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食品市场现状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进口食品市场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进口食品市场现状

篇1

论文摘要:近几年来,进口食品专营店纷纷踏入中国内地市场,世界各地的食品,凭着包装精美、滋味曼妙无比,悄然来到中国并受到中国消费者的青睐。俗话说“一招鲜,吃遍天”,这一新兴的行业必将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了休闲食品的中国市场,阐述了进口休闲食品行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本行业的发展前景。

1 引言

1.1 选题的意义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传统休闲食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进口食品逐渐融入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近年来,进口休闲食品在中国内地迅速发展,加盟连锁店也遍地开花。所以,我想借本文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

1.2 研究的方法

本文主要围绕两方面展开,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别分析了休闲食品的中国市场,阐述了进口休闲食品行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并展望了本行业的发展前景。

本文引用美国食品 工业 协会等机构及各专家的分析预测,结合理论证实了进口休闲食品在我国内陆的良好发展态势。

1.3 文章框架

本文第一部分对中国休闲食品市场作了简要概括,证实了中国有着巨大的零食市场。接着第二部分阐述了进口休闲食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现状,并基于此现状及第一部分的分析预计了此行业的发展前景。全文紧密联系,步步深入。

1.4 创新、不足之处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中国的进口休闲食品市场着手,分析了此市场现状,并展望了此市场前景。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时间有限,没有更深入分析,分析预测仅限于理论。

2 文献综述

国家 统计 局发言人指出:自2005年以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结构出现整体升级的明显趋势。

3 经验分析

犹太人说:“赚女人和孩子的钱”。有关 调查 也显示,女人和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进口食品的目标消费者是“女人+孩子”,女人和孩子的钱一起赚。难怪成为中国市场上炙手可热的行业。

近几年许多进口零食进入中国市场,并且深受百姓喜爱,进口零食、进口休闲食品专卖店成为国内的新兴行业,吃零食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种时尚潮流,零食专卖店也越来越火爆。

3.1 休闲食品的中国市场分析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品美味,享生活”的悠闲生活姿态,中国的老百姓非常浪漫且富有生活情趣,他们把休闲食品爱称为“零食”,于是,干巴的“休闲食品”就立即显得鲜活可爱起来。由此可见,凭着老百姓对零食的喜爱,“零食”在中国的地位也早已经是根深蒂固的了。

吃零食,是小孩的天性。哪个小孩不爱吃小食品?吃零食,也是女性的至爱,女性的办公桌上、电脑旁总离不开零食。而且科学上认为老年人,学龄儿童。怀孕妇女某些病人,首先是糖尿病患者吃一些零食对身体很有好处。如今提倡的风靡全球的少吃多餐理论让中国人,尤其是年轻女性对休闲食品更是追捧。

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吃零食也越来越讲究营养,不再只图解馋, 经济 的腾飞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零食的需求也从以往的不注意包装质量,口味喜爱香甜、偏油腻等不利于身体健康的食品,转变为外表包装质量较好,营养丰富、口味清淡等的对身体有益的健康食品。

相关食品行业人士也认为,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休闲食品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食品。但是中国人民是需要新鲜感的,而国内休闲食品多年来种类单一,这就给口味独特、价格适中的进口休闲食品以可乘之机。

在这个个性的年代,追求个性、追求与众不同是人们普遍的消费 心理 。但是国内的各种休闲食品已经没有多少新意,无论是包装、口味、品质等都略逊国外一筹,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吃的要有个性”的时代,进口休闲食品凭着其健康营养、物美价廉、美味可口的特点及优势俘获了男女老少的心。

在欧美国家,有97%的人经常消费休闲食品,这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尤其是以低油和以水果蔬菜为原料的休闲食品备受青睐,休闲食品正趋向健康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在我国,进口休闲食品备受青睐也主要是因为进口休闲食品的健康时尚、包装精致、口味独特、工艺考究而备受欢迎。

休闲食品市场如此之大,但至今中国内地没有一家形成规模及影响力的进口食品专卖的品牌企业,中国进口食品专卖必然成为未来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黄金行业。

进口零食店之所以能在中国迅速发展起来,主要是因为进口零食已经得到收入可观的白领的支持。据了解,来这些进口零食店的消费者,95%是女性,“而剩余5%的男性,也是为女性和儿童来买零食。”

据店主们反映,这些小零食受到白领和学生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它们特别的创意和具有异域风情的味道。据了解国内进口食品主要有三类消费群:一类是接受新生事物较强的时尚年青人。比如说有的学生为了品尝那瓶售价15元的矿泉水每人掏几元钱集体购买。第二类则是真正的实力消费群。一般而言,购买这些进品食品的至少是月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他们对生活高质量的追求和本身的高收入,才可能有这种消费需求。第三大类消费群就是外国朋友,因为进口食品更贴近自己国家的口味而购买。另外,值得特别提出的一点是中国自古以来讲究礼尚往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为如此“礼品 经济 ”在中国一直高速增长,长盛不衰。进口食品无论在包装、口味、品种、档次等各个方面都堪称送礼佳品。走亲访友时送进口食品绝对是一种品位和身份的象征,情人节时送极具诱惑力的进口巧克力,体现出一种时尚、潮流和对浪漫爱情完美的诠释。

3.2 进口休闲食品行业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

近5年来,中国进口食品市场总额年平均增长高达15%。但在中国绝大多数地区进口食品专卖的市场还有待开发,进口食品行业在我国已进入了黄金发展期,像一轮朝阳冉冉升起。

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稳步上涨, 社会 越来越和谐,人们将会有更多的收入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享受生命。生活质量成了人们追求的热点,休闲食品已经成为一种大众化的消费行为,休闲已经成为一种流行和趋势。“休闲工作”、“休闲生活”、“休闲娱乐”已经逐步取代人们传统意识中的休闲概念,伴随休闲浪潮而产生的进口休闲食品,也开始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进口休闲食品是一种非常有 文化 味道和特色的休闲食品,把进口休闲食品当作礼品,既高档时尚,又包涵文化特色不显庸俗,更重要是它还营养丰富是健康食品。送给谁都说的过去,父母、孩子、领导、朋友都喜欢,这就为人们解决了很多时候不知道送什么礼物合适的烦恼,当然越来越受欢迎,逐渐成为礼品首选了。

国家 统计 局发言人指出:自2005年以来,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而且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结构出现整体升级的明显趋势。研究显示:中国80年代后甚至90年代后出生的独生子女群将在未来十年内成为消费市场的主流力量,他们受 西方文化 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必将颠覆性的改变中国国内消费市场的架构,以时尚、优质、美味为代表的进口食品将迎来超高速发展期。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国家法制

近几年,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四伏,“瘦肉精”“毒鸡蛋”“毒水饺”等食品安全事故频频发生。这就足以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伴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中国相关的食品标准转向重视食品安全性指标。此外,国家新修订的产品标准也增加了安全性指标。即使这样,中国的食品安全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就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及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一、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大力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尽管如此,食品安全事故仍然屡次发生。民众仍然对食品安全存在担忧。

1、在食品中残留大量有毒物质

食品的原材料直接来源于农牧渔业。在其生产中,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使大量有毒物质附着沉淀在农(畜)产品中。农药、激素等的残留会引起慢性,急性食物中毒。因此,食品安全从原料开始便受到严重的威胁。而且在水产品养殖业中,大量不法业主使用禁用药物来提高水产品的成活率和出品率,但有些药物代谢速度非常慢,因此大量有毒药品在成品中沉积,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2、食品生产过程中不安全

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过程中灭菌不彻底、储存条件不当等使微生物大量繁殖,食用这些微生物指标不合格的食品,会引起食源性疾病。

在食品加工中,许多天然的有害物质未被安全消除,如四季豆中的血球凝结素,土豆、青番茄中的龙葵碱等,在加工的过程中如果不彻底处理会引起食物中毒,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另外,油炸或烧烤食物中也存留着大量有毒物质。

3、滥用食品添加剂及工业添加剂

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了可供食品加工用的添加剂品种及其用量和在产品中的残留限量,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但是有些不法企业在食品加工中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防腐剂及化学合成甜味剂等。如在辣椒制品中添加苏丹红,在豆制品中添加吊白块等。

4、不够完善的监管体系

食品安全职能部门分散,导致地区与部门之间未能做到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出现了多头管理。由于多头管理和缺乏协调机制,职权不清,管理效率不高,管理很难到位,因此给假冒伪劣食品留下横行的空档。

5、不完善的法规标准

现中国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条文过于复杂且笼统,难以在实际中操作,并且对于食品检验的标准相对滞后。与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CAC相比,我国的食品标准严重滞后,其表现在标准不够完善,标准水平低。另外,我国食品有“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等的标志,让消费者常常感到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谁。

二、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的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是人类最基本的消费之一,享用安全的食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因此要加强对食品的检验,切实保障每位公民的生命安全。

1、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法制过程开始提速并逐步走向良性发展道路的《食品安全法》已于2009年2月28日出台。但它并不能囊括并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完善与法规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提高我国的食品安全质量,以此来提高我国在食品界的国际地位。

2、加强食品市场的准入管制和监督

现中国由于地方政府的不适当操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采取放任态度,因此食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与挑战,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对此,政府应当加强建立严格的食品准入审查制度,完善监管体系。与此同时,要严厉打击地方性保护主义,建立更加开放,有序的市场环境。以此来稳定社会秩序,推动建立各方和谐发展的中国。

另外,进口食品在中国也相当活跃,所以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其的准入管制,同时要尽快立具有国际水平的检疫技术,逐步加强对食品检疫的科学化,以此来提高我国在食品界的国际地位。

我国负责食品安全的部门诸多,但是这种多头管理很容易产生相互推诿的现象,其直接影响工作效率。因此建议合并市场监督机构和食品检验机构,让监管工作更好的衔接起来,不给市场监管留下任何漏洞。

3、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及食品的卫生检查

要不断完善食品安全卫生质量抽查和例行监测制度;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网建立电子监测网;建立和完善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等,以此来确保食品的安全性。

此外,对于那些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必须及时制止出售,情况严重时可以采取销毁的办法。

4、加大执法力度

国家政府要加强对食品市场的监管,对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企业,坚决抵制其进入市场。对于已进入市场但不符合标准的企业,要立刻勒令其停止生产,退出市场。对任何企业都不能免检。另外还可以采取高额罚款的处罚制度来警示那些制售质量不安全食品的不法厂商,严重时可以追究其刑事和民事责任。执法者要严格执法,对于,贪污受贿者要从重处理。

5、建立相对完善的食品安全应急处理体系

食品安全方面的应急管理过程由事故发生前、发生中和发生后三阶段组成。因此国家或政府要在每一个阶段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在全国统一执行但前提是有法可依。因此,国家在建立食品安全应急机制的同时,应抓紧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法律责任。对故意瞒报等的行为,都必须追究法律责任。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办力度,使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更加完善。

三、结论

总之,针对不断涌现的食品安全事故,中国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正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由于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食品安全将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多管齐下才能确保中国的食品安全。

篇3

他的社会职务包括澳门供应商联合会会长、中国(澳门)致公协会会长、澳门顺德工商业联合会、澳门葡语系国家地区酒类及食品联合商会会长、澳门冻肉食品业商会理事长,餐饮业联合商会副会长,百货办馆业商会副会长,澳门出入口商会副监事长,顺德区政协常委,曾任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委员。

叶绍文先生是澳门工商界的一位活跃人士。他领导的宏基行有限公司三十几年来享誉中外;他白手起家,始终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他睿智果断,带领公司攻破了一个个难题;他待人诚恳、讲究信誉,吸引了一批忠诚的合作伙伴。回想过去30几年的经营历史与苦乐,他笑言,这一切只不过是“机缘巧合”。从媒体人到企业家

极少有人知晓,如今在商场上长袖善舞的叶绍文,早年却是一个传媒人。

叶绍文出生在澳门。其父原在顺德经营家私店和饮食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来到澳门,经营小食店生意。叶绍文少年时家境并不宽裕,1965年父亲去世后,他要一边读书,一边到小食店帮忙,每晚都要工作到深夜。不久,澳门经济萧条,他家经营的面店也陷于困境,他几乎辍学,凭着顽强的意志,才得以完成中学学业。

中学毕业后,叶绍文对记者工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先后在《市民日报》、《华侨报》任记者,接触到商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也从中吸收了不少经验。工作之余,他还修读香港浸会学院管理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的校外课程,从理论上进一步提高商业管理水平,为日后转行经商打下了基础。

叶绍文以小本经营起家。最初与友人合资开办冠群饼店,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关闭。之后叶绍文不畏坎坷,先后创办了顺德公海鲜饭店、龙门餐厅、国际餐厅等,事业小有所成。

提到如今在澳门家喻户晓的宏基行,叶绍文说这并非由他个人创办的老字号:“宏基行最初是由朋友夫妇二人经营的小型分销商,由于澳门人口少,营商环境竞争力低,加上很多品牌早被香港大商所垄断,经营倍感吃力。1979年,在朋友的邀请下,我毅然选择注资合营。”

投身于一个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叶绍文逐渐参与运营,再从中学习经营,慢慢掌握到经营要诀,翌年出任总经理之职。在他的主持下,改进宏基行的业务,增加项目,使宏基行的业绩稳步上升,又在香港、珠海等地发展贸易及饮食业务,拓宽业务领域。

如今,宏基行可算是澳门老牌食品进口批发企业,早期进口商品主要通过香港中转进入澳门,后来自行开拓市场,在世界各地广寻货源,从欧、美及东南亚等地引进食品;又引入内地产品,不断满足市民多元的消费选择。为了拓展业务,叶绍文不辞辛劳,到各国各地参加各种食品博览会、推介会,进行洽谈,寻访理想的货源和供给产地,并通过与各地厂商的多年合作,建立自身的进货网络。在这种商务活动中,以往在国际食品市场寂寂无名的澳门,也逐渐为行业所了解和熟知。

叶绍文深有感触地说:“过去,很多国际上较大的食品供货商只知有香港而不知道澳门,那时澳门进口食品要通过香港或转口,现在这种局面完全改变了。”

因地制宜创新经营策略

由于澳门地方小,市民少,市场推广付出的代价和得到的收益不成比例,宏基行只好采用所谓“因陋就简”的温和推广策略。先以较少的货源进入澳门,靠诚信取信商家,与投契配合的商户达成合作,再推动大批量商品进人市场销售。对于看准了的货品,宏基行也会大手笔引进。

2006年,宏基行引进美国爱达荷州天然猪肉等农产品在澳门引起了不少反响。最初也有质疑声音:价贵成倍的猪肉,烹制出来能有什么不同?能否为市场接受?

叶绍文则看到,美国自然猪只豢养不添加任何化学成份,可与市面上的冰鲜猪肉作良性竞争;另外,产品在无菌状态下进行密闭式包装,比较卫生;尤其是近年来美资公司大举进入澳门,引来更高的消费需求,虽然价格较高,相信也能吸引到足够的消费群。

果然,宏基行通过举办说明会、全餐宴等系列推广活动,使这种自然猪肉在澳门的月销量达二十多吨,产品顺利进入五星级酒店、高级餐厅及多家大型超市。

叶绍文说:“澳门是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国际化城市,几乎每个国家的商品都有可能进入澳门市场,令本地居民提升消费层次。问题是有没有人找到这个空间,选择高质素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引入市场。”他解释道,过去谁能想到比普通猪肉贵成倍的自然猪肉会在澳门旺销?如今得到美国厂家的信任,已成为澳地区的总,这种自然猪肉已铺向各大商超、五星级酒店和高级餐厅。

至于选取合适的食品货源和产地,主要取决于对方是否对澳门市场有兴趣和信心。宏基行过往进口商品能够成功,不外乎这样三个原因:一是对方的产品在港澳市场尚属空白,需要进入填补这一空白;二是生产厂商有意在澳门试点,作为向香港及内地进一步推广的平台;三是生产商有计划以有限的资源先进入澳门,待时机成熟再向香港扩张。

目前,宏基行的食品进口业务中,直接进口贸易量已超出从香港中转的贸易量,而且有些商品已经变成由澳门担当港澳地区总了。

为迎合市场现状,宏基行主打四类货品进口:一是大众化的粮油食品,填补居民需求不足;二是把握高端消费需求,采取面向餐饮和零售并进的原则,稳步进口高端食品;三是针对泰国大米价贵、国内乳制品信用危机,积极透过各种管道,向澳洲、东南亚等地寻找代用品,以应市场需求;四是有选择地进口其它生活必需品,让消费者以较少的金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

坚守诚信不忘社会责任

叶绍文除了是宏基行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之外,还担任了很多社会职务。他多次以澳门冻肉食品业商会理事长、澳门供应商会长或澳门百货业商会副会长的身份,在公开场合关注食品安全事宜。他强调,不会推辞因商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责任,因为诚信是公司经营最重要的前提,个人形象和行业操守都直接影响着公司的经营形象。他认为自己是一个传统的商人,不论公司业务延伸至何处,不会忘记道德操守和社会责任。

当两年前内地三聚氰胺事件爆发时,宏基行作为伊利牛奶的澳门进口商率先公布检测报告,宣布回收数十万箱牛奶,并接受零售商的退货。同时,不断与内地的伊利总公司以及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等机构保持联系,及时进行相关食品安全报告,并向市民通报最新情况,以负责任的态度处理此事。

篇4

李小龙:清真产业,在国际上一般是指生产符合穆斯林民众生活习俗的食品、生活用品等的产业。它是穆斯林消费者智慧和文明的具体表现,也是伊斯兰民族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从狭义上看,清真产业是指在符合伊斯兰教法基础上,依照伊斯兰教义教规和信教群众风俗习惯加工、制作的食品和用品等;从广义上区分,清真产业即是由穆斯林主导,或被穆斯林认可、接受的行业。我国将清真食品的概念界定为穆斯林群众的生活饮食习俗,为促进清真食品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

目前,全世界穆斯林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超过60%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因此国际清真产业的潜力巨大,清真产业发展的空间广阔。根据马来西亚清真产业促进署数据,2014年全球清真产业年产值已经突破3.2万亿美元,仅清真食品年贸易额已经达到5000亿美元。根据预测,2018年全球清真产业年产值将增长至6.4万亿美元。

近年来,我国清真产业呈现长足的发展态势,年均保持10%以上的增速。2014年至今,中国与新丝路经济带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清真产业占据份额同比增加约16%。同时,清真食品以安全、洁净、健康的优良品质,亦受到了世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但是与全球市场的庞大规模相比,作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的中国仍相对滞后:中国的清真食品年出口贸易额仅2亿美元左右,占全球比例极低,这与我国已经具有1300多年清真食品生产和拥有2300万穆斯林人口规模的历史和现实极不相配。

总之,微小的市场份额与庞大的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巨大反差,而正是这巨大的差距极大地刺激着我国清真产业必须寻找新契机、探索新思路以实现加快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关于清真食品一直有很多认识误区,它的准确内涵是什么?

李小龙:“清真食品”内涵的定义重点在于阐述“清真”概念的内涵,清真顾名思义“内清外洁、拒伪存真”。清真食品除食品的一般特征外,还具备两个关键特征:一个是要满足伊斯兰教规定,另一个是要具有明显的清真标志。目前,在国外清真食品统一使用的清真标志为“HALAL”(哈俩里),意思是符合伊斯兰教教义规定“合法或允许的”,清真食品是以清真文化为载体,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门学科,是物化了的文化。

《中国经济周刊》:“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对中国清真产业发展有哪些影响?

李小龙:“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以来,得到沿线各国和其他相关国家的积极参与。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有17个伊斯兰国家,人口超过20亿,是全球穆斯林人口主要的聚居区域,目前该区域80%的清真食品依赖进口,市场庞大,是一片期待中国企业开发的巨大“蓝海”,将对国内清真产业的发展起到有力的带动作用。

篇5

[关键词]食品贸易;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

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

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严重性;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143-01

1 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

一是种植、养殖业的源头污染和农药、兽药的滥用和残留。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同可利用资源减少、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及有限的社会生产力等矛盾,刺激了人们对增加物质产量的追求,使大量现代科技应用到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科技在提高产量、预防病虫害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农牧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兽药残留,破坏了生态环境,农、畜、水产品等食品污染问题日渐突出。

二是工业污染导致食品安全问题。比如近年来,陕西、福建、广东等地先后发生儿童铅中毒事件,多数是因为饮用工业污染水源、食用受污染食物、水产品造成的。如此频繁、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再一次给社会敲响了警钟。

三是滥用添加剂造成的问题食品出现。震惊全国的“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鸡蛋”等事件,都是非法使用添加剂造成的。

四是违法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现象屡禁不止。近几年发生的“地沟油”、“ 毛发水”酱油、“吊白块”粉丝等数量众多的食品制假售假案件频繁发生。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亟待进一步解决。

2 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

一是严重威胁消费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食品安全的危害具有群体性、突发性、广泛性与社会性。据统计,仅近两年发生的几次问题奶粉事件就造成全国30多万名儿童患病。各地集体性食物中毒、群体性病源性污染疾病以及零散的造成群众伤亡的食品安全案件频发。另外,食品安全危害所导致的人体健康慢性反应也经常性显现,如农药、兽药残留以及违法使用添加剂、工业污染等产生有害物质,导致畸形、癌变、慢性病等严重后果。所有这些都时刻威胁着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安全。

二是直接影响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国因为食品存在问题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贸易技术壁垒中制约我国农产品和食品出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此外,所有产生重大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无不对当地经济造成巨大损失,有的甚至造成当地支柱性产业委靡不振。

三是影响社会的稳定。一方面,人们由于无法保证买到的食品都是可靠的,购买过程就充满了疑虑,而食用过程又会有担心,从而会造成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另一方面,正规的食品加工厂商因为自身经济利益不能保证,也会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充分说明,食品安全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紧密相连。

3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措施

一是构建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食品安全法》的正式出台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制进程开始提速,并逐步走向良性发展道路。但仅靠一部《食品安全法》不可能囊括并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其他法规相配套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体系,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又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二是要从源头上加强管理,加强食品安全监测。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国家农兽药残留监控制度;建立和规范食品召回监督管理制度。建立严密的食品监管网络,对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各环节实行全过程监管,确保食品安全。

三是加强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重大事故应急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应急反应机制,全面加大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的督察督办力度,健全食品安全事故查处机制,建立食品安全重大事故回访督察制度和食品安全重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篇7

【关键词】食品安全 绿色壁垒 绿色营销 绿色食品 绿色包装

一、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观念是指企业以不损害人类自身及未来需要为条件,注重自然的生态平衡,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维护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满足社会和消费者的需求的经营活动。营销观念是经营者的导向和指导思想,有什么样经营观念,就有什么样经营行为;有什么样经营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经营结果。它就像航行在茫茫大海里船只的舵手,只有舵的方向正确,航船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所以营销观念对经营者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食品经营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绿色教育,培养绿色意识,牢固树立绿色营销观念,使职工充分认识绿色营销的重要性。把绿色意识贯穿到员工的日常行为中,切实把人类的健康,食品安全卫生,环保贯穿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包装、使用以及服务等各个环节中。这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也是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随着消费者对绿色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和保护生态平衡运动的日益高涨,食品经营者只有树立正确的绿色营销观念才能成为市场营销中的胜利者。

二、制定绿色营销战略

企业绿色营销战略,就是根据消费者和社会绿色消费及环保的要求,并结合企业现状及其长远的经营目标,对市场营销活动制定的长期性、全局性、系统性的方案。制定绿色营销战略要求企业从了解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入手,建立有效、快捷的情报信息网络,搜集相关的绿色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分析绿色市场变化动向、绿色消费发展趋势,为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提供依据。绿色信息的搜集包括:绿色消费信息、绿色科技信息、绿色资源和产品开发信息、绿色法规信息、绿色组织信息、绿色竞争信息、绿色市场规模信息。可以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互联网、国内国外同行业以及消费者反馈中收集信息,以便发现市场机会,及时调整营销策略等。

三、树立绿色经营形象

一旦绿色形象在消费者中建立起来,经营者与其他竞争者就形成了某种差异。食品企业树立绿色企业形象,开展绿色营销是食品企业的新选择。食品经营者确立绿色形象要从广告、公关、生产经营场所、设备、员工的工装、经营场所的布置和装饰,员工的绿色意识等方面入手,随时随地体现绿色、健康、环保的意识,综合的立体的来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各种有利因素,推进绿色营销不断地向纵深方向发展,还能有效地获取广大消费者的信赖与支持,扩大企业的绿色影响,从而实现企业良好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开发、生产、经营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的开发是食品经营者进行绿色营销的支撑点,也是企业满足消费者绿色需求的核心产品。开发、生产、经营绿色产品,是食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绿色食品是指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它包括两大类:一类是纯天然食品,另一类是无公害的产品。绿色食品的开发从产品的构思开始就要紧紧的抓住这个主题。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各地食品有独特风味和特殊的营养价值,特别是我国经济不太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开发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得天独厚,有大量天然的绿色食品有待开发,如新疆、、四川、贵州、云南、甘肃、青海。而另一类无公害产品的开发也蕴藏着大量商机,如现在江西开发引进的新奇士橙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新奇士橙子,有的比美国本土生产的还要好,而价格只是美国进口新奇士橙子的1/3,但却是国内橙子的2-3倍,这是多么有竞争力的产品。如农家猪,农家鸡、鸭、鹅、牛、羊等家禽的绿色开发,减少激素、抗生素的使用,从源头抓起,建立一系列的养殖基地,生产绿色的家禽;再如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等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的开发等。开发绿色食品是一个方兴未艾的事业,它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是食品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的思路。

企业应加大技术开发、引进、消化、吸收和改造的力度,提高技术水平和生产力以及标准化程度,努力使食品在符合人们对健康要求的同时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如饮食业在满足人们饮食健康、卫生、安全、营养、特有风味等要求外,还要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加大对排污的处理,用无毒无害、易于分解处理的一次性饭盒等。据调查统计,企业绿色环保投入增加20%,企业的利润收益就增加100%。可见,绿色、健康、环保的投入不是增加经营者的负担,而是增加了企业的收益和利润上涨的空间,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积极参加并取得各种绿色认证标志

绿色标志,被誉为产品通往市场的绿色通行证,是食品企业稳占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的保证。通过绿色认证,获取绿色标志是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环节。只有获取绿色标志,才能有效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冲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目前认证标志有QS质量认证、绿色食品标志、有机食品认证标志、环境认证标志、免检产品标志,对于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申请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认证标志。企业获得标志才能有效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能真正冲破国外的绿色贸易壁垒。进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推进我国食品企业绿色营销上新的台阶。

六、灵活应用绿色营销组合策略

1、开发绿色产品,采用绿色包装。在产品策略方面,除了注意开发绿色食品这一核心产品外,还要注意:一是在品牌名称和品牌设计方面,要注意简练醒目,易读易记;容易对绿色、健康产生联想。二是包装,因为良好的包装是一个无声的推销员,它可以传达企业的理念和管理信息。在产品的包装上,要采用绿色包装,除了包装材料无污染外,还要注意在具备包装功能条件下,用料最省,节约资源和能源,包装废弃物最少;包装易于回收、能够再利用,进行再循环;包装物焚烧时不产生毒气或形成二次污染;包装材料使用后在自然界中能够自行降解,可以回到自然界可吸收的状态,不对消费者及环境产生危害;包装材料能保证内装物的质量不受损害。包装材料一般采用纸制材料和容易降解的塑料,要方便、透明,包装方式可以是散装、小包装、中包装,以方便新顾客试用,老顾客减少购买次数、以便长期食用。包装的外观设计要贴近自然,多以绿色食品本身的某一时期的照片作为包装的主体。三是说明和标签,标签一定要说明食品的营养成分、功效、食用方法、甚至适用人群,因为在中国饮食文化里就有医食同源这一理论。

2、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恰当的绿色销售渠道是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扩大绿色食品销售量、成功实施绿色营销的关键。在大中城市超市、农贸市场建立绿色食品销售专柜或专营店,利用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向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强的特点,沟通生产企业与市场的联系;建立绿色食品连锁商店,实现统一商号、统一价格、统一核算、统一管理;精心挑选绿色信誉高、绿色形象好、对绿色产品有认识的商、批发商、零售商来负责分销企业产品,采用一些激励措施激励渠道成员的绿色意识;设立绿色食品销售奖金,开展销售竞赛,激励渠道成员积极配合和推销该企业绿色食品。

3、制定绿色价格。绿色食品在成本构成方面与一般食品有所不同,它除了包括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般成本之外,还包括与保护环境及改善环境有关的成本支出,如引进对环保有利的原材料所付出的代价,用有利于环保的设备替换污染环境的设备所需的资金投入,长途运输所花的运费、储藏保鲜费等,因此绿色食品的生产成本高于常规食品。目前,价格因素仍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最敏感的因素之一,因而降低经营成本,制定合理的绿色价格是绿色营销成功与否的关键之一。企业应该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强化绿色管理和降低原材料消耗从而降低产品成本与价格,采用成本定价法和心理定价等定价技巧,制定出消费者和企业均满意的价格。

4、开展绿色促销。促销起着诱导需求,创造需求的作用。一是企业可通过举办绿色食品展销会、洽谈会等形式,扩大绿色食品与经销商和消费者的接触面,通过绿色信息的传递,树立企业和产品的绿色形象,促进企业绿色食品的销售。二是制作POP绿色广告,宣传绿色产品,塑造企业的绿色形象,把绿色食品信息传递给广大消费者,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刺激消费需求。三是开展绿色食品讲座、散发绿色食品宣传册,搞好绿色公共关系。绿色公关是树立企业及产品绿色形象的重要传播渠道。在绿色营销中,企业应通过良好的公共关系,显示自己在绿色领域的努力,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绿色公关能帮助企业更直接更广泛地将绿色信息传送到广告无法达到的细分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四是通过绿色食品的免费尝试、派送、折扣等形式将产品很快渗透到消费者消费之中。另外还可以通过阳光营销、口碑营销、关系营销等技巧维持老顾客,吸引新顾客,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食品企业的持续营销和发展。

一个巨大的绿色食品市场已经展现在食品经营者面前,食品经营者开展绿色营销时机已经成熟,而且势在必行。食品经营者只要牢固的树立绿色营销观念,适当运用的营销策略和营销技巧就可以占领这个市场,获得满意利润,实现经营者、消费者、环境、社会的和谐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辛华:2004那些营销不能遗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2] 彭剑锋:2005中国营销德问题、出路与趋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3] 刘凤军、吴琼琛: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企业绿色营销问题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

[4] 王莹,韩兴宇,张霄洁:绿色营销新论.工业技术经济2005。

篇8

关键词:假日食品;监督管理;传统节日

Abstract:“SpringFestival”,“fifthdayofthefifthlunarmonth”,“Mid-AutumnFestival”......TheChinahasinheritedfivemillenniumcommonsocialpracticefolkcustoms,broughttoeveryonehasbeenhappy,isauspicious.Thistimeseasonal,holidaysellingwellfoodlikeLanternFestival,steamedricedumpling,mooncake......Isgoingonthemarketmassively.ThepeopleinthedietculturetastedunderstandsandhasreposedChinesenation''''sancienttimescivilization.

keyword:Holidayfood;Managementbysupervision;Traditionalfestival

研究背景

传统节日来临时,人们张灯结彩、喜笑颜开,商家也赚得盆满钵满。但节日过后,曾经旺销的节日食品将进入滞销,那些销不完的食品,尤其是月饼将流向何方呢?笔者在此需要明确的是——回收食品与召回食品不是同一个概念。根据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辑的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对回收的解释有两条:?把物品(多指废品或旧货)收回利用;?把发放或发射出去的东西收回。本文所指的回收食品当然就是指在销售旺季过后因滞销需要收回处理的食品,这些食品经检测合格且在保质、保存期内,本身尚不存在安全隐患。如过了中秋节的月饼、过了端午节的粽子、过了元宵节的元宵、过了夏季的冷冻饮品等。而召回食品本身存在可能危及消费者人体健康安全的隐患。本文拟就月饼市场的情况作一些探讨。

一、节后月饼市场现状

一般来讲,中秋当晚,很多食品店和卖场中的月饼通常会撤柜。大厂家为维护自身品牌,通常会采取以极低价格论斤抛售、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员工、将月饼皮和馅料一起打碎,卖到饲料厂等3种方式处理库存月饼。而一些不知名月饼、三无月饼常常就会流向乡镇的一些批发市场。通常来说,月饼保质期一般在30-50天左右,如果是7、8月份生产的月饼,放到现在已接近或超过了保质期。一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月饼再加工”。

月饼是极为特殊的时令商品,中秋节前受人追捧,节后身价一落千丈,卖不出去的月饼成了生产企业、销售商手中烫手的山芋。从调查中得知,很多月饼厂采购的馅心料质量都不错,如每公斤莲蓉成本通常要达到20元以上,每公斤豆沙成本约为11元。但过了中秋后,一些小商贩常常将回收价格压得很低,这样小商贩就能以3成的价格拿到馅心料了。这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甚至还有一些糕点房看准了这一点,将从市场上回收回来的月饼进行加工——工人先将月饼的外皮和馅心分离,然后再将外皮简单加工,将莲蓉、豆沙、五仁等馅心进行分类,随后外表鲜亮的“莲蓉包”和“豆沙包”就出笼了,如此糕点有的还成为一些小饭店的点心和早茶糕点。有的甚至将回收回来的月饼连包装都不换,通过篡改生产日期,又重新出现在市场上了。因为利润空间大,各路神仙均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未见有命案发生因而监管不力,造成监管漏洞。一些食品专家、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有些回收食品本身已经处于变质状态,所以对消费者的危害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些没有变质的食品,从其原料上来说,在经过反复加工之后,其产品品质、营养成分损失都很大,感官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利用回收食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这个污染同样会带进一些有害成分。所以,这样的食品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难以回收的分析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对“问题食品”的打击力度,市场准入制度也在逐步推开。在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体现在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中,从源头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工艺流程都要严格控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召回,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浪费。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不高,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推行的市场准入和召回只能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召回应该能为消费者的安全把关,因为目前召回的实施和监管是由各级质监部门执行。但是,由于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立法还不够完善,一些食品的国家标准还不很高,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大。

低价收购月饼、再将其加工成糕点流向市场,这也是不公开的商业秘密。通过节后对几家月饼生产企业的回访,发现这些企业只有个别在回收月饼。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极个别企业因回收月饼较多,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内的合格产品的处理目前是食品生产监管的一大问题。

1.食品回收缺乏相应当法律依据。.食品回收是一个涉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并且涵盖法规制定、市场监管、部门协调、行业自律等多个管理环节的庞大系统。在食品回收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以及管理部门都应当有一套非常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而目前食品的回收实际上只是停留在停止销售某种食品的表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缺乏对食品回收的相关明确规定。目前唯一能引用的是2005年9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但这种部门文件其强制性、适用范围均受到较大限制,尚不能满足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前食品的回收纯属生产者、销售者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的应对手段,还不是自觉行为。

2.食品回收成本较高,生产销售商难以承担。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过了节气的时令食品一般不再购买。因此食品回收的成本只能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回收食品必然造成生产经营者的损失。生产经营者会在回收产生的经济损失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投入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政府强制力的压力下,生产经营者为了减少因回收造成的损失可能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进货关。因此食品回收可以督促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由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回收时令食品是把可能由公众承担的损失转到生产经营者身上,即将社会成本内部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成本。从短期看,食品的回收可能造成企业负担回收食品的各种开支,包括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物流成本等。但从长远看,食品回收降低了可能发生的更大数额的赔偿,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维护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只有把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使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政府的相关要求将给企业施加压力,督促他们严把食品质量关,让生产厂家真正重视食品的质量问题,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3.监管困难。对于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回收,一般做法是停止销售后,许多经营者将其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经营者是否确实将这些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集中销毁缺乏监督、生产企业是否确实将回收的食品进行合理处理同样缺乏引导、监督。如几年前发生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使用陈年月饼馅加工月饼被新闻媒体曝光后,虽经有关部门检测产品质量合格,但已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极个别企业使用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原料,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加工翻新处理然后再出售,这时如果不是知情人的举报,问题就不可能被发现。因为通过这种工艺流程加工出来的食品,经检测有可能是合格产品。这说明目前我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仍然是很薄弱的,很多食品的质量安全把关只能以终成产品的检测结果来断定。但终成品检测合格仍然不是绝对可靠的。

经营者和生产者对回收食品的处理是目前企业和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回收的食品最终回到生产企业后,生产企业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缺乏正确引导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4.食品溯源困难。我市食品企业规模小且分散,进入市场的食品来源不一、渠道不同,导致食品难以溯源。食品回收必须要有食品溯源制度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但极个别非正规的企业、作坊,生产的食品有的连最起码的标识都没有,或者在标识上造假,出事后厂家无法找到。换句话说,问题食品难以溯源,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食品回收的实施;同时,我国的检验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缺陷的评价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建章立制是根本。食品回收制度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应由各地食品协调委员会会同各职能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应办法来作为支持和指导,来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进口商的权力和义务,制定食品回收程序,回收食品的处理;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瞒报依法严惩制度以及对食品企业的经常性检查制度等。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填补监管的法律空白。

2.加大对食品生产销售商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因食品回收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积极为生产销售商出谋划策。督促企业认真做好市场预测,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3.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在特定节日、季节过后要加强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管理,各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

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时令食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对原料库存进行检查,能够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的要求企业在保质期内用完;在日常生产中不能使用的原料去向应追踪、监督到底,尚在保质期的原料要求退回,过期的视情况销毁或作饲料原料。回收的食品作合理处理。全程需记录在案备查。

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日常监督。为了防止回收的食品改头换面后再次进入流通领域,经营者在将错过了销售季节的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后,应将相应退货、销毁相关信息如退货食品的名称、数量、供应商接收单据、销毁方式等信息报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以备随时抽查。

卫生部门重点防范餐饮、食堂所进食品的安全。要求餐饮业主、食堂严格执行进货索证制度,定期不定期到进货单位或生产企业实地考察,防止回收食品通过乔装打扮混入正常渠道。

包括农业、商务、畜牧等部门,本文不一一陈述。

各职能部门在监管时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责令生产经营者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且在相应范围内予以公示信息。若生产企业不在本地区域,还应向生产企业所在地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做到不留死角。

4.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回收的方式来处理食品,暴露出企业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问题。企业不应当贪大求全,盲目铺开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是应当量力而行,这样就能控制在保质期内销售良好。企业应当从产品研发、工艺本身、市场流程、内部管理控制等多方面下工夫,让内控系统发挥作用,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销售顺畅,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

5.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针对回收食品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要求执法部门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投诉、举报、食品风险信息交流等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经过分析研究,针对可疑点采取相应措施,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6.完备生产、流通、餐饮等行业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责任书制度,积极探索回收食品的处理方法。作食品就是做人、做良心。无论从质量还是安全的角度考虑,食品都是不应该回收的。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要求企业承诺回收回来的食品不得用于食品再生产,也不得将回收回来的食品处理给明知其购买回去要重新加工制作成食品的企业、个人。对于大厂来说,时令食品一般能够在节前售完,即使有剩余也较少,容易处理;而小厂的剩余相对较多,处理难度也较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的合格产品的处理自然成了问题。有关资料表明,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如很多超市对保鲜期短、容易过期的食品,在经营上都很精心,一旦过了“最鲜”时段便打折出售,离保质期越近,价格越低。这样,既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经营者也减少了损失。更重要的是物尽其用,确保了安全,减少了浪费。又如部分地方成立专业的餐厨废弃油脂专业处理公司,公司从全市众多餐饮企业取得餐厨垃圾,将废弃油脂加工成工业用油,既防止了废弃油脂重新进入食品市场又节约了社会资源。如果能够成立专业处理公司,将不安全食品、过期食品分类处理,将能够重新利用的加工成饲料、工业原料;将不能再利用的进行填埋、焚烧。此外,还可仿效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成立“食品银行”,收集那些超市中即将过期,卖不出去的但还能够食用的食品、餐馆和机场航班未消费掉的食品,再免费发放。政府每年可拨出一定经费予以支持。

篇9

一、节后月饼市场现状

一般来讲,中秋当晚,很多食品店和卖场中的月饼通常会撤柜。大厂家为维护自身品牌,通常会采取以极低价格论斤抛售、作为福利发放给公司员工、将月饼皮和馅料一起打碎,卖到饲料厂等3种方式处理库存月饼。而一些不知名月饼、三无月饼常常就会流向乡镇的一些批发市场。通常来说,月饼保质期一般在30-50天左右,如果是7、8月份生产的月饼,放到现在已接近或超过了保质期。一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月饼再加工”。

月饼是极为特殊的时令商品,中秋节前受人追捧,节后身价一落千丈,卖不出去的月饼成了生产企业、销售商手中烫手的山芋。从调查中得知,很多月饼厂采购的馅心料质量都不错,如每公斤莲蓉成本通常要达到20元以上,每公斤豆沙成本约为11元。但过了中秋后,一些小商贩常常将回收价格压得很低,这样小商贩就能以3成的价格拿到馅心料了。这些小食品厂、小作坊甚至还有一些糕点房看准了这一点,将从市场上回收回来的月饼进行加工——工人先将月饼的外皮和馅心分离,然后再将外皮简单加工,将莲蓉、豆沙、五仁等馅心进行分类,随后外表鲜亮的“莲蓉包”和“豆沙包”就出笼了,如此糕点有的还成为一些小饭店的点心和早茶糕点。有的甚至将回收回来的月饼连包装都不换,通过篡改生产日期,又重新出现在市场上了。因为利润空间大,各路神仙均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未见有命案发生因而监管不力,造成监管漏洞。一些食品专家、学者通过研究也表明有些回收食品本身已经处于变质状态,所以对消费者的危害比较明显;另一方面,即使是一些没有变质的食品,从其原料上来说,在经过反复加工之后,其产品品质、营养成分损失都很大,感官也会受到影响。此外,利用回收食品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中还可能造成环境污染,这个污染同样会带进一些有害成分。所以,这样的食品质量难以保障。这些食品存在安全隐患,极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二、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难以回收的分析

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政府正在逐步加大对“问题食品”的打击力度,市场准入制度也在逐步推开。在发达国家,对于食品安全的控制体现在食品生产的整个产业链中,从源头到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和工艺流程都要严格控制,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要召回,这种方式也可以最大限度地控制浪费。但是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还不高,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推行的市场准入和召回只能主要集中在中间环节。召回应该能为消费者的安全把关,因为目前召回的实施和监管是由各级质监部门执行。但是,由于我国针对食品安全的立法还不够完善,一些食品的国家标准还不很高,对违法企业的惩罚力度也不够大。

低价收购月饼、再将其加工成糕点流向市场,这也是不公开的商业秘密。通过节后对几家月饼生产企业的回访,发现这些企业只有个别在回收月饼。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极个别企业因回收月饼较多,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可能造成安全隐患。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内的合格产品的处理目前是食品生产监管的一大问题。

1.食品回收缺乏相应当法律依据。.食品回收是一个涉及食品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多个利益主体,并且涵盖法规制定、市场监管、部门协调、行业自律等多个管理环节的庞大系统。在食品回收过程中,各个利益主体以及管理部门都应当有一套非常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操作规范。而目前食品的回收实际上只是停留在停止销售某种食品的表层面,政府相关部门对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

现有相关法律、法规如《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标准化法》、《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等缺乏对食品回收的相关明确规定。目前唯一能引用的是2005年9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其中第十二条规定“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但这种部门文件其强制性、适用范围均受到较大限制,尚不能满足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当前食品的回收纯属生产者、销售者根据市场需求采取的应对手段,还不是自觉行为。

2.食品回收成本较高,生产销售商难以承担。中国的文化背景决定了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过了节气的时令食品一般不再购买。因此食品回收的成本只能由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和经销商承担。回收食品必然造成生产经营者的损失。生产经营者会在回收产生的经济损失和为提高产品质量而投入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在政府强制力的压力下,生产经营者为了减少因回收造成的损失可能加强食品质量管理,严把进货关。因此食品回收可以督促生产经营者加强食品质量管理。由食品的生产经营者回收时令食品是把可能由公众承担的损失转到生产经营者身上,即将社会成本内部化,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降低社会成本。从短期看,食品的回收可能造成企业负担回收食品的各种开支,包括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物流成本等。但从长远看,食品回收降低了可能发生的更大数额的赔偿,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维护了企业的良好形象。只有把消费者权益放在首位,才能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使企业得以长期生存和发展。政府的相关要求将给企业施加压力,督促他们严把食品质量关,让生产厂家真正重视食品的质量问题,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

3.监管困难。对于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回收,一般做法是停止销售后,许多经营者将其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经营者是否确实将这些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集中销毁缺乏监督、生产企业是否确实将回收的食品进行合理处理同样缺乏引导、监督。如几年前发生的南京冠生园食品厂使用陈年月饼馅加工月饼被新闻媒体曝光后,虽经有关部门检测产品质量合格,但已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极个别企业使用过期或即将过期的食品原料,以化整为零的方式进行加工翻新处理然后再出售,这时如果不是知情人的举报,问题就不可能被发现。因为通过这种工艺流程加工出来的食品,经检测有可能是合格产品。这说明目前我国对食品的生产加工过程的监管仍然是很薄弱的,很多食品的质量安全把关只能以终成产品的检测结果来断定。但终成品检测合格仍然不是绝对可靠的。

经营者和生产者对回收食品的处理是目前企业和政府共同面对的难题。回收的食品最终回到生产企业后,生产企业对回收食品的处理缺乏正确引导和行政执法部门的监督。

4.食品溯源困难。我市食品企业规模小且分散,进入市场的食品来源不

一、渠道不同,导致食品难以溯源。食品回收必须要有食品溯源制度作为保障才能顺利实施。但极个别非正规的企业、作坊,生产的食品有的连最起码的标识都没有,或者在标识上造假,出事后厂家无法找到。换句话说,问题食品难以溯源,这在客观上限制了食品回收的实施;同时,我国的检验技术手段还相对落后,这也直接关系到食品缺陷的评价问题。

三、应对措施

1.建章立制是根本。食品回收制度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应由各地食品协调委员会会同各职能部门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相应办法来作为支持和指导,来规定生产者、销售者、进口商的权力和义务,制定食品回收程序,回收食品的处理;建立定期汇报制度,举报奖励制度,瞒报依法严惩制度以及对食品企业的经常性检查制度等。政府应尽快出台相关规定,填补监管的法律空白。

2.加大对食品生产销售商的扶持力度,切实减轻因食品回收带来的成本压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合理应用金融、税收等经济政策,积极为生产销售商出谋划策。督促企业认真做好市场预测,提高生产的计划性,减少盲目性。

3.监管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相关部门在特定节日、季节过后要加强对季节性、假日性食品的管理,各职能部门应各负其责。

质监部门要加大对时令食品生产企业的巡查力度。对原料库存进行检查,能够在日常生产中使用的要求企业在保质期内用完;在日常生产中不能使用的原料去向应追踪、监督到底,尚在保质期的原料要求退回,过期的视情况销毁或作饲料原料。回收的食品作合理处理。全程需记录在案备查。

工商部门应加强对流通领域的日常监督。为了防止回收的食品改头换面后再次进入流通领域,经营者在将错过了销售季节的食品退回生产企业或自行销毁后,应将相应退货、销毁相关信息如退货食品的名称、数量、供应商接收单据、销毁方式等信息报有关政府部门备案,以备随时抽查。

卫生部门重点防范餐饮、食堂所进食品的安全。要求餐饮业主、食堂严格执行进货索证制度,定期不定期到进货单位或生产企业实地考察,防止回收食品通过乔装打扮混入正常渠道。

包括农业、商务、畜牧等部门,本文不一一陈述。

各职能部门在监管时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行为,要责令生产经营者立即停止生产、销售,迅速上报上级部门并向相关部门进行通报,且在相应范围内予以公示信息。若生产企业不在本地区域,还应向生产企业所在地有关部门通报相关情况,做到不留死角。

4.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企业不得不采取回收的方式来处理食品,暴露出企业在生产、销售环节存在问题。企业不应当贪大求全,盲目铺开自己的销售渠道,而是应当量力而行,这样就能控制在保质期内销售良好。企业应当从产品研发、工艺本身、市场流程、内部管理控制等多方面下工夫,让内控系统发挥作用,在规定时间内保证销售顺畅,从源头避免食品回收的问题。

5.建立比较完善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针对回收食品可能存在的不安全隐患,要求执法部门通过食品安全检测、消费者投诉、举报、食品风险信息交流等渠道获取大量信息,经过分析研究,针对可疑点采取相应措施,将食品安全隐患降到最低。建立并不断完善食品回收应急机制和处理预案,不仅有助于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加强食品执法部门的队伍建设。

6.完备生产、流通、餐饮等行业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责任书制度,积极探索回收食品的处理方法。作食品就是做人、做良心。无论从质量还是安全的角度考虑,食品都是不应该回收的。根据国家质检总局颁布实施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实施细则(试行)》规定,要求企业承诺回收回来的食品不得用于食品再生产,也不得将回收回来的食品处理给明知其购买回去要重新加工制作成食品的企业、个人。对于大厂来说,时令食品一般能够在节前售完,即使有剩余也较少,容易处理;而小厂的剩余相对较多,处理难度也较大,可能在一定时间内处理不完,对这部分尚在保质期的合格产品的处理自然成了问题。有关资料表明,一些地方正在积极探索、研究这方面的问题:如很多超市对保鲜期短、容易过期的食品,在经营上都很精心,一旦过了“最鲜”时段便打折出售,离保质期越近,价格越低。这样,既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经营者也减少了损失。更重要的是物尽其用,确保了安全,减少了浪费。又如部分地方成立专业的餐厨废弃油脂专业处理公司,公司从全市众多餐饮企业取得餐厨垃圾,将废弃油脂加工成工业用油,既防止了废弃油脂重新进入食品市场又节约了社会资源。如果能够成立专业处理公司,将不安全食品、过期食品分类处理,将能够重新利用的加工成饲料、工业原料;将不能再利用的进行填埋、焚烧。此外,还可仿效美国、欧洲一些国家成立“食品银行”,收集那些超市中即将过期,卖不出去的但还能够食用的食品、餐馆和机场航班未消费掉的食品,再免费发放。政府每年可拨出一定经费予以支持。

7.建立食品监管教育宣传体系。不容否认,有些困境仅仅从法律上是无法找到对策的,如消费者的主观意识问题、生产销售商追逐利润最大化等。通过“3.15”、质量月、“12.4法制宣传日”等不同场合不同角度的长期坚持不懈的宣传,相信一定能逐渐改变这些思想观念。

篇10

[关键词] 保健食品;保健功能;产品信息

[中图分类号] R15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10(c)-0145-02

《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一条规定:“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不得对人体产生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其标签、说明书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内容必须真实,应当载明适宜人群、不宜人群、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其含量等;产品的功能和成分必须与标签、说明书相一致。” 《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定》的征求意见稿已于2010年11月15日面向社会,在新的管理规定中,对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所需呈现的项目、内容有着相对详细的要求规定,这对推动保健食品标签管理进一步升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完善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的必要性

1.1 保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按照我国《消费者权利保护法》规定,消费者的知情权主要有以下几层含义:①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有权询问和了解商品或者服务的有关情况;②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方式标明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③消费者有权知悉商品或者服务的真实情况。 保健食品行业中,产品的表述方面涉及很多关于营养学、生理学等学科的专业术语,这些往往不被大众所能理解。于是不少不良厂家就利用这些产品特点,故意采用易让人产生误导和带有暗示具有治疗效果的语言,或者以偏概全,只是在标签说明中列举出其产品中部分功能因子的功效,却不涉及服用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些行为明显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1.2 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信息的不对称是指有关交易的信息在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之间非对称分布,占有较少信息的一方则处于劣势,而占有较多信息的一方在交易中处于优势,这种情况也可称之为“信息偏在”[1]。

消费者的正确决策需要依靠大量的信息才能做出,而这种信息量的明显不对称将严重影响消费者的判断,也将影响到这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根据阿克洛夫(Akerlof,1970年)[2-3]的研究表明,在无法预知产品质量的情况下,购买者会根据平均质量水平来支付费用。就是造成质量好的产品被质量差的产品驱出市场,因为产品质量高于平均水平的卖者不会接受这样的价格,被迫退出市场,只有产品质量等于或低于平均质量的卖者愿意进行交易。

只有尽可能地达到交易双方的信息对称,才能让行业中的产品按各自的价值水平完成市场交易,促进保健食品行业的良性发展。

2 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存在的问题

2.1夸大保健功能和宣传疗效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近年的一次保健食品调查,其中3.2%的产品存有名称与保健食品批文上的产品名称不一致;6.6%的产品存有功能夸大宣传;3.2%的产品存有保健食品标签、产品说明书、宣传材料中将产品的适宜人群扩大;1.6%产品的包装上不适宜人群删减或缺失;1.6%存有保健食品标签的食用量及食用方法与卫生部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的内容不一致[4]。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为标签说明书夸大保健功能和宣传疗效,尤为典型的表现形式为非法宣传其保健食品具有疗效或暗示有治愈、治疗疾病的作用。如一家功能食品有限公司申报和生产的产品功能是“免疫调节”, 但在产品包装上还宣传具有“滋补养颜、固肾壮阳、延年益寿、补精养血、养颜润肤”作用,以此误导和欺骗消费者[5]。

在保健食品注册管理中,标签说明书的内容根据检验机构出具的试验报告及其相关资料进行严格审批,经过国家审批认证,即为标准。如在实际生产销售中,产品标签说明书存在与经审批合格的说明书内容不符,存在篡改、故意曲解等现象的,均应判断为标签说明书缺乏真实属性不合格。

2.2 食用注意事项信息缺乏

《保健食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保健食品标签和说明书中应当标注产品名称、主要原料、功效成分或者标志性成分及含量、保健功能、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及食用量、规格、保质期、贮藏方法、注意事项、生产企业名称、地址、生产许可证号、联系方式。”

在《规定》中,仅提出了标签说明书所需内容项目的要求,并未对食用注意事项具体信息,包括推荐使用条件、储存条件、提醒性宣称、警告、可能的不良反应等作出规范。现实生活中,保健食品的选用、购买、食用过程中,完全由消费者依靠产品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自我判断以及自我使用。而生产者为了使产品更易推销往往不重视或者忽略注意事项以及不适宜人群的说明。例如大多数保健食品都未注明孕妇慎用以及此品不能代替药品治疗等食用注意事项。

2.3 适用人群和不适用人群擅自改动

保健食品的定义中明确表述其为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作用,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产品的适用人群和不适用人群的确定往往由产品的自己属性,结合特殊人群包括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及儿童、老年人等特点所确定,在产品审批时,由国家有关部门进行审核定稿。而现实中,很多厂家为了自身利益往往扩大适用人群、删减不适用人群,或整个不写明适用及不适用人群。

3 完善保健食品说明书的真实属性

3.1 完善产品食用信息

在保健食品的食用信息上,仅说明食用剂量和方法是不够的。不同类别的膳食补充中,推荐剂量中含有多少营养素含量,而这类营养素含量的每日摄入量正常人和特殊人群又分别是多少含量,此标准含量应在产品标签中列出,让消费者有所参照。此外,倘若食用过量将会造成反作用效果的产品则需标明食用过量警告。在完善产品食用条件信息上,可参照加拿大和日本两国的管理要求。

加拿大在对保健食品管理中,规定的标签信息事例包括生产商、进口商名称和地址、产品名称、产品号(即NPN号,如果是顺势疗法产品,应标明DIN-HM 号)、批号、包装瓶中产品数量、推荐使用条件以及建议储存条件,其中推荐使用条件应包括推荐使用及目的、剂型、服用方法、推荐剂量、保质期以及提醒性宣称、警告、副作用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同时,还规定应包括每个药用组分或非药用组分,对药用组分应有来源物质的描述[6]。

对于特定保健用食品(FOSHU)产品,除了标注健康声明外,不得有任何误导消费者的信息,标签上还必须包括:每日推荐摄入量、营养信息、食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过量服用警告等[7]。

3.2 完善保健食品产品功能因子信息

保健食品的发展分三个阶段,第一代保健食品是根据其营养素和强化营养素来推断产品可能具有的生理调节功能, 但没有经过实验验证。第二代功能食品必须经过动物和人体实验, 证明产品具有某种生理调节功能。第三代功能食品除了需要通过动物和人体实验来验证产品具有某项或几项生理功能, 而且要确知产品功能因子的化学结构和具体含量[8]。

目前日本、欧美等国家已过渡至第三代功能食品,虽然我国第三代功能保健食品还很少,但功能因子的标示确认将是未来保健食品标示的趋势。功能因子的检测和评价是第三代保健食品确认的第一步,然而,在第三代保健食品进入销售环节,保健食品说明书中完善产品功能因子信息必不可少,其功能因子的安全性和功能评价信息如何反映需早做规范。

3.3 完善产品健康效益说明的真实性

3.3.1 加强管理监督 有关行政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保健食品市场的日常监管,重点加强对产品标签说明书的规范性检查,特别是出现与批件中说明书内容不一致的情况,加大此类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系统或上网或公示,以备生产者、经营者、监督者和消费者查阅[4]。

3.3.2 规范产品效益描述用语 目前很多厂家在通过审批的内容基础上,使用易使消费者产生误解的词汇,夸大保健功能,如此,相同保健功能的食品就有可能出现很多不同种类的产品效益描述不尽相同,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如何抉择。

针对此类问题的解决,我们可学习日本的管理。在日本,功能性食品大致分为两种:FOSHU和营养素功能食品(FNFC)。其中,FNFC的标注相对简单,相关部门确定有17种营养素的功能声称,每种营养素的声称均有规范化的固定说明,例如“锌:维持味觉正常、皮肤和黏膜健康、参与蛋白质、核酸代谢、维持健康”;“钙:骨骼和牙齿形成的必要营养素”。FOSHU的健康声称相对复杂,目前日本所有的健康声称涉及8大类生理状态人群,而这8大类健康声称产品涉及到的功能因子主要有:寡糖、乳酸菌等十多种。所以基本的标注为“本品含有某种成分,可能是适用于某种生理状态”,另外,还有一种是降低疾病风险标示的FOSHU,这种类别的标示审批相对比较严格,目前获厚生省批准的是:“叶酸能降低胎儿神经管畸形的风险”,“钙能降低女性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并明确给出了每日摄取叶酸和钙的范围[7]。

我国也可效仿日本有关管理规定,明确功能因子信息,再通过所含有的功能因子明确保健功能的种类,使用该种类功能的主要词汇,规范各保健食品说明书用语,完善产品健康效益说明的真实属性。

[参考文献]

[1] 谢地.政府规制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56.

[2] Nelson. Information and Consumer Behavior [J].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70,78(2):311-329.

[3] Darby,Karni. Free Competition and the Optimal A2 mount of Fraud [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3,16:67-88.

[4] 毛正银.保健食品标签、产品说明书和宣传材料调查[J].首都医药,2009,12(6):10.

[5] 李晓莉,吴楠,谢纬,等.功能食品的市场调查与分析[J].2004,11(3):63-65.

[6] 北京市保健品化妆品技术审评中心.与国外保健食品管理政策的比较与思考(上)[N].中国医药报,2009-03-19(A08).

[7] 陈文,秦菲,魏涛,等.日本对功能食品的管理[J].食品工业科技,2009,(8):306-308.

[8] 姚汝华,周青峰.功能食品的含义、分类和评估[J].食品科技,1996,(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