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业设计

篇1

摘要:作业是日常教学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辅助教学形式,通过作业不仅能够让学生的知识得以及时的巩固,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下,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特别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正是学生各项基础能力积累、提升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我们做好学生的作业设计,以便为他们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但是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作业的设计应该以学生的主体性出发,让作业成为学生愿意做、乐意做的事情,而不是被逼做的事情。所以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转变传统的作业形式,变单调的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从作业形式、学习兴趣、作业层次、作业评价等几个角度入手做好小学语文的作业规划。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一、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进行“文本默写”,一个生词要写多少遍、一段句子要摘抄多少遍……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单调乏味,而且还容易引起学生对于语文科目的反感、厌恶,这其实是得不偿失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丰富学生的作业形式,变“文本作业”为“综合作业”,让学生能够感受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进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实现作业的有效性。比如在教学《找春天》这篇课文的时候,笔者就没有给学生布置一定的写作任务,而是引导他们在课下去发现、去寻找春天的气息、春天的标志,看看春天有什么特色,之后再讲给大家听,看谁发现的最多、总结的最多。另外大家也可以搜集各种与春天有关的信息,比如图片、文字等内容,给大家展示你眼中的春天!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可以很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他们的作业形式变得更加综合,实现他们的整体发展。

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新课改确定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视他们的主体性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主性与学习兴趣,实现他们的自觉学习。特别是在作业布置的时候,我们就要多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结合所学习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愉快的去完成作业。传统的语文作业无非机械、重复地抄写,令人头疼的背诵,题目陈旧的作文。学生犹如疲惫不堪的渔夫在无边的苦海漫无边际地漫游。为此,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完生字、新词后,不再让学生机械抄写,那些已经记住的生字、新词可以不抄写,难记的字就读一读,记一记,再工工整整地默写一次,布置作业时充分信任学生,承认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结果他们想方设法不抄生字,记生字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习效率竟大大提高了。比如在一次作文写作的过程中,一个学生就向教师请教“深深的记着”应该用什么词语呢?看到学生自己主动的问,笔者就教给他们“铭记”、“铭刻在心”等,让他们能够加深体会。

三、变“整体统一”为“分层进行”

传统的作业形式就是“一刀切”,教师布置的作业对象是全班学生,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或者个人的学习能力差异,同样的作业在有些同学看来没有难度,但是在另外一些同学看来可能就是比较难完成的作业了。这样的作业形式就容易造成学生学习的一些不适,同时也无法收到良好的作业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承认并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性,是主体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点。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也可一改以往命令式、强制式,给学生的作业也开设一个“自助餐”,让学生有一个较为宽松的作业氛围,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较好地参与作业,培养语文能力。

如学习了古诗《小池》后,我设计了以下几项作业:

A、背诵、默写古诗《小池》。

B、《小池》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发挥想像写一段话。

C、学习作者杨万里的另一首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比较:两首诗中所描绘的景物的异同。其中A项是巩固练习,旨在积累语言;B项是写话训练,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诗句;C项作业期望学生迁移学法,提高阅读能力。这三项作业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给了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的做,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但是很多学生都会根据问题层层的进行思考,一步步的回答,“不甘示弱”的做完全部的问题。

四、变“标准答案”为“合理答案”

语文是一项人文学科,所以在笔者看来,语文答案与数学答案不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没有一定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道理、有见解的,都算是合理的答案。特别是针对小学时期的学生,他们的个人知识结构、心理特征都还不成熟,对于某些事物的见解可能不是很完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允许他们出现一定的“偏差”,鼓励他们不断进步。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美国一学生说“鸡蛋里孵出里根总统”,却受到了老师的表扬,试想如果类似的事发生在我国,也许很多人要大骂他是笨蛋,或一笑置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都是不敢越“标准答案”一步。当作业“雪化了变成”,学生回答“变成春天”,如果我们用标准答案“水”来将他的回答一口否定,那么这位学生的想象力也将被我们扼杀了。黄全愈博士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讲到:“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有‘创’才有‘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如果我们拒绝学生打破常规的举动,那我们也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拒之门外。学完《争吵》一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喜欢文中的谁?喜欢他的什么?大部分学生谈到喜欢克莱谛,有一个学生却对克莱谛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克莱谛只看重友情,忽略了原则,应该对“我”的报复行为提出批评。我认为评价这样的回答不在于看学生提供的答案是否标准,而在于看他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不在于看学生答的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看他为什么这样说,说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解角度,这种与众不同的意见有新意,应予以肯定。

参考文献:

篇2

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但当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热烈进行着的时候,语文作业改革的力度却远远没有跟上。许多学校的语文作业呈无规范管理状态,大多数小学生提起语文作业就垂头丧气。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改变这些现状呢?

一、设计多元化作业,让学生多感官得到体验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这种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要寻求作业创新,要设计形式多样、多元化的作业。让学生在作业的时候以画图、剪报、查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等方式来完成:鼓励学生以看、听、摸和想象等多种感官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二、联系学生生活,设计生活化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参与式作业。新课标教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注意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教材体系。教材的每一个部分都不是封闭的,而是用各种形式联系到课外,联系到别的学科,直接通向丰富多彩的社会、自然、生活和文化的方方面面。设计了许多向学生生活扩展和延伸的练习。例如,五年级语文综合化练习中了解中国姓氏特征,我让学生课后搜集身边人姓氏特点。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

2、结合教材视域,设计专题性作业。语文教材内容上涉及到自然、社会、科技等知识领域的方方面面,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活动、探究、体验的机会。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综合作业中主动探索、动手实践提供了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语文课外作业: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香港,美丽的明珠》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香港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如三月“学雷锋,树新风”活动中,组织学生查找雷锋资料,调查周围学习雷锋的好人、好事,了解新世纪儿童勤俭节约状况,最后写日记,开班会,出小报,讨论交流等。收听收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节目,记录自己最关注的新闻;观看动画片,学写短小的童话、科幻故事;观察大自然中的某种现象,写观察日记;了解某种产品的性能、用途,学写产品说明书、广告语;阅读课外读物,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背诵经典古诗文,在班上举办诗文朗诵会;练习书法,在班上举办书法展览;收集名人名言、歇后语、谚语、春联、民间故事,在班上交流;走上街头,查找纠正街道两旁的错别字;搜集本地文化、资源,关注家乡历史及发展……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这样的课外作业,既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又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十分有用、有趣的事情。

3、利用教材载体,设计运用性作业。教师依据学生实际水平精心设计形式新颖、灵活多样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作业。使学生在情趣盎然中增长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能。如: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课文《少年王冕》,让学生学者王冕的样子画画书中的荷花画。

4、结合学生自身,设计自主性作业。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自主选择作业的内容设计。作业可以自己留,互相留,学生自己决定每次作业的题目、数量和时间,并允许学生超前学习教学进度以后的教材。并通过展示性的“暗示”评比,引导学生自我发展。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多分层次作业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来的,他认为儿童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个“最近发展区”既不是原地踏步,也不是 “高处不胜寒”的盲目拔高。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基础不同、能力不同、性格不同、习惯不同、举止不同的个体。所以,面向全体,就要考虑到每个层面的学生、进行分层练习,使每个学生通过不同度、不同量的作业练习在原有的基础上各有收获。教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充满趣味的、形式多样的“自助餐”式作业,这样就能让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

四、关注社会,通过作业创造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课程改革 措施

小学语文教育在义务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小学语文教学肩负着学生启蒙教育的责任,不仅是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知识和语言基本运用能力的教学,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上也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同时也是必须谨慎的。随着素质教育要求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不理想的问题随之显现出来,我们必须对其认真对待,搞好语文教学工作。

1 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部分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

针对目前语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由教材和课外拓展为主。教材当然是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但是由于随着时代的发展,部分教材内容已经偏离了当今小学学生的生活背景,例如一些具有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抨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合对当代小学生进行教育。我们应该选取比较天真烂漫的文学作品,对学生勤俭朴实、富有爱心的素质进行教育。教材内容改革步伐没有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应该在教学内容上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回忆,通过适合于学生的内容启迪学生身心发展。

1.2 传统教学的模式没有彻底的改变

所谓传统教学模式没有彻底的改变是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本质性的改变。教师仍然是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进行授课,没有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没有被有效的实现。新课改的目标是强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当下的考试制度的影响,教师的一贯作风是对学生进行标准答案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讲,许多语文文章的思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是可以令学生进行自由思考的,教师的强势干涉是对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扼杀。小学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具有挑战性的,我们应该用成年人的理智和学生的心态进行教学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语文教育工作。

1.3 形式化教学的现象严重

形式化教学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没有清晰的认识到教学改革的本质,在教学的过程中形式化的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导致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性不足。首先,由于小学生没有一定的约束力,不恰当的自主会形成一种放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发挥其主导性作用,将教学内容没有做到清晰的教学。其次,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恰当,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应用的场所,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展现课堂的民主而开展的小组合作,在教学理念上没有形成一种清醒的认识。再次是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上过分苛求,过分的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资料收集与汇报,其盲目性是对教育教学没有益处的。

1.4 学生作业的落实缺乏开放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另一个问题就是小学语文的作业设计是不合理的,是不符合当前素质教育要求的。部分语文作业的设置忽略了培养学生情感和开发学生智力的特点,只是在作业的量上进行控制,一种“填鸭式”教学模式得以充分的体现,通过大量的作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反复的、机械的教学,干涉了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阻碍学生全面发展的步伐。其次,教师在作业设置的体系上没有认真的思考,没有把实践性的作业比例进行提升,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2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2.1 教学内容回归于学生

所谓教学内容回归于学生是指通过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落实的。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应该以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为学生长远发展考虑,通过与相关文学专家进行交流,将语文教材编制得富有时代气息。其次,教师应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多多安排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进行实践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内容可以应用于身边的大事小情,使学生的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学生一个美好的童年。

2.2 构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

构建开发式的语文课堂是需要教师进行精心准备的,教师应该把社会、生活、自然、科学引入语文课堂,弥补语文教材的不足,充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通过拓展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理解到语文的魅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其次是将开放性的作业体系与开放式的课堂练习起来,将作业真正打造成课堂的延伸,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真正的将作业体系建立起来。除了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外,培养学生对生活观察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对生活中的事情和事物的真正认识写出来,这是对学生语文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也是有意义的。

2.3 处理好教师的主导性

处理好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性,教师应该将自己的全部热情贡献到教育事业中去,彻底制止形式主义的不正之风。教师应该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并且也要充分的了解小学生这一特殊的学习群体,因此对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进行一定的控制。教学内容的筛选是需要教师认真进行的,把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进而再开展小组讨论教学,这样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在启蒙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视即是对学生培养的重视,我们必须把语文教学改革工作提升到一定高度,秉着为学生负责、为学生家长负责、为教育负责的态度,搞好语文教育。通过认真反思教育教学中的不足与弊病,利用科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只有我们切实的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发挥语文教学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时孝民.浅议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弊端[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129-129.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流程化的现象,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教学。一般的教学流程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本内容并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共性问题进行解答,课后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独立完成。这样的教学流程更像是一个固定程序,学生在固定的模式中,限制了思维的发展,不利于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对于教师来说,每天重复上述步骤和流程,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枯燥,进而影响实际教学效果。虽然有固定的流程能够降低教师的工作负担,但长此以往,会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能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其次,很多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表现不积极,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在意自己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没有考虑到本课教学设计是否满足大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只是旁观者,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体现和发挥,学习效率自然不会太高[1]。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必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能引导学生进行创造,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对于创造来说,它并不需要特定的场所和时间,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创造,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融入陶行知教育思想,能挖掘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使他们在不断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发展自我。学生的未来是光明的、未知的,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不能限制他们的想象力和发展力,要使用陶行知教育教育思想引导学生创造,鼓励学生创新。除此之外,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学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合理使用,从而促进自己教学的进步[2]。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能对学生起教育作用,因此,学生在生活中能学到很多知识。在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生活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应该充分利用来自生活和社会的素材,指导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生活、适应社会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积极引入更多的生活素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知社会、感知生活。语文知识和生活紧密联系,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学生在和生活的接触中获得知识,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践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体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这是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引入的思想[3]。

(二)解放儿童的思想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强调,要解放儿童的创造能力。他认为,儿童的头脑、双眼、嘴巴、空间、时间等都应该进行全面解放,要充分发挥创造教育的最大作用。第一,要解放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创造过程中,儿童可能会被迷信、曲解、幻想等束缚,要把他们从以上现象中解脱出来,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和课本挑战,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机会。第二,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学生的自我表现能力。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总是要求学生静坐、静写,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学生的双手被束缚,甚至创造力也被束缚。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秋天捡校园内的落叶,然后做成树叶贴画,培养学生的审美内涵;也可以让学生描摹字帖,感受文字的魅力。第三,要解放儿童的眼睛,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随着科学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造力和创新能力是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话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传统教学时代已经过去,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陶冶性情,锻炼意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感受周围事物的美好,如在清晨、傍晚欣赏周围的美丽景色等。第四,解放学生的嘴巴,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语言是创造的根源,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内心。例如,在问题回答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怕出错、积极思考、大胆回答,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从而实现学生的言论自由,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多发问,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答案,不能扼杀学生提问的需求。第五,教师应该解放学生的学习时间,给学生提供更多自我发展的机会。课程繁重、作业太多、考试频繁,是学生普遍面临的学习压力,有的家长还为孩子报各种课外辅导班,这样,学生很少有娱乐、发展兴趣爱好的时间。因此,教师必须要解放学生的时间,多给学生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让他们能够自由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4]。

(三)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

拓宽学习的空间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基础,陶行知先生认为,以前的学校更像是一个鸟笼,在鸟笼似的学校束缚下,很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满足不了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扩大他们的眼界,发掘他们内在的创造力。事实上,并不是只有课外兴趣班才能满足学生兴趣爱好的发展,更好的课堂在社会和自然中,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近自然,切身感受社会文化、自然文化的内涵,使学生的眼界得以开阔,学习空间得以拓展,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结语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策略

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学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使教师很难有效发挥教学水平,学生也存在较大的盲目性。为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成为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涵义

1.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重主体地位的实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如果学生没有切实实现进步,那么教师的任何努力和付出都是毫无价值的。同时,教学的有效性集中体现在学生的主动精神,要促进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索。

2.向教学要效益

语文教学的效益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的实际收益。有效教学追求的是教学成果,强度结果的重要性,绝不是注重过程,忽略结果的教学思想。要杜绝教师在教学中的不确定性,不能跟着感觉进行散漫教学,同时,也不能将效益理解为对教学内容的盲目追求。教学效益主要考虑的是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的学习成果,要进行综合性分析。

3.将教学进行量化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要对目标进行明确规定,具体描述,目的是便于对教师工作成果的检测。但是,在进行量化的时候,要保证科学性和合理性。采用科学的方式对待定量、定性、过程和结果,正确反映学生的成绩与教师教学行为的关系。

二、当前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现状

1.过分重视和追求课堂教学的模式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但是,很多时候,形式化比较严重。对新的教学法方式盲目追随,忽视启发教学的作用,将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教学效果不佳,教学目的也很难达到。

2.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时间十分有限

在以往的教学中,十分关注教师的传授,学生的任务就是被动地听课,很少有时间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另外,学生的问题意识比较匮乏,只是让学生解决问题,而忽视他们提出新问题的过程。这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思想,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3.学生的作业压力较大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作业压力较大,作业布置较多,针对性不高,甚至出现毫无作用的、机械性的抄写,很难实现有效的反馈和检测,效率极其低下。

4.忽视教学效果

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学目标简单地定为教学任务,过度追求教学进度,忽视教学效果,致使学生很难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使得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5.没有正确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有些教师将多媒体教学当作课堂的主要形式,否认了传统的板书,严重忽视板书教学的价值,因此,多媒体教学应对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

三、如何提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水平

1.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提升备课的有效性

首先,设定全面的教学目标,重视知识性、技能性、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其次,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开发,主要是教材、网络、生活等形式的资源,要进行积极地融合,组织能够发挥学生主动性和交流的学习活动。再次,重视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以学生实际为前提,对教学行为进行精心设计,预估各种不同问题的产生,将提问的机会留给学生。

2.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为教育的主要场所,要不断寻求教学效率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教师和学生整体效率的提升,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情景设置,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学氛围,避免机械性,转为积极、高效地引导,使学生能够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索,参与教学活动。

3.安排有效的作业

在课堂教学中,要摒弃陈旧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完成作业,同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对于作业的内容,要进行精心设计,避免随意性,保证数量适度。同时,作业的内容要适应全体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作业中获取喜悦。

4.进行有效的辅导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有层次的辅导,促进整体水平上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取收益。

5.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课堂变得生动而具体,能够激发学习的兴趣。但是,要恰当使用这种教学方式,进行精心设计,避免盲从,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理解。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保证目标的准确性,实现对教学效率的实时反馈。同时,积极探索更多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手段,积极借鉴经验,充分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增强。

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高专;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整合

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念为指导,更新教学观念

作为高职高专中的师范类学校,培养对象是从事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专业化素质的培养则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师范生专业发展潜能的培养是迈向教师专业化的第一步。如何培养师范生的从教素质,提升其专业发展潜能则成为师范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坚持以基础教育改革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准确合理地设计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法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教学中,既要传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从教技能。但是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学法教材的特点是章节多,内容多,而实际的授课时数少,这就给我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处理这种矛盾?首先,要更新观念、更新内容、更新体系、更新要求,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运用能力,使教学具有实用性;其次,要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本着“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原则,加大从教基本技能的训练。

二、坚持“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实用为目的,训练为手段”的原则是要求我们在教法课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其学科特点——实用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小学课堂对于师范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记忆。虽然学校每年都安排一周的教育见习,但是时间短,学生只了解些皮毛,不能深入地了解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所以就出现了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时候做不到理论联系实践。教师讲课的时候举了很多的教学案例,很有代表性,可学生听过之后并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效果并不理想。最后只能是累垮老师,耽误学生。现代教学理论强调“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等多种角色。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应该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沉闷局面,把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教学案例融入教法课堂中,加大学生收集和整理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训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兴趣。通过模拟教学,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的习惯。

三、探索中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是依据学科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教师指导下,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师生教与学的共同活动,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本技能、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的复杂的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活动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要活动,所以对教学过程的设计直接关系到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效果是否理想。下面以笔者一节研讨课为例,谈谈如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理念为指导,在教法课堂教学中努力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

1. 适当地进行教材内容整合,便于学生的学习和运用

笔者讲授的是第四章“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四节“教学策略”中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这一部分主要包括五个内容:预习指导、课堂导学、作业辅导、板书设计、教学机智。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一课时完成,基于新课程、新课改对教师把握教材、挖掘教材和整合教材提出的新挑战,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整合:这节课的安排是学习课堂导学中的导语、提问、讲解、板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教学,利用拟教过程中的偶发事件引出教学机智的内容,其余内容自学完成。整合之后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可以更深层次地领悟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更快、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加大课前的预习任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也很多,所以要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高中的紧张学习的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学流程是这样的:布置预习作业——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通过汇报,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通过预习还可以减少课堂教学的负担,加快课堂教学的节奏,适当缓解因“课时少与教学内容多”而产生的矛盾。

3. 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质量

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合一”的教学理论是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突出职业能力培养,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培养”。笔者采用的是点拨法、案例分析法、拟教法。  点拨法,在学生充分预习、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使他们更快地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案例分析法,使教学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结合得更紧密,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能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为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模拟教学法,是一种锻炼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方法,同时在拟教过程中,师生可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更快地进入教学角色。

4. 精心设计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要精心选择引入课题的材料,因为导人环节是教学活动的序幕,要力求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如本节课给同学们讲《公鸡吃米》的故事:“1938年,教育理论家陶行知先生到武汉大学作演讲。走上讲台,陶先生从皮包里抓出一只大公鸡,又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讲桌上,陶先生按住公鸡头逼它吃米,公鸡只叫不吃;又掰开鸡的嘴,把米硬塞进去,公鸡挣扎着仍旧不吃。当陶先生松开手,把公鸡放在桌上,不一会儿,大公鸡就开始吃米了,而且吃得津津有味。”陶先生用这个深入浅出的道理批评了生活中那种“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的现象。其实,学生学习就如同公鸡吃米,应该是自觉自动的行为。这就涉及如何处理“教”与“学”的问题,我们要做好哪些工作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节的第三个内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采用讲故事导人,达到“有趣、生动、引起注意的目的”,同时又为学生的练教作了榜样。

5. 合理安排教学活动,落实“教学做”合一

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过程是自主-合作-探究-拟教。在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教材内容,并收集整理相关的课外资料。上课伊始进行预习汇报交流,教师适当进行点拨、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共同研究“怎样才能更好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设计和使用‘教学实施策略’”。在“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结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案例,做到教法课程与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结合,填补教材的空白,便于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同时也达到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力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小学语文教学法课堂教学。最后以模拟教学的形式呈现学习成果,师生共同评议,讲课者自评,力求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特征,在“教、学、做”中把发现、感悟、交流、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

6. 充分利用备课小组,努力实现全员参与拟教训练

篇7

一、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本质,正如《新课标》所提出的“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发展什么?学生的发展应是德、智、体、美全面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和“传授”是根本不同的,“传授”主要靠教师的灌输,学生被动的接受;而“发展”主要靠学生内部的动力作用,使自身的素质和个性得到提高。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激励。

小学语文本身包含了促进儿童发展的诸多因素。语文是个载体,它所载负的文化科学知识,都有一定的思想、情意内涵及审美意义。通过语文学习,儿童不仅能学习语言,还会获得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思想认识及思维能力、丰富情感。所以通过语文教学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语文教学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原理,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根据教材特点,除确定语文知识、能力目标外,还要确定思想教育、情感渗透及思维训练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时,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发展。

二、体现学语文和学做人的统一

小学语文教学既要教语文、学语文,也要教做人、学做人。其实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统一的。

学语文和学做人二者是必然统一的,但不是自然能够实现的,更不是把语文课变为思品课就能完成的。必须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贯彻该原理时,必须以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统一各项任务。

(一)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养成喜爱读书、作文的兴趣和习惯

在《新课标》的教学目的中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这样的目标不是老师讲几次能够达到的,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作文,从篇篇课文中,从作者的精美语言中,如,词汇的丰富,句式的多样,篇章构思的巧妙;从文字所载的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逐步吸取。经过日积月累,学生会逐步体会出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及优秀文化的热爱之情。同时逐步养成准确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好习惯。

(二)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文中悟出一定的道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语言体现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和成果。每篇文章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因此引导学生认真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凭借文章的语言去理解、感悟、推想作者表达事物的道理和思想感情的过程。不论是写事、写人、写景的文章,其中总是蕴含一定道理的,只有明白了事理才能提高思想认识。通过习作,学生能写出日常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等,其习作过程也是受教育提高认识的过程。

(三)认真读书、作文,从学习语言中感受丰富的情感,为做一名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热爱地球的现代人打下良好基础

培养学生的情感,不能脱离读书、作文,因为文学作品大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情感是文学作品的生命。小学语文教材不论是什么题材、体裁,作者所着力的是抒发自己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学必须使作品所表达的景、情、语三者统一起来,从读书中体会语言所表达的情感因素;作者往往以事达情或以理激情,读书时就要先明事达理,才能入情,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共鸣。

学生的作文,只有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写出好文章。有的学生作文感到困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缺乏对周围事物、人物、景物的热情,看到什么都无动于衷,又怎能表达出真挚的感受呢?所以,作文指导也要渗透情感教育。

三、遵循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

教学是一种规范的社会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在科学思想指导下进行,指导思想是科学的、先进的,其教学设计才是高水平的。

科学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性要求正确、准确;科学决不仅仅是结果,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态度和方法,要重视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3-0085-01

社会的蓬勃发展依靠的是有独立思考的人和有创造能力的人。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时代,创新便成为了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为了能跟上世界飞速发展的脚步,加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成为了国家发展的重点。这就使教育事业接过了一副沉甸甸的担子,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创造性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使命。小学语文则是所有学科的基础,其是一门情感丰富、个性张扬、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和思维创新的课程。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及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1.提供机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失去了思考的机会。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创造。想象力是人类发明创作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思想、现实的束缚,能自由想象,他们想象出的事物,是成年人往往意想不到的。在教学中,遇到问题,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一比谁想象的多,谁的想象新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发散思维,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自己所收集的树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粘贴成各种图案。一周以后,在检查作业时,被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给惊呆了。小到粘成金鱼、萝卜、小船、房子、月亮、电灯,大到大水牛、疏密有致的风景、美丽的校园、有趣的活动,真是应有尽有,各具风格。这种作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就让同学们替小羊想办法去战胜大灰狼,让学生想象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结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踊跃回答,畅所欲言,想出了很多办法,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2.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遇事多让学生提"为什么"、"怎么会"、"怎样"这类思考类型的问题。

当年牛顿由一个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壶里的水开了,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伟人为什么能有发明呢?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3.用设计探索机会的手段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依靠发掘创新思维所创造的。创造力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创新思维能够依据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件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创新思维就是能够产生出闻所未闻的思维成果[2]。因此说,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及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就在于语文教学。比如,面对看图写作的课程时,以图中的"蝴蝶"为对象发挥想象,自己命题写作。在学生动笔开始写作之前,教师应该就蝴蝶所准备的资料对大家介绍蝴蝶一生的结局,以及相关诗句等。在介绍完之后,学生对其有了基本了解,这时可以让学生迅速进行构思。这样,就可以使得大部分学生能够有话可以写,并且能对蝴蝶的优点进行赞美。当然也不排除会有在少部分同学认为蝴蝶的一生活的毫无价值,整日无所事事,流连花丛,不思进取,最终碌碌无为而终,并且由蝴蝶联想到生活中的人和事。如此自圆其说的文章也不乏智慧的火花闪现。由此可见说,语文教学担心的不应该是学生做不到,应该是教师会"想"不到。这里所说的"想",就是给学生一个设计探究的平台,让他们有机会展现自我价值,这是激起学生创新思维的好方法,同时也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体现教学能力的绝妙舞台。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目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包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有策略有计划地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为学生开创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学生抓起,小学语文教师还需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玉欣.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3,09(09):46-47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微课 优势 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172-01

1 新应用,新趋势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微课逐渐渗透入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教师们探索利用新媒介、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话题、新趋势。微课主要以微视频为活动载体,将重难点知识进行细化,设计成简短趣味的教学微视频,应用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探究学习、课后补缺补漏等各个环节。在利用微课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微课引导学生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更便捷地ρ生开展语文语言教育、文学意识熏陶,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文学和语言素质。

微课载体的形式非常丰富,多数以微视频形式来呈现,格式时常一般在3-8分钟之间,有利于让学生在简洁紧凑的学习时间内更集中地学习重难点、突破疑难点;并且,微课视频还融汇了音视频、图像、flas等丰富内容,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形象的学习情境,增添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热情。

2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2.1 指导预学的便利性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利用微课媒体的明显优势就是可以在讲授新课前,先将文中的重点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让学生可以事先通过视频进行预习学,寻找其中的重要知识、学习疑难,同时将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并反馈给教师。

2.2 突破重点的针对性

利用微课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让学生用很少的时间掌握课上的重点,同时教师也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取学生的学习难点,并在讲解时将课上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微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在上课时,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本课的重点,可以有效地抓住重点知识。

2.3 反思总结的实效性

在课后,教师可以针对课上的讲课内容,以及学生在课中的掌握程度,留一些相应微视频作业,通过连贯地预学、学习和复习等环节,可以让学生牢固地掌握住重点知识。利用微课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将重点知识突出化、形象化,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住知识,同时还极大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巧设生动情境,感受语文乐趣

小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之后才会更加努力,真正将知识点掌握。在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其自控能力还不足,很难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进行听讲,所以教师要想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当中来,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体。利用微课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将知识点制作成微视频等,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让学生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3.2 巧引自主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通过微课的教学模式,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教师在其中只是扮演着引导者的作用。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得到显著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字,学会分析简单的文章,培养出一定的写作能力等。通过微课教学,可以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要讲解新字时,可以将所要掌握的新字制作成视频,通过动画的形式将字进行拆分,并进行讲解,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讲解每个字的内涵,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从而能够使其更加轻松地掌握这些汉字的意义以及如何进行书写。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考察时采用微视频的方式,将要考察的重点汉字设计成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进行汉字的拼写,组词以及解释汉字的意义等。

3.3 巧激想象思维,互动交流促学

语文是一个较为开放性的学科,其没有准确地答案,对于某一问题,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理解,而每个人的理解都是一种答案。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微课,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的想象,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打破原来的教学模式,而不只是课堂上的主体,要多鼓励学生参与。教师在抛出一个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借助微课进行交流,共同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让学生各抒己见,表达出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3.4 巧导阅读写作,培养语文能力

阅读和写作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要引导其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手法。通过微课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阅读的方法和写作的技巧,然后教师采取适当的方式,稍加引导就会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高。教师在进行阅读和写作教学时,要以小学语文教材作为教学工具,因为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选取适合学生的理解,同时里面还含有较多的写作技巧适合学生学习。如,教师可以在讲解《珍珠鸟》这一课时,可向学生传授一些写作方法与阅读技巧。首先可以带着学生将文中的生字进行讲解,然后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分析其中的写作技巧以及写的优美的段落,让学生模仿其写作手法进行新的创作,进而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4 结语

我们充分认识到微课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环境之中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当然,微课在使用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中予以改善,从而发挥其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篇10

一、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分析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而小学语文教育则是这一环节的核心。长期以来,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改变,绝大多数学校的语文教育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同时对老师的考核标准依然是以升学率为主。这就导致了小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还是停留在背书考试的基础之上,没有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究其具体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

1.教学模式刻板化

长久以来,小学语文教学还是按照预习―讲授―复习的套路来进行教学,也就是传统上所谓的按照学科课程的套路来讲授。这样讲固然有其优点,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按照比较符合学科逻辑的方式掌握大量内容,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以这种“预习―讲授―复习”的方式讲授小学语文,很容易使小学生整日面对枯燥的课本,将课本仅仅看作工具而没有对课本中的内容产生兴趣。同时,这种套路式的教学容易限定小学生的思维,导致思维刻板,难以保证小学生在语文素养上获得良好的发展与较高的提升。

2.教师形象定型化

传统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赫尔巴特将教学的三个要素归纳为教师、教室和教材,所以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化身,维护教师的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为讲究“师严然后道尊”,所以学生对老师有敬畏感,也有距离感,这就导致了师生之间很少进行良性的互动和沟通,老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不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完全按照课本来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沉闷。

3.教学方法统一性

小学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必然会导致教学方法的统一性,这也是为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小学生提高学习效果,但是,教学方法的统一性的缺陷在于没有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个性化需要。由于小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课堂注意力集中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学生获得的知识或者说知识量也有所差别。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统一性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兴趣与需要之间形成了一对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与否关系到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与质量的问题,因此,应当对此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

二、倡导快乐语文,实施愉快教学

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使得新的教学方式的运用很有必要,21世纪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兴趣的教育,所以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当是小学教育的研究重点。在笔者看来,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早期,对未知世界充满了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会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模式是值得尝试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那么如何去实施小学语文快乐教学?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激发兴趣,乐中求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主要对象,而且学生从本质上来说是能动的个体,所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拓展教法,有效学习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以老师为中心,那么快乐教学应该打破以往的教师中心和书本中心,走向开放式学习。这其中有三种具体方法:

第一种是小组合作学习法。合作学习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教学理论,指的是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这一模式是一种有明确责任分工和互比较强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便于小组成员的交流与相互之间的评价,可以共同分担学习任务与分享成果,使学生能体验到一种被人接受、信任和认同的情感,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化程度,培养交际能力、发展自我意识。小学生处在成长的初期,活泼、好动、开朗,乐于参与对新事物的探索,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中,分角色朗读、表演、讨论、练习设计等小组活动都可以运用,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组织小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第二种方法是以读课文为主的教学方法。快乐课堂的真谛在于以学定教,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要引领学生自主热情地投入学习,学会阅读、感悟、品味,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其中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而小学学制为六年,时间跨度比较大,所以不同年级的学生也应该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在低年级,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尤其重在激趣。教师要让学生参与多种多样的识字游戏,让他们自主自觉地与文字打交道,培植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热爱,鼓励学生多去读书,从小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鼓励想象、联想、创编、表述;在中年级,要引导学生在读的时候去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在学习《江南春》的时候,引导学生去学习作者的生平及其他作品,在学习《三顾茅庐》的时候引导学生去了解相关的历史知识;在高年级,更注重读有所悟、读写相辅,力求全面的提升;高年级时,不应再让学生机械地识字和背诵,而应从课文中读出其内涵,然后再将这种外在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最后能够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

第三种方法是任务教学。这种教学方法也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将教学目标设置为一个或者多个任务组织学生去完成,这种方式可以结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合理的任务难度,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从旁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最后老师作总结和评价,给学生以鼓励。

3.角色转换,教学合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中心地位,以教师的尊严来进行教学。在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中要打破这一传统,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伙伴式师生关系,营造安全、幽默、开放、和谐的宽松学习氛围。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参谋、指导者,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合作伙伴,师生一起读书,学科教学探索一起想象、一起表演、一起活动使语文教学形象化、生活化、情趣化。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悟;鼓励学生的独到见解,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评价,欣赏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语文;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语文学习,挖掘出学习潜能,塑造健全的人格。

4.创新思维,发展个性

相比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个性的发展。所谓的学生个性则是指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作出自己的判断,同时要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要打破常规思维。那么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就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挑战传统;鼓励学生敢于幻想,积极创新;注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顿悟思维。

5.拓宽渠道,开阔视野

传统小学语文教育以课本为主,但是局限于教材内容的语文学习是狭隘的、封闭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去开发新的语文教育资源,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构建大语文教育内容体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主要在课内打基础,而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外生活。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语文、用语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发展个性。

6.作业方式,多元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仅包含学校课堂上的教学,也包括课外练习和课外作业。传统的教育中学生的作业是为了巩固知识而重复练习,方式比较单一,无外乎是背、抄、写课本上面的知识。小学语文的快乐教学不提倡基础知识的琐碎机械的练习,而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所以方式要更加多样化,作业的形式也要全面放开,由单一的书面作业转变为多种形式,调查、采访、收集资料都可以采用,可以由一人单独完成,也可以多人合作完成。

7.评价革新,乐学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