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8 17:1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二化学的教学设计

篇1

1高三化学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的起承转合

一个优秀的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设计,不是简单的试题堆积、知识点罗列,而是需要做好起承转合。起承转合,是艺术创作常用的结构技巧之一,“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借鉴其概念到高三化学教学案编写中,“起”是主题,寻求合适的载体创设教学情境;“承”是巩固,通过问题组教学形成更全面的知识网络;“转”是发展,通过类比迁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合”是目标,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1.1起――情境创设,载体新颖

二轮专题复习的目的是:强化重要考点、清除弱点盲点、提高统摄能力。具体来说,二轮复习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学科的主干知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要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高,从而将一轮复习的成果提升为现实的考试能力。一轮复习完成后,教师已经对高中阶段的化学知识进行了初步的梳理和归纳。二轮复习若是简单的“炒冷饭”,就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复习效率低下,因此就需要教师寻求新的教学载体来创设新的、真实的教学情境。这个新载体的选择,既要新颖,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又要务实,能够发散承载众多的高考考点。

联氨又称肼,是学生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的一种物质。说其“熟悉”,是因为其在考试中经常以信息的形式出现,学生对其“眼熟”;说其“陌生”,是因为这种物质并未在教材中出现,学生缺少相关的知识基础。教师以联氨为载体,提供联氨的结构、性质、用途及制备方法等相关信息,学生必须通过阅读信息来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新鲜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承――问题驱动,模块融合

1.2.1探究活动

活动一:探知联氨结构。

素材一:联氨又称肼,它可看成是氨分子中的一个氢原子被氨基取代的衍生物。

1.2.2思考问题

(1)联氨的分子式:、结构式:、电子式:。

(2)联氨分子是分子(极性/非极性),分子中N原子采取杂化。

(3)配合物[Co(N2H4)6]Cl3的中心离子是,配位原子是,1 mol[Co(N2H4)6]Cl3中所含σ键的数目为。

1.2.3分析问题

问题驱动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专业领域内的各种问题为学习起点,以问题为核心规划学习内容,让学生围绕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问题驱动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他们的思维。

氨气的结构与性质是必考内容之一,属于学生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通过阅读素材一,学生完成由已有知识NH3分子结构到N2H4分子结构的推导,并以此为基础,完成相关3个问题组的思考,从而完成相关物质结构知识点的复习。这一环节的教学活动,由于问题组的难度不大,教师采用学生板演、学生评价的方式进行,有效激活了课堂教学氛围。

考试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是独立、单一的,它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二轮复习,要在综合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做到知识模块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形成更完善、更优化的知识网络。在《解密“联氨”》这个教学案中,教师巧妙地通过3个学生活动整合,复习了一系列的知识点,完成了4个知识模块的融合,见表1。

1.3转――类比迁移,发展思维

1.3.1探究活动

活动二:探秘联氨性质、用途。

素材二:纯净的联氨是无色高吸湿性的液体,熔点为275 K,沸点为387 K,能与水、甲醇、乙醇等液体混溶。

活动三:揭秘联氨制备。

素材三:联氨的水溶液呈碱性,其机理与氨水相似,其强度比氨水弱。水合肼(N2H4・H2O)是二元弱碱(25 ℃,K1=5×10-7,K2=5×10-15)。

1.3.2思考问题

(1)氨沸点较高的原因是。

(2)联氨能与水、甲醇、乙醇等液体混溶的原因是。

(3)联氨水溶液呈碱性的原因(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4)常温下,某浓度N2H6Cl2溶液的pH为4,该溶液中由水电离产生的c(H+)为。

(5)若0.2 mol/L N2H4・H2O溶液与01 mol/LHCl溶液等体积混合,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c(N2H5+)c(Cl-)(填“>”、“

1.3.3分析

类比迁移是用熟悉问题的解决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一种解题策略,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之间在某些地方可能相似或相同的推理方法提出新问题和获得新发现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解密“联氨”》这一课中,处处可以见到运用类比迁移的影子。

(1)素材一:由NH3分子结构到N2H4分子结构;

(2)素材二:由NH3的性质到解释N2H4的物理性质;

(3)素材三:由NH3・H2O的电离到N2H4・H2O的电离;

(4)由0.2 mol/L NH3・H2O溶液与0.1 mol/L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到0.2 mol/L N2H4・H2O溶液与0.1 mol/L HCl溶液等体积混合后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

任何一个陌生的情境,其知识的落脚点必定在教材上。本学案3个教学环节中涉及的问题都需要学生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来解决。通过上述这一系列的思维训练,提高了学生运用类比迁移方法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复习教学的意义也在于此。

1.4合――活动探究,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随着普通高考和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考命题思想已经从“知识立意”转变为“能力立意”,并向“素养立意”的方向靠拢。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和高中化学课程特点,提出包含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等5个要素的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简称化学核心素养)。高考越来越强调学生学科素养的考核,复习教学也必须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尽管教学时间宝贵,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仍然给予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力图通过表2中的学生活动,“润物细无声”的达到提升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1)信息阅读:强调审题过程中信息的阅读与提取。

(2)符号表达:学生板演物质电子式、结构式、化学(离子)方程式,展现学生典型错误。

(3)同伴交流: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评价,激活学生思维。

(4)语言表达:强调文字题规范表达方式的再现。

(5)化学计算:课堂上拿出时间让学生算一算,练一练,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2关于高三二轮专题复习教学案编制的三点思考

2.1责任为先,精准定位

在高考政策的影响下,学生能够用于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这就意味着高三化学教师也要与时俱进,主动求变。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复习内容的选择上,要谋定而后动,由“面面俱到”变为“精准定位”,精简复习内容,突出化学主干知识的复习。

2.2分析学情,建构问题

教师要通过作业批改、课堂反馈、平时测试后的成绩分析等途径对学生知识的薄弱点做到心中有数,而后才能组织有针对性的复习教学。高三二轮复习教学案的设计,要围绕学生知识体系中的困惑点设计出一系列问题组,以问题驱动教学,追求更全面的知识网络的构建,激发学生自主复习的积极性。

2.3融合信息,节奏紧凑

篇2

一、教学设计指导思想

本教学设计首先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正确使用药物”的要求:“通过实例了解某些药物的主要成分和疗效”;“实验探究:抑酸剂化学成分的检验,查阅资料:常用药物的成分、结构与疗效”。

依据有意义学习理论,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充实完善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阿司匹林化学性质、可溶性阿司匹林的制备的学习可从“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出发,在得知阿司匹林的结构基础上,分析化学性质,并利用其性质为人类更好利用。新知识在原有知识基础上自然得到生长,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他们已经在必修一中了解了常见的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在这节课上可以将这些知识与本节内容有机结合,设计探究实验。例如胃酸中的主要成分是盐酸,和盐酸反应的物质就已经学习过,并在这些物质中发现适合做抗酸药的成分。此外必修二学习到的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官能团的反应与生活中阿司匹林的使用、制备、不良反应紧密联系,运用化学知识,正确阅读药品说明书,使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在本节课中得到应用和升华。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中首要的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本节课中让学生做小主人,分享他们了解的药物疗效和注意事项,了解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他们熟悉的药物,共同学习制备家庭小药箱,紧密联系生活,激发学生兴趣。同时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史话,设计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探究实验。

总的说来,本节课的设计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三大基本理念引领下,以有意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多媒体、小组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力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紧密地将化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确定本设计的知识线索、学生认知线索、问题线索、情景及学生活动线索如下:

三、课堂教学反思

1.学生对本节内容的兴趣比预想的要高,学生对于生活中常见的药品了解很多,虽然很多疗效和不良反应并不熟知,但是通过生活经验和电视等媒体的广告中他们也了解一些药品的知识,因而激发了他们很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在课堂伊始让学生讨论熟悉的药品和效果时,讨论很积极,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寻未知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在课的开始,向学生提出“你是否知道你们家的家庭小药箱都有哪些药物”后,学生不能完整地回答出来。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再回到这个问题上,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个种类的药物图片,引导学生分类,一边区别处方药和非处方药,一边完善自己在前面列出的药品名单。首尾呼应,通过这节课的知识解决的前面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阿司匹林的成分、结构、性质、制备、不良反应是本节课的重点,而且不易记忆和掌握。在这里选用说明书的方式,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会从哪些角度阅读药品说明书,并且通过说明书上面的结构式,推知其化学性质。用化学知识从药物的组成和结构的角度分析购买药物的意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运用“结构决定性质”这一规律,在复习必修二有机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习阿司匹林的相关性质和应用。

篇3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B-0011-02

“361”课堂教学模式从当前的实验教学效果来看是一?N良好的、有效的方式。“361”课堂教学模式具体来讲,就是预习、展示、反馈为“3”,出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提升、达标测评、纠错巩固六个环节为“6”,一个反思就是“1”。“3”“6”“1”所指方面并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相关性。“361”教学模式是解决差异化教学的有效方法。百色市积极响应教育改革浪潮,推行“361”有效课堂教学实验模式,并于 2014 年 7 月开始在全市各县的 93 所中小学进行实验,本校也被选为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对象。然而,本校位于西部民族边远山区,县内有壮、汉、苗、瑶等 14 个民族,少数民族占全县人口的 90% 以上。大部分学生来自封闭、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的聚居山区,缺乏理性思维的严谨性,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思路狭窄、单一。成绩优异的学生大都到区域外的高中就读,留在本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效率低下。而受“大学生就业难”“打工潮”和“读书无用论”等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在十几年的化学教学实践中,笔者对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深有体会,要想提高本校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化学学习的个体差异,以差异性调查结果为依据,实施有效的教学模式。

一、高中化学学生学习个体差异实证调查及结果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山区高中化学学生学习个体差异,本文以百色市西林民族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及部分教师为调查对象,其中学生 1100 人,教师 5人。主要以问卷与访谈两种方式展开调查,共发出 1105 份问卷,收回 1100 份,有效问卷 1100 份。问卷主要内容如下:(1)学生的个性差异;(2)学生学习化学学科的动机差异;(3)学生具备化学基础知识的差异;(4)学生学习化学方式方法的差异。经过全体调研人员的深入调研、认真统计、谨慎分析、归纳总结,并结合 spss 数据分析、求证,最后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一)学生个体差异性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西林民族高中是典型的边远山区学校,学生来源地比较分散,有县城、乡镇和山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及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直接影响他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点。本文主要从“性格差异”“兴趣差异”“学科爱好倾向”“学习方式”四个维度来考察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调查“性格差异”中,本文主要设置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种选项,调查显示有 65% 的学生认为自己性格趋于外向,有 35% 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内向型性格;在“兴趣差异”调查中发现,喜欢绘画的占 9.3%,喜欢音乐的占 22.9%,喜欢体育的占 24.7%,喜欢阅读的占 17.6%,喜欢舞蹈的占 5.4%,喜欢电影占 16%,其他的占 4.1%;在“学科爱好倾向”调查中,有 13.5%喜欢语文,有 12.2% 喜欢数学,有 10% 喜欢外语,有 11.6% 喜欢物理,有 13.8% 喜欢化学,有 11.2% 喜欢生物,有 8.7% 喜欢政治,有 10% 喜欢历史,有 9% 喜欢地理;在“学习方式”调查中,本文主要以 A“独立思考、专研”,B“与人合作、交流”,C“说不清”三个主题来考察。其中 A 主题的学生占 44.6%, B 主题的学生占 39.4%, C 主题的学生占 16%。从以上数据统计结果可知,山区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及学习风格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学生的性格活泼开朗,认知媒介更倾向于情境性和形象性,同时,我们发现,山区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自主性比较差,合作学习比较差。这些性格特点多与本校学生家庭环境以及学生长期以来的生活环境有关。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该更注重采用音乐、视频、图形、游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课堂活动,或者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差异性教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二)学生化学学习动机内生性差,教师应该丰富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内生性学习动机。动机是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学习化学动机直接影响到学习的努力程度。促进学生养成内生性学习化学动机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测量学生学习化学的动机:(1)化学实验很有趣;(2)为了通过各种化学考试;(3)为了以后好找工作;(4)学好化学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生活。通过调查统计了解,有 30% 的学生选择(1);有 25% 的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通过考试;有 35% 的学生是为了以后好找工作;有 10% 的学生认为可以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化学是基于外在动因所至,认为因考试需要和为了寻找好工作的占到了 60% 的比例;而出于主动爱好和感兴趣的占比少,为 40%。为此,我们对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的成绩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对化学实验感兴趣的学生和认为化学实验有意思的学生,即有内在学习动机的学生和为了升学而努力学习的学生的成绩相对于其他学生来说要更为优秀。由此可见,学习动机的差异性对化学学习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任教老师应该主动尝试挖掘新的前沿的教学资源,以化学实验或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和方式进行教学,实施差异性教学,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内生性学习动机,使学生自愿投入化学学习中,促进内生性学习动机的形成。

(三)学生学习基础差异较大,影响高中化学成绩,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后进生。我们在统计当中将学生的学习基础划分为四个层次:基础很好,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差。然后,结合学生入校化学成绩以及高一时期学生的化学成绩进行差方统计。差异关联性分析如下:高中前化学成绩很好的占 14%,在高一时期以相似比例存在;基础较好的学生占 30%,在高一时期这一比例也达到 29%;基础一般的学生占 30%,基础差的学生占 26%,这两个层次的学生在高一时期也以相似比例存在。这种差异性表明,学生的化学学习基础好差与学生的化学成绩高低有密切关联性。这个研究结果也提醒高一教师,在高一化学学习阶段要及时引导后进生的化学学习,及时帮助后进生赶上学习进度,打好基础。同时也可以看出,西林民族高中高二理科班学生在上高中前化学基础很好的只占极少数,基础较好的也并不是很多,基础一般的基础较差的与基础很差的则占大多数,这说明高二理科班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化学基础就已经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个差异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知识难度的增加、学习功课的增多等,化学成绩表现出极大的差异。

(四)学生学习方法欠缺且差异明显,不利于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是取得好成绩的重要因素,对于高中学生学习化学学科来说,掌握一套有效的、合理的、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够帮助自己有效地学习化学,从而提高学习化学的能力和学习成绩。我们以高二学生(共 250人)作比较,调查结果显示,成绩在 80 分(40 人)以上的?W生中,有 75% 的学生掌握了比较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只有 25% 的学生不善于运用学习化学的方法和策略;成绩在 60-79 分(100 人)的学生中,有 60% 的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和策略,同时也 40% 的学生不善于运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从以上数据可知,西林民族高中的大多数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不善于运用学习策略,这对他们的化学学习十分不利。

二、针对调查结果提出的一些教学对策

从以上调查及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实施“361”课堂教学实验模式,必须以深入了解学生的差异性为前提,精心设计差异化的教学策略,以满足西林民族高中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更好地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水平,有效提高其学习成绩。

(一)深入了解学生差异。西林民族高中处于边远山区,学生民族身份多样化,性格差异大,作为教师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基础差异、爱好差异等,才能实施差异化教学,也只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实施“361”课堂教学实验模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

(二)设计和实施差异化的分级教学目标。古人云“因材施教”,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教学理念,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为学生设计合适不同差异及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以差异化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化学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同时,在化学差异化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每个学生存在的差异性,并对不同层次差异的学生进行跟踪测评,以测评结果为依据,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从而达到优劣兼顾,优则更优,好上加好,后进跟进的教学效果。化学差异化教学从根本上解决了基础差异大,差异层次分明的学生的教学问题,它充分照顾到了各个层次差异个体,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了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

篇4

一 教学任务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是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必修2中只学习了几个有限的有机化合物,像甲烷、乙烯、苯乙醇、乙酸等。选修课程要丰富代表物的类型,增加新的物质——醛。其次,每一类有机物中,必修仅仅研究简单的代表物的性质,选修课程要丰富学生对一类有机化合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有机物的类别。例如烃的教学,一定要能够举出多种烃的代表物的名称,以及其在自然、生活生产中是否真实的存在,掌握其应用,再例如酸,必修仅仅学习乙醇性质,还应了解其他常见醇、酚以及其物理性质、用途以及一元醇的简单命名。

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分类、组成和存在的认识从代表物上升到类别。也就是,不应该一到有机化学的学习,就奔着化学反应去,然后就拘泥于典型有机化合物身上。

对于同样一个反应,在必修阶段只是感性的了解这个反应是什么样的,能不能发生,反应有什么现象;到了选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描述的阶段,而要达到以下要求:

1.能够进行分析和解释:基于官能团水平,学生需要了解在反应当中官能团发生了什么变化,在什么条件下由什么变成了什么。

2.能够实现化学性质的预测:不仅能分析给定的事实,还应该对化学性质有预测性。对于给定的反应物能分析出与哪些物质能发生反应,反应产生何种产物。

3.明确结构信息:在预测反应的产物的基础上,能明确指出反应的部位,以及原子间结合方式,重组形式,应该基于官能团和化学键,要求学生了解官能团的内部结构。例如羟基的氢氧键是能够断裂的,羟基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应该是连接在碳原子上的,而碳氧键是可以断裂,进一步,还可能了解这个原子的成键环境。这样就要求建立化学键的认识,极性、饱和性等。

因此,从必修到选修,对有机物化学性质的认识应上升到用官能团的结构及化学键变化来解释、预测反应水平。

选修阶段要从碳骨架上官能团的转化来认识化学反应,这也就是从转化与合成角度认识认识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反应前后化合物之间的关系,能够顺推,逆推。

二 教学目标任务要求

《有机化学基础》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高考内容的重点选考部分。它是为对有机化学感兴趣的学生开设的选修模块,该模块的内容主要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共设置了三个主题:

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烃

2.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烃的衍生物

3.有机合成及其应用——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在新课程“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中心”的核心理念引导下,教学设计是至关重要的。

高中化学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通过化学学科的学习应达到的发展目标,整个体系由三个目标纬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目标层次(面向全体学生的和针对部分学生的)构成。体现了“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综合素养”、“科学教育为大众”等教育理念;完善了课程目标的维度;实现了与课程结构的对应。了解化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系,对教师合理、全面的设计教学目标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理念,并将其体现于教学目标中。《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学习安排于高中二年级,是在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必修2“有机物”的认识基础上拓展,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更有系统、有层次加深认知程度。

《有机化学基础》模块的设置在于学习有机化学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机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它们广泛的存在于现代生活的每个角落及生产、研究的各个领域。基于此设置意图,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更关注学生较高层次的科学素养的培养。

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教学目标中就加大关注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指导及创造精神的培养。理论知识、实践活动、生活经验的相互关系的联系和应用。

三 教学措施

一、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有机化学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开展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真实的感受到世界的进步与化学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让他们知道只要他们认真学习也许下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人就是他,从而学生们就不会认为他们每天学习的知识都是与生活毫无联系,将来都用不上的东西,也就不会觉得乏味无趣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有机化学学习的一般规律与方法:结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制法(工业制法、实验室制法)一类物质。教师教学中要围绕这一主线对各类有机化合物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虽然有机化合物种类多,数目巨大,但有规律可遁,有方法可用,并不是生搬硬套,主要是学习方法的掌握。 例如:讲到乙炔时,因为之前讲过乙稀,老师可以引导让同学们自己推测出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通过实验让学生能自行得出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从而总结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区别,重点认识到碳碳双键、碳碳三键的加成、氧化、聚合反应。得出乙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总就出乙炔的用途。通过乙炔的讲解的,得出炔烃因为都含有所以碳碳三键性质与乙炔相似。

三、是要重视直观教学,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立体化学知识在有机化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有机化学基础》模块中这方面知识涉及较多。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结构,如果准确掌握这些知识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由于学习此模块之前学生未学习过《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使用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其中较有效的方法是采用模象直观手段。

四、重视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总结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学生自己能做的实验一定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做,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观察,更要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结实验的规律,思考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我也常常提醒同学们要注意操作的规范性,思维的严谨性。比如做乙醛的银镜反应时,银氨溶液的配置,用何种加热方式,反应中注意的事项,反应后试管的洗涤方法等,不但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论证理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充分了解学生,事半功倍

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部分存在着如下缺陷:

⑴对各类主要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主要性质和反应掌握不牢,容易混淆。

⑵知识网络化程度差,对大型推断题没有思路,不能很好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准确的应用。

⑶书写方程式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较差。

四 优差生辅导计划

对后进生的辅导方面, 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三好生”更为重要、更有价值。我要按照成绩排出了化学后进生和较差生的名单,对于较差生,主要是利用课堂时间多提问,多加注意的方法提高他们的化学成绩,而对于差生,我则决定利用课后给他们经常补课,经常给他们布置一点任务,利用课前上课的几分钟检查。每天给他们一点任务,完成后大加赞扬,不完成的哪怕留到晚自习结束也要当天过掉。

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不同的作业,并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做到”堂堂清”,“周周清”,“测测清”:要求学生每天做好”预习—听课—复习”三步。并积极检查.把当天的功课在当天解决。周周有总结。在测试中检查出学生未能掌握的知识再及时把进行讲解和解决。利用辅导时间,加强巩固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二)

一、现状分析

1.高二备课组现状分析

高二年级化学备课组现有6名化学教师,其中3名高级教师,3名一级教师,以中青年为主,结构合理其中担任过高三教学任务教师有5名,教学能力整体较强。

2.教材分析

今年为实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第2个年头,化学课程设置上以模块的形式出现,而且在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思考、学与问、思考与交流、科学探究以及大量的最新科技方面的知识等形式多样的变化。这些变化是过去教材中很少或未曾出现的,所以对我们几位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不能用过去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实际对新教材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尽快融入全省的教学氛围中,只要这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学期我校使用的是人教版化学选修三《物质结构与性质》。《物质结构与性质》是高中化学课程选修部分内容,是高考选考模块,教材从结构决定性质的角度把整本书的内容分为三个主题,第一个主题 原子结构与性质,第二个主题 分子结构与性质,第三个主题 晶体结构与性质。三个主题学习了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这些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对于深入了解化学物质的性质是极为重要的,有其理论的实际意义,更有其实用价值;是核心的基础化学知识,而且对于学生以后从事科学与技术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学生现状分析

本届学生的整体平均成绩较低,从高一学生分化剧烈、平时期间观察,行为习惯表现不如人意,尖子生比较少,给化学教学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提升整体成绩比较困难。规范教学要求必须提高课堂效益。学业水平测试面临着时间短、任务重、后进生多等客观事实。

二、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化学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加强化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我校化学骨干教师作用,提高化学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力争使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风,努力提高学业水平测试的合格率和优秀率,为今后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做好后进生的提升,落实好《物质结构与性质》的教学。

三、工作目标

1.积极落实学前预习、上课学生“动起来”、课后及时整理、及时反馈的要求,探索提高教育质量的途径。

2.充分发挥学校在师资、网络教学上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机整合,提高教学效率。做好课件的制作和完善工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媒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做到资源共享。

3.加强师生情感交流,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

4.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为下学期的化学竞赛获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后进生的学习兴趣,为下学期的学业水平测试做准备。

5.强化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采用指定与不指定相结合的方式,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体化学教师教学水平。

四、具体措施

1.坚持每两周一次集体备课活动,坚持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

2.在每一章新课开始之前,由备课组长进行分工,组内老师轮流备重点、备难点、明确新教材难度的把握,并提供详细的教案、学案,为全组成员提供资料,共同探讨,提高效率。当然,虽然任务分到了各个负责主备的老师处,但全体成员都会提前熟悉教材,做出自己的思考。

3.精心筛选题目,适当补充典型例题,精讲精练,力争做到减负增效。

4.做好单元过关和查漏补缺工作,每章完后进行一次单元小考。

5.认真做好阶段考出题、审题、考试阅卷工作及分析总结,做好教学反思工作。

6.结合本年级的现状,对于学习必修化学的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要求在本学期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内容全部结束,剩余时间开始进入高三阶段的复习。

7.每位教师要树立全局观念,严格控制学生作业量和教辅用书。注重考试质量和试卷分析。

8.坚持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积极探索研究性实验的实施方案。

后附集体备课的安排和教学进度表:

高二化学教师工作计划(三)

一 教学任务分析

以化学新课程标准为指引,紧跟学校教学工作计划,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抓好常规教学,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教研工作的中心任务。

二、现状分析

1、基本情况:

高二年级共有14个理科班,其中为重点班,其余均为普通理科班,高一时基础比较差,从第一学期还需要一个熟悉和相互适应的过程,希望能尽早进入状态。理科班周课时为4节。理科班第一学期上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学期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1~2章),学生配套教辅为《名师金典》。

本学期,将以学校教务处工作意见为指导,围绕化学教研组计划要求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高二化学教学工作。在加强常规教学的同时,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的实验和研究,以及为高三培养化学尖子作好培优工作。

2、教材分析:

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内容是最基本的化学反应原理,包括反应速率、反应方向及限度等问题。从理论的高度认识酸、碱和盐的本质及其在溶液中的反应。对于大家已经熟悉的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将以反应热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定量关系为主。以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为基础的电化学过程和装置,如电池、电冶金和金属腐蚀等,是富有时代气息和应用广泛的领域。作为化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每个实例,都是那样的有趣和富有启发性。书中的一些实验、活动建议,对于大家来说显然是不够的。如果我们能够经常注意观察在自己周围发生的化学现象,思考和设法进行模拟或实验,大自然将成为无所不在的大课堂。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涉及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应用等内容,包括“认识有机化合物”、“烃和卤代烃”、“烃的含氧衍生物”、“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和“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五章的内容。从知识体系看,是在必修2第三章和第四章部分内容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官能团与有机化学反应、有机合成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目标:(1)建立官能团体系,认识更多的有机化合物;(2)探究有机化合物的反应,理解结构与性质的关系;(3)走进有机合成的世界,体会合成的思想和方法。但本学期主要学习第一章最多到第二章内容。

3、学情分析:

理科班大多数学生有学习化学的兴趣,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学习方法。但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由于高一课时紧,内容多,部分学生必修1、2的知识遗忘较严重,理解掌握上差别较大。有极个别学生基础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具体工作措施

1、 认真做好教学常规,确保教学有效开展

深入备好每节课,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然后,备课组共同研讨确定学案内容,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部分章节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后,再根据班级具体情况适当调整、共享。此项工作上课前两至三天完成。 认真上好每节课,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把握好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精心设置习题,合理、分层布置学生作业,书面作业要求全批全改;学生配套教辅《名师金典》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反馈。精选每章的测验题,与备课组共同出题,并要达到一定的预期效果。对每一次测试要认真分析,总结,为学生确定合理的目标。

2、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积极、认真开展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观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依据学校现有实验条件,在保证演示实验绝大部分完成的基础上,适当开展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实践。

3、做好综合实践,践行分层教学

(1)成立化学学习兴趣小组(奥赛小组),培养特长生学习、探究化学的兴趣和能力。

(2)利用晚自习做好缺差辅导,确保每一个学生学习不掉队,力争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全面通过。

4、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提高教学业务能力

(1)学习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利用每周的教研组和备课组活动时间,认真学习新课程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

篇5

⑴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有机合成说课稿。

⑵认识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知道它们的转化关系。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习内容分析:

有机合成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在以往的教科书中没有专门讲解。本节教学要在帮助学生复习再现烃及烃的衍生物结构、性质、相互转化的基础上,初步学习有机合成的过程;理解有机合成遵循的原则;初步学会使用逆推法合理地设计出有机合成的线路;同时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合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顺利学习本模块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时代及选修一《化学与生活》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让学生感受合成的有机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服务于人类的桥,是有机化学研究的中心,是化学工作者改造世界、创造未来最重要的手段,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2. 学生情况分析:有机合成是有机物性质的应用,要求学生在前两章及本章前三节的学习基础之上熟练掌握好各类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衍生关系以及重要官能团的引入和消去等基础知识。因此在本节之前我们上了一节《烃及烃的衍生物》的巩固课,帮助学生把学过的有机化学知识形成知识网,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官能团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掌握重要有机物相互转化关系,能够从断键、成键的角度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让学生的认知尽可能达到其“最近发展区”,这样为我们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本节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烃及烃的衍生物性质及官能团相互转化的一些方法

②让学生初步了解逆向合成法的思维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整理知识,培养学生对有机物性质和官能团转化方法的归纳能力。

②通过有机物的合成方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逆合成分析法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信息迁移能力。

③通过分析有机合成过程巩固各类有机物的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体会新物质的不断合成是有机化学具有的特殊的科学魅力,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的教育。

②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③加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以化学主人翁的身份体会化学学科在生产、生活中的实用价值,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四、教学设计流程与教学设计

㈠教学设计理论依据

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㈡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标准

根据教学目标的内容与层次,化学教学内容的具体特征,高二学生的年龄与思维发展情况,我班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特征,化学学科的特征(研究方法、基本思想、逻辑结构),教师的教学优势能力及我校化学教学的技术条件,教案《有机合成说课稿》。

㈢教学策略

小组合作式教学、启发式教学

㈣重、难点突破

本节的学习重点逆合成分析法,我首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了解逆合成分析法,再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来理解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方法,最后利用图表引导学生掌握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体会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

五、教学过程

【活动1】

我利用多媒体展示有关福岛核电站起火爆炸、核辐射危害、核辐射防护服及生活中的有机合成材料,通过社会的热点问题的呈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要学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了解有机合成在人类社会进步中的意义,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活动2】

学生自学教材初步了解有机合成的定义、任务、过程。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独立利用教材内容资源进行学习,了解什么是有机合成、明确要进行有机合成的任务是什么、要完成有机合成需要怎样的过程、如何进行思考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信息素养。

【活动3】

学生小组讨论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合成乙烯、氯乙烷、乙醇。本活动的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为学生搭建学习平台,以便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和掌握的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思考、交流、评价不仅知道了如何制取乙烯、氯乙烷、乙醇,更重要的是还知道了可以用过已经学过的有机化学反应用多种方法制取同一物质,激活了学生理解新知识的桥梁。为顺利完成活动4提供了真实的学习情境。

【活动4】

学生通过完成练习归纳完成问题导学3,再现官能团间的转化关系。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利用活动3中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某种官能团的转化有多种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渗透在实际应用进行物质合成时,必须依据某些原则选取合理的方法,从而顺利过渡到逆合成分析法。

【活动5】

学生自学教材体会“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并展示合成草酸二乙酯的逆推法。

本活动的内容是本节的重点及核心知识,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理解这些重点知识、核心知识的形成过程,学案上采用图表引导学生构建乙二酸二乙酯逆合成分析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初步学会利用逆合成分析法设计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通过交流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及自信心,进一步体会如何利用逆推法解决具体有机合成问题,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充分表现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学会学习。

【活动6】

学生讨论小结有机合成的原则,在前面的活动中已经渗透了有机合成的一些原则,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归纳总结。考虑到本节是有机合成的第一节基础课,鉴于学生的基础,可能总结不够全面,我再利用大屏幕帮助学生完善。这样可为以后评价合成线路打下基础。

学生观看大屏幕“20世纪在有机合成方面获诺贝尔化学奖的重要事件” ,对学生渗透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达标训练】

达标训练共安排了两道题,一题涉及的是正合成分析法,另一题是逆合成分析法。难度逐渐加深。

【活动7】

学生完成达标训练1,再小组讨论,最后板演展示化学方程式。

本题已经给出合成路线,只要求学生根据合成路线写出各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本题所写的化学方程式均是以前没有学过的,但是可利用官能团之间的转化关系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学案将本题作为达标训练第一题的目的有三个:一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如何画合成路线图;二是通过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考察学生对官能团相互转化关系的掌握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是让学生感觉此题并不简单,但经过思考又可以解出正确答案,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及成就感。

【活动8】

学生用5分钟独立完成,用2分钟组内讨论合成路线,学生抢答展示合成线路。

篇6

表1人教版新旧教材实验统计 

自2010年广东省实行“3+理科综合”以来,考试说明中关于“化学实验”部分的说明一直没做任何改动。广东高考试题实验部分涉及面广、知识点多、能力要求高、考查形式多样,占高考分值的1/5以上(见表2),重视基础知识、基础实验,考查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数据处理、实验条件控制、绘图、文字表达等实验综合能力。因此,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不仅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种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化学原理、记忆化学事实的教学手段,因此要求平时的教学不仅要开设实验课,更要充分利用化学实验的功能高效地指导化学教学的开展。 

生自省能力的作业比如像制定学习计划,整理知识网络体系。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创造力是最容易被激发的。“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心题题有发现,上心事事长见识,专心路路有收获”。由于学生的兴趣、特长、条件不同,学生在上面的几类作业中自己选择三类作业完成即可。 

(5)利用考后时机,智做个性化作业 

每场考试总是“几家欢乐几家愁”,考得好的意气风发,考得差的愁眉苦脸。考试过后是让学生学会反思学会自省的最佳时机,也是调整学习习惯和态度的最佳时机,引导不好的话或者骄傲自满或者灰心丧气。这时教师在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成绩观的同时,还可以布置这样的个性化作业:①建立错题集,及时分析错误;②写反思与总结,考得好保持学习习惯和做法,考得差的调整学习态度和方法;③ 写计划,自己将如何做才能提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自我评价会发展成为调节自我学习活动的关键因素,帮助学生发展元认知能力。 

总之,以上是从教育最佳时机的角度来设置高中化学个性化作业,目的是抓住时机,课前引导;利用时机,趁热打铁,夯实基础;巧设时机,发展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学生的水平和特长出发,脱离题海战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化学素养和化学思维能力。 

1.利用实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兴趣,实验越有趣味越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像滴水着火(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水果电池(原电池原理)、焰色反应(检验金属元素)、喷泉实验(氨气的性质)等趣味性实验体现化学物质的变化绚丽多彩,化学现象光彩夺目,从新奇的现象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对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实验充分体现化学核心观念 

化学学科观念是指化学学科思维、学科方法、学科价值观念的统称。其中化学学科思维是指运用化学观念(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变化观)从宏观、微观和符号三种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事物,而实验是从宏观角度建立三者之间内在联系的有效手段。以《溴乙烷》教学设计为例,首先对比溴乙烷、乙醇的结构预测溴乙烷可能断键的位置,运用球棍模型从微观角度分析反应过程中断键与成键获得微观认识;再通过观察与分析溴乙烷分别与水、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醇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等活动获得宏观反应事实的认识,这些现象非常形象具体,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也容易接受。通过现象尝试书写溴乙烷分别与氢氧化钠水溶液、氢氧化钠醇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获得符号表征,从而获得学习卤代烃的“三重”表征。又如通过实验确定氢氧化铝所属类别是碱性、酸性还是两性氢氧化物;又如对比铜片、可抽动铜丝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倡导绿色化学的思想。化学基本观念的具体内容并不能通过记忆有效地形成化学基本观念,学生只有通过实验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使思维达到高层次的抽象概括水平,感悟到化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观念。 

3.利用实验有效引导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化学理论 

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很多概念、理论的形成,一般都是从认识具体物质的性质入手,而物质的性质需要借助一定的实验手段,通过物质变化被学生感知。在进行强弱电解质概念的学习时,笔者通过设计等体积等浓度(0.1mol/L)盐酸和醋酸的导电性、测定溶液pH、观察与等量镁条反应产生气泡的快慢等三个实验让学生感受盐酸、醋酸性质的异同点,再通过图片和动画观察分析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中存在的微粒来理解强弱电解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引导学生形成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又如设计盐类水解的影响因素,笔者以FeCl3溶液为例,首先要求学生根据水溶液中的平衡体系猜想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再通过给定的试剂(0.1mol/L盐酸、0.1mol/L氢氧化钠、碳酸钠固体、氯化铁固体、硫酸铝固体、蒸馏水)和仪器(酒精灯、pH计、试管、胶头滴管)通过测定溶液pH的变化来验证假设,从而轻轻松松地总结归纳出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及平衡移动的方向。所以,对于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实验方法让学生感知物质及其变化的实验现象,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微观的内容宏观化,学生获取准确深刻的直观感知,获得实验事实,确信化学理论的真实性,形成完整的理性认识。 

篇7

[关键词]新建构主义;化学高考复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77-03

[作者简介]张凤华(1971―),女,广西玉林人,本科,广西贵港市高级中学教师。

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新建构主义认为建构主义的教育思想不应单单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应是“主导―主体相结合”。它将建构主义与我国传统教学有机地融合起来,注重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同时也积极倡导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应成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自主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不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应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HTH]一、基于“新建构主义”的化学课堂教学设计[HT]

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的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它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促进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一般的程序是:“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以高三电化学的复习建构教学过程为例:

(一)搭建支架

课堂教学时,教师制作、放映PPT,首先让学生明确《高考说明》中的考试目标,帮助学生确立复习目标,为学生的探索确定方向。然后,围绕电化学用所需的概念框架,如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电极名称、电子流动方向、反应的本质、电极反应、电化学的反应本质等,为学生的独立探索做好一个框架。

(二)进入情景

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电子的流动方向,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让学生认真地观察屏幕上的图像或动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帮助学生回忆新课时所学的知识,并思考课件中提出的情境问题。

(三)独立探索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预先对资料进行精心筛选,汇编成一份课堂练习,客观题与主观题各设计几道,存在一定的难度梯度,以便于学生思考问题时能循序渐进。由于存在思维的定式,部分学生难以将必修课中的原电池与选修课中的电解池结合起来考虑问题,另外仪器的装配、玻璃仪器的洗涤也是独立操作中的难点。此时,教师必须适时引导,及时点拨,必须融入学生的探索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同化新的信息,形成网络化的知识体系,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协作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对所设计的主观题,可让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比如,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1.原电池的原理和电极反应本质是什么?2.电解池的电解原理和电极反应的本质是什么?3.大家来总结电化学的反应的本质是什么。4.能不能通过用原电池向电解池供电来进行电解呢?一般来说,学生讨论积极,场面较为热烈,而且会提出自己的看法。此时,教师应对学生提出的一些看法进行适当的评价,及时校正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偏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也应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学生中,做到适当地点拨与启发。各小组讨论后,对电化学的本质的认识都能达到教学要求。然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必要的练习。

(五)注意问题

实施“新建构主义”教学不可避免需要考验学生的实验技能水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使学生获取直接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而且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发挥化学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实验准备工作中有“四要” 与“四忌”:1.准备实验要与实验类型相适用,忌实验准备中的盲目性、随意性;2.要仔细检查调试,坚持课前试做,忌拿来即用;3.要考虑周到,准备齐全,忌丢三落四;4.准备好的器材要放置有序,整齐美观,忌乱摆乱放。

(六)效果评价

通过预先设计的PPT,课末有5分钟时间让学生做1-3道习题。在“合作小组”讨论结束后,要求每个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分别表达原电池和电解池的过程、反应、本质。同时,要求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的解答,并且能讲出练习中涉及的知识点有哪些。教师对练习中的习题进行讲评,并且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分析高考命题可能的方向。

[HTH]二、“新建构主义”的教学实验[HT]

近几年来,笔者一直研究高考理综化学学科的命题特点,并承担高三毕业班的教学工作,除了认真学习了一些教育教学理论外,也参加了区内高考信息交流会,结合所思所想,在高三进行了一些相关的教学实验。

(一)教学实验班级情况

在2010年秋季学期开学初,笔者对所任课的高三两个班的化学成绩作了分析,经过对比发现两个班级学生化学学科高二期末的平均成绩和各分数段成绩分布均相差不大,正好拿其中一个班做实验,另一个班与之作对比。

(二)教学目标测试结果

实验教学半个学期后,经过统计,实验班和对比班的平均成绩没有太大的差别。对比班的分数段学生人数分布与之前没有大的差别,但实验班的高分人数明显多了,但也出现了低分人数比例比对比班高的情况。也就是说,实验班经过这样的教学实验后出现了两极分化的迹象。

(三)“新建构主义”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反馈

通过对教学结果反思,笔者认为新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对基础较好、学习主动性高、能动性强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优生同化新信息快,较快地产生了一些个人的想法,这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但对那些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的学生来说,效果不是十分明显。那些思维跟不上的后进生,在思维时间上要求更多,难以及时将新信息“同化”与“顺应”到原有的识知结构中去,这样反而造成了学习上的障碍。当然,只通过这短短半个学期的教学实验,很难断定哪种方法是最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方法。总体上来说,何克抗教授对“新建构主义”的倡导是非常及时的。

(四)常用实验的技能培训

1.配制溶液。实验室中配制溶液可分为四个步骤:(1)计算;(2)称量;(3)溶解;(4)装瓶。即先通过计算求出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然后根据计算结果称量固体、量取液体,溶解后装入试剂瓶中备用。

2.制备气体。许多实验所用气体需课前制好,制备气体可分为五个步骤:(1)连接装置;(2)检查气密性;(3)加药品制气;(4)验纯;(5)收集。即首先根据要制备的气体的性质、反应物特点及反应条件选择制取装置,进行连接,然后检查装置气密性,加入反应物制取气体,最后将制取出的气体经验纯后收集备用。

3.制作导管。常用到玻璃管的切割、弯曲、拉伸等操作。切割玻璃管的步骤是:(1)锉痕;(2)截断;(3)烧圆。即首先用锉刀在玻璃管要断开的地方锉出一条与玻璃管垂直的凹痕,然后双手握住刻痕两侧,刻痕朝外,拇指用力前顶,四指外拉将其折断,最后把断面烧光滑。弯曲或拉伸玻璃管的步骤是:(1)加热;(2)弯曲或拉伸;(3)退火。即首先将玻璃管要弯曲或拉伸的部位加热,然后撤离火焰,将玻璃管弯成所需角度或向两边拉开至所需细度,最后退火冷却。

4.橡皮塞钻孔。实验室装配仪器大多用橡皮塞,橡皮塞钻孔的一般步骤为:(1)从小头钻至一半深;(2)从大头钻通;(3)捅出橡皮条;(4)用圆锉修整。即首先将橡皮塞小头向上放在木板上,用打孔器在选定的位置上钻至一半深,然后把橡皮塞大头向上,用打孔器对准原孔方向钻通,最后用通条把橡皮条捅出。若发现所钻孔径稍小或不圆滑,可用小圆锉修整。

5.仪器的装配。准备实验时常要组装成套教学仪器,装配的正确顺序是:由下而上,从左到右,先主后辅。实验完毕拆卸仪器装置的顺序正好相反。

6.玻璃仪器的洗涤。刷洗玻璃仪器应根据实验要求、污物性质、沾污程度以及器皿形状选用不同的洗涤剂和洗涤方法。其步骤一般为:(1)刷外壁;(2)刷内壁;(3)用自来水冲洗;(4)用蒸馏水冲洗。即首先依次刷洗仪器外壁、内壁,然后用自来水冲刷整件仪器3―4次。做鉴别、鉴定或定量实验用的仪器还要再用蒸馏水冲洗2―3次。

[HTH]三、“新建构主义”教学实践及反思[HT]

何克抗教授“新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主体―主导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在积极倡导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应充分地发挥主导作用,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是对乔纳森“建构主义”的修正。

(一)学生参与体验收获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对实验班的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多数学生对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兴趣很浓,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上这样的课,就连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都认为这样的方式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班级中的优秀学生和中等学生认为这种类型的课在复习过程中效果较好,能学到很多知识,同时也会产生自己的一些想法。

(二)建构知识网络图能力强

笔者所任教班级中,每届都不乏化学奥赛或高考成绩拔尖者。笔者在高中毕业班教学中尝试运用“知识的建构性”思想来设计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善导、实验激疑、异步教学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去建构知识网络图。

(三)创新思维训练要提前

“新建构主义”课堂教学思维容量大,一些学困生不能及时进行当堂课的消化和反应,课后花费大量时间,仍然感觉学习跟不上来,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这样反而造成了学习上的障碍。

这样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质量大幅提高,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比较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笔者的教学风格,值得高中化学同行借鉴参考。但是,如何通过“新建构主义”理念提高后进生的认知水平,还需在实践中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高文,徐斌艳,程可拉,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篇8

关键词: 化学课堂教学 情境探究教学 学习情境 创设情境

新《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化学学习的重要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的认识逐渐得到发展。创设学习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

一、如何处理好教师在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作用

1.情境探究教学,可以描绘成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进行情境探究教学就一定要把教给学生科学思想方法、思维方式放在比教给学生形式化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位置上。这种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关系如下:

教师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 教师引导

也就是说,情境探究教学并不能只是着眼于教师的活动,而应该是以学生学习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教学活动的根本出发点,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只是为学生的学创造必要的外部条件,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活动必然要服从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而教和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不断形成和发展。

2.要明确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引导要做到“深浅”适宜,“深”会包办代替,降低学生创新思维的价值;“浅”则学生茫然不知所向。正可谓:“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另外,教师还要以和学生平等的心态积极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得出探究的结果;在学生难以自己进行的环节,教师应根据探究的内容和当时的情境给学生搭台阶、帮助学生跨沟坎。当然,教师的帮助程度越大,就意味着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越小。教师根据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固然问题的质量高,能把握探究的重点,节约课堂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但是,选择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提出或确定探究问题,可以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将是永恒的。但选择哪些学习情境要让学生自己确定,提出问题一定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二、如何把握好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时机

创设教学情境可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进行。通常,问题情境的创设大都在教学的导入、过渡阶段,也可以在教学的结束阶段。一堂课的开始可以通过实验、知识的逻辑顺序导入,联系生活与生产现象提出问题情境;一堂课结束后,可以提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形成悬念式问题情境。有些教师认为,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比让他们“不满足地”离开课堂要好一些。事实上这恰恰破坏了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心理学家齐加尼克对此作了证实,他让两组被试做作业,让其中一组做完,而让另一组中途停止。过相同时间后,检查其记忆,发现做完的这组被试记得少,而没做完的那组被试记得多。因此,一个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在结束阶段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一些未解决的问题离开课堂。学完一个单元,也应带着一些问题进入以后的学习单元,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得以长期保持。

三、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方式

1.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情境呈现形式。

如: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采用实验情境较好,而化学基础概念和理论采用问题情境或化学史引入较好等。

2.实际教学中情境的设置大都采用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

一般说来,采用“问题情境”呈现的教学设计一般有如下步骤:

第一步: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设计一系列相关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一般的判断式问题,也不是课本知识可直接“按号入座式的问题”,而是既有一定思考性、综合性,又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

第二步:学生针对这些问题边看书,边思考,并进行合理的猜测或假设。这期间可结合问题做桌上条件允许的实验(这种情境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上课)来验证自己的推理,或观察教师在演示实验中产生的现象、事实后进行分析思考。

第三步:师生互动,针对所提问题师生、生生之间展开讨论,不断补充和完善。

3.问题情境的设置要有合理的程序和阶梯性。

要善于把一个复杂的、难度较大的课题分解成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子问题,从而使问题的提出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如概念的理解分层次,例题的要求分层次,练习完成也分层次。例如:有的教师高一开始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就将氧化还原反应的所有概念一次灌输给学生,这样使得刚从初三升入高中的学生感到高中化学难学,从而失去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实际上,氧化还原反应的教学在中学化学教材中是分四个层次,由浅入深逐步完成学习的。第一个层次是初中化学从氧元素的得失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初级概念;第二层次是高一化学第一章从化合价变化角度和电子转移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和本质;第三层次是在高二化学第一章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这是对氧化还原反应有关概念综合运用;第四次层次是第三册学习的“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是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和概念的完善和总结。这四个层次,层层深入和推进,同样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知识水平,设计合理问题情境,真正让知识的意义建构落到实处。

4.在创设化学实验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还应处理好形式、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形式和手段是要为目的服务的,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单纯地追求形式的新颖性、手段的先进性和多样性,而应首先考虑如何有效地实现化学实验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设计采用何种形式和手段。

四、如何收集化学教学情境素材

化学教学中学习情境的创设,离不开一定的情境素材。因此,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是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首要环节。

1.有关化学及其教学的杂志和书籍等是化学教学情境素材的基本来源。

《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杂志,都设有“化学与社会”、“教学研究”、“实验研究”等栏目,这些栏目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作为创设化学教学情境的素材。除了期刊杂志以外,从有关化学及其教学的书籍中,也可以获得化学教学情境素材。例如,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走向科学的明天从书》,它不仅介绍了当代的科学知识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科学人物和科学方法,而且展望了科学的发展前景。其中涉及化学科学的共有6册――《化学的明天》、《化学与营养保健》、《化学与能源》、《化学与环境》、《走向高分子时代》和《漫话国宝――稀土元素》。

2.互联网是化学教学情境素材的重要来源。

从互联网上获取化学教学情境素材,是一种较为快捷有效的方式。随着网络资源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互联网越来越成为化学教学情境素材的重要来源。

3.热爱化学教学,关注周围生活世界中与化学有关的素材、事件等,做一个化学素材“收藏家”。

平时在电视、报纸上看到的与化学教学有关的素材要及时记录或剪下来,日常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食品、用具等也要不断积累。如一次性餐具、各种塑料制品、各种商品包装袋、说明书、各种纤维制品、金属和合金制品、矿石标本等等都是收集的对象。笔者平时在旅游参观时拍摄和收集的许多矿石样品图片和标本,在上课时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都很感兴趣。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五、实施化学情境探究教学时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1.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情境探究式课堂教学

目前课程改革虽然大力倡导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但现在这批高中生基本是“灌输式”和“应试教育”模式下“大考小考,周考月考”的产儿。进入高中,出现厌学情绪者较多,能否参与课堂探究,教师如何引导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需要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持之以恒,认真设计教学过程,创设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品尝成功的滋味,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适应情境探究式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一开始学生对课堂实施探情境究式教学模式很不适应,感到无所适从。但是随着教学的深入,他们立刻被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所吸引,他们对教师在课堂上设置的学习情境兴趣越来越浓。学生适应得很快,到一个单元结束后,只有两三个人一直感觉这种模式过于复杂,学习任务太重。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已经习惯于传统的条条框框的系统性、条理性非常强的讲授式教学方法。

2.如何处理好实施情境探究式教学与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把握情境设置的难易程度,使学生的探究水平逐步得以提高,遇到学生的现有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情境的呈现方式,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或者给学生以理论指导和帮助。例如:学生在探究“氯气和水反应的产物”时,推测出现了这样的反应:Cl +2H O=2HCl+H O ,学生现有水平无法对其正确与否进行判断,这就需要教师再设情境或者讲解,促使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3.如何处理好实施情境探究式教学与课堂容量和时间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设计成情境探究式。探究式学习由于模拟了人类发现知识的原始过程,所以要耗费较多的时间,这对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让学生掌握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是不利的。实施情境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在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哪些教学内容让学生自己探究,哪些内容要教师给出相关信息或启发讲授,哪些内容教师直接讲授,这个问题需要教师仔细斟酌。在开放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有各种各样的想法,甚至有许多不太正确的认识,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来处理,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核心的思想是:教师要视教学内容的价值来区别对待。对于那些具有普遍迁移价值的知识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也就是对于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原理要给出足够的教学时间。如果是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该学科学习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更不应该放过这样的教学时机。即使是不太重要的问题,但许多学生的兴奋点都集中在上面,也要给学生机会去弄清楚,哪怕是利用研究性学习或课余的时间。尤其是当学生的探究活动没有完成,大家仍在兴致勃勃地研究问题,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必须不要太多地考虑时间问题,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继续探究。

以上只是笔者在实施情境探究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希望能对目前全面实施的课堂探究教学起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可作为笔者在今后教学工作继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蔡慧琴.关于探究性学习若干问题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5,(06).

[2]费秀芬.由一堂课引发的对探究性学习的若干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5,(06).

[3]谷生华.探究性学习应处理好几个关系[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4]郑可章.如此探究性学习?[J].湖南教育,2005,(09).

篇9

有效教学的评价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其核心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是否有效,关键是看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不只是传统教学强调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上获得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通过合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有魅力的教学获得的。

“精”“气”“神”为有效教学的显著特征。“精”指精当的目标、精选的内容、精心的设计;“气”指民主的气氛、生活的气息、创新的气魄;“神”指形象要精神、讲授要传神、听课要入神。

二、规范并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

有效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是合乎教学要求的j针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规范:

(一)严格规定TTT(Teacher’sTalk Time)和STT(students’Talk Time)

影响教学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教师讲得过多,学生练习的机会偏少。教师讲得过多使教师显得过于强势,这势必抑制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欲望。因此,我们规定无论是什么课型的英语课,教师讲话的时间都不得超过15分钟,学生说话和练习的时间必须达到20分钟以上。

(二)规范教师的语言行为,提高说话的艺术性

1 提问。提问是英语教学中的常规活动,因此提问的技巧十分重要,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1)提问之后时间的停顿。教师在提问之后应保证停顿的时间,以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回答问题。一般来说,浅层次问题提出之后,教师应该停顿3-5秒;深层次问题提出之后停顿的时间为8-10秒。(2)提问要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提问时需有单句提问、连续性提问以及追问。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教师在提问时应该采取多种提问方式,如记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运用性提问、推理性提问和评价性提问等。(3)鼓励学生向同学、教师提问。能提出问题证明学生对问题进行了思考。我们在听课时常发现,教师向学生提问的时间要远远多于学生向同学或者向教师提问的时间。教师问,学生答,这不是真正的互动。只有师生双方交换问答才是真正的交流互动。

2 扎实做好评价学生的活动。学生活动之后,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具体的、有意义的评价。有的教师没有领会评价的真实含义,使评价流于形式。例如,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了“What’syour name?”之后也说“Very good!”或者“Well done!”这样的评价是无意义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我们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具体的、有意义的和有导向作用的。例如教师针对学生的优秀作文可以有以下评语:Tom hasjust written a very good com-position.There are many shining points inhis composition.He divided his composi-tion into three paragraphs.Therefore,it iswell-organized.He used some advancedwords and sentences in it What’s more-the transitional words were properly used.Besides.the handwriting 0f the article isbeautiful.

3 发出具体指令。影响口语教学效率的另一个原因是教师的指令含糊不清。例如:有教师这么说“Please discussthis question in gmups.”这个含混不清的教学指令可以修改成明晰的教学指令,以使学生明了教师布置给他们的任务:Please discuss this question in groups offour.You have ten minutes.Before your discussion.you have to decide who is the reporter.who is the secretary.who is thetimer and who is the helper:

(三)多种形式提升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能力

英语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是制约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由于大多数教师在教研组办公时彼此没有用英语交流的习惯,因此我们认为提升英语教师,的英语语言。能力的主阵地是课堂。英语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了然于胸,并有意识地加以改进。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提高课堂教学口语能力:

1 多用英语组织教学,尽量少说中文。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在能够使用英语的场合也习惯用汉语表达,比如“这个句子还有别的翻译方法吗?”“你的作文有些拼写错误”等等课堂用语,老师完全可以用英语说:“Do you have any other way-to translate this sentence?”“You mis-spelled some words in your composition.”我们鼓励教师“Speak English wheneverpossible.Speak Chinese whenever neces-sary.”再比如,有的教师在进行阅读理解教学或完形填空练习时,习惯让学生用中文或者英语说出文章的大意,这是很好的教学活动。但教师往往在学生说完之后急忙进入教学的下一个环节,忽略了自己应该也用英语概括一下文章大意。这样做能起到“一石二鸟”的功效:教师既起到了示范作用,又锻炼了自己的口语。

2 采用同伴互助的方式。请组里一位口语好的教师听课,专门针对自己的口语进行诊断,看看自己在英语口语方面存在什么弱点,如:中国式英语、语音语调(包括地方口音)、音量及语速、口头禅、节奏把握、语法及用词等。

3 每周分专项(如:用词的准确度、语音语调、逻辑条理、概括能力、节奏感等)反思一次自己的口语水平改进情况,并把反思登记在案。

三、如何使英语教学更有效

(一)教学设计

有效教学离不开精心的教学设计。一堂高效的英语课要求教师既要重视教学活动的预设,又要注重课堂上的“生成”。而预设是生成的前提,一节课如果没有充分的预设,“生成”是无法达成的。

例如,工作坊成员高闻老师在桂林市听了几节示范性高中教育教学开放周活动的公开课后,对张书萍老师的一节听说课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该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高二下册Unit 13 Water Planet的textbook部分的Warming up,Speaking及workbook的listening,该部分主要内容是通过了解水的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和用途,来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爱护地球的意识。以下是高闻老师对张老师听说课的分析――

Step 1:Lead-in and Warming UD

1 新闻时事导人。

[教学片段1]课堂伊始,授课教师就展示日本地震的相关图片。

与学生进行关于新闻图片描述的对话,得出结论: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从而引出水这一话题。

2 知识问答。

[教学片段2]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竞赛,授课教师就以考查学生课外知识的问答题人手。用PPT展示的这些问题,中心词都是“水”,但问题所涉及的领域不同,有关于地理化学的,也有关于日常生活的;并且问题的题型也有变化,有问答题、填空题等。如:

(1)How much 0f the earth’s surfaceis covered with water?A.50% B.70%

(2)How much water should you rink daily for good health? 3 bottles

(3)Pure water boiling point is100%.

(4)Water has three different states:liquid,gas and solid.

篇10

2016-2017年学期末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一

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学生的点滴进步让我无比欣慰,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后还需努力解决。现就本学期的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教学方面

本学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高水平深层次的教学活动探究,可是我的教学工作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从没有丝毫的放松过。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进行二次备课,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

2、让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都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展开小组学习、独立学习、互助学习;培养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课堂和谐、民主,学生敢问、敢说、敢动。

3、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这些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知道了课堂上该怎么教和怎么讲。

4、认真及时批改学生的课内外作业,力求做到全批面改,重在订正,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辅导中做到有的放矢。

5、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首先我取得了家长对我的支持和信赖。其次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课外积极辅导、跟踪,多与家长联系,为他们创设一个健康良好的环境。

二、班级管理

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继续对学生进行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做到文明守纪,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净化学生的心灵。

2、响应学校号召,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

3、加强班级管理。教育学生要有主人翁精神,认真做好班级和担当区的值日工作,自觉遵守校规校纪。

三、自我完善

利用课余时间看有关教育教学刊物,以便及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进一步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拓宽自己的视野。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博客,及时保质地完成其中的相关内容。

总之,只要我们心中真诚地为了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付出,端正自己的工作态度,一切都为提升孩子生命状态为出发点,我相信,我的班主任工作能在不断的磨练中得到提升。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让我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的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2016-2017年学期末教师个人工作总结二

转眼间xx学年的上学期就从自己身边溜走。岁月匆匆,从来不因为你去在意而停下脚步。回顾这半年想想也应该给自己的工作做一个总结,给自己一个评价,好让自己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更加有目标性,更加努力去奋斗!

这个学期我当任高一(4)的班主任,跨段教高一(4)、(5);高二(9)、(10),兼任高一化学备课组组长。16个课时让我体验到教学也可以很有饱腹感,以后很少有机会有这种机会尝试跨段,但是反过来想也是领导对我非常的信任。让我分别带高一的实验班和高二会考。这种跨段让我对于高中化学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站在更高的角度去审视教材的统一性和螺旋式教学。

一、教育教学

1.扎扎实实打好基础,拼命赶进度不可取。

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与他们平时没有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很大的关系,因而重视和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仍然是首要的。抓基础知识,就是要抓化学课本知识,教学中力求每章节过关。由于各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异和学习基础不同,学生对化学的知识的掌握能力不同,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尽量降低落后面。那种为了留的复习时间而在平时教学中拼命赶进度的做法,必然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甚至使部分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对化学失去兴趣。特别是对文科班的学生,会考的要求其实不高,重在抓基础,因此感悟一定要从高一年开始就对学生全面落实。在会考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通过不段的强化基础,做模拟卷让原先基础稍差的学生知识点得到巩固,成绩有大幅度提高。

2.调节教学的难度

教学要坚持因材施教原则,特别是理科班的《有机化学基础》这本教材,难度要求比较大,知识考点也比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安排妥当,教学适合学生的胃口,对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要求。若要求过高、过难,学生接受不了,会产生厌学情绪,成绩更差;若要求过低,学生会感觉太简单、无味,不投入精力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后退。所以我对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广度要求不同,进行弹性调节,使每个同学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

特别是对理科班对原有知识基础较好、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信心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把知识向纵、横两个方向发展,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学有余味;对原有知识基础一般、学习方法欠佳、学习信心时弱时强的学生,重点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坚持由学生自己阅读,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4.课堂、课后有分别

不管是难度和广度的调节,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法,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中心任务的主战场,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主渠道,所以提高课堂效率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时坚持启发性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化学学科的待点,多做实验,联系生活,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候适当利用课件加强教学直观性。注重课堂的节奏、容量大小,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特点,形成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课后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培优补差的方式。

5.积极抓好日常的教学工作程序,使教学工作有效开展

按照学校的要求,我积极认真地做好课前的备课资料的搜集工作,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提出来与备课组其他老师讨论。强化教学过程的相互学习、研讨。上完课后能与学生及时进行交流,提出不足之处,从正面了解学生的听课效果,及时更正教法的不足之处,以求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每周至少两次的学生作业,全批全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及时在班上评讲,及时反馈;学生实验,要求全体学生认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每章至少一份的课外练习题,要求要有一定的知识覆盖面,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

二、教师教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