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篇1

论文关键词: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作用

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之一,同样具有中国文化的特性,自成体系,内容丰富,可谓博大精深。武术作为一个文化主体,在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在文化传播中进行内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其发展早期,就融入了中国哲学、美学、兵学、伦理、养生等众多文化内容,自成一体。在其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的增深拓展。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一)武术文化的概念

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就是传统的武术,专指源流有序、风格独特、拳理明晰、自成体系的传统武术拳种流派,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武德要求,传承制度等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武术文化可定义为:与武术相关的各种领域中文化的总和,包括影视中的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领域中的武术、学校教育中的武术等等。广义的武术文化包含了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是武术文化核心的一部分,没有武术也就不会有武术文化。下面我们所讲的武术文化和武术,指的是广义的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概念。

(二)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绚丽瑰宝,传统武术无论从技击性、健身性、哲理性、艺术性、娱乐性、观赏性,还是从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等方面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下面从武术文化的概念角度,从不与武术相关的不同领域来概括归纳武术文化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作用。

1、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体育武术,体育领域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技击性、健身性、防身性的功能特点,这是武术文化的基本功能。武术要发展,必须靠竞技来提高,离开了技击,武术就没有了生命力。武术的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竞技表演功能、教育功能等,都是通过以技击性为动作设计原则形成的各攻防技术动作来实现的。另外武术与中医的结合,创造了独特的中医养生、武术伤科、功夫按摩、运动医药、伤科针灸、救治偏差、练功疗法、特种功夫等成果,武术运动讲究调息行气和意念活动,对调节内环境的平衡,调养气血,改善人体机能,健体强身十分有益,这就是体育武术所追求健身价值。体育武术的防身功能主要基于他的技击性功能的延伸,攻防技巧的应用,目前社会上热门的女子防身术、军警擒拿格斗术等武术防身应用招法就是很有力的证明。

2、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影视领域中的武术文化我们简称影视武术,它具有的娱乐性、艺术性、观赏性的功能特点,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进行拓展而来。随着现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娱乐的方式越来越多,达到娱乐的方法也越来越新奇。通过练习武术的过程中获得身心的愉悦,释放人心中的情感,达到娱乐的效果。武术无论套路表演,还是散手比赛,历来为人们所喜爱,都会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都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通过对武术的表演观赏中获得艺术的享受,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影视、文学、体育等文艺形式的结合表演,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精彩的印象。通过武术表演促进学习,让同学们在掌握武术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老师指导下自编套路或节目表演,传统艺术的审美知识(形、神、气、韵等)贯穿在武术教学中扩大教学的知识涵量。

3、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文化领域中的武术文化简称武文化,他具有哲理性的功能特点,它是武术在其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中融汇了易学、哲学、美学、伦理学、兵学、医学、气功等传统文化思想和文化观念发展而来的。“武”字拆开就是“止”和“戈”,止戈,就是不要动武,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武术的精神底蕴,武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并不是单纯的胜负,而是中国儒家学说的“致中和”的精神,是道家学说中“无为无不为”的精神。

4、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学校教育中的武术文化,具有教育性的功能,中国武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具有修心养性的功效,在习武的过程中养成独立的生活习惯,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质,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武德精神,它是武术工作者在从事武术教学、训练、竞赛等工作中应遵循的伦理规范,正义、公平、公道——人类最古老的道德观念。习武者需要有吃苦耐劳、知难而进、忍耐克己的精神,同时也要心胸宽广,对人以诚相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责任感,保持不为名利、乐于助人的美德。武文化这种哲理性和教育性的功能特点,在武术的熏陶中得以培养、塑造、锻炼、养成,人格素质得到升华。

5、其他领域中武术文化的作用特点

武术文化的交际功能和带来的经济价值功能,借助武术文化特色向全世界推广汉语语言;凭借对外武术表演交流增进国际交流;借助武术文化桥梁搭建经济舞台;武术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深入的研究,提供一种教育的思路等等,无不能体现武术文化神通广大的威力。 转贴于

中华武术,发于防身,立于健身,搏于赛场,习于日常,载于武艺,归于武德。武术的种种特性涵盖了武术文化的内涵,它是一门学问,需要我们研究挖掘,充分发挥武术文化的价值。

二、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概念

从武术文化的特点和作用可以看出,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模式无可比拟的作用,如果在高校得以广泛的推广,并加以引导并规范化、常规化,相信对大学生素质教育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把通过武术文化来推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教育模式称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从武术广义的概念来讲也可称为武术素质教育。换句话来讲,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指的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借助武术文化的教育教学途径,来全面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模式。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三、武术文化对高校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融合,如与易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兵学、美学等多种传统文化理念的融合,使其内涵丰富,寓意深邃,它的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不能仅仅局限在武术在学校教育领域中的功能,它的教育意义应该与武术相关的各个领域中都能体现,充分涵盖武术文化中武术内涵和文化内涵。武术文化与各行各业的结合,都有其发展创新的灵感源泉,我们充分挖掘其武术文化的特色价值,寻求在高等教育中的突破口,如果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与武术文化的充分结合,并不断的研究创新,通过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建设、软硬件建设等方面融入武术文化的因素,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武术文化、体验学习武术文化,发挥武术文化的素质教育作用,我相信他们走向社会势必会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和认可。

武术文化作为教育的一种手段,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武术文化的实践教学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而且可以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发智力、增强生存能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武术文化的理论教育具有培养学生文化修养、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意义重大。

当今高校所开展的武术教学,其实和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他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们提出的武术文化是广义意义上的武术概念,素质教育也涵盖了普通的武术教学,武术教学是武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文化素质教育包涵了武术教学的全部内容,它是武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武术文化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性的教育模式,它不仅仅局限于教学领域,他渗透到高校各个领域,他与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学生管理、校园设施和校园环境建设、学风校风建设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构建武术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充分发挥武术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四、推广武术文化,深化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全面素质

篇2

【关键词】高效;语文课堂;素质教育

一、撰写论文的缘起

纵观古今中外的语言教学研究,著述颇丰,其教学经验也灿如明星。但其经验大都是零星的、片面的,是从语文教学的某个角度出发,这样虽然可以更深入的发现某个方面的问题并细致地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当然,也有些学者和科研人员能抓住重点,聚焦课堂,系统而完整地创造出课堂教学模式。所以我在借鉴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校情和学情以及学科特点,初步探索出一种高效的语文新授课模式。笔者以为,这融合了合作学习和分层教学的优点,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二、素质教育的本质

“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减负”和“高效课堂’等词汇人们并不陌生。党和国家的重视、广大人士的积极参与和探究,促进了人们对教育改革的关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素质教育内涵的哲学思考》(《职教通讯》,1997、12)、熊和平《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嬗变》(《求实》,1999、07)、《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合格人才》(沈金生、吴连英,《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期)、《开放教育模式下素质教育构成浅析》(《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期)、《素质教育内涵之我见》(陈小饮,《现代教育科学》,2006、04期),还有名声在外的“271”高效课堂模式等等。总之,人们从各个角度阐述了他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其共同之处就是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发展。其核心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语文高效课堂模式

为了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精心编制导学案。导学案是我们实施高效课堂的主要载体,有“自主预习”(文学常识和时代背景的介绍、字词注音和解释、疑问)——“合作探究”(根据课文内容和授课重点难点而设置的问题)——“延伸拓展”(课外相关内容的补充)——“巩固练习”(相关内容的习题)。课前教师要集思广益、讨论通过,力求科学适用。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导学案,根据学习成绩层次的不同而要求各异:成绩为A层的学生要求全部完成,其他学生依次降低要求。

(二)、上课是关键的一个环节,它一般的环节是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和点评——质疑——延伸拓展——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其中,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小组讨论首先是同层次的一对一进行,之后是全组讨论并专人负责记录问题答案,再推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和点评其它组的回答。实践证明,这既培养了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还促进了学生交往能力的发展。而且,点评和加分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巩固练习和课堂小结紧密结合高考实际,旨在夯实基础并提高解题能力。因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例如,上《荷塘月色》这一课,开始就叫学生展示预习成果并点评。接着布置学生讨论“合作探究”中设置的问题(1、2组完成第一题,3、4组完成第二题,5、6组完成第三题,余下三组负责点评)。至于”延伸拓展”部分,全班齐读,加深对散文的理解。而“巩固练习”就是教师讲解并传授相关的解题技巧。当然,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它具有人文性、文学性和思想性。我们不能忽视语文的情感性和思想性,我们应当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学会与文本对话,我们不应抛弃富有语文特色的朗读和背诵教学法。

(三)、至于课外小组培训,它既是高效课堂的延伸和补充,更是高效课堂得以实施的保证。因此,我们必须对学科班长和语文学习小组长的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是培训他们的管理检查和辅导本组组员的能力。例如,要求他们在课前检查各组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板书各组得分,以便老师及时了解导学案的完成情况,并合理安排上课内容——完成得比较好的题目可以一笔带过,而做得差的地方就要多花时间进行详细讲解,多练习强化。另外,这也可以促进导学案的优化。与此同时,为了培养尖子生,还要对其进行学科知识的指导,使其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实践证实,这是培养尖子生的有效途径。培训通常在课外活动进行,每周两三次。

综上所说,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成果展示和点评——延伸拓展——质疑等为主要环节,以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发展学生自主合作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的高效语文课堂,它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当然,它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但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周玉琴,周成义.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哲学思考[J].职教通讯,1997(12).

[2]熊和平.知识经济与素质教育内涵的嬗变[J].求实,1999(07).

[3]沈金生,吴连英.深刻理解素质教育内涵,培养合格人才[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4]开放教育模式下素质教育构成浅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02).

篇3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明确指出: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生自信心,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促进学生人人成才[2].可见,培养合格人才并能促使健全成长是高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入了“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阶段,迫切要求高职学生全面发展,既要具备较好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即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教育,做到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在高等职业教育纵深推进内涵建设的情势下,如何实施高职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全面理解、准确把握、有效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非常重要的。

1行业企业用人需求的新趋势

1.1需要职业技能,更需要职业素质

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1年专题调查对5376位企业经营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爱岗敬业(64.5%)、团队合作(56.3%)最被看重.另外,根据来自中国本土教育咨询公司麦可思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工作后最有助于职业发展的5项能力分别是:积极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团队合作、表达沟通、积极聆听.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企业对员工的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的高度重视和要求.事实上,劳动者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拥有“一技之长”的本领,而且还包括丰富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职业态度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素质[3].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是全面的素质教育,而不是单一的专业技能教育.

1.2需要个人技能,更重视合作发展

美国著名的管理大师史蒂芬•柯维(StephenR.Covey)博士认为,通过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良好的习惯,获得了个人的成长独立,而想要获得持续的成功,则需要具有双赢思维,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乐于团结合作.作为基础性的素质,文化素质能促进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质,将素质转变为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为他们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需要践行规范,更需要大胆创新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是一个技术和管理规范的实践者和执行者,一个优秀的职业人必须是能高效地实施既定的技术规程和方案要求.随着职业技能由再造性技能向创造性技能转变,高职毕业生所从事的高新技术岗位具有跨学科、跨技术的综合知识,全自动、智能化的设备和工艺,最新的科研成果,所有的这些特征使从业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科学技术素养和岗位创新能力.

2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

刘洪一教授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十五周年纪念大会”上所作的《误区与路径———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明显存在以下四个误区:技能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对立冲突,片面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价思想,将企业文化与高校教育文化混为一谈,忽略高职教育特点而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课程;同时,高职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还存在三个缺乏:缺乏对于高职院校核心文化的锻造,缺乏正确的高职院校学生观,缺乏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规划和指导[4].对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问题有:一是过分强调技能教育而削弱了文化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应用能力强的人才,如果花较多的时间进行文化素质教育,必然会削弱技能教育,没有充分认识文化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二是过分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而妨碍了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很多高职院校一味追求高就业率、高对口就业率,片面强调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的人才观,没有充分认识学生社会和岗位适应能力教育的重要性,出现了“高就业率”和“高离职率”并存的现象.三是片面理解文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有些高职教育工作者认为开设了几门人文课程,就是实施了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就是开设几个人文素质讲座来替代人文素质教育,有的用一些文体活动代替文化素质教育,有的将企业文化与文化素质教育混为一谈等.四是教师素质的局限性影响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理论家钱理群先生曾经说过:“未来的教师应充盈人文精神,学识渊博而见解深刻,能独立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善于营造一种和谐的教育氛围”[5].高职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很多高职教师没有真正达到“双师”真正要求.因此,在高等职业教育大力纵深内涵建设背景下,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实施策略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确立“育人”为先的理念,以培养对象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为重心,在深刻理解内涵建设的基础上,实施有效路径和方法,着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

3.1更新办学理念,树立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

大学精神通常包括人文关怀、理性光辉和自由独立三层基本涵义[6].高职院校由于起源主体、责任使命、培养模式等根本性差异,大学精神未完整地传承,职业情怀、经世济用和开放协作是高职教育视域下大学精神的新架构[7].由此,作为办学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包含三个层次的意思:一是能胜任某项工作的职业人,主要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二是具有转岗能力的职业人,主要指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三是全面发展的职业人,主要指清晰的认知、坚强的意志、双赢的思维.只有在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融合的文化氛围熏陶下,才能同步提升人格素养、精神素养和道德素养,高职学生才可能成长为满足这三个层次的职业人,才能培养出“德业并进、学思并举、脑手并用”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

3.2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教育具有独特内涵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特征,从而形成了“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联动机制,为构建多元化的文化素质教育平台提供了条件.政府是这个多元化平台的基础,为文化素质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宏观指导和规划、经费投入等.学校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可以按职业道德、职业素养、人文精神、公民意识等类别设置、打造文化素质教育精品优质课程,这样可以培养高职学生独立获取知识能力、发展自己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组织能力、锤炼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8].与此同时,在专业课程教学如实训实习教学过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以此熏陶和濡染学生的学习习惯、职业道德和工作纪律,达到起于知识、渗透德育、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目的.企业是多元化平台的支持力量,它不仅为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场所,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文化素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还可以对此作出评价和检验.行业则发挥着引导作用,主要是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制定,明晰职业素养的要求,适度参与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和课程的设置等.政府、学校、企业、行业四方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定位、作用不一,但都是合作共建多元化高职文化素质教育平台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3.3丰富课外文化活动,构筑具有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通过以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构建多功能、多层次、递进式的立体化校园活动体系,建设和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文化素质教育不是一两堂课就可以培养的,所以能满足学生持续发展、多面向、功能互补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了操作性较强的文化素质教育途径之一.如开展成功人士讲堂、创业者论坛、优秀毕业生访谈等高品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不可或缺的.应注意的是,校园文化活动只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相互间学习至关重要[9],课堂、讲座、实训、实习都应全面渗透,这样校园文化才能真正发挥其综合效应.

3.4提高教师人文素质,建立高素质的高职师资队伍

“经师易求,人师难得”.高职教师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播种者,他们的职业伦理和文化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前提.从师德教风建设、文化艺术修养、团队意识等方面加强对教师职业人文素质的培训,建立合理的制度规范和激励、评价体系,把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学按课时和工作量计入教师绩效评估和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篇4

关键词:茶文化建设视角;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文化要素;综合价值

茶文化理念与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相结合,从而实现了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最佳应用效果。随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制不断成熟,如今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其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内容,同时也要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扎实的思维理念,所以,高校学生素质培养活动开展至关重要。

1现阶段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阶段我国整个高等教育机制进入了全新发展阶段,无论是整个教学体系的完善性,还是其具体体系化,特别是整个高等教育机制对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力都实现了空前发展,而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为整个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发挥了高等教育的价值和作用,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中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未能从本质上认识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从而使得整个教学体系与学生培养之间存在实质性差别。因此,在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想要实现整个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之间的有效结合,就必须注重素质教学理念的有效融合。当然,更重要的是从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入手,通过选择合适、完善的教学机制,从而实现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当前高校学生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未能将学生素质教育纳入整个培养体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而忽略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同时,受片面客观理念的影响,很多师生实际上都对素质教学的内涵以及实施方式缺乏本质上的理解和认知,这就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理想效果。所以,从根本上提升全体师生对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价值认知,才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最佳效果的基础和关键。在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使用的素材过于机械单调,不仅缺乏人文元素的有效融入,同时也缺乏时代元素的合理化融合,更重要的是在开展高校素质教育活动时,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兴趣综合融入其中,从而影响了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限制了整个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培养学生的人文艺术和道德理念,不仅是实现学生理想培养效果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其也是当前整个时展的客观需要。结合我国整个文化体系发展状况和具体内涵,可以看到茶文化体系的融入价值。如果能够选择茶文化理念融入到整个高校素质教育活动中,其必然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活动提供丰富的素质和正确的思维理念导向,从本质上实现高校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

2茶文化理念内涵认知

在我国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诸多与社会、大众相关的文化元素,认知这一系列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内涵元素和价值理念,不仅是现阶段多元文化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应用的重要要求。对于茶文化理念来说,其不仅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髓,同时更是我们了解和认知传统文化体系的重要载体和关键途径。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元素,不仅如此,在整个传统文化体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与茶相关的文化元素和物质元素,可以说,在传统茶文化体系传输发展过程中,其不仅仅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融入,同时更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当然想要实现整个茶文化元素的最佳应用,就需要对整个传统文化元素准确认知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需求,通过有效优化,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最佳效果。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时,要对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融入,可以说,茶文化元素的有效融合和诠释,就是当前素质教学活动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方向内涵。通过对整个茶文化体系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文化体系传承过程中,关键需要从茶叶产业的内涵分析入手。当然,随着当前人们对茶的健康养生价值认知不断成熟,如今茶元素已经突破了传统单一体系,而是与时展相结合,从而造就了具有不同元素的茶文化体系。随着西方茶文化体系的不断形成和发展,也为当前我们认知和应用茶文化体系元素提供了全面、有效帮助。

3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

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其不仅仅能够对民族精神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需要学生提升自身的行为约束力,帮助学生在形成一系列扎实素质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美德。可以说,这些优美的传统美德,对当前提升学生的学习思想水平,以及培养学生形成必要的民族精神有着重要的帮助。当然,对于学生培养活动开展来说,不仅仅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化的思维理念内涵,尤其是从当前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只有充分引导学生扎实掌握知识内容,同时养成良好的思维内涵,才能够为整个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奠定重要基础和良好支撑。不仅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同时也是学习习惯的具体引导,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其与其他时期有着明显的区别和不同,对于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来说,如果能够将其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在丰富素质教育元素的同时,融入完善的价值理念和内涵。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思维理念和价值规范。在整个茶元素体系应用过程中,不仅包含诸多元素和内涵,而基础在于其中包含了丰富完善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内涵,特别是茶文化中所倡导的绿色生态理念,正是当前我们开展各项活动的基础与前提,在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融入多样茶文化元素,实际上也是学生培养活动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具体方向。

4融入茶文化理念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构建思路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文化理念,茶文化体系就是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极其重要的元素内容,通过对我国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整个文化机制中包含了诸多元素内容,无论是茶文化体系中所具有的知识元素,还是其中所具有的积极精神理念和行为规范,都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能够被借鉴和应用的重要内容。素质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从学生出发的教育模式,当然也是衡量学生是否遵守相关规矩和要求的重要标准和要求。通过对当前整个高校学生培养活动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多数学生培养活动中均缺失素质内容的教学与引导。而对于现阶段整个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以及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来说,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核心,当然,引导学生参与素质教育又是当前整个教育机制所欠缺的内容。就高校学生素质教学活动开展来说,其作为高等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内涵和行为理念关系到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价值发挥。同时,高校学生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更重要的是一种行为规范的培养,通过开展合理的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其能够在丰富教学理念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体系、完善的行为规范。结合当前整个高等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看,创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体系,丰富教学元素,是当前整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活动开展的必然要求,从我国茶文化体系的发展状况和历史内涵看,完善的茶文化元素,正是当前高校学生素质教学培养体系创新发展过程中所需要融入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在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素养、行为规范的价值大于其他元素,可以说在当前学生培养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学习内容,同时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学生学习理念的全面提升。如果能够将茶元素融入其中,那么首先就需要寻找到茶元素与素质教育活动相结合的合理定位。当然,茶文化体系不仅仅是一种具有丰富理念内涵的元素,同时也是一种融入多元化物质元素的体系,在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将茶文化元素中,所具有的具体特点融入其中。比如直接用茶元素的特点,直接融入到素质教育活动中,从而丰富提升茶文化元素的应用效果。对于当前我们所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来说,其不仅仅是教学元素的应用欠缺,也是当前整个文化理念的不足与匮乏。所以,通过融入茶文化元素体系,能够在满足素质教育活动要求的同时,提升整个教学活动的品位,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体系应用的最佳效果。

5结语

茶文化体系作为我国整个传统文化体系的核心与关键,在现阶段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价值日益提升的今天,如果能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其不仅能够丰富学生培养的各项元素,更重要的是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最佳培养,从而实现高校学生培养与社会实际需要的全面融入。当然,对于高校学生素质教育开展来说,将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其中,不仅是优化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优化学生培养机制,实现了素质教育与学生培养的有效融入。

参考文献

[1]马晓芳.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作用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16):247-249.

[2]张俊华.隐性德育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18):179-182.

[3]杨福家.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和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5):32-36.

[4]孙铭山.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19):26-33.

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提高;名师;研究;挖掘;重视

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只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生存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是众多科目中的核心,学好语文,至关重要,将素质教育寓于语文教学中,能更好地发挥素质教育的优势,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1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搞好语文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关键

没有名师,素质教育无从谈起。素质教育内涵丰富,概括地说,它是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注重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我们山村教师少数恪守传统的文化课教学程序,习惯于“五步教学法”,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教师要加强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多钻研,注意广猎多方面的知识,尽量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的鸿儒,多探索具有创新意义的教法。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厚积薄发,饱读诗书,你的教学才能引人入胜,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启发学生去理解,去体会,去想象,从而达到教与学的“理想境界”。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对待,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不断加深对教育事业的认识,真正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学生的楷模,应该是高尚道德的实践者和塑造者。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感悟学生,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说实在的,我在上语文新课时,都要“走五步”,一是读熟课文,二是备课,根据教参备课到本子上,三是对本子上的内容通过归纳转移到课本上,四是反复揣摩所讲内容和教法,五是上讲台讲课,以此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2 挖掘教材内涵,落实素质教育

认真备课是教学工作中重要环节,目前考核教师高度重视教学过程,就是素质教育的真正体现。备课在于准确挖掘包含在语文中的素质教育的内容。语文素质包括语文知识素质,语文技能素质和语文智能素质。语文知识素质包括拼音、字、词、句、段、篇修辞及标点、语法等基础知识。语文技能素质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语文智能素质即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想象力。钻研教材时,根据课后练习,单元训练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紧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突出训练重点,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档案,在集体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学生,素质教育重视全体学生能力的培养,更具有创造性和多样性,使每个学生都在各自资质的基础上得到最佳发展。

3 高度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

篇6

[关键词] 素质教育;农村;教师;教育设施

【中图分类号】 G6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166-1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一般而言,狭义的素质概念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角度而言的素质概念,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遗传素质”。它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广义的素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指“人以先天生理为基础,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我们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指的是广义素质。

二、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素质教育宣传不够、投入不足。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村素质教育的宣传还不够,至今仍然有大量未接受义务教育的青年在外打工。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要比城市中心小学的办学条件差得多,更为严重的是,为了达到素质教育验收目的,多数教学爱摆花架子,搞形象工程。

(二)教师水平普遍不高。目前农村小学师资的总体素质不高,阻碍了农村教育的健康发展。这种滞后,主要表现在专业水平上,在农村小学,教师中接受过全日制专科教育的很少,大部分是中等师范毕业,其中相当一部分还是从民办教师转正过来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三)落后的教育设施的阻碍。教育,事关国计民生,农村教育,直接关系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目前,城乡教育的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没有教育公平就谈不上社会公平,也就实现不了和谐社会。许多农村学校的教育设施让人担忧,必备的教学用具及实验器材缺乏,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只能进行部分演示实验,当然就更没条件进行学生实验了,没条件做的实验,只能由教师讲解,素质教育又从何谈起呢?

(四)家长观念意识较差。当前,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又有抬头的趋势。一些人看到现在大学年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面临巨大具大的压力;另一方面,许多没有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因为种种原因成了暴发户,因此,读书不如早挣钱的现象愈演愈烈。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当前,素质教育的内涵、性质及其理论在农村地区未能得到广泛的宣传,同时,大多数农村教师由于受以前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以学生的考试、升学为中心,偏离了素质教育的目的,导致了农村地区学生普遍出现高分低能的现象。因此,必须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对农村教师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使他们更好的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为更全面的实施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使素质教育思想深入人心,形成共识,创造一种活泼生动的学习局面。

(二)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良好的教师素质是在农村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可靠保证。要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强化教师培训管理,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在职教师培训进修的规划、组织、领导,落实进修要求,帮助教师树立终生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满足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还要重点加强对现代课堂教学基本理论、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帮助教师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从而实现教育思想真正转变,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此外,应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加强基础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竭尽全力加大对农村小学的投入,同时不断完善多渠道筹资的渠道和体制,科学规划、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杜绝浪费和花架子建设。

四、积极发展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

注重对“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培训。充分利用乡镇学校、村小学、家长学校等阵地,通过举行培训班、召开座谈会等途径,加强对孩子家长或其监护人的教育和培训,使之提高文化水平,转变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和监护孩子的水平。建立信息网络与学生家长密切联系监护孩子教育孩子。

总之,实施小学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素质教育是我们建立中国特色教育理论的希望也是我们跻身世界教育强国行列的基石必须通过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全面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深入彻底细致的进行教育改革是素质教育有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物质基础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在小学真正实施。

参考文献:

[1]王金枝.浅谈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实施途径[J].安徽农学通报,2008,(7):201-202.

[2]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教育理论研究,2012,(3):4-7.

篇7

(一)高职教育定位偏差的影响

长久以来,我国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一致,定位模糊,导致高职办学模式、培养目标和教育教学方式发生偏差,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影响高职教育偏差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教育是远效的,因此对高职教育的定位短时间内很难做出正确的定位。正如汪丁丁《教育史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讲到“教育成功与否,只能从它所培养的学生在未来几代人的实践里逐渐表现出来的后果得到评价”。中国职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但直到1999年,才算是真正的开始时期。在这短短17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高职教育理念、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高职人才培养规格等方面,都是在摸着石头一步一步往前走的;二是对社会发展缺乏前瞻性预测。社会经济发展迅猛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今天教给学生的社会技能和工作技能,再过两三年说不定就过时了、用不着了。内涵建设时期的高职教育究竟在全球化经济发展中扮演什么角色,这是每一所高职院校必须明确的。只有科学定位、找准位置、明确作用,才能避免人云亦云、扎堆而上,才能办出高职特色、办出应有水平,才能在高等教育这块领地上占有一席之地,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和发展空间。

(二)高职课程设置的影响

课程设置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也是制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性因素。在教育领域,课程是常见术语,是构成教育的基本元素,任何教育离不开课程。高职课程设置,要具备高职的特点,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也要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应该兼备高等性和职业性;既要注意工学结合利于学生社会和工作技能学习,也要让学生具备再学习的素质和能力。这是高职课程的特点。但是,由于中国高职教育起步晚,经验不足,因此,在课程上更多单纯依赖于普通高等教育,或中等职业教育的原有的课程,而不是依据高职教育的特点来设置。再加上高职三年的学制,也使很多高职课程设置变成缩小的高等普通本科教育,或者是扩大版的中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的特色未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来在中小学就已被忽视的素质教育,到了高职学习阶段,尽管已经在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中有明确要求,但也只能是虚设,摆样子而已,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有些高职开设素质教育活动课,并设置素质教育活动成绩,但根本就未被列入毕业成绩。高职素质教育是形式重视,而不是实质执行。

(三)高职教育者素质的影响

教育者的个人素质对学生是有相当大的影响。教育者包括院领导、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教育者素质包括观念意识、专业素质、行为素养三个方面。其中,教育者的观念意识和行为素养对全程化素质教育有不良影响,表现为:一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只有院领导和学生工作人员重视素质教育,大多数行政人员和专业教师都认为素质教育与他们无关;二是有不少行政人员、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人员,他们的开展本职工作时,因为不合时宜的仪表仪态、或消极灰暗的言行,间接影响了学生。教育者对全程化素质教育的影响主要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影响也可称为直接影响,是教育者直接面对学生开展工作时(包括教师上课,行政人员为学生、辅导员工作),通过语言表达和行为动作,直接给予学生在专业知识上和为人处事、人格修养、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隐性影响可称为间接影响,是教育者(不仅仅是一线授课教师)平时的风度仪表、人格魅力、举手投足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工作者流露出来的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学习热情和工作、生活态度,学生就会是志存高远、乐观开朗的。相反,一个外表邋遢,不修边幅,言论悲观消极的教职员工,因“近墨者黑”,学生就可能变成消沉冷漠等。

(四)受教育者自身素质的影响

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之间差距很大,具体表现在:一是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学习能力强弱不一。高职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入学分数最低的,学生成绩从200到400多不等。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二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之间存在的不同,社会责任感强弱不一。学生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各不相同,特别是独身子女一群,习惯被宠爱,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自我意识强,社会责任感不强;三是缺乏对自身的实际情况的分析和审视,缺少明确的长期发展战略。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大专层次的教育,很多学生是出于无奈而就读,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泄气,更谈不上对自身的有长远规划。学生之间的差距,会导致他们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一致,对接受素质教育训练的态度不一致,对获得素质提升需要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四是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基本上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缺乏素质教育的基础和能力。这些都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五)校园环境的影响

全程化的素质教育不仅在时间上,在空间上也要求有保证。校园环境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精神面貌、文明行为、思想道德无不受环境的影响。“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校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主要指地理位置、校园建筑、设施设备、卫生条件等等。物质环境是硬环境,是校园文化最直观的、外在的反映。精神环境包括规章制度、校训校规、校园景观、校园活动等,它是软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生命所在。目前影响高职素质教育的物质环境主要有地理位置和宿舍环境。一些高职院校离市中心比较近,城市的喧嚣,不利于学生安心学习。而宿舍环境是校园环境中影响较大的因素,宿舍拥挤、热水供应不能满足需要,让学生对学校的满意度减低;而精神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校园景观的结构布局不能让人产生美感,校园的人文氛围不够浓厚,不能体现出大学的文化气息。

二、内涵建设期高职素质教育全程化实现的途径

(一)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在办学方向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内涵建设时期,高职教育想办出特色,就要抓住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科学定位,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提高办学质量。高职教育的定位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职教育要以地方经济发展为依托,要以地方职业岗位为依据,通过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实训、岗位对接等高职教育的特点,结合一定基础文化课,以及全程化的素质教育熏陶,方能显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形成职业教育的优势,在将来的发展道路上与普通高等教育并驾齐驱,在就业竞争上优于普通高等教育。毕竟,国家发展需要最多的仍是一线岗位工作人员。脱离了这一定位,高职教育就会迷失方向,走入岔路,甚至在教育发展与改革中落伍。

(二)课程设置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在学习内容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高职课程设置要有特色,符合高职的特点,应该是“知识专业化”和“操作专业化”的结合。“知识专业化”是课程设置的重要元素,指在设置课程时,要围绕专业设置相应、相关的课程,这些课程构成一个体系,能满足学生在此相关知识领域中需求。“操作专业化”指学生是某一工种的操作能手,是学生获得相应专业技能证书的必需,体现的是职业性的特点。课程专业化能保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中“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端技能”这一点,但要成为高端技能型“人才”,还需与课程设置的“多元化”相结合。素质教育是多元化的教育。多元化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在这里,课程设置多元化是与素质教育的全程化相呼应的。全程化素质教育指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空间上是无所不在的范围和场所,教育形式灵活多样,教育内容广泛。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指除专业以外的任何积极健康的、具有正能量的知识和能力,教学内容可以是专业以外的人文、历史艺术等等,教学方式可以除课堂教学以外的讨论、竞赛等,教学手段可以有传统的书本和现代的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三)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质量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院领导、行政部门职员、专任教师和辅导员都是学院的教职员工,他们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全程化工作分量相当。院领导有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权,重视素质教育的领导,会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学院有效的贯彻执行素质教育工程,保证素质教育全程化的推进;行政部门职员,他们对学生的影响是间接的,但他们的影响同样不可小觑。专任教师和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最紧密人员,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全面提升教职员工综合素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习,树立明确的素质教育全程化观念。让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铭记在每一位员工脑海中,让他们能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二是完善各项素质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教职员工的行为,保证素质教育活动实施,保障素质教育质量。

(四)因材施教,优化素质教育模式,在教育方式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让他能扬长避短,最大限度的扩展自己的能力,从中找到自信与勇气,而不是要求每一样素质能力都得到提高;重视每一位学生发展,而不是只把眼光盯住一部分“精英”,做到公平公正;允许各种兴趣爱好并存,除统一基础课程外,不强求学生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寻找尽可能多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有发挥天赋和爱好机会,做到既打好基础,又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五)美化高职校园环境,在育人空间上保证素质教育的全程化

篇8

【关键词】通识教育 人文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 职业素质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是高技能人才的摇篮,其最终目的应是培养全面发展的“职业人”,而不是只懂技术片面发展的“工具人”(指人在生产活动中与机械一样,只是一种工具)。“职业人”首先是一个健全的“社会人”,具备普通公民的基本素质,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公民;其次作为从事特定职业的公民,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素质。需要具备其职业活动所要求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必须具备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人文素质,如将此视为素质教育理念在职业院校的深化,可归结为职业素质教育。而目前教育界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有不同看法,主要存在以下四种代表性观点,本文将各观点与职业技术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比较分析。

一、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辨析

通识教育起源于西方,从19世纪初被提出以来,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表述达50多种。1945年,哈佛大学委员会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将通识教育界定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应接受的那部分教育”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会中的健全公民”。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对教育质量非常不满,发出了“国家处于危险中”的呼声,因而“回归基础”的呼声高涨。wWw.133229.cOM要求学校加强对学生基本学术能力等的训练,许多学校将英文写作、数理统计、自然科学、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批判能力等视为学校教育基本要求。所以20世纪80年代左右哈佛学校发表的《哈佛大学关于核心课程的报告》开启了核心课程作为通识教育标志和特征的新时代。以核心课程取代原有通识教育课程,这些核心课程涉及文理学院六个领域。包括文艺领域、史学领域、社会领域与哲学分析、科学领域、外国文化领域、道德思考领域。

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毕竟不同。通识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专业教育(special education),通识教育是关注学生成为一个合格公民的教育,它是包括文化、道德、情感、体力等各个方面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通识教育更多在培养一个公民;而专业教育培养目标是特定专业技能人才。素质教育是从人的素质结构的具体操作目标入手解决全面发展教育理论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的运用,素质教育包括了通识教育中的内容,同时专业教育中也有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人文教育(humanism education)辨析

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素质并促使其内化的教育活动。其中人文知识及方法是人文素质的基础,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核心,人文行为是人文素质的外化。

杨叔子院士认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素质。人为本,做人的素质,特别是人格,是本之本”。可见,人文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通过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相关知识的学习、熏陶、感悟、内化、积淀,使人形成正确的行为态度,能够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虽然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落脚点都在人身上,但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素质教育还蕴含着其它诸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教育。

三、文化素质教育(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辨析

文化素质和文化知识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化知识是指经过各种文化课程的学习而得到的种种具体知识;而文化素质则指一个人的知识、才能、鉴识所构成的文化造诣或素养的一般体现。

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可见,在我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但文化素质教育涵盖了人文和科学素质两方面的教育,内容比单纯的人文素质教育更广。

与素质教育相比较,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把文化素质单独提出,旨在培养文化素质。素质教育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不仅涵盖了人文素质培养,还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

四、职业素质教育(professional competence education)辨析

素质教育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的讲话中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概念,他认为基础教育不能单纯办成升学教育,而应当是社会主义的公民教育,是社会主义公民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着眼于提高人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强调知识内化和身心发展的教育价值观。叶澜(2006)认为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宗旨,处于一切教育活动之魂的地位,而不是一个规定化的教育活动的模式。在教育目标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施以较全面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在教育途径上,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教育评价上,重视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品质的养成,并鼓励不同特色的培养。严格上讲,素质教育对教育效果的衡量重基础、重长远,不重眼前。

素质教育在每个教育阶段应有所不同。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应“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虽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系统提出职业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只零散于各期刊中,多数从探讨的角度进行分析,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应用较缺乏。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的探讨。对于职业素质的构成,有一定分歧。孙晓霞(2008)提出职业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宫玉杰(2007)认为除上述四项外,应将业务素质也涵盖其中;吉飞(2009)则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更有学者将职业素质进一步细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审美素质、专业素质、社会交往素质、适应素质、创新素质等(周光宇,2009)。职业素质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要求,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自然不同,故对其构成有不同认识。在借鉴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认为:职业素质教育虽然在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上有所不同,但仍是具有共性的。本文将职业素质概括为身体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心理素质5个方面。

第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陈和(2007)认为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可从职业理念教育、职业能力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创新素质教育和创业素质教育5个方面实现。职业素质教育要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点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含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遵纪守法意识等)和职业核心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杨东进,2008)。黄三平(2008)从校园文化角度提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使之成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目前对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在实际操作中,职业素质教育多数仍停留在形式上,普遍存在着模糊化、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职业素质养成是以知识为基础,课程教学仍应是职业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课程设计是重点,但不能忽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否则难以渗透到教学活动之中,落实到位。

五、结论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飞速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量高技能人才,但职业技术院校在重视技能教育的同时,却不同程度地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纵观国外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情况,在技术能力培养上不仅注重实践操作技能,且在人才培养上注重职业品质的培养,即重视培养技术能力又重视职业素质教育。从目前我国教学现状来看,一些职业技术教育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教育,职业心理素质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不仅要传播科技,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职场中为人处事和如何思维,但是现今的职业院校培养很难达到以上要求,目前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应提倡职业技术教育应以“职业素质”教育为核心,发挥职业技术教育的“针对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才能凸显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

参考文献:

[1]李曼丽,林小英.后工业时代的通识教育实践以北京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为例[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american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 report.1998.

[3]杨叔子.人文教育:情感、责任感、价值观[j].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通讯,1999(3-4).

[4]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叶澜.清思反思再思--关于“素质教育是什么”的再认识[j].人民教育,2007(1).

[6]孙晓霞.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7]宫玉杰.论高职人才职业素质教育[j].辽宁高职学报,2007(1).

[8]吉飞.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有效途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9(8).

[9]周光宇.浅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实施[j].辽宁高职学报,2009(6).

[10]陈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3).

篇9

关键词:师德建设;以人为本;师德内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素质,师德为本。教师作为人类文化的传承者,教师师德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素质的体现,而且联系着全体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高校教师是否具备良好的师德,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工作与全面发展,而且关系到教育事业发展的兴衰成败。随着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化走向大众化,大学办学的理念不断变化,如何建立适应新形势下的高校师德新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师德建设的内涵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前者是后者的前提与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师德的内涵其表述是多种多样的,爱岗敬业、育人为本、治学严谨、博学精业、以身立教、为人师表等。在师德内涵的众多描述中,人文精神应该是新时代师德的基本内涵,也可以说是师德内涵的实质和核心。新时期的师德内涵也应体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人们应从时代特点看待教师形象,教师更应以新的风貌展现于改革的浪潮中,社会应赋予师德以新时期所特有的内涵。

新时期的教师对待职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要注重人文关怀,精神扶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具体表现在对学生的人格尊重上。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谐发展。对待自己的知识修养树立终身学习、与时俱进的观念以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对待自己的品行要从严要求,培养学生现代人具有的素养,以奉献的精神实现自我的价值。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根本。教师是办学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没有高质量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就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同志曾说,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师资水平是办好高水平大学的灵魂,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谈不上高水平的大学。

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加强师德建设是关键。教书育人,教书者必先学为人师,育人者必先行为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先具备更高的素质,而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三、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1.加强师德建设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在现今教育的发展中,加强素质教育是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任务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好少数的尖子生,而要教好全体学生。不但要教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现代的大学生不再满足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在自我思考的情况下,主动吸收自己认为需要的知识。在讲台上,笔者听到的较多的一句话就是:“学习这个知识能应用在什么方面,如何应用?”对于学生的这种质疑,教师应该正确地接受而且去解惑,在明白了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后,往往教学效果会好很多。由这一个方面发现,现代的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习惯了自我的思考和选择,这就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方式要由简单的讲授式发展到启发式、传统的板书式教学方式结合多媒体方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过程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良好的师德能促进师生关系

教师自身的学识和道德水平在潜移默化中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往往大过其他因素的影响,这也就是我们提出为人师表要求的原因。加强教师道德建设,通过自身的品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影响,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品质。

3.加强师德建设能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 远程教育环境 素质教育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原本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等先天赋予的特征。这种特征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现在,“素质”已发展演绎成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

关于人的素质内涵,现在比较共识的是包含以下四个部分: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思想品德素质是人的灵魂与方向,是做人的根本;文化素质是人的发展基础,体现了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了解;业务素质是人的立业本领,其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结构,还包括工作能力;身心素质则是前三项素质的物质与精神的基础,反映了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承受力。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主的一种教育活动。这种教育包括两大层次的活动:一是国民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础层次的活动;二是专门人才素质教育,这是一种基于基础层次的发展层次的活动。对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尽相同。

素质教育不等于知识传授教育和能力培养教育,但知识结构优化、能力结构完备,却是成为具有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换言之,正确处理好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三者的关系,促进其协调发展、融为一体,则是素质教育理念的关键所在。

二、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1.精心做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计

专业教学计划是培养塑造人才的一个具体规划,它具体明确了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而课程体系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将应该学习的相互联系而又相互制约的相关课程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专业教学计划的主体,也是人才培养的设计规划图。长期以来,困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陈旧,课程内容落后。而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规格层次,不同的培养对象,使用的却是类似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包括类似的教学方法,这是很难真正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的。

通过对专业教学计划的改造和对课程体系的调整,不断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渗透其中,按照课程性质与作用将其设置成六大模块,即公共基础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实验环节。特别在公共选修课这一模块,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需求,加强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其中不少课程,如中国文化导论、艺术欣赏、美学概论、法律基础与实务、现代科技基础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等选修课程,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

2.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代远程教育作为不同于传统课堂教育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其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必然会与自身产生的必要性相关联。人类已经进入了“知识爆炸”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学科、新专业、新领域的不断涌现,迫使人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终身学习,而快节奏的生活又不得不使人们将远程教育作为终身学习的第一选择。在新时代,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他社会生存能力的重要表现。

然而,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施中又应该如何来培养学生掌握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培养呢?著名国际远程教育学者德斯蒙德•基更认为,面向21世纪终身教育的远程教育有两种模式:即以群体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和以个别为基础的远程教育模式。要真正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力的人才,从而能够进行自我素质的不断提高,最理想的教学模式就是教会学生熟练、自主的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探索研究型的远程学习。

3.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组织各类教学内容

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人在信息化社会中竞争和发展的一项重要技能。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这只是表明其能够参加远程学习,但能否有效而又充分地利用和组织各种类型的教学资源开展学习,则是一个能否更好地进行远程学习的问题,尤其在信息时代,这一点至关重要。在远程教育中,对于不同类型的教育和学习,其信息的获取、知识的学习、资源的利用有多种组织方式。比较典型的有两种,一种是传统型的(即系列化、顺序化的)线性组织,然后加以整合提供给学习者;另一种则采用非线性组织向学习者提供资源信息量,即提供知识和能力教育的空间结点,每一结点又都可以向多个方向扩展、深化和延伸。一般来说,前一种方式比较适合正规的、传统的学历教育,学习者的学习比较系统;后一种比较适合非正规的成人教育,其好处是学习者可以选择任意结点开展自主学习,自我掌握学习的进度、深度和广度。但是,考虑到大学生的那些特点,我们认为还是将这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扬长避短,才最符合大学生学习特点,也最能体现现代远程教育规律和特征,最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之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