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学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微课是一种最近兴起的新型教学方法,当前已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普遍认可,涌现出数不胜数的微课资源。中小学的微课包括丰富的资源,其主要表现为微视频,是利用网络传播的,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微课课件开展自主学习。笔者从事初中生物教学工作多年,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论述了初中生物微课的选题与教学设计的主要应用手段。
一、关于微课选题
一个微课重视表现一个主题,因此微课选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求其选题做到简明扼要,微课的关键就是“微”,其在内容、问题、研究等过程中普遍要求“微”,要求其内容以解决核心问题为主。微课重视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确定合适的主题。主题可以以实际学习中的重点与难点为主,也可以涉及实验操作、实验观察、探究实验、模型制作、学习方法等,要以“小而精”为核心内容,有着独立、完整的特点。可以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问题与难点问题,同时结合多媒体的特点确定主题。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七年级学生在学习“呼吸运动”一节时,大多学生不能顺利理解此部分内容,这种现象牵涉到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假如设计宽泛的主题,包含多个知识点,详细讲解教学内容,可以将全部内容制作成一系列微课资源。如关于洋葱切片的观察就存在着多个方面的知识,也要求学生对此开展实验,制作成微课专题当然也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因为微课的应用对时间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在明确主题后就需处理其表现内容,达到“微”的目的。如一旦确定“呼吸运动”的主题,则应深入学生中间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才能使微课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一旦整个选题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成果,那么就会迅速吸引全体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会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此节课必然是成功的。所以在微课选题过程中可以应用合理的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手段,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此,教师还需为微课的应用创建一个与主题相符的教学情境,才能使微课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关于微课的教学设计
在数据显示,一半以上的教师认为做好微课的教学设计就意味着教学的成功,其在微课制作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微课中的教学设计与制作技术的比例是7∶3,微课中的教学设计是微课教学的关键,要始终坚持微课就是一种“学习型资源”,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视角考虑微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应用设计问题、引入活动等多种设计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为核心,使学生的学习上升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教学设计也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意图、设计思维、教学特点,其中应该有着明确的教学目标、方法、总结等内容。生物课的微课教学设计还应该融入生物学课程标准、课程理念与学科特色等内容。
1.关于微课的教学过程设计
利用微课进行教学首先要强调“微”。第一,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问题导入,在此环节要求题材新颖、能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第二,在顺利导入后保证课堂讲解不脱离教学主线,有着较强的层次性,重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全体学生的提高;第三,教师还需在每节课的结束环节做好总结,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牢固记忆,而且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关于主题“呼吸运动”,笔者在深入研究学生特点、学习内容、学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下面教学过程。首先,设计了导入情境,播放人工呼吸图片,提问:人工呼吸的原理是什么?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其次,以“呼吸运动”为主线开展课堂讲解,要求全体学生做呼吸运动,体验呼吸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变化,并将身体变化设计为动画,结合动画讲解人身体的构造,要求学生在呼吸过程中感受不同部分骨骼的运动与身体的变化,帮助学生掌握呼吸运动的概念,从而对深入研究胸廓容积变化产生的原因产生兴趣。胸廓运动的原因是什么?要求学生在认真观察呼吸过程中胸廓变化动画的前提下,结合自身感受情况,如为了模拟肌肉收缩会产生力量可以播放拉开的弹弓图片,为了模拟膈肌的舒张与收缩情况可以播放手背自然隆起和用力伸直手指的图片,由此得到呼吸肌收缩与舒张是导致胸廓容积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再次,探究躯干容积的变化是否会引起呼吸的变化。提问:一旦躯干容积产生扩大或缩小的情况时,肺的容积会不会发生变化?鼓励学生使用提前准备好的塑料瓶模拟实验装置,在反复思考演示方法后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最后对实验现象进行研究,得到:胸腔扩大时,肺同时也会扩张,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肺容积扩大时,气体进入肺的原因是什么?利用演示挤压塑料袋,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气体总量不变,那么气体容积变化与气压之间具有什么关系,得到:肺容积扩大的情况下,整个胸腔气压降低,外界气体进入肺部,是吸气过程。最后,对呼吸运动的学习进行总结,在观看动画过程中为学生设计概念图。整节课设计成功之处是融入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模拟图片、模型、实验、推理等活动,最后顺利突破学习难点,将学习难点转换为形象的内容,帮助学生形成了正确的科学概念。
2.关于微课的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虽然以“微”为主要特点,但其包括完善的教学环节。其主要以视频文件为主,同时融入了与教学主题相符的备课、小测、学生意见、名师指导等各种内容。其中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当属PPT课件制作质量,在制作过程中要注意:PPT只涉及重点内容,不需录入全部教师讲解内容;设计背景要与学生认知规律相一致,不可强调花哨设计;处于相同页面中的文字与图片要把握恰当的比例,字体颜色不宜过多,字体与背景颜色搭配要强调自然,字体大小要合适。
3.微课中的语言和媒体
微课课件要使用简单的、生动的语言,教师语言要兼顾学生的特点,不宜过难过繁,要有响亮的声音与节奏感,语速不宜过快,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讲解过程中防止出现错误语言。教师可以提前写下自己要说的内容,但不要照稿宣读,那样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能挫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影响教学质量。媒体设计在微课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媒体设计质量才能使微课收到较好的效果。当前微课视频媒体纷繁复杂,要求教师在设计微课过程中科学选择合理的媒体,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运用有利于收到较好效果的媒体。
三、生物微课的反思
1.教师要重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
“呼吸运动”的学习重点是复习与拓展,笔者在考核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不能完全掌握学习内容,可以确定其选题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制作中要兼顾各种细节,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思路可以确定为“导入新知、复习、讲解例题、分析失误、巩固练习”。
2.发挥其可重复播放的优势
微视频只需较短的播放时间,因此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下载观看,是对教师教学的有效补充,微课选题通常都是学习中的重点或难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多次研究与探讨。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微课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有的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发展自己的思维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但有的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能力,利用微课学习存在一定的困难,还需借助教师的单独指导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开展个别辅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
可以利用家长QQ群与微信群鼓励家长帮助学生利用微课开展自主学习,微课主要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观看,因此得到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必然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结语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微课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其在实验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有效补充,为学生创建了生动、平等的学习气氛。生物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应用微课教学,及时做好反思与总结,认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改革,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提高生物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徐佳.初中生物学微课设计思路及反思[J].生物学教学,2015,40(3):48-50.
[2]梁春玲.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初中生物教学的应用研究———以《细菌》课为例[J].教育信息技术,2015(7):25-28.
篇2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临床微生物学;教学设计;课程体系
1教学定位分析
准确把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除了让学生掌握“三基”外,为适应今后的职业发展,还应融入本课程的前沿进展,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理念,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先进性。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突出启发式教学,灵活利用讨论式教学等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幻灯、动画、微课、慕课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着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开扩视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5]。
2教学实施设计
2.1更新教学观念
2.1.1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重在启发,贵在引导。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挖掘学习潜能,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及技能。2.1.2精选与整合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知识理论更新速度较快,且与其他生命学科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内容繁杂,但教学课时相对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在消化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而又不失精炼、全面而又重点突出、系统而又兼顾个别。2.1.3加强与临床的联系,学以致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与临床各学科联系紧密,合理引入案例式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6]。2.1.4融合学科前沿知识,拓展知识视野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讲授基本理论与核心知识,夯实学生自学基础,还必须增加一些开拓性和应用性较强的新内容。将一些新的知识内容或研究进展穿插到授课内容中,启迪学生思维,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触类旁通,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7]。2.1.5重视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验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观察、发现问题以及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在实验教学中,教师的理论授课一般不应超过每次实验课时的1/6[8],应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并完成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学术态度、逻辑的思维方式、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为今后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2.2优化教学设计
课程设计应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该课程在本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强调打牢理论基础[9],建立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办法,及时融入临床微生物学的相关前沿知识进展,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创新性。2.2.1框架设计与内容安排结合学生学情、教学资源等实际,高标准设计和实施本课程,注重对学生的“三基”训练,并加强知识体系的整体优化和纵横交联,教学模式上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素质教育理念[10]。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教学。将本课程实践教学内容整合为四个模块:(1)基本技能模块:掌握病原性细菌培养、鉴定技术等微生物学基本技术;(2)综合技能模块:掌握培养基制备、未知细菌鉴定技术等临床标本的微生物检验技术;(3)综合实训模块:掌握常用微生物检验技术、特殊仪器分析技术等病原微生物检验综合训练及个案分析,并在教学体系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突出了实践经验、技术训练与素质培养的融合统一,强调了实验项目与科研工作的结合,保证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和融会贯通;(4)临床实践模块: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见习、实习(掌握医院检验科微生物室常规操作技术)。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融合到各主题教学单元中,充分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2.2教学实施将学生安排在大教室分轮次进行理论的统一学习,理论课教学均采取多媒体课件形式讲授,课件全部为图文结合形式,应用图片指示,动画视频,录像视频,结合临床和日常生活现象讲授微生物学基础理论知识,并以小班形式分多个轮次进行实验操作。依据本专业的课程标准,参考多本教材,充分收集教学素材,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教案、课件,借助丰富的图片、视频、动画等辅助教学素材。教师上课前在教研室进行试讲,集教研室集体的教学智慧,完善课程设计、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将微生物学知识准确、直观、形象地传授给学生;同时建立良好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机制,充分开展课堂讨论,积极安排课后答疑,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紧密联系临床,使学生对本课程更为重视,提高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每部分内容授课完成之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及时进行内容梳理,通过归纳小结,前后知识点的比较、联系,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切实掌握知识点,解决以往学生提出的“微生物学知识点繁、乱、无逻辑、难记忆”的难题,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要对所授课程进行全面的总结,总结经验,提出建议,为今后教学改进提供宝贵的资料。2.2.3课程评价课程考核是本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评价课程考核结果可准确反映教学质量,而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11]。考试分为理论考试与实验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考试根据课程标准命题,并实行教考分离,侧重考察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考试结束后认真做好学生卷面成绩统计和试卷质量分析。另外,本课程每节课的教案均应有各自的教学设计。
3教学评价设计
3.1准备性评价
在课程教学前实施的评价。一方面,在学期初开课前,与将学习本课程的学生座谈交流,了解前导课程的学习状况,便于准确把握教学起点。另一方面,通过集体备课和听课以及教师测评等手段严格监督教师的授课过程和水平。
3.2形成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为掌握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以及时调整教学行为而设计了多层次评价方法,实施课程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作业、习题、实验、辅导答疑及教学督导评价等多层次、多渠道,了解及评价教学效果,对教学过程进行及时调控,不断改进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3.3总结性评价本课程总评成绩构成由平时成绩(占30%)和期末成绩(占70%)组成。平时成绩包括:(1)学生每次实验课布置的实验报告是否内容正确及完成作业的认真程度,教师要给出分数及评语。该实验报告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主要参照指标。(2)考核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对实验课堂上积极发言、回答问题情况好、实验报告完成优、具备良好实验习惯的学生给予适当地鼓励加分。(3)实验考核:在实验课结束后的期末考核阶段,选出部分临床标本涂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正确的形态诊断。平时成绩不及格者不允许参加理论考试。课程结束后的期末考试是教学评价的重点。对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情况好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酌情加分。召开学生座谈会,通过与学生交流、信息反馈,评价教学效果的优劣:了解教学各环节实效,修改课程教学设计[12]。
篇3
关键词:生物化学;乳糖操纵子;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科学研究的工具学科。该学科对于培养农林医药院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生物化学学科非常抽象,主要是阐述体内蛋白质、DNA和RNA以及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使得生物化学课程成为农林医药院校最难学、不及格比例最高的学科之一。尽管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以PBL为主导的理学教学方式[1]和以任务驱动型教学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式[2]对于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授课模式仍然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深入浅出的将复杂的机制通俗化,一直是生化教学老师不懈的追求。本文以较抽象的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乳糖操纵子为例,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阐述如何进行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乳糖操纵子内容非常枯燥,而且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现象(给出一张细菌生长曲线图):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的生长曲线不是大家熟悉的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而是出现了2个对数生长期,中间有一个迟缓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接着给出一张细菌培养基中糖消耗曲线图,学生就会分析发现第一个对数生长期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被消耗了,而第二个对数期是乳糖被消耗了。那么为什么葡萄糖和乳糖分别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细菌生长对数期会被消耗呢?学生通过前面代谢部分的学习,一般都明白代谢葡萄糖和乳糖都需要酶,而且需要的酶不同,第一个对数期细菌体内有分解葡萄糖的酶,第二个对数期有分解乳糖的酶。也就是说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优先利用葡萄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最后给出细菌生长过程中lacmRNA、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此时学生会发现乳糖代谢的基因——lacmRNA并没有表达,而且对应的基因表达产物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含量也很低,所以第一对数期不能分解乳糖,只有第二对数期才能分解乳糖。那么细菌体内如何实现这一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呢?通过4次层层设疑,抽丝剥茧,引出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大部分学生会好奇细菌是如何实现这一复杂调控过程的。
2始终围绕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现象进行授课
通过前面3张图片的讲解,学生发现当培养基中只含有乳糖时,乳糖代谢相关的2个酶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产生了,而且编码这2个酶的lacmRNA也表达了。由此就引入了诱导表达和操纵子这两个概念。诱导表达就是加入代谢物后基因才开始表达;而操纵子就是一个lacmRNA产生2个以上的蛋白质。接着详细讲述乳糖操纵子的结构、操纵子中每个元件的功能。而且指出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模型在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中具有普遍性,并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后讲述为什么培养基中含有乳糖时该操纵子才开始表达主要是由于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作用被乳糖诱导后解除。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蛋白质和酶的变构效应,讲解阻遏蛋白与乳糖结合后结构改变不能与操纵序列结合,这样学生与前面学习到的知识融汇贯通,方便学生理解。乳糖操纵子阻遏蛋白的负调控机制只解释了只有在乳糖存在是乳糖代谢相关酶才开始表达,因而此时接着抛出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培养基培养基中同时存在葡萄糖和乳糖时,乳糖代谢的酶并没有被诱导呢?是不是还存在其他调控机制呢?由该疑问引出CAP蛋白的正调控机制,同样的CAP蛋白存在与cAMP结合后的变构效应导致功能改变的现象。最后总结过程中强调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蛋白的正调控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的表达过程,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在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中心问题。
3侧重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应该注重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在讲解完乳糖操纵子结构后,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可以从GenBank中查询下载到该序列,如何找到乳糖操纵子结构中的各个调控元件和结构基因。学生一看非常直观,而且会有许多新发现:调控序列实际上很短,只有几十个碱基,而结构基因很长,有几千个碱基;阻遏蛋白结合的操纵序列和RNA聚合酶结合的启动序列实际上是重叠的;lacZ、lacY和lacA基因之间实际上有间隔序列;阻遏蛋白基因不隶属于乳糖操纵子,是独立转录的。通过教会学生如何使用GenBank查询下载序列,既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又可以“做中学”,有不少新发现,而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就会查找文献,更深入地了解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及机制。同时在知识拓展时还要强调新进展,强调这个领域中目前的创新性的成果。如我们讲述了Bhogale等2014年发现在大肠杆菌中,乳糖操纵子有非诱导状态转化为诱导状态,不仅与阻遏蛋白在操纵序列的解聚相关,同时与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解聚的周期相关。学生会发现这样一个经典的模型,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有力于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4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强化训练
大学的教学课堂要不要进行强化训练,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过去在高中阶段长期深受“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毒害。但是我们认为课堂上适当的强化训练还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校教师赴美国犹他大学访学后发现,国外的医学院考试是非常多的,生物化学部分内容每2周考试一次,学生学习基础医学部分内容一年后就参加类似于国内执业医师的全国性统一考试,2次机会,没考过直接退学了。因此,我们针对乳糖操纵子正负调控机制和历年来考试中学生多选题失分较多,安排两道单选题和两道多选题,先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在问卷网回答,然后教师现场直接在问卷网查询学生答题结果,查看学生掌握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
5提纲挈领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小结是对一堂课内容的简要概述,也是对一堂重难点内容的再次强化,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掌握。在进行乳糖操纵子讲述过程中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概述乳糖操纵子结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和CAP蛋白的正调控作用。这样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后可以提出一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人体中是否有乳糖代谢相关的酶?该基因在东亚人群和欧美人群中的表达调控特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不少同学喝牛奶后有轻微的腹泻呢?”这个问题既和本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后有什么用?”的疑惑。
6结语
上好一堂生物化学课,授课教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查阅大量文献,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维定式,一般课堂教学设计时以教材中的章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往往涵盖3~5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感觉非常凌乱、不系统,无法感受到那些内容是重点内容,往往老师在讲课时常常强调这里是重点啊,但是几分钟就讲完了,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因而我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节课作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进行“深雕细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本节内容为例,我们先后设计了5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且问题一环扣一环。此外,要充分利用小结的机会,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最后,再提出与本教学内容和大家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和大家的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抽象的、无用的。
参考文献
[1]李崇奇,张晨岭.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5):22-25.
篇4
【关键词】初中生物;现代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想,就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部分生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全面强化,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奠定基础。所以初中生物教师要想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支持,就应该尝试探索相应的教学优化措施,设计合理教学方案,保证生物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强化。
一、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初中生物教学的演示性工具,提升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具有一定演示文本的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实践中教师借助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设计进行合理规划,能够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者多媒体教学素材库,适当的选择部分内容融入到教学讲解活动中,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的设备按照课程教学要求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在课堂上为学生演示,让学生能够对相关教学内容形成更为直观、系统的认识,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效果。如在对“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部分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传统教学方式很难向学生明确的呈现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式,学生的学习效果不够理想。而借助信息技术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关于红墨水进入到茎的试验后,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演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进而对“植物茎内确实有专门运输水的结构”这一关键性问题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转变抽象的教学讲解为具体的教学演示,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初中阶段的生物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想提升教学效果,就应该在制定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唯有保障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强化[1]。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三、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教学进行优化,逐步提升实验效率
在初中生物教科书中教科书编撰人员为了能够保证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相应的培养,还设置了一系列科学探究活动,并且很多实验探究性活动都需要学生借助实验操作来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部分初中学校中受到学校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无法为学生提供实验学习的条件,甚至造成部分探究性课程流于形式,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而此时初中生物教师可以尝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组织开展实验教学活动,让无力承担实验教学任务的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实验演示视频,并在电脑上模拟实验活动[2]。这样学生能够对不同部分的实验内容形成更为系统的认识,学生的实验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显著的提升,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针对观察鸽子解剖实验、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观察鸡卵的结构实验等类型的实验,教师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演示活动让学生模拟实验流程,进而获得一定的实验体验,保证学生的实验能力也能够得到适当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实践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设计能够促使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显著的提升,学生的生物知识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生物知识产生着相应的积极影响。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并尝试以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手段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为学生生物素养的培养提供相应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源媛.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以“能量的释放和利用”(第1课时)为例[J].生物学通报,2016,51(4):21-24.
篇5
关键词:生物化学;乳糖操纵子;教学设计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现象本质的一门学科,也是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科学研究的工具学科。该学科对于培养农林医药院校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由于生物化学学科非常抽象,主要是阐述体内蛋白质、DNA和RNA以及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导致学生很难理解,使得生物化学课程成为农林医药院校最难学、不及格比例最高的学科之一。尽管在当前的教学改革过程中,以PBL为主导的理学教学方式[1]和以任务驱动型教学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式[2]对于实现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提供了新的教学方法,但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讲授法授课模式仍然是无法替代的。因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能够深入浅出的将复杂的机制通俗化,一直是生化教学老师不懈的追求。本文以较抽象的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乳糖操纵子为例,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阐述如何进行生物化学教学设计。
1设疑导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由于乳糖操纵子内容非常枯燥,而且比较复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先给学生讲述一个现象(给出一张细菌生长曲线图):当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的生长曲线不是大家熟悉的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而是出现了2个对数生长期,中间有一个迟缓期。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接着给出一张细菌培养基中糖消耗曲线图,学生就会分析发现第一个对数生长期主要是培养基中的葡萄糖被消耗了,而第二个对数期是乳糖被消耗了。那么为什么葡萄糖和乳糖分别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细菌生长对数期会被消耗呢?学生通过前面代谢部分的学习,一般都明白代谢葡萄糖和乳糖都需要酶,而且需要的酶不同,第一个对数期细菌体内有分解葡萄糖的酶,第二个对数期有分解乳糖的酶。也就是说培养基中同时含有葡萄糖和乳糖时,细菌优先利用葡萄糖。那么这是为什么呢?最后给出细菌生长过程中lacmRNA、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此时学生会发现乳糖代谢的基因——lacmRNA并没有表达,而且对应的基因表达产物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含量也很低,所以第一对数期不能分解乳糖,只有第二对数期才能分解乳糖。那么细菌体内如何实现这一复杂的基因表达调控过程呢?通过4次层层设疑,抽丝剥茧,引出乳糖操纵子的调控机制,大部分学生会好奇细菌是如何实现这一复杂调控过程的。
2始终围绕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现象进行授课
通过前面3张图片的讲解,学生发现当培养基中只含有乳糖时,乳糖代谢相关的2个酶β半乳糖苷酶和β半乳糖透性酶产生了,而且编码这2个酶的lacmRNA也表达了。由此就引入了诱导表达和操纵子这两个概念。诱导表达就是加入代谢物后基因才开始表达;而操纵子就是一个lacmRNA产生2个以上的蛋白质。接着详细讲述乳糖操纵子的结构、操纵子中每个元件的功能。而且指出1961年,Jacob和Monod提出的操纵子模型在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控机制中具有普遍性,并于196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然后讲述为什么培养基中含有乳糖时该操纵子才开始表达主要是由于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作用被乳糖诱导后解除。同时在讲解过程中要结合蛋白质和酶的变构效应,讲解阻遏蛋白与乳糖结合后结构改变不能与操纵序列结合,这样学生与前面学习到的知识融汇贯通,方便学生理解。乳糖操纵子阻遏蛋白的负调控机制只解释了只有在乳糖存在是乳糖代谢相关酶才开始表达,因而此时接着抛出另外一个疑问:为什么培养基培养基中同时存在葡萄糖和乳糖时,乳糖代谢的酶并没有被诱导呢?是不是还存在其他调控机制呢?由该疑问引出CAP蛋白的正调控机制,同样的CAP蛋白存在与cAMP结合后的变构效应导致功能改变的现象。最后总结过程中强调阻遏蛋白的负调控与CAP蛋白的正调控协调调节乳糖操纵子的表达过程,也解释了为什么“只有在培养基中不含葡萄糖、只含有乳糖时乳糖操纵子才开始表达”这一中心问题。
3侧重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知识拓展
知识拓展应该注重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更加强调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强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而在讲解完乳糖操纵子结构后,应当教会学生如何可以从GenBank中查询下载到该序列,如何找到乳糖操纵子结构中的各个调控元件和结构基因。学生一看非常直观,而且会有许多新发现:调控序列实际上很短,只有几十个碱基,而结构基因很长,有几千个碱基;阻遏蛋白结合的操纵序列和RNA聚合酶结合的启动序列实际上是重叠的;lacZ、lacY和lacA基因之间实际上有间隔序列;阻遏蛋白基因不隶属于乳糖操纵子,是独立转录的。通过教会学生如何使用GenBank查询下载序列,既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又可以“做中学”,有不少新发现,而学有余力的同学课后就会查找文献,更深入地了解原核基因表达调控的特点及机制。同时在知识拓展时还要强调新进展,强调这个领域中目前的创新性的成果。如我们讲述了Bhogale等2014年发现在大肠杆菌中,乳糖操纵子有非诱导状态转化为诱导状态,不仅与阻遏蛋白在操纵序列的解聚相关,同时与阻遏蛋白与操纵序列解聚的周期相关。学生会发现这样一个经典的模型,直到今天都在不断发展、不断完善,有力于培养学生学无止境的学习品质和创新精神。
4围绕重点、难点进行强化训练
大学的教学课堂要不要进行强化训练,一直以来都饱受争议,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过去在高中阶段长期深受“填鸭式教育”和“应试教育”毒害。但是我们认为课堂上适当的强化训练还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本校教师赴美国犹他大学访学后发现,国外的医学院考试是非常多的,生物化学部分内容每2周考试一次,学生学习基础医学部分内容一年后就参加类似于国内执业医师的全国性统一考试,2次机会,没考过直接退学了。因此,我们针对乳糖操纵子正负调控机制和历年来考试中学生多选题失分较多,安排两道单选题和两道多选题,先让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在问卷网回答,然后教师现场直接在问卷网查询学生答题结果,查看学生掌握情况,与学生一起分析回答错误的原因。
5提纲挈领进行小结,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小结是对一堂课内容的简要概述,也是对一堂重难点内容的再次强化,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性掌握。在进行乳糖操纵子讲述过程中可以自己制作一个简单的动画,概述乳糖操纵子结构、阻遏蛋白的负调控和CAP蛋白的正调控作用。这样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个整体性的认识,不至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然后可以提出一道思考题供学生课后研究性学习:“人体中是否有乳糖代谢相关的酶?该基因在东亚人群和欧美人群中的表达调控特点有何差异?为什么不少同学喝牛奶后有轻微的腹泻呢?”这个问题既和本节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又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解决学生“为什么学?学后有什么用?”的疑惑。
6结语
上好一堂生物化学课,授课教师需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查阅大量文献,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传统高校教师教学过程中,由于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思维定式,一般课堂教学设计时以教材中的章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往往涵盖3~5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学生在一节课的学习中感觉非常凌乱、不系统,无法感受到那些内容是重点内容,往往老师在讲课时常常强调这里是重点啊,但是几分钟就讲完了,学生根本没有听明白。因而我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一节课作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从导课、授课、知识拓展、强化训练、小结5个环节进行“深雕细琢”。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本节内容为例,我们先后设计了5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而且问题一环扣一环。此外,要充分利用小结的机会,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整体性的认识。最后,再提出与本教学内容和大家日常生活都密切相关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明白生物化学和大家的生活其实是密切相关的,而不是抽象的、无用的。
参考文献
[1]李崇奇,张晨岭.PBL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05):22-25.
篇6
关键词:高中生物 教学设计 系统优化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封闭,缺乏科学思想;技术至上,忽视情感和目的;对学生关注不够,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缺乏对教学设计目的性的认识。科学思想指导教学设计,并不是照搬全抄所构建的模式,而是要结合教学实践活动。同时,必须结合当今一些主流的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以及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去借鉴。理论和实践表明,教师在课堂优化设计时应该从整体出发,增进教学活动的效率。因此,在构建教学设计模式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出了高中生物学教学设计的一些原则并提出了一些策略。
1.把握好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和有序性特点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应该较容易提出问题,但是综观生物学教学的现状,我们会发现,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接受现成答案,而不是主动提出问题。《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所以无疑要求教师首当其冲就要转变观念。改革原有的教学方式。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有个别学生会提出一些问题,由于有些问题可能和教学内容和进度不符,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教师没做解答或三言两语地打发,没有给与这些提问题的同学以充分地肯定,打击了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整体性是教学设计的核心。要系统的优化教学设计首先要选取恰当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逐级展开教学设计,其次还要把握教学进度、教学难度和广度等因素,在此基础上适度地加以组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整体控制。如,在进行必修I中相关“蛋白质、糖类、核酸”等高分子化合物时,传统的教学就是逐个逐节从基本单位-聚合方式-空间结构,从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进行。学生在学习时枯燥无味,原因是教师缺乏对知识系统的优化设计。教师应该先给学生引入生物体内高分子化合物的共性,从开始强调“蛋白质、淀粉和核酸等都是由小分子聚合在一起形成的具有空间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高分子化合物”。剩余的完全可以交给学生研究讨论,逐级解决,老师只需要每节课给出相应的提纲,在学生出现困难和遗漏时能够“锦上添花”就足够了,即节省了时间又增进了学生的自主与合作。
就教学设计的有序性,如,在“基因表达和中心法则”的讲解时,完全可以设计一个基因,黑板上画出细胞核和细胞质,让学生在“严格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基础上自行演练基因的表达,体验基因表达的有序性,教师再从参与的细胞结构和载体等方面综合表述。让学生体验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和有序性,实现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
2. 把握好教学优化设计的开放性和有机关联性
教学设计过程需要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也要考虑教学环境。生物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坚固的实体,生物教学过程中各要素都是开放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应是封闭的和僵化的体系,课堂教学方法也没有固定的模式,学生接受知识也是多渠道的。针对不同的课时内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各要素又是相关联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带动学生,学生之间也相互带动相互影响。教师和学生等教学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生物教学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的作用。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如,针对学习目标,教学设计要监测教学过程对学习目标的达成效果。
3.重视教学设计的目的性,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在生物学教学设计全过程中,教学设计的目的性是第一位的,它对整个教学过程起着定向、定量、定度的作用,即教学设计向哪个方向走,它怎样符合大纲的要求、教材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能否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教学设计中关于学生的交流,教师必须抛弃“竞争-淘汰”的观点,让学生在交流中形成正确的“竞争-合作”的循环机制。
4.一些具体的教学优化
(1)优化语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要求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鲜明的教育性、丰富的情感性、生动形象,具有节奏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加上巧问巧答,精妙的过渡语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并产生对自己语言优化的渴望和行动。
(2)优化课堂内容,突显重难点。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重构教学内容,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掌握。
(3)优化教学环境。科学安排时间,努力给学生创造各种宽松时效的教学环境,充分利用课堂和教学资源。
篇7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 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概述
有意义学习理论是奥苏泊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而提出的。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实质性联系的过程,其心理机制是同化。奥苏泊尔还提出,有意义学习需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在认知维度上,学习内容本身具有一定的逻辑意义,并且能够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第二,从情感维度上.学生需要有一种有意义学习心向,能够在心理上积极主动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
二、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
著名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说过,“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介,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因此要完成有意义学习对生物教学的指导意义,研究如何利用理论指导实践、结合生物学科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十分关键。下文将探讨基于有意义学习理论如何进行生物学科教学前、中、后三个阶段的设计。
(一)教学前:分析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教学前。教师不能拘泥于一节课的内容。需要整体把握教材并理解教材内容、特点及结构体系,帮助学生搭建同化桥梁,并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发展水平,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二)教学中:运用有意义学习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学生学习内驱力,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完成新旧知识间的链接,帮助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
1.注重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加强学习动机内驱力
生物知识应该是贴近生活的。生活亦是生物知R重要的应用场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日常生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以加强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增进学生与知识间的熟悉度。增强学生学习动机内驱力。帮助学生形成有意义的学习心向。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节中,为解释细胞吸水、失水现象,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包素馅水饺时常有水分渗出,水分从哪里来?”;“瓜子嗑多了,嘴巴会变皱起皮,这是什么原因呢?”以此进行情境导入,贴近生活,加强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使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提供先行组织者。促升知识的迁移能力
先行组织者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与新知识有关的其他知识,提供脚手架,在“已知”与“须知”间搭建桥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对其呈现的顺序进行合理安排。同时教师要注重多种先行组织者的综合呈现。例如,在《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一节,讲解影响酶活性条件时,教师提供陈述性先行组织者,向学生讲述在切洋葱时。洋葱会释放出一种叫作蒜氨酸酶的酶类物质。这种酶便是引起我们流泪的原因。将洋葱浸入热水中3min或放在冰箱保鲜室冷藏几个小时再切,可以改善切洋葱流眼泪的状况。“为什么热水中浸泡或冰箱中冷藏一段时间会解除切洋葱流眼泪的困扰呢?哪些因素影响了蒜氨酸酶的活性呢?”通过提问帮助学生搭建新旧知识间的桥梁。
3.教学后:减负精练,构建知识网络
教学前,教师已了解学生的前概念知识,并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建立同化桥梁。教学后,教师要精选练习,加强对概念的辨析,防止新旧概念的混淆。另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总结归纳,自主构建知识网络,加强新旧知识间的联系,避免机械记忆,实现有意义学习。
三、结语
1.适度把握深度与广度。预设学生发展渠道
教师传授新知识时,一定要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最近学习情况,适度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现阶段学习内容与之后所学内容的联系,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为学生预设发展渠道。
2.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拓展学生认知结构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分析教材时。注意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性。充分考虑学生原有认知水平。合理利用认知冲突,搭建同化桥梁。针对不同的学习类型,教师应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并选择合理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知识的顺应,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 教学设计 教学效果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1-0095-02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biological oxidation" based on the ideaof "learner-centered"
【Abstract】Biochemistry is one of the basic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the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Biological oxidation is a major chapter in biochemistry. According to the education idea of "learner-center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ideas shall be changed, as with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eaching activities. Based on familiar with th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adjust teaching contents, optimizing teaching plan, flexible use of various teaching methods, namely through scientific teaching design,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increasing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studying biochemistry and improving the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Biochemistry; Instructional design; Teaching effect; Teaching content
生物化学是中医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因其理论知识抽象、知识点分散及分子结构式多等原因,使得学生普遍存在畏学情绪。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本,
结合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对授课内容和授课过程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兴趣,增强其学习主动性。教学设计是根据相关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特定教学对象的学情,将教学诸要素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教学设计作为一种面向教学系
统、解决教学问题的活动,必须结合学习与教学理论,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外学习设计、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等进行科学规划,创设有效的教学程序,从而优化教学效果[1]。本文就以“生物氧化”一章的教学设计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教学目标
本章内容包括:呼吸链的组分及其功能、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呼吸链的种类、ATP合成的机制、ATP合酶的作用机制、跨线粒体内膜的物质运输、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以及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等重要内容。本章的教学目标可分为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个层次。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设置,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可以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保证。
1.知识目标
本章的学习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生物氧化、呼吸链、氧化磷酸化、高能化合物概念;生物氧化的特点;线粒体生物氧化体系(NADH氧化呼吸链、琥珀酸氧化呼吸链);(2)熟悉呼吸链的组分及其在呼吸链中的排列顺序;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3)了解体内ATP的生成机制;体内ATP的利用和贮存。
2.技能目标
使学生掌握生物体内生物氧化、ATP合成的机制、能量代谢等关键内容,使学生学会理顺知识脉络和知识前后联系的学习方法。此外,还可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相关知识来解释相关生理、病理现象的能力。
3.学习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深学生对本章内容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其学以致用的意识。将与中药相关的内容与本章内容结合,将科研思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素质,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1)呼吸链的组成;(2)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3)ATP的合成机制;(4)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
2.教学难点包括:(1)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2)ATP合成机制和ATP合酶的催化机制。
三、学情分析及教学预测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中医药院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医学专业的学生包括文科生和理科生,药学专业的学生均为理科生。理科生前期已学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学生已初步具备了相关基础化学知识,为本章的学习打下了基础。然而,文科专业学生的化学、生物学等相关理论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必须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学情,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修改教学设计,以提高教学效果。
本章知识点琐碎,应把握本章的知识主线,即呼吸链成分及其功能呼吸链成分的排列顺序呼吸链种类ATP合成机制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明确学习的重难点。
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可通过实验课对理论课内容加以验证,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勤于思考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本章的学习。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传授与启发并重,综合运用启发式、问题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让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使教学转向主动、双向、开放和探索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也得到进一步地开发和激活。
此外,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如图像、声音、视频等把呼吸链组分的结构和功能、电子传递过程,以及ATP合酶催化机制等微观复杂的内容直观地呈现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习效率。此外,将生物化学课程的各类教学资源如课程大纲、教学课件、教学录像和参考文献等在网络上公布,供学生在课外时间学习和观看,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延伸教学空间,使师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更加多样化。
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启发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互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加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
1.课时安排本章节共计4个学时,包括生物氧化与线粒体氧化体系的概述,安排0.5个学时;ATP合成机制、呼吸链的组分以及氧化磷酸化偶联机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共安排3个学时;化学渗透学说以及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安排0.5个学时。
2.教学安排课程内容开始之前,通过PPT向学生展示出医院的一张发电站和高铁的图片,然后引入线粒体与膜泡运输的图片:电驱动高铁快速移动,ATP释放能量驱动膜泡运输。通过两者结合引出本章内容,引起学生对生物氧化的学习兴趣。
第一节概述,主要介绍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可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如可向学生提问:我们为什么每天要吃饭?吃饭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跑步、打球等运动的能量从哪里来?先给学生总结生物氧化与一般氧化的异同,然后以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供能为例,导入生物氧化的三个阶段,将学生引入线粒体氧化供能的微观环境中。
第二节呼吸链主要介绍呼吸链的化学组成及其排列,着重讲解呼吸链的化学组成,如FMN/FAD、铁硫蛋白、泛醌、Cyt a/Cyt a3、CytbH/CytbL、Cyt c/Cyt c1。让同学们思考呼吸链的组分是怎么排列,是如何发挥作用?电子是怎么传递的?使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电位的高低决定了呼吸链组分排列的前后关系。随后,提示学生细胞质中NADH的利用方式。
第三节能量代谢,提出高能化合物的概念,并强调ATP的合成方式,进而提出影响氧化磷酸化的因素,此部分可结合实例加以讲解,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ATP的合成、利用和储存之间的联系?让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通过举例解答上述问题,加深学生对本章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四节非线粒体氧化体系,通过脂溶性药物和毒物在生物体内的灭活,以及甾醇类物质在生物体内的合成等案例讲解细胞色素P450、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
呼吸链组分的排列顺序和ATP的合成机制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内容,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结合线粒体结构特征,提出问题:氧化磷酸化是ATP合成的主要方式,是氧化和磷酸化耦联的结果,哪么这两个过程是怎么耦联的?APT究竟是怎么合成的?可以通过介绍Mitchell与1978年诺贝尔化学奖,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外学习设计
本章内容讲授完毕后,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归纳总结生物氧化的特点、呼吸链的组分及排列方式,并形成知识体系网络,写在一张A4纸上,要求学习委员收齐及时上交,以了解学生对本章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最终计入本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成绩中。
让学生参与相关的科研课题,学生通过查阅与生物氧化的前沿性文献,了解中药对生物氧化的影响,逐渐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交流合作,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与科学研究的兴趣。
七、教学评价
本课程采用形成性成绩和终结性成绩相结合的评分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由于本课程课时安排紧凑,理论课四节连上,个别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缺勤现象,为了杜绝此现象发生,给学生以警示,将出勤情况计入学生的形成性成绩中。此外,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写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减少学生敷衍甚至抄袭的现象,因此,把学生完成课下作业和实验报告的情况也计入形成性成绩中。
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避免了单一的考试评价所带来的考试舞弊、学生学习只注重成绩而不重视过程、师生互动不足等弊端,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八、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就是对教学实践的再思考,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老师的“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2]。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反思有以下几点:
1.在课前,授课教师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授课内容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修改教学PPT中相应的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2.由于本课程理论课授课时间较长,学生难免出现精力分散的情况,应适时穿插一些生活实例、小故事或向同学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能集中在课堂上。
3.应注意利用板书增加知识条理性,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
4.通过将一些生活现象及具体病例穿理论教学中,可以明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有效的教学评价,深刻的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康淑敏. 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 2012(5):59-67.
[2]闫学军,王雷震,汪晋宽.高校教师教学反思的障碍及对策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2):73-76.
基金项目:
2014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省级立项项目,名称:基于中药学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设计的研究,(编号:2014SJGLX231);
2015年度河南中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名称:冬凌草叶片发育显微观察及其转录研究(编号:CXXM[2015]0141);
篇9
关键词: 生物学 课堂活动教学 教学设计 案例研究
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颁布以来,新的课程理念、课程观、教材等不断涌现,有学者明确提出“新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1];学校教育中的课程形态主要是以活动的形式存在[2]。
我们通过对N市具有代表性的中学生物学教师的调查发现:自新课改以来,83.3%的教师认为在教学内容、课堂组织及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明显改变;课堂教学活动除了常规的讲授、演示及课堂练习等类型外,有83.3%的教师会组织“课堂讨论”活动,75%的教师会组织“观看影视录像”活动,50%的教师组织过阅读活动,25%的教师组织过辩论活动活动;分别有16.7%的教师组织过游戏类、或知识抢答、或小组比赛;只有8.3%的教师组织过角色扮演。
课堂活动教学已经成为生物学科教学的新常态。
1.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内涵
“知行学说”是我国活动教学思想的本源,并认同知行统一。在《实践论》中对知行进行了辩证分析,强调教育要重视学生的实践,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在西方,活动教学始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的兴起,反映在教学上要重视儿童个性、人格和学习兴趣。活动教学思想在西方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如卢梭的“自然主义”、杜威的“做中学”、皮亚杰主张从活动中学等。
根据活动教学视野中活动的特点和生物学科的特征,我们认为:生物课堂活动教学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以生物学知识为载体,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主动感受和体验生物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丰富学生情感,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形式。它是活动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设计与案例
根据中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通过文献法,并结合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中学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分为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探究型三种类型。
2.1语言交往型
语言交往型活动是基于师生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对话双方角色互为主体性,主张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共同交流、相互促进、教与学相统一的交互影响的过程。在表现形式上,语言交往性活动可以分为:游戏型、表演型和竞赛型三种形式。
2.1.1游戏型活动
游戏型活动教学是指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并适当安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包括拼图游戏、填字游戏等。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游戏活动―创设情境―开展游戏活动―总结。
例如,“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确定游戏活动),在分析各个经典实验时,学生已初步领悟到蕴含其中的科学思维方式,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出示其对应的英文单词ask,think,try,run,answer,catch the truth,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拼字游戏(游戏活动)。学生会惊奇地发现,每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连起来就是Attract(“吸引”的意思)。总结并引导“正是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吸引着一代代科学家不畏艰难,奋勇探索,从而推动着人类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3]。该环节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人类已经完全了解和掌握了光合作用吗?能否人为提供CO2和H2O,在光照后产生O2和有机物呢?
在生物学教学中,消化和吸收[4]、生物生存的环境[5]、遗传基本规律[6]、减数分裂[7]等,都可以穿插运用游戏活动教学。
游戏型活动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优良的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心理因素协调发展。但开展游戏型活动教学要依据生物学课标的要求,制定具体目标,挑选合适的游戏种类,设计游戏活动过程,研究游戏如何突破教学重难点,等等。老师要及时指导,教会游戏方法,纠正错误、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必要时,教师亦可参与游戏,融洽师生情感。
2.1.2表演型活动
表演型活动教学是指从学生实际生活体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查阅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设计剧情,师生参与表演的活动教学方式。包括角色扮演,讲故事等形式。
游戏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表演―角色分配―开展表演活动―总结评价。
例如,“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就可以尝试应用角色扮演活动教学。在课堂上,先利用课件展示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课前安排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接下来进行各种器官的认识,采用角色扮演与教师点拨相结合。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争相发言,并进行表演。首先角色A带着道具走上讲台:大家好,我是五官之一的鼻,别小看我哦,离了我可就遭了,为什么呢?一是不美观,二是我还是呼吸的起点。我有两个孔是与外界相通的,并且在孔内就是我的腔,在腔内有黏膜,在黏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腺,黏液腺能分泌黏液,别以为黏液讨厌,它可是保护神,在大冷的冬天,寒气逼人,阵阵冷空气从我的鼻孔吹入,是我分泌出的黏液慢慢温暖它,并吸取了部分灰尘、细菌,空气变得温暖、湿润、清洁了,减轻了对肺的刺激。还有,我的腔上部黏膜内有许多嗅细胞,能够感觉周围的香味、臭味,我的贡献可大了。接着,及时展示了“鼻”的课件,并点拨了相关知识,学生基本掌握了基础知识。接着分别是角色B(扮演咽喉)、角色C(扮演气管)、角色D(扮演肺泡)上台表演。等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对各角色扮演的效果进行评价与奖励,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积极性[8]。
在生物学中,如在学习“光合作用”后,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袁隆平与贾思勰进行超越时空的对话表演。当然,蛋白质分子的结构[9]、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10]等难点内容也都可以运用表演活动教学。
表演型活动教学既可以活跃学习氛围,加深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了解;又有利于完成对原有知识的重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更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表演型活动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有趣味性和表演性的教学内容,并进行实时指导。
2.1.3竞赛型活动
竞赛型活动教学是指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以掌握生物基础知识为目标,通过竞赛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记忆思维,让学生更快更主动地掌握生物学知识的教学方式。包括必答题、抢答题、猜谜游戏,也包括与电视节目(如开心辞典等)相结合的形式。
竞赛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设计竞赛活动―制定竞赛规则―开展竞赛活动―总结评比。
例如,在学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的复习小结课上,可以借鉴江苏卫视的益智答题类节目《一站到底》的比赛规则,设计“一站到底”竞赛活动。把全班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包括必答题、抢答题、读图分析题等形式,难易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学生已经事先得知要进行游戏比赛,在课前就做了充足准备。在竞赛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效果出奇的好[11]。
其实,在学完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时,教师可采取知识抢答的方式进行复习;微生物的代谢[12]、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13]等内容中也可以应用竞赛型活动教学。
竞赛型活动教学可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机会,并训练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竞争意识。但在开展竞赛型活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出好竞赛题,设计好竞赛环节,也要注意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强调竞赛的娱乐性,力争全员参与。
2.2操作体验型
操作体验型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活动方式。根据操作过程中的不同方式,可分为制作型和观察型等。
2.2.1制作型活动
制作型活动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动眼、动手、动脑,运用于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包括制作模型和实物模型等。
制作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材料准备―开展制作活动―作品的展示与评价。
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制作,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制作程序,如结构模型的大小(包括高度与直径的比例),确定使用的材料,讨论设计方案,确定制作模型的实施过程和具体分工,结构模型的检查与修补,展示制作成果,开展交流活动等。通过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学生对DNA分子组成这一部分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为以后学习遗传信息的传递及遗传信息的表达、基因突变、基因工程等知识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14]。
在生物学中,细胞亚显微结构模型的制作、草履虫模型制作[15],设计并制作生态瓶[16]等知识都可以应用操作型活动教学。
生物模型的制作,有助于将书本知识立体化,易于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制作技能和创造力。但在开展制作型活动时,由于制作需要较多的时间和准备,老师应事先布置制作任务,作品的原料必须比较容易找到。尽可能在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作品,并做好评价与评比。因耗时耗力,制作活动不宜开展过频。
2.2.2观察型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是通过学生观察生物学模型或生物学现象及其过程,从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
观察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确定观察目标―实施观察―记录观察结果―交流与表达。
例如,观察植物种子的结构,为了让学生正确地区分出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采用让学生做贴画的活动。把种子各部分的名称做在一张纸签上,再让学生利用纸签去贴。这个观察游戏活动成本投入很少,而产出却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感兴趣。在动手、动脑过程中,学生对种子的基本结构有了从局部到整体的认识,通过观察,区分出了两种种子的不同结构,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17]。
在生物学中,血液循环图解[18],花的结构[19]等都可应用观察型课堂活动教学。
观察型活动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第一手资料,发展科学思维,学会实践方法,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但在观察时,教师应明确目的,切忌让学生漫无目的地随便观看,并引导学生运用自身感官或科学观测工具进行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通过讨论共同解决。观察后应及时总结,共同讨论。
2.3探究型
探究型活动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选择研究方向,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搜集、查阅、处理信息资料等多种相对独立的探究活动。
探究型活动教学的设计步骤:提出问题―自主、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例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教师首先让学生回忆内环境的三个理化性质及其正常值范围,然后展示“问题探讨”――血液生化六项检查化验单,先说明各检查项目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然后提问: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正常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从化验单上看,哪些成分超出了正常指标?(学生积极分析数据,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学生:我发现化验单上除了血清葡萄糖和甘油三酷超标外,肌醉测定值也超出了参考范围。但奇怪的是在肌配的后面没有注明超标的箭头符号。是不是教材印错了?
学生继续追问:老师,肌配是什么?它怎么产生的?肌配超标了此人的健康会出什么问题?
“老师,为什么在抽血查肝功前不许进食呢?”
在经过一阵热烈讨论后,教师请学生总结刚刚讨论的内容,得出结论:“内环境的化学成分也应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如果超出正常范围,将意味着人体某些器官的机能改变。”[20]
在生物学中,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21],DNA分子结构[22],种子萌发过程[23]等重难点内容也能可以应用探究性活动教学。
探究型活动教学可以突破传授知识结论的倾向,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寻求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但在实施探究型活动教学时,教师需要把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解决,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学会推理和验证的方法。
总之,教学是一种活动。虽然探究型活动教学有许多优点,但对学生的要求较高,耗时也较长。因此,它必须与语言交往型、操作体验型活动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发挥各种生物学课堂活动教学的优势。在新课程教学活动方式多样化的今天,只有取长补短、优化组合,才能真正把生物学课堂教学组织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参考文献:
[1]李秋菊,关文信,著.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
[2]周先进,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是什么[J].天中学刊,2008(3): 8-10.
[3]姚亭秀,韩宏杰.“光合作用探究历程”的教学设计[J].生物学教学,2014,01:36.
[4]邱燕华.“游戏”让初中生物课堂充满活力[J].成才之路,2014,26:48-49.
[5]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6]刘爱菊.游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生物学,2009,07:16-17.
[7]童春水.高中生物游戏教学法[J].中学生物学,2003,01:17-19.
[8]叶桂金.角色扮演教学法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16:150.
[9]张宝平.表演展示激活高中生物课堂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3,42:195-196.
[10]雷美华.不费“力”的学习――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表演”的魅力[J].新课程(中旬),2013,05:82.
[11]黄裕花.游刃有余,戏动人生――生物游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高考(综合版),2013,10:69-70.
[12]夏虹,韦慧彦,王育水.探索生物课堂教学的新形式――竞赛式教学[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0,02:46-47.
[13]陈文娟.别开生面的生物课堂导入――血疑、原音重现、开心辞典与寻宝[J].中学生物教学,2011,03:45.
[14]王晓玲.使学生灵巧的双手动起来――生物模型制作竞赛活动的启示[J].生命世界,2009,12:80-82.
[15]李智苹.生物模型制作――开启学生创造力的大门[J].中学生物教学,2011,05:23-24.
[16]任守运.高中生物新课程中“模型制作”课题教学建议[J].中学生物教学,2012,09:43-45.
[17]谢鸿章.初中生物游戏教学例谈[J].学周刊,2012,09:176-177.
[18]张先桂.观察活动与观察能力培养[J].生物学教学,1998,09:11-12.
[19]郭佳.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生物技术世界,2013,01:121.
[20]马婧.高中新课程生物探究教学案例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
[21]薛密.高中生物指导性探究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2]张晓燕.高中生物探究活动中的问题设计策略初探[J].中学生物教学,2013,08:21-23.
篇10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生物教学 探究式教学
生物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课程,其内容本就是带着学生感受一个个科学探究的历史。学生在高中生物的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知道生物学科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在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全方位调动学生的感官,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素养。
一、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探究性教学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活动准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带着学生感受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那些结论和规律都凝聚着无数科学家的探索和思考。高中生物课堂其实每一节课都可以进行生物探究,让学生沿着前人的脚步感受、探索科学,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去研究问题。美国探究教学专家萨奇曼曾说: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他们会想方设法弄清这些新奇的事物的背后空间发生了什么。[1]
教师应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多设置一些环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模式就是探究式的教学,而教师要设计这样的课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和环境。
二、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1.教学内容的选择
高中生物的探究性学习是依据教材内容进行的,正确的课堂教材内容的选择是进行设计的关键。笔者认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开放性、可行性、实践性。
开放性就是要求教材的内容不拘泥于课本,而是具有一个生活化的舞台,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打破科学和学科的限制,将探究的事物联系生活、联系科学。比如在学习酶的活性这一章节的时候,学生对于酶的理解可能很陌生,但是学生肯定了解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洗衣粉,当需要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温度影响酶的活性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实验发现洗衣粉清洗污渍在不同温度下的清洁度,得出结论。从实验的器材,即洗衣粉、布、一些容器,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实验具有非常高的可行性。这样的实验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开展了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性就是强调学生需要自己去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运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使他们手脑并用,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锻炼动手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敢于创新的品质。[2]
2.教学模式的选择
抛锚式教学理论是由约翰·布朗斯福特领导的温比尔特认知与技术小组开发的,强调教学情境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中探究事件、解决问题。[3]事件或问题被称作“锚”,当教师“抛锚”给学生一个确定的事件或问题的时候,也就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在抛锚式教学模式下,可能教学需要被分成几个部分。
首先教师需要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一个类似于真实的情境。在这个情境下,选择一个和生活、教材密切相关的话题,当然这个过程最好的方式是由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这就是“抛锚”的过程。当学生发现问题之后就要学会如何解决问题,教师的任务是提供相关的线索,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但是由于学生的认知、资料、实验误差,使得学生之间的结论存在差异,这时就需要学生进行再一次的验证和讨论,只有在反复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更深入地解决问题。
3.教学评价的选择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根据“考试导向”的原则进行评价的,重视结果而忽视了探究的过程。新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探究评价。[4]首先应该结合探究的全过程,评价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挖掘学生探索过程的闪光点,比如有的学生擅长收集资料,有敏锐的嗅觉,能够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有的同学的动手能力比较强,还有的同学基础比较扎实,善于联想问题,对实验进行总结也比较全面。另外,教师不能只考虑学生对于实验的热情和参与的程度,还应该留心观察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心理体现。只有对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评价,才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总结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生物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通过增添一部分探究性实验的内容,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综合能力。[5]教师一定要认真理解和贯彻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克服误区,不断发展自我,实现自身的价值。在实施探究性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构建活力高效的课堂,在良好的环境下,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生物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海勇.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模式初探[J].成功(教育),2012(10):56.
[2]陈锦章.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策略探究[J].福建论坛,2007(04):134-136.
[3]伍向英.新课标下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初探[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04):72-75.
- 上一篇: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设计
- 下一篇: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