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监管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监管现状

篇1

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无论是经济学领域还是法学领域,提及和研究最多的莫过于“金融监管”这个词语,当然这也是有其独特背景的。从正面来讲,《“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中小企业发展和壮大中对资金的需求等等;从反面来讲,一系列与融资有关的案件的爆发,中小企业担保链断裂等等都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把金融监管问题提上研究的日程,这已经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欲从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现状及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和借鉴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措施,提出一些完善我国金融监管的建议。

一、中国金融监管现状

当前,我国金融监管制度还是“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监管模式的诞生是金融市场分业经营制度决定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金融国际化、金融创新和混业经营等给金融分业监管发起的巨大挑战。

(一)金融监管缺少协调机制

2003年,我国建立了“监管联席会议机制”,这是在当前分业监管下,三会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的渠道。虽然,这种协调方法在目前的分业监管模式下对于监管信息交流,重大监管事项磋商等方面起到了一些作用,但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分工监管与混业经营之间的矛盾,即使人民银行具备一定的统一监管职能,但是,人民银行是不履行具体的行业监管职责的,因此,它也不能掌握全部的金融监管信息。

(二)金融监管内容不全面,监管形式单一

但是,我国目前的监管状态是注重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经营上的合规性,对金融机构经营中可能会出现的经营风险的监管不规范。对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财务盈亏状况以及日常的业务运营缺乏相对应的监管措施,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监管更是缺乏。而且,我国采用行政手段较多,这种方式能够迅速平息风险,从而保持市场暂时稳定,但这很难触及根本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风险。

(三)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

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为直接的保障,也是金融机构和行业稳健运行的前提和基础。虽然,我国建立了一套金融机构基本的内控制度,行业自律是行业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它是一种自我管理方式,配合政府共同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但实际的操作中,这套制度因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多大作用,至于风险防范更是形同虚设。当前,我国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在金融监管领域中,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美国监管制度的改革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2010年7月15日,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即《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这是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中取得的最为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加大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力度

金融监管立法领域,保护消费者是最为基本的价值原则。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和相对弱势的主体地位,消费者仅仅依靠金融机构披露的金融产品信息,是无法做出精确判断的,这就要求在投资者保护上,除了基本的制度构建之外,还应当设立专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美国金融改革在这点上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设立消费者金融保护局;二是设立投资者顾问委员会、投资者保护办公室以及巡视官;三是设立专门的信用评级机构监管办公室;四是加强对企业高管薪酬的监督。

(二)整合监管体系,强化监管职能

(三)加强防范系统性风险

《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提出,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主要职责就是监测和处理威胁国家金融稳定的各种系统性风险。从这次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来看,一些重要的金融机构因其规模大、市场关联度高等因素,本身经营状况的恶化直接冲击了整个金融体系,甚至波及实体经济。因此,改革法案针对性地强调加强对系统性风险监管的重要性,将该监管权力赋予美联储。美联储通过维持较高资本充足率、限制高风险投资等防控性措施来控制可能对金融稳定构成威胁的金融机构,以维护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美联储成为系统性风险监管者,监管范围扩大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各个角落,这标志着美联储在金融稳定运行过程中的作用和权威得到加强[3]。

(四)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金融危机爆发之前,金融衍生品一直呈上升趋势,促使“储蓄”向“投资”转化,这在提高市场资本运转效率的同时,也对于金融市场的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美国监管当局在金融危机之前对金融衍生品一直是放松的态度,这也使金融衍生品规模迅速扩大,并伴随着风险的日益凸显。因此,金融危机之后,美国金融监管当局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一是限制高风险的衍生品交易;二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信息披露;三是对参与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影子银行加强监管。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之于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

(一)保护投资者权益

没有投资者的金融市场是死的,如果不把保护投资者作为金融市场的价值基础,那么,金融最终是要走向毁灭的。目前中国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没有针对金融产品的特殊性设置特殊的法律规则,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也无法对金融产品消费者权益进行有效保护。同时,随着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发展和金融产品复杂程度的加深,我国有必要借鉴美国的措施,设置专门的消费者金融保护机构或者部门,完善金融产品销售与购买以及售后环节的金融监管,促进金融机构的自律和约束,切实保护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利益[4]。

(二)探索统一监管体制的可行性

美国并不属于采用统一监管模式的国家,虽然其在改革过程中曾尝试整合监管机构,成立单一的机构监管银行,但最终只撤销了联邦储蓄管理局,同时加强美联储的监管权,而因为复杂的监管机构产生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监管体制上,我们可以借鉴英、德两国的经验,建立专门的单一金融监管机构,实行统一监管。而这样做目的在于,全面掌控金融监管信息,全面掌握金融市场运行状况,制定、实行统一的监管规则,从而有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在保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发挥金融为整体经济发展服务作用,同时,达到有效地保护投资者、存款人和消费者利益的效果。

(三)重视对系统风险的防范

系统风险对于金融市场是极大的威胁。美国建立了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赋予其对系统风险的监管权,这就使宏观的系统性风险有了统一监管的机构,并明确系统性风险评估和管理方式,从而为防范系统性风险奠定基础。因此,我国应意识到系统性风险的重要性,它存在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各个角落,一旦某一环节出问题,其会迅速蔓延,甚至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崩溃。所以,将来中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方向应该体现现代金融市场中高度关联的系统性风险要求,高度认识和防范系统性风险,将影响到整个市场经济的稳定。

(四)扩大金融监管范围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建立金融衍生品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要建立科学的衍生品授信风险管理构架,加强对交易方的资信调查,促使商业银行构建合理的衍生品定价机制;我们应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交易基本性制度,统一衍生品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并针对性质不同的衍生品制定个性化的管理制度和方案;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合作,建立监管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同时,在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入的大环境下,我国应加强监管的国际间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相关功能,防范系统性风险,并为“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4]。

(五)加强征信行业的培育和完善

篇2

关键词:机构监管;功能监管;中央银行;行业自律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一、我国金融体制现状及问题

金融发展日新月异,金融产品,金融机构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在中国分业经营的模式下,也孕育出了一些大型的金融控股公司,如中信,光大等金融控股公司。而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外资金融机构也对本国的金融机构形成了强大的冲击,但中国的分业模式对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还有着很大的制约,对于金融控股公司以及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和利率市场化等未来金融发展的监管,将会使中国金融监管体制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目前还是传统的机构监管,在“一行三会”的分工模式下,以金融机构的类型如银行,保险,证券等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依据,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机构监管暴露了很多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往往提供功能相似的金融产品,而这些业务却受到不同监管机构根据不同标准进行监管,形成不合理的监管差别,导致市场竞争条件出现差别,不利于金融机构间的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

(二)机构监管还容易造成监管重叠,不仅浪费人力物力,而且容易引起矛盾纠纷;同时还可能导致监管真空,因为相关监管机构可能对于监管对象新兴的金融业务了解不够,监管力度不够,而这些监管真空往往蕴藏着很大的风险。

(三)分业监管模式也极大限制了金融的发展,使得机构成长比较缓慢,在尝试金融创新的路上不敢大施拳脚,与国外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相比,竞争力很弱,而机构之间的协调不一致也不利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二、功能监管对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借鉴意义

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作为划分监管权限的标准,在功能监管模式下,从事同一类业务的不同金融机构会受到统一的监管,功能监管对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功能监管是金融创新发展的客观需要。金融创新化和自由化是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而中国金融市场也已经体现了混业经营的态势,机构监管暴露出来的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的问题使得其有效性在如今的金融环境下大大降低,而功能监管的优势将会得到体现。

(二)功能监管有更强的专业性,针对性和预见性。功能监管以金融业务为监管对象,使得监管机构能够针对所监管的业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积累更丰富的经验,从而能达到更强的专业性,使得监管真空和监管漏洞的问题能得到很大程度的解决。同时,功能监管带来的专业性和经验累积也使得监管机构更有预见性,能更好采取有前瞻性的监管措施,促使创新与监管相协调,从而更好地促进金融的发展。

(三)功能监管能更好地促进公平竞争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业务为监管对象的功能监管,能保证同一类业务监管标准,监管措施的统一性,能避免监管标准不统一带来的矛盾纠纷和不公平竞争,体现市场公平的内在要求,同时能极大地促进相关业务的发展,提升我国相关金融业务的国际竞争力。

三、功能监管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功能监管的缺点有:

(一)功能监管机构之间存在协调问题。金融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过程,需要银行,证券,保险等共同协调发展,而金融业务之间又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监管机构之间缺乏足够的合作,会使得全面协调发展这个目标难以实现。

(二)金融业务之间界限模糊,也有可能导致监管真空。虽然功能监管以业务为监管对象,但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业务互相渗透,可能使得监管机构之间可能相互推诿,出现监管真空,或是不能达成监管共识,从而带来矛盾纠纷。

(三)增加了金融机构的成本,降低了金融机构的效率。在机构监管模式下,金融机构基本只用面临一种监管机构,而在功能监管下,从事了不同业务的金融机构会面临多个监管机构,将会更加频繁地应对金融监管,极大地增加了其成本,在多重压力下,金融机构也可能放缓本应正常进行的金融创新,这也不利于整个金融的发展。

四、建立协调机构,加大行业自律监管

协调机构可以由人民银行牵头设立,无论在任何监管模式下,中央银行的监管者角色总是不可或缺的。同时在其监管过程中,可以积累丰富的经验,为更好地执行货币政策打下良好的基础,能更有利于其职责的实现。在人民币国际化,加快资本金融账户开放的过程中,国际资金利用金融衍生品对金融经济的冲击更加强烈,监管部门要加大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做到监管与创新并重。

同时行业自律组织也应该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这是符合全球范围内金融监管的发展趋势的,在政府监管的刚性约束下,行业自律能发挥更为灵活的作用,并且能更敏锐地察觉行业创新发展的最新动向,能起到更为及时和前瞻的监管。同时,监管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对于政府标准的制定和监管措施的采取有着巨大的借鉴作用。所以,要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监管的作用,这样形成相互协调配合的多层次的监管能更为有效地达到监管目标,促进金融发展和金融稳定。

希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金融监管体制能切实得到革新和完善,使其监管有效性能得到更充分的发挥,以便更好地促进金融市场的平稳有效发展,这样,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才能对于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和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举措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监管框架的演变趋势与商业银行的发展空间[J].当代财经,2004(01).

[2]纪崴,张威.从效率角度研究金融监管组织结构的选择[J].上海经济研究,2008(06).

[3]何德旭,饶云清,饶波.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新趋势及启示[J].上海金融,2011(01).

[4]李成.金融监管理论的发展演进及其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8(04).

[5]尹继志.加强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1(09).

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外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文章从我国金融业监管的现状出发,根据入世后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对我国设计符合金融发展趋势的监管方法提出了建议。

我国现在的金融业采取的是分业经营的模式,相应的,我国的金融监管采取的也是分业监管的模式。我国金融监管的主体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现阶段,以上三个主体分别对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保险业进行监管。这种分业监管的模式,是为了适应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的格局。但是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业的国际化,特别是我国加入了WTO以后,在金融服务领域,将会逐步放宽甚至取消外资银行在我国境内设立机构的限制、地域的限制、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客户的限制等,我国金融机构传统的分业经营的模式将会受到很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外混业经营使得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而这种混业经营的趋势,也会给我国将来金融业的监管带来很大的考验。

一、我国金融行业的经营现状以及加入WTO后的发展趋势

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其实至今并没有严格的定义,各国的标准并不相同。学者们对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的描述也并不一致。现在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分业,是指银行业务与其他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分离、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相分离的体制。我国的金融分业,主要是指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经营银行、证券、保险、信托业务的机构分别设立。混业经营的“混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金融业务的混合、交叉经营,即业务的混业。典型的如德国的全能银行制。“混业”的第二层含义是金融控股权的混业,即在金融控股公司里有多种金融控股权的混合。[1]

按照以上定义的标准,我国现在的金融行业所进行的经营模式是典型的分业经营模式。我国银行业、证券业以及保险业所从事的业务泾渭分明。我国立法也严格禁止混业经营的模式。如我国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5条规定:“经营商业保险业务,必须是依照本法设立的保险公司。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经营商业保险业务。”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第6条规定,“证券业和银行业、信托业、保险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证券公司与银行、信托、保险业务机构分别设立。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43条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证券经营业务,不得向非自用不动产投资或者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但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通过以上法条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分业经营的立法思路。

不可否认,我国现行的这种分业经营有其长处。这种长处首先表现为以下几点:(1)分业经营可以规避不同类型业务的利益冲突;(2)分业经营可以规避宏观金融风险;(3)分业经营可以规避存款人的风险;(4)分业经营的长处可以弥补综合经营的不足。[1]正是由于分业经营的诸多显而易见的优点,在改革开放的初期,良好的金融秩序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为了防范金融风险,便于监管机构监管,分业经营成了首选。

与分业经营相比,综合经营的长处在于:(1)可以满足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要求;(2)有利于金融机构分散投资风险;(3)有利于进行金融创新,获取超额利润。[1]综合经营的灵活性,使得采用这种模式的金融机构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优势。特别是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优胜劣汰的速度越来越快,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的话,将会将来的国际竞争中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综合经营应是我国金融业以后的发展趋势。

二、国外金融业的监督管理体制比较

国外的金融监管制度各有特点,下面结合当前的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以英美两国为例,简单做一比较。

1.美国金融监管模式:按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实行混业经营分业监管。金融监管实行二元多头式,即由联邦和州共同负责。联邦一级的监管机构有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体系、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证券交易委员会等,50个州则分别设立自己的金融监管机构。[2]这种监管模式的优点在于有双层次、多部门从不同的级别,不同的侧面对金融业进行监管。更妙之处在于,这些部门能够有效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的思想。另外,这种模式还符合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2.英国金融监管模式:1997年前,对金融业主要由英格兰银行、证券投资委员会、个人投资监管局、投资管理监管组织、证券和期货监管局、房屋互助协会委员会、贸易和工业部的保险董事会、互助委员会和互助会登记管理局等9家监管机构分别承担监管职责,实行的是集中统一的监管框架。1986年英国实行金融“大爆炸”摧毁了分业经营的体制90年代后出现了综合化、多元化和全能化的金融集团。1997年英国金融服务局成立。将9家监管机构的金融监管职能移交,统一负责对全部金融活动进行监管,财政部负责制定金融监管结构框架和立法,英格兰银行负责维护货币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稳定。[2]首先,英国的这种统一监管模式可以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状,由一个全面监管的部门对实行了混业经营的金融单位进行全方位的监管,不会出现监管上的漏洞和空白。另外,英国的这种集中监管模式能够保证各专门监管机构在金融服务局的框架下互相协调。特别是在这样的模式下,专门监管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和信息分享比分业监管要流畅得多,从而实现监管效益的最大化。

三、对我国监管制度改革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美英日等发达国家,为了适应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已经有针对性地采用了统一监管的模式。笔者认为,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我们应该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混业经营模式。目前,《证券法》和《商业银行法》的修改给将来的混业经营提供了一定的缓冲地带和想象空间,这也是面对国际金融形势变化的积极进步。在金融监管方面,集中统一监管应该是我们应对混业经营有效的监管模式。在我们现阶段没有设立一个集中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的情况下,先设立一个各个专门监管之间的协调的机制。可喜的是,2003年9月18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第一次监管联席会议召开,并通过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金触监管方面分工合作的备忘录》。这也是我国金融业监督管理部门为了应对入世后新形势,积极探索互相协调的机制。在将来,我们可以考虑在国务院下面专门设立一个集中的金融监管部门,实现对金融业的统一监管。

综上,加入WTO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监管模式需要根据最新的国际形势积极地做出调整。我们需要立足我们的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步实现转变,与国际接轨,以崭新的姿态参与到过节竞争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金融监管;金融创新;內部控制

一、我国金融监管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业监管的监管模式专业化优势较为突出,便于分散风险,而这一点亦导致了监管协调中深层次的问题,中国加入wto以后,面对来自混业经营、金融创新、网络金融的挑战,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一)监管目标不够明确。在市场经济发达国家,金融监管目标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目标是不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宏观目标,借助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以保持币值稳定。而金融监管的目标较为具体,突出强调保护存款人利益和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1986)、《金融机构管理规定》(1994)和《商业银行法》(1995)的内容看,我国的金融监管目标具有多重性和综合性。金融监管既要保障国家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的有效实施,又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存款人利益,保障平等竞争和金融机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这实际上是将金融监管目标与货币政策目标等同看待,强化了货币政策目标,弱化了金融监管目标,从而制约了金融监管的功效。

(二)金融监管独立性不够。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规定:促进有效银行监管,必须具备稳健且可持续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的公共金融基础设施,有效的市场约束,高效率解决银行问题的程序以及提供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等基本条件。更为重要的是,在一个有效的银行监管体系下,参与银行监管的各个机构要有明确的责任和目标,并应享有操作上的自主权和充分的资源。我国银监会作为国务院下属机构,在业务操作、制定和执行政策、履行职责时,较多地服从政府甚至财政部的指令。银监会分支机构在实际监管中很难不受地方政府的制约,当监管机构的监管行为触动地方政府的利益时,地方政府往往对监管机构施加压力,从而弱化了监管作用。

(三)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性差。从金融监管机构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是,这些部门的职责缺乏严格的界定,相互间缺乏协调。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导致监管过程脱节,多头、分散,使监管环节出现诸多漏洞。

(四)金融监管措施不力。从金融监管手段看,我国金融监管长期依赖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金融监管以计划、行政命令和适当的经济处罚方式进行。基本金融法律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监管难以做到有法可依和违法必究。从金融监管方式来看,我国的金融监管主要是外部监管。由于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监管能力极低,金融同业工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在我国也极为少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监督机构对金融机构的监督和检查非常少。从金融监管内容来看,我国金融监管中的风险监管几乎是空白,监管部门将主要精力放在机构审批和业务审批上,对金融机构日常营运监管较少,金融监管和稽核也忙于完成上级任务,作用有限。从金融监管标准来看,对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检查和评级以及风险管理没有一套统一的具体量化标准,监管行为随意性强。

(五)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银行参与证券业务被限制,一些具有转移风险及套期保值功能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无法在市场立足,影响到证券机构的运作及策略,证券市场表现出很强的短期投机性和不稳定性。

(六)现行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业的规模集中。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影响其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对于证券、保险的严格限制、融资及投资渠道的缺乏、传统单调的业务品种,加剧了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证券、保险行业竞争力下降。

二、金融监管趋势

(一)金融监管体制的组织结构向部分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过渡。英国的卢埃林教授在1997年对73个国家的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发现有13个国家实行单一机构混业监管,35个国家实行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监管,25个国家实行部分混业监管。后者包括银行证券统一监管,保险单独监管(7个);银行保险统一监管、证券单独监管(13个)以及证券保险统一监管、银行单独监管(3个)三种形式。受金融混业经营的影响,完全分业监管的国家呈现出减少趋势。

(二)金融监管法制呈现出趋同化、国际化趋势。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及法制传统的差异,金融监管法制形成了一定的地区风格,影响较大的有两类:一是英国模式。历史上,英国对金融业的监管主要采取行业自律形式,英格兰银行在履行监管职责时形成了非正式监管的风格,不以严格的法律、规章为依据,而往往借助道义劝说、君子协定等来达到目的。二是美国模式,以规范化闻名于世,监管法规众多,为美国金融业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种模式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英国不断走向法制化,注重法制建设;而美国则向英国模式靠拢,在不断放松管制的同时增强监管的灵活性。

不断加深的金融国际化,客观上需要将各国独特的监管法规和惯例纳入一个统一的国际框架之中。双边协定、区域范围内监管法制一体化,尤其是巴塞尔委员会通过的一系列协议、原则、标准等在世界各国的推广和运用,都将给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法制的变革带来冲击。

(三)金融监管越来越重视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同业自律机制。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实施有效金融监管的前提和基础。外部金融监管如果没有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相配合往往事倍功半。国外银行经营管理层的内控意识很强,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专门成立独立于其他部门的、仅仅对银行最高权力机构负责的内部审计机构,并建立了健全的内控制度。近年来,由于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以及住友商社等一系列严重事件的发生都与内控机制的缺陷有直接关系,国际金融集团和金融机构开始重新检讨和审视自己的内控状况,许多国家的监管当局和一些重要的国际性监管组织也开始对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给予前所未有的关注。

金融机构同业自律机制作为增强金融业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各国普遍重视。以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比利时、法国、德国、卢森堡、荷兰等国家的银行学会和某些专业信贷机构的行业组织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监督作用。各国都比较重视金融业工会组织在金融监管体系中所起的作用。

(四)金融监管向国际化方向发展。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也不断增强,各种风险在国家之间转移、扩散不可避免。金融国际化要求金融监管的国际化。因此,西方各国致力于国际银行联合监管,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统一了国际银行的资本定义与资本率标准。各种国际性监管组织也纷纷成立并进行合作与交流。各国对跨国银行的监管趋于统一和规范。

三、改善我国金融监管的思路

(一)由人民银行牵头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协调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工作,使其监管向功能型发展。人民银行要成立“金融协调委员会”,通过立法使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法制化。“金融协调委员会”可以对三个原有的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其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银行、证券、保险监管中的重大问题,定期磋商,及时交流监管信息,界定业务交叉中的监管职责,解决分业监管中政策协调和配合问题。

(二)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律体系。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应能够涵盖所有的金融业务,具有严密性、配套性和协调性。尽快制定已经出台金融法规的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不健全问题,以法律形式明确接管的具体程序及具体措施,明确金融机构的解散原因和程序,金融机构合并、分立、破产清算的形式、条件、程序及法律后果,保障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三)改进监管方式。目前,发达国家均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目标监管,其核心是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专业知识和信息,判断最新发展趋势和主要风险领域,及早发出预警信号。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也应由过去粗放式监管向风险目标监管转变:由单纯的业务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单一的现场检查,向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督相结合、以非现场监督为主的方向发展;由传统的手工检查,向手工检查和现代化的计算机检查互补、以计算机检查控制为主的方向发展;由对金融违法的事后管制,向事前防范、正确引导金融机构的创新活动、将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在我国的金融监管中,非现场检测和现场检查都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由于宏观经济环境、金融机构以及金融监管机构自身行为的影响,非现场检测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必须尽快建立规范化的非现场检测体系、法律体系和风险监控指标,建立规范化的会计报告制度;利用计算机等先进工具,发挥网络监控作用;尽快实现对风险的事前预警,使非现场监测成为现场检查的目标导向,现场检查成为非现场检测的基本依据。

(四)完善金融监管主体自身建设。我国目前金融业法定监管主体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为适应后wto时期的监管需要,应加强监管主体自身建设。一是改进现有法定监管主题的权责制度,塑造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执法权的监管主体,防止地方政府及其他部门的干预。二是加强监管机构的队伍建设,提高监管的专业水平。三是为弥补法定监管主体的局限性,应补充监管主体,建立金融同业工会,借助同业自律补救现有法定监管的不力,以同业公会充实法定监管主体和完善监管,制约和防范法定监管主体权力的滥用。

(五)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只有充分利用各种社会中介力量进行监管,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形成法定监管机构——中介机构——商业银行自律组织的有效监管体系。

通过行业自律的方式进行金融监管是世界普遍采用的形式,如香港银行公会、美国的基金联合会、台湾证券投资顾问商业同业公会等均属金融行业自律组织。我国金融公会组织尚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银行工会在行业内的自律作用可以大大减少国家在金融监督与矫正方面的成本。

篇5

一、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在即将过去的2016年呈现出了强者恒强的趋势

业内人士明显感受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在《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落地后正在上演一场激烈的“生死战”,跑路的问题平台数量不断上升。同时,大量资本因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名正不断的涌入这个行业,一些大型实力派平台脱颖而出,比如91金融等。

(二)“一站式理财”是趋势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用户众多,而不同的用户往往需要的理财产品特点也不同,因此必须要提供多元化的理财产品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平台未来必然会向一站式综合理财模式发展。

(三)收益率趋于合理

随着类似“P2P监管细则”等细分领域政策在2016年的密集落地,在不久的将来借贷双方的利率都将下降到合理区间。

(四)“上市”将成为金融互联网行业热词

我国在2017年将大力改革和推行注册制,股票交易会相应的对上市企业放宽条件,在互联网金融行业上市将会成为最热的词汇,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会越来越多。

(五)移动金融和众筹金融将会快速发展

作为一个独特的细分领域,众筹在2015年下半年备受市场青睐。众筹市场势必要淘汰以卖货为主的众筹模式,有望出现带有附加情感和文化气息的社交众筹。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处于快速发展期,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调整应该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对于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便捷和高效率等积极效应经过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对其蕴含的各种风险应该注意识别和防范,对互联网金融加强监管,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

(一)法律政策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还是一种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入门标准和门槛较低,且目前处于无监管状态。因此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处于合法与非法的交界边缘带,稍有不当就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成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非法集资”。

(二)业务操作风险

因为是新兴行业,大部分互联网金融企业处于初创快速发展期,造成了企业与员工之间在管理上缺乏磨合,甚者很多企业的员工都没有接受正式的培训。在工作中如果因为不规范的操作流程、操作程序而出现失误,从而影响到客户的利益和互联网金融的构造,同时也会在发展过程给互联网金融企业带来风险隐患。

(三)信息技术安全性风险

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的一个重要区别,但是信息技术的应用是一把双刃剑,信息技术大幅度提高金融效率的同时,也给互联网金融增加了安全隐患。当网络系统受到攻击而瘫痪时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一个重要风险就是信息科技风险。

(四)市场竞争导致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行业同样要面对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如比较成功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余额宝,各大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看到余额宝取得成功后纷纷效仿这种理财模式,使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余额宝和天弘基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显示出来的优势越来越小,也因此产生了一定风险。

(五)信用违约造成的风险

信用违约风险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资金需求方违约风险。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双方的关系是通过网络确立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c国家征信系统进行对接前,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困难,比如客户身份的认证,征信信息的报送和查询等,网络平台需要评估借款人提交的材料来确定风险,用于评估风险的指标存在不规范情况,两位各大网络平台之间的信息数据不能互通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些都会影响到信息风险的防范。二是互联网金融中介平台违约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经营不善,或者有虚假债权和虚假征信都会增加信用违约,如果出现大规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倒闭还会造成系统性风险,这些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都将造成严重的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

目前在我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还行进一步完善,笔者就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提出以下建议:

(一)对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潜在风险,相关监管机构必须要高度重视并加强监管

第一,监管互联网金融的思路应该遵循从自律到监管再到适度放松的节奏和过程。第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原则应该遵循兼顾鼓励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原则。第三,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标准应该分级分类实施监管。

(二)加强建设监管互联网行业的能力

首先,构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防火墙”,逐步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分级预警机制,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创新网络数字化非现场监管手段,使监管有效性不断提高。第二,构建以一行三会为主的联合监管主体体系,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和工商总局等作为辅助部门,利用多部门监管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全面监管。第三,与国际加强合作对互联网金融行业进行监管,促进跨国网络金融事件的协同处理,推动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国际治理机制。

(三)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进程,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职责范围和责任归属

对现有的金融法律体系进行完善,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准入和风险充分运用现有的传统金融法律规范进行监管。把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纳入统一金融规划中,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特殊性,因此需要制定新的法规,新设或整合相关机构形成监控体系来监管互联网金融行业。

(四)建设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第一,面向全社会构建征信系统,在企业和居民信用信息数据库的采集范围中添加互联网金融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作为准公共产品开放,使严格准入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可以获得客户的互联网金融信用信息。第二,加快征信立法进程,采用各种有利措施使全社会的信用评级技术不断增强,促进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竞争。

(五)针对互联网金融用户建立完善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

加快推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来保护互联网金融用户的消费权益。为保护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制定和出台可行办法,对互联网金融的责任免除、交易保障、数据保护和风险承担等做出明确规定。为了保证消费者投诉受理渠道畅通建立协同合作机制,完善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消费者权益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篇6

[关键词] 民间借贷;P2P网络借贷平台;规范管理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民间金融出现了较快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多的民间借贷机构涌现,但依旧无法满足日益扩大的民间金融需求。很多民营中小企业、农户和个体户无法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借贷到足够的资金,从而纷纷转向小额贷款公司。随着互联网的日益强大和普及,民间借贷以网络为依托形成一个全新的P2P网络借贷平台,进行小额信用融资,满足众多客户的小额资金需求。P2P作为一个新型的金融模式,提高了闲置资金的利用率,更给我国民间金融带来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同时也需警惕其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民间金融的市场机制发育还不够完善,法律并不健全,非法民间金融活动屡见不鲜。需通过法律政策的支持、政府的引导以及独立第三方平台的加入,严格规范和监督P2P的运营,并从这个全新的金融模式出发,对整个民间金融提出规范化管理意见,促进我国民间金融健康快速发展,成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

1 民间金融的发展背景及原因

民间金融是指在政府批准并进行监管的金融活动(正规金融)之外所存在的游离于现行制度法规边缘的金融行为,是为了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分的资金活动。作为正规金融的有效补充和民间金融的主体成分,民间借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民间借贷泛指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对于提供农村经济发展机遇、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缓解银行信贷资金不足的矛盾等方面,民间借贷给我国金融走向基层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监管不足、无法可依而产生的风险和问题。

调查表明,全国中小企业约有1/3的融资来自非正规金融途径,越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对民间借贷的依赖性越强。中小企业以民营为主,运营规模不大且资金流动不稳定,这也是很多正规金融机构拒绝他们的贷款申请的原因,资金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这部分金融需求从正规金融机构中“溢出”,流入民间金融,使得越来越多的小额贷款公司涌现,由2010年的2614家增加至2012年的6080家,2012年末总贷款余额近六千亿万元[1],民间金融机构的规模不断扩大。

民间借贷由于手续简便,下款时间快,作为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补充,解决了很多中小企业资金的临时性需求,受到广大中小企业的欢迎。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一种民间借贷中介悄然产生并流行,在网络平台上公开的向借贷双方提供信息,实现“在线”交易,为借贷双方提供了一个直接对接的平台,平台的服务商不吸储也不放贷,带来了方便快捷的全新网络民间借贷形式。

2 P2P的概念及现状分析

p2p,是peer to peer lending的缩写,也称为“人人贷”。P2P网络借贷平台是指个人与个人间的小额借贷交易,一般需要借助电子商务专业网络平台,帮助借贷双方确立借贷关系并完成相关交易手续。整个借贷过程中,资料与资金、合同、手续等全部通过网络实现,它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民间借贷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2.1 P2P的对象和特点

P2P小额借贷是一种将非常小额度的资金聚集起来借贷给有资金需求人群的一种商业模型。它的客户对象包括两类:一是帮助低收入群体生产性活动或小本经营提供微型信贷,如:大学生、工薪阶层、个体户;另外一个是紧急资金或周转资金的需求,如:中小型企业、创业资金。网络借贷属于民间借贷,但作为新型金融模式它突显出不同于传统民间借贷的特点: 分散风险;门槛低、渠道成本低;隐蔽性强;自主选择性;突破地域空间等。

2.2 P2P模式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目前,网络借贷服务已经在欧美地区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商业模式。2005年才创建的英国Zopa目前已拥有超过50万注册会员,业务已经扩展至意大利、西班牙和日本。而2006年成立于美国的Prosper发展更为迅猛,目前拥有超过160万会员,超过4亿的借贷发生额[3],俨然成为全球电子商务行业的新焦点。

与国外成熟运作相比,国内P2P网络借贷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而且其建立大多是模仿和借鉴英美等相对完备的体系。但我国当前没有完善的信用评级制度,不能完全复制国外的P2P模式。代表国内最早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拍拍贷,是国内较为典型的P2P网站,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P2P平台正在逐步地扩大规模。2011年,凯鹏华盈联手IDG和摩根士丹利向宜信平台注资数千万美元。截止到2012年底,国内已有2000多家P2P公司,总融资规模在60亿元左右。

3 我国P2P的潜在风险和突出问题

在我国P2P新型金融模式发展初期,由于机制不完善、人气不足、资金运转不周,甚至是一些欺诈行为的存在,导致P2P模式隐含着潜在风险和突出问题,下面结合国内典型P2P平台具体分析:

3.1 网络平台安全性的考验——以贝尔创投为例

安全性是P2P网络借贷平台运营中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网络安全性又包含用户信息安全性和贷出资金安全性两方面。

(1)用户信息安全性

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个人数据被公布在借贷平台上,不仅平台用户可以浏览,更是暴露在整个网络系统之中。此外,网站由于自身技术疏漏或是遭到黑客攻击,很可能泄漏注册用户个人隐私。

(2)贷出资金安全性

多数P2P平台限于中介功能和“线上”服务,对于资金的使用情况无法有效监察,业务风险难以控制,小则损害部分借出人的利益,大则导致大量坏账,平台倒闭各大网站目前正在摸索各种解决途径,诸如黑名单管理,将多次逾期会员的名单曝光。也有部分网站推出平台垫付,集中催款。但这相当于将风险汇聚与平台自身,加大了平台运营的风险。一旦恶意欠款超过平台所能承受的极限,网站停运,会影响到更多借款人的资金安全。

南通贝尔创投成为国内首家被公安机关调查的P2P贷款平台,其经营者为红岭创投网站逾期会员,并同时通过多家网站借款并恶意逾期。该网站用各种优惠条件吸引投资者充值,但同时又以各种理由限制投资者提现。该诈骗网站运营一年多,直到被红岭创投的催收人员举报才得以落案。

3.2 信用等级评定制度不够完善——以拍拍贷为例

拍拍贷是中国首家纯信用无担保网络借贷平台,推出了个人信用等级制度,在网络借贷平台上,信用等级是借款人的信用属性,也是借出者判断借款人违约风险的重要依据。基于该点,网站的信用等级评定应当高度公平公正公开。而我国并无完善信用机制,而网站自行确定的个人信用等级也不完全准确。不过认证信息的公开与保护个人资料安全存在一定冲突,这尚是拍拍贷等P2P网络借贷平台需要解决的又一问题。

3.3 人气不足,影响平台流动性和灵活性——以拍拍贷、红岭创投为例

P2P作为新型金融模式还不够成熟,暂未被大众广泛接受,个人对个人的贷款业务,缺少足够的人气,就无法正常运作,发挥不了P2P的优越性。

(1)借款满标速度相对较慢

借款者在P2P平台上所需贷款信息,等待多位借出者分别借出部分资金,凑整借款。所以借款者信息后,不会立刻得到相应资金,这段等待时间受平台人气的影响。以下是哈哈贷网站截止至2013年2月底,“热投区”[5]的借款的满标进度情况,抽取400个成功借款案例整理得出:

图3 数据来源:拍拍贷门户网站“热投区”

从图中可以看出,“热投区”大部分借款满标都需要4-7天。进一步分析可知,3天内满标的借款大多是最低限额3000元,或是年利率高于22%。非“热投区”的满标时间更是远超一周,流标率也更高。满标的借款还需经过平台审核,需要等待3个工作日,这对于急需资金周转的借款人时间过长。与之形成对比的是线下民间借贷机构只需2-3个工作日的审查,且借款资金基本可以一次到位,更受资金流向明确的中小企业青睐。

(2)网站社区中借贷双方互动不足

红岭创投于2009年初成立,这几年间飞速发展,网站总交易量及月均交易量较同行领先,目前累计成交金额突破8亿元,是国内P2P规模最大的网站之一。网站中的会员社区,能够有效加强借贷双方交流社区在提供用户交流的同时,也能使借款人自己的资金使用状况以便借出人了解,而非仅仅依赖平台提供的信息,使平台更具灵活性。红岭创投有着较大的交易量,但是它的社区部分相比拍拍贷等网站却不是很活跃。大多数会员并没有充分利用这一社区,更有部分资深会员在网站外组建了交流平台来分享各自的交易信息。

3.4 金融监管空白,缺乏宏观调控——以哈哈贷为例

2011年7月21日,哈哈贷这一自称“中国最严谨网络借贷平台” 宣布关门,使整个行业受到极大震动。

P2P公司一般是工商注册,不属于银监会、央行管辖范围,目前有关网络融资的监管仍处于空白状态。哈哈贷事件并不是孤立的,2011年至今,已经有优易网、淘金贷、天使计划等多个平台出现风险事件,涉及金额数千万元。目前国内的P2P平台中,除了规模较大人气较足的几家领头网站,大多都是几人注册的小公司,这些小平台的资金进出、项目结算、坏账率等数据,均无人监管。而一旦这些平台集中爆发问题,无论是平台运营不善还是打着P2P旗号的唐氏骗局,除了会给投资者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也会影响P2P行业整体声誉,直接扼杀这一行业的未来发展之路。

4 由P2P出发对民间金融的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P2P网络借贷平台作为民间金融的一个分支,从侧面清晰的反映出当下民间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前景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潜在风险。为了进一步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规范民间借贷服务平台,针对上文所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4.1 保障网络用户信息安全

就内部而言,民间金融机构需要严格甄选从业人员,注重其行业操守,坚决杜绝倒卖客户信息的行为。P2P平台更是需要不断提高网络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构建坚实的外部防护,保护用户信息安全。另外,借贷平台应定期调查用户基本信息变动状况,及时更新客户信用情况。

4.2 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平台监管

P2P平台上每天有大量资金往来,产生的资金沉淀多被平台自身掌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监督,其他线下民间借贷机构也是如此。建议存入具有足够资质的第三方平台,及时资金动态,实现资金往来的跟踪机制。这既是对投资者资金安全的有力保障,也是对民间借贷服务机构的约束,避免其挪用资金从事高风险项目,防止民间金融机构演变成非法金融机构。

4.3 建立信用制度

在缺乏完善信用机制的背景之下,网络平台的特殊性,更为恶意欺诈者提供了造假的可能,也增加了信息甄别的难度。可由行业自律机构着手制定统一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与专业化的征信机构进行合作,对借款人进行统一的信用等级评定。建立联合信用资料库,通过信息共享来降低防止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潜在风险。同时建立失信惩戒制度,永久曝光规范,联合曝光,黑名单信息管理规范,失信关联组织鉴定与警示规范。当网络信用逐步被人们接受,还可将网站信用数据作为个人社会信用并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

4.4 整合现有资源,梳理行业结构

随着业务规模扩大和监管主体的逐步明确,P2P行业经营的分化会更加明显,因此,整个行业的整合趋势难以避免,应当积极支持一些管理规范、风险控制能力强的优势公司通过整合、并购以及委托管理多种形式扩大经营规模,促进整个行业健康稳定发展。同时成立行业联合委员会,对民间金融行业进行自律管理,制定行业标准,促进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5 为民间借贷中介提供法律支撑

我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012年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完善法律、法规等制度框架。根据国务院提出的“草根金融需要草根经济来办”,确定了民间资本进入民间金融市场的指导思想。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在民间金融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先以行政法规或指导意见等形式颁布一些相关规定,执行一段时间后总结经验,提出立法草案,条件成熟后形成法律。对民间借贷中介的性质和资金活动进行认定,保护中介和借贷双方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莫易娴.P2P网络借贷平台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10).

[2]赵乐峰,杜凯.规范发展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思考[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

[3]官大飚.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存在的风险及其监管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2(5).

篇7

论文题目:论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法律机制的完善摘要: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一直在致力于探索一条既适合于本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新路子。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的看到,时至今日,我国金融监管的现状与未来金融业发展的要求仍然存在着较多的不适应。金融监管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最优金融监管模式,只有立足现状,结合一国金融产业发展规模、结构和水平建立的监管治理措施才是最有效的。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法》的修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的出台,我国的金融监管确立了“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但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面对开放的竞争环境和全新的竞争格局,金融创新加剧,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尤其是综合经营的趋势在逐步深化,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我国分业经营的模式以及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给“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带来诸多挑战,“一行三会”之间的监管协调愈加显得紧迫。

关键词:金融监管 金融创新 协调机制 一行三会正文提纲:

一。国内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探索

(一)国外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现状

(二)国内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情况

二。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二)监管内容和范围过于狭窄,制约了监管效率的提高。

(三)监管的方式和手段较为单一。

(四)缺乏金融监管法律协调功能,监管成本较高。

(五)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和行业自律制度不健全。

(六)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督管理存在利益冲突。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建议

(一)健全法制并明确监管协调机制的部门、职能、权利边界1.建立监管协调组织体系。

2.明确以人民银行为主体的监管协调机制。

(二)加强内外协调以维护金融安全

1. 对内协调机制建设。

2. 对外协调机制建设。

(三)扩大金融监管协调合作的范围,建立多层次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1.建立信息共享责任约束制度。

2.建立货币政策和银行监管共享的数据库。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国;监管体制;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已经成了国家发展的核心,近些年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也正在迎接着新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世界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国与国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跨国企业越来越多,不断冲击着传统的金融规则与秩序。就此看来,我国传统的金融体制监管模式似乎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一、中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现状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为主,以银证保三者为监管联席会议机制的金融监管体制。而金融监管体制的主体则是国务院,国务院委托监管三大金融监管体制,金融监管体制只有通过国务院才能发挥其监管职能,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2005年修订后的“证券法”明确指出,国家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要对国家的证券市场采取统一管理、统一监督的措施,来维护市场秩序,以保障市场正常的运行。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虽然管理比较集中,但是正是由于这种过于集中的管理模式,才导致了监管体制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形式比较单一,与国际的交流少。而这种现状已经显然不能适应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挑战,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金融危机造成了全球经济的衰退。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体,危机主要是通过贸易来对中国进行影响的。我国是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增长的缓慢,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出口业务。在2007年年初汇丰银行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有60%出口的物资输到发达国家,其中美国占了28%。2009年、2010年以来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不大,但不良贷款风险存在的条件下,房产等投资出现萎缩,中国经济增长停滞。此外,中国企业销售的账款回收风险进一步提高。间接上造成银行业效益增长停滞,银行不良贷款出现反弹。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随着世界经济与金融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国际金融行业正在进行不断地发展变革。加强金融监管制度建设是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改革和发展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总理曾在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必须要处理好金融开放、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加强管理与监测跨境资本的流动,维护金融行业的安全与稳定。金融创新是当前我国金融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应从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谨慎创新,避免因金融创新而造成的十分严重的后果,使创新成为中国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的动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业一直在不断创新,不断走向更高的阶段。但中国的金融创新无论是在制度、产品还是手段上都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初级阶段的金融创新,导致中国目前利率市场化程度低,缺乏多元化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过高,竞争程度不高,缺少新型金融机构。我国金融监管机构应该结合自身国情,密切地联系金融市场,防止业务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化,密切关注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监管程度,加强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保证金融监管的前瞻性、全局性与有效性。

三、中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发展趋势

(1)向合作化发展。金融危机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隐蔽性,它的多变性和复杂性特点也使金融危机的危险性扩大,波及范围也扩大,以至于已经蔓延到世界各地,甚至是影响到了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行业。我国的银行、保险和证券金融行业,特别是发达地区的行业,已经导致许多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一些沿海地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相继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内地的金融行业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承受住金融危机的打击。为了能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处于不败之地,我国的金融监管方式也必须丰富起来,最好是能够采用灵活、多变、务实、高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广泛协调、合作团结的监管体制,向合作化发展。

(2)向混合化发展。金融市场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金融业已经开始了创新和变革,新的金融产品也层出不穷,比如说由金融衍生出来的产品交易,受网络环境的影响,网上银行交易等创新业务也相继而来,我们只有紧跟着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发展多元化的金融管理体制,鼓励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开展多种类型的金融业务,为行业提供新鲜的服务和产品。监管的方式也应该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用性,以提高金融行业的效率,适应混合化经营的需要,推动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开始逐渐向混业监管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

(3)向国际化发展。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依赖性也不断增强,很多金融活动已经跨越了国家的界限。但是由于各国金融监管体制的不一致,导致许多跨国企业利用其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分支来逃避国家的金融监管,钻国家的法律漏洞,从事高风险暴利的非法经营活动,导致金融风险的蔓延和扩散。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必须要以国际为标准,将国家内部的监管法律法规与国际保持一致,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强化联合监管,使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也趋于一致,走向国际化。参考文献:

[1] 张颖蕾.金融危机下中国金融监管的思考[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

篇9

一、现阶段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1.1、金融管理易出现安全隐患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猛,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金融行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问题。首先,在金融行业中,它存在着的潜在风险主要有资金的运转风险、理财风险、监督管理风险等,无论企业采用何种经营管理方式,只要它与外界企业有着联系,也并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金融行业风险意识薄弱,尤其是金融行业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的风险状况。这是因为在金融管理方面,信息技术的运用一般是非技术人员进行操作的,而非技术人员缺乏相应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技术知识意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计算机运行时容易出现安全隐患。

1.2、金融管理机制有待完善和提高

就目前我国金融管理体制机制来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不断发展,计算机对于加强金融监管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但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机制并没有得以完善,由于监管体制的不完善,使得监管部门的金融市场运营缺乏必要的制度束缚,即使在自由发展的情境下,也最终使得金融行业发展走向极端。由于我国金融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并且加上管理机构尤其是中国人民银行一能多职情况的存在,没有太多的精力来对金融行业进行监管,因此这也就需要联合其他部门对金融行业进行大规模的监管,但是在这种监管体制下,监管体系中内设机构较多,权利存在相互交叉的现象,又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监管机构权利的正常使用,最终导致监管不到位,金融行业出现大量风险。除此之外,我国金融部门在运用计算机进行金融监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计算机使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金融管理机制反应能力较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与改革。因此,如何加强并发挥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已经迫在眉睫。

二、如何计算机技术发挥金融监管的作用

2.1、运用计算机技术创新金融产品

金融管理的目的实质是对金融产品和人才的管理,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金融行业是一个需要与日俱进、不断创新的行业,如果金融产品长期得不到更新与改革,金融行业将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但是要想促进金融产品的革新,就需要引入高科技技术。现如今,金融行业不断引入计算机技术,运用计算机技术加强对金融的监管,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存的金融要素进行重组,金融要素主要涉及金融工具、金融产品、金融业务以及金融机构等,将金融要素进行重组划分,可以更好的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因此,采用计算机技术可以不断更新金融要素,创新金融产品并促进金融行业发展。

2.2、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建立完善的金融信息计算机网络系统

虽然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在金融行业的作用越来越大,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金融市场并没有建立相对完善的金融信息计算机系统。由于各行在金融电子化建设方面一般均采用各自为政、互不往来的做法,这样会在很在程度上导致信息很难实现共享,造成计算机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中央银行作为国家的最高银行,也很难通过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进行监管。因此,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需要中央银行带头组织,协调并解决商业银行在电子化信息建设方面的各种关系和矛盾,各商业银行共同出资,共同建立一个开放型的城市金融信息网络,并颁布符合当前金融信息网络发展的制度和措施,规定各个商业银行哪些数据一定要通过网络传送到人民银行的计算机服务器中,哪些数据可以资源共享等。

2.3、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监管人才队伍

由于当前计算机在金融监管过程中存在着计算机使用人员专业素养不高的问题,要想加快发挥计算机在金融监管中的作用,就有必要加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金融监管人才队伍。首先,可以安排懂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员到监管部门进行专业化学习,同时担任监管部门业务人员的计算机培训工作;其次,金融有关部门该需要对监管部门的业务人员施加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实行持证上岗,鼓励计算机监管人员加快形成培训意识、自学意识,尽早的学会金融监管知识和能力。除了要在上述几个方面努力之外,要想真正的促进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这些远远不够,我们还需要加快探索,加快实践,但是这些都需要得到各级行政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离开这一点,所有的都将成为空话。作为最高银行的中央银行,也需要协同金融监管部门和科技部门,互相协作,相互配合,共同为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监管工作结合付出努力,开辟出新的天地。

金融行业是当今社会发展最为迅速的行业之一,它的发展能够尽可能的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就目前现状来看,我国计算机在金融监管方面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也产生了一些金融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加强重视,深化改革,努力将计算机技术和金融监管工作相结合,我国的金融事业一定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与进步。

作者:宋真真

参考文献:

[1]王永牛.计算机在金融监管工作中的作用探析[J].计算机与金融创新导报.2012.

篇10

[关键词]金融监管;制度改革;启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2-0066-01

1 金融监管体制的界定

目前,世界各国对于金融监管体制并没有形成一个固定的概念,但是在其内涵方面却达成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广义的金融监管体制和狭义的金融监管体制。广义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具体的内容及范围上主要包括监管目标、范围、模式以及主体的确立等方面。与此对应,狭义的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就是指在金融监管过程中的职责划分情况以及权力分配情况。狭义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定义包括以下三个要素:

(1)金融监管的目标:在总体目标上,建立一个稳定的、高效率的金融体系。

(2)金融监管的范围:主要包括中央银行或者说是其他的金融监管的管理层依据国家法律进行监管。

(3)金融监管的模式:分业监管模式;混业监管模式;功能监管模式。

2 美国金融监管制度改革的原因

2.1 国内原因

尽管美国的金融监管制度经历过多次的修改以及不断的完善,但是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核心框架形成于几十年前。换言之,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分别形成了对银行、证券、期货等的独立的监管体系,美国政府及州政府的各部门分别对这些机构进行监管,出现了各司其职的情况。得益于当时相对成熟的监管措施,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顺利,并且经过快速发展之后成为世界上的金融中心。由于美国取得的金融领先地位,虽然其监管体制上出现了众多的问题,但是其仍然能够保持强势的发展趋势。尽管金融监管体制使美国的历史上出现了多次的金融危机,但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却对其产生了创伤性的影响并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如果美国不对自身的金融监管体制进行进一步改革,那么其金融市场就无法取得持续、快速的发展。

2.2 国际原因

在全世界的视角来说,随着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他们各自的金融监管制度也在不断地完善。由于他们属于“后发”的金融市场,其金融监管体制较符合目前金融市场的现状,并进一步与美国的金融市场形成强烈的竞争。但是,由于美国金融市场相关监管法律的缺陷,这使得美国金融市场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因此,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国外金融市场上出现的金融风险极其容易地被传到美国市场中,而由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相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必然使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适应金融全球化的结果,从而对美国金融市场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

3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对金融监管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3.1 政府的危机处理的关键地位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强调了美国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核心地位,这使得政府在危机处理中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体现。此前,由于没有相关法律的规定,在危机出现时,美国政府无法根据法律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致失掉处理危机的最佳时机。

3.2 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监督管理作用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进一步提出要成立“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金融稳定监管委员会的主要任务分为两个部分:监测与处理,即监测与处理威胁金融市场的系统风险。

3.3 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协调与沟通

《美国金融监管改革法案》专门针对美国金融监管重叠和缺位两大问题,进一步提出由证券交易委员会、住房金融管理局及其他银行监管机构组成的金融服务监督理事会,进一步加强对金融监管机构间的合作与沟通。

3.4 投资者利益保护

次贷危机发生后,美国政府虽然试图对投资者的利益进行全面的保护,但是其范围仅仅限定在信用卡与房地产领域,由此可见,这个过程中美国政府对投资者的利益并没有做到有效的保护。

3.5 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

全面覆盖的监管理念主要是不仅对场内,还对场外的金融活动进行全面的监管,与此同时,不断地扩展金融监管的范围,以解决金融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3.6 金融监管的国际间合作

美国次贷危机中,由于其金融体系不完善造成严重的后果,美国的监管体系受到了其他国家的普遍批判,而整个国际社会也要求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体系制度的建设。因此,在进一步的金融监管改革法中,美国也需要与世界其他国家一起相互合作,共同解决金融监管的问题。

4 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4.1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健全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

(1)建立健全金融危机处理的有关法律制度。这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国应该不断加强完善金融危机的防范制度,进一步加强信息的披露制度;二是制定金融危机应急处置法;三是构建存款保险制度,确定金融安全网的健全。

(2)进一步加强金融控股公司立法。我国还应该不断地借鉴先进国家金融控股公司发展和监管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不断地加强相关法律的立法工作,从而使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4.2 确保操作有序高效,构建可行金融监管法律制度

(1)实现由机构监管到目标监管的发展。目前,金融的发展趋势是综合经营,而在目前的次贷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更应该以监管目标为导向,不断地加强监管过程,严格地监测金融领域的相关产品,减少金融市场的风险。

(2)金融业的统一监管制度。目前,对于世界上的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各金融机构混业进行经营的现状与新趋势,我国应该将监管放在首位,通过法律的形式确立我国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的地位,从而实现对证券、信托等相关金融机构的统一有效的管理。

(3)自律监管与政府监管的有效合作。目前,我国的银行、证券等相关的行业协会在本行业的监管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他们在整个风险的监管过程中却没有充分地发挥优势。因此,各行业协会还应该与政府相互合作,以达到有效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