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民办高校;地位

人之成才贵在素质,人之素质贵在完善,一个人素质的完善需要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民办高校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素质提升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源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科学认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对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和应采取的对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保证

民办高校现在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就应该和公办高校一样,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为民办高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既然民办高校属于我国高校发展的一部分,那么它就应该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遵守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由于民办高校的上层管理人员不是由政府委派的,学校的经费全部由学校自己筹备,经营模式也完全是按照市场化经营模式运行,这样就很容易导致学校在办学过程中,使得办学方向脱离正常轨道,办学目的日趋利益化。基于以上情况,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党的领导,高度重视并切实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和“生命线”。

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虽然在办学模式、办学渠道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别,但它们的基本培养目标一样,都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民办高校普遍是靠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坚持这个培养目标。然而有的民办高校就认为只要培养出有一定技能的人,出去能够找到一份工作就行了,但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人没有良好的品行,进入社会可能就是危险品。况且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信念并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化素质的提高而自发地增长,我们也不能把道德信念仅仅建立在简单的情感之上。只有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就是我们高校通常所说的“两课”教育,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才能使当代大学生牢牢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政治觉悟。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民办高校保持正常教学秩序和发展的关键

民办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激发学生的精神潜力,促使学生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力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学的全过程,在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协调关系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从成立之初就处于激烈的竞争之中,主要包括生源的竞争、招生计划的竞争、师资力量的竞争、教学质量的竞争等等。民办高校和公办高校的培养模式不同,它只有紧跟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出适应社会、受社会欢迎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民办高校培养目标的现实性很明确,他们紧跟市场需求,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就开设什么样的专业,专业很多都属于短、平、快的类型,很多学生都是只注重学习专业知识,其它都觉得无所谓。这样一来的话,正常的教学秩序就难以保持。对于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文化水平相对偏低,学习自觉性较差。只有开展配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学生意识到他们上学并不仅仅是学习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学习与人交往,学习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从思想上接受了这些观念,才会在实际当中认真学习,不逃课、不早退,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有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学校的学习风气才会浓郁,学校的教学秩序才能够得以正常有序地进行。

一个学校的稳定,尤其是民办高校的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想状况的稳定性。大学生的思想是最活跃的也是最善变的,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民办高校,有一部分学生上学就不是以学习为目的的,无事生非,唯恐天下不乱。学校有一点风吹草动,他们就煽风点火,希望制造出点动静来。导致在民办高校里,一旦出现停电、停水或是其它突发性事件,学校领导和学生辅导员就如临大敌,时刻备战,防止出现学生的集体闹事事件。同时,在民办高校里,起哄、打架斗殴也是家常便饭。究其深层原因,还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做到位,学生没有从思想深处意识到大学生应有的基本素质。民办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民办高校的学生真正认识到他们是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具有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大学生应该是积极向上、乐于进取,朝气蓬勃的,而不应该是颓废的一代。他们要有集体荣誉感,要以校为荣,时刻牢记自己是学校的一份子,学校的稳定、发展都与他们息息相关。校荣我荣,校兴我兴,只有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从思想上意识到这一点,民办高校的发展才能保持稳定。

三、特殊的教育对象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民办高校的特殊地位

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素质

一、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开展的现状

大学生就业困难虽然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各大高校的极大重视,但这一问题是复杂的,要想解决这一问题的方式也是复杂的。对于一个问题的产生,内因往往是占据主要地位的,因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最关键还在于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这与他们是否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联系。当前我国的大多数高校都极为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甚至超过于对文化知识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即使到了博士在读期间还在延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仅限于课堂上。

尽管如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各大高校的开展仍然遇到了许多问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存在着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据了解,就业问题在高校开展政治思想的相关课程中,所占比例极小,在教材中的篇幅也十分有限。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1、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前提

大学生就业素质包括各个方面,其基本的出发点在于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观的确立与思想政治教育就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目前来看,大学生所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全方位、多层次地塑造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还能够使大学生真正成为精神、智能、心理等多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可以说,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对其他各方面的素质发挥着潜在却又深远点作用,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三观是以思想政治素质为前提的。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能够使得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之才,为社会主义输送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

2、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核心

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复合型的,时代的发展往往要求大学生能够具备更高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而不仅仅是文化素质。”有才无德是小人,有德无才是庸才,有德有才是人才,无德无才是废才。”可见,即使是有了再多的才能,思想政治素养不过关,一样得不到重要。这是源自古时的话,但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实用性。大学生在提升自身就业能力的同时,更应当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因为文化素养依赖于道德素养和政治素养,而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又受着思想政治素质水平的极大制约。可以说,思想政治素养决定了大学僧最终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行为方式。显然,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人,相应地能够具备更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能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当前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企业愈发看重的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而不仅仅是工作能力。尤其是在国际竞争中,要求我们要把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人才放在首位。同时,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技、文化、信息都发展迅猛的当前,在面临经济全球化压力的今天,我们更应当培养具有坚定政治立场和正确指导思想的大学生。

三、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原因

1、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潜能,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素质

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开发大学生更多的潜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活动。智力因素是由人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因素组成,非智力因素则是指情商、动机、兴趣、意志、情感、性格六个方面组成。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提升大学生对非智力因素,是在先天生理条件对基础上,在个体与社会环境及教育交互作用对过程中形成的对个体就业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所有心理品质总和。因而,开展思想正式教育能够是大学生在相对确定的智力因素下,极大的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潜能。

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不断改革,随之而来的是高等教育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这些政策的改变,使得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就业难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心理难题,甚至许多大学生因为就业压力自杀。这些问题都归根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够所致。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完杀案大学生就业人格特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敢于拼搏等人格特征。与此同时。高校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等渠道,运用校园文化、心理咨询和社会资讯等多种载体,还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大学生优良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提高非智力因素,促进智力因素的进一步发展,挖掘出每一个大学生的最大潜能,提高就业机率。

2、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于现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能否在这个激烈就业环境中获得生存,创新意识的作用不容忽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不但要具备知识技能,还要求大学生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以求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而远大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境界,还可以有效激发人们的创作欲望。强调创新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催生创造灵感。还可以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端正大学生的社会态度,从而引导他们不断的推陈出新、革故创新。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这一时期的许多大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也越发明显,与之相反的是诚信意识和法制意识越发淡薄。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提高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自我认知。在这一基础上继续加强对传统美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以及职业道德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爱岗敬业,即使在失业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快速的找准自己的位置,重新找到工作。

4、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掌握文化知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培养大学生运用观点和唯物辩证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学习专业知识更为高效的方法与技巧。这样的思维方法能够把大学生从固有的、老套的方法中解放出来,运用创造思维学习知识。这样的结果是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看到每一个知识点的整体面貌从而更加快速的掌握。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 法制教育 地位

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这是党和国家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及时提出的战略方针,这对我国推进法制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可是,大学生违法违纪甚至是犯罪现象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了,近年来大学校园发生暴力事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自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以后,各高校都在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但对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法律意识的培养、法制观念的提升还是做得很不够。大学生是国家着重培养的特殊人才,是我国知识分子的主要来源,他们在学校系统的接受专业培训,一般都能较好地掌握专门理论知识,走出校门后,将成为各行各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和重要力量,因此,高等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应提高法律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较为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以便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2006年以前,各高校的非法律专业都要专门开设法律课程,大都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公共课程进行教学,这可以说是在校大学生能较为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的重要渠道了,可是,自2006年九月新学期开始后,国家在进行课程改革时,不知什么原因,把《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给改掉了,把这门课程合并到思想品德课里去了,合并后的课程名称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合并后的内容,法律基础知识被大量压缩,只是很简单地介绍一下有限的法律规定。此课程一般是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完成,一般是考查课,任课教师大多是两课的老师。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时间减少。由于法律部分的内容大大减少,相应的课时也减少,这就导致教师为了完成教学计划赶进度。再者,这门课程大多是政治老师讲授,对法律知识并不熟悉,在授课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前面的思想道德内容方面,等学到法律知识部分时,早已过了期中接近期末了,这时教师就只能罗列法律知识点了,这样,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就很有限了。

作为社会主义的法,它是以正义为基础,并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保证来实施的。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讲,有各种各样的规范,如政治规范、宗教规范、政策规范等等,但法律规范是所有规范中最特殊的规范,即法律规范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社会规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超越法律的规定。在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还是社会的稀缺人才。

古语说得好,成才先成人,一个人如果品德有问题,那么有再多的知识也很难对社会发挥作用,甚至会用所学知识加害社会,所以,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必须重视加强法制教育。目前我国高校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重思想品德教育而轻视法制教育的情况,可以说,我国目前高校的法制教育远不能适应依法治国的需要,法制教育观念仍然落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从目前高校的公共课程设置就可以看出,大多没有把法律课程单独作为一门基础课程来安排教学,很多高校也仅仅是在低年级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就没有其他内容的系统有效的法制教育了。可见,现在高校大多没有很好地采取其他措施来弥补课程设置给法制教育带来的缺陷,更多的是把法制教育放在从属于德育教育的地位,这就难免出现重德轻法的现象,结果是法制教育在高校没有独立的地位,从而导致培养目标难以达到德育大纲所确定的“知法、守法”目标。因此,要让大学生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法制观念,真正知法、守法、护法,那么,在全国普通高校构建一个真正属于法制教育的、独立的使学生能从大一到大四都能很好地接受法制教育的教学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三十年了,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法制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高校开展法制教育也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回过头来好好想想,高校法制教育的进程好像远远赶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所以,高校应进一步提高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真正加强法制教育的地位,真正认识到法制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能片面地把法制教育放在从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从2006高校两课的改革中可以看出,把法制教育定位于“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德育教育,这样,法制教育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就没有独立的地位,这样的定位结果,大学生能够学到的可能就是简单的法律常识而已,这对他们综合素质的真正全面提高是有很大障碍的。

目前,从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来看,远不能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课程体系的改进都急需加强。现在高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就只有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里可以看得到,其他就很难找到较为系统的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有关法律知识方面的独立课程,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思想道德修养教育,涉及法律的内容仅占百分之三十左右,由于所安排的课时非常有限,所以学生连最基本的法律常识都很难学到,这与德育大纲所要求的“知法、护法”相差甚远。各高校对这门课程的评价体系,大多采取开卷考核的办法,这就使得教和学都有很大的弹性,导致学生对课程所列的有限的法律知识不够重视,加上这门课程考核的主要是前半部分的德育方面的内容,所以,学生学到的法律知识就可想而知了。

综上,法制教育是文明社会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内容,为此,在高校构建一个属于法制教育本身的、地位独立的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的。高校只有按照法制教育本身所特有的教育规律,对法制课进行独立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安排教学,才能真正达到法制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钱建文.校园法制教育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周立新.大学生法制教育[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03

篇4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虽作为客体存在,但以单个人而言又是社会生活中具有自觉能动性的主体,它的主体性并不会因为居于客体地位而被泯灭。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得以肯定,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逐渐凸显。本文旨在通过对新时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基本路径分析,优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 主体性 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认识和实践的对象,有别于其他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有着自身固有的特点,其中最典型的便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它是一种自觉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科的进步,特别是“以人为本”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传统一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地位和作用的观念已经发生变化,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作用,但却不能将其盲目夸大,甚至本末倒置。新时期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使其真正有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需要遵循以下四个基本路径:

一、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为前提

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必须以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为前提。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否定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相反却必须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作为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作为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起着主导和支配作用,它的主体性强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活动发挥的作用的大小,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实际效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需要国家、社会、学校等各方面进行培养和训练及提供物质、精神、制度、环境等方面的支持和保障,但更重要的应该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着手进行:首先,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循循善诱、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向教育客体传授正确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把客体的思想和言行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促使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赢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尊重和信赖;其次,做到“言传”与“身教”相统一,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感染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充分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最后,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积极引入互动式、体验式、渗透式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更好地激发客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体性作用,使其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能和管理职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提供前提条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二者主体性有机整合、协调发展,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

二、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我教育为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自身主体性的发挥程度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个体能力素质紧密挂钩,思想觉悟高、政治素质硬、能力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能更容易、更自觉、更主动、也更能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思想政治觉悟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通过社会、学校、家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身的自我教育,通过自我教育用正确思想去克服错误思想,实现客体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从而达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目的。自我教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要求,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养、自我反思等方式,主动接受科学理论、先进思想观念、社会生活规范,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一种自觉、自律、自主的活动。要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它的主体性,当然离不开教育主体所施加的正确影响,但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而言这却只是它的外部原因和条件,更为关键的在于其自身能否将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正如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的“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在同等的外部教育影响下,由于自我教育程度和成效的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个体能力素质水平呈现出高低不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力素质,彰显其主体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就自然需要依靠自我教育这一有效手段。

三、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为基础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主体性凸显是思想政治教育平等的一个表现,反过来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又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发挥奠定了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是平等、互生的关系,二者都不存在霸权、支配或是中心地位。而我们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主要是坚持它们在政治上、人格上及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地位。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都行使着相同的政治权利,地位平等,并不存在着等级落差,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随着“以人为本”观念的深入发展,人们的自主意识、平等观念日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都是具有独立自主、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不是支配与被支配、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要求按照人与人的关系平等对待他们,人格上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树立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也应该是平等互动的关系,教育是二者之间的对话,是一种平等的思想交流和影响,特别是处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自主和独立意识激发,注重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在获取知识信息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处于同一平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双方是一种平等的、积极的教学相长关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平等地位,给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个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而在这个和谐的教育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发挥。

四、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双向互动为渠道

篇5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人论述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1992年9月,由邹学荣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门设了一章,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主体及其交互作用的规律”。该书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各类教育主客体的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互作用的规律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此后,不少学者继续探讨,使该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认识发生了争论。有的学者不赞同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概念,其主要依据是:主客体是哲学的概念。哲学所指的主客体,主体是人,客体是人的活动所指向的物,即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不赞同者就此提出:既然哲学及马克思本人讲的主体是人,客体是物,思想政治教育学使用客体这一概念,就会把教育对象当成被动的物,从而否定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及他与教育者的平等性。于是,一些文章和著作就认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二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教育资料是他们共同的客体。一些书就只写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写他的对应面——教育客体。归纳起来看争论的焦点是:能否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概。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与哲学主客体概念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哲学的主客体理论,有必要将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概念和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进行比较,从而科学地界定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范畴的内涵。哲学上的主客体概念是和人类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哲学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是活动的主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实践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在实践活动中,客体是指一切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因此,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体,而教育过程中的内容、方法、环境等是客体。如何看待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提高人的思想素质、培养人才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内涵与哲学主客体的内涵有联系,但更有区别。其区别为:第一,实践活动改造的对象不同。哲学讲的实践活动是人对自然的改造,这也是哲学对实践的基本立足点;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改造的对象是有思想、有行为能力的人。要特别说明的是,这里讲的“改造”,其含义是:“从根本上改变旧的、建立新的,使适应新的形势和需要。”即这里讲的改造不是指过去极“左”的政治运动中那种在极“左”思想指导下,用强制性甚至是粗暴的手段改造教育对象,而是指教育主体通过理论教育与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用引导、激励等方法改变教育客体的错误思想,提升其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使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挥自己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哲学的改造对象不同,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象性也就不同,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含义。哲学主客体概念被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学,就具有了该学科的特殊含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含义有重大区别:哲学讲的客体指的是主体改造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则是指教育主体改造的对象,这个对象不是物,而是接受教育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这三个概念没有本质的区别,指的都是接受教育的人。只不过,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从哲学角度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讲的。三个概念完全可以同时使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区别,骆郁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一书讲得很准确:“哲学意义上的客体是从人和物的关系上划分的,是指人类活动的对象。即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不是从人与物的关系上来划分的。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划分的。准确地说,是从人与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用与被作用、教育与被教育。塑造与被塑造的相互关系上来划分的。”第二,不能将教育资料作为客体。这里的客体,应该是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育对象,即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与哲学客体的不同点在于:哲学客体指的是事物,教育客体指的是作为教育主体作用对象的人。如果照搬哲学主客体的含义,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资料作为客体的话,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改造的对象就是教育资料,而不是作为教育对象的人。这样,就发生了一个问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主体,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去改造教育资料。显然,这与事实不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人、塑造人,为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第三,照搬哲学上主客体的概念,无法回答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满足教育对象需要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离开了教育对象的需要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无从谈起。第四,只讲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片面的。有的书只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这是片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存在是以对方的存在为条件的。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存在,才有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存在。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何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即没有教育对象,何来教育者。反之亦然。教育主客体相互依存,谁也离不开谁。离开了一方,另一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和哲学主客体是特殊与一般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特殊的活动就在于它特殊的改造对象,特殊的方法、环境,特殊的价值追求等。当哲学的主客体概念被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学后,主客体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所赋予的特殊含义,即教育的主客体都是人,其区别点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通过理论教育、社会实践活动等途径影响人,改变人的人。教育客体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影响、被改变的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不能直接照搬哲学主客体概念的内涵。

三、对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思考

1.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双主体说”的积极意义

在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学者提出了“双主体说”。如有的学者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动行为者,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因此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因为他们都具有“主动教育功能”。“双主体”说对深入研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论具有积极意义。其意义在于: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人,不仅都具有主观能动性,他们二者还有参加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教育者希望参加思想政治教育,在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还能在教育过程中锻炼和提高自身素质。受教育者希望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论,提升思想素质,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只有双向互动,充分调动二者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缺少任何一方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和二者之间的互动,教育效果都会受影响。

2.如何评价“双主体说”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是不同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主导着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他的职责是指导受教育者转变旧思想,提高理论水平。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他的职责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和帮助下,接受教育者传授的理论和自学理论,参加各种教育活动,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职责来看,前者自然是教育主体,后者是教育客体,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他们的地位和职责就会被颠倒和混乱,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不能有序进行。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地位和职责这个角度讲,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只有一个主体和客体,他们作为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对矛盾而存在。如果不认可这一点,就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的主要对象是谁?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还是教育主体即教育者?我们认为:教育主客体尽管能够相互教育,也需要相互教育。另外,当教育主客体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发生转化时,教育客体会转化为教育主体。但是,在一般情况和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只能是教育客体即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主体。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否存在“双主体”?我们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存在“双主体”,但这种存在是有条件的。第一,教育主客体的关系会相互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是一对矛盾,教育主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是被主导的方面。在《矛盾论》中指出:“然而这种情形不是固定的,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这是依靠事物发展中矛盾双方斗争的力量的增减程度来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这对矛盾,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也会互相转化。互相转化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素质高的教育客体指导教育主体。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在文化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存在较大的知识落差,前者的知识水平一定高于后者,否则文化教育活动就无法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一般情况下,教育主体的理论水平高于教育客体。但在一些单位和部门,情况就不同了,有的教育客体的理论水平却高于教育主体。教育主体要开展好工作,就必须先向教育客体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就互易其位,向教育客体学习的教育主体就转化成了教育客体,而教育客体则成了教育主体。二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教育主体不思进取,理论知识日益陈旧,思想观念不断僵化,他们的思想落后于时代的发展,而一些教育客体则勤奋学习,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他们的理论知识和思想观念都与时俱进。由于后者超越了前者,前者应该向后者学习,这时,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就发生了转化。第二,教育主客体优势互补,长短相济。教育主客体之间,他们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也各有长处和短处。教育客体用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去影响教育主体,也会使教育主客体的位置发生转化。“先生”向“学生”学习,“学生”教“先生”这种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是经常发生的。第三,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配合教育主体完成教育任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客体通过自己能动性的发挥,主动将自己掌握的先进理念,新的理论传递给教育主体,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教育任务。当教育主体接受教育客体传递的先进理念和新的理论时,他就转化为了向对方学习的教育客体。二是教育客体进行自我教育。教育客体为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思想水平,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这时,他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自我教育,使他集教育主客体于一身。当上述情况出现时,就出现了两个主体。一个是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一个是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作为工作岗位、承担教育职能的教育主体在向他人学习的过程中,尽管他转化成了教育客体,但他的工作岗位、承担的教育职能没有变,他还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还是主体。所谓位置发生转化后的主体,是指他的原有身份是教育客体,当他去教育原有的教育主体时,他的位置就转化成了教育主体。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双主体”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有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地讲“双主体”,既会造成教育活动管理的无序,也会使教育主客体地位、职责不明确,最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

四、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主客体理论争论的评析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使用主客体概念的人认为,使用了主客体概念会忽视了教育客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教育主客体地位不平等,从而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1.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发挥出来,不在于该用还是不该用教育客体概念,关键在于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教育客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认可。这是最根本的因素。教育客体在教育主体的引导下,认可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追求它,实现它。因为教育目标包含着教育客体的利益和价值追求,关系到他的素质提高和发展前途。教育客体一旦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他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实现教育目标的精神动力就随之产生,其主观能动性自然会被调动起来。二是在教育主体的教育和帮助下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教育客体要想在事业上有大的作为,就必须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有了科学价值观的指导,他会自觉学习科学理论,学习专业知识,培养专业能力,在业务活动中不断创造新的业绩。由于受环境和自身阅历等因素的限制,教育客体单靠个人的力量很难树立科学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教育主体对他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发展方向的引导,帮助他在实践活动中确立自己科学的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价值观的引导下,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发挥出来。

2.教育主客体概念的使用没有否定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地位的平等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育主客体的地位既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

(1)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

关于教育主客体二者地位的平等性可从法律角度和人格角度去分析。从法律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因此,教育主客体二者是平等的。他们的差异只是在教育活动中分工的不同。教育主体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决策者和实施者;教育客体则是接受教育的对象。分工的不同,并不影响他们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从人格角度讲,二者是平等的。人格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都享有法律规定的人格权利和人格尊严。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都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关怀。从实现社会目标的角度讲,教育主客体都是中国梦的追梦者和圆梦者。二者都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正因为教育主客体具有以上的平等性,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2)教育主客体二者的不平等性。

从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的素质和承担任务的角度讲,二者又是不平等的。他们之间的不平等主要表现为:一是教育主客体在理论修养和思想素质方面存在差异。由于教育主体是经过组织按照严格的标准挑选出来并进行了专业培训,有的还获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有的还出国留过学;有的经过长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锻炼,具有从事教育活动的丰富经验。一般来讲,教育主体的理论素养和思想素质高于教育客体。从素质差异的角度讲,二者是不平等的。二是教育主客体在教育活动中的任务不同。教育主体的任务是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引导、激励教育客体掌握科学理论和提高思想素质。教育客体的任务则是在教育主体的指导下,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简单地讲,教育主体的任务是“教”,教育客体的任务是“学”。他们的素质、任务不同,决定了二者的不平等。三是教育主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是一对矛盾。讲:“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教育主体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起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被主导的地位,要受教育主体的约束。这里所讲的约束是指教育主体为了完成教育任务,要用教育目标和组织纪律去约束教育客体,而不是讲教育主体要约束教育客体的主观能动性,更不是限制教育客体的言论和行动的自由。

五、结语

篇6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ep understanding the Marxist theory first-level subjec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evel subject, the paper collects the ideas and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of the logicians in the current, and summarizes it, so that scientifically decides the discipline scientific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now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izes som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文献综述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bject orient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309-03

0 引言

在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进程中,国务院学位委员和教育部在2005年12月正式发行《关于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该同志正式确定了政治思想这一学科的设立,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第五个二级学科。也标志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近十年的“学科联姻”的正式结束,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地位得到肯定。随着理论学科的迅速发展,就如何科学的给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成为学术界讨论广泛而又热烈的话题,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求从综述中得到新知。

1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的战略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在系统阐述了设立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的重要意义:

1.1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是遵循宪法和的规定,完善我国学科体系的客观要求 我们设立理论学科分级,主要是为了改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为了改变理论整体性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状的客观要求。

1.2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是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条件 西方敌对势力,意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点也没有改变,为了避免和平演变,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国家的政策。始终坚持理论的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的地位,以此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1.3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保证 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中,需要尽快完善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在多样化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正确应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发展,避免出现多样性矛盾和主导性观点的出现,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以此来巩固加强的指导地位,完善一级学科的地位支撑力,以此才能更好地确定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道路。[1]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的文献综述

2.1 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的张耀灿教授认为,我们在正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的时候,需要把其放到理论一级学科中才能进行分析,还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正确认识,才能加以分析:

首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立党立国直奔,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都是以为前提的,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而其也是区别社会主义学校与资本主义学校本质的区别。

其次,为高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而高校为了给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党政人才,就完善建设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

第三,为了有效把理论一、二级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相结合起来。就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发展规律,确定能否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职称,使其受到显著效果,达到预期目的。[2]

2.2 白显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西南大学的白显良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就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定位理论一级学科,找准其理论的学科方位。

其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众多的哲学社会学科,就应该将其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中进行定位。

第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担着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我们因此就需要将其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野中进行定位,这样更能有效捍卫学科的地位使命。[3]

2.3 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则认为,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时候,我们自身要正确认识学科的内涵,理清楚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解决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对其进行定位的时候也要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让社会成员更好地掌握和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观点。就其本质我们不难看出,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灌输和传播的意识形态活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学科的范畴。而且具有很独特的两个特点,一是都需遵守教育学的规律;二是具有很强的政治学特征,但不影响其学科的归属。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普遍存在的学科,主要是对人们在社会中从事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铺垫的。主要是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以此来揭示大家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行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意味着将成为高校中的一个定向的专业来培养的。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独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专科生及双学位学生外,后来又开始进行硕士和博士的招收。这些招生层次,主要就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强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研究。为了帮助学科提供大厦般的理论支撑,需要深入探究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虽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要求来看,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还是要从中进行学习,坚持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4]

2.4 郭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西安政治学院的郭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主要是参照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活动,按其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活动分配,以确定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而且主要强调的就是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化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

第一,要明确其社会作用。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就要先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目的。努力挖掘在现代化建设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量。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劣势,就需要改进在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建设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各中心环节的服务功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得以重视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思想行为为准则。

第二,要进行范畴定位分清内在价值。面对我们遇到的新问题,就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的能力,寻找新的历史定位,在合理确定“思想”与“政治”内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来准确定义思想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地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第三,紧扣实践,进行要素定位以优化其结构功能。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双向定位,就需要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定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实现在社会活动中的社会价值。

第四,进行理论定位以奠定其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以为理论知道的前提下,通过实践不断进行完善的一个过程。而作为一门科学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固有的规律,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方面。[5]

3 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在中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一些偏差和迷失:

3.1 存在“万金油”现象 我们所说的“万金油”现象,主要说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方案和研究防线,经过科学论证后对学生进行定向的课程培养。

3.2 存在“借窝生蛋”的现象 该现象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完善和人才培养中,很多院校为了完成相关的要求,就挂着本科的招牌进行招生工作,但是在后期的培养过程中并不能严格按照本科学历进行培养,也没有开展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

3.3 存在“就汤下面”现象 所谓的“就汤下面”现象,就是很多学院和学位点并不能按照相关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进行定向培养方案,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安排什么课程,并没有针对性。因此就出现好比有多少汤就下多少面,并没有考虑实际的饥饿状况和餐饮需求的“就汤下面”的现象。

3.4 存在“专业跛脚”现象 “专业跛脚”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主要是由于个别院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时候,研究队伍的学科力量并没有完善,因此缺乏政治思想 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基础,这也是学院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我们为了立足于科学的学科定位培养计划,就需要按照学科点进行惯性累积培养人才。[3]

4 关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解决途径

4.1 张耀灿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指出: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急需,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编写或修订“十一五”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主要是本科教材,同时将优秀专著建设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当前使用的教材还是“九五”期间规划和编写的,十年来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发展,教材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反映新发展。

第二,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纳人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的分支学科系列,为培养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服务。[2]

4.2 白显良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在指出:要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以以下一些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要始终坚持把理论教育置于首位。把理论教育置于首位,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始终突出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和教学培养,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第二,要立足理论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白显良认为,立足于理论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开设整体性研究理论的基础课程,使他们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第三,要立足实践以开放的学科视野进行人才培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要立足实践、注重实践,要有开放的学科视野,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在“懂理论”之外,还要“长教育”、“高素质”。要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和立足点。[3]

4.3 刘建军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至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利用集体的力量,搞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读书目。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由浅到深,有所区别。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范围很广泛,很多学生不知要读什么方面的书。有一个必读书目,使他们对投身这个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有一个大致的门径。

第二,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培养方案会因校、因研究方向而不同,这没有关系,通过交流,使各方面都得到完善和补充。

第三,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类杂志,引领基本理论研究向着高深方面努力,或在现有杂志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一个明确定位于基本理论研究的高层次杂志。

第四,选编“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案例”。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做,就像经典管理方面的那些案例那样,具有某种独立的科学价值。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编写《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词典》。编词典对体系要求不高,便于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对出现在本领域文献中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概念进行梳理,甚至罗列。[4]

5 实现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期的新的历史使命:

5.1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需要“加强”、“改进”和“创新”的工作,而且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事业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性的工作,是一个集体性的社会性的事业。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附属性的或依附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性的工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间断的时有时无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是一项在自身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业。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谁都可以随便做得好的工作,而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容易得到回报或优厚报酬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奉献性精神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献身其中的崇高事业。

5.2 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直接的新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发展。而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统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仅适用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适用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5.3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本的发展、快速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人本发展。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人本指向。这不仅是在工作对象的意义上讲人本,而且也是在工作性质的含义上讲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以思想教育的方式服务于人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一条特殊战线。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还包括加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应该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它在自身的发展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只有自身得到快速发展,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主要地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主要指这个事业整体上都得到发展,它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得到发展;协调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要素的发展都能够相互匹配、相互和谐、相互促进,便于发挥整体功能;可持续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着眼长远,应有明确的目标,有合适的道路,建立长效机制,发挥长效功能。[6]

参考文献:

[1]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3]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4]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5]郭政,张增孝.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基本思路[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篇7

关键词: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缺失;途径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自由流动和优化资源配置。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来看,人可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的潜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进一步解放和主体性发展提供了发展动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适应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到同等的主子,顺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的、真实的、双向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主客体二分、偏激、片面、过度、单子式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两种关系的统一:一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二者是“主体――主体”的关系,处于平等的地位;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复主体,他们把教育资料作为他们共同的客体,与教育资料构成“主体――客体”关系。于是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主体――客体――主体”模式。

一、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缺失表现

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教育者,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发挥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导作用;教育客体是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被动和服从的地位,发挥着“接受教育、提高素质”的主动作用。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或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达到其应有的效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空洞的冷冰冰的说教。其关键就在于主体间思想政治教育的缺失,具体表现在:

地位不平等。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处于权威和中心地位,凭借其知识阅历的优势对受教育者进行“填鸭式”灌输。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仅仅被看做是知识的容器,是被改造的对象,被当作是传话筒,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不利于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在知识本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有进行内化,不利于其创造性的发挥。

缺乏互动主体意识。从教育者这方面来看,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处于中心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这是不可否认的。同时教育者只根据自己的体会和教育经验,忽视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注意研究环境变化对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的影响,把受教育者仅仅看做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漠视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感受,不提倡甚至是压制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质疑和提问。按照一个版本一个模式统一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个性和特殊性,实行“一刀切”。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主体性否认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自己的主体性。从受教育者这方面来看,一方面,迷信教育者的权威。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的权威性一般是通过制度认可的,受教育者对这种制度认可的权威一般不会心存疑虑而是全盘接受,同时也就不会思考教育者是否具有与其权威性相匹配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品德觉悟和能力水平。在受教育者的意识里教育者是当然的权威和主体,自己应该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灌输。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一般不会对教育者提出问题和看法,对教育者传授的内容也不会进行思考,全盘接受,更不会提出与教育者相左的观点。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没有把自己也提升到主体地位,只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没有发挥其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就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削弱了。

二、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1、注重地位平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拥有平等的地位。首先地位平等表现为有平等的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把受教育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来看待,看做一个可以交流的对象,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同时受教育者既要尊重教育者同时也要看到自己和教育者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与教育者平等交流的对象。其次表现为人格的平等。教育者要对受教育者予以尊重。再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倾听的义务。一方面教育者由于社会赋予的较高地位和本身拥有的知识经验方面的优势,使得教育者具有某种优越感,但这种优越感在教育过程中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淡化。另一方受教育者要认识到自己在知识阅历方面的弱势同时也要意识到这种差距只是暂时的,要意识到自己和受教育者在地位是平等的,拥有平等的话语权,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2、树立互主体意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互相认可对方的主体性。一方面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要把受教育者当作参与者来对待,开展互动教育。互动教育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和他人都是平等的交往主体,摒弃各种形式的‘话语霸权’,以一种自由平等方式,在双向交流中,形成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思想场域’,使主体双方之间的不同思想观念、知识智慧和价值立场有一个自由、理性讨论的‘公共空间’,在接纳和学习对方中提升和优化自己,以语言之介缔造出意义上的‘共同世界’。”

3、调动两者的积极主动性。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地位与我们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有关。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忽视受教育者的需要,尤其忽视人的自然性中的物质追求和物质需要,忽视了人的自然本性,对人进行物化教育。而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们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生产力得到极大的发展,人的需要也得到了极大地发展。

如果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紧张情绪,促使受教育者产生某种动力采取措施满足其需要。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注意采取措施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要善于引导受教育者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的过渡。同时也要对受教育者的不合理的需要进行说服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合理的可能的但当前不能满足的需要给与解释并给与精神上的鼓励和安慰。

4、合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社会中,人与人的交往呈现两大特点:其一是“去中心化”。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个人的年龄、性别、种族等可以被隐藏起来,使人们有安全感,去防御性,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和担心,可以更加开放地与人交流,把在现实社会中不敢说出来或说不出来的话表达出来。在这里既没有领导也没有平民,人与人处于平等的地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互动性、交流性,在这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把彼此看做一个交流的对象,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

见解和情感,缩短在现实生活中的距离,增进彼此感情,拉近彼此的距离。其二是信息共享。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提供给人们分享,人们在分享的时候又为资源库提供了新的资源,资源的这种共享性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知识。同时人们在分享资源的时候彼此交流自己的观点意见,增强了人们的积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信息共享性,一方面教育者通过网络摒弃自己的那些过时的知识,吸收新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有所提高,加强其主体性。另一方面受教育者通过网络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缩短自己在知识这方面和教育者的差距,加强和教育者的交流,使两者在交流共同提高,增强自己的主体性。

篇8

[关键词]大学生;主体性 ;思想政治教育;当代际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11 ― 0178 ― 02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不仅有效的拓展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同时推动了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格局的深入调整与教育理念的重构。本文对高校所采用了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然性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目前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呈现的问题,提出其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维度

(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全面与个性

思想政治最终的教育目的就是促进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决定了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在进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是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双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有效的开发主体的潜能,提高大学生主体的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平等与尊重

平等与尊重是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伦理,师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应当保持平等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尊重、集体协作、共同进步,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次。另外,师生之间还要尊重自身,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需要保持一种稳定、健康的心态。

(三)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实践与交往

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由于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从而导致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发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倡通^实践方法进行教育,既强调出了主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方法,同时又积极的提倡大学生参与到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来,并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个人与社会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有效的调动起人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来充分的培养人的主体性,并以社会发展的要求与人的自身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来实现个人价值不情之请会价值的统一。

二、高校采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必然性

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如果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层面上进行分析,两者互为主客体的关系。老师既是教育层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时又是受教育者中的客体,学生是教育层思想政治的客体,但在受教育者层面分析,同时又是主体。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滞后性,很难有效的提高其实效性,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采用主体性的教育模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的理论精华为高校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哲学依据。随着近几年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日常生活中的多种观念与文化在不断的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从而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应当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与内容进行改进与创新, 从而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并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二)转变传统教育模式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往往是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从而导致了在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容易形成主客体的脱节,因此,为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同时在教学中贯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辨证的看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充分的发挥好主体教育的优势,提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要结合人的品德形成的规律,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从而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三)可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具有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并有效的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坚持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下,建立起师生之间互为主体、平等、尊重的关系,在彼此尊重、激励下有效的提高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有效实践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的注重了思想政治的社会价值,而忽略了个人的价值,从而很难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则强调出了以人为主体的存在,并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化发展,并通过老师的正确引导,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三、目前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缺陷

(一)教育者思想观念滞后

在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在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同时,却忽略了对教育者自身综合素质能力的提高,并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是简单的教育人、规范人,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没有起到正确的建设性与引导性的作用,往往忽略了学生自身个性化与潜能的开发,从而导致了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没有针对性,只是有着简单的表面工作。

(二)网络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今天,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方式,但由于网络信息内容的开放性与隐秘性,从而使得很多的大学生陷入网络后无法自拔,因而对现实生活有着众多的不协调,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除此之外,网络信息的暴力、迷信等内容的影响,使得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迷失,严重的影响到了大学生的健康全面成长。

(三)错误的价值取向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一般都是采用了强制统一的管理,即要求学生尊重思想政治课本中的内容,但却严重的忽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缺乏一定的培养,从而导致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过分的被动接受课堂,既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识,同时又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得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失去了原本存在的教育价值。

(四)灌输式教育方法

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很难让大学生真正的了解思想政治的内涵,因而渐渐的导致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兴趣,同时,很多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往往过于了形式化,忽略了学生本身对知识与思想的探索,使得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从塑造学生的人格,转变为学生对知识与思想的接受,造成了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忽视。

四、提高大学生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策略

(一)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有效的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老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现象,在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学生作为自主、能动以及独立的主体,并能过对大学生内在思想政治的需求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能力等,有效的促进学生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有效的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效率。

(二)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

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参与者,因此,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重点突出大学生的主导地位,并尊重大学生的立人格、自身价值以及思想感情等,全面发挥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除此之外,还应当为学生发挥潜能创造好条件,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通过构建一些民主、平等的交流环境,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实践中完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高度责任感的社会主体。

(三)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氛围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是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以及主体性的前提。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老师,可以采用考核的招聘制度,选聘一些经验丰富而且知识能力不错的老师,从根本上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另外,还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加强大学生辅导队伍的建设,并为大学生营造好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有效的调动起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积极性,从而最终有效的提高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

(四)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大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定期性的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集体理念,因此,高校应当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集体性活动,从而让学生通过社会福中活动,进行不断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除此之外,还可以开展一些优秀学风班级的评选活动,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贴近社会,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学校的各种资源,有效的为学习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主要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基础性工作,面对新的形势,开展大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时展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当采取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有效的落实科学观展观的本质与要求,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通过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正确的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从而提升大学生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孙其昂.论知识体系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生命基础〔J〕.思想教育研究,2014,(08).

〔2〕安世遨.主体性教育管理的困境与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2).

〔3〕温权.主体性与历史性的张力――从黑格尔、克尔凯郭尔到马克思〔J〕.学术交流,2014,(01).

〔4〕宫源海.主体性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诚信〔J〕.理论学刊,2013,(12).

篇9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的融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

1.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内涵生态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关系:一个是生物与生物间的关系,一个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系统,即同类事物按照一定关系组成的结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在内的主体按照一定条件存在于相同的体系中,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持续开展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是指由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教育环境共同构成的,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以及信息交换过程中所形成的有机联系整体。

2.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划分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主体与环境两大关键要素。以主体存在的空间为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可以划分为宏观生态系统、中观生态系统以及微观生态系统三大类。其中,宏观生态系统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与外部大环境两大要素,后者专指物质圈层、制度圈层以及意识圈层。微观生态系统主要涉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以及微观环境两方面,其中,微观环境就是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为目标而人为设置的情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融合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融合的价值,具体体现在功能性、价值性以及方法论三个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生态学关注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对问题的解决具有积极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态学融合的价值,本质上就是生态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体现的价值的具体实现,也可以理解为主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与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与和谐相对立的是失衡,失衡达到足够严重的程度就是断裂。主体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之间相辅相成,生态学关注的是整体性与关联性,主体与社会之间存在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对社会而言,整个社会所奉行的道德标准与行为规范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以及主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要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现状及其机理(一)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现状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性问题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主体地位是不一样的。现阶段,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社会分工明确而精细,各个行业与领域都有自己的领军人物,这些领军人物立足于管理视角,对周围人群进行适度安排,相对管理而言,教育见效慢,这容易使教育处于从属性地位。另一方面,从个人经历、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以及认知程度等方面来讲,教育者明显比教育对象更具优势,这样的现状很容易造成教育对象的特点及现实需求被忽视的问题。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典型的交流单向性,即交流都是由教育者发起的,而受教育者多是接受,缺乏交流的互动性。

2.介体生态性问题从当前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针。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较多地关注其政治功能,教育内容常以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思想等方式呈现。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也不太灵活。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而言,开放性是非常重要的,是其本质属性的直接体现。教育方法单一且不灵活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较大的阻碍,只有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达到促进教育对象向自身情感积极转化的效果。

3.环体生态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环体就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相独立存在的外部环境。宏观环境生态要素、中观环境生态要素以及微观环境生态要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主体的主导性地位。其中,从宏观层面来讲,对主体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物质圈层、制度圈层以及意识圈层等方面,从中观层面来讲,对主体的削弱作用主要体现在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组织等方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现状的机理分析

1.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生态机理分析一方面,我国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一定的关怀性。很多人际关系直接体现在经济、政治、道德以及法律等各个层面。从本质上讲,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就是协调人际关系的过程,教育者应以平等的观念对待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并赋予他们人文关怀,受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差异性的影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往往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二者认识水平上:第一,双方立场上的区别,导致立场区别的原因是在个人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的关注点上存在区别;第二,双方知识结构存在区别;第三,双方思维方式存在区别,主要是由立场区别以及知识结构的区别所导致的,从这一角度分析,我们可以加个思维方式的区别,可以将思维方式的区别理解为立场区别与知识结构区别的延伸。

2.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生态机理分析首先,从目前来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层面上还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开放性与适应性方面偏弱。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开放的,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相对封闭的,这就容易造成一定的偏差。内容相对封闭确保了自身的稳定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稳定的内容无法满足人们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少数人,受教育者是多数人,这样看来,似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走适合大多数人的路线才能充分激发人们的积极性。然而实际并非如此,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社会需求以及社会价值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内容。其次,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较为传统,难以适应当前的实际发展需要,针对性与创新性都比较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设置有针对性的方式与方法,也就是注重方式方法的针对性及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3.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生态机理分析无论是在性质上还是在结构上,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都与环境系统存在明显的区别。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系统具有主观性特征,外部环境系统具有客观性特点,二者在结构及构成方面存在本质区别。从一定层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外部环境系统的生成及变化直接导致内部介质及环体要素的改变,两大系统的异质性是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中观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部宏观环境,但中观环境又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与学习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他们需要结合外部环境选择最适宜的教育方式与内容。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突出体现为农村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力资源建设程度较低,开发力度不足。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生态学路径

(一)理论建构与与时俱进

一方面,我们要严格践行“一元引领”原则,增强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这一点已被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证实。现如今,文化多元化的格局已然显露,的引领地位受到一定的冲击,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对其进行巩固。在对文化冠以价值之名时,多元化文化也就意味着多元化价值,价值供给多元化造成价值需求多元化,极易引发价值错位,对此必须有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坚持多元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建构的多元借鉴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在区域层面,可以在对本土及外域资源进行筛选的基础上,借鉴其中的优势资源;在学科属性层面,可以对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生态学等资源进行借鉴。从学科属性层面来讲,在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坚持与时俱进,开展理论构建,在坚定不移地践行理论主导地位的基础之上,我们还要尝试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对传统文化资源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充分开发,同时向其融入一些现代化元素,从而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其次,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深入探讨,对国外思想政治教育成果予以借鉴;最后,对关联学科成果加以吸收借鉴,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二)内容建构与求真务实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做到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也是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所提出的时间与空间要求。其中,面向现代化,主要是指人的现代化以及环境的现代化两个方面,人的现代化发挥主导作用,环境现代化发挥规范作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密不可分。对主体自立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竞争意识的培养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点。面向世界,即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过程中要具有开放性,放眼世界,对国外成果要虚心学习和借鉴。面向未来,即要确保个体可以准确把握机遇,体现个体价值,这是因为以内容恒定性为标准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具有不现实性。另一方面,内容的建构务求真实。要注意贴近实际,同时注重个体性差异,这样可以提升内容的针对性。第一,就区域、行业以及部门而言,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觉悟、道德水平以及政治敏锐度等方面,不同的人必然有所不同,所以,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程中也要包容并体现这种差异。第二,对不同个体而言,即使不考虑区域、行业或部门的因素,受年龄、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也必然有所区别,所以,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尽可能地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换言之,就是尽可能将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落实到位,确保实效性。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这里所谈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贴近生活,并非简单的物质层面,更主要的是精神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贴近实际与贴近生活的要求,就是要始终坚持群众化路线,借助相关活动的开展,促使群体主体间的地位平等,让他们互相团结、相互帮助,构建和谐群体,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目标。

(三)环境优化与适应超越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实效性;作用

一、 实效性差的原因探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茫然失措;对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所采取的教育形式存在着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时出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上严重缺席,或者即使去上课也是出小差的情况的出现;部分学生出现了知行脱节的状态,不能用自己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考试作弊,不讲诚信等等现象。这些现象都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问题。

本文旨在从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

(一)从教育者角度探究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缺失的原因

1、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把教课当作一项普通的教学任务来看,没有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不注意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教育过程:首先是对理论知识的认知;然后把书本上的理论内化为行为规范,行动的过程。而很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是把自己的工作重心集中在了第一个过程,即理论知识传授。上课时,不管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只管照本宣科,这样势必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2、高校师生关系的不紧密也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的一个重要原因。与初高中的教育管理方式的不同,进入大学后,一个年级一般只设一个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带的学生一般都有200人左右,不可能熟悉每个学生的思想政治情况。而且辅导员与初高中班主任不同,没有大量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这都导致学生对辅导员老师缺乏信任感和亲近感,也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差。

3、一些高校党政领导把学生当作预想的教育对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缺乏对学生当前的思想政治情况的研究,甚至还用对80年代大学生的教育方式、方法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这也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教育对象

1、社会的不良影响对学生产生的冲击。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出现了世俗化、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容易导致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蔓延。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但也刺激了人的物欲的膨胀,致使享乐开始滋长起来。使得一些人从重视经济效益和物质、财富走向极端功利主义、感性享乐消费主义,进而陷入腐化堕落而不能自拔。大学生受世俗化和功利化的价值观的影响,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有可无,不能给其带来实质的好处。受此影响,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存在着敷衍和应付的情绪。

2、高校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偏见。进入大学后,大学生把自己的学业分成不同的等级,重视专业知识和英语等学科的学习,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是可有可无,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作为其完成学业不得不做的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从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方面探究

1、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选择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在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尤其针对这些90后的大学生,选择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内心需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过于简单。教师应改变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通过谈话式、讨论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育者还应该用网络等教育方式,通过QQ、MSN等形式,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教育者方面

1、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敬业精神:

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质,深入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的学习,了解学生的心理,掌握教育规律,科学而合理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教学工作,以思想政治教育所取得最终效果作为其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而不是单纯为了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

2、亲和力: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学生内部,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内心世界,与学生建立一种跟亲密的师生关系。这样,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教育内容和方法

1、改变教学方式和技巧: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了解学生的需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学生中存在的思想政治问题,让学生了解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谈话式、探究式,突出学生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重教学与实践结合: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性教学相结合,让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生活,增强亲身的体会和实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本着“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思想政治现状,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实践活动,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选择适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让教育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根据当代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内容,使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共鸣,增强学生在内心深处的认同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作者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宋天征.试论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消极因素[J].德育园地,2009(4).

[2]周叶露.浅谈团体辅导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重庆电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