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物理规律课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摘 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并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相关的物理问题”。显然,《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想顺利地达成,需要教师有效的习题课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学生对解题有着畏难情绪,一部分学生由于解题困难而失去对物理的学习兴趣,有的甚至放弃了对物理学科的进一步学习。这种状况的出现可能有多方面因素,但是跟教师对习题课教学功能的认识不足、忽视学生认知的特点以及教师习题教学设计的随意性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文将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习题课的教学功能、习题课教学设计的“有理可依”、习题课课堂教学的“有章可循”等方面,对物理习题课教学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习题教学;习题教学设计;有效性;教学方法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新课教学的模式与手段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进,针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实验的新课教学,探索出了一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使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得到较大程度的增强,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得学生探究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但是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学生在确立了物理概念和初步地理解了物理规律之后,对于解决物理习题却无从下手,课堂作业、课后练习的完成质量也不尽人意。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当今时代,初中物理习题的“繁、难、偏、怪”的现象已经基本消失,以“题海战术”来应对“能力立意”的中考试题显然不能适应如今的教改要求。仔细研究近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不难发现,考题大都是着重于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难度并不是很大,可是有许多学生仍然不会做,甚至连一些最简单的基础习题,也是出错或干脆空着。这种状况说明了我们的习题教学环节没有做好,部分学生对于教师布置的习题作业只当成任务来完成,既没有明确的自我培养目标,也没有形成有效地解题思路与方法。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才能扭转上述局面。
一、教师要深刻认识习题课的功能,重视习题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在平时的教学中,部分教师经常采用习题作为学生学习新课后的反馈、检测与评价的工具,而忽视了习题教学对学生认知的深化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有效的习题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澄清对物理概念、规律的不正确认识,而且能够巩固和促进物理知识结构的形成。通过恰当的习题教学的引导,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和速度,有助于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学习物理的信心,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物理习题教学既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进一步深化,也是引领学生从物理理论走向应用的重要形式,这一环节不但能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生活与社会中的巨大作用,而且能让学生体会和掌握解决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更能有效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与广阔性等品质。教师只有对习题课教学效能有足够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才会重视习题课的教学设计。
二、习题课的教学设计要做到“有理可依”。
习题课教学的随意性是导致习题课教学失败或收效低下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不突出重难点的选题、不具启发性与代表性的示例讲解、不必要的或不会犯共性、典型错误的板演练习安排等。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合理地设计习题课教学会使教学活动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以《课程标准》的育人目标和理念作指导,同时要考虑到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习题课的课堂教学要做到“有章可循”。
教学实践证明,抓好习题课的教学,既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堂教学没有“章法”,教学的效果必然大受影响。习题课的课堂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方法,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呢?
1.摆正师生位置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营造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通过积极引导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习惯,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实现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
2.示例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中的典型性和启发性的例题分析,让学生领会乃至掌握解决物理问题所需的基础知识与规律、一般程序或方法,如通过审题明确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分析过程与状态、寻求联系及满足的规律、建立方程或结论;反思和讨论等。
3.多角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同一个物理问题往往有多种方法可以解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联想,尝试从不同角度或利用不同规律去解决,“一题多解”的训练,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习题教学中还不应该就题论题,要善于抓住时机进行适当地变化、扩展和引申,即“一题多变”,由浅入深地引领学生进行再思考,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广阔性。
4.善于归纳,跳出“题海”。物理学中同一条规律可以呈现在不同的考题情境中,教师在习题课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将同样考点的习题进行归类,让学生去思考和训练,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归纳,让他们掌握解决同一类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得轻松,而且能让学生养成挑战不同问题的信心,步入自主学习、会学、乐学的良性轨道。
篇2
本节课是《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二第七章第七节中所涉及的内容, “动能和动能定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功能关系,是高中物理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本章乃至整个力学的重点之一,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学情分析
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学生基础较好,思维比较活跃,从知识准备上,由于学生在初中对物理有一定了解,并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相关知识,且对功和能的概念有了认识,并且通过第六节的实验探究认识到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即W正比于速度的平方的基础上,但是由于初中学生还没有深入学习功能关系,所以容易凭借生活经验形成错误的潜概念理解,本课的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所以本节课,我将在培养学生思维转换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力求将STS的理念以及辩证关系渗透到本课的教学中.
3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第一,学生要理解动能的概念,理解动能定理的物理意义,并进行相关的分析和计算,第二,深入理解合外力做功的含义,第三,学会联系实际运用和解决动能定理相关问题的步骤.
在过程和方法上,掌握恒力和变力分别作用下动能定理的推导,并且学会对比分析动力学知识与动能定理的应用优势.
在情感和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类比学习,归纳推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逐渐形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
4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动能概念的理解;动能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JP3]深入理解功能关系并利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学过程
5.1 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运用视频资料,1998年上海虹桥机场一飞机紧急迫降时,由于巨大机身与轨道摩擦产生爆炸这段视频,让学生回顾初中对动能的认识,以及思考为什么会引发爆炸这一现象,进而引出课题.
学生活动1 让学生交流,思考飞机迫降的巨大动能最后为什么消失了?
设计意图 调动学生的思考,锻炼学生从现象探究本质的思维,并且体会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物理.
教师活动2 提出以下问题:
(1)在必修一学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时候,为什么会引入速度这一物理量?
(2)我们初中对物理的了解,知道物体会由于运动而具有能量,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描述这一物理量呢?
学生活动2 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1,并思考问题2,能明确为了描述物体空间运动变化快慢而引入速度.
设计意图 回顾知识,并通过思考从“为什么引入这一物理量的角度”,用类比的思维方式引出对动能的学习.
5.2 新课教学
5.2.1 动能
教师活动3 利用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一个物体在只受牵引力作用下,从A位置沿直线经过位移x到B位置,A点初速度为va,B点速度为vb,这一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如何变化?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3 学生动脑思考,头脑中建立模型,交流讨论后发言.得出物体速度越来越大,所以动能越来越大和由于这个过程牵引力做功,导致动能增加.
教师活动4 教师归纳总结动能的定义,公式,单位以及注意事项.
5.2.2 动能定理
教师活动5 给学生展示以下物理情境,计算,讨论并总结以下过程中功能关系的关系式.
(1)一物体质量为m,从高度h处,做自由落体运动,下落h后,速度变为v1.
(2)物体质量m,在只受力F的作用下,沿初速度v0的方向运动,经s位移,速度到v2.
学生活动4 分别计算并归纳两种情境下,物体各自所受的力做的功与他们对应的机械运动过程中的动能的变化.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发现,归纳总结,同一运动过程中,物体所受力做的功同动能的变化的关系,从理性上,认识功能关系,认识数学知识与物理内容之间的交叉运用.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推导能力.
教师活动6 教师评价并总结单个力作用下,功和能的具体计算关系.再引发学生思考,如果多个外力的合力做功,它会导致什么能量发生变化.举例,物体质量为M,在受拉力F′和地面给的摩擦力f的作用下,沿直线由速度v0,经s的位移,速度达到到vt,在这样的物理情境下,分析计算各个外力做的功,以及合力做的功,同时计算初状态和末状态时分别的动能大小.
学生活动5 分组讨论并计算,将推导总结出结果,发现同一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数值上等于这一过程初末状态动能的变化.
设计意图 从单个的力作功与动能变化多少的关系深入并类比到合力作功引起的动能变化,让学生思维循序渐进,并且自己计算推导的过程,加深对功能关系的理解.
教师活动7 评价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后的结果,总结动能定理的定义,公式,以及单位.并且总结:从数学角度动能变化有正有负,也恰恰符合之前所学习的做功有正有负.继续提出问题:让学生在以一物块做匀速圆周运动从起点A绕一圈又回到A点这个背景下,从三个角度尝试探究功能关系:
(1)全过程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
(2)运动过程中找一中间点,分为两部分运用动能定理分析;
(3)全过程中运用动能定理.
学生活动6 分组交流讨论,并且计算分析,这个运动过程中三个角度分析问题的优缺点.
教师活动8 评价学生结果,并总结牛顿运动定律和动
验现象要突出、明显,给学生出乎意料的震撼,也可以在实验之前,让学生猜测实验现象,若猜对,可以培养学生自信心;若猜错,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惯性”一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塑料球和金属球分别悬于矿泉水瓶中,当瓶子向一方移动时,两个球分别向相反方向移动;在说明“静电除尘”效果时,用铜棒穿过矿泉水瓶轴线、铝箔纸粘于瓶内壁分别作为除尘的两极,如图3.
2.3 设计对实验现象讨论的问题
[TP4GW41.TIF,Y#]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是本教学设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前,预设有梯度的问题,指导学生讨论的方向.如在瞬时速度教学中,针对学生难以理解“当Δt0时,[SX(]Δx[]Δt[SX)]就表示瞬时速度”这一点,设计了图4实验,采集了表1所示数据,预设如下问题.
问1:第一组实验得到的速度比车头速度大还是小?
问2:[JP3]表中四组实验得到的速度呈现出什么规律?如何解释?
问3:猜一下车头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约是多少?
问4:怎样精确测定车头通过光电门时的速度?
问5:若实验中,对速度要求“精确到两位有效数字”,哪一组可以表示车头通过光电门速度?
问6: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
讨论过程中,指向明确且有梯度的问题,既可以指导和驾驭学生讨论方向,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学生受到心智、经历等因素的限制,有些在教师看来顺理成章结论,却无法提炼出来,这时候教师切勿越俎代庖,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讨论的过程就是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理解过程,充分的讨论使学生更加牢固的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学生应用知识,同时提高教学质量,杜绝思维很快、但思考很浅的现象.
2.4 形成实验结论
经过对实验现象的深刻讨论,得出客观的规律,是本教学设计最终目的.在层层深入的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剔除表面、肤浅的认识,学生在脑海中慢慢形成概念和理解规律.虽然学生不能用流畅的语言完整的概括实验现象揭示的规律性的东西,但这不影响对规律的理解.概念的形成是首要的,其次才是名称(赵凯华语).
3 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的意义
3.1 让教学设计充满挑战
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根据《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等确定的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作为一般性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学大纲》或《学科指导意见》仅从知识本身分析教学,缺乏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调研,针对性不强,依据此设计的教学过程往往无法回答学生的疑惑,教学效果较差.“调查问卷”形成“反馈单”反映了学生中普遍的又具有个性化的问题,这些问题是无法预设的.针对学生的问题,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说明问题或引发思考和讨论,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对教师充满了挑战.如在“电表的改装”一节教学中,笔者把问卷调查前后的教案中一个片段做了对比.
问卷调查前
环节一:灵敏电流计的内阻
展示灵敏电流计内部结构,如图5.告诉学生线圈由很长的铜导线绕成,所以电流计有内阻.
问卷调查后
环节一:灵敏电流计的内阻
①设计如图6所示电路,在A、B间接发光二极管,二极管正常发光.说明A、B之间有电压(很小).
②问:能否将灵敏电流计接在A、B之间?
③把灵敏电流计接在A、B之间,电流计偏转一定角度.
④展示图5,介绍电流计的内部结构.
修改目的
在初中教学中,认为电流表内阻为零.所以学生在“问卷反馈单”非常集中的反映无法理解“电流表有内阻”.
两个教案都重视了对电流表内阻的教学.但修改后的教案更注重用实验带给学生的直观体验,同时在操作实验前的设问,激发了学生的迫切看到实验效果的欲望,教学效果显著,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基于实验情境的教学设计,因为了解学生的问题,所以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形成了探究问题,创造了思维环境,通过对实验的讨论破解学生的疑惑.
3.2 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混合学习;微课;教学方法
物理是初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着许多侧重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抽象性的物理知识点或问题,这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也是初中生学习的难点。以往,教师在物理教学中主要采取单一化的知识讲解模式,无法使初中生顺利突破这些学习难点。而贯彻混合学习模式,有效运用微课等新型教学手段,更利于提高初中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一、混合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混合学习是教育领域新诞生的一个名词,主要是指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特征与要求,在合适的教学时间,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等,优化组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及学习要素等,保证可以借助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以混合学习的方式帮助他们高效理解所学知识。为了确保混合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在前期深入分析学生的学习水平、内在学习需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等,保证可以系统化地完成相关教学知识点的科学设计。从特征角度来讲,混合学习主要体现如下:其一,立足生本理念。混合学习具有多元化的学习特征,但是无论选择何种学习模式,都需要围绕学生的“学”开展,否则一切学习模式的应用都会本末倒置,无法真正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其二,倡导灵活多变。鉴于单一的学习模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不利于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因此,将混合学习模式应用于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采取动态化的教学方式,灵活地选择最适宜的教学手段与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其三,遵从师生互动。无论是线上教学、线下教学,或者采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授课中,都要强化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过程,保证可以使学生开展有效学习。
二、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价值
初中物理是一门重思维、重操作、重推理与计算的课程,其中包含的许多知识点具有比较突出的复杂性与抽象性,常常会使学生很难理解。混合学习是一种在优化传统线下面授教学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线上学习的一种混合式学习方式,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一个重要产物。有效利用混合学习模式,可以充分运用“云”上的丰富教学资源,满足学生更加自由的学习需求,对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效果有积极意义。其中,微课是当下助力线上教学或学习的一种重要模式,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及需求等来设计各种各样辅助他们高效学习的微视频课件,助力他们高效开展学习活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的融入,首先可以突出初中生在物理课程知识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微课教学中有机穿插集体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可以显著提升物理教学效果。同时,混合学习理念在教学中的融入,也有助于为不同物理学习水平的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学习手段与方法,这样可以增强他们的个性化学习,对贯彻因材施教教学理念,提高物理整体教学效果同样有积极的意义。创新应用微课,可以将这些教学用的物理微课教学课件基于网络共享平台分发给班级中的学生,可以满足他们在课下随时随地地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对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三、基于混合学习的初中物理微课教学的策略
(一)结合教学需求,合理选择微课内容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微课教学模式,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科学地制作适用于物理教学的微课课件,选择适宜的微课内容。为了确定适宜采用微课授课的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需求,将微课课件划分成不同的类型与性质。只有在确定恰当类型微课课件的基础上,才能合理选择适宜的微课教学内容,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混合学习的目标。因此,在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之前,教师必须做好前期的教学情况分析工作,合理确定适宜教学的微课类型及内容。初中物理课程中有较多的知识点,且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微课可以将每个单元内的教学重点筛选出来,便于初中生的学习强化,可为其解题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初中物理课程体系的构成情况,在构建微课教学课件之前,教师可以将相应的微课课件分成知识讲解类型、实验探究类型、知识总结类型、答疑解难类型及知识拓展类型等几种比较常见的教学类型。其中知识讲解型微课课件主要以物理概念解释,以及物理性质、规律和原理等内容的论证等知识为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需要突出相应的重点与难点,力求使学生通过反复观看来高效理解这些物理知识。针对那些难度比较大的物理概念,教师可以摒弃以往单一化的概念复述方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学背景的创设来增加知识学习的趣味性。实验探究型微课课件的主要内容是平时课堂授课或者虚拟教学氛围下的一些物理实验知识,尤其是那些无法进行现场操作或者伴有安全问题的物理实验,都可以借助微课课件的方式将之近距离地展示给学生;知识总结类型主要是系统化地梳理与归纳一个单元的物理知识点,或者几个相关的知识点,以专题知识教学的形式来制作微课视频课件。这种类型的物理微课课件可以使初中生在反复观看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明确自身学习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与完善;知识拓展型的物理微课课件主要是结合物理教学需求,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物理知识的角度出发,有效运用网络上充足的在线资源或者课外物理书籍内容来补充教学知识。比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针对相应的物理实验,制作成对应的微课视频课件,借助这种方式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确相应探究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与注意事项等,这种物理实验教学及指导方式的直观性更强,更容易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二)基于混合学习,优化微课使用形式
混合学习主要包括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两个方面。其中线下学习模式主要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教师开展课堂知识讲解;线上学习模式需要考虑如何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使他们可以运用微课视频课件来辅助自己开展高效的学习活动。不同的微课会收到不同的物理学习效果,但是无论最终确定了何种微课,都要时刻围绕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养成,从满足他们自主学习、深度思考、质疑探究及创新发展等多样化学习需求出发,合理确定混合学习下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最适宜的微课形式,保证可以提高物理教学的开展成效。例如,在设计面向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方案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双方面混合应用微课的教学需求。从线上学习的视角来讲,需要考虑如何借助微课视频课件满足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需求,即如何通过网络平台获取教师制作的微课教学资源,以及如何借助这些线上获取的微课教学资源来开展课下自主学习活动等,力求可以借助微课使用方式的有效确定来满足初中生高效听课以及高效开展自主学习的需求。例如,在“光的折射”方面的教学中,为了保证微课导入课堂教学的质量,以及有效辅助学生完成自主复习任务,教师可以在制作相应课件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如何高效开展课堂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其中导入“极光入水”等一些非常生动的视频内容,同时在微课中介绍及讲解光的折射方面的物理知识,同时要注意在结尾的时候灵活地为学生设计一些自主训练任务或学习活动等,强化微课在辅助教师教学和辅助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结合性和联系性,使学生不仅可以借助微课完成物理知识的学习任务,同样可以在课下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微课完成自主复习物理知识的任务,尤其是不同学习水平的初中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物理学习成效决定自己观看微课视频课件的具体遍数,真正实现将生本理念贯穿于物理教学始终这一教学目标。
(三)立足教学评价,完善混合学习模式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融入基于混合学习的微课教学模式,教师除了要综合考虑微课教学的内容与使用形式,还要注意结合物理教学的具体实践成效,通过及时开展教学评价的方式对混合学习模式进行完善与创新,保证可以借助物理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混合学习模式。因此,在平时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混合教学模式时,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全体学生对微课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成效进行评价及分析,确保可以及时发现与解决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不足与缺陷。在指导初中生开展教学评价期间,教师要注意灵活应用小组合作讨论、“在线测评”等符合混合教学需求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方法,以此更好促使初中生在物理教学评价活动过程中积极开展积极讨论活动,保证可以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与掌握全体初中生在混合学习模式下对物理知识的实际学习成效,以及微课教学模式落实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或者其他需要注意的地方等。然后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教学评价的结果对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进行合理的改进及完善,保证可以为后续的混合学习下的物理教学活动中微课模式的顺利贯彻落实做好铺垫。例如,在光学、大气压强、重力等部分知识的学习中,所涉及的大气压强实验、光的散射实验以及自由落体实验等教学完毕之后,教师可组织全体学生开展学生自评、师生共评等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活动,以发现实际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比如,有的学生可能会反映:“这些微课中所用的实验大都属于理论层面的知识点,理解起来不是非常深刻。”针对学生的这种反馈结果,教师可以在后续的物理微课课件制作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如可以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些感性材料,如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时候,可以选择生活中常用的事物或现象等,以此持续改进与完善物理微课教学方案。或者针对这部分物理知识的学习效果评估开展“在线测评”活动,“在线测评”主要是充分利用线学习网站或者各种学习用的APP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测评,通过随机抽选题库中的物理试题来完成自主作答,之后教师可以借助这些软件或APP的后台监督班级学生整体的作答情况,之后对混合学习方案进行相应的完善,保证更好地提高混合学习下的物理学习效果。总之,混合学习是助力初中生物理核心素养养成的一个有效学习模式。其中微课是构成混合学习模式中非常关键的一个教学因素,如果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将之有效融入,则可以成为辅助教师开展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教具。但无论采用何种混合学习模式,都需要贯彻生本理念,结合物理教学目标,科学设计微课教学方案,保证不断提升物理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曾令超.初中物理课程中的混合学习的应用策略探析[J].数码设计,2019,42(02):248-249.
[2]杨洋.初中物理教学中“微课”的利用[J].教育,2020,11(17):135-136.
篇4
每一个课件的制作,一般要经过选题、教学设计、脚本撰写、编制软件等几个环节。
1. 选题
选题就是拟定课件的编制目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分节及结构方式,明确课件的运用对象、范围和支持环境等,一般从以下几点考虑:
(1)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助于解决微观、抽象问题。
由于条件限制,初中物理课教学中有些物理实验在课堂上无法演示,学生只能从理论上了解。例如,电流的方向判断及大小计算在初三电学中是重点,但电流在导体中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对初中学生来说是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导致在电路分析和计算中经常出错。课本中虽然有许多相关插图,但却是静止的,不能让学生有电荷流动感觉。运用CAI可以非常方便地制作出导线中正、负电荷流动的画面,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化,学生理解起来就不那么困难。把微观世界转换成宏观现象,把枯燥、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变的形象直观,通俗易懂,从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应用CAI课件还可以实现动静的相互转化。
例如,在介绍船闸是利用小道理解决大问题时,课本画了船经过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过程中四幅插图,也可用动画、设计、演示阀门打开,船随水位下降而下降及船运动的效果。利用计算机可反复操作,使学生认识其过程,同时还可以利用它的某一时刻的静止画面来解释,教学中的难点就容易突破。
(3)应用CAI课件能够实现抽象到具体的转变。
比如,机械运动中的相对运动对中学生就较难接受也很难描绘清楚。我们即可应用计算机来演示空中加油的情景和等速救护的过程。
(4)选择适合计算机表现的内容,如:交互性强、容量大的特点。
利用CAI课件可极大地增加课容量,提高教学密度。如:单元复习和物理总复习,教学内容较多,为了归纳总结和复习知识,往往需要集中再现一些实验、文字和影像资料,便于教师从不同角度阐述并加深和强化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运用计算机可将实验装置图、物质性质的归纳比较表、知识网络图、相关习题等融于一体,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学生在学习中既感兴趣,又体验了成功的乐趣。
2.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确定各章节的CAI模式和课件类型,教学方法和策略,向学习者传输哪些内容,提出什么问题,选择适宜的信息输出方式,一般从以下三点着手:
(1)分析教学对象,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认知水平出发。
(2)编拟教学目标。
(3)设计并解决如何教和教到什么程度等。
设计怎样进行课题前的复习和新授课的导入,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怎样用色彩、背景、闪烁、声音、动画等技术突出重点,强调关键问题,怎样提供反馈和评定,怎样巩固和强化对新授知识的理解、记忆等。
3. 脚本撰写
依据教学设计,广泛收集素材,确定各个画面的具体要求,画面如何变化,如何安排,怎样设置音响,怎样添加文字及放映流程等问题。进行脚本撰写要树立四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编制脚本过程中首先必须尊重科学,尊重事实,不能为了提高课件的趣味性而忽视其科学性。如:设计课件时,物质的颜色就不能根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搭配,而要根据物质的真实颜色去选择相同或相近的来表现,这样才能给学生以真实感,不会给学生以视觉上的错误。同样对物质结构中粒子的大小,也应尊重客观事实,讲求比例协调等。
(2)创新性原则。
编制脚本过程中充分体现对学生创造力思维的培养,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或每一个动画,使学生在使用课件的时候能够有新的收获,能够给他们带来新的想象空间。课件不能只是简单地照搬板书或投影,而应应用动画、录像剪辑、声音等多种手段去解决相应问题。
(3)审美性原则。
CAI课件是通过文字、图象、声音、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为一体来处理问题的。这些信息呈现在学生面前应是协调的、优美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若这些信息搭配不当,比例失调,颜色混乱的话,不仅起不到CAI课件应有的效果,而且会弱化课件的使用效果。
(4)交互性原则。
计算机的交互性是其它教学媒体所不能替代的。利用多媒体的人机对话、超文本、人工智能、方便的外设、虚拟现象等功能,可以使学生沿着自己的思路,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极大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4. 编制软件
我们一般采用Authorware和Photoshop等来编制。程序框图一般为:封页――主页――学习目标、揭示功能简介――原理――实验――模拟――计算――练习――小结――学习情况分析――结束。
篇5
关键词: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质量;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1. 课前策略的分析
1.1 教学目标的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而初中化学习题课的课堂教学内容要安排合理,教师应该对习题的内容和功能进行挖掘与归类,在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强化与提高,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热情,使教学真正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上。
例如《金属与金属矿物的复习》这一节习题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②知道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③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④设计实验探究铁制品诱蚀的条件,讨论防止诱蚀的方法;⑤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⑥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用实验方法将氧化铁中的铁还原出来;⑦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影响和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①能用文字、图表等不同形式总结知识;②学习能主动交流讨论,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发展善于独立自主、勤于观察、求实创新和积极实践的科学精神;②温故知新,使学生在也理上得到愉悦的体验。
1.2习题内容的精选
“题海战术”会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且大都是在做无用功,因此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精选习题,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依据,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和热点,选择具有针对性、典型性、启发性、综合性的习题,有计划地进行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
2. 课中策略的分析
2.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设一个学生乐于参与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过程中,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探索能力。
例如:用实验验证铁、铜、银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巧计验,是初中化学层次较高的要求,也是试卷中得分率偏低的题目。在这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先设计出多个实验方案,再自己动手实验,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综合学生的四种答案:
(1)先把铁片、铜片、银片放入稀盐酸中,再将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2)先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再把铜片放入硝酸银溶液中;
(3)把铁片、银片分别放入硫酸铜溶液中
(4)把铜片分别放入硫酸亚铁和硝酸银溶液中。
这四种答案现象都比较明显,教师可以对结论作出评价,看哪种方法在操作上更为简单。习题课通过创造这样的情境,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2.2 加强解题的学法指导
在习题课教学中,初中化学教师不能只告诉学生正确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重点分析解题过程,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同时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使学生学会根据问题情境选择、运用具体的解题技巧,快速而有效地解决问题。笔者认为,初中化学教师较强解题的学法指导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着手:
(1)例题示范,归类讲评。例题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思路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制订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精选典型的、有针对性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例题,设计好如何向学生作解题示范或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讲解题方法和技巧,要从审题、分析题意、寻找解题突破口,指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条件和要求,提取有效知识,找出例题所h及的知识点,从而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总结出相对固定的解题规律,使学生听懂一道例题,会解一类题型。
(2)一题多变,深化思维。教师在讲题时不能把思路局限于一个题目之内,在习题课讲评中不能就题论题,应该借题发挥,善于将原题进行变形,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在遇到新题型时应付自如。
2.3 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
第一,帮助学生学会审题。不少学生容易受思维定势的干扰,面对题目时不加思索,认为与以前的题目相同,不认真看题而导致答题错误(例如习题要求回答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名称--甲烷,不少学生却写化学式CH4)。为此教师在上习题课时必须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审题训练,例如要求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标记试题中关键词,一个题目中的关键词最好不要超过3个,以此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第二,帮助学生学会规范答题。部分学生化学基础不错,但考试时总是拿不到高分,究其原因就是解题不规范,例如高猛酸钟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应该是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但经常有同学写成试管口向下或试管向下倾斜。针对此种现象,教师在日常的习题课教学中要时时刻刻注重示范如何规范答题,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时加以纠正,例如专有名词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语言表达要完整,计算题解题步骤要完整等等。
3. 课后策略的分析
教师在完成一节化学习题课的教学任务后,要引导学生作出小结,适时地对本节习题课中的练习和讲评中的重点进行概括总结,指导他们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解题思路和方法进行归纳小结,总结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让学生明确或记忆。
4. 结语
本文从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的现状分析入手,围绕明确教学目标、精选习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加强课堂小结等几个方面,探究出一系列提高初中化学习题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性策略,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元灿.如何进行初中化学习题课的有效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5).
篇6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理念;初中物理课;课堂
初中物理课教学的任务是传授初中物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不同形式的初中物理活动方法,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团队精神。探究式教学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式教学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以下将针对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地阐述。
1.探究式教学及应用特点
探究式教学的形式有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调查、团队竞赛等。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物理教学中重视探究式教学。虽然对于探究式教学还没有形成权威性的定论,但从这些定义中可以看出,并非把几名或一群学生组合在一起学习就能称为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以小组作为学习的主体和基本单位的,它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小组有共同的目标:有共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为了这个目标组员结合在一起。(2)组内分工责任到人: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责任和义务。(3)合作共享成果:小组成员必须人人参与,互相帮助,鼓励和支持他人,遵守行为规则要求,并且共同分享资源,共同分享成功。(4)集体评价小组成效:集体的荣誉就是每个人的荣誉。
如果没有共同的学习目标,没有合理的分工安排,没有良好的合作技能和素养,没有形成良好的积极互赖,没有正确的评价和激励,探究式教学就只能东施效颦,形似而神不似。
2.探究式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与现状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加强初中物理课课堂管理和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内容,然而忽视了发挥教师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以学校为基础的教师地位不断下降,这样极大地阻碍了初中物理课教学质量的发展。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这一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任何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探究式教学理念体验,让学生感觉到是因为学习而学习
公开课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学生分组讨论,物理情景剧表演,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很多物理课堂气氛活跃,场面热烈,探究式教学出现的频率很高。然而,是不是给个问题小组讨论一下,给个主题小组表演一下,就叫做“探究式教学”呢?很多物理课上探究式教学出现的频率极高,然而细细看来有时却缺乏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合作讨论活动展开的时候,经常出现人声鼎沸,甚至学生上蹿下跳的混乱局面,教师无力驾驭,课堂缺乏应有的教学规范和秩序。学生探究式教学的表现和学习效果也差别极大,缺乏必要的合作技巧和基本素养。探究式教学成为了花架子。因此探究式教学法是初中的教学和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建设初中物理课教学,帮助学校为基础的教学和研究,以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时,可以结合情境创设,通过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在对初中物理学习的情况下,将一些情境的内容进行多媒体演示,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探究式学习中更直观。
3.探究式教学理念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3.1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探究式教学理念交流
教学阶段的划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确定教材的教学时数和教材内容在进度中出现时机的基本依据,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之一。关于物理,人们会有多个角度、不同层面的理解重心与阐释思路。例如,“光的反射”本课将把学习光的反射作为探究式教学的主体内容,这样的选择可以说是非常大胆的。探究式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分组让学生从不同视角学习了解光学的原理。通过组内探究式教学完成任务,在课堂上通过自制实验讲述展示,分享交流学习成果,绝大多数学生都投入了学习,分担任务,在交流合作中得到提高。因此,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多视角性、多层次性的内容,采用合作的方式来学习才有无穷潜力可挖。课堂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它是学校教育中的主要形式,是实现国家所要求教育目标的主要方式。要想很好地进行课堂教学、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精心、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
3.2开展辩论活动
实践训练对学生学习初中物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明确的分组,有了明确的探究式教学任务和分工,而且在探究式教学之后必须以小组为单位,上台与反对方进行激烈的辩论,这些设计促使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合作分享,共担责任。对于探究式教学中的辩论活动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选题要恰当,所定题目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辩论兴趣,有讨论余地的;二是课前必须引导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占有一定的资料;三是课堂讨论中要注意调节、控制讨论话题,不要让学生随意转换话题或跑题;四是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讨论状况,如论据是否完善,论证的方式是否得当,评价的标准是否正确等,但绝不要就辩论内容下唯一性的结论。
3.3教学任务要明确化和具体化
学生在进行初中物理学习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技巧性,不能盲目的去死记硬背,这样肯定是记不长久的,要想能够真正掌握概念,就需要与探究结合在一起,将理论知识与自己的亲身经历进行对照,让书本知识自然而然地消化。另外,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常会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办法,即运用教师导学的知识转向自主探究,但是也要分清楚概念间的区别,使得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与学习。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互动为主线,将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教学的内容结合在一起,有效地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保证教学的质量和学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光的折射现象以及光的折射规律时,我抛出“筷子弯折”“硬币上浮”等问题,让学生探究交流,提出自己的猜想。学生有了探究积极性,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由此使学习氛围更加浓郁。学生为寻找答案,积极地进入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修正自己的猜想,对于归纳出的光的折射规律结论也易于理解接受。
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倡导人人主动参与,分工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成绩,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更重要的是,探究式教学转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体现了教学民主和人道主义精神,促进教学相长,提升初中物理教学的效果。(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区黎里中学)
参考文献:
[1]翟扬.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青年与社会,2012(02):109-110.
[2]宋荣睿.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浅谈在课堂上如何渗透物理思想方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67-68.
[3]樊强.开发抽象思维,拓展思维空间――论高中物理教学培养抽象思维的策略[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09):132-133.
篇7
论文关键词:《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教学设计
1、了解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重要应用。2、掌握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质量的两种方法。3、理解并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处理天体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万有引力定律推导出计算天体质量的公式。2、了解天体中的知识。(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万有引力定律在人类认识自然界奥秘中的巨大作用,让学生懂得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可以指导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根据已知条件求天体质量。
教学难点
根据已有条件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及解决天体运动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总结规律。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公式是什么?分别写出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以及周期的关系式。
2、解决匀速圆周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3、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是什么?如何用公式表示?
4、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
引入新课
师:阿基米德在研究杠杆原理后说了一句振奋人心的话:“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同样给你一个天平,能否称出地球的质量呢?
生:不能。
师:地球的质量不能用天平直接称量,那么用什么办法才能称出地球的质量呢?
新课教学
一、科学真是迷人--------称量地球的质量
1、教材上提供了一种称量地球质量的方法,我们一起去看看是如何称量地球质量的?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完成下面问题
(1) 推导出地球质量的表达式初中物理论文,说明卡文迪许为什么能把自己的实验说成是“称量地球的重量”?
(2)表达式成立的依据是什么?
2、思考:利用万有引力的知识还有没有其他方法能够计算出地球的质量?
帮忙:(同学讨论完成)
某同学根据以下条件,想要计算地球的质量。已知引力常量G,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半径为 r ,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为T ,你能帮助他计算出地球的质量吗?
提示:(1)月球在做什么运动?
(2)解决这类运动的思路是什么?
3、总结:求解地球质量的方法:
方法1:若不考虑地自转的影响,地面上物体的重力等于地球对它的引力。
方法2:若已知地球一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角速度或周期其中之一,也可求得地球的质量。
练习1:
算地球的质量,除已知的一些常数(G,g)外还须知道某些数据,现给出下列各组数据,可以计算出地球质量的有哪些组:
A. 已知地球半径R
B.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和线速度v
C. 已知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v和周期T
D. 地球公转的周期 及运转半径
通过对上题D项的分析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从而把求解地球质量的方法推广到求解其他天体的质量。
4、知识迁移:
受到地球质量求法的启发,能否求出太阳、月亮等其他天体的质量呢?如果能求,需要哪些已知条件?如何求?
学生讨论完成上面问题。
5、小结:求解中心天体质量的方法:
方法1:表面重力加速度法:
若已知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与天体的半径,可利用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求得。
方法2:环绕天体法:
若已知天体一卫星的轨道半径和线速度、角速度或周期其中之一,可利用万有引力与向心力的关系求得。
提醒:
1.利用上述方法求天体质量时,只能求中心天体的质量,不能求环绕天体的质量。
2.在求天体质量时,地球的公转周期、地球的自转周期,月球绕地球的运行周期可做为已知条件用。
练习2:
A、B两颗行星,质量之比为MA/MB=p半径之比为RA/RB=q初中物理论文,则两行星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为( )
A、p/qB、pq2 C、p/q2D、pq
练习3:
某一绕月卫星的轨道半径为r,周期为T,月球的半径为R,求
(1)月球的质量M为?
(2)月球的密度ρ为?
(3)若该卫星贴近月球表面飞行,则月球的密度ρ为?
二、发现未知天体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阐述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过程。
三、考题回顾
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个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到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 L.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求(1)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2)若该星球的半径为R,万有引力常数为G,求该星球的质量M和密度ρ
四、课堂小结:
1、如何求解天体的质量。
2、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问题的一般思路是什么。
五、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习题。
2、完成练习册23、24页习题。
六、板书设计:计算天体的质量(只能计算中心天体的质量)
(1)表面重力加速度法
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2)环绕天体法
发现未知天体:海王星、冥王星的发现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培养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光的反射现象,然后转入研究光的反射规律,通过实验总结出光的反射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原因.本节学习的重点是理解光的反射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实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研究反射规律的实验尽可能准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楚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光的反射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可避免,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实验的准确度非常重要,做好这个实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基础.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光的反射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容易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认识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光的反射定律的表述一定要清楚,语言要准确,要注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反射现象的规律
教具:画有角度的可折叠的白色硬纸板、一面镜子、两个光源、一张白纸、大头针(或牙签)、铅笔、直尺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问题引入
为什么我们既能看到发光的物体又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如在遮蔽门窗的教室内,打开电灯,我们不仅能看到发光的电灯,同时还能看到桌椅、墙壁、同学及周围一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这是什么原因?从而引出“反射”的概念,还可举例我们看到月亮是因为它反射光,但它不是光源,有人说站在地球上看地球就像一个大月亮.引入反射后,可进一步引入“反射光”和“入射光”的概念,并提出问题:光线的反射遵从什么规律?引入新课教学.
二、新课教学
1.光的反射定律
方法1:演示实验总结规律,按照书67页实验进行教学.
演示前,将演示器材一一展示给学生.其中,硬纸板的可折叠性及硬纸板上的刻度一定要让学生看清楚.
实验中,边演示,边介绍名词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随后板书光路图,如图5-2-1,并标出入射角、反射角的度数.
通过转动纸板F和改变入射角让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否一定在同一平面?反射光和入射光线是在法线的两侧还是在法线同侧?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方法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使用)
向学生介绍书67页的实验器材,并介绍基本概念:入射点、法线、入射角、反射角.
提出问题:一束光射向镜面,反射光线的位置如何确定?(可提示学生从空间到平面的思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关系如何确定?反射角的大小与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确定?
学生猜想并设计实验(可超出书上所给的器材)
实验探索并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归纳出光的反射定律.
2.光发生反射时光路可逆.
演示:如图5-2-2图,A点发出的光经O点反射后到达B点,在B点再放一光源,使其发出的光射向镜面某点如C点,调整光线BC的方向,使其与BO重合,发现其反射光线与OA重合,从而说明反射时光路可逆.
在讲完反射定律以后,可在课堂上增加以下基本练习.
1)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入射角和反射角各等于多少?
2)入射光与界面夹角60°,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夹角多大?
3)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垂直,入射角和反射角各多大?
4)完成光路图.(图略,可选不同类型的题目,参考习题精选5、6、7题形式)
3.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1:教室内有阳光射入的情况下可用这种方法.
演示:让一束太阳光斜射到平面镜上,调整镜面的方向,会在墙上产生一个明亮的光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很刺眼;用一张白纸代替镜面,从各个方向都看不到耀眼的亮光,同时墙上也没有明亮的光斑.提出问题:这是为什么?然后再用光路图说明原因.讲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方法2:从反射面入手分析
在纸板上垂直插入几根牙签如图5-2-3,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随后将纸板随意弯折,如图5-2-4,这时学生会看到法线不再平行,引导学生想象当入射光平行射到各入射点时,反射光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由此引入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用光具盘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现象.
总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特点和异同.
镜面反射
漫反射
相同点
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不同点
(原因)反射面不同
平整光滑
粗糙不平
(结果)反射光方向不同
有反射光束,其他方位则没有
各个方向都有反射光,没有光线集中的反射方向
(现象)人的感觉不同
迎着反射光看很刺眼,常说反光;其他方位看不见,或不明显.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
实例
黑板反光
灯下看书反光
平静的水面
各个方向都能看清黑板上的字
电影屏幕用布而不用玻璃
一般非光滑物体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研究了光的反射现象,对于光的反射定律要注意它的研究方法,注意用数学方法分析实验现象(三线、两角的关系),并在分析这些关系的基础上,逐步解释它的物理本质,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规律.这样有助于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过程的理解,这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四、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自制潜望镜
【活动目的】
潜望镜的用途很广,在步兵的战壕里观察前方的战况以及在坦克的驾驶室及炮长的瞄准都用到了潜望镜.同学们通过制作简单的潜望镜可以加深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以及光路设计原理.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设计光路图,准备用具,制作过程,交流与合作,装置改进.
【参考方案】
准备两块小镜子.用硬纸片做两个直角弯头圆筒或方筒,直径比小镜子稍大.在纸筒的两直角处各开一个45度的斜口,将两面小镜子相对插入斜口内(如图5-2-16所示),用纸条粘好,把两个直角筒套在一起,即成一个简单的潜望镜.
【备注】
1、写出制作计划、制作过程及结果分析报告.
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微课选题;教学设计
微课是一种最近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当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微课资源。中小学的微课包括丰富的资源,其主要表现为微视频,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微课课件开展自主学习。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论述了初中生物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应用手段。
一、关于微课选题
一个微课重视表现一个主题,因此微课选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其选题做到简明扼要,微课的关键就是“微”,其在内容、问题、研究等过程中普遍要求“微”,要求其内容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微课重视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主题。主题可以以实际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主,也可以涉及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探究实验、模型制作、学习方法等,要以“小而精”为核心内容,有着独立、完整的特点。可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的特点确定主题。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呼吸运动”一节时,大多学生不能顺利理解此部分内容,这种现象牵涉到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假如设计宽泛的主题,包含多个知识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可以将全部内容制作成一系列微课资源。如关于洋葱切片的观察就存在着多个方面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对此开展实验,制作成微课专题当然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微课的应用对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明确主题后就需处理其表现内容,达到“微”的目的。如一旦确定“呼吸运动”的主题,则应深入学生中间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才能使微课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旦整个选题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那么就会迅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会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此节课必然是成功的。所以在微课选题过程中可以应用合理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教师还需为微课的应用创建一个与主题相符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关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微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比例是7∶3,微课中的教学设计是微课教学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微课就是一种“学习型资源”,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微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设计问题、引入活动等多种设计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核心,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教学设计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设计思维、教学特点,其中应该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总结等内容。生物课的微课教学设计还应该融入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等内容。
1.关于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首先要强调“微”。第一,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在此环节要求题材新颖、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在顺利导入后保证课堂讲解不脱离教学主线,有着较强的层次性,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第三,教师还需在每节课的结束环节做好总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牢固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关于主题“呼吸运动”,笔者在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下面教学过程。首先,设计了导入情境,播放人工呼吸图片,提问: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以“呼吸运动”为主线开展课堂讲解,要求全体学生做呼吸运动,体验呼吸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并将身体变化设计为动画,结合动画讲解人身体的构造,要求学生在呼吸过程中感受不同部分骨骼的运动与身体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呼吸运动的概念,从而对深入研究胸廓容积变化产生的原因产生兴趣。胸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呼吸过程中胸廓变化动画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感受情况,如为了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可以播放拉开的弹弓图片,为了模拟膈肌的舒张与收缩情况可以播放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的图片,由此得到呼吸肌收缩与舒张是导致胸廓容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再次,探究躯干容积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呼吸的变化。提问:一旦躯干容积产生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时,肺的容积会不会发生变化?鼓励学生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塑料瓶模拟实验装置,在反复思考演示方法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研究,得到:胸腔扩大时,肺同时也会扩张,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肺容积扩大时,气体进入肺的原因是什么?利用演示挤压塑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气体总量不变,那么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得到:肺容积扩大的情况下,整个胸腔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最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进行总结,在观看动画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概念图。整节课设计成功之处是融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模拟图片、模型、实验、推理等活动,最后顺利突破学习难点,将学习难点转换为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2.关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虽然以“微”为主要特点,但其包括完善的教学环节。其主要以视频文件为主,同时融入了与教学主题相符的备课、小测、学生意见、名师指导等各种内容。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当属PPT课件制作质量,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PPT只涉及重点内容,不需录入全部教师讲解内容;设计背景要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不可强调花哨设计;处于相同页面中的文字与图片要把握恰当的比例,字体颜色不宜过多,字体与背景颜色搭配要强调自然,字体大小要合适。
3.微课中的语言和媒体
微课课件要使用简单的、生动的语言,教师语言要兼顾学生的特点,不宜过难过繁,要有响亮的声音与节奏感,语速不宜过快,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讲解过程中防止出现错误语言。教师可以提前写下自己要说的内容,但不要照稿宣读,那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教学质量。媒体设计在微课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媒体设计质量才能使微课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微课视频媒体纷繁复杂,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过程中科学选择合理的媒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运用有利于收到较好效果的媒体。
三、生物微课的反思
1.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呼吸运动”的学习重点是复习与拓展,笔者在考核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可以确定其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制作中要兼顾各种细节,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思路可以确定为“导入新知、复习、讲解例题、分析失误、巩固练习”。
2.发挥其可重复播放的优势
微视频只需较短的播放时间,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选题通常都是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多次研究与探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利用微课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教师的单独指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开展个别辅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可以利用家长QQ群与微信群鼓励家长帮助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微课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观看,因此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实验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为学生创建了生动、平等的学习气氛。生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应用微课教学,及时做好反思与总结,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提高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徐佳.初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思路及反思[J].生物学教学,2015,40(3):48-50.
[2]梁春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细菌》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7):25-28.
篇10
【关键词】职业学校 物理教学 现状 改革 基本原则 基本思路
物理学作为整个自然科学的基础,是近代技术的主要源泉。培养具有一定物理学基础知识的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性任务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下,改革现有的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建立适应我国职业学校教育和经济发展模式的教学体系,是当前摆在广大职业学校物理教师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人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就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谈几点体会。
1.当前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现状
1.1 对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物理学的基本规律渗透在自然科学的一切领域,运用于生产技术的各个部门,是工程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应用性、技能性高级人才,掌握扎实的物理学基础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但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强调物理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以致在职业学校教学实践中没有给予物理学自身应有的重视。
1.2 职业学校物理教学学时相对不足。职业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对相应职业技术的掌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为此,各职业技术学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专业课的教育和职业技术实训上,在课程计划中给予基础理论课教学的课时一般都不多。据了解,在职业学校教学课程设计中,物理课教学一般为72学时左右,这与其要讲授内容实际需要的课时相比明显不足。
1.3 职业学校学生物理基础普遍较差,且层次落差大。在我国当前普教热的大环境下,职业技术教育院校一般都存在着招生难的状况,所招生源大多是初中毕业生和考低分段学生,物理学基础普遍较低,学生厌学情绪大,少数基础好的学生受大多数差生所拖累,学习积极性也受到影响。
1.4 教学实验条件差,设备陈旧。目前我国多数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实验设备、仪器多是为中学教学服务的,改制后受经费所限,一时难以更新,不能满足高等物理教学的需要。
2.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
职业技术学校物理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师和物理课本身教学设计、教材教法,而且还涉及到学生,涉及到与专业课程衔接等等。要搞好职业学校物理课教学改革,必须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 素质教育原则。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应用性技术人才。坚持素质教育,是职业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当今社会里,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知识更新的不断加快,物理教学不仅要重视物理基础知识的教育,而且要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下大功夫,要把以知识教育为主转变到素质教育上来。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2.2 结构优化原则。既要克服那种不考虑职业学校教育的特点,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以学科为中心,过分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以致影响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也要反对那种仅仅强调“专业课用什么,物理课就学什么”的功利主义片面观点。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课程观,要按照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标准,设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物理课教学体系,正确处理好物理课与专业课,重点与非重点,理论课与实验课,课程与教材教法诸多方面的关系,提高职业学校物理教学的综合效应和整体效应。
2.3 可持续发展原则。当前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个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娴熟的技术应用能力,而且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的能力。但据有关人士调查,现在许多职业技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存在着理论功底相对较差,缺乏自我学习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因此,我们在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中,必须更新理念,要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方面下功夫,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他们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教育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职业学校物理教学改革也不例外。这里笔者基于前面的一些体会,谈几点想法。
3.1 改革现有职业学校物理教学体系。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专业需要、学科体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三者有机结合作为基点来构建物理教学的新框架,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新设计,以达到既能满足目前的教学目标,又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
3.2 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物理科学的发展本身就是不断摸索、不断创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物理教学中,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墨守陈规,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逐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 上一篇:国贸专业实习报告
- 下一篇: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