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地理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篇1

[关键词]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3009102

校本课程是新课程体系之中的三大课程模块之一。地理校本课程可开发的领域很宽广,实用性强。在地理校本课程开发方面要研究的内容较多,比如校本教材的选材与编写、课程的宗旨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实施对策等等。校本课程开发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需要,具备发展多元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等特性。地理学科在中学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逐渐得到重视。在高考的影响之下,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学科列为中考科目,我们应紧紧抓住当前的有利条件,构建初中地理校本课程。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育教学要联系实际,让我们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基层教师可以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探索欲强的特点,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合理地、有效地穿插乡土地理知识,让乡土地理走进初中地理课堂,从而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优化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关于地理学科校本课程构建的几点思考。

一、地理校本课程在地理教学中的定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初中地理教材由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省区教材和校本教材三者共同组成,其中校本教材由各级学校灵活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组织编写,不做统一要求。国家为校本课程的构建留下了足够宽广的发展空间,我们教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根据现行国家统一编写教材的指导思想和理念,体现自己的课改意识和能力。

初中地理校本课程应关注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我们教师平时在完成统编教材内容教授的基础上,做好选修和活动课的设计安排,更能提高地理教学效果。校本课程作为统编教材教学的补充,应该开设选修课和活动课。所以一线教师应把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选修课、活动课的校本课程定位,尽量避免和统编教材的雷同或冲突,体现出校本课程灵活机动的设计思路。

二、校本课程教材类型的选择

根据校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校本课程的教材在类型上有几种选择。第一种是教科书型教材。它设计出一定方向的研究或活动主题,还列举翔实的资料,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活动课,让学生乐此不疲地参与其中。第二种是教参型教材。它的编写和教材内容设计主要是从教师组织教学的角度考虑,强调教师对校本课程的实施、活动的开展。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它主要是对教师的教学思想进行引领和校正,教材的内容主要是活动的设计和选修课题的选择等方面。第三种是资料型读本教材。它突出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等一切可用传媒,收集广泛、有趣而翔实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具有可读性和教育性的资料素材,要求资料必须具有科学性、广阔性和趣味性,体现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第四种是练习型教材。它相于课后练习册的作用,教师思考的是为学生设计出一套围绕一定主题活动的练习内容。考虑到地理学科已成为中考科目,练习型的教材还要为中考做好服务,使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巩固知识、锻炼能力。

三、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把选修课、活动课作为校本课程,在设计思路上应始终贯彻新课标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为选修活动课的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参考。我们回过头看看以前各种类型的教材,大多以讲授知识为主,教师都心知肚明这是注重应试能力的培养。如今,校本教材的编写应该克服以往的条条框框,要充分体现新课标的精神和信息整合的课堂特色,最终实现指导思想和教材编写思路的重大变革。所以校本教材的编写应以活动课思路设计为主,通过开放式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

校本课程教材应能够对现行国家统编教材进行补充和拓展,内容要根据基层学校的实际需要进行编排,教学操作起来要容易,各个模块内容之间可以相辅相成又相互独立,方便教师灵活地选取内容进行地理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家乡乡土地理的特点,用乡土地理知识来丰富课堂教学。比如,人教版八年级有一节课是“水资源”,笔者所在学校带领学生考察本县城的鉴河,引导学生认识水资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乡土地理注重的不再是死板的课本知识,而是和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学生可以直接体验感受。

1.课程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地理是兼具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绘制学校所在地的示意图”“开展关于乡土地理的野外考察以及社会调查”等活动建议,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把课本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效结合,让学生能够更多更好地了解家乡,了解自然,了解自然赋予我们的东西。开展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形成的过程,增强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2.课程设计要体现必要性

课程内容要提供给学生的地理知识应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让学生学到地理知识和技能,了解家乡地理,增强其生存能力,这就是它的必要性的体现。教师应适时结合乡土地理知识进行讲解,比如如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等,这样还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并对国家的统编教材起到及时的补充作用。

3.课程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所谓开放性,即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密切联系,尽量做到教育资源共享。要求教师在安全的条件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教学形式开放而不受拘束,在大自然中教学,但也要注重教学效果。

4.课程设计要体现综合性

地理教学要突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地理现象和问题,逐步形成对地理事物的综合性特征的认识。例如以“德保县”为例教学区域地理,教师可展示中国地图和广西地图,让学生观察、分析本县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将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教师提供有关的百姓生活、文化习俗、农业生产等资料,学生整理记录下来,想一想自然条件在哪些方面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都得到了炼和提高,而且学会了运用课本知识解决身边的问题。

四、校本课程开发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没有科学性,课程开发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它的基础。学校开设选修活动课,教师选择内容时要考虑到知识的科学性,不能犯科学性错误,但内容可以丰富多彩,如寻找北极星、北斗星、行星,观察日食、月食等。通过选修活动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上有所拓展,获得更多知识。

2.趣味性原则

百色市在2010年已将地理列入中考范围,学生在八年级结束的时候,与九年级参加中考的学生同时间进行地理中考,实行50分制。教师在设计地理校本课程的选修活动课时,在考虑对提高学生成绩的作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趣味性,以趣味导学,让学生对学习地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观刺激。校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物、有色、有形,寓教于趣,寓学于乐,帮助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在中考中创造佳绩。

3.可操作性原则

校本课程中选修活动课教材编写的目的是提供参考,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操作层面上,要考虑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可操作性,紧紧抓住教学重点和疑难问题,考虑备课、导入等常规教学环节,为学生的拓展学习提供方向。

4.新颖性和拓展性原则

篇2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与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关一系列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整体性原则、突出特色原则以及合理性原则,然后又进一步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课程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两点问题,即: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两点,希望能够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高效开展能够有所启发或帮助。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初中 课程开发 开发原则 注意事项

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功与否对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一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也不例外。因此,本文就针对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探索与分析。

一、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性的原则

虽然说,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及地方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之间均有所区别,但是这三者并不是对初中体育课程内容的实质性的分割,而仅仅是在课程管理体制上所做出的一种划分方式。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局限于某个框架或者是某个领域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来看待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树立整体的课程开发理念,从而确保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不但能够与学校课程保持整体和连贯,还能够兼顾校本课程灵活性和特色性的要求,让所开发的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与国家所规定的初中体育课程和地方所规定的体育课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二)突出特色的原则

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遵循突出特色的原则,主要是指的两个方面:一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当地的特色。如:当地的民族体育特色、当地的经济文化特色或者是当地的教育特色以及地理环境特色等等,将这些特色性的资源融入到初中体育校本课程体系之中,以使所开发的体育校本课程符合当地的实际且能凸显当地的特点;二是,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突出本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要立足于学校实际,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并且尽可能的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开发具有学校特色校本课程,使得学校的体育教学活动也更具特色性。

(三)合理性原则

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所开发的校本课程要能够与国家以及地方的初中体育课程相互衔接、相互融合,且能够在有效衔接和融合的同时,能够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除此之外,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合理性原则,还涉及所开发的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具体来说,也就是所开发的校本体育课程的内容,不但要符合本校初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还要能够在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同时,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培养。只有这样的能够将健身性、健心性、教育性和趣味性集于一体的课程内容才是符合校本课程开发要求的、最为合理的内容。

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一)注意纠正对体育校本课程的错误认识

虽然近些年来,随着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学校已经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关注的重点课题之一,而且也进行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验和研究,但是通过了解却发现,很多学校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错误认识,这些错误的认识均或多或少的影响了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成效。因此,为了尽可能的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有效性,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纠正这些对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知。

具体来说,常见的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错误认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是由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只要符合初中体育教学需求、符合初中学生身心特点,且具备良好的教育意义的体育活动均可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例如:少数民族体育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者是流传于民间的体育活动等等。在将这些具有特殊的新的体育活动内容纳入初中体育课程体系时,就避免不了要编写新的体育教材。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一种,并不能代表校本课程开发的全部,在体育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还有课程选择、课程整合、补充或是拓展等多种方式,不能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就简单的当作学校自行编制体育教材的工作;

二是,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就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课程。体育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提出来的。在校本体育课程中,课程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是学校,其相对于国家体育课程和地方体育课程而言,更具有开放性、特色性以及适应性,更符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能够更加充分的利用学校的体育教学资源,因此,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课程而将加以局限的方式是错误的;

三是,将体育校本课程与以往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等同起来。对体育校本课程另外一种非常常见的错误认识就是将体育校本课程当作是学校所开设的体育选修课或者是体育兴趣课,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按照传统的兴趣课的方式开设的,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初中体育教学的根本的目的出发,以致于让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失去了其应有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进行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为了注意防止并纠正以上常见的错误认识,学校应注意正确的宣传、指导以及监督。例如:可通过讲座、会议、论坛等多种方式就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进行学习和交流,以实现资源和经验的共享,以提高相关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水平,提高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二)注意提升体育任课教师进行课程开发的能力

体育任课教师是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参与者,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开发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发挥体育任课教师的作用,尽可能的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就要注意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

要提高初中体育任课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是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因素,也是影响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能否顺利成功的关键。因此,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一定要注意树立中缺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应从传统教学内容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施教者转变为研究者,只有这样真正从自身观念上发生相应的转变,建立起正确的校本课程开发意识,才能确保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

其次,要重视课程理论的学习。在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的有效结合是最为困难的一环,而两者能否进行有效结合又与体育任课教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这一过程中,体育任课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再将其与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综合进行考虑,才能实现体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效结合。

最后,要重视自身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初中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实际上就是从事研究的过程。体育任课教师作为初中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重要的参与者,其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会直接影响所开发的课程的质量。因此,针对这一问题,体育任课教师就要积极的在教学实践中进行自我学习和提升,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工作,通过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两个途径同时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力求提升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骞,马云昌.校本课程的含义、历史、意义——校本课程研究之一[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01).

[2] 甄志平,张芃.试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代化与人文性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01).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 英语口语 旅游胜地

“校本课程开发”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SBCD)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其主要思想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过于集中的弊端,要求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实现课程决策的民主化。校本课程亦称“学校本位课程”,具体地说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国家课程主要是为培养特定年龄段的学生的共同素质而设计的,无法照顾到具体学校具体学生的差异性。但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客观上需要校本课程来弥补.开发校本课程能促进各种层次、各种特长、各个不同地区的学生的发展,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更好地完成新的课程标准所设定课程目标。

笔者所在学校朝板山初中位于桂林市阳朔县兴坪镇的漓江之滨,是漓江景区游览的必经之地,更是外国游人所青睐的旅游度假胜地,是开发英语口语校本课程的理想环境。笔者根据这一语言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发了英语口语校本课程。

一、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

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流程涉及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所需要的步骤或工作进程。从已有的课程实践来看,开发校本课程的操作模式主要应该包括五大步骤,即现状分析、目标拟定、方案编制、解释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笔者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学校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以英语口语为校本课程。这是课程补充类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国家课程的教学成效,实现内在于正规课程中的课程目标,达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相互促进。

(一)现状分析

朝板山初中优越的地理优势和丰富的语言环境是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首要条件。其次,也是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因为朝板山初中位于一个旅游区,学生运用口语的机会比较多,甚至将来从事涉外导游工作。再者,也是形成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当然,在开发英语口语为校本课程也有相当困难,首先是学生英语学习起点低,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语训练,而且班上学生英语素质参差不齐;其次,学生几乎都是农村孩子,相当城市学生而言相对内向害羞,与外国游客的对话交流有可能出现怯场;再次,相对集中的外国游客停留兴坪时间较短,与固定的外国游客的长期交流很难实现。

(二)目标拟定

根据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的分析,笔者根据实际情况拟定了本课程的目标,对学生提出了明确要求。首先,敢于开口,即使是向外国游客发出简单的问候甚至是最简单“ Hello”。其次,能够运用简单的英语介绍学校周边的风景。如人民币20元的主体背景就取自朝板山初中对面的几座优美且雄浑的山峰,而这正是游客的兴奋点所在,因此,笔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这一景点。再次,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促进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三)方案编制

凡事预则立。在综合分析了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后,笔者着手此次方案的编制。首先,结合漓江风景的英文导游词和国家课程教材编写《朝板山初中旅游英语口语300句》,以兴坪和漓江风景介绍为主要内容。把国家课程所学知识融入校本课程大纲中,让学生有开口的基础。其次,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鼓励和培训,使之敢于开口。再次, 按照学生自愿原则进行分组。由于笔者所带班级人数较多,分组进行口语练习十分必要。此外,与旅行社或导游联系,争取英语国家的游客到学校参观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另外,明确注意事项,如保持中国学生的得体形象等。最后,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本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和期望的结果。

(四)实施

这是课程开发的最重要环节。前期的各种繁复准备就是为了能够在实际中操作。首先,编写了《朝板山初中旅游英语口语300句》教程,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学生熟悉句型并能熟练流利掌握。其次,组织学生自行操练,模拟现场并对话。再次,利用课余时间与旅游公司沟通,争取外国游客(主要是散客)到学校参观。这取得了很好成效,他们都非常乐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他们而言这也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一种方式。而且课堂课外气氛都非常活跃。大多学生都敢于开口打招呼,介绍自己和家乡的风景。最后,利用课外时间主要是周末组织学生与外国游客交流。漓江沿岸有较多外国游客进行徒步旅行,而以免费导游为身份的学生受到了极大欢迎。他们在介绍漓江两岸风景的同时,极大地锻炼自己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这是国家课程和班级授课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五)评价与修订

校本课程的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开发实施者―教师的评价。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而这最终都是对校本课程效果的评价。笔者以口语训练为基点,基本上达到了课程开发的目的,学生的胆子大了,口语能力提高了,对英语的兴趣也得到了极大提高,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明显提高。但是,由于学生锻炼机会不均等和学生各自的素质不同,学生的进步程度也有所不同,部分学生甚至把这看成是一种负担。

由于此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所存在的缺陷,对其进行修订十分有必要。笔者在总结这一年多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训,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有了自己的思考。

二、对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此次英语口语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解读和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英语校本课程开发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教材的编排有待完善

由于本次课程开发主要以英语口语训练为主,而其中又以简单的旅游英语口语训练为主,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对家乡风景和人文介绍的交际能力。但囿于笔者个人能力,在跨文化交流等学术视野中笔者在编写教材时无法体现这点,只能提供比较简单易懂情景交流的句型和对话,这也是照顾学生英语水平的需要。但这多少有削足适履的倾向。其次,为了突出旅游英语,对其他的口语交际内容有所忽略。因此,教材的编写亟待修订完善。

(二)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忽视教学目的

此次课程开发为补充型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但是在这过程中,笔者过分重视学生的兴趣,导致有时候忽视教学目的,没有很好的使之与国家课程教学衔接。因此,在课程安排方面,在兼顾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要注意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做出合理的调配,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课程开发局限于教师本位

校本课程应是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等共同参与的结晶,教师始终是参与者、合作者。本次课程开发是在缺乏课程专家指导的情况下,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知识背景,结合学生兴趣和实际需要,个人开发的英语口语校本课程,这样就难以避免的出现根据自己狭隘的经验编写教材和资料,其结果往往是过于封闭、缺乏交流,不具备推广性,使得校内课程不均衡和不连接。笔者在开展这一活动过程中深有体会。

结语: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在路上行进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持续的过程,需要不断地反思和总结。应该强调的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注重的是开发的过程,而不是开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笔者意识到,教师自身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会相应地发生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会得以提升。课程开发意味着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重组,同时也意味着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探究。因此,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永远在路上行进。

篇4

关键词:汇文女中;课程设置;校本课程

一、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简介

1887年(清光绪十三年)5月,美国传教士沙德纳(女)从芜湖携6名来南京干河沿量地建屋,设立学堂,始称“沙小姐学堂”,不久改称女布道学堂,规模甚小,仅6名学生1名校长,至1899年正式设置初中部,1902年命名为汇文女子中学。1937年抗战爆发后,学校一度迁往上海与其他教会学校合并为“联合中学”,1939年迁返南京。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学校停办,1942年汪伪政权在此设立“同伦女子中学”,1945年抗战胜后汇文女中复校。1951年10月,南京市文教局奉华东教育部通知接办汇文女子中学并改名为南京市第四女子中学,至1967年更名为现在的南京市人民中学。纵观汇文女中80年的办学历程有曲折也有艰辛,有鼎盛也有低谷。那么民国时期汇文女中的办学经验尤其是汇文女中课程设置等对当代女校的课程规划有哪些有益的启示呢?

二、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

课程设置是民国女子中学教育发展一个重要方面。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了中学校令,第一条即规定了中学之学科目,主要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等。女子中学校“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但园艺得缺之”。此外,规则对涉及到女子的科目还做了细致的规定:“女子中学校手工应以编物刺绣摘棉造花等为主,家事园艺宜授以衣食住及侍病、育儿、经理家产、家计、簿记,并栽培莳养等事,兼得实习烹饪;缝纫宜授以普通衣服之缝法、裁法、补缀法;女子中学校免课兵式体操”。根据次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课程标准,在手工、体操等课程内容上,男女学生有很大差别;同时,在每周各科目的学时上,男校也比女校多一个课时,这与初等教育的情况完全相同。

1919年5月,教育部统一规定了女子中学的课程设置标准,如下表所示:

从上表的课程设置可以看出,课程分为三大类:(1)女性智慧类:如国文、数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物理、化学。(2)女性修养类:如修身、体操、博物。(3)女性才艺类:如图画、手工、家事及园艺、缝纫、乐歌。

这样的课程设置,体现了民国政府对女子中学的教育给予了一定重视,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考虑到了女性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加开缝纫、家事等课程,并免除兵式体操,而代之舞蹈、游戏等。并且在设置女子中学课程的时候,考虑到女学生升学和就业等不同要求,规定了升学的女生免除手工课,将时间分给外国语课程;而不升学的女生减少外国语学习时间,增加手工课时,这样的调整体现出了女子中学课程设置逐渐贴合实际,日趋科学化。但家事缝纫等课程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可见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培养贤妻良母式女性,为家庭生活服务,体现了男女教育上极大的不平等性。

三、对当代女校课程规划的启示

从上面阐述的女中课程设置也可以看出,女中的课程实际上分成了两类,一类是“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例经济”,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国家规定课程。另一类是“修身、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家事、园艺、缝纫”,这类课程类似于今天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一方面培养了女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也结合生活实际培养了女生特有的生活实践能力。对我们今天女校的课程规划有良好的导向和启示作用。

1.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根据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从我校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出发,同时借鉴民国初期汇文女中的课程设置情况,构建南京汇文女子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创新、提升办学品位、提高女生人文素养,培养“灵性向善、秀外慧中”,具有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的现代女性。

2.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结构与内容

课程分为“必选课”和“自选课”两种形式。初中以“必选课”为主,“自选课”为辅,旨在提高女生的人文素养;高中以“自选课”为主,“必选课”为辅,旨在满足女生的个性发展。目前,学校女生课程规划为“E”型结构,即“一轴三线”课程结构,如下图所示:

“一轴”为“基础学科课程”,即国家规定的课程。“三线”为专门针对女生开设的特色课程,分为“女性修养类”“女性智慧类”和“女性才艺类”三大类。在每一大类下面又分成很多具体的课程。如下表所示:

3.南京汇文女子中学课程设计的依据

(1)女生发展需要:女生发展需要是开发女校校本课程的出发点与归宿。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成为眼界开阔、心胸豁达、聪明睿智、兴趣广泛、精神健康、知书达礼、举止优雅、懂得生活的“灵性向善、秀外慧中”的现代女性。

(2)性别视角:从性别视角探索校本课程开发,是探索,也是挑战;是创新,也是特色。课程设计特别强调将男女平等意识、女性“四自(自强、自立、自尊、自爱)”意识带进课程,要根据女性特有的优势和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设计课程。

(3)趣味性:趣味性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校本课程设计要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从多方面强化学生的认知和知识发生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构建新知识并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求知欲。

(4)活动性:活动性是校本课程的活力所在。校本课程应该有别于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悟、体验、升华。

(5)合作性:合作意识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一种素养,通过校本课程中一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女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使得女生毕业后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2]朱有城.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三辑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3]阎广芬.中国女子与女子教育[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

篇5

〔关键词〕校本课程;积极心理学;初中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18-0019-04

一、课程开发背景

1.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给传统心理学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带来了新鲜的空气[1],在其发展的十多年中,引起了大批学者的关注与兴趣,产生了一些研究成果。我国积极心理学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的实证研究和实际应用在国内和国外都比较少。目前积极心理学在实践探索方面,特别是初中教育阶段的实践探索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把积极心理学应用到初中阶段的实践研究目前还是一个空缺。因此,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当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以往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以“问题”导向的,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而忽视对学生自身优势和积极心理的培养,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而积极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该是关注学生的自我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拥有应对生活难题的应变能力[2-3]。

其次,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课程设置不足。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实现教育目标最有效的载体,当下的中学缺乏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课程,缺乏专职心理教师和专门的教材,有些学校甚至无法开足心理课。这样的课程设置远远不能满足中学生开发潜能、完善自我、追求幸福的诉求。心理课程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实效提升。

3.东孚地处城乡接合部,当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乡接合部已成为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一个特殊区域,由于这个区域人口流动频繁,生活环境复杂,经济条件相对落后等等,这个特定区域内的初中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主要表现为厌学、人际关系易紧张、情绪不稳定、逆反心理、离家出走等,教育者应当关注城乡接合部初中生的内心世界,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他们的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帮助他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二、课程定位

1.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和应变力

以往对青少年发展的研究一直明确或隐晦地把对问题行为的描述、解释、预测和矫正作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取向,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是“问题”导向,即人们更为关注青少年的问题,学校心理教育模式也比较“消极化”。

与“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同的是,我们的校本课程遵循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的积极优势,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激发学生积极的情绪,让他们接纳自己的优势并加以放大,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不仅要让学生能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难题,更要培养他们的积极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使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健康的人际关系,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精神生活,并最终获得积极正向的心理力量。

2.师生共同成长

初中生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既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的重要时期,也是自身人格构建、心理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中学的教师来说,也面临着健全自身人格、发挥自己生命价值,在有限的教师生涯获得成就和幸福人生的课题,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幸福的学生。为了在实施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增进教师的积极心理体悟,我们针对专兼职心理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积极心理培训和拓展活动。

三、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

1.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取向

我校的校本课程以积极心理学理念、方法为导向,因此我们的教学模式要比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和积极情绪的获得,通过完整的团体活动,让学生获得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等积极的心理品质。课程的出发点明确指向“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目的明确指向关注学生自身优势,发挥学生个人潜能。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以一个辅导员十个学生的模式进行,强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教学的过程和交流,关注学生的心理体悟和收获,强调心理氛围和辅导员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要求淡化“教师”角色意识,发挥“同伴积极效应”,形成辅导员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良好互动,在课程的评价机制和评价取向上,强调个性积极发展、人格健康发展。

2.课程的内容设置

课程目标:建立良好的自我观、学会调控情绪、学会寻求积极正面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等,能乐观积极面对生活中各种难题,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通过潜能的开发,具有积极的理想追求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两部分内容,一个是由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老师引进的应变力辅导计划,一个是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为主的团体活动。

应变力培养包括:小组破冰活动、建立良好的自我观、认识个人力量、增强自信、认识RAP模型、保持冷静、自我对话、用更积极的想法面对生活难题、选择积极的问题处理模式、识别和使用自己的支持网络、考虑他人的观点、与他人保持和睦。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包括:领导力、创造力、勇敢、开放的心智、坚持、团队精神、爱与被爱的能力、宽恕和怜悯、自我管理、幽默和乐观、社交智慧等。

四、课程的实施

1.专家指导

利用学校作为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与发展心理研究所实验基地校的优势,我们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的王卫教授作为心理校本课程开展的指导老师,他在师资培训、课程安排、课程实施、场地选择、教师选择以及课后反馈等多方面,提供了很多帮助和支持。

2.确定课程实施的教师

从学校教师队伍中选拔出11名兼职心理教师,邀请对心理学有兴趣且综合素质较高的老师参与进来。

3.组织教师培训

2013年8月20~25日,组织所有参与心理校本课程的老师进行专项培训。

4.确定课程实施的途径

利用学校初一、初二年级校本课程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每节活动课时长45分钟。

5.确定课程实施的方式

以十个学生一个辅导员的形式进行。活动场地为心理体悟中心,有相对独立安静的空间。

6.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活动

每学期初,制定该学期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包括师资安排,备课时间地点安排、课后反馈分析会议等。

7.课程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开发

围绕课程开发出与课程配套的相关资源,如教案、活动方案、挂图、活动道具等。我们倡导课程资源的多样化和教学设计的多元化,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同时做好课后反馈收集,及时对课程进行修改和调整。

五、心理校本n程的教学评估

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评估有异于其他学科,多数学科可以通过利用标准化测试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无法进行标准化测试,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而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很难评估学生的心理发展是否受到心理课程的影响。随着积极心理学理念的逐步深入和推广,我认为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的监察评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辅导员对学生整堂课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

一堂心理活动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学生是否获得心理的成长,可以从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心理的开放程度、师生关系的和谐性、学生积极情绪以及积极体验获得的多少进行评估,比如在活动课程中,鼓励每组的十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都能参与发言讨论阐述心声,都能积极参与展示,并且及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获得积极体验。

2.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

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问卷调查,对活动课的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调查了解活动课的内容到底能不能帮助学生获得积极体验,体验积极情绪,是否对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真正的帮助。

发放问卷50份,问卷调查对象为参与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生,用SPSS2.0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1。

从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带给自己的影响大部分是积极的,约有90%的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校本课程的学习对他们在情绪调节、与朋友家人相处、建立自信心、更好地了解和悦纳自己、处理与他人的冲突、应对生活中的压力、更积极地看待和感受日常生活等方面都有帮助。

3.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每节课课后,我们会对学生进行访谈,所有校本课程上完之后,我们会让学生对课堂和辅导老师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用纸条的形式写出内心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作为课堂反馈的一部分内容。同时老师也对学生的评价和访谈进行反馈,这也是对学生积极体验的强化。

六、反思与小结

通过此次积极心理学校本课程实践,我获得以下启示,同时,也是我这次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反思的地方。

首先,需要进一步思考和完善心理校本课程的评价机制,用更完善和客观的方式来评价心理活动课。我此次用的是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与以往的调查的方式不同,这是我的一次尝试和创新,还需在问卷内容设置方面进行修正。

其次,校本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材开发,课程资源应该丰富多彩,它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非文本的,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需要我们加以整合,使之相辅相成。校本课程建设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教师的成长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学校制度、校园文化的建设(包括文化氛围、仪式、规章制度、校园环境、学生和老师舆论导向,以及教师的言行、评价等),它同样具备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功能。学生心理培养和言行的形成离不开隐性课程的体验、熏陶、感染。这一点,我们做得尚且不足,需要今后进一步的实践与研究。

最后,教师观念的转变。很多教师认为心理工作是心理老师的职责,其实心理工作和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及班主任工作息息相关,心理校本课程中老师想传达给学生的积极体验,也同时适用于其他科目老师的课堂,学生的“学”与老师的“教”都可以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同时老师的观念和言行也是学校隐形课程的一方面,因此,如何让老师们拥有积极的体验,掌握与之相关的教学理念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实践是一次尝试和创新,我们对课程开发的背景,课程的定位,课程的核心理念和内容设置,课程的实施和评估等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难,都一一克服,并且对团队活动进行设计和不断修正,通过课后调查和访谈学生,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并将在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断修正和改进。

参考文献

[1]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林素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3, 14(5): 23-25.

篇6

 

一是创新性地提出将环保校本课程作为提升路径。本书将开设环保主题的校本课程作为提升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渠道,这是在教育改革的契机之下,将环境教育成功纳入中小学校本课程体系的有益尝试。其设立方向是从学校实际条件出发,兼顾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兴趣和需求,同时因地制宜,反映不同地域的环境特色,并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呈现出人际互动、问题解决与行为控制等多种价值取向。强调学校应为学生创设喜闻乐见、可供体验、亲近生态环境的教学情景,整合校本教材、多媒体课件、宣传读物、影视资料等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采取实验、研究性学习、实地考察与调研等多种活动形式,唤起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实践的兴趣,为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保证环境教育的实施创设前提。

 

二是分年龄段设计完整的环保校本课程达标体系。环保校本课程所制定的课程标准不仅应具有一定的动态稳定性,而且应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统筹布局的课程达标体系,即一个完整的、螺旋式上升的环境科学素质养成闭环。不同年龄的青少年身心特点不同,感兴趣的环境问题有差别,能够身体力行、参与完成的环保实践行为也有不同。《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研究》一书,在提出分学段环保校本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还建立了体系相对完整的课程内涵与核心价值。

 

正如书中提到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学生求知欲强、喜欢动手探究,是形成环境科学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环保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是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引发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的兴趣,使其掌握简单的环境保护方法,养成节约资源、循环使用生活物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等环境科学行为习惯,形成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其学习兴趣出现明显分化,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阶段环保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则转变为引导学生勇于承担自己肩负的环境义务,切实做到在衣、食、住、行、文娱等方面完成环境保护实践,并逐渐形成环境责任感,尝试参与公共环境议题的讨论与解决。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该书提出分学段环保校本课程的课程标准,建立了环境科学意识、环境科学知识、环境科学行为能力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书中选择了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对各年龄段青少年产生实际指导意义的8个环境科学知识主题,强调青少年最终具备的环境科学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具备搜集和处理环境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创新与实践能力等;主动关注环境问题,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等公益性社会活动,肩负起自己应负的环境义务,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个人生活与社会公共生活中完成环保实践。

 

三是建立环保科普教学案例库,发挥实践指导功能。作为一线教师开展环保科普教学工作的实践指导类专著,该书区别于以往的环保科普活动的指导方案,即从只关注单个的、局部的活动主题选择与活动步骤设计,转变为对伴随学生成长的整个学习过程的关注。该书基于环保校本课程的特点和优势,不仅对课程时间安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与评价及教材编写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而且精心设计了不同学段环保校本课程的实施方案,并搜集了相关的学科背景知识,对教学工作提出了十分具体的指导和建议,为任课教师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业务发展前景,为校本教材的特色化、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留下了足够空间,为扩大学生关注、参与环保事业的范围和广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涵盖的环境科学知识不仅包括地理、天文、生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内容,还包括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等大量的人文科学内容,体系庞大而复杂。一线教师的学科背景虽然涉及人文、物理、化学等各个学科,但均为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边角,尚不具备综合性较强的环境保护专业技术知识。而该书紧密围绕我国环保工作的重点,依据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选取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重点与难点问题,分主题设计课程案例,包括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时间、教学过程和参考资料等,对于中小学校开设环保校本课程具有切实的实践指导意义,值得推广。

 

客观地讲,撰写该书有很大难度,当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期待同仁和研究者在以后的工作中完善自己的思考,进一步丰富研究的成果。

篇7

满分680分 考试科目不变

2017年,十堰中考考试科目不变,分为统一考试科目和考核科目。

统一考试科目: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文综(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

考核科目:实验操作与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

2017年中考统一考试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呈现,满分680分。各科分值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理综160分(物理80分、化学60分、生物20分),文综120分(思想品德50分、历史50分、地理20分),体育考试三个科目共40分(坐位体前屈10分,立定跳远10分,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20分)。上述考试科目中文化课均为闭卷考试,体育为现场测试。

体育考试在2017年4月底前完成,由市招生考试院组织实施。考核科目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进行,2017年4月20日前结束。音乐、美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由各初中学校组织实施。

篇8

校本教材《南京地学游・瞻园太湖石考察》。

【教学理念】

按照课标要求,教师要努力寻觅初中校本课程生活化教学的途径,致力于创设校内、校外学习,接受、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创造性地开展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凸显地理核心素养的渗透与落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参观、考察,了解瞻园的太湖石十景,认识太湖石的四大特点。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参观学习,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初探太湖石十景

1.瞻园南大门。

活动:观察吉祥、如意石。

讲解:吉祥石和如意石都是太湖石中的上品,位于“金陵第一园”――瞻园南大门入口处,吉祥石的造型很像汉字“吉”字,如意石则神似如意。

2.瞻园南部。

活动:观察仙人峰。

v解:明万历年间,中山王徐达的后人从民间把仙人峰引入了瞻园。

活动:观察倚云峰。

讲解:因形似朵朵白云相互偎倚而得名。

活动:观察招鹤峰。

讲解:招鹤峰近代才引入瞻园,其正面有人工雕琢的海水纹痕迹。

活动:观察南假山与“土包石”。

讲解: “土包石”即将太湖石埋在土中。

3.瞻园中部 。

活动:观察北假山与“石矶戏水”。

讲解:位于瞻园中部的北假山系明代园林遗存,假山南面石壁下有低平的双层石矶,底层石矶常淹没于一池碧水中,故名“石矶戏水”。

活动:观察水镜石。

讲解:形似铜盘,惟妙惟肖,聚满雨水时,犹如水镜。

4.瞻园北部。

活动:观察“石”来运转。

讲解:身形扭动,玉立多姿,取时来运转之谐音,妙趣横生。

活动:观察佛掌峰。

讲解:佛掌峰由一整块太湖石构成,体型巨大,是瞻园北部代表性湖石之一,因形似佛手而得名,又名“如来神掌”。

活动:观察雪浪石。

讲解:雪浪石位于瞻园东门内,上刻“东坡居士书”几字。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这块湖石,会发现景观有一定的变化,真可谓移步换景,耐人寻味。

二、再探太湖石神韵

篇9

十堰市201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中考”)工作方案出炉。今年中考文化课考试时间为6月20日至22日,考试科目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文综(思想品德、历史、地理)。命题上题量适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体育考试在4月底前完成。

满分680分,6月20日—22日考文化课

今年,我市中考考试科目不变,分为统一考试科目和考核科目。

统一考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测试)、理综(物理、化学、生物)、文综(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体育。

考核科目为:实验操作与信息技术、音乐、美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中考统一考试科目成绩以原始分呈现,满分680分。各科分值分别为:语文、数学、英语各120分,理综160分(物理80分、化学60分、生物20分),文综120分(思想品德50分、历史50分、地理20分),体育考试3个科目共40分(坐位体前屈10分,立定跳远10分,男子1000米跑、女子800米跑20分)。上述考试科目中文化课均为闭卷考试,体育为现场测试。音乐、美术、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科目由各初中学校组织实施。

文化课统一考试时间为6月20日—22日,语文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数学、英语考试时限均为120分钟,理综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文综考试时限为120分钟。全市中考英语听力测试统一使用光盘播放。

题量适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市教育局介绍,今年中考命题要充分发挥各类题型的功能。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比例适当,主观性试题要明确规定评分标准,评分容易操作。题量要适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

命题以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理念,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学科发展、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

一、城郊小学发展的制约因素

城郊学校是指地处城镇与农村结合部的学校。由于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受城乡差异的影响,学校的发展和提升比城区其它学校有更多的制约与艰难。

1.学校办学条件有欠缺。学校规模相对较小,办学设施永远也及不了周边城区学校。在现在的教育形势下,老百姓评判小学好不好的标准中办学条件肯定是个大因素。

2.地理位置不理想。学校处于城镇和农村的结合部,是待开发的地方,因此眼前是不会进行较好建设,包括道路、环境等。

3.办学经费不够用。办学经费更是城郊农村学校的难题,因为班额规模小,公用经费少,对于实施新课程的设施添置,办学条件的改善,办公经费的开支已经捉襟见拙,教师进修培训等的费用更是难以支付。

4.生源质量差,家长配合少。城郊学校与农村学校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学生更容易更方便赶到城区,以致留下的少量本地学生是两所甚至几所学校筛选下来的,其他则是为数不少的外来民工子女。与之相连的是家长素质,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根本就是不闻不问,而且还有许多留守儿童。

5.师资队伍亟需加强。在城郊学校不但优秀教师几乎不可能调来,而且自己培养的优秀骨干走失严重。由于经费、课务、时间等因素,许多教师很少有时间和机会进行业务上的进修和提高,因此教师整体素质相对低。

二、城郊小学发展的主要策略

1.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引领教师在新的教育改革形势下更好更专业地发展是学校建设永恒的课题。学校立足校本培训,做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培训文章,即着力培养几个年轻骨干教师与普遍培训相结合,学科骨干教师带动全体教师普遍提高相结合。同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多实践、勤反思的培训形式引领每个教师在学科知识和教学上更加专业化。

2.建设学校办学特色

⑴抓准学校办学特色。城郊农村中的学校,它的发展定位不能简单地模仿城区学校,因为城郊小学无法与城区小学竞争主要学科的质量,也无法从初中的反馈中求得好评,更不用说城区学校的那些规模大,生源好,师资强等优势了。因为城郊小学有很多的先天不足,所以只能立足自己的实际,利用自己的优势,找准和做好自己的办学特色,这才是更好的出路。

作为城郊小学就可在“农”字上找特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的地域优势和人力资源,像余姚市双河小学,学校附近有不少的花木栽培基地,杨梅基地,许多学生家里有苗木基地或杨梅山,许多家长就是从事这行业的。所以就利用了这一点优势,确定以“亲近绿色”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具体又分为绿色环保、苗木栽培、园林绿化和盆景制作四个版块,以此来促进学校的发展。当然,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是学校特色最本质的内涵,它不仅符合党的教育方针,为当地的建设培养实用人才,还可以加强互相帮助的教育,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的教育,也可以使学校获得更持久的生命力。

⑵抓好学校办学特色。确定了办学特色项目,创建的过程也必须注重科学性,合理性与有效性。要立足自身的资源,做好内涵发展文章,还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周边的资源,抓好各种资源的整合,促进学校特色项目的有效开展。如余姚市双河小学在“亲近绿色”办学特色的建设中就通过了多种有效的载体和渠道来进行创建,收到了良好效果。

①课题引领。学校走特色项目课题化的策略,先申请了《国际生命树,绿色的呼唤》活动项目,开展了“以教育为目的,实践为手段,社会为纽带”的生命树系列活动。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发展研究》,并承担了其中的一个子课题《农村小学生命树活动建设的实践研究》。

②开辟劳动基地。除了充分利用校园内的绿化园地外,还在学校旁边开辟了一块学农基地,另外还与有关家长联系,把他们的苗木栽培基地、杨梅基地作为我们学校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基地。

③尝试平均每周一节的综合实践课。结合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利用自编的校本教材,以“亲近绿色”为主题,平均每周安排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

④各种学科的合理渗透。校本课题的实施,光靠每周一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校本课程以“爱绿护绿、保护环境”为主题,这些资源在小学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常识等学科教材中就丰富的蕴含着,可以说小学的每一门学科都是校本课程渗透和实施的绝佳载体。

⑤班队活动的主题教育。少先队活动也是学校教育的一块重要阵地,双河小学“亲近绿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就源自少先队“国际生命树”活动。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少先队组织实施了一系列的主题活动。

⑥兴趣小组的拓展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小组都组建了各自相应的兴趣小组,带领兴趣小组的成员积极开展活动。

⑦社区实践的渠道拓宽。学校特色教育不仅着眼于校内,还引领学生走向现实的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开放的空间。

⑶特色教育实施成果。通过一系列的创建,不仅学生学生的爱绿护绿、保护环境的意识不断增强,劳动技能得以提高、劳动习惯得到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乐发展。而且还得到社会和家长的肯定,效果延伸到了社会和家庭。

由于学校在切实抓好教师专业成长的同时认真做好“亲近绿色”这学校特色,不仅生源增多了,教学质量提高了,社会群众评价好了,也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肯定,先后获得各级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