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案例教学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含义。探究式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自己大脑的独立思考和探究,去弄清事物发展变化的起因和内在联系,从中探索出知识规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跟教学内容有关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创造一种适宜的认知和合作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认知策略,从而对教学目标进行一种全方位的学习,实现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可见,探究式教学主张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探究知识的过程统一起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参与性。
2.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课堂探究式教学的实质是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的过程来理解科学探究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体地说,它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这些资源是围绕某个知识主题来展开的。这个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它使学生很少感到有压力,能自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以自己的方式检验其设想。二是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在研究中能明确方向。这说明探究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不直接把与教学目标有关的概念和认知策略告诉学生,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创造出一种智力交流和社会交往的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自己发现规律。
3.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1)问题性。问题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探究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恰当的问题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并引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提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使命。
(2)过程性。过程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重点。爱因斯坦说:“结论总以完成的形式出现,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就很难达到清楚、全面理解的境界。”探究式教学模式正是考虑到这些人的认知特点来组织教学的,它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亲身感悟。
(3)开放性。开放性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难点。探究式教学模式总是综合合作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的长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探究式教学模式要面对大量开放性的问题,教学资源和探究的结论面对生活、生产和科研是开放的,这一切都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教学内容:数字排列中3、9的探究式教学。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字排列的知识,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过程与方法:在探究过程中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逻辑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等综合能力,让学生体会到认识客观规律的一般过程。
3.教学方法:谈话探究法,讨论探究法。
4.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教师:在高中数学第十章的教学中,有关数字排列的问题占有重要位置。我们曾经做过的有关数字排列的题目,如“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那么能被3整除的数,能被9整除的数有何特点?
(2)提出问题。
问题1:在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共有( )
A.36个B.18个C.12个D.24个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3)探究思考。点评:乍一看问题1,对于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9的倍数的问题,如:81、72、63、54、45、36、27、18、9这些能够被9整除的数的个位数字依次是1、2、3、4、5、6、7、8、9。因此,要考察能被9整除的数,不能只考虑个位数字了。于是,需另辟蹊径,探究能被9整除的数的特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教师:同学们观察81、72、63、54、45、36、27、18、9这些数,甚至再写出几个能被9整除的数,如981、1872等,看看它们有何特点?
学生:它们都满足“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
教师:此结论的正确性如何?
学生:老师,我们证明此结论的正确性,好吗?
教师:好。
学生:证明:不妨以n是一个四位数为例证之。
设n=1000a+100b+10c+d(a,b,c,d∈N)依条件,有a+b+c+d=9m(m∈N)
则 n=1000a+100b+10c+d
=(999a+a)+(99b+b)+(9c+c)+d
=(999a+99b+9c)+(a+b+c+d)
=9(111a+11b+c)+9m
=9(111a+11b+c+m)
a,b,c,m∈N
111a+11b+c+m∈N
所以n能被9整除
同理可证定理的后半部分。
教师:看来上述结论正确。所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
教师:利用该定理可解决“能被3、9整除”的数字排列问题,请同学们先解答问题1。
学生:尝试1+4+5+6=16,1+3+4+5=13,2+3+4+5=14,2+4+5+6=17,1+2+3+4=10,1+2+5+6=14。
教师:启发学生观察这些数字有何特点?提问学生。
学生:可以看出只要从1、2、3、4、5、6这六个数中,选取的四个数字中含1(或2),或者同时含1、2,选取的四个数字之和都不是9的倍数。
教师:请学生们继续尝试选取其他数字试一试。
学生:3+4+5+6=18是9的倍数。
教师:因此用1、2、3、4、5、6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四位数中,是9的倍数的数,就是由3、4、5、6进行全排列所得,共有 =24(个)。
故应选D。
(4)学以致用。
问题2:在用0、1、2、3、4、5这六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自然数中,有多少个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
教师:从上面的定理知: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同学们对问题2有何想法?
学生讨论:
学生1:被6整除的五位数必须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故能被6整除的五位数,即为各位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的五位偶数。
学生2:由于1+2+3+4+5=15,能被3整除,所以选取的5个数字可分两类:一类是5个数字中无0,另一类是5个数字中有0(但不含3)。
学生3:第一类:5个数字中无0的五位偶数有。
第二类:5个数字中含有0不含3的五位偶数有两类,第一,0在个位有 个;第二,个位是2或4有,所以共有 + 。
学生4:由分类计数原理得:能被6整除的无重复数字的五位数共有 + + =108(个)。
(5)概括强化。
重点:了解数字排列问题的特点,理解掌握数字排列中3、9问题的规律。
难点:数字排列知识的灵活应用。
关键:证明的思路以及定理的得出。
新学知识与已知知识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已知知识“由若干个数字排列成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等问题,只要使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偶数,则这个数就是偶数,当排列成的数的个位数字为0或5时,则这个数就能被5整除”。新学知识“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9整除;如果一个自然数n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之和能被3整除,那么这个数n就能够被3整除。都是数字排列知识,要学会灵活应用。
(6)作业。请同学们自拟练习题,以求达到熟练解决此类问题的目的。
篇2
关键词:教学设计;暗线;学科魅力;科学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0-0044-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0.015
一节好课要“有容”“有魂”。“容”即指化学学科知识,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魂”指隐含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科观念等隐性教学价值,是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暗线”,它们不思则无,思则深远,课堂中巧妙地穿插暗线可以增添化学学科魅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清晰的知识线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但是,化学教学不是知识的堆砌,它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研究能力,提升全面客观认识社会现实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宗旨。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隐性价值,找出一条或多条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的“暗线”,即一节课的“魂”。教学设计时巧用“暗线”,可以增添学科魅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阐述化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巧用暗线的案例及类型。
一、情感态度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常因在教学实践中缺乏实施的具体载体和途径而易被忽视,落实得不彻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隐性知识,它不是一味地说教,而是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思考、内化形成的感悟。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是从每一课的感悟中逐步培养的。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不是当前的考试体制能考查到的,但却有重大的教学意义及价值。
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条“暗线”――情感态度线,贯穿在课堂中。正所谓“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样的教学可以摆脱被动的说教,提倡主动的实践和体验,落实情感态度目标。下面以高二“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为例具体阐述(见图1)。
[提出研究主题]前一节课我们已学习元素周期律,有没有一种图表能把一百多种元素的周期性很好地表现出来呢?
[活动一]合作探究 确立排序依据。活动内容:设计一种图表,表现元素周期性变化,即设计元素周期表。活动准备:制作1~18号元素的卡片,给出这些元素充分的信息。学生活动:展示并交流。
[活动二]寻找规律 完善元素周期表。(1)引导学生回忆1~18号元素的结构特点,并且按要求写出下列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①Na、Mg、Al ② H、Li、Na。(2)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组元素的原子结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结合所学知识,寻找确立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的依据。(4)完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活动三]科学探究――针对周期表的“预测”功能展开。背景资料:门捷列夫在周期表中为镓、钪、锗等元素(门捷列夫叫它类硼、类铝、类硅)留下了空位,并预言了它们的性质。用多媒体呈现1875年布瓦勃得郎发现镓的实验数据。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将其与门捷列夫的预测进行对比,同时反思自己的预测,感受周期律的“预测”功能,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活动四]阅读资料:在镓、钪、锗相继发现后,元素周期律才得到了科学界的重视。而1894年氩在周期表中的排列以及1913年莫斯莱定律的提出,才使其得到了普遍认可。你如何看待这一科学现象?该问题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对科学理论要接受考验和认可的思考。
情感态度线始终贯穿在本节课的每一次学生活动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确立排序依据,并寻找规律,完善元素周期表的活动,学会发现问题并积极质疑、探究、总结和反思,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仅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历程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通过预测元素的正确位置,阅读科学史料,收获成果,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二、学科观念发展线
笔者此处所说的学科基本观念主要指化学学科知识类的基本观念,不包括方法类和情感类基本观念。化学学科观念是对其所涵盖的事实、概念和原理等化学知识的高度概括和更上位的认识,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变化观、实验观、分类观等。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设计时,除了清晰的教学主线――教学知识外,还可以从实现学生认知发展角度思考,提炼出一条暗线“学科观念发展线”,即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通过实验和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反思,实现认知发展。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既是认知性的,也是体验性的。一条优化的暗线――“学科观念发展线”能够使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应用价值,感悟化学知识中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从而实现化学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笔者以“离子反应”作为教学案例具体阐述采用“微粒观”的认知发展线的教学设计(见图2)。
[演示实验1]向25mL 0.01mol/L Ba(OH)2溶液中滴加等浓度等体积的稀硫酸。
[提出问题]请学生分析现象,并用化学符号表征。
[已有认知]学生利用已有认知回答此问题,利用已学知识,学生知道实验中宏观物质参与了复分解反应,此类反应的发生条件是产生沉淀、气体或水。
[演示实验2]向烧杯中加入25mL 0.01mol/L Ba(OH)2溶液,滴加2~3滴酚酞,外接电源和灯泡,向此溶液中逐滴滴加等浓度的稀硫酸,可用磁力搅拌器搅拌。
[提出问题](1) 溶液颜色变化是由什么原因引起?
(2)灯泡亮度变化说明什么?溶液导电性强弱与什么因素有关?
[新的认知]通过实验2和对2个问题的思考,学生的认知产生递进,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认知:(1)认知对象由宏观物质转向微观粒子;(2)认知角度从现象转向本质;(3)认知层次由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转向离子反应及发生条件;(4)认知表征从化学方程式转为离子方程式。
本节课中,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之一“微粒观”的认知发展线这条暗线起到促进学生思维提升的作用。通过演示实验和创设问题搭建思维途径,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在已有认知中,学生延续着宏观思维方式,化学反应和方程式只不过是对宏观现象的解释和一种化学表征形式。而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逐渐转变思维,开始建立从微观粒子的角度认识反应的思维意识,对化学反应产生新的认知和视角。
三、生活线
高中学生具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若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一条生活线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尝试用化学眼光分析生活现象、用生活眼光看待化学世界,由浅而深、环环相扣,不仅可以降低思维的难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和热情,还可以让学生的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高二下学期“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学生对乙醇有大量的生活感知,如乙醇可以制酒、做消毒剂溶剂、是一种清洁的燃料,人们酒醉甚至酒驾等。下面笔者以“乙醇”这一教学案例具体阐述用生活线作为暗线的教学设计(见图3)。
[生活线1]圆珠笔写字,然后用棉棒蘸取酒精清洗字迹。
[知识线1](1)在动手实验的同时,学生能深刻感受到乙醇对有机物的溶解性,总结出乙醇的物理性质。(2)激活学生已有知识,认识乙醇结构,引出烃的衍生物的概念。
[生活线2]生活中有人饮酒“千杯万盏皆不醉”,有人却温酒即醉?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 教师为学生提供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知识线2]实验: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从原子守恒的角度书写方程式。
[生活线3]想把旧铜器银器变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工匠说,可以把银器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可行吗?为什么?
[知识线3]乙醇催化氧化,催化剂不同。
[生活线4]乙醇汽油。
[知识线4]乙醇燃烧,可见,乙醇与氧气反应时,条件不同,产物不同。
[生活线5]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方法。
[知识线5]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重铬酸钾溶液氧化。学生体验乙醇的还原性,不仅能与氧气发生反应,还能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反应,被直接氧化为乙酸。
[生活线6]为学生提供 “乙醇钠”的相关信息,在医药工业中,乙醇钠是制备巴比妥、苯巴比妥等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苯巴比妥:长效的镇静催眠剂,在肝病时可用于退黄。
[知识线6]实验验证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并对比了钠与水反应的剧烈程度,之后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并书写方程式。理解有机物结构对性质的决定作用。
本节课通过问题设计、实验探究把生活线和知识线有机地串联起来,实现了初识乙醇的功能:初步认识结构决定性质的内涵,为以后复杂有机物性质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指导;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高中元素化学和有机化学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从生活出发,整合知识,设计贯穿课堂的生活线,提高化学素养,从生活走进化学,提高处理日常生活中化学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有实际价值的化学;从化学走进生活,在真实的探究体验中形成认识化学的基本方法;在生活问题与化学问题的相互融合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郑胤飞. 文化有根 课堂有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 江锡钧.沈理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落实的建议[J].化学教育,2011(8):15-16
[3] 陈园园.从学生认知角度思考 概念教学的价值与策略[J].化学教与学,2016(1):26-28
篇3
一、建立典型教学案例,树立教育典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案例需要满足五个基本条件,才能够让小学数学顺利开展,完成授课目标。第一,小学数学案例的选取内容必须要包含所学的基础知识要点;第二,案例的选取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内心需求,能够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第三,案例的选择必须要具有典型性,日后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依靠这一个典型案例,进行举一反三;第四,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必须要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起到引导和帮助的作用;第五,案例要有代表性和层次性。
比如在学习平均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以设计“谁的投篮准确度比较高?”这一个案例习题。“蓝队两名队员,他们分别是花花和飞飞,在体育课的投篮比赛中,花花投了10次,进球9次,飞飞投篮10次,进球一次;另一对为红队队员,他们分别是小王和小李,在体育课的篮球比赛中,小王投篮10次,进球5次,小李投篮10次,进球7次。请问,红蓝两队的投篮比赛中,哪一个队伍的准确度更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展开自由讨论,最后抽取两个有代表性的学生来进行回答。一个学生代表认为红队的准确度高,因为他们投篮的总数比蓝队的要高;而另一个学生代表则有不同的发表意见,他认为蓝队的准确度更高,因为蓝队中的花花在投篮十次的条件下,投中了九个球,他的准确度很高。教师在两方代表的意见发表完之后,可以进行总结:“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但是我们在讨论红蓝两队投篮的准确度的时候,是不是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考虑到?”学生们窃窃私语,回答出:“每个队伍都有两个人,我们在比较准确度的时候,应该每一个人都考虑在内。”教师点头,并引导学生:“那么,如何同时将两个人的投篮成绩都结合在一起,进行队伍之间的比较呢?”学生们陷入了思考中。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提出平均数这一概念和具体的运用方法,学生们瞬间恍然大悟,原来平均数运算就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难题。
二、正确引导优势发挥,教育由浅入深
教师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提出案例、分析案例、解决案例,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小学数学的学习中来。
比如说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粉笔盒和一根丝带,给学生们展示长方形的周长的概念。首先,教师用粉笔盒向学生们提问:“同学们,请问这个粉笔盒上,有没有长方形?”学生们回答,有。教师可以让一个学生上台,指出粉笔盒上存在的长方形。之后继续提问:“那么,我用我手上的这一根丝带,围绕着这个粉笔盒其中的一面长方形转一周,那么这个丝带的长度代表着什么?”学生们陷入思考,教师就可以公布正确答案:“这根丝带围绕这个长方形的一周的长度,就是长方形的周长。”然后,再让学生们看书中对于长方形周长的定义。学生们经过教师刚才的示范,已经对长方形的周长有了深刻的印象,有了一个基本的认知之后,教师再由浅入深地讲解相关的题型,有利于学生在脑海里建立一整套有规律的解题思路。
三、合理创设课堂情境,提高学生兴趣
在数学课堂上,结合教学实际合理地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理解题目、解决题目,有着意想不到的帮助。
比如,在学习乘法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出接近于学生生活的题型,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解题的情境中。“小花有一个书柜,书柜一共有五层,每一层的书架上都有十本书,请问小花的书柜里面一共有多少书?”在学习乘法之前,学生们只接触了加减法,教师出了这个题目之后,大部分同学都会按照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运算,耗费时间。教师可以等学生解出正确题目之后,说:“同学们,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让大家能够马上算出小花书柜里书的数量,请大家翻到书的xx页,我们今天来一起走进乘法的世界。”由一个简单的小题目,让学生们迅速地投入思考中,然后引出接下来的学习内容。这种创设情境的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作用。
篇4
关键词:平面设计;案例教学法;实践思考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它以教学案例为对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先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解构,然后通过学生探讨和思考,最终达到掌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案例教学法符合学生教学活动的认知发展规律,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面设计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平面设计业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平面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1、部分高校对于平面设计专业教育不够重视
一些大学重视其他专业教学,忽视平面设计专业的教育,因为平面设计是近些年才产生的新兴行业,也属于我们常说的冷门,在就业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很多院校更重视本校重点专业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在平面设计专业投入的资金和政策不够,导致平面设计专业软硬件皆不足,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设计较短,教师专业水平有限。
2、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专业性较低
部分院校教师队伍不够完善,一些教师专业水平较低,学校对于平面设计教师缺乏专业的培训,一些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甚至个别教师是由其他专业转变而来,教师的专业水准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师资力量薄弱是影响平面设计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有待加强。
3、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缺乏,案例教学法应用收效甚微
一些学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手法陈旧,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用一台电脑简单的重复一些基础平面设计软件技巧,这是不能达到网络时代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不够广泛,案例教学法运用不够深入,不能够有效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的特征分析
1、师生互动性强,教学过程开放
案例教学法的一个特点是师生互动,平面设计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案例并加以解构,使学生对案例有一种明确认知,第二个环节是学生分组讨论,针对案例中的平面设计方案与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与教师加强有效互动,有利于快速掌握知识和深入理解知识点,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深刻性。
2、学生自主性发挥明显
案例教学法另一个特征是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案例分析时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指出案例中可以借鉴的平面设计知识,如果自己担任该案例平面设计师,自己会从那些角度出发进行方案设计,案例设计的优缺点,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可以直接反驳,有利于学生共同提高和进步。
3、理论探究与实践相结合
案例教学法是从实际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平面设计案例真实、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它强调的是平面设计基础知识的应用,案例教学法从问题入手,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学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应用于案例解构,这也是实践的一种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案例教学法在平面设计中的有效实践
1、教师对于案例的选择要慎重,案例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教师选择案例要有针对性,指的是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要时时刻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于案例的针对性要把握好,以学生现阶段的知识水平和情感需要为依据进行案例教学,案例要贴近学生生活,不能脱离生活。案例还要有实用性,主要指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能够使学生提升设计能力,将案例中提取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自己的设计中,在未来的设计方案中加入一些自己在案例教学中学到的元素。
2、合理的课程设置与有效的案例教学相结合
当前部分院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学水平还很有限,造成这种情况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平面设计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课时设置较少,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首先要加大对平面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强设备投入,完善课程设置,有效的增加课时,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完善的课程设置与案例教学法相结合,能够提升课堂教育的效果,教师要根据时代要求,合理组织教材学习,但不能完全依照教材顺序学习,要自己组织好学习内容,做好课堂教学设计,讲案例教学法充分运用,那些重点知识更适合用案例教学法去展示,那些不适合,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对于学生平面设计知识的掌握与吸收是有利的。
3、积极组织案例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性
组织案例讨论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掉案例中不重要的细节,将那些重点信息集合起来,发现案例中的知识与所学的平面设计知识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案例内容相结合,创设轻松自由的讨论环境,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宏观上把握学生讨论的大方向,允许不同的声音与见解的存在,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的交流,使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得到知识的巩固,例如做一些优秀广告设计的展示,学生讨论设计方案的利弊,进而提高自己的设计综合能力。4、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案例教学法要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才会焕发突出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将案例设计通过图案、声音、视频等形式形象生动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平面设计的魅力,增加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与综合素质。
四、结语
在飞速发展的下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于平面设计人才的需求只增不减,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不可或缺,这有赖于学校有效监督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案例教学法的有效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与手段、专业知识、文化修养和创新能力,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学生可以有效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掌握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作者:李翠翠 单位:河南省轻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肖煜辉.案例教学法在coreldraw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03):19.
篇5
[关键词]市场营销学 课程案例 教学设计 实施改进
一、案例型教学法的意义与现状
市场营销学是一门研究市场运营规律、消费者行为及企业营销管理的应用学科。因此,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使学生既能牢牢掌握理论,又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激发创新意识。这就要求市场营销学教师,要不断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结构式课堂教学,着重教师传授理论体系,缺乏学生参与,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对知识不求甚解,易造成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案例型教学,由传统封闭型向现代开放型转变,学生从“听讲者”转变为“参与者”,从“理论的接受者”转变为“实践的创造者”,用实践来测试理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同步协调发展。案例型教学直观生动使学生如临其境,使感性认识通过分析、研究、讨论而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运用案例阐述理论,让事实说话,避免了空洞的理论说教,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学生在分析、讨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不再是知识的复述者,而是知识的创造者,成了每个案例的导演或指挥。
案例型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探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然而在我国现行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虽然各个学校都在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法,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却无详细的实施办法,只在口头上要求相关教师尽量实行,至于什么是科学的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如何实施?案例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占多大比重?必须分析的案例数量是多少?要进行多少次课堂讨论?一次多长时间?一次讨论多少个案例和问题?哪些问题是指定回答的?哪些问题是自由回答的?分几个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在一堂讨论课上可以作多长时间的发言?案例考核等问题均没有相应的要求。在专业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中,只确定了课程的总课时,至于理论教学、实验或讨论各占多少课时,并不明确。而且,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案例教学只是各位教师自己的事,其质量和效果基本上是由教师个人的热情和自身素质决定,致使案例型教学在实施中往往流于形式。
二、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1.案例的选择
案例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选择案例并非意味着从诸多案例中选出若干案例的简单行为,案例的选择要真实、典型、贴近生活,内容必须充实、精炼。如果案例庞杂,教师和学生会被案例的数量和细节所拖累,造成事倍功半。案例的来源途径和形式也力求做到多样化,可来自经典案例集、报刊杂志以及电台录音和电视录像,还可由教师根据现实资料自行编写。案例的形式可以是:
(1)实证型案例 实证型案例指的是在教学中可说明某一观点、原理、方法而列举的实例,在具体运用中可分为演绎法、归纳法。前者是先讲清基本原理,然后以实例来说明;后者是先举出实例,通过分析归纳出原理。
(2)分析型案例 分析型案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剖析的案例,可以是专题,也可以是综合。
(3)模拟型案例 模拟型案例即在教学过程当中依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实践活动的案例。
(4)操作型案例 操作型案例是为了配合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进行实际操作的案例。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相关企业或单位或自立项目进行营销活动实际操作。
2.问题的设计
由于案例型教学并不是以传递信息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而是让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培养能力。所以在向学生展示案例的同时,也应该将所要讨论的问题提供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实战感,能针对性地分析案例,查阅资料,制定研讨提纲,从而提高课堂讨论的效果。设置的问题应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展开,多选择开放性的问题,不提供被选答案。设计问题常用的方法有:
(1)全面贯通式 主要是对案例的整体进行设问、引导和考察学生思考问题的全局观、系统观。比如“请谈谈你对这个策划的看法或见解”“你认为此案对你有何启发”等。
(2)藏头去尾式 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恰当的删节,或隐去前面的背景分析,或中间的策略,或最后的结果,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通过分析来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前面的背景分析你能得出哪些结论”“下一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等。
(3)移形换位式 主要是通过换位思维、逆向思维,让学生充当营销活动中实际角色,进行高仿真式的训练,培养学生实战的经验,锻炼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如“假设你是该项目的市场总监,你有何高见”等。
(4)抛砖引玉式 主要是利用报刊杂志或业界的一些与案例相关的评论,来启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这类问题的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如对于什么是营销。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说:“营销即传播,你认为呢?”对市场进入,业界提出“得三北者成诸侯,得京沪者得天下”这一看法,“那么你认为对不对呢?”或“该公司老总说……,你怎么看?”等。
篇6
一、教材分析
《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是苏教版化学高中必修1专题2第二单元《钠、镁及其化合物》第一节中的内容,是专题二中的重点内容。教程编排以新课程为依据,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上节课的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之前学过的海洋中的卤素元素,是对高中无机化合物的一个重要补充,又为本专题的后续单元镁的知识学习打下了伏笔。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如果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积极性也无法调动起来。处于这一年龄阶段的他们思维非常活跃,动手能力以及好奇心强,比较喜欢做实验这种形式。所以,我会在课堂上穿插实验探究来吸引他们的兴趣。另外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所以对于钠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知和实验探究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掌握钠的物理性质以及化学性质,②会描述钠与水反应的现象,③能写出钠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钠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②通过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我发现并掌握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认识到金属钠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②培养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①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②教学难点:钠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和燃烧的比较。
五、教学方法
①教法:多媒体辅助法,实验探究法,问题启发法,练习法。②学法:观察法,小组谈论法。
六、教学手段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课堂引入】教师演示将滴管中的水滴到暗藏在酒精灯灯芯处的钠,即“滴水生火”的小魔术。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把“水火不相容”与“滴水生火”形成强烈反差,然后提问:俗语说:“水火不相容”,为什么刚才的实验中却用水点着了火呢?告诉学生那是钠的功劳,使学生迅速进入浓厚的化学氛围,激发起学习金属钠性质的欲望。
【教学过渡】本堂课我们通过探究过程来学习钠的性质,从而解开老师的小魔术:为什么能够“滴水生火”?
环节二:实验探究,总结性质
【提问】请一个同学上来写钠原子结构、钠离子的原子
结构。
【教师】由钠的微观结构,我们可以得出钠的性质是怎么样的?
【学生】钠非常活泼,因为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容易失去电子而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钠离子。
【提问】由这条结论出发,①同学们觉得钠能不能在大自然中稳定存在?②如果有钠单质,应该怎么保存才能使它不反应呢?
【学生活动】拿出一瓶钠单质,仔细观察(四个人一组
实验)。
【教师】为什么要放在煤油中?
【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钠与水与煤油密度之间的关系,并得出贮存在煤油中的原因。
【学生实验一】按老师要求,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段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
【学生】得出钠是银白色的金属的结论。
【提问】其他金属都很硬,为什么钠可以用小刀切?
(质软)
【继续实验】将其放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观察它的颜色变化。
【学生】钠变白了。
【追问】小组谈论原因。
【结论】钠被氧化了,并请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4Na+O2 = 2Na2O
【拓展】补充氧化钠的性质,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与酸反应生成钠盐与水。请学生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实验二】四人一组,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观察现象。(教师强调安全性)钠在空气中剧烈燃烧,生成淡黄色物质。
【提问】淡黄色的物质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学生猜测可能的产物并说明理由。
【总结】淡黄色的是过氧化钠,它不同于氧化钠,氧化钠是白色的,是钠自然氧化形成的。而当钠在空气中点燃时,反应非常剧烈,生成过氧化钠。虽然反应物相同,但是条件不同,产物也就不一样。
【资料卡】学生自己参看资料卡里面的内容,即一些过氧化钠的性质以及应用。
【学生实验三】向一小杯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投入一小块绿豆般大小的金属钠,观察实验现象(强调是绿豆般大小)。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实验现象,小组讨论完善答案。
【总结】用浮、熔、游、响、红这五个字概括。浮即钠浮在水面上,熔即钠溶解,钠的密度比水小,游即钠在水中不断地游跑,响即产生气体,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非常剧烈。
【教师】请学生根据现象猜测可能的产物并且上黑板书写化学方程式。2Na+2H2O = 2NaOH+H2 根据刚刚做的实验以及同学们对钠的观察,可以得到哪些物理性质?(小组发言)钠是一种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
环节三:工业制钠,应用广泛
【教师】了解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后,我们知道钠极不稳定,在实验室制取的话也是一个难题。钠到底是怎么制取的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工业上是怎么制取钠的。
【工业制钠】工业制钠也是从氯化钠中取得,以前我们学过电解饱和食盐水可以得到氯气,那如果要把里面的钠元素提取成为钠单质,又应该怎么去做呢?显然电解饱和食盐水是行不通了,在工业上,制取钠是通过电解熔融的氯化钠。它除了得到钠离子,还可以得到我们之前学过的氯气,但是操作比较复杂。所以,制取氯气一般还是电解饱和食盐水。播放工业制钠的视频。
【学生】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2NaCl ■ 2Na+Cl2
【教师】学习了钠的那么多知识后,请同学们分小组思考讨论一下钠有什么作用呢? 【作用】①可以制取各种含钠的化合物,比如碳酸钠等;②可以置换一些金属单质。例如:Ti Cl4+4Na■Ti+4NaCl ③钾和钠的合金在常温下是液体,可用于快中子反应堆做热交换剂;④充有钠蒸汽的高压钠灯,发出的黄光射程远,透雾能力强,用作道路和广场的照明。
环节四:总结新知,随堂练习
【学生回顾】让学生回答一下这节课学到哪些知识?
【老师】及时评价及补充。
【随堂练习】适当做一些练习。①钠在空气中燃烧和自然氧化产物一样吗?不一样的话现象产物各是什么?并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②说出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并说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③钠贮存在哪里?为什么?
八、板书设计――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
①钠的物理性质:银白色金属,质软,密度比水小。②钠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4Na + O2 ==2Na2O(白色),Na2O + H2O == 2NaOH,Na2O + 2HCl == 2NaCl+ H2O,2Na+O2 ■ 2Na2O2(淡黄色),Na2O2 + 2H2O == 4NaOH+ O2,2Na2O2+2CO2 == 2Na2CO3+ O2 . 与水反应。现象:浮、溶、游、嘶、红。方程式:2Na+2H2O == 2NaOH+ H2. ③工业制钠:2NaCl ■ 2Na+Cl2④钠的用途:置换金属,热交换剂,照明灯制作。
九、案例分析
在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处处看见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化学学习方式转变的现象。本节课较好地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以学生实验、讨论、发现问题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积极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有足够的时间跟空间,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相对以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明显提高。学生小组间自己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学生自主性越来越高,能够在大脑里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得出科学规律。本节课学生亲自动手做了很多实验,是之前所不能及的。比如每个学生近距离切割观察钠得出有关性质,钠的自然氧化和燃烧的比较,钠与水的反应,这些现象在学生脑中历历在目。学生由实验现象出发,发现问题,分析解决并归纳出科学规律,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课改后学生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学生已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器,而已经做到主动去探索知识,按照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习化学,认识化学的原理以及应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传统授课,教师往往收集大量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被动地听,课后印象不一定很深刻。本节课,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通过学生亲自实验,适当地给予引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并用追问等方式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现了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喜欢的内容,然后分组自主学习。以学生活动为主体,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全过程当中,所学知识印象更加深刻。
另外,本节课中合作学习也是非常突出的,学生间是四个人一组进行小组实验,最后相互探讨得出结论。可谓做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同时进行,课堂效果表现相当好。新课程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掌握合作方法,形成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小组交流,既提高了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又学会了怎样合作学习。
篇7
关键词:材料成型技术基础;空心和实心钢球案例;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简介:杨智勇(1976-),男,河北保定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讲师;韩建民(1960-),男,山东青岛人,北京交通大学机械与电子控制工程学院,教授。(北京100044)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交通大学本科生教改项目(项目编号:D09-1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C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6-0076-02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在先修的“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工程力学”等课程基础上开设的一门技术基础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厚基础、宽方向、适应性强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基础。该课程既要加强讲授材料成型基本理论,又要重视培养学生在掌握零部件毛坯成型方法和工艺、结构工艺性设计和毛坯选用方面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材料成形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特点,以往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传授,对学生的工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采用知识灌输性的教学方式为主,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足;[1]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现象较为突出,导致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强、课堂教学过程欠活跃。[2]采用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过程,发挥同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3]
本文采用空心和实心钢球作为案例教学实施对象,针对不同成型方法,开展了案例教学的设计,并在“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特点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某个工程对象或案例,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分析、开展研究和讨论,实现有关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首先,案例教学具有直观、生动等特点,是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教学方式,师生之间互动交流,课堂教学具有活力,教与学也成为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其次,案例教学的教学目标发生变化,从“授之以鱼”变为“授之以渔”。针对具体工程案例,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不仅使学生“学会”,而且使学生“会学”,传授知识与培养自学能力相结合。再次,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变化,学生成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以教定学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模式。[4]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具有学习效率高的特点。学生在完成一个和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会非常专心,乐此不疲,从而学习效率大幅提高,教学质量也相应提升。
二、“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案例教学设计
1.案例选择
“材料成形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材料成型的基础理论和工程技术,要求学生获得常用工程材料液态成型、塑性成型、焊接成型的工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中案例选取和设计对教学效果非常关键,在选择实施案例时,应该考虑如下两个方面:选择的案例应为同学所熟知的,这样可以避免他们花费太多时间去理解零部件的结构,把主要精力用在知识学习和工艺设计方面;选择的案例要求覆盖的工艺内涵丰富,有足够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选择不同的成型方法,实施创新性设计,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完善工艺方案设计。
基于以上原则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本文选取空心和实心钢球作为案例教学的工程对象,实施了金属材料的液态成型、塑性成型(锻造成形、板料冲压)和焊接成型案例设计和教学内容。
铸造空心钢球作为液态成型案例,具有结构简单、成型方法多样、涉及工艺内容广泛等特点,适于开展案例教学。该案例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了解钢的成型工艺性能,掌握分型面选择、浇注位置选择、型芯使用、浇口冒口设置、收缩率、公差和加工余量、工艺卡的制定、工装设计和铸件防护等工艺内容。
实心钢球为锻造成型案例,涵盖了自由锻和模锻两大基本锻造方法,学生对钢球也比较熟悉,适合案例教学。此案例要求学生掌握锻造毛坯结构的工艺性要求、金属材料的可锻性、常用锻造方法、坯料计算方法、加工余量、锻造比、锻造公差等工艺参数的含义及确定原则等内容,以及一般的锻造工艺流程。
焊接空心钢球作为板料冲压和焊接成型案例,涉及板料冲压中分离和变形两工序,还涉及材料的焊接性能、焊缝布局和焊接顺序、焊接变形等基本工艺内容,工艺内涵丰富。该案例能够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冲压件结构的工艺性要求、常用冲压工序,排样和板料计算方法、焊接结构的工艺性要求、金属材料的焊接性能评价方法等内容。
2.案例教学设计
案例教学的具体设计内容包括案例作业题目、任务布置、分组实施、课堂报告及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学生完善报告、教师评分及反馈等七个方面。下面以空心钢球的铸造成型为例说明案例教学的设计。
(1)案例作业题目。案例教学题目应给出完成某项工作或工程的目标,并提出一些基本背景和条件等,针对铸造空心钢球对成型质量的要求不同,所考虑的工艺细节和所采用的成型方法也会不同,教师必须提出必要的工艺约束条件,使学生聚焦思考,但同时又不能约束得太多,限制他们的想象力。教学过程中规定材料为45号钢,直径为Φ200mm,壁厚为15mm。成型后,钢球表面光滑(允许打磨,但不允许实施补焊),造型方法为砂型手工造型。
(2)任务布置。提出完成案例题目的有关要求,应包括技术要求和教学安排,如完成铸造空心钢球成型工艺设计可以采取任何工艺措施,但不能在球外表面进行补焊,可以打磨等;设计出铸造工艺方案,画出铸造工艺图,并制定工艺卡;学生自由组合成5人一组,确定组长,确定各自的任务和分工;案例教学的实施是在相应章节课堂讲授内容结束后进行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并运用所学铸造成形知识完成案例作业;时间为两周等。
(3)分组实施。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有关知识,查阅资料,充分思考和讨论,集思广益,组长把各位同学的研究成果汇总成案例报告。
(4)课堂报告及讨论。在课堂教学课时中专门安排1个学时,报告会由任课教师主持,请各小组组长采用PPT的方式报告各自完成的案例,教师对学生的报告内容及时提出质疑,要求本组或其他小组思考并回答质疑。
(5)教师点评及总结。任课老师根据各组的报告,积极肯定学生正确的报告内容,指出错误的概念、方法和工艺,从个别到一般,总结归纳出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基本原理,特别是要总结出要求同学们自学掌握的一些知识点。
(6)学生完善报告。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讨论、教师点评和总结,对本小组的案例报告进行修改和完善,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最终报告提交任课教师。
(7)教师评分及反馈。任课老师查阅学生提交的最终案例报告,给各个小组的报告评分并撰写简要评语,将评分和评语反馈给他们。
案例教学中,在说明案例题目和任务布置过程中,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方式,预先提出案例的难点和问题,激发学生对案例题目的兴趣;实施过程要强调自学和查阅资料,鼓励在科学的基础上积极创新,鼓励学生借助计算机软件表达工艺思路、方法和设计,如采用Solidworks表达工艺思路、方法,以CAD绘出工艺设计图等。案例教学也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需要教师熟知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工程能力、投入更多的时间等。
三、铸造空心钢球案例教学实践
1.案例作业题目及任务布置
以液态成型案例教学为例,总结案例教学实践内容。
案例作业题目为采用铸造成型的方法制备空心钢球,外径Φ200mm,壁厚15mm,造型方法为砂型手工造型,成型后,钢球表面光滑(允许打磨,但不允许实施补焊)。
该案例的教学目标是巩固课堂讲授的液态成型的有关理论和技术方法,学生以该案例为载体自学课堂上讲授枯燥、但又需要掌握的工艺方法、工艺参数、工艺规范和工艺卡等知识,加强对他们实践和工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完成了液态成型教授内容后,提出并布置该案例题目,强调在不采用任何焊接方法条件下,只采用液态成型方法制造出空心钢球的技术难点,以此激发同学们的思考热情和积极性,淡化材料种类、钢球尺寸大小等与案例教学目标关联不密切的内容,同时说明按照小组报告质量,同组成员获得同样成绩的集体评分方法。
2.分组实施及撰写报告
案例教学实践表明,学生针对空心钢球的技术难点,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思考,通过自学和查阅资料,分析讨论,能够准时完成教学案例报告。此外,在集体荣誉感的推动下,小组成员积极投入案例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效果,加强了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
3.课堂报告、讨论及点评
铸造空心钢球是一个开放式案例作业题目,无标准答案,由此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考和尝试。教师在评定学生课堂报告时,要注意把握工艺方法和方案的合理性及可行性,工艺设计的技术经济效果,基本理论运用,技术内容以及工艺细节的规范性。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加强课堂调控能力,及时并积极肯定学生细小的合理创新想法、方案和技术细节,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案例教学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鼓励同学们解答质疑,引导深入思考和学习,活跃课堂讨论,达到老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效果。
空心钢球铸造工艺方案之一是采用金属型芯和芯撑工艺措施,见图1。这两项工艺措施在教科书中是没有的,课堂教学也不讲授,但学生带着“如何形成空心”和“如何保证壁厚均匀”两个问题查阅资料,是可以找到类似的解决答案的。一旦有学生在报告中体现类似的方法,教师不仅要积极肯定他们的方案设计,还要充分肯定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效果。如果同学们的报告中没有金属型芯和芯撑工艺措施,教师可以结合他们的报告内容,质疑如何做出空心和保证壁厚均匀这两个问题,或引导其他同学提出有关的质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答案。教学实践表明,同学们是可以提出解决方案的,并在该过程中会出现活跃的课堂讨论。
4.评分和评语
为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报告、讨论及点评后,要求学生根据讨论和点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案例教学作业,对提交的作业评分,同时给出简要评语,学生查看评语后,会进一步提高有关知识的学习效果。
四、结论
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是研究性教学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案例教学也是一种双向的教学形式,有助于促使教师加深思考和教师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军书.浅析案例教学在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以哈佛案例教学为实证[J].经济研究导刊,2011,(6):254-255.
[2]任国强,罗啸峰.案例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1):85-86.
篇8
“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打造优质高效的地理课堂”已成为广大教师努力追寻的一个目标。“怎样才能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又成为一线教师的难题。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因素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学设计的“不到位”是影响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子。
当前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有两个不太理想的倾向需要纠偏。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上重“形”轻“质”,课时目标设置随意性倾向较严重。笔者在教学调研中发现,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传统”仍是主流,备知识、教知识仍是教师教学设计关注的“重心”所在。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按部就班的多,独特处理的少;知识落实考虑的较多,学生活动设计的较少,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设计,在教学设计中鲜有所见。同时,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够重视,有的教学设计中无目标可寻,有的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有的教学目标还出现严重的“偏离”。二是教学方式的选择上重“教”轻“学”,学生活动与作业设计针对性不强。笔者在日常的听课和查阅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发现:学生课堂活动的开展“形式化”较多,“思维型”较少,不少活动的实施存在“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学生思考时间和思考深度有所欠缺,造成学生因地理思维的缺失而不能独立地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另外,各校使用的学生作业大多以市场上的教辅用书为主,相对缺乏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改进对策:实践“三步曲”设计策略
所谓的地理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现代的教学理念和系统方法,对各种地理教学资源进行有机组织,对地理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的安排,建立一个帮助学生分析、研究、解决地理问题的学习策略,并对教学预期结果做出估计的过程。简言之,所谓地理教学设计,也就是对“教什么”和“怎样教”进行规划,对“教得怎样”进行诊断。
笔者认为,地理教学设计应力求简洁而实用,重点把握好“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样?”三个核心问题。简化教学设计环节,明晰课时教学目标,可尝试运用以下的教学设计“三步曲”。
1.践行“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教学理念,合理定位课时教学目标
“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加涅提出的一个观点。教学是人们精心创设环境,通过与外部条件的作用方式,激发、支持和推动内部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成果的达成。
课时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围绕有关教材内容,针对学生实际拟定的、在一课时内预期达到的具体学习结果,应具备可操作性、可测性的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前需要思考以下问题:想要学生从这节课中学到什么知识?教学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什么?同时,教师在设计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阶段、接受能力等问题。一旦教师明确了这些问题,就可以考虑列出课时教学目标。
虽然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达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这三个方面是课程的总目标,是一个宏观的综合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确认时,不能机械、教条地加以肢解。在具体操作上,可将教学目标分成两类:一是结果性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二是体验性目标(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其中,结果性目标应该是显性的、可测的,要充分体现对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原理等内容的掌握。而体验性目标则是隐性的,反映的是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体验,可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行为过程之中。如针对“大气运动”这一地理教学内容,笔者对其教学目标进行了以下的思考。
“大气运动”主体教学目标确认
(1)掌握哪些知识?——热力环流原理、风的形成原理、气旋与反气旋、冷锋与暖锋、大气环流(三圈环流与季风环流)。
(2)学会什么技能(方法)?——空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大气运动示意图绘制、等压线图判读方法、地理比较方法等。
(3)形成什么观念?——地理问题探究需要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大气运动”具体行为目标确认
(1)对于给出的同一水平面上气温不同的两点,能画出它们之间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并且能指图说出高低压分布状况和气流的运动方向,至少能列举1个实例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及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在理想水平等压线分布图中,能标出在三种情况下各个力的方向及风向。
(3)在水平等压线分布图上,能判定气旋、反气旋,标出任一点的风向;能列表比较两者的异同。
(4)能结合简易天气形势图,分析说明在冷、暖锋影响下的天气状况;能列表比较冷暖锋的异同。
(5)在三圈环流图上理解并识记三圈环流,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和特点;在季风形成图上,说出季风风向的变化,理解季风的成因与特点。
(6)搜集、整理有关台风、寒潮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谈一谈对台风和寒潮的认识,进一步分组讨论抗灾防灾话题。
这是一种非三维划分的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实际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对课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分解,形成了三维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的教学目标,可操作性较强,也容易进行效果的检测。这种教学目标的设计,直接使用的是内容标准,没有套用三维目标的格式。其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比较清晰、可测,“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渗透在具体的行为目标之中。
课时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还需体现出渐进性和层次性要求。课程标准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但标准是面向全国各个省、市、地区的所有学生,尺度也是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是权威的,执行起来具有强制力,不允许人为地降低要求,是基本要求和底线。但是,课程标准是终结性要求,对达成标准的过程没有规定。为此,制定课时教学目标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如在高一年级的教学中应降低起点,适当降低难度要求,使学生进入的门槛低一些。新课教学时可适当降低目标和层次要求,待复习时再进一步提升。对于显性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可考虑在深度和难度上恰当处理;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过程性和终极性目标,虽然在一节课时间内是难以实现的,但需要我们时刻记住,每节课都去践行,可以在不同的教学时段中出现“初步学会……”“尝试从学习……对策”“运用适当……成果”等层次性、渐进性的目标要求。
2.实践“为学生发展而教”的理念,增添活动的“思维含量”
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习惯,提升学生的地理能力。地理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充分反映学习者的学习特性,建立卓有成效的目标和过程模式,不仅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注重学生参与过程的质量。然而,教师在处理设计与操作课堂教学活动时,似乎与这一要求相差甚远。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设计时,往往更多的是考虑自己怎么上这堂课,而很少考虑:如果我是学生,我会遇到什么问题?同样,这些教师在上课时,也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这样的教学,也不过是用教师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
教学活动设计(一):大气水平运动
讲述: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存在差异时,必然会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1.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板图展示)
板书:2.风向: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将如何呢?
实验演示:将一小球抛向旋转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风向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第35页活动。
篇9
摘要:本文针对传统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一种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锻炼设计创新能力。实践表明,此教学方式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开阔学生的思路,提高自主完成率,达到课程设计目的。
关键词:课程设计;数据结构;案例驱动;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数据结构课程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属于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着眼于对基本数据结构进行阐述和分析、讲解基本数据结构的应用并介绍典型的基本算法等三个方面,内容比较抽象枯燥,掌握起来相对困难。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是一门独立的实验环节,是对数据结构课程教学理论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
传统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轻讲授,主要以对学生的单独辅导为主,督促学生完成课程设计。这种方式存在后文所提及的一些问题,随着互联网资源的日益丰富,部分问题更加突出了。为了能让学生通过课程设计更好的掌握数据结构的内容,我们设计了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该项教改能够填补传统教学过程的不足。
2传统教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
(1) 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本科二年级学生计算机建模能力弱,没有软件工程的思想,因而缺乏驾驭全局的能力。软件工程课程一般都开设在数据结构课程之后,在进行数据结构课程设计前,学生也基本没有分析、编写较大程序的经验,这种情况造成了学生拿到问题后不知该从何下手和如何规划好课程设计的整个过程。
(2) 生搬硬套基本数据结构。数据结构教材中都是最原始的数据结构,不进行扩展和修改基本上是不能直接用到课程设计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而采用多种数据结构解决问题并加以比较找寻最优方案对于学生来说就更为困难。
(3) 对高级程序语言掌握不到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是需要用高级程序语言来编写的,学生对该程序语言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的质量,常见的问题包括:变量定义不规范、函数功能划分不合理、代码可读性较差、文件读写掌握不好、调试程序能力较弱等。
(4) 照搬、照抄他人课程设计的现象存在。由于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间有限,有的学生在无法自主完成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书籍等方式来查找解题方法。本来通过查阅资料消化吸收他人的解题思路来求解自己的课程设计问题是毋庸置疑的正规途径,然而一方面课程设计的题目每个学校每届学生都相对比较固定,致使存在抄袭往届学生程序的现象,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查找相似题目的课程设计源代码并非难事。此外,市面上还存在着大量快餐式的课程设计书籍在售,这类书籍良莠不齐,多是搜集、罗列了若干课程设计题目,源码、光盘附上,草草分析讲解了事。许多学生也习惯了这种快餐式的学习,能做到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的越来越少。
3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特点
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是将案例教学法引入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解决过程,辅以多媒体的手段与学生交流、互动,达到培养学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的目的,同时也弥补了目前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重实践、轻讲授的不足,丰富该项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该方法有以下特点:
(1) 提前熟悉软件工程思想。案例的分析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实践软件工程思想的过程,学生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体会软件开发的完整流程,进而对自己的课程设计有全局性的考虑。
(2) 举一反三,定制合适的数据结构。对于案例讲解中所涉及到的数据结构,教师将进行细致的分析。采用不同数据结构解决同一问题,在性能和功能上会有所区别,学生可以在与教师的互动讨论中提高对各种数据结构的认识,从而设计适合解决自己课程设计的数据结构,甚至能够采取多种解法。
(3) 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优秀的代码就像优美的文章一样能使阅读者心情舒畅,教师讲解的案例都是代码级别的,定义规范、流程清楚、可读性强、具备参考价值,这样就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编程习惯。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演示代码的编制调试过程,使学生对编程环境更加熟悉,能够灵活运用跟踪、断点等调试手段,开发过程事半功倍。
(4) 最大限度避免抄袭课程设计的现象。大多数学生事实上都希望能够自主完成课程设计,只是因为不会做才导致抄袭往届学生或是市售相关书籍源码的现象存在。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典型案例的讲授,教师教给了学生解决课程设计的方法,学生找到了突破口,便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任务,自己能制作“大餐”,也就不再求助于“快餐”了。
4典型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案例分析
“活期储蓄帐目管理”是常见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题目,下面以其讲解过程为例简单描述一下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的过程。
此课程设计需要实现的功能一般是:(1)采用交互工作方式;(2)实现储户开户;(3)实现储户销户;(4)向某账户存款;(5)从某账户取款;(6)排序显示所有账户信息;(7)查询某账户余额;(8)查询某账户交易记录;(9)所有账户及其交易信息存储至文件,程序运行时从文件中读入。该课程设计考察的知识点包括:选择并构造数据结构;使用与特定数据结构相应的算法来实现具体功能;对文件读写结构化数据;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灵活运用等。
首先应对题目进行大致的分析,该题目包括两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储户的信息,可设计为包含账号、姓名和余额等字段;另一方面是交易记录信息,可设计为包括账号、存取时间、存取标志、金额等字段,两方面信息通过账号字段关联起来。使用顺序存储结构、链式存储结构或树形结构都可以存储这些信息,但其中各有利弊。顺序存储结构设计简单,但容量固定,账户插入删除需要进行记录的移动,单个账户的交易记录信息存储不易连续导致列举时需要对全部交易记录进行完整遍历,对已排序顺序表查找某一记录时可以采用特定算法(如二分法)提高效率,总体上来说实用性和整体效率相对较差。链式存储结构设计略复杂,容量不设上限,账户插入删除较方便,采用链式结构存储的交易记录形式上连续,列举时很方便,但在查找某一记录时需要遍历整个链表效率较低,总体上来说实用性和整体效率中上。树形存储结构相对最复杂,容量也不设上限,插入、删除算法也相对复杂,采用特殊树形结构(如二叉排序树)能够提高查找记录时的效率,交易记录仍可采用链式结构存储,总体上来说实用性和整体效率较好,现实中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多是用树形结构来实现的。从实现难度上来说,顺序存储最简单,链式存储次之,树形存储最难。因此,对学生一般要求其用链式存储来实现,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鼓励其用树形存储来实现,以链式存储为例继续讨论。
账户信息和存取记录之间是通过账号来关联的,在链式存储结构中可以用指针来表示两者的联系,即每个账户节点(数据域可包含账号、姓名和余额等字段)具有两个指针域,一个指针指向下一个账户节点,另一个指针域指向该账户的存取记录链表(存取记录节点的数据域可包含存取时间、存取标志、金额等字段),如下图所示。
从功能上分析,储户开户、储户销户就是在账户链表中进行插入和删除操作;对账户存、取款时,首先找到相应账户,然后添加一条存取记录,同时修正该账户的余额;排序显示所有账户信息,就是对账户记录依据某一关键字进行排序并显示排序结果;查询某账户余额,就是遍历账户链表,找到对应记录并显示出来;查询某账户交易记录,就是先找到该账户,然后遍历显示该账户对应的存取记录链表。可以看出,对账户链表进行遍历查询在账户存取款、查询余额和查询存取记录是都有用到,因此在设计时,可以考虑编写查询账户函数,以供其他功能模块调用。
在文件存取方面,存取时都是以存储节点为单位进行的,即一次性存取一个结构体。该课程设计有其特殊之处,有两种类型的结构体需要存取,即账户信息和存取款记录,这两种结构体所占用的空间不尽相同,若是都保存在一个数据文件中则需要一定的技巧。以保存记录到文件为例,可以采用存一个账户信息,再存一个整形数,该整形数的数值为此账户对应存取记录节点的数量,然后再逐一保存每条存取记录,存储完毕后再用相同方法保存下一个账户的记录。读取文件过程则是存储过程的逆过程,这样可以保证存取时,账户信息和存取记录一一对应,不至于混淆。
在确定了上述思路后,便可以着手编码,值得注意的是数据结构的定义。由于采用了链式结构,许多同学便直接将链式结构的节点(包括指针域)直接存储到文件中。事实上,这个指针域是没有保存价值的,尤其在读取时如果也将指针域读出并赋值,将很有可能导致不可预知的错误。可以采取的方法是,先定义只包含数据域的数据结构体,再定义链表节点结构体将数据结构体封装起来并加上指针域,在文件读写时只对数据结构体进行操作。给出该课程设计数据结构参考定义如下:
typedef struct log //存取记录
{
char DateTime[25]; //存取时间
char W_D; //存取标志
float Amount; //存取金额
} log;
typedef struct node_log //存取记录节点
{
log data; //存取记录
struct node_log *next; //下一存取记录节点指针
} node_log, *p_node_log;
typedef struct account //账户记录
{
char ID[10]; //账号
char Name[10]; //姓名
float Balance; //余额
} account;
typedef struct node_account //账户记录节点
{
account data; //账户记录
struct node_log *nlog; //存取记录节点指针
struct node_account *next; //下一账户记录节点指针
} node_account, *p_node_account;
其他功能模块便可以参照数据结构教材上的相关算法设计实现。
5结果与结论
我们将来自3个不同专业(计算机、网络工程、软件工程)10个班级的57名同学分成了两组,一组(试验组)通过上述方法进行了课程设计教学,一组(对照组)仍采用传统方法教学,课程设计题目相同。课程设计对比统计情况如下表,其中试验组优良率达到44%,不合格率13%,对照组优良率21%,不合格率26%。同时,试验组采用了多种方式来实现了课程设计,且雷同情况较少,对照组多数采用顺序存储方式实现,程序雷同情况较多。很明显,试验组的学生思路更加开阔,自主完成率更高。
时代在变迁,信息获取更加便捷,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发生了蜕变,随之的教学方式也应有所改变,教师应从正面加以引导。在以案例驱动的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通过对典型案例的细致分析,比较不同数据结构的优缺点,一方面使学生更加牢固的掌握了数据结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找到入手之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完成课程设计,这对今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是有所裨益的。
参考文献:
[1] 张培,肖天庆. 基于网络环境下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的合作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2007,(9):60-63.
[2] 吴宏伟,张殿龙,梅险. 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7,(7):18-21.
[3] 张敏霞. 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高教研究,2004,(2):90.
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 上一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 下一篇:高校校园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