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青年;教育;改进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相交叉的学科,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一切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且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当前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存在着诸多矛盾。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分配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多样化,这一切不但增强了当代青年的效益观念和求实精神,而且激发了当代青年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西方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对青年学习、生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导致了当代青年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加上信息化、网络化引起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分,以及由此引发的道德观念的冲突与分裂,使得当代青年对人生价值感到困惑、迷茫和疑虑。

加强和改进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也是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工程。要提高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就需要从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矛盾入手,这些矛盾集中表现在价值导向、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只有深入分析并及时解决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功能。

虽然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冲击,但这只是外在因素的影响,我们应该看到其内在的决定因素,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相互作用的失衡所导致的不协调。首先,在价值引导上,存在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与当代青年价值取向多样性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制约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最根本的矛盾,也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一方面,受全球化的影响,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对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较大的影响,使得他们在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多元化趋势。

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教育内容的抽象空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能回答当前社会上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青年之所以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与教育内容抽象空泛、脱离现实、脱离青年实际需要分不开的。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初步建立其学科理论体系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过分注重内容的逻辑严密性与体系的完整性,致使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学的思想政治课内容重复,大学生对重复的内容难免会缺乏兴趣,觉得枯燥无味,再加上一些高校压缩课时,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时间还没有在中学的时间长,教学内容甚至还没有中学思想政治课有说服力和感染力,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薄弱、苍白。改革开放之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的青年,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或者难以理解的社会问题,思想上产生了许多疑虑。如就业问题,为什么接受了高等教育,还找不到满意的工作?学历是否等于能力?如教育问题,为什么有的孩子上不起学,而有些孩子却能上贵族学校,享受最优越的教育?教育是否存在不公平问题?如医疗问题,为什么看病要花那么多钱?药价为什么总是压不下来,医疗行业是否存在行政垄断?等等。这些问题急需正确的理论加以引导和阐述,如果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得不到解答,就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能回答青年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之间的矛盾,从而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说服力,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功能的实现。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功能,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时代要求的有机统一,也就是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必须具备社会性、时代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动态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态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根据时展的要求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来确定。首先是教学内容系统化。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优化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体系。编写的教材要避免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内容重复,要充分体现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层次性,除了使当代青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上得到升华外,还要将更多的背景知识、史料、孝道以及思想家们的思维方式提供给学生。这样,不仅帮助学生树立一种观点,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树立。

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灌输”的教育形式与当代青年对知识的“自主选择”的特点不相适应的矛盾。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以正面灌输为主导形式的,列宁的灌输理论虽然没有过时,当代青年仍然不能自发产生社会主义意识和思想,但时代在发展,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列宁提出的灌输理论是在20世纪初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同我们今天所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期相比,历史条件有很大的不同,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当代青年作为社会先进的文化群体,他们认知和接受的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必然会发生新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点。当代青年有着优越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更关心的是自我发展,不可能产生像当时工人阶级那样要求解放的理论渴求。当代青年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方面带有很强的主体性、探索性和自我选择性,因此对外部灌输的思想政治理论难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造成了在思想政治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主体的“灌输”与受教育主体“自主选择”的矛盾,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 高校教育 辅导员队伍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辅导员是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主要力量之一,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当代高校辅导员如何审视新情境下的辅导员工作并对其进行理性思考,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1]

一、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

对新形势下的教育事业,同志曾明确指出:“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充分发展个人的一切能力和个性,高校迫切需要以“以人为本”的理念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最广泛调动人的积极性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构建当代高校新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使高等教育完成其神圣使命,全面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是必要条件。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两者虽然任务和角色有所不同,但都是作为“人”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两者互相依存,缺一不可。在构建当代高校新型辅导员与学生关系过程中,我们应当认识到:辅导员、学生都是教育之本。以往重师轻生,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需求和感受;现在提倡“教育以学生为本”,也属矫枉过正,忽略教师作为“人”,也有同样的情感和需求。教育“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以教师和学生作为平等的“人”的情感和需求为本,二者在教育中同等重要,不可偏废。[2]

二、提高综合素质,做好学生引路人

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有效的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就应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建立自我提升机制。

第一,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素养。辅导员要不断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提升自身政治素质,达到坚定信念、政治敏锐、思想过硬、品行高尚等要求,引导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完善文化知识体系。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知识面并不比辅导员窄,因此,辅导员要博览群书,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一方面,辅导员作为教育者和管理者,要加强学习教育学、管理学等课程,运用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另一方面,应加强心理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美学知识的学习,运用专业的知识为学生解决新路方面的困扰,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的引导。

第三,强化自身的业务能力。辅导员的工作具体而繁杂,这使得辅导员没有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将自己的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充分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以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从而促进辅导员与学生良好关系的生成。

三,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大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完全形成的阶段,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理论,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本职是学习,学习成绩上去了,自然心情舒畅,能积极的处理好与辅导员的关系,因而,要加强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他们热爱学习,善于学习,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帮助他们端正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较差,抗挫折能力弱,学校及老师要运用专业的知识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强化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其抗挫折的能力。此外,大学生要自主的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这样,才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利于构建辅导员与学生新型师生关系。

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校应根据中央16号文件和教育部24号令的意见,针对辅导员岗位特点,科学的制定各项工作规范,为辅导员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切实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3]

首先,完善辅导员选聘机制。辅导员的选聘应坚持一定的选聘标准,选聘的辅导员要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同时,选聘程序要公开,杜绝暗箱操作,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其次,完善辅导员的考核机制。高校应制定科学的考核体系,综合考虑学生评价、同事评价和领导评价,建立表彰奖励制度,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对辅导员的培养。高校要对辅导员开展培训,在系统性、长期性、多样性、有效性原则的指导下,对辅导员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最后,完善辅导员的发展机制。高校要根绝各个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和综合素质,搭建辅导员发展平台,制定辅导员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引导辅导员将个人前途和学校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目标相结合,从而提高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五、完善管理制度,注重教育和管理公平

辅导员在工作中应尽可能做到程序公平,以程序公平来促进、实现实体公平。当代高校,学校对学生的各项评定主要有辅导员来领导和监督,评定的结果与学生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如果做不到公平公正,就会滋生辅导员与学生的矛盾,甚至蔓延和激化,因此,特别需要辅导员做到公平公正。

一方面,辅导员的教育管理要有章可循,要有民主的工作作风和公开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辅导员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把握好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解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注重发扬民主,坚持政策公开、程序透明。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辅导员教育,认可辅导员的工作。辅导员做到教育和管理的公平工作,不但可以提高辅导员的人格魅力,促进辅导员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和谐发展,而且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矛盾,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09-01

当今,因社会现状纷繁复杂,导致很多大学生对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产生共鸣,改善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主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提高专业化水平,把学校社会工作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专业性,更好地解决大学生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

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形成既有着时代的因素,更有着现实的原因。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学生的,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服务学生,目的在于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以便于大学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面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及与现实社会脱节的情况,现分析如下: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因素

当下很多大学课堂依然是教师为主体的教育模式,虽然教学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有了改善,但学生依然处于被动接受教育,受时代因素和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群体发生了特殊化、复杂化的改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式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面临众多的挑战。要使教学效果达到理想的先期目标,要依赖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共同作用下,教育效果才能凸显。而传授者(教师)与接受体(学生)之间存在着不平等性,这种上位与下位的不平等性,可能导致受教育者被孤立和边缘化,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

处在社会转型期,经济成分、生活关系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影响甚至改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金钱至上、攀比消费的拜金主义随之产生。如不少高校女生基于金钱的诱惑和享乐思想的驱使而去酒吧坐台,情愿被人包养,大家都知道何为荣、何为耻,可是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与自己的荣辱观背道而驰,这正是当下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知行不一”的体现。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有义务和责任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观、荣辱观。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其社会化的问题在本学科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脱节,内容枯燥乏味,不能切实解决学生所困惑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解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途径

(一)强化大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主要是如何被接受的问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满堂灌”,要使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与教师产生互动,并能积极的思考,就学生关心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来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进而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得到人生启发。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应用现代化手段,同时重视实践性,让学生去亲自操作,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有益社会、个人的实践活动,来挖掘社会、了解社会、最终实现服务社会的目的。同时,通过运用科学理论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使学生在实践中进行自我暗示,并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行为,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力量参与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而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达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良好效果。

(二)强化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实践能力

学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之中,规定学时,职能部门要为实施实践环节提供一定的条件,大力支持学生成立各种团体组织,提供场所、经费上的帮助。如,为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提供经费上的支持,加大管理力度,确保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可持续性。

另外,应该关注大学生融入大学生活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以人为本,坚持校园文化的人文关怀。校园文化建设要通俗易懂,便于大众接受,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学生乐于接受中实现潜移默化的社会化教育。校园文化是处于社会化大背景中的一种亚文化,是校园里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种精神和文化氛围,目的在于引导和激励学生。一个好的校园文化应当与时俱进,结合社会的典型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把握时代脉搏树立远大理想,将祖国的发展和自己的前途紧密结合。

(三)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有了客观性的要求,基层单位对高校培养出的人才侧重于道德教育,并要求的更深刻、全面,剔除了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对大学生的组织、协调、实施等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同时,也对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即在规模、质量上要有所超越;另外,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的管理者――辅导员也进行了时代调整,在数量、质量等方面也会有新的要求,辅导员队伍将日益趋向专业化、稳定化。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人民出版社,2006.

[2]鲁洁.超越与创新[M].人民出版社,2001.

[3]陈立思.当代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韩非子 法治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

一、 韩非子法治思想的表现

(一)积极因素

1、在法治的地位和作用上,肯定“以法治国”。

韩非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核心就是“法治”。他对法的理解在于“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布之于百姓也。”众所周知,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因而也继承了他老师关于人性的观点,即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想满足欲望,若欲望得不到满足便会发生争执,因此主张人性有恶,须要由圣王及礼法的教化,来“化性起伪”使人格提高。而在这里韩非子认为礼法不可取,主张应该实行“法治”。“故明主审公私之分,审利害之地,奸乃无所乘。”“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沮,人臣之私义也。私义行则乱, 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从这里可以看出,韩非子主张运用“法”来禁止追求私利的行为,从而维护公利。虽然他所说的公利实际上指的是君主的利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以法治国”的理念。

2、在法治原则上,奉行“因时而变”。

韩非子立足于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强调“法治”应“因时而变”。在实践中,他主张改革图治,变法图强。他继承了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思想传统,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观点,主张“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把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当今几个阶段,进而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他认为如果当今之世还赞美尧、舜、汤、武之道必会惹来新圣耻笑,那种想用老一套办法去治理当世之民的人都是“守株”之徒。

3、在法治方法上,强调“严格治吏”。

韩非子作为战国末期的法家集大成者。他着重总结了商鞅、申不害和慎到的思想,把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融为一本。他推崇商鞅和申不害,同时指出,申商学说的最大缺点是没有把“法”与“术”结合起来,其次,申、商学说的第二大缺点在于“未尽”,“申子未尽于术,商君未尽于法”。韩非按照自己的观点,论述了“术”、“法”的内容以及二者的关系,他认为,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必须遵法。从而明确提出了“明君治吏不治民”的观点。一方面他强调了吏治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即圣明的君主应该通过直接管理官吏的办法间接的管理民众,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君主与臣民的利益是公利与私利的关系,也只有通过“严格治吏”的方法才能解决。因为在韩非子看来“父母之子女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5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尚且如此残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的君臣呢!官吏一定会在自己私利的驱使下,想尽一切办法蒙蔽君主来满足自己的欲望,甚至是弑君而上。

(二)消极因素

1、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性恶论”。

人性论,是关于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我国古代最先主张“性恶论”的是战国中期人荀子,他认为,人生来性就是恶的,后天教育可以由恶变善。他认为由于人人都有欲望追求,这是性中自有,这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就决定了人的性恶。所以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纵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矣。”而荀子的著名的门徒韩非子,是性恶说的坚定支持者。他就认为:“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利欲之心。”正是因为人生来就是有这种“好利恶害”的本性,所以应该是也只能是用赏罚的手段来进行统治。但是他认为人生来就是没有道德心、羞耻心的,这从根本上否认了道德的价值。而且还夸大“法”的作用,认为法律足以扬善惩恶,不求人心良善。这是不可取的。

2、韩非法治思想强调君主专制,反对民主。

法家思想都强调君主专制,韩非子作为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表现更是极端。他认为君主的权利至高无上,认为君即国家。国家的利益即是君主的利益,他曾说道:“君臣异心。君以计畜臣,臣以计事君。君臣之交,计也。害身而利国,臣弗为也;害国而利臣,君不为也。”其实质就是强调君主专制,反对民主。

二、 韩非法治思想给予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 法治地位的思考

韩非子的“以法治国”的思想对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现在我们提倡“依法治国”,“以法治国”与“依法治国”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本质的区别。“以法治国”是说用法律去治国,法律是一种用来治国的工具,这是传统的管理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国家机关,是手中掌握权力的人,治理的对象是人民群众。“依法治国”是说治国必须依法,即治理国家的方式方法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这是现代的控权主义的法律观念,这种“法治”,主体是人民,治理的对象是有可能滥用国家权力的当权者。可见,“以法治国”的实质是“以法治民”,而“依法治国”的实质是“依法治吏”。面对当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我们要加强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单单是从教育的角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从制度上构建立体的防护网。制度带有根本性,制度不好,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制度好,坏人不能放肆做坏事。

(二) 法治原则的审视

先秦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韩非子在法治原则上提出“因时而变”的辩证法思想对我们仍有很重要的启示。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很难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最大化,首要的一点就是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指导思想的理论要科学;二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要科学。而要做到这一点就是要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保持的旺盛生命力。要树立全局意识,着眼世界,面向未来。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而且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不只是适用于哪一种社会形态,也不是局限于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和地区。它为我们考虑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提供理论指导。着眼全局、面向未来,不是我们赋予的主观要求,而是这一理论固有的品质。同志在党的十报告曾指出,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全党一定要牢记人民信任和重托,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因而我们在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时不能忽视这个国际和国内背景,一定要有全局眼光和未来眼光,既要与的基本原理相符合,又要具有广泛和长远的意义。

(三) 法治方法的选择

韩非子在讲法治方法时采取的是“严格治吏”,这对思想政治教育讲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讲“三贴近”原则,更加重视人的因素,忽视管理的因素。须知管理对于任何社会都具有普遍的意义,生产劳动离不开管理,教育同样也离不开管理。社会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其实质上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以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生活水平,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这么说,这两者植根于人的本质中,产生于人的实践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依靠管理来提高实效性,管理本事就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规范的管理可以起到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活动有序进行的作用,管理所依据的行政命令和规章制度,是一面公开的旗帜,提倡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一目了然。在一定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一时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时,运用管理手段进行必要的调节和控制,可以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促使人们先行动后觉悟,认识并服从规范,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虚变实。

参考文献:

[1]王先慎著、钟哲校点:《韩非子集解》[M],中华书局,2003年版。

[2]新:《法家简史》[M],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苏南:《法家文化面面观》[M],齐鲁出版社,2005年版。

[4]等:《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年11月8日

篇5

徐菲(1987.11-),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学历,硕士,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中思想道德理论与实践。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教育的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过去的思想政治环境表现为:封闭性,稳定性。而在当代,一定的的教育环境总是与教育紧密相连并形成互动,表现为环境的复杂性,多维性,开放性进一步增强,并出现了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等一系列新的环境因素。

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环境我们可以按其影响范围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宏观环境又称为大环境,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心理,宏观环境是指个人的思想行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环境或国际环境。中观环境是指影响具体个人思想行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特殊阶段。家庭社区环境,学校环境,企业环境和大众传媒环境,互联网环境等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微观环境又称为小环境比如:儿童生活的家庭、学校生活或者班级生活。其中微观环境是宏观环境发挥作用的奠基石,对宏观环境具有反作用。共同结合,共同影响着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

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环境按其性质可以分为良性环境和恶性环境。良性环境是指对人的思想道德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促进作用的环境。例如:大课堂、大家庭等就是指良性环境。相反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起相反作用的环境就是恶性环境。由于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选择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对待不同性质的环境,因而,同样面对良性环境与恶性环境,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些人会出淤泥而不染,有些人会在逆境中成才。其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形成不同的教育效果。而当代大学生面临着社会稳定,经济持续的发展以及独生子女时代,就显得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环境尤为重要。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按状态可以分为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所谓开放环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外界进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和环境。封闭环境是指教育活动不与外界进行思想信息交流和行为交换的环境。例如闭关锁国,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指日常生活的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指学校环境的封闭。开放环境和封闭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当代,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而言,环境为一个开放自由的大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按其内容可以划分为社会物质环境和社会精神环境。社会物质环境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物质总和。社会精神环境是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精神总和。

当代的社会,国内和国际环境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国内的经济成分和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方式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国际上,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不断的加紧对我过的“西化”和“分化”渗透和反渗透、颠覆和反颠覆的斗争长期存在,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呈现出复杂多变的趋势。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办法之一就是把学校变成一个典型的社会生活,所以我们要铭记,作为教育者的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一套环境论的原理,知道哪些环境有利于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哪些环境有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可见在当代社会条件下,人与环境的关系越来越引起教育者们的关注,我们教育者应该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各个要素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般特征。首先,多维性。各种元素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其客观原因是社会存在的多样差异性,环境分的细致因为社会发展越来越复杂,在过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能力,改造能力有限,社会处在一个简单的,相对稳定的状态。而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能力的提高,当代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复杂,环境的多元性也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人的主观选择出现了多维化。传统的社会,人的自主选择权受到严格的限制。社会主义社会里,人的需要随着物质的丰富而丰富,进而推动了自主选择的多样性,所以社会环境愈加复杂。

其次,复杂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家庭,交往的有关系的一切因素都可以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的目的。环境的影响中的良性与恶性、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等一系列的因素交杂在一起,影响着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本身。所有的影响交织在一起,工作作用着,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

再次,开放性。时间与空间对于人都是不断的发生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一种影响人的环境。在空间上说对人的影响没有固定的界限,在当今一个现代化的社会里,便捷的交通工具,互联网以及其他咨询工具加大人与人之间,地域与地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影响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空间上就没有了固定的限制,大大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的开放性;而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与社会发展并不是同步的,出现了落后于社会的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滞后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是不断发展变化,并不是一个静态的产物,是一个动态的环境,社会不断的进步发展,社会的基本矛盾也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因为环境的变换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方方面面进而发展。教育环境的开放性推动着变化的速度,使政治教育的环境出现了更加复杂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变化而变化。随着教育对象的年龄而发生着变化。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我们可以说是最直接作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感觉器官,在当代社会,人们通过模仿、舆论、集群等群众的心理影响和作用约束着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加快了人们对感官的需求。情绪感染、形象感染、群体感染都属于社会环境对当代大学生的环境感染,社会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影响着人们的情绪,特别是出现了较大的变化时,环境对人们的影响也表现的尤为突出,先进的、积极的、正面的具体形象易于被人接受和效仿,具有较强的感召力。相反,消极的负面的形象会给人们带来更加消极的影响,必须加以制止。

在我们所知道的的众多环境影响因素中,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新环境因素的集中具有代表性的新环境。过去,大众传媒环境对人们的影响小,覆盖面窄,信息量也不大。但当代社会,人们时时都处于媒介环境之中,强大的视觉系统,听觉系统,生动形象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可忽视问题,我们要对其给予一定的重视,注重其两面性,发挥其积极作用。

篇6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栋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健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下面就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1.身教重于言传。

杜甫曾有诗云:“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何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于“无声”中“润物”呢?俗语说“身教胜于言传”,“身教”是无声的教育,用的是“行动语言”,而“行动语言”更能达到“润物”的效果。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每一位教职工的责任,而不仅仅是辅导员或班主任的职责,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都是一种教育。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学生耳濡目染,自然能从中受益。

2.新时代教师角色要重新定位。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技术飞速发展,对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此形势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执行者的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及时进行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论文参考。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尽快适应教育形势的变化,提高教育质量,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改变教育者的角色,实现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实质性的提升。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转变教育观念,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将网络思想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优势互补,从而提高思想教育的实效。

3.做好学生升学与就业的指导工作。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竞争激烈的局面。特别是一些非重点高校的毕业生能找到一份理想工作则更为不易。这就促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通过考取重点院校的研究生来谋求出路,但考研的毕业生也逐年增多,同样也出现激烈竞争的局面。这就使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严重的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为此,学校要做好学生升学与就业的指导工作,提高成功指数,减轻学生心理压力,并对毕业生的毕业后趋向进行追踪,为后继毕业生的升学与就业提供帮助。

4.关注“后进生”。

后进生,即人们常说的“差生”。如果对这类学生教育不当,他们不仅会影响其他同学,甚至会导致他们的整个人生失败,给国家给社会带来危害。为了做好“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我们必须用“心”去做。

(1)重视个性研究,以爱心唤醒后进生的自信心。我们一定要以持久的爱心去关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辅导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们,他们不是被遗忘的角落。

(2)重视集体期望,以诚心唤起后进生的自强心。教育工作者必须诚心关怀每位学生,尤其是后进生,使他们懂得集体是他们各种正当需要得到满足的场所,是进步的力量源泉,使后进生的内心与班集体的脉搏沟通,唤起他们原有的自强心,以心“唤”心。

(3)重视自主教育,以耐心激发后进生的自尊心。后进生的教育不是一劳永逸的,相反,是一个长期的反复教育的过程。教育者要容忍后进生一次次的“旧病复发”,并且充满热情,悉心地鼓励他们一次次战胜自我。但对他们的一点点进步,教育者都要予以表扬鼓励并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继续进步的信心。

5.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长、成就、成才、贡献关系重大,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而部分学生因为承受到来自学习、就业、家庭条件以及情感等诸方面的压力导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新时期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论文参考。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尤其是在思想道德修养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中,教师要较系统地阐述心理健康对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大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播心理自我调适和消除心理困扰的方法,使学生以乐观向上、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论文参考。

(2)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总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用心浇铸的伟大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开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认真学习和吸收现代科技新成果,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手段,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精心设计活动形式,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增加工作实效。更要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推向一个新阶段。

参考文献:

[1]韩玉璞. 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与对策.安阳: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2] 赵剑辉.新时期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春: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2)

篇7

关键词: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0 前言

本文结合音乐学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研究了加强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为提高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供了有利依据。

1 在音乐学院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在音乐学院开展政治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在音乐学院中开展政治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当中。目前一些学生在家庭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学生养成了自私的不良习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培养其奉献精神和爱国精神。只有当代学生具备了以上精神,才能以正确的价值观取向不断地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使其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都能以积极的心态和充沛的精力投入其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自我认识、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

其次,我国国民教育目标要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国民教育最终目标的关键,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人们专业素质和生存技能的发展,人们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专业素质能力,使其掌握专业的技术和先进的理念,才能具有一定的生存能力;[1]第二,人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的综合发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加强人们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和联系,使其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的发展,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有些学生的心理成长较为缓慢,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行为和现象缺乏正确的判断标准和能力。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掌握衡量事物对错的标准,对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错误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

当代音乐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和专业素质能力,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认为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属于成年人,没有必要像对中学生那样对其展开过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这种观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虽然音乐学院的学生大多数年龄上已经达到成年人的标准,但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对一些问题和现象理解不到位,容易模仿社会中一些不良行为,这对学生的身心成长非常不利。音乐学院校方和教师的片面理解和落后的教育理念,严重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也不利于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和正确规范学生的思想和道德观念。[2]同时由于落后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学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部分音乐学院的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强的专业技能,但由于综合素质较差,毕业后找不到适合其发展的岗位。这不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利于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的发展。

2.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传统

目前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不到重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通常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案例和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学生在教师单纯的讲解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现实意义,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缺乏兴趣,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最佳效果。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也列在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范畴当中,但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音乐学院中的开始只是流于形式,因此在考试之前教师都会将考试资料发给学生,使学生局限于记忆考试资料的内容,通过对资料的记忆能够保证顺利通过考试。这种传统、形式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严重影响了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实际意义。[3]此外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仅限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内容,没有涉猎到生活现象,除了教材中的案例,学生无法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因此使思想政治教学缺乏实效性。

2.3 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脱节

我国教育教学的改革,一些艺术院校强调需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部分艺术院校在教育改革的要求下,重视起思想政治教育来,但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将其与专业知识脱离开进行教育。同时部分教师对学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实不到位,单纯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讲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报告。一学期只有有限的几堂思想政治教育课,在政治教育中没有体现出在音乐专业知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不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有效地结合起来,无法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学生意识不到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艺术之间的密切联系。因此会产生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识掌握不足,影响其专业知识的运用与职业生涯的发展。

2.4 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论实践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理论知识,还具有现实意义。但是目前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将其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泛泛之谈,并没有实际应用意义,更不可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达到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没有注重与现代观念、生活相结合,不适合时展的需求。这也无法说服现代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共鸣,目前大部分音乐学院所采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还比较陈旧,其教育内容中的观念和案例也相对落后,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加强当代音乐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由于当代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落后,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法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鉴于此,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更新教育理念首先需要学校和教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摒弃以往落后的教育观念。一切从学生出发,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时发现学生的行为和思想中的不良因素,以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判断是非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的能力。[4]学校和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还需要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与其未来的人生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只有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才能使其积极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约束自身的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3.2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针对音乐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传统这一问题,学校和教师应注重研究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通过网络搜集各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案例,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案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兴趣。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使学生充分地发挥其主体作用。教师设置研究性题目,使学生自觉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课题研究资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质量,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尤为重要。

3.3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在当代音乐学院中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音乐专业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人生的发展首先要满足大环境下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对社会具有一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念才能发挥自己在音乐艺术领域的优势,进而取得进步。[5]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专业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专业技能的展现和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建立在自身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思想基础之上。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采用案例讲述艺术人才的发展道路与其道德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还要使学生树立乐观积极的心态,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在职业生涯遇到困难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音乐专业结合起来,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说服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

3.4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融合

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感受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此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需要教师创造和学生交流互动的机会,了解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以及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想法。从走进学生的心理开始走进学生的生活,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请教一些生活中的困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实际生活中的困难。

4 结语

当代音乐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有待完善,学校领导和教师应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和研究音乐学院教育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途径和丰富的教育方法,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生活以及学生的专业知识等有效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对其人生发展的重要性。并以此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使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希威,孟丹.现代传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提升途径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6(19).

[2] 蔡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企业,2016(05).

[3] 董文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的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2016(05).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手机传媒;选择;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4-0045-0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高校的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传输符合一定要求的思想观念,在实施国家德育目标所要求的过程中,可以承载、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信息,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运用,且主客体可借此相互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丰富多样的,并且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变化不断更新着自身的形态。比较常用的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大众传播载体等。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息传播载体,由通信网络运营商、信息服务商和内容提供商联合,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方式传播信息的一种新兴媒体形式。它是介于手机短信和电脑上网之间的媒体,是扩容版的手机,也是缩小版的电脑上网。在3G技术的推动下,各种手机媒体新平台不断涌现,使大学生的交流更加迅速、贴近、便利。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何顺势而为,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各要素之间同向互动,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产生更好的效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扩展的新趋势

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一定的传统载体,开会学习、理论教育、文体活动、报刊杂志等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很大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需求个性化以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些传统载体的作用有所削弱。在信息技术革命下,以博客、即时通信工具和移动媒体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以其信息资源的丰富和交流的便捷,已成为大学生接受信息、表达情感、展示自我的重要平台,并以空前的广度和深度介入到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根本上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

长期以来,我们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研究比较重视,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探索与创新却注意不够,从而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随着形势和大学生群体的发展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不能再固守传统的模式,而应把时代与科技发展的新理念、新成果、新方法应用到载体建设上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因此应结合手机的功能,选择与当代大学生群体特征相适应的载体,打造大学生最受欢迎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机接收平台。

二、3G背景下,手机是新时期思政教育载体的适宜选择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涵所隐含的两个先决条件决定了在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内容、对象等因素特点,选择合适的载体。3G手机作为新一代的网络载体,已经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上,必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1.手机功能的融合性支持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操作性

3G手机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而形成了强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播速度快和普及率高、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携带便捷等优势,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电脑终端设备的限制,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极其方便地接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类信息,较之以往任何时代的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手机功能的高融合性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在工作环境、教育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在信息获取与传播方面,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既便于教育主体掌控,又易于教育客体接受,因而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2.手机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使得全球性信息资源共享变成可能。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具有信息丰富、形式多样的突出特点,这决定了手机媒体能够承载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和内容,使原本狭窄、封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变成了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空间,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变得多样化、生活化、普及化,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源源不断、丰富鲜活的教育资源。

3.手机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

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具有强大的交互性。手机通话、手机短信、手机邮件、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MSN、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微博等各种手机交流形式,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交流互动提供了条件。由于每个手机号码背后都对应着一个实体的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工作对象已经不再是某一群体了,而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与受教育者随时随地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和沟通,平等地信息和接受信息,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信任度和互动交流。

4.手机信息传播的个性化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能否与受教育者的群体特征和性格偏好相结合,是影响和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质量的关键。手机功能极大地满足了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迎合了大学生渴望尊重隐私的心理特点。手机媒体的图文并茂、声情融汇、快速传播等多媒体特性,极易感染和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可使大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升华思想、感知教育信息,最大限度地调动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自觉性和参与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此外,手机媒体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手机的私密性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教育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

三、创新3G背景下基于手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思路

3G背景下的手机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域中的开发和应用,使思想政治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成为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因此,要积极应对3G背景下基于手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1.与时俱进,树立紧跟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在适应IT技术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旧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在不断更新,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逐步涌现,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必须高度重视,要树立紧跟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找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高点,与时俱进地推进3G背景下基于手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开发与应用。

2.因势利导,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新途径

3G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手机教育功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中,灵活应用手机飞信、手机QQ、手机MSN、手机短信、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或手机WAP、手机微博等形式与学生进行在线双向或多向交流,帮助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问题,发挥手机媒体的辐射力、吸引力、感召力和渗透力,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积极整合校园媒体的优势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大量制作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人文性于一体的生动、形象、直观的手机媒体新“产品”,主动占领手机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阵地、学习阵地、生活阵地和娱乐阵地;要创新和发展手机互联网业务,利用手机媒体的影响力,成立一些以手机为媒介的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虚拟社团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1]。

3.加强管理,强化校园手机信息管理支撑体系

3G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强化校园手机信息管理支撑体系。一是开展媒介教育,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2]二是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息素质,了解3G时代的特征和手机传播的特点,有效掌握手机传播技术,探究新观念、新途径和新方法,及时发现大学生中存在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三是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行监控制度,建立和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手机信息监管机制,做到提前防范,对手机的价值影响实施有效的、合理的引导,在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教育环境[3]。

参考文献:

[1]王海建,宋英.手机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高教与经济,2011,24(3):50-51.

篇9

一、注重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

20世纪6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对“模式”问题的研究。《现代汉语词典》将“模式”定义为: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则将其定义为模型与模样。由此可知,自然科学意义上的“模式”概念指的是将一定事物通过程式化的处理而成为定型化的活动形式和操作样式,进而成为处理同类事物时可资借鉴和应用的一般操作样式。但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这一概念套用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认为这里的教育“模式”也是一套典型的、概括的、可重复操作的程序,这势必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僵化和简单化理解。确实,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最初意义就在于它能够提供可重复应用的结构程序。但正如后结构主义哲学家们的理解,“一个事物的能指与所指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个词语的含义是人们依据意义建构的结果,因而,模式一词在使用与发展中已发生了词义的变化,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1]那么,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应当是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及一系列教育原则、策略、途径和方法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体系。

近年来,我国高校兴起了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研究热潮。由于模式本身所具有的典型性、示范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使得它易于在实践领域给教师提供教育指导,因而很快在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回应,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试图构建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教育存在,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对它的理论和实践探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探究热点突出表现在对学生的关注。理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主要是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应如何回归生活和回归学生本身这两个主题展开。在名目众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方向中,影响和成果主要集中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等方面。它们虽然被人们称之为模式,但大多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操作体系。我们暂且把这些没有形成完善操作体系的模式称之为理论模式,而把与之相对应的已形成完善操作体系的模式称之为操作模式。

我国在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上与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者很重视在提出基本原理的同时设计出供教育实践者运用的一系列操作方法和策略。1996年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美国的拉思斯等人在《价值观与教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价值澄清的基本原理及其操作策略,此书列举了“对话策略”等19种策略。而西蒙和柯审鲍姆合著的《价值澄清:师生实用策略手册》一书对价值澄清模式如何应用于学校教育的介绍则更为详尽。另外,波士顿大学“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也提出了促进品格教育的一百种方法。[2]虽然不同的理论学派提出了不同的操作体系,但总的来看,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思路极大地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而且,国外对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建构以理论研究为前提,大多数理论研究又来自建立在对教育第一线的实践观察进行总结归纳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这样,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有鉴于此,我国在立足于本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积极进行本土性探究的同时,也应加强对外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介绍和研究。

目前,我国学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模式的研究还很少。值得一提的是,查有梁在1993年出版的《教育模式》一书中对教育模式原理作了专门的系统论述,其研究的着眼点在于关注教育问题的解决,对教育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从而在国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也可以把这种方法扩展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来。同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现实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注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共同参与的实践活动,其实效有赖于教育者的教育活动和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活动。因此要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既要发挥好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引导、影响和规范教育对象思想和行为的过程,教育对象的主体作用表现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作用发挥的强弱直接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高低。因此,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重点应是教育者指导下的教育对象的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启发和引导学生内心潜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育者的价值导向与学生的自主选择相统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而学生思想的转变、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关键在于学生本身。外部教育只有经过学生的认同,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观念,再转化为实际行动,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过程离不开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不仅指教育者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大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而且指在重视学生个体自我教育的同时,要重视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在此思想指导下,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应主要表现在: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意志和能力;二要给学生提供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机会,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充分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学生会、班级等组织的作用和功能。

反思我国现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对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实际上大学生已具有自我教育的能力,有较为成熟的主体意识,这客观上要求教育者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但是,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他们的主体地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改革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能动的主体和自己行为的承担者。二是,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将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等同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必要的,但知不等于行。大学生经常有大发议论之“功”,而缺乏实际行动之“力”。他们往往知之不少却为之不多,或者知而不行、言而不行、知行不一。针对这种情况,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在注重理论教育的同时,着力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注重隐性教育法的运用

隐性教育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手段,充分利用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本身存在的形式,使学生在情景的交流中、在愉悦的气氛中自觉自愿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相对学校的显性教育法而言,它是由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中的隐蔽因素构成的一个立体开放的网状结构,具有知识性、愉悦性、渗透性、潜隐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而显性教育法是一种直接的、带有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隐性教育将教育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生的社会生活、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等广阔空间,对学生的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形成起到的教育作用比正式的课堂教育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对学生的思想影响更深远。

由于隐性教育是一种无意识教育,是教育者通过按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设置的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味生活,使学生在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的同时,思想也能得到净化和启迪。这种方法在实施中看不到权威式的训导,不易引发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学生参与意愿强烈,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扩大,影响力增强,教育效果显著。

当代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注重运用隐性教育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美国哈佛大学每周举办多种学术活动,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思想和思维方式。另外,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构成了国外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都参与这些咨询工作,其内容覆盖广泛,机构完善。在国内,由于社会环境、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缺陷等因素造成了高校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持有抵触的心态,这种心态已成为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一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对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隐性教育活动。但同时应注意几个问题:一是,要把隐性教育法与显性教育法相结合。强调隐性教育法的无意识教育并不是说显性教育法就不重要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既要靠显性教育的系统灌输,又要靠隐性教育的无形渗透。一方面,要让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和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靠有意识的显性教育。另一方面,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和行为习惯等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很多情况下是所处环境和氛围熏陶的结果。因此,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既坚持不懈地注重显性教育法的实施,又注重隐性教育法的运用,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是,隐性教育对于受教育者是无意识的,但对于教育者必须是有意识的。教育者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标,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精心策划和设计,使学生愉悦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200-02

在当今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里,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而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人才的水平,高素质人才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高等教育。作为繁荣的命脉,大学生的教育更是不容忽视,因为他们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实现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力量之一,承载着民族的众望,担负着祖国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任。因此,从多个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大学生只有在思想意识方面不断地加强,向正确的方向靠拢,才会更好更快地成长。

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的确立,社会责任感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是否正确,关系到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能否尽快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们要充分把握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之处,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结合,用恰当的方式融合到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近几年来,通过一些问卷调查等形式我们了解到,很多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差,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缺乏社会责任感等现象很严重。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的研究,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

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

(一)推崇和谐、友善的理念

提到和平,早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论语子路》里曾说过:“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的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更加重视人与人直接的和谐。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孔子提倡“仁”的思想,也是当时人际关系的准则,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和谐、友善。可见,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一直延续至今,经得起时代的推敲。在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友善的观念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

(二)强调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语句,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家的兴亡与每个人紧密相连,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这些思想和观念在当今的中国,已经成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如:汶川地震、青海地震等就是典型的例子。在传统文化《礼记•礼运》篇中,有这样一段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段话表达了在很早的古代就意识到了集体、爱国主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在那个时代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传统文化的倡导和影响下,现代中国的发展才延续了集体主义的理念。

二、传统文化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

传统文化到底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的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的发展现状又如何?对于古代经史子集,大部分人也只是偶尔翻阅,对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兴趣不是很大,因此对这种文化的认可度可见很低。从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的大学生并不是很热衷于传统文化,其受重视程度已大幅下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正需要学校对他们加以引导和帮助,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大学生健康的成长,思想道德素质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和锻炼,整个社会的经济才能快速地发展。

三、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和塑造

什么是人格,其实就是我们所谓的在道德品质上的善恶程度。社会作为一个大的群体,要求占据重要地位的当代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要求大学生具有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符合的大学生主体人格,即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无论在几千年前的古老时代,还是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都是缺一不可的。这是一个时代群体存在的最基本的要素。孔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无信不立”,一个人如果连诚信都没有的话,又何谈其他。可见,传统文化把诚信作为一个人健全人格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因素。诚实守信,指导我们如何为人处事,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客观要求,对于培养大学生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形成诚实守信的人格,对社会有贡献的一份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多年的风雨历程,发展到现在,综合实力如此之强,根本原因在于我们重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和谐正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观念。传统文化在向我们传递着一种与人为善的理念,特别是大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在社会中与人交往时要礼貌、友善。当今时代,面对大学生价值观中所表现的不良倾向,我们应加大对传统文化优秀部分的大力宣传,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想的道德价值观念。与此同时形成良好的诚信意识,传统文化中就曾提倡:“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近些年来,大学生诚信严重缺失,考试作弊,申请助学贷款毕业不及时还款,做事不讲信用,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传统文化的作用。

(三)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

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更是难点。大学生思想现状中对传统文化的漠不关心和重视程度不够,受外来文化的影响更加剧了这种道德滑坡趋势。只有将汲取的精髓的部分,融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才有助于大学生提高社会公德的意识,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道德观念。我们还记得《三字经》耳熟能详的“人之初,性本善”,简单的几句话,就说提出了性善观念。早在几千年前的时代,人们从小就培养孩子的善良本性,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传承和延续,有一个很明显的断裂,传统美德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变弱,以至于发生了很多看来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对于良好道德品质的强调,对于大学生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人文精神是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