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金融风控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金融风控管理

篇1

与此同时,350亿单日交易的数字后反映了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根据阿里巴巴统计的数字,在11日当天,一共产生了1.7亿笔交易、1.5亿个包裹,据说华为为了支持当天的交易动用了4万个服务器。相比下,美国奥巴马医改启动首日,几百万人登录后,花了几亿美元搞的一个网上系统马上就垮了。所以,11月11日350亿背后不仅反映了电子商务巨大的潜力,而且也反映了我们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一个侧面。

关于互联网金融,我想分两个方面讲。

第一方面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优势和发展趋势。毫无疑问,互联网金融在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之内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大势所趋。从概念上来说,互联网金融可以定义成互联网技术和理念与金融活动之间的一种结合,它不仅包括互联网公司从事一些金融活动,也包括一些金融企业怎么样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同传统的金融服务渠道相比,互联网金融有三个非常明显的优势。

第一个是技术优势。互联网技术发展对于降低金融活动的成本有积极的作用,最直接的例子是金融业务的网络化,像网上银行、网上券商,通过互联网的新兴技术,把它做得更便利更有效。根据美国有关机构的研究显示,互联网技术支持下每笔业务的平均成本仅仅相当于传统模式下的大约10%左右。全球第一家网上银行1995年才开始出现,中国第一个网上银行是1997年由招商银行推出的。到2012年,我国网银客户已达到6亿多人。由于技术支持和成本降低之后,出现一个新的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第三方支付在2005年由支付宝开始做,至今已达到13万亿元的规模。同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来比,中国在这个领域的发展速度是毫不逊色的。

第二个是信息优势。金融活动实质上是金融中介,把资金提供方和资金需要方撮合起来。金融领域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因为存款方和贷款方之间信息不对称,银行可以提供对借款人信贷资质的审核和贷款设计(如对抵押品的要求)。我们最近几年政府一直鼓励支持,但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的一件事是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虽然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求银行执行“两个不低于”的准则,但实际上效果并不显著,小微企业仍然抱怨融资难的问题。对于传统银行来说,它们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不能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在搜集个人和小微企业数据方面有巨大的优势,因此我认为小微金融是推动互联网金融最值得期待的一个领域。金融学有一个理论叫长尾现象,即金融服务20%的客户创造了80%的收入,而剩下的80%的客户可能是互联网金融大发展的一个可能领域。比如阿里小贷,它最大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客户的消费和信贷方面的数据,这可以有助于建立动态的违约模型。对于那些规模很小的借款方,没有抵押或者没有传统方法进行资信分析,这种模型非常重要。它可以提供信息方面的优势,有助于提供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这是互联网金融在未来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国推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第三个是经营理念优势。互联网企业强调更多的开放、平等或者协作,P2P、C2C、众筹都起源于互联网经营模式。我们可以称之为互联网平台模式在金融中的运用。从这方面看,三中全会中提到要建设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融资体系,鼓励金融创新。互联网金融毫无疑问在这方面提供一个新的平台、新的思路以及新的理念。

第二个方面是互联网金融有其优势,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把这一可能转化为现实,我们需要解决那些问题呢?我想强调四个方面。

首先是技术层面。从技术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包括成本方面、资信方面的优势。但是,互联网金融需要解决便利和安全同时兼顾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吸引客户最主要的一点是它的便利性,如手机支付。但在维持便利性的同时,如何解决身份识别,保证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这是我们发展互联网金融首先要面对的一个问题,也是相对较小的一个问题。

其次是在信息处理方面。刚才提到互联网金融有着非常大的优势。互联网公司,如百度、微信,它们有巨大的用户群,也有天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不仅仅包含我们金融业务需要的财务信息,也包括很多不太相关的信息。如何在金融业务中使用这些信息,需要解决几个问题。第一个就是如何判断数据的可信度,甄别和提炼数据背后的不同信息。第二个是在这些历史数据的基础上,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或者建立信贷模型对信贷风险进行预测。此外,以历史数据和模型为基础的信贷分析是否能经受市场的考验,也有待观察。

第三个是互联网企业需要培育金融理念。互联网企业开放、平等、协作的理念毫无疑问会对传统银行带来冲击。但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如何把互联网的理念和金融理念结合起来。互联网企业更强调开放和动态,如果我们看全球的互联网企业的话,几乎每十年都看到新一轮的行业龙头更新替代。但从金融行业来看,我们会看到更多传统百年老店,金融行业的基因在于风险控制。一个典型的银行家会在一个大晴天带一把雨伞。如果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如何适应金融的心态,如何建立风险控制体系,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篇2

与互联网金融业迅速成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来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风险的集中爆发期,不少的P2P平台跑路或倒闭,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被曝挪用客户备付金。由于利用了互联网技术开展业务,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牵涉人员较多,分布范围广,涉及金额巨大,与过去传统的金融业态不同的是,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突发性更快,传染性更强,更具广泛性,一旦在安全上出现问题,风险就会瞬间爆发,并迅速蔓延开来,由于牵涉人员多,风险爆发集中,极容易引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危害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所以,当前做好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将风险防患于未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主要指交易主体无法履约造成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实质仍然是一种金融活动,互联网只是技术实现手段,因此,传统金融具有的信息不对称,违约等风险因素并不会因为互联网而消失,反而会更加突出。互联网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不高,业务过多依赖于线上办理,信用审核的手段和渠道不完善,由于网络作弊行为存在,网络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也会受到影响。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服务主体与客户无法面对面接触,交易双方在身份确认,信用评级方面信息也不对称。另外,资金流向不明,追偿机制和措施不完善等,都易出现资金违约,信用风险较高。

二、监管风险

监管风险指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真空或监管不力带来的风险,简言之就是管不了和管不住的问题,管不了是法律问题,管不住是监管手段问题。

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的监管主体表述模糊,对互联网金融机构没有清晰的市场准入规定,对行业属性和业务模式作出明确定位的也比较少,尽管目前出台了一些指导意见或征求意见稿,但离实施细则落地尚有一段距离。由于缺乏监管,很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业务边界模糊,业务随意性较大,比如作为比较典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也是目前最为活跃的业务之一,P2P网贷,无论从资金来源,信贷客户构成以及业务模式看,其实质仍然是民间借贷。对于线下传统的民间借贷,其所涉及的业务流程、风控管理、适用法律、司法解释和纠纷处理等,都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相对成熟的体系,但搭上了互联网的网贷,却似乎游离于法律边缘,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有效的规范,稍有不慎,就可能触碰“红线”,造成风险的集中爆发。

再者是监管手段的缺失,能管,但管不管得住又是个问题,互联网金融所对应的信息技术环境日新月异,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通过网络进行,交易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空限制,交易对象模糊,交易过程不透明,监管机构难以准确了解金融机构业务模式、客户信息、资金流向、资产负债等实际情况,很难采取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进行监管。

三、流动性风险

同传统金融业一样,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如果缺乏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一旦资金链断裂,必然引发流动性危机。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于第三方支付和网贷领域,第三方支付存在着资金期限错配的风险,问题集中在对沉淀资金的不当利用上,如果第三方支付机构对备付金存管处置不当,擅自挪用备付金,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而P2P拆标错配是引发P2P平台流动性危机的主要根源,即P2P平台将项目拆分为更小金额或更短期限的标的进行招标,例如把12个月500万的标的,期限缩短为三个月,滚动放标四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投资者偏好,增加交易量,但由于存在明显的时间期限错配,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或偿还逾期时,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挤兑,进而引爆流动性风险,那些卷款跑路的P2P企业,往往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四、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依托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金融模式创新,必然受制于技术缺陷而产生风险,甚至有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是技术风险,非业务创新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技术风险在互联网的开放背景下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完全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日常操作主要通过计算机软硬件和网络进行,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软件存在的漏洞,计算机病毒的存在与传播,普通用户IT知识的缺乏等,都给黑客提供了可乘之机,当人们通过互联网进行金融活动时,就有可能受到有目的的网络攻击而导致信息泄露或资产损失。

此外,基于大数据的数据挖掘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支撑,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没有对数据的创建、存储、传输、使用、销毁整个生命周期建立起完整的保护机制,个人信息和交易数据等敏感信息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也可能出现泄露。

再者,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要保证交易的实时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服务器在线率,软件的可靠性、安全性等都有高于一般应用的要求。因此,在目前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设备采购,技术开发,安全管理投入不足的情况下,技术性风险问题也就显得尤为突出了。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但如果防范和处置不当,就会对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带来一定危害,规避互联网金融风险是管理者,经营者,投资者必须认真考虑的事。针对以上四类当前比较突出的风险,可采取如下措施。

一、防范和处置信用风险

积极开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信用评级体系建设,引入独立、权威的第三方评级机构,采取科学的评级方法,合理,规范的评级程序,通过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法性、管理能力、产品信息、财务信息和负面信息等指标进行查证,客观真实地评估其经营能力,最终以符号形式明示出来,供投资者判断企业风险状况,做出投资决策。在建立评级体系的同时也要建立信用惩戒机制,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披露和曝光,对失信企业或个人采取公开警告,黑名单或强制退出市场等惩罚。

积极推进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建设,将互联网金融统计逐步纳入金融业综合统计体系,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互联网金融企业基本经营状况和重大信息的披露,进一步推动互联网金融实名制,对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对交易者的信用状况进行提取核实。

二、防范和处置监管风险

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必须要明确监管主体,做到有法可依,针对监管中的空白领域,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市场准入、业务模式、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和责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加快立法进度,完善监管执法体系。目前,已有一些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更多的规章制度也正在起草或修定之中。这些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无疑对规范当前互联网金融平台运行,降低风险发生提供了重要法理依据和保障。

但个人认为,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也应充分考虑微观主体创新需求,不宜管得过严过死,对互联网金融立法可参考自贸区建立的“负面清单”制度,为企业合法合规经营划出清晰界线,同时也为创新留足空间。

对于监管手段缺失或滞后的问题,应加强监管部门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储备,及时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新设备,对新技术的引进可以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新设备的开发和采购采取社会化招标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市场化技术力量进入。

三、防范和处置流动性风险

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危机,必须要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流动性风险管理,做好充分的流动性准备,在资金的存量和流量间找到一个平衡,可以仿效央行对银行机构设立的存款保险金制度,要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建立风险备用金制度,与备用金托管银行合作设立备用金专用帐户,按一定比例划入风险备用金,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可先启用风险备用金进行垫付。

同时要规范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业务模式,规范第三方支付备付金存管行为,严禁挪用客户备付金或以备付金为他人担保,严禁P2P企业拆标,债权转让,自设资金池等行为,设立抵押制度和联动机制,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与法院,拍卖行,典当行和房地产交易中心等建立合作机制,一旦借款人出现履约风险,可将抵押品顺利变现,从而保证了投资者的投资能得到相应的资金兑付保障。

四、防范和处置技术风险

金融管理者对技术风险管理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始终将技术安全工作放在首位,制定严密的安全管理策略和制度并严格执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安全设计要符合计算机安全技术标准和金融行业信息系统相关标准,确保系统各层级安全。对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必须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从网络层隔离互联网和内网,并对网关做病毒过滤和入侵行为检测,配置不同分工的服务器,设置防火墙确保网络访问安全,对数据加密传输并做好异地备份,加强软件开发和测试确保应用程序安全。同时,要将日常技术安全检查纳入到企业的风险管理控制中。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互联网金融;互联网融资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伴随农业产业化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农民市民化,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微企业、创业型企业和日益增加的城镇居民,对金融都有着强烈而迫切的需求。这些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对城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在部分中小城镇、县域城市、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低成本和跨时空的特点,弥补这些地区金融服务的短缺,不仅能提供更便捷的存贷、结算、支付、理财等传统金融业务,也能提供新的融资方式和融资渠道,是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创新。

1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开始进入到飞速发展阶段,主要在支付结算领域、融资领域、征信领域及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等发展迅速,规模不断上升。本文重点阐述与新型城镇密切相关的第三方支付、P2P贷款、众筹及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的发展现状。

1.1第三方支付增速趋于平缓

第三方支付根据业务类型可以细分为网络支付、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网络支付中的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是主流。2013年之前主要以互联网支付为主,2013年之后移动支付迅速发展。随着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的进入资质变得更加规范,2016年以后动支付的交易规模增长趋于平缓,2019年移动支付的交易规模达到226.2万亿元,同比增长18.7%(图1)。

1.2P2P借贷平台进入退出和转型阶段

2013年之后,P2P贷款迅猛发展,问题平台不断。随着监管不断深入,平台进入退出和转型阶段,2017年后,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不断下降,综合收益率相对稳定,年成交量和贷款余额都急剧下降。2019年成交量为9649.11亿元,相比2018年减少了46.24%,创近5年新低。贷款余额也同步走低,2019年末总体贷款余额同比2018年下降37.69%(表1)。数据来源:网贷之家2015年―2019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

1.3众筹平台减少,项目质量提高

众筹作为新兴融资方式,其发展受到小微企业和创业者的欢迎,据众筹家的人创咨询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我国处于运营状态的众筹平台共有67家,近三年的平台运营数量呈下降趋势(表2)。虽然众筹平台的数量骤减,但众筹成功项目及融资额都成上升趋势。2018年上半年,共发起项目48935个,成功项目数为40274个,成功项目融资额达到137.11亿元,与2017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4.46%,成功项目支持人次约为1618.06万人次。

1.4传统金融互联网化众发展迅速

传统金融互联网化是指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业务,主要包括互联网保险、互联网银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消费金融等。一是商业银行大力布局互联网业务,尤其是网络支付和移动支付。2018年末,商业银行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570.13亿笔,较上年同期增长17.36%;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605.31亿笔,较上年同期增长61.19%。二是互联网保险在经历了上升和下滑阶段后,开始回暖,2019年,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2696.3亿元,同比增长42.8%。三是互联网消费金融于2013年~2014年起步,2016年~2017年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7年互联网消费金融放贷规模达到4.38万亿元,较2016年增长了904%;2018年达到约9.78万亿元,同比增长122.9%。与此同时,证券公司也在利用互联网全力开展相关业务。

2互联网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模式

互联网金融以其高效率、低成本、跨时空等优势,满足城镇中小微企业和居民对金融的特殊需求,更好的推动了新型城镇化建设。互联网金融支持城镇化建设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模式进行: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模式、第三方支付模式、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

2.1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模式

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模式主要是指传统的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各项金融业务。银行互联网模式主要是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提供综合;证券互联网模式主要包括证券公司基于互联网自建平台提供网上综合理财服务和证券公司与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网上商城开展相关业务;保险互联网模式主要是指保险公司利用官网开展业务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产品。随着传统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尤其是银行和证券的互联网模式,不断创新业务和产品,很大程度上节约交易时间和成本,提高效率。同时,也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极大改善了城镇化建设中县域小城镇、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环境,满足这些地区支付结算、融资、投资理财等金融需求,推动城镇化进程。

2.2第三方支付模式

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之一,以其便捷性和高效性的特点,打破了交易支付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已成为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改变了企业和居民的支付结算方式和习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随着第三方支付的覆盖面不断拓宽,使城乡居民的支付结算高效便捷。同时第三方支付提供的信用数据、金融增值等业务,对城镇化过程中小微企业及自主创业者融资提供帮助,一定程度上缓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升融资成功率。

2.3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

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主要包括P2P借贷、众筹和电商小贷。P2P网贷平台定位中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消费信贷,低门槛、低成本、贷款易是其重要特点;众筹主要服务自主创业者和个人,其特点是融资金额小数量大、融资门槛低、开放性;电商小贷主要服务对象是电子商务平台的商户,其特点是高效率、低成本。互联网金融融资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中小微企业、自主创业者及个人融资问题,尤其电商小贷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3互联网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路径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小微企业发展、及城镇居民日益增加的金融需求,金融一定要根据实体经济的需求不断创新,互联网金融以其低门槛、低成本及跨时空的特点,在支持农业产业化、中小微企业融资及城镇居民金融需求方面都有着自身的优势。

3.1互联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然而小城镇及农村地区金融覆盖面不足,金融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发展金融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满足,互联网金融跨时空弥补金融缺失问题,提升金融覆盖面,能一定程度上推动城镇化发展。一是网络银行和手机银行、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金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对支付、结算、汇兑、存贷等基本金融业务的高效率、低成本要求。二是以P2P为主的互联网融资平台,为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中小微企业、自主创业者、农村电子商务等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满足个性化的金融需求,提升融资效率。

3.2互联网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

城镇化进程中,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农民市民化,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中小微企业和自主创业者,原本就属于融资难道的主体,加上新型城镇金融体系不完善,这些企业依靠传统金融机构贷款非常困难。以P2P借贷、众筹、电商小贷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融资平台,能够打破时空限制,点对点、低成本、高效率提供融资,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P2P借贷能较好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众筹能有效解决自主创业者融资问题,电商小贷则能解决乡镇电子商务企业的融资问题。城镇化中中小微企业是重要建设主体,互联网金融促使其长远发展,从而有效推动城镇建设。

3.3互联网金融服务城乡居民多样化金融需求

新型城镇化建设伴随农民市民化,城镇居民增加,又随着城镇化进一步发展,居民的财富日益增长,对金融的需求更加多样化、个性化,除了支付结算等传统金融需求,还有信贷和理财需求都越来越普遍。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的创新,为居民衣食住行、旅游消费等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支付结算方式。而互联网证券、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和P2P借贷等为城镇居民提供低门槛、便捷性的理财渠道。众筹、P2P借贷、互联网消费金融与电商小贷也为城镇居民个人贷款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4对策与建议

4.1加强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

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包括网络设施和信息化设施建设。二是政府要引导推动,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需要靠政府的引导和支持,让广大中小城镇及农村地区互联网金融得以正常正规发展。三是加强互联网金融宣传,加深乡镇及农村地区居民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引导其正确安全使用。

4.2创新城镇化互联网金融产品

互联网金融企业要逐步扩大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持面,积极开拓中小城镇和农村市场,根据新型城镇化的金融需求,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一是加强农业产业化、乡镇旅游、城镇自主创业者的信贷产品创新,提供更多的针

对性信贷支持。二是创新适合中小城镇居

民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提高安全和收益。三是加强第三方支付支持城镇化的服务创新,改善支付环境和拓宽支付领域。

4.3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作为发展中的金融创新模式,互联网金融存在较大的风险,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首先,政府需要从监管层面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行业发展,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其次,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要加强风险管理,行业成立管理、监督等自律性组织,制定行规。企业内部成立专门的风控管理部门,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从事相关业务。最后,城乡居民个人应该加强互联网金融认知与风险意识,积极保护个人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陈清风.互联网金融背景下陕西省涉农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13(9):69-70.

[2]乔小燕.苏州互联网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吴江地区为例[J].时代金融,2017,38(12):39-41.

[3]刘宝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9,39(24):173-174.

篇4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当分享经济挺进金融领域,“共享金融”应运而生,陆金所(全称上海陆家嘴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市场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共享金融领域的代表企业之一。陆金所于2011年9月成立,旗下网络投融资平台2012年3月正式上线运营。结合全球金融发展与互联网技术创新,主要为中小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投融资服务,截至2016年6月,用户已超过2342万人,活跃投资用户达587万。

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

“共享金融是去中介化的过程,其典型形式就是P2P和互联网众筹。”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姚余栋2015年对“共享金融”概念的定义。陆金所最早以P2P网贷为起点,如今,已从 1.0时代的单纯P2P网贷平台跨越至3.0时代的一站式线上财富管理平台。

1.0时代,陆金所业务以自营模式运营P2P网络借贷为主,帮助个人直接投融资,并连接不同地区间投融资需求,努力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如2012年3月推出的首款服务“稳盈-安e”;进入2.0时代,陆金所横跨银行、保险、证券、公募基金、不动产以及P2P等九大市场,提出打造满足不同投资者以及投资者不同人生阶段、不同需求的一站式财富管理平台概念,引领包括P2P网贷等互联网金融平台整体转型升级;3.0时代后,陆金所聚焦打造综合财富管理平台,在服务方面提供基于大数据的资产组合管理及推荐功能等,上线了更丰富的资产类别。

在我国现有的融资格局中,中小金融机构能够得到的金融资源有限,90%以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很难获得贷款。中小企业“融资难、生存难、发展难”的问题引起中央政府的重视,“鼓励引导和规范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的政策支持也应运而生。

2015年以来,陆金所已经陆续推出了P2P开放平台、基金平台、跨境交易平台、保险平台等多个领域的开放平台,与超过500家机构建立了合作。以P2P开放平台为例,针对P2P平台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产品开发能力弱、运营成本高等难点,陆金所P2P开放平合前海征信为P2P平台提品设计、征信等贷后服务,努力促进行业共同发展。

用户财富管理需求是多样的,仅靠一家、两家机构很难满足,因此要打造开放平台,让一切能够提供服务并满足风控要求的公司和机构参与为用户服务,最终形成完备的互联网金融生态体系。而“互联网+”鼓励开放共享和融合创新,对形成开放、共享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让普通人品尝共享金融果实

提到共享金融对普通人生活的改变,让本来“高大上”的投资走进平民百姓生活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通过不同的理财平台,投资人可以足不出户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种类繁多的投资项目。但共享金融能做的并不止于此。

面对普通人的融资需求,陆金所意识到,首先要满足实体经济目前还没被满足的需求,为普通客户提供更多安全可靠的投资渠道。在陆金所的“稳盈-安e”服务中,投资人有三分之二来自于北上广等一线城市,而借款人则大部分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借款人多是普通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企业企业主。通过陆金所这样的平台,资金在区域之间产生流动,将一线城市投资者中的闲置资金转移至中西部地区急需资金的小微企业及个人,甚至带动地方资金的周转和经济的发展。

陆金所控股面向所有金融机构、企业及个人客户,通过整合线上和线下渠道,以互联网为媒介连接供需两端,努力通过金融交易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客户的各类金融需求。2016年5月,陆金所控股完成了对普惠金融业务的重组,整合了普惠金融事业群以及前交所,从而形成旗下陆金所、前交所、普惠金融“两所一惠”的战略布局。

风险管控是安身立命之本

2016年4月,“中晋系”的多家相关联的公司被曝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诈骗犯罪,继e租宝、金鹿之后,又一家大型理财平台轰然倒地。上网搜索相关信息,“跑路”的理财平台数量飙升,涉及的金额更触目惊心。

风险是互联网金融行业绕不开的话题,而自成立之初,陆金所即以其风控能力而出名。“跟一些动辄‘跑路’的P2P平台相比,陆金所平台上的资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过一例无法兑付的风险事件。”陆金所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执行官杨峻说,“再严格的风控也并非意味着零风险。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通过风控严格准入项目,做到资金、资产精准匹配,在风险控制与客户体验中找到最佳平衡点,一旦发生问题能够及早识别风险,减少投资者损失。这也是陆金所在行业‘大浪淘沙’中‘活下去’的安身立命之本。”

从2015年率先在业内提出“七步风控体系”,即通过七项措施(风险政策制度框架体系、信用评级、信息披露、投后预警监控、风险管理系统、风险评价体系、资产与资金的精准匹配)在资产端建立起全过程、立体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到如今强调借助“适配系统”精准地将投资者和产品进行风险适配,把风险承受能力不够的投资者拦在门外,陆金所在风控管理方面的每一次发声在业内都显得非常“特立独行”。

篇5

低调的信而富上市成功了!

4月28日晚,这一消息让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兴奋起来。当天,信而富以股票代码“XRF”正式登陆纽交所,发行了1000万股ADS,发行价6美元,募资6000万美元。开盘后股价上升至6.65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0.8%,根据开盘价和总股本计算,市值达到4.2亿美元。

行业之所以为之振奋,是因为信而富是今年第一家正式登陆纽交所的金融科技企业,也是继宜人贷2015年年底上市之后国内第二家赴美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公司。近两年中,竟然再无登顶者。当晚,纽交所现场的记者表示,信而富创始人兼CEO王征宇很激动,因为这次上市很不容易。他表示,一个成熟的行业有清晰的定义和业务,投资人很容易理解和判断,但是目前信而富所处的行业并不是这样,因此美国的投资人需要时间了解我们、了解我们的相关业务。

自2001年成立,到2005年完成A轮融资,再到之后的B轮、C轮融资,一直到2017年实现上市,信而富就像王征宇本身一直很低调,但却有着深藏不露的味道。

押宝国内市场

信而富创始人、CEO王征宇博士在美国期间一直从事与统计学、征信、大数据、分析评分及决策理论有关的消费信贷领域,长期从事消费信贷管理,负责控制风险,提高价值综合策略的制定,先后为众多国际著名金融机构提供咨询服务。2001年回国创业,亲身经历和参与中国征信体系的建设、信用卡行业的诞生。

当被问及为什么会在国内创业,王征宇表示,2001年国内征信领域包括消费信贷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基于长期在美国消费信贷领域的业务实践和切身感受,他判断中国的信用市场领域将大有可为。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召唤我回到中国,是去做这番事业的时候了!”在互联网浪潮的大趋势下,王征宇放下了在美国打拼多年的中产阶级生活和工作回国创业,开始了信而富的创业历程。

成立于2001年的信而富,未正式成立线上网贷平台之前,曾长期深耕征信领域,帮助人民银行及旗下上海资信开创国内最早的征信系统和征信数据综合评估项目,曾为国内一半以上的全国性银行提供风险决策、模型评分等信贷管理技术服务,并帮助服务银行发行超过1亿张信用卡。

2010年,开始涉足互联网金融业务,为出借人和借款人搭建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提供撮合服务。根据信而富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3月31日,信而富平台累计借款人约200万,撮合交易借款数约1500万笔。

在信而富业务拓展的过程中,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甚至金融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金融行业面临着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在服务、创新、效率等方面受到不同程度的挑战。而互联网金融行业本身,由于进入者众多,一度引发各种乱象。综合来看,只有风控管理做得好的企业,才能在快速发展中获得稳定的成绩。

长期致力于和银行打交道的王征宇,在拓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时,竟然选择了服务于5亿没有信用卡的人群。事实上,这个人群参差不齐,是银行尚未服务到的人群。从长远来看,虽然这是创业公司的机会,但更是挑战。

琢磨“爱码族”需求

2016年末,信而富拥有140万客户,贷款1000万笔,到2017年第一季度结束,信而富获客200万人,同期增加贷款500万笔,累计达到1500万笔。

在不断增长的贷款笔数背后,是“爱码族”们一点一滴的需求。什么是“爱码族”?据信而富介绍,“爱码族”(Emma)是英文 Emerging Middle-class, Mobile Active consumers缩写,他们受过教育,按劳所得,频繁上网,是成长中的年轻一族,但为传统金融机构所忽视。信而富相信,“爱码族”代表着全球最大的尚未开发的消费信贷市场机会之一。

在王征宇眼里,这个用户群体足够庞大。根据央行统计,截至2015年10月份,央行数据库覆盖了8.5亿自然人,有3.7亿是有个人信贷记录的,还有近5亿没有任何征信数据,但是有身份证、五险一金等信息。在他看来,多达5亿人有工作、有还款能力,如何为他们服务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5亿人缺乏完整的征信数据,按照银行传统的风控手段,难以识别风险,也难以给贷款定价,而且这类人信贷客单价又不高,信贷带来的预期收益难以覆盖高昂的获客成本。

那么,获客成本到底有多高呢?王征宇做过测算:美国的信贷行业很发达,银行通过邮递纸质信函来获取客户,实际的转化率大概在0.3%左右,每个获客成本平均400美元左右。而中国的线下信贷机构,获客成本为3000元左右。也有一些小贷公司或者民间借贷愿意给其提供借款,但是大多的借款成本非常高,“爱码族”承担不起。

怎么才能在这尚未开发的消费信贷市场中抓住机会?在金融风控行业深耕多年的王征宇,发现了破荒之路――提高风控水平,降低L控成本和获客成本。

以多年服务银行业的经验和风控的专业能力,叠加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风控技术,信而富采用“低起步、稳成长”(Low and Grow)策略,通过独有的预测筛选(PST)、自动决策(ADT)等核心技术,帮助“爱码族”建立个人信用历史,满足用户全生命周期的消费信贷需求,以较低的成本和风险完成大规模、高质量的借款人获取。

篇6

文 /《中国证券期货》记者 雒招霞

为规范互联网保险经营行为,促进互联网保险健康规范发展,日前,中国保监会印发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办法》的,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制度正式出台。

去年12 月10 日,保监会曾对《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征求意见稿已经征求了很长时间,此次监管办法也是综合了各方的意见。

7 月18 日,十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支持有条件的保险公司建设创新型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保险销售等业务,鼓励保险公司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提升互联网金融公司风险抵御能力。

据了解,该《办法》首次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定义,是指保险机构依托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自营网络平台、第三方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业务。并以鼓励创新、防范风险和保护消费者权益为基本思路,从经营条件、经营区域、信息披露、监督管理等方面明确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的基本经营规则。同时,《办法》明确了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主体定位,规定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负责。此外,《办法》还规定,保险机构及第三方网络平台不得将相关信息泄露给任何机构和个人。

部分险种可跨区域经营

互联网保险产品能否跨区域经营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办法》规定,保险公司在具有相应内控管理能力且能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的情况下,可将四类险种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经营区域扩展至未设立分公司的区域。

基于互联网方便、快捷、跨地域等特点,《办法》适度放开了部分险种的经营区域限制,如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定期寿险和普通型终身寿险;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为个人的家庭财产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能够独立、完整地通过互联网实现销售、承保和理赔全流程服务的财产保险业务等。

此外,中国保监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并公布上述可在未设立分公司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险种范围。

一位从事保险研究人士认为,《办法》对机构网点少的小公司是利好,尤其是对信息化做得比较好的小公司,就可以在网上争得全国的地盘。

一家中型保险公司电商事业部负责人表示,《办法》对中小险企还是有些支持,最重要的是有些业务没有开设机构的也可以开展,不受区域限制。不过,这对大型保险公司会有些冲击。

互联网保险有效监管路径

目前,该《办法》还没有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做出特殊规定。尽管互联网保险产品种类繁多,创新产品层出不穷,但与传统保险产品并没有本质上差别。因此,《办法》未提出单独报备“互联网专用产品”要求,而是采取与线下产品一致的监管要求,由保险公司根据自身管控水平、信息化水平及产品特点,自主选择符合互联网特性的产品开展经营。保险监管机构主要通过事中监控和事后监督等措施,实施退出管理以加强对互联网保险产品的监管。

《办法》坚持“放开前端、管住后端”的监管思路,通过明确列明禁止性行为,建立行业禁止合作清单等方式,强化了保险机构和第三方网络平台的市场退出管理,充分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调节机制,督促保险机构及相关第三方网络平台依法合规经营。明确要求保险公司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的客户服务管理,建立支持咨询、投保、退保、理赔、查询和投诉的在线服务体系,鼓励保险公司创新服务方式,确保客户服务高效便捷,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对于跨区域销售的产品,对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或保险标的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险公司没有设立分公司的,保险机构应在销售时就其可能存在的服务不到位、时效差等问题做出明确提示,要求投保人确认,并留存确认记录。一旦发生互联网保险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退保、投诉 处理及客户服务等保险经营行为,应由保险机构管理和负责。而第三方网络平台经营开展上述保险业务的,应取得保险业务经营资格。

《办法》对互联网保险业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部分第三方网络平台对保险业务不熟悉,合规风控意识薄弱,导致违规承诺收益、产品信息披露不合规等违法违规现象,作出明确规定。《办法》要求明确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边界,强化其参与互联网保险业务的行为约束:一是明确职责定位。第三方网络平台可以为保险机构开展互联网业务提供辅助支持。若第三方网络平台参与了互联网业务的销售、承保、理赔等关键环节,则必须取得相应的保险业务经营资格。二是强化合规管控。《办法》明确了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业务规则,并要求保险机构加强对第三方网络平台等合作单位的管控责任,切实履行将保险监管要求告知第三方网络平台的义务。三是实施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第三方网络平台有配合保险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现场检查的义务,若有违反,保险监管部门可以责令保险机构终止与其合作。

另外,《办法》还表示,保险机构的总公司要对互联网保险业务负总责,实行集中运营、统一管理,不能以分公司的名义对外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

篇7

摘 要 金融创新驱动金融发展的道路往往都是布满荆棘的,只有披荆斩棘才能推动金融朝着为大众创造福利的方向发展。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金融逐渐成为万众追捧的对象,特别是P2P网络借贷,它为小微企业融资带来了曙光,既有效填补了大型金融机构难以普惠小微企业的信贷空白,又为众多小型投资者提供了新型投资渠道,资金得到有效配置。但由于初期缺乏严格的法律约束和行业自律,P2P行业中的借贷平台良莠不齐,频繁出现跑路、倒闭的现象,令社会堪忧,监管部门不断推行和完善法律法规、填补监管漏洞,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切身利益。P2P网络借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当出现重大问题时,我们应该是扼杀杜绝呢,还是将功补过、让其重生呢?本文将阐述P2P网络借贷的发展现状,并探究新形势下的风险监管举措,进而讨论它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P2P网络借贷 金融创新 风险与监管

P2P网络借贷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很多大大小小的跑路、破产倒闭的事件,但并没有警醒广大投资者,自2015年底E租宝的风险事件爆发以来,互联网金融,特别是P2P网络借贷基本成了众矢之的,曾经被万人崇拜且追捧的金融创新产物一瞬间跌入了谷底,引起了社会大众的质疑,P2P网络借贷被很多人挂上了“非法集资”的帽子。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自2013年以来,P2P网络借贷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整个金融体系,提高了金融效率,填补了信贷空缺,特别是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力响应了普惠金融的号召。P2P网络借贷的这些功劳是不可磨灭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正视它背后的问题,特别是监管问题,鉴于它的功劳,我们需要思考的是P2P网络借贷的重生问题,扭转行业偏离正确轨道,提升整个行业形象,发挥它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在引导P2P网络借贷合法合规发展时,内外监管必须双管齐下,根治病因,这样才能让其在阳光下蓬勃发展。

一、重述P2P网络借贷

P2P网络借贷是一种线上的个人对个人的新型借贷模式,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借款者可自行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款;借出者根据借款人的信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贷。它出现的背景是正规金融机构一直未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和替代民间金融机构,而P2P基于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支撑,大幅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为中小融资者和投资者创造借贷信息平台,弥补了正规金融机构的不足。P2P网络借贷使投资者和融资者都能受益,借款人可以避开银行较高的资金门槛并获得比民间借贷更便利的信用融资渠道,付出更低的借款成本,投资人可以充分利用手中小额的闲散资金,获得比银行存款更高的回报,优化自己的理财规划。

全球第一个P2P网络贷款平台是2005年3月成立于英国的Zopa,目前全球P2P网络借贷行业内比较关注的是美国的Lending Club和Prosper,它们运营比较规范,相关监管措施完备,信息披露也很充分。借鉴美国典型的P2P运营模式,中国以陆金所为首的P2P 机构数量自2013年以来保持快速增长态势,贷款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2016年7月,全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达到4160家,其中运营平台数量为2281家,累计停业及问题平台数为1879家,7月份当月停业及问题平台数为101家。贷款余额达到6567.58亿元,同比增加了193%,环比增加了5.7%。2016年7月,P2P网络借贷行业的成交量为1829.73亿元,综合收益率持续下行,紧逼10%,已下降至10.25%,环比下降了13个基点,同比下降了333个基点。7月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平均借款期限为8.18个月,环比拉长了0.36个月,同比拉长了1.43个月,大平台平均借款期限较长,受资金持续流入影响,综合收益率持续拉长。根据网贷之家的统计数据表明,7月份当月出现的101家停业及问题平台中,停业平台占比49.5%,跑路占比29.7%,提现困难占比19.8%,经侦介入占比0.99%。随着P2P网络借贷问题的层出不穷,投资者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个金融创新产物,必然也影响着其资金规模和综合收益率。

二、P2P网络借贷运营模式和风险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运营模式有很多种,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担保机构担保交易模式、P2P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大型金融集团推出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和以交易参数为基点并结合O2O的综合交易模式。根据《关于进一步打击非法集资等活动的通知》,第二种“P2P平台下的债权合同转让模式”属于非法集资范畴。但目前大多数P2P平台都是债权转让模式,但是资金实际流转不经过第三方,不会形成资金池。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中运营最成功的陆金所属于第三种,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旗下成员之一。按照中介类型划分,P2P网贷平台也可以划分以下两种模式:单纯中介型和复合中介型,如表1所示。

以第三方担保方式提供或可选择提供本金或本息的保障服务 借款人服务费收入;收取的担保费和向第三方担保公司支付的担保费之差

这些网络借贷平台为中小投资者和融资者搭建了资金桥梁,有效地配置了闲散资金,降低交易成本,为融资者快速提供资金支持。但我们要清楚的是,它们既不是传统的银行机构搬家,也不是新的条件下牟取暴利搞非法集资。我们在挖掘金融创新产物的潜能时,首要任务就是正视它背后的风险因素。

就近几年P2P网络借贷平台出现的问题而言,风险不断暴露,借款人无法按时清偿到期债务而给借款人带来损失的信用风险、平台自有资金不足以应对借款人提现需要的流动性风险、平台内部控制不严而导致借款人隐私权被侵犯的风险、监管缺位下的法律风险和第三方托管机制缺位条件下的资金安全风险,这些风险单独或集中出现在各种类型的P2P网络借贷平台上。就目前P2P行业的问题,体现最多的来源于P2P网贷平台自身:非法集资风险、产品异化风险和挪用客户资金风险,尤其是在市场监管不清晰的状态下,P2P网络借贷平台违背初衷、偏离轨道的行为越来越多。因此,若想让P2P网络借贷真正惠及经济社会,而不是扰乱经济秩序,就必须依靠多方力量规范其发展,否则将会使这个金融创新产物扼杀于发展初期。

三、P2P网络借贷风险防范与未来发展

纵看我国现存P2P网贷平台的发展,其中不乏持续健康稳健运行、实实在在为客户搭建信息桥梁的网贷平台。因此,为了保护消费者权益,提升互联网金融效率,应该从监管机构、投资者和网络借贷平台三个层面多管齐下,多维度地做好风险防范与监管。

首先从监管机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监管制度的出台,实现负面清单管理,在法律法规上约束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划定网贷行业的管理底线,明确不自融自保,不得设立资金池,不得夸大的行为。将客户引入第三方存款机制,实行独立第三方存管,而且由金融机构来承担,实现客户分散管理,有效防止网贷平台侵占挪用客户资金。同时,利用大数据模型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行业风险,将不法平台列入黑名单,打击非法业务活动。除此之外,加强行业自律管理,实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机制。然后从投资者角度来说,最重要的是强化风险意识与自我保护意识,在投资于网贷平台前要甄别风险,不要盲目投入大量资金。当发现潜在风险时要尽早脱身,避免风险蔓延与扩大。投资者作为风险承担者,要对不法网贷平台提高警惕,并作为监督者,及时举报不法平台,维护自身利益。最后从网络借贷平台角度看,一是要加强借款人的信息审核,并对借贷双方信息进行全面充分的披露和风险提示,让出资人能够充分了解这个项目风险。二是坚持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体现网贷平台差异化市场定位,保护出资人的权益。三是在开展营销过程中要做到合规,不逾越监管红线,不能以宣传和促销误导出资人和借款人,严格按照《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的相关规定规范平台业务,不能从事网贷业务边界外的违法行为。由此一来,在监管机构、投资者、网络借贷平台三股力量的共同约束下,实现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健康持续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P2P网络借贷的健康发展,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要回归信息本质,P2P本质上就是一个信息中介,是一个金融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优势来解决金融的获得性。正是由于大部分网络借贷平台的业务边界模糊,才会出现资金池,非法集资或者卷钱跑路。因此,P2P强调的是金融信息中介的功能,为处于信息两端的客户搭建桥梁,进行资金匹配,而不是类银行金融机构业务。二是强调小额分散的功能,它承担的是信息风险,而不是借贷风险,借贷风险应该是投资者自担的,小额分散可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而且从另一方面看,P2P服务的客户是大众,特别是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的中小客户,因此更提倡它是小额分散的经营原则。三是强调线上运营,P2P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的手段,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相关业务,因此P2P无论是从风控还是营销流程,都应该线上开展,坚持互联网经营。网贷平台应当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网络安全措施以保证它的发挥优势。四是强调主业经营。在复杂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混业经营的模式,而风险是高度融合的,在各个业态的关联经营下风险传递,没有进行风险隔离,同时也会带来风险交叉和风险连锁反应。因此P2P网络借贷应该回到资讯交互和风险评估的主业当中。

四、结论与建议

在金融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然要付出一些代价,在互联网金融大浪潮中,只有经得起考验的行业或机构才能生存下来,并经历一轮轮变革步入正轨。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有效的外部监管和行业自律,但监管切忌过严,以免抑制创新。相比美国Lending Club和Prosper两大借贷平台而言,P2P网络借贷平台在中国发展迅速,这是由于中国特殊金融环境下的金融抑制作用,P2P网络借贷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是势在必得的,因此P2P网络借贷是需要鼓励其理性发展的。但在监管方面,为了整个行业的稳健运行,我们既要借鉴英美的监管模式,又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出台适合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运行的法律法规,督促P2P网络借贷平台经得起考验,在未来发展得更好,实现普惠金融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董裕平.P2P网贷风险防范[J].中国金融,2016(06).

篇8

如果要盘点近几年的创业热点,互联网金融绝对不容忽视。从第三方支付到“宝宝”类理财,从众筹到手机理财APP,从大数据金融到P2P网贷,一次又一次掀起热潮,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人的消费和理财习惯。人人贷正是这波创业潮中走在前列的公司之一,2010年公司成立时,大部分国人对“P2P网贷”是完全陌生的,在互联网上实现陌生人之间的借款还是个有些疯狂的想法。但张适时、李欣贺、杨一夫三个年轻人坚信,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能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改变,这种新模式让他们兴奋不已。

近几年,P2P行业也经历了狂热与质疑,平台数量从个位数发展到2000余个,这还没算上大量已经倒闭的平台。行业数据显示,仅今年上半年,我国新上线网贷平台数量就接近900家。但在这样的乱象之下,人人贷始终保持稳健发展,稳居行业三甲。

BM=BIZMODE

Z=张适时 L=李欣贺

Y=杨一夫

天时地利人和

创办人人贷之前,张适时效力于家族企业富山矿业,李欣贺在渤海基金担任投资经理,杨一夫则加盟了一家如家酒店。共同的创业梦,让三个聪明又不安分的年轻人走到一起。如今走过5年,走到公司市值数十亿元,三人不但没有因为利益或理念不合而分道扬镳,反而越发地像是一家人。也许这正是因为他们内心那共同的一点:“一起去改变世界!”

BM:你们当年算是草根创业,为什么敢选择金融行业?

Z:当时就考虑这个行业是不是足够吸引我,想象空间够不够大。P2P行业现在看着很火,其实5年前中国基本没有人谈这个。一个巨大的蓝海,我们希望去闯一闯。另一方面,P2P毕竟是一种中介型的业务,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技术能力。所以它也提供了一个通道,让我们这样资本并不多的创业者可以跟那种大的金融集团抗衡。

BM:人人贷做到行业第一梯队的秘诀是什么?

L:首先,我们是在一个合适的时间点做了合适的事情。我们有很长的时间去构建团队,搭建业务,因此在这个行业有了最早的积累。这个天时我觉得很重要。第二就是地利吧,北京的创业环境的确非常好。再就是人和,我们走到现在,是现在的、过去的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

BM:合伙创业,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Z:合伙创业很重要的一点是大家理念契合。创业本身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开始想做的事情跟最后做的事情是不是一样都很难讲,所以大家对这个事业的观点不断地会有差异跟分歧,这是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做人的理念、做事情的理念,这种根儿上的东西合,合伙创业才会成功。

BM:发生分歧的时候怎么办?

Y:再恩爱的夫妻也会有争吵,但是目标都是为了这个家更好,我们也是一样。不知道多少次由于我们各自判断的不一致出现过争吵,但是最后都会达成共识,因为我们从心底知道大家都是为了让公司更好。“让公司更好,一起去改变世界”是让我们坚定地一起走下去的纽带,在世界真的被改变之前我看不到有什么能让我们离开彼此。

BM:张总能不能形容一下你印象中的两位合伙人?

Z:欣贺是一个阳光大男孩儿,大家都喜欢他,所以在创业之初,欣贺开始就负责出去做BD之类的,很多事情推进和合作还是蛮快的。一夫是个很缜密的人,前期很多琐碎的事情,比如风险管理、中控台的运营、人力、财务,这些都是一夫在管。

BM:那您怎么评价自己?

Z:我性子很急,而且绝对是个霸道的主儿。不过我后来发现,清华人行胜于言的做事风格,也让大家很多时候对于我的霸道视而不见。一夫的原话是这样子的:“欣贺,你就听适时的吧,反正这活儿得他去干。”

不惧市场变化

2011年8月25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印发了《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风险预警监测与防范。一时间整个公司弥漫着紧张的情绪。经过仔细审读该通知,原来银监会是把“人人贷”与“P2P网贷”等同了。正是这样一则通知,让“人人贷”的搜索量暴涨,公司迎来了第一波快速发展。

BM:在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情况下,能很快地调整和应对么?

Y:肯定是需要快速去调整的。我觉得创业从大方面来讲就是要顺大势而行,有时候不是因为你不努力,也不是因为你不够优秀,而是这个行业可能已经不适合这个时代了。所以要找准机会,顺势而为,当然这里面也有一定的运气成分。

BM:人人贷这几年是怎样应对变化的?

Y:比如说U计划的前身是优选理财,经过两次升级现在叫U计划。其实更多的是我们看到了用户的需求和得到了一些市场上的反馈,从而不断去调整产品。用的是一个小步快跑的方式,低成本的快速试错是我们一直坚持的一个原则。再加上大方向的专注,所以我们一直没犯过大的错误,这是我们一直很庆幸的。

BM:创业这几年经历过什么担惊受怕的时候吗?

Z:也不是说担惊受怕吧,我觉得做金融还是要有一颗敬畏之心,毕竟做金融类公司,考验的不光是你的风险管理能力,也受整个市场行业的影响。包括现在越来越多的巨头进入到这个领域里,竞争对手可能从三五年前都是草根创业,到今天会发现,你可能还没有做到一个巨头的阶段,但更大的巨头已经进来了。这个过程中其实还是时时刻刻保持了很强的危机感。

BM:会对竞争感到担忧吗?

L:我们有5年的积累,我们自身竞争力也变强了,跟5年前刚创业的时候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团队,整个公司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都大大提升了。我觉得应对竞争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自己。

BM:你们怎么看待传统金融机构在互联网金融这方面的觉醒?或者是BAT这样的巨头对于这个领域的布局呢?

L:其实我觉得未来互联网金融并不会成为一个行业,因为所有金融机构都会去拥抱互联网。

传统金融机构拥抱互联网是一个趋势,因为金融是要和场景相结合的,很多场景都会搬到线上。而BAT这种公司的优势是有非常多的流量,它的流量成本非常低,而且有非常多的用户。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不同公司在这个行业中各有自己的定位。金融行业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并不会像一般互联网细分行业集中度那么高。

创新产品吸引用户

对于投资者来说,P2P只是众多理财方式中的一种。要吸引用户,就要在不违规、风险可控的情况下,设计出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人人贷本着这一理念,坚持创新,在产品设计上有效降低了用户操作的时间成本,并为用户提供流动性解决方案。正是有了“U计划”等明星产品,人人贷才能持续吸引投资,并成功进入“百亿俱乐部”。

BM:最近关于人人贷的好消息很多,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Y:我们对于交易规模一直不是特别看重,因为我们觉得交易背后的资产的质量,运营的水平,要比表面的数字重要得多。我觉得交易额保持在第一集团,规模的增长速度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就可以了,剩下的还是要看管理风险的能力。百强企业我觉得对于一个纯民营而且还算在创业期的企业来说是一份肯定,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

BM:今年A股的波动这么大,对你们平台的影响大吗?

L:会有一些影响吧。对于投资人来讲,P2P是偏固定收益类的产品。股市好的时候,很多人更愿意把钱投资到股市,去获取更高的收益。

BM:P2P理财适合什么样的人群?

L:P2P适合大部分人群,但我并不建议投资者把钱都放在这个平台,还是要做一个资产配置。我觉得任何一种理财方式都不适合把全部的资产都投入进去,规避风险的最好方式就是分散风险。

BM:现在人人贷的很多业务都聚焦到了具体场景,比如工薪贷中的装修、买车等等,这会是一种趋势吗?

L:其实我们做的一般消费类信贷,就是符合各个场景应用的。我们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于任何一个垂直领域,而是一个通用的平台,我们和专业做场景的比如汽车金融的平台,在发展方向上还是有差异的。

BM:人人贷目前最受欢迎的产品U计划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Y:它的优势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就是个人信用贷款一般都是采取按月还本息的还款方式,所以就会造成投资后每月都会有回款,回款再投出再回款,最后就会让资金非常分散,在操作上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会比较多。另外一方面就是在投资人比较多的情况下,如果投资需求不能很好地匹配投资需要,会出现所谓抢标的现象,造成风险的相对集中。U计划就是解决这两个问题,让用户体验变得更好,风险也会处于一个分散的状态。

BM:新推出的产品“薪计划”有什么特点?

Y:它的原理和U计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是以自动的方式完成资金交易。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一年之内按照你预先设定好的投资额度按月进行投资,也可以理解为零存整取。它既是帮人们理财的一种工具,同时也在宣扬一种正确理财的理念。

风险控制是一个系统

P2P平台提现困难、跑路等情况时有发生,给行业信誉带来了负面影响。投资者选择平台时,能否保障本金安全是他们最关注的。5年来,人人贷始终给人稳健可靠的印象,坚持严格的风控管理,坏账率保持在很低的水平。其代表性的“风险准备金垫付模式”能够有效避免出借人的损失,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BM:人人贷发展5年一直非常稳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L:我们比较理解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什么。做金融是长跑,是需要长期经营的一个业务,而不是短期去拼规模拼利润。所以我们在战略上就是采取稳健的发展方向。毕竟金融是一个失败成本非常高的行业,一旦出现问题,对客户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宁可慢一点,也不要去承担那些没有必要的风险。

BM:人人贷在风险控制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

Y:我想每个平台都会谈到自己有些所谓的独到之处,但是我不认为任何一个独到的点能够解决全面的问题。其实风险管理是一个非常综合全面的东西,包括产品设计、内部人员道德风险防范,还有后续的贷款管理等等,它们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把这些问题都考虑到,才是一个风险可管理可防范的体系,不是靠中间的一两个环节能解决的问题。所以要说独到,那就是我们在全流程操作上没有明显的短板,这也是我们觉得比较欣慰的一个地方。

BM:人人贷的本金保障机制是如何实施的?

Y:我们提供的不是一个刚性兑付的机制,不是承诺赔了钱我们一定会补给你。我们只是设计了一套机制,在我们平台上成交的一些交易,每一笔我们都会抽出一些资金存到风险保证金的专用账户里。目前人人贷风险备用金余额已高达1.35亿元人民币。如果出现逾期,我们会拿出这里面的钱进行垫付,然后再用催收催缴回来的钱补回这个账户里面。原则上我们提取的钱长期高于坏账水平的话,所有人都不会赔钱。但是一旦有一天真的发生一些极端情况,比如账户里的钱赔光了,也就不再继续承担刚性兑付的责任。

中国没有一个全社会公认的个人风险评价体系。完全让客户去承担这个风险并不公平,但另一方面,让平台承担刚性兑付也不合理。而且一旦出现极端情况,平台不能继续经营,会给投资人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兼顾两方面,设计了这样一个规则。

BM:今年开始人人贷与民生银行围绕P2P平台资金托管开展了深度合作,是源于一个什么样的契机?

Y:我们选择民生银行,是因为他们在银行里,对于小微企业以及个人的贷款和信用的管理走得还是比较靠前的,而且在产品方面他们投入的技术力量也是比较强大的。在P2P行业中,他们对我们在业内的领先位置也比较认可,理念又比较契合,所以很顺利地达成了这样一个合作。

新监管时代

7月18日,由人民银行牵头,10部委联合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文件,按照“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支持互联网金融稳步发展的政策措施。P2P网贷行业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BM: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存在的比较大的问题有哪些?

L:首先是监管层面。实际上整个金融行业有非常多的细分领域,有偏证券类的,偏银行类的,偏固定收益类的等等,这些机构的一些管理细则,我们认为还是有必要出台的,从而能够确保创新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第二在信息共享信息建设方面,我们从事的其实是类金融业务,但并没有被真正当作金融机构,所以央行都没有把我们这类机构的信息给征集上去。我觉得这也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有助于行业发展,更好地控制风险。

BM:《指导意见》对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会有什么影响?

Y:首先国家给了一个积极正面的信号,从这个意见的具体内容也能看出国家的态度,因为里面有鼓励两个字。大的方向肯定对于行业的发展是一个好事情。那么具体各家机构的感受肯定是不一样的,这样一个指导意见的出台,让一些更有实力的平台加入这个行业里来,加速行业的竞争,达成行业相对集约化的状态。行业要长期保持稳定健康的发展,是需要有一定的监管和准入标准的。我们在行业中处于一个比较领先的位置,我觉得这个意见对于我们是一个利好。

BM:《指导意见》中提到P2P平台仅为信息中介,不提供增值服务,这个你们怎么看?

L:这是一个定位,一个红线,就是不能做资金池业务。银行是可以先吸存,经营了一个资金池,然后再放贷。但P2P行业就很明确地规定,就是一个信息撮合的业务。我们从来没有去做过类似银行的那种业务,但有可能行业内有些不规范平台去做了这块业务。

BM:P2P行业未来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Z:肯定是不能碰非法集资这条警戒线,资金池这种概念会越来越薄弱。回归到配合整个监管的这个方向来讲,在合理合法的前提下,人人贷还是很有发展和创新的空间,可能不完全拘泥于P2P本身,这也是我们在构想的发展方向。目前我们还是会围绕着个人信用贷款这个大的范围去进行一些创新,具体的产品现在还没有特别完善,不过可以期待一下。

迈向成熟

过去这5年,是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野蛮生长时代。相比于整个金融领域,P2P体量还是相当小,表现在实际过程中的交易额并不高,2014年整个P2P行业的交易额只有3000亿元左右,这样的资金规模远远落后于主流的理财渠道。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再加上政策的支持,相信未来P2P有机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BM:现在人人贷经历了5年,你们的心态与最初相比有什么变化?

L:我觉得身上责任更重了。因为经营了这些时间,积累了这些用户,做了这么多业务。我们比之前更谨慎了,一方面我们这个行业是互联网行业,需要创新,另一方面也要谨慎更谨慎地去看待风险。

BM:这么年轻就成为行业内的资深人士,是什么样的感觉?

L:年龄并不是我们去判断的一个标准,我们公司也是这样的,也有年轻人担任一些重要岗位。在我们公司不会有论资排辈的情况,基本上是看你的能力,看你对公司的贡献。我们与同行进行交流的时候,主要是思想上的一些交流,跟年龄关系并不大。

BM:集团旗下的友信公司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成立的?

L:友信的成立是公司业务发展很自然的一个结果。因为我们人人贷是个平台,但几年前资产端不像现在做互联网信贷有非常多的数据支持,我们很自然地发现通过线下去获取客户和控制风险是必然的选择。所以2011年我们成立了友信,形成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这样一种模式。在线下去获取借款人(信息)控制风险,去做管理,然后推荐符合我们风控标准的人在人人贷平台上完成交易。

BM:未来友信的业务上有何考虑?

Y:我们集团是以小微金融为核心,靠技术靠数据为小微个人和小微企业提供优质的小微信贷服务和金融服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人贷和友信的合作是很紧密的,但是未来我们还是希望两家公司能朝着更加独立的方向去做。因为两个公司目前在用户群方面都有相对的独立性,而且重叠度并不是很高。

BM:张总对目前集团的发展情况满意吗?

Z:整体来讲还是挺不错的。

篇9

传统银行票据业务包括商业汇票的签发、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等。各商业银行均有较为明确的票据经营模式。工、农、中、建及邮储银行一般为票据业务的最终出资方,通过买断或买入返售最终大量持有票据。以2015年12月底数据为例,由贷款口径统计的持票行前五位分别为工商银行5192亿、建设银行4398亿、农业银行3569亿、中国银行2250亿、邮政储蓄银行1572亿,占票据融资总量的37%以上。

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及大多数城商行的经营模式是将票据作为交易性资产,通过加大直贴、加快票据流转速度赚取利差来盈利。2015年直贴业务量排名前四位的为招商银行15517亿、增加3444亿,民生银行14312亿、增加7272亿,工商银行8773亿、增加2134亿,中信银行7023亿、增加571亿,排位与2014年相同,但业务量均有大幅提高。2015年转贴现买断发生量前五位为民生银行27万亿、招商银行16万亿、平安银行9万亿、浦发银行1万亿、工商银行1万亿,其中民生、招商、平安三大做市商合计发生量占整个市场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当前国内主要商业银行典型的票据业务经营模式有以下几种:

(一)综合经营型――工商银行

工商银行是票据市场最大的做市商。2000年,工商银行在全国率先进行票据业务管理经营体制改革,在上海设立了票据营业部,这是票据市场上的第一个总行级专营机构。2010年,工商银行在行内推行利润中心改革试点,票据营业部为首批4个利润中心之一。其积极推行票据业务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与管理取得显著成效,其票据业务一直保持行业领先水平。目前其持票量金融系统排名第一、直贴量在四大行排名第一,其盈利模式正在由传统的单纯“持票生息”向“持票生息、交易获利、收益”综合协调发展的方向转变,引领着票据市场走向。

(二)交易获利型――民生银行、平安银行

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形成完整的票据业务链,通过买断、回购、非标、错配将票据业务通道周转、交易获利的功能充分发挥。其首先加大自己的直贴量,并与大量有票据买断需求的其他股份制银行、各地城商行及各种票据中介机构合作,广泛集中票源,通过频繁买卖交易赚取利差。通过一系列通道,将买断的票据转为回购资产,卖出回购给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等传统资金大行及资管通道,从中赚取交易利差。多采用以长拆短进行期限错配,转化为短期逆回购或非标投资业务,在利率下行通道中进行多次交易套利,充分挖掘利差空间。

(三)专注直贴型――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

招商银行、中信银行、浦发银行及大部分中小银行票据经营模式以直贴卖断赚取差价为主,并通过资管通道持有大量票据资产,其业务经营特点是对市场反应敏锐,开票、承兑、直贴、转贴联动发展,注重票据的系统内循环,最大限度获取收益。

(四)通道获利型――稠州商业银行等

以稠州商业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中小银行依靠自身政策灵活、信息充分等优势,为各行票据业务提供各种通道服务,从中赚取差价。

二、票据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票据业务发展方式有待规范

一是部分机构盲目追逐短期效益,在对市场研判不充分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利用期限错配来获取收益,以短期资金对接长期票据资产。二是部分机构忽视条件限制而快速做大业务量,一旦市场利率发生剧烈变化,将面临收益的减少甚至亏损,而且由于规模较大且集中,会对金融市场产生剧烈冲击。三是部分机构利用监管套利规避规模管制的情况仍然存在。四是在票据回购业务过程中,存在交易双方以授信或者承诺替代规范操作、以票据代保管替代票据交接与审验、先清单交易后交接票据、多重回购交易等现象,为追求业务效率而忽视业务流程。

(二)票据业务盈利模式单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票据业务的盈利模式基本保持固定。收益的获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部的规模、资金情况以及内部的周转等,票据市场上的各类腾挪也基本上在围绕规模和资金做文章,而且在规避限制的过程中实际对收益也产生了损耗。整体而言,票据业务收益途径较为局限,拓展票据业务盈利水平的手段也较为简单。

(三)票据业务风险防控形势严峻

一是票据业务依然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票据市场发生的信用违约事件较往年明显增加,房地产、钢铁等受经济周期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企业成为信用风险的高发地带。与此同时,在票据业务量显著增加以及操作方式和经营策略较为激进的情况下,票据业务面临的市场风险有增无减。

二是票据业务所面临的监管风险及操作风险日渐增加。一方面,监管机构对同业业务和票据业务的监管力度明显增强。另一方面,票据业务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部分票据业务交易信息不透明,票据市场各色中介过度参与;部分银行风险意识与风险防控水平偏低。

三是互联网金融及跨市场创新使票据业务面临的风险状况更加复杂。互联网金融和大资管市场的深度发展使得票据市场的参与门槛降低、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参与方式更加多样、运作模式更加复杂。金融市场的加速融合也使得风险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风险事件的影响传导也更加迅猛。

三、票据业务发展的趋势

(一)票据市场的法律制度等基础设施有望得到完善发展

《票据法》有望在以下两个重要方面得以修订完善:一是修改票据法中关于票据基础关系的规定,充分发挥票据的流通功能。遵循票据无因性原则,修改对于真实贸易背景的有关规定。二是对票据法中有关票据行为的书面形式做出修改,把电子票据签发、承兑、背书转让等票据行为的电子流程纳入票据基础法律规范。

(二)票据市场将加速多元化发展

首先,票据市场机构体系有望多样化发展。证券、基金、保险和信托等金融机构也将逐步加强与银行在票据资产管理方面的合作,并成为票据市场投资主体。票据市场准入限制的放松、金融市场监管强化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推进将进一步促进民间票据中介机构和互联网票据平台的稳健和规范发展。其次,多元化和差异化业务创新更加丰富。随着大资管平时代的到来,票据托管、票据理财、票据咨询顾问以及票据交易等多类型跨市场票据金融服务将得以加快创新发展。

(三)票据业务发展将更趋规范

银行理财业务和同业业务规范监管的强化为银行跨市场业务创新增加了合规经营的难度。各银行内部出于防控风险的需求也进一步加强业务规范性建设,票据业务将更趋向健康发展。

(四)数字票据加速发展

数字票据是基于区块链技术,结合现有的票据属性、法规和市场特性,衍生出的全新的票据表现形式。它既具备电子票据的功能和优点,又融合了区块链技术的优势,将成为一种相对更安全、智能和便捷的票据形态。其优点在于:(1)去中心化。无须与电子商业汇票系统(ECDS)进行数据交换。(2)流程简化,企业不需要到第三方或者开户行办理承兑、保证或登记质押的手续,银行也不需要进行承兑行查询和票据鉴定等。(3)去信任化。通过加密和时间戳,保障了数字票据流转环节的真实有效,通过连续可追溯的记录解决了所有环节参与者对持票企业的信任问题。(4)去中介化。通过公开连续的区块录写,实现了点对点交易(张强,201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利用“互联网+票据”实现数字票据并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是大势所趋。

四、商业银行票据业务发展思考

(一)贴近市场,优化组织架构

自上而下建立相对集中的票据管理经营体系,建立“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为依托的上下联动的票据业务事业部化集中经营模式。以农业银行为例,可将现在资产负债部票据融资管理职能、机构业务部票据买入返售业务管理职能集中整合至一个部门,统一管理全行票据业务。同时将总行票据营业部作为票据中心的总行经营部门继续进行票据转贴现业务的市场操作,同时加强市场化创新,并及时传导至各一级分行。一级分行票据中心主要行使票据直贴业务管理功能,同时承担转贴现和总行买入返售等市场业务的经营职能。在二级分行推广成立票据中心,作为票据直贴业务的专业经营机构,并配合支持一级分行的业务经营。支行主要开展票据直贴业务的营销。全行上下强化协同合作,发挥整体合力。

(二)明确定位,以效益为目标

票据业务作为货币市场业务,其收益水平显著高于其他货币市场业务品种。在资产配置及经营管理方向和策略正确的情况下,票据业务的收益也能够高于贷款等业务品种。同时,票据业务通过承兑保证金及其利差、承兑手续费、回购及再贴现业务等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诸多除利息收入和买卖利差收入之外的显性和隐性收益。因此,商业银行可将票据定位为交易性资产,鼓励贴现转贴现业务实现体内循环,即本行承兑的票据争取在本行进行贴现,并转贴现至一级分行票据中心进行市场操作,将票据业务的利润稳固在本行内部,从而降低票据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

(三)加快创新,确立领先优势

1. 票据资管。票据业务是银行与券商合作的重要载体之一,票据资管业务就是银行委托券商资产管理部门管理银行资金,成立定向资产管理计划,并要求定向资产管理计划购买本行票据资产。目前平安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均已大量开展票据资管业务。

2. 票据理财。票据理财业务是将票据业务与理财业务发展相结合,将理财票据业务纳入定向理财融资业务,发行票据理财产品。票据理财产品是票据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替代形式。银行对中小企业已贴现票据进行资产证券化能够有效提升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今后,政策支持将有利于银行加快小微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也将会吸引更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预计票据资产证券化将是未来票据业务发展的趋势之一。

3. 互联网票据理财。互联网票据理财业务是指线上平台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实现票据融资者和大众投资者投资需求的直接对接。票据融资者将票据质押于票据融资平台,互联网平台据此设计理财产品,投资者在网上购买理财产品,投入理财资金即为融资者融得资金。互联网票据理财实质上是以一种质押融资,是一种借款型理财产品。银行在其中负责票据的审验、保管和托收。目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专业的互联网票据理财平台如金银猫、票据宝;二是银行的定向融资理财产品,如民生银行的e票通、招商银行的E+稳赢融资;三是电商平台,如阿里旗下招财宝的票据贷、新浪旗下微财富的票据理财等等。就专业化、风险防控及品牌影响力而言,银行系的票据定向融资理财产品更具竞争力。

4. 票据综合服务。商业银行可充分发挥自身集中、专业、风控能力强的优势,为更多希望进入票据市场但又缺乏相关人力和资源的小型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提供票据综合服务,包括审验、保管、托收、信息技术支持等服务,咨询顾问、交易撮合、票据经纪等交易中介类服务。既可以为商业银行票据业务经营带来更大收益,又可以扩大市场影响力。

5. 积极参与数字票据研发和试点。推行数字票据,可有效满足资金化态势下,票据参与主体多、持票时间短、交易要求快、转让次数多等交易需求和业务特点,防范操作风险。应通过技术手段将纸质票据和电子票据转化为数字票据,逐步提升数字票据的市场占比。

篇10

在孙建一、邵平双双请辞的消息传出整整一周后,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平安银行”,000001.SZ)高层更迭最终尘埃落定。10月20日,平安银行公告称,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平安证券原董事长谢永林将接替孙建一出任执行董事,平安银行副行长胡跃飞接替邵平出任行长。

由并购而诞生的平安银行,被业内人士戏称为“半泽直树式”的银行。并购如同一把双刃剑,既为其带来规模效应和全国性银行牌照的便利,亦带来不同企业文化的碰撞和由此带来的派系之争。

在经历了深发系、平安系和民生系的更迭后,在诸多业内人士看来,随着谢永林归来,邵平带来的民生系色彩将逐渐褪去,平安银行也将回归“平安”。 谢永林回归执掌平安银行,被视为其加大零售业务的重要布局。

对于平安银行新的掌门人来说,在银行业的“寒冬”里,如何带领平安银行除旧布新,实现零售转型,有效对接集团的整体战略,亦是不小的考验。 管理层换血

谢永林是“平安系”少壮派,拥有保险、银行和证券的金融跨界经历,被平安银行董事会评价为“是平安集团最具有综合金融基因的高价值人才之一”。

拟分别出任平安银行常务副行长和董事长助理的平安证券总经理杨志群和副总经理郭世邦,亦属回归平安银行。

据了解,随着管理层新旧更迭,相应的分工又有了新变化,其中,郭世邦接管原由赵继臣分管的风险条线,副行长赵继臣改为分管资产保全业务,杨志群接管原由胡跃飞分管的公司业务条线,副行长蔡丽凤分管零售的同时兼管财务,行长助理姚贵平协助分管零售,副行长冯杰分管FT事业部和对台金融业务的同时兼管贸易金融条线。

至此,民生系管理层仅余赵继臣和杨华两人,深发系和平安系则各有三席和五席。经过四年,平安银行的管理层组成似乎又回到了最初的格局。

对于孙、邵双双辞职,有平安银行内部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除了平安银行战略转型的考虑,发生在8月初的平安银行行长助理、北京分行行长刘树云案亦是因素之一。

据财新报道,刘树云私自成立公司,在平安体外运转,为该行介绍投行客户、担任通道财务顾问,并使用平安银行贷款作为GP(普通合伙人),用平安银行理财资金作为LP(有限合伙人),投资了四笔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业务,并获取了数千万元的超额收益。

平安银行内部员工透露,刘树云早在7月底便主动提出辞职,意欲出国探亲。但被平安银行以将为其召开欢送会为由留其至8月2日,刘树云遂于当日被警方带走。

在董事会公告后,平安银行官网上的董事和高管栏里,孙建一的名字目前尚在,而邵平的名字已消失。

据了解,现年63岁的孙建一将回平安集团继续任副董事长。邵平在正式辞别平安银行的次日,加盟国际商业结算控股有限公司(00147.HK),出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公司审核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自有会员等职务。

就在新的高层班子组建之时,业内流转出一份平安银行的方案称,平安银行将实施部门裁并、分行裁员、事业部裁撤、员工到高层降薪10%-50%、年终奖缩水等。

平安银行宣传部门对《财经》记者回应“未听说此事”。一位平安银行中层人士则表示,目前暂未听到关于裁员和降薪的动静,但部门和分行之间的调整确实正在进行,事业部的改革则要区分三类事业部不同的情况,从目前正在实行的改革来看,行业事业部的变化可能会比较大。

事实上,今年以来,平安银行的薪酬水平已呈下降之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其薪酬总额同比下降5.2%,人均薪酬则下降11.7%。而员工人数则呈逐年增长。自2012年以来增长了59.17%,在八家上市股份制银行中增速居首,但人均利润水平却位居末二。今年上半年,四大行和招行等份份减员之时,平安银行仍增了663人。

据了解,平安银行的总行部门和分行负责人亦在进行调整。比如,亦曾做过马明哲秘书的饶劲松日前出任平安银行首席人力资源执行官,一些分行行长的人事安排已在进行之中。

改革民生版事业部

随着一批平安系回归,诸多业内人士认为平安银行将逐步“去民生化”。论及“去民生化”,则需了解“民生化”是如何在平安银行形成的。

2012年9月邵平出任平安银行行长后,张金顺、赵继臣、孙先朗和刘树云等民生旧部纷纷加盟平安银行出任高管。据当时媒体报道,当时有50多名民生银行中高层追随而来。一批深发系中高层人士则挂冠而去,亦有副行长陈伟等平安系高管离职。

经过这场被平安集团董事长兼CEO马明哲称为“在列车高速行驶的路上换轮子”的人事大调整,平安银行从平安系占主导变为民生系主导的局面。

对于一直渴望拥有全国性银行牌照的马明哲来说,整合后的平安银行被寄予成为“最佳商业银行”的战略厚望。有业内人士指出,要完成这个愿景,根据马明哲一向推崇的“付费过桥论”,当时根底薄弱的平安银行招揽拥有人脉和资源且同样奉行“狼性企业文化”的民生系加盟,亦在情理之中。据当时媒体报道,2013年平安银行的人员业务调整费用高达212亿元。

原深发展以对公业务特别是供应链金融见长,零售业务较薄弱。2012年平安银行仅有28家分行和400多家网点,且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营业收入仅有397亿元,远低于同行,总客户数和户均使用产品数量都处于偏低水平。彼时的平安银行,虽有全国性牌照,尚未有全国性银行的格局。如迅速发展,只有倚重做大既有优势。

基于这样的现状,在2012年12月深圳麒麟山庄会议上,邵平携一批民生系旧部亮相,首次公布“三步走”战略规划,首先将重点放在发展对公业务上,即:第一步在三年到五年内,以对公业务为主;第二步在五年到八年内,以对公和零售业务并重,实现各项业务快速协调发展;第三步到八年后,零售业务要成为主导业务和利润的主要来源。

平安银行发展对公业务的路径便是学步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经过四年的推行,截至今年9月,设立了11个产品事业部、7个行业事业部和1个平台事业部,形成行业产业链“全覆盖”。

由于事业部作为平安银行的主要管理架构,且主要由民生系把持,分行的职能被弱化,部分权力的上收和让渡,亦引起很多分行深发展系和平安系员工的不满。

被平安银行学步的民生银行的事业部制,本身已存诸多弊端。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此前曾对媒体表示,2007年民生银行实施的产品事业部和行业事业部的体制只是一种过渡性安排,时机成熟时须过渡到大事业部体制。去年民生银行启动了大事业部制改革。

平安银行今年提出深化事业部改革。与民生银行事业部制改革模式不同的是,平安银行的事业部制改革提出要打造平安特色,即兼具“综合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其启用的“核心客户+供应链客户、产业链客户和生态圈客户+零售客户”的“C+SIE+R” 模式,被邵平称为“平安独特的创新商业模式”。

据了解,颇具民生银行色彩的行业事业部将作为改革的重点。一位平安银行事业部负责人透露,目前事业部改革的思路是,行业事业部成为全行的公共专业平台,拓展的资源在分行落地,风控管理亦由分行负责,分行向集约化、专业化和差异化转型。产品事业部作为产品研发中心,对接由行业事业部开发的客户的产品需求。平台事业部则作为连接点,实现事业部和分行之间的上下游业务分工和落地。

在该人士看来,除了厘清事业部与分行的利益分成,目前还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现有客户经理手里的既有资源的分配和对接还需要理顺。 业务风险凸显

对于平安银行来说,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当下业务结构和风险管控体系亟待调整。

华融证券分析师赵莎莎的研报指出,目前平安银行的公司业务客户主要是中小企业客户群,其公司类贷款多集中在轻工制造和商业流通行业。由于我国经济处在寻底过程,民营中小企业集中的轻工制造和商业流通行业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使得平安银行的不良贷款和不良率2015年均明显提升。

有银行业人士指出,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别的银行选择收缩战线,平安银行却仍朝前冲,接盘了被很多银行放弃的高风险业务,这些业务有很大一部分已变成坏账或处于坏账边缘。其逐年攀升的不良贷款和重业绩轻风控的做法亦一直为业内质疑。

其中一个例子是平安银行很多分支机构为了冲业绩规模而力推的“贷贷平安商务卡”业务。根据平安银行官网的介绍,这是一种为小微客户量身定制的小额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免抵押、免担保,最高可贷100万元。诸银行业人士指出,这类被称作利息最低、办理门槛最低和放款最快的业务积聚的风险不小,不良率很高。有业内人士透露,仅2014年北京分行的贷贷卡不良贷款就高达十几亿元规模。不过该说法未曾获平安银行官方确认。

2016年初,平安银行的“一二三”新三年发展规划中,“一”即指提质增效。对此,平安银行逐渐加强了风控措施,压缩了存量联保互保业务,细化区域、行业风险组合管理和客户分层,适度调整了汽车贷款的风险准入政策等措施,小微业务更多地转向有实际抵押品的贷款模式。同时加大清收不良和拨备力度。

其三季报显示,不良贷款率1.56%与上季持平,公司贷款和零售贷款不良率均比年初有所上升。期末逾期贷款比期初增长9.8%,重组贷款比期初增加41.5亿元,逾期重组贷款占比5.69%,比期初上升了13个基点。中银国际分析师袁琳的研报称,平安银行三季度的新增不良贷款主要来源于中小企业贷款敞口,且其经营性贷款敞口在三季度进一步收缩。平安银行亦在三季报中表示,不良率上升主要源于民营中小企业、经营性贷款与汽车贷款等业务。

除了加强业务结构调整和风控管理,平安银行内部的管理亦需填补风险漏洞。平安银行一些部门和分支行的民生系管理层中饱私囊、管理混乱、任人唯亲,亦常为平安银行员工在社交平台和私下吐槽。而刘树云案即是该现象的一次曝光。

近年来,平安银行因管理和风控方面的问题,曾屡受监管部门处罚。比如,2014年12月,因向小型企业以贷收费且质价不符、向小微企业收取银承敞口风险管理费,被深圳银监局处罚15万元。2015年3月,又因虚报资本充足率数据,被深圳银监局处罚30万元。 发力零售业务

在当下的经济环境中,银行以往“重资本”、“重资产”的传统经营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零售业务,走“轻资本”和“轻资产”之路,成为银行转型的选择。知名投行高盛今年4月亦开启零售银行业务,向轻资本业务转型。

依照平安银行的“三步走”战略,零售业务是其融合集团优势,立身银行界的驱动力。

2014年以来,平安银行在资源分配上已开始向零售倾斜,并提高对一线销售人员交叉销售的业绩提成。据了解,此前平安银行有很多中后台员工已调到销售岗位,加大对一线的支持。

虽然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平安银行的网点增长迅速,但仍难比肩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今年8月平安银行宣布启动零售转型2.0战略,打出智能化零售银行的旗号。副行长蔡丽凤在零售2.0战略会上表示,平安银行的零售业务不是一般的智能银行,而是“有平安特色”,即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而这亦是平安银行“不可复制的优势”。

今年初,平安集团推出“平安3.0”战略,要聚焦“大金融资产”和“大医疗健康”两大产业,实行“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并重发展,平安银行的零售转型亦是对该战略的响应。而平安银行要完成在三年到五年内累计客户数达1.1亿人、零售利润撑起半壁江山的零售业务愿景,亦需平安集团的强力支持。

平安集团积累的2.4亿互联网客户和1.14亿个人金融客户,被平安银行视为高质量客户且获客成本低。据了解,为了有效开发集团客户资源,平安银行成立了对公综合开拓部和零售综合开拓部,专门对接平安集团及各子公司。

一位平安银行人士表示,平安集团客户数据都是真实有效的金融交易数据,可以根据客户的收入、阶层以及理财偏好,对其进行精确画像和精准推送全品类的金融产品。因此,平安银行零售业务转型的最重要安排之一就是把集团客户向平安银行零售渠道引流。

平安集团客户向平安银行引流的另一个优势在于,根据银监会的规定,银行只能在自有平台上销售其银行理财产品,但通过平安的“随意门”项目,客户可以穿越不同平台界面,实现用一个账户获得不同的金融产品服务的便捷。

据了解,平安银行今年除传统模式的客户资源迁徙投入外,还将加强与集团互联网子公司及外部互联网平台的“互联网+”客户迁徙新模式。平安银行目前已在推行电子账户开户,鼓励全员注册下载。

不过,亦有业内人士指出,平安系统内各子公司之间存在一定的资源竞争关系,平安银行如何平衡这些关系,亦关系到其综合拓展的效果。

背靠平安集团的“大树”,截至上半年,平安银行通过交叉渠道新增迁徙客户50万,财富客户较年初增加1.14万户,客户资产增加238亿元。直通银行“口袋银行”通过与寿险合作,累计用户数达1286万户。

平安银行三季报显示,截至三季度末,零售存款2819.10亿元,仅比年初增长0.56%,在存款总额的占比14.7%,为2010年以来最低,零售贷款余额虽比年初增长6.28%。如除去住房按揭贷款,增幅仅1.01%。

谢永林、郭世邦等人重归平安银行,被视为平安银行发力零售业务的举措之一。在平安银行的官方口径评价中,谢永林在分管平安银行零售业务期间业绩突出,零售贷款增速连续位居上市股份制银行第一、信用卡业务居行业第一梯队。郭世邦亦曾是国内零售银行领域的一员干将,曾执掌民生银行4000人零售银行大军,打造了民生银行“非凡财富”品牌和“商贷通”等创新业务。

赵莎莎的研报称,未来平安银行的差异化发展路径与核心竞争力打造,有赖于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的双轮驱动发展模式所爆发出的生产力。

硬币有双面,分享平安集团的综合金融优势的同时,平安银行也不可避免地染上其重业绩重激励的保险企业文化色彩。

有平安银行的员工透露,每周一的晨会,支行都会在视频上公布各家网点的“战报”,很像保险公司的做法,其考核压力之大和严酷的淘汰制,亦不亚于保险营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