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篇1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指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针、目标、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规章制度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涉及的知识产权事项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1]。

1.1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研发过程中的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利用机制有利于研发人员跟踪现有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有无研发的必要及是否会构成侵权,如有必要还可在他人研发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思考更深层次的研发,这样既避免了侵权又可以节省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最后,通过对研发及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产出。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

1.2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外乎就是人才、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即使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也不一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优势。如果不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通过大量投入而研发的产品可能轻易被别的企业仿制,创新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企业无法发挥技术优势,对研发的高投入却无法带来高效益及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上的地位无法得到保证。甚至,通过大量投入而研发的产品可能侵权,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还可能面临索赔。因此,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能保护企业的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

1.3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通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知识产权预警能力。研究和分析当前产品、技术的知识产权,形成知识产权风险识别机制,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规避或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企业一方面对自身产品及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自身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监控,防止他人侵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通过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监控、知识产权应急处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等行为。全面保护知识产权,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最大力度的保障企业的利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内容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管理,是依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将知识产权管理的诸要素给予合理的配置,并明确其活动范围和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系统[2]。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保障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信息平台及管理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

2.1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构建

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三种形式:知识产权部门直属于最高管理者、属于研究与开发部门和属于法律部门。这三种组织形式都属于直线组织结构,刚性大,部门间横向协调差,信息传递具有纵向的特点。因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运营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市场流转、经营管理战略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使得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法务部等就产品、技术、市场、法律保护、资源配置等方面问题需要经常保持联系与交流。因此,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以信息为纽带的横向协调。基于此,企业应该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把以一个项目或产品为中心任务的横向直线型组织与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直线型组织实行交汇,通过对项目小组的跟踪管理,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及时性、严密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事务涉及面广,因此应该配备不同知识和技术背景的人员。一般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包括高层管理者(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事务、法务等人员。高层管理者因为参与公司战略的制定,因此是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二人选;市场人员由于长期接触市场,熟悉市场,可以对市场上自身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监控防止被他人侵权;知识产权事务人员主要对企业现有的知识产权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并从事知识产权文献的检索、分析,为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数据;法务人员主要从事相关合同订立知识产权相应条款及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技术人员可以从技术角度看如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是最有利的。

2.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建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就是要实现以“制度治人”而不是“以人治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其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对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技术及商业秘密的管理。企业应该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体系。如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著作权管理制度、技术及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申请审查制度、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实施、转让、许可制度、知识产权奖励制度等。长期以来,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企业不注重相关制度的制定或制定具有随意性,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还有些企业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国外企业则非常注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如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入职人员签订的劳动协议中约定了保密义务,在员工离职时,再次签订保密协议,有些岗位的职员离职时还要签订择业禁止协议。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知识产权的实施、转让、许可,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知识产权带来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促进、保护、激励企业创新。但是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中要体现和发挥作用还需要企业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要建立激发各类人员不断创新的机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按照对企业贡献的不同,实施不同程度的相对公平的奖励,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2.3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构建

知识产权信息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为企业创新创造重要条件,因此占据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专利信息为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经济、技术、法律和情报价值。目前世界上已有专利文献4000多万件,据统计,充分利用已有专利文献,可节省60%的研发经费和40%的科研时间。因此,企业要根据所在的行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尤其是专利信息数据库。如今处在信息化社会里,专利信息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过程都必须借鉴的重要信息资源,对已有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已经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已有专利信息,可以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专利数量、技术热点,了解其他企业的战略布局,确定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借鉴前人已经开发的技术创新,汲取其精华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研发费用;第三可以缩短研发时间;第四可以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例如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的1.5TI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就是在借鉴大众1.4TSI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发的,这样既减少了开发周期,又保证了技术的可靠性,避免了技术风险。

2.4知识产权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是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价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估工作对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评估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方针、目标是否符合公司的实际;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需求;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效执行;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作出更加准确评价,应该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及选取适当的评估方法。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还要根据其作用大小设置权重,评估方法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可以参考国外企业的评估指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知识产权管理;自主创新;专利

中图分类号:F062.3文献标识码:D

1前言

深圳三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三升高科”),原名为深圳市京东方智能显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应上市要求进行改制变更而组建的创新型高新技术企业,主要经营业务为LED电子显示屏的研发、制造、工程安装、售后服务,是深圳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在研发、品牌、市场、资质等方面一直保持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雄厚的产品开发实力、高效率的管理体系。公司为实现"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企业目标,不懈努力,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在国内众多的同行中居于前列。

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伴随着大量的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及发明专利。公司拥有LED显示发明专利3项,LED应用实用新型专利42项,LED显示外观设计8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这些专利使企业在技术上获得了良好的竞争优势。本文主要介绍深圳三升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创新三方面的情况。

2公司知识产权战略

早期的企业并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但20世纪80年代美国发生的一系列事件使专利权人的专利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开始逐渐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立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专门审理与专利有关的诉讼,美国反垄断政策也出现了有利于专利权人的变化,同时,美国政界与商界开始强有力地推动广泛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建立。 在这样的背景下,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了所谓的“虚拟经营”企业。这些企业没有自己的厂房,也不生产任何产品,完全靠出卖自己的知识产权获得高额利润。有人称现在的社会是“知本主义”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以及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知识产权战略除政府推动外,更需要企业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来支持,否则,所有的战略都只会是空中楼阁。西方企业都非常重视知识产权的管理工作,我国也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正在抓紧制定国家的知识产权战略。知识产权战略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我们不在微观层面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恐怕我们创造出再多的知识产权,也不会成为知识产权的大国。因此,知识资产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才能产生价值。

创新是三升高科公司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是科技企业的命脉所系,也是国家交给企业的重要使命之一。因此,我们必须构建完整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来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成果,实现由成本价格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的战略目标。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即在未来的10年内,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要实现三个目标:构建完整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全面提升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提高公司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积累量。

3知识产权制度的建设

针对公司的知识产权战略,公司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来保证该战略目标的有效实施,下面来介绍一下其中的一些重要措施。

3.1知识产权管理部的成立与建设

知识产权在中国被重视是近几年的事情,三升高科公司也是如此。最早是以知识产权小组和个人的形式,隶属于其它部门,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也只有2~3人,这些都从侧面反映了公众对知识产权不够重视。2006年,随着WTO对中国的影响逐步加深,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的专利压迫也越来越大,国内的公司所涉及到的专利侵权纠纷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为适应企业的发展,三升高科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应运而生。它是一个专门的职能部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专利的申请与授权、侵权与被侵权及对外关系。同时,由于知识产权管理部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在一定的范围内做事的权威和主观能动性也强了,总体上看,是一种紧凑的组织架构。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架构还是一种功能性架构,专利是研发的先行军,也是市场的先行军,专利工作的重点应该是面向未来,专利布局以及相应的战略运营会越来越成为工作的重心,很大程度上,战略性的架构才能适应这种需求。

3.2知识产权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产权领域尤其是这样。由于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时间短,熟悉国内外知识产权规则的人才还比较少,对此,深圳三升高科有自己独到的人才培养机制。公司知识产权管理部成立后,有专门的专利技术人员、专利申请人员、法务人员及资料管理人员,公司还定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举办培训讲座,同时也派人参加政府或有关机构举办的知识产权论坛讲座等,这些都为我们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3专利信息平台的建设

为了提高公司知识产权信息的管理水平,公司的知识产权管理部与国内外一些专利软件公司进行了沟通,并试用了一些公司的软件,筹划在一些专业的知识产权网站上建立自己公司的个性化知识产权库,方便知识产权信息的登记、查询,比如国内有名的佰腾网。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张的开展中。

4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创新

4.1LED系列专利及人才的发掘

有效的一定数量的专利是公司在市场竞争中最有效的武器,专利发掘是制造这些武器最为基本的工作。从根本上讲,在LED专利产品的产生中,最关键的要素是研发人员。由于中国专利制度的建设起步晚以及早期的保护政策弱,造成很多研发人员对专利制度不了解或者对专利制度没有信心,经常碰到的有以下几种情况:申请专利很困难;专利没有用;不知道怎样将想法变成专利;申请和维护专利会增加公司的运营成本;想申请专利,但不知从何着手。

针对上述这些情况,公司知识产权部制定了相关的策略。首先,在公司的管理层及相关的员工中,大力宣传专利的正面作用;其次,开展专利基本知识以及创新方法的培训;再次,加强专利奖励制度的建设,积极鼓励和帮助有新思想的员工完成其专利的申请。

4.2创新的发掘

虽然公司的研发人员对LED应用技术本身都非常了解,但专利的申请并不积极。为此,知识产权管理部的作用就显现出来。知识产权管理部对研发人员进行沟通辅导,也就是创新方法的培训以及新思想的收集,激励研发人员新想法的出现,宣传专利相关的知识。创新方法培训首先要做的是要消除研发人员对创新和专利的神秘感,然后帮助研发人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产品要素有意识的增加、减少、替换以及重新组合,来开发新产品、新功能或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在专利申请过程中,对一些重要的技术也要通过创新方法来进行创新,使技术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

4.3专利的申请

有了想法和技术,就要对专利进行进一步的考虑,如市场前景如何,怎么能够将技术与产品相结合,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还是发明专利或是利用技术秘密给以保护,是否还有改进技术或者替代产品,是基础技术还是应用技术,需要在哪些国家或地区申请专利等。经过上面这些考虑,则可以将想法和技术进入专利申请的流程。

篇3

关键词 著作权集体管理 延伸性集体管理 知识产权信托

作者简介:毕波,云南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是为著作权人的利益而设,经过相关著作权人授权,对其著作权或者邻接权进行集体管理的社会团体。集体管理就是该组织集中行使权利人授予的权利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以下活动:与用户签订著作权或邻接权许可使用合同;收取用户的费用并转付给相关权利人;代权利人进行诉讼或者仲裁。该组织必须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有关著作权人的利益,且不得与已经成立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业务范围交叉、重合。据此,管理某一种类作品(文字、音乐)或行使某一项权利的集体管理组织在全国范围内只能有一个,也就是在我国其于某一领域便获得了相应的垄断地位。

一、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设置模式

(一)自由竞争模式

以美国、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的自由竞争模式,即依托市场机制,尊重私权,减少政府干预,允许多个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业务范围交叉、重合的情况下并存。例如,美国作曲家、作词家及音乐出版商协会(ASCAP)、美国广播音乐公司(BMI)等均为美国音乐著作权领域的集体管理组织。各集体管理组织为了吸引更多会员加入本组织而不断调整其许可使用费的分配方式,著作权人会在这种竞争模式下获得相对较多的利益;然而,多家集体管理组织的重复势必会抬高使用人和权利人的选择成本,也会造成各集体管理组织在管理上的混乱和管理成本的增加。

(二)垄断模式

以德国、法国为代表的垄断模式,即根据作品分类,管理某一类作品的组织在全国范围内仅能有一家,各集体管理组织不得在业务范围上交叉、重合。例如,德国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全面但不重复,不仅包括对音乐作品、文字作品、美术作品的著作权的集体管理组织,而且还设有管理邻接权和电影、影视作品表演权的集体管理组织。此种模式的优势在于:一是能够更好的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因其在与使用人订立权利许可使用合同的过程中居于优势地位,使用费收取的协商空间大大压缩;二是能够有效避免多家组织存在下产生的不当竞争,进而避免全国范围内的混乱管理,从而成规模的集体管理组织会带来管理上的便利、权利人和使用人选择成本的降低以及杜绝重叠管理导致的资源浪费等效益。同时,这种模式不可避免的有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以及没有竞争机制的运行下,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极易滥用以自己名义行使的许可使用权而增加使用人的费用,或者怠于行使权利,效率低下也会损害著作权人的利益;二是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人之间签订的许可使用合同本应该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协商结果,由于一方处于垄断地位,使用人无法进行有效的意思表示,有违意思自治和公平原则。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

(一)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及其属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北欧五国(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和冰岛)共同建立了一个法律修正委员会,创设了“延伸性集体许可”(extended collective licences)这一制度。即在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领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代表相关权利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人签订的权利许可使用合同,其效力不仅及于该组织会员,对不属于本组织的成员同样有约束力。

若按照集体管理组织管理作品的权力来源划分,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可分为自愿性集体管理、延伸性集体管理和强制性集体管理。我国现行立法中规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即为自愿性集体管理模式,由权利人授权,集体管理组织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权利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许可使用等活动;延伸性集体管理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其与使用人订立的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许可使用合同的效力延伸至该集体管理组织之外的非会员权利人,但该权利人得以书面形式拒绝集体管理组织对其作品的管理;强制性集体管理不同于此,如德国《集体管理组织法》明确规定著作权人的某些权利要求,只能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主张,如果著作权人不接受著作权集体管理,则就等于放弃了该项权利。

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是属于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方式,还是属于权利的限制?不同的法律定性将产生不同的制度设计,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著作权法送审稿》在第五章“权利的行使”中规定了著作权延伸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延伸性集体管理是著作权人行使其权利的方式。然而规定在第四章“权利的限制”中的法定许可以及合理使用是指在个别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仅需向其支付报酬或无需支付报酬的利用作品的方式,显然这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限制了其许可使用权。回顾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非本组织会员未授权的情况下便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代为行使著作权人的许可使用权,这于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并无明显不同,只是在延伸性集体许可中非会员权利人多了一项声明不得以集体管理方式行使其权利的权利。相较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延伸性集体许可是一种强制性较弱的权利限制制度。 TRIPS协定、《伯尔尼公约》等国际条约虽允许缔约国在“专有权利”方面做出例外和限制,但应当满足该规定仅能在特殊情况下做出、不与作品的正常利用相冲突和不存在无理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三个要件。这就是“三步检验标准”(three-step test)。 所谓“特殊情况”,系指已被某些明确的公共政策或其他情形证明是正当的;所谓“正常使用”是指人们可以合理预期到的利用其作品的方式;所谓“合法权益”是指“法定利益”,从公共政策方面衡量合理使用行为对权利人利益产生的损害必须是适当的。 作为权力限制制度的延伸性集体管理规则,是出于满足社会大众对优秀作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利用等公共利益的考量而制定。正如吴汉东教授所讲,保护私有知识产权、促进社会知识进步的二元立法原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所在。这一制度显然在保护著作权人的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上以及在推动精神产品在传播和利用中进步上符合对“特殊情况”的理解。著作权人对其作品可以排除任何干涉的加以利用,行使其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以获取经济或社会效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为行使其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某些权利恰恰是对著作权人充分行使权利获得利益的填补,因而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并不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也许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使用费的分配方案上会使著作权人得不到预期利益,但是却有效的进行了著作权保护,相比于在难行使难控制领域失去了作品的有效保护,不仅没有无理损害其权益,反而合理增加了权利人的利益。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完善意见

虽然从制度设计的初衷和运行目的来看无疑是符合“三步检验标准”的,但作为对著作权人的权力限制制度,仍要从最大限度保护权利人的角度出发考量以下几个问题:

2.非会员权利人可以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也可约定不得集体管理的期限。不同的作者对艺术方面的造诣、付出的辛劳、所经历的事迹和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因而会产生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也会有优劣之分,艺术价值可能相差悬殊。若以相同的标准许可他人使用显然对某些名气较大的艺术家不公平,使其作品价值不能充分实现。况且,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许可使用费的分配上不尽合理,以卡拉OK版权收费为例,“音著协”收取的管理费达72.4%,其中,北京中文发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分走8%,负责收帐的天合公司分走46%,留给著作权人的仅剩27.6%,词、曲、演、录四个版权人分摊下来,均分只能拿到6.9%。根据以上原因,著作权人极有可能不愿让其作品被集体管理组织许可出去,那么,从保护权利人角度出发就应赋予其一项权利,即得以书面声明不受集体管理。同时,应当允许作者在书面声明中附一个不得集体管理的期限,超过声明期限后便可被集体管理组织许可他人使用,这是由于作品的属性、作品价值曲线以及作者的个人偏好所决定。

3.针对我国采取的垄断模式,逐步分类实行有限竞争机制。我国现行立法规定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业务范围上不得重复、交叉。如波斯纳所说“通过消除由著作权人直接许可使用音乐作品而涉及的巨额交易成本,一揽子许可为用户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因为其价格低于竞争性许可所给予的价格。这是说明限制竞争如何能够实际提高经济福利的例子”。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个市场主体,若缺乏竞争机制的催促,不免会有效率低下、怠行权利、缺乏透明公开分配方案等弊端。因而基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起步晚、集体管理组织不成熟、我国地域广袤和公民法律意识薄弱等国情因素,有必要建立有限竞争模式。首先,不应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成立设定诸如各集体管理组织不得有业务重复和交叉、集体管理组织具有全国代表性等限制。允许在既有的五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之外成立能够代表各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各省的集体管理组织,由此就产生了与现有五大集体管理组织并存竞争的状态。各地区、各省的集体管理组织由于管理的范围相对限缩,更有利于因地区制宜、因省制宜,方便管理,方便维权。在刚刚实行有限竞争时难以避免出现增加使用者和权利人的选择成本、管理混乱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但是经过一个适应市场的过程,就会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的使用费收取和分配方案,管理效率提高的局面,从而保障权利人和使用者的自由选择权,更多的维护其利益。

三、知识产权信托制度

信托即信任委托,以财产为依托,以信任为基础,以信托财产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信托责任有限、信托管理连续性等为特点的现代高效财产管理工具。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战略重点的第二点就是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因此要求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而信托就是一种知识产权产业转化的有效工具。 在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产业化率低的状况,问题出现在:人们知识产权产业化意识不足,信息资源失衡不对称,受益不确定等。知识产权人一方面要进行正常的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很可能没有充足的精力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去促成其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因而,通过将其知识产权信任委托给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托机构的方式,由信托机构利用其全面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管理财产的能力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信托人便可减少管理成本而取得更多的利益。2007年3月1日起实施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信托公司可以受托经营知识产权等财产的业务”。由此,知识产权信托便应运而生并逐步成长。

知识产权信托的界定应为:知识产权所有人将其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转移给具有专业理财能力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按委托人的意愿以其自己的名义进行管理,由委托人收取知识产权转化的收益,信托机构获得相应报酬的高效产权管理模式。

通过知识产权信托这一机制不仅可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产业化、商品化,权利人仅需支付相应报酬无需亲自管理便可收获知识产权的增值利润,也极大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国家社会又带来极大效益。

由于知识产权信托在国内属于新生儿,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前进的阶段,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2000年武汉国际信托公司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专利信托业务,两年内仅签订了一份专利转化协议,且也没有实现产品技术的转化,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欠缺知识产权信托的意识

目前很多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缺乏对信托的了解,不敢也不愿将自己的权利转移给他人去经营,与其交给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信托机构去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还不如握在自己手中去实现它的增值,因而,知识产权人往往不会主动采取信托方式促成知识产权的转化。

(二)权属不明确

知识产权信托具体的运行应当为:首先,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协议;其次,知识产权人与信托机构共同办理信托登记,转移所有权;再次,信托机构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最后,信托机构与权利人依信托协议分配利益。这样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的模式会大大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率。然而在2000年,我国的《信托法》还没有出台,因而武汉国际信托公司与权利人的权属并不明确。由此导致信托公司无法有效的行使所有权,无法独立的以自己的名义去洽谈转化事宜。

(三)缺乏知识产权信托风险防范的机制

权利人对其享有的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不尽稳定,极有可能在信托过程中出现知识产权侵权、被诉无效、知识产权超过保护期限等情形,这样不仅使信托无法达到预期收益,还容易使信托机构承担巨额的诉讼费用。对此,从信托机构方面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鉴别力,从源头防范风险;其次,建立与信托机制相配套的信托保险机制,由信托机构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从而将风险分散。

(四)信托登记不完善

我国《信托法》仅规定了对于信托财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应依法办理信托登记。但却未规定明确的登记机关、登记程序等内容。这样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必然会阻碍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的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一般应存在两项登记:权利转移登记和信托登记。仅有权利转移登记是不够的,还需相第三人表明知识产权已信托的事实。知识产权信托登记机关应当与审查授予知识产权的机关相一致,因为审查授予知识产权的机关更了解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交易安全。

四、探索将集体管理制度适用于知识产权信托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已成功实践,虽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如垄断模式下的集体管理可能会压缩使用费的协商空间,也可能在使用费的分配方案中不能使权利人得到预期利益。但是这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著作权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促进了知识产品在社会大众间的发展和传播,因而,该项制度是一个值得推广和发展的制度。

知识产权信托要想较快得到发展,较早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率,除了针对提高知识产权信托意识、明确权属、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信托登记进行改进与调整。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国情,可以尝试建立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相似的专利权集体管理制度和商标权集体管理制度。

我国现行立法明确规定,设立信托投资公司,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此种营业信托机构往往较多的具备市场操作性的工作人员,而缺乏知识产权专业性人员。从我国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主要以基金、证券或股票信托为主要业务,少数大型信托投资公司开展知产业务,而且没有一家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中可见一斑。因而在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信托中极易导致失败。在日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建议立法机关降低对信托业的准入,以期建立一个像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模式般的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或公司形式,从而更集中更专业化地实施知识产权信托业务。

建立专利权和商标权集体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专利权集体管理组织和商标权集体管理组织,专利权集体管理组织还应细分为发明权集体管理组织、实用新型集体管理组织和外观设计集体管理组织。由各集体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并由一群专业性的人员进行管理和许可,并制定合理地许可使用费的分配方案,同时,各集体管理组织又在知识产权行政部门的监督下会更好的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为避免集体管理出现混乱,节约权利人和使用人的选择和交易成本,依然首先应当采取垄断模式的集体管理,即在全国范围内,各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不得存在业务上得重合和交叉。

专利权人、商标权人将其所享有的专利权、商标权授权给集体管理组织,由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专业性的集中管理并以自己的名义与使用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收取并转付使用费,进行与专利权、商标权的有关诉讼、仲裁。从而,由于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具有极大的专业性,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的公益性、信息收集的广泛性,因而是一个将风险降至最低的知识产权转化平台。对于仍然无法避免的诸如知识产权侵权、被诉无效等风险,集体管理组织可以用收取的管理费建立一个风险防范基金,以应对诉讼或仲裁带来的不利后果。

篇4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 总分馆 联盟 产权 治理模式 治理结构

[分类号]G258.2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依紧密度从高到低可分为6种类型:纯粹型总分馆制、紧密型总分馆制、半紧密型总分馆制、松散型总分馆制、紧密型联盟模式和松散型联盟模式。我国公共图书馆目前基本是政府一馆长型的管理模式,应借鉴西方公共图书馆的经验,从管理模式走向治理模式。然而我国的国家体制、法律和公共图书馆产权制度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是否应有自身的特点?6种类型服务体系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是否应有所区别?本文在介绍我国公共图书馆产权制度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和理事会治理模式,进一步分析研究6种服务体系类型的治理模式、治理结构及其区别。

1 图书馆治理的概念

西方图书馆界认为图书馆治理过程是以图书馆终极所有者为核心的,设置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实施主体共同参与、平等协商、相互合作为决策机制的民主管理活动。我国对图书馆治理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图书馆治理是基于图书馆所有权关系上图书馆的所有者拥有或者经授权产生的所有者代表受委托对图书馆的管辖和控制。图书馆治理是图书馆所有者或者代表所有者身份的组织实体对图书馆事务的谋划、组织、协调、决策及其实施行动的过程。图书馆治理也是对图书馆事务进行机制化管理,设置各类有关图书馆事务的机构、形成制度与规则,以便有关的个人和机构对共同的图书馆事务进行机制化管理的一个持续的互动、协调与控制并存的过程。可以说,图书馆治理是在产权或者所有权的基础上建立利益相关者、决策权力和管理执行权力的问责机制,进行权力分配与制衡、民主协商、科学决策的管理活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治理涉及公共图书馆的产权制度。

2 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产权制度

产权包括所有权及所有权的各项权能即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所有权和各项权能可分离。根据2007年10月1日施行的《物权法》和2006年7月1日财政部施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相关规定,我国公共图书馆的产权制度实行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归国家统一所有,具体由国务院及各级政府代行所有权;各级财政部门是政府负责公共图书馆国有资产管理的职能部门,对公共图书馆的国有资产实施综合管理;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对公共图书馆的国有资产实施监督管理;各公共图书馆对馆内国有资产有占有权、使用权,处置资产需要审批。我国各级政府目前实际控制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权,是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者。

3 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治理主体

3.1 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管理结构

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财政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形成了各级公共图书馆所有权分属各级政府,公共图书馆的管理结构是:各级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者,是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各个公共图书馆是实施主体。

3.2 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者行使设置主体的角色

我国各级政府作为公共图书馆的设置(举办)主体设置(举办)了公共图书馆,代表国家行使对该公共图书馆的所有权,是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者,履行出资人职责;作为建设主体提供了公共图书馆运行所需的几乎所有经费,作为管理主体管理公共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要考虑设置主体的角色,即由哪级政府承担总分馆体系设置主体的责任,充当总分馆体系所有者的角色。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将直辖市和部分公共图书馆较发达的副省级城市的区政府界定为全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公共图书馆较薄弱的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的市政府界定为整个城区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将县政府界定为全县公共图书馆的建设主体。从产权角度看,上述区域范围的政府应是公共图书馆的所有者,行使设置主体的角色,当然这些政府同时也是建设主体。区/市/县政府作为纯粹型总分馆体系唯一的所有者和唯一的设置主体,可以是唯一的建设主体,也可以与其他建设主体组成联合建设主体,一元设置主体行使所有者的角色,联合建设主体共同承担建设经费。

3.3 以产权转移实现总分馆体系所有权归属同一所有者

目前我国建设的总分馆体系所有权分属总馆所有者和分馆所有者,分馆所有者需通过协议把分馆委托给总馆管理。公共图书馆与企业不同,难以通过股份制来体现总馆、分馆所有者的权益。为建设纯粹型总分馆体系,可从产权转移方面人手,分馆所有者把分馆产权转移给总馆所有者,原分馆所有者失去了分馆的所有权。通过产权转移,总馆和分馆的所有权就集中到总馆所有者手中,把分馆的所有权代表进行了上移,即实现了分馆的设置主体上移,而公共图书馆产权在各级政府间的转移并没有使分馆资产的国家所有性质发生变化。这样总馆和分馆的所有权属同一个总馆所有者,总馆所有者把总馆和分馆的资产交由总馆管理,从产权方面理顺了总馆所有者一总馆一分馆的权力控制,形成直线管理。不需要协议委托管理,总馆就能对分馆进行直接管理。

3.4 建设主体的多元化不影响总馆、分馆所有权的归属

总分馆体系的建设经费不管是来源于中央、省、市、县、区的财政,还是来自民间的捐献,都不会改变总分馆体系总馆、分馆的所有权的归属。上级政府或下级政府为了发展图书馆事业进行财政拨款,形成多元建设主体或联合建设主体,总馆、分馆的所有权关系不变。经费来源的多元化不改变纯粹型总分馆体系所有权归属总馆所有者,如区政府作为唯一设置主体的纯粹型总分馆体系,市政府也可作为建设主体投入经费,与区政府共同成为这个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主体,但该总分馆体系的所有权属于区政府的关系没有改变。所以从产权的角度看,纯粹型总分馆体系应是同一所有者设置、同一个管理机构管理的图书馆群。紧密型总分馆体系的各级政府组成联合建设主体,不改变总馆、分馆的所有权分属各自所有者。

3.5 服务体系采用理事会治理模式。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有必要采用多元化、民主化的理事会治理模式。理事会根据拥有权力的大小可分为5种类型:①独立管理组织型理事会,是代替政府管理总分馆体系的独立机构,类似主管级事业单位,不但具有决策权、总馆馆长任免权和监督权,而且有人财物的管理权;②决策型理事会,理事会拥有决策权、总馆馆长任免权和监督权,总馆馆长有管理执行权并向理

事会负责,实现决策权与管理执行权的分离,形成权力互相制衡和民主、科学决策的治理模式,理事会的决议均需按管理权限上报有关部门批准或备案;③决策和协调型理事会,兼具决策和协调的特点,拥有服务体系的业务/服务的决策权和监督权,但没有总馆馆长的任免权,其他事务需要协调;④协调型理事会,起到各方面进行沟通和协商的作用;⑤咨询型理事会,对服务体系的发展战略、发展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

4 6种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类型的治理模式

4.1 纯粹型总分馆制的治理模式

纯粹型总分馆制是指由同一个设置主体(所有者)设置、同一个管理机构管理的图书馆群,总馆与分馆的所有权归属总馆所有者,总馆的所有者拥有整个总分馆体系的产权。

纯粹型总分馆制要求总馆和分馆的所有权属于同一个所有者,这需要行政体制和法律的支持:①确立了有利于纯粹型总分馆体系建设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在一个治理单元内只有一级政府,如香港只有一级政府,统管全港财政,香港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设置主体、建设主体、管理主体都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如果我国内地某些城市的行政体制改革方向仿效香港只设市一级政府,则纯粹型总分馆体系建设没有了行政体制的障碍。②法律确定某一区域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单一的设置主体、单一的管理主体及一元/多元的建设主体。在我国目前的行政体制和财政体制下,建设纯粹型总分馆体系的方案有两种:第一,公共图书馆法规定区/市/县政府在该区域内负有设置、建设总分馆体系和提供图书馆服务的主要责任,是所在区域总分馆体系唯一的设置主体和主要的建设主体,所在范围的下级政府有提供图书馆服务的辅助责任,这时分馆所有者需把分馆的所有权转移给总馆的所有者,实现整个总分馆体系的所有权归属同一所有者。辅助责任包括作为建设主体之一提供经费,没有分馆的当地政府可向总馆及总馆所有者申请在当地设立分馆并配合协助总馆提供图书馆服务。总馆也可主动合理布局分馆并要求当地政府协助。第二,上述区域范围的总馆所有者即政府用地方立法及行政命令规定总馆所有者负有设置、建设总分馆体系的主要责任,为唯一的设置主体,把分馆所有权转移给总馆所有者,从而实现总馆、分馆属同一总馆所有者。以上情况可能同时涉及到地方组织法的调整。

在原来管理结构“总馆所有者一总馆一分馆”的基础上,在总馆所有者和总馆间设立决策型理事会,纯粹型总分馆制的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

总馆所有者下放权力给理事会,理事会代替政府成为总分馆体系唯一的管理主体,再由理事会授予总馆和总馆馆长对整个总分馆体系的管理权,实现理事会决策权与馆长管理执行权的分离。理事会多元参与,由总馆所有者代表、总馆馆长及外部独立理事组成。总馆馆长任免分馆馆长,分馆馆长对总馆馆长负责。这样总分馆体系的设置主体和建设主体不变,而管理主体则由政府变更为理事会,政府在理事会中起主导作用。

4.2 紧密型总分馆制的治理模式

紧密型总分馆制存在多级的设置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总馆、分馆的所有权分别归各自的所有者。分馆所有者通过协议把分馆委托给总馆集中管理,实行分馆所有权和管理(经营)权的分离。

紧密型总分馆制不改变总馆、分馆原有的所有权关系。在现有制度安排下,总馆要向总馆所有者负责,也要向分馆所有者负责,总分馆体系的决策可能会陷入混乱。分馆接受总馆的管理、领导,也同时会受到其所有者的影响,可能会存在双重领导的问题。由于总馆在行政上只受总馆所有者的领导,分馆所有者对分馆的意图可能难以通过总馆实现而直接干预分馆的事务。这些会影响紧密型总分馆体系的运作,总馆对分馆的管理受到影响。同时从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及权力分配与制衡考虑,有必要理顺紧密型总分馆体系的治理结构,设立总分馆体系理事会。

在原来管理结构“总馆所有者、分馆所有者一总馆一分馆”的基础上,在总馆所有者、分馆所有者和总馆间设立决策型理事会作为唯一的管理主体,紧密型总分馆制的治理结构如图2所示:

总馆所有者和分馆所有者下放权力给理事会,总馆所有者把总馆、分馆所有者把分馆委托给理事会管理,再由理事会授予总馆和总馆馆长对整个总分馆体系的管理权,实现决策权与管理执行权的分离。理事会多元参与,由总馆所有者代表、分馆所有者代表、总馆馆长及外部独立理事组成。总馆所有者、分馆所有者分别失去了对总馆、分馆的直接管理权力,他们的意图通过理事会形成决策,但作为所有者对总馆、分馆还是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图中为虚线,所以紧密型总分馆制的稳定性和运作管理效率不如纯粹型总分馆制。总馆不会直接受到总馆所有者和分馆所有者的管理,同时通过理事会也阻断了分馆所有者对分馆的直接干预。总馆馆长任免分馆馆长,分馆馆长对总馆馆长负责。紧密型总分馆体系的多元设置主体和建设主体不变,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不再是管理主体,理事会成为唯一的管理主体。总馆所有者是上级政府,在理事会中起主导作用。

4.3 半紧密型、松散型总分馆制的治理结构

半紧密型、松散型总分馆制存在多级的设置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总馆、分馆的所有权分别归各自的所有者。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的分馆所有者通过协议把分馆的业务委托给总馆集中管理,松散型总分馆制的分馆所有者通过协议把分馆的服务委托给总馆管理,实行分馆所有权和业务/服务管理权的分离。

两种总分馆制不改变总馆、分馆原有的所有权关系。总馆只管理分馆的业务/服务,总分馆体系直接受到总馆所有者和分馆所有者的管理,总馆受到总馆所有者的管理,分馆受到分馆所有者的管理和总馆的业务/服务管理。总馆在行政上受总馆所有者的领导而不受分馆所有者的领导,分馆所有者对分馆的业务/服务意图可能难以通过总馆实现而直接干预分馆业务/服务。这样总分馆体系来自多元管理,管理上会造成混乱,影响总分馆体系的运作。因此有必要理顺两种总分馆制的治理结构,设立总分馆体系理事会。

在原来管理结构“总馆所有者-总馆-分馆、分馆所有者一分馆”的基础上,在总馆所有者、分馆所有者和总馆间设立决策和协调型理事会,两种总分馆制的治理结构见图3。

这个理事会由总馆所有者、分馆所有者、总馆馆长及外部独立理事组成。总馆所有者和分馆所有者下放业务/服务的决策权、管理权给理事会,再由理事会授予总馆和总馆馆长对整个总分馆体系的业务/服务管理权,理事会行使业务/服务决策权和监督权,总馆行使业务/服务管理执行权,实现业务/服务决策权与管理执行权的分离。总馆执行理事会的业务/服务决策,负责整个总分馆体系的业务/服务管理,直接对理事会负责并报告业务/服务工作,接受理事会在业务/服务上的监督,不会直接受到总馆所有者和分馆所有者的业务/服务管理,通过理事会也阻断了分馆所有者对分馆业务/服务的直接干预。理事会没有总馆馆长、

分馆馆长的任免权,总馆馆长的任免权在总馆所有者手中,分馆馆长的任免权在分馆所有者手中,总馆对分馆没有行政权和人事权。理事会和总馆没有人事权,理事会所做的业务/服务决策还需要总馆所有者支持总馆、分馆所有者支持分馆配合执行。这样总分馆体系的多元设置主体和建设主体不变,管理主体增多了一个理事会。松散型总分馆制理事会的协调性比半紧密型总分馆制更多些。总馆所有者是上级政府,在理事会中起主导作用。

4.4 紧密型、松散型联盟模式的治理结构

紧密型、松散型联盟模式存在多级的设置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承办馆、成员馆原有的所有权关系不变,分别归各自的所有者。

两种联盟模式设立协调型理事会,治理结构如图4所示:

这种协调型理事会由承办馆所有者、成员馆所有者、承办馆馆长、成员馆馆长及外部独立理事组成。从图4中线条可知,承办馆所有者、成员馆所有者、理事会、承办馆和成员馆之间的关系较为松散,承办馆、成员馆与其各自所有者的关系紧密,理事会主要就文献资源共享问题进行协调,联盟的承办馆、成员馆执行理事会所形成的共识,但没有强制力。理事会没有决策权、人事权和监督权。理事会所做的资源共享共识还需要承办馆所有者支持承办馆、成员馆所有者支持成员馆执行。协调型理事会不是联盟的管理主体。

4.5 混合模式的治理结构

混合模式是服务体系中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服务体系类型,如一个总分馆体系有紧密型总分馆制和半紧密型总分馆制。为使不同服务体系类型能够顺利运作,混合模式理事会必须存在与服务体系类型相对应的治理结构。为解决不同服务体系类型的治理运作问题,可在理事会内成立相应的委员会或组,如紧密型总分馆制委员会/组、半紧密型总分馆制委员会/组,分别处理各自的有关事务,对紧密型总分馆制的总馆、分馆行使决策权力,对半紧密型总分馆制的总馆、分馆行使业务决策权和进行协调、民主协商。与服务体系整体相关的事务由理事会全体理事决定。

5 结语

通过分析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产权关系,可以明确服务体系的所有者、设置主体、建设主体和管理主体,从而顺利构建6种服务体系类型的理事会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提高服务体系的治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明生,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紧密度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1):27-30,61。

[2]黄颖,徐引篪,图书馆治理:概念及其含义,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30(1):24-26。

[3]梁欣,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治理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35(6):17-24。

[4]阮胜利,探究图书馆治理及其机制的概念与内涵,图书情报工作,2007,53(3):33-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10-02-18]news.省略/legal/2007-03/19/content_5867318 htm

篇5

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汽车行业是典型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在专利的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激励制度和利益分配制度,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式,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增强企业领导和广大职工知识产权意识,调动员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创造数量。同时,企业在进行技术研发前,需要充分了解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平台和知识产权检索与检验,及时了解该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研发动态,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发和无效知识产权的产生,提高知识产权的产出质量,更重要的是,防止企业自身出现侵权的现象,降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数量和质量的双重提升可以完善汽车及零部件企业专利布局,提高中国在汽车行业技术领域上的地位和实力,此外,企业知识产权的良好积累也能为企业赢得更好的声誉、影响力和知名度。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由于我国的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汽车产品又是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复杂度的产品,国内企业与国外车企成立合资企业、各方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以及采用代工模式的设计与实施等情况比较多,知识产权管理都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企业通过制定合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技术研发人员和知识产权管理人员的工作,明确技术研发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及技术成果的归属等,避免出现知识产权的纠纷及管理不妥善,以及因人员流动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流失等系列问题。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近年来,我国汽车行业的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企业在知识产权的纠纷中不能仅仅是被动应战。企业通过设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配置知识产权管理机构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员保障,可以有效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再次,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证据支持,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申请和后期维护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重要文件资料,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将这些文件资料分类管理,并完整保存,为以后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提供可靠的证据支持。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经营绩效。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是为了实现企业知识产权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实现企业的经营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企业按照知识产权战略的要求合理运营知识产权,如通过知识产权转让,将知识产权产品化或知识产权许可等多种方式,将知识产权转化为企业资本和产业,拓展企业发展方向,带动市场活力,最大化知识产权价值,以期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

二、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建议

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各个环节,从新技术的研发、新产品的设计到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涵盖了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运用、保护等各个领域,需要公司全体员工通力合作完成,所以企业要实现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就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体系来支撑,构建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充足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才能保证相关工作得以有效执行,降低企业知识产权方面的风险,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的要求,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方针和目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设置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有效的资源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激励和归属机制,公司全体员工知识产权宣传教育和培训,建立知识产权侵权预警机制,知识产权经营等相关内容。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整体性、全局性的筹划和安排,对企业有效实施知识产权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企业知识产权的取得、运用和保护为核心。企业应该将知识产权战略纳入公司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企业发展阶段及行业现状等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适用的知识产权战略,使得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是企业落实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效规范知识产权管理活动的重要保证,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对知识产权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及知识产权管理绩效的提升都有着重要影响,完善、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应该包括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归属和原工激励制度、知识产权的运营和保护制度、知识产权的教育与培训、知识产权检索和检验制度及其它相关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配置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基本条件,为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提供了重要资源保障。对于集团型大企业来讲,采用分散管理组织体系的公司,下属公司拥有充分的授权,可以决定专利申请以及预算等,但是知识产权的运用、处理纠纷等由总部统一管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即采用此种组织机构;采用集中管理组织体系的公司,由公司总部对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按照统一的知识产权政策进行运作,可以有效避免公司重复研发和申请,节约人力和经费,最大限度的保护公司的整体利益,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即采用此种组织机构。

篇6

个人职业成长历程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李阳一直恪守自己的梦想,努力耕耘着自己的梦想。作为一名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的硕士毕业生,李阳并没有选择机械行业,而是选择进入富士康,从事一个自己并不了解而且在当时很冷门的知识产权工作。正是因为他高瞻远瞩,认为知识产权是一份很有意义和前景的工作,不仅与创新活动紧密关联,而且综合了技术、法律、商业等多个学科知识,贯穿于企业的战略、研发、市场、人事、法务、采购、制造、财务等各个运营层面,需要整合多方资源,富有挑战性,使他开始了一份一生追求的职业。富士康有着完善的培训体系和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富士康的四年让他在法律基础知识、专利实务能力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富士康完善的工作流程、严谨的工作作风、高标准的工作要求培养了他良好的职业素养和习惯,并有幸结识了一批务实、勤恳的知识产权专业人士。

随后,为了实现“知识产权运营”的梦想,李阳有幸加入一个相对宽松、开放的平台――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中科院),在这个平台上,对国内专利运营的生态环境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能够接触到国内外的知识产权行业,各类的专家和机构,极大地拓宽了行业视野。鉴于当时国内知识产权运营条件和时机的不太成熟,李阳辞去了深圳中科院的工作。考虑到企业是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主体,他决定加入企业。然后,又有幸结识了深圳市金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溢科技),在领导的鼓励和引导下,他开始“从无到有”建立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过程虽然艰难曲折,百滋千味,但对他来说是一次十分难得的锻炼和成长机会。此外,李阳代表公司参与制定中国智能交通产业联盟知识产权政策;协助公司参与制定中国ETC多项国家及地方标准制定工作,并成功将公司专利纳入《高速公路多义性路径识别系统技术规范》浙江省地方标准。

“从无到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团队

金溢科技作为国内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代表和典范,公司领导富有年轻活力,具有远见和理想,着眼于大局和未来,对“知识产权”的价值有种天然的理解力。同时,金溢科技的文化有强大的包容力,对“知识产权”这种新鲜事物有很强的吸收能力。因此,李阳带领的知识产权团队在金溢科技“从无到有”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团队,虽然过程比较艰辛,但是公司的信任和支持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给知识产权工作增添了很多推进剂,“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量身定制的知识产权体系。金溢科技从项目立项开始就启动知识产权工作,包括专利调查、专利挖掘,针对重点产品,其布局的范畴从产品外观、结构设计、电路布图、核心部件到软件方法、系统方案等等,形成“全面覆盖”的专利组合。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对手一旦抄袭金溢科技的产品,其侵犯的可能不止一项专利权,而是数项专利权,在诉讼实践中,数项专利在诉讼过程中是很难被回避或是被无效的。因此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其抄袭产品的门槛提高了,风险加大了,从而更好地为金溢科技的创新产品保驾护航。

对企业知识产权运营的探索

目前,国内知识产权界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探讨较少,即使有也大多涉及大型企业、跨国企业,然而,当代中小型科技型企业作为“中国创造”的新势力正逐步崛起,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也认识到知识产权管理的重要性。然而,作为企业的IPR,如何抓住此类企业对知识产权管理的价值诉求,以及如何构建适合该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模式呢?在“金溢”这个平台上,李阳做了很多探索和尝试,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希望对这种类型企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除了要打破“在中小企业很难有所作为”的意识误区外,李阳还提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作为企业的IPR,应要具备经营和战略思维,站在企业运营和战略高度去思考知识产权对企业的价值,前瞻性地挖掘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潜在风险,以及如何构建适合这个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积极去影响公司管理层及员工们对知识产权工作的认识和看法;第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去了解业务,站在兄弟部门角度,如研发、市场、财务、人事、项目申报等等,挖掘知识产权对各个部门的价值;第三,“适合才是最好的”,中小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小而精”,公司变化很快,你的管理体系和团队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跟得上公司的变化,要懂得善用资源,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知识产权工作中来,不断营造有利于推动知识产权工作的企业内、外部环境。

发展愿景

篇7

 

2015年6月1日,经江苏省科技厅提出,并由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大学起草的《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要求》(DB 32/ T2771—2015)正式颁布实施。该标准有利于引导企业构建组织规范、运行高效、配置合理的研发管理体系,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帮助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式发展,尽快把创新产品推向市场。当年7月,江苏省企业研发机构促进会(后简称促进会)承担了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组织推广工作,在加强政策宣传、培训咨询机构、支持企业开展贯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在贯标推广过程中,企业积极性不高、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咨询机构能力不强等问题比较突出,贯标工作推广步伐有待加快。如何加快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推广,探索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工作的实践新模式,已成为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内容。

 

1 贯标推广情况

 

贯标推广以来,促进会紧紧围绕“培育氛围”开展工作,制定贯标实施细则,明确政府补助政策,一手抓企业积极性,一手抓咨询机构热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1.1 加强企业对研发管理体系重要性的认识

 

促进会把提升企业对研发体系的认识作为立足点,举行3期解读培训会,向300多个企业600多人宣讲政策,通过沙龙和网站等多种方式加强宣传;启动企业内审员培训工作,培训内审员37名。经过半年多的推动,企业对研发体系及贯标的认识明显提升,和咨询机构签订贯标合同的企业超过40家。

 

1.2 引入市场机制依靠咨询服务机构实施贯标服务

 

促进会举办3期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咨询机构培训会,对24家咨询机构、130多名咨询人员开展培训,指导咨询机构根据贯标特点和自身优势研发产品、完善流程、编制文件,不断提升贯标服务能力。截至目前为止,咨询机构走访和当面洽谈的企业数超过500家,对于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宣传推广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制定贯标工作各项鼓励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为了支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开展研发管理体系贯标,促进会受江苏省科技厅委托组织开展“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能力建设后补助”工作,该补助按照企业与服务机构合同金额的30%~50%给予补助,每家补助总额不高于20万元。后补助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鼓励企业开展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

 

2 贯标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作为一项全新的贯标,研发管理体系贯标推广面临的最严峻问题还是企业积极性,虽然许多企业认可贯标的作用,但真正愿意开展贯标的企业仍然较少。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企业缺乏内在动力

 

目前该贯标推广的对象虽然是重点企业研发机构,其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不少企业还未真正认识到研发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研发管理体系文件的主要推动者是企业管理者,管理者的意识决定了企业内部的贯标力度[1]。企业缺乏研发过程管理的意识,认为研发过程管理只是研发部门内部的工作,造成“研发孤岛”现象严重。很多企业只是为了ISO9001、TS16949等贯标的需要,制订了一套研发管理流程、制度和表单,但在实际运用中,很难融入产品研发中去,反而给企业和研发人员带来不必要的负担[2]。在已开展的生产管理、知识产权、安全、环保等多项贯标基础上,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开展新的贯标。

 

2.2 政策引导力度不够大

 

目前,关于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鼓励政策只有“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能力提升后补助”,这一政策对企业的吸引力不大,因为后补助政策要求企业必须承担一半以上的费用,加上近两年经济下行、效益降低,不少企业对于投入都比较慎重。

 

2.3 咨询机构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一些咨询机构对于研发体系及其贯标还未“吃透”,无法有效阐述研发体系的作用,能拿到政府补助或有利于申报项目成为其争取业务的“卖点”,无法真正传递研发管理体系的价值,使企业对研发体系贯标的印象“大打折扣”。同时,由于咨询机构之间特色不明显,加上贯标业务还不多,存在贯标流于形式的风险。

 

3 对策与建议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推广,增强企业贯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3.1 增强企业管理者贯标意识,充分尊重贯标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归根结底是属于企业经营行为中的自主选择,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最终受益主体也是企业本身。实施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必须企业领导高度重视,企业全员配合,加之相应的培训、文件制订、宣贯体系,要付出比较大的成本。因此,在贯标推动过程中,必须要先增强企业管理者贯标意识,通过开展培训、沙龙、论坛、讲座等活动,让管理者能对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真正认识到运行好体系后将给企业带来的实质利益。只有充分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企业自愿、平等参与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才能使贯标真正起到激励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研发管理水平的作用。

 

3.2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作用

 

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的推广,离不开政府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以企业知识产权贯标为例,起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作为江苏省地方性标准时,贯标工作是由13个地级市科技局牵头开展起来的,后升级为国家标准后,各地方知识产权局根据地区实际,对知识产权贯标认证通过的企业出台了各项鼓励政策,包括资金补助、现金奖励、优先评定知识产权优秀企业等形式各样的鼓励政策[3]。这样的政策引导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贯标的积极性。

 

政策的确定是具有导向性和推动性作用的。国外由提倡知识经济,到实施网络经济,到预言数字经济的发展趋势,都是政府政策目标和首脑推动的结果[4]。显然,政府应当积极宣传,有职责通过制定政策来引导企业进行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例如,可以借鉴知识产权贯标的做法,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研发体系建设基础好的企业作为“样板企业”,其贯标服务费用给予全额补助,为全省企业提供示范,并对企业贯标效果进行评价,评价良好和优秀的企业给予后补助。此外,在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过程中,政府应对参与企业研发管理贯标服务的服务机构进行监督管理,这是贯标工作良性运转的保证。

 

3.3 提高咨询机构服务能力,充分依靠咨询机构、高校院所实施贯标服务

 

首先,促进会作为贯标推广单位,可以组织相关专家、优秀咨询机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贯标内容,在现有《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要求》的基础上,分成资源配置、研发过程、人员激励、风险控制等多个专题进行深入研究,保证研发体系贯标能切实解决企业实际问题,同时定期开展实战演习培训班,提升咨询机构的实践和服务能力。

 

其次,政府应尽快出台《江苏省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工作实施细则》,规范化统一贯标流程和细则。对于贯标服务机构,应引入市场机制,即符合条件的所有咨询机构、高校院所均可参加贯标服务,只有引入这样的竞争机制,才能充分调动服务机构的积极性,使企业研发管理贯标工作在质和量上有大的进步。

 

4 结语

 

建设、实施、保持和改进企业研发管理体系,是企业的战略需要,是快速提升企业研发绩效、提高企业创新竞争力的必由途径。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坚持不懈。作为一个全新的贯标,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进,针对贯标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文章从企业、政府和咨询机构3个层面进行了深刻剖析,提出了对策建议,为企业研发管理体系贯标工作提供思路。

篇8

【关键词】企业 知识产权 系统化 管理

作为企业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知识产权是企业生命根本所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究底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而作为企业经营管理以及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点,企业知识产权实现系统化管理,对于企业知识产权的运用、创造以及保护能够都能够提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一、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现状

(一)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度不足。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涵盖了人员的培训、企业战略的制定、制度规范的设计、创新、运用等多个环节。企业知识产权蕴含在知识产权的保护、运用以及创造的环节之中,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才能够保证企业知识产权的产生、运用以及保护。但是,我国企业依然还存在创新激励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机构不健全、缺少统一的协调等问题。

(二)有待提高企业信息管理和利用能力。

作为一种技术资源,知识产权文献资源是使用价值最高、存储量最大的资源,只有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才能够帮助企业规避风险,实现技术创新。但是,国内将近80%的企业都没能够建立与企业相互配套的文献收集设施,使得其信息利用的水平过低,并且还常常出现利用专利信息,侵犯他人专利权、重复研发等行为。在欧洲产业中,每一年由于专利信息缺乏所出现的重复性工作带来的损失就达到了200亿美元。就国内的数据统计来看,企业专利信息的利用率仅仅只有35%,充分利用率仅仅只有1%。

(三)知识产权与生产经营相互结合不够紧密。

企业知识产权只有全程对接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将企业经营管理与知识产权战略相互对接,才能够规避风险,提升创新。目前,企业过于重视获取知识产权,但是却忽略了在经营生命周期当中的研发、人事、生产等环节融入知识产权的创造激励管理、权属管理、纠纷管理、产业化管理、信息管理等方面。

二、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的概念和方法

(一)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的概念。

所谓系统,是指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一组要素。管理系统时,遵循整体性、相关性、动态性、有序性原则,提高系统实现目标的整体有效性和效率。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即将知识产权管理所涉及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来看待、理解和管理,从而有助于企业提高实现知识产权战略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二)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的方法。

首先,应建立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以高效地实现企业的知识产权目标;其次,识别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系统中的过程,以及这些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先后顺序,确定这些过程的重要性和特点;第三、设定系统目标以及为实现系统目标的各过程的目标,确定开展过程定活动的方法;第四、合理分配为实现各过程所需的适宜的资源、标准、方法等;第五、明确为实现系统有效性的各部门和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最后,通过测量和评价,实现该系统的持续改进。

因此,在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中,应以知识产权及知识产权战略目标为关注焦点,充分发挥企业领导者的作用,坚持全员参与和以数据和信息为决策的方法,从而实现企业、知识产权工作者(包括创造者)以及其他员工的共赢。

三、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实操建议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企业在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的实际运作当中,除了借鉴国外知识产权管理经验,结合自身知识产权的实际特点进行创新运用外,还应该重视下面几大环节:

(一)构建知识产权系统化核心理念。

通过创建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才能够让员工强化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能够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构建出知识产权商务管理、战略管理核心理念,并且将其融入企业管理运作的全部过程中,同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相互结合。通过创建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就可以做好内部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规范,鼓励企业做好技术方面的创新,进而实现企业的自主创新。

(二)促进企业标准化管理融入知识产权管理。

通过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就可以对企业从申请、注册到最后的审查与授权等等环节都进行统一的布局和充分的考虑,进而构建全面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现知识产权风险规避,将企业标准化管理程度大幅度提升,确保标准化管理能够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当中去,推动企业发展。

(三)研发满足企业需求的知识产权信息化管理系统。

在分类、组合、动态管理以及组合评估企业知识产权信息的过程中,如果能够研发一套信息系统对知识产权信息化管理予以辅助,那么就能够实现快捷、轻松的工作。因此,在研发之初,需要对企业实际的需求予以充分地了解,再配合上知识产权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发,就能够确保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能够得到技术方面的支持,确保管理工作顺利的实施下去。

(四)建立专管部门,努力培养专业管理人员。

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最终的实施阶段离不开具体的企业部门和部门员工,只有通过信息的加工、收集与利用等等环节来管理企业知识产权,并且每一个环节都要配合上专业方法与知识点的运用。所以,做好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就是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的主要方法,通过管理培训,才能够将管理的针对性提高,让实际的操作更具执行力[3]。

四、结语

在现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离不开知识产权,而知识产权对于企业产生的实际利润已经远远超过了有形资产获取的利润。因此,重视企业知识产权系统化管理,就能够掌握一套与企业发展相互配套的管理方法,从而帮助企业实现其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微,王琳娜,孙骞.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研究述评[J].情报科学,2009(08).

篇9

理工科出身的白志昀,对知识产权,特别是对专利领域有着较高的关注度。源于兴趣的选择,本科毕业后他继续攻读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开设的知识产权法第二学位,在知识产权这一新兴但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法学领域里汲取知识,同时他也下定决心以此作为自己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毕业之后,白志昀进入原信息产业部(现工业与信息化部)电子知识产权中心,参与全国信息产业的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及管理工作的同时,还为ICT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业务。2009年,他加入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担任高级知识产权顾问,成为一名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为中粮搭建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从行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到企业集团,15年的知识产权从业经历,白志昀的初心始终不变――植根于知识产权行业,深挖细作,做一名真诚的知识产权“工匠”。

从零做起 制度先行

白志昀初入中粮之时,便挑下全集团专利管理工作的重担。他回忆说,当时的中粮,没有一个专职的专利管理人员,也没有相应的管理规章制度,专利管理完全处于萌芽状态,全集团的专利申请量不足400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不足20%。此番状况在白志昀看来,完全不符合中粮世界500强的身份。他惊诧于旗下拥有多家上市公司的中粮,产业覆盖快消品、粮油食品加工、粮食贸易、房地产和金融等多个行业,居然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即使是当时已经非常成熟的商标管理工作也没有一个较为长远的规划和清晰的发展目标。这样的知识产权业务景象极度不利于保障集团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了改善@一状况,白志昀所做的首要大事就是为中粮量身定制知识产权战略。

2009年10月,白志昀牵头推动成立了由集团主管领导任主任的知识产权战略领导小组,其所在的知识产权部则作为具体任务承担部门成立了知识产权战略编写工作小组,经历内部调研、外部调研、报告编写、意见征求等工作,历时一年最终完成并了中粮集团首部知识产权战略。该战略作为指导中粮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在全集团实施,同时作为央企知识产权战略优秀组织实施单位,中粮也得到了国务院国资委的首肯和称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白志昀及其团队的辛苦付出。同年,《中粮集团专利管理办法》和《中粮集团专利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相继出炉,规范了集团专利管理工作职能,明确了集团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

这些凝聚着白志昀智慧与心血的制度,与此前中粮相对完善的商标管理办法相结合,初步建立完成了中粮集团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伴随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企业的各项知识产权工作也开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白志昀不仅建立了中粮的专利管理制度,以此作为发展企业知识产权业务的扎实基础,同时他也深刻意识到建立专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唯有将制度与体系配套,才能充分开拓中粮的知识产权业务。因此,他于2010年进一步推动设立中粮集团专利委员会,2014年推动建立中粮集团专利运营领导工作组。体系的逐步完善自上而下推动了集团的专利工作,取得了极佳的成效。

短短的时间里,白志昀在捋顺中粮的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管理体系的同时,也为中粮集团专利管理工作的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这足以彰显他身为一名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在构建企业知识产权体系上应有的实干能力,清晰规划和长远目光。

全面建设 强化管理

身为知识产权“工匠”,白志昀追求的是精益求精。在建立和完善中粮知识产权制度和体系的基础上,他继续推进专利管理工作,从全方面强化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仅立足于现代化的电子技术,搭建中粮知识产权电子化系统,建立知识产权监测分析工作机制,而且积极主动应对侵权纠纷,为中粮的知识产权发展保驾护航。

2010年,白志昀负责推动建立“中粮集团知识产权电子管理系统”,实现中粮的专利、商标、著作权、域名等知识产权数据档案无纸化,实现从创设、管理、运营、保护的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管理电子化。同年,他还建立完成“中粮集团全球专利数据库”,涵盖中粮涉足的全部技术领域以及全球近百家竞争对手的专利数据。数据库的设立,不仅建立了中粮全集团范围内的知识产权监测与分析工作机制,使其能够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动态,而且也为集团科技研发体系提供了完善的专利数据支撑。在白志昀的努力下,中粮集团知识产权管理工作全面进入信息化阶段。

作为一名优秀的企业知识产权经理人,为维护中粮的正当权益,白志昀始终坚守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最前沿。他带领团队积极应对知识产权纠纷及诉讼,妥善处理了国内外企业针对集团总部、中粮旗下各级单位发起的数十起专利、著作权以及商标侵权纠纷及诉讼。在积极有效应对纠纷的同时,本着防患于未然的精神,白志昀以其长远的目光深入开展专利预警分析工作,利用各类政府、社会资源,牵头组织参与专利预警分析课题20余项,为集团研发部门和生产经营部门保驾护航。

在全面落实知识产权管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理念指引与切实行动下,白志昀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自他负责中粮集团的专利工作以来,全集团的专利申请量从2009年之前的不足400件(包括集团总部及旗下各级企业)增长到目前的近4000件,发明专利比例由2009年之前的不足20%上升至目前的近40%。中粮还曾荣获中国专利奖优秀奖2项、北京市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集团的知识产权工作也逐步得到政府知识产权主管部门的认可,多次获得嘉奖。2015年,中粮还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中粮累积的赞誉与口碑足以反映企业经理人白志昀在知识产权保护之路上所恪守的坚持不懈的“工匠”精神。

不忘初心 以诚待人

回望白志昀在中粮担任高级知识产权顾问的八年多历程,他做的远比想象的还要多。

自他加入中粮集团以来,承担了大量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培训工作。截止2016年末,白志昀编写知识产权培训课件40余份,个人作为培训讲师对内授课50余次;组织并参与编写中粮知识产权读本、知识产权案例汇编等培训资料。同时,他还策划与中国知识产权培训中心合作建成央企唯一一家“知识产权远程教育平台”,并通过设立中粮知识产权网络竞赛等措施,拓展了知识产权培训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提升了中粮集团的整体知识产权意识。

小到强化中粮每个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大到提升整个集团的知识产权能力,白志昀都丝毫不松懈。为了提升中粮集团处理知识产权突发事件的能力,他于2010年推动建立了中粮知识产权专家智囊库,聘请国内知名知识产权专家学者及从事知识产权、诉讼实务的知名人、律师组成智囊库,实现了从以往遇到问题、难题才请专家咨询向日常性聘请专家提供管理建议和风险防范意见的转变;2013年推动建立了央企首家集团层面的“专利审查员实践基地”,邀请国知局审查员赴中粮企业走访调研,建立了与国知局的固定沟通渠道,形成了审查员与企业科研人员良性互动互补的局面,实现了双方共赢的目的;同年,白志昀还联合北京市30余家相关企业,牵头成立“北京市食品安全检测知识产权联盟”,致力于推动国内食品企业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内知识产权的整合和共享,力求实现联盟影响力向全国范围辐射,目前正在筹建国内首个食品安全检测领域专利池。

篇10

高校成为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国内外不乏先例。没有当初斯坦福大学的高瞻远瞩,就没有硅谷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的“硅谷”中关村,依托周边的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相互衔接,国际范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频繁,形成了明显的发展优势和巨大潜力。省内的高校,也为我省和全国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如南京邮电大学为我国邮电通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关键的技术支撑,创造了多个“第一”: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电话秘书”;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单路载波器”,改变了载波机一直依赖进口的历史;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纵横制市话用户交换机;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可视电话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光纤闭路电视传输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彩色电视广播光缆传输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台程控用户交换机CKJ-128;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计算机局域网(0MNINET)光缆传输系统;研制成功全国第一个会议电视系统和第一套TMUX设备;研制成功江苏省第一套黑白电视发射设备。

近年来,我省高校围绕科技创新做了大量工作,2008年,全省普通高校取得授权专利2231项,签订技术转让项目合同1321项。200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江苏高校共计获奖58项,占全国高校获奖总数301项的19.3%,获奖总数及一等奖数量列北京市之后为全国第二。我省地方高校共获奖14项,获奖总数名列全国第一。

对照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的要求和“十一五”期间我省高校科技工作的目标是,江苏高校在知识产权的获取、管理和应用方面,仍有许多工作要做。我省高校必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在国家和江苏重点发展的若干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获取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高校知识产权主要包括专利和技术秘密等科技成果系列,校标和名称专用权等商标系列,著作权及其邻接权系列,商业秘密及信息以及国家法律、法律规定或者依法由合同约定由高校享有或持有的其他知识产权等。目前,我省高校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但也有不少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仍定位于单纯法律保护的范围,导致了知识产权管理的片面性和不完整性。有些高校由于在国际合作中尚缺乏政策规划,在国际交往中缺乏警觉性,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在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知识产权政策导向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知识产权人才缺乏、知识产权流失严重等问题。例如:有些教师申请专利后,仅作为一种带法律性的成果,没有转化为产品;有些专利取得授权后,一两年后又放弃维持,轻易失去了经济价值。还有这样的例子,导师与研究生一起完成课题并产生科研成果,但当导师将科研成果转让时,其研究生却抢先释放了信息,导致学校经济利益的损失。

做好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加强高校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运用,保护无形资产,防止智力成果流失,要从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完善管理体系、构建激励机制等方面着手。必须着力于促进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促进高校科技资源与企业经济资源的双向流通,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以专利为中心的高校科研管理体系。成立专门的专利事务所,培养专门人才从事专利管理工作。一些高校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主要是由专利人来进行的,更为可取的方法是在高校成立专利事务所,设立专项基金,增强教师专利意识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维护学校利益。

二是拓宽技术转移口径。高校的知识产权。应通过多种途径转化,可建立大学科技园,可通过自办企业消化科研成果,也可把专利直接卖给企业,或者专利人股,与企业合作。聚集高校、社会、企业多方力量,合作共赢,将具有应用前景的项目尽快推向市场,提高利用率,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特色化发展道路,是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