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高中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高中教育培训

篇1

关键词:新课程 新要求 有效性培训过程

一、引言

2003年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高中英语新课标》或《新课标》)。而此次新颁布的《高中英语新课标》与以往不同的是要改变过去英语课程过分偏重语法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培养的倾向。“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高中英语分为六、七、八、九四个级别,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达到七级的要求,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水平的学生可以向八、九级目标努力。每个级别的要求或目标都是按照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五个方面,即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来设定的。语言技能也就是听说读写四种技能;语言知识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功能和话题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指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意识等,以及通过学习培养出的合作精神、国际视野等;学习策略分为认知、调控、交际和资源的策略;文化意识主要指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的能力[1]。

二、《高中英语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调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全面、多元的终身发展和最优发展。与传统的教学理念相比,除了教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它更加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培育学生各方面的积极情感态度;发展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的突出关注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第一线的英语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转变观念,不断学习、理解《新课标》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根据相应的变化,适时转换角色。

(一)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间的交往过程,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心理氛围,师生之间愉快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应该贯通期间。教师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组织者应是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的空间,建立人道的、民主的、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的积极的合理氛围。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要的先前经验,实现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共创共生的过程,师生同属于课程的构成因素,教师与学生平等地参与教学,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在参与中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认识,一道寻找真理,勇敢地承认自己的过失与错误。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为中心”、居高临下、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因此,教师要打破“教师中心”的旧思想,在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引导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索。教师要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要成为课程的开发者与实施者

《新课标》颁布后,改变了全国通用一套教材并且一用就是多年的状况。现在可供选择的教材数量增加了,而且还鼓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开发教材,尊重学校、教师、学生对课程的参与权。课程不是封闭的、分化的、固定不变的内容体系,而是开放的、整合的,向跨学科综合化方向不断生成、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因此,教师应具有强烈的课程开发意识,积极参与课程的规划研制,并与学生共同构建、共同创造、共同生成新课程,共同伴随新课程一起成长[2]。具体地说,教师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开发个性化教材,可以是学科类的,也可以是活动类的,可以是学期课程,也可以是短期讲座。课程实施是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和最终归宿,在课程改革中无疑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直接感知课程,对课程的优劣、存在的利弊及其对学生的具体影响等情况了解最多。教师在利用课程资源、实施课程方案的过程中,运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对课程实施方案、实施过程、实施结果等进行分析和批评,总结得与失,找出成败的原因,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这包括及时对原有的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重点、学习空间、教学方法等作进一步的重组和调整,并以自己的理解对课程进行再开发和再创造。

(三)要成为学生能动作用的关注者

《新课标》要求学校、教师要重视学生对课程的能动作用,承认学生作为课程管理主体的地位,承认学生本身就在创造着课程。从表面上看,课程是由特定的群体设计的;但从深层次看,课程是由学生来创造的。课程不完全是按设计者预设的发展路径来实施的,学生正是通过与课程的相互作用,才得到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因此,不应把课程及其教材看作是学生必须毫无保留完全接受的对象,而应发挥学生对课程的能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的主体作用是他人替代不了的,教师的“教”是要通过学生的“学”而发挥作用的,“教”是为了“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只有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新课程下高中英语教师有效培训的内容

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都要随之发生变化[3]。因此,为了帮助教师们跟上改革的步伐,同时也为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开展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是十分必要的。培训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论引领

新课程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于参培教师平时担任繁重的教学工作,他们具有丰富的直接教学经验,而对新的教育观念、原理等理论学习确实相当欠缺。新课程培训首先必须针对他们的问题,特别是在理论层面的不足,强化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理论引领是教师培训的首要环节,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来加强参训教师对教育理论知识的了解和认识。讲座是传递信息、传授知识的最好平台。在讲座中,专家和参训教师很好互动,相互交流对话,可以促使参训教师达到内化理论知识的目的。与此同时,讲座也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二)观摩实践

“示范―模仿”是人类社会传递接受经验和技能的教学模式,也是培训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模式之一。它是培训者有目的地把示范技能作为有效的刺激,以引起学习这一相应的行动,使他们通过模仿来逐步掌握所示技能的一种培训方式[4]。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英语新课程教师培训,除了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要帮助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行为中显现新课程理念。因而“观摩实践”在培训模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邀请一些出色的一线教师,给全体参训教师上一些观摩课。观摩课可以做到三个方面的定向,即:内容定向、课例定向和任务定向,从而提高观摩的针对性。观摩课后,任课教师说课,专家评课,参加培训的教师参与讨论,这几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为参训教师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实践奠定基础。

(三)学习反思

研究性学习是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而倡导的一种新兴的学习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的创造动机,而自主性学习则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策略。新课程培训不仅要引导教师重视理论学习和观摩实践,更要引导参训教师要善于思考,重视对参训教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操作程序是:反思自学解疑反馈。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参训教师反思、发现问题,进而通过自学来解疑,不断提升参训教师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反思是一种研究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能力。不断的学习反思将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而反思力的提升进而又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四)课题研究

教师的研究具有实践性特点,即在教育中研究,在研究中教育,它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其教育活动的科学性、有效性。培训中,要让受训教师逐步养成把理论探求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的好习惯。可以就提交课题研究计划和实施方案,到阶段性的实验报告,再到研究成果的论文答辩等各个环节对参训教师进行训练,让他们熟悉教育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教育科研素养。通过在课题研究方面的带动,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质量,另一方面以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

四、结语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质量就是教育的质量,教育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教师的差距。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之所系,全民族素质之所系[5]。在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培训要确保有效,就必须求新、求实,学校、社会、教师都需要给与足够的重视。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师培训时,应多方面鼓励参训教师在实践参与、研究和学习中逐步提高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改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22.

[2]安徽省教育厅中专师范处,安徽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组.校本培训指南[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34.

[3]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434.

[4]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更新培训观念变革培训模式[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35.

篇2

[摘要]文章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视角分析了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强化“三个保障”、推进“四项建设”、实施“五个统筹”、把握“三个重点”、扩大“试点”规模、加快“四个转变”。

[

关键词 ]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转移 苏北地区

[作者简介]李敏(1968-),女,江苏徐州人,江苏师范大学淮海发展研究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江苏徐州 221 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 3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推进苏北城镇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13JDB01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19-0013-04

党的十提出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实质是农民市民化,而稳定就业是农民留在城市、成为市民的关键。江苏区域发展具有明显的不平衡性,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等五市在内的苏北地区是江苏的经济洼地,也是江苏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最重的地区。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任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创造良好的转移就业条件,既是进一步增加苏北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提高转移就业质量的迫切需要,也是苏北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一、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视域看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不够,投入不足

目前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苏北整个教育事业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一些地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仍然存在,有关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实,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普遍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普通高中教育投入少、收费高,而职业教育需要进行实践教学,需要大量设备投入,经费投入较多,而收费较少。苏北经济发展水平低、实力弱,地方债务压力大,地方政府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多热衷于大办普通高中。另外,目前苏北有些职业院校所办专业与地方行业、企业、岗位吻合度不高,不少学生毕业后去苏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对本地经济发展帮助较少,也使得地方政府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据统计,宿迁市职业学校学生本地就业率仅为41.98%。

(二)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目前,苏北各市普职比大体相当的要求没有完全落实,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尚未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更小,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要以及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需求。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例,2012年苏北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6.17万人,在校生50.87万人;而普通高中招生19.22万人,在校生达到60.13万人。苏北每万人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人数为63人,而苏南地区为85人。同时,受资金投入的限制,苏北职业教育办学实力不强。从教学设施来看,苏北职业院校设备整体先进性、现代化、信息化不够,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尤其是部分县(区)中等专业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少、配置低、更新慢,导致学生技能训练不够,就业后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岗位需求,还需要二次培训。从师资情况来看,苏北职业院校教师结构性矛盾突出,整体素质偏低,专业教师缺编严重,“双师型”教师匮乏。以徐州为例,2013-2014学年度中等职业教育专任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仅占56%,其中有正高职称的仅21人。从优质资源来看,苏北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全省的44.5%,但高水平、示范性的学校占比偏低。

(三)工学结合少,专业待优化

近年来,苏北一些地区的校企之间在招生、就业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合作,组建了职教集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总体来看,校企合作规模小,合作不深入,往往是职校“一头热”,企业积极性不高。究其原因,一是缺少长效机制和制度保障,尽管有些市、县出台了鼓励企业与中职技校合作的相关规定,但缺乏进一步落实的具体措施。二是苏北一些职业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较弱,导致企业与学校对接的积极性不高。就专业设置来看,目前苏北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面向传统产业的专业较多,不能满足企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要求,也导致毕业生本地就业难,难以为农村劳动力构建通向本地就业的桥梁。例如,2013年徐州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分科类统计显示,第一、二、三产业占比分别为35.6%、23.1%和38.3%。

(四)社会不认可,招生困难多

生源少、质量差是职业院校普遍面临的问题,苏北地区尤为突出。例如,2012年徐州市初中毕业9.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招生4.47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7万人,其余1.23万人中除少数到办学条件较好的苏南高中就读外,多数(基本是农村学生)未经任何职业教育和培训就直接流入社会,他们宁愿失学也不愿到职业学校就读。高职院校的招生也不容乐观,个别学校被划人“注册入学”行列,面临生存危机。学生对职业院校的认可度不高,除了传统观念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教育质量和效率的问题。办学条件有限、优质资源缺乏、工学结合不够等,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导致毕业生专业素质不高、就业竞争力不强。另外,有些工作岗位的从业人员只要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周的培训就能胜任,而职业学校的培养却要几年时间,毕业生与农民工相比也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就业岗位、工资报酬相差无几。教育质量和效率不高,严重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信心,许多农民子弟认为上职校不如直接去打工。这些学生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接受优质的职业教育,就业大多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

(五)普职不衔接,升学路不畅

目前苏北农村可供转移的劳动力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尚未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一类是新成长劳动力。据有关部门测算,今后10年苏北农村仍处于新增劳动力的高峰期。这些新增劳动力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大多是从学校到城市,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渴望掌握一技之长,以便“体面就业”,最终融人城市、成为市民。因此,很多农村家长和学生希望通过就读中职或者职高获得升学机会,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为将来的“体面就业”和“市民化”奠定基础。但是,苏北高职教育规模较小,而且中高职、本专科衔接不够、转换不畅,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升学机会,这也是造成职业学校招生难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全省已设立两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覆盖全省60%以上的区域,开展多种形式的中高职、本专科贯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覆盖区域较小,试点学校较少,试点规模也较小,远不能满足需求。

(六)技能培训少,功能不完善

目前职业教育的重点仍是学历教育,主要对象为没有职业经历的初高中毕业生,职业技术培训较为薄弱,已就业的农民工培训更少,这与苏北农村60%以上的劳动力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现状不相适应。目前公办职业院校基本是封闭办学,从事职业培训的主要是人保部门、行业和社会培训机构等,存在许多问题。一是培训规模小。以徐州市为例,2013年职业教育培训学生4.34万人,其中中级资格证书培训1.38万人,岗位证书培训1.02万人。二是培训时间较短。一个月以内的占47.3%,一个月至半年的占31.2%,一年及以上的仅占11.7%。三是培训内容有待改进。从产业结构来看,一、二、三产业的培训人数分别占20.2%、14.1%和65.77%,与人才市场需求有较大差距。四是培训组织形式有待改进。培训地点多集中在市里或县城,农民工家门口的培训很少。五是培训补贴政策有待完善。民办培训机构收费远高于培训补贴标准,超出了农民工的可支付能力,限制了农民工接受培训的有效需求。据调查,2013年徐州农民工收入中用于“技能培训”的比例仅为0.8%。另外,还有极个别培训机构通过虚假培训的方式套取培训补贴。

二、加快苏北职业教育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三个保障”,夯实职业教育基础

1.强化组织保障。一要落实政府责任。市级政府要加强对区域职业教育的统筹规划与管理;县级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本地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网络;要把职业教育工作列入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纳入领导干部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二要强化部门协调。建立由发改、经信、教育、财政、人保、税收等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充分发挥各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调解决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强化经费保障。全面落实国家以及江苏省有关文件要求,加大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国家、省级专项建设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全面落实地方教育附加费30%用于职业教育以及企业职工工资总额1.5%用于教育培训的政策,按照不低于基本标准的原则制定并落实职业院校生均经费和公用经费。认真落实中职学生资助政策,按标准全额发放助学金、涉农专业和贫困生免费资金。增加职业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做到专款专用,足额、按时到位。

3.强化人才保障。一要完善职业学校用人机制。鼓励学校引进和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担任专兼职教师,建立健全便捷有效的人才引进渠道,制定和完善兼职教师聘用及经费补贴政策。二要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积极做好职业学校国家级和省级教师培训工作,切实落实好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推进职业学校名师(专家)工作室建设,加强优秀教学团队和梯队建设,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提高“双师”素质。

(二)推进“四项建设”,增强职业院校办学实力

1.推进专业建设。一要紧紧围绕苏北发展战略,重点培育与区域重点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根据苏北装备制造、机械、化工等支柱产业以及新能源、临港产业、海洋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加强数控技术、工程机械、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与维修、船舶制造与维修、光伏技术等相关专业建设。二要提升异地就业的学生及外出务工农民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根据苏北劳务输出的特点,适应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苏北农民工务工集中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力发展对接高新技术岗位、高薪报酬岗位、有发展前景岗位的新兴专业。三要以现有省级示范性品牌特色专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群建设,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

2.推进课程建设。一要按照岗位技能标准要求组织教学,合理加大专业技能课的比重,使学生具备基本实践操作技能、专业技术与综合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够直接进入岗位。二要积极构建创新创业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丰富社团活动、加强校内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等举措,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培养“有知识、懂技术、熟技能、会经营”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三要开好开足职业理想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使学生不仅学好基本的就业技能,而且学会思考人生方向、明确职业理想、规划职业人生。

3.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要抓住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契机,结合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态势,对照标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支持建设一批专业对接区域产业、技术对接职业岗位、设备与企业同步,管理科学、运行高效,集教学、培训、鉴定、生产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确保设备功能、实习工位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4.推进信息化建设。一要全面推进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建立运行流畅、功能齐全的标准化校园网络以及数字化设备设施齐全的仿真实训基地、网络教室、远程教育培训中心、多媒体应用中心等,逐步实现职业学校信息管理和应用全覆盖。二要推进数字化资源库建设。引进优质职业教育共享资源,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三要强化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在专业课程中广泛使用计算机仿真教学、数字化实训、远程实时教育等技术,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人人用。

(三)实施“五个统筹”,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1.统筹职业教育资源。以市县政府为主,对接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体系,统一规划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和培训资源,推进职业院校向新城区、工业园区、高新园区转移集聚,使其更加贴近所服务的产业和社区,形成规模发展、集约发展、优化发展的强大合力。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及职业学校各自的办学优势和特色,统筹规划专业设置,使每一所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特色优势专业,形成专业合理分工,避免恶性竞争和“同质化”发展。

2.统筹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认真落实职业教育招生政策,按照普职大体相当的原则,划定普通高中最低控制线,确保应届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稳定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提高职业教育生源质量和入学率。

3.统筹中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根据区域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和生源变化的实际,统筹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适度扩大高等职业教育规模,适度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沟通衔接,形成中高职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向上发展的通路,使职业学校毕业生好就业、能升学。

4.统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鼓励苏北各市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建立区域职业教育合作平台,协调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推动职业院校跨市域合作培养人才、培训教师、开发课程以及共享数字化教学资源。鼓励苏北职业院校加强与苏南优质职业院校合作,设立分校或办学点,联合招生,共同培养。

5.统筹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以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为主体,加快发展职工继续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加强社区教育网络建设。拓展职业院校培训功能,积极探索建立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沟通的模块化课程,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满足劳动者对职业教育的多元需求。

(四)把握“三个重点”,推进校企协同育人

1.健全企业参与制度。建议江苏省政府尽快研究制定《校企合作办学促进条例》,调动行业、企业兴办、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政府以购买服务或税收优惠等方式支持企业参与培养培训人才,支持规模以上企业设立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岗位,支持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公共实训基地。对职业院校自办的、以服务学生实习实训为主要目的企业或经营活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等优惠。探索现代职业学校制度试点,积极搭建促成校企双方合作的服务平台,组建政、校、企、行业相关人士参与的学校发展理事会,密切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联系,使学校贴近市场、贴近行业、贴近企业。

2.推进集团化办学。加强对职业教育集团组建类型、格局分布、发展方向、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针对性引导,制定促进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在重大产业建设过程中同步规划覆盖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集团,覆盖区域内行业、企业(特别是各县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区、产业园区的企业),促进集团内学校、行业、企业成员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使职业教育实现规模化、连锁化、集约化发展。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多形式的合作模式。例如,职业院校依托特色、主体专业,与相关行业、企业在校内共建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利用企业资源“工学交替”,利用企业资金“引企人校”;开设知名企业“冠名班”、定向班,开展订单培养;积极探索“招生即招工、人校即人厂、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通过校企实训共建、师资共组、学生共培,引导职业院校与企业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扩大“试点”规模,拓展升学途径

1.扩大中高职衔接的试点规模。一要扩大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增加护理、健康服务、老龄服务等专业五年制高职办学点。二要拓展“3+3”中职和高职分段培养规模,加大中高职对口自主招生试点,拓宽中职毕业生升入本地高职院校的渠道,既增强中职教育的吸引力,也有利于毕业生本地就业。三要探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师资梯队建设等方面的衔接,实现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无缝对接,扩大中职毕业生升人高职院校深造的比例。

2.扩大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一体化办学的试点。进一步扩大中职与普通本科“3+4”分段培养试点以及高职与普通本科“3+2”转段培养试点,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层次,打开职业教育学生继续向上发展的通道,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历升级的需求。

(六)加快“四个转变”,弥补技能培训短板

1.加快职业院校办学方式转变。职业院校要由封闭式办学向开放式办学转变,在继续做好学历教育、升学教育的基础上,广泛开展技术技能教育、就业教育,特别是要为农村新成长劳动力、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民工等群体提供技术技能培训,让他们有能力实现充分就业、稳定就业、体面就业。

2.加快培训运作机制转变。按照“城乡统一、普惠共享”的原则,将城镇登记农村劳动者、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纳入培训范围。改变多头培训的格局,以县级中等专业学校为核心,整合县域职业教育资源,建立农民技能培训中心,将农民就业培训资金由财政统一划拨给中心调配使用,并将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人力资源交流市场、技能培训及职业技能鉴定等与中心有效整合。建立以农民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县域各中专校和职业学校为主体、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为基础的县域农村职业教育网络,让农民能够就近接受培训。

3.加快培训内容、模式转变。根据企业用工需求、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和职业技能标准要求,及时调整培训专业和培训内容,突出实用性。大力推行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加快培训补贴方式转变。实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由补“过程”向补“结果”转变,将培训结业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就业情况作为支付政府补贴的主要依据。加强培训资金监管,防止任何机构和个人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补助资金,确保补贴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要进一步提高培训补助标准,逐步实行免费培训。

[

参考文献]

[1]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江苏省2014年上半年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EB/OL] .www.nj dpc.gov.e n/zwxx/lcjj/e hengxiang-tongchou/201408/t20140811_2945 707.html, 2014-08-11.

篇3

陈小保,男,江西丰城人,宜春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摘 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中高等职业教育进行衔接的前提。我国职业教育衔接过程中存在生源错位;缺乏实质性的内容衔接;衔接中素质教育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克服有赖于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明确。推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和中、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应该将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体系的要求紧密,体现职业教育的终身性;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层次衔接;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实现职业人才全面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中高职衔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快速扩张,特别是近年我国开始大范围的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对劳动力的需求层次不断提高。而我国以初中或中专文化水平、初级技能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为主体显然无法适应这一需求。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对中级以上技工的供求倍率一般在1.3~1.4,短缺程度严重的地区高达1.6,全国技工的供需缺口在2200万~3300万人[1]。加快我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培训大批中高级技能型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也就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一、职业教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招生困难与生源错位

我国高职院校的主体生源是来自于高考的普通高中毕业生。但是由于计划生育国策的影响,我国适龄学龄人口近些年总体趋于递减,受此影响普通高中的招生数量和毕业生数量都有所减少。图一数据表明我国的普通高中的招生人数自05年到达877.73万人后由明显的增加转而有所下降,毕业生人数也于08年达到836.06万人的高峰后转而趋于下降。从我国人口年龄分布规律来看,自2020年后这一下降趋势将更为明显。因此,我国的高职院校将面临生源数量减少问题。同时,由于高职院校在高招录取序列中排在最后面,因此,生源减少的危机首先影响到的就是高职院校,包括生源质量大幅下降。如2011 年,高考生源大省山东有两个数据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一是全省高考录取率超过90%;二是专科录取分数线已经降到180分,仍有4万多个招生计划未能完成[2]。

(二)职业教育衔接重形式而轻内容

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在形式上是相互衔接的,但更多是学历衔接,看重的是文凭的升级和学习时间的长短,而不是学生在中职和高职学校学习时具体学习内容的衔接。从学习内容来看,中职与高职课程体系还是各自为政、独立发展,缺乏应有的沟通与合作。主要体现在:文化课脱节,专业理论课重复,有的专业技能课甚至有中、高职倒挂现象,等等[3]。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缺乏系统化。实际研究发现,同一专业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重复率高达60%,区别的是对于同样的课程,一般中职的课时量要大些,高职的课时量少一些[4]。

(三)职业教育衔接中的素质教育缺失

就目前来看无论是中职教育还是高职教育,都具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工具性色彩,在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过于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注重“一技之长”的职业教育,热衷于与企业的实践合作,忽略了人文素质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

二、中高职衔接的前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一)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国家标准

国家教育部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一直处在调整发展中。2011年,中职和高职统一归口教育部职成教司管理,为推进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在该指导意见中明确了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定位,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也就是说中职教育旨在培养初、中级技能人才,而高职教育旨在培养高级技能人才。

(二)中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

从目前来看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义上看似明确,却缺乏实质性的内在规定。首先表现在初、中、高级人才的划分缺乏一个系统而又有效的标准,这增大了职业教育衔接的难度,容易形成各个学校自说自话,这也造成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混乱。其次,对于职业教育的人才素质没有较为具体的认识,更缺乏评价标准,造成职业学院过于重视职业技能教育而忽视人才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的“高素质”无法有效体系。另外,对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没有站在高处去认识,职业教育是一个体系,是一种职业性质的教育和终身教育,它应该反映个人的继续教育、终身学习和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理念。

三、从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衔接

(一)确立职业教育的终身教育理念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的时代,知识和技术的快速更新,以及产业技术结构的快速升级变革、生产模式的迅速转换使得劳动者的职业和岗位转换流动性大大增加,这就要求劳动者保持持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的状态,以便适应岗位的轮替。因而,职业人才的培养不是仅靠一次教育所能完成的,而是职业生涯中多次学习与工作交替的结果。因此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级衔接应该是引导和保障人们选择教育――就业――再教育(培训)――更高层次就业的发展路径。

(二)以国家职业标准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层次衔接

从全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来看,以职业标准为导向的改革已经成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打造一个完善的国家职业标准体系,分层次确定和制定职业和岗位的对应技能标准和素质要求,既可以满足全社会职业教育培训和考核的需要,又可以成为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职业教育的课程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设置,能够摆脱“学科本位教育”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和重学业文凭、轻职业资格证书的做法,保证职业教育密切结合生产和工作的需要,使更多的受教育者和培训对象的职业技能与就业岗位相适应。

(三)回归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破除“工具性教育”思维

职业教育的本体价值是指,人们通过职业教育,在知识、技能、态度上均衡发展,实现向职业人的转换;人们在职业生涯中,通过积累、再学习(培训),获得职业品质提升和良好的职业发展,实现期望的人生价值。教育应该是对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是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个人职业的自由选择和职业上升通道的通畅。而现有的职业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工具性,这加深了职业教育是低层次教育的社会观念,显然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因而,在职业教育衔接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考核评价等方面,塑造中、高职毕业生除了掌握一定的职业能力外,还应该具备从事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将“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衔接和职业教育实践的全过程,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各岗位轮换和职业晋升中不逊色于普通教育培养的人才,这样才有利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吴江.中国人力资源发展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 于建坤.招考改革亮点频现渐入深水区[N].中国教育报,2011-12-28.

篇4

一、基本情况

阳谷县地处鲁西平原,黄河北岸,属聊城市,位于聊城市南部,冀、鲁、豫3省交界处,京九铁路穿境而过。全县面积106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3个办事处、875个行政村。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31.86万人,剩余劳动力总数19.53万人,耕地面积89.89万亩。

二、产业发展与经济状况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13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4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6.7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73亿元,产业比重为17.11:58.65:24.24。财政收入为2.27亿元,人均收入58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18元。在农业就业入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6%,工业就业人口中16~35岁年龄段的居多,占60.7%,社会服务业就业人口中年龄段为36~50岁的居多,占52.2%。阳谷县现有农村专业合作组织59个,其中紧密型的41个,占到大多数,有各种农技服务组织335个,其中国有45个、民营290个,民营组织已经占到大多数,说明农民已经开始有组织、有意识地合作进行生产。

全县农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畜牧业,农业总产值43.47亿元。粮食播种面积131.4万亩,年产量60.06万吨;蔬菜面积达32.36万亩,年产量135.52万吨;大牲畜、猪、羊、家禽出栏分别达7.8万头、48.75万头、46.35万头和5123万只。工业以铜及铜制品加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产业为四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158家,工业总产值达314.28亿元:商贸旅游业为社会服务业主导产业,2008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64亿元。旅游收入1.2亿元。

三、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现状

(一)本县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情况

阳谷县现有各种职业教育机构7家,其中公办5家,分别是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分校、阳谷县职业中专、阳谷县第二职业中专、阳谷县第三职业高中、阳谷县劳动技校,民办有2家,分别是兴华技校和魁星技校。全县职业培训机构共有教师524人,年培训规模5000人以上,中等职业教育1500人以上。分别开设了种植、畜牧、机电、电气焊、缝纫等16个专业。

1. 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阳谷分校为农业部门主办,是全国育才兴农百强示范校,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为主。现有培训教师20人,年办学经费18万元,教学设备价值23万元,校舍面积300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0万平方米。

2. 三所职业中专、高中为教育部门主办,以中等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侧重于工业类职业教育,升入对口高职的占20%左右,同时开展各类专业性较强的技能培训。其中,县职业中专现有教师189人。年办学经费463万元,教学设备价值890万元,校舍面积3.8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5.7万平方米:第二职业中专现有教师123人。年办学经费313万元,教学设备价值630万元,校舍面积2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3.6万平方米;第三职业高中现有教师86人,年办学经费22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20万元,校舍面积1.8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3万平方米。

3. 县劳动技校为劳动部门主办,主要以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职业技能为主。侧重于工业及服务业类技能的培训。现有培训教师50人,年办学经费19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470万元,校舍面积2.6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4.3万平方米。

4. 兴华技校和魁星技校属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主要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培训时间短、中、长相结合,转移就业率比较高。其中,兴华技校现有教师26人,年办学经费18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10万元,校舍面积1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万平方米:魁星技校现有教师30人,年办学经费210万元,教学设备价值360万元,校舍面积1.3万平方米,实验实习基地1.3万平方米。

(二)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情况分析

根据调研数据情况可以看出:

1. 在培训对象选择上县农广校的教育培训对象年龄跨度比较大,主要培训年龄在16~65岁之间的从事农村公益性岗位服务人员、专业示范户、一般农户等,其他6所培训机构的教育培训对象以22岁以下未就业和准备进城务工的青年为主。

2. 在培训专业确定上县农广校主要侧重于农业类专业的教育培训,在开设的8个教育培训专业中有5个农业类专业、1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农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62.5%,工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12.5%,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为25%。其他6所培训机构主要侧重于工业类和服务业类专业的教育培训,其中县职业中专开设的10个专业中有2个农业类专业、6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20%、60%、20%;县第二职业中专9个专业中有1个农业类专业、6个工业类专业、2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1.3%、66.3%、22.4%;第三职业高中8个专业中有1个农业类专业、4个工业类专业、3个服务业类专业,所占比例分别为12.5%、50%、37.5%:县劳动技校7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5个工业类专业占71.5%、2个服务业类专业占28.5%:兴华技校开设的5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4个工业类专业占80%、1个服务业类专业20%:魁星技校3个专业中没有农业类专业,有2个工业类专业占66.6%、1个服务业类专业占33.4%。

3. 在培训规模上(表1)

4. 在培训机构的教学设施、办学经费和师资等力量上(表2)

5. 培训就业情况(表3)

以上五部分数据显示:一是县农业部门主办的农广校主要从事着全县农业类专业的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开设涉农专业比例较大,掌握着充分的农业科技相关信息,教育培训人员的年龄段跨度大,培训对象主要针对真正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能够更有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对农民的科技教育培训问题,对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整体素质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门的职业中专、劳动部门的技术学校和民办培训机构主要从事着工业类以及服务业类的教育培训,针对当地22岁以下的青年进城务工和转移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在培训规模上民办职业教育机构的培训规模最大,招生人数最多,占到培训规模的60%以上,与其他5所政府主办的教育培训机构相比,民办 学校更能形成竞争机制。竞争的结果可以使学校更好地发挥资金使用和提高培训质量。从而扩大招生的数额。相反,缺乏竞争力的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教育培训机构人数相对较少。三是在教育培训条件方面,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培训机构和民办培训机构的软硬件都相对充足和稳定,农业部门主办的培训机构无论是从教学设备总值、校舍面积、办学经费等教学硬件条件上看,还是从师资力量等软件条件上看。都还存在着很大差距,各项培训保障能力都相对薄弱,制约了培训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工作的延伸和下沉。四是在培训的就业率上,真正从事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农业部门主办的培训机构培训人员针对性比较强,多为从事农业生产或从事农村服务业的人员,培训后的跟踪服务相对到位,保证了就业率的稳定。教育、劳动等部门培训机构由于培训对象多为进城务工的年轻劳动力。在校培训结束后很难做到跟踪服务和后续指导。造成了就业率不够稳定。

四、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任务艰巨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人口数量大,阳谷县总人口78.6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55万人,占总人口的87%,农村劳动力总数为31.86万人,这部分人都需要参加教育和培训。从调研数据中可以看出,参加过系统培训的人数只占24%。二是整体素质低,调查显示:约1/3的农民仍处在小学及小学以下的文化水平(3l%),初中文化程度占5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7%。三是教育培训过程长,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教育培训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是长期的基础性工作。

(二)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对搞好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缺乏足够的认知,大都存在重基础教育轻职业教育的倾向,好的政策措施多向其他教育领域倾斜,缺乏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宣传,致使职业教育难以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发展。

(三)思想观念落后,认识存在偏差

广大农民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在调研中发现,有近40%的农户认为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相应证书并不重要,缺乏主动要求职业教育培训的动机。一些单位用人标准重学历、轻技能,以及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执行不力,导致了社会人才观和择业观的偏颇。从调查情况看,有89%的调查对象没有任何职业资格证书。并认为参加职业教育毕业的学生在企业中的身份、待遇普遍较低,导致了近几年来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招生规模缺乏基本的稳定性。

(四)投入不足,职业教育培训条件相对较差

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又是弱势教育,两个阴影的叠加使得农民教育历史欠账太大。条件手段落后。尤其是县以下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甚至无钱养兵、难以为继。农业部门主办的农广校全年办学经费只有18万元,而农广校真正发挥着对农业从业人员的科技教育培训作用,经费的困乏、设备的陈旧、教学条件的简陋致使农广校难以高质量、高效率、深层次地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

(五)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农业技术的推广,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农业生产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农田耕种。以阳谷县被调查的3个乡镇为例,蔬菜大棚、专业化的养殖业等产业迅速发展并占据当地居民收入的很大比重。在阿城镇这一比例超过50%。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使得农业从业人员对实用技术的掌握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地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情况与实际需要之间差距很大。真正可以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的机构数量不足、力量薄弱,缺乏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本满足不了农村劳动力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

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师资结构不合理、力量薄弱一直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受招生规模影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存在着设班不全、缺少专职管理人员的现象。由于工资、福利待遇相对较低,致使优秀的教师脱离岗位。二是教师结构与分布不合理,呈现“三多三少”,即传统型人才多,高新技术人才少;普通型人才多,产业化人才少;继承性人才多,创新型人才少。三是教师队伍总体学历层次偏低、中高级专业人才比例小、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偏少。

五、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政策建议

(一)引起领导重视。加强社会关注度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目标任务上,首次明确要保证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在重大原则上,首次将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切实保障农民权益的重要内容。在具体措施上,首次提出要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县域职业教育机构拥有最主要、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职业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方面都要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放在同等重要位置,要把农村职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全社会支持、鼓励、参与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为农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切实加大投入,增强办学能力

政府应对县域职业教育培训切实重视起来,将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手段,加大对职业教育机构的资金投入与支持力度,改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基础设施,切实承担起发展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的重任。

(三)找准农村职业教育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居住分散,加上近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流动性大,增加了组织难度。另外,农民兼业性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的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更加突出。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县农村16~45岁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已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或离开农村进城务工,而留守在农村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46~65岁的劳动力约占85%,然而这部分劳动力多数不能长时间脱产参加教育培训。数据显示,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在农村从事生产经营的人员中,最需要的教育培训方式是进村入户和现场指导,最需要的培训内容是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市场营销手段和如何开展创业的技能,在教育培训中存在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后续指导和跟踪服务。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教育培训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通过各种手段熟知本地的产业布局、发展状况、农民素质、种养习惯,掌握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教育培训工作。

(四)建立一支真正能够服务于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队伍

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重点是突出教师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和教育培训任务的需要,按照“人才对路、专业对口、质量较高、数量够用”的原则,确定教师的需求量和专业结构,制定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其次,要对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教师开展不同层次的知识提升培训和继续教育深造。第三,要深入探索研究适合当地特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第四,要培养精干的农民技术员和从事农村公益型岗位人员队伍,能够把符合当地主导产业发展的主导品种、主推技术、服务信息等更方便、更直接、更有效地传授给广大农业从业者。第五。要培养优秀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形成各具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产业群体,带动和优化当地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效益。

篇5

一、技工人员队伍现状

截止2011年12月底,龙口市机关事业单位共有技术工人1278人,涉及84个行业工种。其中,汽车驾驶、中式烹调、果树和农园艺、泵工等5个工种的技术工人,占总人数的65.8%。全市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当中,具有高级工技术称号的581人,占45.46%,中级工技术号的448人,占35.05%,初级工技术称号的249人,占19.48%。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24人,占1.88%,大专学历的128人,占10.02%;中专(含技校)学历的162人,占12.68%;高中学历的242人,占18.93%,初中及以下学历的722人,占56.49%。30周岁以下的61人,占4.77%,30-40周岁的423人,占33.1%,40-50周岁的475人,占37.17%,50周岁以上的319人,占24.96%。

二、技工人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总的来说,龙口市技术工人队伍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专业分工也比较齐全,但技术工人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职务结构不合理。高技能人才匮乏,至今没有技师;中高级人员比例过大,占全市技术工人总量的80.6%。二是年龄结构失调,队伍严重老化。现有技工人员当中,40岁以上的高达62.13%,而30岁以下的仅占4.77%。三是学历层次不高。全市技术工人队伍中,大专学历以上的人员占11.87%,而初中及以下的人员则达56.49%。四是技术工人混岗现象严重。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技术工人被安排到一些非技术工种岗位,不能真正发挥其技术特长。

造成上述问题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重使用、轻培养的状况普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单位仍然把学历、身份作为评价人才的唯一标准,由于技工人才一方面不具备干部身份,一方面学历较低,同时又多不在重要岗位工作,往往不被单位领导重视,有的单位甚至把技术工人当作单位的“附属品”,忽视了对技术工人的教育培养。二是现有的管理体制,使技术工人自身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近几年来,各地事业单位职称竞聘、管理干部竞争上岗等工作搞得红红火火,但这些工作都不涉及技术工人,对于技术工人的管理几乎成了“真空”,这一情况导致了技术工人工作上没有压力,养尊处优、不思进取、吃大锅饭熬年限晋级,成为技工人才队伍中的普遍现象。三是当前技术工人等级设置不够科学。根据93年国务院有关政策规定,技术工人分为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和初级工四个等级。目前,山东省机关事业单位技术工人只设立高、中、初三个等级,多数技工在四十岁左右就考取了高级工,致使他们产生了“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业务上不求进取。四是技术工人考级机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上级对于技术工人破格申报的条件控制的过于严格,中级工只有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或荣誉时,才可放宽年限,提前5年申报高级工;初级工只有获得市地级以上成果或荣誉时,才可放宽年限,提前3年申报中级工。技术工人由于受环境限制,很难在岗位上取得类似的荣誉成果,也就很难破格审报,因此,熬年头考试晋级成为大多数技工人才的选择,不利于激励技术工人创新创造。另外,现有的工考报名政策,在申报条件上没有对学历进行限制,这就导致本科、大专学历的人员和小学学历的人员在报考时享受同待遇。该项政策虽然旨在照顾技术工人队伍整体学历层次较低的实际情况,但也致使一大批技术工人在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学历层次方面产生了惰性。

三、关于加强技工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不断加强和改进技工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各级各部门要加大科学人才观的学习宣传力度,在社会上营造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可成才的社会舆论氛围。各级机关事业单位要提高对技术工人价值和地位的认识,将技工人才真正纳入人才队伍的建设管理。根据当前技工人才队伍面临的人员老化、总量不足的实际情况,可采取“逢进必考”的形式从社会上或毕业生中考录技术工人,也可采取“雇佣制”的形式从社会上招收技术工人,通过各种形式和方面改善技工人才队伍结构状况,扩大技工人才队伍规模。

篇6

一、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基本情况

我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简称农广校)为主,农广校自1998年成立以来,面向“三农”,以“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广精神为指针,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为使命,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多年来,我县农广校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与县组织部联合举办“村干部学历素质培训班”,受训人员48人,现有40人获得农业中专学历,成为农民技术员、基层农技推广员、村组干部;组织92人参加“农业生产与经营”自考学习,毕业79人(其中农业局20人),使我局大专学历从21%提高到53%,成为我局技术骨干;与高等院校联办,招生98人,毕业43人,现在校生54人,部分学员被选拔到领导岗位,提高了基层队伍素质。围绕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和乡村中学大力开展“绿色证书”培训,仅2007年就在5所乡村中学14个毕业班、4个特色产业乡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1 227人,颁发绿证1 000份,2008年培训231人,颁发绿证150份,并成立了由分管县长任组长的新农村“绿色证书”培训领导小组。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根据我县农业发展和产业化的需要,围绕各乡镇主导产业和经济增长点,按农时季节采取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每年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万人以上,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几万份。2008年开展阳光工程职业技能培训500人、转移421人,引导性培训5 000人;每年对28个乡镇农技员开展多媒体农业新知识培训,以适应当前农业发展的要求。

二、目前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农业劳动者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陈旧全县28个乡镇、228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99 716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7 978人,占8%;初中文化程度26 923人,占27%;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64 815人,占65%,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低,培训意识不高,受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认为自己是土里刨食、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本来就是种地、养猪、养牛、养羊的,自己有经验,不需要浪费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可见农民思想观念之陈旧,导致自觉接受培训的积极性较差。

2.培训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利用,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目前甘洛县农民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沟通衔接,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业、畜牧、农机、科技、教育、劳动、妇联等多家,出现各自为政、多头管理、互不连通的管理体制,缺乏统一的规划,在一定程度上还造成重复培训,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陷入无序和盲目状态,浪费培训资源。

3.培训经费严重不足,无法保障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甘洛县是典型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型企业少,财政负担重,用于培训的资金就少,资金的不足导致培训时间较短,尤其是开展一些技能性和专业性强的培训更为明显,不仅难以调动农民的培训积极性,而且培训效果也不明显;培训资金的不足导致培训基础设施条件差,硬件设施不足,培训手段相对落后;培训资金的不足还导致师资力量知识更新跟不上,致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跟不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培训体系不健全,后续扶持跟不上我县虽然成立了农广校,但没有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乡镇更没有专设机构,没有专人负责,县上也缺乏一个对农民培训项目实施效果进行客观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 培训体系不健全,加上现行体制下,培训出现多头管理,无法统筹安排;培训后续各种扶持政策跟不上,一部分农民特别是少数民族农民,经过培训后想创一番事业,但由于资金不足、扶持政策不配套等原因而放弃创业,导致相当一部分培训项目尽管投入了许多人力、财力、物力,但都难以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5.语言不通,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在甘洛县农业人口中彝族占70%,部分彝族农民,特别是比较偏远地区的彝族农民不懂汉语,最根本的交流都无法进行,更谈不上传授知识。语言不通,成为一大障碍,给培训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三、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生活环境多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在社会环境上、思想意识上、接受能力上等都跟不上新形式下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要搞好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1.提高培训认识,强化政府行为

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教育十分落后,交通又不发达,信息闭塞,农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在经济上、生产上、思想上、环境上等各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为了彻底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这一落后状态,就必须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充分认识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培训体系,制定和完善各种扶持政策,把农民培训作为一项长期的基础性工作抓紧抓好。

2.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投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事业。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对农民培训的投入,鼓励和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社团组织、民办培训机构参与,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企业和个人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保障机制,提高农民培训补助资金,减轻农民接受科技培训的经济负担。

3.加强部门协作,发挥整体优势

农民培训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社会各方各部门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配合和支持。因此,农民培训部门应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建立健全由农业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农民培训工作领导机构,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统一制定规划,克服过去培训中政出多门、教材不统一、重复培训、低效能培训等现象,实现培训资源的优势互补和共享,确保培训农民的数量和质量,扩大培训影响。

4.培养一支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农民科技培训讲师团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讲师团成员大部分是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他们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有限,知识结构单一,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如:甘洛县农业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42人中,中级25人、占59.5%,高级只有4人、占9.5%。为此,政府要加大投入,引进人才,壮大师资力量,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与少数民族农民沟通的能力,建立一支由农业、畜牧、农机等相关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素质过硬、业务水平高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讲师团。

5.积极推进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三进村”,培养新型农民一是利用农广校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有利条件,推进实用技术培训进村,做到“培训教师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二是发挥远程教育传播优势,推进媒体资源进村;三是发挥专业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的优势,推进农民科技骨干培训进村。积极参与各项农民培训工程,调整培训方式,改革培训内容,加大培训力度,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

6.实施分类培训,注重培训实效

篇7

关键词:农民教育;农民意愿;培训组织

新农村建设既依赖于制度安排,又带来制度、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上的深刻变迁,其前提在于提高农民素质,生命力在于农民参与,根本目的在于造福广大农民①。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提高农民素质,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源动力。本文通过江苏苏南、苏中、苏北农民(户)896个农民(户)的调查,从现实的培训与农民期望的培训两个角度,折射出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创新的思路。

一、样本户(民)的基本状况和参与培训的现状分析

(一)样本户(民)年龄结构和农业收入状况

本次调查是在江苏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根据人口和农业经济总量,采用目的抽样和留置问卷方式进行的。调查涉及10个县(市),有效样本896个,包括:苏南256个、苏中265个和苏北375个。被调查对象年龄主要在18-60岁之间,根据农业劳动力的特点,被调查对象18-26岁之间的比例为19.92%,27-40岁之间的比例为27.66%,41-60岁之间的比例为48.99%,其他年龄段的比例只占3.37%。

江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非农收入的比重相对较高,样本户均农业年收入主要集中在1 000-5 000元之间,三个地区情况基本一致,达到61.16%。苏中和苏北地区户均农业年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28.06%和27.73%,高于全省23.48%的平均水平;苏南的比例为12.10%,远远低于平均水平。此外,样本户农业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比例很低,为3.75%;苏北最低,为2.07%。苏北是江苏农业主产区,但传统农业还占有相当的比例,农业产业链短而细,农业商品化、市场化程度偏低,影响农业收入的水平。相对而言,进入工业化后期的苏南地区,土地相对集中,组织化、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传统农业开始向现代农业转变,苏南地区农户农业年收入在10 000元以上的达到6.98%,高于全省三个多百分点。

(二)样本户(民)学历结构及其变化

现代农业呼唤具有现代素质的农业生产经营者,这就是对待新事物开放的态度、创新的素质和开拓进取的精神、自立能力和竞争意识、时间与效率观念、信息和法制观念,这一切都建立在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之上②。但总体来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学历水平并不是很高,初始学历以初中以下(含初中,下同)为主,比例为61.97%;目前初中以下学历仍占55.43%,既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农民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又体现出受过教育的农民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同时,我们也看到,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为农业培养了一些学历高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民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初期5.12%上升到目前的11.48%,高学历的人进入农业领域,对农业技术进步和农业商品化、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分地区来看,无论是初期还是现阶段,苏中从事农业的农民学历层次均要远远高于其他两个区域,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11.42%,上升到目前的16.78%,这是与江苏教育发展现状相吻合的,苏中农民传统上不仅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也重视自身学历水平的提高。苏北是江苏的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中农业经济的比重远远高于苏南和苏中,虽然该地区大专以上学历的比例从2.48%上升到9.53%,但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变化并不大,甚至还有所提高(从58.51%到59.03%),加强该地区农民教育和培训更具有迫切性。苏南地区高中和大专学历的比例上升幅度较大,比例从初始的29.08%到目前的40.17%。

在调查中我们已经注意到性别因素,但协助我们进行调查的一般还是家庭中相对文化程度高一些的人,因此从配偶的学历来看并不乐观,初中以下学历的比例为70.67%。家庭其他成员的最高学历以高中毕业为主,比例为52.14%;大专以上的比例达到29.29%,苏中最高为31.64%。家庭平均学历水平的提高,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劳动力的流动和收入结构的变化有重要的意义。

(三)农户家庭成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由多部门组织的综合体,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相互作用、相互衔接、相互支撑的,能实现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协调发展的有机整体③。就业结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业产业体系的特征,目前江苏农民在农业生产领域就业比重较高,农业其他环节就业偏低,说明农业产业链仍是短而细。因此,通过农民培训,促使农民在农业内部的流动,才能完善农业产业体系。

一方面是被调查者所从事的工作领域。第一,江苏农民仍以从事种植业为主,这在苏北地区最为明显。但随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结合地区农业资源特点,苏北养殖业的就业比重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也带动了农产品加工环节的发展,因此在这三个领域从业的人员比重达到79.81%。第二,苏南和苏中地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员比例远远高于苏北。这是由工业化、城市(镇)化带动经济结构的演变,从而对农民职业的影响。第三,根据从业人员构成的不同,三个地区在农业服务组织发展上也存在着差异。苏中地区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就业比重较高。体现政府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农业信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和农村基层管理等,是现代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发挥着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功能。苏中地区在这些领域就业的比重为21.51%,远远高于全省的13.42%水平,在苏中农业经济发展中,政府及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的作用非常明显。相对来说,苏南和苏北在这些领域的就业比例要远低于苏中(见表1)。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比。A-种植;B-养殖; C-农产品加工; D-农产品运销;E-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F-农业技术开发推广;G-农业信息服务;H-农村基层管理;I=非农产业。

另一方面是被调查者配偶和家庭其他成员所从事的工作领域。虽然被调查者配偶的学历水平低于被调查者,但他们从事非农产业的比重(34.83%)却高于被调查者(25.52%),苏中、苏南地区的比例更是高达45.63%和41.13%,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轻纺、电子等行业的发展和城市(镇)化进程的加快,对女性劳动力需要呈上升趋势,一部分女性进入这些领域和城市工作。而苏北地区作为农业主产区,传统农业占有相当比例,女性务农人数多,带来了被调查者配偶在该地区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的人员也高(63.81%)。

被调查者家庭成员参加过培训的机会并不高,全省参加过和没有参加过的比例几乎是一比一,苏南地区略高一些为61.58%。但是,调查反映出江苏农户家庭就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受制于土地资源的制约和收入增长的欲望,在完成家庭土地生产经营的基础上,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向非农产业发展,有人从事非农就业的家庭比例,在苏中和苏南地区分别为86.79%和74.61%,即使苏北地区也达到68.00%。他们就业的渠道非常广泛,依次是:在企业工作(29.06%)、临时打工(26.84%)、做生意(13.29%)、在事业单位工作(13.27%)及其他。

(四)样本户(民)参加培训的情况

在参加过培训的被调查者(包括家庭成员)中,培训的内容较广泛(见表2),三个地区都是以种养殖技术培训为主,同时兼顾非农技术技能培训、经营管理培训、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等。由于户均耕地规模的影响,苏中地区越来越重视非农技术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知识培训;苏南地区重视经营管理培训和非农技术技能培训;苏北地区重视政策培训、非农技术技能培训和文化基础知识培训。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数。A-种养殖技术培训;B-非农技术技能培训;C-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D-法律法规培训;E-经营管理培训;F-文化基础知识培训;G-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

农民参加培训的动因主要是政府要求或动员(62.14%)和学一点技术回来搞好生产(28.36%),其他依次是:通过培训重新找个工作、看看有什么新技术新产品、农闲时随便去听听等。目前,江苏主要还是以基层组织农民培训为主(见表3)。但在江苏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推进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有机会受参加收县级政府部门或委托部门举办的培训,专业协会也在农民培训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还有农民在企业招工和企业工作中得到培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就业的需要,一部分农民开始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学习。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数。A-村民委员会;B-乡镇政府;C-市(县)政府部门;D-专业协会;E-自主选择的培训机构;F-自主选择的学校;G-在企业参加培训。

就地区结构分析,苏南地区村民委员会所起的作用远远高于苏中、苏北地区,农民参加村民委员会组织培训的比例高达46.40%;苏北乡镇政府组织培训的机会占有较高比例,乡村两培训所占比例达到83.13%;苏中地区在村、乡(镇)和县培训中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县级培训功能要大大高于苏北,甚至苏南地区。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差异和就业的机会,苏南和苏中农民在企业培训的机会远高于苏北,而苏中地区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和学校进行培训的比例超过10%,比其他两地区要高得多。

再看参加培训的时间,目前江苏农民培训以短期为主,两天以内培训的比例达到69.56%,且以专题和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苏南和苏北倾向于这种培训;全省参加长期培训的比例为17.18%,一般是年轻人参加学历和资格证书培训,这在苏中比较明显(比例为23.94%)。

二、农民参加培训的意愿分析

(一)参加培训的目的和期望培训的作用

调查显示,总体及三个地区表示如果内容适合一定会去的比例均超过60%,而认为培训意义不大,一般不愿意或者根本就不去的比例也有10.43%,苏南地区达到15.26%,说明了培训内容对农民参加培训的选择至关重要,同时,培训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需要进一步转变农民观念,并从内容上提高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就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来讲,他们参加培训的目的集中于:做好生产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24.23%)、成为农业经济的带头人(24.12%)、创办自己的实业(23.32%)和有技术技能外出好找工作(22.98%)等方面,其他都是次要的。第一位目的的选择有所不同,苏南地区是要成为农业经济的带头人(35.66%),苏中地区是做好生产经营来增加农业收入(30.42%),苏北地区是有技术技能外出好找工作(29.57%)。但是,想通过培训来创办自己的实业的选择在三个地区相当,都超过20%,说明江苏农民对创业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通过农民创业,可以促进农业实现外延式扩展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变,促进农业规模化,发展农业产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创业培训应该成为今后农民教育的重要内容④。

农民对目前各地开展的绿色证书工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和农村经济带头人培训工程等,都给予了一定的期望。总体上,江苏农民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的作用摆在第一位(29.40%),苏南地区的选择更高(39.40%);其次是农村经济带头人培训工程(20.82%),苏中较为典型(25.00%);第三位是绿色证书工程(18.31%),苏北对其的认识要比苏南、苏中强得多(24.60%)。江苏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和网络,农业中等职业教育就是组成部分之一,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得到农民认可的(14.65%)。可以看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由政府主导,社会多方面参与的各类农民培训工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期望培训的内容、时间和形式

培训内容是农民培训工作的核心,培训方法直接关系到培训的效果⑤。从表4可以看出,农民以通过培训得到更多满足生产需要的适用性种养植技术为主(47.50%),非农技术技能培训(14.68%)、经营管理培训(12.85%)和法律法规培训(9.33%)也很重要,特别是新观念、新思想的培训(6.48%)也有一定的需求,但总体上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培训欲望并不强烈(2.73%)。地区结构上,除了种养殖技术的培训以外,苏南地区在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培训的需求基本相当;苏北地区在经营管理、非农技术技能和法律法规培训是有强烈的需求;苏中地区则更偏重于非农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区别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江苏农民对学历教育的偏好程度大降低,仅占4.34%。农民更关注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其中期望得到综合技术技能培训的比例为57.61%,单项实用技术培训的比例为35.08%,这在三个地区的选择次序是一致的。

表中数据均为百分比。A-种养殖技术;B-非农技术技能培训; C-党和政府的政策培训; D-法律法规培训;E-经营管理培训;F-文化基础知识培训;G-新观点、新思想的培训。

从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来看,农民期望以短期培训为主,选择三天以内的占到58.59%,一个月以内的为28.33%,一个月以上的比例为13.08%。在三个地区培训时间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苏南地区农民更注重短期培训,期望一个月以内培训的比例中高达96.96%,苏中为86.79%;苏北地区则有19.56%的农民希望参加一个月以上的培训。考虑到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农民最期望的培训时间是在农闲时段(29.15%),占比例较高的农民也选择了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随时安排(25.46%)和随到随学(19.55%)两种形式。应该看到的是,江苏农民也开始选择定期培训(12.92%)和集中培训(12.92%)形式了,苏南、苏中选择前者,苏北选择后者,这对农民知识、技术、技能的系统性培育,具有重要和长远的意义。

(三)期望的培训单位和培训经费

目前,我国逐步建立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以各级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骨干,以高、中等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以企业与民间科技服务组织为补充,以县、乡、村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和各类培训中心为基础,从中央到省、地、县、乡镇相互衔接,上下贯通的农民教育培训组织体系⑥。但是,对于由什么样的单位来对农民进行培训在选择上出现离散性,总体次序是:政府部门、市(县)级技术和职业学校、乡镇成人学校、高校或研究机构“三下乡”活动举办的培训、群众团体组织的培训班、高校或职业技术学院等。适应农民特点的培训单位以前两种为主,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县)级技术及职业学校在农民培训中的主导作用,是江苏新型的农民培训的重要路径。而社会机构举办的收费培训很不受农民欢迎(1.48%),农民教育培训的市场化看来在目前是行不通的。

农民培训的经费应该由谁来承担呢?三个地区在看法上差异较大,但选择全部由自己来承担培训费用的农民在三个地区均相当低,总体上只占2.51%。苏北、苏中超过一半的农民认为,培训经费应由政府来承担;苏南则把自己愿意承担一部分放在第一选择上(41.98%);苏中地区愿意自己承担部分费用的农民也占有一定的比例(35.22%)。此外,苏北、苏南地区超过20%的农民还认为,培训经费应由社会力量来解决。在愿意自己全部承担或部分承担培训费用的农民中,愿意承担的培训费用主要在500元以下,比例占92.79%,三个地区选择 300元以下的比例都在70%以上。这对于新型农民的培养,尤其是技术技能类的培训,是一个制约因素。从社会培训角度来看,农民教育培训费用应以政府为主体,新时期政府要从财政支出和政策制定上,对农民教育培训给予足够的支持或倾斜。

三、简要的结论

1.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江苏农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受比较利益的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是以初中(含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相对高学历的农民开始了产业间和区域间的流动,这是符合劳动力要素流动规律的。在农户家庭中,高学历(素质)的农民的流动,有利于增加了农户收入,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素质低,难以适应农业技术进步的要求,影响着农业竞争力的形成。推进农业的市场化、商品化、国际化,必须加强新型农民的培养。

2.江苏农业劳动力以从事种养殖业生产为主,生产的发展在带动农产品加工、运输环节成长的同时,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经营、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总体上江苏农业服务组织发育不足,组织化程度不够高,以传统农业为主是农户农业收入较低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主导下,培养一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快农业组织的发展,延长和做粗农业产业链,对增加农民农业收入具有长远的意义。

3.江苏农民培训以基层政府组织为主,其次是其他社会机构和学校。政府主导的培训一般是由政府出资,且以专题和实用性技术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时间较短,适用性强,农民期望的培训组织者以政府部门、市(县)级技术和职业学校为主的培训。但政府公共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农民能够接受培训的机会不是很多,全省有一半农民家庭还没有机会参加任何培训,苏南地区在农村培训体系建立上起步较早,比例要高于苏中和苏北。农民培训应以政府为主体,适度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尤其是企业和专业协会的作用。

4.如果培训的内容适用,经费恰当,越来越多的农民是愿意通过参加培训来搞好生产经营,或成为农村经济的带头人,或创办自己的实业,或外出非农工作,但对过去曾经一度偏好的学历培训的热情并不高。因此,除了种养殖技术外,农民还期望得到非农技术技能、经营管理和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满足农民需求的培训内容,选择好培训时间和培训形式,建立以政府为主,社会机构和企业参与的投入机制,是提高江苏农民培训效果的关键所在。

注释:

①成新华.农业私营企业―推动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J].经济问题探索,2007(8).

②成新华.我国农业组织的创立、成长与发展[J].科学•经济•社会,2008(1).

③刘成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特征及构建途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

④蒋平.关于现代农民创业培训的几点思考[J].农民科技培训,2008(3).

篇8

简历表格,是求职者求职的敲门砖,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看的简历表格样式。

好看的简历表格样式(一)基本信息个人相片姓

名:性

别:男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90年3月20日证件号码:婚姻状况:未婚身

高:173cm体

重:65kg户

籍:广东湛江现所在地:广东湛江毕业学校:湛江师范学院学

历:本科专业名称:法学毕业年份:2011年工作年限:一年以内职

称:求职意向职位性质:全 职职位类别:律师/法务

行政/后勤

人力资源

职位名称:助理 ;工作地区:湛江市 ; 其他 ;待遇要求:可面议 ; 需要提供住房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英语 一般 ;计算机能力: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2001年9月 - 2004年7月遂溪兴文中学初中2004年9月 - 2007年7月湛江二中高中2007年9月 - 2011年7月湛江师范学院本科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工作经历所在公司:湛江市赤坎区法院时间范围:2010年11月 - 2011年1月公司性质:其他所属行业:协会、社团、政府公用事业、社区服务担任职位:_工作描述:在法院,我主要的工作是接待当事人、阅读卷宗、写法院简报、协助法官写作判决等法律文书;有时候,还会和法警给当事人送传票和法律文书。离职原因:所在公司:湛江霞山区法院时间范围:2008年7月 - 2008年8月公司性质:其他所属行业:协会、社团、政府公用事业、社区服务担任职位: _工作描述:主要负责档案的装订、打印传票和入庭前告示等。离职原因:其他信息自我介绍:2010年参加了司法 考试 ,担任过民事审判庭实习生;在法院实习锻炼了沟通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处事稳重;工作踏实,责任心强,再学习能力强,具有较强信息获取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班上曾担任体育委员、班长,有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抗挫折、抗压力能力良好。有很强的团队合作意识。发展方向:其他要求:联系方式 好看的简历表格样式(二)姓名:

性别:

男性出生年月:

**年1月身份证号:

身高:

170视力情况:

中婚姻状况:

未婚政治面貌:

群众户口所在地:

其它家庭住址:

上海学业资料人才类型:

不限最高学历:

中专/职高专业类别:

机械类专业名称:

摩托车维修毕业院校:

摩托车专修学校毕业时间:

2006外语种类:

无外语等级:

无口语水平:

较熟练第二外语:

无电脑水平:

较熟练职场资料希望应聘的职位类别:

机械/车/船/航空类职业目前从事岗位:

摩托车电动车维修希望从事行业:

其他行业期望月薪:

3000以上工作经验:

自己开摩托修理店五年,有一定跟客户沟通的经验!本人会电焊,会修理电路一类!本人还有汽车驾照,驾龄有4年了!自我评价:

上进心强,有责任心,做事麻利!求职意向:

驾驶员、电焊工、销售联系方式电话号码:

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

在线QQ:

个人网站:

通讯地址:

上海市邮编:

好看的简历表格样式(三)基本信息个人相片姓

名:性

别:女民

族:汉族出生年月:1988年11月1日证件号码:婚姻状况:未婚身

高:158cm体

重:48kg户

籍:广东湛江现所在地:广东湛江毕业学校:广东海洋大学学

历:专科专业名称:财务会计电算化毕业年份:2010年工作年限:一年以内职

称:初级职称求职意向职位性质:全 职职位类别:财务/审计/税务

职位名称:会计员 ;工作地区:湛江市 ;待遇要求:可面议 ; 需要提供住房到职时间:可随时到岗技能专长语言能力:英语 一般 ; 普通话 一般计算机能力:证书 初级 ;教育培训教育经历:时间所在学校学历2006年9月 - 2010年7月广东海洋大学专科培训经历:时间培训机构证书2010年9月 - 2010年10月广东恒福集团有限公司工作经历所在公司:广东恒福集团有限公司时间范围:2010年7月 - 2011年2月公司性质:私营企业所属行业:生产、制造、加工担任职位:会计工作描述:公司开始运用用友U8软件进行财务做账处理,由于公司的不断扩大,改用金碟EAS软件进行财务的日常核算。在税务方面,本人利用个人所得税申报软件报送个人所得税,登录国家税务网站申报增值税等离职原因:交通不便,离家比较远其他信息自我介绍:本人2010年7月-2011年2月底在广东恒福集团有限公司担任会计职务,对于会计工作有一定的了解,熟悉运用用友、金碟K3/EAS、个人所得税申报、企业电子管理系统等财务软件。在工作上,积极热情,诚恳守信,认真谨慎。发展方向:首先我会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我会用我所学的知识与平时积累的经验来认真对待工作中的问题。能够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在公司做事时要以公司的利益着想。

其他要求:联系方式看过“好看的简历表格样式”的人还看了:1.好看的个人简历表格

求职简历表格模板精选

2.个人简历表格样式

3.好看的个人简历表格

4.好看的个人简历模板

5.个人简历表格样本

求职简历表格模板精选

6.个人简历表格完整样本

7.简历模板的样式3篇

8.个人简历简约模板表格

9.精美毕业生个人简历模板

篇9

问:农民工培训怎样分类?

答:针对拟转移到非农产业务工经商的农村劳动者开展外出就业技能培训;针对与企业签订一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在岗农民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针对农村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应届初中高中毕业生、农村籍退役士兵开展劳动预备制培训;针对有创业意愿并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农村劳动者和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面向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围绕县域内农产品加工、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妇女手工编织业等传统手工艺开展农村劳动者就地就近转移培训。

问:农民工培训的重点内容有哪些?

答: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用工情况,可以组织开展灵活多样的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重点加强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吸纳就业能力强、市场容量大的行业的农民工培训。做好水库移民中的农民工培训工作。同时,根据县域经济发展人才需求,开展实用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结合劳务输出开展专项培训,培育和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劳务品牌,促进有组织的劳务输出。

问:对农民工培训补贴基本标准有哪些规定?

答:《意见》要求各省(区、市)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培训补贴政策,按照农民工所学技能的难易程度、时间长短和培训成本,以通用型工种为主,科学合理地确定培训补贴基本标准,并根据实际情况定期予以调整。各中心城市或县(市)要按照同一工种补贴标准相同的原则,确定具体的补贴标准。优先对未享受过政府培训补贴的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避免多部门重复培训。

问:对农民工培训的结业考核和发证是怎样规定的?

答:为提高培训质量,《意见》要求要建立统一规范的结业考核程序,加强对考核过程、考核结果和证书发放的监督检查。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考核合格后,颁发培训合格证书、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对经鉴定合格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工,要按照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问:各部门如何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农民工培训工作?

答:针对农民工培训工作中存在的多头投入、多头管理、缺乏整体规划、在管理中容易出现漏洞等问题,《意见》要求各地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作协调机制,充分发挥有关部门和组织的作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主要负责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农村劳动者技能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农业部门主要负责就地就近就业培训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教育部门主要负责农村初、高中毕业生通过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带技能转移的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

问:如何提高企业在加强农民工培训中的参与度?

篇10

关键词:农业;远程教育;现状;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是一种相对跨学校、跨地区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模式,采用了先进的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集成的教学平台,采用灵活的形式,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无线网和移动设备的发展与普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教育。与传统面授教育相比,远程教育的优势在于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扩大了教育规模,降低教育成本。然而,农业远程教育面临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却出现了与之不相适应的现状和问题。为了探索和创新适合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的模式,本研究对农业人口文化素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制约我国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壮大的问题所在,为农业远程院校走出困境,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壮大之路提供了重要依据和参考。

1农业远程教育的现状和特征

农业远程教育依托现代高校的力量,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手段,凭借学习形式和时间灵活机动,学习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势头良好。但对于庞大的农村人口基数来讲,农业远程教育的受教人群相对较少,如何加快农业远程教育大众化进程,适应农村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和管理人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村发展带头人,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农业远程教育新模式,从而力图构建农民终身教育的体系。

1.1农业人口基数庞大,但农村实用人才文化程度偏低

到目前为止,本研究课题针对杭州地区农民总体层次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调查和统计,将农民分成了普通农民和实用人才两类,针对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培养对象,将全市128880名农村实用人才进行了数据统计。从调查结果来看杭州市农村实用人才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初中以下64.6%,高中24.7%,中专1.4%,大专6.7%,本科及以上2.6%。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人才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发展进程的智力支撑。农民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体,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提高农民素质。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很大,说明相当一部分职业农民还需要接受高等教育,整个需求很大。同时,通过对以上人群的调查统计可以看出,从目前的培养渠道来看,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培养人员仅占0.7%左右,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新型农民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通过推出合适的培训专业,整合合理的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形式,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培养会有更广阔的前景。我国农村成人教育存在很多困难,但大力发展大农类远程教育是解决农村成人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1.2政策引导积极,农业远程教育发展的趋向良好

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办人的教育培训力度。”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居住在农村或集镇的农业从业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大体分为三类:生产型职业农民、服务型职业农民和经营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的核心内容,这是由新型职业农民“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的,要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应从三方面考虑: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农业部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积极探索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切实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业化、标准化水平。要统筹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和完善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呼唤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新型职业农民需要教育培训,教育培训可以加速推进新型职业农民成长。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要根据不同层次需求,有针对性分类开展教育培训。

1.3软硬件条件日趋成熟,农业远程教育大有可为

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等的发展为基础的,网络技术在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和实施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教学资源研发、教学平台开发都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和支撑,而伴随着技术的进步,各农业高校远程教育在线教学网站日趋完善,基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等分布式远程教育综合运行平台逐渐发展,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形成,包括远程教育管理、教学过程、教学资源建设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等。农业现代远程教育实现了师生之间在不同时空(或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或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空间)内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1.4多种培养模式并存,新模式助推大农类远程教育发展

大农类远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有自主招生类、有与政策扶持的基层农技人员免费学历教育类、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类,以及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合作的,如现代农业经营领军人才班等。经过多年的大农类远程教育自主招生,自费生源逐渐萎缩,但与现有农业扶持相关政策相契合的农业行业、农业企业合作培养模式需求空间较大,发展势头逐渐显现。“农业科技示范户大专班”、“农业科技带头人大专班”等层出不穷,高等农业远程教育实践已显示出勃勃生机,培养了一小部分农村亟需的高级实用人才,为大农类远程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对于进一步探索和建立面向农村开放式的远程教育新模式,建立大农类远程教育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农业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大农类远程教育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越来越多从事农业的学员走进远程教育的课堂。但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特别是专业设置、课程设计以及教学模式结合大农类远程教育的紧密度还是有所欠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专业设置过于综合性,针对农业远程学生特性不强

本研究课题组对部分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远程学生发放了调查表,对现有学员的职业进行分析,农民(从业人员)只有4.5%,主要是农业事业单位的人员和其他人,但是在一项针对短期培训农民学员的调查显示农民又很愿意接受农业高等学历教育(80.9%),意愿和实际现状之间有一个很大的空间和距离,通过我们对学员的调查来看,阻碍这一意愿实现的主要原因有远程专业的设置跟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目前农民从事的种植、养殖、经营或维修的专业性很强,他们渴望从大专院校学到针对性的理论知识,但目前由于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不断精减,都变成了综合性的专业,针对性的专业缺乏,这成为阻碍农民进入大学的最大障碍。以从事茶叶的农民为例,他们需要的是茶园管理、茶树栽培、品种繁育、病虫害防治、茶叶加工、茶叶销售、茶叶企业管理以及无公害栽培等方面的具体技术,但目前大农类的专业中,涉及这些专业技术的专业和课程很少,因此影响了他们入学的积极性。

2.2课程设计仍然套用传统教学形式,缺乏融合性和应用性

目前由于实际操作存在困难,大农类远程教育设置操作和实践环节对参加远程教育学习的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来说实用性不足,大部分的课程都在网上直接学习,而职业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所需要的很多技能都需要现场指导或交流。大农类远程教育结合农村和农民自身素质设计课程和教学等方面针对性和综合性不足。很多已毕业的学员就表示,学院设置的课程深奥的理论知识过多,而可操作的实践知识则过于缺乏。大农类远程教育模式应立足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于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致力于使学习者具有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良好文化基础和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适用技能,为农村培养高层次、用得上的适用人才。

2.3沟通和交流渠道较少,问题很难得到及时解决

目前远程教育主要以网络学习为主,虽然可以在主题和自由讨论区给老师留言,但及时性就很难保证,教师和学生的实时在线沟通只在考试前的几天在网上答疑时进行沟通,学习过程中有问题不能直接交流,导致很多学生有疑不能问,有惑不能解,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发展大农类远程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着部分学员文化水平低、专业知识少、学习氛围差的问题,就更需要老师的辅导才能完成学习。尤其是有些农业学习者,底子薄、自学能力差,没有教师辅导会导致学习过程中断,学习积极性下降。

2.4学习途径单一,知识面狭窄

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学习已经相对完善,但大农类远程教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很想享受进入大学学习的氛围,想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特别是从事农业人员遇到的问题往往和实际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地方差异性,必须查找相关的文献资料才能得出答案,但依托高校的图书馆服务是不对远程学生开放的,大量的学习资源只能遥想不能解惑,这一环节对远程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缺憾。

2.5大农类远程教育评价手段单一,综合评价指标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