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篇1

1 引言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表明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行动研究,探索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行动计划,以解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优化大学英语课堂中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

2 翻转课堂及行动研究理论

2.1 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Flipping Classroom)是21世纪的最新教学理念。2007年,美国两位高中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和亚伦?萨姆斯最先使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和讲解的声音,并将录制完成的视频在网上,以此来帮助缺课的学生。2012年,萨尔曼?罕想在TED发表“用视频变革教育”的演讲,提出可罕学院将参与K11翻转课堂的实践,推动了翻转课堂在全球的流行。

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罗伯特?陶伯特教授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总结。他认为,翻转课堂教学有课前和课中两个环节。课前,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观看教学视频并完成相应的课前练习;课中,教师检查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并进行探讨,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在罗伯特?陶伯特教授提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我国教授张金磊和王颖在他们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一书中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他们在课前阶段的学习中加入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在交流平台上讨论完成知识的学习。课中,教师指出问题并创造学习环境,学生进行探索、协作学习、交流成果、并进行反馈评价。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可行性条件。

翻转课堂并不是对课内课外的学习顺序进行简单的颠倒,而是强调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进行自主学习,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

2.2 行动研究理论

1. 行动研究的起源

1933-1945年间,美国印第安人事务局局长柯立尔在研究印第安人与非印第安人的关系时首次将“行动” 和“研究” 这两个概念放在一起,形成术语“行动研究”。1946年,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在他的《行动研究与少数民族问题》一文中首次对行动研究的基本理念进行具体阐述。20世纪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院长科利(Corey)倡导将行动研究引入教育领域,并于1953年出版《以行动研究改进学校实践》,鼓励教师和学校行政人员进行“教育行动研究”,以改进整个学校的课堂教学形式和学校管理形式。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行动研究发展缓慢,英国教育行动研究兴起。在斯登豪斯等人的带领下,“行动研究运动”逐渐形成。随着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逐步发展,行动研究的思想对教育的发展影响深远。1993年,国际刊物《教育行动研究》的出版标志着教育行动研究在教育领域的地位得以正式确立。

2.行动研究的定义及主要特点

关于行动研究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影响较为深远的是澳大利亚学者凯米斯(Kemmis)和麦克唐哥(Mctaggart)(1982)提出的定义。他们认为:“行动研究是一种自我反思的方式,社会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他们对自身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事业、自己的工作过程及工作环境的理性认识和正确评价。”

英国学者Mcniff提出行动研究具有参与性、合作性、系统性和实验性这四个基本特征。参与性是指教师参与整个研究过程,提出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分析与研究。合作性是指教师之间或教师与其他相关人员的合作关系。系统性是指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实验性是指教师教师通过观察和数据调查等方式进行实验研究,获取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与研究,形成实验报告。

我国学者张正东在他的《外语教育的研究方法》一文中提出行动研究的四个特点:研究的对象一般是研究者自身和研究者自己的学生;研究内容一般是研究者自身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研究者本身也是设计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研究方法主要是反思。

3.行动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凯米斯与麦克唐哥认为行动研究由计划、实施、观察和反思四个环节构成,这四个环节是一个螺旋式盘旋上升的过程,每一环节都相互联系。

计划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一个环节。研究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设计具体行动的方案。

行动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二个环节。研究者按照计划行动,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行动进行调整。再整个行动过程中,完整记录行动的整个过程,并将数据进行整合。

考察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三个环节。研究者对行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考察。

反思是整个研究过程的第四个环节。对整个行动的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方案,计划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这是一个螺旋圈的结束,又是另一个螺旋圈的开始。

3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3.1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念

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W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包括一节课进行过程中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知识来源、板书设计等”。

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的大学英语教学设计,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以翻转课堂的教学理念为核心,“先学后教,演练展示”,“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体”,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从网络自学、互动学习、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形成自主、开放的大学英语课堂。

3.2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根据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理念,设计方案如下:

1.教师课前准备阶段

为了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教师根据大学英语学科特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学情,为学生准备形式新颖的自主学习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准备的学习材料包括听力材料、教学视频、教学PPT。

教学PPT: 教师制作的PPT包含学生需要学习的语法与词汇,将知识点以简单、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并根据知识点设计探索性的检测习题,让学生对自己的自学效果进行自我检验。

教学视频和音频: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录制微视频,也可以到国家精品课程网、每日英语听力、爱课程网站、空中英语教室等英语学习网站和学习软件上去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视频,如:TED演讲、特朗普每周电视讲话、VOA、BBC、CNN、名人演讲等。选择的视频应主题突出、情感丰富,避免单调、枯燥与冗长,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引入主题。

2.学生课前学习阶段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通过完成老师布置的相关自测练习,巩固学习成果。将材料中不明白的知识点和遇到的问题做好详实的记录,从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将自己在材料中学到的知识记录下来,为之后课前和课上的学习互动积累知识。

3.课前互动阶段

学生通过QQ群或微信群将自己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老师和同学探讨,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学生在完成了课前的自主学习材料之后,可以在QQ群里或微信群里给老师反馈。通过课前在网络平台的互动,学生可以顺利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老师可以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4.课堂学习和巩固阶段

通过课前学习老师布置的自主学习材料和在QQ群和微信群上的互动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将要学习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课前互动掌握的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吸收内化,使课堂成为学生探求真理、学习互动的地方。

①小组活动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布置课堂活动安排,让学生交流讨论,练习和应用课前自主学习的知识,用所学语言知识编对话、写读书报告、开展辩论会等。小组成员积极参与,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堂活动。老师积极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了解他们的活动进展,并进行指导与点评。

②小组汇报

小组汇报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经过课前自主学习、课前互动和课堂小组讨论,小组成员自由发言,对小组活动的成果及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逻辑思维。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总结和点评,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③练习巩固

通过小组活动和小组汇报,师生互动,共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之后,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布置一些问题进行练习,以小组检查或老师检查的方式对学生完成情况进行了解,巩固学习成果。

④反思总结

翻转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在反思与总结中不断提高,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将知识要点吸收内化。

4 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行动

4.1 第一轮行动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制定为期16周的第一轮行动计划。第一轮行动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尝试在大学英语的教学中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观察并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计划

教师撰写第一轮行动计划方案,准备课前学习包括听力材料、教学视频、教学PPT等,制定第一轮行动观察内容。

2.行动

教师根据本轮行动研究目的和行动计划方案,开展第一轮行动研究。在整个行动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布置课前学习材料,在网络平台上与学生互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小组汇报和完成巩固练习,详细记录出现的问题,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

3.观察

经过第一轮行动方案的实施,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和学习态度都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学生在课前学习阶段,不能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在课堂巩固和学习阶段,有部分学生不积极参与展示,或在展示者展示的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而且这种现象随着行动研究的深入愈发明显。

4.反思

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反思:在课前学习阶段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材料的主要原因是材料难度较大,学生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他们在听展示者展示的过程中,没有意识到课堂展示既可以锻炼口语也可以锻炼听力,并不是浪费时间;小组汇报不积极的主要原因是计划不够完善,没有明确个人汇报的重要性。

4.2 第二轮行动

在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第二轮行动研究为期八周,以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为研究目的,提高学生课前学习阶段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1.计划

根据第一轮的观察和反思,对第一轮行动计划进行修改,加入访谈活动,制定访谈表,对学生的课前学习互动情况和课堂学习巩固情况进行访谈;制定观察任务,重点观察在行动计划改进之后,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是否在第二轮行动中有所改善,是否有新的问题出现。

2.行动

针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这一轮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按照行动计划方案,开展学生访谈活?樱?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习惯和对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课堂学习巩固阶段,灵活组织课堂活动,并进行及时的调整与改进;重点关注后进生在整轮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3.观察

经过第一轮的反思,第一轮行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在第二轮行动中已得到改进,但在深入观察之后,发现还有以下问题有待解决:有些同学仍然无法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在课前交流过程中,很多学生没有对不明白的知识点做好记录,并解决问题;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主题不够明确;在小组汇报过程中,部分学生不能完整流畅地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

4.反思

对第一轮行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如下反思: 课前学习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可以和学生定好一个固定的时间在网络平台上交流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课堂学习和巩固阶段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有待提高,教师应该细化小组分工,加强教学评价机制。

4.3 第三轮行动

在第一轮和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基础上,第三轮行动研究为期八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效果。

1.计划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前两轮行动研究的观察和反思,制定本轮行动计划方案。在之前行动计划方案的基础上,加入小组自评表和学生互评表;设计观察内容,重点观察学生在本轮行动中学习行为的变化。

2.行动

按照本轮行动设计方案开展本次行动,仔细观察,并组织学生填写学生自评表和小组互评表。

3.观察

经过前两轮行动研究,本轮行动中学生的表现进步明显。大部分学生能够独立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前学习材料,认真做笔记,并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参与互动。课堂学习与巩固阶段,学生能自觉参加讨论并发言,不需要老师和组长的监督。学生的整体表现和水平变化很大,但仍有部分学生表现欠佳。

4.反思

通过学生自评表和小组互评表的督促作用,学生思考并完善自己的学习行为,同时也在互评的过程中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完善自我。由于学生个体差异,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融入新模式的教学中,但随着行动计划的继续开展,学生还是有提升的空间。

篇2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模具CAD/CAM

一、翻转课堂简述

“翻转课堂”是指课前让学生在家观看教师创建的教学视频和资料,然后再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教师则在旁提供协助的做法。课堂变成一个解决问题、加深概念、合作学习的地方。它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突破传统课堂局限,重构教学结构,体现教学新理念的优势[1]。“翻转课堂”的核心是主动学习、学生参与和进行混合式课程设计等。富有成效的面对面互动讨论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尽管我国关于翻转课堂的理论研究还较少,但是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研究风格,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呈现出学科针对性强、侧重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特点。当然,我国对翻转课堂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集中于普通教育,对职业教育很少涉及,研究的课程主要为《英语》、《flash软件动画制作》、《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等基础学科,对专业课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很多重要学科还没有明确的实践结果。可见,要让翻转课堂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新出路,教师和学者还需不断探索。

二、《模具CAD/CA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模具CAD/CAM》课程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计算机技术与模具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必需的模具CAD/CAM基础知识及软件应用基本技能,具备应用模具CAD/CAM技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适合于实践性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任务驱动和项目教学作为教学方法,为《模具CAD/CAM》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条件[2]。基于以上情况,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并进行有效实践,就显得很有必要。

在《模具CAD/CAM》课程中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和提高其主动学习的能力,进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本项目的开展具有以下意义:(1)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学习主动性。(2)提高《模具CAD/CAM》课程课堂教学效果。(3)探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学中的有效实施路径,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提供参考案例。

三、《模具CAD/CAM》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本课程一般安排在二年级下学期(第四个学期)开设,此时学生已进校一年多,学习了许多专业理论课程并参加了多次专业实践训练,已具有了较稳定的专业思想。但是高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存在着诸如学习兴趣缺乏、学习自觉性不够、学习方法欠缺等不足之处。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教师应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并要适当地进行学法指导。

2.教学模式

在梳理、比较几种典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模具CAD/CAM》课程的教学特点,决定采用课前、课中和课后三段式教学模式。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中进行知识内化,课后督促学生巩固提高。

课前的知识传授是由学生通过QQ群的在线交流来自主完成的。首先,教师上传预先制作的微视频、课件、学习任务单等资料。然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下载观看、完成有关练习并反馈问题。教师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记录与整合,以便课堂上研讨解决。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主要有四个:提供探讨问题,个别辅导,解决共性问题,总结提高[3]。学生的主要活动也有四个:分组讨论,个别练习,巩固拓展,经验交流。

首先,教师根据学生课前观看教学视频和做练习提出的疑问,总结出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进行适当的分析。随后,学生根据兴趣选择相应的探究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所选题目进行合理分组,同时根据课前学习情况适时提供个别指导。学生则分组讨论,协作学习。对于学生探讨中的共性问题,教师集中进行讲解。然后,学生小组内针对具体任务完成巩固练习。最后,师生共同交流,总结提高。

课堂活动中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师生互动。同时,教师在提供适当的问题、练习题及参考案例的同时,也会注意适时的引导,注意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灵活安排教学环节。

课后督促与交流主要通过QQ群来完成。学生将完成的作业和学习感受通过QQ群提交,教师则及时解答问题并整理相关资料。

3.教学设计

《模具CAD/CAM》课程为理实一体化课程,由4个大项目16个工作任务组成。四个大项目分别是UG Mold Wizard设计准备、典型零件的分模设计、模具标准零件的添加和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每个工作任务开发4个15分钟左右的教学微视频和1个多媒体课件。共需制作16个多媒体课件和62个教学微视频(每个课时1个微视频)。学生可根据多媒体课件了解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以及具体学习要求(学习任务单)等。微视频则帮助学生学习重要的知识点。

表1为《模具CAD/CAM》课程项目设计方案。总课时为68学时。其中,讲授64学时,另4学时为课程考核。

4.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

按照分析、设计、制作和的四步工作流程来开发课程学习资源,并不断修正和改进,以逐步提高资源质量。

首先是学习需求分析。主要是针对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状况、学习条件(如设备、网络使用情况)等进行分析,以确定资源开发的最终目标。其次是资源设计。主要包括总体设计、详细设计和脚本撰写等三个方面。总体设计确定课程学习资源的框架结构,具体包括教学方案设计、技术方案设计和素材准备等。详细设计决定了每一个具体教学知识点的实现方式。脚本设计则是把详细设计的成果以脚本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后续开发工作提供依据。第三步是资源制作,把前期规划的方案付诸实施。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整合素材并进行解说配音。采用微视频和多媒体课件两种资源形式。微视频采用录屏软件(如屏幕录像专家或Camtasia Studio)制作。多媒体课件则主要采用Powerpoint制作,其中适当插入图片、动画、视频等素材。第四步是。把完成的课程学习资源通过QQ、局域网等渠道传递给学生。

四、翻转课堂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4年9月起,结合校级重点课题“《模具CAD/CAM》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课题组分别在模具1311班和模具1423班对本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改革试点,引进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试点成效来看,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到本课程的教学中并进行有效实践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在实际改革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课前预习的质量难以保证;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强,水平参差不齐;课堂交流时难以切实提高教学效果;等等。这些问题均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分析与解决。

1.学生的学习态度问题

“翻转课堂”的核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提供丰富优质的课程学习资源、设计和布置合理的学习任务以及提供良好的网络学习支持服务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是开展学法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适当的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注意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尽快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三是采取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对于好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及时表扬,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矫正和克服。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从点滴抓起,日积月累,坚持不懈,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形式,通过对教学结构的颠倒安排,真正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大部分学习者的需要。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优势,将录制好的教学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从而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但是,学习资源的丰富化、便利化在给广大学习者带来灵活高效学习方式的同时,也给为数不少的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能力较弱的高职院校学生带来了挑战。为此,可以通过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在线学习环境,提供必要的在线学习辅导,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

3.翻转课堂的实施效率问题

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但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基本素质的欠缺导致了课程实施效率的低下。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监督,以及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及学习习惯不好影响了课前预习的效果。另一方面,课间交流时,不同层次学生差距较大,教师也无法保证课堂教学效果。为此,有必要从理论层面探讨翻转课堂模式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构建合理的评价方案。可以将项目课程的评价方式以及网络平台考核方式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机整合,探讨任务驱动下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通过合理的考核评价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 朱宏洁,朱S.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

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2] 李志河,.高职院校3DMax课程中的翻转课堂教学

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4,(4):33-39.

篇3

关键词:园林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14-02

前言:21世纪是一个个性化的时代,国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愈加呈现个性化趋势。教育行业作为承载国家人才培养的主导行业,针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当跟紧时代步伐,将课程教学改革创新,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基于当前社会城市化发展的大背景,国家对于城市园林设计愈加重视,社会对于园林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强烈,因此如何培养出高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园林设计人才是当前高校园林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概述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单来讲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为学生提供系统的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在家中或者课外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分析教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教师在课堂进行中做到与学生亲切交流、辅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一种教学模式。由此教师需要将课程的讲解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学生提供7到12分钟的在线学习讲解视频,学生需要在家里面对老师提供的教学视频进行学习和观看,学生上课过程中由接受教育转变为完成作业,教师需要帮助和正确引导学生完成作业,针对疑难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1]

二、园林设计课程采取翻转课堂教学优势

(一)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利用短小精悍的园林设计视频将课程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和设计实训进行结合,能够短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加强,由此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园林设计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学习和设计内容,学生在家里观看课程教学视频能够充分放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避免出现课堂学习的精神紧张状态,适当调节自身知识接受能力,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接受知识的灌输,更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学生能够随时控制学习进度,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借助通讯软件向同学和老师求教,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园林设计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增强学生学习互动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导下,园林设计教师俨然从一名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指导者和学生的学习教练,因此教师拥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刻的交流和互动,教师在课堂上需要耐心回答各个学生提出的园林设计问题,加入学生讨论组和学习小组,对班级学生进行系统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思路。[2]针对学生完成作业后遇到的诸多学科问题,教师应当适时组织设计小组进行讨论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园林教学教师成功地由一名知识传递者角色转变成指导者的时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也随之增强,学生们能够根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讨论,互相帮助和学习,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学习氛围。

(三)综合评定学生能力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设计理念的培养,着重加强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创意设计的思想。通常教师在布置作业后,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提供的草图进行设计构思,当翻转教学模式引用之后,学生在家庭的轻松氛围中进行方案设计,回到课堂上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专业内容的讨论和互动,增强了师生交流。[3]考核制度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设计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园林设计的课程考核不仅要注重学生在最终设计图上的方案设计,同时需要将学生的日常学习能力和学习交流的学习主动性纳入考核内容,以此来评定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设计和学习

基于每一名园林设计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差异,翻转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较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更具优越性。翻转课堂教学能够认识到各个学生间的能力差异及思维差异,能够真正实现学生按照自我接受程度进行高效率学习。园林设计专业作为多种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综合型学科,需要学生进行反复的设计实践和学习,同时需要教师的协助来解决诸多专业性问题。初期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每天必须完成当天教学视频的观看,由此来完成当天课程要求的设计和作业。[4]但随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进化和调整,已经将学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按照自身学习能力和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安排作业及完成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五)翻转教学改变了课堂管理

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和设计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密切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避免学生出现分神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甚至影响到他人学习的状况,学生与教师的压力随之而来。但是实行翻转课程教学模式之后,诸多课堂管理的问题随之消失,在课堂中调皮捣乱的学生失去了表演的热情,感受到学习小组的学习积极性和小组合作设计的乐趣,由此课堂管理的诸多问题得到良好解决。

三、翻转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一)学校作息时间安排

当前我国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较为重视,注重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但诸多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仍然在不断施加无形压力来督促学生的学习,通过诸多考核来评判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此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课程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花费较多课外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和学习,因此需要学校安排合理的作息时间来配合学生的翻转课程学习。[5]由此需要学校取消园林设计专业晚自习时间的占用,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课程视频的观看,同时需合理布置学生课程设计的作业量,以此来满足学生进行针对性课程设计的训练。

(二)信息技术的支持

园林设计类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先进信息技术的支持。无论是园林授课教师制作专业设计教学视频,还是学生在家中观看课程教学视频都不可缺少专业信息技术的支撑。因此园林设计类课程教学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时,学校应当着重对此问题进行改善,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配备高性能网络服务器,针对于家庭内部缺乏电脑和网络学习环境的学生,学校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有关设备支持,可以通过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校内机房的形式进行改善。[6]同时园林设计教师的专业课程教学视频制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效果和学习进度,课程教学视频的拍摄和剪辑需要专业人士给予帮助。

(三)教师专业能力的挑战

新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专业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将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专业课程完美结合,发挥教师的课程设计主动性。由于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视频的质量和知识含量、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学生对于学习时间的安排及课程设计环节的组织均能够影响到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在强化自身专业园林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训练,基于摄制人员和录制人员的帮助,为学生录制生动、内容丰富积极的学科视频。

(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

园林设计类课程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自我控制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要求学生具备合理分配时间和控制学习进度的能力。学生在对设计课程进行学习和吸收知识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会遇到诸多专业性问题,由此学生应当基于教学视频的指引,主动翻阅和查找与之相关的资料和设计案例,对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善于总结和归纳,以便在课堂上与学习小组或者教师进行讨论。[7]因此要求园林设计专业学生具备自主学习及合理安排学习进度的能力,同时具备网络资源正确检索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

传统的园林设计课程测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翻转课程教学模式的要求,同时也无法准确体现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主要原因在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涉及到学生间相互合作、集体组织、个人控制力和自主时间安排的能力等方面,同时需要注重学生此种学习方式体现出来的情感交流、学习态度及学生价值观的整体评价,综合评价方式的改变需要学校在教学体制上进行完善和改革。

四、结论

当前我国风景园林学科仍然处在发展初期,为社会和国家培养风景园林专业人才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园林设计课程教学需要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改革高职院校的园林设计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应当深入研究该种教学模式的精髓,学校应尽力辅助该种教学模式应用于各个学科,培养出社会需要的精英人才。

参考文献:

[1]赵磊磊,赵可云,徐进,等.基于共词分析法的我国翻转课堂研究现状分析[J].重庆高教研究,2015,02(11):86-93.

[2]刘锋.基于项目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4,06(13):61-64.

[3]周蕾.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经济管理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设计[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3(09):120-121.

[4]李金城,曾丝宜,张瑞静.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图文组版技术”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4,04(06):33-37.

[5]张玲.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教学设计[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3(11):113-115.

篇4

我校自2013年2月开始吸收课堂教学改革的已有成果,充分整合软硬件资源,与山东省出版集团合作开发阳光微课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发、使用微课等教学资源,将数字化、信息化运用于常态教学,积极探索了适用于全部学科的“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截至目前,我校已在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共68个班级、所有学科中实施翻转课堂,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实施科目最全的翻转课堂实验学校。

分步实施,在研究中破冰前行

我校从2013年9月开始,分以下五个阶段整体推进翻转课堂。

第一阶段:点上突破,初步建立模式(2013.9.1—11.17)。初一、高一各随机选取2个班级,在所有学科中实施翻转课堂。主要任务是初步研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第二阶段:面上实验,改进教研体系(2013.11.18—2014.1.15)。实验班级初一增加10个,高一增加14个,全校由4个增加到28个。主要任务是初步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体系(如课程表设置方案、集体备课流程、学案编写制度、教学设计方案、课堂研究制度等)。

第三阶段:规模推进,开展学生学习过程研究(2014.1.17—4.20)。高一增加24个实验班,全校由28个增加到52个。主要任务是研究学生学习过程,加强学生学法指导,初步形成“三三三”翻转课堂培训方案。

第四阶段: 整体推广, 深化各种课型研究(2014.4.20—7.5)。初二、初三16个班全部实施翻转课堂,全校由52个实验班增加到68个。主要任务是完善各学科各种课型研究。

第五阶段:全面实施,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2014.9—2015.7 )。全校所有年级全部实施翻转课堂,全校实验班增加到146个。主要任务是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各学科国家课程校本化研究。

整体改革,在翻转中全面提升

学校借助翻转课堂,在学生成长、教师发展、教学管理等方面全面改革,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

1.改变学生学习态度

在传统课堂中,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接受程度不同等诸多个性化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听讲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但由于课堂节奏由教师一人控制,学生无法停下来认真研究直至完全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在某些学科的学习障碍“雪球”会越来越大,逐渐形成弱科并失去学习的兴趣。实施翻转课堂后,学生借助教师提前录制的微课,按照适合自己的节奏学习,甚至可以在任何时间,自主选择任何一位教师的微课学习。微课具有可快进、暂停、倒退、重复等特点,可以帮助学生摆脱仅靠课堂传递教学信息的局限,逐步体会学习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问卷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75.7%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能够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自己能够轻松自主学习。在学习态度方面,22.8%的学生极大改变了学习态度,55.9%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习态度,只有6.8%的学生没有影响。

2.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首先,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传统课堂中,经常听到教师批评学生不读教材,而学生埋怨教师布置大量作业,不给时间阅读教材。翻转课堂实验初期,学生既没有阅读教材的习惯,也不会阅读教材。例如,阅读时不会标注

关键词 ,读完一段内容后,不能归纳出核心思想。实施翻转课堂,在教材自学环节,教师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录制了针对不同教材的阅读指导微课,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目前,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教师们反思说:“过去不是学生不愿读教材、不会读教材,是我们的教学方式没有给学生读教材的时间,没有培养学生读教材的习惯!”

其次,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实施翻转课堂,在自学质疑阶段,学生要根据学习情况提出本人或小组中的疑难问题;在训练展示阶段,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并且在解决旧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再产生新的问题。每一节课上,学生始终处在思考、分析、探索、提高的状态中,思维活跃,认识深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老师们说:“任教十几年了,学生提出的很多问题从来没想过!”有的同学说:“原来听老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是什么,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么多的问题!”问卷显示,在问题意识方面,72.2%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很好地促进问题意识的形成,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学习;还有14.2%的学生虽然有问题意识,但是不知道怎样参与课堂讨论,需要教师的指导。

3.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

首先,教师真正关注学生学习。在传统课堂模式下,教师课前备课时,尽管一再提倡关注课标、关注教材、关注学生,但根据调查得知,教师的关注点主要在课标、教材,对学生的关注只是凭过去的经验。实施翻转课堂后,教师的备课基于学生自学后的疑难问题提交、学案及教材批阅、数字化平台的数据,使关注学生成为现实。课堂上,学生问什么,教师讲什么,教师不再以是否讲完备课内容为完成任务的标准,而是以学生是否真正学会为标准;课下,教师借助数字化平台的数据处理分析功能,从批阅作业等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并掌握了更多精确的反馈信息,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更精准的一对一辅导。

其次,教师的研究能力逐步提升。一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翻转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技术的应用,无论是微课设计与制作,还是数字化平台的各种功能使用,都需要对技术的不断学习;二是写作能力的不断提升。实施翻转课堂,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实验班教师“摸着石头过河”的同时,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并形成论文,写作水平不断提高。问卷显示, 90.3%的教师认为翻转课堂提高了他们对工作的满意度,克服了职业倦怠,每一节课都盼望着早进入课堂进行“创造”。

4.促进学校全面发展

首先,学校整体教研水平得到提高。实施翻转课堂以来,学校探索并形成基于学校特色的“二段四步十环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学案编写模式,研究了多种微课录制方法。同时,学校不断改进教研方式,研究编制了基于翻转课堂的AB型课程表,初步形成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体系(如集体备课流程、学案编写制度、课堂研究制度等)和“三三三”翻转课堂培训方案,改进完善了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板,并逐步开展基于翻转课堂的课堂观察。

其次,学校办学水平全面提升。实施翻转课堂近一年来,省内外近1000所学校来校交流,我校教师也应邀外出讲课近200人次,同行们不但为我们的翻转课堂提出了很多建议,而且在交流中我们也学到了各个学校的优点,促使学校在加快推进翻转课堂的同时,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学校在教育教学各个方面快速发展。

科学规划,在反思中加快发展

回顾学校近一年的翻转课堂快速推进过程,得益于学校实验班级教师的努力和付出,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特别是专家的引领与指导。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教学来说,理念上是一种超越,模式上是一种创新。我们期望通过翻转课堂,进一步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减轻教师负担,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在翻转课堂的基础上,逐步实施智慧教育,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学校、智慧学生、智慧教师。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大基于学科特点的各种课型研究,创新翻转流程,规范翻转环节;进一步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学生学习兴趣与游戏化学习等方面开展研究,拓展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继续在基于课程标准的学案设计、微课设计、微课呈现与评价方面深化研究,初步开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科发展研究,逐步落实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加强数字化平台资源库建设与信息反馈多样化研究,逐步落实平板电脑使用功能多样化;加大基于翻转课堂的学科教室建设与选课走班研究,基于翻转课堂的学校教学管理研究,借助翻转课堂,促进学校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的全面改进。

篇5

关键词:翻转课堂;项目教学;微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01-0154-02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了互联网与各传统产业的跨界深度融合,而国家发改委“互联网+”行动计划下达后,“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提升更是成为了重中之重。

一直以来,“知识传授为本”主宰着我国的教育方式,授课老师都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模式,通常的课程安排也都采用理论学时前置的原则安排,待课程完成部分内容后,再进行实验学时的实践导入。而这样的方式,通常导致的后果就是学生遗忘知识点较多,实践动手能力薄弱,兴趣丧失,主动性和积极探索知识的欲望一步步被磨灭。最终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导致实践动手能力欠缺。

基于FCM的程序类课程教学项目式微课就是以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教学为例,在FCM模式下结合项目式微课案例探索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FCM的定义

“翻转课式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反转课堂”或“颠倒课堂”,简称“FCM”,英语全称就是“Flipped Class Model”。它倡导的教学方式是:[1-4] 翻转传统的学习过程,对于知识点、各种概念的学习要求学习者独立在课外时间完成,而解答疑惑 、汇报讨论成为成为了课堂的主要授课内容,至于教室是属于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舞台,大家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毫无疑问,教学更愉悦,教学效果更好。

当然,毫无疑问翻转课堂在这样的时代是可行,更是现实的。随着教育领域普及互联网、应用计算机技术,依赖授课老师面对面教授知识,单纯地讲解课本的时代已经离我们逐渐远去,只要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他完全可以借助于互联网,借助于手机终端的各种App,随时随地使用成倍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授课老师的角色也不再局限于知识的传授,“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模式要求授课老师换位思考,站在巨人的肩膀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学会应用,把思维进一步创新,让学生将“学”转变为“用”。

2 项目教学法

在建构主义指导下,要求学生成为一个主体,在整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自己负责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及最终评价。而授课老师的身份更多重在引导,通过完成整个项目,让学生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就是“项目教学法”。

而“将项目、教师、学生分别列为主线、引导、主体”是“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项目教学法最有效的提现。项目师生共同完成,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3 程序类课程教学项目式微课教学设计

1)授课地点

将大家概念中的多媒体教室改成机房授课,同时将理论课和实验课交叉安排,根据理论授课内容的进度插入实验课内容。

2)教学对象要求

根据翻转课堂的项目式内容安排,实现学生搭建团队分组,均采用团队4-5人的形式构成,每组有一名组长负责任务分工,进度反馈协商。

3)教学方式设计

搭建课程学习资料平台,在每堂课授课前一周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相应章节的项目子案例微课教学视频、教学资料。

上课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学习的微课教学视频中的项目子案例,动手实践体验。然后为学生解答项目子案例的关键知识点,对操作过程中较难的部分进行演示。

学生根据事先加入的团队分工合作,提出各种疑点和难点,讨论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教师负责引导各个知识点的探讨学习,进一步和学生交流,解决相关疑难问题。

4)课程考核:取消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

平时80%+期末20%=期评

平时成绩内容:

①课前学习:30%。考核细则:上网视频学习、网上提交作业等。

②翻转课堂:10%。

③实验课提交作品:50%。考核细则:符合要求、美观等。

④出勤:10%。

期末成绩内容

基础知识测验(统一闭卷考试)

5)课程反馈调查。

课程结束后,按照例行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综合成绩评价,无疑还需要进一步调查学生对课程授课模式的认可度。而我校每学期都会设置相应的期中教学座谈会,期末填涂卡模式评价调查,对学生关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体验效果,真实获取学生的切实需求和意见反馈,

不断探索应用该教学模式,进一步融合传统思维,创新学生思维。

4 结束语

基于FCM的程序类课程教学项目式微课授课模式,确实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内化知识实践应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能使学生在课堂体验到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过程,学会探究并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

在如此多的效果面前唯一的要求也是翻转课堂授课的重点,就是课前学习的微课资源,可以由任课老师自由制作置于校园网空间,也可以获取其他更好的Mooc学习系统中的资源,但是不管怎样,都要求学生提前利用互联网获取资源进行学习,因此,我校关于这点在基础实验中心开辟了学生自由上机时段,宿舍也有校园网接入口,这无疑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学习提供了更便利的渠道。当然授课老师为翻转课堂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是不可估量的。

因此,只有学校、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做出更多的努力与探索才能真正完成将翻转课堂融入项目式教学的重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Bergmann J,Sams A.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M].Washington,DC: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2012.

[2] 陈怡,赵呈领.基于翻转课堂模式的教学设计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

篇6

关键词:铁的重要化合物;知识建构;翻转课堂;数字化实验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5)9C0027C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翻转课堂,是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提供以微课和进阶练习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课前在线学习微课并完成进阶练习或相关任务,师生在课堂上通过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一起完成对知识的释疑解惑、巩固深化的一种混合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课题研究中,我们探索了知识建构型、科学探究型和习题训练型三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知识建构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前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前提要素,课堂通过科学探究深化对知识理解是核心要素,而在基础知识中发掘出探究情境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要素。学生只有在课前学习了必要的化学知识并对相关探究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课堂上才能开展高品质的科学探究,从而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本文拟以人教版“铁的重要化合物”教学为例,研究知识建构型翻转课堂的基本模式。

1 教学设计基本思路

1.1 教学内容分析

“铁的重要化合物”是现行人教版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三部分的内容,共有三组实验、四幅彩图、三个对比表格,知识点多、活动多。囿于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一节课要完成这些知识点的教学,通常选用的教学模式是:必要的知识讲解、适当的演示实验验证和浅层的探究及讨论。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完成教材上的知识传授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却不是最佳的选择。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体现通过探究学习化学的理念,我们选择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习的内容制作微课,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视频和进阶练习,了解铁的三种氧化物的俗称、性质和用途,Fe(OH)2和Fe(OH)3制备以及Fe3+检验等知识。课堂上,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讨论问题,开展科学探究,从而实现知识的深化和能力的提升。

1.2 微课设计

微课由微视频(时间9分30秒)、学习任务单和进阶练习三部分组成。

1.3 教学的基本模式

本节翻转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如下:

2 课堂主要教学过程

环节1 反馈矫正,释疑解惑

[关注微课,反馈矫正]

首先登录学校翻转课堂平台,展示系统自动统计的全班学生学习微视频和完成进阶练习情况汇总分析表,就学生练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点评。

[鼓励提问,释疑解惑]

教师鼓励学生就微课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提问,有针对性地释疑解惑。如有学生提出:Fe2+如何检验?教师适时补充相关内容,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点评:利用系统的统计分析功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查找并弥补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夯实所学基础知识。

环节2 进行实验,验证知识――制备Fe(OH)3和Fe(OH)2

[学生实验]学生两人一组完成Fe(OH)3和Fe(OH)2的制备实验:分别向FeCl3溶液和FeSO4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如图2和图3)。

[实验现象及解释]学生按学习任务单填写实验现象并写出相关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有:向Fe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立即有红褐色沉淀;向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大量浅绿色沉淀生成(很难观察到白色沉淀),很快变为灰绿色,振荡后,试管壁有少量的红褐色沉淀生成。

点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注学生微课学习后的需求,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实验入手,通过分组实验,从微课观看录像实验到亲身体验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了微课中的知识,增强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帮助学生从离子反应的角度再次认识反应的本质,深化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同时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引出了新的问题。

环节3 发现问题,开展探究――探究何种物质将Fe(OH)2氧化成Fe(OH)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比较教材和学生实验时现象的差异,发现问题:为什么实验制备的Fe(OH)2不是白色的呢?是何种物质氧化了Fe(OH)2?

[提出假设]引导学生根据制备Fe(OH)2实验过程中最终试管壁有少量的红褐色沉淀生成的现象,结合已有知识提出假设:可能是溶液中的O2将Fe(OH)2氧化成Fe(OH)3。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引导学生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讨论实验方案:自变量是溶液中的O2,因变量是溶液中O2浓度的变化和红褐色Fe(OH)3沉淀。即只要检验出反应时溶液中的氧气减少,同时溶液中有红褐色沉淀出现,就可以证明假设成立。教师介绍氧气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和学生实验台上的实验装置(见图4)。

[学生实验]教师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完成实验。

[观察现象]有大量的灰绿色沉淀生成,溶解氧(如图5)和氧气传感器(如图6)测得的曲线图如图所示。

[解释与结论]学生解释现象并得出结论:在三颈瓶中存在氧气和溶解氧的溶解平衡,反应过程中溶液中的氧气参加了反应,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溶液中,导致两者都呈下降趋势。两者都同时下降表明:Fe(OH)2的制取中由白色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是被溶液中的氧气氧化的结果,假设成立。

[问题]课本第60页第11行认为:白色Fe(OH)2被空气里的氧气氧化成红褐色Fe(OH)3,通过该实验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点评:该环节中,让学生自主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讨论设计实验的原理、进行实验、解释实验现象和曲线、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体验了通过以实验为核心的科学探究学习化学的基本理念,提升了学生化学实验与探究的能力,加深了学生对Fe(OH)2和Fe(OH)3性质的理解。同时借助氧气传感器和溶解氧传感器的图像表征,从定性到定量探究影响Fe(OH)2生成的因素,完成了宏观现象、微观解释、符号表征和图像表征的四重建构。让学生感知现代实验手段和传统实验相融合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4 应用知识,深入探究――探究如何控制减少O2的影响制取纯净的Fe(OH)2

[问题]在制取Fe(OH)2的实验中如何减少O2的影响呢?微课中已经布置了相关的任务,现在请同学们设计可行的解决方案。

[设计方案]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原理:使溶液中不含氧气并使之与空气隔绝。各小组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提出各自的实验方案,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最后形成以下三个实验方案:

方案1 用煮沸过的蒸馏水配制溶液,然后在溶液中滴加保护层(如植物油、苯或液体石蜡等),将滴管(或注射器)插入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教师追问:保护层是在配制溶液前加还是配制后加好?

方案2 在溶液中通入氮气赶走溶液中的氧气,并在氮气氛围下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方案3 在溶液中加入比Fe2+更强的还原剂,如在溶液中撒入还原铁粉等。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评价三个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

[学生实验]学生按方案1向除去O2后的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图7)。

[观察现象]大多数学生的实验能较长时间看到白色的Fe(OH)2沉淀,但有少数实验中仍有少量红褐色沉淀出现。

[提出问题]请分析少数学生实验中仍有红褐色Fe(OH)3沉淀的原因。

[提出假设]学生提出假设:可能是溶液中有少量的Fe2+被氧化成Fe3+。

[验证假设]学生运用微课学习的知识提出方案:用KSCN检验溶液中是否有Fe3+的存在。

[思考与归纳]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鉴别Fe3+和Fe2+方法:(1)观色法;(2)滴加NaOH法;(3)滴加KSCN法。并让学生讨论这三种方法的效果差异。

[演示实验]取4~5滴FeCl3溶液于试管中,观察溶液颜色;再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再分别滴加4滴氢氧化钠溶液和KSCN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得出结论]学生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结论:溶液浓度大时,观色法效果好,滴加KSCN法灵敏度高,是检验Fe3+的常用方法。

点评:本环节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通过探究的方法提出了“如何使溶液中不含氧气”的三种方案,解决了“仍有少数实验有Fe(OH)3生成的原因分析和验证”的问题,让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创新性的实验方案,体验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和解决过程,使学生通过深度思考,形成氧化还原的知识和相关观念(两种还原剂存在时,通常是较强的还原剂先被氧化),运用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升思维品质和创新能力。

环节5 创设情境,学以致用――运用氧化还原的知识和相关观念解决实际问题

[播放视频]教师播放“维C和补铁剂搭档效果会更好”的视频。展示补铁药的说明书。

[提出问题]为何维C和补铁药搭档效果会更好呢?

学生根据已学的相关知识分析、回答问题,教师小结。

点评:联系生活实际,从化学走向生活,引导学生活用化学知识,深化对Fe2+还原性的理解,同时在讨论中形成两种还原剂存在时强的还原剂先被氧化的规律,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用化学视角关注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知化学的魅力。

环节6 在线诊断巩固知识

[在线测试]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登录学校网络平台,进行在线练习,教师适时指导并呈现学生答题统计分析表。

[交流]针对错误率较高的第3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点评。

点评:让学生通过网上在线练习巩固知识,发现知识缺陷,及时反馈和矫正。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创造了高效、科学的测试和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 反思

3.1 翻转课堂让知识的形成过程更精彩

本节课涉及的知识点有:铁的三种氧化物的俗称、性质和用途,Fe(OH)2和Fe(OH)3制备、Fe3+检验等。其中Fe(OH)2、Fe(OH)3制备和Fe3+检验是重点,Fe(OH)2的制备是难点。铁的三种氧化物知识主要是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微视频及进阶练习、课堂第6环节在线诊断完成的。而Fe(OH)2和Fe(OH)3制备、Fe3+检验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探究而形成的,如环节3探究制备Fe(OH)2时观察不到白色沉淀的原因,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自主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观察现象和曲线、分析曲线得出结论,体现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深化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化学实验和探究能力。环节4设计让溶液中不含氧气的实验方案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充分激活,设计出的三种方案各具特色,甚至超出了教师课前的预设,学生应对这种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微课已解决);二是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学生在课前微课学习中需要思考:如何制取较纯净的Fe(OH)2?];三是要建设一种基于合作、互动、开放的学习文化,学生先在小组中展开头脑风暴,提出所有的设想,小组对各种思路进行评价后再形成可行的小组方案供全班讨论。这个过程参与面广、互动性强,诠释了教学即“师生交往、积极互动”的新课程理念。这种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互动、探究学习正是翻转课堂的核心要素。

由此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地连接了课前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由于课前的微课实现了知识的初步学习,从而为课堂探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和时空条件;由于课前微课布置了需要深层思考的问题及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为课堂上的高品质科学探究夯实了基础。这种基于知识建构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关注知识是什么,更多的关注知识是如何形成的,这种高品质的深度学习正是新课程孜孜以求的目标。

3.2 翻转课堂让知识的建构更科学

在本节翻转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前微视频和进阶练习实现了知识的初步内化,而在课堂上的互动、探究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外化和活化,达到了重难点知识[Fe(OH)2、Fe(OH)3制备和Fe3+检验]的深度内化。学生在课前可以反复观看微视频,遇到不懂的知识可以暂停观看,通过查阅教材、上网查询和平台讨论的方式来解决。在线进阶练习时,可以实时地看到自己的练习成绩,对于错题可以及时分析错误的原因并进行矫正学习。充分体现了在线微课学习的优势。而课堂上学习过程中,环节1解决了学生微课学习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弥补了学生的知识缺陷;环节2通过动手实验强化了Fe(OH)2、Fe(OH)3制备知识;环节3和环节4的科学探究深化了对Fe(OH)2的制备、Fe(OH)2转化为Fe(OH)3、Fe3+检验的相关知识;环节5是创设情境应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环节6是巩固知识、反馈与矫正。可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层次的目标主要是在课前微课学习中达成,而知识的应用、分析、综合和创造的目标主要在课堂学习中达成。学生在课前微课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堂动手实验、互动探究、应用知识、巩固知识等环节的学习及频繁的反馈,促进了知识的内化,较好地诠释了建构主义和掌握学习的理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所学知识记得牢固、理解深刻、应用更灵活。

3.3 信息技术为翻转课堂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本节课成功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地结合了在线学习和课堂教学的优势,实现了课堂结构的显著变化。其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有以下三点:一是微课制作和在线平台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基础,教师通过信息技术将教材上的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供学生观看;翻转课堂平台承载了观看微课、完成进阶练习、统计和分析的功能。二是课堂教学中的数字化实验实现了信息技术和化学教学的最佳融合,将溶液中和瓶内O2变化实时地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定量分析反应的本质,实现了化学学习由三重表征向四重表征的过渡。三是课堂教学的第6环节在线测试和测试结果的实时分析功能,使得掌握学习倡导的“及时反馈与矫正”理念在课堂上成为现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江鸿,史小梅等.预测-观察-解释-一种基于现代教育研究的演示策略[J].教育科研,2009,(5):54~57.

篇7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企业级程序设计;设计思维

0.引言

企业级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本科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广,是对于HTML、JavaScript、数据库原理、C#基础语言等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需要学生具备非常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同时该课程的实践要求高,要求学生在短时期内具备较为熟练的实操能力。鉴于该课程的综合素养要求较高,同时考虑到对先导课程数据结构及算法、C++/Java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的依赖性,教师可以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动效应,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企业级程序设计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和学习效率,达到强化训练和实践的目的。

1.现有的问题

(1)传统的或大多数程序设计语言教学都通过“题海战术”巩固和强化语言本身的语法和技术细节学习,学生概念体验相对较弱。

(2)传统的或大多数程序设计类课程一般是教师先集中一段或几小段时间讲解概念、算法和实例,然后结合知识点给出程序实现。这种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学生得不到及时训练、对概念理解不深刻或懒惰不愿动手等问题,随着知识内容累加就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造成其不能将知识灵活地运用与落实到实践中。

(3)由于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开设之前已经有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专业基础课,因此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课时偏少,此外一般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时支持上并没有考虑到先导课程c#程序设计语言,全部靠本课程带入并且运用,导致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量多面广。如果某些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功底较差,就会非常影响本课程的学习,而且无法在短时期内建立良好的企业级程序架构思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真正领会基于B/S架构企业级应用程序设计方案及实现方法,也是该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方面。

2.改革方法探讨

传统教学模式是由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而具体的讲授。翻转课堂由美国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 Talbert教授提出,分为课前和课中两个阶段。课前阶段包括观看教学视频和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练习两个环节;课中阶段则分为快速少量的测评、解决问题并促使知识内化和总结与反馈3个环节。文献在此基础上指出信息技术和活动学习是翻转课堂学习环境创设的两个有力杠杆,信息技术的支持和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保证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生成。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有序安排教学诸要素,确定合理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安排、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根据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理念,在现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设计和补充相关的教学视频学习资源,供学生在课程衔接的前后进行学习,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相应知识点的巩固和准备,从而增加课堂实践的比重,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师生互动协作探究的知识点转化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实现了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将传统课堂中的知识传授部分地移到课外,将答疑解惑、汇报讨论更多地带到课堂实践中完成,这样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性,同时也有助于教师实现个性化教学,在学习过程中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实现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良性互动。

3.教学思路及改革设计

2006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提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针对技术实现基于Web的企业级应用程序,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建立问题的解决过程和具体的实践方案,而这可以称为企业级程序设计思维,它区别于传统程序设计语言的过程思维、数学思维或者是单一的面向对象思维,不强调数理逻辑关系、演算和推理的严谨性,而更多地关注整体的架构、布局、解决方案及各要素在企业级应用程序中所起的作用。表1是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企业级程序设计教学结构模型。

该教学模型中两大主体是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根据教学流程分为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阶段,把翻转课堂的信息技术与课外学习的教学理念引入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中,该教学结构模型的具体操作如下。

第1阶段由教师在课前设定该模块知识内容的教学目标,整合教程、文献、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然后于课前2-3个工作日内下发视频和配套的图文材料作为学生课前学习的指导材料;同时学生根据老师下发的教学资源预习教材理论,观看教学视频,多方位地了解与领会目标知识点,然后总结学习的收获点与困惑点并将其作为课前学习笔记提供给教师,待授课与交流讨论时使用。

第2阶段为课堂教学,其最大特征体现在面对面交流性上,教师可以通过Email、QQ(群)、微信(群)或课代表反馈等多种渠道了解学生课前掌握情况,合理和及时地对授课内容进行微调,在课程中结合实战训练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实际掌握情况,并以讨论、答疑、汇报等形式强化重点或难点问题;与此同时,学生可以解决课前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困惑,问题带人式的学习可以增强知识接收的主动性与深入性,课上的动手训练也能避免传统教学中“眼高手低”的问题,在实践练习中遇到问题也能及时与小组成员或教师进行沟通。

第3阶段是课后,教师要根据课堂表现与所呈现的问题总结该模块知识点的教学经验,同时下发实践任务和后续知识点衔接的教学资源,使学生不断地融合所学知识内容。学生一定要进行更深入的实践训练,以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在一个知识模块或里程碑教学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课堂翻转效果做考评,掌握和了解教学效果;同时,定期考评也是对学生课外学习的一种督促手段。

4.具体实施及效果

以企业级程序设计中逻辑构建的基础语言C#知识模块为例,其重点知识点和难点知识点分别为数据类型和自定义类的事件处理两部分。在数据类型课程之前,教师可下发整合的数据类型及数据类型转换视频资源,辅以每种数据类型实例的代码材料,结合教程让学生建立值类型与引用类型的数据类型框架。经课程代表整合,学生的困惑点主要集中在引用类型Obiect及委托类型的理解上。教师需调整课堂教学,快速总结值类型中需特殊注意的地方,主要讲解统一类型系统中所有类型都直接或间接继承自根类型,也因此才有泛型机制下的装箱与拆箱数据处理;重点讲解委托是一种支持将方法作为另一个方法的参数进行传递的引用类型,结合具体实例给出代码剖析。课程结束后,布置委托类型的深入实践,让学生给出委托类型的具体应用,同时用现有知识完成一个自定义类。自定义类课前资源主要涵盖对属性和事件处理理解的视频、文字及代码材料,学生反馈困惑点依然集中在事件的运用上。课堂教学除了帮助学生理解属性及二次封装的概念及特性外,还要用更多的例子和代码讲解事件的处理是建立在委托类型基础上,运用页面要素触发机制,执行事件代码处理过程。课后要求学生结合授课内容完成银行取款的事件处理过程。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试验以后,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水平有明显提高。在对知识模块进行的阶段性考评中,每个知识模块的基础知识部分占比40%,实践考核占比60%。图1是教学方法改进前后两个学期对于企业级程序设计课程核心知识模块综合考评的学生平均成绩对比,学生采样都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3年级完成,图中核心知识模块中包含的知识点见表2。

篇8

【关键词】税法课程;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对会计学专业而言,税法作为其核心课程之一,对会计知识内容的整合与会计专业学生素质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税收法律还是国内会计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中的必考科目。因此,税法课程在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重大责任。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实用型会计人才的需求,税法教学亟须进行教学改革。而在税法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是进行税法教学改革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1财会专业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历年税法教学的研究,在税法教学的内容与模式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1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剥离在目前的税法教学中,单独讲授各个税种。这种学科型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相对于税法知识而言,是较完整的,涵盖的我国税收的大部分的法律与法规,体现了税法的精神,但是每个税种单独讲解,与实际工作往往割裂开,不能实现教学内容与工作过程的有机结合。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与教学不能有效的整合,使得初到工作岗位的学生在初接触工作时感觉比较迷茫,不能有效地投入工作中。

1.2教学方法需要进一步改革,增加教学的灵活性

长期以来,税法课程教学往往遵循着传统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理想。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改革,在教学环节增加了实践课程的授课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有了极大的促进,但是仍旧没有形成一种具有院校特色的创新机制。在理论授课时仍显得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实践教学学生比较喜欢投机取巧。

1.3教学资源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改革需要

目前,税法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还不能满足师生与社会的需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像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教学资源不断地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可以说采用这些先进的教学资源与手段已经是当今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面临如此形势,税法教学应该紧跟教学改革的步阀,不断更新理念,对教学资源推陈出新,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中去。

2制定课程设计方案,对税法教学进行改革创新

2.1课程内容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税法课程内容的组织要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整合课程的内容体系。税法课程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按税种分为不同工作任务,将学生需要培养的能力贯穿于各个工作任务中。在组织课堂教学时,教师的教学项目以税种的计算及纳税申报为主线,通过讲授、案例分析、情景展示等多种方式讲解税种知识以及纳税申报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合作,多角度地对不同税种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以帮助学生彻底地掌握各个税种。

2.2教学模式设计,翻转课程的运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人们认可并广泛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涵盖课前自主学习、课上教学活动组织两个方面。课前自主学习立足学生与老师双方。学生课前活动主要包括自主学习、随堂测验、准备课上内容;教师课前活动主要包括布置学习任务、跟踪学习及时反馈、收集学习问题调整课上教学活动。而课上教学活动组织包括课前学习情况分析、确定课上目标要点、确定课上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等几个步骤。课前学习情况分析要通过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找出学生集中出现的问题;确定课上目标要点要通过对集中问题的分析,确定教学目标与知识要点;确定课上教学活动要求教师组织知识竞赛、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与课堂参与性。最后对教学进行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对个人进行评价也可以对小组进行评价(图1)。

2.3教学方法设计,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主导教学过程

在长期的税法教学过程,逐渐发现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任务驱动法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主导教学过程,教师任务,对每一个任务只作基本讲解和说明,对首次的任务说明的详细些,而后期的任务讲解越来越少,逐步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团队协作,主动地教师布置的工作任务,教师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总结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过程。学生在寻求完成工作任务的方法时,就成了课堂推进的主导力量。

2.4教学安排设计,合理安排不同阶段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校内校外的实训,税法课程一般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因为学生已经学习过基础会计以及初级财务会计,已经对会计学的理论有了系统的了解,为税法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学习税法的理论知识,以及进行纳税申报实训,能够初步处理税法的相关工作流程。同时在第四学期的“现代学徒制”实训月中,学生要在顺捷会计公司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为期两个星期的真实工作过程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补充在课程学习过程所欠缺的部分,比如企业的开业过程中的工商登记、真实原始凭证的审核、国地税的申报、发票开具及发票导入等实际工作中常见问题。把涉税业务融合在仿真或虚拟的会计工作项目中,实现学生从课堂到实际工作的对接,为学生今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5教学资源设计,建设税法课程的教学资源库

在当前,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日益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国家级、省级、校级各种的类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已经全面展开。教学资源库把电子教材、教学课件、企业案例、教学视频、习题试卷有机的整合起来,以课程标准为中心,突出知识点与技能点。可以说教学资源库是以信息化的手段作支撑,把线上教学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了开放性、系统性与体验性的教学设计理念。在我校要大力发展教学资源库的同时,税法课程也要借此之际,推行税法教学的资源库。积极参与校内校外资源库的合作建设,要建设微课、云课堂等教学资源,把自编教材、电子课件、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料在云课堂中,接受学生、老师与社会的检验。

参考文献:

[1]钟花.高职税法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探索与实践[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3):98~102

篇9

【关键词】教学改革 云计算 翻转课堂 碎片化移动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24-03

一、引言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到来,不仅开启了第三次信息技术革命,而且在其强劲的感召力之下激发并产生了商业、教育、管理领域以及大思维的变革。中国的电大系统拥有近400万接受开放远程教育的注册学生,被形象地称为世界最大的开放大学。云计算技术无限的存储与计算能力,与开放远程教育对海量教学数据整合能力的宿求,可谓是一拍即合。云环境下开放与远程教学模式的变革已然兴起,两种变革表面上看似一般性的巧合,而其实质则是传统电大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与大数据、云计算相互融合所产生的一种更深层次的教学改革。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在2006年被首次提出,从技术调度看,它是软件即服务(S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以及效用和虚拟化计算等概念不断演进、整合、跃升的结果;从应用角度来看,它是分布式、网格、并行等计算科学理念的商业服务实现,把数据处理与应用、IT资源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互联网提供给用户。云计算通过大数据分析、挖潜,可以释放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巨大价值。“云计算”、“云教育”、“云学习”等概念一经提出,就引起教育界、产业界、以及各类学术研究的高度关注,有关云计算支持开放远程教学改革的研讨更是方兴未艾。

目前,远程开放课程的教学现状未能让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达到令人满意的高效状态,在教学模式上依然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包括:开放远程教学因区域分散而导致的教学资源在共建、共享、以及更新速度等方面的滞后,进而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和优质资源的浪费与闲置;在教学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充分,传统的教学平台缺乏柔性,教学效果的跟踪与评价手段不足、学习者之间协作学习的渠道匮乏等等。然而,云计算、大数据技术的日臻成熟与非凡的应用价值,为开放远程教学改革的实施,进而推动教学质量质的提升,带来了具有低成本、灵活性、共享性、扩展性、以及高服务性的信息技术保障与应用创新手段。笔者的研究目的就是在云环境下探索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架构设计与实现路径。

二、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构思

当前,开放远程教学组织模式仍停留在以社交互动与静态化资源共享为特征的教学实施阶段,现有的远程教学模式在教师与学习者的实时互动、学习及教学效果的跟踪、协作学习的交流平台、教学模式的综合评价、远程平台连接异构移动终端等诸多方面都存在较明显的缺陷。鉴于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云环境下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架构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构建一个以服务学习者为中心、依托云计算信息技术、在教、学双方之间实现以任何方式、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地点(Anyway、Anytime、Anyone、Anywhere)的实时迁移与互动的学习平台或学习社区。笔者所构建的教学改革架构模型力图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并且拥有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之下的应用创新。其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⑴模型应用了多媒体检索、图像识别、只能视频监控等技术,满足超大视频流的同步实时点播与在线互动,“碎片化”学习、及时解惑答疑等现实学习方式得以实现;⑵解决了教学平台与各种异构移动终端的连接问题,学习者可以通过Ipad、Mobile phone、PC等移动终端,完成与教学平台的实时交互;⑶学习者与教师的学中、学前、学后的实时沟通贯穿开放远程教学的全过程;⑷学习者在学习社区不再独自学习,拥有与其他学习伙伴的交流与沟通即协作学习环境;⑸交互、实时、跨平台、跨地域、异构终端连接的教学平台与教学组织模式,为对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跟踪评价创造可操作条件。

三、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的教改实践

云班课反转课堂是依托远程教学服务云平台,连接学习者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手机、Ipad等),采用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教学模式,实施远程课堂内外实时交互与反馈的教学组织模式。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等信息产业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Ю粗卮罄史机遇。基于云环境下的云班课翻转课堂,其教学设计的核心理念是为学习者创建一种积极参与、富有兴趣、充满快乐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教学过程和课堂环境,使学习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能充分激发一线教师应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改革的激情,进而在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收获、评教评学的即时跟踪与统计分析等方面,获得多角度、多层次的质的提升。

1. 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课前准备。创建远程云班课,教师推送学习资源,设计课前调查问卷与自测习题库。(2)课中活动。讲解难点重点内容,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头脑风暴,课堂测试。(3)课后反馈。复习与作业、评价交流、在线测试、投票问卷等。(见表1 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2. 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教改实施过程的注意环节

(1)课前资源上传。微课程因具有内容精简、情境真实、主题明确、短小精悍的优势,可以很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前向云平台推送的教学资源中应注意适度提高微课视频的比例;另外,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进度分批次上传,避免因一次性的资源推送导致学习者的盲然或无所适从。

(2)课中教学方法选择与活动设计。每门讲授课程均包含有不同特点的内容模块或单元,一般分为知识型模块和技能型模块两类。因此,课堂讲授方法与任务活动设置应紧紧围绕教学模块的特点来加以灵活选择和区别设计。 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仓储与配送管理》为例,仓储管理概述、物流配送中心认知、仓储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内容,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属于知识型教学模块,其特点是难点重点较多、知识体系繁杂、理论性强,学习者即使浏览过几次视频资料也未必能完全理解和掌握,所以这类教学单元更适合采取重难点具体讲解、课堂测试、在线习题等方式展开;而像仓库布局与储位设计、配送路线优化、库存控制绩效评价等单元,则属于技能型模块教学,其主要特点是以能力训练为主,强调的是学习者对技能的掌握,因此,这类教学模块比较适宜采用小组活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头脑风暴、讨论区互动等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来加以实施。

(3)n后复习与教学反馈。通过作业布置、在线测试等方式,强化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以巩固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吸收与积累;采用投票问卷、微课视频点评等评教方法,及时获取教学反馈的统计信息,作为进一步教学改进的重要依据。

四、碎片化移动教学

对碎片化移动教学模式内涵的理解,可以形象地通过人们脑海中所经常呈现的一幕工作或生活的场景来加以诠释。一位学习者在早班的公交或地铁里,刚一打开4G手机便收到这样一条彩信,信息提示内容:(1)今天小知识(2)当日学习建议(3)请点击5分钟微课程视频链接,观看xxx名师讲座;学习者或在工作午休时间手持Ipad或笔记本电脑,饶有兴趣地点击浏览开放远程课程,与学习伙伴们在网上论坛区交流心得、分享学习经验。学习者正是利用工作之余或上下班路上等边角时间进行开放远程课程的学习。这种碎片化移动学习方式更贴近当今工生活和工作的现实情境。

2012年12月,国家开放大学启动了“5分钟课程建设工程”项目,“五分钟课程网”(http://)于2013年8月4日正式启用。时长5~7分钟的微课程短小精悍、开门见山,将三维、动画、虚拟技术融于一体,具有突出的情景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展现出“人人可看、人人能学、人人能懂、过目不忘”的效果,成为互联网、云计算时代的重要知识载体,很好满足多样移动终端、碎片化及自主学习的需要。鉴于此,教师如何不断丰富和精益化开放远程教学的微课资源库,如何更好利用云服务平台提升碎片化移动教学效果已满足学习者的现实需要,是从事开放教育的教师们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并需凝神聚力、潜心钻研的一项重要教研任务与课题。

五、结语

契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给开放远程教育模式带来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本文构建了云环境下开放远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架构模型,根据该模型的内涵理念,进行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归纳和总结实施过程中应特别加以关注的要点环节,并对碎片化移动教学模式的概念及建设构想做出形象和清晰的阐述。教改实践表明:远程云班课翻转课堂、碎片化移动教学都是基于云环境下开放远程教学改革中的有益探索与尝试,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教师的技术应用创新,推动开放远程教学质量跃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和水平,进而有力支撑传统电大向开放大学的战略转型。

参考文献:

[1]方慕真,孙雨.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的探索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1):6-14.

[2]袁兴亚,孙雨,吴淑萍.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网络架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21):10-13.

[3]祝智庭.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技术研究新范式[J].电化教育研究,2013,(10):5-13.

[4]陈律.大数据背景下学习分析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变革[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24):15-17.

[5]郝克明,季明明.努力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开放大学的道路,《中国教育报》,2012.7.

[6]谢新观,金振坤,孙福万.远程教育概论[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北京,2000.

[7]徐苑苑.云环境下的开放课程应用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13.

[8]孟婷婷.关于蓝墨云班课在教学过程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职业教育,2015,(18):8-10.

[9]谭春兰.基于蓝墨云班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实践[J].教育研究,2016,6(38):31-35.

[10]季长青.基于移动云计算的远程教育模式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35-138.

[11]赵亚静.大数据和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战略转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北京印刷学院,2014.

篇10

關键词:经济法学;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5-0010-06

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是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新兴新型教学方式。

作为金融法学、经济法学等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主持者或者主要建设者,一直在经济法学课程中推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三课混合教学法,现在将这些年的混合教学改革心得体会付梓成文,希冀对同类法学课程的教学会有所启发。

一、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一)经济法学的微课

经济法学的微课,又称微视频课堂,是指综合运用摄录、信息、软件、图像编辑等技术,将经济法学内容碎片化、微型化、结构化、体系化的视频课堂,也就是经济法学教师以视频为载体围绕经济法学某个知识点进行的教学活动过程。微课可以在网络线上调用,也可以在传统课堂使用。

(二)经济法学的慕课

慕课的英文简称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就是经济法学的网络在线开放课程。经济法学的慕课,是线上课程,可以集聚经济法学教学的所有必要资源,在网络上展示开放,有兴趣者均可以选用。

(三)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

美欧国家的“FlippedClassroom”、“InvertedClassroom”,我国翻译为“颠倒课堂”或者“翻转课堂”。经济法学的翻转课堂,是指学生利用微课或者慕课来学习经济法学的基本知识,线下课堂则是老师用来开展针对性答疑、解决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实务操作训练、案例剖析、未来趋势分析、理念提升、思想升华等教学活动。

(四)经济法学的混合教学法

混合教学法,就是将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结合起来进行经济法学课程教学。

经济法学课程组,先将经济法学的教学进行规划,将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策划,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形成全面的教学方案,准备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再将经济法学的知识点全部制作成为微视频课堂,所有的微视频课程形成一门完整的视频课程。而后将经济法学微课视频、教学资源和资料传送到网络平台,形成慕课。然后引导学生使用微课堂和慕课进行知识学习,教师施行翻转课堂教学。

经济法学的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实现经济法学课程的线下和线上混合教育,通过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将经济法学课堂变成网络课堂与传统课堂融合性课堂。

二、经济法学课程的设计与教学资源准备

无论是传统课堂,还是网络课堂,课程的设计和准备是经济法学课程成功的前提。重过程,轻设计,课程要成功很难。重设计,重过程,重反馈,重修改,环环相扣,课程成功机会才大。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原则

经济法学课程设计的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便利教师教学;理论精深,案例新鲜,以案说法;以内容取胜,注重形式,形神合一;微课精致,慕课完备,线下实践,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2.课程的十化

经济法学课堂将实现十化:内容主题化;载体问题化;视频微型化;资源网络化;体系完整化;任务多维化;帮助多元化;交流社区化;绩效能力化;互动及时化。

内容主题化,就是将经济法学知识细化为一个一个主题,每一次微课讲授一两个主题,主题突出,内容精细。

载体问题化,就是每次课程解决一个或几个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讲解问题的解决之道,务求问题切实解决,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

视频微型化,就是每个微课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者技能点,时间在五至十五分钟,视频大小在几个MB,节省空间有利于流媒体播放。

资源网络化,就是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均传送至网络平台,在网络传播,感兴趣者均可以选用经济法学网络课程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学习。

体系完整化,是指所有的主题、问题、视频、教学资源等内容都上传至网络课堂,形成一门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科学严谨的慕课。

任务多维化,就是学生学习的任务不仅限于视频观看,还包括案例分析、论文书写、测验考试、实验实务操作、口才辩论、模拟法庭等,改变过去看书做题的教学法。

帮助多元化,是指教师帮助学生的渠道和方法多元化,教师既可以通过面对面方式帮助,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讨论区答疑、直播、视频、网络会议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帮助。也可以是同学与同学在慕课讨论区互相答疑解惑,懂的同学在线帮助不懂的同学。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线上和线下帮助结合,帮助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受空间限制。

交流社区化,一般指在网络慕课平台建立专门的如讨论区等交流社区,或者建立钉钉群、QQ群、微信群,学生成为这些虚拟社区的成员,在社区里进行交流,人天各一方,却能集中互动。

绩效能力化,就是考核不是一张卷子定分数,考核的不仅是学习能力,还要考核实践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未来预测能力等,从知识考核为主转向以能力为主的综合考核和全面考核,以此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互动及时化,在网络时代能较好的实现。经济法学慕课建设好,社区形成后,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而教师即时就可以看到学生的问题,教师或者助教就可以及时作出解答,甚至可以实现远在天边答在眼前的效果,甚至于即问即答,实时互动,不必在同一空间,却可在同一时间心连心。线下课堂也是互动为主,改变灌鸭式教育,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规则、资料与资源的准备

1.教学规范

混合教学也要实现法治化,经济法学教学的各类规则要齐全,课程组要制定一系列规则,如混合教学实施方案、微课制作规范、慕课教学规范、考核评价方法、实践教学规则、法律诊所规则、法律实务操作规范等。教学规范,规范教学。

2.资料完整

经济法学教学资料准备,包括且不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参考期刊与书籍、电子教案、PPT课件、多媒体课件、视频素材、音频素材、图像素材、案例库、试卷库、习题库、思考题库、司法文书库、论文库等,教学资料是混合教学的原料,越充足越好。很多材料还要PDF化、媒体化,以便于传输和网络传播。

3.空間建设

混合教学的空间资源建设。混合教学要有物理空间资源,如多媒体教室、模拟法庭、法律诊所、会议室、集体活动场所、专门的录播教室、辩论室等。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对教学的充分投入,这些空间的资源一般的大学都完全能满足混合教学需求。

4.网络资源

教学网络资源的建设与引用。中国互联网的大发展,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政法委、监察委、公安部、检察院、法院、司法部及国务院各部委署办都建立了网站,法学会、学术组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出版社、期刊杂志社等都有自己的网站,MOOC平台也蓬勃发展。这些国内网络资源,加上世界各国的网络资源,为经济法学混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5.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组与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法制办、司法部门、公司等单位建立了五十多个实习基地,为翻转课堂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

6.技术支持

经济法课程组与一部分网络公司和科技、软件公司建立了联系,为本课程建设提供外部技术支持。浙江财经大学现代教学技术中心及其工作人员也为本课程提供平台和技术支持。课程组的负责人和成员也积极学习和了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所需的基础技术知识,为顺利开展混合教学积累技术和技能。

三、经济法学微课的制作

微课资源建设一般要经过规划、课程团队组建、经费筹集、技术团队选择或者制作公司签约、技术培训、课程设计、视频拍摄录制、剪辑加工、微视频审核修改、课堂或网络、教师和学生应用、评价反馈等环节。

微课堂,重在原创,胜在创新。重在内容,案例教学。讲授流畅,理论系统,重点突出,形神兼备。场景美观,富有意境。

(一)课程知识的碎片化和系统性

经济法学的微课是由系列的微视频课堂构成的一门完整的课程,具有知识点的碎片化和系列微视频构成课程的完整性特点,即单个视频知识碎片化,系列视频则链接成体系化的课程。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方案、教学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是碎片化依据,也是系统性化的保证。

微观上,为便于网络媒体传播和学生学习,课程组把经济法学的知识点碎片化,形成一个一个的知识点或技能点。一个微视频课堂教学内容少,讲授一两个知识点或技能点。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中国的经济法律越来越多,中国的经济法学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将全部的知识点都讲授并不实际也不必要。课程组将经济法学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而又是体现经济法特色不可少的知识点或技能点解析出来,对每个知识点的内容、素材、案例、场景、情境等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务求每个知识点都精致、对应的案例都经典、展示场景都美观、蕴含的情境都深刻。

从系统性看,一个个微视频课堂展示的一系列知识点,组成了一门全面完整的经济法学课程。经济法学微课结构,至少包括经济法学基本理论、市场主体法、市场规制法、宏观调控法、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板块。经济法基本理论部分的内容涵盖经济法的定义、特征、调整对象、基本原则、法律关系、法律渊源等内容。市场规制法律主要为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广告法、房地产法、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等。宏观调控法律分为金融法律和财税法律,金融法律包括货币法、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金融公司法规、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保险法、信托法、票据法等,财税法律则涵盖预算法、政府采购法、国债法、社会保险法、增值税法、消费税法、关税法、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车船税法、车辆购置税法、税收征管法等。

经济法学课程知识广泛丰富,受经费、视频容量、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技能点都制作为视频,课程组仅能将经济法学课程主要的知识点和技能点制作成微课视频。微视频课堂是经济法学课程的骨骼框架、五脏六腑、大部分血肉组织、主要经络动脉,至于细枝末节则要慕课来完善补充了。

(二)微课的设计、制作、修改

微视频课堂成功,五成靠内容和案例的设计,三成靠授课视频讲授,两成靠制作与修改。没有内容的课程是没有灵魂的,有了内容讲授不好难以吸引学生,而制作精良的微课视频备受学生青睐。

1.微课的内容和形式设计

(1)内容取胜

微视频课靠内容取胜,没有内容的微视频课是没有生命力的。微视频内容要包含经济法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技能点,也要包括案例、习题等内容,要将经济法学理论、经济法律知识、经济法律案例、经济法习题、幽默故事、法律趣话等提炼出来,要设计适合网络传播的网络语言、音频语言、视频语言、肢体动作等表达方式,这个事前设计过程的成功与否决定着微课视频的成功与否,微课的好坏则决定则慕课的成功与否。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课程设计师。

从这几年的改革来看,案例教学比纯粹讲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如果能做到每个微视频课程讲一个小案例,与经济法学理论与知识结合起来,那么这种微视频是很受学生欢迎的。

(2)场景和意境

微视频的内容有了,微视频的形式,如场景、情境等,也是不可少的,好的形式对微视频课是锦上添花。同样的知识点、学识和教学技能相近的教师,在不同的场景和情境中,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学习体验。设计和选择一个与课程相适宜的场景,营造一个引人入胜的情境,将会大大增加课程的体验度和吸引力。

经济法学课程的场景可以布置成法庭模式、律师事务所模式、法律顾问室模式等,在场景中可以增加国徽、独角兽、宝剑、天平、法官袍、法槌、律师袍、警徽等徽记或者标识,一般在场景中都会摆放一些书籍,增加课程书香气息。如果在场景里增加一些绿色植物,既美化,又增加轻松愉悦的意境,则在严肃中不失活泼。

2.微课的制作

(1)微课教师的选择

微课教师既要是经济法学的专家,又要是授课高手,还要熟谙视频讲课方法,语言如果幽默风趣,说不定就成为网红教师,带动一门课程的走红。

视频课程主讲教师首要对经济法学专业理论和法律知识有较深入的研究,对本课程的知识有系统的深刻认识和掌握,对教学的内容要手到捏来,口出成章,深入浅出,对度的把握恰到好处。

要想微视频课堂引人入胜,优选适应网络教学和有娴熟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进入教学团队将是微视频课堂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一步。没有好教师,就没有好的微视频课堂。科研好的教师在线下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的好有的不尽如人意,同样的,科研好的教师如果网络教学技能不强的话,也难以胜任视频课程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效果好的教师也未必都能胜任网络视频教学,线下课堂教学有些技巧未必都能用于网络视频教学,如果这些教学技巧恰恰是线下课堂致胜法宝的那些教师,在网络视频教学时就会失望了,因为这些教学技能在网络视频教学中效果不明显甚或失效了。

选用有较厚实专业经济法法学理论和法律功底而又掌握了娴熟的网络视频教学技能的教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网络视频教学教师选好了,视频课程也就成功了十分之三了。

(2)微视频课的讲授

如果一门课程,一种讲课套路到底,微视频课堂将会呆板化,学生很快会视觉疲劳,因为不是面对面,教师不会看到学生,也不会当场觉察到学生的这种疲劳,即便通過网络互动知道了学生的视觉疲劳和其他需求,也很难做出及时调整,视频授课讲师就需要把学生的视觉疲劳考虑在前,在拍摄视频过程中就要注意尽量避免学生的这种疲劳,以熟练的视频教学技能激发学生的课程兴趣是一门微视频课堂的生命力所在。

视频课程讲授技巧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传统线下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面对面,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迅速观察到对方的神态和反应,并洞察对方的心理,教师可以即刻调整教学方法和讲授内容,马上适应学生微妙变化,掌控教学节奏,也可以讲些趣事和笑话,调节课堂气氛,因为人数少线下传播面窄,有些话讲得大胆些也无伤大雅,有时候教师讲错了,也可以当场及时纠正错误。

视频课程的非现场教学,一方面不容教学内容诸如教学知识点有任何错误,视频中显示的教学内容、文字表述、专业知识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任何一点差错,眼光雪亮的成千上万人马上就会揪出错来,课程的严谨性、严肃性、正确性和权威性立刻就会被质疑,乃至于被弃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人少,课堂教学内容和方法调整比较容易,而且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教学方法适应也比较快,但慕课选修人数众多且口味不同,学生的需求差异性对比于传统课堂教学可以用“十分巨大”形容并不为过,设计适用于一百人以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要适应千万人的课程内容,后者的难度显然更大,这不仅对教学内容设计老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也对视频教学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相对于百人以内的线下课堂讲课,视频授课无疑更难,视频主讲教师不仅要具备线下课堂教学的所有教学技能,还要掌握网络视频课程讲授的新技能,不仅要学会在镜头面前讲课,而且要熟练掌握镜头面前讲课技巧,甚至有必要进修下影视表演技能。

线下课堂教学语言与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有共同的地方,也有很大的差异。线下课堂教学语言口头化,相对可以随意些。网络视频教学语言既要有口头化又有偏书面性,同样一个笑话,在线下课堂就很有趣,在网络视频里可能就很突兀,不仅不好笑,甚至适得其反。同样一句话,线下课堂表述会很成功,在视频课堂教学同样表述可能会很失败,同样一个专业知识点,网络表述的技巧就与线下课堂的表述不同,视频主讲教师要适应网络视频教学的独特性,娴熟运用网路语言、视频语言和影视表演技能来授课。

用通俗的语言、网络化的语言、一定的表演技巧对着镜头来熟练表述讲授专业的经济法学知识,是考验教师功力的。从网络视野看,线下老教师碰到的是新问题和新技能,线下老教师的多年教学功力是线上教学的基础之一,学习和掌握线上教学技能,才能适应网络化教学要求。视频主讲教师不仅是个教师,而且是个演员,既要掌握教学技能,也要掌握一定的表演技能,这样的视频主讲教师才有可能讲授好微视频课堂,其主讲的课程相对就有吸引力。在知识点相对比较固定的情境下,授课教师的教学技能是维系和提振课程吸引力的关键因素,能熟练使用网络语言、视频语言和授课技能强的教师将是微视频课堂生动化、趣味化、可持续性的师资保障。

3.微课的制作、反馈、修改

微视频课程是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基础。内容是微视频课程的基础,设计是微视频课程成功的前提,讲授是微视频课堂的关键,场景是微视频课堂的形式要件,技术团队是微视频课堂的技术保障,应用和反馈是微视频课堂的质量提升过程。

微视频课程实际上就是个小电影,就是一集短电视剧。经济法学专业教师不懂摄像、摄影、后期制作等专业影视技术。经济法学课程组就花费巨资委托专门的视频课程制作公司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视频制作。这样的微课才会在视频质量上有保障。微课的设计、讲授固然重要,一个好的拍摄和制作技术团队则能保证视频的质量。

微视频课制作好了后,可以先让教师和学生进行使用。教师和学生使用后,会提出很多意见。课程组可以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约谈等形式征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教师和学生的应用、评价、反馈意见则有助于微课视频的优化,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对微课视频进行修改。七分拍出来,三分改出来。

四、经济法学慕课的建设和运营

(一)慕课平台的选择

慕课常见的问题有:登陆不了慕课,掉线,卡顿,做了测验没成绩,看视频没计分,发不出帖,抑或资料错乱,视频播放不了,缺乏互动,技术人员不见了,诸如此类。好的平台,运行平稳、流畅,技术支持及时。学生看得舒服,用得清爽,做得安心,投诉少,老师烦心事少。选择一个好的平台是慕课传播的前提。

近些年,慕课平台如雨后春笋出现。教育部门和社会组织成立的平台较知名的就有50多个。全国性平台有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学堂在线、超星尔雅、好大学在线、MOOC中国、智慧树、优课在线、学银在线等。有些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单独或联合建立了慕课平台,如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福建省高校在线教育联盟网络教学平台等。一些公司也建立了慕课平台,如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

慕课平台的建设是渐入佳境,爱课程等慕课平台的资源不断丰富,技术支持越来越强。平台的资源、板块设计、各种软件、小程序等都与大学的在线教育相适应。慕课平台越来越成熟。

经济法学课程作为浙江省高校本科课程,课程组选择在浙江省高等学校在线课程共享平台建设经济法学课程慕课,浙江省平台还算比较平稳。经济法学中的金融法和财税法学部分的内容已经在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上线。爱课程平台,无论从稳定性和技术支持,还是生源新引力上,都是个非常好的平台。

(二)慕课的建设

一门好慕课相当于一门课的百科全书,只要是经济法学的教学资料、教学资源都齐全、全面完整、新颖前沿、精深细致、案例丰富、习题充足。

经济法学慕课大致包括课程信息、教学计划、课程资料、班级管理、练习考试、讨论区、课程评价等板块。

经济法学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简介、课程概述、课程目录、教學团队、教学设置等内容。

经济法学课程教学计划和课程资料,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电子教材、章节教学内容、微视频、教学案例、PPT课件、教学标准、教学安排、教学网站汇集、实验方案、实习规则等。

班级管理则是分班管理、名单导入、学生日常管理等内容。练习考试板块包括试卷库、网络练习题、复习思考题库等。讨论区是学生提问、教师答疑、教师发起专题讨论、学生之间交流的板块。课程评价板块则是对学生的慕课使用情况进行考核、统计成绩等。

课程组将已经准备好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资料上传至慕课平台,准备充分的话,花费一些时间,就可以完成经济法学课程的慕课建设。

(三)慕课的运行和维护

1.组建团队每天维护

课程组中专门设立慕课的运行和互动小组。课程负责人作组长,专业教师为骨干,研究生为助教。小组专门负责慕课的运行、维护和互动,做到每天有人值班,学生的问题不过夜,做到日事日毕。而使用课程的各个学校的教师则采用SPOC的方式来负责自己学生的管理、互动和考核。

2.课程内容及教学资料的持续更新

课程组根据社会发展、法律修订、法院新判例,更新教学内容,作出新的教学设计,及时制作新视频、编写新习题。网络慕课内容实时更新,及时将新理论、新法律、新案例、新视频、新课件、新习题、新资料更新上线。

3.良好的互动

课程组将优选多平台上线,分平台建立网课服务团队。制定服务管理办法,设值班人员,实时维护,在线维护,时时互动,在线答疑,及时解决学员学习中的问题与困难。

建立问题分层解决机制。慕课教学需要组建足够数量网络维护团队和互动人员,可以将一部分经济法学专业研究生吸收为团队成员,负责解答一部分网络论坛的问题,研究生可以对简单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对较难的问题则提交给教师回答,如果教师单人还不能回答的,则提交教学团队集体讨论后回答。问题回答得越及时,互动多互动强,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会越浓,学生的兴趣越浓就对课程的黏性越强,对课程感兴趣的学生越多课程的传播面会越来越广,课程的可持续性就越好,课程的良性循环生态就越好,课程的生命力就越强。

五、经济法学翻转课堂的实施

翻转课堂的策略是,线上学知识、线下翻转课堂、课外学做法律人。

(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与习惯转变

教师是课堂设计者、团队组织者、关系协调者、答疑解惑者、思维引导者、意见倾听者、程序矫正者、课外活动联系者,教师切实成为学习资源的整合者和学生掌握知识与能力的促进者。

学生是知识自学者、能动者,提前观看视频,预习和学习微课视频,自主学习经济法律理论和知识。学生也是课堂主体参与者、提问者、实践者。

传统的线下课堂,学生在课堂听课,平时游戏玩乐,平时不学习或者少学习,不做或者少做作业、测验和考试,习惯于在期末考试月或者考试周拼命。翻转课堂教学后,慕课就是本课程的百科全书。教师要求学生做出严格的时间计划和完成进度表,关注学生进度,督促学生,帮助学生养成课外学习、平时学习、平时考试、时时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进而养成终身学习习惯。

(二)教学组织、教学方式、教学安排

在教学组织上,根据学生人数,实施分班次、分组教学,推行小班教学、小班翻转或者大班教学、小班翻转三种教学班级组织方法。

在教学方式上,运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发挥教师引导、启发作用,激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安排上,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和固定周期,一般在学期初就将全部视频等教学资料在网络课堂上,并保证在整个课程教学周期内可供学生随时查看。学生课前根据教师安排进行知识点的预习。线下课堂上,教师组织针对特定知识单元或专题的教学研讨或实践教学。有针对视频知识点的深入剖析,也有扩展性、前沿性的介绍与引导。

(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

1.线上学知识

学期初教师建立钉钉群、QQ群或者微信群,将学生加入群,将当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安排发给学生。老师每周布置下周视频观看任务和课外任务、发放本周实务案卷材料或者案件分析材料,学生在课外登录慕课平台学习各章节经济法学理论和经济法律知识,线上完成视频观看、测验考试、笔记发帖、专题讨论等任务。

时下,很多大学都在缩减课程的线下课堂授课课时量。教师无法在较少的时间内讲授海量的专业知识。慕课是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涵盖了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法律知识、典型案例、习题考试等,应有尽有。学生认真学习经济法学慕课,可以系统完整学习选修课程的理论、知识,把握学科趋势,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体系,逐渐掌握预测未来的能力。

2.线下翻转课堂

线下课堂,教师通过提问、测试方式,检查学生网络学习情况。在教室里,学生可以提问,将线上慕课没有搞懂的问题,面对面与老师交流,老师答疑解惑。线下课堂老师就可以讲解重点难点,针对性辅导。线下课堂,老师可以讲解最新的理论、知识、案例。

线下课堂,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进行法律实务操作训练。课程组准备了法院、律师事务所和公司法务常碰到的60个案例材料,包括诉讼案件和非诉讼案件。每周课堂上进行案例经办实务训练。课堂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演讲、论辩、模拟庭审、证据质证等实务训练。学生通过翻转,分析能力、辩论技能、证据调取技能、法律实务技能、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律师事务所交流、法院旁听、与检察院进行法庭对抗赛、公司见习法务,将各种实习基地利用起来,让实习基地的社会导师与学生多接触,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线上学知识,线下做实务,两者结合,学生的知识面广了,眼界开阔了,理念提升了,技能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3.课外学做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