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篇1

关键词:微课;抓住;自主学习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元素也走进了学校的课堂教学之中.微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有时间短,表现能力强,内容短小精悍、相对完整的特点,使得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于初中地理教学,在课堂上巧妙利用微课导入,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显著。 微课的科学、合理运用极大地改革、创新了初中地理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显著地推动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及质量的提升。本文作者围绕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对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更好利用微课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一、微课必须体现“微”的特点

纵观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不少初中地理教师在微课的利用上存在着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即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一味追求面面俱到、力图将教材中所有的知识点全都照抄照搬到微课视频之中。部分教师对微课的上述错误利用做法其实是走入了一个误区。要知道,“微课”的主要特征在于一个“微”字,即能言简意赅的将主要学习内容概括完整,并以最简洁的形式充分呈现给学生。因此,笔者认为要想在初中地理学科教学中利用好微课,首先应当保证微课的短小精悍,将微课的时间控制在5-8分钟左右,即只需要将地理知识点的主要脉络及框架凸现出来即可,应当竭力避免长篇大论、漫无目的、毫无重点等微课形式的出现。如,在教学“中国的地形”这部分内容时,笔者就精心为学生制作了一份微课视频,其主要内容包括中国地形剖面示意图、中国地形地势特征对交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分析、中国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四大盆地、三大平原)、我国地形构成特点及影响等。如此,通过框架式知识的介绍,就简明扼要的将这部分内容的主要知识呈现了出来,起到了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地理知识学习的预期良好目的。

二、微课必须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笔者在调查中却发现不少教师在微课的利用上为了追求知识的最大效益化,会直接将教材上的内容一股脑儿地直接加到微课视频中,却很少关注此种性质的微课内容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这也是当前初中地理微课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鉴于此,笔者认为,在微课的制作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保证教学知识点的覆盖之外,同时,还要保证微课内容要充分诱发起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及强烈动机。如,在“澳大利亚”的教学中,笔者就特意在微课视频中嵌入了如下一个问题:“澳大利亚资源是很多国家极为羡慕的,英语中甚至有一个词组专门形容澳大利亚‘Theluckycountry’,意思是说澳大利亚的气候、历史、生活方式各方面都比较幸运,国民不需要太辛苦劳动,只要让牛羊随便吃草,在地上挖矿就可过高水平的生活。那么,澳大利亚究竟存在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呢?”在该问题之后,又在微课视频中添加了澳大利亚的羊群、牛群以及矿产资源分布概况示意图等的幻灯片。如此,直观生动且新鲜有趣的微课视频内容就充分调动起了学生们对于“澳大利亚”这一神奇国度的浓厚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其在微课资源的辅助下更好地投入到具体地理知识点的学习活动之中。

三、微课必须要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思维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微课;初中地理教学;应用

微课是在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较理想效果。在现代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微课教学模式进行有效运用,可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及水平,使地理教学得以优化。所以,作为初中地理教师,应当对该教学模式充分认识,并且要对其进行合理有效应用,从而使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初中地理教学进一步发展。

一、初中地理微课特点分析

对于初中地理微课而言,其能够使地理学科特点得以充分体现,即人文性、区域性以及综合性与生活性特点。在当前新课程改革标准中,对于地理教学也提出椎憷砟睿其中比较重要的几个方面就是学习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在终生发展中均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的地理知识,将地理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改变。对于初中地理微课而言,其主要就是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且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安排,通过课堂教学前播放微课视频可有效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对地理知识所具备价值及功能逐渐有所了解,并且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创设合理情境使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提高其学习积极性。

相关研究表明,对于学生的信息接受水平而言,信息传播方式以及信息组合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其产生影响,任何单一信息传播方式均无法达到最优化效果,在优化整合多种信息传播方式基础上,才能够使学生更快更好接受信息。而初中地理微课也应当符合这一原则,通过各种形式在较短时间之内将容量比较大的一些地理信息进行优化整合,从而使信息传播力度及效率能够得以较大程度提升。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微课应用分析

2.1应用微课合理进行课堂导入

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属于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其属于地理课堂教学能够得以较好开展的基础。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微课较好进行课堂导入,这样能够更好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较好融入新课程学习,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新知识奠定理想基础。比如,在对《青藏高原》这一内容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微视频向学生播放青藏高原地域风貌,同时可将视频与《青藏高原》这一歌曲进行有效结合,使学生能够在倾听歌曲及观察观看视频过程中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了解,并且这种方式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兴趣及积极性,可激发其探索知识的欲望,从而较好实现课堂导入,为提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奠定良好基础。

2.2应用微课实施分层教学

在初中地理实际教学过程中,对于不同学生而言,其地理基础知识及水平均存在一定差异,选择传统教学方式,很难使每个学生均能够进行较好学习。因此,为能够使每个学生地理知识水平及能力均得以较好提升,教师可利用微课实施分层学习,具体而言就是依据不同学生层次水平,利用微课向其讲授不同知识内容,对于层次较高学生,可使其利用微课学习更层次知识;而对于基础比较差的一些学生,教师可通过微课使其学习一些基础知识,从而可使所有学生能力及水平均得到有效提升。

2.3使用微课展开重难点讲解,解决教学的难点

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一直是教育工作者教学中的难题,如何结合教学模式的转变和创新来转变重难点教学的现状一直都是教学中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在开展教学的阶段,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内容分析研究,关注学生的基本状态,并结合微课的制作,引导学生以较为直观的方式深入理解教学中的主要内容。通过使用微课这种教学方式,更加契合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年龄特点,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深入了解教学的基本知识,促进教学的高效展开。

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时候,抽象的知识为学生理解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理解,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发现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导入的阶段,笔者将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做成Flash,然后通过动画的制作将地球所处位置与运动变化等等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在微课导入的过程中,学习注意力被微课视频吸引,课堂的氛围被动画的内容调动,教学的实效性也在这个阶段得到显著的提升。

2.4使用微课进行课程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初中地理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初级阶段,在初中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结合微课的引导更加深入的了解地理知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可以使用微课为学生进行课外延伸。在学习一个章节时候,老师可以结合内容的的延伸和教学实践的拓展分析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促进教学实效性的开展。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找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因此,在教学之后,老师可以准备丰厚的微视频,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的内容,帮助学生在微课中不断提升自我。

如,在学习完认识大洲之后,地理老师可以结合各个大洲的特点,分别制作不同的微课,供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显著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也得到显著的发展。学生在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气候之后,学习地理的兴趣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

2.5使用微课引导学生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学习知识以后进行复习和巩固是学习中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运用微课展开复习,不仅能够减少学生的抵触情绪,还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知识的内容。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有必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分析研究,找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找出学生学习的薄弱点科学引导教学。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微课展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并结合不同的教学过程的渗透和教学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中的重要性。此外,还有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结合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后积极的参与到微课学习当中,以确保在信息化的现阶段,学生能够依靠微课自主获取更多的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初中地理 微课 教学

马云说过:“很多人输就输在对于新兴事物第一看不见,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来不及。”微课,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被初中地理教学所运用。微课能针对地理学科中的知识点使知识情境化,或者通过在线网络视频进行地理知识的展现。因此,微课的使用有效的实现了初中地理“课堂翻转”。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一、利用微课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动力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效果是个体对材料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认知活动的动力。微课走进地理课堂,以其多维的视听功能刺激了学生的眼球,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微课的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要把每个难以理解的地理知识点通过微课展示出来。同时,注意利用微课的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澳大利亚”这一内容时,就通过微课视频展示澳大利亚的地域特征,在视频观看其地形地貌、矿产资源、农业区域分布等后提出这样的问题:“澳大利亚这个国家的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丰富,人们不需要太辛苦的劳动,凭借自然资源就可过上好日子。那么澳大利亚究竟有哪些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呢?”于是运用微课视频展示情境:森林、草原、羊群、矿产资源的分布等。@样,学生们看到了澳大利亚丰富的天然资源。在微课的使用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饶有兴趣的学习。

二、借助微课解释重难点,启发学生地理思维

我们知道,每节课中都有重点与难点知识。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很多抽象的知识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增加教学的难度。然而,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课件,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色、形、光与声等功能,从而把抽象的地理知识标的更加形象具象。这样,就能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学生感受到抽象的地理知识原来如此。实践证明,把抽象的地理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使思维变得更加活跃。例如:在教学“四大地理区域”时,因为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尤其是学生们对区域划分的原因与地理区域类型难以理解。于是,就通过制作微课课件来展示这一内容。这样,微课视频中展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地理特征。特别对这几个地理区域的位置与范围,以及划分的理由呈现给学生。再经过视频的交互功能进行动态演示,从而让学生形象的了解这一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学生思考对划分的原因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样,通过对具体的原因的分析中启发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通过微课巩固知识点,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个体的遗忘与时间成对应关系,且在较短的时间内遗忘越快。初中地理中很多名词、现象与规律,往往随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如何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呢?实践证明,采取微课教学手段能够让学生们加强记忆,从而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黄土高原的治理与开发”时,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这一知识点,就利用微课制作了《黄土高原的治理试题讲解》《黄土高原的开发重难点》等视频片段。但是,因为学生刚刚学习过这些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如何治理黄土高原等知识。因此,就利用微课观看黄土高原当前的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结束观看之后,要求学生整理这一学案,再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当堂纠正。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的基础知识,还使这一知识变得条理清晰。

四、运用微课开展探究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随着微课新型教学技术的采用,地理课堂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创新。微课,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这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利用微课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例如:在教学“秦岭-淮河线”时,就利用微课制作课件,把课本中的主要知识点归纳起来,集中利用微课播放。同时,还给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探究:当寒潮来临时,东北城市沈阳的气温为-20.6℃,而秦皇岛的气温却为-7.6℃。你能利用“秦岭-淮河线”中的所学知识来解释造成两地气温差异的原因吗?通过对这个案例探究,“秦岭-淮河线”在气候方面的地理规律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难度,很多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此时,就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分析,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原来,秦皇岛地处渤海与内陆交汇地带,而沈阳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在此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纠正不正确的思维与思路。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提升了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上述,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的使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因此,如何制作有效的微课来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只要我们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微课技术就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柯旺花. 微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学教学参考,2015(31).

篇4

影视作品地理教学 作用 注意事项当下电影、电视剧、电视散文、专题片或纪录片等影视作品数量日益增多。如果教师将其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之中,将会有助于教学。笔者作为一线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做了一下尝试,感觉效果较佳。

一、影视作品对地理教学的功效

(一)有助于学生地理素养的培养

影视作品视角独特,诠释的内容经典。作品的大部分素材源于生活,将身边具体的生活艺术化抽象化,并且部分作品带有科幻性质,将宇宙的未知领域展现于学生的面前。影视作品与地理教学二者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一能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地理空间定位能力。面对一幅幅精彩的影视作品画面,学生往往更想挖掘隐藏在画面背后的东西,迫切想定位画面的地理空间,想了解该区域生活方式的地理背景以及该区域各具特色的人文地理景观。二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生活中一些现象发生的地理原因,将繁杂的科学世界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作品《日本沉没》解释了日本下沉的原因;作品《国家地理重返危机现场:南亚大海啸》解释了南亚地区引发大海啸的原因等。三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推理等能力。大量影视作品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信息源,根据需要,学生在头脑中会将信息加工过滤重组,筛掉没用的东西,留下重点知识。四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如学生通过观看《星际迷航》《重返地球》《2012》《后天》《未来水世界》等影视作品,引起无限遐想,甚至还有的学生对未来做出大胆猜测:东非大裂谷会引发乌干达,赞比亚沉没。加利福尼亚湾内的裂谷会把加利福尼亚半岛撕下甩入海中。海地国家一分为二等等。

(二)影视作品有助于学生情感的升华

地理思想教育是地理教育的灵魂。虽然在地理教学中没有具体的要求,它是地理教材深层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理教学中组织学生欣赏影视作品能唤醒学生内心世界,让学生学会用正确的价值观审视我们赖以生存的人类世界,进一步理解环境、资源、人口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全球意识及可持续发展观。如学生欣赏纪录片《世界遗产在中国》《美丽中国》《泰山》等作品会增强爱国爱家的热情;欣赏《BBC:海洋天堂大堡礁全三集》会增强海洋意识及全球意识;欣赏《可可西里》会更加关注我国的基本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观。

二、影视作品应用于地理教学时应注意的事项

1.影视作品类型的选择

影视作品类型多样,内容不一。有的作品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纪录片。有的作品内容超越了社会生活,将身边的生活艺术化。所以教师在选择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性地选取影视作品。一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年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差异,接受能力及教学大纲对本年级学生的要求。初中地理重在讲“地”,以识记为主,教师面对初中生群体尽可能播放一些内容浅显的影视作品。高中地理重在讲“理”,以理解为主。教师面对高中生群体时可以播放一些反映地理事物原理和规律的作品。二要考虑作品所描述内容的价值取向。中学生学习易受外部环境的驱使,引导正确与否会直接导致中学生能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要尽量选取能正面反映社会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影视作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尽量减少影视作品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三教师选择影视作品时指向性要强,要充分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特别是那些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作品,决不能为了猎奇而乱加选择。

2.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间

影视作品的选取最终是为地理教学服务的,所以教师在播放影视作品的时间上要尽量与教学的进度吻合、同步。笔者认为最好在新课讲授之前播放,因为观看后,作品中的事物现象会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借助作品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或地理原理、规律有初步了解。气候类型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易错点,同时也是抽象的知识点,学生理解相对困难,在学习气候类型之前教师不妨先播放反映热带、温带、寒带等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纪录片,以增强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性认识。如教师可以播放纪录片《迷人的非洲》,学生会看到旱季时的枯黄草原和雨季来临后的葱茏繁茂的草原画面以及地球上古老而独特的树种――猴面包树,为学生理解热带稀树草原气候旱雨季分明的特点及其他相关知识做铺垫。

3.影视作品的剪辑

篇5

地图,对于地理课来说,那就是生命。脱离了地图的辅助,地理课就会像花儿缺了水,苗儿缺了肥,了无生机。一个没有生命力的地理课,又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从事初中地理教学10多年,尝试过多种教学模式,使用过很多种教学方法,发现,地理地图的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

1.可圈可点处必利用地图册

从世界地理到中国地理,无论是哪一部分内容,几乎都是结合地图进行分析。地理学科知识的巩固与地理学科素养的养成,地图册功不可没。例如,在教授《从世界看中国》时,讲到中国的 "四至点",利用地图册实际圈点出位置,学生无论从视觉上,还是在头脑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再例如,在讲授《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省》时,在学习台湾省的位置时,通过地图册,学生不但很快准确找到了台湾的位置,而且,还能准确描述台湾省的位置特点。这都是通过地图册实际圈点,学生才很轻松的掌握了重点。

2.选择使用适合的教学课件

百度百科上介绍,课件(courseware)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经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任务分析,教学活动结构及界面设计等环节,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它与课程内容有着直接联系。现在的教学课件也随着科技的进步,形式也是越来越多样。但并不是所有形式的教学课件都通用。例如,在进行经纬线的教学时,基于电子白板开发制作的课件就更利于教学。因为电子白班的工具功能丰富,它还自带一个强大的学科素材库和资源制作工具库,并且是一个兼容操作各种软件的智能操作平台,教师可以在白板上随意调用各种素材或应用软件教学。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功能为地图教学提供了广泛的空间,电子白板的多种笔型选择为地图教学中的对比成为了可能,电子白板的多种页面书写功能为地图教学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尤其是电子白板支持office系列软件,更给地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比如,微课课件。初中地理地图教学最大的难点就是读图分析,而微课视频具有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和教学时间短的特点,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较大容量的内容,这会缩短地图教学所用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难点。

3.要充分利用好地理教室的综合功能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都设置了地理专用教室,在学校中设置地理专用教室,也是为了更好地促使地理教学目标的达成,是落实地理教学实践与应用环节的必要措施。地理专用教室体现了现代地理教育的场景、理念和功能。在专用的地理教室里,基本的配备就是各类版图与模型,在加上多媒体设备的加入,更使地理教室的功能越发的强大。在地理的使用上,我觉得最大的作用还是体现在地图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它提供了地理学习的情境。地理教学涉及的内容很多,对于初中生来说,更加真实的情境才更容易接受。在地图学习的过程中,例如,中国的地形,如果通过中国地形电子版图,图声并茂,不但会加快记忆的效果,更能提高学生对地图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再例如,火山演示,那个效果是再多的说教也无法实现的。

其次,它实现了网络化合作学习环境。在这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利用网络的合作学习正在迅速发展,尤其是"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地理教室更能发挥它的优势作用。

最后,转换了地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那么,地理教室的使用正是转换了这种模式。地理专用教室配备的现代化地理教学设施,为学生创设了地理学习的情境,提供了获取最新地理信息的条件,满足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需要。例如,在学习中国的干湿地区部分时,学生通过亲自演示中国的雨带电子板图,经过讨论分析,很快就得出了结论。

4.要注意方法的灵活转换与更新

无数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所以,我们要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促进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方法的转换与更新,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得到改进,在实际运用中灵活转换。例如,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部分的教学时,对于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讲授法,那么,对于部分基础比较不好的学生,我们就要通过图例对比,通过多种多样的练习,强化理解与记忆,达到能够独立判读的目的。

5. 教育学生,足够的耐心与细心是学好地图的关键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地理地图,耐心与细心应该是他们最该锻炼的。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同学不能够静下心来钻研地理地图。其实,有时候,有些学生地理成绩差,就是输在了这点上。无论是在哪个领域,如果缺少足够的耐心与细心,你都很难成功。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着重训练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地理地图的学习中锻炼自己,进而学好地图。

6.创新意识与进取精神是地图教学取得成效的保证

篇6

[关键词]学案教学法;区域地理;实用性

近二十年来,随着心理学对于人类认知和学习活动的研究逐渐深入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传统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不被认可,随之而起的是新兴的教学手段。自我区实施新课改以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让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而学案教学是以学案为载体,学生依据学案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活动,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学生自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一、学案教学法的特点

学案教学法遵循“先学后教”模式,需要教师提前设计学生学习的思路和过程,学生在课前必须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案内容,在掌握最基础知识的同时发现自己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学习。教师通过对学案的批阅把握学生的易错点,进而调整和修改课堂授课内容和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这种教学法使学生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案教学更容易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更能有效应对注重学生能力的高考题目,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

二、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高考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重点考查学生定位能力,而定位能力的训练重点就在高二区域地理教学中。高二的区域地理教学是对初中地理知识的全面复习和巩固,同时也是高一地理必修知识的案例式教学,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区域定位能力,又要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区域地理从世界地理讲到中国地理,知识点非常多、非常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而非地理琐碎知识的记忆。

三、传统课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弊端

传统课堂教学会将区域地理如此大的知识量全部放在课堂当中讲授,这样势必要占用大量课时,然而学生学习效果并不明显。较容易的基础知识一遍遍重复,表面的“繁荣”极容易掩盖学生对于某个难点知识的困惑,在大量知识灌输中问题依旧存在而不能解决,学生难以获得学习M足感。而且区域地理特别容易上成“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的“八股课”,课堂缺乏有意义的思考,缺乏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种课堂培养出来的是记忆、做题的机器。这和当下的教育理念相去甚远。

四、

学案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实用性

1.

顺应时代潮流

在“微课教学”“翻转课堂”“MOOC学习”日益普遍的今天,在硬件设备和学习软环境没有达到要求的前提下,学案教学是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过渡的最佳模式。学案不仅可以满足过渡阶段对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习惯养成的要求,而且能在软硬件条件达到“翻转课堂”要求后“摇身一变”成为微课视频学习后的学习任务单。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微课视频相结合,课前随机完成学案(学习任务单)并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展示课前任务完成情况,并解决问题。这就顺利实现了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过渡,避免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不适应和盲目,也避免了教师在教学模式突然过渡面前的突兀感。

2.

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

学案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通过自学掌握区域地理最基础的定位、地形特征、气候特征、居民和经济等相关知识,建立知识体系的同时按照学案中教师设置的思考问题进行探究,发现困惑和疑问。师生就可以在课堂当中集中力量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定位能力和思维能力。这种模式让学生在课下有“章法”地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无论课上还是课下都节省时间,体现了高效学习的特点。

3.

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

研究表明学生对于某学科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的“学习满足感”,教师传统的灌输式、强迫式教学都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满足感,但是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却可以极大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学案教学法中学生课前自学过程完全自由,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在区域地理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世界各地地理现象,再通过自己的主动探究,找到相关地理现象背后的地理知识,获得学习的满足感,进而将其转化为学习地理的信心和动力,形成良性循环,为将来的地理学习打好基础。

4.

打破了传统区域地理“八股课”式教法

传统课堂中区域地理“八股课”式的讲述方法让学生感到乏味。一味围绕着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区域地理学习模式显得机械而低效、死板且顽固。学案教学法让学生在课下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教师可以集中全部教学资源突破教学重难点,通过进行知识拓展和问题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定位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变化不仅适应高考地理考查学生的新要求,也符合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的教育理念。

5.

便于复习,便于整理

传统地理课堂中学生记笔记的习惯虽然效果良好,但势必存在记不全的情况,且笔记的质量取决于学生的认真程度。然而课堂记笔记也会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特别是区域地理中许多简单又重复的位置、地形等知识点书写占用时间较多。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学生专注于笔记而忽略了对于问题本身的思考,导致笔记非常认真但知识点什么都不会的情况出现。学案教学法有效避免了这种现象出现,学案中知识框架很清楚,重点知识可以在学案中突出显示。学生的笔记可以直接写在学案上,而且记录的正是自己感到疑惑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加强记忆。学生只需要再准备一个学案夹对学案进行整理保存,可以随时随地拿出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区域地理教学中引入学案教学法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节省课堂时间,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新课改三维学习目标的达成,也顺应高考改革对于学生能力提升的要求,更是面向未来的教学模式,将在从传统课堂到翻转课堂的过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总之,学案教学法应用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参 考 文 献 ]

[1]单丽薇.“学案教学法”的实践与思考[J].齐齐哈尔职业学院学报,2008(4).

[2]王丽.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地理学科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9).

[3]刘红玲.学案导学教学法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途径[J].学园,2014(28).

[4]陈志荣,康莹.学案导学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实施与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4(2).

篇7

一、内容分析:三个视角,统筹落实“新义标”要求

1.从试题“内容标准”角度看

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地球地图、福州(乡土)地理所占分值的比例(两年平均)约为42 ∶31∶15∶12,该比例与各册教材投入的学时权重比较接近。

2.从知识点分布角度看

各知识点覆盖面较广,2014年卷主要涉及43 个知识点,2015 年卷主要涉及46 个知识点;突出主干,没有错题、偏题、怪题、难题,基础性明显,对教学的导向性鲜明。

3.从考查要求角度看

以读图,知道、理解、简单应用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础实践的考查为主,如福州的市花与市树、等高线地形图上地形部位和坡度的判读、实地距离和海拔高度的量算、地图的方向与比例尺,区域的主要特征、区域发展、地理事物的分布等。

二、试题特点:继承传统,强化新增“三性”的体现

1.贴近生活取材,反映地理教育价值取向

试题选用课外、课内的文本和地理图像素材,设置情境,构成新的设问角度;试题情景贴近生活,反映热点问题,凸显时代性,改变传统枯燥无味的应试,拓宽学习生活视野;试题联系活动探究,更加切合学生实际,重视体现实践能力,学习终身有用地理(表1)。

2.紧扣课程标准,侧重“四基”考查

试题紧扣“新义标”强调对学生基本原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实践的考查,突出对地球、地图、区域特征分析、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主干知识的考查,重在呈现方式上的创新,既体现试题在“新义标”背景下的稳定性,又体现试题的发展性(表2)。

3.强调综合运用,凸显地理学科能力

试卷大幅减少死记硬背的题目,更加注重对知识、原理、技能、实践的灵活掌握和综合运用。试题着重考查学生阅读和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描述和解释地理特征的能力、探究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既反映初中地理的学科特点,也反映初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特点。

例如,2014年试题第30题“东北平原与塔里木盆地比较”、2015年试题第26题“极地地区和中东地区的比较”都由若干个问题组成,都是区域地理综合性和差异性的体现,解题思路是:从题目获取图文信息分析题目设置的问题最终分析得出答题要点,整个解题过程,就是作为地理学科核心能力之一的综合性的理解过程(表3)。

4.注重图表应用,彰显地理学科特色

试卷除了应用文字表述外,还运用了大量的地图、景观图、统计图和漫画图等来表达地理信息。注重对地理图表的阅读、分析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彰显地理学科的鲜明特色。通过对图表的考查,提升了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也对今后初中地理教师重视对图像教学起导向作用。

5.加强实践探究,鼓励创新思维和开放答题

试题充分体现鼓励学生实践探究的基本理念,无论是在问题的创设背景、创设形式,还是在答案的设置方面,都有创新之处,都体现基础实践和生活体验的重要性。试题多次以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呈现,在一些开放性答题方面能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可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例如,2014年试题29题的第(4)小题“福州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中具有哪些优势?”2015年试题第29题的第(4)小题“你认为大城市应不应该快速发展?并说明理由”等开放性题目设置新颖,不仅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大胆想象的空间,更对今后初中地理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6.寓德于“卷”,关注人类发展问题

“德育点”蕴含在试题中,或在情境设置中“显性”表达,或在试题内容里“隐性”呈现。爱国爱乡是地理教育秉持的光荣传统,例如,2014和2015年试卷福州地理内容都占12分;位置和台湾岛物产进行和国防教育;傣族泼水节、朝鲜族长鼓舞、布达拉宫等传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信息;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和丝绸之路激发民族自豪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表达当前“扩大开放的战略布局”之意图。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情系人类生存与发展。例如,试题中多次体现农业生产;以“珍爱地球,从我做起”设置情境,推介可再生资源和绿色生活方式;参观被风沙掩埋的古城遗址(生态意识);尼泊尔地震、台湾多地震、印度旱涝灾害、泥石流的分布与逃生(防灾减灾);人口老龄化,城市化过快利弊分析和北京四合院保护;黄河泥沙及治沙成就(正反两面);青藏高原环保行(旅游公德)等。

三、教学启示:六个“基于”,全面落实“新义标”理念

1.基于地理学科特性的教学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区域地理为主,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地理学科的特性,把握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相互联系是引领地理教学的关键。地理课程的区域性赋予空间观念,所有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都发生在一定尺度的区域,许多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考查终究都落实到区域。

首先,区域的问题都是综合的。区域内某一个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分布、形成、变化,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区域内“人口分布”既要考虑气候、地形、土壤、水源、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又要考虑工农业分布与发展水平、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等社会经济因素。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去把握“区域性”,综合分析区域特征,重在懂得区域空间定位、归纳区域特色(自然与人文特点),进行区域差异比较,思考区域在差异基础上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关注区域联系的背景、方式与意义。

其次,地理课程的综合性赋予整体观念,它必须在区域中体现。自然界中人地关系、自然环境各要素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王民教授在“国际中学区域地理教学状况与发展”一文中指出:“学习区域能使学生综合理解从当地到全球不同尺度的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教学中,要选定某一区域作为“托盘”,去“容纳”地理要素,并进行各要素间相互关系的研究,诠释、印证“共同作用、综合影响地理事物”这一规律。学生通过区域分析比较,加强空间概念,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于地理问题解决的教学

地理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是一系列“碎片化问题”的集合体;学生生活体验中,“问题”无处不在。新义标鼓励学生体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让他们掌握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质疑习惯和能力,让他们乐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注重学法指导和探究平台搭建,让他们乐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实现知识、体验、问题的“对接”。例如,2014年试卷第31题“北半球某地冬夏季某日正午楼房的影子”和“不同纬度地区某日正午景观图”,就是将七年级教材中“寒、温、热三带人们衣着变化图”与现实生活中楼房影子图作为载体,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现象,联系学科知识,提出问题、说明原因(分析问题),直至提出问题解决的设想。

在问题教学中,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以避免在问题面前“颠三倒四”。主要在创设情境与问题的逻辑性关系、问题设计的逻辑性、问题解答(分析)的逻辑性、板书的逻辑性等方面“下真功”,围绕“现象――原因――产生影响――措施”、“在哪里――哪些条件――产生影响――对策”等线索,从“有利与不利”、“积极与消极”、“优势与劣势”等不同角度分析问题。例如,2015年试卷第31题要求在方框(地理示意图)中补充内容,这道题源于七年级下册教材“现代化的畜牧业”活动1和活动2,教学中可以整合这两个活动的问题,应用纲要信号框架图,顺着“欧洲西部地处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形以平原为主,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草场广布、牧草――畜牧业发达――以牛羊肉和乳产品为主要食物” 这一主线分析归纳。

3.基于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

地图教学是地理学科的特色,空间思维能力训练很大程度上依赖地图教学。近年地理中考试题中,对空间思维考查的要求在提高,大量地理信息是通过地图、示意图、统计图等方式来呈现的;新义标教材中各类地图的比重越来越大,呼唤教师的地图教学水平、学生的读图能力要不断提高。但在现实教学中,有不少教师或不重视,或地图教学方法单一、效果低下;许多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较低,对读图积极性不高,出现看不懂、不想看的消极情绪。

首先,应该将地图教学作为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例如,教材中利用经纬网确定位置、板块运动与火山地震的关系、地震及自然灾害防灾示意图等,学生都能通过自主学习来了解。其次,地图教学应当生动形象,寓图于乐,教材和地图册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等图片,活泼生动,对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吸引力,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特点,生动、形象地开展地图教学。再次,地图教学应与文本教学“互联互补”,地图与文本知识密切联系,一些地理内容无法用文字描述,只能通过地图来表达,地图成为教材知识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因此,有完美的地图教学,才有完整的地理课堂。

4.基于地理学科思想孕育的教学

地理思想是地理学的核心,包括可持续发展思想、因地制宜思想、区位理论思想、系统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爱国爱乡思想等。它蕴含于地理课程的每一个角落,例如,教材的文本和图表、习题、试题、实验、实践活动等。地理思想引领地理教育 ,这在实现课程目标方面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掌握地理思想―掌握地理知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新课标地理贯彻的主导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此,初中地理以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为主线,体现在教学中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引导学生将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作为中心话题,了解国情,感受祖国、家乡变化,理解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的深远意义,培育增强服务祖国、服务人类的责任感,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二是关心人类自身生存能力,将生命教育、防灾减灾教育、生态安全教育等作为地理教育的新使命,科学规划,将地质、气象、生物、天文等灾害的防灾减灾常识渗透到相应章节、相关知识点或实践活动的教学中,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自护自救能力。

5.基于乡土凸显实践性和思想性的教学

“新义标”提倡积极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地理实践能力,鼓励开展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地理知识产生的过程。家乡是哺育学生的乐土,这里的物、人、事易于引发好奇心,是地理实践活动的很好载体,可以成为地理教学的案例。同时,立足乡土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国爱乡情感,体验人与地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之美,将寓德于教落到实处,引向深入,探出新路。

将乡土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地理课程基本资源库是基础性工作,目前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教材编写、乡土地理实践基地建设、乡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等渠道,增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系统性、针对性、开放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和时代感;将乡土地理纳入教学计划并有效实施是重要一环,侧重探讨乡土地理与国家统编中学地理教材如何有效整合,探讨地方与校本课程中如何开设、评价、上好乡土地理课,探讨如何将乡土地理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至少1次)落到实处。

6.基于数字资源助力高效课堂的教学

篇8

关键词:核心素养;新技术;研学旅行;地理教育;发展趋势

2017年,将有几件与中学地理教育关联度较大的事件。如以核心素养为特色的新课程标准颁布与实施、互联网+及技术融合的深入应用和研学旅行的推进。这些事件或方向,将对未来中学地理教育的诸多方面带来长远的影响。

一、核心素养落实与地理教育的关联

2017年,最新一轮修订后的国家课程标准将进入实施阶段。可以预见,在2017年,与地理教师关联度最大的事,一定是围绕新课程标准的解读、培训、研讨和实施。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教材修订、课堂教学、考试与教育评价均会成为国培、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及教学研究室工作的核心内容。教育行政部门的文件、专业学术期刊、学科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及其它网络社群,将在新一轮课改中起到主要的传播渠道作用。各级各类的主题教育研讨会以及近年兴起的网络教研将成为教师集中交流的主要平台。

本轮新课程标准修订最大特点是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提出各学科在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发挥最核心的作用。其中地理学科分担了四个最核心的学科素养,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不容忽视。在学习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和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忌讳在于,简单按照原地理学科单列的思维进行学习和应用,建议特别注意五个维度的突破:一是与其它学科的联系,从多学科融合的角度理解课程标准,设计新的课程教学方案,开放与融合是未来学习的发展趋势;二是将地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它学科,特别是与历史、生物、政治等学科的多维联系,只有工具化的学科才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三是积极开展现象教学,基于真实的社会与自然现象,设计教学主题和学习项目,能更好地将多学科工具融入学习,打通学科壁垒;四是主动在研学旅行中发挥重要作用,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研学旅行基地的建设,都离不开地理学科的支撑;五是形成学科特色的校本实践活动课程,如主题地图大赛、天文观测、野外考察、地理调查、地理实验、地理制作、地理知识竞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会将地理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学生,还会有大量的成果输出,容易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在育人方面将发挥长效作用。

笔者2001年参加工作,正是前一轮新课改开始实施的年份,算是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实施周期。期间经历过各种培训和教研活动,如参加新教师培训、地市组织的新课程标准解读培训、新课程课堂教学研讨,自行购买了《新课程标准解读》等教学参考用书。然而以笔者的经历看,对于个人成长作用最大的,并不是传统官方的培训渠道。这些年,互联网通讯技术发生了重大变化,先后经历了主题网站、论坛、 博客、QQ群、微博、微信、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这些通讯方式,在教师进行新知学习、教研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上网成了教师工作之余占用时间最多的生活方式。相对于行政手段组织的现场培训,网络新颖的教研和培训既能节约时间,也方便教师随时随地学习。网络自发的教研社群近些年越来越活跃,甚至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参与支持,学习效率高、平台口碑好、实施成本低,越来越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新课程标准实施计划,特别是国培实施计划时,高效利用新平台和互联网思维组织开展工作。在育人的事情上,没有官方和民间的说法,只有是否更有益于公民培养。民间的尝试,某种程度上为教育行政部门试出了高效的行动方向。

当然,在此轮新课程标准实施中,还要特别警惕以考试评价为导向的实用主义者代表,他们依然会因为地理学科是否要参加高考和怎么考的理由,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中成为最大的阻力。

二、新技g与地理教育的融合

各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不仅在社会运转的各个方面高度融合,与教育的链接也越来越频繁,这是当下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互联网+的理念在教育行业中的渗透、商业资本领域对教育市场的觊觎、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各种信息化项目推进、教师群体自发的创新应用,成为当下教育中除国家主导的课程改革外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地理教育中必须重视的一部分。2017年,技术领域与地理学科教育发生深度融合,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考试评价、个人发展、教师交流、继续教育不同方向会有不同的侧重表现。

课堂教学方面,一直是信息技术装备应用的主阵地之一。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经历了不断升级的多媒体设备,从简单投影到交互式电子白板,再到一体机平板,双屏和多屏的未来教室,平板教室,可谓层出不穷。接下来,又会有哪些新技术、新设备、新理念和新应用进入课堂教学?笔者推测,2017年最可能会快速增长的新设备,在较发达的城市将会是AR(增强现实)设备。相对于VR(虚拟现实),AR的开发成本要低许多,但是能承载的信息比传统教具更丰富,操作也十分简单,配合平板、手机使用非常方便,未来AR技术将大规模地应用到课堂教学,特别是探究性学习领域。在更多普通中学,平板大屏一体机替代交互式白板,虽然不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技术装备领域一直走在推陈出新怪圈中,一定会继续在教育行政主导下成为热门的教室改造的另一个趋势,部分地区会从传统的多媒体直接跳到平板一体机装备的教室。从以往来观察看,不管是配置的交互式电子白板还是平板大屏一体机,教师都是简单地使用了其显示的功能,如果要挖掘此设备的价值,应该在“交互”功能上大做文章,特别是对于地理教学,有大量的图像系统,在图像叠加、读图、绘图等方面会非常有效。在中国7亿网民中,近90%更频繁地是使用手机设备上网,但是目前仅有少量学校允许学生带手机。智能手机需要学校管理者更理性地看待其功能,越来越多拥有支持BYOD(指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理念的学校,将会允许学生自带平板或手机用于课堂学习。智能通讯设备绝不是洪水猛兽,BYOD更多是看学校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水平。期待2017年,在BYOD领域会有新的突破。从课堂教学模式看,微课视频经过前几年推广,微课资源已经极大地丰富,部分学校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走出扎实探索之路,但是最大限制一直是资源的存储和获取技术以及学生的时间投入。据推测,2017年将会成为视频直播课堂大规模爆发的元年,伴随直播课堂还将出现双师课堂、跨区合作教学等实践。

课外学习方面,从大量的教辅机构可以看到,目前学科辅导是教育市场最大的刚需市场,2016年双十二这一天,沪江平台一天的网络课程成交量达到1.02亿元,相对于2015年的4 000多万元,翻了1.5倍。沪江平台级的战略已经构建了一个百亿元估价的互联网教育生态群落,在未来教辅领域将会成为类似于淘宝天猫商城的效应。普通教师利用沪江CCtalk,就可以便捷地开设自己的网络课堂,目前已有部分教师通过此平台,为学生免费开设辅导课堂。笔者也通过CCtalk,与央视国际频道的施文静记者合作开设了一门《看世界游中国》的公益课程,最多的时候有4 000多名学生在线听课。更有常州市北郊小学的徐青校长,利用CCtalk为学生组织了30多门选修网络课程,供全校学生课后选修,也引来央视记者的关注。全国有近200所思源学校,2016年开启了互联网+的教育应用,构筑教师网络培训及学生直播课堂,大量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互联网课堂的学习。互联网+教育已经不再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悄然走进千家万户。对于有课堂教学阵地的地理教师,升级摄像头与麦克风,就能将自己平时的教学转换为在线录像,学生在有智能设备的前提下,随时随地均可跨平台学习。课外学习成为2016互联网+教育最活跃的内容,2017年也许将会是“网师”大规模爆发的元年。

三、推进研学旅行对地理教育的影响

2013年2月2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中明确提出:“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并提出要“逐步推行中小学生研学旅行”,“鼓励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寓教于游的课外实践活动,健全学校旅游责任保险制度”。

2014年8月21日《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明确了“研学旅行”要纳入中小学生日常教育范畴,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将研学旅行、夏令营、冬令营等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中小学生日常德育、美育、体育教育范畴,增进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按照教育为本、安全第一的原则,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研学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研学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研学为主的研学旅行体系。加强对研学旅行的管理,规范中小学生集体出国旅行。支持各地依托自然和文化遗产资源、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科研机构,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逐步完善接待体系。鼓励对研学旅行给予价格优惠。

2014年7月14日《中小学学生赴境外研学旅行活动指南(试行)》,该“指南”对举办者安排活动的教学主题、内容安排、合作机构选择、合同订立、行程安排、行前培训、安全保障等内容提出指导意见,特别在操作性方面,规范了带队教师人数、教学内容占比、协议规定事项、行前培训等具体内容,为整个行业活动划定了基本标准和规则。

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在此意见中,特别强调了五方面的核心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加强研学旅行基地建设;规范研学旅行组织管理;健全经费筹措机制;建立安全责任体系。

从一系列国家政策出台的路径可以看出,研学旅行已经从促进旅游业发展,转换为一个重视国民综合素养教育为核心的国家战略。国家11部门联合的《意见》回答了基础教育界很关注的几个关键问题,举例如下。

课时从哪里来?《意见》指出,“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统筹考虑,促进研学旅行和学校课程有机融合,要精心设计研学旅行活动课程,做到立意高远、目的明确、活动生动、学习有效,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学校根据教育教学计划灵活安排研学旅行时间,一般安排在小学四到六年级、初中一到二年级、高中一到二年级,尽量避开旅游高峰期。”

各年级研学课程分别侧重什么?“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和地域特色,逐步建立小学阶段以乡土乡情为主、初中阶段以县情市情为主、高中阶段以省情国情为主的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根据小学、初中、高中不同W段的研学旅行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发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科技类、人文类、体验类等多种类型的活动课程。教育部将建设研学旅行网站,促进基地课程和学校师生间有效对接。”

谁来组织研学旅行?“学校组织开展研学旅行可采取自行开展或委托开展的形式。学校自行开展研学旅行,要根据需要配备一定比例的学校领导、教师和安全员,也可吸收少数家长作为志愿者,负责学生活动管理和安全保障,与家长签订协议书,明确学校、家长、学生的责任权利。学校委托开展研学旅行,要与有资质、信誉好的委托企业或机构签订协议书,明确委托企业或机构承担学生研学旅行安全责任。”

综合各方面信息不难看出,在中学四个年级的研学旅行课程研发与实施过程中,学校树立全面的课程意识,打破“学术类”课程的藩篱,使学生的学习从教室走向社会、走向更大的世界,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地理学科在此过程中会起到比较核心的作用,将从边缘走向核心。

参考文献:

篇9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情况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贾建平

基于创新推广理论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策略研究杨晓宏,郝建华,杨平

基于绩效支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模型设计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王丽珍,马存根,林海

"以学生为本"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刘婷,阳德华

基于认知工具的中学科学探究学习模式构建万菲

微博客教育应用初探郑燕林,李卢

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隗开云,孙奎元

"农远工程"光盘在教学中应用的探索杨彬,李翠旗

小学教师开展虚拟教研的实践与探索李明山,马秀梅,张兴志

任务驱动与协作学习在Excel教学中的应用林贵台

网络游戏对虚拟学习社区的借鉴作用谭伟

高中思想政治课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步骤郝学玉

农村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初探赵春林,石志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评价思考谢忠新,卫红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应注意的问题张晓伟,马延国

计算机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徐丹芳

信息技术让历史新课程绽放光芒徐继宽

使用几何画板准确展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设计方法路凤敏

基于PowerPoint的高品质演示型课件开发技巧鲁松

用Flash制作选择题课件刘春志,袁桂平

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下基础数据库建设内容研究——以云南省中小学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为例郑淑英,李章

浅谈学校德育多媒体素材库的建立及优化策略宰华平

校园网络ARP病毒的防治陈伟康

统筹兼顾优化结构以信息化促进集团化学校协调发展王贤灿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探究李正超

哈佛TFU网络课程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分析研究及启示陈红敏,张龙革

利用网络教学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王丽,玉,王嘉琦

教师体态语言对远程网络教学的促进作用探究赵思邈,彭立

游戏教学中的个性化和社会化的统一蒋璐

试论儿童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经验的"双向迁移"胡金艳,冯小燕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析闫志琴,刘行芳

谈虚拟机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付小林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写作方法研究张世君

让主题引领课堂——主题化教学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余惠珍

浅析开源软件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解利

浅谈农村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杨运琼

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低效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王卫全,陈仕洪

浅谈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吕伏兵,刘锦淮

为小学生作文起步导航——浅谈现代网络下的习作评改胡金凤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付广英

浅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优势王东升

Wiki在美术教学网络协作学习中的应用金丽丽,方学兵

配套光盘条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及对策王九红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张玉红

小学数学课件"亚健康"的症状剖析及对策竺柏明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海英HtTp://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韦国

组建简单实用的校园有线广播系统熊劲

基于B/S模式的中学新课程管理系统构建陈奕飞

农村中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实践和反思姚有满

区域可持续发展教育资源库建设的实践与探索——以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为例方顾,沈永翔,蒋先华

禁止网络用户擅自更改IP地址的方法严江涟

互联网教育舆情服务实践探索罗维源

山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一线三点"培训模式的探索沈建军

关注贫困地区教育信息化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杨建军

瘦客户机:安全与便捷的选择刘慧瑾

方正颐和A400全面打造安全商用解决方案刘海永

创新管理服务社会努力建好"大连教育"网站闫翀

沈阳市教育局召开2010年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黄艳

打造行业品牌服务山城教育——本溪教育网发展建设八年回顾邢福奎

加强政务网站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罗敏

基于教育虚拟社区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环境设计设想邹小宁

浅议以校为本的中学物理实验信息化建设吕岚

对信息技术支撑下抛锚式教学设计的一点思考王晓玲

提高中等卫生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的探讨彭强

让服务性学习走进信息技术课程方顾,沈永翔

合理"游戏",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锦上添花霍斌

信息技术与电子技术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与研究王亚梅

思维导图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究王相瑞,袁华莉

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优化初中地理教学王朋

基于计算机的初中英语自主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于清荣

"项目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张雪萍

WiKi在中职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陈艳

巧用VBA拓展EXCEL的求和函数功能张秀虎

运用Flash制作各类交互题型的方法关玉兵,孙崴

PPT课件中基于VBA的文本交互的实现范利利,张祖芹,刘延华

以"西游记"为主题的纵横码打字课件的设计与开发苏仰娜

甘南州教育城域网现状与发展研究范景行

信息化助力区域教育均衡化发展简兆麟

基于WiKi的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协作备课平台设计谌亮,戴心来,任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