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的特点

篇1

关键词:黑社会性质犯罪;有组织犯罪;心理特点

目前,我国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黑社会存在,但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犯罪正日益成为我国一类严重刑事犯罪。它严重破坏了我国经济秩序、社会生活秩序,危及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黑社会性质犯罪作为有组织犯罪的一种形式,有着其独特的心理特点。

一、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心理动力

黑社会性质犯罪活动源于一定的心理动力因素,这种动力因素促使组织成员依附于犯罪组织,积极参与活动。

(一)强烈的反社会心理。这种反社会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第一.由于错误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与社会主流观念背遭而驰,在社会生活过程中遭受否定和排斥,对社会的教育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由反感、抵触逐渐发展成为与社会对抗的矛盾心理;第二,由于教育的缺乏和误差,加上个人认识的偏差和阅历的浅薄.对社会局部和个别问题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错误认识;第三,参与犯罪组织活动后.受群体内部反社会意识的影响.受他人的传习和感染,加之从众心理的作用逐步与社会走向对立;第四,多数犯罪组织成员受到过法律制裁.由于对社会的教育和挽救存在错误认识,对社会产生强烈的报复心理。据有关资料统计,在40个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实例中,为首和骨干成员属于两劳释放人员的共24个,占68%。

(二)归属心理。由于观念与行为同社会规范背道而驰,犯罪人在心理上受到社会压力与谴责,表现为各方面的否定、排斥和鄙视等。由此造成的角色紧张使他们与社会主流处于心理上的对立,所以他们之间非常容易相互理解.心理相容性很大,成员之间容易互相认同,尤其是错误认识、不良需要和违法行为能够得到其他组织成员的承认和支持.因而犯罪人对犯罪组织有着强烈的归属心理。

(三)责任扩散心理。在黑社会性质犯罪组织中.由于犯罪人存在“法不责众”的责任扩散心理.认为“天塌下来大家扛.降低了个人在犯罪前后承受的心理压力,罪责感会减少.实施犯罪时愈加无所顾忌,自我意识受到影响和抑制,甚至出现“去个性化现象,手段残忍,肆无忌惮,胆大妄为。犯罪现场中的气氛渲染还会产生感染作用,激发犯罪人的表现欲望和虚荣心.为了提高自己在组织和葡伙心目中的地位,相互影响.逞强显能。

(四)团俸压力和首要分子的权威。犯罪组织内部一般都具有成文或不成文的,但是十分明确的行为规范,并带有强制性、残忍性。如长春市的椠旭东集团就曾将“违规”同伙的手指砍下,在聚会场所长期示窳.以敬效尤。犯罪组织内部存在的团俸压力强化了个俸的从众心理,使犯罪人对组织规范和命令不敢违犯;而首要分子往往以其丰富的犯罪经验和阅历、心狠手辣的性格取得同伙的敬佩和畏惧,让其同伙惟命是从。

(五)以情感为纽带的内聚力。由于黑社会性质犯罪能为组织成员带来利益并为其提供保护,首要分子又千方百计对成员进行情感上的笼络.由此而来的安全感促使他们对犯罪组织产生精神寄托,出现强烈的依赖感.这种依椟痔是维系犯罪组织的重要感情纽带。犯罪组织成员以相同或相近的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为基础,取得感情上的共鸣;社会的否定和排斥,彼此之间的心理支持成为他们的摩情纽带,他们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一荣俱荣,一损惧损。

二、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的心理特点

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不同角色由于其所处地位、所起作用和经验阅历的不同,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点。

(一)首要成员的心理特点。首要成员作为领导、组织者,在犯罪组织中处于核心地位。他们多数长期从事犯罪活动,受到过公安机关的打击处理,阅历丰富,拥有犯罪经验.攻于心计;通过智力或体力上的优势和胆太妄为的亡命心理,在犯罪组织中具有较高的威信和影响力,具备拉拢、管理和协调下属的能力,善于通过恩威并施,笼络控制成员为其效劳;他们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消极世界观和人生观,坚持顽固的反社会态度,主观恶性难于改变;表现出狡猾阴险、胆大妄为的人格特征;在认识能力和永平上表现出不一致性,即高能力与低水平的矛盾。多数具有合法身份,利用正当的经济活动掩护其犯罪行为。也有一些人组织犯罪集团为其政治利益服务。在暴力性犯罪集团中,首要分子常常直接参与策划、组织。

(二)骨干成员的心理特点。骨干成员是犯罪集团的中坚力量。他们在犯罪集团中人数不多,但是所起的作用较大,在犯罪组织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助纣为虐是骨干成员的突出心理特点。这些人具有强烈的反社会心理,多数具有犯罪和逃避打击的经验。骨干分子与首要分子相比,错误的世界观等方面设有明显差别,但认识能力发展不均衡。缺乏正确生括信念,精神空虚,所以他们依附于首要分子,以首要分子为中心进行活动,比较为首要分子所信任,或者为其出谋划策,或者充当急先锋,冲锋陷阵。骨干分子与首要分子关系密切,心理上的相通性较强,对犯罪组织依赖感较强。骨干成员之间经常会因利益关系出现矛盾。由于主观恶习性较深,多数冷醋无情,表现出情感的两极性和易变性,一方面他们对首要分子言听计从,另一方面,他们对下属和受害者又十分凶残。

(三)一般成员的心理特点。一般成员在犯罪组织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在团伙中,他们数量较多但作用较小。主观恶性较轻.其世界观、价值观常常表现出浅薄、片面的特点。他们常常是受荣骗加入到犯罪组织中的,他们参与犯罪集团活动不完全是为了犯罪目的,有时只是为了满足心理上的虚荣心和归属需要。由于认识能力与永平的低下,在黑社会性质犯罪中,他们常处于盲从和被动的地位。情感上表现出不稳定性,好感情用事,易冲动,逞能好胜,愿意显示自己,自拉能力差,容易受人指使参与或实施暴力犯罪或其他恶性犯罪 

三、打击黑社畲性质犯罪的心理对策

篇2

关键词:知识治理;治理机制;实践

中图分类号:F062.3 文献标志码:A

1、知识治理的起源与概念

(1)源于对企业理论的发展和观点论争20世纪80年代,由知识经济学引发的知识运动引起了经济学和管理学学者的反思,他们认为现有的企业理论不能对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企业本质以及多样化的组织形态进行有效的解释,因而有必要重新认识企业本质与企业组织等的基本问题。

(2)源于组织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 随着这些理论工具逐渐应用于以知识活动为中心的研究领域,便形成了的新的研究视角。组织中知识及组织关系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没有得到理解,于是一些学者开始分析企业内及企业间知识治理问题,以揭示知识与组织之间的内在联系。

(3)源于知识管理的发展知识管理在项目中的应用已经有一段时间,但是尽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成功的知识管理案例却不多,与知识管理项目相关的有形或无形的制度安排变化,会影响利益相关者参与知识管理的动机和行为,这就提出了治理知识管理的问题,称为知识治理。

依据各自的理论基础,各国学者对知识治理定义了不同的概念,知识治理是指治理知识过程。即选择合适的治理机制对知识管理过程进行治理,以最优化组织的知识活动,最大化知识的组织活动效益,如表1所示。

2、知识治理机制及影响因素分析

知识治理是一种制度或机制设计。根据各自的理论基础,学者Choi等提出了不同的知识治理机制。Choi以社会人类学为视角,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交换机制、合法资格机制以及赠与机制。交换机制(exchange)主要以经济价值为基础,以技术、专利等价值可以明确计量和评估的知识为研究对象,用协调价格的方式转移这类知识;合法资格(entitlement)是指在企业获得法律授予或社会允的资格下,从网络或是他人处获取某种知识;赠与(gift)则是指双方自愿交流并共享知识,这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Foss根据组织结构提出了正式的与非正式的知识治理机制。正式的治理机制是指企业制度如激励机制和信息系统的建设;非正式的治理机制则指企业的文化建设,包括网络群组与实践社群的建设。任志安由此提出了知识治理内核。他在Foss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知识治理的内核。即组织内应设置正式及非正式的组织机制,二者通过替代效应和补足效应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组织的知识活动结果,实现知识治理的效果。

还有学者在进行知识治理的研究时选择了研究对象,在对案例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知识治理机制。如Peltokorpi等。Peltokorpi以项目型企业为对象,研究了一家日本制造企业。他们在研究了这家日企制造业的知识治理后,围绕着治理手段,构建了项目型组织知识治理机制,包含共享型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共识型科层机制以及绩效测量与成果控制机制。Mahnke则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跨国公司的知识活动过程如知识流动、知识创造与知识治理结构选择的相互关系。提出了以3种形式为主的知识治理机制,即科层、共同体和激励。

从上面可以看出各学者提出的知识治理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且各有侧重点,那么影响治理机制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学者主要从知识属性与组织特点两方面探讨了对组织机制的影响。

(1)知识属性的影响知识属性是指知识的基本特性,知识具有复杂性与多维性、主观性与客观性、认知性与行动性、个人化与社会化等基本属性,同时也具有披露困境的特点。知识的维度影响着治理机制的选择与建设,学者据此进行了研究。

Antonelli等分别研究了知识属性对一般企业以及联盟企业治理机制的影响。Antonelli基于公司知识具有不同的特点的假设,对治理系统进行了选择。当知识具有公共品特点时,公司应选择大公司、提前设置进入壁垒及内部金融市场等机制;当知识具有个人化特点时,共享应选择全球跨国企业、金融市场及知识外包的机制;而当知识具有地方性、集体性的特点时,公司应选择知识网络、共同体、合资企业等机制。Contractor等认为知识具有连续性特征是连续谱,同时知识具有复杂性、新颖性及可传播性等特点,他据此研究了知识的这些特点对联盟治理模式选择的影响。他们认为应对合作伙伴的特征与知识属性进行匹配,并在此基础上选择联盟治理模式。如当知识的社会化程度较强时,共享知识的一方不担心由于共享知识而失去核心竞争力时,便可选择契约联盟治理模式,这时知识吸收放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好的吸收知识。

Grandori等主要针对知识的差异性对治理机制进行了研究。林海芬等总结出了不同管理阶段的知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治理机制选择表。如在发现问题阶段,知识主要表现默会性、高信息不对称以及高复杂性等特点,这时候沟通、权责对等、激励机制是较为适宜的知识治理机制;而在项目实施阶段,知识变现为高利益冲突性、高系统依赖性等特点,这时权威、标准运作程序则是适宜的治理机制。而Grandori则主要研究了知识的复杂性、差异性对组织内的通讯手段和工作方式的影响。他根据知识复杂性高、低及差异性高、低4种情况的组合选择了不同的治理机制,如当知识复杂程度和差异化程度都低时,简单的通讯网络就足以进行知识共享;当知识复杂程度低而知识差异化程度较高时,知识需要整合并需要知识执行转换者;当知识复杂度高而知识差异化低时,需要共同体机制;而当知识复杂度和差异化都高时,共同性失效,需要任务团队型。具体的组合方式,如表2所示。

此外,还有学者如谷峰等对创新集群知识治理进行了研究。谷峰以开放式创新模式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影响其知识治理的4个因素,包括知识特性、知识活动主体及知识的内、外生情境。这4个因素之间进行着重复性、动态性的相互影响,共同推动着开放式创新的过程。薛晓梅、孙锐认为创新集群的环境开放性强,更强调知识的可用性和适用性,因此知识的差异性、嵌入性及公共品属性越来越明显,也就影响着知识治理机制的选择及知识治理过程。他们认为知识特点与集群内、外部环境共同影响着知识活动主体的合作动机和知识能力,进而影响着创新集群内知识活动过程,从而影响知识治理机制的选择,作用过程,如图1所示。

因此可以看到,知识属性的多维性的特点影响到治理机制的选择和建设。社会化的属性并且不只适用于单个企业,而且对于联盟企业的治理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为企业选择治理机制时要充分考虑企业内知识的特点。

(2)组织特点的影响

影响知识治理机制选择的不仅有知识属性,还要考虑组织特点如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等,以便治理机制能在组织内顺利的实施。Grandori也分析了组织属性对治理机制选择的影响,他用利益冲突这个指标代表组织属性,研究了利益冲突程度不同的情况下适用的治理机制,如当组织间利益冲突大时,价格和所有权共享的机制比较适宜,而共同体和任务团队的治理模式会失效。Nickerson分析并解释了各种组织形式对知识共享的影响。他们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分析单位并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为可分解问题和不可分解问题。不可分解的问题需要个人分享知识,但是分享动机受到人的认知性及自利倾向的限制,因此企业需要选择最优的治理机制才能促进知识共享。在此基础上他们选择了3种对应的治理机制:市场、权威型科层和共识型科层,当问题是可分解的并且需要指导性搜索寻求解决方案时,市场机制比较适宜;权威型科层制度适合解决中等责任问题;共识型科层制度适合解决问题所得收益较高的情况。

3、知识治理实践

在已有学者对知识治理实践应用的研究中,以项目型组织为研究对象的居多,他们认为知识治理应立足于项目,根据项目的要求来设立治理机制,提高项目实施过程中知识管理的效率。下面重点介绍项目型组织中知识治理的实践情况。项目型组织是一种自控型组织,组织以项目为单位,将必要的资源按功能进行划分,各项目拥有独立的职能部门和管理技术人员,仅和母企业保持弱联系,项目型组织可以是独立的公司或附属的子公司,也可以是为了大型项目而由几家企业组成的联合体。项目型组织普遍存在于建筑行业、IT、咨询、广告等行业中,具有组织效率高反映迅速、各项目团队知识独特性、人才流动率大等特点。

Wai等分别以研究了项目型组织中的知识治理机制。Wai基于项目的组织为基础,分析了项目型组织中的知识共享机制。他提出项了目型组织知识共享机制的维度,即多样化(personalization)与规范化(codification)、个人化(individualization)与组织化(institutionalization),结合工作性质与组织规模的特点,创建了适合知识维度与组织特点不同组合下的知识共享机制表。Pesel分别从组织知识创造流程治理和组织内外知识关系治理方面研究了项目型组织的知识治理,并提出了项目型组织的三种知识治理机制:结构机制(stmctual mechanisms),长远性机制(visionary mechanisms)及务实机制(prag-matic mechanisms)。

篇3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改革

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环境,就业问题格外突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务院、教育部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外重视,先后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等文件,标志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建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必要性

(一)当代大学生新的思想特点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对象是当今大学生,因此,要符合学生的思想状况和特征。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政治意识有了新的变化,比如大学生的政治观开始向现实化发展,他们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政治信念,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增强;在市场经济影响下,大学生的意识观念趋向个性化,竞争意识越来越强烈,个性越来越独立;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大学生受外来文化和思想的影响较大,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追求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导致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比较肤浅等;另外,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比较差,会出现盲目、消极甚至极端的现象。当今大学生在思想上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思想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做出相应的改革。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展的要求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以教师灌输的方法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缺乏互动和参与性,使得课堂教学没有生机,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没有吸引力,缺乏针对性,比如有一部分内容与中学课程重复,教师在讲解时也不再深入细致的引导,使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容易出现抵触的心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已跟不上高校教育改革和时展的步伐,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才能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市场需求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经济市场化的高度发展下,对社会和人的素质也提出了市场化的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但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质。教师要充分了解市场经济社会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的要求,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立足于市场同时又要高于市场,以市场化的目标来制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市场化思想道德素质的新型人才。另外,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时时引导学生因市场竞争及社会差别等产生的各种压力,这就要把市场经济的公平性、竞争性、开放性,以及经济全球化下的风险意识、法制意识、效率意识等,体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人文关怀

由于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不符合学生的要求,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师生关系比较疏远,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增加人文关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尊重、关爱不同专业的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感兴趣的作为切入点,与学生达成共鸣,使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能形成充满人情味、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还培养了学生的民主精神和创新精神,也有利于真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另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加入人文关怀,也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

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比较重视理论教学,社会实践教学基本被忽视,这主要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特点造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讲解的都是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人的思维等方面的普遍规律,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或基本规范,给教学实践的教学目标、内容安排等带来了较大困难。

为了使教学实践课取得该有的效果,教师和学校要加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首先要有效组织社会实践,可以将教学实践作为一个任务布置给学生,教师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写一份调研报告,怎样调研、去哪里调研,让学生自行安排。其次,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暑期实践工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实践结果进行评价,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最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效果。

三、结语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贴近生活,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也才能顺应时展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才能与学生达成共识、产生共鸣,也才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课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

篇4

[关键词]内部会计控制公司治理

一、公司治理与公司环境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指的是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为确定、监督和控制各自的责任、权利和利益而做出的制度安排,是公司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框架。

每一个公司都生存、竞争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公司治理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公司外部的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等构成了公司的外环境;公司内部的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管理水平、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生产规模和科技实力组成了公司的内环境。外环境和内环境都制约了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公司治理又反作用于公司环境。公司环境与公司治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委托理论和团队生产理论是公司治理的主要理论依据。公司制企业的主要特征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由此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委托理论针对两权分离下的利益冲突、制衡和激励,提出针对合约或信息的不完备性、不对称性,遏止“败德行为”而必须采取的治理措施。通过合理配置公司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达到协调、约束和激励的目标,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公司外部的不同市场环境,公司内部在利益上分享和制衡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管理方法和约束制度,出现不同的公司治理结构。

由于所处的内外环境不同,各个国家相应地形成各自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比如:美国是外部控制型的治理模式,美国公司环境的特点是股权高度分散,融资主要依赖于股票市场,同时有发达的经理市场和严格的信息披露监管机制。所以注重外部公司治理是美国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相反,日本公司的股权高度集中,相关利益主体组成的严密内部治理结构和薄弱的外部治理结构组成了日本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韩国公司以家族型企业集团为主,家族型的内部治理结构和不完善的外部治理组成了韩国式公司治理的主要特点。

重外部治理的美国式、重内部治理的日本式和家族型内部治理结构,在公司多元化发展的今天都受到了空前的挑战,只有内外共同治理才是最佳的治理方式。

二、公司治理与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严格地说,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公司治理解决的是股东、董事会、经理及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利划分的制度安排,主要涉及法律层面的问题。而内部会计控制则是管理当局(董事会及经理阶层)建立的内部管理制度,属于内部管理层面,解决的是管理当局与其下属之间的管理控制关系。但内部会计控制又与公司治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其联系具体表现在:

1.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都统一于实现企业的目标。如前所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主要是减少虚假会计信息,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其基本目标乃是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企业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防止董事、经理等人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内部会计控制和公司治理都统一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2.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保障。根据控制论原理,良好的公司治理需要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

3.内部会计控制与公司治理都遵循相互牵制、制衡的原则。内部牵制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基本内容,事实上,早期的内部控制概念就是指的内部牵制。而完善公司治理的目标就是建立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牵制、制衡关系。实际上,经济学中也常把内部公司智力称为内部控制机制(internal control mechanism)。

4.公司治理设定了内部会计控制最重要的控制环境。内部会计控制必然是在确定外部和内部公司治理结构之下的事实。

5.从会计控制的方法来看,现代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资产保护控制、人员素质控制、风险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电子信息系统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公司治理里中一些内容也属于内部控制,如组织规划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的方法与公司治理的方法都有共同之处。

三、我国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发展特点

我国的公司治理目前仍以政府为主导,通过政府颁布的法规从外部要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规范。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内部控制规范从无到有,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特点:内部控制的概念更加广泛――从内部会计结构发展到主次明确的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的内部控制;规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由信息披露和审计的角度转移到内部控制的主体――企业;强调风险控制;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突出企业内部的全面控制。

虽然我国目前的规范与美国20世纪90年代的内部控制理论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但已经开始从公司治理的高度来规范企业内部会计控制,适合我国现阶段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中美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四、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强化我国公司内部会计控制

1.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完善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与内部会计控制都需要逐步完善公司的外部市场,包括商品市场、人才市场、金融市场都需要发展和完善。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规范要随着外部市场的发展而同步发展。

2.完善内部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的核心是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经理之间的相互制衡关系。

3.联合指定内部控制规范。根据我国公司的内外环境,在公司外部市场逐步建立的过程中,仍然以政府部门制定公司内部控制规范,从外部向公司内部施加压力。在条件成熟时,还可以由国务院《公司内部控制条例》。

4.加强对公司治理基本理论的研究。从内部控制结构论提升到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论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把对内部控制方法的评价提升到经营效果和经营业绩的评价,实现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

5.引进和探索有效的内部控制评价、监控方法。引进、消化国外成功的内部控制评价、监控方法,如控制的自我评估(CSA)等,建立适合中国公司的内部控制评价、监控方法,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建立、运行都处于科学的评价、监控之下。

篇5

【关 键 词】质的研究 研究方法 应用

目前,我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大多是通过量的研究。量的研究首先是基于某一种假设,将这一现象数量化,由此得出较为客观的、科学的研究结果;质的研究方法强调研究者深入到社会现象之中,通过研究者亲身的体验式感受,了解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收集最真实的资料,形成一定的描述性解释。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可就同一研究对象,得出不同角度的研究结论,进而更加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境遇中的质的研究方法

就目前我国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上来讲,学者们习惯性使用哲学的思辨的方法研究问题。他们更多的通过结合社会的时弊问题,发表一些评论性的个人观点或就此社会问题阐发个人感受,进而提出相关建议或改进措施。后随着实证主义引进,教育研究方法也跟着发展,教育科学的研究者们渐渐使用量的研究方法,并取得了学者们一致认可,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注意到仅仅使用量的研究方法,不能够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需求,因此质的研究方法在此背景下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领域之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对课堂教学的研究,其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际参与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本身作为一种教学活动,互动是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举措,也课堂教学本身性质要求。因此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研究者应深入研究对象,即课堂,实际参与课堂之中,在作为课堂参与者的同时身兼研究者的身份,同时,自己本身作为研究的工具,能够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一切原始信息。

(二)自然情景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若要取得最真实的成果,必须做到在最自然的情景下获得最原始的资料。研究者若要研究有实际意义,必须花费较多的时间深入到课堂、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研究的意义。

(三)资料多样性。对于课堂而言,研究其教学方法需要一定的资料作为支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亦是如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进行详尽的课堂观察记录、相关文件资料、与教师或学生的访谈、照片等资料的准备,以在保持事物原状的情况下,尽可能多的收集资料,进而全面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四)分析归纳性。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需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和归纳,以了解在实际状况下观察和发现事物间的发展和影响关系。这种分析和归纳不需要设定某种假设进行论证,也不需通过量化的数据,生硬的分析相关性。

由上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的特点可见,量的研究方法过于生硬的将一切研究对象数量化,对于研究对象为社会关系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因此质的研究方法恰可弥补量的研究方法的不足。

陈向明教授认为:“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2]

因此质的研究方法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所要求的,研究者在自然情景下实际参与研究,收集多样的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归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符合其研究特点。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需要考虑研究对象的特点与该研究方法结合的实际可操作性。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引入质的的研究方法有其现实的意义:

第一,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随着全社会“以人为本”理念的倡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也应遵循这一理念。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活动以人为本,注重个体的个性。质的研究方法在研究过程中对于研究对象深入教学现场,细致观察同时在保持课堂原有状态下以学生和教师的思维考虑问题,正是以人为本注重个体个性的体现。

第二,是人与人沟通、互动的体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对象是学生、教师、和课堂,而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而这过程中的变化是而非用数量化的标准明确规定和区分的。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互动,理论式的描述可以记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而这也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特点之一。

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实际需要催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虽然量化的研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其发展方向,但基于其学科研究的性质,微观上对研究对象细致、深入的把握,更能符合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也更能真正意义上的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第二,研究环境允许。质的研究方法需要研究者较长时间内融入研究对象的环境中去,在自然状态下了解研究对象的原始状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其研究所需要的原始环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门常设学科,研究者可长期跟随研究对象深入了解其自然状态,在环境上无需特别创设。

第三,研究者专业度满足。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大多是高校教师、专业学者或有专业学者指导的拥有相关专业背景的研究人员。质的研究方法需研究者将本人作为研究工具,也就要求其对该专业有很强的敏感性,能够抓住研究重点和对研究有重要作用的细小影响因素。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原则

一般的研究方法在研究问题时的步骤通常为:确定研究现象、陈述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问题、了解研究背景、构建研究框架、抽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建立理论、体验效度、讨论、撰写研究报告等。[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也是按照一般研究方法的一般步骤实施。

但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质的研究首先需确定一个大的研究背景,而要提出的研究问题并不是非常明确。在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需要收集与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相关的所有可能影响研究问题的资料,不仅包括文字、图片、甚至包括动作、录音等。在完成资料收集之后,研究者通过对资料的分析,通过对资料自然状态的描述和解释,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本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构建。同时,相对于量的研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调查和选取资料来说,质的研究适于较小范围内的调查,较多的倾向于个案研究。其原因在于,质的研究需要研究者长期亲自参与研究,以自身为研究工具,全面的了解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的本质。若选取大范围的调查,研究者将无法长期深入研究,更无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

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结合在其教学研究中质的研究方法的应用其他研究方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在运用质的研究方法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时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对象处于原始状态。质的研究是对研究对象自然状态下原始状态的研究,是对实际发生的事实进行记录,并对所记录的资料进行描述性的总结。因此原始性是质的研究应首要把握的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者在进入研究环境时,应尽量不破坏原课堂的原始状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原始状态的体验和资料的收集,是研究者在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应用质的研究方法的关键。

二是质的研究重视研究者融入研究环境。质的研究要求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深入了解研究对象,即融入研究环境。这样研究者既要把自己当做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又要同时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本身研究工具的身份。研究者在作为研究对象的一份子时,能够从研究对象的思维出发,理解研究对象的意识世界,进而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也就易于了解研究对象是怎样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当研究者作为研究工具时,其能够将自己体验作为研究对象的感受描述出来,从而了解最真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状况。

三是质的研究要求研究应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性考虑。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研究,应当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从研究的全局出发,把握研究的这一宗旨才能真正从整体上了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滤和影响因素,研究才有实际意义上的价值。这要求研究者在考虑研究对象的特征、发展规律以及提出相关建议的时候,能够全面的考虑问题,将研究的过程看做一个整体。具体来说,研究者在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过程中,不能把研究的各个变量分离开来,而应把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现象、人、事物看作一个整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者应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动态性作为一个整体,不能把思政课教学研究活动分解成各个不相关的片段。

从总体上看,质的研究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应用是相当薄弱的。无论是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长远发展还是就研究本身而言,都应不断尝试各种研究方法,质的研究方法的广泛推广和使用也应不断加强,进而提出真正适用于我国国情和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建议和对策。

参考文献:

[1]杨耕.社会科学方法的发生、范式及其历史性转换[J].中国社会科学,1994(1).

[2]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14-36.23.

[3]陈向明:社会科学中的定性研究方法[J].中国社会科学,1996(6).

篇6

一、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一些艺术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采取“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过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种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对于思维活跃,特别强调与众不同、强调独特个性展现的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只能是适得其反。这种教学方法,与艺术专业学生思想活跃、个性突出、崇尚个性自由的现实,不太相符。

2.艺术院校一些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不高。据调查,艺术院校一些大学生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重感性,轻理性;重具象的东西,轻抽象的东西。思维方式多为形象思维,而逻辑思维能力较为薄弱。另外,由于艺术专业考生在招生录取时,文化课录取分数线较低。一些学生理论基础比较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效果不很理想。部分学生对文化理论课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不大重视;部分学生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急功近利,对政治理论学习不感兴趣,积极性不高。

3.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多理论,且与艺术专业的实际结合不紧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些教师,缺乏艺术专业基础知识,在授课过程中多理论,少联系实际,加之又不能与艺术专业实际相结合,一味要求学生无条件地记忆,这与艺术专业大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勇于创新等特点不相吻合。

4.一些艺术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够。一些艺术院校在专业和学科建设方面比较重视艺术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基础课往往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同时,一些艺术院校往往将思想政治理论教研室归入其他系部或行政部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加之,在经费、人员和学科建设等方面又得不到保障,也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

1.应充分认识艺术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鉴于艺术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应提高艺术院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和作用的认识,重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存在的问题,应加以认真细心地分析,找出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并结合艺术类大学生身心成长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要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培养艺术专业学生集体观念和纪律性。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自己组织各类艺术展演和社团活动,培养他们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另一方面则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充分展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艺术才能,鼓励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培养集体荣誉感以及对国家和集体利益责任感等。

3.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是努力丰富教学环节,增强师生的互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两课教学更生动、活泼;二是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讨论,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和专题教学,积极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努力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 ①在实际教学中,努力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帮助大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的能力。通过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讲解,引导学生运用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和分析问题。通过现代传播媒体改革传统教学方式,精心选择影视作品辅助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生动性,都是非常有益的。

4.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关注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努力使理论教学与学生的兴趣有机契合。只有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心中有数,才能在教学中恰当选择实例,并运用科学理论予以解答,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二是实施案例教学,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课堂举例,要求有学生充分参与,实际上是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些典型的事例,让学生分组或单独准备,然后每组选出代表阐述观点或让学生发表独立看法,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方法比一般的课堂讨论更深入,更有针对性,更能与社会现实密切联系。

5.加强艺术教学实践。广阔的社会舞台为大学生的社会和艺术实践活动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素材和内容,艺术专业大学生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艺术市场的热点,社会的变化给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情况和问题。通过社会和艺术实践活动,把面对社会作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重要环节,把艺术实践作为提高艺术专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渠道。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结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要真正成为对艺术专业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需要有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理论造诣深、教学水平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为此,在政治素质上,让教师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艺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正确认识当代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不断增长艺术专业方面的知识,增强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信心。

7.改变考核形式。采取考试与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可以通过开卷形式灵活出题,以论文知识竞赛、辩论赛、开展研究性课题等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考核。在考核方式上,建立较科学的综合考核制度,包括平时考核、理论考核、实践考核。

8.培养自主意识。鼓励艺术专业大学生除学好自身专业外,还要广泛涉猎其他专业知识。定期组织参观博物馆等具有浓厚民族文化与精神的地方,培养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加强主动关注社会,关注国际的意识,增强艺术专业大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篇7

政治问题是个古老的话题,政治学科却是门年轻的学科,具有不成熟性,它需要不断地发展与完善。人们误把理论的发展性当成是追求时髦。

然而,政治学科也确实存在一些近似于追求时髦的问题。1、政治学科构成的知识体系复杂,有经济、政治、哲学、法律、心理学、社会发展简史、思想品德等等,给人的感觉是政治学科什么内容都涉及,把其他学科的知识也包含进政治学科,没有相对独立的学科体系,成为一门“杂科”。政治学科的内容什么都包括的同时,也表现为政治学科的知识体系具有不确定性,教材经常更换。频繁地更换教材,甚至一年一套的教材,连政治老师自己也不能讲清楚政治到底教了些什么和应该教什么了。政治学科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学科体系,给人假象是政治学科属于“伪科学”。2、政治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也是经常调整更新,虽然政治理论应该与时俱进,需要不断地发展、丰富与完善,但是知识更新走向了一天一个说法,过于时代化的极端。有时为了体现政治教学的时政性的特点,在中高考的政治问答题中,还要把考试前几个月的某个政治家的言论作为政治题的标准答案,在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学中,难免要渗透时政理论,并且尽量地把最新的政治理论安排进教材。朝令夕改的理论与政策在中学教学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让人们的思想无所适从。尤其是学过政治学科的一些“过来人”更是困惑于政治理论的朝秦暮楚。政治教师夹在中间,只能顺应形式的发展,政治学科从某种程度上讲变成了永远追逐时代浪尖的学科。理论是需要有一定时间的研究与检验,如果缺少必要的思考与沉淀,理论难免会有些浅薄甚至错误。

二、政治理论是“假大空”的学说吗?

政治学科是一门学科,它介绍的是关于的政治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征。政治学科还是一门社会学科,研究的对象是社会,它不同于物理、化学、数学等自然学科,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等特征。

政治理论具有理论性的抽象性,人们总是很难认清它的本来面貌,常常对政治学科容易产生“伪科学论”和“无用论”,并把政治理论看成是假、大、空的学说。

首先,政治理论具有抽象性,理论虽然反映现实,但是,理论不等于现实,理论是相对独立存在的思想体系。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本质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即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与现实既有统一性,理论与现实之间也往往存在差距,现象能反映本质,但理论与现象本身不是亦步亦趋的,理论可能超前于现实,也可能滞后于现实。如理论上讲社会主义的民主的性质高于资本主义的民主性质,我们看到的现象却是我国民主发展程度较低。对理论产生迷惑,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确理解哲学上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所以不能理解政治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把理论与现实的差距性当作是政治理论是虚假性。

其次,政治理论常常以理论的形式来介绍国事,天下事。有些人一看到条条是道的理论就先入为主,觉得是大道理,从内心里排斥它。其实,政治理论谈得就是我们身边的事,说大也大,说小也小。不能把身边的道理看成是“大”道理。

第三,政治理论区别于现实,具有抽象性,抽象的东西使人理解起来使人感到理论晦涩。同时,目前教材中政治理论的阐述一般表现为条条框框,教材的教条化编写模式使得教师教“条条”,学生背“条条”,考试考“条条”。再加上教学方法的陈旧落后,把政治教育当成是纯粹的思想灌输,具有空洞说教的特点。致使人们误认为政治理论是空洞的、言之无物的大道理。把思想性当成是空洞的理论。政治理论的抽象性,

于是有人认为学习政治理论主要是应付考试,假如不要考试,就不要教与学了。如果把政治理论的作用的眼光仅仅局限于应付考试的话,考完后,政治学科难免要遭受“兔死狗烹”甚至“掘棺抽尸”的命运。还有人认为学了政治理论后,社会中的思想政治问题仍然很多,所以学习政治毫无用处。这种观点属于典型的 “伪科学论”与“无用论”,实质上是否定了政治学科的科学性与社会功能,否定了社会领域中社会理论的价值作用。否定社会学科,显然是陷入了思想认识的浅薄与功利的色彩,甚至反映了一个民族急功近利、浮躁心理,是民族心理不成熟的表现。政治理论本来就只是理论,它本身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科学的理论只能指导人们正确地处理问题。

三、政治理论是为了美化社会吗?

政治理论和其他学科一样,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又不同于其它的学科的社会教育功能,它具有鲜明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有人认为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不良的思想,所以要加强政治学科的学习。这种观点看到了政治理论的积极作用,但是夸大了政治学科的教育功能,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除了具有教育的积极功能,也不可避免它带来的某些教育负面效应。其实政治学科和其他学科一样,只是一门学科,它研究的是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虽说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等特点,但政治学科的理论并不是“万金油”,不能包治社会中的各种疑难病症,政治学科不应该也不能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篇8

关键词:社会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296-02

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公众通过互联网等媒介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越来越多,而作为新兴媒体的重要受众,大学生群体更加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然而,由于绝大多数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未成熟阶段,缺乏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分析能力,由此,在一些媒体的误导之下,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群体对国情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了大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同程度、接受程度,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必须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科学含义及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关注、议论多且比较集中的问题。这些问题通常是刚刚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备受关注的事件,既包括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关系人们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出现,大学生的思想空前地活跃,他们时刻关注着社会的变革,关注着国内外的“社会热点”问题。具体来讲,社会热点问题有如下特点:

(一)社会热点问题的典型性

一般来讲,社会热点问题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它往往是当前发生的、激起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某一突出的社会问题,反映了社会上大多数人对此类社会问题解决的普遍需要,诸如教育改革问题、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医疗改革问题等。这些问题是每个社会成员都非常关注的,而且此类社会问题之前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公众对此产生积怨和很强的情绪化,当然社会公众中也包括在校的大学生群体。故此,这类问题具有典型性。

(二)社会热点问题影响的广泛性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从众心理,意思是一个人受到外界人群的行为的影响,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也会选择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意愿的行为方式。因为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引起人们普遍地关注和积极地参与,并形成一定的社会舆论,从而使人们产生大致相似的社会心理,这就会让人们表现出共同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形成更加广泛的影响力。

(三)社会热点问题的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有的社会热点问题可能是跨领域的,可分属不同领域,比如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问题。同时,社会热点问题作为一个矛盾体,其中交织着各种问题形成的矛盾,涉及了多方面的利益关系,触动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引发全局性影响。因此,社会热点问题具有极大的复杂性。

二、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需要

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以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能以正确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的观点和条文。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今社会,随着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课本内有限的知识和理论,而是更加关注现实社会。但由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发展和成熟之中,对现实社会缺乏理性、客观的认识,再加上生活中受到多方面信息的干扰和影响,特别是网络上信息泛滥、良莠混杂,就容易诱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做出错误的判断和分析。综上所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培养大学生认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

(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需要

传统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枯燥、说教性强,大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甚至由于从中学就开始学习,感觉内容重复、质疑重复学习的必要性。但实际上中学与大学的教学目标是不同的,如果能将大量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就能改变学生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重复感,引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对政治的关注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是能够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相连的,尤其体现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例如,每年经济年度人物的评选和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相关;每年召开的“两会”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相关;每年感动中国人物的评选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关;反腐败问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相关等等。通过引入社会热点问题能够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从而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解决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困惑和质疑,这样就达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

三、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方法

(一)课前导入时事热点,激发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由于课程内容的理论性较强,学生的兴趣度低,这是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时事政治不感兴趣、不关注,实际上很多学生对此还是有着浓厚兴趣的。如果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使学生能够以不同形式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与讨论,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总结、指正点拨,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一方面解决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认识和困惑,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例如,课堂教学中可以插入“课前时事播报”的环节。先要求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小组,要求每次课上在固定时间内每个小组对最近国内外发生的热点问题进行简要播报和评论,可以选择一件或两件时事。播报结束后鼓励主讲学生与台下学生进行互动问答,也可由台下学生补充或纠正播报过程中的疏漏或不当观点。最后由老师作总结评价,并要求其他组成员就此次时事播报的情况写一份评论上交,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种教学方法能起到较好的效果,能将课程中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很好地结合,从而体现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和时政性。但在具体组织过程中,需要教师有力地组织和把关,部分学生在选题时喧宾夺主、只顾热闹,选择的题目内容与课程内容无关,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把关和规范。

(二)学生分析时事案例,构建课堂教学新形态

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应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应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进行模拟教学,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学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上讲台自主分析,教师在台下做指导。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在案例选择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案例的主要来源。这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也检测了学生对时事的关注度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作好组织和动员工作。首先,组织学生选题,先由教师限定选题范围,让每组学生在范围内选择一个题目,组别之间选题的内容避免重复,对于重复题目,教师适当进行调整;其次,组织学生收集材料,提醒学生一定要结合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整理和收集;再次,由学生撰写主题报告和制作PPT,教师进行指导修改;最后,学生上台演讲,教师做出点评。

(三)参与社会实践,延伸课堂教学

作为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和主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范围很广泛,其主要形式包括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学习参观、勤工俭学等等,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和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例如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课程教学中有“社会实践调查”这一环节,具体组织可以这样进行: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参考调查指南选题,在课外进行一次社会实践,并认真撰写调查报告。选题要紧扣社会热点问题,如节能环保、文化产业、公共安全、助学、民生问题等,调查内容要涉及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文化问题、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这样就将社会热点问题的引入延伸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实践环节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谛是教会学生以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去客观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用战略思维去分析和看待国际国内大环境,树立大局意识和世界眼光,提高自己的鉴别力。将社会热点问题有选择、有针对性地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才能潜移默化地使马列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才能真正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参考文献:

[1]邱柏生.论社会热点问题对大学生思想倾向的影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3).

[2]黄振宣,唐爱琼.社会热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法制与社会,2009,(12上).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近年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笔者结合本院建设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新契机,同时结合本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践教学特色建设,探索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即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自助式实践教学与集中式实践教学相结合、网络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探索提高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

一、课堂实践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第一,突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课堂教学实践相对于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来说,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教学实践,是实施校内教学实践和校外教学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如果忽略了课堂教学实践环节,就忽略了学生成长成才最主要的教学环节。”[1]我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注重围绕课堂教学的“切入点”(问题、新闻故事、歌曲、视频等)、理论与实际的“联结点”(思想实际、自身实际、社会实际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学校热点、社会热点、自身热点等)和促进认同感化的“感应点”(与自身相关、教师相关、大学生相关、学校相关等)开展教学研究,充分利用课堂,积极开展案例教学、讨论教学、辩论式教学、问题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高课堂教学参与性,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能帮助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风学风落到实处。

第二,拓展课堂空间和内容,让校园成为实践教学的“大课堂”。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校园教学实践是课堂理论教学实践的直接延伸,校园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要取得实效,必须拓展“第一课堂”的教学空间和内容,将“第一课堂”和校园“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融入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把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作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课堂”。在探索和实施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和途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的大学生文化活动中心、体艺中心、演艺中心等,依托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以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与宣传部、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就业服务中心等职能部门、各系部合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参与,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紧抓思想政治教育主线,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性,让校园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一方面,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思想教育活动相结合。依托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实验区思想道德素质训练基地,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将素质教育活动制度化、常规化。另一方面,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校园各项文化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此外,教师还要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院大学生素质教育实验区专门建立了身心素质训练基地,建立了一支心理教师和心理辅导员队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学”、“心理学与生活”等多门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建立了三级心理咨询教育体系和网络咨询平台。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查、心理健康节、阳光心理月等活动,多途径、全方位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

校内实践教学与校外实践教学相结合,积极走向社会,让社会成为学生锻炼成才的“大熔炉”。校外实践教学是以社会为课堂,学生通过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课堂和校内实践教学的空间是有限的,社会是学生锻炼成才的“大熔炉”,学生必须也终究要走出校园融入社会。社会实践是课堂、校内和校外三位一体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积极创造条件,走出课堂和校园,走入社会,延伸和拓展实践教学空间,引导大学生进入社区、工厂、企业、机关和农村等更广阔的领域。学院通过与社会各方广泛开展共建活动,建立了多种合作形式的师生社会实践基地、志愿服务基地、德育基地和实习、就业、创业基地,为广大教师尤其是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学院各职能部门和系部,充分利用基地的教学资源,将理论教学延伸到社会,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实践教学的效果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如在讲授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企业、工厂,并由所在部门的负责人给学生讲解改革开放30年来该企业如何在科学观念的指导下获得巨大发展。我院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和“三下乡”等多种形式开展一系列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走进横塘三个社区活动,开展和谐文明生活宣传、法制宣传、禁毒知识宣讲、文艺演出、困难家庭帮扶、关爱民工子弟、敬老院爱心慰问、人口普查协助等多项志愿服务工作,促进了社区的文明和谐与稳定。在服务社区管理、服务横塘居民和横塘企业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社会,锤炼了品格和意志,拓展了能力,促进了就业和创业。

三、自助式实践教学与集中式实践教学相结合

自助式实践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集中统一安排实践教学,它是指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而在教师指导下按计划要求以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助服务和自我教育方式,在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地点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自助式实践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下,突出了每一位大学生自主管理、自助服务和自我教育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主体地位。[3]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求教师根据教学计划布置实践任务,提出实践要求,明确时间范围,让全体学生在规定的时段内,自行结伴或分组,围绕理论内容,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认知、情境体验、调研等实践活动,从中受到教育、得到锻炼。

自助式实践方式结合当前高校面临的实际困难,不仅破解了以往参与实践的广泛性不够的难题,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每一位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效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形式主义的问题。通过学生自由组合,分组进行,在教师指导下自行安排时间、活动、行程和自我完成实践,发挥大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自助式实践教学中要坚持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坚持就近可行的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并且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费用支出、安全等相关因素,同时不能弱化管理与考核,自助式实践要求学生提供践行证明资料。这一方式坚持了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贴近当代大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大学生学习特点,具有针对性强、灵活性大等优点,使得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活动,既可行又有效。

四、网络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

随着网络对教育影响的不断加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要紧跟内外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积极开拓网络这一平台,抢占实践教学新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必须转换观念、更新形态,探索多种形式的虚拟实践,实现与网络的深度融合与对接,形成网上实践与网下实践互动、互补的新格局,进而激活课堂教学、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4]网络的普及和电脑的广泛应用,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实践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提供了新的平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理论教学内容主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课程网络平台等,安排网络实践教学,这突破了过去囿于实践教学空间等因素的限制,任课教师可以网络为依托,以虚拟空间为场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对接。其优势和特点明显,一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超越性。网络不受时空的限制,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灵活性,可克服实践教学学时不足、基地不足、经费不足以及安全问题。另一方面也可增添学习过程的探索性、创新性,最大程度满足学生自主性、多样化需求。因此,网络实践教学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相互补充,受到学校和师生的广泛认可,未来的发展空间广阔。如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虚拟实践,如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虚拟参观等。

五、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走与大学生专业特点相结合的道路,通过向专业前贤学习,用专业所学了解社会,用专业所学反映社会,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探索育人效果的有效路径。[5]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模式下,开展实践教学,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建立合作沟通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才能更好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的专业实践相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主动了解各专业实践教育的计划和安排,以便能适时地根据专业实践的内容和要求,及时确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主题。在专业实践任务布置的同时及时布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顶岗过程中不仅记好专业实习日记,还要记好思想日记,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思想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专业课实践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的。专业课实践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即培养学生“如何做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二者统一于人才培养目标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安排时,既要考虑课程的性质与要求、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接受能力,又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既要考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既提高思想觉悟,又强化专业意识,增长知识、锻炼能力。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发挥实践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渠道。我院通过“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综合性立体化实施,在教学实效性上有所突破,但在时间安排上和覆盖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结合我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实验区”的建设和完善,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唐荣双.高校思政课实施课堂教学实践、校内实践与校

外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1,(16).

[2] 王丽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J].

职业教育研究,2013,(2).

[3] 郑荣伟.“自助式”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J].

教育与职业,2019,(9).

[4] 陈宝,刘会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探微

[J].思想理论教育,2013,(8).

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45-01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高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现状

(一)高校学生的职业素质基础薄弱

由于高校学生的高考分数偏低,相对于其他层次的大学生而言其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一部分学生受市场经济的不良影响,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拜金主义思想比较严重。又因为是专科文凭,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极为严重,从入校伊始,有的学生就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心理极度空虚、胸无大志。还有一部分学生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无所适从,缺乏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开拓的精神,缺乏责任感、使命感等。

(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的教育仅依赖思想教育课堂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从地位上说属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效果上说又属于“教师教得累,学生60分万岁”的课程。究其原因,一是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用的是统编教材,鲜有专门从高校教学特点出发编写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教学内容脱离学生实际,缺乏针对性;二是教学方法陈旧,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灌输”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也带有一定的说教性,这是学生比较反感的。三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明显的应试特点,似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了考试。四是现在的课堂教学重视专业知识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了对大学生的思想引导。这种情况使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以及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在市场经济、知识经济时代,这些内容是必需的,它有利于提高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但作为培养适应性技术人才的需要,在教育中还应该重视高校大学生个性的发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理念下对现有的内容或精减、或摒弃、或更新,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与高校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相联系,从而更加具体化与个性化。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爱国守法、明礼诚信、爱岗敬业、勤俭自强的教育。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是高校教育特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还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进一步细化到行业层面,对不同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应结合它们的特点而有所侧重。

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校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最深层的缺欠恰恰正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形势下,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人生观、价值观等角度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观、择业观、就业观教育这个认识层面上,显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更不能充分显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创新教育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校教育的价值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才是高校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从学业就业创业,是一名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可以结合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关理论,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教育,使他们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勇于创新,以创新求发展的理念,提高以辩证思维为核心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塑造求真务实、大胆质疑、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创新品质。

三、结论

通过一系列主动的、合作性的、探究的、愉快的学习方式以及全新的评价方式的实施,必将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有很大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在各个学习环节和活动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实践,其学习能力、学习技巧和探究精神得到发展,主体意识、组织能力、责任感和创造性得到加强,合作意识、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得到提高,实践能力、适应能力、承受能力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得以形成,尊重理解、与人为善、宽容大度等优良品格得以培养,从而具备社会发展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