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篇1

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互渗透。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不能孤立进行,一定要与教学内容、日常道德、理想、纪律、法制等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渗透到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克服困难,增强他们的抗挫能力。特别要结合教材内容,有意识有针对性的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注意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可结合屈原、司马迁等仁人志士百折不挠逆境成才的感人事例,树立榜样认同对象,以增强学生经受挫折、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

情感与暗示。情感是人的活动的动机之一,也是组织和协调教育教学活动、改善人际关系、保持群体和谐稳定的纽带。它可以促使个体相容,增强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其成长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因此,应重视学生的情感联系,理解学生的想法、兴趣和习惯,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引起感情的共鸣。而暗示,既是纠正心理疾患的重要手段,又可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心理趋向。教师的一张满怀期待的笑脸,一次表示赞许的示意,一个充满肯定的眼神,只要运用恰当,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他们处于积极主动的愉快的学习状态。这要求教师:1.要保持心理健康,不论顺利还是挫折,都应一如既往,不上“情绪课”,同时心境要愉快,仪表要和善,始终流露出对学生的期待,不要给学生以“厉害”的感觉,造成精神压力和压抑感。2.教学中创设和保持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能以满堂灌来突出教师德中心地位,更不能以专制压服学生,造成他们的心理创伤。

转换与脱敏。所谓转换,就是转换那些导致学生不良心理的环境、活动以及固有的心理状态,从而克服消极心理因素,达到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目的。

所谓脱敏,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去接触或再植曾使个体产生异常心理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必须坚持转化与脱敏的辩证统一。例如,一些生性胆怯、性格软弱的学生往往关系密切,彼此相互影响,形成抑郁、低落、自卑自怜的心态,对此在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活动中,教师应采取把他们分开的转换法,以阻止消极心理效应的蔓延。同时对这些胆小、怕露面、一上台就十分紧张的学生,还要运用脱敏疗法,可以让他在大会上发言不感到紧张为止,从而使学生逐渐脱离异常。

课堂教学与个人疏导。课堂教学一般应结合教学内容,解决一些普遍性的心理问题。

由于中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差异,心理健康的程度不可能一样,同时心理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全在课堂上予以讲授和解决。因此,必须加强个别疏导,运用个别谈话、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卫生保健技术,形成他们自觉、自知、自爱、自持、自尊、自强、自制的良好心理。对个别抗挫能力差的学生,可通过突然改变活动内容、条件等方法,培养他们的敏捷的应变适应能力,有意识的让他们独立处理各种问题,以强化其心理承受能力。

篇2

摘 要: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来源于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和职业前经验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方面的观念、知识和能力中,也体现在个人素质和管理、合作、研究等方面,分为必备、应有、可能三个层次。其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非教学工作和生活都有明显影响,应在此基础上制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育方案和专业发展方案。

关键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 特殊素质 来源 影响

裴云,男,忻州师范学院政治系副教授;王子虎,男,山西省太原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王鹃,女,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一、为什么要研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在研制《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个问题: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究竟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提出哪些特殊的要求。这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及其培养者、管理者、研究者来说都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发现,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素质的大量研究都主要关注一般素质,很少关注特质。关注特质的文献大多认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个人素质方面应该有较强的思想政治素质,二是在教学知识方面应该有特殊的学科专业知识。除此之外,有学者提出“更强的德育能力”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①,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有“更强的德育为先的育人观”②。

总体而言,目前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研究很不够,在认识上存在着忽视、窄化、泛化等很多问题。对教师特质认识不清楚,必然导致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盲目性,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整体素质。因此,我们从概念、来源、内容、影响等方面对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进行了探讨,希望增进相关教师和管理者在这方面的认识。

二、什么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

“特质”一词在不同场合使用时有不同的含义。在本文中用于中小学教师素质的研究,是指某个学科(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师的、积极性的特殊素质。

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必然存在的。每个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不同,教学方式也有不同之处,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自然不同。但是学科教师的特质也是有限的,因为所有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在目标和内容上也有相同之处,不能因为强调特质而泛化特质。而且学科教师的特质是多层次的,因为学科的特殊性在教育工作的不同方面有不同表现。为了避免忽视、窄化、泛化等错误倾向,更好地确定学科教师的特质,我们把它分为三个层次:

A.必备特质:其他学科教师没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必须具有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紧密、直接的联系,主要体现在教学领域。

B.应有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应该更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有直接联系,但是不紧密,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观念和知识维度。

C.可能特质:其他学科教师也有,但是这个学科教师可能较强的素质。这些素质的形成与学科没有直接联系,或只有少量间接联系,主要体现在非教学领域的能力维度。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从何而来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是由哪些要素决定的?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主要是三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特殊性、教学形式的特殊性、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一)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教学内容就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下面我们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三个方面对它的特殊性进行分析。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德育①和社会科学教育。多数人把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简单认定为德育课程,但是实际上一直存在其他认识,如规范性文件中就出现过“理论教育”、“社会科学教育”等表述,学术界也有“德育为主,德智交织”、“智育为主,德育为次”、“政治教育为主,社会科学教育为辅”等观点。本研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应该是“德育和社会科学教育并列”②。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既具有德育的素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教育的素质,而不只是两者之一。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目标:提升思想品德,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德育课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因为很多教师和文件认为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只是德育课程,所以没有把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作为核心目标。这是多年来对思想政治课程目标认识的重大偏差,导致了思想政治课程功能发挥的不足,也导致了社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滞后。“人们……对于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则一向容忍它的守成性,……政治教育也存在鼓励创造思维和更新知识的课题”。③毫无疑问,社会和社会科学也需要创新;对于社会来说,创新就是改造社会;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创新型人才就是培养改造社会的人才。所以我们认为,改造社会也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①,特别是在当今“创新驱动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这个目标显得更加重要。因此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引导学生提升思想品德并认识、适应和改造社会的素质。

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初中包括心理、道德、法律、国情;高中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实际上所有的教育活动(包括课程教学)都包含着德育,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也要进行社会科学教育,但是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有着特殊的内容。从德育方面看,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要进行专门、集中、系统的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虽然语文、历史课程中也包含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的内容,历史、地理课程中也包含着国情教育、政治教育的内容,但都是隐性、零散的。而心理教育、法律教育、哲学教育,只有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才有,其他课程几乎没有。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具有进行这些方面专门教育的特殊素质。

(二)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教学形式的特殊性

每一门课程都会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其中既有大多数课程都常用的形式,也有其他课程少用而该课程常用的形式,还可能有其他课程不用而只有该课程使用的形式,后两者就构成了该课程教学形式的特殊性。当然这里的教学形式是指基本的教学样式,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面。德育(特别是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常用体验式教学,以培养情感和理解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则常用情景模拟教学,如模拟政府、模拟法庭、模拟公司、模拟家庭、模拟学校、模拟社区等,以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为核心目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都常用辩论教学,以培养思维能力为核心目标。而这些教学方式都是其他课程比较少用的,例如,多数课程都不把培养情感作为核心目标,理科课程常用实验教学的方式培养发现和应用能力,常用变式训练的方式培养思维能力。

课外教学方面。由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社会能力,需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体验和探究,所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常用的课外教学方式,例如社会调查活动、社区参与活动、德育体验活动,而其他课程就很少使用这些教学方式。

学习评价方面。社会科学教育的学习评价方式与其他智育为主的课程基本相似,都是以专门的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为主。但是德育就有很大差异,因为德育效果是很难通过纸笔测试和操作观察来评价的,而要以日常的行为观察作为主要评价方式。

(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的特殊性

职前经验是指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承担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以前的经历和体验。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就是上学时的经历。因为基础教育是不分专业的,所有人的经验都相似,而且大学阶段不同专业的学习经验很难统一考虑,所以我们这里只讨论大多数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共有的经验——大学阶段学习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经验。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造成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职前经验特殊性的因素主要是教育专业特殊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特殊实践、学科专业实践等四个方面的经验。

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理想状态,或者说未来师范教育改革之后的状态,而不是现在的状态。当前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存在很多问题,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有的职前经验还有较大距离。

四、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哪些

按照思想政治学科教师专业标准的结构①确定了其特质的结构,即按照工作领域分为个人素质、教学、管理、合作、研究等五个方面,每个领域按照素质形态分为观念、知识、能力等三个维度。特质的内容主要是依据前述决定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因素分析得出的,并按照前述学科教师特质的三个层次进行标记。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不同发展层次的教师来说,同一方面的特质也可能表现出水平的差异,但是如果再按照合格、熟练、优秀、卓越等四个层次进行划分,工作量非常大,现在还不能完成,所以我们在这里权且以“熟练”层次为例来进行分析,列表如下。

五、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特质有什么影响

从上面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分析可以看出,特质在教师素质的不同方面有不同体现,所以也有不同的影响。

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的最主要影响是满足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需要,促使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性质,真正把握课程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式,实现应有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形成应有的学科素养。

其他工作。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于教师在教学之外的其他工作方面(管理、合作、研究)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特质从事与学科有直接关系的工作,如德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党团活动的组织,做出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大的成就。也可以在与学科虽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有一定间接联系的工作中,如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外合作、专业组织建设等方面,利用学科优势,打造工作特色。

生活方面。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特质对教师的生活也有一定影响。思想政治学科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学科知识从三个方面促进自己的生活。首先是提高个人和家庭成员的素质,如利用心理知识塑造健康心理、利用伦理知识树立高尚品德、利用文化知识发展兴趣爱好等等;其次是积极参与社会,如利用经济知识投资理财、利用法律知识维护权益、利用政治知识参政议政等等;从而呈现出与其他学科教师不同的生活特色。

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方法改革 初中政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51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目的。因此,素质教育大趋势下的政治教学活动必须依据新课程改革要求进行教学方法的完善。初中政治课程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比较低,但是,中学政治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它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指导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手段,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所以,初中思想政治课在初中教学中尤其是德育教学中起着特殊的作用。那么初中教师在素质教育下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如何在德育的培养中做好政治教学工作,帮助学生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德境界同时又能提高学生政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呢?

初中生政治学习热情低这是政治教学中普遍的一个现象,政治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差,这源于教师片面追求成绩和教学成果,课堂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从而导致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积极性受挫。此外,政治课程需要学生背诵的内容多,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学生政治学习出现让人担忧的现象。伴随素质改革和新课程改革,政治教学工作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而应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必须对过往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的要求。所以,面临改革的大潮,教师应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贯彻素质教育的方针,有效的促进政治教学活动的开展呢?

一、深入研究教材,提升教学能力

新课改对政治教材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变革,内容设置变得丰富多彩,而这为增强政治课程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有利的。那么,面对优化的教材内容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充足的备课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教师面对新课程,在新旧的对比中必须找出以前授课的缺点,找出教案的不足并进行弥补,同时,加强自身文化素质的修养,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能力,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将教材理论参透,敢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最后将整合的知识以系统的方式教授给学生,避免出现重点不突出,结构不合理的情况。

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政治教学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修习课程数目多,课业任务重,而政治相较其他学科学习内容显得较为枯燥并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学习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如果教师不能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课堂教学易导致学生的反感并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容易影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学业的发展,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采取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政治是一门讲究时效性的课程,与时事政治的联系比较紧密。同时,政治又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其对学生的思维逻辑要求比较高,所以,要想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须将日常生活发生的实事与课本的理论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进行讲解,让学生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初步了解如何运用理论知识对生活现象进行解读。这种教学方法既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课本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事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密切教师与学生联系,融洽师生关系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所以,在培养起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增强其政治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多与学生进行除学习之外的情感交流,加强师生联系,融洽师生关系。初中生对事物的判断没有一定的标准,其价值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其心理活动和爱好取向比较随意,因此,如果初中生喜欢一位教师那么他会将对教师的喜欢作为自己学习的动机不断加强本课程的学习以此期待获得教师的奖励和喜爱。基于这样的原理,教师可以采取情感的策略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关系。毫无疑问,这种情感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当然,在这里我们不是说为了搞好教学让教师有意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而是让教师意识到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起到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课堂管理,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篇4

关键词: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解决对策

一、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境表现

根据笔者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可知,思政专业毕业生当老师的仅占23.97%,选择考研继续深造的占35.64%,任职于企事业单位的占10.52%,自主创业的占1.58%,其余学生属于无业或待业状态。由此笔者将思政专业毕业生就业困境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社会对思政专业毕业生需求少的环境困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政治意识正在渐渐地提高,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还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借鉴其他学科如政治学、教育学,培养的大多是师范生。随着大学的扩招,思政专业的毕业生越来越多,但中学所需的政治教师却处于饱和状态,甚至有的学校不招政治老师。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势必对其造成了一种挑战。

(二)就业选择面窄的职业前景困境

大学生毕业人数在逐年上升,庞大的就业人数面对有限的就业岗位无疑是一种不平衡的表现。而思政专业毕业生在就业中除了面临这种供需不平衡的困境外,更主要的困境在于其就业选择面窄。从学科角度来看,思政专业学生所学的内容大都比较抽象而空洞,既不具有理科学科的实践探究和实验分析,也不像文科中的其他专业如语文和英语学科的专业性强,更重要的是思政专业学生就业面就没其他学科学生就业面宽。比如英语和中文专业学生,除了当老师外,还可以干文秘、翻译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三)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观念困境

在现实应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公历学校招聘老师的要求一般都是211或985院校的毕业生,甚至现如今对学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据笔者所知,好多高中要求学历在研究生以上,有些更残酷的竞争是研究生二选一,可见当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此外,一般企事业招聘单位很少到高校招聘该专业学生,甚至有的用人单位没有听说过此专业,招聘单位对待应聘者的这种观念使思政专业的学生无可奈何,颜面扫地,必然面临就业困难。

(四)思政专业学生自身技能及心理困境

在大学四年期间,许多思政专业学生过度沉浸在轻松的环境中,不思进取,不努力钻研,把作为一名师范生应具备的师范技能和师范素质抛之脑后,导致基本功不扎实,同时他们一方面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对周围存在一种睥睨的态度并且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另一方面自暴自弃,对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缺乏正确定位,不敢面对竞争导致与许多就业机会失之交臂。

二、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中学对政治学科重视程度不够

中学的政治课表面上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和主要学科,实际上在应试和高考这个指挥棒的压力下,往往被当成副科来对待。据笔者的社会实践来看,大部分学校补习的科目是语数外和物理化,另外从高中课表的排列上也能力证这点。例盐湖二中高一年级的课表中政治课一周才上三节,以1205班为例,分别是周二上午一节,周三下午一节,周五上午一节,自习也只有两节;而在初中,政治多是开卷考试或者根本不考试,并且大部分学校把政治学科当做小学自然科学的教授来对待,甚至初中教授政治学科的老师多半不是科班出身,要么是其他任课老师来代,要么是校领导来代。

(二)教师职业社会化的压力和政治学科可替代性强

许多非师范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人考取教师资格证使得教师这一岗位的竞争显得异常激烈。尽管这一举措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似乎形成了一种公平竞争的氛围,但从另一角度来说,无异于是与思政专业毕业生“抢饭碗”,从而增加了其就业压力。

思政专业对应的学科和其他师范专业的学科不同,相较于地理、历史而言,它的专业性要弱一些,也没有专业的研究领域,而相较于语数外和物理化这些学科来说,其专业性更弱,可替代更强,它不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例在近年来国家改革的号召下,初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形式为开卷考试,使本就教授难度小的这门学科完全可以由其他专业的教师来兼任。

(三)招聘单位较看重名牌和经验意识

而中学招聘单位就常常陷入这种“名牌意识”的误区,他们普遍认为:一,好学校的学生都是好学生,普通学校的再好也还是要比名牌学校的学生差;二,这些毕业生可使单位提高名声和声誉,为学校的教学研究和培养方案注入新鲜血液,促进学校更好的发展。

在社会上的企业招聘单位眼里,经验是他们选聘员工的首要考虑要求,利益和效益是他们的至上追求,所以他们希望找到的员工具有自己所需职位的求职和实践经验。但是思政专业所开设的课多半是基础性学科,又具有师范性质,往往给企业留下了不能胜任的初印象,所以招聘企业的名牌和经验意识无疑又成为思政专业毕业生的荆棘之一。

(四)自身综合素质欠缺

据笔者所知,有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等置若罔闻,在大学期间极度颓废,没有很好地确立专业理论素养和思想结构层次,还有部分学生并非真正喜欢此专业,所以他们主修自己喜欢的专业,导致本专业和第二学位都没有学精学好。在应聘老师面试环节,许多本专业毕业生由于对教材不够熟悉,或者讲解的知识点不是很透彻或者自己也没有清晰得弄懂所讲知识点,令招聘方不是很满意,面临淘汰的结局。

三、解决思政专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

(一)提高对政治学科的重视

根据最新的调查研究成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学实际情况是这样的,理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大学师资力量总数的80%左右,文科的师资力量占全国的20%左右。例如,工学是中国的大学里最大的学科,在校的学生人数300万左右,占全国大学在校人数的40%还要多;相比而言哲学是中国大学里最小的学科,在校学生人数1.5万左右,还达不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0.2%。而在硕士生的教育里,那些文科基础学科招收的学生,大多是报考其它专业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考上被调剂到该专业的学生。

在当今时代,再次让大学焕发精神活力,担当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任务,为将来我国培养人才的使命做出贡献,除了要不断地理顺政府和学校的关系,让大学恢复其自主性,让高校真正成为面向全社会自主性办学的实体,还需要改变教育的模式,抛弃重理轻文的现象,实行通才教育模式。大学应当努力成为面向公众开放的、资源共享、富有效率的学习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和创造性思维的源泉,还应该成为社会的精神文化中心。

(二)深化高校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注重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转化

首先应该培养对待专业的正确态度,把专业基础学扎实。思政专业是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是任何高深研究必不可少的基础。一个人如果想有点人文精神、人文气质,就非得好好学这门学问。因此我们要克制浮躁,脚踏实地,努力学习和研究,打好专业基础。

其次要向应用性方面发展。思政主旨是经世致用,本专业的毕业生要善于在职业中利用自己所学到的思想方法、经验智慧为社会做实事。专业知识应用性转化应面向大众需求,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攻某一门必需知识及训练实践能力。

2、提升思政辅导员的专业素质

首先要重视辅导员的核心骨干工作。学校应在每年都召开专门的辅导员研讨会议,出台和完善专门的关于思政辅导员专业素质的一系列文件和制度。其次要注重思政辅导员的管理。学校应根据辅导员的工作职能,采取科学的管理模式,应配置党团建设、心理辅导、职业发展指导等专业辅导员,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实现取长补短,各司其职。再次要注重辅导员的选聘。学校应该坚持专职为主的选拔制度,通过内升和外聘相结合的方式,优中选优,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热爱做学生工作的人员选到思政辅导员的队伍中来。

3、大学思政课程设置应与中学接轨

有关部门必须明确思政教育的整体性,科学合理地安排大学思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既要把握宏观,又不能忽视微观层面。要将大学和中学的思政领域的专家聚焦在一起编写具有整体性效应的教材体系。另外,高校思政老师在进行专业授课的时候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其掌握思政专业的核心,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在毕业后更容易适应中学思政教育。

4、建立“1+1”素质拓展模型

思政专业学生可以进行一个“1+1”素质拓展模型即在写作、英语、书法等方面,选准自己感兴趣又有一定基础的某一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做出成绩,再以另一个方面作为辅导,发展自己的特长。当然,要培养这些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要有一个长期的计划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三)用人单位应剔除“院校门槛”的招聘惯例

在招聘活动中,“院校门槛”应当引起高度关注:一要落实反就业歧视法,维护各高校毕业生就业权利;二、各地方政府以及高校应当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服务力度,严禁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毕业生公平的合法权益;三、用人单位应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加强吸纳毕业生就业的能力;四要改变用人观念,要更加注重能力,先进行试用再给其定位从而消除专业歧视。

(四)转变就业观念并提升综合素质

1、转变观念,多面开花:以退为进,曲径通幽

一是大学生要转变视线,不要只盯着国家机关、大城市、大企业,而是要面向中小城市,中小企业,面向基层;二是转变自我定位,不要总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宁愿饿肚子,不能失面子,古语云:将欲进之,必先退之,要从最基层工作干起,我们不能认为大学生去车间普通工人的岗位是浪费人才,是专业不对口的表现,相反,要看成是对自身的更深层次的培养和锻炼。用人单位很多管理岗位,都是采用内升制度,都需要基层工作经验。如果一位大学生先在企业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人,然后来应聘某个适合大学生的岗位,而另一位大学生直接来应聘该岗位,企业会选哪一个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了。

2、掌握基础知识性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毕业生就业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包括大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外语、计算机及社会适应能力。而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一个人的思维、动手、语言表达等综合性能力,而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素质。

平时要多注重自己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实习的时候,要珍惜每次上讲台的机会,用心讲课且应该自觉地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善于与用人单位沟通,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王浩斌,王飞南.论思政专业发展困境及出路[J].吉首大学,2012,(10).

[2]叶松,张德义,霍新刚,朱光.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相关研究:以思政专业为例[J].河南师范大学,2012,(03).

篇5

一、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教师对初高中政治新课标研读力度不够、课程目标把握不准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把握初高中政治新课程的课程标准是搞好本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初高中学科课程标准有共性,也有区别:初中课程目标在设计上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践行与思考;高中课程目标则注重学生的思维、大胆质疑、求异、敢于争辩以及学生学法上的引领。初中思想品德侧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具备基本的法制观念等;高中思想政治则侧重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提高能力等。

2.由于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容量、知识深度、教学节奏的变化而形成的衔接问题。总体而言,高中学科的知识容量和难度都比初中大,这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而成为新高中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初中思想品德一节课的内容平均是1.5 页书左右,知识容量较小,难度小,因而教学节奏比较舒缓。而高中思想政治每节课知识容量翻倍,难度加大,知识加深,这要求在科学处理教学节奏的同时要深化知识,对教学节奏把握的要求明显提高。若把握不好易造成两难局面:讲快了,不深入,学生不懂;讲慢了讲透了,学生懂了,时间又不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3.由于初高中学生身心变化、学习习惯与学习方式不同等因素而形成的衔接问题。由于年龄特征和心理上的差异,初中生的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及学科素养还有许多不适应高中学习之处。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大多数初中生学习的被动,习惯较差:学生欠主动预习、主动做笔记、主动思考问题发表见解、主动更正作业试题。造成这种局面,除了学生身心特点因素外,还与政治教师在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方面的引导不够和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密切相关。

4.由于本学科在中、高考上的差异而形成的衔接问题。初中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的第一目标是完成初中阶段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在量上和质上要求都相对低些。而高中思想政治高考是国家级的选拔性考试,学科命题以能力立意为主,对学科教学的要求比前者高得多。

二、初高中政治教学衔接的对策

1.研读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掌握课程目标的基本要求,重构知识体系,提高教学效率。高中新课程目标是引领课堂教学的航标,如果目标不清,则必然会使课堂教学迷失方向,因而课程与教学目标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归宿,也是衡量教学效率(有效性)的核心标准。初高中新课程标准虽然在课程性质、基本理念等方面基本保持一致,但课程与教学目标相对独立,同样,与课程和教学目标对应的知识内容也相对独立。初高中政治学科教学衔接过程中教材内容的衔接方面没有严密的连续性,基本上是独立的知识体系。因此,在教学中务必向学生讲清学习的目标、内容和要求,如高一《经济生活》的第一堂课,建议不要马上讲授新课内容,而是先介绍全书的知识结构体系,总体学习目标、基本要求和学习的主要内容等,让学生从一开始就能明确所学的知识是什么,有何用,初步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且随着日后教学的推进基本上能逐步细化、完善甚至能重构知识结构体系。

2.处理好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的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如果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积累,能力的形成便如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可能形成综合能力。由于初、高中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在学习中有一个适应过程,同时,初高中教材在内容上又是相对独立的,在知识的衔接上存在空白,且高中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学生也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高中教师务必处理好高中学科知识深度、广度与教学节奏的关系。以高一政治新课程教学为例,在教学初期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忙于赶进度。如高一《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既是经济生活的入门和基础,又是全书的重点,学好这一单元对今后的学习影响重大,在教学中必须围绕“货币”、“价格”、“消费”三个核心概念讲清“商品与货币”、“外汇与汇率”、“价值与劳动生产率”、“价值与价格”、“价格与供求”等近十对重要关系,并以核心概念和诸多关系为基础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要讲好本单元,需切实做到“内联讲深讲清(深度)”、“外联讲活讲开(广度)”和“总体放缓(教学节奏)”。教学的起始只有扎实地抓好基础,才能构建起能力的“殿堂”。而从第二单元开始,相对而言知识深度、广度小一些,加上学生通过第一单元的扎实学习已“登堂”,教学节奏可以适当加快。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一、时代呼唤教育改革

21世纪国际各国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较量。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是提高民族素质的。而教育最重要的领域是教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民族素质的提高归根结底都要落实到教学上。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提高社会公民的素质、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上个世纪末开始美国、英国、日本等当今世界主要大国为适应新世纪新时代的发展都进行了课程改革。

为保障我国社会可持续的发展,指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国家从2004年开始实施初中新课程改革,海南、广东、山东、宁夏为首批实验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在于通过变革人才培养模式,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把脉时展潮流,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在这样的大改革中,广大政治教师应有清醒的认识、与时俱进的意识,勇于实践在拼闯中走出一条初中政治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道路来。

二、新课程下初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1、教学理念转变

传统教学中存在“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重认知教学轻情感、意志和价值观的培养”的问题。新课程改革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求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科教学特点,力争全方位地落实科学素养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但是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教师追求教学设计新颖,但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改变,仍然是在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一些教师只是注重学生一堂课下来对教材基本观点的接受,对学生有创意的想法置之不理,甚至对于学生有胜过教师的独到见解也不予以鼓励。面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有的教师回应“这道题就这么答,不能改了”,“教参”便成为问题的标准答案。足见在一些教师潜意识里依然关注的是教案,总希望学生沿着自己事先设定的思路回答问题,在自己事先安排好的空间开展“自主”活动,最后圆满地实现预定目标。岂不知,这种教学恰恰把学生的学习引入死胡同――为认同而学习,为标准答案而思考。这些看似正确、深刻、全面的标准答案,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我们的教师们做到了真正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吗?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不应仅停留在口号上。我想我们应该建立这样一种理念:注重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个性需要;培养科学素养,体现与人文的结合;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多样学习方式;注意学科渗透,改变学科本位观念;构建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我想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是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应是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吧。

2、教学方式、方法转变

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理念不转变,方式、方法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方法不转变,理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方法基本上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满四十五分钟,不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学习和消化时间,这种教学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从而失去学习政治的兴趣。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方法是与“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的应试教育理念相适应的。

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改革初中政治课教学方式和方法,而要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第一,教法和学法的开放性

教学中,实施教学方法的开放和学习方法的开放,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己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按之去进行探究活动,最终了解一些知识,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于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让大家一起讨论研究问题之所在,并从课本中寻找解决的办法。

第二,从教材的利用者到课堂教学的设计者

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当好一堂课的设计者,要学会挖掘素材。政治教师要结合政治新教材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社会及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现象或事例,尤其是要善于将当今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时政热点与书本中抽象的政治理论知识生动、形象地相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政治课感兴趣,接受所学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加深对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

第三、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

政治教师还要结合新课程的要求,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除常规方法外,我们还可以运用图画演示、幻灯、录音、录像等直观感知的教学法,把多媒体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充分利用到政治教学中去,此外参观法、实际演练法、研讨教学法及情感体验教学法都可以尝试。

第四、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 教学现状 存在问题

1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现状

初中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的计划,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具体行动。新课改对初中政治基础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由过去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由过去注重“双基”和“学科能力”目标落实,向既注重“双基”和“能力”的形成,也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发展转变。为全面实施初中政治课的素质教育,培养初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由注重教师对教材使用和教学方法选择,向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教学媒体的有效利用转变。在新课程条件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提高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文化科学知识素养,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素质的一个最基本的组成部分。

从新课改以来,在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1 课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现阶段我国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教学目标全面多元。初中政治课堂的教学目标不仅仅局限于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上,而且兼顾到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其次,教学目标具体靠实。制定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目标时,不再是贪大求多,而是抓细靠实。最后,教学目标分层要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存在,特别是在初中学校、一些班级这种差异还比较明显,教学的目标的要求不可能在同一个水准上,有的目标只能是基础好的同学能够达到,有的目标个别同学还要采取另外的措施,再作一些努力,才能够达到。

1.2 课堂教学结构新颖。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几十年教学一贯制的“满堂灌”教学法的模式被打破,政治课堂教学的结构更灵活、更富有创新精神、更有利于初中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首先,自主、探究、合作成为政治课堂学习的主流。在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根本的改变,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学的过程,成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合作学习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霸主,学生不再是分装知识的容器。其次,师生“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起来。新的课程,新的标准,新的课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出现在我们初中的政治课堂,使初中的政治课堂显得更有朝气,更有活力和魅力。

1.3 课堂教学手段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现代的政治课堂教学手段却有了很大的突破。首先,多媒体的广泛运用。这几年,初中学校注重了课堂教学硬件投入,教学设备设施大有改观。一批年轻的老师,已经熟练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机技术,课件的制作已基本接近专业水准。其次,设置情境增强情趣。情境教学法是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创造出来的,在国际国内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巧妙地设置情境,往往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1.4 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现在的初中政治课堂,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各学科的知识在融合、交叉和渗透。在政治学习中,有数理化,有历地生,有伦理学和社会学的内容,使初中的政治课堂教学内容更加的丰富了。

2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不断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改革中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教育思想,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新的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让自己教得快乐、生动,让学生学得愉快、轻松,让课堂更加高效。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初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较之过去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政治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2.1 政治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经过培训,初中政治教师们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念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但是在政治课教学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而且在操作层面上还存在很多的问题,要真正落实到位比较困难。所以部分初中政治老师说到做不到,想到做不到,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成了两张皮。

2.2 “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时有发生。少数的初中政治老师上课仍然是老观点、老方法、老套路,不愿意也舍不得放弃过去的东西,怀旧思想比较浓厚。因此,在一些初中的政治课堂上,老师传授知识的比重偏大,讲风过胜,学生学到的知识不灵活。

篇8

摘要:“二・四”分段六年制农村小学教师美术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院校顺应时展需要、面向农村小学教学所设立的一个全新的专业方向。本文对学生文化修养的结构层次及途径作了分析。在教育中应本着以美术文化为核心,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和涵养人文精神的建构原则,多渠道、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

关键词:课程设置;农村小学;文化修养;综合培养

根据湖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意见的通知》的文件指示,计划培养为全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湖南地区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于由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承担该项任务。

从培养目标上讲,本专业方向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有专长,具备农村小学教育专业知识,胜任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并能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农村小学教育工作者。从培养规格上讲,本专业方向要求毕业生具有扎实、宽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具有较为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为系统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在使学生接受全方位培养、能承担农村小学教育及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要特别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因此,该专业方向的美术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村小学教学的实际,符合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需要。

1文化修养构建的层次

围绕美术文化这个核心把与此相关的文化修养分为三个层次,即美术文化素养、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人文社会知识素养。而这三个层次是既分主次又相互相联系的。

1.1美术文化素养

美术是一种文化,它用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人的思想感情。对于以基础美术教学为职责的教师来说,首先要建构自身的美术文化。美术文化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美术学知识,即要认识并掌握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本质特性,作为造型艺术的特殊性在美术语言上的体现,如透视学、解剖学、构图学、色彩学等。美术语言是美术作品得以存在的基本形态,美术的其他种种价值都必须依附于这一基本形态才能体现,所以也被称为美术本体。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发现美术语言的特征和规律,较深入地理解美术的本质。美术包括不同的门类,如绘画、工艺、书法等,要掌握不同门类的基本常识及创作特点。中西美术有共同点也有许多差异,要掌握中西方绘画的不同特点,这些既是美术文化的基础,也体现着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的特殊性。二是美术史知识。中西美术经过人类社会的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美术作品。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美术时潮,涌现出无数著名的具有影响力的美术家,一部美术史就是人类美术文化的全部精英史,它构成了美术文化深厚的基础,也是美术文化的具体的视觉体现。因此,美术学和美术史论虽然不同于美术技能和具体的美术作品,但它们是关于美术的基本知识经验积累和对美术理性认识的结果,是美术学科有机的组成部分,也是核心部分。

1.2美术及艺术理论素养

美学作为一门人文学科,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种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范畴、审美理想等。艺术是美的最集中体现。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一方面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构建学生的审美心理结构,指导人从审美的高度创作和鉴赏美术作品。艺术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接受以及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规律研究。艺术理论的学习,对于学生掌握艺术本质及其艺术规律从而指导自我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鉴赏具有重要的作用。理论教育是一种理性的科学探究活动,旨在分析作品的社会文化、意识形态性质,阐释作品的审美价值、思想意义、艺术风格等。它的学术性、价值判断的倾向性、必须符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美学及艺术理论素养是学生文化修养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3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如果按学科来划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政治、伦理等,它们都是人类文化活动的具体体现。美术与这些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件美术作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和条件下诞生的,优秀的作品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无论中西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从与一般的物质生产性的制作技术混为一体的“技艺”向作为精神性生产的视觉文化的转换。在中国,唐宋以来由于众多文人介入美术创作,使得艺术创作的精神性特征得以强化,对文化修养的强调,凸显了中国绘画独有的文化内涵。在西方,在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被提升到与科学并立的精神生产的地位。要达到对艺术的真正了解,我们就必须懂得,艺术是人类文化的视觉呈现,一切艺术创作都具有强烈的精神性和积极的实践性。如果我们不否认艺术与其他文化形态的这种密切关联性,不否认艺术精神性特征的话,就应该将艺术放到与其他文化类型的关系中加以审视。而现代艺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科学意义上的哲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等有了一种更为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其他学科有了一种更为深入的融合。因此,艺术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部构架必须有人文学科的支撑,深厚的文化底蕴无论对于美术创作还是欣赏都是必须的。

2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手,加强大学生文化修养

实现学生文化修养的完整系统建构,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仅在于认识到建构什么样的文化修养体系,更在于如何建构的问题。

2.1调整课程结构,具体落实《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人才培养方案》

这一指导方案是根据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学方向提出的新的要求而制定的。“方案”把课程分为六个学习领域,加强了“美术理论与历史”、“美术与人文教育”两个领域,增设了“教育研究方法基础”、“ 教育法规学”、“ 小学美术教学论”等课程,基本上涵盖了我们上面所述的文化建构的三个层次。总体上看,“方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重在克服重技能,轻人文的弊端,丰富了课程的人文内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方案的实施对培养具有人文精神、较高文化修养的基础美术教师具有积极意义。

通识教育是一个柔性的课程体系,没有一个统一的程式化模式,应该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学校里面的课程可以横跨多个学科,学生也可以自由选择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这种弹性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明白自身的需求,加深自我的文化积累,对学生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的培养都大有益处。改革高校课程设置,减少专业化课程设置的数量,为学生学习业余知识提供充足的时间,有了充分的时间,有助于学生依靠传统的读书方式,提升自我修养。文化修养是靠每天的积累,积少成多,由小江汇聚成溪流。因而高校需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为学生课外学习提供更多时间空间。拥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积累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大有裨益。

2.2合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的人文课程

院校在学科门类上的设置比较齐全,文学、历史、政治、经济、哲学等学科皆有设置,这一方面为美术学习构建了一个特有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这些学科也是美术学习加强文化修养培养的课程资源。因而在加强美术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拓展其文化艺术视野方面,使美术专业学生广泛接触其他人文学科成为可能。合理利用这一课程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打破各专业的封闭状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选修其他系部的人文学科,实行学分制计入学生学分中。在这个资源共享和学科融合的平台上,建构学生的人文素养。

2.3开设人文学科的讲座

高水平的人文学术讲座既具有对某一问题研究的深度,又具有该学科的学术前沿性,对于学生了解某一人文学科的现状,涵养其人文素质,培养其对于人文学科的兴趣都有积极的作用。学院应尽可能地多为学生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开展学术讲座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是建构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增加文化类讲座和科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绝不仅仅是简单的依靠必修课和选修 课,还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角度进行。环境对于人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历史传统、学术风尚、管理风格、社团生活、景观布置、建筑特点等诸多要素。高校文化氛围的营造需要学校重视人文类活动的开办,科研项目的投入,名家讲座更是必不可少,用科研活动和名家思想来感染和熏陶学生。当然,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要学生自我的努力和吸收。书读的多少并不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只有学生根据所学的文化知识融会贯通,自我吸收和升华,才能化为自身的文化修养,内涵修养。

2.4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态度

人文学科的资源极为丰富。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大型画展等可视的历史文物、艺术作品外,图书馆有大量的人文学科书籍。在学生人文素质的建构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的作用,一方面培养他们良好的自学态度,另一方面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式,为他们开列书目,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探讨中了解其所学知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知识的受授都靠教学过程来完成,自学是最重要的途径,也是最为灵活有效的方式之一。

2.5文化修养类选修课,为学生加强文化修养拓宽渠道

部分高校对于文化类选修课的重视程度并不高,选修课数量不多,关于文化修养类的选修课更是屈指可数。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们选择选修课,最先考虑的是选修课是否容易通过,上课是否轻松等问题,其次才考虑选修课内容是否感兴趣,质量好不好。缩减专业课程设置,适当增加文化类选修课的数量,拓宽文化修养教育的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具有较大的帮助。另外,保障选修课的质量,提高审美层次,增加吸引力,也是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一大关键。

3结语

跟上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步伐及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农村小学美术教师除了应该具备本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有较为全面的综合文化素养及最基本的教学理论与探讨美术教育教学的自觉意识。只有解决了这些最为根本的问题,高师美术教育建构学生完整全面的文化修养,从而培养合格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目标才能得以保证和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 詹小平.普通师范院校培养高素质农村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一师学报,2005,5(2):3033.

[2] 陈黎明,田刚.从源头输送农村教师――免费定向培养客观上提高了农村教师队伍素质[J].瞪望,2007(7):24.

篇9

1 什么是人文素养

理解“人文素养”的含义,“人文”,是指“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素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其核心内容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这其实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德性”、“价值观”和“人生哲学”。由此可知,人文素养就是关心人的心性完善和成长,体现着以其发展为需要的情感与价值观等。我们的教育要体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人类长期积累的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理解、人文关怀的意识和能力,形成高尚的人文素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2 当前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全球化,社会信息网络化,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改变了世界的经济结构,也转变了人的思想观念。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步履艰难,已经适应不了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了,特别是现行的高考选拨人才制度,导致考试的功利性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作为培育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引领者、责任者——教师,本身也缺乏最基本的人文素养,从而严重阻碍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3 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3.1 从物理学发展史着手渗透人文素养。物理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献身精神对每个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有深远影响的。物理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科学家们为追求真理而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奋斗史,以科学家在创造伟大业绩中所表现的人格力量为榜样,确立为科学而奋斗,为真理而献身的崇高品德。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并补充介绍一些科学家获得成果的经历和过程,分析他们的经验和从中应吸取的教训,帮助学生解读科学家的人生观。

3.2 从物理教材、物理知识本身着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物理教材各章节的语言描述、精美图片、段与节的名称选择皆注重了感召力与趣味性。人教版八年级《物理》课本在第四章“物态变化”中这样写道:“初冬一夜之间,小城变成了冰清玉洁的银色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树枝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在阳光下,耀人眼目树上的枝条在风中摇曳,不时飘下点点冰晶,宛如晨雾漫卷……自然界中这样奇特的现象举不胜举,真可谓千姿百态。那么你知道物质存在哪几种状态,这些状态之间如何转化吗?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这形态各异的物质世界吧。”散文诗一般的语言清新流畅,使人充满遐想,体现了物理和文学的融合。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将“运动”在音乐和绘画中的表现展示出来,使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具有广阔性,而不仅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的“物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的层面上。这些人文资源在已审查通过的几个版本初中物理教材中都较传统教材有明显的变化。对此,广大教师要充分利用和挖掘。

3.3 从物理学科特点着手,在应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人文素养。物理学科是实验性和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的小实验,也可补充一些学生条件允许的小实验,养成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补充一些“生活中的物理”思考题,让学生形成将科学技术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意识,激起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养成对大自然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 新课程新理念 现代意识 开放意识 以学生发展为本 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的教育行为,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甚至间接影响国家未来和教育的性质与发展走势。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下应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观、课程观、教学观评价观、质量观、教育目标观等。这是适应新课改的先决条件。课程改革成功关键看教师,高中政治教师要在素质结构上优化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三大要素,这是适应新课改的根本。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是新课改的关键,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教学情境教学要贵在得法。新课改究竟要改什么?最为关键的是改革旧的课程理念,倡导新理念。更新观念,明确新课程新理念是课改的前提,教学方法和教师自身素质都与更新观念息息相关。

一、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全球意识开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高中生就是这样一个大背景上成长发展的年轻人,他们的思想必然会打下很深的时代烙印。经济全球化要求高中生培养全球意识和开放意识,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的思维方式,具备合作、交往等行为品质和行为习惯,发展自己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

高中政治还要教育学生更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培养学生学会辨别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自己的民族尊严。

高中政治新课程中既要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也要培养学生国家意识民族意织,适应全球化时代我国高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知识成为经济增长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我国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全球化的浪潮,过去注重纯知识的灌输和应试技巧与能力的培养必须扭转。今日的高中生学会把握世界发展的走向,要有国际胸怀。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下的现代意识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深刻影响,为此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生成长的重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施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

高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劳动者。人才,是未来的建设者,高中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以及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这就要求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具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弘扬民族精神,具有民主与法制意识,维护社会正义,具有社会责任感。

以上一、二部分综合起来表明:新课标确立了具有思想政治课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理念,即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高中政治新课标充分体现了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高中政治指导思想上,新课标强调要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并扩大课程性质空间范围等新理念。二是高中政治具体任务上,着眼于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高中政治新课程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基本观点教育。做到与时俱进,不可一味地灌输,在坚持基本观点教育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要求。

三、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全面而有个性下注意人文素养、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是普通高中政治课改的根本理念,以人为本要求高中政治新课程尊重高中生人生历程的发展需要,尊重高中生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高中生人性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都应体现人文关怀,体现选择性和多样性为每一个学生的有个性的成长发展服务。

高中政治新课程重视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等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以育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位高中生的整体发展,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提供具有拓展性和应用性的选修课程,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以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

本课程立足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能够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评价机制。

考评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水平和能力,考查他们思想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采用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

新课程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切出发,对自然问题、社会事件和人生问题,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成为有主见的人,以利于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高中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信息素养。

“教育是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着新人”,高中新课程改革是高中生作为人的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如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道德水平、身心健康状况、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个性发展等,培养高中生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具有强健的体魄、顽强的意志。

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

普通高中生面对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因此,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改革要比九年制义务课改更应多关注学生深层次的生活需要。促进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不是一种口号,而是一种根本的理念,它体现了教育民主化的趋势和要求,政治课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提供现实基础,关注每位学生的人生发展,引领每位高中生获得顺利通过人生十字路口的钥匙。高中政治新课程强调课程模块化、套餐化,大面积增设选修课程,要求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个人学习方案,正是这一基本理念的体现。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义务教育相衔接和普通高中的新发展,呼唤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理念

高中政治课只有能够满足和正确引导学生的合理需要,才能被学生接受,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和积极性。学生的需要是多维的、多层次的,当代高中生的发展需要是独特的:有求知求美的需要,形成良好个性和思想品德等发展完美自我方面的需要,政治课新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需要,更增强了针对性,提高了实效性。

新课程明确指出,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敞开学生选择的大门,在选择中形成学会选择,学会负责的思想,并为学生的课程选择提供多种机遇,促进学生全面、持续、终身发展。

高中政治与初中思品课和高校政治理论课相互衔接,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了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对应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高中政治新课程的重要内容。

本课程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表现。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五、新课标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性质,体现了夯实基础的理念

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个必修课“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侧重为学生进入大学深造打好基础,基础性知识一点也没有削弱,只是采取模块式的组合形态。六个选修课模块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经济学常识”、“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科学思维常识”、“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选修课安排侧重是保证高中政治学科基础性的前提下,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灵活性和多样性,尊重学生的差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增强规划人生的意识和提高自主择业的能力,改变了反课标的单一性升学深造和设计,进一步明确和强调了普通高中的多文化教育功能、任务,即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任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升学和就业”外,还应学会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学生自身等任务。

选修课是必修课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