也看到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仍有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素质欠佳等问题。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在我们对内地大学生的调查中,有65.5%的同学认为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必要,其中15.5%的同学认为非常必要;有48%的同学认为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行,43%的同学认为不太可行;但当我们问你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时,只有25.5%的同学感兴趣,62.5%的同学不太感兴趣,l2%的同学反感。这说明目前我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存在一定的问题,问及原因时大多数同学认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和方法的原因。

    2.政治淡漠,社会责任感不强。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2.7%的学生关注每年召开的两会。当问及“在升国旗时奏国歌时,你的心是”,42.3%的同学有神圣感,25.2%的同学热血沸腾,两者合计67.5%,但仍有12.5%的同学没有感觉,18.1%的同学微微颤动,两者合计30.6%,这一结果显示有部分大学生出现政治淡漠的情况。据广东有关高校的一项调查也表明,只有36%的学生对政治活动积极参与。…另外,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意向都为:大城市、轻松、待遇高。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大部分大学生都不愿意到祖国最需要的艰苦的地方去工作。

    3.价值取向扭曲,知行脱节严重。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想意识上能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有较正确的荣辱观,但在行为上却与之相背离。在访谈中,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应该多服务于人民与社会,但在调查中却显示仅有超过一半(52.1%)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活动;有29.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志愿活动,5.3%的学生表示没有兴趣。问及“是否经常参加社会活动”时,仅有21,1%的学生经常参加,有69.8%的学生不经常参加,7.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他们一方面表示大学生应该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但真正去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却只有过半数。一方面表示要抵制封建迷信,另一方面自己却相信命运之说。一方面认为同学之间应该团结互助,另一方面却是等到他人求助时才会去帮助。一方面认为大学生更应该诚实守信,但在真正的物质利益面前却常常见利忘义。

    二、香港公民教育的特点

    香港公民教育实际上是在《中英联合声明》签订后才由原来的“子民教育”进入了真正的公民教育新的时期,香港教育署l985年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l996年又进行了修订。从调查问卷结果看,香港的公民教育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调查显示:有66.7%的香港学生参加过义工活动,而内地学生仅有52.1%参加过志愿者工作。在问及“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排队,你会”时,香港大学生中有35.6%的人“立即出声或请员制止”。问“有人在非吸烟区吸烟”时,有28%的香港学生“立即出声或请管理员制止”,仅有l7.8%的学生会“立即离开现场”,而内地学生大部分则会直接离开现场。在问及“你经常见到香港人在香港有以下行为吗?”:“上工具有人争先恐后”时,5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非公共场所的非吸烟区吸烟”时,有60%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有人在公共地方污染(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汽水罐、报纸)”时,有58.5%的人选择“很少看到”和“没看到”。在问及“整体来讲,你对香港人的公德心有多满意”时,有74.3%的香港学生选择“非常满意”和“满意”。以上结果与我们采取访谈所得印象基本一致,特别是香港学生有较强的公民意识,较高的道德观念和较好的行为规范给了我们极大的启发。

    (一)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l996年修订的《公民教育指引》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公民教育目标。“以学生为本”的价值理念,贯穿香港公民教育的始终。体现在:(1)培养目标上注重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2)课程安排和活动设计上强调特色和尊重个性。以学生为中心来思考问题,教材设计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尊重和倡导校本课程,鼓励教学创新。(3)教学方法多样,学习方式上提倡自主学习。不断推陈出新,强调精神、客观及宽容的态度,在平等、轻松的氛围中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及判断,表达个人看法,作出个人选择,培养学生自我认识智能,通过履行和反思,确立个人的价值观念。

    (二)循序渐进的内容安排

    香港公民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经历感受而按幼儿园、小学、中学等阶段循序渐进进行设计,内容范畴也由个体、家庭、邻里、社区、香港、国家、国际逐步拓展,使公民教育的进度随学生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而逐渐深化。

    (三)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

    公民教育与一般学科教育的不同在于,其学习目的并非求知,而是公民基本素质的养成。因此,学习方式和渠道对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香港学校充分利用正规课程、非正规课程、白编课程、隐蔽课程等一切可利用的手段推进公民教育。除了设置小学常识科和中学公民教育科正规课程以外,不少学校自编校本课程,同时要求其他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尽量结合进行渗透。教师在不同的科目中,藉着教授学科内容之际,渗透一些有关联的价值思考和讨论活动。例如,在生物科的课程设计中加入性态度和两性尊重的讨论;在社会教育科中加入认识社区并探讨如何承担改善的责任;在中国科中加入介绍国家近代的经济表现和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从而培育对国家的自豪感和对国民身份的认同。这种结合学科的内容及跨学科模式的推行策略,能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之余,教师亦可“不刻意”地学生学习正确价值观和态度,这比直接灌输的模式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口教育方式更是丰富多彩,活动、比赛、辩论、展览、模拟、角色扮演、专题讨论不一而足。多种方式实施公民教育,既符合公民教育自身的特点,又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四)全面多元的实施主体

    1986年5月,香港成立了公民教育委员会,负责联络有关政府部门及团体,推广校外公民教育活动,并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香港公民教育的实施不单单依赖教育部门,而是充分利用各种政治和社会力量,让政府机构、民间团体、社区组织、宗教组织、媒体等积极参与到公民教育中来,形成公民教育实施主体全面多元的特点。这些机构和组织多达几十个,遍布香港各个区域,它们纷纷成立德育和公民教育资源中心,建立相关推介网站,编印大量不同类型的刊物教材,制作电台节目,资料中心对公众开放,接受公众咨询和提供相关。香港公民教育实施的全社会性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而且在全社会形成一个公民教育网络,从而保持影响方向上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断巩固学校公民教育的效果。

    三、提高内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的方略

    (一)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乖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香港公民教育奉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而内地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面最大的特点则是以教师说教、讲授为主的强制、灌输式的主导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和灌输,忽视了大学生的个性与特点。高校教师与学生形成了“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压你服”的一种简单主导与被主导的关系。这就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被限制,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面的知识变得很被动,甚至导致学生的排斥。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要在行为上的践行就更难了。

    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应借鉴香港公民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要位置。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或实践活动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与特点,深入了解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和学习态度,针对不同特点与兴趣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与实践方式,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个体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而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并创造一种宽松、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尽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再进行引导。在互动学习中,培养学生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世界观。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

1.

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师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认为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

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教学采用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乏味,不能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

3.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随意性大,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民办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上,较少关注思想政治课实践基地建设,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等问题。

4.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必要的经费保障。没有经费或缺少必要的经费,制约着师生开展实践教学。由于缺少经费保障,打击了大部分教师开展课外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并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

5.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标准过于单薄。目前只是注重书面形式结果,缺少实践过程考核。社会实践主要是以一份调查报告或心得给出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成绩,评价行为缺乏科学性,导致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反而成为学生负担,造成负面影响。

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的本质内涵与意义

1.

教学模式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策略体系。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内、课外联动为机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为保障,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2.

实践教学是与理论教学相对应的教学模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突出研究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外在教化,将传授的知识进行内化即认同、接受、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外化的行为习惯、善恶观念、思维方式的养成形成比较稳定的、比较典型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是以课程目标为引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以课内、课外联动为机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为保障,构建的全方位、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模式。

3.

课外校内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在党委的领导下,统筹学校资源,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目标,按照教学计划,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主导,依托各学院党总支、理论教研部、学生处、团委等服务机构,协同专任辅导员、教师、党员、班主任、优秀学生、带班班主任、辅导员助理等形成

的导师团队,在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队伍的协作下,以组织和引导大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实习、实训,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

4.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制定实践教学大纲,纳入国家教材编写计划,编写教师实践教学大纲参考书。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及人才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明确实践教学的学分、要求、内容、方法、手段及组织形式等内容。合理量化教师工作量,做好师资保障。教师的指导是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不可缺少的环节,为了保障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实践主题的选取、实践环节的设计、实践过程的指导,需要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学生情况进行精心安排。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1.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中的渗透和内化,强调学生借助先进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踏实肯干,学以致用。

2.

采用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融合各类新媒体,以主题式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建立起“多媒体+网络+专题”的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运用集文、图、音、像为一体的生动形象广告画面,网络环节应广泛借助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也可以通过QQ群等开展网络专题讨论。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随时随地交流,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亲和力。

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保证该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构建各种类型的实践基地。拓宽教学经费来源,积极争取教学专项经费。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学生社会活动经费、科研经费、实习实训经费等,解决其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是高校教师的重要任务。对此体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的详细分析的基础上,须充分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

作者:姚常红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通识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基本态势 应用办法

1 如何理解通识教育

本文认为,“通识教育”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不仅是培养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1],而是培养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能够独立思考且对不同学科有所认识的博雅精神的人。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学生需要在掌握社会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理性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全方位理解各学科的知识体系。利用融会贯通的学习方式,形成宽厚、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活跃的思维结构。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应该学有专长,术有专攻,又要有着独立的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身心、智力等方面协调全面地发展,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物,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当代新青年。

2 我国通识教育的基本态势

高等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同时也是通识教育的永恒追求。我国高等教育如何在“三个面向”教育方针指引下,在“人力资源强国”战略指导下,发展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已成为时展的需求。[2]

2.1 国情决定特色的通识教育。中国的通识教育扎根于中国传统的特色文化当中,力图培养博览群书,知古今之事,兼备多种才能的人。因此,我国目前的通识教育应当与西方通识教育有所区别,将传统文化和中国国情植入通识教育当中,完善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模式。通识教育的现念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他们力图把这种理念纳入中国普通高校课程改革的范畴中,使通识教育与高校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方法和谐统一,并赋予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2.2 我国通识教育尝试面临的困惑。通识教育在我国的逐步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但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却任重道远。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着力推进通识教育,但并未形成完整的大学教育的基本体系和结构,更多的高等院校还只停留在理念上对通识教育的肯定,在具体实践中却并未有太多的体现。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被赋予了较多的政治、经济功能,缺乏主体性以及对大学精神的追求。

3 通识教育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到来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已是无需争论的事实。[3]在此情况下,只有创新性地、充分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结合优势,才能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1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活跃教学方法。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得到了高校广泛的重视,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融入了更多的课堂讨论、课外拓展等活泼的形式,但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实质性的进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通识教育的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结合的教学方式,这种教育模式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比,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全面的发展。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互动和双向交流,通过具体的思维训练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有效思考能力、适切判断能力等。

3.2 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导向下发挥通识教育的优越性。通识教育就是通过显性与隐性课程的共同开设、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共同配合,使教书育人的观念深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中。通识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导向下,学生能够通过吸取各类学科知识,不断的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和文化品位等,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同时,引导着大学生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使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完善、充实自己,树立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建设国家的使命。

3.3 师资是通识教育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将通识教育的理念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其课程教学对高校教师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求教师要有较高的专业学术水平、宽泛的知识面,同时还要具有运用不同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方法和能力,才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要想加强通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更好渗透,就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改善教学方法;此外,要积极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跨专业、跨院校的师资和课程整合模式,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及提高教育品质的目的,进而推动整个学校教育的发展。

4 总结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也是我国高校推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目标。通识教育对我们的教育乃至人类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我国高校的教育传统,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通识教育理念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巧妙应用能够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高校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向明.从北大元培计划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

[2]陈艳红.思想政治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刍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