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观念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优化课堂教学
所谓教学优化是指教师在科学的教学思想指导下,有组织地选择和建立的一种教学活动的最佳策略,以此保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教育学生的任务,并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优化课堂教学首先需要从优化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始,教学思想是教学的灵魂和导向,教师必须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树立现代化的教学思想。
1.教育目标的转变。传统应试教育下的教学是围绕考试分数开展的,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都是用考分来说话的。为了让学生能出成绩,教师最大限度地把课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教学过程机械,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形成了“教死书、死读书”的教学局面。学生们在埋头苦读,死记硬背,努力学习就只是为了考上好的学校。和国外的学生相比,缺乏活跃的思维,创新学习能力,独立的人格、主见等等,只限于在文化知识层面的被动教育。这样的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同步,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国家提出了素质教育中心目标、新课改的实施、新课标的颁布等等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些明显的效果。学校、教师的教育目标从重知识传授的单一教学转向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多维方向,努力做到全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2.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地位的转变。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角,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要听教师的,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从来没有被人质疑过。传统的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教学做法,已经不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教师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帮助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发挥其主体地位。再高明的教师也要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参与,只依赖教师和书本,最终则学生学不进去,不会学。教师要学会导学,从教知识变为教学生学知识。让学生掌握知识构建过程,把结论教学变为过程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计算机多媒体通过多种现代化的设备、技术,构成了全方位、交互式的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集合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等多种功能,与以往的教学方式截然不同,优化了课堂教学。政治学科多是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枯燥,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过粉笔和讲解的单一方式,从理论到理论来传授,这与学生的思维习惯不相符,感觉学习没有意思,难理解。然而,多媒体能生动、形象地呈现知识,由平面变得立体化,给予学生感官和视觉的冲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多媒体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辅以相关资料,化难为易,如在讲“祖国统一”时,我采用了两段视频和三幅图片,就很容易地解决了“”阴谋难以得逞,台湾必将回归祖国这一重点和难点。我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是《备忘录》。李登辉在1999年7月接受德国记者采访时发表关于“两国论”谈话后,遭到我国政府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国家反对)。接着,我展示了三幅李登辉在桃园县大溪参加一项地方活动,突然遭当地愤怒民众泼洒红墨水,显得十分狼狈与尴尬的图片,说明李登辉的“两国论”遭到了台湾民众的反对(台湾民众反对)。最后,我采用了我国人民1995、1996军事演习录像,说明我们有信心,有能力粉碎“”阴谋,捍卫祖国统一(客观上我们有能力捍卫祖国统一)。激发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并为国家发展作贡献。
在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一些不足之处,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是为教学服务的,在教学中要注意如下问题:多媒体的使用不是把多种媒体功能凑到一起,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发挥其最大优势,灵活制作,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不能花里胡哨,杂乱地放在一起。教师对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要建立在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教师一节课下来,让多媒体唱主角,没有了板书,黑板上没有字,全部教学内容都依靠多媒体。多媒体节奏快,内容过多,会超过学生思维的信息承载量,有的知识点停留时间短,学生会忽视。而且,学生总是盯着屏幕,会造成视觉疲劳,产生反感。这些会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难以消化和吸收。所以,并不需要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被多媒体替代,板书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要互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不能只顾教师对学生的灌输,也不能让学生脱离教师而单纯与机器交互学习。多媒体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真正意义。
教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有着自己的规律,任何先进的教学手段在现阶段都只能起到教学辅助作用,不能破坏和阻碍政治教学本身固有的规律来适应多媒体的特点。所以,政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时应根据自身教学需要和政治教学规律,同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对政治教学应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课程的关键时刻,只要我们正视问题,努力改进,多媒体技术在政治教学中就一定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美育
一、美育的内涵和作用
美育从理论上来说,从属于美学;从实践来上说又从属于教育。在教育学上对美育的概念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美育又称“艺术教育”,也就是通过艺术的理论的学习和文艺作品的鉴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感受力,理解力和评价能力的教育。而广义的美育,又可简单地称为“美育”,他是指在正确审美观的指导下,通过审美活动实践,培养提高人们对社会,自然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创造能力,并通过情感活动的体验,使情感得到净化。本文主要研究广义的美育。
中外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都非常重视美育的教化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把学校教育分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他认为,规范社会政治制度及伦理观念的“礼”可以安上治民,而进行美育的“乐”可以移风易俗。要治理好一个国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把两者放于“六艺”前列。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先生继承我国礼乐并重的传统,并从近代西方哲学中吸收了美育的思想,给美育赋予了重要的地位,提出了“以美育陶养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突出了美育的重大社会作用。德国著名作家席勒也认为:“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之间的联系
虽然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性质、侧重点以及实现的手段和方法上有所不同,但二者之间仍旧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两者目的相同。美育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和美的创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情操,使学生能够敏感地捕捉美,正确地鉴赏美,具备审美感受力和审美创造力,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进行审美指导,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善审美心理结构,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达到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体系、道德规范对人们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发展和本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由此可知,两者在目标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都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影响,都为了培养他们良好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都共同统一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一根本任务之中。
2.两者的情感相通。美育具有浓厚的情感性,它以事物的魅力去刺激人的心理和情感,通过具体、生动和可感的形象去打动人、感染人,使人的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其对美的热爱和追求。而的教育理念向来重视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强调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特别反映在思想教育方面,很多问题都是属于情感方面的。需要通过语言的疏导、形象的感染和行为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产生共鸣,使其立场、观点向正确方面转化。
3.两者内容相融。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属于素质教育,在人的思想意识、道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教育内容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美育观念
1.将美育的形象性特征融合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美育用一种令人动情的悦耳、悦目的综合形象,诉诸人们的感情,影响人们的行为。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着统治地位”,“美是个别的、活生生的事物,而不是在抽象地思想”。美的这一典型特点,使人们在欣赏美的形象时,运用联想和想象,在不自觉中认识到美的对象所蕴含的意义以及它所具有的教育作用。把美的这一特征融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就可以减少或弥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化、抽象化的不足。譬如阅读屈原、陆游、文天祥等人的爱国诗篇,观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林则徐》、《》等电影,都可以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其原因就在于美育是超功利的,并且在形式上具有自由性,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认识得到深化,思想得到感化,情感得到净化,智力得到开发,其特殊效果是一般说教式方法难以达到的。
2.将美育的情感性特征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美育具有情感性的特点,它可以起到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追求”。因此,激发和促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教育者所宣传的道理,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在思想教育中,青年学生主要是依靠理性实现对教育内容的领会和掌握,情感则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学生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决条件。美育的这种情感性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同教育者之间的情感认同,终而达到增强教育效果的目的。
篇3
关键词:观念创新 行为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
1 前言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我党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更是社会主义建设不可缺少法宝。一直以来,高校都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主要工作内容。但是从高校教育实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创新观念与行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
2 创新高校思想教育观念
在新形势下要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要工作就是创新观念,也是强化与改进政治教育工作重点,因此要创新观念就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创新观念
在新形势下,必须要树立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目前以人为本成为了各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同时也是时展及社会进步之迫切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必然需求。但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就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目的性及功能性。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政治教育自身社会价值,忽视了完善人格目标价值。这种思想和当代精神存在差异。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把受教育者从客体转变为主体,但是传统教育中教育者属于主体性,受教育者并不被重视。这样忽略了差别性及学生的个性发展。
2.2创新体制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构建出多维立体的教育与管理模式,发挥全方位、全员的育人功能。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已经得到一定发展,但是在新形势下必须要针对招生规模快速增加,一定要采取相应措施发挥个各个管理部门作用。其一要所有教师参与进去,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在生活上作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帮助学生在生活与思想上给予解惑。其二要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之下,各职能部门与每个教职员工,必须要依据不同工作性质,将管理育人、教书育人及服务育人作为责任目标。
2.3创新内容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具备针对性与实效性,就需要合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选择相应显性课程和浅性课程两种课程并重。
1)在安排思想政治课程时,要制定出计划性显性课程,安排内容上要具有预定的内容、目的及作用。
2)相关教学人员要多选择校内外的德育工作或者活动,也可以在各个场合实施道德谈话。通过这些途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要实现全面参与方式,各个教师都要参与进来,在课堂教学中抓住课程中隐涵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这几种方式都属于显性课程教育方式,高校也必须要重视潜性课程教育方式,必然某一些学校在校园环境中设置一些节约为本的园地,让学生在其中感受到节约的重要性。
3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行为创新
各个高校要创新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要创新观念,还必须要将这种观念落到实处,从行为上体现出真正的创新。
3.1创新工作方式
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保障就是要创新工作方式,必须要打破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黑板方式,采用现代化教育模式。因为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各种因素影响之下学生的思想越来越难控制,现在很多思想工作者根本不知道学生到底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因此这样极难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所以必须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在工作中大力调动学生教育的主体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走出教室,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思考与实践领悟先进政治思想,在学习中树立自己的世界观、道德观及人生观。
3.2通过多姿多彩实践活动创新技能
对于学生而言,通过实践就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如果学校不重视教学活动必然让学生创新思维枯竭。因此各个高校必须要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对学生作为主体进行探讨和实践。大学阶段学生自身主体意识不算增强,并且他们能够通过各种途径掌握世界各个地方信息,接受事物比较容易。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就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参与到社会各种问题中去,鼓励他们注定参与到社会实践去,在实践中树立学生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比如针对事情,学校中各个学生观点不一,学校就以中日是否该开战进行辩论赛,最后给予正面引导,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3将单一教育目标转向全面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高校学生不但具备政治观,还有价值观、道德观、心理及爱情等各种复杂问题,这些问题都要教育者帮助学生认真思考,并且采用科学态度去对待。通过思想教育工作给学生塑造时代精神,包含了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及进取精神等,通过全面发展来树立学生理想、坚定信念,只有学生的都了全面发展才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也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够培养出综合型人才。
3.4将封闭性教育朝着开放性教育转变
21世纪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越到新要求,不仅仅要做好日常教育还要重视社会实践、人文科学及校园文化几个方面建设。如果只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与人生是不够的,还要从意志上、情感上去陶冶学生情操,丰富了学生自身情感,充实学生精神生活。现在各个高校比较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来陶冶学生情操,可以净化、激励及升华学生的精神,同时学校也比较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达理、激情及明志,通过各种途径渗透学生思想提升他们的道德品质。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要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高校必须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综合型人才。而创新教育必须要从观念和行为上入手,将学生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最根本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创新教育目标,才能够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释放他们自身潜能,成为现代化所需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艳琴.新世纪必须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5).
[2]李丛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更新浅识[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9(11).
篇4
我国每一年大学生和高职学生毕业总数都在不断的上涨,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为沉重。其中,需要特别注重的就是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为并不是十分良好的就业形势,会导致学生的就业思想发生一定的转变,甚至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的重要手段,在高职教育中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上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消除学生内心存在的消极就业心理。
1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积极作用
人的思想观念驱使着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引导,就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价值所在,同时,也是我国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需要承担的责任。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坚持本心,不会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影响,为自身树立正确的职业梦想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得更加的积极。高职院校的学生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能够具有非常健康的心态,从而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满足我国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1.1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高职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的步入社会,很多学生还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的众多课程中,只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应将其作为教学重点。将高职院校学生的个人选择和我国发展需求相结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进行全面性的了解,使得高职学生能够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并且为自身标定一个远大的就业梦想,打破传统就业观念对于高职学生就业思想的束缚。
1.2 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每一名社会工作人员都应具备的素质,很多人都说每一个工作人员就像是社会中的一颗螺丝钉,你在哪里就需要锁紧哪里,为自身的工作负责。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高职学生从学校步入社会,他们的社会经验还十分的缺乏,对于许多不懂的事物,存在着眼高手低的现象。甚至很多高职学生步入自身的岗位以后,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触犯了法律的底线和职业道德的底线。追求其根本原因是高职学生在校阶段没有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步入社会后对于自身的职业没有太多的热情,也不懂得什么是奉献,对于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都有着苛刻的要求,但是却没有实际的看清自己。对于不良诱惑的抵抗力很低,自身的工作不能够讲究诚信,这些都是需要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课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使得学生具有诚信意识和风险意识[1]。
2 高职学生就业思想教育对策
我国对于高职院校教育越来越为重视,并且对于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思想观念也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对自身进行准确的定位,并且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树立符合自身的就业理想,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可以成为一名社会需要,并且对社会发展奉献力量的人才。
2.1 将就业思想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载体
我国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不能够只是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对于学生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也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并且将其工作作为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所以,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当将就业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中心,以及相关知识传授的媒介。不仅需要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进行教育,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对自身未来的工作进行良好的规划,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学生走出校园步入岗位后,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坚守自身的职业道德底线。要高职院校的学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展的意义所在,要学生深刻的体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对于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使得学生的就业、择业态度变得更加的积极,不再对岗位工作有着太多苛刻的需求,使得学生具有的就业观念进行良好的转变,帮助学生创建合理的、科学的就业观念。
2.2 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与家庭、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升学生具有的职业道德素质,使得学生能够进行就业观念转变,单单依靠高职院校的教育力量还是不够的。因为高职院校的学生还没有完全的步入社会,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很大,对于一些事物学生具有的抵抗力很低,很容易导致学生走向人生的误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对高职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引导,不仅仅需要依靠学校教育的力量,同时还需要凝聚社会以及家庭具有的教育力量,使得三者能够形成一股合力,促进学生就业思想观念的转变,增强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例如:学校可以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并且在校园内部建立“就业指导学生联合会”,学校还可以应用新媒体QQ、微信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使得学生家长积极的参与到对于学生就业思想教育中去。学校还要与众多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有所收获,有所体会,使得学校、家庭、社会全方位的为学生的教育工作负责[2]。
篇5
新的社会形势下有新的时代要求,然而当前形势下仍有许多传统观念阻碍着当今青年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注对象上,注重传统的“政治人”教育忽视“全面自由人”教育。长期以来,人类都处在阶级社会,受到阶级属性的制约,统治阶级总是尽量的用自己主导的价值观念去引导青年一代。这些统治阶级传播的价值观必然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其目的就是要把青年培养成他们统治阶级所需要的“政治人”。但这忽视了人首先是一个大众的社会人,是一个世俗化的人,是一个有着多种价值需求的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价值选择必然会对青年的价值教育带来阻碍,违背了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主旨;
(2)教育内容上,过分强调社会主导价值的教育,忽视个体价值的引导。在当前,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大众媒体,总是过分强调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观,到处宣扬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处处不忘对我们进行爱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当然,我并不是反对这些主导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对于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对青年进行这些价值观教育是必要的,但要有个度,就是要在与个体价值观教育有效结合中才有效,不然纯粹的主导价值观教育必然“假大空”。个体价值教育是基础,忽视个体价值的引导,必然出现本末倒置,价值引导偏离;
(3)教育原则上,过分追求工具理性,淡化了价值理性。在当前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和引导中,往往注重实际效用,而忽视了对青年价值教育的深远意义。当今社会中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都是强调了工具性而忽视了价值性的表现,注重实际利益忽视了理想追求和信仰。用这种理论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必然导致青年庸俗化,追求层次低级化;
(4)教育方法上,偏执于传统教育方法,无视新方法的研究和运用。在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中,习惯运用艰涩的理论说教,忽略了青年本身是一个主体性的存在,有着自身的价值选择和判断。而且纯粹的理论灌输也不符合青年价值观发展的规律,因为价值观教育不能等同知识教育,青年掌握了正确价值观知识,不等于他们就有了正确价值观;另外,价值观教育长期以来总是注重于形式方法,比如教育内容不分主次,不顾青年主观需要与否盲目教育等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青年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价值观教育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那么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青年的价值观教育路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在关注对象上,以人为本,尊重青年的主体性特征。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这要求在青年价值观教育中必须紧紧的关注青年的自由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必须把青年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来看待、尊重青年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平等意识。根据青年自身的内在需要来作为青年价值观教育的依据,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对青年进行价值观教育。以实现青年自由全面发展作为青年价值的航标,价值观教育又注意到引导青年学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个体在精神上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努力提升自身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以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和谐。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了理解青年、尊重青年、关心青年、帮助青年,总之一切为了青年。
2.2在教育内容上,要坚持主导价值,主流价值和青年个体价值的协调统一。青年价值观教育要把握好“主体价值”、“主流价值”、“主导价值”三者的整合。“主体价值”即青年所追求的比较前卫的个体价值;“主流价值”即能被社会绝大多数群众接受,并能影响未来社会走向的社会价值;“主导价值”则是我们主导意识形态文化提倡的规范价值。没有一个权威的价值主导系统,社会便没有基本规范,就会处在无序状态。但“主导价值”若离开“主体价值”太远,则很难形成价值教育的有效性。社会不仅通过法律、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某种价值观灌输给社会成员,而且通过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的价值观传递给社会成员,并使他们的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协调统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此根本目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又有一系列目标体系:第一,层次性,分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那么对青年价值观教育就不仅要尊重个性,还要注重社会需要,这要求青年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要统一。在社会需要和自身需要的相互满足中不断发展;第二,实现时间上,分远、中、近期目标。这就要求青年价值观教育在内容上也要注意实现的时间和层次性,不仅要着眼当今,也要放眼未来,不仅要有基础内容教育,也要有主导内容教育。这些也就必然要求要坚持社会主导价值、社会主流价值和青年个体价值相协调统一。
2.3在教育原则上,工具合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协同发展。在工业化、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现代中国社会正逐步走向世俗化,特别是随着实用主义、拜金主义观念的盛行,工具理性已成为社会建构与日常生活的基础,工具理性作为实用层面的建构能够解决许多社会发展问题,如提高生产效率,讲究经济与商业活动自身的规则,遵守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等等。但工具理性是一种把手段当作目的来追求的理性,它无视“人是目的”这一至真的文化、哲学价值理念。因此,它不可能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价值依托和精神归宿,最终导致了人的价值理性的迷失。青年首先作为一个“人”的存在,其存在与发展不是仅仅满足于金钱的追逐和物质的享受,还要追求价值、理想、幸福、自由,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追求有价值的人生,追求对自己灵魂的关注与拯救,因为谁都不会对自己的灵魂拯救弃之不问,而把它盲目地交由他人来决定取舍。
篇6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管仲《管子 权修》中提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妨可以看作“树人”中最深层面的根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象是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指导思想,对于改善和促进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作用。
一、“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科学内涵
(一)从哲学和历史的角度看
“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伴随资本主义的产生而产生.资本主义产生之初,就高举着“人权”和“自由”两面大旗来对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主义。之后,“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哲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探讨,甚至产生专门的哲学学派。在我国,儒家的中心思想就是“仁”字,从本质上看,“仁”就是一种和谐的,以人为主的良好状态。
(二)从党的理论基石和教育政策的高度看
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 这句话揭示的真谛是:个体的自我概念具有社会性,其自我概念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源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教育政策也逐渐向和谐化、人本化方向靠拢,如坚持以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体现了对学生各种能力及兴趣的培养的和谐考虑。
(三)从时代和现实的需要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精神实质是高校要重视人文建设,强调人文关怀。对我国高校来说,人文建设和人文关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让青年学子树立一种“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对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存在与命运的终极关注或终极关怀”。所谓“终极关怀”就是对宇宙人生的终极意义予以关注和追问。[2]
二、从“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视角来审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过去的误区和现存的问题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当然目标之一,是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心任务。但是,由于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滞后于形势的发展等因素,致使过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不少误区。具体表现:一是重科学教育,轻人文教育。二是重学校强制管理,轻学生自律。三是重形式,轻效果。四是重成绩,轻德行的养成。五是重智能教育,轻心理健康教育。
(二)抓住有利时机,实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我国,教育理念的更新一来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二来因受传统文化的束缚,显得沉重而艰难。这和我国改革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领域内的蓬勃生机形成鲜明的反差。
“以人为本,和谐管理”不仅是一种全新的,符合客观规律的教育理念,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教育理念更新的目的就是,为了适应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要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认识社会,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和谐管理”的工作思路
(一) 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的深层次参与
第一,加强学生党员队伍建设。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们不仅在入党积极份子发展为预备党员,从预备党员到正式党员这一过程中要从严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要求上进的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带头作用,要让他们以实际的行动去做好其他学生的引路人和带头人,让更多的学生受到感染和鼓舞,以此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循环。
第二,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高校的学生干部一般上都是成年人,不宜采用居高临下的管理模式来进行,而应根据高校学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实施新的管理模式,而这新的管理模式就是要以学生干部为主体,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学校的引导,协调,督察为辅的模式。
(二) 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中的多渠道实施
首先,要重视学生自我管理和发展。“凝聚力是任何组织最为重要,也是最难形成的人文力。凝聚力是集体组织运行中个体活力最后凝结而成的组织合力。”[4]现在有不少学校领导还有一种“政绩思维”的惯性,只想让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则遮遮掩掩,惟恐他人知悉。事实上,正是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反而让人心存疑虑。
其次,在学校宏观协调上营造合谐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即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因素、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与现实文化发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 良好文明的校园文明能起到一种课堂上起不到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对培养和完善学生的人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最后,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辅导员工作的作用。辅导员和学生交流中的一言一行,可能改变一个学生根生蒂固的思想,也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终生的命运。实践证明,辅导员通过自己辛勤工作、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完全会成为学生心中的一面旗帜。
(三) 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上的全方位发展
第一,强化人本管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人的需求与发展出发,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学生的根本利益,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外,以人为本的管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关系。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能更有利的推动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完善和进步。
第二,推行和谐管理,构建和谐关系,创和谐校园
教育本身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和谐管理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大学校园可以看作是一个小型化的社会,也有着纷繁复杂但又脉络清晰的各种关系。我们现在说的合谐管理,其根本途径就是理顺各种关系,考虑到各种因素,进行人性化管理。构建和谐的师师、师生、生生关系,创建校园和谐的人文关系。
【参考文献】
[1]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8,476.
篇7
如何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来调动和激励青年的工作积极性,提高青年的整体综合素质,是新医改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医院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和课题。笔者认为,应通过新的途径和有效的载体,寓教于乐地开展青年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取得良好成效。
1 强化教育内容,突出教育重点
新医改形势下,青年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伦理道德、发展需求的多样性日趋明显,加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医院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绝大多数青年分布在医疗护理第一线,他们的文化素质高,是医院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未来的中坚力量。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存在着思想活跃、革新意识强烈、勇于创先争优等优点。但是,医院的青年职工都是从学校毕业即走上工作岗位的,社会经验较缺乏,加之医疗卫生行业特殊的工作性质,使医院内职工与社会的接触面比较广泛,而这时候青年的成长发展还处于尚未完全定性的阶段,容易受社会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致使个别青年人表现出:价值取向较迷乱,责任意识较淡薄,重索取,轻奉献等,因此加强医院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医院各项工作重中之重。首先,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不懈地用“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青年,构筑青年的精神支柱。其次,要通过开展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理想信念和形势教育、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教育、职业道德和医德医风教育、典型人物和模范事迹教育等来塑造青年的美好心灵,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青年的思想政治觉悟。
再次,要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有效的方式调动青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动员和带领青年把热情和力量凝聚到医院的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上来,努力成为遵医德、精医术、讲奉献、为人民的优秀医务工作者,为医院的发展建功成才。
2 利用有效载体,达到实践育人
以活动为载体是一种有形的教育方式,符合青年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是对青年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法,注重将教育的内容融入时代气息,举办为青年所喜爱和乐于接受的活动。我们通过举办“以病人为中心”、青年医务人员岗位技能操作比赛、创建“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等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使青年在参与活动中陶冶情操,受到教育。在活动将思想政治工作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空洞为生动,极大地调动了青年职工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首先,各创建集体从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立足本职、岗位奉献的思想入手,以岗位服务和业余奉献为基本形式,开展了许多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使患者在就医的过程中获得了宾至如归的服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其次,我们把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青年文明服务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以青年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技能的提高为重要内容,引导青年在工作中规范服务行为,提倡优质服务,培养了青年良好的道德素质;第三,我们注重增强青年的作为意识,大力培养选拔和宣传思想品德好、业务技术精的青年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青年的敬业精神,引导青年立足本职,敬业爱岗,在勤学苦练中磨砺技艺,成为医院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实践证明,以活动为载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将有形的教育和无形的影响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符合时代的特点,增强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力。
3 讲究方法方式,实现教育目的
篇8
【关键词】;人的本质;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
一、人的本质思想的形成及内涵
关于人的问题,其核心便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问题历来是先哲所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他们从各自立场出发,提出了种种有价值的见解,但总的来说并未科学地解决此问题。之所以超越前人的哲学,在于它总结了人类认识史的成果,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解释了人的存在,从而创立了真正科学的人的本质观。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观点最初体现在《黑格尔哲学批判》中。他针对黑格尔把国家职能归于国家观念的唯心主义观点,从唯物主义立场明确指出:“特殊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征。”[1]
之后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在阐述劳动异化理论时对人的本质作了进一步探索。他把劳动看成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并对其作了历史的考察。文中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2]“有生命的个人首先必须能生活下去”,“为了生活,首先需要衣、食、住及其它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3]
马克思在将人理解为进行物质生活活动的人之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进一步揭示到:“人的本质体现在人的需要上。”“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生产。”[4]即是说,人必须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这是因为人在求生存的劳动中,需要靠联合起来的力量和集体协作以弥补个人能力的不足。因此,生产关系只是许多个人在生产领域为了合作而结成的联系,是“许多个人的合作”。[5]人们为了合作目的而进行的社会分工在社会联系、劳动关系中越来越被强化和细化,并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越来越紧密,直至浑然一个整体。之后,随着他对政治经济研究的进展,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抽象人、自然人的人本主义观,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6]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成熟的标志,他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不限于“类本质” ,即人的自然属性,而是从人的社会性与实践性等多方面来把握。至此,的人的本质观已昭然可见。由此看出,马克思正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思想史、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人的本质的积极成果,逐步摆脱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影响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人的本质观。提炼其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人具有社会性。正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述:“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是脱离一定社会关系的纯粹抽象的人。”[7]列宁在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前加上了“一定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定语,这正是马克思所说的“在其现实性上”一语的真实含义。即是说,人的本质只能由“一定具体条件下”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规定;而人的“社会关系”也不是某种社会关系,而是“一切社会关系”,包括物质、精神、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如生产关系、阶级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等。
2.人具有实践性。马克思指出:“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这里讲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即劳动实践。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看法,也是以“人的本质是劳动实践”为理论前提的。
3.人具有主体性。马克思认为:“人始终是主体”,“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9]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新性,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人的最本质属性。正因为人的主体性,人的类本质才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8]而劳动正是这种本质的内在规定。
4.人具有历史发展性。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人,其本质是历史的本质。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人的本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指出:“各个人借助进行生产的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发展的。”[10]这样,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会永恒不变,必然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而不断变化发展。
总之,马克思对人的几种属性的论述是其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是进一步理解人的本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重要依据。任何人都有社会性、实践性、主体性、历史发展性几个不同侧面的规定性,几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现实的人”的本质。
二、人的本质观是“以人为本”理念的逻辑起点
“以人为本”虽然并未在马克思著述中被明确提出,但从其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来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理念。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提供了必要性论证和内涵支撑,为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第一,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必要性论证。他指出,人之所以能够作为 “和动物区分开”的、“万物之灵长”而存在的群类,关键在于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社会必须创造各种条件为人的自由自觉活动服务。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作目的和一切工作的归宿。对于作为各种社会关系总和的个体,也是如此。作为存在于社会中的个人,他要寻求个体本质力量的丰富和发展,要求社会为之提供以人为本的环境和条件,要求成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目的,要求个人价值得以体现和发展。可见,正是为了人的本质的实现和发展,才要求我们在各项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第二,人的本质观为“以人为本”理念提供了内涵支撑。人除具有自然属性,更具有别于一般动物的社会性和实践性,正是社会性和实践性使人从动物界中提升出来。从马克思人的本质观可以得出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目的的结论。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就无所谓社会的发展;人也应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因此,社会历史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给予重视,对人在社会发展中的目的地位给予肯定,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确立人性化的尺度,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总之,一切工作围绕人,服务于人,为了人的发展。
三、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对人的本质的深刻认识,是哲学上对人所作的最高层次的思考,为我们科学地认识人、教育人提供了正确视野,而其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思想,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目的是参与促进人的本质的生成,而人的本质的生成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引导人的内心世界,改变人的思想状况和思维方式,提升人的修养和道德境界,参与构建人的精神家园,它是人的本质生成和发展的灵魂。离开思想政治教育,无论个体还是社会的发展都是不健全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以人为本,把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第二,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现实性和针对性,关注人所处的社会关系和环境。由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无疑被社会打上了各种或深或浅的思想烙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影响的基础上进行的。社会影响较学校教育具有广阔性、即时性、暗示性等特点,而大学生所具有的无固定职业和社会责任、价值取向不稳定、心理求新求异等特点,使得社会影响在大学生中容易产生“一拍即合”的传播效应,继而内化为思想意识,这种由社会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意识也成为学生对学校教育进行评价的参照系。
在社会的动态发展中,总的来讲积极影响居主导地位,但当今社会环境的多元化对大学生品德的形成也不乏消极影响。市场经济在对个性发展与个人价值的实现给予充分满足的同时,也诱发了拜金主义、个性泛滥、个人主义;对外开放在引进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外来腐朽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打破地域界限、扩宽人的视域的同时,也给某些文化霸权主义者倾销错误的文化意识,进行恶意政治宣传开方便之门。这些消极现象,容易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因为大学生正处于学生存、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对社会和人生的各种价值观正处于“试误”和引导形成阶段,缺乏科学的判断能力。个人需求发展的超前性与自我满足能力发展的滞后性形成强烈反差,此时,恰恰是社会上那些最具诱惑性的事物最易满足其即时、庸俗的感官快乐。可见,必须充分重视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加强防范教育,提高其辨别力,及时进行转化教育,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教育抵制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积极因素的作用。
第三,人的实践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应注重实效性。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实践活动,始终参与了人的本质的生成和发展,这是由人的实践性决定的。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和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实践二者共同构成了实践的内容,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改造其精神世界的实践,为人的本质的形成提供了教育保障。一方面,因为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既统一又相互矛盾,人的社会性反映为社会性需要,受实践能力和实践关系的制约;人的实践性反映为实践性需要,受社会关系等条件的影响。二者往往不能协调一致,种种矛盾使人困惑,反映在认识和行动上便产生了各种思想问题和行为偏向。要解决二者冲突,最根本是靠实践手段调整现存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但实践又离不开思想调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引导。没有思想调控,社会就无法运行,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也无法和谐统一。另一方面,人具有实践性,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人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吸收教育主体发出的思想信息,调控内心世界,改变既有思维方式,提升精神境界。
其次,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归根结底要由人的实践来检验,教育者必须善于在实践中了解教育对象,从具体生活中把握教育对象,通过实践有效地开展教育活动。单纯灌输或只重形式等不以人为本的教育方式,必然导致教育实效性大打折扣。因而,教育者应寓灌输于活动、寓事理于实践,通过现实教育,使受教育者模糊认识变得清晰,过激思想得到纠正,实现社会规范向内心信念的转化。应引导教育对象投身社会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促进人的本质的完善。
第四,人的主体性和历史发展性决定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积极为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创造条件。人的本质决定了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是学生,是为了学生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否认学生的需要,而是要使学生认识到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统一,正确对待二者的矛盾,引导其在不损害他人、集体、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个人利益。从该原则出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教育对象,而必须认清学生的主客体二重性,尊重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加强主体性教育,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塑造与发展。
综上所述,人的本质观为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以人的本质观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5]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I962.207,34
[2]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4
[3][4][7][8][10]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5,514,86,1,6
篇9
关键词 高等院校 以人为本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0.034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people oriente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ere detailed analysis; then from the reorientation of the target value and the education direction of change, facing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people-oriented"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analyzed in detail; at last for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innovation of the education innovation strategy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help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ollege; people 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理念的内涵分析
1.1 要将高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根本目的
应该在充分尊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规律的前提之下,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作用之下的内在的质的规定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充分发挥出其价值作用,实现其教学目标,就必须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重点,努力满足国家以及社会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要求,同时又要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要以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成长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1.2 要做到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且真诚地帮助学生
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具体来讲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需努力调动思想觉悟较好且协调能力较强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同时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出其“主导性”作用,做好教学引导工作。其次,对于一些“问题”学生,要关心、理解并且把握这些“问题”学生的思想状况以及实际需求,要积极地与之进行情感上的交流,让他们能敞开心扉,这样既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帮他们解决一些思想上的问题,在和谐融洽的气氛当中完成这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3 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
据调查,当前许多高校针对大一入学新生,都会进行一个心理调查测试,而通过测试结果,总能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而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则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这不但是学生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贯彻的具体表现。做好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工作,首先便需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增强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从而不断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2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主要方向分析
2.1 需对其价值目标进行重新定位
总的来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具有两大价值目标,分别为社会价值目标以及个体价值目标。这两大价值目标是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且共同发展的关系,个体价值目标它是社会价值目标的基础,而社会价值目标,它又是个体价值目标的进一步延伸。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通常只强调社会价值目标的的实现,而忽略了学生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而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则需要对这传统的目标定位进行一定的改革,应将社会价值目标与个体价值目标放在同等高度,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2.2 需对其教育工作方式进行适当地转变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其工作方式上,存在着诸如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重视理论思想的灌输而轻视学生的接受情况,重视对学生共性的分析而忽略对学生个性的把握等问题。这一传统的工作方式便违背了“以人为本”理念。在“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便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其工作方式进行适当调整,要将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理论思想的灌输与学生的接受情况、学生共性的分析与学生个性的把握等方面都有机地结合起来,必须要注重高校学生之间的主体性以及差异性,如前文所述,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因材施教的工作体系。
2.3 需对其教学动力机制进行创新
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动作机制有一突出的特征,那便是政治性过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动力来源,主要便是来自自上而下的政治运动以及行政命令。这种传统的动作机制的优点便在于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快速地推动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是却也存在着保障制度不健全、激励机制不足、缺乏长效性等问题。而在“以人为本”思想理念的指导之下,便需要我们对这一传统的教学动力机制进行创新,通过建立并且完善这一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来有效降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从而有效保证其长效性。
2.4 需对其教育环境进行优化
毋庸置疑,生活环境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总的来分析,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从国际形势来分析,随着信息的高速传播,高校学生面临着西方文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容易让他们产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观念;从国内形势来分析,随着改革开放国策的实施,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就业形势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了变化,人们的思想活动也变得更具独立性、选择性以及多变性。国内外环境变化会对高校学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例如使得他们诚信意识薄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等等。这些负面影响都极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健康成长。因此必须以“以人为本”思想理念为指导,以形成教育合力,来对其教育环境进行优化,减少其不良环境因素的负面影响。
3 “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对策分析
3.1 不断解放思想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目标
正所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当中,也必须要不断解放思想,以正确的思想理念为指导以实现正确的教育价值目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当中,也必须要始终凸显学生在其教育教学过程当中的主体性地位,要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师生之间不再是一种上下级关系,师生之间应该做到平等相待,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师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合作的伙伴关系。而在家庭当中,家长也应该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生理需求以及心理需求,要积极地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并配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使其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2 建立起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体系
通过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群体,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性以及个性特征日渐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对其工作方式进行一定的转变,要尊重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把握层次性,从而建立起一个“因材施教”的教育工作体系。首先,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学生进行分析。其次,还需努力整合多方面的力量与资源,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在教学过程当中,尤其需要注意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疏通与引导相结合,并进行一定的言传身教,切实地解决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
3.3 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之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力机制,则需要建立一个与国家法律法规相互协调、与学生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学生成长成相互适应的保障制度与激励机制。首先,应该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制度,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高校应该加大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重视程度,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并且培养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从而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物质保障以及师资保障。其次,应该建立并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要能够充分调动学校、社会乃至家庭的积极性,使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去。激励通常可分为两方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对于物质激励,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对于在教育工作当中有突出贡献的集体或者个人都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对于精神激励,则可通过设立诸如“优秀辅导员”“先进个人”之类的荣誉奖项,激励全社会共同关心并且支持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建立并健全激励机制当中,应该始终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从而使其激励机制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3.4 贯彻“以人为本”理念,形成教育合力以不断优化教育环境
在当前的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之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便需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指导,形成教育合力以不断优化其教育环境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高校应该加大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力度,以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与学风。其次,各级党委与政府部门也应该将优化高校周边环境当作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要依照法律法规来加强对高校周边的文化娱乐活动、商业经济活动的管理,与此同时还需加强对相关设施、实习基地等的建设,从而为高校学生的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并加大对学生就业指导教育的重视力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择业、就业。再次,社会相关团体机构的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也必须要以正确的舆论来引导学生、以优秀的作品来激励鼓舞学生,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最后,正所谓“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家长也必须要认清自己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必须要做到遵纪守法、积极向上,要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并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青年 思想政治教育 重点
科学研究表明,青年正处于素质优化期和创造的重要人生阶段,他们正担负着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青年中的现实思想又存在不成熟的一面,作为社会的未来和希望,思想政治教育理所应当将他们作为重点教育对象。青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摇要
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科学技术不发达,经济落后的穷国;但又是一个正在迅速崛起,向现代化进军的发展中国家。历史不止一次证明,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必须进行改革,若不再进行改革,或者放慢改革的速度,就会使中国再次错过使自己富强起来的机会。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出现了几次经济发展的时期。现在又是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如赶不上这次经济振兴的大潮,就会再次与发达国家拉大差距。90年代以及21世纪的头1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十年。
中国要富强,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但是无论是科学技术知识的繁衍、传播,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人才。人才从哪里来,恐怕最现实最快捷的最主要的当从今天的青年中来。他们又怎样才能成为人才呢?只有通过教育,知识教育固然重要,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青年不仅具有较高的专业才能,而且更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先进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青年的品德构成中处于核心地位,为青年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青年的正确的三观的培养只有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才能完成。青年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指导,才能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沿着正确的方向得到充分发挥,为中国的富强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时代需要青年,中国的发展依靠广大的青年人才,青年人应义不容辞地挑起祖国交给的重担。
二、青年自身发展的摇要
现今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下,青年在身体发展方面能得到较好的环境。青年的心智发展,则需要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青年在身体发展得到保障的基础上,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渴望科学技术知识,希望掌握更多更新的知识,以报效祖国。他们认识到,只有祖国强大了,他们才能大有作为,才能有一个更好的施展才能和获取物质精神营养的环境。青年的自身发展,就是要完成素质的优化,完成大量的实践活动。青年自身发展好,那么他们在社会的地位就更高,作用会更大。这也是由他们自身的思想特点决定的。
三、青年的思想特点
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人的思想具有以下特点。
(一)希望祖国繁荣昌盛之心强烈
青年人时代感非常强,观察问题敏锐,他们热爱党,关心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耳闻目睹了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取得的成就。他们的经历让他们认识到,只有国家富强了,我们这个民族才有希望,青年自身才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二)青年人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灵活
求新求异是青年人思想的重要特征。他们接受新思想、认识新事物快,对时代变化的反映更敏捷。十多年来改革开放的发展和各项建设成就的取得,使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能够接触到大量的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西方文化,再加上政治的逐步民主化,思维能力大大提高。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也由静态、单向和直线思维向动态、网络、辩证思维的方向发展。多维性思维的形成,创造性思维的确立,使青年中不少人的思维活跃。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想象,勇于探索和大胆求证。
(三)青年人大胆追求,竞争意识强
青年人的生活丰富多彩,他们从有益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使自己的个性也得到了发展,生活更加充实。他们的学习、生活节奏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加快了。在短时间内,他们力求吸收更多最新的知识信息。他们不满足书本知识,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杂志,扩大知识面,形成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大胆追求美的真谛,部分青年由过去只注意形态美、风度美发展到气质美和心灵美,由对美的欣赏发展到参与美的创造。总的说来,青年人的优点是其他年龄段的人难以比拟的。他们生气勃勃,充满青春的活力;思维灵活,反映敏捷;思维活跃,不迷信、不僵化、敢想、敢干、敢说。尤其是他们政治热情高,关心祖国,关心党风、社会风气的好坏,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他们正以自己特有的风采,在各条战线上发挥自己的先锋和突击作用,他们是祖国现代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走向科技化,走向世界不可能缺了当代青年的努力奋斗。
(四)青年的思想存在不成熟的一面
青年是成长中的青年,他们涉世浅,经历简单,知识不足,能力弱,更缺乏艰苦环境的锻炼。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真正形成。这些不足,决定了青年人看问题简单、理想主义成分重,思想不稳定,遇上困难和挫折易于动摇。这也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应将这个群体作为主要对象。他们的思想不成熟主要表现在:一是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对中国国情了解不够,急于求成思想重,支持经济基础建设速胜论的观点;二是思考问题易走极端,易盲从、盲动;三是追求民主热情高于理性,梦幻多于现实,或者片面吸取过去搞民主的教训,对政治、民主淡漠,讲求实惠,注重眼前享受,追求金钱;四是对存在的社会腐败现象认识不清,因而产生悲观失望和抵触情绪。有的青年受到西方资产阶级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侵袭,受到黄色流毒的侵害,受到“黑客”的侵扰,思想上出现一度的困惑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这一系列的青年思想的不足与缺限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得不重视,迎接新的挑战。
四、青年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思想动态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