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与金融管理范文

时间:2023-08-08 17:1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金融与金融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金融与金融管理

篇1

2007年全球性经济危机爆发,对世界各国的金融市场造成了巨大的打击,经济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发展遭到严重的影响,可以说到今天为止其影响还未完全消失,不管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从危机爆发之后的情况来看,都表示了传统的金融监管理论上有着各种为题,其监管模式没有起到监管的作用,导致人们不得不对先行的监管理论进行反思。传统金融江源理论是以“理性人”假设,这种假设认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行为时有用无限大的理性,能够准确的分析现有的所有信息,并选择最优的方式。但是,许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所谓完全理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每一个人类在进行不管什么样的选择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达到完全的“理性”,而且因为羊群效应、从众心理等问题,这种不理性的决策行为会进一步扩大到整个社会,造成社会中非理性现象的存在。

另外,发展及其快速的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对我国现行的分业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网络金融、民间借贷的盛行,许多社会民众也开始加入到金融行业里来,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保障社会民众的切身利益,很大程度上会对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可磨灭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从消费者个体的行为出发,建立合适的监管体系。

二、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

最近几年,我国金融创新的势头异常快速,尤其是在网络金融的快速发展之下,线上与线下的新金融产品非常多。金融和产品的类型也在不断的变化,情况也随着复杂,金融市场的规模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壮大,逐渐开始涉及一些全新的领域,将过往完全没有关系的两个领域联系到一起,共同创造利益,使得各行各业之间得以高度的联系。但是,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对我国金融的监管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在我国成立之初的计划经济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对我国当时拥有的金融机构实施统一的监管,它不仅是监管者还是经营者,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化改革开放,我国人民的生活品质不断的改善,对金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至此,四大银行相继从中国人民银行中脱离。90年代末,我国证券行业一时间风声大起,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对证券的业务监管已经无法满足证券行业的需求,因此,中国证券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建立,为中国人民银行分担一部分监管权力。这次事件也代表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分业监管体制。1998年,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实施对保险行业的监管工作,又一次的分担了中国人民银行对保险市场的监管权力,这也代表着我国基本确定了分业监管体系。2003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的金融监管体制在我国正式成立,并一直延续至今。

三、新金融的发展概述

所谓新金融就是有别于传统银行且具有新型交易形态的金融产业。随着进入实体经济时代,对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再加上我国正处于深化金融市场的市场化改革,新金融所表现出对我国金融业有益的创新和强大的发展活力。新金融的发展不仅减少了交易的成本、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有利作用,因此,新金融的发展对我国来说算是一件好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

第一,网络金融发展潜力巨大。对我我国民众来说,新金融的盛行,最受益的就是网络金融,民众可以切身的感受到网络金融带来的便利,比如网上银行转账、一定金额内免去手续费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提供的线上理财产品等,这些都是网络金融为我们带来的便利。同时,传统金融机构也相继推出了线上服务。现在,网络金融已经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

第二,民间金融的盛行。2014年,浙江温州颁布了《温州民间融资管理条例》与《实施细则》,这是我国第一部针对民间金融出台的法律法规。这也变相的说明了我国不再制约民间金融的发展,使其合法化,这也间接弥补了正规金融体系,并推动了民间金融的发展。

第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快速发展。随着企业集团化、金融业务多元化等快速发展,许多信托企业、汽车金融企业、金融租赁企业、货币经济企业等费劲航金融机构得到快速的发展。

四、我国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的现实挑战

(一)行为金融监管的经验不足,法律法规不完善

虽然我国成立了各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许多金融机构也主动的配合消费者的保护工作中去,但是我国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制度还处于起步状态,随着新金融的不断发展,行为金融的监督管理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因为现行的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理论体制并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体制,许多国家都在凭借自身的国情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筛选和改善,对于行为金融监管能够起到其应有的效果,还需要长时间实践的检验,因此,我国缺少相应的经验可以参考。

“一行三会”各自成立的金融消费者保障机构,都拥有其相应的政策制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将其科学合理的进行整合,以及整合之后的如何维持相关政策的有效性。比如,现行的率政策以及行为金融监管政策之间的矛盾点应该怎么样解决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的积累和不断的社会时间来研究。另外,不同种类的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什么样的检测等这些都需要一套健全的法律来制约。

(二)金融消费者的认知不够

理性的金融消费者是以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为前提的,只有当消费者可以进行真正的理性消费,且盲目的消费行为越来越少时,才能真正的帮助市场进行良性的发展阶段。那些盲目的投资,只会导致资源浪费,造成一定程度的金融泡沫。但是因为我国金融也整体发展情况还处于起步阶段,社会民众也缺少一定的金融维权意识、投资意识以及风险意识,造成投资行为欠缺长久性。另外,我国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并不平衡,比如北上广这些城市,其金融业的发展状况要比偏远地区更加快速,城市人民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在进行消费时也就相对理性,相反,偏远地区民众的盲目投资行为就会比较常见。

五、对实施行为金融监管理念的对策

(一)提高系统性研究,将强对行为金融监管的认知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在行为金融监管方面的经验和认知有所提高,但是面对的挑战依然不小,对其的认知和界定还需不断的提升,因此,我国需要提高对行为金融监督管理的研究,提高对其的理解,只有在顶层设计上,认清行为金融监管的含义,才有利于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监督管理政策。监督当局需要制定出符合我国金融市场的政策,使消费者的保障工作有法可依,确定消费者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方式,提高对金融机构履行相应保护行为的监管管理,切实的保障我国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加强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行为监管的根本目标,不管是从国际方面金融监管以及各个国家的监管经验来看,提高对消费者的金融教育,培养其理性消费观念,对于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来说都占有重要的以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产业也在不断的革新,金融产品的类型也朝着多样性快速发展,因此消费者对于金融产品的相关信息的渴求度也越来越高。“一行三会”虽然不停的在进行宣传和推广活动,但是为了提高教育的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提高对金融产品的宣传和教育程度以及覆盖范围。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和宣传活动不单单涉及已经参与到金融业内的消费者,也需要涉及到那些没有参与到其中的潜在消费者,提升这些消费者接受金融服务的起点,从大的范围内提高社会人民对金融的认知水平,另外也需要注意在地域的选择上需要做到公平原则,不能因为地区发展程度相对落后就忽视对其的教育。第二,金融消费者应该培养自身科学合理的消费理念,增加自身的维权意识。现在,就是因为对金融产品的不了解、怕麻烦等因素造成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足,进而导致金融机构违法成本减小,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因此,提高对金融消费者的教育,以维持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平衡。第三,消费者保护教育工作者应该与其他机构保持交流互动,凭借最新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进行有效的教育,而不是形式主义,制作无用功。

篇2

关键词:国际金融;独立学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26-02

一、独立学院国际金融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体系和内容不明确,针对性不够

目前,国内本科的国际金融课程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内容体系,但这套体系比较适合一本、二本学生,而适用于独立学院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体系还很不成熟,具体表现为应用性内容不充分、具有实用性强特点的体系还有待完善。独立院校基本是套用其他类型院校的做法,采用和一本、二本院校同样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没有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培养对象的实际情况及特点,很难满足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同时,教材及教学辅助资料的选用不合适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市场上国际金融的教材有许多版本,独立院校在教材选用上往往有片面追求名牌大学教材的倾向,但是这些教材偏重理论性,内容过于抽象,并不适合独立学院的实用性要求。

(二)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脱节,学生学习兴趣难以持久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内容涵盖面广、更新快,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对于该课程较为浓厚的兴趣为课程讲授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也表明了学生较高的期望值。理论的讲授和介绍是每一门学科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国际金融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该课程较强的理论性,往往导致学生对该门课程只有三分钟热度,产生畏难心理。独立院校学生比较排斥学习基础理论,这和生源素质、学校的定位导向有一定关系,同时亦和当今社会普遍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没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所谓的实践教学、案例分析只能是“空中楼阁”。如何有效地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将相对枯燥的理论融入生动的实践案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目前国际金融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教师缺乏以及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独立学院能否培养优质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校舍、教学楼、教学设备等硬件比较容易建设,但是师资等软件建设则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依托公立高等教学资源兴办起来的独立学院过于依赖从主办高校聘请的兼职教师,缺乏稳定、强大的自有师资队伍已成为独立学院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在国际金融教学过程中,由于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普遍比较年轻,很多属于毕业就直接踏上讲台,缺乏必要的教学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导致教学方法及形式比较单一,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来活跃学生的思维。

二、独立学院国际金融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明确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整合具有应用特色的教学内容

独立院校的培养目标与重点大学经济类本科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有较大差异,遵循“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独立学院从事高等教育的办学特色要求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职业素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基于独立院校特色的因材施教显得尤为必要,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学内容需要根据授课对象的具体情况有选择、有重点地讲解。在选择教材方面则应充分考虑独立院校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比较适合的教材应该是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同时突出实践性,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案例丰富便于学生理解运用,理论性过强过深的教材则应摒弃。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

1.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学工具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引入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能够做到图文声像并茂地讲解国际金融的知识,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从而增加授课的生动性及直观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将教学内容延伸到更广阔的空间,提高授课的信息容量,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解金融危机的时候,可以连接互联网,选取播放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1997亚洲金融危机及近期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的纪录片。

2.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国际金融》教学大都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师将知识单方面地灌输给学生,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互动不够,这种方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逐渐淡化,对知识的掌握仅仅停留在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即抛掷于脑后。其实,对于《国际金融》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实践教学的途径应该是多方面的,案例教学、专题讨论等形式都可灵活运用。

国际金融课程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案例,来源广泛、题材多样,将国际金融的基础理论与当前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相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讨论,增强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除了案例分析外,将学生划分为专门的学习小组进行师生互动的课堂讨论,能使封闭型的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型,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极大地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兴趣。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讨论题是关键。选题要将基础理论和现实问题有机地结合,把国际金融领域的新问题、新趋势引入课堂,保持教学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学以致用。

另外,在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程度的经济学知识和国际金融理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开展辩论教学。教师应尽量选择一些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并指导学生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例如就“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利弊”进行辩论。

(三)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独立学院的投资方除了引进一批高学历、富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外,应加大对自有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积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专门聘请一批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实践教师,着力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就授课教师自身而言,则需要不断地提升科研水平,自动自发地学习,紧密跟进国际金融理论及实践领域的最新进展,力求深入浅出地将基本理论、方法及理念用多样化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传达给学生。作为一门对授课教师及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难度的课程,教师需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而不是把一份既定的教案、讲义及课件反复使用,毫无新意地“炒剩饭”。教师只有不断为地为课程注入新鲜素材,才能够激发并保持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的成长。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国家利益的立场,要用国际视野、关注和分析中国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将会出现更多的新问题。由于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工程。作为独立学院的授课教师,需要持之以恒地总结、探索和完善教学方法,把具有新意的教学思想、观念应用于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英.国际贸易专业《国际金融》教学改革探讨[J].当代经济,2010,(14).

篇3

【关键词】 VaR; 金融风险; 风险管理

一、引言

金融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利率、汇率、股指、商品价格等市场价格因素的变化而导致金融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就是金融机构在准确识别、评估和测量市场风险的基础上,根据其竞争优势和风险偏好,利用各种技术工具对市场风险进行防范、规避、转移的过程,风险的评估和计量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和核心。

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通过方差、久期和?茁系数等的管理来对冲和衡量风险。比较而言,由于传统技术局限于特定的范围,对风险控制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难以综合考虑金融市场中众多的风险因子。因此,不管是投资者还是监管者,都需要一套切实有效的方法来管理金融市场中的风险,VaR的产生就是基于此背景。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我国证券市场已具备相当的规模。与国外较为成熟的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处于逐步走向成熟规范的阶段,具有新兴市场的共同特征――高投机性和高波动性。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投机行为在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O,在金融市场一体化、自由化的驱动下,我国金融业必将和国际接轨,执行国际风险管理的标准。

二、国内研究阶段划分

随着国际上对金融风险管理的重视和国外学者在VaR方面研究的逐步深入,1997年以来,国内也开始了对VaR的研究。本文拟通过梳理近年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以此总结国内研究已取得的成果,并指出未来发展的趋势,使基于VaR的金融风险管理研究更适用于转轨时期中国的国情。当前国内学者研究的主力还是集中于介绍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对VaR在我国具体领域应用的研究逐年深入。总体来说,我国VaR发展过程以2000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一)理论引入和介绍阶段

2000年以前,国内学者多集中于介绍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对VaR的介绍性文献开始于郑文通(1997),他的《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方法及其应用》一文全面介绍了VaR方法的产生背景、计算方法、VaR方法的用途及引入我国的必要性;姚刚(1998)简单介绍了组合VaR值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讨了参数法处理线性与非线性资产定价模型的区别;黄海(1998)初步探讨了VaR对我国投资银行市场风险管理的借鉴意义,认为VaR在控制交易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刘宇飞(1999)在《VaR模型及其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中,介绍了VaR模型的基本内容,着重论述了其在金融监管中的应用,还提出如何运用国际上通行的“事后检验”方法对VaR模型进行检验。

(二)实证研究和改进阶段

2000年后,国内对VaR的研究有了实质性进展,许多学者将VaR运用于我国股票市场进行实证研究。

三、国内研究的主要文献

(一)VaR方法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

2002年前,学者们主要探讨VaR是否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

杜海涛(2000)将VaR运用于我国证券市场,对风险计量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运用VaR计量我国证券市场风险的效果较好;范英(2000)将VaR运用于我国股市,对深证综指风险计量作了实证研究,用简单移动平均参数法计算了VaR值,认为VaR可以较好地计量我国股市风险;王美今和王华(2002)通过对沪市的实证分析得出:VaR可以用于我国股市的风险测量,收益率分布的正确假设是正确计算VaR值的前提,对于普遍存在着收益率分布非正态的状况,一般的GARCH模型可能低估风险,必须选择能准确描述收益率尾部分布的模型。

可见,研究普遍认为VaR是适用于我国证券市场的。

(二)VaR方法的改进性研究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对VaR方法进行改进性研究。

马超群(2001)提出了一种计算VaR的新方法――完全参数法。其本质上是参数法和极值理论的结合运用;田时新、刘汉中、李耀(2003)对深沪两市证券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误差分布(GED)的VaR算法;郭海燕、李纲(2004)将广义双曲线和正态逆高斯分布应用到VaR的分析方法中;邵欣炜(2004)叙述了在不同分布下VaR方法的计算和实证比较,他结合压力测试法求出基于VaR的最优投资组合;刘晓星、刘庆富(2005)在动态条件下建立了基于VaR的商业银行资本最优化的模型,他还探讨了VaR和CaR(风险资本)间的联系,并且提出了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的RAROC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和银行风险资本的相关配置的思想;胡经生、王荣、丁成(2005)总结了国外较为先进的VaR拓展模型对证券组合在风险管理上的应用,并且针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对证券组合建立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同时文章给出了针对机构投资者的一些风险管理提议。

(三)VaR方法在我国具体领域应用的实证研究

2000年后,学者们一直探讨VaR方法在我国可以适用的具体领域。

戴国强、徐龙炳、陆蓉(2000)讨论了VaR在我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中可能的应用领域;阳(2001)在综述VaR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它在我国的应用可能遭遇的困难,并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武魏巍、韩学意、丁日佳(2006),曹军(2006)分别对VaR在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中的应用提出建议;刘晓曙、郑振龙(2007)、彭万春(2007)对VaR方法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做了验证。

(四)比较各种VaR方法检验效果的实证研究

2007年前后,学者们又把研究的重点放在比较各种VaR方法的检验效果上。

彭寿康、顾丽亚(2007)用美元指数的市场风险为实证对象,在建立GARCH模型的基础上对VaR各种模型的预测性进行比较,提高了VaR在银行交易账户资产风险资本要求上的准确性;苏涛(2007)用同时能够反映偏度和峰度的SKST分布,通过实证分析得出SKST分布能够更精确地估计出VaR值,他们还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进行了马尔科夫转换,研究显示在马尔科夫转换过程下的资产组合模型要明显优于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下度量的VaR;曹建美(2007)分别用GARCH和PARCH等模型,基于正态分布、t-分布和广义误差分布对我国证券市场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他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在基于t-分布下求出的VaR值大大高估了市场风险,而PARCH-GED模型能比较精确地度量出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施照斌(2008)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得到我国有关基金、证券和其他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经过调查发现,我国金融机构用参数法和历史模拟法来进行度量市场风险占绝大多数;其次是蒙特卡洛模拟法,有个别金融机构采用的是比较主观的经验法。

四、国内研究简评

在我国学者的努力下,大家对VaR方法引入我国金融风险管理的必要性有了一致的认可,并且在风险管理中的运用都给予了肯定。学者们除了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外,还积极进行新的尝试,对VaR进行了改良性研究。

但是,国内学者对于VaR的研究不足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内研究侧重于介绍VaR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在金融监管、投资银行和证券市场中应用方面的理论研究,多是将国外的理论直接用于我国金融市场,改进VaR方法的研究并不多,在研究方法上创新较少。

第二,从风险的本质方面研究VaR方法的文献不多,与传统市场风险度量方法比较不多;另外,普遍缺乏对国外成熟市场和国内新兴加转轨市场的比较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VaR应用最广的领域是银行业,然而数据获取有限,故研究多集中于股票市场,对我国证券市场现状与适用性分析不多。

第三,VaR计算方法中,使用较多的是历史模拟法和参数法,尤其是参数法,蒙特卡罗模拟方法运用不多。对于哪种VaR方法更适合我国金融市场现状,国内部分学者进行了VaR多种方法对比的实证研究,但不同学者得出的最优VaR方法不尽相同,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对VaR方法的具体应用更为欠缺,从我国金融机构现行的金融风险管理技术上看,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资产负债管理(ALM)和资产定价模型(CAPM)等,VaR方法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和应用的初级阶段,虽然有迹象表明有些金融机构和机构投资者已经开始运用风险价值VaR方法进行内部风险管理和控制,但还没有一家对外公布其所持资产的VaR风险值。这说明VaR方法在我国的应用还不很普遍,与国际上金融风险管理技术的主流还存在较大差别。

VaR方法已成为国际衡量金融风险的主流方法。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要求,我国银行业的《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中,也建议我国的银行采用VaR方法度量金融风险。但是,我国金融市场同国外金融市场有很多不同,存在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远不如国外、金融数据的不完全等很多现实问题,加上国内关于VaR的研究大都是国外文献的综述或模仿,或者仅对我国的金融数据套用VaR方法进行简单的实证分析。因此,要使VaR方法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仍需结合我国实际,创建出适合我国的风险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 郑文通.金融风险管理的VaR方法及其应用[J].国际金融研究,1999(9):58-62.

[2] 姚刚.风险值测定法浅析[J].经济科学,1998(l):55-60.

[3] 黄海,卢祖帝.VaR的主要计算方法述评[J].管理评论,2003(7):3l-36.

篇4

关键词:外汇储备管理;成本;收益;投资

一、前言

近年来,全球外汇储备规模急剧增长。外汇储备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各国外汇储备管理目标、管理策略和投资方式等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外汇储备资产管理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2005年4月IMF对外汇储备管理目标进行了修正,指出:“与传统储备管理目标相比,目前外汇储备管理在资产保值和确保流动性基础上,更应注重管理的有效性,以最大化收益(或降低成本)”,从而突出了外汇储备管理收益性目标的重要性。高储备持有国也纷纷采取更加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投资策略,这从近年来纷纷涌现的主权财富基金(SWFs)中可见一斑。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来源就是各国的外汇储备资产,这些资产主要投资于股票、政府或机构债券(包括基金公司、股票交易所等金融机构)以及一些金融衍生产品,其目的是在保持资产安全性基础上使投资收益最大化。但是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贬值,包括“两房”在内的美国多家金融机构纷纷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国际投资环境急剧恶化。这给各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据统计,主要投资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证券和房地产领域的科威特主权财富基金,2008年3月底到12月底损失了310亿美元;淡马锡2008年4月至11月间资产价值下降31%,仅其在美国银行的投资就损失了至少30亿美元;被认为资产最为多元化的阿布扎比投资局,在这轮危机中也难以全身而退,据估计,该基金最多可能亏损1500亿美元,相当于其资产总额的三分之一。在此背景下,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外汇储备投资产生了什么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究竟是亏损还是盈利?外汇储备管理效率如何?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本文对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和成本进行了分析、计算和实证,并得出结论,以期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和参考。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中经网数据库等。

二、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收益分析

外汇储备在我国的运转过程,可以表示为:(1)国际收支顺差带来外汇盈余;(2)外汇市场外汇供给增多,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央行进入外汇市场实行干预操作,买入外汇抛出本币;(3)国家指派专门机构(目前主要是国家外汇管理局和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汇盈余以及从外汇市场买入的外汇储备进行管理和投资;(4)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稳定,央行发行票据来冲销外汇占款。

目前来看,总体而言我国外汇储备资金的使用还是很有限的。外汇储备除了投资到国外购买一些国家的政府、机构债券外,其余的资产主要存在国外银行。尽管2004年以来国家曾尝试运用部分外汇储备给金融机构注资以及其他股权投资,并在2007年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对外汇储备资产进行积极管理,但资金量小0。在这一运作过程中,持有外汇储备的损益就显现了出来。就收益来看,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持有外汇储备收益,是指国家对外汇储备资产的投资收益,具体包括:(1)外汇储备投资于国外证券的收益;(2)外汇储备存于外国银行的利息收益;(3)外汇储备用作其他积极性投资的收益。这些储备收益属于显性收益。广义的外汇储备收益是指一国运用外汇储备所产生的所有收益的总和,包括经济收益、社会收益和其他无形收益等,具体而言不仅包括外汇储备投资的经济收益,还包括:(4)一国因持有外汇储备而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损失;(5)一国持有外汇储备带来的市场稳定的信心等。(4)、(5)部分收益属于隐性收益。广义的收益又可分为可量化与不可量化部分,可量化部分为(1)、(2)、(3)、(4),不可量化部分为(5)。

(一)投资国外债券的储备资产收益率分析

虽然这两年实行储备资产多样化改革,但我国外汇储备资产中美元资产仍占绝大比重。其中,美国国债约占35%,美国长期机构债券占比30%和长期企业债券占比5%。美国国债具有四大系列:T—bills(4周、13周和26周),T—notes(2—10年期),T—bonds(10-30年期)和TIPS(通胀保护的国债)。中行全球金融市场部数据显示,我国主要投资的期限品种包括3个月、5年、10年、30年等。近几年来这些品种的收益率随着美国经济周期的变化发生了较大的波动。如3个月短期国债从1994--2008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1%-6.66%;5年中期国债的收益波动范围为2%-5.2%;10年期长债近几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3.0%-5.4%;30年期长债近两年的收益波动范围为4.25%-5.7%。考虑我国长期以来主要投资中、长期国债,其平均收益率约为5%左右。其次还有美国机构债,它们一般比同期限的国债高100-200基点,因此保守估计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美国债券的平均收益可达5%。除了购买美国国债,我国还动用外汇储备购买了部分欧盟和日本的长期政府债券。根据相关的研究,保守估算我国外汇储备中欧盟长期债券比例约为15%,日本长期债券比例约为8%。欧洲和日本长期债券收益率近年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在4%和1.8%左右波动,它们相对于美元有超过20%以上的升值水平,折合美元的收益率大约为4.8%和2.16%。

(二)存在国外银行的储备资产收益率分析

除了购买一些政府国库券、债券以外,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主要存于银行,这部分流动性资产约占总外汇储备资产比重的7%。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自1998年1月以来美元一年期存款利率平均只有3.06%。结合投资国外证券收益率,运用归一法,我们可以大致得到我国外汇储备资产投资的整体收益率水平,为4.607%(5%×70%+4.8%×15%+2.16%×8%+3.06%×7%=4.607%)。按该收益率来算,1994-2008年我国各年度外汇储备的投资收益如表l所示,累计总收益为3550.41亿美元,计27553.86亿元人民币。

(三)因持有外汇储备而降低发生金融危机的损失——风险收益分析

风险收益是指因持有外汇储备而减少了金融危机发生的次数以及降低了危机发生时对经济的危害程度,这种降低的危害程度可以认为是外汇储备带来的一种收益。正因为风险收益的存在,使得新兴国家愿意持有更多的外汇储备。Rodrik and Velasco(1999)估计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将使资本流动发生逆转的概率减少10%,假设金融危机的成本为GDP的10%(该假定比率不高,见Hutchison and Noy,2002),那么遵守Guidotti—Greenspan—IMF规则的风险收益等于GDP的1%;表2依此计算了1994-2008年我国各年度风险收益,累计为20112.35亿元人民币。

将上述三种收益累加,得到1994-2008年间我国持有外汇储备的总收益为6081.75

三、中国外汇储备投资成本分析

持有外汇储备的成本也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成本包括:(1)干预成本,即央行进入外汇市场买人美元等外汇的操作成本;(2)冲销成本,即央行对冲市场上外汇占款的冲销行为所支付的费用。广义成本除了(1)、(2)外,还包括(3)机会成本,即如果不将外汇储备投资国外,而运用于其他途径(如进行国内建设投资)可能获得的收益以及(4)如果国内货币市场上外汇占款不能完全冲销,外汇占款剩余对一国造成的通货膨胀压力和影响。这些广义的成本也可分为量化和不可量化两部分。量化部分包括(1)、(2)、(3),不可量化部分包括(4)。

(一)外汇市场干预成本

当外汇市场外汇资产供给大于需求时,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外价格(汇率)稳定,政府不得不入市进行干预。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心执行干预操作,全额从外汇指定银行那里买入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干预成本就是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所产生的交易损失及额外的利息支付。由于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都呈现稳定与升值趋势,因此央行每年都存在因低价抛出本币而带来的损失。特别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06年底的7.8087元/美元上升到2008年底的6.8346元/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47%,这使得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剧增。此外,央行买人外汇抛出人民币,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负债,央行还需额外支付这些负债的利息,这些额外支付的利息也属于外汇干预成本。

本文借鉴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来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成本。鉴于干预数据的保密性,本文使用外汇储备的变动额作为每月或每季度的外汇干预的替代变量。

1.央行外汇买卖的交易损失采用Talor(1982)的公式来衡量

其中,Pi代表利润,ni为第i期外汇干预额,这里是i期的外汇储备变动额,ei为第i期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et为样本期末的市场汇率。为了避免时间区间的选择对收益的影响,本文以逐年累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看到,按照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计算的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卖出人民币而遭受损失累计为20541.4亿元人民币,具体分摊到过去每一年的损失如表3所示。

按照同样的方法和2007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7.3046元/美元计算央行的干预成本,结果为11980.9亿元,分摊到每一年的干预成本见表4。可以看到,2007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外汇买卖交易成本比前一年增加了71.45%。

2.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C=(Btrt)/4 (2)

Bt为第t期末的外汇占款增量,n为本国银行间90天期限的基准收益率。计算结果见表5。1994--2008年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累计为1431.44亿元人民币。

(二)货币市场冲销成本

由于国内货币市场外汇占款增加产生基础货币扩张,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价格的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以保证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大的冲击。冲销成本就是指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以回收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成本。

1994年以来我国使用过的冲销手段包括:控制贷款规模、回收再贷款、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发行金融债与增加特种存款、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对冲操作)、将财政及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等,与此相对应的央行的冲销成本主要有:①回收再贷款所损失的利息收入;②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利息;③发行央行票据所需要支付的利息;④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所需支付的利息。其中回收再贷款方面,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3月期的贷款利率为基准进行计算,1994-2008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余额在样本期间的增减而多收入利息51.49亿元;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存款准备金利息为9935.35亿元;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利息总计4388.1亿元。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银行累计总共发行票据671期,发行总量为17058.3亿元。为了吸引金融机构用央行票据置换其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需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使得该部分对冲成本十分巨大,2002-2008年间央行因发行票据所支付的利息累计达到4714.79亿元。综合上述四项数据,可得到1994-2008年间广义范围的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操作成本总共达18986.75亿元(9935.35+4388.1+4714.79—51.49)。其中各年度冲销成本见表6。可以看到,2008年由于本币汇率上升,央行冲销成本比2007年增长了38.4%。

(三)机会成本(又称为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损益)

如果外汇储备不投资于国外证券而是投资于国内建设,比如直接用其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我们定义这些因购买他国政府债券而放弃的国内投资收益为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假定外汇资产投资国内,那么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资产规模×当期汇率。其中外汇资产规模是外管局公布的每年度外汇储备累积值。当期汇率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年度数据来算。中国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可按多种指标估算,如工业资本回报率、工业资金利税率和全部资本收益率等,本文选取工业资本回报率作为参考指标。已有的研究数据均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回报率是多少还存在争议。本文援引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结论:从1994年到2006年工业资本回报率变化幅度为2.2%到13.4%,净资产回报率变化幅度为6.8%到18.5%;如果选择净资产回报率作为参数,平均值为7.8%。可以算出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见表7,总计为46826亿元。

四、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

将外汇储备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持有外汇储备的净收益。总收益包括外汇资产投资收益和风险收益,总成本包括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冲销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用总收益减去干预成本和冲销成本,就得到外汇储备管理的会计利润(见表8中第一列8);如果考虑机会成本,就得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经济收益(见表8中第1列10)。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见表8。

五、结论

(一)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是盈利的。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实现净利润6706.62亿元,收益率达到4.96%。这主要缘于我国执行了安全、稳健的投资策略,从而降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风险。对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而言,能在保证外汇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基础上取得如此收益,其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多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支持,增强了我国应对诸如亚洲货币危机这类突发性金融危机的能力,维护了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增强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信心。

(二)如果考虑储备资产投资国内的机会成本,外汇储备管理收益为-4982.15亿元,整体经济利润是负数。这说明我国现行的外汇储备投资还存在改进之处。长期以来,基于安全性考虑,我国将大量外汇储备以美元形式持有,同时主要投资于美国国债。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关键时期,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各类资源支持、外汇储备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大量引进先进资源、人力和物力,这需要外汇储备的支撑。在外汇储备运营投资上,如果企图依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市场带来稳定的收益,不仅约束了本国经济发展速度,助长了全球性的经济失衡,而且还会使投资面临巨大的风险。挪威国家主权财富基金——“国家养老基金”金融危机爆发前在全球范围内分配资产,其资产40%投资于股票,60%用于固定收入投资,但金融危机爆发后仅2008年一年就损失约905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0年基金收益总和,这就是一个证明。事实上本次金融危机后,一些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区域转为亚洲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甚至转而回到本国国内市场投资。

(三)可以考虑成立国家战略基金,将部分外汇储备和国家战略发展相结合,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提升经济竞争力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一项长期课题。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从国外获得更多的市场、资源和关键技术的能力;二是提升本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例如,用外汇储备注资方式,支持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等。但目前储备管理部门对此没有进行整体规划,也没有系统的战略安排。本文认为,国家战略基金应该划分为民族企业发展基金、能源产业投资基金和文化教育科技发展基金。三大基金的战略发展侧重不同:(1)民族企业发展基金用于国有重要民族企业的发展,目前中金公司主要注资于国有金融机构,未来还可扩大投资范围,包括工业、农业、制造业等在内的民族企业,符合注资条件的都可进行投资;(2)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成立的目的是实现外汇储备与战略能源储备的合理结合;建立能源产业投资基金,主要对国外石油、钢铁、天然气、煤炭等战略能源领域进行策略性投资,一方面可以提高外汇储备的运营效率,另一方面能平抑世界能源价格波动的不利影响。(3)成立教育科技发展基金主要是将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教育和高科技产业,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现代科技水平。利用富余的外汇储备,进口高科技设备来支持科研与开发,进口先进的医疗设备,为研究人员提供出国交流或培训的经费,或者用于引进国外的专家和顾问等等。此类投资的回报会通过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来实现。

(一)外汇市场干预成本

当外汇市场外汇资产供给大于需求时,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外价格(汇率)稳定,政府不得不入市进行干预。中国人民银行在外汇交易市场中心执行干预操作,全额从外汇指定银行那里买入外汇资产,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基础货币。干预成本就是央行在外汇市场上买进(或卖出)外汇所产生的交易损失及额外的利息支付。由于从1994年以来人民币都呈现稳定与升值趋势,因此央行每年都存在因低价抛出本币而带来的损失。特别是2007年以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由2006年底的7.8087元/美元上升到2008年底的6.8346元/美元,升值幅度达到12.47%,这使得央行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剧增。此外,央行买人外汇抛出人民币,由此导致的人民币外汇占款属于央行负债,央行还需额外支付这些负债的利息,这些额外支付的利息也属于外汇干预成本。

本文借鉴Murray(1990)和Ito(2002)的研究方法来分析1994年1月-2008年12月我国外汇市场干预成本。鉴于干预数据的保密性,本文使用外汇储备的变动额作为每月或每季度的外汇干预的替代变量。

1.央行外汇买卖的交易损失采用Talor(1982)的公式来衡量

其中,Pi代表利润,ni为第i期外汇干预额,这里是i期的外汇储备变动额,ei为第i期买卖外汇时的实际汇率(以直接标价法表示),et为样本期末的市场汇率。为了避免时间区间的选择对收益的影响,本文以逐年累加的方法进行计算。可以看到,按照2008年底人民币汇率计算的中央银行外汇市场卖出人民币而遭受损失累计为20541.4亿元人民币,具体分摊到过去每一年的损失如表3所示。

按照同样的方法和2007年底人民币汇率中间价7.3046元/美元计算央行的干预成本,结果为11980.9亿元,分摊到每一年的干预成本见表4。可以看到,2007年以来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央行外汇买卖交易成本比前一年增加了71.45%。

2.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C=(Btrt)/4 (2)

Bt为第t期末的外汇占款增量,n为本国银行间90天期限的基准收益率。计算结果见表5。1994--2008年央行本币负债的利息累计为1431.44亿元人民币。

(二)货币市场冲销成本

由于国内货币市场外汇占款增加产生基础货币扩张,为了维持人民币对内价格的稳定,央行不得不通过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回收多投放的基础货币,以保证基础货币进而货币供应量不受大的冲击。冲销成本就是指央行运用多种工具和手段进行冲销操作以回收基础货币所产生的成本。

1994年以来我国使用过的冲销手段包括:控制贷款规模、回收再贷款、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发行金融债与增加特种存款、公开市场操作(又称对冲操作)、将财政及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中央银行等,与此相对应的央行的冲销成本主要有:①回收再贷款所损失的利息收入;②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准备金存款利息;③发行央行票据所需要支付的利息;④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所需支付的利息。其中回收再贷款方面,按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3月期的贷款利率为基准进行计算,1994-2008年间,中国人民银行因对金融机构再贷款余额在样本期间的增减而多收入利息51.49亿元;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支付的存款准备金利息为9935.35亿元;邮政储蓄转存中央银行利息总计4388.1亿元。从公开市场操作来看,截止到2008年底,中央银行累计总共发行票据671期,发行总量为17058.3亿元。为了吸引金融机构用央行票据置换其超额准备金存款,央行必需在收益率和流动性两个方面提供比超额准备金存款更为优惠的条件,这使得该部分对冲成本十分巨大,2002-2008年间央行因发行票据所支付的利息累计达到4714.79亿元。综合上述四项数据,可得到1994-2008年间广义范围的中国人民银行冲销操作成本总共达18986.75亿元(9935.35+4388.1+4714.79—51.49)。其中各年度冲销成本见表6。可以看到,2008年由于本币汇率上升,央行冲销成本比2007年增长了38.4%。

(三)机会成本(又称为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损益)

如果外汇储备不投资于国外证券而是投资于国内建设,比如直接用其购买生产资料和原材料,也会带来一定的收益。我们定义这些因购买他国政府债券而放弃的国内投资收益为外汇储备投资的机会成本。假定外汇资产投资国内,那么外汇储备资产的机会成本=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资产规模×当期汇率。其中外汇资产规模是外管局公布的每年度外汇储备累积值。当期汇率按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年度数据来算。中国国内投资的收益率可按多种指标估算,如工业资本回报率、工业资金利税率和全部资本收益率等,本文选取工业资本回报率作为参考指标。已有的研究数据均显示,1994年以来我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具体回报率是多少还存在争议。本文援引中国经济观察研究组(CCER)2007年5月研究得出的结论:从1994年到2006年工业资本回报率变化幅度为2.2%到13.4%,净资产回报率变化幅度为6.8%到18.5%;如果选择净资产回报率作为参数,平均值为7.8%。可以算出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持有的机会成本见表7,总计为46826亿元。

四、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

将外汇储备的总收益减去总成本,就是持有外汇储备的净收益。总收益包括外汇资产投资收益和风险收益,总成本包括外汇市场干预成本、冲销成本以及机会成本。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用总收益减去干预成本和冲销成本,就得到外汇储备管理的会计利润(见表8中第一列8);如果考虑机会成本,就得到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经济收益(见表8中第1列10)。1994-2008年我国外汇储备管理的净收益见表8。

五、结论

(一)如果不考虑机会成本,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是盈利的。1994-2008年间我国外汇储备投资管理实现净利润6706.62亿元,收益率达到4.96%。这主要缘于我国执行了安全、稳健的投资策略,从而降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风险。对不断发展与改革的中国外汇储备管理而言,能在保证外汇资产安全性、流动性基础上取得如此收益,其管理效果是值得肯定的。多年来,我国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支持,增强了我国应对诸如亚洲货币危机这类突发性金融危机的能力,维护了国家金融稳定与安全,增强人们对中国金融体系的信心。

篇5

【关键词】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优点;缺点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052-01

一、概念阐述

(一)交易性金融资产概述

一般地,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1、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内出售并获利。

2、基于管理上的需要。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3、属于衍生工具。但是,被指定为有效套期工具的衍生工具、属于财务担保合同的衍生工具、与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持钩并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工具除外。

二、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概述

通常情况下只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的金融资产,该金融资产可为划分为直接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一)该指定可以消除或明显减少由于该金融资产的计量基础不同所导致的相关利得或损失在确认或计量方面不一致的情况。

(二)企业风险管理或投资策略的正式书面文件已载明,该金融资产组合等,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管理、评价并向关键管理人员报告。

三、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与缺点

(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点

1.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紧跟市场变动的前沿,和市场价值最为接近,能够更好的反应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的谨慎性。

交易性金融资产是公司的一笔资产,在编制报表的时候要在企业的报表中体现出来。在编制报表的时候,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话,不能够及时的反应企业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场价值,可能高估或者低估其价值,进而高估或者低估企业的资产。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通俗的讲就是“不高估资产和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如果我们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不以“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很容易高估公司的资产,从而违背企业会计质量要求的谨慎性原则。

2.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有利于帮助投资者作出正确的决策。

会计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该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与预测。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其本身价值最为接近其市场价值,这样能够真实的反应企业自身的财务状况,使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更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更有利于广大的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二)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缺点

1.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人为主观因素较重,为操纵利润提供了方便,使得企业利润的客观性受损。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资本市场、证券市场等金融市场都欠发达,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在技术上很难准确的计算出来。在现实的交易中,公允价值只是基于参与交易的双方对市场价值的一种判断,达成的一种妥协性。具有很强的人为主观因素。这样一来,企业可以人为的放大或者缩小企业的利润,使得企业利润的客观性受损。

2.交易性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对保护商业秘密来说,是一种挑战。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就是交易双方基于对对方的了解而就交易事项达成的某种协议,可能为企业造假提供新的工具。

那么要相互的了解对方,就必须要知道对方的情况。而且不仅仅限于已经披露出来的情况,更多的还想了解对方企业没有公开披露的信息,这些信息才能具有重要性。这样,对于商业秘密的保全,是一种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计量就很有可能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工具

四、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计量弊端的改进措施

(一)提高公允价值的客观性,使其确实公允。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一个开放、统一、活跃、竞争而具有法制性的市场环境,使公允价值计量在一个规范的轨道里运行。要打破垄断,允许小额资本、民营资本进入,提供一个充分竞争的环境,规范政府行为,减少政府干预,使交易双方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广泛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全国统一的价格参考网络。

(二)参考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后续计量方法,绕开利润表,直接进入资产负债表。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做相反的会计分录。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参考此方法,这样一来,对于公允价值变动的计量就绕开了利润表,进入了资产负债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篇6

英文名称: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Financial Administrators

主管单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主办单位: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9-4768

国内刊号:35-1229/F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双月刊)1987年创刊。本刊是以研究金融理论和实务以及金融教育为主的专业期刊。辟有经济管理、金融理论、金融实务、国际金融、会计研究、金融法研究、教学研究等栏目。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研究探索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做好各项金融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篇7

汕头大学金融学的专业介绍:

金融学专业培养系统掌握国际经济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国际金融的规则和惯例,以及与中国相关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和有关投资理财部门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经济学、管理学、国际金融学、货币与资本市场、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管理、国际金融管理、保险学、投资学、证券投资分析、金融工程、投资银行学以及支撑专业方向的专业选修课等。

学生毕业后可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公司机构从事相关管理工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金融外汇 收入 风险 对策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呈现上升趋势,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也在不断的提高,我国参与国际经济的机会也越发的频繁,金融外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随着我国外汇业务的不断的增加,外汇收入的不断增加,随之而来外汇风险也有所提升,由于外汇收入的增加而带来的风险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存在的风险分析

从目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整体出发,在伴随着金融外汇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也面临着许多的风险。比如说比较常见的汇率风险、金融管理风险、国际经济环境风险等等,这些风险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收入的增加,也阻碍了金融收入的利用率。

(一)国际经济环境风险

任何一个参与国际经济的国家都会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来说,国际经济环境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不可代替的正面影响,也有不能忽视的负面影响。从我国自身出发,我国在与各国的经济往来上整体呈现贸易顺差,即出口大于进口,近些年来,我国的出口额也在不断的增加,这种贸易顺差的优势为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提供了一定的先决条件。我国通过扩大出口获得了更多的金融外汇收入,使不同国家的资金流入我国。但是,与我国的贸易顺差相对应的就会出现其他一些国家出现贸易逆差,使许多国家的进口远远超过了出口,过分的贸易逆差必然会致使不同的国家在经济贸易商进行自我保护,此时,贸易壁垒就随之而来,各种各样的贸易壁垒政策限制了我我国从对外贸易中获得更多的优势,也阻碍了我国的出口。同时,在贸易壁垒的制约下,许多国家还向人民币发动了进攻,通过不同的手段促使人民币升值。

毋庸置疑,贸易顺差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优势,但是过分的贸易顺差则必然导致了其他的贸易逆差,这种不平衡的国际收支对于我国来说并非是一件优势,反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随着国际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金融外汇收入不断增加的基础上要保证国际收支平衡,在一种良性的金融国际市场环境下进行合理的贸易交流,避免因为国际经济环境的不平衡而带来的不必要的贸易损失。

(二)金融管理风险

金融外汇收入实质上是我国货币政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对金融外汇收入管理不当而导致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针对金融管理而导致的风险,我国要给予重视。近些年来,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不断增加,外汇收入的增加对于我国来说是一种优势,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在国际上的偿还能力和支付能力,增加了我国的外汇储备,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但是,在贸易顺差的影响下,我国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出现了一定问题,为了控制人民币汇率,将人民币汇率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就需要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不断的投放人民币,稳定人民币币值,将人民币汇率控制在可操控范围内。但是,由于我国对于金融外汇的管理与贸易顺差的国际贸易形势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冲突,没有从分本上解决由于过分的贸易顺差而导致的经济问题。

对此,由于金融管理的欠缺而导致的风险便形成了,这种管理的风险是不容忽视的,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甚至会导致我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参与地位有所下降。从国际环境出发,由于管理不善而导致的金融外汇收入风险时有发生,因此,我国要从我国国情角度出发,在金融外汇收入增加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管理。

(三)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是伴随着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出现而出现的,只要存在着金融外汇收入水平的增加就会出现一定的汇率风险,从目前整个国际形势来看,汇率风险存在与每一个参与国际贸易的国家中,在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增加的过程中,汇率风险也是客观存在的。我国在对外贸易上呈现顺差的形式,不断增加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需要贸易顺差的支持,但是,近些年来我国持续的贸易顺差也导致了一定的汇率风险。在汇率风险的影响下,导致了我国持有巨额外汇储备。因此,要想促进我国金融外汇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就必须提高对汇率风险的重视,减少汇率风险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参与的阻碍。

二、防范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对策

面对我国目前金融外汇收入导致的汇率风险、金融管理风险以及国际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我国政府需要给予高度重视。与金融外汇收入同时产生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国加强对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正视贸易顺差,处理好我国与贸易交往国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存在的风险。从目前来看,我国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金融贸易风险的防范。比如说加强对外汇收入的管理,建立健全外汇收入管理体制,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结构,加强信息化条件下人才的利用等等,只有从不同的方面进行综合治理,才能进行全面的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防范。

(一)强化国际环境风险预防机制

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于我国金融贸易收入的影响十分巨大,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相对开放的国际金融环境为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在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也需要正视金融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尽可能规避因为国际金融环境的因素而带来的一些列风险。

面对我国目前贸易呈现顺差的现状,我国要继续坚持,力求在贸易顺差中获得更多的机会,同时,面对国际上其他国家对外实施的贸易壁垒,我国也需要做出相应的回应,避免因为贸易壁垒而影响到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对此,随着我国在国际中地位不断提升,国际经济环境的日趋复杂,我国政府要建立与当今国际环境相适应的风险防控机制,以防范国际贸易壁垒为切入点,尽可能发挥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优势作用。同时,从目前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来看,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国际经济环境的任何变动都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甚至会阻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因此,在对金融外汇风险的防控上,我国要尽可能在适应国金融环境的基础上进行自我保护,保证我国金融外汇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二)强化管理

面对我国因为管理不善和管理意识不先进而导致的问题,我国政府应该进行相应宏观调控,在针对影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因素上下足功夫,不断的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提升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能力,使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与国际接轨,从我国国情出发,以国际金融环境为背景,进行合理的金融外汇管理。

首先,从理念角度上来说,在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对于,我国对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理念还比较落后,当然,这种落后不是真正的落后,而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但是,较为落后的管理理念必然导致了我国对金融外汇收入管理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此,我国要从国情出发,通过与其他发展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不断的总结经验,引进先进的金融外汇管理理念,以优秀的理念为指导,提升我国对金融外汇的管理水平。

其次,强化金融外收入汇管理认识。从目前来看,金融外汇收入在我国整体收入中已经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对我国经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不容忽视的地位,那么,面对金融外汇收入的这样一种地位,我国就要适当的提升对金融外汇收入管理的重视程度,从不同角度出发,综合的对我国金融外汇收入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在当前环境下,提升对金融外汇管理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将金融外汇收入管理提升到一定的高度,才能有效的保证我国对金融外汇管理达到一个更好的境界,充分利用金融外汇收入的正面作用,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不可忽视的力量。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外汇管理机制。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对管理理念和管认识的一个综合,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的改革,才能建立即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国际金融环境的有效的管理机制。因此,从我国角度出发,要想实现优化的金融外汇收入管理仅仅依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认识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机制,最终实现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

(三)构建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

外汇储备机构的合理化是我国规避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风波不断的国际金融环境中,建立健全外汇储备结构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我国来说,汇率风险的存在是客观的,稳定人民币币值也是一种必然选择。那么,针对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当今世界经济体系来看,外汇储备结构需要进一步进行优化。

在当今的国际金融环境中,资产组合方式多元化,各种各样的资产组成呈现在人们面前,面对如此复杂多样的资产组合方式,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就要结合我国当今的国情,进行资产组合方式的适当调整,调整其他货币的比例,尤其要有针对性对美元进行比例的调整。加强对美元比例的调整是由客观依据的,从目前的亚洲货币市场整体发展形势来看,美元所占的地位十分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了霸主,这种霸主的地位致使只要美元发生丝毫的变动都会影响到国际金融参与国的利益,对于我国来说亦是如此,美元所呈现出来的霸主地位对于我国的金融外汇收入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此,我国要适当的调整美元的比例,通过美元比例的调整来辅助我国建立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从本质上来说,分散的汇率变动能够帮助我国分散金融外汇收入中面临的风险,而合理的外汇储备结构的建立更能够帮助我国在面对金融外汇收入风险的时候更具有抵抗力,提升我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能力,兼顾国际金融与我国金融外汇收入。

(四)协调人才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在当今社会中,人才和信息可以说是两个重要的武器,人才大战和信息大战的胜利将有助于我国获得更多的金融外汇收入,也会促进我国降低金融外汇风险。首先,培养人才,在人才的培养方面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性质,将人才与国际经济形势结合起来,引进优秀的金融外汇收入管理人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并通过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来避免人才的流逝,必满不必要的人才损失。其次,对于信息来说,我国要进行信息的优化,以电子信息为主,健全电子信息的监控和管理体系,保证我国金融外汇收入能够有效的流入我国,并得到合理的利用。总之,我国要想规避金融外汇所带来的风险,就要尽可能的发挥优势资源,提升人才和信息在金融外汇收入中的作用,促进金融外汇收入稳定、持续、健康增加。

从本质上来看,加强对我国金融外汇收入的管理工作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外汇收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进步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从我国在国际上的参与角度上来说,金融外汇收入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环境,参与国境经济的一个鲜明写照。但是,面对金融外汇收入增加所带来的风险,我国政府需要引起注意,需要结合各方力量,加强对外汇收入的管理,避免我国金融外汇收入中的不必要风险,最终达到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地位,使我国的金融收入发挥最大优势。

参考文献:

[1]费磊.我国外汇储备适度规模及管理方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2]朱冰.迎接入世 走向世界[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1年

篇9

关键词 金融;货币;金融机构;金融学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646(2009)01―0028―02

金融学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1 货币的起源

根据历史记载,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在古波斯、印度、意大利等地都有用牛、羊作为货币的记载。

关于货币起源有种种解说:

1.1中国古代货币起源学说。中国古代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主要有两种观点:(1)先王制币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圣王先贤为解决民间交换困难而创造出来的。(2)司马迁认为货币是用来沟通产品交换的手段,是为适应商品交换的需要而自然产生的。

1.2西方经济论著中的货币起源学说。在马克思之前,西方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有以下几种:(1)创造发明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由国家或先哲创造出来的。(2)便于交换说。这种观点认为货币是为解决直接物物交换的困难而产生的。(3)保存财富说。这种学说从货币与财富的关系中说明货币产生的必要性,认为货币是为保存财富而产生的。

1.3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马克思在批判和继承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货币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历史和逻辑的方法,以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了货币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马克思的分析首先从商品人手。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产生初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结合为一个个的共同体,在共同体内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当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劳动产品也就转化成了专门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商品要进行交换,就要有交换的比例,但交换比例怎么决定呢?能够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只能是所有商品有具有的某种共性的东西,对商品来说,这种共性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一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然而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交换来表现。通过交换,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外在表现形式,这个形式就是商品的价值形式。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用来交换的剩余产品不多,随着一些偶然的交换行为的出现,价值也就偶然地表现出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产生,用于交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一种物品不再偶然地同另一种物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同许多种物品相交换;这时,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不再是偶然地被另一种物品物品表现出来,而是经常地表现在许多与之相交换的物品上,有多少种物品与之相交换,就会相应地有多少价值表现形式,马克思称之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在众多参与交换的物品中,人们逐渐发现有某种物品较多地参与交换。并且能够为大多数人所需要。于是人们就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这种物品,再把它换成自己想要的物品,从而这种物品也就成为交换的媒介。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发展为由某种物品充当媒介的间接交换了。与此相适应,价值表现形式发生本质的变化:不再是一种物品的价值经常地表现在其他许多物品上,而是许多物品的价值经常地由一种物品来表现,价值的同质性通过一种物品更准确的表现出来。这个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就是一般等价物,这种价值形式被马克思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在一般价值形式下,交替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这种比较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当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货币表现时,这种价值形式就成为货币形式。货币产生以来某形式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发展。首先是币材,接着是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制货币、存款货币,最后是电子货币。

2 金融和信用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以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信用是指一切货币的借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2.2信用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即贷者)和债务人(即借者)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3 金融机构的构成体系及其功能

金融学中金融机构的功能有提供支付结算服务、融通资金、降低交易成本并提供金融服务便利、改善信息不对称、风险转移与管理。

3.1 国家金融机构。国家金融机构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里存在的各种金融机构及其彼此间形成的关系。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虽各有特点,但在种类和构成上基本相同。国家金融机构主要由管理性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类构成。

3.1.1管理性金融机构。管理性金融机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金融管理、监督职能的机构。目前各国的金融管理机构主要有四类:一是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二是按分业设立的监管机构如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保险监督委员会,三是金融同业自律组织如行业协会。四是社会性公律组织和会计师事务所、评估机构等。其中,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通常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组织机构中居于核心位置。

3.1.2经营性金融机构。商业经营性金融机构是指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证券交易与发行、资金管理等一种或多种业务,以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金融企业,如各种商业银行或存款机构、商业性保险公司、投资银行、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租赁公司等。

3.1.3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专门配合宏观经济调控,根据政策要求从事各种政策性金融活动的金融机构。这类金融机构的建立旨在支持政府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世界各国都根据各自发展需要建立r相关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如一些国家为解决银行不良资产而成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3.2 国际金融机构。国际金融机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包括政府见国际金融机构、跨国银行、多国银行集团等。狭义的国际金融机构体系主要指各国政府或联合国建立的国际金融机构组织,分为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金融机构。

3.2.1 全球性金融机构。目前,全球性金融机构主要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国际开发协会、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国际清算银行等。

(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间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关系,加强货币合作而建立的国际性金融机构,是联合国的一个专门机构,于1945年12月成立,总部设在华盛顿。在成立初期,只有39个成员国,到1992年底增至156个国家。

(2)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又称国际复兴银行,是1945年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成立的联合国专门金融机构,于1946年6月正式营业,总部设在华盛顿。它有三个附属机构: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和1988年成立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四个机构合称世界银行集团。

(3)国际金融公司。国际金融公司是专门向经济不发达会员国的私有企业提供贷款和投资的国际性金融组织,属世界银行集团,总部设在华盛顿,1956年建立,它是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提供贷款最多的多边金融机构。

(4)国际开发协会。国际开发协会是专门对较穷的发展中国家发放条件较宽的长期贷款的国际金融机构,属世界银行集团,1960年建立。它是为了解决低收入国家贷款问题而成立的,其中工业发达国家为第一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为第二组,总部设在华盛顿。

(5)多边投资担保机构。多边投资担保机构成立于1988年,其宗旨是通过向外国私人投资者提供包括征收风险、货币转移限制、违跃、战争和内乱风险在内的政治风险担保,并通过向成员国政府提供投资促进服务,加强其吸引外资的能力,从而促使外国直接投资流人发展中国家。

(6)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是西方主要国家中央银行和若干大商业银行合办的国际金融机构,成立于1930年5月,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初建的目的是为了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赔款的支付和解决协约国之间的债务清算问题。

3.2.1区域性金融机构

(1)亚洲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是西方国家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家合办的政府间的金融机构。1966年在东京成立,行址在菲律宾的马尼拉。其宗旨是通过发放贷款、进行投资和提供技术援助;促使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2)非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是非洲国家政府合办的互相性国际金融机构,它成立于1963年9月,1966年7月正式开业,行址设在科特迪瓦首都阿比让。它的主要任务是向成员国普通贷款和特别贷款。

(3)泛美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是由美洲及美洲以外的国家联合建立的向拉丁美洲国家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成立于1959年,1960年10月正式营业。行址设立华盛顿。其宗旨是集中美洲各国财力,对需要资金的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资金和技术援助,以发展成员国的经济。

(4)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于1998年7月1日正式成立,宗旨是维护货币的稳定。总行设在德国的法兰克福,其前身是设在法兰克福的欧洲货币局。组建的欧洲中央银行主要承担组织和推动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在1999年1月1日的如期启动,负责有关欧元的发行及管理等事物。

4 金融学学科体系

金融学可分为三大学科体系:微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以及由金融与数学、法学等学科互渗而形成的交叉学科。

4.1微观金融学。它主要含公司金融、投资学和证券市场微观结构三个大的方面。微观金融学科通常设在商学院的金融系内,它是目前我国金融学界和国际学界差距最大的领域,急需改进。

4.2宏观金融学。宏观金融学又可分为两类:一是微观金融学的自然延伸,包括以国际资产定价理论为基础的国际证券投资和公司金融、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等等。第二类是国内学界以前理解的“金融学”,包括“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等专业,涵养有关货币、银行、国际收支、金融体系稳定性、金融危机的研究。这类专业通常设在经济系内。

4.3金融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学科。与金融相关性最强的交叉学科有两个:一是金融和数学、统计、工程学等交叉而形成的“法和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使金融学走向象牙塔,而法和金融学将金融学带回现实。

篇10

11月3日,欧元区15国财政部长在月度例会上表示,欧元区无须为拯救实体经济推出一套整体经济刺激方案,但各国应加强协调。欧元集团主席、卢森堡首相容克在会后举行的新闻会上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欧元区财长们认为欧元区并不需要一套总的经济刺激方案,当务之急是各国采取有针对性的短期措施为公共需求增长提供支持。

容克认为,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为欧元区提供了协调框架。他强调,各国在采取经济刺激措施时必须遵守该公约有关控制赤字水平的规定;但他同时指出,成员国可利用公约针对经济困难作出灵活规定。

巴西提议改革国际金融机构

11月9日,巴西政府在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年会闭幕后一份公报,就世界金融管理、国际金融机构改革等问题提出建议。

公报认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尽管各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已经开始取得效果,但目前仍面临稳定全球市场、使国际信贷和资本流通渠道正常化、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以及保证投资和就业等巨大挑战。现有国际金融组织和论坛以及现行国际标准和做法已无法满足当前世界经济需要,因此应当建立新一代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改革国际金融机构,以促进国际金融合作。

巴西认为,国际金融机构改革必须坚持广泛的代表性、各国共同行动、加强国内市场管理、保证信息透明等一系列原则。巴西还建议,各国政府以及多边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危机预警机制,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控和管理。

法国将设立200亿欧元的基金,以帮助企业对抗危机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11月20日法国总统萨科奇表示,法国将投资200亿欧元设立一只基金,旨在支持那些受到经济危机打击的企业并防止企业为外资收购。萨科奇称新基金将会资助中小企业。该基金还将保护法国战略性企业,避免这些企业在股票价值缩水时成为潜在的外资收购对象,因为有的收购方可能会购买法国的技术知识并将其转移到国外。

新加坡公布23亿新元财政刺激计划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11月21日,新加坡政府宣布了一项23亿新元的财政刺激计划,希望在今明两年增长前景恶化之际提振经济。新加坡贸易及工业部在一份公告中表示,该计划旨在为本地企业提供更多信贷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