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08 17:2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马斯洛需求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每个人因为生理基础和社会化过程差异,基于和别人不同的心理面貌而产生不同需求,又因为相应需求促使每个人行动以满足自身的需求,需要既是人的一种内在心理诉求,也是一种外在的心理反映。但无论是内在还是外在都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甚至是决定着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方向。因此利用好人的需要心理,能够最大化的激励和发挥人的潜力,从而有利于加强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内涵
马斯洛,当代最有影响的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其创立的需求层次理论几乎被各个领域、社会和个人普遍运用,深入揭示了人类社会需求的一般规律。其理论核心在于将人类的需求,按照出现的顺序、力量的强弱而成等级排列,同时将人类的需求归纳为5种基本需要。将人类置于不同层次的需求支配之下,不断从事外界或内部心理的各种活动。在马斯诺的理论之下,人类的需求被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以及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五类。
生理需求,在马斯诺理论中处于最底层,仅仅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和先决条件。需要人类加以足够的重视。
安全需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含义十分广泛,是人类对个人安全乃至世界和平环境的希望,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
归属与爱的需要,主要是个体和个体、个体与集体之间,个体渴望交往与他人认同、愿意融入到集体中的愿望,是个人对爱、情感和归属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在马斯诺理论中,与人类希望自己得到别人尊重和高度评价,希望能得到他人的重视和自我实现有威望等,即人类都希望自己有稳固的社会地位,并因此而表现出非常的自重和自尊。
自我实现的需要,在马斯洛理论中,处于顶级需要的位置,是人类特有的具有促使人的潜能在能力中得以实现,成为别人期望之人,完成与期望一致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二、新时代贫困大学生需求的特点
(一)生理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
沉重的学费、生活费以及其他费用对于大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有形的巨大压力,他们常常要靠举债借贷来交纳学费以维系学业。为了减轻债务压力,在校期间总是千方百计的雪球机会去打工挣钱,但同时又要拼命学习。所以只能做一些短工、零工。整体上处于弱势地位,其劳动价值的不到公平体现,虽和正式工同样的工作,付出同样的劳动量,却得不到同样的报酬,导致了他们在学校期间的吃、穿、住等生理需求的满足程度不够,生存权极为脆弱。
(二)安全需求极度缺乏
基于物质基础上的欠缺,导致了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的一种极度不安全感。由于“寒酸”,贫困大学生常常倍受歧视,受奚落,受嘲笑,心理上总处于一种不安状态。但同时又有作为大学生的自尊与自傲,因而对当今“金钱至上”的社会现象产生一种强烈的抵抗情绪。在这种心理支配下,自傲心理强化,自傲往往转化为冲动,在处理偶发性事件时,易产生敌视态度和过激行为。并且这也是贫困大学生所自知的心理,由于缺乏克制而不得不面对缺乏安全感的煎熬。
(三)尊重和人际交往的愿望强烈
贫困生虽因家庭贫困而自卑,但是作为一个自我意识渐趋成熟的个体,他们又有着强烈的自我尊重和人际交往的愿望。由于心理上的诸多矛盾,有时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困难,继而产生的是不被他人尊重感。虽然经济困难,但趋于害怕被人歧视,所以其消费价值取向也多向经济富裕同学看齐,消费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同时他们也有得到周围环境支持的心理需求,却又不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对涉及到自己的事情又表现的极为敏感。所以整体上处在既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交际的需要又表现出一幅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面孔,很是矛盾。但作为一个社会人而言,归根结底对于尊重和社会交往德愿望是异常的强烈。
(四)自我实现需求迫切
基于比一般大学生更早接触社会,生活经历与经验也就成为贫困大学生的一笔最大的财富。那么在自我价值的实现上就比其他的大学生表现的就更加的迫切一些。应为它可以通过自己这份独有的财富来展示自己,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同时还能拓展自己的交际面,找到归宿感与安全感。进而融入到班集体当中,获得被爱感。因此,贫困生的自我实现的愿望更具迫切性。
三、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我国高校贫困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生活困难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提倡的“要把青年一代培养成有理想、有文化、有素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终极目标,对贫困生而言缺乏实际依托,加之高校又缺乏对个人素养的培养和内在精神的重塑,这样的目标对贫困生并不能起到实际感召作用。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针对性不强。
当前社会对贫困生的帮助,更多的局限在经济资助层面上,往往在思政教育方面呈现出落后的状态,从整体的思政教育内容来讲,大杂烩的方式导致教育针对性弱,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定群体的引导,在对其正视现实、积极调整心态面对困难、树立正确的财富观念等均存在缺陷。
(三)思想政治教育特别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手段有待改进
相对普通学生而言,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更多和更复杂,如自卑心理、依赖心理、嫉妒心理等,而目前的高校往往普遍采用的是榜样教育法和个别咨询法两种方法协助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仅仅至依靠这两种方法,将高校贫困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解决掉,这是完全不现实的,探索新的、更好的、更适合贫困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方法,是目前高校教育者应该积极探索实现的问题。
四、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改善、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针对贫困大学生生理需求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正确的进行引导、科学的进行调整
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其所提出的生理需求即为人的衣食住行。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教育者就不能仅局限于此。通常所说,人的需求有两种,即生理需求以及由生理需求而产生的社会需求,当生理得到满足后.学生就会自然地把自己的社会需求提升,根据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能给予贫困生以更多的关照,对于在外打散工的同学要给予帮助,关怀而不能挫伤其信心。另外,在不损害其他学生自尊心的情况下,对于优秀的贫困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展示的机会,给予其更多的激励。
(二)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安全需求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帮助学生提高防范意识和处理安全危机的能力
马斯洛认为:“人们都喜欢一个安全的、有序的、可以预测的有组织的世界,在那里有所依靠,不会发生意外的难以控制的或危险的事情。”因此,作为教育者要注意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贫困生走出自卑的阴影;在细节工作上,要深入到各个班级,定期到学生宿舍检查,增强其安全感,同时还要强化其的安全防范意识。
(三)对贫困大学生尊重与交往的需求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爱护,使他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情感世界。
做为相对独立但是又没有完全独立的个体,大学生和完全意义的成年人是有所区别的,然而有一个基本点可以肯定,就是身处校园的任何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尊方面的需求,自尊的满足会让他们感到自信、感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感到自己有能力、感到自己有用处,他们同样会渴望有深厚的情谊在自己的周边。做为教育者,在从事高校思政教育时候,理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灵,真诚对待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他们获得人格心理上的尊重感。此外,还应该培养起良好集体文化,善于运用群体心理来强化学生之间的情谊。给贫困生提供一个可以接受的,愿意融入大家的良好环境。从而培养起他们良好的内心世界。
(四)针对贫困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欲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创新教育的开展,努力帮助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
在当前的思政教育界,往往充斥这样的观点“现在的学生想法太多,太快。”在当前的社会形态和信息爆炸的情况下,大学生时时被新生事物冲刷着头脑、意识更新速度极快,而真正会追求自我的人,前面的四种基本需求实际已经得到满足。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关注贫困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及时的加以积极的因素引导,形成良性循环,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贫困大学生作为在高校中生存、发展的一个特殊群体,其需求有着自身特有的独特性。那么,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在从事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自然就不能一概而论,要特殊情况特殊对待。要能够借用马斯洛理论来准确把握住贫困生的心理,尤其是对其思想和行为起影响甚至是起决定作用的需求心理,要从生理需求上予以引导,调整;从安全需求上予以强化;从尊重与交际需求上予以关怀,爱护;从自我实现的需求上予以帮助,借此使其得到生理及人格上完善。(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人性能达的境界[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 张文才.学生心理与行为教育[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3] 李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其成因与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07,(1)
篇2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居民收入日益拉大,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成为关注热点,基尼系数已突破国际公认的0.4的贫富差距警戒线。而这一社会问题反映到校园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贫困大学生。贫困大学生在全国各省市区域高校比例逐年攀升居高不下,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及成因
(一)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我国从1997年开始高校实行招生并轨,高等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由最初的国家单独承担转向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摊,高校收费制度的改革孕育出了“贫困大学生”这一新名词。
贫困大学生的标准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北方与南方、东部与西部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同,贫困大学生的界定标准也应有所不同。一般意义可理解为,贫困大学生是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突出表现为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学杂费或是个人的基本生活费用。教育部文件指出: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困难的学生。[1]
(二)贫困成因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农村大学生贫困生居多。我国传统的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统计显示,贫困生有81.74%来自农村,可见地处偏远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是高校贫困生的主要来源。
2.家庭贫困是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竞争机制的完善,一部分社会成员由于一定原因处于社会经济竞争中的劣势地位,久而久之这部分社会成员开始向社会低层流动。因为缺乏竞争实力,长期生活在社会低层,他们的子女一旦进入大学,昂贵的学杂费会让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负担更加沉重。另外,父母的下岗,技能水平不高难以再就业,家庭的突变,例如火灾、地震、婚变、车祸、破产以及重要家庭成员患病,亡故等,都是城镇学生变成贫困大学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3.高校收费制度的实施和扩招凸显了贫困大学生问题。高校收费制度改革以前,学生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由国家供给,改革之后,高等教育成本实行分担制,由最初的国家单独承担转向由国家、社会、个人分摊。降低大学门槛的同时一些学习并不优秀的富家子弟也进入高校,富二代普遍的张扬生活态度也激化了贫困大学生问题。
二、贫困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存在问题
大部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存拥有许多富裕家庭学生无法比拟的优点,他们自强、自尊、勤俭、吃苦耐劳、性格坚毅、思想积极、态度乐观、富有朝气。他们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多数贫困生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同时,贫困的环境也不免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敏感、封闭、偏执、不自信、羞于人际交往等负面性格,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内心过于敏感,自卑与自尊的交织
强烈的自尊往往产生自卑心理。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往往是本地区的佼佼者,进入大学后,优秀的竞争者增多和贫乏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的优势荡然无存,使原本优秀的尖子生变成匍匐在象牙塔底层的弱势群体。而来自城镇贫困大学生自小因贫困收到许多来自社会的歧视和不公平待遇,时刻担心别人轻视自己,逐渐养成了他们的自卑心理。心中的失落和内心的不甘使贫困大学生具有比一般大学生更强的自尊心,他们更加渴望自强。然而在校园中,富二代张扬的生活方式,物质生活的匮乏,加之社会和校园难以避免的存在一些歧视贫困的现象,伤害了贫困大学生的敏感的自尊,加重了他们的自卑感。在敏感的自尊下隐藏着强烈的自卑感。这导致了贫困大学生情绪不稳定,易动怒,疑心重,缺乏自信,寡言少语等特点。
(二)悲观消沉,渴望人际交往的同时封闭自我
经济上的贫困必然给贫困生心理上带来沉重的压力。很多贫困生在勉强维持生活的同时还肩负着将来偿还债务的压力,巨大的压力容易让贫困大学生产生抑郁、孤僻等心理问题。同时正值青春的大学生又渴望人际的交往,部分贫困生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能够积极健康的参与人际交往,而有些贫困大学生在种种压力下对自身价值产生怀疑,缺乏自信,与他人交往时常带有防御心理,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只有封闭自己才能得到安全感,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因为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消费价值的趋同,往往形成自己的交际圈,贫困生很难融入。这加剧了贫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冷漠,让他们更加内向孤僻。
(三)自立自强意识与依赖心理互相矛盾
贫困大学生求学过程中,多在国家、社会以及学校的资助下走进大学校园的。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加倍努力学习的同时还展开自救,做家教或找兼职,主动寻求各种勤工俭学的机会。但社会现实的磨砺,面对贫困的无奈,以及学业的压力,与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的冲突使贫困大学生压力倍增,纠结于生活、学业、心理的多重压力之下。另一方面,贫困大学生对自立自强的认识不彻底,等、靠、要思想普遍存在。缺乏靠劳动求生存的决心。虽然有自立自强的意识,但对于勤工俭学的工作怕脏怕累,出于大学生的骄傲对于不体面的工作挑挑拣拣,敷衍了事,同时在努力自救的同时又对于社会团体、企业、学校的救助心存依赖。
(四)政治态度存在埋怨情绪
部分贫困大学生存在埋怨情绪,把贫困的原因简单的归结于国家政策的不公,社会分配的不平,父母的无能。有调查显示,有50%的大学生对国家教育改革,并轨招生不理解,认为教育费用理应由国家承担,其次才是由家庭承担,看待国家改革过于片面。这表现出贫困大学生政治责任感不高,政治态度存在埋怨心理。加之学校忽略感恩教育,致使他们对于各种资助感到理所应当,一旦不能得偿所愿得到资助或资助中断,就会对社会、学校产生抵触甚至仇恨心理。
三、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思考
引导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成长、成才、成人,应从加强针对性的教育以及构建一个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两方面重点去思考。
(一)加强针对性教育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三观”
政治信仰迷茫,社会主义信念不足的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多元价值的选择,贫困大学生因贫穷信奉金钱,迷信命运,或是忙于勤工俭学,不关心国家时政,政治意识、集体意识淡薄。针对这些现象,思政工作者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强化共同富裕理想的信心,正确理解高校教育改革的利弊,促进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加强自立自强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感恩教育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各种品格教育是防止物质和精神双困生产生的有效手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外界的经济自助对于贫困大学生是解决当前困境的一种手段,要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还要从贫困大学生的自身出发,树立“自救”意识,要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精神。贫困大学生应摆正各种经济资助的位置,不能把他看成是理所应当和一种施舍,更不能产生的依赖心理。要把经济上的资助看成是帮助自己完成学业的一种推力,激励自己成才成功的信心,从而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刻苦学习完成学业,成才后回报社会,感恩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各界社会力量。
(二)健全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要全面周到地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既要看到素质和能力教育的重要性,也要充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有力武器。在健全经济救助体制同时也不可忽视心理救助体系。
1.重视素质能力培养
贫困大学生“脱贫”的最根本方法是贫困大学生运用自身技能,通过辛勤劳动获得物质资源,所以高校应重视贫困大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加强。高校要运用各种手段提高贫困大学生专业技能、个人素质、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现代信息科技技术的掌握。[2]通过社会实践、社团活动、专题会报告会、勤工俭学等形式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丰富社会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增强社会竞争力,帮助贫困大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谋求自身的发展。
2.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的根本方法,高校要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在团结、教育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以党团活动为平台,辅导员为纽带,采取集中教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普通教育与针对性的特殊教育相结合、群体激励与个体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对贫困大学生从学习、生活和工作上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建立贫困生档案,对贫困大学生思想方面的波动变化及时掌握,进行有效的帮助教。建立一套全面长效的思想教育机制。
3.完善的资金救助体系
资金救助对贫困大学生在教育效果上是治标不治本的,但它是进行教育的物质保障。高昂的学杂费是导致贫困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幅度缓解贫困生问题还得求助于高校收费制度的体制改革,进行差别收费。或是效仿国外高校减少优良成绩助学金,增加贫困奖助金的发放,惠及更多的贫困大学生,哈佛和普林斯顿大学是这一政策的典例。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也不可忽视。高校应修建多种渠道建立健全对贫困大学生的经济扶助体系,经济扶助作为推手为贫困大学生的就学就业加以推助。促进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摆脱贫困,战胜自我信心的树立。
4.转变心理辅导方式
一方面,心理咨询是解决和缓解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方式,要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多渠道的心理健康咨询体系为平台,及时把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从根本上防止“双困生”的产生,营造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另一方面,学校在关心贫困生的同时忽视了他们的心理感受,为了显示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将贫困生的受助情况张榜公布,让贫困生代表上台接受捐助,在电视广播和网络上大肆宣传资助情况,这会让一些贫困生很伤“自尊”,有学生甚至表示宁愿借钱也不愿意接受资助。学校在施以援手的同时更应该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加人文主义关怀,端正救助态度,优化救助方法。合理运用心理救助机制让贫困大学生更加健康坚强的成长。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犯罪
近年来,我国高校大学生犯罪比率逐年上升,如“刘海洋往动物园的黑熊身上泼浓硫酸事件”、“马加爵杀害寝室同学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等,一件件鲜活的案例摆在我们面前,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想说,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亟需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关心。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数量,占在校学生总数的 1.26%。[1]大学生犯罪的频繁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看,学校是比家庭和社会更能导致青少年犯罪的根源。”[2]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素质影响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预防大学生犯罪是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工作重点之一,必须得到重视。
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这些误入歧途的大学生们在如花的年纪走上犯罪的道路呢?从大学生自身内在素质来看,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部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较差、法律意识淡薄是重要的诱因
某些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在重视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对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导致他们社会道德意识的缺失,丧失正确的价值判断,面对五光十色的社会百态而迷失自我,在欲望的诱惑下放弃道德的底线,继而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心理素质差是导致犯罪的潜在因素。
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少,思想活跃,自我评价与认识有时会偏离实际,但当面对现实的时候又容易产生自我否定,心理落差感极容易成为他们犯罪的诱因。在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人际关系紧张、恋爱危机、就业压力等因素极易引起心理失衡。面对现实所产生的很多细微的心理变化没有得到清楚的自我意识,被隐藏或者忽视,直到经过长时间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心理问题会爆发,这些潜在的因素会使大学生失去自我控制力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同时,外在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社会环境深刻的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仅仅带给人们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变革。深处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也不免会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对于金钱和地位的向往,会诱导他们不惜以身试法走上犯罪的道路。
(二)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网络的盛行一方面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获得资讯的方式,另一方面也使一些消极的内容大肆传播,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却又对网上的内容缺乏自我辨别、自我思考的能力,不仅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而且极易引起人格的错位和分裂、引发犯罪。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
(一)学分制的教学制度给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以“可乘之机”
学分制的教育制度,给了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自由,而学校在管理制度上存在一些漏洞,致使学生过于自由和散漫。他们只是满足于修够学分,对于自己思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不做要求。
(二)教师没有对学生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
部分教师在教学方面只重视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的教育,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的培养,造成部分学生在缺乏约束的环境下养成不良的思想品性,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后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毋庸讳言,当今高校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很多学校口头上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实际上只看重专业课程的讲授,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衡量高校教育成果的唯一指标,而思想教育工作被忽视,或仅仅停留在简单空洞的说教,把实际与教育脱离。面对不断增加的大学生犯罪事件,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其在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的作用已经十分必要。
针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今的时代背景,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切实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到实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共同的道德规范
新时代的大学生已经不同于以往,他们身处改革开放、思想活跃的新社会,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价值观在形成过程中受着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高校教育应发挥其在大学生价值观树立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耳濡目染,从思想到行动上坚定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反对和抵制一切不良思想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大学生共同的道德规范,指导他们日常行为,帮助他们解决思想信念上存在的困惑与无助,走正确的道路。
(二)挖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校应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将众所周知的道德行为规范灌输给学生,使他们在思想上形成一种道德标准,另一方面,也要通过一些课外的活动形式,比如一些学术活动、教育讲座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自己从中感悟并运用到日常的生活当中,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
(三)教育要分阶段、分层次,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事物要分清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手段,抓住主要矛盾。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有着不一样的心理特点,形成了不同的心理需要,针对不同的大学生,对他们的教育要有不同的方式。而大学生们各自不同的家庭条件、成长环境等,也使得他们具有各自不同的实际需求,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因材施教,教育内容更要贴近实际,赋予时代特征。
(四)积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
大学生犯罪的频繁发生有着复杂的社会、学校等方面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上学期间学校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要远远大过同时期家庭和社会的影响”[3]而在学校时只一味注重专业教师对学生思想政治引导对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不够完善合理的,只有让大学生自己从我做起加强思想道德学习、加强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从整体上杜绝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现象。另外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自立、自强意识,因此在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上除了要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约束外,还应讲究方式方法,在信任、尊重学生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意识。
(五)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的水平和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做到能以情动人、以情感人、率先垂范,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活动,并根据不同的心理问题对症下药,才能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教育学生学会尊重与关爱。教育者还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用、思想等相关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并且将理论知识与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
(六)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近况
大学生的思想处于活跃而不稳定的阶段,极易受到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而发生波动、摇摆,所以多和学生进行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近况,从而帮助他们解决现时困难,不让一时的困难引诱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就显得十分必要。
综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预防大学生犯罪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毛磊.大学生犯罪率如何降到最低限度 (N).人民日报,2003-4-16.
篇4
关键词:信息化;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逐渐融入校园教育之中,通过计算机的文字、声音和视频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将教育信息传递给学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信息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但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加强网络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一、信息化视阈下高校政治思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开发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中,只有少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具有鲜明特色,大部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平淡无奇,有部分学校甚至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这导致大部分学生不会主动浏览网站,造成难以通过网站合理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2.缺乏专业人才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采取口传身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难以满足教育需求,需要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思想教育人员多数不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使用素养,因此,缺乏专业人才成为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二、信息化视阈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
(1)开发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结合国际最新思想动态和大学生浏览信息的特点,学校应该强化思想政治网站的建设,各所院校应该加强对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开发力度。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的特点,将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制作成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题材,将诸多特色的教育题材通过邮件发送给学生,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强化学生对政策和思想的认知。只有建立特色网站,才符合学生的浏览需求,从而得到学生的重点关注。
(2)设立网上论坛交流平台。教师利用网络交流平台,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并学生的观点,在观点总结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思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解决。在网上论坛交流平台上,教师还可以积极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在讨论中逐渐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也可以组织网上辩论,对积极发言的学生予以奖励。通过一系列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充满趣味性的交流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3)开展网上特色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教师可以在校园网上组织特色主题的活动,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例如举办游戏竞技比赛,通过网络游戏竞赛让学生体会到乐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思想意识。另外,教师还可以举办科技竞赛和阅读竞赛等多种富于趣味的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有机结合,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4)加强网络心理教育。在现代高校学生的发展中,部分学生由于压力较大而且未得到有效的疏导,导致心理扭曲,同时由于自尊、观念等因素,使学生难以向他人倾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在网络上建立心理疏导平台,让学生匿名进入并且倾诉自身的压力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疏导,这不会伤害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通过网上有效的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继而积极向上地发展。
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视阈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具备最新的思想政治素养,并且要具备计算机使用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只有具备多种学科素养,才可以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建设人才队伍,首要目标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素质培训,并且可以抽调各个学科的精英骨干加入到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中,通过精心的地策划和制作,建立具有特色的网络教育平台。另外,学校要加强思想教育的传播,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网站的浏览率。最后,学校必须组建一支素质较高的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在网上进行辅导。只有加强人才队伍的建设,才可以保证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可以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多样化的方式才可以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希望通过本文对信息化视阈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相关介绍,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参考文献:
[1]胡馨匀.论网络舆情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关联性[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7):125-126.
篇5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应对策略
金融危机给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带来严重影响,我国也不例外。金融危机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还给我国文化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高校教育是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面临新挑战。
1.金融危机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1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的挑战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社会意识范围,是在一定阶段内为了实现某一种特定目标或者经济利益而对大学生进行有意识和有规划的思想政治影响,属于一种文化实践活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文化领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受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政治教育包括政治立场和政治观念教育。此外,包括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为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1]。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与实际形势相结合,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主题和新内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反映时代需求和特征,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跟上时代步伐。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1.2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学校这个小环境中进行的,但更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进行的,具有非常大的社会制约性。应该考虑社会政治和经济等因素。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经济增长受到抑制,增长效率变得越来越缓慢,导致很多企业破产,下岗人员越来越多,对整个社会发展及每一个人的生活都造成一定的影响。经济收入持续低下,就业岗位越来越少,给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也造成影响。
1.3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的挑战
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教育工作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发展。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教育工作者,教育工作能顺利展开[2]。但是金融危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能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与教育工作者的政治发展敏锐性有直接联系,教师是否具有金融危机意识和知识等都会对教育效果造成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很多自身都没有经历过金融危机,所以不知所措,不知如何应对。
2.针对挑战的应对措施
2.1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本质教育
受到我国教育机制的限制,现阶段知识越分越细,高校教育中只有经济专业的学生了解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影响,其他学生对金融危机的产生原因和结果不无所知,并不了解。因此一些学生担心找不到工作,从而引发恐慌,甚至出现一定的心理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多涉及一些关于金融危机的知识教学,让学生了解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让学生理性对待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之前做好相关准备。应该让学生明白金融危机指大部分金融指标发生恶化,正常投资活动不能继续下去,可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如股市崩溃、银行倒闭及货币危机等,所以人们常称之为系统性危机[3]。只有让学生理解金融危机的本质,才能从容面对。
2.2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
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感到恐慌,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受到工业经济的影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观非常统一,很多学生都希望毕业之后找到高回报和高满意的工作,对于一些普通企业或者薪资水平不理想的工作,很多学生不愿意就业。因此,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提醒毕业生改变这种高回报高满意的就业观念,将目光投入到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中。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小型企业也在不断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国家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也给予了更高重视。因此,学生可以将就业目标定位为中小型企业,为学生提供良好锻炼平台。
2.3进行和谐社会教育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强调构建和谐相处的社会,只有创建和谐的社会,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不断发展。金融危机下,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一些大学生甚至产生失望和悲观心理,这种心理问题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和谐社会教育,让学生明白中国政府正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恢复经济创伤,促进大学生良好就业,最终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该创造一个以生为本的教育环境,让学生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生活。
3.结语
金融危机使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挑战,为了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加强金融危机本质教育,加强学生对金融危机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应对,此外,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提高就业率,同时加强和谐社会教育,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下的各种挑战。
参考文献:
[1]田穗.从国际金融危机入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14,14(4):28-31.
篇6
关键词:高职生;顶岗实习;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生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一个环节,能全面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知识技能。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作为学生要学习专业技术,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单位的员工要学习繁杂的社会知识。在这一阶段,高职生在思想上有一个巨大的转变过程。为了预防这一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脱节,必须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加强对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就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必须要加强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学生为本,实现价值职能的转变,实现社会服务与个人服务的统一。高职生顶岗实习是遵循全程教育的原则,顶岗实习实际上是高职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更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在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化
1.主体的变化
教育的主体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即教育者。在高职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思想教育从传统的单纯的学校教师单人的工作转变为工学结合的模式。教育主体的变化,还体现在内容、时间以及形式上。
2.客体的变化
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由学生的身份转变成学生和职工的两种身份。这样容易出现以下问题,高职生对于顶岗的角色意识不到,缺乏定位思维,缺少敬业精神,有的学生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忽视顶岗实习的重要性。此外,理论联系实际需要一定的过程,要帮助学生调节心理,使高职生顺利完成顶岗实习。
3.教育介体的变化
在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教育者除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做充分的准备外,还要利用实践活动,合理有效地安排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现阶段,在高校安排的顶岗实习,一般都具有安全生产、实习管理、就业等问题,缺乏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安排,与企业单位衔接得不紧密,所以要花费大力气对高职生进行顶岗前的培训,这造成了单位负担过重,顶岗实习生的积极性不高。
三、顶岗实习期间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对策
1.建立学校企业合作的制度
学校在高职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制度,给顶岗实习的学生配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还要把企业的模范和技术能手充实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实行双导师制。学校的导师是由学校指定的相关专业经验丰富的教师,要让他们深入企业单位,帮助学生处理生活和工作上遇到的问题。企业的导师由企业选取政治思想先进和技术能力强的工作人员来担任。双导师制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生活作风,并进行合理的职业规划。
2.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对高职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水平,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丰富了学校和企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资源,这就使得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课堂变成了实践性较强的课堂。这样,就能发挥企业的指导作用,逐步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3.引导学生自我管理
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教育者要用企业的条例和规范约束高职生的思想和行为,这对高职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高职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和职业能力水平。高职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是自我管理,因此教育者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生顶岗实习是我国培养技术性人才的重要一环,但顶岗实习期间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是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为了高职生能有更好的发展,教育者要不断探索现实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方法,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对高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培养符合社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高职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篇7
一、以学生为中心
传统的教育理念根深蒂固,主要是依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管理实现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一些管理和教育的理念的创新。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认识。首先要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状况进行准确的了解和定位,对于一些少数的但是影响很大的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要进行解决,注重思想教育的整体性的同时也要注意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前,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仍然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对于网络资源的利用比较少,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设置更丰富的网络资源、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因人、因时、因地而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落实到实处,如何大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利用网络加强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很多高校学生中都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影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础,不断增加学校的具有专业资格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个平台。其次在心理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网络,有的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常常会感到害羞,因此不愿意将自己暴露在世人的眼光中,为此可以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教育的目的。心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展开教育的重要方式,把握学生问题关键点,开展有效地引导。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各种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开阔眼界,提高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各种时代问题、热点问题、现实矛盾等问题进行分析,利用网络中的各种消息,调动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积极性。这也是人本思想的教育内容观的应用。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通病就是缺乏时代感,侧重于等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有一些脱节。往往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不起兴趣。因此在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要采用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跟着时代的脚步,引导学生主动对网络资源进行搜索和利用。对于当前社会上、网络上的一些思想观念以及行为的影响,要进行坚决的抵制,防止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侵蚀。
四、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专题网站
高校要实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要加强网站的建设,网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要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使得教育网站成为观点权威、资源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理论库。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够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对于传统的方式要进行改革,相关的主题网站要注重原创,在网络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创新。另外要积极地利用各种论坛、BBS、QQ等社交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比如微信、微博等都是当前大学生比较喜欢使用的社交平台,在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对学生进行宣传,加强各种时事新闻、热点问题的介绍和评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009-01
长期以来,我国很多的高校由于受到传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的大学生过多强调方向性,同样也缺乏一定的基础性和层次性,在对于教育目标的实现上,并没有很好地考虑到中国国情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各个方面,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没有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对于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方面的要求不高,教师也没有进行很好地教育,并且在制定相关的教育目标上,也没有进行很好地确定相关的目标和对象,从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促使学生养成很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一、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现状分析
1、价值取向偏离
在新时代下,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利益生活方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社会组织上形式多样,同时对于就业形势和收入分配形式的多元化趋势,这些都给当前的大学校园风气建设带来一定的困扰,特别是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为此,教育者要能够特别注重西方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以及生活方式对于我国大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影响,在我国有些大学生对于价值观念出现一定的偏离发展的趋势,出现了以功利性看待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2、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没有和现实进行有效结合
在对我国长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还是显得比较空洞,一些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和心理上的需要,不仅仅要能够强调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忽略了学生的利益,没有很好地注重对于他人的需求,学生在对于目标上普遍出现难以理解,格式化比较严重,教师者对学生的远大理想没有精确到个人,所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达到预设的目标。在另外一方面,大学生中对于现实中遗留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不仅仅严重影响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功效。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显得空洞,缺乏实践性
一方面,教师仅仅是注重对学生的理性灌溉,往往忽视了将理论和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有效结合,将整个教育主体的学生放在一边,将教学者当成课堂上的主体,这就造成本末倒置。同时,在大学校园管理方面,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还是存在着方法单一和封闭的特性,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实践性的发展需求,这主要是由于高校领导者对于实践特征不够重视,一直对以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仅仅是将大学生的最为教育对象来看,这就存在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缺乏必要的关怀,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脱离了大学生生活情境,更为致命的是大学领导者都认为是等同于智力发育的认知过程,而教育方法还是局限在大学教师授课为主,没有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地沟通,也没有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所以造成大学生和教师没有进行很好地交流和沟通。
在大学思想政治管理方面,考试中的书面成绩成为当前对学生评价的唯一手段,考试成绩只是作为一项评价优秀的学生的唯一途径,但是这些都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显得格格不入,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问题的有效举措
1、加强对社会主义方向的引导作用
各大高校要能够坚持对于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社会主义思想发展方向,并能够不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样对于不断提升我国的教学针对性和高效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和魅力性。要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建设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重视对于专业教师的素养培训,并能够出版一些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材形成一批优质的教学成果。
2、加强思想政治教师对大学生个体认识的重视程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育人”的方针提出后,就体现出对于学生个体的关注,同时,对于“育人”方面的认识要能够加强,在教育内容和方法和以及途径方面都必须要能够以“四有”新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而能够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养分,要能够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调整和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这样才能够不断调动和发挥大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能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营造各种思想政治方法,能够形成良好的教育资源合力。
3、对高校的管理机制创新
要能够强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管理机制,就必须要能够紧紧围绕学校的实际情况,能够不断解决重点的问题,又能够着重解决好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的不断提升,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正常进行。
首先,就是要能加强和健全的党政同管、队伍齐抓共建,从而形成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完美结合,同时,要能够建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体系建立,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当成学校重点发展的精品课程,集中人力、物力、不断改进学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另外,要能够重点考核教师的特征以及工作的时效性,不断完善相关的专业技能准则。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管理机制的创新。
只有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方向的引导作用。不断强化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并切实注重做好相关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实现对高校的管理机制创新。同时还要能够建好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体系的健全,这样才能够不断实现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更好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大学生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雪飞.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3.
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一、市场经济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战
(一)市场经济的自主性强化了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但也淡化了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现代市场经济所包含的个体本位、优胜劣汰等原则,使一些学生对个人利益的要求更加强烈,奋斗欲、成就欲也更迫切,当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时,便会诱发极端个人主义,淡化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二)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增强了大学生的主动性,但同时也淡化了大学生的协作意识。现在,优胜劣汰已成为大学生对人生成才与成功的普遍看法。这使得大学生的主动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协作意识在竞争中被钝化。
(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加强了大学生的公平意识,但也淡化了大学生的服务意识。人际交往也被抹上了浓厚的商品色彩,讲究有偿服务、等价交换。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金钱升值和道德贬值,造成社会风气的庸俗化。这些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
(四)市场经济的逐利性提高了大学生的效益观念,但也弱化了大学生的精神价值。市场经济的逐利性特点,对物欲的追求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物质主义的泥潭,感官的享受取代深层次的思考,对功利的追求又会压制对精神世界的探寻,导致精神价值弱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对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学习,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形成深厚的爱国情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青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要教育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确立为人民服务、胸怀祖国、心系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目标。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品德教育。《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将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这20 个字。同时,还要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从自我做起,从身边做起,在日常道德实践中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
(四)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大学生需要不断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高校要重视并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大学生形成自身独立健全的人格,自信自强、团结协作、乐观豁达、积极进取。
三、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大学生的思想需求,让思想政治教育离学生更近。要围绕大学生在学习、成才、健康、生活、交友、恋爱、求职、就业等方面遇到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要把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纳入教育总体规划,深入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为大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高水平的服务。
(二)要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
增强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健康心理过程中的作用。德育工作者并不是心理医生,能够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很单一,所以我们最合适的干预形式是团体心理咨询。通过团体心理咨询,能够帮助他们建立团体意识,学会倾听与诉说,与别人分享经验,加强了自身的责任感,使学生们尽快走向成熟。
(三)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的优势,创新教育方法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的动力源泉,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的可靠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要增强自身的时效性和生动性,多联系学生的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成为大学生沟通、交流、讨论的重要平台。
四、努力营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第一,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校与社会的交往,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力度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充分利用网络新渠道。全球网络的迅猛发展正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一是注重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的培养,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二是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上具有说服力。要以信息网络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利用网络的时效性、交互性、多媒体性来创造具有亲和力和说服力的思想教育环境。
第三,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的环境。正确的人际交往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学生和学校共同努力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际观;通过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社团活动等,使老师和学生有更多的交往;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对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开设高校公共辅修课,学习一些人际关系的知识,增强处理人际问题的能力和技巧。
【参考文献】
[1]何志坚.探寻“8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N].中国教育报,2008-8-20.
篇10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制约因素 途径
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施加影响的一种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效果好既是教育者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期望和要求。概括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功能和期望功能的吻合程度。具体来说,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教育,其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影响的深刻性、持久性,对其预设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对大学生思想与行为方式所产生的强化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衡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败的重要标志。他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过程的有效性和结果的有效性三个重要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有效性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结果的有效性具有前提意义、条件意义;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研究的中心环节,也是联接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有效性与结果有效性的中介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是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参与有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产物,是我们判断、检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效性的基本依据。”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学生广泛接受且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那么,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强,反之则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强。
二、制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提高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外部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世纪以来,世情、国情、社情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社会环境的巨变,不可避免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提出新的挑战。
首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社会社会竟争渐趋激烈,两极分化加剧,生活成本增加,收入增加相对缓慢。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用使很多农村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不堪重负。经济地位的低下和生活的困难,往往还会使大量来自农村或低收入家庭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等异常心理现象,严重的甚至还会产生对他人和社会的仇恨和报复心理。现实与宣传教育的反差使思想政治教育难有说服力。
其次,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日趋多元且法制不健全,各种社会思潮沉渣泛起,在优秀文化迅速生长的同时,一些腐朽没落的文化思想也粉墨登场,不可避免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冲击,带来许多消极影响。
(二)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因素
1.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起决定性的作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强调和突显社会需要、社会价值,而忽视和压制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个人价值。在教育中往往单纯从党、国家和社会的角度出发,不是为了满足受教育者个人发展的需要和个体价值的实现,而只是为了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存在着片面的社会至上的价值定位。这种状况往往使思想政治教育变成单纯的说教而失去亲和力,很难使教育和被教育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被学生广泛认可和接受。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流于形式
据调查可知,我国很多高校都实行量化管理,学生处、团委这些部门也都有一定的量化考核指标。往往这些部门开展工作不一定是为了解决学生的什么实际问题,而是为了完成某种量化考核指标。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工作不可能起到什么实际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打铁先须自身硬”。塑造人的灵魂的艰巨任务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具备很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多种素质。而目前我国高校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在高校中有被逐渐边缘化的倾向;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和专业课教师相比,往往福利待遇差、地位低下。在此种状况下,许多优秀教师纷纷通过各种途径离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岗位。而大量的非专业人员被安排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而导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4.思想政治教育机制不健全
长期以来,众多高校对机制建设重视不够,缺乏总体规划,缺乏有效的反馈和评估机制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决策机构无法收集准确、完整的信息,自然无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做出一个动态的、客观的评价,不能对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做出正确地判断和决策。因而,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少刚性约束,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制约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三、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改进途径
(一)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须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和作用。对此,一是要加强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结合、各个方面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二是要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者队伍建设。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干部、思想政治理论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体,学校要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后勤保障机制。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崭新的任务,这就需要校党委充分发挥协调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后勤支持物质基础。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改进教学内容
(1)在加强对学生进行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理论知识紧密联系国家、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2)注意加强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学科的结合与渗透,注意从其他学科中汲取对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有益的一切精华,同时有鉴别地从国外学术界引进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和运行一般规律的理论、观点以及先进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课程内容加以调整、改造、整合和重构。(3)注意把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充实到讲课内容中去,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尽可能避免教学内容落后于形势的发展。
2.创新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
(1)变单向式教学为双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要把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2)注重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和分析学生的情感信息和心理需要,有的放矢地制定教学计划。教学中采用新颖多样,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调动情感因素,实现感情的升华,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敬而受其教”的良好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真正人耳、人脑、人心。(3)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
(三)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
校园文化是指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创造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形成过程。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都有重要影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意义重大。
首先,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在努力促进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形成的同时,大力倡导先进文化思想,保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形成健康的校园舆论氛围。其次,加强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从学习、生活、娱乐、工作各个方面鼓励先进,鞭策落后;鼓励正确,惩罚错误,使奖励和惩罚成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使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变成可见的、可感的、现实的因素,时时发挥着心理强化的作用。第三,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在校园环境布置上根据德育任务进行选择和加工,有目的地“优化”“人格化”校园环境,力求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并产生诱导、约束、凝聚、愉悦身心、传承辐射等作用。因此,在进行各种环境建设时,要注重对人的关怀,注重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第四,要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以及每个时期学生关注的热点,成立相应的社团组织,与时俱进地开展相应的校园文化活动。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
当今,网络的快速发展不仅对教育教学提供了便利,带来了机遇,也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师生可以通过网络很便捷地获取各种有用的信息,开展生动的教学;另一方面,各种网络垃圾等有害的信息也不断涌入学生的视野,污染学生的心灵,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加强校园网络管理,发挥网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是要加强高校校园网络技术上的管理,做好对骨干网、局域网、校园网的管理和接入审查;二是加强对网络宣传的管理,完善实名制注册登记,重点加强对网站的信息和BBS的审查,严防各种有害信息在校园网上传播;三是通过各种形式,增强大学生上网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政治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人格和高尚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自觉构筑抵制不良冲击的“防火墙”。四是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充分发挥网络的无意识教育功能,创建一些贴近师生的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网站或网页、BBS、QQ等聊天室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很好的平台尝试。五是进行学习、生活信息进网络管理,开展网上查询、教学、信息交流与,设立网上的邮箱,收集学生意见和建议使学生参与到学校、院系、班级的管理中来。六是进行网上心理咨询,开辟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网络具有互动性和身份的隐蔽性等特点,便于大学生敞开心扉,宣泄心理压力,达到排忧解疑,疏导矫正的作用。
(五)重点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据有关数字显示,高校中经济困难学生约24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特别困难学生的比例在5%~10%,人数大概在160万。调查表明,由于贫困生基本生活难以保障,不可避免地产生消极情绪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成为思想、心理问题易发的大学生群体。对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一是及早了解学生,特别是从入校开始就做好制定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应对之策。二是要设法解决贫困学生的生活问题。不断完善助学贷款制度、奖学金制度以及拓宽勤工俭学的渠道,让更多的贫困生从中收益,使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业。三是搞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力所能及的限度内为贫困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四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对待生活的心态,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参考文献:
- 上一篇:思想政治建设报告
-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