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旅游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区旅游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区旅游管理制度

篇1

2、工作期间精神饱满,姿态端正,动作规范,举止文明;

3、当旅游车辆进入停车场时,引导人员要指挥车辆进入相应的停车区,黄牌照车辆停在大车区,蓝牌照车辆停在小车区,指挥车辆依次停放;

4、如有游客停车询问,要热情周到,耐心解答,不可出现不理睬、语气硬等不礼貌现象;

篇2

关键词:旅游管理;困境;应对策略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了充分满足,现阶段开始追求精神方面的寄托,正因为如此,我国旅游业才变的越来越繁荣。而旅游管理在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这种情况,旅游管理应该向着系统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但是,我国旅游管理在当前社会发展中,仍然面临着一些困境,文章以此为基础,对困境和解决方法进行了详细分析,有利于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我国旅游管理面临的困境

(一)旅游管理体制落后

通过对目前的旅游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旅游管理体制比较落后,导致很多景区存在管理不完善的现象,其具体表现为一个景区中有多个管理者的存在。这不仅会出现管理混乱的局面,也为主体的统一管理带来了难度。由此可见,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一定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加强景区的开发和建设。

(二)旅游产品过于雷同

对于我国旅游产业的景区管理而言,经常会忽略游客的真实感受和实际需求,开发的产品一成不变,这在我国旅游管理中是一个亟待进行解决的问题。大部分的景区都想给游客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因为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不够全面,缺少景区自身的特点,产品单一,这样很难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一些不同的景区还会存在旅游产品过于雷同的现象,从而导致旅游产品失去自身的特色,不利于旅游管理效率的提高[1]。

(三)忽视基础设施建设

在目前的旅游管理中,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现象非常严重,其中主要表现为景区中污水、垃圾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景区中环境与城市环境发展相违背,景区中旅游通道和连接景区的通道缺乏建设等。针对上述问题,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旅游景区的长远利益为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果政府只考虑短期的利益,那么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会更加不足。

二、提高我国旅游管理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明确行政主体,实现统一管理

为了提高我国旅游管理的实际水平,帮助旅游产业走出管理困境,促进其良好发展,一定要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明确行政主体。只有对旅游管理的行政主体进行了明确,才能充分发挥出管理结构的作用,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旅游产业在运营过程中经济效益的提升。除此之外,旅游景区还可以落实多层次产权管理制度,第一层是对实物资源的监督和管理,第二层是经营产权的监督和管理。针对不同层次资产的管理,应该采取相应的管理方式,从而实现产权的明确,这是旅游产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比如,旅游公司可以将某一景区转让给其他企业,让该企业负责景区的开发和管理,不断完善其中的产权结构,企业不仅可以自己承担开发项目,还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从而实现共赢的局面。需要注意的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在经营活动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衡制度,不仅能够确定产权之间的关系,还能防止出现政治机构与企业职责混乱的现象,对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健全监督体制,强化监管力度

旅游景区经营方式、经营手段的规范是旅游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行政部门一定要充分发挥监督职能、管理职能,在行政监督、行政许可以及行政管理的基础上实现旅游景区的依法经营。因此,健全监督体制,强化监管力度是非常必要的,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特点都不尽相同,所以在实际监督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另外,旅游景区还应该依法管理,制定与当地情况相符合的规章制度,使旅游管理在某些细节上能够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如果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现象,一定要依法进行处置,不能怕影响当地的经济指标而坐视不理。社会资源、社会舆论的应用,也是健全监督体制的关键,只要将旅游管理融入其中,就能加强监督力度,从而促进我国旅游管理的实际水平[2]。

(三)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投入

资金在旅游管理中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资源,要想实现旅游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给予的专项发展资金,并深入贯彻当地专项资金的管理方法,抓住机遇,促进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地区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应该重点关注成绩较好、示范效应好、影响范围广以及规模较大的项目,并认真做好申报工作,实现旅游景区项目库的完善和健全。另外,为了确保旅游管理工作和旅游项目开发的顺利进行,可以强化旅游产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将商业资本与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从而获取更多的资金,并在当地市场中重点开发旅游项目,实现旅游资源与项目信息的有效融合。

(四)开发旅游项目,提高管理效率

在旅游产业的管理过程中,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应该以“十二五”中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所明确的目标为主,不断促进旅游目的开发和建设,并加大投资力度,用惊人的成绩推动旅游重点项目的建设,进而实现旅游管理效率的提升。另外,还应该加快旅游项目的建设进度,做好旅游项目规划、储备工作,在开发旅游项目的同时提高旅游管理的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目前的市场经济下,属于一种新型的产业,更是发展前景非常可观的产业,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扩展空间。针对旅游管理中面临的困境,我们可以健全管理制度、明确行政主体等方面入手,从而促进旅游产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一)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要求与生态区管理现状的矛盾性

作为一个产品和服务都具有特殊性质的经济产业,旅游产业也不例外,其与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有密切的关联,能够拉动包含通讯、建筑、金融、商贸、信息、住宿等20多个产业经济的增长。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旅游产业每提供一个工作岗位,就有可能间接的带动相关产业7个岗位的增加,旅游行业每损失1元的消费,就会间接造成社会财富7元的损失。从我国当前旅游发展模式来看,经过连续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建立起来,但是对于各个产业之间的整合性、互动性、协同性功能的发挥和管理,却缺乏宏观框架和整体实践的思路,从而导致旅游行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旅游市场的不断波动变化,这就包含近些年来以生态区旅游作为发展嘛头的旅游景区,均无法科学合理的保障自身运作,诸如团队建设、中介服务、统筹协调、市场预测等。在缺乏旅游产业链和配套功能整体性运作的局势下,生态旅游区的旅游管理同样无法完成自我宣传、销售、特色旅游精品项目的塑造、生态旅游区产业化经营服务的供应等需要。随着生态区旅游宣传推广的不断加大,游客在旅游过程中所遇到的黑店、黑车、黑导、黑社也将日渐增多,旅游精品的缩水和旅游产品及服务与宣传的不符等.均会造成生态区旅游管控能力的下降。由于旅游是一个产业关联性极强的服务性经济产业,旅游产业系统发展中所存在各类问题的日益凸显.同样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运作。长此以往,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也必然受到影响。

(二)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与生态区系统管理要求的矛盾性

随着09“中国生态旅游年”的提出,生态旅游热为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注人了大量的新鲜血液,也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产业对生态旅游的资源开发和管理关注。就我国生态旅游现状而言,立足当地实际景区所提出的生态旅游,与仅以生态旅游为嘛头的非生态旅游区旅游一起,构成了当前我国生态旅游的规模化发展模式。就我国生态旅游区现有的旅游资源而言,还存在着典型脆弱型生态旅游区需要针对性管理的问题。纵观我国当前生态旅游管理整体模式,以传统管理方式为主调的管理运行机制、策略、模式,依然包含典型脆弱生态旅游区在日常实践中进行运用。比如: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生态景区被开发出以后,碧塔海和虎跳峡门票收人分配、双线进人所存在的矛盾等。在传统大众旅游管理模式的运行下.包含环保、开发、生态旅游区组织体系等在日常管理中所出现的矛盾,却无法被一一解决。由此可见.传统大众型旅游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当前生态区旅游管理的日常需要。鉴于生态区旅游环境和资源管理的特殊性,有必要针对生态旅游区当前的管理失误表现、资源环境的脆弱性和不可修复性等来重新构建具有时效性的、符合生态区旅游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经验缺失与实际需要之间的矛盾性

对生态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必然以生态区旅游管理为基础,作为一彳、有生命运动规律的系统.其管理体系的构建中必须密切重视生态区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竭泽而渔。生态区旅游产品的开发尽管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先导,但这并非是一次性产品生产和推销,需要保障生态区域旅游资源与游客、日常运作中的相关利益对象相互之间的共生共进。在进行旅游生态区管理系统的构建中,不仅需要尊重自然界演化的运动规律,还需要反应社会人文需求在生态区旅游发展中的各类变化。因此必然要包括社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两个概念。然而就我国生态区旅游现有管理体系而言,管理制度的缺乏、对信用和旅游者满意度认知的缺乏、对生态旅游概念理解的偏颇化、对生态区域自身的彳、性化发展要求理解的不当等,在缺乏专业型管理组织架构体系和专业管理人员团队现状面前,必然无法完成利润和价值在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特殊构建和管理需求。此外在我国生态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行业领导榜样性经典案例的缺失,也会导致各彳、生态景区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本身并不属于行业管理,也不是离散性的单元式管理。在整体性、系统性的管理要求下,各组成部分和环节的独立性管理,与各部分之间有机相结合,均需要被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香格里拉碧塔海景区的日常管理为例,管理者仅将生态区作为一彳、产品生产资源的供应处,在组织管理模式上,所使用的行政管理和企业管理模式,显然会给生态景区的旅游管理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区构建旅游管理系统的思路

(一)建立健全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

生态区旅游管理必须将生态区的开发和规划从源头融人到管理体系中。首先,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经营权的公开拍卖而言,需要在尊重我国旅游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工程项目开发所需的开发权,要就生态区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分类进行竞标和公开发包。在此之前必须对生态区生态工程项目,就是否可以进行经营权和开发前的公开拍卖展开详细调研和论i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能忽视此环节中的管理需要。在进行生态区工程启动前,必须要进行市场定位、市场配套体系设计、市场预测等的规划.从发端阶段.将生态区工程建设的整体规划,与生态区自然景观的现状、生态旅游产业化的协调统一有效连接起来,将生态区工程建筑的建设作为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基础和保障来进行规划。生态区的旅游优势在于,旅游资源较为原始,如具有保存比较完整的自然、人文景观,或者拥有较为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民族风情区域。因此,生态区工程建设规划体系的构建和健全,必须建立在生态区整体景区现状的基础上,对于一些风浊严重的峁顶、山头,可考虑使用抗寒、抗旱、抗风的生态型林灌草,科学计算生态区现有的生态群落对各类灾害的抵御能力.尤其是关注生态区五到十年内的变化趋势,从水文资料、气候资料、周边居民等方面进行资料考tiE,以保障生态区工程项目的科学规划以及日常管理的有效落实。

(二)逐步完善生态区由内而外的日常管理和管控

从日常运作的角度出发,按照生态区旅游管理的实际覆盖范围,进行由内而外,由上到下的整体性调整。其中包含对制度、体系、组织架构、专业人员团队、品牌形象、游客、政府支持程度、市场、竞争对手等多方面的现状调研和分析。只有通过对自身现有竞争能力和生态区可持续性发展潜力的明确对比,才能明晰的找出目前管理模式、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进而从促进整体发展的角度,提出应对性措施。比如深人产品开发、服务供应、生产销售、宣传等各领域,从整个旅游产业链发展需要的角度,分析生态区现有旅游管理模式和系统中,各环节合作和协同的能力。这同样也是完善生态景区日常旅游管理工作的有效办法。此外,还需要从深化生态景区内外部系统的协调和协同效率方面人手,在考虑使用低成本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来迅速满足游客个性化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从旅游市场的整体动态人手,进一步提升滋生产品和服务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性,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并谋求较高的经济利润值。在生态区的旅游管理中,被管理的对象和因素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复杂,生态区旅游的特殊性也决定了旅游管理必须以资源保护、游客维护、创新发展为中心,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从此三彳、方向人手.并合理地调整三、方向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完成由内而外的管理和管控需要。

(三)强化管理型生态区旅游产业价值链功能

生态区旅游管理体系的调整离不开旅游行业整体价值系统的变化。因此在进行管理体系改革的同时,注重深化管理体制、体系与旅游产业链、产业集群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积极主动的促进和改善生态区旅游自身价值效率,以及上下游合作企业的运作效率.从整彳、生态区旅游产业系统运作效能的角度,促进其他产业链条优势的发挥。具体可以从构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角度人手,也可以从生态区旅游产业链的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对整彳、生态区旅游的改革需要角度进行资源、管理手段的系统整合。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利润的最大化获取,必须要加强产业链中不同环节企业相互之间的认同和信任。从此点出发进行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就不能单纯的立足在生态区本身产品和服务的供应链条中,而是需要延伸到以生态区为核心的整彳、产业价值链的统一性管理中。把握产业链条的核心价值环节,将生态区资源集中在此环节中,以巩固产业链条的核心竞争优势,且以此核心价值环节的现有竞争优势作为辐射点,不断激发其他环节的主动性协调意识。这就意味着生态区旅游产业链必须有一彳、权力相对集中的管控组织,不但需要密切关注不同环节对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构建的需要和相关信肩的及时反馈.还需要关注现有管理模式、架构对产业链发展和演进的影响及作用。此外,就宏观层面的管理需要来看,生态区旅游产业链主导环节的主导企业,还务必肩负起对整彳、产业链的引导职责,其他企业则必须履行积极配合的职责。

三、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的构建策略

(一)模拟使用生态信用管理系统,尝试推行个性化管理模式

信用管理系统是银行为保障业务的顺利展开,以客户在银行的业务记录情况为依据,而筹划起来的客户信誉管理方案。通过对客户信誉值的了解和对比,尽可能减少日常管理过程中的安全风险隐患,这种管理方式在银行的日常运作中应用极其广泛。由于生态区旅游管理系统本身,需要覆盖到生态区的建筑、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生态区资源的日常维护和重点保护,以及在生态区产业链模式下的上下游相关企业的管理,因此在具体规划和落实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适当引人生态信用管理系统。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建立,必须由国家旅游管理部来牵头并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需要将各彳、生态区工程承揽者、建筑者、游客、上下游产业链的相关企业,以其所在区域的生态旅游区为核心,所出现的行为表现要详尽录人生态旅游信用管理中来,所有的生态景区均可以借助互联网登录到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对所需信息进行查找。在生态旅游信用管理系统中审核信息,都是可以共享和积累的,管理系统的工作人员务必及时跟进、修改、更新相关信息以保证使用的时效性。

性化管理模式尝试开展主要以生态旅游环境和资源的不同特征为运作基础。比如典型脆弱型生态景区碧塔海可选择管理委员会模式。此类景区主要以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或自然保护区作为旅游产品开发的主体,生态化环境比较脆弱,一旦因为日常管理不当造成的损害无法恢复。在生态区的产权关系上,此类生态区主要归国家所有,但是具体管理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如旅游部门、社区行政机构、环保部门、林业部门、消防部门来落实。受到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政、以部门经济利益为主导观念的限制,生态旅游管理体系的存在大多形同虚设。自然景区以现有生态旅游资源作为产品和服务开发主体里,生态环境承受力较强,可开发性较为良好的生态自然景区如虎跳峡,就可考虑使用公司制管理模式。

篇4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有效保护、科学开发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国家、自治区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旅游景区,是**行政区域内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空间或地域。

第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旅游景区的保护、规划、开发、管理和经营活动适用本规定。

第四条 旅游景区管理坚持注重保护、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

第五条 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促进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经营与服务、旅游者活动的指导和相关监督管理。

乡、场、镇人民政府负责协助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做好辖区内旅游景区管理的有关工作。国土资源、水利、环保、规划、建设、林业、民族宗教、文物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做好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管理的有关工作。

第二章 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设

第六条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及旅游业发展规划。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和保护规划应由具有相应规划资质的单位编制,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按规定程序报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旅游资源的义务,有对破坏旅游资源行为进行制止、检举、控 告的权利。

第七条 旅游区及旅游建设项目的开发建设,应当符合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协调发展。

第八条 开发建设(包括新建、扩建、改建)旅游区,应当经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其旅游价值、环境质量等进行评价并出具评价意见。

第九条 旅游区和重点旅游建设项目的建设,建设单位在申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前,应当取得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核意见。

第十条 在旅游景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进行,应当充分论证,合理布局;项目完工后,应当经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参与验收并签署意见。

第十一条 禁止在旅游区建设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项目;禁止在旅游景区从事污染环境、破坏景观和生态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二条 旅游景区建设选址必须符合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建设单位在向国土资源部门申请用地前,必须将旅游景区项目规划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报市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三条 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应当制定旅游区管理制度,加强对旅游区的管理,维护正常旅游秩序,保持旅游设施完好和清洁卫生,完善服务设施。

第十四条 开发建设旅游景区,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损害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以及景区风貌;

(二)在旅游景区内进行开山、开荒、采石、开矿、修坟立碑等破坏景观、植被、地形地貌的活动;

(三)盲目、重复建设,或者未经有关部门批准建设旅游景区项目及配套设施;

(四)在核心旅游景区内建设宾馆、饭店、招待所、培训中心、疗养院等与旅游资源保护无关的建筑物。

第十五条 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采取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得破坏景观、污染环境;开发旅游景区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其建筑规模和风格应当与周围景观相协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破坏旅游资源。

第三章 管理与经营

第十六条 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旅游景区应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有关法律、法规;

(二)监督旅游景区经营者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

(三)监督旅游景区经营者制定景区管理制度;

(四)监督管理旅游景区经营者的旅游服务活动;

(五)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并接受其投诉;

(六)其他依法应履行的职责。

第十七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公平竞争的原则,合法经营,接受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第十八条 旅游景区的旅游从业人员应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国家规定应当具备岗位资格或职业资格的,必须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持证上岗。

第十九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应遵守下列规定:

(一)制定景区旅游管理制度或措施,并负责落实;

(二)设置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和受理投诉的游客服务中心和符合国家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标志;

(三)公开服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保证服务质量,不得对旅游者进行欺诈、勒索、胁迫或误导;

(四)建立安全管理责任制,配备与安全管理工作相适应的专(兼)职人员和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

(五)对具有危险性的场所或项目设立明显的提示或者警示标志,并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

(六)负责旅游景区的环境卫生工作;

(七)其他依法应履行的义务;

第二十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对发生的旅游安全事故应及时采取救护措施,并向旅游、公安、安全生产的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第二十一条 在旅游景区从事经营和服务,不得有下列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一)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与旅游者的合同或者约定;

(二)不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提供服务;

(三)强迫旅游者接受服务;

(四)对服务范围、内容、标准等作虚假的、引人误解的宣传;

(五)提供质次价高的服务;

(六)出售假冒伪劣的商品;

(七)侵害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

(八)其他侵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二十二条 旅游景区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对侵犯其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权检举和控告。

第二十一条 旅游者在旅游景区内进行旅游活动时,应当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民族风俗习惯;保护旅游资源、环境和设施;遵守旅游景区安全、卫生等规定。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 拒绝、阻碍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的,构成违反治安处罚条例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以暴力、威胁阻碍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5

关键词:九寨沟景区;生态旅游管理;多元化主体;精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147-02

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海拔在2 000米以上,生态环境保持得相当完整,沟内分布一百零八个湖泊和大片原始森林,不但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等绝佳的风景,还拥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梅花鹿等珍贵动物资源。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旅游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寨沟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今天却以“人间仙境”、“童话世界”的美誉蜚声中外。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年接待游客10余万人,发展到现在的200多万人;景区年经营收入从100多万元提高到现在的6亿多元,九寨沟的旅游资源得到了极大地开发。但是,与其他一些景区的过度开发以至旅游资源衰竭的情况不同,九寨沟坚持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理念,努力保护自然环境的秀丽和纯净。九寨沟景区的管理者,坚持以自然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为出发点,全力向中外游客展现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这里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森林、湖泊组合成幽美的自然风光,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两顶桂冠的圣地。九寨沟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是与景区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息息相关的。

一、景区管理理念的生态转型

旅游资源通常可以分为两类,即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主要是以自然界中的山水树木、鸟兽虫鱼、奇石绝景等为载体。因此,在自然旅游资源为主的景区中,如何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始、自然和完整,便成为摆在管理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九寨沟景区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始终坚持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强力保护和合理开发,不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放弃生态保护的长远目标,为中外游客保存了一个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前往参观游览。

为了贯彻生态旅游的理念,九寨沟成功地实现了“沟内游、沟外住”的构想。从2001年4月30日起,九寨沟关闭了景区内的所有宾馆;2003―2004年,大规模拆除景区经营性房屋建筑和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恢复植被2万余平方米,有效遏制了景区城市化现象,维护了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景区每年拨专款836万元作为景区居民的生活保障费,组织景区居民入股,建设并运营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优先安排沟内居民从事保护、环卫和相关旅游服务工作,保障居民利益,引导居民致富,有效解决了“保景”与“富民”的世界性难题。

九寨沟景区引入国际标准化管理,确立“绿色旅游”的新理念。九寨沟的“绿色旅游”将保护生态环境和绿色资源、满足“绿色消费”的思想贯穿于整个旅游管理和发展中,主要表现在:科学测定环境承载量,实施“限量旅游”政策,严格控制日进沟游客数量;开通绿色环保观光车,尾气排放达到欧三标准,大大降低了汽车尾气对九寨沟生态环境的影响;拆除景区内的所有旱厕,引入智能型全自动免水冲环保生态厕所和环保型车载式流动厕所,从而实现了景区内污染物零排放;景区内的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以旅游咨询、环境教育为主要功能;开发以绿色为主题的原始森林旅游路线等。九寨沟在旅游开发的同时,保证了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优秀文化精髓的传播,将旅游和自然、文化、人类生存环境结为有机的整体。

九寨沟广泛、深入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使其生态旅游管理进一步向着国际化和现代化的方向转变。其举措包括:每年外派专业人士出国考察,不断吸纳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景区员工的素养提升,以改善景区服务质量;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就环境工程、环境教育和森林生态学等内容进行科研合作;与四川大学和美国加州大学、优山美地国家公园合作,成立“九寨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联合实验室”;配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九寨沟开展实地调研,并与建设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等共同合作开展“中国世界遗产地生物多样性项目”研究。正是由于景区采取了科学、生态的管理方式,保持了九寨沟生态旅游资源的原始性和真实性,将自然的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才吸引了不计其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二、多元化的环境保护主体

在全国的其他一些地区,自然景区内往往存在着景区内居民与景区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些景区管理局为了保护环境,往往限制或取缔景区内的居民参与旅游服务业活动;而居民为了获取自己的经济利益,也时常置景区的生态保护于不顾,二者由此形成了紧张对峙的关系。

九寨沟景区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了重要举措扭转这种常见的问题。九寨沟管理局认为,景区内居民是景区保护的动力,九寨沟人既然始终坚持“以旅游发展促进生态保护,以生态保护促进旅游发展”的理念,那么就必须想方设法将景区内居民纳入到环境保护的体系之中,使之成为监督、批评和参与的重要力量。为此,九寨沟开创了居民参与景区保护的管理新模式。九寨沟管理局通过倡导、引导、疏导、指导的方法,使沟内居民认识到保护九寨沟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其主人翁观念和忧患意识,变被动的、强制的环保为居民自觉主动的参与;同时,不断强化保护环境的相关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完善的保护机制,遇到问题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从而大大减少了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的产生。

为了杜绝日常生活垃圾的污染,九寨沟管理局严格控制沟内餐厅等服务项目的数量,努力实现服务经营项目向沟外发展的目标,切实地避免景区的日常污染;杜绝外来人口对沟内餐厅、摊位的承包、租赁,限制外来人口迁入沟内,从而使环境保护和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落到了实处。为了实现多位一体的环境监管目标,九寨沟景区管理局还以沟内居民为骨干,组建120余人的“3队10站”:护林防火专职消防队、环境卫生队、保护区道路养护队,长海、日则、诺日朗等七个保护站、生物病虫害监测站、环境监测站、泥石流监测站,从而使保护任务落到实处。九寨沟这种以保护为前提和维护居民利益相一致的管理模式,以规范的行政手段、开放的经济手段和严格的法律手段及当地居民的高度自觉,显示出了强有力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精细化的景区管理举措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九寨沟景区从日常工作的细微之处着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03年3月,九寨沟管理局出台了一项新举措――实施精细化管理。要求景区员工做到“六精”(精神、精华、精髓、精品、精密、精通)和“五细”(细分市场和客户、细分职能和岗位、细分每一个管理、细化程序和环节、细化成本控制),立足于细,扎根于实。通过具体的细节,一方面,可以让游客体会到一流景区的人性化服务,增加对九寨沟的满意度、信誉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另一方面,则可以使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真正地落到实处,让每一个管理者、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个景区居民乃至每一个游客都树立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观念。

“六精”中的“精华”体现了生态理念的内涵。“精华”是指有效地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九寨沟自然文化、民俗文化、管理文化)、技术精华、智慧精华等,全面掌握本行业的先进技术,通过不断的科学研究,使其具有处于领先行业地位的核心技术,有力促进景区的全面、快速、健康的发展。这种创造、运用、输出景区先进文化精华的理念,在九寨沟管理文化的实践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九寨沟景区一方面是运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生态旅游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又创造性地总结和传播自己的生态旅游管理举措,从而形成一种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文化氛围。

“五细”之中则包括:细分组织机构中的职能和岗位、健全和完善内部管理体系,使责权利明确,并落实到位;细分每一个战略、决策、目标、任务、计划、指令,采取层层目标管理,使之落实到人;细化全局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控制、检查、激励等程序、环节,做到制度到位。在生态旅游管理实践中,九寨沟景区管理者真正地将生态保护的理念融入九寨沟旅游的全过程之中,使游客不仅是生态旅游的消费者和主体,而且也逐渐转变成为生态保护和景区环境工作的监督者、批评者,以此构建一个管理者与游客相互监督的新局面。为了帮助游客建立生态观念、强化生态旅游中的教育功能,九寨沟生态旅游景区设计了一些专门用来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的旅游项目及辅助措施,切实有效地建立起从管理者、工作人员、景区居民到普通游客的多位一体的生态保护机制。

同时,九寨沟景区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自然环境保护和管理。景区管理局设置了专门的保护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对景区进行科学化管理、维护、调查、观测、监测、研究,遇到有损于生态环境的事情及时处理,并强化保护措施;景区管理局还依法建立健全保护区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将生态保护的理念细化到一条条具体的规章制度中。

九寨沟景区被誉为“世界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之一”,其成功的景区管理经验,值得国内其他旅游景区学习和借鉴,是中国生态旅游管理和发展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任啸.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管理模式探索――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为例[J].旅游科学,2005,(3):16-19.

篇6

旅游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综合性专门人才。不少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了方便管理,选择了酒店作为实习单位。相对于酒店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酒店实操能力较弱,学生在酒店实习中容易有“感觉不对口”,“业务不熟悉”等问题,造成实习的不稳定。所以建设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平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本文将对与什么样的企业共建实习平台、如何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专业的特色为依托,建立多功能性的实习平台作简单探讨。

一、以专业特色为基础,把握行业方向,选择最合适的企业开展校企活动

(一)以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为基础,选择沿海旅业集团作为合作对象。

沿海地区是我国旅游产业的先行者、中坚力量和扩展提升基地。沿海地区相对于内陆地区,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更完善,旅游管理理念更先进,旅游人才需求更大。不少综合性的旅游业务集团已经形成,他们主要以酒店、景区、旅行社、会展服务等为主要经营业务。旅游管理专业主要为大中型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因此,与大型旅业集团开展实习合作,有利于把握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培养企业最需求的专业性人才,同时,大型旅业集团完善的管理机制也有助于学校的实习管理。

旅游管理专业具综合性、复杂性、实践性等特点,旅业集团可以提供旗下的酒店、景区或旅行社等包括餐饮、客房、行政管理、人力资源、景区服务、导游服务等多种实习岗位,具有“实习地点集中,实习岗位多样,实习管理统一”的特点。

(二)以培养方向为导向,选择旅业集团休闲度假型酒店作为实习基地

目前,高等院校选择的酒店普遍只注重星级标准,很少注重酒店类型。酒店行业的特殊性及校园与酒店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实习生往往难于坚持到实习期满。这种不稳定造成了实习工作的被动局面,增大了实习工作管理难度,实习质量大打折扣,严重的甚至影响到校企合作关系。所以在选择酒店方面,不同的专业应当以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专业的特色为依托,选择适合该专业的酒店类型。

高校选择的实习酒店类型主要分为休闲度假型酒店和商务型酒店两大类。休闲度假型酒店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地点,因其地理环境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管理人性化等特点,有助于旅游管理专业更快适应酒店行业的工作,同时通过周边环境和客人情况进一步熟悉整个旅游行业的相关情况,从而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实习平台的多功能发展

(一)加强双师队伍建设,实现实习平台的促教功能

与普通旅游企业相比,旅业集团的资源更丰富,管理更规范,且在旅游行业中的渗透性更强,有助于其把握未来核心技术发展方向,是院校教师提升实践能力的最佳平台。学校应当大力推行首席培训师制度、“双师制”。

一方面,学校应坚持“专职为主,专兼并重”的原则,根据技能培训教学的需要,聘请企业老总或是行业的领军人物担任首席培训师,为学校兼职教学。

另一方面,也让校内优秀教师走出去,担任企业的培训讲师;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校企合作单位参加生产实践,要求必须到一线顶岗实习,有助于教师掌握岗位技能要求,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了解企业发展技术,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

(二)实行校企“双班主任”工作制度,促进校企双赢

“双班主任”制度是指学校和旅业集团分别为实习生委派带队班主任的制度。学校为每批实习生配的“班主任”主要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并且必须全程随岗,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与学校的沟通,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增进教师对于企业一线工作岗位的了解。企业配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为学生们的“班主任”,关心与管理学生日常的生活。企业“班主任”均是之前在企业实习过并转正的大学生,亲身感受过学生们实习生活的所能遇到的困难,有助于与学生沟通。实习生实行每周交周记的制度,由组长将学生的周记交到两位“班主任”处,企业鼓励学生在周记中表达自己对于酒店的意见或建议,同时也关心学生的情绪问题。校企的“班主任”互相协作,明确分工,可以有效解决实习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达到企业与学校双赢的效果。

(三)校企“培训一体化”,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

“培训一体化”是指旅业集团与学校的培训趋于系统化。为了更具针对性,学校开设面向实习岗的岗前培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已经对即将实习的企业岗位有知识与技能上的储备,有助于学生进入企业速迅适应并表现优秀。而与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直接从企业生产一线提炼出的生产性案例则直接放在企业来进行教学。企业的培训包括: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就来指导培训,如图1。

图1 校企“培训一体化”流程图

学生定岗实习后,由老员工对其进行“在岗培训”。实习即将结束时校企共同开设“就业指导培训”,并请最后留在旅业集团工作的学生回学校进行经验交流活动,成为“校内岗前培训”工作的一部分。如此循环式的一体化培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企业的适应能力,更快走向社会工作岗位。

(四)建立保障机制,完善实习管理制度,保证合作稳定性

学校应出台相关政策和制度规范实习合作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建立实习平台考核指标和奖惩措施。加大校企合作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校、系两级校企合作专项经费和“实习工作奖励基金”,奖励在校企实习工作中成绩突出,作出贡献的部门和个人。为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执行保证质量地完成实习,制订严格的实习纪律也非常重要。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相关管理制度。其中,实习制度应明确终止实习的相关规定、应办理什么手续,什么情况不可以终止实习及终止后的处罚措施。

(五)搭建“订单”培养人才的平台,实现促进就业功能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旅业集团可以为其提供一个好的职业发展平台,因此,实习过程中,学生对企业的归属感会逐渐加强。校企双方应当共同制订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实训标准,实现“订单”式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贴岗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毕业后即参加工作实现就业。

当然,企业的职工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提升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由学校提供培训的师资、场所,达到培训的要求。实习生表现优异,有意愿留下来工作的,直接在该企业就业,同时,企业协助学校共同指导学生未完成的实习与毕业设计工作,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顺利衔接。

三、校企结合,把握未来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实现校、企、学生和本地旅游业“四赢”

篇7

一、 探析建设森林公园的意义

1.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

科技社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越来越富足的生活环境激发了人们对文化需求和旅游需求的高度热情,不仅仅关注温饱消费,而是更加重视享受消费。 原有的生活环境不足以适应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多样的需求符合了社会发展轨迹,因此,森林公园的大规模建设正是人类多样性需求的选择之一。

2.提供经济和岗位输入

近年来,节假日各地森林公园旅游人流量逐年增多,旅游业成为拉动整个国家GDP的重要马车。在整个经济圈中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旅游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内五.一黄金周,国庆小长假的旅游人数火爆程度加深,并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国内外旅游互通已不再是新鲜事。森林公园经济价值无限制增大,继而推动森林公?@的进一步建设,建设规模大,提供岗位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3.保护森林资源

建设森林公园、开发旅游资源的另一目的是能够尽可能保护原始自然生态,维护生物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推动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态、健康中良性循环发展。森林公园有大量生物资源,无论是原始资源还是次生林都是重点保护对象。森林公园的建设将保护对象走向了多样化的保护,以合理合法的方式将社会保护力量聚集,将点状保护变为系统保护,在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同时,实现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

4.提供森林科考价值

随着文化世界化的发展,森林价值的考察与研究已经成为一大趋势。森林公园显然已经成为一项具有世界性和人类性的自然文化保护对象。全球各地的不同地质森林景观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价值,为科研提供的价值巨大。因此,森林资源的考察价值和研究前景呈上升趋势。近年来,各地历史、地质地理、生态学家等对森林公园进行了有力的考察,进一步提高了森林公园的价值。

二、发展森林公园对生态旅游管理的作用

1.保证生态系统完整

可持续问题近年来被多次提出,旅游业的发展恰好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管理。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最大栖息地。发展森林公园,高强度的建设生态健康旅游管理模式,保证了生态系统完整,实现生物链的良性循环。

2.建立绿色文明旅游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绿色健康旅游成为新宠儿,森林公园拥有大量纯天然的物质,旅游业的发展趋向越来越无害化。发展森林公园,以道德约束为暗线,法律限制为明线,使得人们在旅游时自觉倾向绿色文明。方便旅游局管理,使其逐渐形成一种自然、文明、绿色的管理模式,打造新型的生态管理制度。进一步贯彻生态可持续观。推动人地和谐发展。

3.创新旅游经济的输入口

在科技社会不断深入下,旅游经济作为一种老本行经济模式,也在努力创新中,建设森林公园,把经济来源看向大自然,不局限于人文景观和文化遗产,增加了旅游业经济来源的输出口,将旅游收入无限制扩大,为国家GDP提供更大贡献。

三、建设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注意事项

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走向呈上升趋势,做好森林公园的建设是实现我国向现代化社会进一步过渡的重要环节,对我国国民经济有重要影响。因此,在吸收国外经验教训下,结合我国的国情,实力探讨建设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的注意事项,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栽培丰富植被

保护好森林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关键。顾名思义,森林公园应以植被为主。植物枝叶和树林中含有森林生态系统里的精华营养。植物的种类、形态、颜色、数量自然地构造出安静、和谐、健康、舒适的气氛,人们才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建设森林公园时要以栽培绿色植物为主要任务。

2.做好环境保护措施

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开展后,应以保护为主。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多,森林公园原有的自然环境或多或少会受到人们影响, 乃至破坏。据调查,我国的一些自然风景区,游客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当,导致垃圾成山,严重破坏了森林公园的美观度。因此,在发展森林公园旅游的同时,要提前考察、登记各类地质情况和资源状况,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例如设置绿化围栏、标语提醒等并通过媒体报道告知广大游客,做好宣传措施。

3.避免过度利用

森林公园的承载量是有限度的,过多过少的旅游人数对旅游地都是不妥的。太少无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太多则对环境造成破坏。对此,旅游管理局应该提前做好预估和考察,提供合理的游客量,并通过一些合法商业手段对森林公园旅游进行季节性开放。避免对森林的过度利用和频繁活动。

4.适度开发,保证质量

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是在不破坏自然体系的基础之上的,所有的旅游项目都不应该凌驾于保护之上,在发展时,注意保持自然的原始性,尊重大自然的创造,倡导自然景观欣赏,享受大自然纯天然的美。在公园设置一些娱乐休闲景点时必须结合森林公园的地质开发程度, 无论是色调还是形态都必须与自然景观相匹配,严禁大肆开发利用森林土地资源。保证旅游质量最优化。

5.宣传生态旅游

在开展生态旅游时,向游客倡导生态知识,使生态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喜欢生态旅游,由内而外地自觉发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提高游客素质,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健康发展,对生态资源加以保护。

6.完善管理制度

生态旅游必须做好管理工作,认真谨慎制定管理景点的各项规章制定,管理人员在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培养和理论知识培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生态旅游管理能力,并逐步健全生态旅游管理制度,确保生态旅游的安全进行。有序合理地开展森林公园的建设工作,提倡可持续发展精神。

7.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

在生态旅游?l展过程中,各地森林公园带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对当地产生重要的影响。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生态旅游必须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了解并宣传其文化内涵和品味。

8.研究森林资源价值

生态旅游作为一个新生目标,是当前的一大交叉科技领域,研究价值极大。对生态旅游资源的深入研究并对森林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资源进行时效性、先进性评价并对森林资源进行记录是当前必不可少的环节,为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在此基础上,考察研究森林生态的可容性,研究生态平衡度,向社会大众提出合理的旅游方向,对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划分。提高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价值。

篇8

为了贯彻落实县政府办《关于集中整治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的精神,进一步规范我县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旅游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现根据全县统一部署和旅游市场的特点,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市、县有关会议精神,以建立规范的旅游市场秩序为目标,按照整治和规范并举、专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行业为主体、企业为基础的工作格局,重点解决当前影响旅游业形象的突出问题,并逐步解决制约旅游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争取旅游环境逐步优化,服务质量普遍提升,产业素质整体提高。

二、组织领导机构

为加强对2011年彭泽县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的领导,确保全面实现整规目标,我局成立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旅游市场整顿和规范的日常管理工作。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三、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的主要措施

1、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联合公安、工商、交通、物价、城管等相关部门对非法经营旅游业务的“黑社”、“黑车”、“黑导”、“黑店”、“黑中介”以及景区(点)周围强买强卖、欺诈宰客等行为采取集中统一行动,予以打击和取缔。组织力量对无证照经营旅游业务、违规经营旅游业务的行为进行排查摸底,掌握证据后,适时进行统一行动。通过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整顿好出境旅游市场秩序,切实解决削价无序竞争,采取“零(负)团费”方式经营,擅自增加自费项目,减少合同项目以及中介组织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等问题。

2、加大检查和查处力度。对导游人员、旅行社、购物商店、旅游车辆等违规行为进行规范和整治,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的行为规范、旅行社门市部(营业部)、旅游广告宣传、旅行社出境游业务,购物商店经营行为、旅游车辆规范等加大检查力度,增加检查覆盖面。通过严格检查执法,淘汰一批不合格的旅游经营单位,清理一批政治、道德、业务素质不合格以及不参加年审的导游员。

3、建章立制,标本兼治,长效管理。不断完善行业管理制度,对一些新的矛盾、新的问题通过建立新的管理制度来解决和规范。

(1)进一步完善社会导游管理制度,针对社会导游流动性大,检查监督有漏洞的情况,出台补充规定,要求社会导游上团时必须携带“服务单位证明卡”。

(2)进一步完善旅行社广告宣传的管理制度,规范旅行社业务广告宣传行为。

(3)加强旅游市场的诚信建设,建立旅行社信誉等级评价制度,设计评价体系,定期公布旅行社信誉等级,完成旅行社经理人员、导游人员的信誉档案建立工作,按照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原则把旅游行业的信誉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落到实处。

(4)建立景区(点)周围社会饭店“诚信经营”质保网络,纳入旅游行业管理和市场整顿规范视线。

(5)建立游客服务质量监督、处理游客投诉的快速反应机制,在旅游景区(点)设立旅游监察工作站,负责快速处理游客投诉对景区(点)周边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管理。

(6)在旅游星级饭店深入开展“优质服务,诚信服务、细微服务”竞赛活动,强化员工培训,强化质量管理。

(7)强化旅游安全保障机制,在各旅游经营单位进一步健全四项制度即:旅游安全责任制度、评估制度、检查制度和安全事故防控及处置预案,确保旅游安全。

(8)建立行业情况通报制度,定期与不定期对行业有关政策,情况、行政处罚情况、检查情况、存在的重大问题、成功经验等进行通报,发挥提醒、警示作用。

四、工作安排

1、宣传、组织、发动、自查阶段(2011年4月)

在旅游系统广泛宣传开展旅游市场整治和规范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整治规范的目的要求,各旅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自查和自纠,对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

2、治理整顿处理阶段(2011年5月至7月)

围绕整治重点,落实整治措施,制定分段实施的行动方案,充分发挥旅游专职执法队伍的作用,联合公安、工商、交通、城管、技监、物价、安全监督等综合执法部门的力量共同开展对旅游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的集中整治、重点查处,予以通报或公示,曝光典型案例,并建立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迎接县政府检查或抽查。

3、检查总结提高阶段(2011年8月至9月)

按照《方案》确定的整治重点,组织力量,结合行风评议,对整治工作进行检查总结,建立旅游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分级负责。

全县旅游市场秩序整顿和规范工作在县旅游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开展,县旅游局负责组织部署、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县旅游整治有关成员单位(部门)要紧密协作,形成合力,联合执法。要按照统一要求,组织好整顿规范工作的落实。各旅游经营单位都要由主要负责同志或法人挂帅,明确工作责任,自觉组织好本单位的自查自纠、整顿规范和行风建设工作。

2、创新管理机制,探索长效管理。

要充分发挥县假日办的统筹协调作用,启动联动机制,不定期深入各旅游企业开展检查工作;各部门要建立通气通报制度,对存在的问题及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和协调;旅游管理部门一定要进一步转变职能,转变作用,依法行政搞好服务,为旅游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篇9

前言 

对旅游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优化,不仅能够促进旅游企业的发展,对于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来说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旅游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加强旅游管理不仅可以合理地优化旅游企业的产业结构,还有利于净化旅游市场,奠定构建文明、健康的旅游市场的基础,因此,在旅游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强旅游管理。 

一、加强旅游管理的必要性 

旅游业是本地对外形象的一种展示,加强旅游管理可以推动当地旅游公共产品的完善,通过旅游产品可以更好地向游客展示本地旅游的特色。比如通过旅游管理可以对旅游产品进行开发和保护,例如通过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可以提高游览者的满意度,同时能够增加旅游企业的经济利益。另外加强旅游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避免旅游行业出现的恶性竞争,比如在旅游管理的过程中政府部门可以对于旅游企业的产品价格进行宏观调控,对旅游市场进行相关秩序的制定,可以将旅游企业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引导,使旅游业得到良性发展。 

二、当前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宏观调控力不足 

在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旅游管理问题暴露出来,比如在旅游宏观调控方面,由于对旅游市场的监管力度不足,使得38元一只龙虾、“灯影牛肉”等等的问题出现。另外缺乏旅游市场的宏观调控,使得旅游景点景区涌现出大量假冒伪劣的纪念产品,比如10元的“兵马俑”、5元的“苏绣”等等。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旅游的行业发展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阻碍作用。 

(二)旅游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逐渐应用于各行各业,同样旅游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借助先进的科技来提高信息化程度。旅游作为一种“无形”的产品,被人们消费,在人们进行旅游选择以及旅游商品的购买过程中,如果没有信息技术作为依托,这个过程将极其缓慢,同时也将导致企业的规模效益不明显。比如在一些乡村游和农家乐的旅游景点,由于信息化程度普及率低,旅游管理水平的提高受到了制约,旅游行业发展仍停滯不前。 

(三)机构组织不健全 

旅游地区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不可缺少的监督、管理和协调作用。目前部分旅游景点旅游组织机构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亟待解决,比如缺少旅游协会,或者旅游协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旅游协会是一个自主性群众性的旅游管理组织,它可以对旅游景点地区的各个方面起到监督管理作用,还可以对游客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加强景区与当地政府部门之间的联系等。但是由于各地对旅游管理重视程度的不同,不同的地区旅游协会的发展现状也各不相同,有些甚至出现了旅游协会中机构不健全、职能分配不明确、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影响到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三、旅游管理问题的优化策略探讨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旅游是地方经济、文化的体现,在旅游管理中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积极解决旅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地方旅游管理中,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对于旅游业的整顿力度,制定出一些适应各个旅游景点的条例规定;对于景点餐饮、娱乐摊位进行监管;对于出现的不文明、不合法情况及时处理,比如针对漫天要价的餐饮业进行价格调控,利用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市场的秩序维护,对于不正规的纪念品贩卖摊位进行严厉的打击,彰显政府的权威地位。 

(二)加强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众多新型旅游方式的涌现,旅游管理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目前出现的乡村游、农家游潮流,在互联网的传播下,不仅可以提高景点的知名度,还可以提高旅游的服务感。例如,通过一些旅游APP软件,地方特色旅游信息,可以提高旅游服务半径;另外利用网络进行旅游市场的调研和规划,可以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旅游市场管理。 

(三)健立健全旅游行业协会 

经实践证实,旅游协会在旅游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就当前的旅游管理现状来看,旅游协会在旅游管理中的作用发挥甚微,一方面是有极大部分旅游地区未设置旅游协会组织;另一方面体现在旅游协会的存有形同虚设。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旅游管理中要完善旅游协会的构建,比如在地方建立旅游协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协会机构中不同人员职责分明,各司其职。另外注意在旅游协会招募成员时,要侧重于高素质人员,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从而使得旅游协会在旅游市场中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四、结语 

篇10

一是在学校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很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校内设有与旅游管理专业相关的实训室,如客房实训室、茶艺室、旅行社实训室、会展工作室、营销谈判室、形体训练室、导游实训室等,并成立了省级资格的旅游管理实验中心。二是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遵循以实习促就业的原则,在全国各地选择了多家层次高、信誉好、管理规范、有品牌知名度的旅游类企业,建立了较为稳定的合作关系,很好地满足了学生实习需要,有效促进了就业。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向一线城市和旅游前沿地带,如海南、杭州等地,扩展学习就业基地。四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些教师也是旅游企业的中坚力量,他们为旅游企业提供相关的咨询、策划,使得旅游企业有了更好发展的同时,又可以把实践经验融入教学之中,与学生分享,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弊端

21世纪以来,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持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对旅游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旅游高等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旅游师资队伍建设始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例如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实践经验,业务水平低下,教育思想观念陈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滞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等诸多问题一直阻碍着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

(一)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一是新旧体制并存于高校管理运行体制中,致使管理效率由于规模过大、层次过多而变得低下。针对教师队伍管理缺少必要的竞争和激励机制,如在教师选任、聘任、考核、培养、流动等环节缺乏有效机制;二是高校泛行政化现象严重,如非教学人员过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导致教学科研中心地位工作无法落实到位,尤其是一些地方高校的“官本位”思想至上,这不仅导致了高校人力资源的开发缺乏活力,而且助长了部门间的摩擦与权力的腐败,影响了教师队伍的建设;三是一些高校责权分离,例如院系作为一级用人单位,只有师资使用权,没有师资调配用人权等权力,学校统得过死,也就影响了院系积极性的发挥。

(二)师资队伍地位不够重视。一是国家投入科研经费不足。2009年,我国的R&D经费支出总额达到5,433亿元,比上年增长17.7%,但R&D经费投入的强度仅为1.62%,而世界绝大多数发达国家的R&D经费强度都在2%以上,甚至会超过4%;二是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缺少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例如,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企业没有为专业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相关行业协会筹办的各种论坛、研讨会等多是表面文章,没有真正做好师资队伍之间的良好沟通。

(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教学质量有待完善。一些教师由于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不能够很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这就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创新能力。另外,由于学校的传统教学管理体制和实践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使得教师不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深入企业实践获取经验,或虽有机会进入企业但往往流于形式,致使教师的实践效果不佳及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

三、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只有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激励广大教师并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与创造精神,才能实现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完善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准入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十分重视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其明确指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高校教师队伍。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和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要加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就必须健全高校教师管理制度。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提高教师质量,只有建立了良好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优秀教师才会得以涌现。而要提高教师的水平与质量,关键在于大幅度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因此,高校必须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完善教师资格考试、资格认定、职务评聘、招聘录用、培养培训和考核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师资格标准,严把教师的入口关和使用关。例如,在招聘或引进教师时,高校要在其毕业学校、基础学历、专业学术水平、职业道德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层层把关,严格专职教师准入资格并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面向社会多方位引进,公开招聘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队伍激励措施。加强对旅游专业教师的激励,激发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完善教师职称制度,为教师提升自身专业化水平创造更好的条件。同时,高校还应规范用人行为、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岗位管理等。例如,在高校内部建立起一系列人尽其才、知人善用的竞争激励机制,完善旅游教育科研立项和评奖制度;实行优秀教师动态管理,对照参评条件进行公开选拔;对于教学、科研、专业实践技能等方面特别突出的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此外,学校还应积极地选派优秀教师到国内外的对口专业院校学习考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逐步培养一批旅游管理专业骨干教师和教学科研带头人。

(三)鼓励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多参与企业实践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例如,德国的职业学校属各州所有,但在教师技能培养方面,联邦、州、地区及企业等各方联系十分紧密。雇主、雇员、企业培训机构和自由经济组织都积极参与教师技能培养,大、中型企业往往独立组织实训教师培训班,自己编制教材。而在我国,企业培训机构与高校的联系并不密切。因此,我国高校及相关部门应积极创造一切条件加强教师的教学实践环节,安排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也应积极主动与旅游企业如旅行社、宾馆、景区景点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同时还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做教员,利用寒、暑假期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培训。

(四)加大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科研力度。加强引导专业教师参加相关的学科研究,将知识与技能有效结合,力争使其转变为生产力,实现高校旅游管理教育的半企业化状态。为教师提供各种机会,鼓励多参与省、市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地方旅游法规的修订工作,多,编写教材,参与旅游景区(点)的规划、开发,为宾馆、酒店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或对酒店进行经营策划,承担旅行社经理、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等,进而促进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科建设。

(五)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在高校“三风”建设中,师德建设居于关键地位,它是校风的核心内容,又是形成良好教风和学风的先导。加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师德建设,就应该切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打造健康向上的校园育人环境,创造教师良好职业道德氛围。促使教师具备新的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适应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另外,还要大力倡导教师修身养德,不断增强教职工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达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