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地理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地理的教学设计

篇1

陶行知先生说过:要取得教学的成功,关键的要素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展现一个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必须对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变革,努力创设与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特点相对应的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使相对静态的地理知识呈现出灵性和美感,以此触动学生的兴奋点,促进学生对地理的认知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对于“欧洲西部”的教学内容,学生由于少有接触,仅凭教师对教材的机械描述,很难引发学生的认知同感,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僵化。为此,我们以多媒体资料片创设直观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一边听着动人的音乐,一边欣赏着风光旖旎的西欧诸国的山川河流。绚丽多彩、动感十足的视频资料将原本略显沉闷的课堂教学烘托得充满活力与精彩,从而有效深化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激活了学生探求新知的心理取向,更加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引导合作探究,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学生个性发展,倡导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新型学习方式。所以,初中地理教学设计应该把“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合作探究,改变学习方式,提升学习水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本着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的原则,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能引发共鸣的探索问题,引导学生就此开展小组合作讨论、操作、交流等系列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不同观点的交锋,形成锐意创新、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学会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习地理,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地理知识。

比如教学“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时,我们就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设置了如下探究问题:①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有什么特点?②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③为什么把南极地区称为“天然实验室”?④南极大陆地下有丰富的煤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对这些教学问题展开合作探究,就自然地将“讲堂”变成了“学堂”,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求知,在“探究”中创新,既促进了地理新知识的增长,又切实体现了新课程“问题是教学的开端、主线和归宿”的教学理念。

运用激励评价,愉悦学生情感体验

德国教育家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增加了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开创了学生学习评价的新篇章。我们应该明确学生是活生生的、富有个性、不断发展的个体,他们的内心深处总是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一份肯定、一个鼓励。所以,我们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程学习特点建立重视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的科学评价方式。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既要关注学生地理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地理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每个学生,以褒扬和激励为基本原则,从多个角度做出有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和激励功能。让自己的评价贴近学生的心灵,愉悦学生自信学习地理的情感体验。当激励性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增添了学生启航的信心和勇气时,学生学习的灵感自然得到最大限度的调动,在轻松的心理状态下,他们更积极大胆地活跃于地理课堂,确保了课堂教学的高效。

篇2

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不同的知识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对于实践知识的学习来说,教师可采用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检测效果的组件教学设计法。在组件教学设计中,教师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特点,设计出匹配学生学习需要的各种活动,有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形成相关的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实践知识;教学设计;组件教学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一学科特性更要求地理课堂与自然社会紧密相连,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获得的能力与情感应用到自然社会的田野实践中。针对这一学科特性,教师就要思考与选择:什么是实践知识?不同的实践知识所要达到的学习水平是什么?教师在地理实践知识教学中如何来激发学生探索地理现象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创新能力等?组件教学是解决这类知识学习的方法之一,因为组件教学是指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分析教学问题,确定合适的教与学的起点和终点,运用设计的方法将教与学中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地理观点培养等诸要素有序、优化地组合在一起的教学方法。本文中,笔者结合实践,对地理实践学习的组件教学设计方法作一分析。

一、实践知识

实践是人们在自然与社会活动中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知识是人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的成果。实践知识是在实践中完成认知任务的知识。安德森(L.W.Anderson)认为:“完成认知任务的知识是与课题或任务有关的知识,它需要人们了解在不同的情境或条件下,如何运用策略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它主要包括自我知识和情境知识。”[1]其中,自我知识主要包括知道自己完成某项任务所具备的能力、对某一任务兴趣的知识、完成某一任务的知识以及对某一任务实用价值判断的知识。情境知识主要包括何时、何情境、为什么和如何运用不同策略的知识。其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判断性,即根据不同的任务情境或条件来选择用何种知识与策略去解决问题;二是综合性,即它是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综合运用;三是反省性,即要不断地了解自己的知识、能力与情感状况,以便于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修正自己的思维与学习行为。鉴于实践学习的内涵与特点,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地理实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地理综合学习的内容,即运用实验、调查、观测、考察、灾害应急等方法完成自然社会田野实践任务的学习。其主要包括以地球运动等地理概念与地理原理规则为基础的地理实验、以人口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地理调查、以大气运动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地理观测、以水循环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地理考察、以地壳运动等地理概念为基础的灾害应急等。

二、地理实践学习的设计方法

地理实践学习的设计方法包括辨识目标、编码图文、匹配策略、选择媒体、主题活动、检测效果。下面,笔者就以粤教版初中地理“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为例”学习为例,介绍地理实践学习的具体设计步骤。

(一)辨识目标

地理实践学习的辨识目标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了解学习任务,即本节课要学生学习的内容是什么。首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明确本节课学生的任务是学习“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其次,分析“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中所涉及的地理概念主要包括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地域社会、经济发展;最后,厘清文化遗产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地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第二,分析学习需求,即根据《课标》要求来分析学生的能力起点,找出学生学习与《课标》要求的差距,确定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最近发展区。首先,教师要了解《课标》的要求,即教师分析《课标》中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学习的达标要求是“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其次,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能力起点,即教师收集学生在学习“人口的变化”“语言与宗教”“聚落与环境”时的检测效果的数据,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关知识、能力与情感的现状。最后,教师要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根据所教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标》之间的差距,找出学生学习完成本任务的最近发展区。由于初一学生在学习“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时对地域自然、文化、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知识储备不足,综合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要制订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课堂教学目标。第三,确定学习目标,即将适合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学习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进行系列分组,同时在组内形成一个个组件学习目标。首先,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部分将本节的学习目标分为知识与技能目标——“保护人类宝贵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目标——“选择保护文化遗产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其次,将知识与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细化为若干个组。最后,确定每个组要达到的学习水平和与此相应的行为。

(二)编码图文

编码图文,可采用分类、选择、策略、线索的方法,其具体操作如下。第一,分类实践学习的图文材料,即根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的学习目标,将实践学习的图文材料分成三个类别。属于知识类别的实践图文材料主要是广州南越时期的地理位置、文化、社会经济;广州南越时期南越王墓、秦汉造船台、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国水关等遗址和出土的大量珍贵历史文物。属于过程与方法类别的实践图文材料主要是保护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的问卷;比较我国秦汉时期汉代墓葬的文物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古代沿海商港造船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秦汉时期宫殿建筑遗址的建筑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分析广州南越时期的城市轮廓,测算南越四大遗址旅游环境容量,设计南越历史文化遗址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卷,提出南越四大遗址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类别的实践图文材料主要是南越四大遗址及出土文物。第二,选择实践学习的具体图文内容,即根据文字、图片、练习三个部分,选择实践学习的图文内容。在文字材料方面,实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广州南越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等资料。在实物与图片材料方面,实践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广州南越时期四大遗址、广州南越时期四大遗址出土的文物等。在活动与练习材料方面,实践学习检测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分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观点。第三,确定实践图文学习的策略,即根据学生的能力起点和学习目标,采取适合实践图文学习的呈现策略。根据“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为例”的学习目标与内容,本节选用的呈现实践图文学习的策略主要是叙事法、表格法、调查法、观测法。例如,用表格法从墓主地位、印章的出土文物与价值、汉代彩绘的出土文物与价值、殉葬的出土文物与价值等方面来比较秦汉时期南越王墓葬、长沙马王堆汉墓葬的特色与历史文化价值;用观测法可了解南越遗址旅游环境容量和分时段旅游密度;用调查法可了解南越历史文化遗址旅游者目的、结构、源地、组织形式等资料。第四,寻找图文中的线索,即找出图文中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学生在阅读“广州古城图”和“广州位置图”时,首先要读图名和图中的注记,明确读图的目的和图中反映的地理事实,从而了解广州的地理位置、南越四大遗址的位置和广州城范围的时空变化。其次是从南越王宫署的显性信息来分析广州城中轴线的变化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发展等隐性信息,从南越开始至现代广州城界线的空间变化、地形和河流来分析广州城市化的发展状况等隐性信息,从广州秦汉造船遗址和广州地理位置、气候来分析广州航海史、科技的发展和商业贸易及岭南的建筑文化、商业文化等隐性信息。最后是从广州的地理位置、城市范围的变化等显性信息和政治、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等隐性信息来分析广州地理位置、城市范围的空间变化与广州政治、科技、文化、经济发展的关系,特别是岭南文化的形成与广州地理位置的关系。

(三)匹配策略

由于“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以广州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为例”属实践性学习的内容,笔者选择的学习策略包括课题、表征、内容、策略、分工、进度与评价,其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课题:根据教材中关于“丽江古城”与位置、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反映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等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生活所在地广州的文化遗址,选择要学习的课题是“南越国遗址”。第二,表征课题:分析课题“南越国遗址”要探究的内容,以一句简短的话语概括内容,并将课题的名称表述为“广州南越国遗址的岭南文化考察”。第三,了解内容:根据南越国的南越王墓、秦汉造船台、南越国宫署、南越国水关等遗址,了解学习内容主要为“南越王墓的历史文化价值”“秦汉造船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等。第四,选择策略:根据“广州南越国遗址的岭南文化考察”过程中所涉及的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的策略主要是文献查阅、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人流观测、对比分析等。选择策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在何情境、何时要用何种知识、何种方法去解决问题。第五,分工合作: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要明确应该如何合作来共同完成所承担的学习任务。第六,监控进度:教师要求学生制订一张学习任务完成时间表或任务计划,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度,这也便于教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并对学生遇到的困难进行帮助与指导。第七,评价结果:教师要评价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质量与水平,特别要评价学生对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运用能力及其感悟。

(四)主题活动

主题活动环节包括主题、意图、情境、行动、操作几个层面,其具体操作如下。第一,确定主题,即根据对《课标》、“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能力起点的分析,将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定为“广州南越国遗址的岭南文化考察”。第二,明晰意图,即明晰主题活动的动机与目标。开展本主题活动的动机是充分发挥初中生爱动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理解与尊重不同文化差异”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文化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知识与地理实践方法,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第三,创设情境,即活动开展的情境。为了让学生对本主题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结合教材内容,学校为学生提供到“广州南越国遗址”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广州南越国遗址”,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好奇心和欲望。第四,设计行动方式,即将总活动分解为若干个部件,设计完成这些部件学习需要的材料、媒体、行为。根据学习目标,本主题活动可以分解为“南越王墓的历史文化价值”“秦汉造船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南越国水关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岭南文化与广州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如何保护南越国遗址”6个学习部件,并针对每个部件的学习内容来确定完成学习的材料、媒体和行为。第五,进行行动操作,即在部件学习中,学生获得知识、能力、情感,并将其运用在新问题的解决中。

(五)检测效果

篇3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地理学科能力;地理图像能力

一、概念界定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通过观察、浏览、思考、探讨案例进行学习,来获得地理规律、原理,培养学科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它首先强调教学活动的中心为案例,其次,教学实施关键是师生合作。

(二)地理图像能力

地理图像能力主要指对各类图像如示意图、景观图等的识图、析图、绘图能力,这是学习地理的最基本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如:运用示意图说明、分析、归纳地理原理和知识,绘制示意图说明地理现象,都是对地理图像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去辨析地图,利用图像来合理的理解、归纳地理现象与原理,进而达到分析地理现象和一定的绘制图表能力。

二、案例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以案引理法

这是案例教学中一般的方法,即先给出引发学生探究兴趣的案例,学生在了解、分析、探讨后,从中理解、归纳出所要获得地理原理和规律、问题解决的措施和理念。

(二)以案印理法

以案印理法也就是先对所要学习的地理概念、原理解释分析后,再利用含有此原理的现实事例,加以论证或强化巩固学习成果。这种方法有助于知识的应用和提高,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效果较好。

(三)案理同步法

按照探究的思路设计,在逐步展示所需案例同时分析、推理归纳出规律原理。这种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案例的多角度思考,主要适用于内容复杂、所需地理原理的层次多、有一定难度的课堂教学。

由于地理图像能力具有:类型多样、要素特殊、表达直观、内容复杂等特点,在对学生地理学习中地图使用情况调查发现,由于老师对学生在地图判断方法的指导不够系统,学生对地图的使用不够熟练,图像的解读、分析,图像的表达能力不足,使在分析图像类的问题时正确率较低。因此,利用案例教学对不同类型地图进行系统学习,获得判读的方法与技巧,提高学生的地图使用能力。

三、地理图像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设计

(一)案例设计一:示意图的读图析图能力培养(以人教版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

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气温的变化有所感知,对探究其原因有一定兴趣,对曲线图、示意图有大概了解,但存在认识不全、图文转换能力较弱。

教材分析:地球大气是自然地理的核心要素,大气的冷热是大气运动的根源,本部分起到基础作用。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先案后理法)

反思:学生初步作图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引导与鼓励,关注学生作图的步骤和出错点,如画光照图时,地轴与赤道、太阳光线与晨昏线的关系如果理解不透就容易出错;受热过程图如果没按从太阳辐射到大气逆辐射的顺序,或者不能表示出辐射的多少,画出图的效果较差,重要内容表达不出;因此,每次的作图训练就是一次对知识的检测,通过活动对地理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活动结果使学生获得成就感。

(二)案例设计二:等值线图的判读

考纲要求:等高线地形图

学情分析:等值线类型很多,在初中学生主要接触了等高线地形图,对其基本原理、表示的地形有所了解,但受初中学生思维的影响,对等值线图的判读、应用把握并不深入。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教学流程:导入:近几年高考题中涉及的等值线图统计数据,引起学生重视

原理把握:等值线图的一般特点,判读方法.

案例分析:展示问题

图示意为我国南方某地,图中的等高距为50米,据图分析:

1、图中山峰与池塘的高差范围为:

2、图中河流的①②③④段,水流速度最慢和最快的点分别是?

3、在图示内要建一个坝高约14m的水库,若只从地形因素考虑,在图中画出最适宜建坝处并计算坝顶长度。

4、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特征

5、如果此地为我国南方某地,为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设计不同地区发展的农业类型。

探究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讨论,并提出你的疑问。

学生讨论分析时提出自己的疑惑如:山峰外侧的等高线是500米行不行?如何看出等值线的数值?河流与两侧等高线数值的关系?比例尺有什么用途?

探究结论: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中给予及时的总结、引导,并对疑惑点加以解释。如学生在分析等值线数值时,对绘图的常理如:等高线高距和高程的关系(即等高线标高为等高距的整数倍)给予补充;对河流的位置与流向、流速与地形关系,描述等高线的方法与要点,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内容加以概括,从而整体上把握出等高线图的一些判断和应用方法。

参考文献:

[1]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学刊),2009,(3):7-8.

篇4

一、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地理教学而言,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设计是基础,是开拓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观念的关键渠道。在高中地理教学新方案的实施过程中,能否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落实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已经成为地理老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新的教学方案是否有效,地理知识是否掌握落实,学生的地理能力是否得到提高,都是值得教师和学生重视的。所以,在新方案课程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唯有提高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高中地理教学设计有效性的含义。通俗来讲,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在理论知识上,由不懂到渐懂,由不知到多知;在精神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毫无兴趣到感兴趣。通过新的教学方案设计,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同时,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分析地理理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高中地理新方案教学有效性的发展意义。实施新的课程教学方案以来,为了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付出了很大的热情和努力。其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地理教学的兴趣,不断地改进教学方式,改变教学方法;其目标就是增强学生的地理技能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所以,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引下,对高中地理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是当务之急。这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铺平道路,使新的地理教学设计方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如何提高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1)以学生为主体。高中地理课程制定的方案是针对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而设计的。在有效的课程教案上,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主置,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观念。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学生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因此,要正确理解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优秀的教师都比较善于与学生沟通、交流,善于学习,善于研究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找准问题的关键,从而采取有效的设计方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变更传统的地理教学方案。新的教学课程理念是灵活多样的,教学的方式也是活学活用。旧的教学设计是一味地老师灌输,学生被动接纳,使得学生无法消化课程知识,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很困难。长此以往,难点和疑点积少成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影响,也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压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平等互动的学习环境,才能达到地理教学方案设计的效果。

(3)完善自我,树立合格的教师形象。一个优秀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教师要为人师表,成为学生的榜样,通过自我学习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反省自己,完善自我形象。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地理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4)及时加强地理教学设计的反思工作。在高中地理新课程方案设计中,必须特别强调教学的反思工作,因为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进步和自我提高的有力因素。对于地理课堂教学来说,反思型教师会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不合理教案设计及出现的纰漏,进行客观上的研讨和探索。这样一来,就促使地理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观念,进而提升教学水平。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反思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不断研究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及个性特征,才会不断进步,才会逐渐在教学实践中获得经验,并运用于地理教学。

篇5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建构主义

《初中地理新课程论》中强调,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坚持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引进课堂教学中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学习习惯,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所谓建构主义理论,就是通过设置真实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环境,在整个任务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自,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及时进行反思。在传统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用讲授的教学模式,即在课前按照课标进行备课,在课堂上按照目录进行讲授。这种教学模式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贯彻建构主义理论很有必要。本文通过分析三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希望为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有效教学提供借鉴。

一、设置具体教学情境,促进学生理解

在初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设置具体的、可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可触摸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地理学习的魅力,促进有效学习。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理解二分二至日太阳的具体照射情况和五带、四季的划分规律。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准备好投影仪、合适的地球仪、手电筒和发光的太阳等,在课堂上给学生现场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规律。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给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堂讲授,使学生理解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基本规律,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这种设置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使学生在可观的、可触摸的教学情境中快乐地学习地理,从而促进有效学习。

二、引进“翻转课堂”,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就是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变传统的“讲授”课为“学生主动学习”课,进而转变课堂的讲授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一堂完整的“翻转课”,必须要协调三个内容,也就是合理的网络环境、自觉的学生和充足的时间。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人教版)《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植被、气候、河流、地形等方面的差异,从而理解北方和南方在生活方式、文化习俗和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断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发展的眼光。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在多媒体上给学生提出问题,即“你们知道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地理分界线是什么吗?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地形特征是什么?南方和北方的主要粮食有什么样的差异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寻找合适的答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即“为什么南方和北方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呢?”这样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顺利地解决了这些问题。“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生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虽然一直被初中课堂教学所倡导,但是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新课改所倡导的合作学习是指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人教版)《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时候,由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熟练掌握自然资源的含义和基本分类情况,分析当前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现状,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设置一名组长,配合教师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教师给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资源呢?在地球上存在的所有物质都是自然资源吗?我国现在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是什么样的呢?”教师指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课本,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寻找问题的合适答案。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使平时比较胆小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另一方面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

在初中地理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引进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新课程地理教学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重在研究全球人口、资源及环境等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总体教学目标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其中可持续发展观是新课程体系下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有着重要意义。今天的学生作为明天的决策者,应通过地理教育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今后的科学决策做准备。

1、新课程对地理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程改革核心理念的统揽下,各学科根据自己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各自的教学理念。就地理学科而言,根据地理新课程教育目的、地理学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征以及当今人类所面对的人口、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种种问题,确定了地理课程改革的四大基本理念。

第一,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在新课程体系下的地理课程安排更为合理,涵盖了很多与生活相贴近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与生活相关的生存技能。

第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新课程体系下的地理科学所学知识更为广泛,包括了自然科学(资源、环境全球变化)和人文科学(人口、国土整治和区域差异)等方面,使学生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掌握终生受用的知识和能力。

第三,是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灵活多样,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拓展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是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新课程背景下的地理教学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主张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并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2、当前地理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师不能很好的理解新课程的要求导致教学行为不当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现今阶段下的地理老师逐渐接受了一些先进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但由于缺乏新课程教学的经验,容易出现弄巧成拙的现象:一些教师刻意地追求学生的活动形式,从而组织大量的活动而忽略了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与此相反,仍有一些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法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在课堂教学中仍以“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为主,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2.2课堂上学生发言的交锋性不足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氛围活跃的课堂讨论中完成教学任务,这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重要的效果。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注重课堂讨论,甚至为避免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而设置缺乏思辨性的问题,导致学生的发言缺乏交锋性,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深度。

3、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学的设计与创新

3.1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构建

在新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活动组织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为学生后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让“问题情境-交流讨论-分析归纳-拓展应用”成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和参与度。

3.2通过实践带动书本学习的方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注重教育对象之间的差异性,学生的性格特征和综合素质各不相同,因此无法采用统一的模式对其进行教育和培养,而是要学会因材施教。如在高中“长江三峡工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问题激趣法”展开教学“长江三峡知多少?”这时学生将会通过从自己的知识储备中搜寻答案,待引出“可以大量地发电”“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影响到中华鲟、白暨豚的生存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待问题解决后可以再根据问题的难度分别引出“长江三峡工程的意义和作用、百万移民及其安置、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等教材内容。

3.3改变课堂教学策略采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注重师生之间的问题讨论,有利于培养学生较复杂的地理程序性知识(如从地理概念到地理特征、地理规律,再到地理成因的系统性很强的知识)和地理策略性知识学习的能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3.4在整合中提升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改革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在此背景下,教师必须能够具备课外知识拓展的能力,以课本为范例而并非纯粹的教科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学会将个人的知识经验和文本知识相结合,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丰富课堂教学理论,实现课程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和思考中,牢固地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

4总结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教学内容呈现出明显的时代性和拓展性,对老师的教学活动安排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创新的平台,学会运用科学有效的地理教学策略进行个性化展示,完成新课标的教学任务。科学创新的地理教学方式一方面能够发挥学生在课堂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地进行探索发现,丰富自身的学习经验;另一方面能方便老师灵活、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开发多种教学资源,从而充分发挥现代化地理教学的优势。

参考文献

[1]祁国新.地理教学应贯穿直观性教学原则[J].青海教育,2012:45一48.

[2]王冬桦.关于一条教学原则的回顾、审视与重建[J].河南教育学院,2011,81一84.

篇7

一、注重发挥集体教研的力量

设计导学案的工作量远远超过设计教案,没有哪位教师能在短时间内设计出整册书的导学案,同时它要发放到不同班级学生的手中,所以导学案要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出来。因此,老师们要通力合作,采取分工制,对自己的任务不能得过且过,每位教师都要把自己精心准备的成果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与大家分享,在交流中不断修订和完善,扬己之长,补己之短,群策群力,共同设计出版面精美、环节清晰、重难点突出的导学案。

二、导学案设计主线要清晰明了

加涅在《学习的条件》一书中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及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四方面对教学进行探讨。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而产生的行为变化。而导学案“主线”的合理设计恰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一种载体。实践证明,主线清晰明了的导学案能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明确学习目标,解决哪些问题,获取哪些知识,取得怎样成果。

三、案例精选、问题设计注重生活化和趣味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而地理现象、地理规律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又会大大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在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大气受热过程”案例时选择了“四川和北京太阳伞销售情况统计表”,并设计如下问题:(1)结合图标谈谈北京和四川太阳伞销售情况有何差异?(2)从四川太阳伞的销售情况上看,四川与北京的太阳辐射量有何差异?(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图谈谈四川为什么获得太阳辐射量少?(4)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到怎样的作用?通过以上问题的探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

四、导学案设计要多元化,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存在着语言、逻辑、视觉空间、音乐节奏、身体运动、人际交往等智能。八种智能在现实生活中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所以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智能组合,教师应帮助学生发现其潜在智能,找出符合其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

五、导学案课堂检测要注重质和量

篇8

地理教学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正确协调学生、教师、教材、教具等之间的动态联系,设计实施师生活动的最佳途径与程序,从而全面巧妙有效地完成地理教学的知、能、德三项职能,使地理教学达到最优化。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包括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和乡土地理)之分。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学生情况、课型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做到既富有特色,又富有成效并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当代教育的核心是“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在这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体现出了鲜明的使命感和时代感。那就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学生能够以自己的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地理领域,并能通过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来发展自己,而且是主动的发展,真实的发展,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追问自己,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究竟获得了什么发展?一批批学生与儿童学习了地理又为人类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是个多元化的信息社会,它要求每个人多项智能的全面发展及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为此,我们要深入挖掘地理学科中能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内容,在传授地理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各项智能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的强项智能得到充分发展,并通过强项智能带动弱项智能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善于针对学生不同智能的特点,尤其是根据学生智能结构中的强项智能,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首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广泛开展对话、讨论、辩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善于运用地理专业术语进行地理思维的能力。比如,学习自然地理时,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专业术语描绘地理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明确地理学习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同时教师的言语要有幽默感和艺术性,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另外,教师应注意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把学习材料视觉化,培养学生的“内在视觉”,开启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比如,在教室里挂上相关地图,带学生参加意念导游团,想象自己在地图上旅游,了解当地的名胜和特产……帮助学生建立起头脑中的交通线路和山水风景;经常使用彩色粉笔进行板图板画,如讲地球仪、赤道、经纬度等,就应多画板图,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多画图,运用多种多样的视觉材料,把世界搬进教室。教师还可以收集相关音乐在教学中使用,作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音乐引入情境,调节情绪,激发想象,开发记忆潜能,营造一种有效学习的情境,引入学习情境,效果很好。

教师可开展合作交流、小组竞赛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如在新课前利用4至6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我去……旅游的见闻”、“我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我看了……有关地理的电视节目”,让学生把快乐和知识与大家分享,全班同学一起倾听并分享他的快乐。如遇到重大的地理现象和事件时,让大家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的相关资料带来交流、讲解、对照。如火星冲日时,学生就可以把收集到的照片、图画、网页、报纸等带来交流分享,资料之丰富,那是出乎教师的意料的。

教师要培养一个平等、参与、合作、主动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表现自我的环境;要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以思考的机会,从而达到对所学内容的深刻理解;经常让学生描述自己关于地理事件或观念的感觉,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为自己设定富有挑战性的目标并去实现它。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地理信息并加以分类;就地理现象写观察日记;把地理图像进行分类比较;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地理考察活动等。

篇9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地理教学设计 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已经摆脱了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受教学论、学习论、系统科学、传播学的启发,地理教学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出现,现代教学设计的研究已经成为广大地理教师关注的热点和焦点。

一、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

教学目标设计是地理教学设计的原点,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的预期行为结果,因此有四大基本特征:首先是指向性,即规定教学活动的运动方向;其次是选择性,即教学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媒体手段的选择必须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再次是整合性,即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个要素所发挥的作用和功能都服务和服从于教学目标;最后是可测性,即课后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能进行测量,并对本堂课的目标实现度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由此可见,地理教师首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突出准确性和可测性。教学目标设计的准确性必须依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通过准确解读课程标准把握教学要求,并围绕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目标。

二、科学设计教学方法和策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巧妙创设导入情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导入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每节课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关系到该节课的教学效果。一个创设巧妙的情境导入可以唤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学习变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知。德国一位学者曾做过一个形象恰当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将很容易地在享用佳肴的同时将其吞下。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融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融入情境之中,方可显出活力和美感,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消化、吸收。情境的价值体现在“情”与“境”两个方面,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这是情境中“情”的作用。另一个是“境”,就是用一种直观的方式,再现书本知识所表现的实际事物或者实际事物的相关背景。形象地说,“境”就是一座桥梁。有了这座桥梁,学生就容易实现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识与熟知的沟通和转化,从而使学习的理解变得容易和有趣。

(二)科学构建地理课堂教学信息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传播学的理论,传播不仅与信息的意义相关,而且与信息的形式和结构有密切的关系。信息的合理结构是有效传播的必要条件,而无序的信息由于缺乏结构易被遗忘。而大多数教学信息只需改变原有信息的呈现形式,例如可以把文字信息转变为语言信息和图像信息的结合,即转变为视听信息。这看似只是一种形式的转变,但其信息结构更完善,课堂教学效果更显著。

(三)精心设计学生合作探究环节,构建以生为本的有效课堂。

多项教育研究表明,只有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才能真正开展有效教学。

怎样才能设计出一系列科学的学生合作探究环节呢?为此我以“探究曲线”为理论指导,力争用设计的合作探究把学生引入琢磨状态。

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发现了问题之后才会产生真正的探究动机,在学生提出假设之前,学生的思维和行为都处于发散状态,一旦提出假设,学生的心理指向就有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在验证假设时,学生的心理指向是直线指向目标的,总是希望越快越好,但实际上,真正的探究行为却是曲折的,是正反馈(+)和负反馈(-)不断交错出现的。

如何利用好这一规律把学生的迫不及待之情很自然地引到合作探究中呢?我认为“问题”是学生进入琢磨状态,开展合作探究的导火索和发动机。学生的探究过程是“发现问题—尝试错误—体验成功—趋近目标”的过程,我们在问题的合作探究中可以设计小步子问题,层层深入递进,引导学生探究质疑。这种探究设计避免了一种困境:一下子将一个大而无边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所适从。同时分层次小步子问题更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发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三、合理设计重难点的突破,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通俗化。

高中地理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都属于高度综合性学科,涉及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涉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综合性和区域性是地理学的两大特征。因为让学生掌握地理科学的问题需要自然科学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方法论实现,所以高中地理教学往往一开始就让学生对地理学科产生高难度的体验,对地理学科产生畏惧感,也让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泯灭在学科难度的体验中。

如何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设计中就应该体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这是完成教学任务、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我们在地理教学设计的时候,针对众多难点的课时体系,一方面可以提炼核心问题、分层次小步子层层剖析,另一方面可以运用“几何地图”教学法突破难点。

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深入,进一步开展地理教学设计研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转换为教学实践,避免地理教学活动的盲目、随意,增强地理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控性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是提高地理教学设计质量、增强地理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陈澄.地理课堂教学设计[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家清.地理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4(1).

[3]王向东,袁孝亭.对地理教学设计的认识与思考[J].地理教学,2002(10).

[4]王民.地理新课程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10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16~19页)

二、课标解读

具体阐述本次研究区域当中环境问题成因;对该区域当中存在问题与危害种类进行阐述;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区域环境问题主要解决对策;区域经济发展应当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新课程教材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通过荒漠化含义、危害以及具体防制措施重点阐述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因素,并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荒漠化对人类现实生活产生的影响十分巨大,为此,应当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正确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教材当中包含了十分丰富的阅读材料以及实践活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能力。

四、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学生基本掌握了区域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学习方法。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具体掌握现阶段我国荒漠化出现的主要区域,并对荒漠化发展的形成原因以及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了解荒漠化发生的危害,并懂得具体的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形成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并帮助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训练。

2.过程与方法

采用讨论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详细了解教材当中图片以及其他类型的信息,深层次分析造成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基于对荒漠化的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人类行为对荒漠化产生的危害。提升学生对荒漠化发展与治理方面的理性认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与使命感。

六、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我国西北荒漠化具体原因以及主要应对措施。

2.教学难点

就荒漠化发展情况分析,促使学生可以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七、教学设计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设计问题并分析问题。问题设计需要具有实用性以及探讨性,设计简单不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太难则会让学生摸不着头脑,需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口味进行设计。在课节当中也需要充分关注学生的能力问题,教学中需要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

八、教学过程

环节一:问题导入,激发思考

教师:引用《苍天般的阿拉善》中歌词,在课堂当中使学生产生兴趣。并提出问题,古代西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达,为什么现在的那里却变成了废墟。

学生讨论:战争、生态环境脆弱以及人类活动让那里成为了废墟。

教师:人类活动是如何让一个文明发达的城市变成废墟的呢,为什么水草茂盛的地方成了荒漠,成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环节二:出示任务,小组自主学习探究

教师:(提出任务,让学生根据教材,填写表格)

引导学生形成小组,填写表格,并展示探究学习结果。

教师:通过对本节课当中25~27页内容进行阅读,分析造成我国西北地区出现荒漠化的主要成因。

环节三:提供材料,检验学生提出的措施

提供:阿拉善盟投影景观、黄土高原历史变迁景观及教材。

环节四:总结归纳,深化措施

教师: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最感兴趣的知识内容是什么?借助今天所学,未来将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自我学习?针对存在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改正呢?

环节五:整合与应用――启示和课后拓展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