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4-05 07:06: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外语学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外语学习计划

篇1

所谓学习部,顾名思义,是一个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的部门,。在这个部门里,部长及成员都要拥有学习的热情和激情来调动整个外语系的学习氛围。为此,我制订了以下工作计划:

首先,为了调动每位学生学习本专业的激情,学习部要带头抓好监督各班按时上好早自习的工作,要能够以身作则,按时参加本班的早自习。同时,学习部也将实事求是地记录下各班的到勤情况,及时向大家反馈。

其次,要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激发本系及全院同学学习英语的热情。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活动就是英语角,我们都知道英语角是热爱英语的学生们展现自我的一个舞台,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更多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同学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畅谈,自我展现,结交朋友,自我完善。还可以通过举办英语演讲比赛或英语节,来号召同学们共同学好英语,锻炼好口语。

再次,还可以组织各班学习委员在一起交流学习经验以及各班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交换意见,商讨解决办法,及时向本班同学反馈。

总而言之,我们学习部会尽我们所能将本部门的各项工作都做好,同时积极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将外语系办得越来越好!

篇2

新思路,预示着我们要总结之前的所有工作,开始自己的新计划,新思想;

新面貌,全新的时间,全新的思想,相信我们外语系学生会在新的一学期一定会有一个全新的工作面貌来开始新一轮的工作。

我们对新学期的工作主要划分为两个大部分: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交流。在此我系作出本学期学生会新学期工作计划,现制订本学期各部门的工作要点:

秘书部:

一 认真完成本职工作

1.制定学生会的工作计划,将各部门的工作计划装订成册。

2.作出学生会的活动计划,将各部门在这学期所要开展的活动作一个统计,以便能更好开展。

3.考勤方面,延续和改进考勤制度,安排学生会成员查考勤,我们秘书部并做好周、月统计工作,也希望学生会成员能够更加严格考勤,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打分。

4.同时,在每周的例会上,负责学生会会议记录,落实会议记录标准。

5.帮助各部门完成所需要的表格。

二积极参加学生会活动

由于学生会各部门是分工不分家的原则,所以我们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在其它部门组织活动时给予大力配合,方便各部门之间的合作。

劳动生活部:

一、具体实施方案

(一)具体工作开展:

1.教室卫生评比及卫生检查工作:

(1)我部要做好周一至周五的教室卫生评比工作,每日

分分数及时在系的宣传栏上贴出。对当日卫生较差班级给予通告批评,并要求立即整本资.料来源于贵-州-学-习-网 改。如果经常性的不打扫卫生的班级,有通告却不改的,将向学生处老师反映并作相应的处理。

(2)做好每周的值周评分工作。

(3)我部成员每周要对上周以来的工作加以分析与总结。

(4)外语系的所有班级分配好一个班一个固定的教室,对于每一个班的卫生情况实行劳动委员负责制。

(5)我部成员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各班的教室卫生检查工作。

(6)要求各班的劳动委员每天要严禁班上同学带早餐或各种零食到班上吃(这是教室卫生差的一个重要根源必须立即实行)。

(7)长期监督与积极引导大家树立起“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

2.寝室卫生评比及卫生检查工作:

(1)部门将定期(每两周检查一次)对各寝室卫生进行检察,还将进行不定期抽查,把每次检查的结果做好记载后,然后交给系秘书部。

(2)做好每次检查的评分工作,对其结果进行排名后在每周的例会上公布检查结果,对优秀寝室卫生给与表扬,对较差的寝室给与批评。

(3)部门成员将每次的检查工作加以分析与总结。

(4)定期组织各班学生进行大扫除活动,保持本系管辖范围内环境卫生的清洁。

3.部门其他相关工作:

.(1)定期召开各班生活委员以及劳动委员例会,了解并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协助相关部门做好具体情况的落实。

(2)我部要及时的并且长期的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广大师生关于环保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并及时的上报给上相关级部门。

(3)定期进行学院的卫生检查和评比活动,确保生活环境整洁,.协助有关部门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4)认真努力完成各级交给的任务。

(5)积极做好每次活动的各项后勤,劳动等工作。

(6)开展有益的课外活动,以达到加强成员之间沟通与了解的目的。

篇3

新闻部是外语系学生会新增的部门。在学生会里,新闻部起着传播系内外工作活动的作用,新闻部是系里积极向上精神传播出去的窗口,也是外界了解系里工作活动的桥梁。

我在本学期制定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对系内。

1、制定干事培养制度

1)做事严密,纪律性和自主性相结合,做好干部的跟随者和自我的自导者。

2)主动承担责任,敢于承认错误,及时发现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自我完善。

3)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做到“眼中有话,心中有事”。

4)积极培养自己的创新思想。

5)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合作能力。

2、分配新闻部成员的工作任务。

1)文字采编。如:外语系新生入学的感想与所遇困难:外语系新生入学的学习状况与学习计划:外语系高年级学生学习外语的有效方法等。

2)制定学生会工作简报。将外语系学生会各部门的工作目标与活动安排制定成一份书面文件,让系里系外的学生了解外语系学生会的工作与活动安排,从而得到更多人的理解与支持我们的工作。

3)会报编辑,出版工作。将实时动态与优秀文章进行编排出版。

二、对系外。

1、在院里打响外语系新闻部的知名度。如:开展新闻收集站;优秀文章征选;讲述个人经历等活动。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了解外语系新闻部。

2、以“实效”的工作态度为第一线,本着求实创新真诚的原则对学院内的学习,生活等动态在第一时间给予准确的报道。如:某学系是如何培养学习外语的兴趣的;某班学生在日常对话中提高英语水平等。

3、总结外语系学习外语的经验与优秀方法,传播于院内,让更多人轻松学习外语,培养对外语的兴趣与能力。

篇4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动机;注意层次;人格魅力;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3)03-0003-0007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外语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多模态性;手势、身势、面部表情、眼神、空间布局、现场中的事物,以及PPT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网络远程教学、FTP资源共享等现代科技媒体都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发挥作用。外语教学的多模态性已经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并进行了研究(Kress et al,2001;Kress,2003;Jewitt&Kress,2003;Kalantzis et al,2005;李战子,2003;胡壮麟,2007;顾日国,2007;朱永生,2007;张德禄,2010等)。然而,大多数多模态话语研究都是集中分析课堂多模态话语对组织教学的作用,很少研究教师在课堂上的多模态话语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而外语教学要达到预期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关键因素。学习效果最终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实现。

本文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Norris的注意层次理论(Norris,2004)、学习动机理论,以教师人格魅力及其教学理念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运用合适的多模态话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理论模式。以此为基础,对大学英语教师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进行相关调查,力图找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多模态课堂教学中哪些模态对于激发学习的学生积极性有效,各模态之间如何协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理论框架

1.1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主要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将多种可以用来构建语篇的资源都纳入其研究范畴。该理论还提供了一套同时分析图像、音乐和文字的相互兼容的术语,具有跨学科、应用性强的特点,能在新媒介时代对电影、戏剧、广告、网站页面设计、大型演出及舞台表演、排版、音乐、教科书设计、教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发挥指导作用。Kress等(2001)还指出课堂教学的语言和其他模态互动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1.2学习动机理论

与多模态话语研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对于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相当丰富的成果。国内大多数学者把学习态度看作是学习动机的一个组成部分(秦晓晴,文秋芳,2002)。对动机研究最早的是社会心理学家Gardner和Lambert(1959;1972),他们把外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Integrative)和工具型。其后,对动机的研究很多,研究重点转向动机的特点,以及其他可替代的模式(如,Brown,1990,1994;DSmyei,1990;Tremblay&Gardner,1995)。其中,Deci和Ryan(1985)的自我决定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是最主要的理论。此理论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内在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的动力来自学习者的内部因素,如求知欲、好奇心、自我表现等。外在动机是指外语学习者在外力的推动下,因外部诱因产生的学习动力,如获得文凭、高分数、表扬、奖励等。其后,对这一理论的研究很多。研究证明,内在学习动机优于外在学习动机,因为兴趣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使得内在动机的效果更强更持久。

1.3Norris注意层次理论

Norris(2004,2006)在ScoHon(1998)的中介话语分析理论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多模态分析框架。她遵循中介话语分析理论把中介行为(mediated action)作为分析单位,并进一步把中介行为区分为低层行为(如:一句话语和一个手势)和高层行为(如:一段谈话或煮饭、选择CD等具体行动)。

她用模态密度(mode density)这个概念来描绘对某一具体高层行为的模态的注意度和意识程度,包括强度和复杂度。模态注意度表示参与者在同时参与多个高层行为时给予不同模态的不同注意度,分为一级注意度、二级注意度和三级注意度。这些共时性的高层行为是由多种交际模态组合而成的。

在教学中,当用多种模态来表达意义更有利时,老师就可以运用一般以单模态出现的两个或多个符号系统来进行多模态教学,如用口语表达某事物的类别(It’s a tree。),用图像表达具体信息(一棵树的照片)。同时,在教学中,老师为了使学生重视他所强调的信息,采用某种“措施”(means)来把学生的注意力“拉”(pull)到老师新近聚焦的高层行为上。这种“措施”表现为转用一个新的具有突出节奏(pronounced beat)的、指示类(deictic type)的模态来组织话语,实现新的教学目标,通常为微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Norris,2004:115)。这样,我们就需要把交际中出现的不同模态视为一个底层行为链,在这个行为链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哪些模态被作为独立的模态来使用。在课堂上的师生交流中,老师会运用许多这样的“措施”来把学生的注意力从一个高层行为转向另一个高层行为。

老师运用各种“措施”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似乎是在强化学生的外在动机(Extrinsic Motivation),但实际上,他也在该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内在动机(Intrin-sic Motivation),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即通过不断使用这些措施,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主学习的习惯,并能够利用他们自发的兴趣、好奇心和要获得的回报来激发学习积极性。

1.4教师人格魅力与理念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用真心去关爱学生,鼓励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师生之间产生思想共鸣。这些都会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对学生的关爱和情感实际上都要体现在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上,包括教师激情洋溢的讲解、风趣幽默的谈笑、温暖体贴的问候、宽厚仁慈的目光、和蔼可亲的态度、挥洒自如的举手投足;用爱的眼光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将一个肯定的点头、一份赞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丝信任的目光投向学生。这些实际上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的“措施”。

教师的多模态话语能够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到亲切、愉悦、充满自信。这种爱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同时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从而喜欢并尊重老师、喜欢上他的课,乐意接受他的教育和批评,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新的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1.5理论框架

根据以上理论,作者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分为五个部分: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教师课堂所使用的一系列措施和话语;体现这些措施和话语的相关模态;学生的注意层次和注意焦点(明显影响其学习热情和兴趣);学生内在的、综合的和环境决定的动机(促进其学习热情和兴趣)(见图1)。

这个模式表示,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不是直接由课堂教学的多模态话语体现,而是通过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措施”,如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来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及对学生的爱和为人师表的理念。这些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表现为相关的多模态话语,通过一定的多模态项目体现,在高层话语行为中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专注和兴趣能够转化为学生的学习动机,特别是内在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在学习中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效果。这个模式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人格和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理念,并在设计教学过程及教学课件时把这种人格和理念融入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动作、语言、声音、视频、颜色等因素,用它们的相互协同和配合来完成教学过程,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教学实验,并辅以定量分析的方法。问卷调查用以了解学生所喜欢的教师及其教学理念和策略;网上投票用以了解哪些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和体现教学态度及其相关的多模态话语,用以了解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中有哪些模态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最后,教学实验中前测和后测的对比,以及定量分析的方法用以分析教师的人格、理念、策略及相关教学方式和态度在实际教学中产生的教学效果。

2.1研究设计

本研究在设计中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找出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主导因素:表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和理念的相关因素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及相关多模态话语的类型,然后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它们在教学中产生的效果。为保证教学研究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笔者进行了教学实验,有目的地选取两名有代表性的大学英语教师及其所教班级的学生参加,各为30名。其中一名教师采用开放式、商讨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选出的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及其实现它们的相关模态,鼓励督促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属支持型教学方式;另一名则使用以教师讲解、提问为主的传统掌控型教学方式。

2.2研究程序

首先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问卷调查范围是09级本科生,发放问卷720份,收回有效问卷689份;网上投票的参与者是笔者的人人网(原校内)好友,包括作者08年设立校内网络交流平台以来吸纳的在校大学生和应届毕业生。共发起网上投票两次,分别要求学生选出他们最喜欢的8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讲授模式和8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参与人数分别为339和338人,各总结出8项最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师教学“措施”,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态度,以及相关多模态话语,然后进行教学实验。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运用SPSS11.0将两位老师班上的各30名学生的两次期末成绩作了数据统计和分析。3研究结果与讨论

3.1调查问卷和网上投票

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上,调查问卷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附录略)。这20个选项都是作者与多位同行进行讨论确定的,它们具有两个特点:①相互独立和互补性:相互之间没有重叠,但互补,共同组成教师的总体人格和教学理念;②每个选项都是代表教师的人格、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重要因素。这两个特点可以保证他们的有效性和可信度。根据得票的结果,从中选出8项得票率达到50%以上的代表大学生最欢迎的表现大学英语教师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的选项。

这项调查表明(见表1),学生喜欢的教师及其理念和策略包括四个方面:①教师本人要表现出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热情,这是学生对老师的第一要求,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如题项1;②要热爱学生,这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题项3、4;③要帮助和指导学生、关心学生,这是从情感上感染学生的重要方面,如题项6、7、8;(4)要设计和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如题项2、5。

教师的这些特质、理念和策略是其人格魅力的集中表现,又反过来表现在他在教学中使用的各种教学“措施”上。这里主要通过网上投票测试在两个方面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措施”:①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②教师的情感和教学态度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

通过网上投票调查的第一个学生喜欢的方面是教学方式及其多模态话语类型。每一个选项代表体现这个方式的一系列具有相似功能的话语,包括语言和其他模态,如表情、动作、行为等。网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见附录2略),也是作者通过与多位同行进行商讨的结果,它们也具有与以上问卷调查的选项相似的特点,不再赘述。但网上投票更加松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选择的自由性和任意性更强。投票要求学生在20个选项中选择其中的8项,但许多学生则只选择其中的几个项目。通过网上投票,选出8项学生最欢迎的教学方式,包括体现它们的多模态话语类型。有趣的是,学生最喜欢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让学生提前预习并总结课文”和“讲解课文重点”,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关注的主要学习内容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课文所承载的其他学科的知识。具体见表2。

通过网上投票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是对学生的学习有益,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包括(1)给学生提供指导,如1;(2)给学生提供便利,如2、6、7;(3)给学生更多的关注,如3、5;(4)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如4、8。它们主要表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间接表现教师的人格特质。这四种类型的教学方式分别从情感、兴趣、义务、条件等几个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体现这些教学方式的话语主要表现为:口语、表情、手势、动作、眼神、文字、图像等。

通过网上投票测试的第二个学生喜欢的方面是教学态度。教师的教学态度集中表现为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态度,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由语言体现,也可以由行为、表情、动作、口气等体现。第二项网上投票也采用提供有限选项的方式,共列出20个选项,也是作者通过与多位同行进行商讨的结果,许多学生只选择其中的几个项目,最后得出8项学生最喜欢的教师教学态度及相关话语。具体见表3。

态度虽然是情感方面的,但都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和话语表现的,所以,它们必然要由多种模态的组合体现。在学生喜欢的这8项教师教学态度中,鼓励主要通过话语来体现,可以辅以表情和口气;耐心则主要由行为体现,可以辅以话语和口气;关心则既可以通过话语,也可以通过行为体现;建议性则可以通过话语来体现,当然可以辅以口气等;友好和幽默都要在表情上表现出来,但同时也表现在话语和行为上;严格要求主要表现在行为上,也体现在话语上。只有微笑是表情,是单模态的,但它也通常是在话语交际中伴随其他模态,如话语和行动等。这8个态度选项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直接的:如2、5、7,和间接的:如1、3、4、6、8。所谓直接的,是说选项直接表现态度;而间接的则通过行动和话语表现出来。在间接态度中,根据态度聚焦的时间点,可以分为对过去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3;对将来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1、6,和对一般行为和话语的态度,如4、8。直接的态度可以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间接的态度可以通过对学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行动和话语的态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以上我们探讨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8项学生最喜欢的教师人格特质、教学理念和策略选项,以及表现这些选项的8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方式和8项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态度,以及体现它们的模态类型。由于学生喜欢它们,因此可以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问卷调查所涉及的项目大部分都发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属于超高层行为模式;网上投票所调查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涉及不同的教学阶段,有的涉及整个教学过程,也属于高层次或超高层次行为模式;网上投票所涉及的教学态度大部分涉及整个教学过程,有的涉及某个教学阶段,所以,也多是发生在高层次或者超高层次行为上。教师在教学中所采取的措施和策略都是学生关注的中心,所以是聚焦的高强度模态。这些选项由于能够直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会直接成为学生的外部动力;如果它们成为老师教学的常用方式和态度,它们就会逐步由外在动机转变为内在动机,从而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果。

3.2教学实验测试结果对比

根据以上问卷调查和网上投票的结果,我们开始进行教学实验(实验方式见上3.1)。通过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我们发现,两个班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产生了明显差异。使用表现教师的个人人格魅力和理念、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和态度的商讨式教学模式的班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使用传统的严肃型的对学生严加控制的掌控式教学模式的班的学生成绩。该分析结果说明,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理念为基础的教师课堂多模态话语与学生学习积极性关系密切,分析结果见表4、表5、表6、表7。

实验班和对照班各30个人,两个班的初试成绩计算结果由表4和表5表示。表4表现了30个学生初试成绩的平均值、其标准差和标准错误均值;表5则通过独立样本测试说明两个班的成绩的概率值(P Val-ue)大于0.05(P>0.05)(0.590),说明两个班的成绩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区别。

通过一年的教学实验,教师对两个班进行了年终测试,并且把两个班的学生成绩进行了对比分析(见表6),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分别是:支持班为72.033;对比班为66.500,平均分高出5.533;通过独立样本测试得出(见表7),其概率值为00035,小于最低概率值0.05,说明两个班的成绩差别是有意义的,即支持班通过使用表现人格魅力和教学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态度及其多模态话语,取得了比对比班更高的成绩,而且这种差别是有意义的。

4 讨论

通过以上对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教学实验的讨论可见,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理念和策略以及与情感相关的一些教学方式和态度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它们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多模态话语体现。这些多模态话语在课堂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并逐渐由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习效果。

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我们根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Norris的注意层次理论、动机理论建立的理论框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情趣和积极性是十分有效的,它的有效性给我们如下启示:

(1)学生是学习的中心,但学生要学好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是整个教学中的关键因素。而老师的行为和态度等都是由他的思想、理念、情感、态度决定的: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就会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态度,并设计相关的教学模态组合,所以,培养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关心关怀学生的高尚情操、爱护学生帮助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是做好教学工作的关键。

(2)教师的思想和理念要通过他精心的设计和计划来实现,所以,他需要对整个课堂教学做精心的设计,包括设计采用的教学方式、教学程序、教学策略等。

(3)教师的设计和计划要通过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来实现。实际上,教师在教学中有许多可以选择的模态,包括本人的动作、身势、手势、目光、口气、面部表情、语言,和各种工具包括PPT、网络、实验室等。一些最新研发的教学工具也可以用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关键是使它们合理搭配、产生最佳效果。

(4)要使各种教学媒体产生最佳效果需要选用合适的模态或模态组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和兴趣,而不是单调地给他们灌输知识、施加压力等。

(5)要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终还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特别是通过外部动机来激发内部动机,或者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

篇5

论文摘要:跨文化交际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人类交际有两种形式: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介绍了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以及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并且提出了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方法。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通过语言交际,二是通过非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语言交际能力和非语言交际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多着眼于书面和口头交际能力的培养,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为了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全面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目标,在外语教学和研究中应加强对非语言交际的学习和训练,以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一、非语言交际的特点及作用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指包括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类和环境所产生的,对于信息发出和接收者都具有潜在信息价值或意义的刺激。非言语行为包括眼神、手势、身势、微笑、面部表情、服装打扮、沉默、交谈时的身体距离、讲话的声音、语调、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以用作交流信息、传达思想、表达感情态度。非语言交际与语言交际的特点不同,它没有固定的规律和法则,也没有一套具有明确意义的符号。它可以是连续不断地进行,有些非语言交际的手段是人类的本能,有些则是后天习得的。人类交际是语言交际和非语言交际的结合。在交际中,脱离非语言的配合的孤立的语言行为往往难以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非语言行为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才能表达明确的含义,而且一种非语言行为只有与语言行为或其它非语言行为配合,才能提供明确的信息。非语言交际通常与语言交际结合进行,在不同的情况下起着补充、否定、重复、代替、强调、调节的作用。当你接到你不喜欢的礼物时,尽管嘴里说如何喜欢,但脸上的表情却流露出你的真实的不愉快的表情,也就是说,你的表情否定了你所说的话。我们有时一边说话一边用手势表达同样的意思。例如,有人问路的时候,我们在告诉问路人方向,同时用手指指示该方向以重复。在有的情况下,无法用语言交流信息,必须用非语言行为传递信息。例如股票交易所的交易员在嘈杂的大厅里用特定的手势传递买卖的信息和行情。身势动作常常可以对所讲的话起强调作用。在人们讲话时会伸出手掌或拳头用力向下压下去以表示态度坚决。交谈时人们常用眼神和语调暗示自己要讲话、己讲完、或不让人打断。 

 

二、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的差异 

 

人类的交际都是在一定规则指导下进行的,而包括语言交际行为规则和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交际规则是每种文化长期约定俗成的结晶。文化不同,交际规则是不同的,非语言交际行为规则也不尽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比较注意语言交际行为的正确性、合适性、和可接受性,却易忽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和影响。一个中国男人和一个美国或加拿大妇女谈话时,注视对方是否失礼?两个男青年或两个女青年同行时,其中一个搭着另一个肩膀或两个人手拉手向前走,西方人是否认为合适?在有各种文化背景的民族中,点头是否都表示“是”,摇头是否都表示“不”?这不是语言问题,而是身势语(非语言交际)问题。在不同文化中,身势语的意义不完全相同。 

吕淑湘在谈到语言差异的比较时列出了三钟情况:“一种情况是彼此不同,第二种情况是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还有一种情况是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在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情况,大致是这几种情况。第一,行为相同,意义有别。例如文化不同,ok这一手势的含义可能有别。譬如:中国人习惯表示的是“零”:法国人表示的是“零”或“无”:日本人表示的是“钱”;某些地中海国家表示的是“孔”或“洞”;在巴西和希腊等国该手势则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污秽动作。第二,意义相同,行为有别:例如表示不知道、为难、不赞成或无可奈何等含义时,中国人的习惯是摇头或摆手,英语国家和许多西方人则喜欢耸肩。第三,此一彼多或此多彼一。有些动作在汉文化中一般只表示一种含义,在别种文化中就有可能表示多种不同的含义。例如:中国人中有人在谈话或作报告时常常有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两手相钳,两个拇指互相撮动。做这一动作的人并不表示任何含义,最多只是一种悠闲自得的表现而已。然而,在英语国家的人看来,这一动作却含有“洋洋自得”、“闲极无聊”、“紧张不安”、“极其无趣”或“烦躁不安”等多种含义。第四,此有彼无或此无彼有。有许多姿势、动作只存在于某一种或某些文化中,在其他文化中却不存在。例如:英语国家的人有不断转动手上戒指的动作,表现出的是情绪紧张或不安。许多港台人士现在也有这一习惯。中国大陆现在也有不少人带戒指,但尚无这一动作。如果有人做这一动作,别人可能以为他在“显富”。 

三、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是一个现代传播技术“强制”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代。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当今世界变得尤为必要,主要原因是由于交通工具的进步与通讯手段的发展使得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的人能够频繁地接触和交往:迅速发展起来的因特网把全世界的人们通过计算机网络联系起来:还有经济的高度全球化”所有这些变化使人类具有了全球意识,使不同社会、文化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产生了相互交往的强烈欲望,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由于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非语言交际应该是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为非语言交际行为的形成是一个学习和模仿的过程,所以在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纠正原来在外语教学中重语言规则教学而轻非语言规则教学的观念。全面认识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为此,教师要注重外国文化和习俗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使用非语言手段传递信息,并做到行为得当,举止规范。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应结合课本增加目的语文化背景的知识含量,注重风俗、习惯及文化禁忌的介绍。将课文中涉及到的非语言行为和手段列入生词、注释、例句和练习之中。第三,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应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如课堂交流教学法、场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使教学过程形象化、交际化。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直观、真实、自然的环境中学习和领会语言交际与非语言交际及其文化差异并引导学生正确得体地运用语言和非语言行为手段进行交际。最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非语言交际课程,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非语言交际理论教育,或组织专题讲座专门进行目的语文化非语言知识教育并且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收集非语言交际“语料”,进行目的语和母语文化的非语言交际行为和手段的对比研究和讨论。 

 

四、结 语 

 

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非语言交际行为是后天习得的结果,应当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舍此,外语教学就不是完全的和成功的教学。积极开展跨文化非语言交际研究和努力探索研究非语言交际与外语教学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非语言交际能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跨文化交际理论体系,既是时展的迫切的需要,也是一切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学者和教学者当前所面临的光荣任务。 

 

参考文献: 

[1]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篇6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28)

摘要:近年来,海外探索性学习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界定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定义与意义,阐述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培养模式、选拔程序、内容设计与经费保障,解析海外探索性学习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为我国高校推进国际化办学、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 :海外探索性学习;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6.011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24—02

收稿日期:2014—12—21

作者简介:张凌(1984— ),女,浙江湖州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组织人事科,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我国高校应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培养一批通晓国际组织规则且综合素质突出的国际组织人才,对于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设多元化的学生培养体系与高质量的海外探索性学习项目,成为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推动教育国际化的新途径。在浙江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的引领下,教育学院以“强化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积极拓宽国际合作领域与内容,努力促进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

一、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定义

海外学习指为适应学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在籍学生赴境外进行考察、学习或实习一段时间,以获得不同于本国文化的教育机会的行为。探索性学习重在吸引学生参与不同类型的海外学习项目,加快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问题分析解决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与社会适应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创设条件。

二、海外探索性学习的意义

美国教育委员会于1995年发表《在变化纷呈的世界中培养美国公民》一文,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机构10条国际化原则。美国国际教育学院院长Allan Goldman认为,海外学习应该是每一位美国学生接受教育的一部分,美国高等院校应该进一步增加学生海外学习的机会。由此可见,海外学习已被视为高等教育培养国际型创新人才的新途径。

海外探索性学习对于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国体民情、文化历史,熟知该地域的治学理念、办学模式,保持开放的视野与心态,养成良好的人格均有重要意义,我国已将其作为“十二五”期间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具体而言,首先,海外探索性学习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文化交流,良好地展现国家形象与公民素养,有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其次,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实施能够促进学校在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各环节得到有效提高,激发学校的创新能力与改革动力;再次,海外探索性学习能使学生在接触不同文化背景、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开拓思维,增加文化与专业认同度,提高竞争力。

三、海外探索性学习的项目机制

(一)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培养模式

从培养模式看,学院通过开展长短周期的学术交流、实习实践,着力打造学习、实践双轨制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和学院现有的国际合作基础和海外一流学科伙伴计划,选择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美国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海外知名大学及优势学科,签署学位联合培养协议,积极推进博士生联合培养、本硕“3+2”、“3+0.5+1.5”联合培养、本科生双学位培养等长周期项目,切实提高学位培养质量。同时,选择欧美、亚太地区知名大学开展6~8周短学期学分课程、1~3周短期学术交流及驻访学习、home stay等活动,通过短期互访交流达到扩大国际视野、调动海外探索性学习积极性的目的。目前,学院的首尔国立大学暑期项目、UNESCO·Bangkok暑期项目已成为持续性项目,累计选拔73名教育学科相关专业的全日制本科生、研究生参与海外探索性学习。此外,学院选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西澳大学孔子学院等国际组织与教育管理机构签署合作协议或达成合作,选拔优秀学生参与3~12个月时限的实习。目前,已有10余名学生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西澳大学孔子学院、美国罗德岛大学孔子学院、加拿大武术联合会等地实习,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赴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的志愿者服务。学生通过学习国际组织的日常运作,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和参加志愿者服务等,成为文化与友谊的使者,为增进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及中华文化的了解、彰显中国大学生昂扬精神做出了贡献。

(二)海外探索性学习的选拔程序

为促进海外探索性学习,学院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注重选拔乐于探索海内外办学,有较高的专业认可度与基础,同时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优秀学生参与,并设计了完整的选拔程序。每年4~5月,学院海外探索性学习预遴选通知,有关教育发展与热点问题的微课题指南,要求学生撰写微课题计划书,全面考察学生的研究分析能力、英语运用能力。学院专家评审小组评审学生微课题计划书,选拔综合素质优异的学生入选海外探索性学习人才库。入选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选择学院每年6~12月公布的海外探索性学习项目参加复选。

(三)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内容设计

海外探索性学习区别于游学项目,关键在于内容设计。除联合培养的学位项目外,应着力开发短期学术交流、实习实践项目的深度,体现学术内涵。短期学术交流设计讲座论坛、课堂旁听、小组研讨、师生座谈、人物访谈、教育考察、跨文化体验等多种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实习实践则在日常工作的基础上,联系当地知名大学、教育教学机构等,为学生提供旁听海外课程的机会,丰富实习实践活动内容。

(四)海外探索性学习的经费保障

海外探索性学习需经费保障与支持,随着国家、学校对海外学习重视程度的加大,经费来源渠道多种多样。对于联合培养的学位项目,教育部国家留学基金会、浙江大学等推出了多种公派项目资助,学院积极鼓励学生申报;对于短期学分课程项目等,学院通过校设及院设对外交流项目、协议学校、教育基金、企业赞助及自筹等多种方式相结合获取经费支持;对于实习实践项目等,则通过参与国家汉办项目、教育部留学基金会实习项目、设立奖助学金及自筹等方式保障经费,确保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实施。

四、发展海外探索性学习的思考

第一,完善学生培养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家庭对教育投入的加大,中国学生海外深造低龄化趋势明显,海外高校的招生力度与规模不断扩大,中国高校若想提升吸引力、提高招生就业率,除了要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外,还需进一步完善学生培养体系,将海外探索性学习纳入学生培养体系,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培养国际性人才提供保障。

第二,提高海外探索性学习质量。内容设计围绕学生专业展开,注重提升专业内涵度,改变传统的低质量游学活动,联培项目侧重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建,短期交流学习项目引入课程学习、小组研讨、合作学习等国外先进的教学方式,实习实践效果注重技能提升等,使学生获得益处。

第三,完善管理制度。海外探索性学习的开展涉及到学分互认、学籍管理、学位颁发、个体安全等诸多环节,需要执行单位理清思路、明确目的,认真洽谈协商各类问题,细致妥善地处理各种情况,为师生海外探索性学习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S].2011.

[2]耿海萍.美国高等学校海外学习项目浅析[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高玉蓉,李晓培.开展交换生项目 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

篇7

关键词: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差异

一. 引言

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推动着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加,科技的发达和交通的便利为人力,资源,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流动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人类文明的表现形式也在重构。不同文化之间不断地冲突与融合,传统与现代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这种全球化的背景必然导致一种多元文化并存,互动及融合的局面的出现,不可避免的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了跨文化时代,因此跨文化教育也就应运而生。对本国本民族实施跨文化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克服文化的自我中心主义,加强对外来文化的敏感和了解,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友谊和团结。

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语言是学习文化的工具,了解该语言的文化是真正理解和运用该文化的语言的重要前提。虽然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从而产生重叠现象,但更多的是文化差异的广泛存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两种文化相碰撞和融合的过程。屡见不鲜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就经常成为困扰学生英语学习的难题,这些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难以理解,不易接受,严重阻碍了他们正确得体的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跨文化交际对外语学习者来说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什么是跨文化交际

通俗的来讲,跨文化交际就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故障。跨文化在西方语言中所指的并不是单纯的相遇在一起的不同文化,而是相遇时不同文化发生异议充足的交互作用的过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系统的特质,当他与另外一种文化相遇时,不可避免的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对方,而这种自身出发的理解永远不可能与对方完全吻合,只能是交互作用的结果。

2.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不同,造成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的困难,也形成了 他们在相互理解和合作上的障碍。产生语言障碍首先表现为不同文化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符号体系。作为符号体系而言,它是可以被其他文化的人通过学习而掌握的。比较难掌握的是语言中语言符号所赋予文化的内涵和情感。人们在进行语言表达中,所使用的词语融入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情感,融入了自我世界的民族观念。有时这是难以被其他文化的人所理解和掌握的。

我们所说的文化差异,其实就是不同语言文化的内涵和情感上的差异。语言的前一种功能,即对一般事件的指代功能,我们可以通过交流,互相学习对方的语言或语言符号的指意来克服。而要克服 后一种障碍就难的多。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他们常常是造成语言障碍的原因不同文化的人在语言交流中往往会因为不知道对方的文化底蕴,造成误解。例如:在中国, 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中国的传统方式了。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 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 不料, 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在他们看来,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 从而大大伤害其自尊心。再如:有人打了个喷嚏,中国人的反应是“有人想你了”、“有人说你了”,英国人或美国人则说“God bless you”(上帝保佑你)。

3. 文化和语言的相互依存性

学语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毫无疑问,英语教学也要为这一目的服务。人类的交际不单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跨文化现象。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语言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译技能的培养,而文化教学远没有这么单纯。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是传递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语言和文化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和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决定了语言老师也必然是一名文化老师。然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文化教学又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它是语言教学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对两种交际文化进行对比,我们首先从文化谈起。文化culture 一词是一个含义极度其广泛的词语。它狭义指文学、音乐、美术等,而广义讲是一个社会学术语,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在目前的英语教学中,更多的是进行目的语文化的导入,而一部分老师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有相当的了解,实际不然。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应进行双向文化导入,也就是使整个语言教学过程变成是对目的语和母语文化不断加深理解和认同的过程。#p#分页标题#e#

三、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与能力

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密不可分。这是因为外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应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从这个意义出发,将跨文化教育看作是外语教学的一环更加恰当一些。

1. 实施文化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如何才能在外语教学中有效导入相关文化知识,传授两种社会文化的相同和差异,让学生对文化差异有比较高层次的敏感性,认识到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这是要遵循一定原则的。盲目而大量的在教学中添加文化知识,不仅不会让学生充分理解,合理运用,反而会因为大量盲无目的信息对学生现有的知识发生干扰。所以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

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应该紧密相关,与日常交流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只有这样,文化知识教学才可以结合语言教学实际,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效应。学以致用,收效才会更加明显。

2)时效性原则。要尽量选择最新,最热门的材料,使学生紧跟时代潮流。

3)系统性原则。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影响和制约。文化的导入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只有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文化,才能水到渠成,使学生形成良好的 跨文化意识。

4)趣味性原则。大学生处于思维的活动期,敏感性强,若所选材料具有趣味性,效果自然会更加明显。因此,教学中应针对在非母语环境下进行外语教学的现状,利用真实的语言材料,尽量创造真实的语言文化氛围,融入目的语文化。

2. 将文化贯穿于外语教学中

首先,学生方面,第一,外语学习者应充分发展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与外籍教师或留学生接触直接从他们身上感受目的语所属社会的文化。也要积极参加外语老师组织的各种外语活动。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综合效果是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第二,外语学习者应该进行广泛的外文阅读,在阅读中积累文化知识。第三,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外语学习者还应当适当阅读一些中西文化比较及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通过一些跨文化的语用对比分析学习者一定能在感性与理性层面上更好的认识目的语文化与本组文化的差异,更好的提高社会文化能力。第四,学生要自己主动尽可能多掌握外语习语。外语习语是外语词语里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持久性不可改变性等特点。如果不能很好的掌握这些习语,在与外国人交流时就不能完全准确理解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归根到底这些习语在形成的过程中就是受其文化的影响,因而习语往往更带有丰富的感彩,解决办法就是外语学习者要尽力多掌握习语,只有熟悉习语的结构,意义,背景,感彩等,才能提高辨认和运用习语的能力。

其次,就教师而言,课堂外语学习长久以来都是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要渠道。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适当穿插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诸如这些国家的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及风土人情等等。阅读课中教师可根据课文涉及内容向学生输导反映日常生活,待人接物,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词汇和修辞及语篇等语言知识所承载的文化蕴涵则结合语言点的讲解同步传授给学生。作为外语教师,很有必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导入英美国家文化方面的知识,补充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随着社会对外语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大,外语教师所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在课堂外语学习中,外语教师承担着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的双重任务。但是作为外语老师来讲,如何将深厚的文化贯穿在外语教学中,是这个时代诸多外语老师值得深思的问题。要想在外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师不但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在教学当中,要将这些文化和意识准确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能够牢牢掌握并能运用在实际语言表达当中。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文化交流的平等意识,不能过分抬高西方文化而贬低另一方文化。培养学生对差异文化的包容的态度,以使他们在日后的对外交流中不辱使命,这样的外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结束语

外语教师应当顺应社会要求,不只是教外语语言,还应当选择时机,恰当地进行文化差异对比。 这个环节作为外语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文化教学的开展,对于外语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西文化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而语言和文化又是相互依存的。要学好一种语言,势必也要学习、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随着我国外语教学的长足进步,对外语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高的要求。外语教学不仅仅是培养精通语言的人才,还应该是了解目的语文化的语言文化型人才,应该是具有跨文化能力的人才。对于外语教学而言,教学的目的要在教语言的同时贯穿文化。脱离外语民族的文化进行外语教学是不成功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说,在外语的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意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林大津.文化交际研究 [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 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 张劲松.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意义[J].时代教育,2007, (10).

[3] 梁悦瑶.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 2007,(03).

篇8

关键词:语码转换 话语分析 兴趣 动机 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近几年,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正面临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学校和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在语法教学上更为倾注,或者追求大学英语四级(CET-4)和六级(CET-6)的高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似乎忽视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这种现象的严重化发展,出现了“哑巴英语”的情况。

尽管一部分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较高的成绩,但是他们仍然不能流利的表达自己,甚至和外国人交际时存在困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情况是教师点名回答问题,学生主动争取机会回答的情况较少。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以及运用目标语言是英语教师的职责所在,但更为确切地说,是练习次数的多少以及熟练程度所决定的。大量研究证明:如果注意从小培养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正确引导学习者的学习动机,给予适当的鼓励,提供更多交流,联系的机会,则对于提高目的语言学者的口语表达能力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学生情感因素如兴趣、态度、动机和学习策略的调控,通过教师在课堂外语家学过程中的正确引导,可以激发兴趣,培养策略,指导并促进课外自主学习练习,从而提高学习信心,增强口语交际能力。

二、相关研究背景

对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迄今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都是考察课堂环境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课堂环境的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者的课堂行为。学习者课堂口语表达的数量和质量对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影响口语运用质和量的情景因素是什么,有何作用;课堂交际发起行为如何向教师发问,对教师提问的反应等与学习者的口语水平发展之间的关系。

2.教师用语。教师课堂用语的数量和功能与学习者口语表达的速度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3.课堂内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包括教师在课堂的提问行为,如:问题种类,提问的形式;教师对学习者错误的纠正,如:教师纠正错误的场合,对错误的反馈方式及其特点,学习者对教师纠正他们错误的态度等。

4.课堂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情况。包括学习任务类型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课堂组织教学对口语交际能力的影响等。考察课堂环境下的口语交际能力,实际上是考察师生双方在课堂上的互动过程与形式对学习者提高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影响。

弗兰德斯(Flanders,1970),莫斯科维茨(Moskowitz,1971),范斯鲁(Fanselow,1977)及阿尔莱特(Allwright,1980)认为互动分析指的是对课堂教学内,特别是第二语言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分析。他们把课堂内教师与学生的言语行为分成几个不同的范畴,并研究哪种范畴模式最有助于语言习得。一般来说,互动分析包括三个方面:话轮分析,话题分析以及任务分析。

那么课堂话语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量各占多少,双方是否在会话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语码转换的类型,话轮转换的数量等对学习者的语言输入和语言输出会有什么影响?所有的因素对学习者对语言的兴趣和动机存在多少相关?下面将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去探索。

三、研究设计步骤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次实验在某高校英语专业进行。在该专业中随机抽取本科一年级30名学生,其中,男生8名,女生22名,年龄在17-19岁之间。受试的教师是担任此班口语课的英语教师,教龄10年。

2.数据收集方法。数据收集采用下列方法:访谈,问卷调查,测试和语音记录,以及观察。

⑴访谈。在上述参加实验的学生中随机抽出两组进行访谈。采访有关口语练习中的障碍情况。有下列问题:①你喜欢学习英语吗? 喜欢,为什么?不喜欢,为什么?②请描述出英语口语交际过程中感到高兴或尴尬的时候。③你在什么场合说英语?在教室?在宿舍?和好朋友?在家?购物?④请描述你说英语的频率,即多长时间说一次?⑤你在课堂上常常发言吗?等等

⑵问卷调查。问卷调查以便测试有哪些因素对英语专业学习者口语交际能力有影响。此次,问卷调查包括60道问题。例如:①学习英语至少六年。②注重英语口语学习策略。③喜欢和别人交流。④教师经常在课上提问。 ⑤喜欢教师对错误纠正等。

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对所测试的问题进行“同意”或者“不同意”的选择。对于口语交际做出积极态度的答案计1分,相反给出消极态度的答案以0分计算。问卷调查所得到的分数在0-60分范围内。最后将对平均分进行比较。

⑶课堂测试与记录。通过录音对教师课堂用语的数量和功能;在课堂的提问,如:问题的种类,形式;教师对错误的纠正;学习者对教师纠正他们错误的态度进行记录并分析。

⑷课堂观察。采用人类文化学(ethnographic)观察法,不要求事先选择观察的具体课堂活动,不要求对受试的学习活动进行预测,因此,能够避免对观察对象做出先入为主的分析,能比较客观,公正的考察课堂环境下英语口语交际互动的情况。

3.数据分析。

⑴判断学生英语口语水平的方法和标准。为了能够公平的给出分数,我们邀请6位教师在听到语音记录时给出评分。评分标准包括以下因素:语音,音调,语法,流利程度,说话内容等。学生的最后得分是6位老师给分的平均分。为了方便比较结果,我们将高分的学生编为A组,得到低分的学生编为B组。高分与低分的划分根据中数所得。

⑵课堂话语因素。通过和学生谈话,笔者发现许多学生十分依赖教师的作用。如果教师在课堂组织教学过程中,给这些学生较多的鼓励和引导,则这部分学生能够流利的练习口语表达;除此之外,教师的口语水平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们常常模仿教师的口语表达;口语较好的学生经常做大量的练习并积极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在小组讨论中常常扮演积极参加者的角色。

⑶教育背景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从表中可知,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与所受英语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在测试中取得高分的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早于其他的学生。

⑷参加练习口语的各种活动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从表中可知,A组有更多的学生参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表达能力。

⑸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从表中可知,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往往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

⑹学习动机与英语口语交际能力。

从表中可知,A组的学生比B组的学生在学习动机这一点上有所不同。A组的动机强于B组。A组学生将学习英语视为个人兴趣或生活所需。而B组学生将视为做其他事情的工具。

四、结果与讨论

1.教师的话语量和学生的话语量。在调查中可知,课堂话语时间并非全由教师一人支配,教师话语在一节课中占有的时间不多,也就表明学生参与会话的程度较高,学生运用目的语的时间较多,从而提高了目的语输出量。93%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上给他们提供更多的使用目的语交流的机会和更多的话语时间,会提高他们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2.学生与教师之间语码转换的次数。教师从上课开始一直用英语讲解,这与教师试图建立自己的威信有关系,并且要求学生是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存在社会地位的差异。而当教师发现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出现问题时,改用母语交流,试图建立平等的关系,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不平等差距。可见语码转换既有助于减轻学习者的心理压力,缓解其焦虑情绪,同时,也可以避免学习者因交流的误会而带来的障碍。稳定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3.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的任务动机(task motivation),提高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教师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学生对课堂活动的要求,然后根据设计相关活动,活跃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端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从主观上加强对英语的喜爱程度。

4.兴趣和动机的变化。有的学生在访谈中说道:“现在我对英语已经不只是有兴趣了,而是热爱。我在享受英语。”另外,在本次调查实验结束后对受试学生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到有74%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学生在英语兴趣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有的教师写道:“主动接触英语的时间大大增加,而且有意识的模仿相关,相宜的课外英语有声读物,兴趣的激发极为关键”;“刚上大学时,对英语有抵触心理,现在越来越喜欢英语了。”尤其是性格较为外向的学生,并不害怕口语表达时犯的错误,反而更加坚持练习。

5.培养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有效的学习和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这是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实验之前,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并为此感到困惑。课堂组织教学的后一阶段便是教师有意识的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在口语课堂上,帮助学生有效的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把握学习的方向,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果,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综上所述,从教师这一点看来,应给予学习者更多用目的语进行课堂交际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组织学习者参加各种互动活动,增强他们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使他们有更多的口语练习机会,为语言习得创造有利的环境。从学习者自身看来,不断培养学习目标语言的兴趣,端正学习动机,在互动活动中得到锻炼,增加个人的交际能力和语言使用水平。

参考文献:

[1]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学习兴趣 内心情感 教师魅力 教学活动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背后承载着的是一种文化与态度,要更好地发挥它的功效,首先就要接受这种文化的传承,更客观地说,中文和英文属于不同的语系,彼此相去甚远,语言环境的缺乏使得学生没有积极主动的投入英语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中学生的注意力不够持久,学习目的不够明确,认知上的无意性和随意性愈发使得学生一旦遇到学习困难,就产生畏难情绪,自觉地知难而退了。

内外因的原理提示我们,要充分地激活内因,也要通过教学活动对内因的需求产生影响。本文在阐述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着力从如下三个角度来论述如何借助教师及其教学活动的影响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增强教师的个人魅力。以不俗的魅力来感染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通过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后,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使学生迸发激情。

一、激发学生情感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有一种新鲜感,他们乐于去体验,感受英语。然而,随着信息量,词汇量的增大,一部分学生感到英语鼓噪,开始的新鲜感被磨平,甚至有学生感慨:“学得头都晕了,怎么不见苹果落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人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活动或事物表现出积极肯定的情绪。” 所谓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的意识倾向。 一个好情绪,乐观向上的态度等积极因素将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相反地,低落,不安的心理状态将妨碍学生智力的进步。如果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他就不会把英语看成沉重的负担,相反,他会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出现,并在学习中收获愉悦,有兴趣的学习能让学生全身贯注,积极思考。而且,人在充满兴趣的心理状态下学习东西,掌握得快,记得牢。

兴趣激发求知欲。一般情况下,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越高,学习越活跃,学习效果越好。如果兴趣成为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需要,就可以使学生逐渐养成自觉主动学习英语的习惯,英语学习难度就会降低。只有对英语有浓厚的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学习中的种种困难,潜心学习。

二、教师及其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

(一)教师个人魅力

1.课堂语言

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的语言可以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幽默的语言可以使人精神放松,使课堂气氛和谐;幽默感强的老师可以使学生感到和蔼可亲。当幽默营造出一种热烈的气氛时,不但学生乐于听课,而且会发生“共振”效应,老师的水平也能超常发挥,取得极好的效果。幽默语言的应用,会使学生感觉上课就像是在欣赏相声,小品一样,兴致怎能不高涨呢!

2.博学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智者,在教书,育人这个领域,我们应该把最新最好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因而,多学科和跨学科知识在英语教师身上得以体现,将会是对学生最大的吸引。

3.英文授课

英文教师的魅力还来源于自身的口语水平。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到使用当中去,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用流畅,地道的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可以烘托课堂气氛,让学生感知英语,把学生放在一个英语环境里,用英语的语音、语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设法创设英语情景和气氛,使学生宛如置身于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这样学生就能自然而然地养成用英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习惯,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并在无意中强化学生的听说能力,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兴趣也就由此产生。

(二)活泼有效的课堂教学

1.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人的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也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而展开的,而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尝试过如下方法:

1)英文歌曲;2)值日报告;3)辩论讨论型;4)谚语,俗语导入;5)新闻导入。

2.师生的课堂交流方式

1)平等对话。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直是整个课堂的主导, 教师指哪学生就要打哪,学生对老师要言听计从。然而,要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真的收获一些知识,增长智慧则不是“填鸭式”的课堂能够给予的。在学习型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人性的对等,不在是传统课堂上,学生不想学,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情景。在平等的对话基础上,教师引导那些不知道如何学习的学生,而对于那些不愿听的学生,教师就要依赖个人魅力来吸引那些学生,让他们愿意并乐于融入到整体的课堂中。

2)互动生辉。在课堂这个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上,任何人都不是一 个没有情感的木偶,师与生之间带有情感的交流,将影响整节课的效率。试想,如果学生喜欢他们的老师,那整个班都将充满朝气,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自觉的就萌发出来。另外,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的把乐观,自信的心情传递给学生,让那些不太自信,害怕出错的学生能够有机会应用英语。课堂中,不管是教师的评价还是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都要让积极肯定的理念飞满课堂。

3.教学方法

从生理上讲,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刺激由兴奋转化为抑制,降低学习效率。而从心理上讲,中学生处于活泼好动,喜欢变换的时期,再好的教学形式和练习形式,如果简单重复太多,学生兴趣也会锐减。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学生好奇、好动、好玩、好胜等心理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取多种形式。总之,不同的课型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新鲜感,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情景教学法让学生将英语由一门知识完善成他们的技能,让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相似的情景是能够自如灵活的运用,真正实现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运用而不是考试。学生的表达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课外活动

1.交流辅导

事实上,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与师生情感是密切联系的,是相辅相成的,师生间融洽的感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英语教学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要改变学生对教师的偏见,重新建立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尤为重要。对于学习英语比较吃力的学生,教师只有加大课后辅导与帮助,沟通与交流,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从而在学生中建立起较高的威信。学生同教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就能自然而然地把对老师的爱戴之情转化为对英语的喜爱,为提升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英语活动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陈琳说过:“课内设置的情景不管如何逼真,都是假的,只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语言,才能真正掌握语言。” 陈琳教授强调开展英语课外活动的重要性。所以,要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课外引导必不可少。那么英语课外活动该如何搞呢?除了常见的英语演讲比赛,英语作文征文大赛,英语短剧表演,还可开展英语书法大赛,英语歌曲联唱,举办英语文化节和设置英语日。特别是英语文化节,可以跟学生介绍有关英语国家一些与我国习俗,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等差异非常大又特别有意思的知识,让学生在文化差别中体味英语学习的乐趣。

笔者进行过“英语在身边活动”。让学生们用发现的眼睛查找“我”身边的英语。学生们找到了“fairy-fox”“100% cotton” “menu” “keep off the grass”(公园里出现的句子)。通过活动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使学生认识了自我,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加其自信心,增添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结束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进步的源动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有所得最好的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一位成功的英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英语的持久的兴趣,让学生对英语永远饱含热情。由此,教师一定要提高个人魅力,并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注重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以一颗饱含爱心的智者之心唤醒学生求知,向上的热情。初次之外,教师同样可以举办一些英文的课外活动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总之,我们要坚持内外因的原理,通过学生的内因起作用,并使教师及其教学活动这一外因对内因施加影响,使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并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水平有所增长。

参考文献:

[1]章永生,教育心理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1

篇10

关键词:实验探究;设计实验;误差分析;理论推导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

48(2006)12(S)-0027-3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式学习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通过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把手、口、脑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这个过程中对所得信息进行仔细筛选,使学生经历思维多样化的训练,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本人在新课程“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节课的教学中,进行了实验探究课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就此课为例,与大家一起探讨科学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 设计思想

动能定理是第四章《机械能和能源》第三节的内容,学生在前面第一、二节已分别学习过了做功和动能的概念。

动能定理常用于解决运动学问题,是力学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它的应用贯穿于以后的许多章节,因此学习好动能定理非常重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知道实验探究和理论推导相结合的科学研究方法,在这里再次采用这种方法,通过实验设计、观察实验数据、分析、比较、归纳得出实验结果,再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推导与论证,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使学生能够进一步提高自身的能力。

2 教学设计

2.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理解动能定理,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会用实验方法来探究物理定理或规律,理解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外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关系,学会获取知识与实验技能的方法;通过理论分析与论证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理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实践与拓展,使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阅读资料活页,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与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实践能力;经历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与团结协作的精神;通过实践与拓展,培养学生灵活迁移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通过阅读资料活页,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2 教学重点

动能定理的推导过程、正确理解动能定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和理论论证得出定理,使学生对定理有更深的理解。

2.3 教法与学法

通过实验与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与探究和理论分析相结合,体现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2.4 教学器材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50Hz)、纸带、重锤(0.3kg)、刻度尺、计算机。

2.5 教学过程

(1)课前引入

通过两个演示实验引入:(1)小车的一端系着一跟细绳,绳的另一端跨过定滑轮系着一个重物,放开重物。(2)在桌面上铺一条毛巾,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在毛巾上运动一段路程后停下。请学生分析(1)、(2)实验中小车在水平面上的动能是如何变化的?

然后,利用实验引入新课,让学生在现象中总结原因,得到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定性关系。让学生从直觉思维上对这两个物理量有个定性的理解,为接下来的探究过程埋下伏笔,这样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又能让学生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功和能有更深的理解,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2)探究过程

①提出问题

在上述两个过程中小车的动能如何变化?为什么?((1)中动能变大,拉力做正功;(2)中动能变小,阻力做负功)。可见,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动能,那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究竟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②猜想与讨论

由学生提出各自的观点,有的认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相等,有的认为外力做功比物体动能变化得更大或更小,观点不一……教师提议:下面我们就通过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a、设计实验的目的

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之间的关系。

b、让学生思考

我们要设计一个过程,这个实验过程可以研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那么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一个思路呢?

c、总结思路

(1)、做功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力和力方向上发生的位移)?(2)、要知道物体动能变化又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初、末位置的速度和物体的质量)?

d、实验器材

电火花打点计时器(50Hz)、纸带、重锤(0.3kg)、刻度尺。

e、要求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结合提供的实验器材,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实验方案。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学生开始动手实验,并将数据记入表格(表一)。(结果保留3位有效数字)

表一 功能关系表

重锤质量m=0.3kg速度v/ms-1g=9.8m/s2

位移s/mv1v2外力做的功(J)动能变化量(J)ΔEk=12mv22- 12mv21

⑤数据分析与结论

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学生个体存在差异,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有的不够完美,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由于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所以同学们对整个过程十分熟悉,感到自然真切,通过教师对误差的分析能让学生对所得的结论理解透彻,尤其是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去探究新知。其兴趣、注意力和科学态度就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增强。

⑥理论论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从上面的实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那么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呢?请学生通过前面所学的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知识从理论上推导动能定理,提高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能力。

理论推导时,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问题情景,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公式和运动学公式独立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这样做可以加深学生对功能关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并且,通过推导使学生真正做到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⑦理解公式并总结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理论论证过程进行激励,并进一步总结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提炼,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⑧自我提高

让学生课后思考:你还有没有其它的方法可以探究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并提供参考网站,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后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

3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采取的是实验与探究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自己动手、自我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将实验与探究及理论分析相结合,并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体现了教学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另外,通过阅读资料活页,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使学生养成了了解社会、关注社会的责任感。因此,探究式教学会为学生智能的锻炼与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发展自身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中出现了一部分学生的实验方案不够合理的现象。例如:学生不会从减小摩擦的角度来考虑如何放置打点计时器,有些学生受《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加速度》实验的影响,把打点计时器平放在桌面上;有些学生没有从稳定性的角度加以考虑,不是把打点计时器侧放在桌面上,而是用手去帮忙……但由于每个学生都通过动手和讨论,积极参与了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所以同学们对整个过程十分熟悉,感到自然真切,对所得结论理解透彻,记忆持久,尤其是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去探究新知。其兴趣、注意力和科学态度就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增强,这正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

另外,在理论推导的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很快地从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的公式中推导出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例如有的学生可能不会一步到位而是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才能得到结果,所以在这个地方教师应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思路,以提高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束炳如、何润伟.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05年

[2]廖伯琴.《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