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电一体化的职业兴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职校 机电一体化教学 策略 现状
我国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与要求是:培养出能够胜任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使用工作的人才,包括对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使用、维修、维护和管理等,培养层次分为能够基本胜任工作的初中级技术应用专门人才和高技能、高素质、高应用型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两类。对于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是:不但能够操作、维护、管理,还必须能够设计。如何快速提升这一专业学生的技能与素质,将他们培养成专业素质高、专业技能强的科技型人才,是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课题,本文就此展开探析,首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接着就如何更有效地开展机电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探讨。
一、职校机电一体化教学现状分析
1.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性。
针对当前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笔者发现课程体系的侧重点与聚焦点主要集中在电与机两个方面,而且两者分界比较明显。专业目标要求它们融为一体,然而当前的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过于偏重机械方面的课程安排情况,从而减少对电类课程的设置,这与当前“机、电、计算机”三维一体的专业格局极不相称,导致教学与实际脱节,无法很好地配合机电一体化专业设备操作演练教学。为适应社会形势与专业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机电一体化教学课程内容进行适度的改革调整,加强电气控制课程、计算机运用课程等内容的教学,从而将“机、电、计算机”三者提升到同等高度进行教学。
2.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完整性和标准化。
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几乎所有操作都是通过手工实践进行的,只有极少部分通过自动化编程软件加以实现,专业课程内容缺乏完整性和标准化,导致对专业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全,不能对相关或相近专业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到生涩,难以引起他们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甚至让他们觉得课程内容枯燥无味。这对增强教学效果极为不利,从对学生综合素质和长远发展来看,很难让学生发掘更多潜能以适应日益信息化的现代企业工作环境。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建议,对目前专业课程必须进行加以修改完善,使之更能与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目标一致。
3.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背离。
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本应融为一体,紧密相连,密不可分,“机电一体化”专业特点对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的要求更高,对理论原理的教学必须引用实践操作加以形象化和具体化,对于实践操作教学必须通过理论进行指导、验证和保障。例如:现代国内外的工业企业几乎都装备先进的数据信息传感设备、数据自动处理分析设备、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设备和系统的技术含量都比较高,对操作和管理其的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不但要求他们具有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和简单的操作能力,还必须有较高的理论分析能力。然而当前实际教学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差很大,理论原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相背离现象严重,导致学生在毕业后很难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二、完善机电一体化教学措施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重要性,它可以激发学生自主研究、分析、挖掘事物来龙去脉的兴趣,进而激发人们对事物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在教学中拥有学习兴趣,不但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还可以激励学生对难题进行攻坚探索,增强他们学好教学内容的自信心。那么,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笔者认识到,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教学回归生活实践或工作实际。例如:在教学“三相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的过程中,可以将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变频空调”引入课堂,通过其原理和特点来分析普通的与变频空调之间的差异,进而指出变频调速存在哪些优点,从而增长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性,进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激励他们自主学习。
2.注重实践操作教学课程情境和任务的创设。
笔者具体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机电一体化专业理论课程与具体专业实践课程关系相当密切,因为机电一体化专业本身就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业,因此在具体教学中在设计课程模式时,应采取实践与理论同步进行的教学策略。例如,可以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制图》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而在实践性课程教学中,必须特别注重实践操作教学课程情境和任务的创设,将实践延伸为实训,并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实训车间进行,将“实习课”与“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不再进行严格的区分。另外,对于教学课程的考核,可以改变传统的笔试定高低的做法,改为笔试成绩、操作成绩、平时作业成绩三者合一的方式。
3.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如今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紧跟时代步伐。实践证明,通过引入多媒体等信息化手段,教学能更形象、直观、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通过构建专业教室、实训和实验基地,也可将一些先进的设备或模拟器材引入其中,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操控能力,有利于学生加快掌握机电一体化操作技能,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中职学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40-01
1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步伐地不断加快,传统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发展。其主要的原因是:(1)教学模式较为单调。传统的一体化教学大多注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实践课时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实际运用专业技术时引发诸多问题。(2)理论知识与课程实践无法很好契合,教材相对落后。在目前的中职学校中专业技术教材较多,一体化教材偏少,缺乏实用性,无法真正实现一体化教学。(3)师资建设较为薄弱。随着我国工业的大力推进,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对一体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对一体化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中,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严重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现代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水平。(4)教学条件不足,制约了一体化教学的质量。虽说我国在近几年对机电专业的课程设置有所改善,但总体上还是比较陈旧,导致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专业技能无法很好的在企业实践中得到发挥。
2 机电一体化教学的改革措施
2.1 从实际出发,明确教学思路
中职学校是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岗位人才而进行培养,因此,中职学校的教学标准和教学目的应与企业要求相一致。从实际出发,明确教学思路,坚持以企业的岗位专业能力需求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双方融合、交流、资源共享为前提,使教学规划、教学组织、教学评价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要能令教学的内容符合专业能力的需求,从而培养出具有专业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一体的职业型人才。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逐步完善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先进思想和行为规范,同时对职业技能以及专业能力做好巩固落实。
2.2 提高“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理论教学如果不能与实训教学很好的进行结合,学生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将不能在企业中得到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知识汲取渠道和专业操作实践能力离不开教师的授教和学生的练习这一互动过程来逐步掌握。中职学校教学的专业性、技术性、实用性等应用特性决定了教师队伍不仅需要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因此,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质量因素,师资队伍地建设对于改善机电一体化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具有关键的意义。学校应有计划地制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从两方面对师资队伍进行优化。一方面中职学校应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合,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聘用高级技师或企业的工程师定期到校演讲授课;另一方面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综合培训,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的业务学习,从而加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融合,落实“双师型”的教师标准,打造一支适应时展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3 加强实用性能,改良教学材料
在现有的机电一体化理论教学材料中,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单一指数控方向就有数控编程与操作、液压传动、PLC编程技术、CAD\CAM编程技术、公差与配合、车工工艺、钳工工艺、铣工工艺、机械制图、机械制造等等近二十门学科。面对种类繁多的科目,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是不现实的,课时的安排也不能满足学科的需求。而在实际专业教学中,每门课程针对数控方向所需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只有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可以按需编制校本教学材料,以学生学习能力与认知能力进行合理的安排授以必须掌握的知识要点。如果条件不足,不能编制校本教材,学校在针对专业教学的规划过程中,教师应有选择地对学生进行授教,重点讲解能够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部分,对其他有关联的拓展知识简单介绍即可。此外,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是以理论教学、仿真教学、实践教学等依次教学顺序为基准,强调实践实训教学为主体,中职学校在制订教学材料时应以此为标准进行。
2.4 以学生原有基础为准,更新教学手段
中职学校的一体化教学应以学生为本,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力、学习能力上作为基础,遵循行渐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弃原有的学习习惯,适应于职业学校的学习和教学过程。在对学生进行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于实践的融合,将能更有效地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首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制作生动教学课件,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也能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其次,通过实训与理论相结合,课时安排以实训和理论教学以6∶4的比例进行,注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其在对机械操作的过程中同时巩固理论知识。例如:在讲解钳工工艺时,利用四课时的时间对钳工基本的操作知识和安全操作进行普及,然后让学生参与实训,在实际动手过程中,令学生亲身掌握使用方法及精准要求,满足于专业技能的培养。最后,适应时展潮流,在课堂教学时,融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对学生展开授教,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讲解PLC编程技术时,教师可以插入交通指示灯的变换实例来让学生进行阐述,令学生更容易理解。
2.5 优化教学环境,丰富办学条件
中职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专业能力的教育场所,它所在的教学环境决定了专业技能的水平质量,因此,学校应积极地与合作的企业展开双向服务。学校为相关企业培养优秀职业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教学条件和实训基地,双方共同攻克专业技术培养难关,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企业的实验与实践设备较为完善,能为学生提供优良的教学环境和实训环境。在企业的实训基地进行针对性的实践教学,能更好的使学生实践和理论知识进行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做出良好的过渡。
3 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加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空间也将更加广阔,只有在学校期间对学生一体化的授教做到尽善尽美,才能为未来的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柳京成.关于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群文天地,2012(5):262.
篇3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学科开始交叉渗透,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导致工程领域的革命与改造,机电一体化被赋予新的内容。目前,真正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中职学校为数不多,即使开设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校,也只是把机械和电气的知识简单地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不能满足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人才的渴求,探索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出更多合格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和探索方法
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三个突出”:(1)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2)突出创新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3)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维度的教学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综合性较强,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联系精密,需要结合计算机科学与控制、电子电器和机械等相关专业。中学生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较难科目的过程中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即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在课堂教学、实际生活和职业实践中总结教学问题,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过程中,让师生双方边教、边学、边做,全程构建素质和技能培养框架,共同寻找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
二、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和目的
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培养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使用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中初级技术应用性专业人才,要培养出符合科学技术进步的创新型人才,必须确立先进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目标。目前我国教育一直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忽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作为一种顺应时代的培养模式,应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指导”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以“培养什么样的创新人才?怎样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机电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三、培养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的有效策略
1.合理设置课时教材,优化课时目标。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一体化课程教学课时被缩减,由于课程综合了多门学科,所涉及的概念、专业名词多,并且内容抽象,学生很难在短短的几十个课时内掌握。而且课程使用理论教材内容比较多,各个章节所覆盖的是不同学科的内容,比如前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机械设计,后一章是机电一体化检测系统,再下一章又变成计算机控制及接口技术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将各个章节的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课时目标的设计要遵循具体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和层次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观念上要树立为获取信息而阅读的思想,方法和原则必须对教材进行整体教学,以此带动学生深入教材中的理论学习,掌握课文内容,全面提高专业素质。
2.改变课堂教学方法,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在机电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满堂灌”,即忠于教材,照本宣科,在一堂课上教师从头到尾都讲理论知识,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在机电一体化教学中,可以从创新教学方法入手,运用行动导向法进行课堂教学。这种方法要求教师首先要进行角色转变,以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学习。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采取第一堂课与第二堂课相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围绕课本设置相关课程,实验实训室开放式管理,为学生提供课内课外两位一体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专项集训活动,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3.将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让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经验。
大多数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教师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讲解,忽视了教会学生如何应用这些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将理论和实践交替进行,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技能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要为每一个教学单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以实际的例子导入,指导学生设法解决有关知识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经验。如对于金工实习,应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立足专业实际,在具体操作中以车工、钳工、焊接等工种的操作为基础,紧紧围绕机电工程技术专业实施,特别要普通车、铣床与简易数控机床操作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对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初步探索,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结合中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从中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实际出发,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为提高和促进学生更好地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一种尝试,要全体机电专业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懈努力探索,不断地充实完善。
参考文献:
[1]高亮.浅谈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
[2]吴艳芳.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
[3]胡长城.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
篇4
关键词:技能大赛;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
新时期我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同时也为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指明了正确的前进方向,代表着我国职业教学领域的创新。通过技能大赛,能够对学生的训练内容和训练方式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范和调整,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能,并且学习到更多的专业知识。通过实际调查可以了解到,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机电一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师队伍建设,还有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等进行了积极的引导。
1 对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影响
1.1 课程体系的影响 在以往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课堂上只是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述,但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所以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符合现代机电一体化教学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职业学校需要更多的与社会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明确企业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但是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在很多的方面企业和职业院校并不能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职业技能大赛正是能够对此进行有效的改善。在2008年我国就已经落实职业技能大赛的相关项目,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研究最终确定的,符合我国相关标准的要求,同时还能够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技术水平、职业素质等众多方面进行考察。
在2014年我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项目主要包括,对于智能电梯的安装和维护、机械设计制造,还有数控机床的安装调控维护修理等。这些职业技能大赛项目主要考察的都是目前最为前沿,并且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依据职业技能大赛的主要指导思想和相应的评价标准,还有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应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我国很多的职业院校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课程进行全面性的改革,将整体的专业教学氛围几个教学模块,主要分为通识学历、基础能力、核心能力、专业扩展四个模块。
1.2 教学内容的影响 我国很多的职业院校也抓住了全国技能大赛的实际,使得学校与企业有了更多的沟通和交流,对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有了更加真实、更加全面的了解。依据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具有的特点,还与对于机电一体化学生知识、个人素质等众多方面的要求,还有职业技能大赛的竞赛准则,还相应的评分细则等,职业院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以往的专业教学过程中只是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推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和学习理论知识。现阶段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需要打破以往教学模式的束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间能力,注重激发学生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的兴趣,全面地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技术水平。
例如,在职业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中的自动控制技术这一教学内容,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这是他们必须要学习的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的广泛,其中有拉普拉斯转变、物控模型的建立等。自动控制技术课程概念性知识较多,而且非常抽象化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涉及的数学计算非常的烦琐。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导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利用MATLAB方针软件,课程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落实了由教学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有效地提升了我国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质量,使得学生具有的职业能力得到一定的增长[1]。
2 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影响
2.1 教师的责任 我国高职院校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技术型人才,也就要求我国职业院校的教师人员不仅能够承担理论教学的责任,同时,对于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也能够将教师具有的主导作用充分的展现,也就是理论教师与实践教师结合一体。在技能大赛的引领下,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指导,帮助学生可以在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优异的成绩,同时,通过对于职业技能大赛评分细则、考核标准等方面,明确了现阶段职业岗位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要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得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进一步的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增长,对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2]。
2.2 企业与学校的对接 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一些高新的技术还有工艺在企业中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例如,变频器、触摸屏等前沿技术,而且这些技术在我国的职业技能大赛中也有着很大程度的应用,直接的表明了我国企业发展和技术革新对于技术型人才的实际要求,同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师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要注重对于专业教师综合素质的培训,使得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不断地提升。职业院校可以与社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暑假阶段要求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对于企业目前对于机电一体化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进行全面性的了解,使得教师机身具有的专业技能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师也需要对企业的员工进行相应的技术辅导,了解技术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将其作为自身的教学资源。学校要为企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革新提供相应的技术研究和服务工作,在对企业提供相关服务的过程中使得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不断地提升[3]。
3结语
在职业技能大赛的引导下,项目与机电一体化专业企业岗位进行了有效的衔接,专业岗位需求与教学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与社会人力资源市场的实际需求相切合,同时,也促进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了解了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中的不足之处,对其进行有效的提升,从而保证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崇志.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以赛代训的若干思考[J].现代企业教育,2013(11):56.
篇5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3-0027-02
一、机电一体化专业改革背景
随着国务院正式批准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成立,西咸一体化经济合作日益紧密,陕西省特别是西咸地区将迎来又一个经济高速发展期。在信息化的时代,以技术的进步带动产业的全面发展的科技发展将成为推动社会整体经济的主流。职业教育将成为提高人力资源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高新技术开发区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将使机械自动化、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将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需求、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学生技能素养等产生直接影响并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必须脱离原有的教育模式,缩短课程内容与现代生产技术之间的距离,以适应陕西省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工作目标
由于传统教学局限于单一的教育模式,原有教材过于陈旧,新知识、新技术还在不断更新,而教学课时却相对进行了调整或缩减,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使专业学习与企业实践相接轨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传统教学体系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知识过于抽象,枯燥乏味,例如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学生对敏感元件的了解仅限于结构原理图,无法接触实物,对元器件机械机构及工作原理似懂非懂,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使得知识掌握的不够牢靠[1]。
三、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方案
1.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改革实施举措。遵循国家及相关部门的要求,制订适合现代化建设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对象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型人才。
①机电一体化专业内涵建设。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为体,但并不是简单组合体,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完全自动化的控制系统[2]。
②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教育部的各项文件,探索和实践“专业+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个性化教育,实施技能“精英型”和“专用型”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开设“试点班”、“订单班”,与用人单位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并对毕业生的培养质量进行综合评定[3]。培养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③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领域人才岗位的能力。根据专业发展与市长需求,结合往届毕业生的分布,总结机电一体化专业岗位分析表。
2.主要课程设置。建立专业核心课程,将教学模块单元细化,确定每一教学模块所承载的作用相应的配套实践环节,对学生成绩采用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考核办法。培养学生获得岗位实际应用的能力,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按照其要求整合主干课程,建立培养应用能力的学习课程体系(即“职业基础学习领域、职业核心学习领域和职业拓展学习领域”)。对学科间重复部分与交叉点进行优化、改造,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和衔接,消除重复的教学环节。使得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适时采用讲练式现场教学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3.突出专业核心证书,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实施专业核心证书培养制度,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保障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环节。以机电一体化高级工证书为核心证书,数控车、数控铣、电工中级证书等相结合的方式,既使学生明确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又掌握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行业的运作流程,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的能力。
4.教材建设。通过成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专业主干课程进行论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并经统一规划后,采用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推荐教材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实际情况自编实践实训补充教材,基本上形成了一套较为适用的教材体系。与出版社建立合作关系,积极组织并从职业教育较为发达省份引进一些适用教材和教学方法,并结合本校特色,编写相关校本教材,既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又可为我国职业教育特色化办学提供参考。
5.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实现培养计划的关键要素,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中心环节就包括了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的、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工程实践经验,较高工程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6.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课时安排要把握以下两个原则:一是保量原则。在课时数量上应占整个教学计划总课时的50%及以上,以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二是适时原则[4]。根据各个教学模块单元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及时跟上教学实践环节,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结合,增强实践教学的时效性和教学效果。①校内实验实训条件。结合机电一体化专业主干课程,按人才培养计划中统一要求配备实验实训设备。目前学院已建立多个实验实训室,并充分利用“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最大化发挥实训实验场所及设备的作用,将理论或技能要点讲授与实习操作穿行,以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②校外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友好的合作关系,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院与亿滋中国、西诺牙科等多家著名公司成立“订单班”,并与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成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实训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校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另一方面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使学生更快的胜任企业的岗位。
参考文献:
[1]张谦.浅议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2011,(23).
[2]胡晓岳,冯宁.以实践为导向的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6,(486).
[3]冯建平.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科技,2009,(114).
篇6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特色课程
一、改革的思路
1、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二、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三、对学生的培养
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
一、高职机电一体化课程的重要性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是机械、电子和微电子等技术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形成的现代化高新技术,是其目的是运用机械、电子、液压、气动、信息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来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性能及自动化程度,是高等学校机械、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等专业的莘莘学子应该掌握的技术。
二、教学内容
1.概论: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技术体系和发展前景,本课程的内容体系、学习方法、注意事项及所达目的
2.机械技术:数控机床进给传动系统建模的步骤和方法,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所用的典型机械传动部件和支承部件
3.机电一体化中集成电路的应用:基本逻辑运算电路和典型集成芯片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
4.接口技术:接口的种类和应用,常用人机接口和机电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5.检测与传感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选择使用和信号处理
6.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的分类和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微机控制技术、PID控制器的设计
7.伺服系统:直流伺服系统、交流伺服系统、步进伺服系统和电液伺服系统的执行元件及控制,伺服系统的设计
8.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几种典型机电一体化系统:机器人、数控机床、三坐标测量机、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现代温室设施
三、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课程改进措施
(一)课程设置需满足市场需要,体现优化综合能力
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课程进行设置时要根据现在的社会需求、毕业生工作地方的特点和该行业的需求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性考虑,不能茫然设置。开设理论课程时要以时间合理、够用为原则,为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腾出更多的时间出来,在理论知识方面,要让学生们学到应该掌握的知识体系,符合用人单位选人的基本素质,并对学生后续的深造打下基础,不至于基础知识弱化。由于人才市场在不断的变化,高职院校应该围绕市场办教育这个理念进行,使学校的机电一体化专业与社会单位需求相满足,针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单位开始注重对有能力的人才的选择,利用学历进行选人的单一标准已经开始变得多元化,操作实践能力强的人才才是企业单位比较看重的。所以,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设置中,要把课堂学习与实习、分岗综合实习和实地实习进行连接一起,分配好各个阶段的时间,这样学生们在课堂学习的书本知识可以快速应用到实习中去,并在实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锻炼出较强的操作实践能力,让学生们在学习期间就累积实际工作经验,这对日后步入工作环境中大为有益,缩短了学生们的适应期。当然了,这也符合教育部提出的原则,在高职院校中强调实践性,让课程的设置服务学生的就业,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边学边实践,乐学活用,又为学生提供了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发现问题,弥补不足,强化优势,对他们以后的职业非常有用。
(二)加强研究,搞好教材编写工作
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教材来讲,大多都是书本系统知识,理论知识,而跟学生息息相关的实践教材却很少,这也对授课老师造成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学校老师根据该专业的可操作性和先进性进行教材的编写工作,通过自身在授课中遇到的问题,怎么解决的等经验,和编写老师一同讨论,交流学习,优势互补,慢慢编写出实用的实训教材,并根据学校教学条件,建立相应的教学案例库,为以后积累素材。针对课程设置相对滞后、教材落后实际的情况,也要及时解决。
(三) 加大机电一体化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力度
1、课内实践的开设必须有效、实用
高职教育必须强调课内实践的开设有效、实用,机电一体化作为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中心来设计课程内容。要增加实训课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力争达到1:1。我们应该先对专业课程进行分析讨论,确定该课程必须掌握哪些方面的实际的操作能力,再据此进行安排设置训练。结合实验室建设,加强实践教学, 通过建设先进制造、数控网络实验室,将本课程的部分实践性教学环节与此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工程意识 ,加强毕业设计的教学指导,将课本中有关系统设计内容与具体的设计课题有机结合,使得枯燥的公式推导和计算工程变成很有意义的工程训练过程,从而使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 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企业现场教学 ,使学生能了解到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
2、采用多样化的教学途径
高职教育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外,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可以请企业机电一体化总监、财税基层干部、其他学校专业资深人士等来学校作各种讲座,追踪最新的机电一体化前沿知识。学校还可以在寒假、暑假要求学生下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写出实践报告,并酌情给予一定的学分。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由多种技术学科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边缘性技术学科,所涉及的技术领域非常广泛。要深入进行机电一体化研究及产品开发,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这些技术。概括起来,机电一体化共性关键技术主要有:检测传感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伺服驱动技术、机械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如何综合运用已学课程的知识,而不是将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堆积。机电一体化技术实践性很强,各种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加深理解,该课程在学生将来的工作中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由于学生实践经验缺乏,对问题的理解存在困难,因此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针对此状况,我们积极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毕业设计中进行相关课题的学生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作者单位:黄冈职业技术学院)
篇8
【论文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专业特色
【论文摘要】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一现状,提出了以实践为导向的机电一体化教学改革。阐述了机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思路和方法,提出在实践环节深化改革,在专业培养方案上努力突出专业特色的重要性,淡化了原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界限,对课程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体现了机电教学的特色。
(一)引言
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发展,由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已成为当今工业科技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机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传统的理论体系以学科为核心来组织教学,把传授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组织教学的出发点,作为教学过程的主线和质量考核的主要标准,对学生系统地掌握理论知识,开发设计产品是有利的。但是也存在不足之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工作不是研究、设计、开发、决策等,而是操作设备、制定工艺、筹划工装卡具、调整试车、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在学校学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现场工作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又不具备。
(二)改革的必要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增长,社会对人才特别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旧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上受到很大的制约,无论是人才的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的设置,还是实践性教学体系的安排,都没有完全摆脱传统教育的模式,呈现出本科教育的“压缩版”,使毕业生在理论研究的领域里“缺乏理论”,在技术应用领域内“缺乏应用”。有的专业由于课时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等诸多原因,学生理论知识学习不扎实,又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与动手能力,以至于课程结束后,了解的只是一些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在当前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1.学时太少。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机电专业课程和其它的专业课一样,教学课时被明显的缩减,存在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面临的一大难题。2.教学模式单一。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在电机知识的介绍中,概念抽象,理论繁琐,跟数学、物理及电路等相关课程的联系很紧密。在电气控制电路的原理分析、基本控制环节的设计、设计思想的叙述一般都较清楚。但由于原理图多、文字叙述较抽象,学生又无实物接触,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枯燥乏味,而且有关安装位置图、面板开孔图、电气接线图及安装、调试等工艺设计方面几乎均未涉足,理论教学与实际的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3.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近年来PLC技术的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场合,基于PLC的实验系统无论其运行过程还是运行结果只能通过对控制对象的观察得以了解,因此PLC教学的实践环节更应强调对象模型的实例化与控制流程的动态演示。但受控对象往往由于其体积大、重量重、价格高、维护难等因素,难以大量装备于实验室,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无法感受到工程实践中的趣味性、知识性和实验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4.生源整体素质下降。由于连年大幅扩招,生源整体素质有所下降,在接受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等方面都比过去的相对降低,许多基础课的学习不够扎实,给本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改革的思路
1.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如在介绍直流电机中,运用高速磁悬浮列车的例子给学生进行了讲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学习的动力。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有效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生根据实际生产任务,在不同的岗位上完成实践任务,毕业后实现“零距离上岗”。
(四)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篇9
关键字职高教育;机电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19-02
在我们的办学实践中,发现当前的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培养的学生不那么受企业的欢迎,学生在职业中学里就读并不那么有兴趣,流生率也比较高。我们要改革现行的教学方法,使基础差的学生都能学有兴趣和学有所得,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特长,使全体学生在毕业后能适应就业的需要。
1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
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首先是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其次是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
2.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 ware、PowerPoi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2.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首先是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其次是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最后是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4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5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
我们可以在主动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选派学校的一部分干部和专业教师定期到企业中挂职,担任企业的副总经理、生产厂长、质检部长、车间主任等职务,与企业干部职工同上班同吃住。这一举措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我市支柱产业的人才结构,分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及时掌握当地产业结构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为学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能够及时了解我市骨干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为开发校本教材提供素材,增强校本教材的地方性、实用性和现实性。
6改革教学方法
篇10
摘 要:职中学生毕业后大部分被分配在生产第一线,所从事的工作是操作设备、查找故障和排除故障等一线工作,在学校学的知识相当一部分用不上,而现场工作所必需的工作能力又不具备。为此,对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 改革 特色课程
一、改革的思路
1、制订适应新形势的教学内容。制定符合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计划,遵循国家、省教委的有关文件精神,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培养目标,对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进行合理的综合安排,力求整体优化,培养实用的职业技术人才。(1)关于"机电一体化"内涵的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从学科角度来看,它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气技术、信息技术的有机统一体,而不是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的简单组合体;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成果或最终体现来看,它则是在计算机控制下由机械本体、电、气、液压以及光电器件组成的产品或设备,是一个自动化的工作系统。(2)培养目标。机电一体化专业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热爱本职岗位,具有不断追求新知识、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踏实苦干的精神,掌握基本文化科学知识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对现代机电一体化产品结构调整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员、技艺型操作维护人员。
2、先进教学手段的应用。(1)运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课程中的原理图、梯形图、程序及电路图较多,利用Authorware、Powerpiont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集文字、图片、动画和声音于一体,不仅仅大大减少了老师课堂上画图的时间,而且学生兴趣倍加,容易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大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2)联系生活,启发学生思维。课堂教学重在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生活中的实例,既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又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对实际问题的思考能力。如在讲解三相异步电机的变频调速时,结合变频空调原理和特点,来分析变频空调与普通空调之间的区别,从而阐述变频调速的优点,学生增加了生活知识和学习的趣味性。(3)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了解课程最新的技术动态,并把它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真正的把课教好。
3、改革优化实践环节。实践教学是技术应用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专业教育教学的重点。为了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1)实验技能训练。实验技能训练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基本数据的测量、采集和基本实验方法的运用。(2)单项技能训练。单项技能训练主要包括金工实习、数控实训等,学生进行基本技能(钳工、机加工、电工)、职业基本素质(数控车、数控铣、加工中心的编程和操作)的训练。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的技能,参加职业资格考核取得数控工艺员或数控车、铣、加工中心操作工等级职业资格证书。(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包括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学在实训中,采用边教、边学、边做的教学方法,通过典型零件数控加工案例引导教学设计,针对实际零件数控加工任务讨论工艺解决方案,并在加工现场实施,形成不同零件加工效果的直观比较和认识,以合作完成实训教学过程。融"理论、示范、练习、反馈"于一体,将"教、学、做"合而为一。
二、建设特色课程
在课程设置上根据对企业人才需求情况和对近几年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或产品为载体,根据学生就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通过与企业有关人员共同论证,进行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确立与工作过程各阶段的任务密切相关,在与企业的深度耦合中,通过对职业岗位群从业人员和与职业岗位群有关的人员及专家进行调查,通过对在职业岗位上工作的学生的描述,经过分析、归纳、整理、综合,确立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工作任务,将工作任务和内容转化为学习领域的课程内容,通过对工作过程各阶段的各级工作任务的使用频率和难易程度进行分析,确定适用于不同层次的专业核心课程内容和学时安排。 转贴于
三、对学生的培养
机电专业教学中必须坚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方针,从实际出发,确定教学改革思路、培养目标,深入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专业人才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在对学生的培养方面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学生能根据一般的设计要求和动作流程完成整个控制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