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物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概念可以界定为,在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基础上,设计并制作出视频资源形式的课程教学并将该视频播放时间限定于十分钟之内,而该视频资源及其配套的课后作业、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手段应用、教学经验总结分析等一系列过程都可以归类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首先,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是学科知识要点的确定、鲜明,学习者可以清晰分辨出学习内容的核心关键,方便学习者在有限时间内抓住学习难点与学习重心,便于学生者在微课程学习活动中加强理解和记忆.其次,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整合性强,体现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既涵盖了教师教学方案的设计策略,也包含了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应用、教学大纲、学科知识要点、教学材料的重新利用与整合,还包括了教学实践的结果分析与整体评价.最后,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性质体现于符合经济时展要求,符合科学技术与资讯项目发展要求,一方面实现了学科知识内容与资源的优化重组,一方面实现了新型教学模式、新型科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应用,实现了新型教学手段与初中教育教学活动之间的相互融合与彼此促进,突破了传统保守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实现路径.
一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有效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心理.生物学科中有很多关于植物的组成结构、动物的身体构成、动植物的生长活动等知识内容,这些知识的学习如果能够结合视频播放教学的形式,就能够在短暂的几分钟时间内向学生们展示生物界活动的情况,将或微观、或抽象的生物知识用具体、鲜活的形式教授给学生,一方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另一方面也能迅速引起学生对生物知识学习的渴望.二是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能够清晰分解实验操作.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实验的器具准备、实验过程、操作细节等知识点时,总是受到授课形式的限制,通常以书本教材为依据,使用板书辅助,学生对课本上过程的文字叙述会感到枯燥,难以理解;又或者教材中的实验示范说明和配图,具有抽象性,部分学生难以避免将对操作过程产生疑问,不清楚如何将生物知识运用到具体实验步骤中.此时,微课程视频资源的应用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举例说明,在笔者的讲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二单元的《观察植物细胞》一课时,安排实验活动课程内容,学生从家里拿西红柿、苹果、土豆等植物的果实和根茎,通过微课程视频教学观看了实验操作的要点和正确使用实验器材的方法,有效避免了部分学生由于不会正确使用实验器材,而无法完成实验活动目标,也观察不到植物细胞的结构,从而对生物实验课程失去学习兴趣.
三、初中生物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的设计策略实践
在笔者个人的初中生物教学经历中,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活动的应用优势明显,一方面能够避免保守灌输式教学模式中的缺陷,有助于加强学生对于初中生物科目知识要点的认识、分析、理解与记忆;另一方面能够将生硬、死板的学科知识转化为鲜活、生动的视频情境教学方式、视频多媒体教学方式,有利于抓住学生对生物知识的关注力,促使学生在观看微课程视频教学的同时,结合融入个人生活常识和生活经验,放大突出教学中心和教学重点,强调教师在微课程视频教学过程中的组织作用和引导作用,而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讨论沟通也能够同时实施进行.举例来说明,在讲授《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一课时,笔者首先依据教学大纲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要求,对本节课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要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并且设计了初步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案与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策略分析如下:一是制定总体教学方案和教学活动过程,利用多媒体视频播放形式介绍课程内容,为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生物圈世界,让学生观看到美丽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绿色植物视频图像,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到底生物圈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概念是什么、绿色植物的特征有哪些、如何对绿色植物的生长特征进行归纳和辨别,并以此为标准对绿色植物做出科学、合理的分类?为了给学生在思考、辨析的过程中,提供有关线索和帮助提示,笔者在该节课的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设计策略中使用了绿色植物图片列举、绿色植物生长特性视频播放的形式,激发学生联系生活实践经验、科学尝试、生物学科知识进行思考,完善学生的生物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在绿色植物特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程视频资源,初步认识和了解到绿色植物的概念界定,然后通过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简要演示、绿色植物生长习性和特征细节演示和解说,深化学生对植物特征和属性的理解、记忆与思考,最后在微课程视频资源教学中总结归纳知识要点并布置相关配套练习,加强学生对绿色植物知识内容的记忆.
篇2
关键词 提取和分离 光合色素 拓展性实验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志码 B
“提取和分离叶绿体中的光合色素”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中的一个实验。笔者在开设本节实验课前,组织学生以学习小组形式,商讨实验设计方案,并撰写成文字方案。进而每个学生都明确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实验操作步骤等,教师根据每个学习小组的要求,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
1 色素的提取实验
笔者所任教的学校是江苏省生物课程基地,拥有四季花卉园、阴生植物园、水生植物园等,绿色植物种类繁多。实验课前,学习小组成员依据自己的校园生活经验,在校园内找实验材料。学生收集了桂花叶、石楠叶、大叶黄杨叶等植物叶片。
这样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亲自采集实验材料,增加学习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机会,促进领悟校园文化的积极意义,也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课上,学生带来了自己准备的实验材料,教师则按照教材要求,给学生准备了新鲜的菠菜。选用菠菜作为实验材料的小组,依据教材上的实验操作步骤,将新鲜的菠菜叶剪碎后放入研钵中,加入少许二氧化硅、碳酸钙和5 mL无水乙醇,迅速而充分地研磨,以获取含有色素的滤液;而选用自己采来的叶片作为实验材料的小组,会发现叶片难以研磨,不易用教材中方法提取色素,让学生思考怎么办?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发现自己取来的实验材料含水量少,叶片质地较硬,不易研磨。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办法。学生很快联想在初中学过的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用酒精隔水加热可以给绿叶脱色,这时酒精里就应该有光合色素。于是,将研磨提取色素改为酒精隔水加热提取。根据不同学习小组采集来的叶片种类,建议每组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同时做实验,再对比实验结果,探索最佳实验方案。分好小组后,每组开始实验,将2 g叶(桂花叶、石楠叶约3片,大叶黄杨叶约10片)去掉主叶脉后,剪碎装入小烧杯,倒入10 mL无水酒精,使叶片刚好全部浸泡到酒精中,将小烧杯(规格100 mL)放入装有开水(60 mL左右)的大烧杯(规格250 mL)中水浴加热4~5 min,观察到小烧杯中叶片不再是绿色,说明色素已经溶于无水酒精,停止水浴加热,将色素提取液倒入试管。对比实验结果,学生惊喜地发现桂花叶和大叶黄杨叶提取液呈深绿色,石楠叶提取液为浅绿色。
教学设计意图:实验证明学生设计的实验能提取到色素,其效果与教材中的一样。实验方案与学生真实的校园生活密切联系,取材方便,学生参与性高,值得提倡;用初中生物实验知识解决了高中实验问题,锻炼了学生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浴加热以后,不需要过滤,简化了操作步骤,同时也减少了因添加碳酸钙和二氧化硅的用量不准确而可能带来的衍生问题;几种不同实验材料的实验结果比较,使学生学会了选择实验材料。
2 色素的分离实验
2.1 制备滤纸条
有的学生按教材要求准备好略短于烧杯高度、宽1 cm的干燥滤纸条,并剪去一端的两个角;还有的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完全按教材要求,准备的干燥滤纸条比烧杯高度长,为了确保滤纸条下端触及层析液的同时,层析液不没及滤液细线,将滤纸条上端折叠后,斜挂在烧杯壁上,用于固定滤纸条,盖上培养皿盖,防止层析液挥发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还有的学习小组没有剪去滤纸条一端的两个角此时教师并没有刻意提醒。可以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科学的实验结论。
教学设计意图: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对于将滤纸条剪去一端的两个角的操作目的不能理解,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层析液在滤纸条边缘扩散得比较快,中间扩散得慢,剪角的目的是确保最后分离的色素在滤纸条上平行排列。与其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将信将疑,不如让学生设计对照实验,自己动手探究。
2.2 画滤液细线
教师按教材要求准备好毛细吸管、铅笔和电吹风等实验器材,还准备了载玻片、盖玻片和滴管等拓展性实验器材。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知道在准备好的滤纸条剪去两角的一端或未剪去两角的任意一端,大约1 cm处用铅笔画一条细线。接下来,有的学生用毛细吸管吸取少量滤液,沿铅笔画细而直的滤液细线,用电吹风吹干后再画,重复2~3次;有的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对实验操作步骤进行了创新,先滴2~3滴色素提取液在载玻片上,用盖玻片将色素刮抹均匀,促进酒精挥发,再将滤纸在画铅笔细线处折叠,在折叠处插入另一盖玻片后直接在载玻片中的滤液上快速蘸取色素,再用电吹风吹干后,重复2~3次,操作方便、效果好。
教学设计意图:教师接纳不同的实验方案,督促学生认真、规范操作实验,以便进行实验结果分析。
2.3 分离光合色素
放入层析液前,教师应该使学生明确层析液是有机溶剂,会溶解滤液细线上的光合色素。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后,就知道液面高度直接影响实验效果,学生将画好滤液细线的滤纸条轻轻地插入盛有层析液(可用93号汽油)的烧杯时,就会考虑使用的烧杯大小不同,倒入的层析液的量就不同,层析液不能没及滤液细线。如果层析液触及滤液细线,就会造成实验失败。因此,学生会发现成功的实验装置中层析液液面在滤液细线下(教材中层析装置如图2所示)。
教学设计意图:为什么未剪去两角的滤纸条上的色素带不直?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下节课复习本节课内容的线索问题之一,留作学生课后思考。
3 教学反思
3.1 联系生活,拓展实验
本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校园生活环境中取材,结合已有的初中生物知识基础,通过发散性思维,设计出教材的拓展性实验方案,并在课堂上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创新精神和能力,收到了理想的实验效果。
3.2 体验实验,实现目标
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本节课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拓展性实验,体现了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和课程教材建设的生活化,给学生以积极的同辈文化的价值参照,利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科学素养,从而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
篇3
【摘 要】高一新生由初中向高中生物课程转化,迫切需要高一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以适应高中生物学科的特征,尽可能早地培养浓厚兴趣。
关键词 高一生物;准备工作;教学问题;教育观念 教学环节
笔者对所在学校的高一新生生物学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更新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都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迫切需要生物教师研究学生,深入备课,自我提升,为学生顺利学好高中生物课程做好准备工作,本文尝试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教育观念从传统到现代的改变
在初中教学中使用的课本、习题、考卷有相当一部分延续旧教材体系,大量的习题,试卷等一般都重视了学生知识的考察和练习,无法对学生学习能力有所帮助,无法让学生了解新课标体系下生物学要达到的目标,老师在课件设计时,往往以省事为原则,不能严格按照新课标要求的设计方案,做到“简单,实用,引导,提高”,就无法体现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回答问题”的科学思路。然而,有些老师选用的课件陈旧简单,毫无新意,仅仅罗列一些基本点,往往会使学生丧失兴趣。现代教育教学理念认为:实验课件的设计,教学教案的准备,都要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获得必须的基础技能等方面为目标,教学方式的改革是引起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关键因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问题从初中到高中的转化
老师若不了解学生初中生物学习的思路和水平,就不能找到初高中知识衔接的钥匙,就不能明确高中生物的教与学还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就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首先,关注学习规律,注重引导新生明白获得知识的方法要领
在高一教学中,要帮助学生逐步适应教学新方法,使学生早些明白相关重要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该怎样学才有效,消除其心中初中生物可能与高中生物互不相干或高中生物神秘莫测的心理,提前树立高中生物也能学好的信心。在初中学习中,学生能够做实验的机会很少,大家对于实验抱有的态度是比较喜欢,想去做,可是又不懂得怎么去做,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中间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去做,注重实验结果的记录,有些学生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象不重视分析,喜欢成功地做出来,却不喜欢去发现失败的原因,不利于其实验能力的提高。
其次,认识实验价值,注重引导新生认识实验教学的重要意义
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往往成为验证课本知识的附属,嘴里说着怎样反应,最后记录怎样结果,学生看得稀里糊涂,学得不知所云,做得一塌糊涂,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因此,鼓励学生思维,大胆设想,大胆试验(安全保障前提下),才能使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发挥其主体作用,改进实验,获得成功。
其三,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引导新生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日常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没有新意,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基本采用老式的灌输法,强制性地学习,使新课标提倡的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概念图等教学策略无法实施。由于缺乏师生互动和自由沟通,会逐渐使学生丧失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老师要时刻鼓励学生,使其充满激情地学习,重视生物学的思想、原理、方法和探究,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提高成绩,增加兴趣。
三、教学环节从抽象到具体的落实
高一新生对生物课程的认知比较浅显,如何提高学生生物实验技能;如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如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何使基础知识充实巩固。这都需要生物教师进行科学灵活的教学设计。笔者认为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环节一般为:“自主预习、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检测反馈、小结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段、课型自主变通、组合形成教学流程,才能引导学生逐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自主预习”是后续学习的基础环节。
由学生在课前或刚开始上课的时间段内自主学习,发现疑难,提出问题,经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梳理后提取出课堂学习的主要问题(即知识点、重难点)。学生带着思考和质疑进入讨论,达到提高课堂教学针对性的目的;同时,给予一定限度的学习时间和进度安排的自主性,保证不同学习速度的学生获得“异步”学习的公平机会。
2.“小组讨论”是教学过程的组织形式。
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通过“兵教兵”实现“一对一”的教学。
3.“交流展示”是固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可以借助黑板、投影等媒体,由学生报告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
4.“质疑拓展”是深化学习的重要环节。
在小组研讨基础上,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通过、互教互议、教师指导、组际竞赛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5.“检测反馈”是反馈矫正的评价环节。
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
6.“小结反思”是建立联系的领悟环节。
引导学生概括、小结学习内容,绘制知识结构图、思维导图,领悟学习方法、思维模式,增强学习习惯养成自觉性。
篇4
关键词: 生物学 课堂活动教学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观、教材等不断涌现,有学者明确提出“新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1];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2]。
我们通过对N市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自新课改以来,83.3%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课堂教学活动除了常规的讲授、演示及课堂练习等类型外,有83.3%的教师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75%的教师会组织“观看影视录像”活动,50%的教师组织过阅读活动,25%的教师组织过辩论活动活动;分别有16.7%的教师组织过游戏类、或知识抢答、或小组比赛;只有8.3%的教师组织过角色扮演。
课堂活动教学已经成为生物学科教学的新常态。
1.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内涵
“知行学说”是我国活动教学思想的本源,并认同知行统一。在《实践论》中对知行进行了辩证分析,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西方,活动教学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反映在教学上要重视儿童个性、人格和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思想在西方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做中学”、皮亚杰主张从活动中学等。
根据活动教学视野中活动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征,我们认为: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生物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丰富学生情感,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活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案例
根据中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通过文献法,并结合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中学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分为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探究型三种类型。
2.1语言交往型
语言交往型活动是基于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对话双方角色互为主体性,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在表现形式上,语言交往性活动可以分为:游戏型、表演型和竞赛型三种形式。
2.1.1游戏型活动
游戏型活动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拼图游戏、填字游戏等。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游戏活动―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总结。
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确定游戏活动),在分析各个经典实验时,学生已初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出示其对应的英文单词ask,think,try,run,answer,catch the truth,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字游戏(游戏活动)。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Attract(“吸引”的意思)。总结并引导“正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吸引着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奋勇探索,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3]。该环节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人类已经完全了解和掌握了光合作用吗?能否人为提供CO2和H2O,在光照后产生O2和有机物呢?
在生物学教学中,消化和吸收[4]、生物生存的环境[5]、遗传基本规律[6]、减数分裂[7]等,都可以穿插运用游戏活动教学。
游戏型活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但开展游戏型活动教学要依据生物学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目标,挑选合适的游戏种类,设计游戏活动过程,研究游戏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等等。老师要及时指导,教会游戏方法,纠正错误、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必要时,教师亦可参与游戏,融洽师生情感。
2.1.2表演型活动
表演型活动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查阅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设计剧情,师生参与表演的活动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表演―角色分配―开展表演活动―总结评价。
例如,“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就可以尝试应用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先利用课件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课前安排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接下来进行各种器官的认识,采用角色扮演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相发言,并进行表演。首先角色A带着道具走上讲台:大家好,我是五官之一的鼻,别小看我哦,离了我可就遭了,为什么呢?一是不美观,二是我还是呼吸的起点。我有两个孔是与外界相通的,并且在孔内就是我的腔,在腔内有黏膜,在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能分泌黏液,别以为黏液讨厌,它可是保护神,在大冷的冬天,寒气逼人,阵阵冷空气从我的鼻孔吹入,是我分泌出的黏液慢慢温暖它,并吸取了部分灰尘、细菌,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了,减轻了对肺的刺激。还有,我的腔上部黏膜内有许多嗅细胞,能够感觉周围的香味、臭味,我的贡献可大了。接着,及时展示了“鼻”的课件,并点拨了相关知识,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接着分别是角色B(扮演咽喉)、角色C(扮演气管)、角色D(扮演肺泡)上台表演。等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对各角色扮演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奖励,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8]。
在生物学中,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袁隆平与贾思勰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表演。当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9]、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0]等难点内容也都可以运用表演活动教学。
表演型活动教学既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又有利于完成对原有知识的重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更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表演型活动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有趣味性和表演性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时指导。
2.1.3竞赛型活动
竞赛型活动教学是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掌握生物基础知识为目标,通过竞赛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记忆思维,让学生更快更主动地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式。包括必答题、抢答题、猜谜游戏,也包括与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等)相结合的形式。
竞赛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竞赛活动―制定竞赛规则―开展竞赛活动―总结评比。
例如,在学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复习小结课上,可以借鉴江苏卫视的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的比赛规则,设计“一站到底”竞赛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包括必答题、抢答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难易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学生已经事先得知要进行游戏比赛,在课前就做了充足准备。在竞赛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出奇的好[11]。
其实,在学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教师可采取知识抢答的方式进行复习;微生物的代谢[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3]等内容中也可以应用竞赛型活动教学。
竞赛型活动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竞争意识。但在开展竞赛型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出好竞赛题,设计好竞赛环节,也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竞赛的娱乐性,力争全员参与。
2.2操作体验型
操作体验型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根据操作过程中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制作型和观察型等。
2.2.1制作型活动
制作型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运用于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制作模型和实物模型等。
制作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材料准备―开展制作活动―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制作程序,如结构模型的大小(包括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材料,讨论设计方案,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结构模型的检查与修补,展示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等。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学生对DNA分子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为以后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及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14]。
在生物学中,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的制作、草履虫模型制作[1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16]等知识都可以应用操作型活动教学。
生物模型的制作,有助于将书本知识立体化,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技能和创造力。但在开展制作型活动时,由于制作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准备,老师应事先布置制作任务,作品的原料必须比较容易找到。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作品,并做好评价与评比。因耗时耗力,制作活动不宜开展过频。
2.2.2观察型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是通过学生观察生物学模型或生物学现象及其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观察目标―实施观察―记录观察结果―交流与表达。
例如,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区分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采用让学生做贴画的活动。把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做在一张纸签上,再让学生利用纸签去贴。这个观察游戏活动成本投入很少,而产出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感兴趣。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对种子的基本结构有了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通过观察,区分出了两种种子的不同结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7]。
在生物学中,血液循环图解[18],花的结构[19]等都可应用观察型课堂活动教学。
观察型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第一手资料,发展科学思维,学会实践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在观察时,教师应明确目的,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观看,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感官或科学观测工具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共同解决。观察后应及时总结,共同讨论。
2.3探究型
探究型活动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选择研究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等多种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
探究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内环境的三个理化性质及其正常值范围,然后展示“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哪些成分超出了正常指标?(学生积极分析数据,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学生:我发现化验单上除了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酷超标外,肌醉测定值也超出了参考范围。但奇怪的是在肌配的后面没有注明超标的箭头符号。是不是教材印错了?
学生继续追问:老师,肌配是什么?它怎么产生的?肌配超标了此人的健康会出什么问题?
“老师,为什么在抽血查肝功前不许进食呢?”
在经过一阵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学生总结刚刚讨论的内容,得出结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也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将意味着人体某些器官的机能改变。”[20]
在生物学中,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1],DNA分子结构[22],种子萌发过程[23]等重难点内容也能可以应用探究性活动教学。
探究型活动教学可以突破传授知识结论的倾向,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寻求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但在实施探究型活动教学时,教师需要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学会推理和验证的方法。
总之,教学是一种活动。虽然探究型活动教学有许多优点,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耗时也较长。因此,它必须与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活动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发挥各种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势。在新课程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取长补短、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把生物学课堂教学组织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周先进,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J].天中学刊,2008(3): 8-10.
[3]姚亭秀,韩宏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4,01:36.
[4]邱燕华.“游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J].成才之路,2014,26:48-49.
[5]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6]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7]童春水.高中生物游戏教学法[J].中学生物学,2003,01:17-19.
[8]叶桂金.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16:150.
[9]张宝平.表演展示激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195-196.
[10]雷美华.不费“力”的学习――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表演”的魅力[J].新课程(中旬),2013,05:82.
[11]黄裕花.游刃有余,戏动人生――生物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考(综合版),2013,10:69-70.
[12]夏虹,韦慧彦,王育水.探索生物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竞赛式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46-47.
[13]陈文娟.别开生面的生物课堂导入――血疑、原音重现、开心辞典与寻宝[J].中学生物教学,2011,03:45.
[14]王晓玲.使学生灵巧的双手动起来――生物模型制作竞赛活动的启示[J].生命世界,2009,12:80-82.
[15]李智苹.生物模型制作――开启学生创造力的大门[J].中学生物教学,2011,05:23-24.
[16]任守运.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模型制作”课题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2,09:43-45.
[17]谢鸿章.初中生物游戏教学例谈[J].学周刊,2012,09:176-177.
[18]张先桂.观察活动与观察能力培养[J].生物学教学,1998,09:11-12.
[19]郭佳.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生物技术世界,2013,01:121.
[20]马婧.高中新课程生物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1]薛密.高中生物指导性探究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2]张晓燕.高中生物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计策略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3,08:21-23.
篇5
教学中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积极用眼、用口、用脑,在活动中启动多种感官去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中独立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
1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国义务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倡导探究性学习,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成为本次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学习方式的转变离不开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须实现三大转变:教学内容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从以知识量为目标,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否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因此,“活动化教学”是实施新课程学科课堂教学较为适宜的教学方式。
2 生物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实施
谈到“活动”,人们普遍想到学科课堂以外,冠以“课外”前提。即使是生物课堂中活动,为了赶进度,许多学校也多是延续到课外,学生自行开展,教学质量难以控制。我们应该让生物课堂教学也“活动”起来,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研究,让学生用“动”的方法学习,在“动”中学,解放学生头脑、双手、眼睛、思维、空间,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主体的课堂。那么如何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我校生物科组教师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实现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关键是: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2.1 寻找“动点”
科学、人文”的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科学、人文”的学习氛围即民主、和谐、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教学的机会,为学生创造自我实现的条件是主体发展的前提。让学生享受到学习快乐,从而激发学生主体积极性,激发学生“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我有成功、也偶尔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反应速度与手指长短有没有关?”等等,全班一下提出了39个不同的问题。人文、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学生心灵,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极大发展。紧接着我鼓励大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选定探究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开展探究实验。整节课大家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2 激发“动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们能在活动的起始阶段多着笔墨,多动脑筋,使创设的教学活动情景具有针对性、趣味性、创造性,活动中常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节课,我会更改电脑桌面背景,将生物科技成果与生物科学家作为桌面,通过猜一猜、听一听、讲一讲,动一动活动,极大吸引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发很多疑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也真正活起来。此外,我们还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教师课前收集大量科技录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试管婴儿、吸烟、吸毒的危害、人体奥秘等等,穿插在相关的课堂教学中,也为生物活动教学开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