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集体教学活动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集体教学活动设计

篇1

一、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关系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师生共同活动,也应是班级集体文化建构的目标之一,为教学活动与班集体建设的相互促进与有效整合创造了广阔的实践空间。为此,有必要对教学活动和班集体建设的相互关系作一具体分析:

1.教学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和因素

教学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的有目的学习活动,是班集体最基本的生活方式,又是班集体建设的主要途径,教学活动过程蕴含着丰富的有利于班集体建设的因素。

首先,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规范的班级集体性学习活动,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教学目标、任务和学生发展的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教学活动的价值和规范可以转化为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和组织规范,促进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教学活动方式是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相互促进。因此,教学活动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唤醒学生集体中的主体意识,激发班集体的生命活力。

第三,丰富的课程资源滋养了班集体文化。教学活动是以传递文化知识为纽带,整合各种丰富的课程资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断建构和丰富着班集体的精神文化,提升和引领着集体的精神价值。

第四,教学活动中的评价,既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主动学习的手段,同时也应成为集体自我教育、成长的手段。教学活动中通过改变评价方式,有利于把评价过程转化为学生集体自我教育与发展过程,从而提升班集体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

2.良好的班集体是优化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首先,良好的班集体为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良好的班集体具有积极的学习目标和明确的集体规范。班集体的成员在教学活动中能自觉地遵守集体规范,服从教学要求,从而为开展有效有序的教学活动提供组织保障。

其次,集体文化为教学活动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积极丰富的集体文化既是优良班集体的重要标志,也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同于文本的一种动态的课程资源。它既是对文本的补充,又是文本转化为学生知识经验,方法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必要条件。

第三,良好的集体心理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活动。良好的集体心理气氛,能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行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能激活课堂教学的活力,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

第四,良好的班集体有利于帮助每一个成员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因此,无论在课堂教学内外,都应把互助学习作为一种集体生活方式。这种关系能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分享学习,使班级学习生活充满生命意义。良好班集体有利于化解学生的学习困难,促进相互学习,有效提高班级学习质量。

二、在教学活动中建设班集体的策略

1.培养班集体积极的学习共识。教学活动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上,更应致力于形成学生集体和个体积极的学习价值观。因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借助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唤起学生集体内在的学习需求。

2.把教学目标任务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目标、任务。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而言,往往是外在的,只有转化为学生集体和个体自觉的学习目标和需要时,才能激发集体和个体的学习动力,使教学活动转化为学生集体自觉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教学目标和任务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经验、特点和需要,巧妙地把教学目标任务融入学生集体和个体的学习情境之中,使学生集体感到的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是自觉参与的有意义的相互支持的学习活动。

3.组织有效的集体性教学活动。组织有效的集体性教学活动的关键在于:(1)建立相对稳定的班级学习小组,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小组的成员,并帮助学习小组建立必要的互助制度和合作学习的关系。(2)灵活选择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集体性教学活动方式可以是小组合作式学习,也可以是班集体的交流分享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关键在于要有合作学习的共同目标,设置适合合作学习的任务,合作中能激发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总之,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形式,而应具有集体教育的意义和促进有效学习的价值。

4.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是班集体在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指标,是集体主动性、人际关系、情绪态度、学习效能的反映,它可以影响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作为教师应努力调整自己的角色心态,通过建立积极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展有效的师生、生生互动,并根据学习任务的特点创造相应的集体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集体心理气氛,从而获得各种积极的心理体验。

5.努力开展集体性学习评价。通过集体性学习评价,关注集体并利用集体的动力与强化作用有效地影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发挥评价对班级集体建设的促进作用,通过集体性评价强化集体的反思共识,激活学习小组和班集体的学习活力,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社会性意义,通过自我评价实现班集体的自我教育与发展。

篇2

关键词:幼儿教育;教学活动;提问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117-01

在幼儿教育工作当中,提问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因为其抓住了幼儿学生对于事物有充分好奇心的特点,以问题为切入点来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心与兴趣完全的激发出来,并鼓励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来以实践去解答和证明问题的对错,进而实现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及认知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却出现了教师提问缺乏设计,问题过于模糊和宽泛,这样的问题不仅不利于对学生智力的启发,更无法实现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所以教师必须要提高幼儿教学活动提问设计的有效性。

一、提问设计应具有指向性

指向性是教学问题设计当中重要的部分,问题的指向性直接决定了问题的性质以及问题提出的目标,所以教师在提问设计的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指向性。一方面教师要保证教学问题能够指向教学目标,即问题在解决后能够让学生得到知识性的收获,而他们所收获的知识就是教学目标当中知识要点。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学问题能够对学生的思维有所限制。因为幼儿的思维比较活跃,所以如果教师在提问时不将他们的思维限制到以教学内容为主体的一个范围内,那么学生就很难依靠自己的思维能力来实现这方面的锻炼。因此,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要具有极强的指向性,在问题指向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保证其同时也能够指向学生的思维当中,进而提高所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二、提问设计应具有引导性

问题的引导性也是幼儿提问设计当中重要的环节。因为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思维宽广度也特别的大,所以即使教师提出的问题极其具有指向性,但想要依靠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及自制力来实现对他们的思维引导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在进行提问设计时,引导性也是教师考虑的重要内容。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是已知的,但对于幼儿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他们有可能在此前根本都没有接触过知识内容,所以教师必须要保证问题能够对他们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帮助幼儿在已经缩小的思维范围内明确一条思维方向的主线,帮他们进入到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学习状态当中来。

三、提问设计应具有层次性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能力以及基础知识水平都有所不同,所以如果采用统一化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幼儿学生学习水平上的差距,这种差距会随着幼儿学生学习年级的不断增长而逐渐拉大,最终形成班级当中的两极分化。所以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在进行教学提问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层次性。在提问设计的层次性当中需要考虑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学生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问题的层次。在掌握这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做到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进而达到对不同层次幼儿学生的同样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小野猪和它的妈妈》时就利用了问题的层次性:

对于能力较差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怎么知道小野猪妈妈送小野猪去看病是很辛苦的呢?”;对于能力一般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小野猪的妈妈明明知道小野猪的病会传染的,可为什么还是要背小野猪?”;对于能力较好的孩子,笔者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野猪妈妈也得病了,小野猪会怎么想,它又会怎么做呢?”;这样的问题是以学生的知识基础来提出的,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欲望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进而使每一层次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够得到锻炼。然而之所以能够得到如此好的效果,还是因为教师能够根据幼儿的心理及思维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注意把握提问的层次性,进而促使学生积极的参加到活动当中来。

四、提问设计应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是幼儿教育提问设计当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因为幼儿教育的目标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提问,来使幼儿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教师在进行提问设计时,一定要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需要注意的启发不仅要让幼儿学生知道“是什么”,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在进行提问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问题来让学生能够学会将自己的语言组织成为答案,而不是在教师所给定的答案当中去选择。换个角度来说幼儿提问应以“问答题”为主,而“判断题”、“选择题”要尽量避免。因为相比较而言,“问答题”需要学生来进行判断、分析、解答,所以其比“判断题”、“选择题”所锻炼学生的思维程度更大,因此在进行提问的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对学生的启发性。

总结:综上所述,提问作为启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教学方法,其在幼儿教育的当中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教师在幼儿教育阶段必须保证提问设计的有效性。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时刻记住问题设计的初衷,是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幼儿学生智力、思维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进行的,其宗旨是服务于教学目标,服务于幼儿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所以教师一定要避免进行模糊、宽泛的提问,尽量提出一些能够为教学活动的掌控提供便利的问题,适当情况下也可以对幼儿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限制,从而更好地实现幼儿教育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 懿.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活动;教学回应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是保证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它不仅为幼儿系统地提供新的学习经验,而且引导帮助幼儿提升认知水平、促进心理发展。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对一个活动的具体行动规划,也是教师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十分必要的准备工作,教师进行活动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将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步骤在头脑中预演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集体教学活动的起始环节,是教学活动是否有成效的关键。提高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点策略:

一、选择教学活动内容前对幼儿发展情况了解分析

专家认为要在幼儿的已知和未知之间选择教学内容;挑战点应符合幼儿经验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体现幼儿学习经验的层次性和结构性;要观察和发现幼儿的兴趣点,知道他们想学什么,并考虑不同幼儿的需求。

目前许多教师的教学活动设计只关注活动内容的新颖、形式的多样等, 忽视和缺乏对幼儿原有经验的分析和思考。有的甚至直接从教参或杂志上抄袭一些现成教案来组织教学活动,没有对本班幼儿的情况做出具体细致的分析。适宜的集体教学活动一定要在选择活动内容之前首先了解幼儿。我们只有经常蹲下身倾听幼儿的想法,才能了解幼儿在想什么、喜欢什么,才能了解他们经常谈论的问题、感兴趣的内容以及他们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经验。同时,我们要了解教材,剖析教材,找准主题活动中幼儿发展的支点,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思考怎样把这些点转换成可行的、适宜的活动。

二、制定目标要明确把握每一环节教学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期望达到的教育效果,它包含认知能力的发展、动作技能的掌握、兴趣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等。许多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虽然能够制定出活动的教学总目标,但对每一个环节的教学目标缺乏具体把握,只是笼统、粗略地进行罗列,非常模式化。这样容易造成教师对每一环节的具体任务及其与整个教学活动的整体关系模糊不清,难以发挥每个环节的实效性。

三、教学活动的充分准备

1.活动材料的投放

活动材料是教育意图的物质载体,在幼儿的学习中往往起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它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具体、生动地呈现在幼儿面前,使他们能直观地感知;活动材料还可以通过幼儿动手操作,体验过程中帮助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

2.知识经验的准备

教师准确地找到幼儿新的“经验点”,即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所在。而要找准新的经验点,要求教师在进行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前必须了解幼儿前期已经掌握哪些与本活动相关的知识技能,具备了哪些能力。教师可以采用“任务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并了解幼儿经验准备情况,并做好相关的经验准备。

3.学习情境的创设

适宜的情境能够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幼儿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并借鉴一些常见的生活事件,去创设一个个生动而真实的、可亲身体验的、科学而有效的模拟生活的教育情境,让幼儿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从而建立起连接教学与生活的桥梁。

四、教学过程设计中对重难点进行策略分析

重难点是一个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是对幼儿教育价值最大,同时也是难度最大、最有挑战性的环节。许多教师在活动设计过程中针对重难点缺乏充分又全面的思考与估计,没有预先考虑到可能遇到的困难或出现的各种情况,在遇到重难点时总是被匆匆带过,不能有效地进行突破。由此,在教学活动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对活动的重难点进行充分地预计与分析,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轻松自如地应对并解决这些问题。

五、教学过程应遵循教学规律,体现活动顺序的层次性

一次教学活动就是幼儿学习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阶梯,好的教学过程应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使目标在循序渐进中自然达成。常常出现在活动过程中环节设置过多,时间、精力分配不合理,注重形式上的新颖而忽视内容本身的有机联系,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避免为了追求场面的热闹、方法的多样、活动的丰富和形式的翻新等去设计一些与目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的环节,要围绕目标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有效性。

六、注重教师教学语言素养,做到有效回应

篇4

关键词:团队合作教学;男幼师生;活动设计与实施;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6)06C-0076-04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学前五年制大专男幼师生的培养已成为社会热点,对于男幼师生而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实践能力是其专业素质集中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对所学理论知识消化应用程度的一个显著体现,这也是其日后在幼儿园工作的“看家本领”。根据笔者对学前五年制大专学生实习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所学与幼儿园实际存在脱节现象,即学生在校学习的是五大领域的分科教学,但在幼儿园开展的都是综合主题活动。很多学生到了幼儿园自己不善于设计综合主题活动,对于已经设计好的综合主题活动在具体组织实施的时候,也存在着机械模仿、照搬教育活动设计、对幼儿年龄特点把握不准、对幼儿现有发展水平分析不具体细致等问题。

那如何提高男幼师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呢?本文通过对男幼师生这一特定主体进行研究,采用校内外资源精密合作,组建由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师范学校专业课教师、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的2011级的30名男幼师生共同构成的合作教学团队,就基于团队合作教学的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提升作初步的探索。

二、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的内涵理解

实践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处理问题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它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一般实践能力泛指处理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通常包括表达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是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经过专业训练能够从事某种专业工作所需要的专门能力。

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未来高等职业教育要建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认为男幼师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要重视知识的学习;二是重视知识的转化;三是后天习得,通过知识学习、技能训练、实践体验、反思总结,再如此循环反复、逐步提升而获得的。[1]

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了“幼儿园教师的七项专业能力,即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和反思与发展能力。”本文所指的“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特指学前教育五年制大专男幼师生的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

三、团队合作提升男幼师生活动设计实践能力

(一)制定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团队合作教学成员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把男幼师生的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定位在观察了解3~6岁幼儿,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分析幼儿园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实施,特别是能充分利用多种教育资源,针对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积极捕捉幼儿的兴趣点,以幼儿的兴趣为线索来设计综合主题活动与组织实施。

(二)搭建实践能力的教学平台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者和实施者。组建由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和师范学校活动设计任课教师共同组成的团队合作教学,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的理论优势、幼儿园教师的经验优势和学前教育专家的专业引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目前,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障碍是人才培养过程和市场需要之间缺乏有效对接。学校和学前教育专家、园长及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领头人签署“男幼师生带教师傅”协议,并成立了5所附属幼儿园,在常州市、武进区大约20家幼儿园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这就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连接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和组建团队合作教学开展幼儿园教学研究、教育观摩、教育见实习、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既为男幼师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又丰富高校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男教师和一线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至为重要的是,通过搭建团队合作教学和合作平台,可以加强理论研究人员和幼教一线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助于人才培养方和人才使用方形成实践指导合力,不断提高幼教人才培养质量。

(三)建构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

教学实践常以教学内容为轴心展开,教育改革也常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因此,培养男幼师生的活动设计实践能力,团队合作教学首先要审视师范学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材,依据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和幼儿园实际工作的需要,调整、重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教学内容,增大实践性知识的比重,使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1.听发言。即由师范学校专业课教师和学前教育专家、幼儿园园长、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一起听取幼儿师范学校的两位省级课题组长关于《学前五年制“男幼师生”培养机制》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施”团队合作教学的行为研究》的发言。

2.观行为。即团队合作教学成员围绕课题提出的研究内容,实地考察师范学校的幼儿园活动设计课程。

3.齐号脉。即进入协作联动,互相交流的实质性环节。要求团队合作教学成员一起协作联动,深层交流:围绕主题发表观点、寻求良策。

4.达共识。即团队合作教学成员梳理以上考察、交流、讨论的内容,在原教材基础上,细化、扩充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的教学内容,补充“综合主题课程”(综合主题课程是指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它打破学科和领域的界线,把学习内容融汇成一种新的课程体系)的教学,从而使教学内容符合幼儿园实际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应用性强、适用性广为原则,以能力标准为主线,淡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界线,强调理论内容与实践应用的融合。

团队合作教学将各方资源进行整合,对教材进行重构,使其内容更具有发展性、指导性、实用性、针对性。强化与幼教工作实际的接轨,逐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把能够转化成能力训练的理论知识进行了转化,从而一定程度上把教学内容进行了技能化改造。

(四)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

学前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常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且各途径发挥不同的作用。团队合作教学启用起航、诊研、浸悟三大教学方式来推进教学,改变以往单纯接受式的学习,转向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调动男幼师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实现从“教”向“学”转变,“知识授受”向“问题解决”转变。

1.起航教学。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由团队成员根据自身优势承担相应的项目教学。如由体育特色幼儿园的一线骨干男教师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任课教师组成备课小组,完成健康领域中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教学项目。以“自助”“他助”“互助”相辅相成的互促形式,突破单个领域教学实践技术难关。在整个教学中注意精讲多练,适当增加课堂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课外负担。在教师讲课中贯彻设疑(提出矛盾)、析疑(分析矛盾)、解疑(解决矛盾)三个环节的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对幼儿教育的好奇心,并能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索问题的思路。教学中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将多媒体、网络、视频、摄像等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如采用网络视频方式,组织男幼师生在教室里就能即时观摩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进行研讨和评析;拍摄制作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的教学活动录像,引入课堂教学,丰富实践教学内容,等等。

2.诊研教学。加强实验教学,强化男幼师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例如,一方面可以利用微格教学技术,在幼教模拟室开展单项技能训练,借助微格模拟室的录像、回放等设施,帮助学生在单一环境中反复循环学习,逐一练习掌握诸如集体教学活动、教学导入环节、教学过渡环节等单项教学活动的组织,为学生进入幼儿园半日见习、一周见习和实习做好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的研讨活动,到幼儿园现场,从观摩到参与,步步深入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在实施途径上“以团队合作集体诊断研讨”为载体,首先强调改善男幼师生的教学活动实施效果,奠定其专业发展基础。其次通过集体诊断及时解决男幼师生的实践困惑,快速促其积累经验并生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以教学策略为主的实践性知识。

3.浸悟教学。旨在提高男幼师生反思和教育科研能力,助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例如,可以先请幼儿园园长、教育专家进校为男幼师生做幼儿园教玩具制作、轻器械操、主题墙的创设和综合主题活动的设计等专题讲座,然后让男幼师生相互组队,参加这样的专项比赛。由幼儿园园长、教育专家、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组成评委团打分、评析。比赛结束后男幼师生撰写活动感悟,通过团队合作教学综合培训加强其自我剖析。经过这样的专题研讨、群体共策、档案回顾、知识分享,引导个体反思和群体互助反思。

团队合作教学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以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教学项目化、学习自主化、实践职场化”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手段,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教学做合一。

(五)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管理

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其实践能力是一种复杂的高级技能,没有固定的模式。我们团队合作教学合理统筹安排男幼师生的半日见习、一周见习和实习,从而为男幼师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机会。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必须加强对教育半日见习、回乡见习和实习的管理与指导,我们通过团队合作教学改革教育见习、实习过程、指导方法、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见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1.改变。变放养式教育实习管理为目标化教育实习管理。如团队合作教学成员一起制定男幼师生在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一年半时间里的各阶段半日见习、一周见习和实习的不同任务、目标要求及评价指标,将其写入学生实践指导手册,用目标管理引导学生的教育见实习过程,提高实践教学的任务意识;制定幼儿园见实习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要求和任务,强调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细化管理。

2.调整。调整教育半日见习、回乡见习和实习的评价方法。例如,每一次学生进幼儿园组织教学或开展主题活动都加上多视角评价环节,变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中间过程及结果均进行评价,从而对教育见、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改变评价主体,变过去单一评价为多主体评价,有本人自评、同学互评(下次实践的学生,即是对他人实践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将要实践的提醒)、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或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评价、师范学校活动设计任课教师评价、园长或学前教育专家评价,按一定的权重计算到学生的考核成绩中,从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这中间,团队合作教学成员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第一,“眼中有人”。男幼师生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需求。要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给予自主交流、沟通、表现的空间,创设自主发展的教研文化。第二,“关注有效”。评价点要小而实,关注男幼师生的现状与实际问题,通过教学活动前后的追踪,科学合理的安排,多样多元的方式,以真实情境体验和团队教学互助为主,有效提高男幼师生的教育实践能力。第三、“逐步推进”。以往培养学生时我们总是急于要“给”,现在我们要适时而“退”,以团队合作教学互助研讨为主,使男幼师生有自己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3.规范。规范实践过程指导。通过团队合作教学分工,明确幼儿园男教师工作室成员、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园长、师范学校活动设计任课教师和学前教育专家各自的职责、任务,提高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团队合作教学让学前教育五年制大专的男幼师生充分感受到合作是幼儿园工作的基本方式,使他们在校内学习和校外实践中,能掌握合作的全过程,形成合作的观念和习惯,体验到合作的乐趣,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团队合作的教学过程,基于项目导向,开展情景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强调全员参与;利用多种资源,强化自主学习,使男幼师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以研究的态度对待幼儿园工作,这是作为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

参考文献

[1]秦金亮,步社民,朱宗顺.全实践进行时――反思性幼儿教育实践者的专业养成[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1.

The Strategies of Improving the Kindergarten Male Teacher-student Activity Design Ability Based on Team Cooperation Teaching

ZHANG Hua

(Changzhou Normal School of Pre-school Education, Changzhou 213164, Jiangsu Province)

篇5

本课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WPS文字”单元《主题活动课》的内容。从教学内容角度分析,本课属于学生即时练习的实践课;在单元结构上,本课属于“WPS文字”单元的综合练习与提升;从教学角度分析,本课承担总结已学、构建完整知识体系的任务与功能。基于上述分析,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相应的信息技术处理活动是本课可行的选择。

学情分析

从已有技术能力维度分析,学生经过前九课的学习,已经掌握了“WPS文字”基本工具的使用方法;就知识体系维度而言,学生掌握的是相对离散的知识,需要一个主题活动加以综合运用,并在体验具体用途的过程中形成相对系统的知识结构,即实现知识的体系化与结构化;从认知特点角度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处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时期,需要通过生活化的引导帮助其建构明确的知识框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复习巩固“WPS文字”单元知识内容;了解海报的构成元素及制作流程;掌握用图片填充形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制作海报,掌握“WPS文字”图形相关工具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制作符合主题要求的电子海报过程中,体验利用“WPS文字”制作海报的乐趣。

行为与创新目标:通过形状的各种组合形式,分解海报元素,并进行主题表达。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海报组成元素的获取和加工途径。

难点:利用形状进行个性化的图片修饰。

教学过程

1.生活实例导入

笔者出示南京市科睿小学学生在学校科学节活动中的照片。

师:如何能让更多的人知道活动的盛况呢?

学生回答,教师引出“海报”主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从经验出发,理解“海报”的具体形式和应用,为任务推进埋下伏笔,同时也给予学生感性的体验,使其明白何为“海报”。

2.任务一:海报我能秀

笔者展示南京市科睿小学的科学节海报,让学生根据实例,分析海报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文字+图片”(如图1)。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制作属于自己的科学节海报。根据前面的海报元素分析,首先要确定文字,下面就请大家结合信息技术课中学过的内容,制作海报的标题文字,完成任务一――海报我能秀。

学生完成任务一。

设计意图:在认知初期,学生对海报的认识是感性的,教引导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完成标题文字的制作。如学生对艺术字出现疑问,教师可以适当进行解释。本环节强调利用实际案例的分析,即利用原有海报,进行剖析型的分解,提炼海报的组成元素,帮助学生对海报的概念形成初步认知。

3.任务二:海报任我秀

师:做完了海报的标题,接下来我们要添加图片部分的内容了,大家还记得怎样插入图片吗?

学生回顾在“WPS文字”中插入图片的过程。

师:请大家观看两幅作品(如图2),你更喜欢哪一个呢?

学生分析两幅海报的不同之处,回答自己的选择项。

教师通过课件分析“如何用图片来填充形状”,并演示如何在WPS文字中加入带有边框的个性图片。

教师请一位学生代表演示并讲述填充图片的过程。

设计意图:此处为本课的教学难点部分,学生会存在认知上的困难,因此,教师通过二次讲授,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技能型记忆效果。

教师出示任务二“海报任我秀”,学生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教师两次教学演示,对该部分的教学难点进行反复教学,消除此处存在的教学隐患。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已经部分加工处理的素材支架进行个性化的选择,加入了具有个性化边框的海报,找到自己心仪的海报类型,完成创作的第二阶段。

4.任务三:海报精彩秀

教师分别出示带有背景的海报、带有“形状”装饰的海报、带有更多文字内容的海报和带有更多图形组合的海报(如图3)。

学生选择自我的规划(如图4),改进海报。

教师演示,学生完成任务三“海报精彩秀”,并完善作品。

设计意图:此处为学生自我评价后的调整阶段,目的是对已经完成基本操作的海报进行丰富个性的效果提升。这是剖析学习支架、进行“解构―重构―再构”的过程,通过这一具象解析,学生完成对作品的反思与深度理解。作为自我诊断性评价的重要过程,学生可以再次反思自己的作品,并通过一系列活动,建立属于自己的主题元素组合方案,进行精彩的创作。

5.小结与拓展

教师展示部分有问题的海报(如图5)。

学生分析教师给出的海报案例,评价自己的作品。

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提炼评价标准:评价一幅海报符合要求的标准是主题突出、图文协调、内容合理。

学生形成作品调整计划。

学生通过自评、小组评、师生共同评价,选出心仪的作品,教师将奖励之花送给入选者。

设计意图:突出评价的过程,通过问题的反思,提出正确的评价标准,再次调整自己的作品。

6.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教师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同时结合评价标准,说明表扬的理由。

教师总结设计过程,提出主题类电子信息作品设计的一般思路(如图6)。

教师展示生活中更多的海报实例,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海报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教师 体育活动 设计 幼儿 计划 目的

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教授幼儿一些身体练习的基本形式,是增进幼儿体质以及促进幼儿情绪成熟的最基本的途径。它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也不同于一般的身体锻炼,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教育。在传授幼儿体育知识技能的同时,完善幼儿人格和个性,发展智力,更为终身健康打下基础。然而目前国内体育教学活动仍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①片面理解体育教育目标,未能全面发展幼儿的能力。活动往往重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却容易忽视对幼儿道德情感、个性、社会性的教育。②体育活动训练化、机械化,总是以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正确方法”的传授者,未能实现幼儿主动、快乐和个性全面发展。③活动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活动内容的设计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浓或运动量不足。

我们在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就体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谈谈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

1.各年级阶段目标是制订该年级阶段幼儿体育教学活动目标的主要依据。

2.体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制订活动目标的直接依据。

上次教学活动的反馈信息是制订下次活动目标的重要依据。教师要了解幼儿对上次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再根据实际情况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或增加新的较难的活动内容。体育活动的主要目标:

(1)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正常发育。

(2)提高幼儿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使他们动作灵敏、协调、姿势正确。

(4)培养幼儿机智、勇敢、遵守纪律、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和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活动内容的设计

1.在设计活动内容时,要考虑目标的需要,要从目标引发到教学内容选择上,这是很有好处和符合逻辑的。首先是目标设计得要合理,再考虑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2.考虑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幼儿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因而学龄儿童或成人进行的体育活动内容不适合幼儿,即使有类似的活动项目,也不能有相同的要求。

3.考虑活动课时与场地器材。有些幼儿园活动场地小,器械种类和数量也不多,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物和废弃物品,如利用报纸、垃圾袋、硬纸板以及废弃果奶瓶、易拉罐、长统袜等物品进行教学。

三、活动方法的设计

在设计活动时,还应注意方法的科学性。我们可以根据知识内容的性质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用不同的方法。方法的选用是否科学关系到教学目标实施效果的优劣。

体育活动与游戏相结合,能增强体育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克服为动作而动作的单一练习方法,可以把各种动作和活动融于生动活泼的游戏之中。

常用游戏方法有以下几种形式:

1.直接将有情节的体育活动性游戏作为身体锻炼的主要内容。我们称其情境性体育游戏,它一般让幼儿扮演角色,围绕游戏情节的发展或主题的深入而展开各种身体练习活动,能使幼儿具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沉浸在活动之中,自然而然地展开活动,轻松愉快地进行各种动作练习。

2.用游戏的口吻或利用头饰、玩具或新颖、变化的活动器材来吸引幼儿。如让孩子戴上青蛙的头饰,老师以妈妈的口吻带孩子双脚行进跳等。

3.在活动的开始和结束部分,可让幼儿进行各种模仿性动作的练习,如大象走、小鸟飞、开火车、乌龟爬等。

4.对于中大班孩子,在活动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竞赛成分。增强活动的趣味性。分成几队,进行合作和比赛。

5.适当给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鼓励幼儿在自由活动创造新的玩法,如:两人合作将“礼品”送给朋友,怎样搬?(面对面、背靠背、肩并肩、脚对脚)

四、在体育活动设计中要考虑到――如何要达到适度的活动量

幼儿体育锻炼和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这些任务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一定运动量的“走、跑、跳、爬、钻、投”等基本动作练习以及“球类、绳类、圈类、垫类”等器械锻炼活动来实现的。各种动作练习、器械活动的过程中运动量的设计和控制如何,将会直接影响幼儿体育效果的优劣。只有当生理和心理负荷适宜时,才能有效地锻炼幼儿身心,达到发展基本动作,促进骨骼、肌肉、心肺机能的发展,提高运动能力,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那么如何安排体育活动的运动量,才能使幼儿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科学合理呢?

1.活动和锻炼的强度要适宜

所谓强度就是“单位时间的生理负荷量,常用心率来表示”。如幼儿做激烈的追逐游戏“猫捉老鼠”“骑马杀敌”等时,心率可达每分钟180次以上;而做“老狼老狼几点钟”“贴烧饼”等体育游戏时,心率一般只在每分钟130~140次。相比较,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

2.动作练习的数和量要足够

数量是指动作练习的“时间、距离、次数的数量指标”。数量一般与运动负荷成正比关系。如幼儿的跳跃练习有单跳和连续跳之分,做“小运动员跳水”的高跳下动作练习与“小青蛙做害虫”的连续蛙跳动作练习相比,后者的数和量要比前者多而且大,也就是说蛙跳动作比高跳下动作的运动负荷大。

3.活动密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

活动密度是指“运动时间与活动时间的比值”,可用公式表示:活动密度=实际参加活动的时间/活动总时间×100%。

如某大班一次户外体育活动中各种动作的实际练习时间是16分钟,如果单位活动时间为35分钟,那么其活动密度为:16÷35×100%=46%。幼儿的身体锻炼与动作练习的生理负荷的域值,如果按照小班15~20分钟、中班20~25分钟、大班30~35分钟,幼儿运动时平均心律130~160/分钟来计算,那么3~6岁幼儿合理的运动的密度应该在35%~65%之间。

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活动量直接影响体育锻炼的效果,因此在设计体育活动时,应针对不同年龄幼儿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尽可能安排与之相适应的活动量。体育活动应遵照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原则,掌握好一定的活动密度和活动强度通过实验,通常运动密度为活动时间的50%~70%之间,平均心率为140~170次/分之间。活动量取决于体育活动的强度、密度和时间这三个因素的综合情况。活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常用脉搏(或心率)在活动中的变化以及活动以后的恢复情况作为指标进行判断和评价。不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不同年龄的幼儿脉搏变化情况有很大的差异。活动时间指幼儿参加一个正规性体育活动所需的时间,小班幼儿一般为15~20分钟,中班幼儿为20~25分钟,大班幼儿为半小时左右。

对运动量是否科学合理的客观检查和评价幼儿在体育活动中机体承受一定的运动后,身体各系统和器官会产生一定的机能变化。这种身体机能在运动过程中的变化程度是可以测出和把握的。目前常用的检查和评定的方法有如下两种:

1.专门仪器测定评价法在条件允许的幼儿园,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来测量运动中相关的机能指标以推断身心承受的运动负荷量。如用测量心律的听诊器,用遥测心律仪器来测量运动中幼儿的心律域值及其延续时间。这种方法比较直接、客观、及时,但是操作复杂,需要相关专业知识和训练。那么如何运用仪器进行活动量的测试?幼儿体育活动前,教师首先选取测试幼儿的名单,为体质好、中、弱男女各一名,共六名幼儿进行被测,并记录下活动前心率。活动开始后,执教教师严格按照设计程序操作,其余六名教师分别对六名幼儿进行心率测试。首先记录下第个单位时间内不同的内容,然后根据不同的内容用秒表去测量孩子的脉搏,最好为每隔2分钟测一次,将测得的数据填入表格中。活动结束后,让孩子安静地坐下,继续测其恢复心率,并记录在案。

测试结束后,有一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并计算活动密度与平均心率的工作。先将各段心率值连成折线,最佳的折线应呈波浪起伏状,随着幼儿的活动或老师的讲解作相应的升高和降低,但总的趋势应是由低至高,再由高至低,呈“⌒”状,然后利用公式进行平均心率和活动密度的计算。

数据统计之后,我们就可以对某体育活动是否真正达到锻炼的价值进行评估,如果此活动密度、活动时间与活动量符合上述范围内的指标,再且在活动结束后五分钟之内,幼儿完全恢复活动前心率,那么就说明这个活动是符合科学化原则的,可对对幼儿实施;相反,如果某个活动的活动密度过大过小,或者活动强度过强以至幼儿不能恢复活动前心率的则说明此活动设计不能实施,还需进一步修改和调整。

2.观察触摸判断评价法幼儿园可以采用技术设备要求不高的观察触摸判断评价法,即通过幼儿体育活动过程中和完成后的“面色、汗量、呼吸、精神、食欲、睡眠”等多项内容的综合性观察、分析,做出运动负荷“大、小”“适合、不合适”的判断和评价。这种方法操作简便,容易为广大幼儿教师和家长掌握。

五、体育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到――合理利用体育活动材料。

体育活动材料对丰富活动内容、增强体育活动趣味性有很大帮助,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的兴趣、投入程度也较依赖游戏材料的支持,当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游戏活动中的角色,容易对教师的呼应产生兴奋点,幼儿也往往把活动材料产生想象,要么想象成“对手”,积极去“战胜”它,要么想象成“弱小者”,积极去“照顾”它。体育活动材料的选择应注意实用和简便,尽可能利用现有的材料和设备,还可以利用一些安全卫生的废旧材料,如旧轮胎、废旧报纸、饮料瓶等。

六、体育活动设计中要注意到――体育活动与其他各科活动相结合

陈鹤琴先生说过:“体育活动设计最好有音乐为之鼓兴,音乐是有节奏的,儿童素来喜欢听,假使体育游戏同音乐结合起来,儿童的兴趣一定格外浓厚。”所以,老师在体育活动设计时要考虑适当的背景音乐。

当然,在体育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们还要考虑其他很多因素。如幼儿的个别差异、季节气候的变化,活动中的动静交替、活动中和活动后的保育工作、场地的合理利用等,只有这样,体育活动设计才可以算是比较完整的。

【参考文献】

[1]杨浦幼儿园编. 为了孩子的健康.

篇7

关键词:一课三研;优秀活动;科学教育活动

下面就结合本园优秀科学教育活动《有趣的小猫》的形成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研反思

在一节科学活动《有趣的小猫》第一个方案定好后,教师进行了试讲并做了课后反思,在猜想环节让幼儿说自己的猜想时,只有两个孩子呼应,在课前教师也做了充分的准备,可是在讲的时候还是出现了好多问题,教师仔细寻找原因:(1)教师没有很好地关注细节问题,比如开始部分,孩子还没看清楚玩具是什么样呢?教师就开始示范小猫跑的方法。(2)教师指导灵活性差。(3)教师的提示语和问题交代的不清楚。(4)材料没有更好的物化教育目标。在大家的研讨下,方案又做了重新的调整,在正式的观摩活动中,孩子们参与热情非常高,都能积极主动地去探究。

二、研问题

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1.内容的选材幼儿是否喜欢

每天班里都有孩子带玩具来园,他们等到过渡环节的时候拿出来跟小朋友一起玩。当时教师设计了《好玩的小船》科学教育活动,它的科学原理是:通过皮筋的反弹力带动叶轮转动起来,然后叶轮带动小船向前运动。孩子们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

2.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

幼儿阶段的教育活动要根据他们的年龄段来设计教学活动,所以在目标的设定上,要注意内容不要太多和太复杂。于是就把目标定位为:(1)通过操作感知“会跑的小猫”体验弹力的作用。(2)发现纸筒转动与小猫运动的关系。(3)体验参加探索活动的快乐。这样制定目标之后,真正体现活动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根据幼儿现阶段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来合理制定。

3.导入活动是否合适

在对每一节的教学活动进行设计时,要注意能否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有趣的小猫》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设计的是出示玩具“小猫”告诉幼儿它是“会跑的小猫”,并引导幼儿观察玩具的构造及简单了解纸筒、箭头、皮筋在这个玩具上的作用。然后幼儿人手一个玩具,探索使“小猫”动起来的方法。有了对玩具构造的分析,幼儿在探索让小猫自己跑起来的时候,就更容易了。

4.教师的提问是否有效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的注意力和听课状态,不时地对幼儿进行跟进式提问,让他们时刻围绕着教师的思路来进行思考问题,教师通过一个个环环紧扣的问题来启发幼儿,培养他们集中精力学习的好习惯。

5.材料的提供是否合理

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前,要考虑选择适合幼儿的教具材料,这样才能很好地开发他们的智力。

三、研细节

教师在备课时,应备好每一节课的细节。

1.材料的准备

在《有趣的小猫》活动中,首先要考虑的是玩具的质量和材料的数量是否准备充分。在准备玩具“小猫”教具时,教师一个一个地去试皮筋的松紧,检查两边的松紧程度是否一样,以防止幼儿在操作时出现方向跑偏的现象。

2.各个环节的过渡语

在教师第一次试上完《有趣的小猫》活动时,大家在教研时说:整个活动下来,感觉层次不清楚。于是教师便去找原因,发现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清楚,不是接得太快,就是接得生硬。大家提出的建议是:在每个环节将要接下一个环节时,可用不同的表扬、鼓励的语言来过渡一下,这样就会更自然、流畅。再次试讲时,就很清楚、流畅,一环接一环、层次分明。

3.幼儿的反应,教师的策略

当教师提出不同的问题后,孩子会有怎样的反应,教师如何回应幼儿?这也考验一个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都要想到这些。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幼儿在实验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一些教师预想不到的情况,教师该怎么解决,这点也是我们应想到的。所以说细节很重要,备课的细致性是很关键的。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设计;问题;对策

英语作为我们与国际接轨的一种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初中阶段的英语知识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们小学阶段的英语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学生们进行更高层次的英语学习,因此我们初中英语教师更应该充分认识到教授英语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优秀的初中英语教师,我们应该不断的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探求符合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不断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充分保证每个学生学习的最大化。这篇文章针对当前的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的探究,并提出了几点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有效性的建议,希望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设计教案,保证每个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大化,促进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

一、加强教学活动设计探究的重要意义

好的教学活动设计可以帮助我们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更加得心应手,好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发挥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们充分参与到活动中,还需要我们教师和学生相互配合,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促进我们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活动设计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教师更好的与学生们相互配合,促进师生良好关系的形成;可以确立我们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们课堂上充分成长自己;可以帮助我们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促进学生们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我们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真正实现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因此我们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加强教学反思,加强对教学活动设计的探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制定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大化。

二、当前初中英语教学现状

(一)教师教学设计虎头蛇尾,成效不显著

很多的教师对于教学设计做了明显的准备工作,有的活动设计不错,从引入到开展也很自然和到位,但越到后头越显匆忙、粗糙,草草收场,这样的话使课堂看起来虎头蛇尾,不能很好的将课堂串起来,这样也不能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与此同时,很多的教师常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宣布活动开始时,下面学生一点动静都没有,不是面面相觑,就是低下头,逃避困难,一阵“冷场”,令人尴尬。长此以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下降,教师积极性也会下降,这样很难使我们教学设计成功,好的教学设计需要学生们的配合。

(二)学生参与度低,课堂纪律性差

由于目前多是大班教学,班级人数多,分的小组也多,教师往往无法深入到每个小组,也就无法监控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给少数成绩差的学生提供了讲空话机会,使得活动成了看似热闹,实则无效的摆设,很多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控制课堂纪律,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学习积极性的降低。同时活动应是人人参与,但实际上是成绩好,胆子大,表现欲强的学生在参与,而其他同学却置身事外。还有就是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三、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氛围

我们应该改变传统那些“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转变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体意识,将课堂交给学生,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该给学生们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好的表现自己,在活动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并亲自深人到一些小组中去了解情况并指导,同时关注“沉默”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障碍。例如:学生学了有关食物的单词和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like some・・・・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划分小组,在小组中自己创设相关的场景,如在咖啡厅、餐馆、奶茶店等地方,然后让学生们根据组内的合作交流,让学生们根据以往学过的知识点进行相关对话的编排,让学生们在相互的交流中既复习之前学过的知识,又去学习新的知识,不仅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加深对知识的印象。

(二)小M合作中,合理分配教学任务

课堂管理是一门艺术,良好的管理模式是保证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指定活动小组的组长,领头羊很关键,组长应有较强的能力和责任心,能听从教师指令,协助教师工作,协调组员关系,指定组员分工,带动组员互动,督促小组总结等。其次,其他小组成员都应职责分明(如查询资料、记录、发言、主持等)。这样才能保证人人参与,使活动真正产生实效性。并且我们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在平时的课下加强与学生们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们生活和学习中的烦恼,并为他们提出相关的建议,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我们教师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设计。

(三)运用现代科技,开阔学生视野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就英语本身而言,英语是一门与外界交流的科目,我们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们对外国文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在了解国情的基础上去学习一个国家语言会容易的多。同时我们应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加强学生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变“学”为“说”,选用学生感兴趣的热门话题(如歌星、球赛等);采取激励手段,激励学生好奇地问,自信地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充分促进我们学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

篇9

关键词: 幼儿园 数学教学 问题 策略

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幼儿身心健康的基础性保障,是集中进行幼儿保育和教育的场所。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更好地解除家庭在培养儿童过程中受时间、空间、环境的制约。由于不同年龄段幼儿对世界的认知不同,其教学方式也因人而异。随着国民综合水平不断提升,对幼儿教育的要求相继提升。幼儿园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引导幼儿参与学习实践。

幼儿园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和智力发育同期开发,对教师来说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及家长意识不断提升,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综合能力培养。目前,幼儿数学教学过程中对教师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有效完善,才能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学整体水平。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育是国家大计,数百年来,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是国家进步发展的推动力量。文化作为软实力,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越发明显,意味着教育作用越来越重要。幼儿园作为特殊教学阶段,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幼儿园教学必须上升到一定高度,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要求贯彻落实,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教学事业的发展速度。但是,由于受教师综合能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影响,导致教学实践中依然存在以下常见问题:

(一)教师综合能力薄弱

综合能力包括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等,我国大多数幼儿园对教师入职门槛要求较低,不利于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主要表现为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等。实践表明,目前大多数年轻幼儿教师缺乏正确的教学意识,普遍降低数学教学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的比重和地位,导致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存在短缺。此外,数学教学实践能力不足,例如:教师没有有效将数学教学与幼儿生活实践相结合,从而无法实现数学教学的根本作用。

(二)教学设计缺乏创新

幼儿正处于身心成长发育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这个阶段,如果缺乏完善系统的教育,则会影响其健康发育。对幼儿来说,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但是,当下大多数幼儿园忽略“寓教于乐”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在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假大空、教学内容空洞、教学计划不合理等问题,不符合幼儿教学阶段目标要求。此外,对于幼儿来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必须与教学难度一致,但是实践中数学教学难度与幼儿年龄、心智明显存在一定脱离,导致幼儿被动接受教育。

(三)教学内容单一片面

幼儿数学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常规课程教学,还包括游戏及日常娱乐。但是,我国大多数幼儿数学教育依然沿用传统常规模式,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方式实现,显然不符合幼儿阶段教育宗旨要求。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教学模式和教学空间,通过幽默的方式实现学生主动学习,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还能提高其学习兴趣。另外,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改版升级,将“数学”并入“科学”范畴,导致幼儿数学教学丧失独立性,且教师没有及时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学现状,从而加大数学教学难度。

二、完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的应对策略

(一)提高教师团队综合能力

教师是一个团队,需要具备相应的凝聚力。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其通常身兼多职,不仅要扮演教学者,还要充当生活中的管理者。因此,首先要丰富教师团队综合能力,包括读、写、听、练等技巧性能力培养,还要灌输并培养亲和力,进而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和喜爱。其次,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由于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相对开放的学科,因此提高应变能力可以帮助教师适应不同教学环境。对于幼儿来说,教师更多扮演的是朋友的角色,所以服务意识和协作能力至关重要。总的来看,幼儿教师学以致用,需要不断积累教学经验进行自我提升和完善,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播种希望。

(二)加强教学多元化设计

多元化教学设计是创新教学、高效教学的重要途径。针对目前幼儿园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水平,首先要融入创新意识,摒弃传统保守的落后思想,不断突破教学障碍,进而满足不同形式的教学需求。例如:教师可以在自由活动过程中融入数字游戏,可以在《敲铃》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听音记数能力;可以借助《小猫钓鱼》游戏训练学生的点数及观察力。实践证明,幼儿阶段,游戏教学效率远远高于课堂教学,更容易被学生吸收消化。所以,教学计划设计不能过于保守,应充分结合学生自身条件因材施教。

(三)优化教学内容和模式

篇10

体验式学习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管理理论的一种学习方式,主张通过学习者亲身体验来获得经验、感受,并在观察反思中深化认知、升华情感。目前,体验式学习已在教育、职业生涯以及终身学习等领域展示出了独特魅力。

“教育技术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的入门基础课,旨在引领学生步入教育技术领域,了解本专业的核心思想、基本理论、发展历史和实践领域,对于学生专业价值理念的树立以及职业的规划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教育技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社会认知度不高,报考本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的学科性质、研究范畴普遍缺乏认识甚至存在许多误解。因此,如何使学习者迅速而准确地认识该专业并形成一种整体性感知成为“导论”课的重要使命。已有一些学者开展了有益探索,如提出以学习共同体作为学习组织形式[1],还有从做好“导”与“论”着眼,将课程教学分解为“三导四论”[2]。实践中发现,由于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与教学密切相关,即涉及“如何教”的问题,而学习者普遍缺乏教学经历,很难与教师在课堂上达成共同经验,也难以真正实现有效学习。如何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不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将体验式学习理念渗透到“导论”课的学习活动中,实践表明,可以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

1 体验式学习的内涵及其特点

“体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也译为“体验式学习”,发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并在哈恩(Kurt Hahn)博士创办的外展训练学校中获得推崇,而对体验学习的开创性贡献则来自于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David Kolb)。20世纪80年代,库伯在整合了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学”、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生论”等相关理论基础上完整地提出了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架构,它挑战了“教学即传递”这种流行已久的观念,主张学习是一种基于精心设计的体验之上的社会化过程[3]。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体验”一词被解释为“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不同的学科及研究者对“体验”关注的角度不同,或着重强调情感作用,或注重活动,抑或关注结果等。心理学范畴的“体验”主要指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4]。在教育中,体验是一个过程,是个体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的过程,是形成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产生新行动、新选择的过程。在体验中,主体主要通过想象、移情、深思、感悟等多种心理活动的交融、撞击,激活已有经验[5],产生新的认知并内化为自我的感悟,再使感悟转变为个性化的知识经验。因此,概括而言,体验式学习即指学习者通过参加精心设计的活动,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不断地观察、交流和反思,从而产生情感、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和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体验式学习具有如下特点:

1)情境性。体验式学习活动的发生总是与各种情境相伴,而情境的创设应真实或接近学生所处的真实环境。学习者置身于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体验多种感官刺激,并在这种情境与知识学习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达到对事物的更好理解。

2)亲历性。学习者亲历某一事件或情境,参与其中的活动,亲身去感受和体悟。这里的亲历主要包括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主体在实践的意义上亲身经历某事;二是主体从心理的层面上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体验。前者体现一种外显的活动,后者则为内隐的活动,具有回顾、反思与移情的性质。

3)反思性。库伯的“体验式学习圈——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展示了体验学习过程是一个四阶段的循环过程,其中反思是体验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一个人心灵成长的原动力。学习者只有通过深刻的反思和总结才能真正获得经验的提升和知识的掌握并获得持久性的发展。

4)自主性。体验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来自主验证周围事件,并对外界信息产生自主意识的过程。它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不断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来实现自我培养、自我体验、自我优化,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

5)个体性。体验式学习以体验为基本方式,而体验又总是与每个具体体验者独有的认知结构、情感结构、价值取向、人生经历发生联系[6],即使面对同样的情境,也常常会得到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结论。因此,体验教学中可以通过小组形式开展学生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去领悟那些只能意会的知识。

2 “导论”课程的体验式学习活动设计

体验式学习的情境、亲历、反思、自主和个体性等特点对于大学专业导论课教学具有很好的适用性。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的主要目标是要突出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引领地位,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对学科有一个整体性认识,能深刻领悟这门学科的核心实质及无穷魅力,能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较系统地建立起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框架。以体验学习理论统领“导论”课程,其基本思想是设计多种学习活动,并引导学习者发生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反思,通过感悟来理解事物。

2.1 亲历专业实验室,初识教育技术

体验式学习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亲历性,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亲力亲为,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相应的经验和情感。我国教育技术(电化教育)本科专业始于1984年,作为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其社会认知度仍显不足,初次进入专业的学习者普遍存在困惑甚至误解。通过设计开展参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活动,可使学习者从技术的视角了解所学专业的主要架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由光学媒体、音响技术、电视教材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技术、微格教学、现代远程教育等众多实验室构成,是集媒体教学、平面设计、广告开发、网络技术应用和影视节目制作等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实验教学基地。学生通过亲历专业实验室 现场参观,初步消除了与专业间的陌生感,也激发起学习热情。

2.2 创设多种情境,感知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的交叉学科,在《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规范(讨论稿)》中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主要培养能够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复合型人才。并初步确定5个培养方向以及本科生应具备的六大专业能力。“导论”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从这些专业的培养取向、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方面使学习者逐步建立起对专业的整体性感知,而多种活动情境创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1)优秀作品赏析。教育技术学是建立在实践应用基础上的学科,实践能力是衡量本专业人才的重要指标,而能力的提升是个渐进过程。通过历年各种技能竞赛(如摄影比赛、平面作品比赛、DV大赛、课件大赛、网站设计大赛等活动)积累了许多优秀作品,成为引导低年级学生的示范资源。学习者在对往届学生作品的赏析中,拓宽个人视野,感受教育技术魅力,也增进其对本专业的思考。同时利于其及早了解国家、省市及行业协会的相关比赛,如全国科讯杯DV作品大赛、全国多媒体课件比赛等,极大地激发学习者的创作活力。

2)信息化教学方法的感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环境的重大改变,从课堂逐渐发展到信息空间中,形成了信息化教育大环境。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熟悉多媒体综合教室、校园网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等典型教学环境,关注新的技术、新的工具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新气息,更要学会信息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实践表明,教师的示范教学对于学习者具有重要引领意义。例如,教师采用概念图教学,既形象地呈现了知识点间的联系,帮助学习者梳理了知识结构,又可以使其领会基于概念图的教学方法。再如针对教学模式的小组学习形式,设计了基于Wiki知识共享与协作交流平台的学习活动,学习者就同一学习内容进行交流和合作,不仅达到了对讨论内容较深刻的理解,而且引导学生在方法的感知中悟出方法的应用,形成一种利用教育技术学习教育技术的理念。

3)职业生涯设计与现实关照。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结合课程中五大培养方向的学习目标,组织学生调研本校教育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以了解专业的社会适应性。通过电视台、动画公司、音像出版社、高校网络中心、网络教育学院等单位部门,学生归纳出本专业的社会岗位分布图。统计表明,社会对本专业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领域、高等教育领域、企业培训、教育产品开发、专业研究等方面。学习者直面这些现实数据,明晰专业的社会需求,有利于及早开展个人职业规划,并从分布广泛的社会岗位中,体会到专业的综合性对学生专业素质、学业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也充分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

2.3 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

反思观察是体验式学习过程的重要阶段,是学习者进行有效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实际上即使跨入大学校门,一部分人的学习仍带有很大盲目性,难以成为高效率的学习者。而教育技术学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和改善人类学习质量,因此,将专业所研究的问题与学习者个人学习能力提升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应成为教学活动设计的契合点。为此,针对“学习理论”课程内容,设置“反思个体学习,领悟学习的智慧”互动主题,引导学习者总结和反思个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验与习惯,了解个人的学习类型与特点,并与同学分享个人成功的学习体验。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适宜地引入反思式的体验学习,学习主体通过现象、联想、记忆,将个人学习经历中最值得回味的成功、失败、快乐和苦恼的事件进行过滤和反思,有利于对学习理论相关知识的理解,可以更好地领悟学习中的智慧,更新自身的学习观念,并学会运用科学的学习观指导自身的学习与发展。

2.4 参与教学实践,实现自我认知

体验学习中的“体验”包括主体在实践意义上亲历某事的“原体验”和主体从心理层面对自己或他人的经历进行的体验。因此,一方面在教学中应适宜地引导学习者回味个人学习生涯中印象深刻的教师教学行为,引导其以教师的身份换位思考;另一方面要获得对事物的真正理解和产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变化,最有效的方式是直接参与教学实践,亲身授课。学生授课活动内容选择了“教学媒体”部分,它既是“导论”课的重要组成,也是现代教学要素之一。依照常规媒体、投影类、电声类、电视类和计算机类媒体的分类框架分组,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个人先在组内讲授,通过充分的交流讨论后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最后由学生互评各组成绩,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实践表明,通过资料查阅与内容组织、ppt课件制作与演播、课堂语言表达与交流互动等授课环节,学生亲身教学实践活动,从中获得直接的教学体验,并在小组同学的交流互动中使主体性得到尊重、个性得以表现、创造性获得解放。活动中也会发现个人潜质与不足,使学习者更坚定了专业信念并找到努力方向,是一次完成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

3 结束语

体验式学习作为国际教育界广泛推崇的教育理念,主张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5],并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达到对事物本性或内蕴的一种直觉的、明澈的透察,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实践表明,基于体验学习理论指导“导论”课程设计,结合学习者特征开展多种体验式学习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弥补学习者教学经验的缺失,促使学习者从多个视角体悟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好地实现“导论”课程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迎.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设计初探[J].现代教育技术,2007(2):23-26.

[2]李子运.“教育技术学导论”的“导”与“论”[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83-86.

[3]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王灿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艳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中的体验学习活动设计 例谈[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08(2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