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篇1

关键词:适应性教学设计问题导学多元评价

适应性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地说,适应性教学理念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将适应性教学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可以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人手,反复实践、反思与改进,探索适应性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应用适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等差异。然后通过对教材和资源安排的灵活性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四个环节是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一、通过“教学前诊断”,全面分析教学对象,初步渗透适应性教学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能力和情感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新学期伊始,可进行“教学前诊断”,精心设计诊断项目。

例如:(1)你对“政治课”的印象是怎样的。(2)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项政治课的教学活动。(3)请选择你最期望的政治课评价方式。(4)趣味大考场等等。通过学生广泛的参与,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期望。在掌握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些信息归类、分析后,总结出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及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在“诊断”中反应比较“特殊”的学生,仔细做好记录。

当然,要更充分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需求,还必须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反复“诊断”,进而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通过“问题导学”,实时调整教学目标设定,逐步落实适应性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教材与学生情况基础上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是适应性教学设计的真正体现。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前期“诊断结果”为基础,同时借助“问题导学”这一环节,以求真正制定出“适应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高一经济常识《投资理财》这一节课,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深则深,要浅则浅,教材本身没有过多具体展开。通过前期的“诊断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经济常识课外知识的掌握度差异较大,不适合“统一”目标。所以,就知识、能力目标而言,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1)掌握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2)能够解答生活中普通的“理财”问题。(3)对比分析多种投资理财品种。(4)能制定较为完善的理财计划。(5)具备较强的理财能力和理财意识。

但是,具体教学目标设定的比例与坡度究竟是多少?还必须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问题导学”这个比较有效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再诊断”。

这里所指的适应性教学之“问题导学”,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指导教师以最适应学生的方式设计教学。当然,这一环节的设置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因为它是适应性教学的深刻体现。首先,必须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应性。要按照学生总体的差异,或浅、或深,或广、或窄地设计问题,争取最大的覆盖面。其次,必须注意提问方式的适应性。由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差异,学生都会有善于回答的问题和不善于回答的问题。所以,可以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答题的方式,即在所给的题目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任意题目回答。

经过这样的“革新”,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由答题而产生的成就感显著增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有几个学生互相补充着回答,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无人问津。这就让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取向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们的“热情所在”、“盲区所在”。

“教学前诊断”加上“问题导学”的复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近乎“精确”。因此,可以迅速地对已经拟定的多层次教学目标进行再次调整和确认,以选择最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

三、通过本校、本学科“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构建,全面贯彻适应性教学

教学策略是关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的总和。“教无定法”,适应性教学也同样倡导实施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差异的教学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百变无常”。恰恰与此相反,贯彻适应性教学非常有必要根据本校、本学科学生的需求和差异,设计多种相对固定的、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不断磨合,形成真正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教学策略。

例如,某校政治学科针对多次“诊断”中发现的郊区学生掌握信息量较少、“质疑”能力较弱的普遍特点,确立了一种教学策略—“自学设问式”。具体流程是:展示或提供课内、课外大量信息,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寻找并发现问题。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归纳、点评。通过多次的试验与改进,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诧异、不解,发展到“习惯成自然”。他们“消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种教学策略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适应并接受的有效策略。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各校可以形成诸如“自学设问式”、“合作探究式”、“审美体验式”等既适应高中政治学科、又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策略作调整,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学策略耳熟能详,乐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

显然,这些在实践中发现差异与需求,继而确立推广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在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中真正贯彻了适应性教育。

四、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适应性教学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呢?以适应性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评价方式,评价必须打破单一的学科体系而指向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过评价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必须始终牢记: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每一个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反复的实践调整后,某校政治学科根据该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的课程评价内容包括:1.学识水平: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呈现。2.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时政演讲”的方式呈现。3.实践与探究能力:以“考察或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4.协作交流能力: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呈现。5.分析论述能力:以“政治小论文或小课题”的方式呈现。

当然,在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必然还存在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组合式”,即在评价内容中既有“必选项”也有“可选项”。除教师指定的“必选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它评价内容。这样的尝试虽然有时会使学生“避重就轻”,但是,它却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篇2

论文摘要:适应性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可以在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掌握学生学习需要和能力等差异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和资源安排的灵活性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

适应性教学是对中国传统的因材施教教学原则以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体地说,适应性教学理念要求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以及需求特点,动态地组织和呈现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内容信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采用变化的教学策略等。将适应性教学渗透到每一个学科,可以从教学设计这个环节人手,反复实践、反思与改进,探索适应性教学在教学设计中的渗透与应用。

应用适应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设计,必须首先充分掌握学生已有的基本知识结构、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能力等差异。然后通过对教材和资源安排的灵活性来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差异。众所周知,教学设计最基本的四个环节是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

一、通过“教学前诊断”,全面分析教学对象,初步渗透适应性教学

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能力和情感上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出适合于不同学习者的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和教学目标。新学期伊始,可进行“教学前诊断”,精心设计诊断项目。例如:(1)你对“政治课”的印象是怎样的。(2)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几项政治课的教学活动。(3)请选择你最期望的政治课评价方式。(4)趣味大考场等等。通过学生广泛的参与,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信息。可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态度,了解他们对课程的期望。在掌握学生学习基础和能力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这些信息归类、分析后,总结出学生普遍的认知水平及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对那些在“诊断”中反应比较“特殊”的学生,仔细做好记录。

当然,要更充分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差异和学习需求,还必须在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反复“诊断”,进而不断调整教学设计,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通过“问题导学”,实时调整教学目标设定。逐步落实适应性教学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能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研究教材与学生情况基础上的“三维目标”的整合与落实是适应性教学设计的真正体现。具体教学目标的确定,应以前期“诊断结果”为基础,同时借助“问题导学”这一环节,以求真正制定出“适应性”的教学目标。

例如:高一经济常识《投资理财》这一节课,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要深则深,要浅则浅,教材本身没有过多具体展开。通过前期的“诊断结果”发现,学生对于经济常识课外知识的掌握度差异较大,不适合“统一”目标。所以,就知识、能力目标而言,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层次:(i)掌握投资理财的基本知识。(2)能够解答生活中普通的“理财”问题。(3)对比分析多种投资理财品种。(4)能制定较为完善的理财计划。(5)具备较强的理财能力和理财意识。

但是,具体教学目标设定的比例与坡度究竟是多少?还必须了解学生在这方面知识与能力的差异。因此,可以利用“问题导学”这个比较有效的环节,通过这一环节进行“再诊断”。

这里所指的适应性教学之“问题导学”,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解答,指导教师有针对性地确定教学目标,指导教师以最适应学生的方式设计教学。当然,这一环节的设置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因为它是适应性教学的深刻体现。首先,必须注意问题设置的适应性。要按照学生总体的差异,或浅、或深,或广、或窄地设计问题,争取最大的覆盖面。其次,必须注意提问方式的适应性。由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等差异,学生都会有善于回答的问题和不善于回答的问题。所以,可以选择由学生“自主选择”答题的方式,即在所给的题目范围内自主地选择任意题目回答。

经过这样的“革新”,学生答题的积极性得以显著提升,由答题而产生的成就感显著增强。课堂上有时会出现一个问题有几个学生互相补充着回答,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无人问津。这就让教师捕捉到了学生的认知基础、情感取向等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现学生们的“热情所在”、“盲区所在”。

“教学前诊断”加上“问题导学”的复诊,教师对学生的了解近乎“精确”。因此,可以迅速地对已经拟定的多层次教学目标进行再次调整和确认,以选择最适合当前学生的教学目标,开展课堂教学。

三、通过本校、本学科“适应性教学策略”的构建,全面贯彻适应性教学

教学策略是关于实现教学目标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和手段等的总和。“教无定法”,适应性教学也同样倡导实施适合每位学生学习的需要和个性差异的教学策略。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百变无常”。恰恰与此相反,贯彻适应性教学非常有必要根据本校、本学科学生的需求和差异,设计多种相对固定的、适合其发展的教学策略。然后,通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不断磨合,形成真正适合当前学生发展的适应性教学策略。 例如,某校政治学科针对多次“诊断”中发现的郊区学生掌握信息量较少、“质疑”能力较弱的普遍特点,确立了一种教学策略—“自学设问式”。具体流程是:展示或提供课内、课外大量信息,要求学生自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寻找并发现问题。学生互相提出问题,互相解答,教师归纳、点评。通过多次的试验与改进,学生们从一开始的诧异、不解,发展到“习惯成自然”。他们“消化”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强,“提问”的质量也越来越高。这种教学策略逐渐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适应并接受的有效策略。

在不断的教学探索过程中,各校可以形成诸如“自学设问式”、“合作探究式”、“审美体验式”等既适应高中政治学科、又适应本校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教学实践中要坚持根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对教学策略作调整,使得学生对这些教学策略耳熟能详,乐意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显著提高。

显然,这些在实践中发现差异与需求,继而确立推广的教学策略,能够使教学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与教师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在课堂教学策略的制定中真正贯彻了适应性教育。

四、通过“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体现适应性教学

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作用呢?以适应性教学为指导的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以往的课堂评价方式,评价必须打破单一的学科体系而指向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注重通过评价产生激励效应,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本课程的学习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所以,教师在设计评价方式时,必须始终牢记:要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评价每一个学生,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反复的实践调整后,某校政治学科根据该校学生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的课程评价内容包括:1.学识水平:以传统的“考试”方式呈现。2.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以“时政演讲”的方式呈现。3.实践与探究能力:以“考察或调查报告”的方式呈现。4.协作交流能力: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呈现。5.分析论述能力:以“政治小论文或小课题”的方式呈现。

当然,在学生群体性特征的基础上,学生之间必然还存在着诸多的个体差异。因此,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组合式”,即在评价内容中既有“必选项”也有“可选项”。除教师指定的“必选项”以外,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其它评价内容。这样的尝试虽然有时会使学生“避重就轻”,但是,它却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性,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

篇3

关键词:高中政治;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1-187-0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政治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急需探索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新方法。

一、优化教学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是教师上好一堂课的重要保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课堂教学时间,对课前教学设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优秀的教学设计为基础,以至于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受益不深。因此,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优化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建立以单元为单位进行教学设计的思路,认真对待和加强根据课标要求设计课时教案,重视每课时学生学习活动和师生互动的设计。在这一过程中对高中思想政治实验教材进行删减、补充、延伸,合理重组教学内容;注重使用当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成果充实教材内容,更新教学案例和素材,体现时代性;将重要概念、原理、观点等结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已有经验紧密联系和有效地融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知识。一个成功的政治教师首先要具备把握教材思路的能力,只有这样在教学中才会讲解的有条有序,才能把握住教学的重难点,才能使学生理清学习思路。

二、在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意义重大,它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力量,是最具号召力的旗帜,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紧密相关,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休戚相关。正如党的十六中全会指出:“在当今中国,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此,首先,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强意识,要形成同仇敌忾的凝聚力。其次,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面对复杂的国内国外形势,务必增强我们的民族忧患意识,要时刻做到居安思危,并把这种意识化为报效祖国的动力。第三,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提高抵御西方文化殖民渗透的能力。高中政治课本中有许多适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的素材,作为一位政治教师,要积极探索,极力挖掘爱国题材,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爱国意识。

三、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至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并且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导致教学质量较低。所以,为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彻底克服教者“包办代替”、学者“生吞活剥”的现象,应以启发式讲授法为主,灵活穿插使用其他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如讨论法、问答法、读书法和自教自讲法等。同时,也可以积极运用教具及现代媒体演示法,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另外,教师也可以适当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充实课堂的内容。如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明辨是非、激励情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对所学理论的认识。

四、理论联系实际

篇4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学生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跃,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最后,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开阔视野,激发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2.转变教学观念,确定教学目标

高中政治教师重要的是要认真研究学习、准确把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的分类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由于高中思想课程的教学参考资料不一,学生评价方案和高考制度等相关配套方案尚不太明朗,处在新课程第一线的高中政治教师比较迷茫和彷徨。究竟应该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评价学生?高考怎么考?……都是教师们密切关注和重视的热点问题。在这些问题还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很多教师依然按照以往的做法,以知识为中心,以高考为目标,这就使得新课程的实施依旧处于换汤不换的状态。因此,当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最紧迫的任务应该是教师切实转变观念,确定好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3.落实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部分和选修部分,必修部分是规定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它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为主题而设置了三个模块,而且以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了生活与哲学这一模块。这四个模块分别地而且很好地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新课程还增加了文化、法律、伦理道德、科学思维、科学社会主义等内容。面对新课程,一些教师仍“旧情难忘”,热衷于把新旧课程对比,甚至把旧课程作为教学参考书。这些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有意识地对学生着力介绍新旧课程中有关观点的异同,而且将新课程中没有的知识点补充进来。这是一种很不好的现象,这样不但导致学生学习上的混乱,而且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恰当运用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把基本观点、原理融入新的教材体系中。

4.优化教学设计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系统方法对思想政治学科教学各要素、环节进行分析、描述、规划,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活动制订具体可行的程序或方案的过程。教学理论、系统理论和传播理论是本学科教学设计的主要依据。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理论认为,协调知识性与教育性的关系、突出思想观点教育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的重要特征,这种认识当然就要成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设计的基本准则。在教学设计中,在引导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基础上,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学科知识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真正提高思想认识,为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教学过程,而且这些要素之间不同的联系和作用方式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既然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是一个系统,那么对教学进行设计当然要遵循系统科学的原理,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各个因素发挥作用的有效时机和条件,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发挥教学系统的整体功能,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说,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教学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也是一个信息的双向传播过程,包括信息从教师或媒体传播到学生和信息从学生传播到教师两个方向,而且信息在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传播理论应该是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之一,传播理论中有关信息通道、信息结构、信息数量等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设计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篇5

关键词:微课;思想政治;运用;策略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新局势下,信息技术也随之发生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基于此,信息化时代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技术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都受到人们的青睐,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微课教学就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微课的主要特点就是简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观辨别能力,而且还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使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笔者对于微课教学有着独特的见解,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微课在政治教学中有哪些作用,同时也希望各位同仁提出宝贵意见。

一、以学生为本开展微课教学

从教育部门出台的新课标来看,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是面向每一位学生而进行的,教育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阳光快乐地成长,把每一位学生都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公民。所以,当老师对政治微课进行备课时,老师要把握好政治课的重心,切实落实好学生的主要需求,定期对每一位学生的思想认识及每位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在微课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思维创造性,从而使每一位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

二、优化微课课程设计

微课的课程设计可以由两部分组成:第一,做好教学设计。其主要是有关本节课的网络视频资料、本节课的练习题、课后学生的掌握程度、本节课的反思及老师课后的总结等。只要能完成这几个部分的设计,这节课才会变得有价值。基于此,这样的教学设计思路也就能形成一节高效的政治微课。第二,依据其课程本身的特点,当进行课程设计及微课设计时就可以引入别具一格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结合课程的特点还可以选择一些不同的思考题、课外素材等,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以“维护国家利益”这一知识点来讲,要对学生情感体验课程进行设计,在微课设计时就可以融入一些模拟情节,学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当一些角色从而身临其境,还可以扮演不同国家的工作者,从而感受维护国家尊严的重要性,借助微课学生就可以真真切切感受到维护国家利益的价值,这样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

三、微课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现在的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上出现了形形的微课。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课,老师要结合教学思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微课进行系统设计。绝对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比如,在对“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设计微课时,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物质与意识、运动与静止、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三对关系是高中思想政治《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最基本的知识,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及思维创造能力,内容里面还有许多分支,相关的知识学生也很难理解,若是微课只讲述一个知识点,那么这将会颠覆以往的知识框架。所以老师制作这样的微课时要认真负责。

总而言之,高中政治教学工作因为微课而发生了重大改革,微课在政治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微课以自身简短而精髓的特点受到许多学生喜爱,微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以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深深吸引着学生,基于此微课还可以为学生模拟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场景,让学生从实践角度去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老师之间可以互相分享微课,从而也可以互相交流微课的经验。所以说微课的产生是非常有意义的,可以促进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设计;人力资源

一、教师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1.学校要重视、创造条件开发教师资源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要有效地开发教师资源,就应该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提高教师的能动性。首先要改变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要采用多种方式评价教师,要鼓励教师依据自己的能力开发校内外和信息化资源,在思想上和制度上给教师松绑,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动手开发教师资源。关心,适应教师的社会性。教师作为社会的人,必然有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求,学校领导者只有真心实意地理解、尊重教师,使教师的需要获得满足,为教师提供一切可能的学习机会和展示学习成果的平台,鼓励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从生活上细致入微地关心教师;学校领导要注重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学校的决策注重听取教师的意见。在学校管理当中,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注意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主动关心教师的健康和生活、充分重视教师的活动需求等,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位教师,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最好的自我。营造环境,发掘教师的创造性。学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必须依靠教师,尤其是要挖掘和开发教师身上所蕴藏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因此要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把教师内在的巨大能量激发和释放出来,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自动地发挥其主体精神,创造性的从事教书育人工作。

2.教师自身要努力开发教师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基础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 教师要不断学习,多看一些关于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理论书籍,多参加培训,多听名师讲课,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中心的课程观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平等原则,尊重每一个学生;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思想中解脱出来,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教师要以身作则,提高人格魅力。政治教师的人格、思想观念、言行举止、业务水平、学识、经验经历等等,都是思想政治课的宝贵课程资源,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效果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学生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1.课前精心策划,促进资源生成

对学生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是建立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基础之上的,正如老话所讲,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教师只有具有学生资源开发意识,在平时不断丰富提高自己,并在课前进行精心预测,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合理利用学生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资源能否有效地生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弹性。只有开放性的教学设计,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融入到教学中来。

2.课中学生资源的开发

首先,创建宽松的教学环境。传统课堂中沉闷、死板的教学环境往往使学生无精打采、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可言,只有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能彻底放松自己,任思想遨游,生成更为丰富的资源。其次,营造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课堂教学得以动态生成的形式要件。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课堂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而是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师生、生生、生本积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精心确立科学的教学模式。科学的教学模式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思考和探究,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吸取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采用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思想认识

1.新课标下如何利用教材

新课标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政治(品德)形成的规律,又把党和国家的要求与学生的心的需要有机地统一起来,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教师应首先明确新课标的目标和教材的指导内容。高中政治课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政治课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政治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学习策略,高中政治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政治学习过程与方法。高中政治课程的总目标位教材编写提出了具体的指导,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材的编写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鼓励探究式学习方式,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学习策略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运用,注重过程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明确新课标的目标和教材的指导思想后,教师就要熟悉、研究教材,然后灵活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2.创造性开发利用教材

能否创造性开发利用政治教材,是衡量一名政治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重要标志。一方面,新课程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上,突出了一种开放的理念。即打破原来把教科书当圣旨,按照教科书的顺序、内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这给教师带来的自主开发教育资源的空间。另一方面,尽管高中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却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新教材的最大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法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开放性,这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挑战也是不言而喻的。能否创造性地使用、呈现教材是一个优秀的政治老师应具有的基本素质,也是教师角色转变的基本标志。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吴文胜,董亦君.有效利用学生课程资源的问题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认知与解读

1.核心素养概念形成追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核心素养也积极响应时代要求应运而生。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核心素养都成为教育界的高频热词。追根溯源,国际上最早提出核心素养这个概念是于1997年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启动“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项目,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后来各各国家也在争先恐后地投入到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比如:加拿大将核心素养列为学生毕业中必要的学习成绩。澳大利亚也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同时将各项能力融入到课程学习中去。2.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解读。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既有总目标需要完成,又有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所以要想让这些目标充分落实就需要与核心素养的完美结合。经查阅相关资料显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大致包含四方面的内容:“理性精神、政治认同、公共参与、法治意识”。(1)政治认同。是指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涵义是指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对所建立的社会阶级、社会制度、政治权力公民的认可与接纳,并且在规范的前提下自觉约束自身的行为。(2)公共参与。所谓公共参与是指在社会各方面中,人们对经济、文化、政治的关注。所以公共参与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旨在推动学生能够以积极的立场来参与社会生活,如在政治方面,依法行使选举权、建议权和监督权,积极参加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提升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3)法治意识。笔者认为,法治意识是社会实践中人们逐渐探索的有关法的知识、想法、态度,反映出人们对法律的全面认识水平以及自觉地遵守法律的行为。(4)理性精神。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中的理性精神,主要是在当前纷乱复杂的社会时,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考问题,进而做出理判断和价值选择,面对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时,应有辩证思考、根据事实、与时俱进。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要求

1.课堂教学目标确立精准化——聚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把核心素养应用到学生身上需要制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以核心素养为辅助的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增强三维目标的作用,让每一堂课的每一环节都是为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努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教学要求就是把宏观的课程标准变成具体可实践的教学目标,进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核心素养这些上位概念就会在三维的教学目标中得到落实。但是每一节课所传授的教学内容不同,因此要根据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灵活地制定目标。2.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最优——发展核心素养。随着教学中多媒体的广泛运用,可供我们选择的教学的方法越来越多。虽然我们有了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要根据教师特点、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首先,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学观就由知识向能力素养转变,学生观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不仅要重视学习知识还要注重能力的提高,那么教师选择方法的目标在于学生的能力发展品质素养的提升,比如:讲授法的基础上选择合作探究法。其次,教学方法选择针对性与灵活性统一。由于每一节课的都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要把握方法的针对性。如果长期的重复一种教学方法,师生就会产生疲劳感。所以要有灵活性。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对思想政治教师的要求

1.教师深度剖析教材中包含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内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丰富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教材共四册书,每一册书都有自己的体系建构。因此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包含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把它列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发展核心素养。比如必修一《经济生活》看似是一些经济常识但是包含很多“政治认同”的因素。学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时让学生认识到这种现象是一方面,更重要让学生增加政治认同,产生一种归属。这就需要一线教师在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深度剖析教材,利用学科知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2.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在课堂参与中生成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是能力的提升、品质的培养。只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现实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让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在学生身上起作用。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局限性,就需要在导入新课的基础上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之中。“政治认同”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是强行的灌输,而是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发自内心的认可。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既需要教师深入研究“核心素养”、“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相关理论,又需要教师刻苦钻研教材,剖析教材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因素。所以需要教师课堂教学中把理论应用到实践活动中。但是由于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状况存在差异,基于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还需不断完善。

作者:许欣然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篇8

【关键词】高中政治;情感教学

一、情感教学的定义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注重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的、生动的、具体的情境,加入感彩,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掌握教学内容的同时,获得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从这一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提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投入,还能缩短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

二、情感教学的价值

1.情感教学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会成为一种情感的内在驱动力,推动学生的道德判断力的发展。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可以借助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进而演变为一种深层次的理论认识。由此可见,情感教学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2.教育改革倡导情感教学。

新课改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并把它们列为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每一个学科都必须致力于培养具有丰富情感的人,特别是思想政治学科,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更要注重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丰富情感、积极态度和科学人生观的人。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渗透到思想政治学科中时,它们就会成为这一学科课程教学的根基。在新课改中,教学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学生展开认识的过程,更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就体现出了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把新知识注入到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情感体系中去,而不是为了机械地记忆。当学生对知识有了热情和感情后,就会形成思想道德信仰。情感不但能够启发、激励、维持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促进学生思想、信仰、道德和世界观的形成。

3.思想政治学科需要情感教学。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仍然处于“说教式”教学阶段,教师还是通过照搬生硬的大道理来教育学生,而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被动地接受知识。“说教式”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师缺乏情感。因为思想政治学科属于德育学科,它旨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而不只是为了传授知识。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少有思想政治学科教师能够做到这一点。要想做到寓情于教,教师就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认知因素,全面重视情感因素,努力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改进教学环节。建立情感目标是寓情于教的首要条件,可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却是“重说教、轻情感”。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在教学时,要把“说教式”教学模式转变为“情感式”教学模式,多用真实情感,少用空洞理论进行说教。

三、情感教学的方法

1.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建立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指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的价值观、兴趣、意志等心理情感发生改变。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教师,我们要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努力建立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的建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构建情感目标的层次。情感目标的层次包括接受和反应。接受是指教学活动引起的学生情感变化,它是学生在自主观察、发现和师生沟通的过程中获得的。反应是指学生在道德或知识的共鸣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它是学生通过情感体验获得的积极态度。正是因为这些层次,情感目标才能成为寓情于教的首要条件。

(2)构建情感目标的内容。情感目标的内容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学习情感、人生价值感。道德感是指个人对社会、对群体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情感或态度。理智感是人在评价认识活动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成就感、自豪感等。美感是人感受客观事物美的特征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如满足、肯定、愉悦等。学习情感是指学生学习的动机、态度等。人生价值感是指人所具有的积极人生态度和良好品格。

2.创设学习情境,引发学生学习情感。

任何一种教育和教学过程都是在特定的情感中发生和发展的,如学生听课的情绪可以影响教师授课的质量。因此,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以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情感。政治教师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途径有:

(1)利用生动形象的案例创设情境。政治学科中的许多理论知识和我们日常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如果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列举身边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就会很容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丰富的插图创设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准备一些丰富多彩的插图,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因为插图具有直观性,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通过举行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由于课外活动不受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束缚,所以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原有的特长,还有利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3.寓教于乐,追求情知交融的教学过程。

思想政治教师要充分地发挥情感教学的推动作用,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为学生的智力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从而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出情知交融、师生交汇的局面。具体来说,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平易亲人,语言幽默。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教师的恐惧心理,拉近师生关系;教师幽默的语言和风趣话语能够激发学生听课的热情。

(2)因堇导,巧妙点拨。教学不仅是一种复杂的生产劳动,还是一门艺术。政治教师要能及时地捕捉时机,灵活又有分寸地因势利导,这样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

篇9

[关键词] 乡土资源 高中 政治教学 应用 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5)34 0055

乡土资源是我们出生并成长的环境中所有的地域特色,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等。河洛地区主要是以中原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文明核心发祥地,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摇篮文化,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下面以河洛文化为例,将对乡土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乡土资源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

(一)结合时代的发展

高中政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并融入社会,以此来体会社会中的不同价值。乡土资源是为政治教学服务的,是教材的有效延展,对此教师应注意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喧宾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把握好乡土资源的时代性特征,将政治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观点等融入教学案例中,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二)结合学生兴趣爱好

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教师应正确把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到合适的教学方式,保证教学效果的提升。高中政治教学中,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素材,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生活经验调动起来,以此来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实现知识结构的重新构建。

(三)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对教学手段、教学设计等方面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利用乡土资源来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利用区域性差异和个体差异来将教学变得富有层次,从多个方面满足教学实际需求。

好的教学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同时也将有效地带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地关注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需要,利用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符合的一些教学资源来引导学生尽快投入学习。例如在进行“文化创新途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解密河洛文化》《天地洛阳》等纪录片,并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河洛文化创新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再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文化创新、文化继承等的重要途径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乡土资源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时效性原则

我国的高中政治教材从新课程实施以来已经修订了很多次,这充分体现出了教学的时效性特点。如果教师只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教学,或者利用一些已经过时的乡土资源来进行教学,那么势必会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很难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遵守时效性原则,尽量选取当地文化中比较新颖的内容,以此来弥补教材中的缺失,提高课堂活力。

(二)通俗性原则

利用的乡土资源应通俗易懂,如果教师所使用的案例理论性过强,将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的社会阅历不足,认识比较单一,很难理解理论性太强的内容,教师应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例如在讲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洛阳当地回族聚居区――廛河区来进行引导教学。让少数民族的学生谈谈自己民族是怎样生活的,或者唱一唱少数民族的歌曲。这种课堂教学形式比理论教学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同时也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三)德育性原则

篇10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困惑;意境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挑战与机遇

(一)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阵痛”

1.新高考改革之惑

改革,是改变、变革之意,常指改变旧制度、旧事物。浙江高考改革已拉开序幕,三门必考科目加三门选考科目的高考新模式,无疑是一项重大变革,在打破传统文理分科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自主选择权。但对于早已习惯在分数的统领下,被动接受学校和学科选择的学生和教师而言,则充满了疑惑与困惑。

(1)学生的疑惑

对于刚步入高中阶段学习的学生,面对新的高考模式,他们既有迎接挑战的兴奋,又有面对挑战的困惑。为此,笔者做了一个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主要内容是关于新高考改革及政治学科的教学。

调查卷的部分内容如下:

在接受问卷调查的204名学生中,有明确未来职业选择和规划的仅有67人,而从他们的意愿出发,都希望接受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培训。在“是否会选择政治学科作为选考科目”一栏中,有82名学生选择了“会”,还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没想好”,甚至有学生课后直言困惑,无论是对职业规划、选考科目还是政治学科本身都感觉不知该如何取舍。这样的调查结果既说明当前对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匮乏与缺失,也显示出习惯于被动应付考试,缺乏主动选择权的高中学生,在面对新高考改革时,所表现的迷茫以及对高中政治课程定位的疑惑。

(2)教师的困惑

在新课程改革继续深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政治教师已经意识到“改变”以及生活化元素运用的重要性。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设计的呈现、教学内容的展示、教学过程的衔接,还是教学评价的反思,都融入了创新特色和时代特点。

与此同时,在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随着学生自主选择的增强,新的困惑也开始产生。譬如,培养学生政治学科兴趣与引导学生选考政治学科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如果有,那么,该如何平衡作为高考选考的政治学科和作为学考的政治课程之间的关系?崔允t教授把好课标准归纳为十二个字“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而新高考改革是否会给部分学生造成误导,使他们轻视政治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在这种情况下又该如何弥补并衔接好教学内容与课后练习的脱节?在选考科目与大学志愿填报日益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识与学习是否会更趋功利化色彩?在新高考多元化选择的驱动下,政治教学高效课堂改革在实践中是否依旧举步维艰?

2.政治教学的现实之痛

高中政治学科应该是一门兼具时代感、实效性和主动性的课程,是一门学生参与度高、素材现实性强的课程。在新课程改革积极推进的这几年,原本“一言堂”,老师满堂灌的授课方式有所改观,以导助学、先学后教、“情境”课堂、教学生活化等创造性模式层出不穷。换言之,高中政治学科应该是一门育人至上的学科。但遗憾的是,在现实操作过程中,“唯分至上”的观念仍然流行,尤其表现在高考重压之下,无论是学校的考评、学生的意识,还是家长的评价,都将考试分数的多少作为老师授课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为追求分数,将本该生活化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埋头背诵和练习的“练兵场”。另一方面,有部分老师为赶课程进度,在讲解完课后练习的同时,将新课内容草草带过,匆匆收场,既没有讲解教学重点,难点也未突破,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以然。这种片面追求分数和赶进度的现象在现实课堂中并不罕见。

(二)新高考改革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憧憬”

1.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并提升,学生参与政治课程的热情与兴趣日益浓厚

经过多年的新课程改革,无论是教学观念,还是课堂设计,都呈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趋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实际课堂演练的过程中,为赶教学进度,完成教学目标,落实重难点,教师仍然把控着课堂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而学生只是课堂教学的“倾听者”。即使是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设计,也往往充斥着浮夸、嘈杂的讨论氛围或与课堂内容不相融的、完全“形式化”的情境设置。

新高考改革强化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与需求选择自己喜欢或擅长的科目。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将会对习惯于控制课堂主导权的老师以引导,促使他们更多地关注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将课堂内容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将课堂设计与学生主体相融合,将课堂效果与学生反馈相结合,从而打造真正高效的政治课堂教学模式。

2.学校的考核不再“唯分论英雄”,教师的课堂自主性更强

新高考改革打破了文理分科的高考模式,探索促进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成长的高考模式。这将促使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不再纯粹用分数来衡量,而是趋向于构建更科学、更人性化的考评体系来考核教师的教学成果。

在全新的考评体系中,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评价反馈所占的比重将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执行情况在这一考评体系中也将有更全面的展现。新的教师考评体系的构建与执行,必将调动政治教师的教学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推动新课程改革在高中政治课堂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探索

(一)“转识成智”的落实

“转识成智”,顾名思义是指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蔡春老师在著作中曾提到“识知”的概念。他将“获得知识”概括为“识知”,认为教育必须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情境化,将学生被动、机械接受的“惰性知识”转变为主动、自觉接受的“活性知识”,并加以灵活运用。教育要从知识范型转向智慧范型,而高中政治教学也应该体现智慧的精髓。

1.教师是智慧课堂的“引导者”

关于智慧的定义,众说纷纭,笔者搜索了一下,大概有如下的解释:智慧是一种高级的综合能力,包含有感知、知识、记忆、理解、联想、情感、逻辑、辨别、计算、分析、判断、文化、中庸、包容、决定等多种能力。智慧让人可以深刻地理解人、事、物、社会、宇宙、现状、过去、将来,拥有思考、分析、探求真理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政治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课堂“主导者”正逐步向智慧课堂的“引导者”转变。

笔者在上《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和保险》一课时,恰巧碰到央行宣布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于是在周一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模拟实景演练”的环节。课堂上,我先让学生根据央行下调银行存贷款利率这一信息,预测当天股票市场的走向,然后进行四人小组的股票操盘模拟演练。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最新的时事素材,将课堂情境化、生活化,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热情,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由此可见,在智慧课堂的范畴中,教师只是问题提出与问题探究的引导者,是引领和督促学生“活化知识”的智者。

2.学生是智慧课堂的“践行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高中阶段是学生自我个性高度发展,并趋于成熟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对社会充满好奇与警觉。随着他们文化知识的增长和生活阅历的增加,自我意识和个性化发展的要求更为强烈。伴随新高考改革的推进以及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高中学生将不满足于定位在课堂教学的被动接纳者。尤其作为一门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的课程,学生显然更愿意在课堂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倡导属于自己的观点,迸发更具自我和时代特征的精神火花。

(二)“由智化境”的提升

1.情境的创设

人的思想意境的提升离不开特定的物质情境。高中生自我意识的表现欲较强,自我能力的扩张要求也更为强烈,而自我意识的发展必定来自于对一定信息的获取、判断和分析。在知识爆炸式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从网络、电视等公共传媒中获得海量的信息元素。但是,因为缺乏实践的经验和对社会的体验,高中学生往往不能作出全面的分析和判断。长期以来形成的“象牙塔”的封闭式学习培养模式,也导致整天沉溺于题海战术的学生缺少直面社会的锻炼机会。在这种情况下,高中政治课堂就成为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直面社会的最佳教学平台。

2.意境的渲染

“意境”一般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而高中政治课堂中的“意境”则表现为价值领悟力的进一步提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主动参与非常重要。在教师的情境创设的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与判断,与此同时,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反思,逐步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并在反思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境界的升华

政治课堂教学的“境界的升华”,是指学生由自发的学习动机转为自觉的学习要求。即通过情境的创设与意境的渲染,使学生从为考试分数而学习政治课程,逐渐转变成为实现自我提升而参与政治课堂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三、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的应对

(一)以“不变”应“万变”

当新高考改革拉开帷幕的时候,有人不禁大喊“狼来了”,更有人担心高中政治课将以选修拓展课为主,政治必修内容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笔者认为:以“不变”应“万变”是最好的解决之道。这里的“不变”是新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不变。无论高考政策如何变化,思想政治学科的育人主旨是不会变的,因此继续政治高效课堂改革的探索是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必然。

(二)借力发力,破茧成蝶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实效性都很强的课程,注定它在新高考背景下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新课程改革加大了选修课的分量,而兼具社会性和时代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选修课的开设和拓展上更有学科优势。借着高考改革的春风,相信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必将有一番新的作为。

参考文献:

[1]杨志敏.生活逻辑与主题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理念与实践[M].北京:解放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