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08-08 17:1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强素质教育的意义

篇1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现实意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作为主要目的和内容的教育。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伦理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我国从1995年提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这是我国实现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项基础工程;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新形势下,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需要来看,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而应试教育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因此高等教育急需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前进行文化素质的“补课”,更高层次的要求则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弥补大学生文化素质欠缺的需要,是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其如何做人,这在当前至关重要。

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重要转折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物质财富的高速增长,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极大重视和对物质利益的强烈追求,使得科学教育倍受青睐,人文教育却受到冷落,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理轻文现象,并随之带来一系列世界性的社会问题,诸如信仰危机、道德滑坡、精神空虚等等。为此各个国家都在采取办法整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特别是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做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以促进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步发展,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可见,加强文化素质正是这一时展的要求,是社会可持续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呼唤。

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时代所要求的科技人才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而且越是科技进步,就越要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教育是基础,而要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则是提高国民综合素质的基础,是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最重要的环节。

二、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

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高新科学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兴起,随着企业用人机制和毕业就业体制的变革,社会各界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任。因此,各高校要进一步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认识,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检查落实,努力培养适合市场需要的高素质的毕业生,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党和国家对高等院校的热切期待。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人文教育薄弱是人才培养方面最为突出的现实,在这特定时期提出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仅符合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而且有助于推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与更新,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三、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是高等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保证。

(一)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文化基础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思维不仅得益于对问题的深入探究,也得意于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而深厚的基础知识单靠专业教育是不够的,必须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思维模式的创新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学生打破传统既定的思维模式和建构科学的思维模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他们获得更加宽厚的创新思维平台和丰富的想象力,帮助学生更广更深的认识世界,推动人类创造性研究,提高人们创新能力。

(三)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为创新人才的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创新人才所具有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长期积淀而形成的社会意识,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同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学习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中的先进内容,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正是为了建设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人才的民主的、进取的、开放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自身的需要,也是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因此,作为迎接新时代挑战的主阵地和生力军,高等学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我国国民的素质,提高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智运.《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思路》,《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篇2

摘要: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得比较丰富,但由于情感的冷漠和心灵的缺失,使得大部分学生的大学生活缺乏应有的丰富内涵,这与我们倡导的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的是相违背的。高校应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审美教育工作,有效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进而提高其综合素质,完善他们的个性心理品质。

关键词:审美教育;审美素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建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关系到新世纪大学生形象的自我完善,而且关系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一般来说,审美素养的高低,与能够发现什么是美,发现多少美有着直接的联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它说来不是对象,――任何一个对象的意义,(它只是对那个与它相适应的感觉说来才有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能感知的程度为限。”一个大学生如果缺乏审美素养,即使周围世界的美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他也会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长期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虽然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掌握得比较丰富,但本应多彩的心灵却缺乏生活的丰富性,抽象逻辑思维背后充斥着情感的冷漠性,这与我们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不和谐的。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谐完善的个性心理品质。

所谓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审美观点,发展其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尚的审美情操、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他们“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世界”(马克思)。

审美教育在完善和谐个性,培养健全人格,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大学生个性品质,加强审美教育应成为高校教育和培养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和谐型社会,离不开和谐型人才,要培养和谐型人才离不开审美教育。当代大学生作为同龄青年中的优秀群体,即将成为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否具有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是否具有审美观,是否具有开创社会和谐发展新局面的创新能力,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审美素养。

(二)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审美教育具有完善品德、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教育功能

在人性发展中,美和德是相辅相成的。美虽然不等于真与善,但本质上体现着真与善的统一。审美教育过程虽然不等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发展过程,但二者在完善人的品质、伦理结构、行为规范的终极目标上有着和谐的统一性。因此,古今中外许多仁人志士都非常重视强调美育与德育的统一。如:孔子强调“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荀子在《乐记》中也强调“声乐入人也深,其他人也速”、“乐也者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和艺术可以净化人的感情”。西方现代美育思想先驱席勒认为“美先于自由”,即人心必须通审美状态才能由单纯的感情状态达到理性和道德状态,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因此,他强调“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1]

2.审美教育可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腾守尧在《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谈到美育的最终目的时说:“美育不应该仅仅着眼于美的领域,它还应对智力的开发和道德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落实为审美心理结构的成熟”。[2]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智育是一种认知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家高速运转的大工厂,短短的几年里就要摄取、加工、储存人类社会积累几千年的知识信息。而美育则成了这家工厂的“调味剂”,它丰富了整个认知活动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美育还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科学理论的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而以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的审美教育则对学生的右脑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它使人们走出二维的平面世界,进入广阔的三维的立体世界,成为一个富于想像力的人”。[3]而“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爱因斯坦)。把美育与开发学生智力结合起来,会使学生的头脑更有活力,更富有创造性。

(三)加强审美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

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教育的“显性”目标――德、智、体的发展,但对教育的“隐性”目标――心理素质的提高,却重视不够。从现代社会生物――心理――社会医学健康模式来看,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只有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健康。而很多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身心健康方面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心理健康方面。这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校也纷纷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从目前现状来看,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但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必须通过“学科渗透”拓展它的实施途径,而美育不失是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科渗透”的一条有效途径。因为美育强调以美导善,以美引真,以情感人,它最能穿透感性、理性的重重壁垒,直接触及人的心灵,使人的压抑得以宣泄,激情得以飞扬,情感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所以苏霍姆林斯基称“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在这种“体操”的召唤下,学生就会超越个人自然情感的狭隘性,升华为高尚的社会审美情感,从而使其人格更趋完美,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二、立足校园,多途径实现对大学生有效的审美教育

重视课堂艺术教育,让大学生在艺术美的鉴赏中提高审美素养

艺术作为人类审美的最高形式,它反映世界往往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一组奇特的造型或线条组合,一种动人的舞姿或面部表情,一段扣人心弦的旋律或自然音响,就可能反映出一条规律或一种社会现象。它对人格的净化和升华作用是任何其他形态都不能替代的。在大学生审美教育中首先要通过实施公共艺术教育这一最基本最广泛和最直接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审美素质得到切实有效地提高。

为了加强艺术教育,高等学校应重视公共艺术师资队伍建设,把音乐欣赏、美术作品鉴赏、书法欣赏等艺术类课程普遍纳入公共选修课范围,落实到课堂上。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感受美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巧的同时,初步具有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随着学习的系统和深入,学生对美的本质、美的性质、美的形式、美的欣赏与创造等理论知识就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审美意识从而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审美素养也将在不自觉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营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让大学生在浓厚的文艺气息熏陶中提高审美品位

营造高品位的文化氛围,构建和谐的校园成长环境,让青年学生在其中思考、理解、感悟、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是每一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不但对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也为大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提高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和平台。

不能想象,一个没有学生社团的大学会是怎样的死水一潭。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的学生社团,高高地撑起着校园文化的猎猎大旗。

在学校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生剧社、管弦乐团、民族乐团、舞蹈协会、摄影协会、漫画协会等学生社团,立足于校园文化广场活动,各领,精彩纷呈,把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艺演出或展览,经常性地展现在广大同学们面前,使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在飘逸着浓厚的文艺气息的校园环境中,通过个体的主动或被动参与不断得到熏陶和升华。高雅艺术进校园,使大学生在高雅艺术的浸染下提高审美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雅艺术进校园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及学生群体的普遍欢迎。

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中,大学生无疑是高雅艺术整个欣赏过程的主体,同时也应该是通过欣赏和领略高雅艺术,进而创造和升华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参与者。

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发现不了美,那就根本谈不上在欣赏和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过程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

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完全可以通过热情和积极地参与“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进一步提高。通过参与和投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他们在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同时,能进一步对自己的将来有一种新的体认:以一种美的方式看待生活,去发现美、接受美、实行美、创造美,塑造完美人格。

每个人都期待自己生命之花的绚烂绽放,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可以平凡,但绝不能平庸。竞争力来自于过硬的综合素质,而发现、感受、鉴赏以至创造美的审美能力是个体的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只有在下以审美能力为重要元素的过硬的综合素质的支撑下,在人生的征程中,自觉发现美的存在,接受美的事物,实行美的言行,进而创造美的世界,才能有效地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篇3

Abstract: Because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its research and service object, the requirement to medical students is higher. Medical students should have what qualities to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future medical, which has become a needed research subje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culture and the humanities spirit into college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dvocates to improve students’ culture literac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language teaching to achieve the moderniza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concepts.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人文素质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ulture; humanistic quality

1 医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医学生在中学阶段就主攻数理化,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进入医学院校后,学生的人文素质也无多大长进,究其原因,除了学校过重的医学专业和相关自然科学课程与过少的人文科学课程设置的比例严重失调以外,还由于传统的生物医学教育模式对教学的影响。因为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把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看作纯粹的自然人、生物人,疾病仅是人体器官的生物学改变,医生的职责只是以技术手段对机体作药物或手术治疗,这种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忽视了社会、环境、心理、精神等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于是人的热爱、尊重、抚慰、关心等人文范畴的内容显得无足轻重。

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人文素质的浸润与引导,其结果是政治敏感性不强,缺乏朝气和时代气息,功利主义、自我中心主义较强,团队精神、协作能力相对薄弱,人文素质较差,因而医学毕业生认识、理解、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

2 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一般人文素质的不同

从一般意义上讲,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应包括文化历史知识、价值观、道德心理倾向和道德责任感、行为态度与习惯、心理素质、审美素质及交往素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应有其自身的特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要结合医学生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殊要求,使医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逐步积累临床经验的同时,形成符合未来职业特色的人文素质。因此,一般意义上的人文素质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内涵上既相互交叉又有区别。两者的区别体现在医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上。

3 加强外语文化教学,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外语以其很强的人文性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是熟习一种新的民族文化、习得语言中所蕴藏的文化财富的过程。具体就是,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外国文化,可使文化学习促进思维方式的拓展、价值观念的重组和人格结构的重塑、审美和辨别是非能力的提高;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本民族文化本质特征,培养其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以促成自身在待人接物、行为态度习惯等方面的修养。

3.1 文化学习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为彼此提供参考和借鉴,可使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汲取和滋养。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时应按照文学创作的特点去审查作品,历史、公正地去评定作品的思想价值,从而使学生反观自身文化,加强对本民族文化的反思。

3.2 文化学习对学生人道主义精神的培养 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的素材,也是丰富学生情感、提升其人文素质的材料。通过观察分析作品人物的行为、思想和感情,通过研究分析作者对社会的态度、看法以及作者对某个观点的阐述,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可培养其社会责任感,陶冶其道德情操,使他们有更丰富的人情、人性。

3.3 文化学习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文学作品蕴含着俄罗斯民族丰富的文学、宗教、传统习俗等多方面的文化知识,教师分析语言现象并不仅仅为了帮助学生排除难点,还应通过分析挖掘作品的美学价值,培养医学生的美学素养,提高其审美品位。在进行文学欣赏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敏感点用自己的切身感受点拨学生的心灵,再通过启发诱导,挖掘细节,使学生领悟作品的深刻内涵和语言的独特风格,以激情激发激情。

阅读文学作品首先应紧紧抓住人物形象的塑造、心理状态的描写。在解释词汇时,应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形象的整体塑造去看待单个词汇所发挥的独特功能,挖掘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美学价值。

4 外语教学中实施文化教学的效果

在医学模式与医德观念更新的今天,增强医生职业道德观念,培养人文关怀势在必行。多年来,我们在外语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外语这一人文学科的教育教养功能,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注重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使其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使其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一方面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体验人的功能价值,确立人在社会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关注人性的发展,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净化灵魂,正确理解人生的意义与目的,使学生的职业道德感、社会责任感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得以提高。也必将使学生的人文精神在未来的医疗行为中得到更高层次地体现,因为只有在医学实践活动中对人实施人性关怀,用崇高的医疗实践提升医学人文精神,医学才能成为人类医学。

参考文献

[1]白月桥.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崔相录.素质教育实施方法[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3]梁庸.跨文化的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篇4

关键词:煤矿企业;职工培训责任;安全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近年来,随着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企业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煤矿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然而,由于煤矿企业用工制度的改变,职工知识水平偏低,技术工人极度缺乏,职工学习积极性低迷,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刻不容缓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笔者作为煤矿企业基层党务工作者就这个话题浅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提高煤矿企业职工素质,强化安全素质培训的必要性

1.近年来,随着煤矿企业全面发展,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应用,新措施、新规章的全面实施,新科技与新知识的含量不断加大,知识的老化过程加快,职工素质与岗位不适应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出。而重视教育、强化职工素质,则是缓解这一矛盾的唯一途径。

2.企业改革的纵深发展强烈要求职工素质的同步提升。随着煤矿跨越式发展目标的提出,煤矿管理体制的改革已进入实质性阶段,煤炭行业已迈向安全高效的轨道,减员提效、分流再就业工程进一步展开,职工保岗与竞岗的成败完全取决于职工的素质。

二、当前煤矿企业职工综合素质现状

1.思想意识滞后。部分干部职工对煤矿当前发展形势认识不够。缺乏集体主义观念和主人翁责任感,在工作上图舒服,在技能上安于现状,这种惰性和陈旧思想,互相影响感染,影响了职工素质的提高。同时由于煤矿生产一线大多采用农民工的形式,这部分人短期意识强,只看到眼前利益,不考虑长远利益,长期下去,将影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2.技术人员缺乏。煤矿企业技术人员减少已成为一种趋势。在不少人眼里,煤矿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实也是一种技术性相当强的产业,而现有的技术人员因待遇、工作环境等多种因素不断流失,技校、专科院校、大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又不断减少,使企业不能形成技术人才储备。

3.培训力度不够。煤矿作业人员种类多、范围广、技术性强、难度大。因其工种多,工作范围不同,操作技术各有特点,技术要求高,理论性强,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4.缺乏现代科学知识。随着煤矿安全生产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在煤矿企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职工在新技术、新设备面前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在实现现代知识与技能高度一体化的进程中困难重重。

三、职工素质问题的原因分析

1.职工教育受重视的程度不够。虽然近年来,煤矿抓“素质工程”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职工素质也比以往有了显著提高,但职工教育工作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职工教育仍然是说起来重要、抓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软任务”,致使职工教育工作时紧时松,缺乏长期有效的实施策略。

2.职工文化基础差、起点低。职工的文化水平是业务技能全面提高的基础。煤矿企业高技能、高素质人才本身就短缺,特别是国有煤矿企业以技校生和职工子弟具多,采掘一线工人绝大多数是农民工,他们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对煤矿专业的理论缺乏系统的学习,理论根基不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业务技能的提高。

3.培训质量不过硬。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煤矿企业安全技术培训时间一般比较短,但要求掌握的内容比较多。包括安全法规、安全技术知识、安全生产新技术、抢险救灾以及自救知识等,部分企业仍然存在着任务思想和畏难情绪,过分夸大培训困难,缺乏强化培训质量的实效性措施,在计划安排、师资配备、教材选编、组织实施及质量考核等重量环节疏于管理或流于形式,导致职工培训质量低,效果差。

四、提高职工安全素质的对策

1.转变领导的教育观念,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前提。领导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领导的观念就是企业的观念,提高职工素质,从转变领导者的教育观念做起。企业领导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大局观念,把提高职工素质作为企业发展的一项基本策略来贯彻执行,职工教育才会有一个长抓不懈的驱动力。

2.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是提高职工素质的基础。一是坚持引导职工树立共同理想信念,如举办多种形式的演讲比赛,组建一些宣讲团,深入到班组一线宣传鼓劲,把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发展上来,使上下形成目标一致、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的良好氛围,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价值准则、进取方向和职业规范都会取得长足的进步,职工思想素质也将得到一定的提高。二是坚持开展学习、学习、再学习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培育学习型职工对于提高企业竞争力都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一个终身学习的良好氛围,让职工群众确立新的学习理念,即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

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心理素质;锻炼;途径

中学生经历了小学的懵懂时期,身体上、心理上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在心理上,初中生正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这个时期是教育教学的良好时期,但是这个时期也是初中生心理发展极不成熟、不平稳时期,对人身的初探时期。体育教师如何利用体育引导学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增强自信、磨砺意志等成为教学重点。

一、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缓解初中生的学习压力

初中相比较于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骤然增加,学习压力也随之而来,加之这个时期使学生心理变化大,承受能力不稳定,很容易产生心理负担,这就是为什么初中阶段的学生容易出现叛逆、逆反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情况很容易导致学生心理负担重,影响正常的生活与学习。而体育能够放松心情、缓解压力,调节初中生的内心矛盾,促进初中生的心理健康。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大脑思维活动,提高认知能力,提高正常知识学习的效率,驱散初中生存在于内心的阴霾,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体育教师要用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影响学生,使学生形成阳光的内心。

(二)使学生的肢体与内心同时得到锻炼

体育需要学生亲身体验、尝试,这样才能获得体育带给身心的愉悦,在这个过程中,体育以其主动的、积极的外在形式,要求学生身体协调,精力集中,感知动作的强度,活动自己的身体,完成要求。学生长期处于这样环境下,定期接受这样的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又可以影响学生的内心,增加思维敏锐度与身体灵活性。

(三)磨练初中生的意志

体育活动要求人有毅力,有耐心,一个心理素质不高的初中生经过锻炼、意志会得到磨砺,在体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性格。另外,一个人从内心散发出真正的正能量、阳光的气质会吸引身边的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人际关系和谐,进而帮助学生获得生存技巧与能力。在初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坚强意识、健全人格的重要时期,通过体育学生能够扩展自己的生理极限,锻炼自己的意志,形成健康的意志与品质。

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选择运动量

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正处于生长期,体育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承受能力,合理安排运动量,既不能过于繁重,破坏学生的身体机能,又不能过轻,起不到锻炼身心的效果,教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合理调配运动量。同时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如,利用网络学习最新的体育教授方法,借鉴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理念、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学生的运动心理与承受范围,还可以参与学校之间举办的运动会,交流体育教学心得,不断获取专业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积累经验,对适合初中生的运动进行合理归纳、分类,并总结学生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动向,利用体育运动疏导学生的困扰。

(二)体育教师要将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相结合

初中阶段是塑造学生良好品质的最佳时期,体育教师应该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施不同类型的教育。首先,对于运动能力差,肢体协调能力不好的学生实施鼓励式教育,在进行体育运动时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要提出表扬,增强学生的信息,避免学生因为自己运动能力差就否定自己,影响心理成长。其次,对于表现突出,并且承受能力不稳定的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对于这类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不过分宣扬其成绩,也不漠视其成绩,适当加以提及,提出这类学生在运动中的缺陷,磨练其心理素质。

(三)利用竞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竞技是一种较好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手段,正是由于体育竞技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相互帮助的精神,才可以矫正初中生表现出来的不良端倪,帮助学生在竞技的刺激下学习思考、提高能力。体育集体性强,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组织体育活动,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形成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团体合作中,初中生能够体会团结的力量,增强集体荣誉感,让竞技中成败磨砺初中生的心理素质,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例如,体育教师组织一场拔河比赛,两队学生都要拉住手中的绳子,奋力将绳子拉向自己的那一队,如何哪一对的成员消极比赛就会影响整个队伍的成绩。在比赛后教师给予赢得那一对讲评,给输的那一对鼓励,如此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阶段是利用体育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黄金时期,体育教师要充分把握机会,培养健全人格的人,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体育教师要积极利用体育运动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磨砺初中生的意志,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鞠才雄.浅析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J].高考(综合版),2014,11:127-128.

[2]王楠.初中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锻炼的途径探索[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10:124.

篇6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生命教育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二)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新时代的企业文化和用人需求对高职学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新世纪高品质人才必须具备以下三大素质:一是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二是高尚的思想品德素质、三是独立的创新精神与不断创造的能力。生命教育不能流于形式,其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更要让他们深刻体会到生命内涵之丰富,形式之多元,充分享受生活的乐趣,以生命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他人的关系,并主动帮助他人理解、认识生命的真实意义,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际上,人的生命与人的主体有必然联系,生命承载着主体,如果失去了生命,人的主体也无从谈起。因此。生命教育的缺失将影响主体教育的顺利进行,没有生命教育的素质教育是不完善的。就像没有了生命的支撑,思维将无法存在,没有了生命教育,学生缺失了对生命的意识,包括正常的行为、情感和意志等,素质教育更无从谈起。而没有素质教育提供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和实施氛围,生命教育亦无从开展。可见,生命教育与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互为和谐统一的关系。

(三)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结合提供学生全方位的保护

素质教育的形式更倾向于隐形教育,其进展通常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来改变和影响学生的行为。生命教育提倡进行人文教育,重点在于对生命的人文关怀,所有和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都应以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识为目的,包括正面认识死亡。尽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死亡这个词是比较避讳的,但我们要认识到时代在发展,充分认识到死亡的威胁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在理论性的传授之外,高职学校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人文教育环境,将生命教育知识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要爱惜生命,尊重生命。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珍惜自己的生命,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生命主动帮助更多的人,而不是伤害他人,危害社会。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给学生正确的引导,教导他们如何关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世界,引导他们发现生命的意义,挖掘生命的潜能,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充满活力,健康成长的人。

三、素质教育与生命教育融合的实施途径

生命教育作为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先决条件,在其进行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基础,生命教育必须“以‘生命’为本”。为了确保实现生命教育的顺利进行,首先要把关注生命和尊重生命的角度作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关键,还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发展需要知识的促进,激励学生不断丰富身心内涵,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对个人、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心,最终把自己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和热爱生命,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各高职院校应当结合自身学科建设的特点和发展优势,加强师生心理交流和互动活动,使教师能及时把握当代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动态变化,透彻地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适时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他们出现的心理危机进行预防性干预,将危机问题扼杀在萌芽中,保护他们的生命。另外,学校要也及时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和综合素质,有目的地对教师进行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培训,充分利用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鼓励教师以身作则,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影响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善于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分享生活经验,分享自己对生命的美好情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人格陶冶,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好。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可以借鉴业已顺利开展的素质教育活动形式,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特色团组织活动或者开展党员先锋活动来全面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活动内容可以针对高职学生迫切渴望接触社会的特点,直面职业要求和社会挑战的需要,充分发挥实践对学生的影响。活动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包括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红色根据地等,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端正思想态度,提高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组织面向高职学生的戒毒以及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和法律防范意识;还有组织野外生存,野外踏勘和野外露营,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刺激学生互相帮助,在挫折打击中寻求团结协作,在饱经磨难后体验成功,从困境中反省,在成功中总结经验,从而更加尊重生命,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

(三)建立教育保障制度

加强制度建设以确保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顺利实施。完善素质教育绩效评估体系,鼓励素质教育中获得成果的学生和教师,严格监督教育进展,重点将生命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提供生命教育顺利实施的保证条件。

篇7

摘要:我国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开展十八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人才的培养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以及社会之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需要有创新和调整。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入手。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为文化素质教育的更好开展提供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途径;评价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058-02

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人才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加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并建立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

一、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多元化,素质教育成为了主流[1]。在素质教育中,文化素质教育又是重要的一部分。在高校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是创新型社会的一个需要。因为大学生是人才的主要力量,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的培育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竞争力状况,影响着国家发展的方方面面。当前的社会是一个创新型的社会,文化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人才自身的创新能力,因此从社会的发展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此外,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角度来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必须的。

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促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本身是一种教育,因此它同样具备普通教育的课堂性,会有第一课堂这个主要的阵地。从大学生的特点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要拓展第二课堂,并且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二)促进知识学习和能力提升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培养高素质、全方面发展的人才。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注重知识的储备,同样也注重人才的实践能力状况。因此,高校应该系统、客观地对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方面应该具备的一些主要素质进行一个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的情况和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状况进行调整[2]。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文化素质教育需要通过教师去实施,因此师资队伍的状况尤为重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影响。在高校,从事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师很少,很多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队伍,而是由辅导员、团干担任这部分的工作。非专业化的一个队伍从知识层面上就不能更好地保障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进还需要有一个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用以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状况进行评价和反馈,促进教育地更好进行。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方面,应该遵循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则:

(一)科学性和导向性

科学性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够科学,那么评价的结果就会失真,不能更好地指导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导向性则是要求这个评价的体系应该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能够围绕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目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得评价的结果能够对文化素质教育起到引领作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二)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是评价体系的一个存在价值性原则。如果评价的体系不具备实效性和可操作性,那么就会失去评价的意义,所得到的结果也不能更好地为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有的评价体系过于追求形式化,使得实效性不明显,操作起来也不切实际,最终的苦果只能由大学生来承担[3]。

(三)基础性和全面性

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基础性的教育,是促进全面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文化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应该凸显基础性和全面性,保障基础性的东西能够得到良好的运行,同时又确保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全面性,能够跟得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如果评价的体系失去了基础性,那么学生的成长就是根基不稳的。

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构建的路径

(一)树立文化素质教育观念,完善评价体系

素质教育是进入21实际以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之后听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素质教育和过去的应试教育是相反的,它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但是受到传统教学方式和观念的影响,高校在素质教育的开展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的情况。不少的教师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只要能完成教学任务就可以。这样的一种错误的观念使得高校的素质教育举步维艰。文化素质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试想,素质教育都得不到重视,那么文化素质教育的推行可想而知也不会乐观。

(二)构建全面科学的评价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注重内容的科学性。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角度来说,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决定这个评价体系可用性的一个重要指标。如果评价体系科学性缺乏,那么就不能对文化素质教育做出客观且有效的评价,从而也会影响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发展。

(三)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的公平、公证、公开性将决定文化素质教育开展的有效性。我们不可否认作为一个评级方式,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主观的因素的影响。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建立一些科学的工作流程和规范能够较好地促进评价方式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行。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平性,那么就会破坏了教育的平等性;如果评价方式缺乏了公正性,那么所得的结果就会失去参考价值和现实的意义,不利于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和人才的培养,甚至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四)建立评价的反馈机制

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评价目的不是在于对学生的状况进行一个评价和衡量,分出高低,而是让学生通过评价的结果对个人的情况进行一个了解,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巩固和提高,增强自己的综合能力。

五、结语

文化素质教育在高校的开展是必然的,也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的。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清自我,进行不断的提高,同时也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黄增瑞,商闯.浅析大学生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J].管理观察,2011,(08).

[2]李\庆.浅析当前我国高校文化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1,(04).

[3]赵燕.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4).

[4]刘韵凤,敖鹏翔.浅谈构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评价体系的意义和目的[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6).

收稿日期:2016-10-10

篇8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文素质;卓越工程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199-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强调产学研合作办学的新型学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对学生的专门知识的传授、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用意识的培养,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进一步深入开展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项意义深远的重要举措,为社会、为各行业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较高文化品位、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和技能素质的卓越人才,已成为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当务之急。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在“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中提出:卓越工程师首先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实现“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丰富大学生人文知识的重要途径

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说:建筑师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作为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拥有全方位的、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它既包括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包括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知识。因此,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为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卓越人才打下坚实而牢固的基础。

(二)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手段

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不仅要拥有合格的文化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更应具备合格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竟争环境下,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和衡量标准。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思想渗透,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品位的人格修养,更能磨练大学生的意志力、适应力和战斗力,从而培养出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形成大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

人文素质教育传授的主要是人文、史学、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这一类学科知识有助于学生形成非逻辑思维方式即发散思维和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有效的填补和交叉融合,有助于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不断进步和提高。同时,人文素质教育对升华大学生精神领域、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拓展思维方式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力。

(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助推方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创新素质的培养实质上是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仅仅依靠他们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不可能真正满足需要的,还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这一有效的手段扩展知识体系,丰富知识结构,助推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提高。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科技卓越人才,教学任务大部分着眼于就业机会较多的理工科专业和与实际工作中相关的专业技术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普遍认为在社会和各个行业激烈的人才竞争中,仅有掌握一两门实用的专业技能才是当务之急。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大部分情况是作为专业教育的辅措施,作为活跃课堂与促进校园文化生活的一种途径和手段,作为培养大学生课外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的一种助推力。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过于简单

以理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被列入必修课范围的课程主要是“两课”,而体现其他人文素质的课程更多地集中在选修课之中。因此,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对人文课程的重视程度将远远低于必修课程。另外,学校在人文课程的设计上也普遍存在内容相对简单化的情况,很少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体差异,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展示和全面发展。这也将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与技术教育不能相互补偿协调发展。

(三)科技发展给人文素质教育造成困惑

市场经济的功利性趋势促使大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偏爱,致使大学生将学习的兴趣主要集中于应用型、实用型的学科上,而忽视培养人的思想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等方面人文学科的学习。另外,大部分用人单位在选择大学生时,看的更多的是:与所需岗位的专业是否对口,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否是过硬,专业成绩是否优秀,计算机等级是多少,英语是否过了四、六级等等,而不太重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德修养。用人单位的这种用人观念,将会误导社会、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导致社会对大学生人文素质忽视,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求职观念和学习态度。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巩固人文素质教育的地位

一所高校要发展要进步,不仅要追求科学文化的高水平、科学研究的强实力,更要有人文理想和人文精神,应注重将大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卓越人才。为此,迫切要求我们改变重技术、轻人文的传统教育观念,改变人文素质教育作为科学教育“补充剂”、“增色剂”的观念,改变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培养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建立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全新教育观念,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素质教育。

(二)建设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

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谈到中国高校建设时曾说:“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和文化的载体,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重要基地。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和校园氛围的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心理趋向和行为规范有直接或潜在的导向作用,对大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建立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兴建校园人文景观、组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实施素质拓展计划等方式,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为形成优良的校风、学风、考风、教风等,为优化学生素质创造有利的条件。

(三)创新人文素质教育方法,丰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坚持采用鼓励和自主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其中,学会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目标,根据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在“两课”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合理地增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并及时更新、调整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设置和授课计划,真正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加强课堂教育与实践训练的相互融合

人文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教育形式,还必须进行相应的实践训练。首先,学校应该积极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真正的将人文社科知识“内化”于心,为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准备。其次,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行业、深入生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历,拓展知识领域。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应用学习成果、了解社会、熟悉行业、适应社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对学生的反应能力和适应能力能给予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另外,丰富多彩形式各异的社团活动,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增强课堂教育与实践训练相互融合的有效方法。

(五)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水平

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性、引领性的作用。作为老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应在学生的道德品质、人文素质等方面的培养起到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无论是专业课教师还是人文社科类课程的专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有意识的强化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职业道德、自主学习、综合思维和沟通交流能力的目的。另外,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文素质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下,一方面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现有教师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培训和进修工作,通过加强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水平。另一方面,适当引进人文社科类专职教师,增强人文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充实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师队伍。

总之,应用型本科院校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理念为指导开展的人文素质教育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奋斗历程,需要全体师生乃至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立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体系,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高素质的卓越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基金项目:重庆科技学院教改项目资助(No.201162)

参考文献:

[1]王苏华,张展和.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J].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4):59-61.

[2]张涛,郑祖强.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J].哈尔滨金融学院学报,2011,(3):73-75.

[3]王静.高校理工科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颜玲,肖小聪.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30(2):94-97,101.

[5],张好徽.浅谈“卓越计划”模式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的人文素质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24(4):82-83.

[6]江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影响[D].成都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9

关键词:开放教育;素质教育

一、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加强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素质修养,拓宽德育内容。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历史和哲学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教育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务。素质教育凝练出的仁义正直、诚信为本、贵和尚中、自强不息等精神都是增强学生自身修养的理想境界。2、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素质教育一方面为学生学好业务打好文化基础,有助于学生理解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另一个方面从更深层次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能促使学生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学业和工作从而达到全面发展。3、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素质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有重要意义。良好的素质教育,能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能够爱惜生命,重视健康,形成科学的生活方式,以积极的情绪影响和精神启迪,缓解因学习、生活、工作紧张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有效地应付和承受来自外界的各种困难和压力。

二、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1、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主要内容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的体现和优化教育目标的过程。因此,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1)文化知识的学习(2)社会实践的锻炼(3)校园文化的熏陶(4)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提升。我们认为,开放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使之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能力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健康发展;丰富学生的内在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之形成科学思维、辩证和创新思维品质。2、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育人为本,服务为先,助力于职业拓展型人才培养。因此,职业拓展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任务就是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把知识、能力和做人三方面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概括而言,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主要有两大目标:一是提高学生文化知识素养,使学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二是培养学生优良的人格魅力。

三、国家开放大学(广州)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国家开放大学(广州)学生素质教育的现状

1)学生的爱国爱校情操得到提高。在素质教育中,我校始终强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基本国情教育、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使学生深受启迪。在校园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教育增进了学生对学校的了解,加深了爱校的感情。

2)毕业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由于我校的素质教育真正发挥了校园“第二课堂”的育人作用,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业务知识水平和学以致用的工作能力给予较高评价。根据中央电大关于开放教育试点毕业生追踪调查的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总体评价介中好与较好的占89%;毕业生的遵纪守法、敬业精神、为人处事及做事均持肯定态度;对毕业生的工作适应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强(较强)的比例分别为83.3%、82.8%、86.5%;56.4%成为单位业务骨干,14.7%成为项目主持和专家,47.5%晋升了职或称职。

3)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增强。素质教育为开放教育学生性情陶冶、品德铸造、素质提升、灵魂塑造开辟了一条有效途径。先后涌现出助人为乐先进典型、自强不息勤奋好学、自我增值勇战病魔、无悔青春活出精彩等身边的榜样和感动人物。各种竞赛成绩也是反映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16年,我校服装设计作品获得“广州国际轻纺城杯”2016广东大学生优秀服装设计大赛总决赛专科组金奖。我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广州市属高校职业技能竞赛连续几年取得较好成绩,2007——2015年获一等奖22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47个。特别是我校已连续参加10届金犊奖广告设计大赛,累计获得入围奖29项、优秀奖13项、大陆初选二等奖1项等奖项,在全国开放教育学校引起强烈的反响。2016年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上我校工贸分校14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学生林洪伟获得信息网络布线项目铜牌,充分展示了电大学子的卓越技能水平和超强综合实力。

2、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开放教育的特点存在较多的不利因素。由于开放教育解除了入学资格限制,打破学习的时空界限,更多地借助社会力量办学,应用多媒体信息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对于求学者来说,带来了学习的便利和优越性,但同时也出现了对学生平时管理、教学质量难以有效监督的困难。在实施素质教育方面更是难以集中和立竿见影。

2)教学环节和专业课程设计存在相对滞后。在各个专业的教学计划中,人文教育、心理教育、体育文娱教育、艺术教育安排不合理,有的专业甚至没有安排,基本就是以专业的理论课程为主,连专业实践的机会都很少。专业的理论课程都是比较久远的理论,缺乏了与时俱进,理论教学也不甚理想。

3)校园文化建设与普通高校相比明显不足。开放教育的学校普遍相对比较小,只要能满足上课教学就可以了。素质教育的场所和基地很少,有的甚至没有。对开放教育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4)学生多元化,自觉性差。开放教育的学生多数存在学习基础薄弱,态度不端正,自信心不足、失落感较强,加之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与工作经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定型,其可塑性难度较大。

四、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充分发挥各种教学形式的优势,做好与素质教育的衔接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构建多种教学媒体和手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寻找合适的媒介,通过开展课堂讨论、网上资源建设、网上讨论等方式高质量地把素质教育内容传送给学生。

2、精心做好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计

融素质教育于各门课程的教学以及课程设计是加强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必须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目标,调整教学计划,改变课程设计,结合本课程的特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素质教育,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3、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验人生价值

社会实践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有很好的效果。组织开放教育学生参观爱国教育主义教育基地,让他们更加具体地接触中国历史,增强爱国主义感情;结合专业学习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以拓宽专业知识面,用知识服务于社会,如,社会调查、交流实习、创新设计,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成才观,激发学习热情、立志成才,体验人生价值。

4、开设素质教育讲座,加强远程环境下的校园文化建设

讲座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骑兵。开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新颖灵活的讲座,能活跃学校的学术氛围,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举行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系列活动。一是举办传统的体育文娱活动。如校运会、篮球赛、羽毛球赛、辩论赛、演讲比赛、艺术大赛等。二是充分发挥学生会、学生兴趣社团的积极性,支持和指导他们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建立学生社团活动场所。三是根据专业特点依托学院和校外企业开展专业技能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更早更好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一种思想文化传播形式,是一种实践活动。在开放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开放教育中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开放教育学生素质教育需要立足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于教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服务于职业拓展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服务于学校树立幼稚服务品牌,建设开放大学的发展大局。

参考文献

[1]贺润坤.论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对学生的素质教育.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4).

[2]蒋述卓,何万宁.华侨高校境外月海外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探索.高教探索,2003(2).

[3]朱玉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探索高校德育的新途径.高等教育研究,1997(6).

[4]李赐林.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师专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实践.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6).

[5]安哲锋,唐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环境下学生素质教育的行动策略研究—基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现代远距离教育,2009(5).

[6]张幼芳.文化引领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管理模式创新—以珠海广播电视大学为例.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3(1).

[7]于运国.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2014(5).

篇10

关键词:加强;计算机教改;素质教育;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促进了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同时也加大了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学校要进一步优化计算机教学方式,全面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计算机实践能力。并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为社会培养出品学兼优的高素质人才,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1加强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的基础

1.1确定教学目标

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一般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很容易忽视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综合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提高了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这就意味着学校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还要不断强化学生的素质教育。因此,学校要合理设置专业,并创设独具特色的专业和学科,从而为社会和国家培养出高素质人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及时掌握目前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现代化计算机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教师要将总目标进行有效的细分,落实到每一节计算机课堂上,从而完成每一个阶段性教学目标,促进计算机教学目标的实现。其次,在综合能力方面,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自身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学生计算机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1]。

1.2重视计算机教学的因材施教

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每个学生的学况和学习需求不同。因此,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并根据这种不同进行指导和教学,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从而营造一个民主的教学环境。如果教师只重视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模式,而不关注学生的差异性,仍然对学生采取统一的标准,运用的计算机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高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将会产生严重的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对计算机教学的兴趣。教育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计算机素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尊重和发展学生间的差异性是针对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包括那些不被关注的学困生。这些学生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从而没有信心和兴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降低了素质教育有效性,学生甚至可能会远离教学活动,产生心理上的问题[1]。因此,教师要对其关注和引导,尊重并发展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对学生充满耐心和关爱,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赞赏,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从而构建一个平等、自主、活跃、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

2加强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的主要策略

2.1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在进行计算机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专业素质是学生在计算机领域进行良好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的专业素质可以直接反映出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无论是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还是对整个学校教学的有效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方面,首先,教师在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和改革,丰富教学手段,并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来辅助教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其次,教师要重视计算机教学的理论知识,理论是实践的引导,为学生计算机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最后,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计算机理论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均衡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统一结合,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2.2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灵活的思维能力是提升智力和综合能力的基础,利用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目前的重大目标。因此,为了实现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的目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要重视教学环境的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和学习情况,合理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方式。第三,教师要重视教学的反思和互动,以促进师生或是学生们间的紧密交流,进行思维上的强烈碰撞,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创造性[2]。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反思很重要,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反思能力,还要时常进行教学上的反思,及时地发现问题并加以调整。

3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强化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策略的分析,发现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无论是对学生计算机水平的提升还是学生以后的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龙厚彦.加强计算机教改中素质教育的策略探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4,(8):7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