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的应对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危机的应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越南 国际金融炒家 急功近利 思维僵化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陆地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7650万,经济以农业为主,其中水稻品质上乘,产量大,年出口量占世界第三位,在结束多年的战争后,1986年越南开始确立“革新开放”的发展战略,政策的引导使越南在吸引外资投资方面呈快速增长态势。在外资疯狂涌入越南的同时,越南资本项目也大开门户。其12项服务贸易领域中的11个项目已经对外开放,其中包括通信、保险、银行等领域。1994—2005年,越南的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平均增长率为30%。1986—2006年间,越南政府建立了24个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集中发展高新电子产业。特别是在近十年以来,越南经济飞速发展,年均经济增长率在7.4%左右。2005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4%,是亚洲经济增速第二快的国家,增速仅仅落后中国。2006年底,越南加入WTO,成为第150个成员国。之后的2007年,增长率进一步飞至8.5%。外国对于越南的直接投资额由2005年的40亿美元上升至2006年的76亿美元,2007年越南吸引的外资总额竟高达203亿美元。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2007年甚至预言越南会成为“顶尖的软件外包国家”,而韩国三星公司也表示未来将把部分的组装工厂从中国搬迁至越南。
过度的开放与经验的相对不足,为高速运转的越南经济深深的埋下了隐患。2008年3月份以来,越南经济一连串厄运接踵而来:越南盾大幅贬值,楼市和股市暴跌,出现大米抢购风潮,通胀率升至25.2%,至此,越南陷入到了深深的危机之中。
一、导致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危机的发生源自于不可抑制的通货膨胀。越南通胀率一度高达25%,这意味着在获得100元收入的同时,100元本身已经贬值25元。所以越南人开始大量抛售本国货币,到国际市场上买进美元、欧元等外币。当无法购买到外币时,越南民众便在全国各地大肆抢购民生必需品,例如大米、油、盐、酱、醋、茶等物品。
美元贬值,直接造成了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以及国际粮食价格的暴涨,直接导致石油和粮食现货价格大幅提高,进而表现为国际性的通货膨胀。这严重危及到了像越南这样高度依赖能源进口和粮食出口的新型经济体,最终引起极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冲击,能源价格大涨,使得大量外汇流出越南,进而造成同样严重的贸易赤字。越南证券交易所胡志明指数从2003年10月的133点上涨到2007年的1170点,涨幅高达780%。但是,从2007年10月3日到2008年6月4日在这短短的8个月,指数从1106点暴跌至396点,跌幅达60%。胡志明市商业中心滨湖市场商铺价格两年内上涨了40%,2006年时该商铺每平米的售价高达17万美元。如果按照当时黄金价格折算,则是每平米售价价值230两黄金,几乎到了寸土寸金的地步。到2008年6月,胡志明市房地产价格跌幅达到50%。
二、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外资
1、国际金融炒家是这次危机的幕后推手
在150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以东印度公司这样的集团为前导,以军舰为后盾,用武力胁迫落后国家打开国门;如今,发达国家以跨国公司为前导,金融工具为后盾,目的都是让落后国家开放门户,以便于他们的资本能够进入。越南与中国相比,越南的开放程度要深得多,所以在前几年,由国际金融炒家控制的热钱大量涌入越南。热钱开始进入越南这样的新型经济体类型的国家的时候,表面上,越南似乎进入了某种程度的繁华。但是当热钱操控了越南金融市场,席卷巨额利润全身而退之后,便是越南经济噩梦的开始。
2、极为高明的操作手段
国际金融炒家是如何对付越南的呢?首先,国家金融炒家们凭借着自己手中对于世界大宗物资产品的定价权,将国际市场上大米的价格抬高。像泰国和越南这样的传统大米出口国在发现国际市场大米的价格上涨之后,这些大米的出口国便立即停止了大米的出口。它们担心倘若继续出口,便会严重影响到本国大米的供应,甚至可能会发生因缺粮而带来的政治海啸,这是它们不希望看到的极端局面。但是在大米禁止出口之后,大米的价格依然持续上涨。而对于菲律宾这样长期依赖大米进口,并且购买力又相对有限的国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它们则更加负担不起这样高额的大米价格了。至此,不断飙升的国际大米价格反而迫使原来的大米出口国倾举国之财力到国际市场上以市场最高价购进大米,借此来缓解和巩固国内的粮食供应问题。而此时,粮食出口国所付出的“粮食最高价”,摇身一变成为了事实上的市场价。到这里,国际金融炒家们通过极其巧妙的手段,成功地炒高了国际大米的价格,取得了完全违反市场供求规律的定价权。
国际金融炒家通过期货市场操纵世界石油、粮食等大宗物资的价格。以炒股为例,某人购买了H公司的股票之后,其必须保证在将来会有人拉抬H股票,而且参与拉抬这支股票的人最好是多多益善。对于H股票的需求不断增长,这支股票才会上涨;反之,如果H股票没有股民购买,那么这支股票的价格甚至会不升反降。因此,某人购买H股票的目的,就是要保证H股票有人来买和炒作这支股票。所以说,某人购买的H股票之所以能够在股市上盈利,是因为在其购买之后,有更多的股民购买了同样的股票,这样其才能够从这一支股票中盈利。借用这样简单的理论,大家站在国际金融炒家的立场思考一下,国际金融炒家在国际期货市场上,他们在大幅拉抬石油和粮食等物资价格后,必定要确保将来有人会去购买。例如像中国这样一个对矿产能源需求量极大的国家,必定会在国际期货市场上经常买进大量的矿产资源,这样一来,国际金融炒家就会在中国购买之前大幅抬升大宗矿产资源价格,借此不断地攫取巨额利润。
三、越南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1、急功近利的开放思想危害深远
马克思辩证唯物理论中提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着一定客观规律的,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采取揠苗助长的方式进行发展,必定会遭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越南的经济发展遭遇到今天这种困境,正是由于急功近利式的过度开放政策而导致的。
越南在实行“革新开放”政策以及加入WTO之后,外资大量涌入越南各行各业,但越南与之相配套的制度建设却依然不完备,其法制化进程的滞后和对世贸组织游戏规则了解的匮乏,成为了外资在越南为所欲为的温床,加速了越南这次的危机。表面上看,在外资涌入的初期确实给越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所谓的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们却忽视了一个核心问题:外资的本质就是不择手段的在投资国获得巨大利益。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认清外资的本质了。
或许某些人会引用“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谚语去展望越南复苏的前景。其实这样的谚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逻辑问题,通过失败的不断叠加并不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还需要深究失败背后的原因。再者,任何一个创举的开始,在其实践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反复,这也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理论关于事物发展的论述。但是出现这样的反复并不可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这样的反复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从而达到在以后的实践中少走和不走弯路的目的。
2、僵化的思维导致消极后果
越南政府在应对通货膨胀和贸易赤字时,犯了和1997年泰国政府同样的错误:提高利率。2008年1月30日,越南央行把银行利率从7.25%提高至8.75%;5月17日,为了抑制通胀率螺旋式的上升,将利率从8.75%提高至12%;6月10日,进一步将利率调高至14%。这一系列提高利率的措施,在外资撤离越南前后的这一小段时间,反复打击了本国的股市和楼市,导致楼价跌去了50%,最终引发了越南的金融危机。
现在在极少数人的潜意识中,还存在着一种不和谐的认识,他们认为水平就是做出来的事情是完美的,对于工作的要求同样也是如此。这少部分人追求完美的思维,很可能与从小到大在每次考试中都想获得满分的绝对完美心态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他们认为对于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的过程就会被视为一种资源浪费;而在西方人的理念中,完成的工作必然存在错误,而且工作的高科技含量越高,错误和误差也随之增多,而这并不是西方人水平低下所造成的。所以,西方人认为,加强错误的测试与验证是成功的有效保证。西方人接受错误的这种思维很可能也是与西方考试制度不同所导致的,西方教育是以曲线评分,只要你位列全班前30%,即可获得A。虽然你在考试中也犯了一些错误,但相比较而言,你依然是属于优秀学生中的一员。因此,西方人接受错误思维的这种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这种理念表现在科研上便形成了西方人重视改正测试中错误的良好习惯。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某些高科技企业在新产品的研发中都追求以最低的成本获得高额的利润,寄希望于小概率事件,这种破坏规律的生产方式比比皆是。例如,这些企业宣传和奖励一些条件不具备(如资金、设备或环境)、储备不充分(如技术积累和经验)、过程超常规(不按程序和规范进行)的生产活动。但获得成功的项目和个人极少,而这些项目风险较大,且成功率却难以保证。
少数高科技企业科研投入很高,研发人员层次也很高,但是其研发效率不高,科研产品也寥寥无几。拥有博士、硕士的科研团队,发明创造却比较匮乏。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被调研的企业在技术发展方面以博士为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占30%,以硕士为带头人的占45%,以本科生为带头人的占20%。由此可见,高新企业专业技术带头人的学历结构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当。而70%公司的研发队伍九成以上的科研人员均为本科以上学历,但是每万人的专利产出却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企业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经费的投入都反复消耗在低水平产品的生产上,而不是用在技术的积累和传递上。例如国内对“山寨机”质量优劣的讨论,根本脱离了手机产业的行业本质,其中的关键便是是否把人才和资金用在了科研的积累、传递上。
【参考文献】
[1] 孙兆东、张志前、涂俊:越南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篇2
关键词:经济危机 基层政府 机制创新
近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在2008年爆发的全球经济危机中暴露的基层体制问题依然严峻。究其原因是基层政府职能执行不力,特别是越位与缺位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因而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基层政府经济危机应对机制的现状
(一)基层政府引导盲目化
一些基层政府将“引导”变成“强制”,把农民看成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包袱,认为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够实现农村富裕,才能解决“三农”问题。然而经济危机的爆发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1)由于2008年的全球性经济危机,中国各行各业受到此次危机的严重影响,主要表现在:全国大范围高失业率居高不下。据国家统计局不完全统计表明,我国大多数城市待业人口有2000余万人,在大幅度失业率的氛围下,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的难度剧增,另外,大多数城市对进出务工的农民设置了各种“用工门槛”,这样更加剧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
(2)由于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了部分农民工集中的行业的整体萧条,这样大多数农民不得不返乡待业。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餐饮服务等劳动密集的行业为广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平台,到城市务工成为农民的重要出路。然而,2008年的经济危机的大爆发,直接导致全球经济的大萧条,工厂的生产能力下降,对劳动力的需求自然减少,大量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就业的农民集体失业,最终离城返乡。因此,给依靠进城务工的农民转移目标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二)基层政府低效率导致公共服务不到位
由于基层政府对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和经营策略的引导服务不足,导致原本可以解决大量劳动力的乡镇企业的活力日益下降。在农村经济中,乡镇企业是吸引农村劳动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重要保障。然而,自1996年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乡镇企业跟不上改革的步伐,逐步陷入恶性循环。发展模式的弊端直接导致发展速度和生产效率的低下,因此,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日益增加。乡镇企业尾大不掉的发展策略直接导致发展成本的虚高,这样直接导致吸纳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因而,乡镇企业不再愿意背负更多的负担。与全国快速增长的经济相比,乡镇企业每年仅能解决90万人的就业问题。2001年,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表明,在所有就业岗位中仅有9.2%的岗位是由乡镇企业所提供,同比下降了4.5%。不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也极大地限制了农民的流动。与健全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相比,农村的社保体系相对落后许多。
中国农村一直处于“以农养工”的地位,农村的各项保障体系也一直没有建立起来,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更加剧了农民的盲目性。“厚土重迁”的老思想,告诉农民土地是其所有,离开了土地将一无所有。这样就导致了多数的农民捆绑在仅有的田地上,难以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于是,出现了“半工半农”的现象。农民的思想观念的落后也直接导致了文化素养的偏低,农村也缺乏相对健全的培训机构,又间接阻挡了农村的发展和农民进城的脚步。据不完全统计,在农村,大部分为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甚至仍存在文盲或者半文盲的现象,而城市的企业在招聘时首先提出了高于大部分农村文化程度的学历要求,这样农民进入城市的可能再次降低。没有文化、没学过实用的技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身劣势导致了就业面的狭窄。大部分农民也想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也想通过自己熟练的过硬的实用技术来实现就业,但是培训机构的缺失或者培训体系的落后,也进一步加剧了农民的自发流动,城镇企业需要招熟练技术人员也得不到解决,甚至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根本原因就是技术的缺失。
(三)基层政府监管机制“功利化”导致发展失衡劳动力市场发展的滞后
(1)在农村没有完善、规范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大部分农民寻找就业机会并不通过政府及职业介绍所等渠道,转而向亲朋好友求助;基层政府在对劳动力的转移措施、转移目标及突况的预测方面相对滞后,这样也就造成了农民流动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混乱化;农村劳动力市场保障体系的缺失和无序造成了用工单位和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证。还有,因为部分企业缺乏有效监管直接导致农民工收入偏低并且难以保证,极大地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的就业积极性。
(2)基层政府中有不少工作人员存在文化素质偏低、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将人民所赋予的神圣的权力当成赚钱的机器,在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巧立名目,榨取农民的血汗钱。在面对到农村招工的企业、工厂时,以基层政府的绩效和部分人的利益为前提,将农民的根本利益置之不理。另一方面,对一些职业介绍所、技能培训机构的监管不力,造成农村职业培训系统的混乱无序,任其发展。由于农村就业保障服务的缺失,农民进城务工利益受到侵害而无处申诉。
二、基层政府经济危机应对机制创新的途径
2008年以来,因为经济危机导致大量农民工滞留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基层就业出现了新的变化,劳动力转移方面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不断出现的问题和障碍,所以基层政府要走创新途径。加快农业产业化转型 将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变为发展契机,对目前的农村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方面进行革新。
(一)通过大规模的经营模式调整来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在经济危机面前我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基层政府要充分调动因受金融危机影响而离城返乡的农民的能动性,在农作物的种植和农畜产品养殖方面结合市场加大调整力度。极力发展城乡结合部、郊区农村城镇。提高农村工业化的速度和水平。因为小城镇在城市和农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和农村的交集及连接枢纽。依靠农村,具有发展规模化生产的潜力,另外,由于小城镇遍布各处,因此,小城镇就成了农民转移的重要目标之一。这样就为广大农民务工、经商提供了便捷连接途径。
(二)深化乡镇企业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在开发城市市场同时,也要关注广阔的农村市场,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另外,加大科研投入,提高农业机械设备更新速度,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和自主品牌。拓宽发展思路,走特色经营之路。因地制宜,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市场优势,确立特点鲜明的发展模式,融合行业和产业的特点,壮大个性化竞争力。开拓一转多元的市场格局。放眼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加强我国城市市场,更要立足农村本土市场。快速开发农副产品的深加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完善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健全农村生活保障服务等。
(三)加大农民教育投入力度,完善基层服务体制
加强基础教育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投入不足,导致教师素质偏低,农民让孩子读书的压力很大,另外,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问题也导致农民对教育的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农民的整体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因此,基层政府在教育资金和师资投入方面要加强,这样一方面减轻农村的教育压力,另一方面增强农民的教育投资信心,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不断完善农村成人教育及职业培训体系,健全的培训机制是提高农民素质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力保障,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不二选择。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与文化素养培训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的问题。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城乡一体化突破城乡劳动力转移障碍和人口流动壁垒。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机制革新,加强农村劳动力市场监管力度。
三、结束语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基层政府应对机制的弊端凸显,“三农”问题在经济危机的刺激下更加严峻。本文就基层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机制现状加以分析探讨,提出一些解决途径,或有偏颇,期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柯楠.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J].沧桑,2008(3).
[2]谢太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现状、原因及解决路径[J].特区经济,2009(1).
[3]樊继达.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 外向型服装加工业;经济危机;博弈;国家财政政策
一、 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的特点
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企业大多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廉价劳动力使得生产成本较低,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其二,主要从事三来贸易,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其三,内部调节机制相对较差,经营管理欠佳,科技含量不高。其四,这些企业的产品一直由国际市场消化,从而对于国内市场是过剩的。
二、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在当前面临的危机
2008年,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世界经济逐步呈现出疲软的态势。其表现为:投资者对市场信心不足,对各投资项目持谨慎观望态度,以致很多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生产能力下降,削减了对原材料、半成品的需求;消费欲望减退,由于企业不景气,居民收入不稳定,持币者大多选择储蓄,而减少消费,以降低未来生活的风险,致使市场消化能力下降,大量企业库存商品增多,仓库积压问题严重,收益锐减,资金流动性不足。同时,国内农产品、生活必需品价格持续上涨,工资上涨压力增大。
这些变化导致外向型服装加工企业面临危机,主要有:第一,市场需求锐减。原本经营的三来贸易,因国际市场不景气,订单减少,出口不畅;而这些产品过分依赖经济繁荣的国际市场,相对国内市场基本为过剩产品,因此,最终造成企业产品大量积压仓库,无法重新转化为资本进行再生产。第二,利润空间变小。这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基本以廉价劳动力为降低成本、获得利润的主要手段。由于国内的劳动力价格越来越高,致使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甚至出现亏损。第三,企业资金周转不足。产品积压、成本上涨,繁荣时期的融资手段丧失,必然导致企业资金紧张,难以通过转产或更新技术、设备等手段来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资金回报率,以弥补劳动力价格上升、本产业不景气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三、企业自发的解决方案及其成效分析
面对困境,这些企业必会自发采取应对措施。这些措施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安于现状,紧守现有利润;另一种是进行企业变革,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扩大利润。可以预见,这些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实力薄弱、技术力量低下的企业,为获得更多利润,所作的企业变革一般是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来实现的。而在原材料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减少成本只能削减工资部分。其手段无非是减薪或裁员。值得说明的是:无论是减薪还是裁员,均是广义上的。如减薪,其中包括传统意义的减薪和现代管理制度中的轮班制度等等。而这两种应对措施,经过组合可以形成三种情况:裁员并减薪 ;裁员但不减薪;减薪但不裁员。
(一)减薪和裁员两类措施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
1.减薪
选择减薪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中的工资部分。但是,减薪会影响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进而会对产品数量,甚至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2.裁员
选择裁员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的减产。即使在裁员后,通过管理手段进行变革,比如加班,但是在边际效益递减的函数约束下,并不能有效缓解产量的下降,最好的状态也只是近乎持平。同时,在单纯的裁员后,由于员工工资所构成的产品成本部分的价值并没有从根本上下降,因此产品的价格不会下降。
(二)减薪和裁员的博弈
选择裁员同时减薪,更会造成企业减产,同时影响产品质量;选择裁员但不减薪,将使企业产品产量下降,而产品价格不变;选择减薪但不裁员,会使得企业的产品价格有一定的下降空间,同时产量不变,或有小幅下降。
从独立企业的角度来看以上三种策略组合,无疑,第三种策略,即减薪但不裁员,更可以提升企业的实力。与之相比,第一种策略的劣势在于当企业对于宏观市场的现状分析和风险预期不足的时候,即没有意识到市场饱和的时候,它没有实现企业在产品产量上的优势;第二种策略的劣势在于产品价格缺乏竞争力。因此,大多数企业会选择第三种策略,作为最终的整改方案。
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企业间博弈决策的结果会对宏观经济造成诸多不良影响。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一是国内国外市场双饱和。但是众多企业选择不减少产量的第三方案的结果是:市场的饱和度没有得到缓解而是进一步恶化。企业所面临的重大困境之二是工资上涨的压力。但是众多企业所选择减薪的第三方案的结果是:工资上涨压力不仅没有释放,反而是进一步加压。
综上所述,企业自发应对危机时必会选择减薪不裁员的策略,从而使得企业所面临的困境愈发严峻,工资上涨压力在工资不升反降的过程中成倍增长,市场饱和度在企业持续的生产过程中不断恶化,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在困境不断恶化的过程中,企业既没有内部升级手段,也得不到充足的投资进行再生产,只有停产倒闭。(威廉・赫斯,2007)从宏观的角度看,裁员会导致非自愿失业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下降,国内市场继续萎缩,市场需求更小,逐步形成自行强化的恶性循环。同时,还应看到,非自愿失业的持续增长,对于国民经济安全、国家安全来说,是一种很大的隐患。因此,无论企业选择何种内部变革方式,也无法达成帕累托最优,甚至会造成各个决策主体的福利损失(陈志勇、刘京焕、李景友,2005)。也就是说,任由企业在面对困境时自发进行博弈决策,将导致企业损失和困境的步步恶化。
四、通过国家引导机制来应对危机
由于企业无法通过自身“博弈”走出困境,故此,笔者建议:引入国家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引导,促使企业发展与现实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走向相一致。
(一)促成落后企业转产,实现区域经济总体转轨
纵观各国经济发展,不难发现,无论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新兴的发达国家,都走过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转而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谋求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中国,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逐步繁荣,渐渐具备了经济发展模式转轨的客观条件。笔者认为,应该借助此次经济危机,把危机转化为机遇,淘汰一批规模小、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的小型服装加工企业。
1.大力发展职业培训学校,对企业破产后的失业职工进行再培训。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工厂投资职业培训学校,通过简化投资审批、减免建设规费、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等政策切实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加大财政投入,逐步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提供契合于朝阳产业的培训项目,并降低学费、培训费,以扩大职业教育的影响范围。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企业转产整合造成的失业问题,更让这些劳动力有能力接受深层教育,适应在新型经济发展时期的就业需要,为以后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修炼“内功”。
2.以优惠的价格收购破产企业资产。这是充分利用泡沫经济的两面性,在泡沫破灭时期,以较低的价格收购替代率低、更新速度慢、可长期使用的资产,如厂房等,在经济复苏时期出租或出售,为转产时期的新型产业锁定较低廉的成本,为后续新兴企业构建优良的资本结构(克里斯多夫・法雷尔,2007)。同时也是为面临破产的企业变相提供资金,以解决其债务问题,将其破产所造成的社会损失降到最低,“软”淘汰一批落后企业。
(二)促成先进产业重组,实现产业规模化、品牌化
我国素有“世界工厂”之美誉,而这种“美誉”的代价就是成为国外先进品牌企业的“加工车间”,只争取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利润最末微的加工费用,即处于“微笑曲线”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底部。在我国如今的经济发展趋势下,应该努力向着品牌化、专业化、产权化发展,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以品牌效应创收入,以专业的规模效应创收入。
1.出台合理的税收政策,对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行扶持,保证在困境中这些企业不致于受到过重的冲击而夭折,造成产业新兴力量的损失。
2.出台合理的补贴政策,鼓励企业创品牌,用合理的补贴弥补企业在困境中留守本产业的损失,并奖励具有独立品牌,尤其是知名品牌的企业,为其提供更加优越的生存环境和竞争环境。
(三)促成市场信心回暖,实现消费能力强化
归根结底,服装加工企业所面临的产品滞销问题,是源于过分依赖国外市场,而国内市场相对不足。为了实现经济的独立性、完整性,扩大国内市场、提高内需迫在眉睫。而笔者认为,我国内需始终无法真正得到本质上的提升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国民的可支配收入主要用于医疗、教育和养老,大大妨碍了国民的消费水平。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可以采用如下对策:
1.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提高社保比率,减轻消费者负担(Holley h. Ulbrich,2004)。
2.补贴消费者,即发放消费券,促进消费者消费,并且可以结合企业补贴政策,发放有指向性的消费券,既可扩大内需,又可扶持企业。
(四)促成企业内部整改,实现企业成本管理方法方式现代化科学化
前已说明,这些企业基本处于原始的、传统的、事后成本管理模式下。这种管理模式导致企业对市场的应变能力不足。同时单纯地通过对生产要素的计量分析,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式降低成本总会有一个限度(欧阳能,2005),且以降低工资或变相降低工资为手段的成本管理模式不符合时代需要。
1.采用目标成本法。在传统的企业思维方式中,“产品销售价格=产品成本+计划利润”,而采用目标成本法后,则可以转变为“目标成本=竞争市场价格-目标利润”(李颖,2009)。在这简单的公式变化背后,代表的是企业经营的逻辑出发点的转变。针对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对市场进行分析,确定市场均衡价格,确立目标利润,最终推导出目标成本,并与设计、生产部门共同商讨,将完成目标成本的任务按生产阶段下派,最终实现目标。
2.采用作业成本法。所谓作业成本法,即是同时将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两部分有机结合,确定生产成本,进行成本管理。这样,不仅对传统的产品成本进行管理削减,更可以对产品生产的环节进行优化,剔除“不增值环节”。
五、结论
经济危机,是危机,也是机遇,尤其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下,一次彻底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已是十分必要。而中国,更可能乘着这次经济危机脱颖而出。在这样的环境中,曾经辉煌的服装加工业理应与时俱进,适时整改,借助国家的经济政策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威廉・赫斯. 中国的经济龙头省份显现软肋[J].中国商业评论, 2007(3/4):28.
[2] 陈志勇,刘京焕,李景友.财政学原理[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5.
[3] (美)克里斯多夫・法雷尔.泡沫经济是把双刃剑[J].商业周刊,2007(6):11.
[4] HolleyH.Ulbrich.Public Fina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M].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经济危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
一、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性
1、知识产权是企业的利润源泉
传统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作用;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已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起决定作用,企业的财富中心是知识和知识产权。蓝色巨人IBM2001年共获得3411项专利,其通过知识产权许可实施获得的权利金收入更是高达17亿美元,占IBM年度税前收益(81亿美元)的将近1/5,如果通过产品销售赚到相等的金额,则相当于额外销售出160亿美元的产品。微软也明确宣称,公司最主要的财富就是版权。可见,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尤其是研发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利润源泉之一。
2、知识产权是企业的竞争优势
知识产权是累积、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比如:吉利(Gillette)透过专利分析,将刮胡刀核心技术申请了35项专利保护,成功筑起一道绵密的防护网,阻绝了竞争者的市场进入。此为成功结合专利管理与技术研发的典范。再如:英国最大的格兰素(GLAXO)制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以特效胃药雷尼替丁(ZANTAL)每年为其带来10亿英镑的收入。1997年7月,当其在美国的专利到期后,不到半年时间,在全球的销售额急降33%。创建于1978年的格兰仕集团凭借其对知识产权的重视,强化科研与技术,发展生产,在短短二十多年间一跃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被国内外媒体、专家誉为“格兰仕奇迹”。这些体现了知识产权使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表现。
3、知识产权是企业的投资组合
对于新兴的公司而言,知识产权可能还是其获得风险资本青睐的一个重要筹码。拥有大量知识产权的企业可以利用知识产权融资,直接提高企业现有知识产权的收益。如今年第二届专利周,全国范围内共成交项目178项,成交金额人民币54.8亿元,美元1200万。另有300项技术达成意向,意向成交额5.1亿元。如此高额的成交量表明,企业可以凭借专利授权、转让、合作等手段来赚取利润。
二、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现状
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中心,但技术、资本和市场仍处于外围,特别是很多企业存在“有制造无创造、有创造无产权”的现象,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众多企业在此次经济危机的突袭下应对无措,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作,甚至是破产倒闭。我国很多企业在知识产权的日常管理和经营中存在种种问题,并且对发达国家利用知识产权优势形成合围的策略仍缺乏应有的冷静和思考,没有充分注意到自身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的潜在危机,也没有充分认识到在新的竞争环境下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很少设置专门知识产权部门,安排知识产权专职人员处理知识产权相关事务,忽视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性。企业一直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急功近利,不愿在核心技术领域投资,进行自主研发,更没有及时地将技术专利化、将专利标准化、将标准许可化;核心技术和关键元器件还依赖于进口,然后再进行重复组装、走仿制老路,产品技术含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资金、技术的严重不足,导致自主知识产权缺乏。总之,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运作情况堪忧。
三、经济危机下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应对
我国企业在知识产权战略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经济危机的震荡将给企业带来严峻的考验,企业将经历其发展进程中的“冬天”。企业要想破除此次危机的魔咒并成功实现飞跃发展,就必须对企业本身进行战略性调整,其中,知识产权战略的调整更是迫在眉睫。
1、及时梳理企业知识产权状况
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经营,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管理较为混乱。在经济危机中企业一般都会减少投资,节约开支。所以,企业可以利用空隙,对企业的知识产权状况进行系统的梳理,从而能够全面掌握自身的知识产权现状,诸如企业商标、专利、著作权拥有状况、保护程度;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和管理状况、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等。
2、建立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有效的运转有赖于科学的管理体制,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
企业在上述梳理自身知识产权状况的基础上,根据管理需要,设置相应规模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型企业可以仿照IBM、松下等国际知名企业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分类处理所有与企业业务有关的知识产权事务,如专利、商标、著作权、布图设计保护、商业秘密及其他有关知识产权的事务。中小企业可以依其规模成立适合其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办公室或者配备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同时,企业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包括:(1)与其相适应的专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诸如专利管理、商标管理、著作权管理、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等。(2)应知识产权研发和利用需要,企业必须制定一套内部的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合同管理制度,如企业员工关于智力成果归属、员工的保密义务、相关人员的竟业禁止义务以及员工奖惩制度等、对外许可使用、转让相关知识产权的合同管理制度等;(3)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培训制度,对企业自己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具有较高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知识产权管理的能力;(4)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奖励制度;(5)研发项目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3、制定规范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度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是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知识产权战略可以使企业明确企业知识产权的发展方向,确立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为企业创造财富。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包括人力资源战略、信息战略、申请战略、管理战略、经营战略、诉讼战略、保护战略、涉外战略等。
4、积极运用专利保护战略
专利是集技术、经济、法律三位于一体的产物,企业专利战略在企业发展中有其独到的功能和作用,是企业其他任何战略或规划不能替代的。在前述梳理企业知识产权现状的基础上,企业根据自身需要选择适合的专利战略模式。技术和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企业适合进攻性专利战略,企业积极主动地将开发出来的技术及时申请专利并取得专利权,利用专利权保护手段抢占和垄断市场。而技术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的企业适合防御型专利战略,即采取打破市场垄断格局,改善竞争被动地位。
5、积极实施企业商标战略
由于商标注册申请的周期较长,现阶段企业在梳理企业知识产权状况和确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企业商标注册申请,以便在金融危机缓解的时候,正好使用已注册的商标进行企业经营。此番经济危机的来袭,已经使企业认识到沿海大部分企业的破产倒闭是其“低价策略”和“贴牌”战略的恶果,因此必须积极实施商标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实现对国外市场的渗透并最终取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
6、妥善保护企业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可见秘密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企业应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明确企业商业秘密的内容,确定商业秘密的等级;落实保密措施;与商业秘密接触人或潜在接触人订立商业秘密协议;制止商业秘密侵害行为等。
7、积极进行知识产权维权
经济危机下企业在倾向于缩减开支,减少投资。因此,对于那些知识产权实力比较强的企业来讲,可以针对市场中侵犯其知识产权的行为进行积极的维权,避免企业利益受到损失。
篇5
[关键词] 经济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一、前言
2007年7月,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这场危机对全球银行业、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冲击,花旗、贝尔斯登、美林、摩根、瑞银等一大批著名金融机构,都因次级贷款发生巨额亏损,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低价收购,成为危机发生以来第一家倒下的大型金融机构。全球股市出现大幅下跌和剧烈动荡,因次贷问题引发的金融市场危机还在加剧。据有关研究机构估计,次贷危机的损失可能超过7万亿美元,为了缓解市场危机,一些国家央行通过注资、降息等手段向金融系统紧急“输血”,一场全球范围的救赎行动正在上演。在这一背景下,此次危机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时至今日,尽管距美国金融危机已经近2年,然而在美国金融危机向更深层次、向全球演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我们不仅仅要应对因美国金融危机造成的在美国直接投资的损失,更要应对因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衰退甚至全球经济大萧条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因此,研究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我国防范次贷危机的风险,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1.消极影响
(1)国内金融市场动荡
美国金融危机必然会使其国内资金供应变得紧张,一方面,会直接加剧国内金融市场的动荡;另一方面,外部市场的持续动荡会从心理层面影响经济主体对中国市场的长期预期,势必会有一部分国际投资从我国流出。2009年1月份,全球股市有5.2万亿美元市值被蒸发,其中,发达国家市场跌幅为7.83%,新兴市场平均跌幅为12.44%,中国A股以21.4%的跌幅位居全球跌幅的前列,这将会对我国的金融市场和经济造成冲击,尤其是在当前我国股市经过了长时间的熊市,房地产市场处于下行压力的敏感时期,海外资金的突然抽出,可能会有扳机扣动效应,同时美国金融模式和金融体系结构调整对我们的金融改革和发展造成影响。这将使我们的金融改革面临更加困难复杂的局面。
(2)出口增长放缓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可以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国家的居民消费习惯是高储蓄低消费,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需求,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出口国,其独占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50%。只要美国经济出现衰退,中国出口就有可能明显放缓。2008年10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了19%,11月陡然下滑至-2.2%。时光进入2009年,降幅从个位数扩大至两位数,5月份达到了-26.5%,创下了当年月度最低值。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外贸出口也曾经一度遭受重创,但当年外贸出口仍实现了0.5%的增长。2009年,中国出口累计降幅达到16%,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最低点。全年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 一石激起千层浪。出口的寒意迅速波及工业生产,随后又影响到企业利润、财政收入,一批企业生产停顿、销售下滑,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
(3)境外投资风险加大
次贷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货币紧缩,无疑加大我国企业走出去的融资风险和投资经营风险。而且,随着次贷危机的不断深入,投资者的风险厌恶和离场情绪会引起更高等级的抵押支持证券的定价重估,从而危及境内金融机构海外投资的安全性和收益性。如今,次贷危机还没有结束,它对我们中国经济有何影响还需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观察。然而,可以明确的是,在现阶段必须高度重视次贷危机对美国经济和全球经济的进一步影响,防止外部环境恶化作用于国内整体经济运行。
(4)我国就业萎缩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全球经济委靡造成我国许多行业发展的不景气,从而对我国就业问题造成了很大影响。首先遭受冲击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其次是制造型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然后是农民工和低技能劳动力最容易遭受冲击。最后,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增长下行,对城镇新增就业也产生了挤压。一方面,在一定的就业弹性下,经济增长率的下滑必然导致就业增长率的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很多进出口企业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导致企业经营困难,部分企业倒闭,从而造成企业企业用工需求出现下滑,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受冲击较大的行业部门,其就业形势将会相对严峻。房地产、金融证券、进出口行业是整个金融危机中被卷入最深的领域,相当多的企业也放缓了招聘计划。
(5)外汇储备面临风险
美联储采取连续调低联邦基金利率的措施来应对次贷危机,导致美元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大幅贬值。我国拥有外汇储备资产2万亿的美元,美国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快速贬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国际购买力的显著缩水。一方面由于美元是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最重要的计价货币,美元大幅贬值直接导致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额升。由于价格上升的幅度超过了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这客观上向中国宏观经济注入了外生性通胀压力,推动国内资本品价格的上升,影响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定,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产生更大的投机泡沫;另一方面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
2.积极影响
次贷危机在带给我国诸多不利因素的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凋。
(1)在次贷危机下,美元大幅度贬值,美元资产的吸引力也不断下降,这为人民币及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在全球流动性厘乏而中国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允许外国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到中国资本市场上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和债券,也是扩大中国资本市场广度、深度和国际影响力的明智之举。
(2)全球资本市场在次贷危机下不得不进行价值重估,使得众多跨国金融机构大幅亏损,从而为中国机构投资者提供了开展海外投资与兼并收购的良机。在危机冲击下,发达国政府也改变了过去对新兴市场国家股权投资一贯持有的怀疑与抵制态度。
(3)在次贷危机中,欧洲金融部门的次贷损失虽然比美国要小,但是法国等金融机构却在金融市场其他领域遭遇重大损失,日子并不比美国好过多少。在欧美金融机构面临的这种形势下,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欧美市场的紧张,基金一度被寄予厚望。由于我国财富基金此前较少涉足次级抵押贷款支持金融产品,因此次贷危机对财富基金的负面冲击有限,却为我国财富基金提供了难得的投资机会。这也就是我国机遇的另一个层面。
(4)次贷危机为我国经济提供了实施结构性调整的外部机遇,有助于促进我国政府改变出口导向发展战略,以及缓解目前的国际收支失衡。各方面因素表明,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已经不可持续,然而,向内外平衡发展战略的转型意味着既得利益的重新分配,必然遭遇利益集团的强烈抵制。次贷危机的爆发则使得调整变得紧迫而必然,对外资外贸政策的调整有助于缓解当前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格局,促进资源更加合理地分配以及增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结语
总之,次贷危机不仅给中国金融机构带来了在全球金融市场加快发展的机遇,同时也警示相关的风险。时至今日,次贷危机的影响依然深远存在。研究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警示意义就在于要从源头上控制风险,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对称,保持有效的监管力度,这是对我国警示意义的第一个层面。另一个方面来看,我国金融机构参与全球金融市场,同样存在涉足次贷市场的风险,且也有在其他金融领域遭受损失的风险,不管是美国还是日欧的金融机构教训都十分深刻,这一点无疑警示中国金融机构拓展国际市场首先需要健全风险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侯同娣 陈晓奕:目前我国A股市场大幅调整原因浅析.华商,2008(6)
篇6
关键词 经济危机;现代教育;经济刺激计划
中图分类号F11,G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16-0196-02
1 现代教育和经济危机
自教育产生以来,就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发展教育对改革生产技术、促进生产发展起到明显的作用;而发展经济则能够提供更多的教育经费、更先进的教育设备和器材。教育的产生相应伴随着教育技术的产生,在古代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时代,人们就学会打结计数,更漏计时等等,都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而发展到近现代时期,教育得到极力改革,使得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教育,完成了历史性的一次改革蜕变。再发展到后来图片、幻灯、影像等现代教育技术陆续进入教育领域,对传统教育形成了强有力的冲击,促使人们对现代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给予高度重视。 所谓现代教育,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然而,社会经济只要还是自由市场经济体系就都存在经济周期,都会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危险。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有的学者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所谓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2 经济危机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2008以来的这场经济危机席卷全球,全世界各行各业广受波及,教育行业也不例外。教育的发展受两类规律的支配:一是教育本身的规律;二是教育之外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市场的规律。在社会转型期间,这种外部规律的决定力量常常比教育自身规律的支配力量强大。
收入水平的降低和就业岗位的减少是历次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当前这场愈演愈烈的全球经济危机对现代教育产生的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使人们对投资消费均失去信心,首先会使得家庭支付学费的能力降低;其次现代教育技术必需的网络、计算机等软硬件的投入也受到了抑制。这是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弊端,但全球经济危机让高科技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价钱更为低廉,若用“主动型危机”的价值衡量,这正是更利于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好时机。我们可以用更少的资金付出获得更多的现代教育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在危机中采取此项措施,能够在拉动需求推动投资的同时,对教育基础设施进行升级换代。据世界电子业界知名调研机构Gartner的统计显示,中国的电脑产量占据了全球的一半,即全球每两台电脑就有一台是中国生产的,但其中大部分出口境外,国内市场消化较少。我国现代教育基础设施投入相比国外还远远不够由此可见一斑。当今所处的经济危机时代正是机遇中寻求发展的大好时机。
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不景气,就业压力和工作形势更加严峻,提高全民知识文化素质,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正是顺势而为。随着我国居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明程度的增强,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越来越旺盛,面对严峻地就业压力,一方面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延缓了各级毕业生的就业,起到了蓄水池的作用,并且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就业岗位的减少使得人们参与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降低,在无法获得满意的工作待遇的情况下,人们就会选择继续接受教育以获取技能和推迟就业时间。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在校生选择继续深造,为未来经济回暖后更好的工作就业做准备;而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们选择重回校园则是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继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以便能更好发挥作用,回报社会。
从这两个方面可以推断出经济危机对现代教育两个完全相反的影响,至少在短期内,经济的衰退不会对现代教育的规模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并且有资料显示经济危机形势下快速消费、医疗器械、水电煤、教育、电信、国家投资建设等6个行业是被评价为“近期情况还比较好”的景气行业,其中就包括了教育业,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以上结论。
3 经济危机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大好时机
教育行业成为经济危机中少有的“景气”行业,经济危机到来的同时也是发展现代教育的大好时机。虽然发展现代教育技术所需要的信息技术业等属于不景气行业,但教育行业不属于新兴行业,而是传统强势行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波动较小。如何结合我国特殊国情在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发展好现代教育是当前的首要问题。
在经济危机时期,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所需的现代教育技术软硬件等设施不失为上策。虽然教育的投入不会在短期有明显的经济表现,但在未来必会得到丰厚的回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说过“教育是中国最短的一块木板”,从木桶原理上讲这限制了中国整体的发展。而克林顿被誉为教育总统,在职期间对于教育的投入也是十分巨大的,曾以总统的名义号召全国进行从人人享有教育向人人享有优质教育迈进的国家教育行动,提出“将信息时代的威力带入我们的学校,到2000年为止,所有教室和图书馆都要连接到网络。”我国强调科技兴国,教育为本,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我国政府制订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加大了基础设施投资。教育业,尤其是对信息技术依赖度较大的现代教育,也包括在该计划中,因此,完全可以借此机会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奋起直追。
总之,经济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并非坏事,一方面经济危机抑制了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迅猛发展,让我们意识到现代教育的发展并不是漫无规律,它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阻力,在信息化膨胀的今天为我们冷静的思考提供了空间,能更全面的思索未来之路;另一方面在危机当中应该总结自己的弊端,勇于创新,顺势而起,积极寻求发展,不要墨守成规。从长远看,利用政策及时调整教育的定位、教学方法、监管策略等,对保证现代教育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转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应在集思广益努力更好地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也要戒骄戒躁,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客观规律发展现代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萨缪尔逊,等.经济学[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6.
篇7
关键词:国有经济;民营经济,通货膨胀:失业
一、引言
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不得不追溯到2008年那场世界金融危机。2007年由于美国房地美、房利美两家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申请破产保护起,美国金融市场发生次级贷款危机。我国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严峻的考验。广东地区大批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大批工人失业,致使成都现农民工“返乡潮”。同时全国工资性收人大幅回落,国内出现降薪潮。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面临这种局面,我国政府采取果断措施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各种问题。中国人民银行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3.87%下调至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现行的6.93%下调至6,66%。随后人民银行又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国务院出台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以增加总需求保证国民经济以8%增长率增长。
首先,我国4万亿的财政政策确实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实现了保8的目标。但是据《望》新闻周刊了解,今年上半年,四川等一些省市民间投资占社会投资的比例尚不及去年同期水平;广东1~8月民营经济投资仅增长4.7%,远低于国有经济62.9%的投资增速。国有企业承担着全国范围内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项目。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对国有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但是占国民经济70%的民营经济却没有受益。
其次,积极的货币政策使得2009年第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达到4.6万亿人民币,比2007年全年还多20%。一季度银行新增贷款中大约三分之一是短期商业票据,其他贷款大部分是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向了经济刺激政策相关的或其他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项日和投资。国有企业得到了绝大部分的新增贷款,而中小企业和出口部门融资状况并没有多大改善。
现在的经济形势就是可以说是经济复苏下潜藏着危机。首先是经济复苏,我国经济从2009年的下半年开始走出低谷。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成功“保8”,另一方面世界经济的复苏则为我国经济注入一股强心剂。10月份当月我国外贸出口总值为1107.6亿美元,同比下降13.8%,进口867.75亿美元,同比下降6.4%,数据显示外贸加速回暖,外贸顺差有所增加。
其次是面临着潜在的危机,我国经济可能陷入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进行选择的两难境地。这种危机在我国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后才开始凸显,即民营经济并没有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中受益。同样面临着金融危机的威胁,国有经济依靠国家财政和银行体系的支撑,而民营经济只能自生自灭。其中的原因是:虽然国家一直强调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但是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银行要求保证自身资产的安全,中小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银行从资产安全性的角度出发不会轻易给民营企业贷款。相反,国有企业贷款相对安全,如果亏损,国有企业自身资产能够抵偿贷款,同时国家财政也会弥补亏空,因此给国有企业贷款在金融危机下是银行的最优选择。因此,民营企业面临资金供给短缺的困境。再者积极的财政政策由国有企业受益,从需求的角度看,民营企业的产品滞销,给民营经济走出困境设置了障碍。另一方面,国有经济带动了经济中的投资总量,不仅抵消了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总需求的下降,而且扩大了总需求;另外,信贷规模的扩大可能导致流动性过剩。这样,生产资料价格先于产品价格上涨不利于民营经济发展。贷款受限,成本上升,加之产品价格不变,民营经济只能是减少生产规模,产量下降、裁员就会随之而来,这样国民经济就会再次陷入失业的困扰。如果现在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这样银行利率必然提高,这样会影响到国有经济,国民经济有可能再度陷入衰退。
三、采取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在未来可能面临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选择,那么应当采取什么措施能够保证国民经济稳定复苏?
第一,应当控制大宗商品特别是生产资料的价格。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国家应当对钢铁、石油等大宗商品实行价格补贴,如果这些商品价格上升,难免会波及其他商品生产成本的上涨。实行价格补贴可以从源头上抑制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通货膨胀。
第二,扩大生产资料的生产,实现供给的增长。国家可以对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企业实行暂时性的税收减免政策,即对生产规模超过一定程度的生产资料生产企业实行暂时性的部分税收的减免,这样不仅可以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还可以在市场上形成供给增加的趋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篇8
文章通过评估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发现,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之下,国家的进出口增速变缓,进出口企业的经济增长同步下滑,外向型经济发展形势变得非常恶劣。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国外市场需求减弱,贸易保护主义丛生,对外贸易环境恶劣。针对此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政府以及企业要增强对金融危机的防范意识,政府层面积极扩大内需,不能过度依赖对外经济;企业应不断开拓市场,提高产品质量,调整国际结算方式,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自身的打击。
[关键词]
金融危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含义和成因
(一)国际金融危机的概念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等)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多种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往往是呈现更为复杂的形式出现。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金融危机往往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爆发,并且迅速波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经济联系越密切,则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危机影响范围具有国际性,称之为国际金融危机,具体指一国持续性的货币贬值、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市场动荡、借贷资金枯竭而引起的经济衰退并通过多种渠道传导到周边和与之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造成区域性和全局性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恶化。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一是其显著特点是对角型流动性、支付系统与偿付能力的沉重打击而导致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衰弱;二是在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市场预期改变和信心下降的情况下,使银行体系的运作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相关经济体运行发生危机。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国际金融危机的特征普遍表现为整个区域的货币币值出现了幅度较大的波动与贬值,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打击,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比较大的损失。综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常见的主要有以下四点。1.经济制度存在缺陷。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支出的增减来对国际收支进行管理;另一方面,利用汇率进行调整时,会对开放经济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因此政府对经济进行调控的难度加大。2.国际资本流动加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不仅在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之间国际资本流动的速度和规模也都大大提高。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速度的变化促使国际经济和金融形势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资本流入的规模已经远远大于经常账户的赤字。而许多发展中国家又无力保障外汇收入的稳定,这部分额外的外汇储备往往又以各种形式流回资本输出国。3.宏观经济政策上的失误。假设一国政府在制定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的时候,没有充分考虑到本国的实际情况,政策制定得不够全面或者是制定了错误的经济政策就有可能导致危机的发生,而这种政策性错误可能会带来包括利率和汇率政策制定上的失误。比如政府决策,当收益小于成本时,放弃固定汇率,危机爆发(如图-1所示)。4.金融市场上政府监管不力。对于资本市场的开放,必须谨慎行事。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过早开放,会大大增加转轨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复杂程度。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同时维持内外均衡,往往使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处于两难境地。综合以上分析总结,现代金融危机生成的根源是金融的脆弱性,而泡沫经济正是埋下的金融危机的种子,酝酿危机,在泡沫爆裂时金融危机爆发;金融自由化则使脆弱的金融雪上加霜,催生现代金融危机;僵化的不当的汇率制度为投机攻击提供了“靶子”,导致现代金融危机一般率先从货币危机开始。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外向型经济的影响——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为例
(一)金融危机导致我国进出口增速变缓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对外开放战略中最重要的目标。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强化,6年中平均增长速度高达24.42%。与此同时,中国出口结构大幅改善,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从改革开放之初的46%上升到2007年的95%,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57%和29%。中国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的近10%,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出口总额为100394.9亿元,出口增长率为7.43%;进口总额为79526.5亿元,进口增长率为8.52%,创下了自2001年以来的最低增速。受到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10年的进出口总额出现了负增长,之后几年虽然有所回升,但是增长速度迟缓,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造成巨大冲击1.对出口企业的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出口影响逐月增加,从11月开始首次出现了负增长。(1)劳动密集型企业受到的冲击较大,高新技术型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小。从出口统计数据来看,中国、钢铁行业以及家具、卫浴、五金、电子等产品的出口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出口增长速度低于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2)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额减少幅度较大。首先,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我国向这三个市场的出口明显回落。在危机爆发后,由于美国国内消费需求明显下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不断减少;同时,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贬值和人民币升值的过程,给中国出口行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其次,间接影响中国对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双边贸易。中国对日本、德国、韩国、荷兰、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地的出口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3)出口依赖型地区出口明显回落。据海关统计,广东、江苏、上海继续位列各省区市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前三名。2008年,广东省进出口总值6832.6亿美元,增长7.7%,进出口规模位列全国各省区市之首。同期,江苏、上海进出口总值分别为3922.7亿美元和3221亿美元,分别增长12.2%和13.9%。扣除物价因素以及人民币升值因素,广东的实际增长为负增长,江苏和上海的实际增长幅度也很小。2.对进口企业的影响。当前,金融危机不仅给我国的出口带来了明显的影响,还对进口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从统计数据来看,自2008年7月以来,进口与出口出现同步下滑,且下滑速度要快于出口。造成进口大幅下降的原因主要基于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能源、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是导致我国外贸进口下降的重要原因;二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对欧美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加上近年来人民币对欧元大幅升值,导致境外市场对我国商品需求出现萎缩,从而影响了加工贸易的进口需求;三是由于在国内经济下滑的过程中,许多国内企业对进口产品需求减少,这进一步给进口企业的业务造成了负面影响,使得我国进口下跌的幅度在短期内显著高于出口。从金融危机对进口的影响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中国台湾、韩国、日本、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地进口明显减少;二是三大行业进口均大幅下降,进口价格不同程度下跌;三是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进口均出现大幅下降。
(三)金融危机使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金融危机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经济和贸易受到了较大影响,导致我国外部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影响了我国的出口。就美国而言,我国对美国的贸易依存度不断上升,由2001年的4.1%上升到2007年的6.89%,2006年高达7.56%,不过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2009—2013年的中国对外经济出现了很大的波动。由此可见,美国的经济衰退势必将影响到中国出口。
(四)国际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外贸条件恶化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抬头,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和美国贸易逆差高居不下的情况下,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将更加频繁。虽然美国一直倡导自由贸易,但当其利益受损时,往往就会违反自由贸易的规则,以公平贸易代替自由贸易。这样各种名义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将纷纷出笼。同时,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放缓,导致美国需求内部化的微观要求不断增强,这也使得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可能持续抬头,对中国设立更多的贸易壁垒,这一切便构成我国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和服装以及玩具鞋类对美出口的障碍。比如,美国曾炒作我国玩具、牙膏、水产品、轮胎、宠物食品等产品的安全问题,限制对我国有关产品的进口,严重损害了我国产品的国际声誉和相关出口企业的利益。一些国家除了压价之外,还通过抬高技术测试标准等非价格手段极力将市场风险转嫁给我国纺织出口企业,如故意提高产品测试标准,有些标准明显超出我国企业能力范围,从而制造出大量“不合格”产品,客户先勉强接受,一旦日后因产品品质问题而滞销、退货,就将全部责任推给我国出口企业,这种技术性软条款,给我国纺织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订单风险。这些都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例证。
(五)我国出口的信用机制不健全,金融危机加大了收汇风险近年来,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我国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危机时期,信贷紧缩,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增加,而且融资的额度也难以满足正常经营的需要,同时市场竞争会更加激烈,在整体销售趋势下降的情况下,企业难以维持销售量和盈利水平,造成资金周转困难。他们把债务负担转嫁给我国企业,造成企业无法收回货款,坏账数量急剧增加,外贸信用风险增大。据国际信用保险机构科法斯的统计显示,2009年前4个月美国企业欠款指数上升了35%。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数据表明,2008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到来自企业出口美国的报损案件及报损金额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几倍,全国范围内已有5200多户海外买家因拖欠我国出口企业货款或因破产而丧失偿付能力。来自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辽宁分公司的数据也显示,2009年进入10月份以来,外贸风险呈爆发趋势,10月10日至11月18日,该公司共接到报损案19起,平均每2天一起,同比激增375%;案值1091万美元,同比激增1898%。
三、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应对举措
(一)政府的应对策略1.加快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加快产业升级,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降低国家经济的外贸依存度。由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出口的打击可以看出,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的转变的紧迫性。从长远来看,走扩大内需之路,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首选,拉动内需刺激消费才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平稳发展。2.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出口企业试点工作。由于欧元持续走弱,汇率波动给出口贸易造成风险,人民币跨境结算可降低汇兑与交易的成本,一定程度上减少风险。因此,打破国际货币垄断,建立人民币国际优势显得非常必要。3.进一步开发多元化的出口市场。长久以来,我国出口大都集中在欧美等少数发达国家,成为诱发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抗风险能力差。政府应通过引导调整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南美市场、中东市场、东欧市场和东北亚市场,鼓励跨境电商等新型对外贸易模式,为国内企业快速走向世界奠定良好的通道,这样可以通过出口市场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4.政府应切实加强对企业的引导和管理,灵活运用WTO机制,加强与各大经济体在贸易方面的谈判与对话。同时,对于反倾销和反补贴,应加强指导和引导,帮助企业积极和更有效地应诉。
(二)企业的应对策略1.积极拓展市场。在紧紧抓住现有的欧美市场的同时,大力开拓东盟、美洲等新兴市场,建立多元化的海外市场。同时,规避贸易壁垒:一方面,以危机为契机,充分利用一些欧美国家宽松的投资政策,变贸易为直接投资,通过海外设厂或直接参与海外并购重组等方式来规避贸易壁垒;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合作,力争与商务部、地方主管部门、联合商会建立联动机制,灵活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应对贸易摩擦。2.不断提高产品质量,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要进一步加强研发,不断创新,积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安全标准,努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创立自主品牌,提升竞争力。3.扩大业务拓展模式。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高效利用网络销售模式来降低交易成本。通过网络平台,可减少参展、商旅、谈判等成本,扩展利润空间,增强抗风险能力。4.调整结算办法。在结算时争取多用英镑、美元或人民币等硬币来结算,结算方式尽量用安全的前T/T或L/C并尽早收回贷款,灵活利用出口信用保险,进一步降低结算风险(冯芙蓉、崔娜,2015)。
四、结语
当前,国际经济危机由于影响范围大,持续性强,冲击力较大,对外向型企业的影响也将更加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要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和发展的压力也在增大。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走出去创造了机遇,我们需要从中寻找机遇,把危机作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转折点。充分利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创造优势条件,做好应对困难与挑战的各项准备。危机为我们提供了重新思考和资源重组的空间,我们需要更多从不同角度的探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既要适度进行市场创新,也必须有风险的监管,追求稳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戴良整.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外向型企业的对策探析[J].中国商贸,2010,(14):192-193.
[2]冯芙蓉,崔娜.汇率不完全传导、宏观经济波动与货币政策关系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29):66-69.
[3]刘赛力.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及中国的和平发展[J].东北亚论坛,2012,(2):81-88.
篇9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经济 影响 世界经济
1 概述
所谓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地恶化,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
在美国,住房按揭贷款按照贷款人的信用和其他因素分为优级、中级和次级三个等级。次贷就是次级按揭贷款,是给信用状况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一般而言,受自身条件的制约,次级按揭贷款被迫比优级的利率要高,还款方式也更严格。放贷机构为早回笼资金,又把贷款打包发行债券,当然次贷的债券利率更高,进而受到投资银行对冲击等投资机构的追捧。
信用扩张,虚拟经济引发的泡沫经济破裂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次贷危机是导火线,美国次贷款使投资银行倒闭,加之美国经济的逐步下滑,这些机构和个人收入水平逐渐下降导致还款能力逐渐下降,日积月累引起不能按期还款的现象大量发生,造成银行收不到应该收到的钱进而出现资金周转困难,银行业受到冲击,影响实体经济。
2 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金融证券业、劳动就业、外汇储备、房地产业、旅游业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2.1 对我国出口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扩大出口一直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全球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减速会对中国的出口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美国经济减速或衰退不仅降低中国的出口增速,而且减少中国的贸易顺差规模。
次贷危机进一步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从而降低了出口产品的优势。美国联邦储备局不断降低利率、为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与我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形成矛盾,导致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加速了人民币升值和美元贬值的进程,从而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对美国出口形成挑战。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有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直接影响,就是金融危机对中美双方贸易的影响,尤其是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影响。二是间接影响,即金融危机可能会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增长。由此产生的负面效应:金融危机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使其生存环境愈加恶化。
2.2 对金融证券机构的影响 中国金融市场尤其是投资银行等金融、证券机构尚不发达,资本项目还未完全放开,这就决定了这次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相对来说是有限的。一方面,在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然是国内的运行机制和市场环境。当前让金融机构更为担心的是因为整体经济衰退而带来的系统性风险,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的联动、汇率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产生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可能对银行信贷业务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会传递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股价波动及它对投资者投资收益和对证券机构业绩、经营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以及其对上市公司IPO和再融资的影响。今后我国仍然会坚持金融改革、金融开放、金融创新的发展渠道,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的加强。
2.3 劳动就业 受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影响,就业增速明显放慢。国内新增失业有所增加。先是东部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企业大量关闭,导致约15%以上、2000多万农民提前返乡、流动就业或失业。与此同时,内地一些企业、特别是为大企业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也出现岗位流失。此外,民营金融、房地产等部门也有减员的情况。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失业的金融从业人员很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或地区。因此,我国即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又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4 对外汇储备的影响 在全球市场动荡的背景下,世界经济下滑会造成我国外部需求减弱,也会在今后影响我国外汇储备的增长态势,由于目前我国外汇储备中有相当部分是美元,从短期来看,我国很难通过减持美元资产来规避美元贬值以及美元资产违约率上升的风险,因为这将有可能导致尚未减持美元资产的市场价值下降。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大量的美元储备投资于低风险的美国国债,而结果却遭受汇率损失。与国债相比,公司的债券与股票等收益率较高,但风险也相对较高。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格局下,管理这样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并保证其保值增值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中国一向缺乏在境外投资成功的经验。金融危机形成后,全世界金融市场较为动荡,波动性增大,显示出对外投资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2.5 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这次危机从源头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国内的房产市场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从中央到地方都寄予厚望。房地产市场的泡沫与美国金融政策的失误有着直接而密切的联系。房地产市场泡沫的产生原因是美国经济宏观调控的失误和美联储利率调节不恰当,其崩溃又直接引起了美国的次贷危机,并最终演变成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心理预期、资金层面和购买角度发生影响。
从心理预期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房地产这方面的影响是非常不利的。由于害怕金融危机对消费需求产生不利的影响,新的房地产项目投资会变得更加小心翼翼,如果大家都裹足不前,显而易见,市场的萧条景象就会随之来临。
从资金层面来看,金融危机使大投资银行资金周转不灵,损失惨重。从中国收缩资金是他们的选择之一,高盛、摩根斯坦利都在出售他们在中国原来购买的房产。但另外还有一些在危机中没有受到世纪冲击的私募基金、投资基金,他们在危机过后把眼光聚焦到了中国的一些中、小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通过设立房地产投资基金的方式来进行股权投资,签订回购协议,把抄底房地产作为一种机会,因此,影响是复杂的。
从购买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增加了未来的不确定性,大家可能推迟消费,投资性购买也会相应的推迟,这样就有可能使房地产市场经历长时间的调整,即使中央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对刺激消费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对刺激投资性的需求几乎没有作用,是因为房地产投资是看其未来的升值空间怎样,而不是看房子的成本是多少,而这时前景很模糊,有这部分需求的人就进入了观望阶段。
2.6 对旅游业的影响 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旅游业具有综合性、关连性强这两方面的作用,因而在面对外界环境的改变时,表现出了较强的敏感性。金融危机过后,全球的旅游业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旅游市场前景与全球经济走势有着密切的联系,欧美洲作为主要客源市场受到的影响最大,亚太地区虽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仍会保持小幅度增长。
金融危机过后,我国旅游业也受到了严峻考验,特别是入境旅游市场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受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和国内经济下滑压力加大的影响,居民旅游消费预期下降,旅游企业困难加剧。
3 总结
金融危机对中国先是危、后是机,从长远讲对中国是件好事。面对经济危机,中国一方面要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合作,完善国际监管体系,建立评级机构行为准则,加大全球资本流动监测力度,从而来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另一方面也要在外需持续减弱的情况下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依靠政府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与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同时花大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农业基础的地位,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保持合理的投资规模,为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规模空前的金融风暴是对世界各国经济治理能力的考验,是对各国加强国际合作的诚意与决心的考验。中国只有从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把自己当前应对危机的事情办好,并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经济政策,扩大内求,增加对外国的投资,保持经济、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稳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一定能顺利安稳的度过经济危机并同时推进社会的安全平稳的前进!
参考文献:
[1]董洪日.浅析美国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6.
[2]隆国强.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出口,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
篇10
Fan Liming
(Shaanxi Youth Vocational College,Xi'an 710068,China)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色,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在法制、道德、权力关系、信用、人事关系、环境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不同企业的应对表现无不与这个企业的使命、价值理念、经营哲学等企业文化要素密切相关。时值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推动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才会克服困难,化解社会经济的危机与矛盾。
Abstract: Under market econom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national culture show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which decide the differences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in the legal, moral, power relations, credit, personnel relations, environmental and other aspects. Facing the current economic crisis, the response of different compani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mission, values, philosophy and other elements of corporate culture. When enterprises are facing a critical period for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nly insisting on the excellent and innovative culture of the enterprise, drawing on the excellent social and national culture, promoting the new scientific discoveries and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ll the enterprise overcome difficulties and resolve social and economic crisis and conflict.
关键词: 企业文化 文化比较 金融经济危机 企业品牌的塑造
Key words: corporate culture;cultural comparison;financial and economic crisis;corporate brand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108-02
0引言
目前的这场看起来由金融、石油能源的各种资源配置失调引发的次贷危机,只是一种表象。其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发展停滞并得不到推动而产生的危机,其它都不过是现代社会在旧的科学技术基础上积累起的巨大社会生产力面临着崩塌的表象。所以,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也是历史的必然。因此,一旦新的科学发现和新的技术革命成为未来生产力发展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引擎和动力的时候,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才算真正结束,届时呈现给世界及世人的是新的社会价值体系。
1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现状
企业文化成为一种研究和实践的领域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几乎同时也开始为我国企业所接纳。尽管企业文化从术语上看仍有一些歧见,但对其内容所揭示的本质已为世界上绝大多数企业所认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国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企业文化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甚至在同一民族条件下,企业文化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企业在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制形式基础上的企业文化,本质和形式基本是统一的、一致的。“鞍钢宪法”、“大庆铁人精神”等是企业的基本管理理念,“多、快、好、省”则是建设社会主义当作企业发展方向和经营手段。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文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文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这改革开放公有制形式在我国企业中比例越来越小,人们对精神激励作用的客观认识和对物质激励手段全方位的运用,使原有的“企业文化”由于未能适应时代的变化而逐渐弱化了。从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引进外资、技术和接受新的管理理念的过程中,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模式又被引入我国,成为企业彰显个性、代表企业利益的旗帜。而真正把企业文化作为整合企业内部资源、沟通外部环境及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还是在市场经济在我国确立以后。这时,企业已不满足把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形象工程,简单模仿国外及在我国的外资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的一些形式,如热中于搞所谓的CI形象设计等,而是把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本质联系起来,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资源整合的手段、把企业文化当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沟通的工具、更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中、西方企业文化比较
中国与西方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和地理渊源都有所不同。不论是美国为代表的当代西方文化,还是早期古希腊、罗马西方文化都是通过对客观世界的不断认识、征服和改变,使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逐步摆脱自然状态的束缚,同时也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获得相应的权利和彼此的尊重,形成了如今的以注重自我权利为特征的人本位型伦理的价值观,并以此通过鼓励个人奋斗、创新竞争的核心价值概念,奠定了基本的物质基础。而中国的文化、文明的形成与发生是在原始社会,以家族、联系为基础的宗法文化及政治并没有随以后的新的社会文明形态(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出现而削弱或消失,反而成为以后两千年来中国“君权神授、天人合一”核心政治的基础,自然就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求仁”、“内省式人论”的基础。这种以家为基础,以国家、民族的利益为重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基础建立和谐又绵绵不绝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从而造就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明。不难看出,东方文化走的是悟性发展道路,其非逻辑特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在大规模生产的工业化时代呈现出逐步衰落的状态。西方文化走的是理性发展道路,其逻辑特性决定了适合学科化和学校化的传播方式,因而主导了世界几百年的发展过程。
但不可否认,中西方都以几千年的各自特色传统文化贡献与世界文明,但也有其不好的糟粕及思维方式,阻碍着彼此间进一步交流与融合,阻止各国现代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因为企业的治理不仅是一种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行为,更是国际化、市场化、民族文化相互融合背景下的产物。这些文化上的差异最终决定了中西方企业文化之间在法制上、道德上、权力关系上、信用上、人事关系上、环境上方面的差异。
3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
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全球经济冲击,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将进一步显现。面对工业领域的部分行业、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不断面临各种困境,我国政府和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并也取得了出色效果。但我国的企业文化仍需要有一较长时间的适应与变革时期。一方面是这次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深刻程度则显得认识不足;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发育度还不够;还有就是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冲击力度相对较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负面影响也将越来越显现。
3.1 本土文化影响力日益弱化,外来文化乘虚而入一般而言,当经济危机冲击实体经济时,相对文化及文化产业却是个机会。而我国的经济文化、企业文化却相反。去年年底中外两部电影《阿凡达》、《孔子》的先后放映所产生的直接对垒,票房比拼的巨大差距足以让人深思。新加坡《联合早报》的署名文章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最近中国发生几条令人很不自在甚至啼笑皆非的新闻,张家界乾坤柱改名哈利路亚山;湖北蕲春宣布韩国女星张娜拉为李时珍形象大使;山东发行孔子为主题的福利彩票。这些都说明在世界金融经济危机中、中国在经济依然保持一定强劲发展势头,但一些企业和国民接受排山倒海而来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文化上显示出茫然无措。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正从本质上遭到扬弃;中国传统文化正从内容或形式上日益成为经济文化的符号;这也说明国人与企业对追求符合市场经济本质的社会文化需求的迫切性。这些都会对当前我国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长远的影响。
3.2 各种不同背景文化特别是不同层次文化的矛盾这次世界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企业文化发展影响莫过于丰田召回门事件。丰田召回门初看上去和我国企业文化没有关系,但仔细分析,却有相当大的关系。其反映的更深刻国际背景是:与经济危机相伴相生的是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日本经济的衰弱;另一方面,这次丰田门其实也是亚洲文化与欧洲文化的冲突,更是亚洲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在法制、诚信及信誉善于西方文化的冲突。
引起丰田门的这些内部外部的文化因素,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都已存在,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设法改变完善。我国企业管理者及公司员工从中应汲取的经验教训是:重视企业产品的市场反馈;重视企业产品质量管理;任何时候,绝不能忽视消费者的利益,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3.3 “沙滩文化”难以抵御金融海啸的冲击尽管在经济危机的大环境及社会各整体行业面临结构调整、技术革新及新企业管理模式探索的社会发展阶段中,我国的一些企业都会面临生存与发展问题,企业员工也会为企业的前景及自身的生存前途担心。但这些并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在于改革开放而重组、合资发展起来的我国众多企业以及日益大量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经济的基础,而恰恰是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根基浅薄、企业理念和企业社会责任不成熟甚至淡漠。有这些企业构成的企业文化,无疑是一种“沙滩文化”。
4经济危机下构筑新世纪的我国现代企业文化
4.1 坚持科学理念,明确社会责任和坚定发展信心,客观应对困难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危机既是机会也是挑战。谁能解放思想、把握机遇,谁就能竞争中脱颖而出,勇立潮头。经济危机,企业文化的试金石。企业在自己的成长发展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危机中发展起来的,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而这次经济危机更给了那些有理想有抱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以重塑现代企业文化的良机。
4.2 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企业总是要先有战略然后才有企业文化。对于先有战略还是先有文化的问题,就有些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不好回答,但中国联想集团柳传志先生就通过自己的实践给予了明确的回答。他总结的这三个基本工作是这个顺序: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实际上,搭班子的工作就是组织、建设和形成有共识的团队。团队的确立就是战略的开始,只有通过战略,才能使企业的理念与使命得以实现。而战略的成功是以全体成员及整个队伍的成功为前提,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抓住机遇、明确战略目标,完善企业管理的基础。因此,搭班子、定战略、带队伍就是企业文化传播、影响、共享、内化的过程,是企业文化才真的形成和实现过程。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应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当企业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坚持和创新本企业的优秀文化、借鉴社会和民族的优秀的文化,才会力克当前困难,化解经济危机与矛盾。并通过培训、沟通等多种推广方式来支撑公司经营管理举措的实施以克服当前遇到的困难,化解经济危机;对影响企业发展的问题予以及时修正,形成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消除公司推行经营管理措施的思想和文化障碍。因此,转变观念、增强企业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社会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自主创新密不可分。只有这样,培育出得到社会市场认可的企业强势自主品牌,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
4.3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这次金融经济危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一次绝好时机。它不但可以促进我国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以及促进总体经济运行更加有效合理。而且,可以一扫几千年来民族文化的颓废气,重塑民族道德新理念增强民族精神的凝聚力。转变经营观念、增强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与开展企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紧密相连。只有在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基础上进行企业品牌和形象建设成功了,现代企业文化也就建立起来了;另一方面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引导和培育创中小企业的先进企业文化的形成,来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准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在经济危机中,把握好发展的有利因素和机遇,为企业构建学习型组织和一个切实有效的、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新型的学习型企业文化氛围。
4.4 向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是新企业文化的起点二十一世纪的企业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的较量。那些有强有力企业文化支撑的企业获得发展所需的营养,公司的竞争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财富世界顶级企业中没有哪家公司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与实践企业文化包括三大内容。一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理念、诠释企业使命和肩负企业责任的舞台;二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个人与组织机制道德及各种规章制度的桥梁与手段;三是把企业文化当作实现企业形象与品牌,沟通顾客与社会的有效纽带。以此为实践的基础,美国的微软公司员工以热情、忘我工作著称。激情的企业文化使微软成为世界软件巨人。同样,在Google几乎看不到有人穿西装、打领带,舒适、方便和体贴的工作环境,造就了宽松、舒适的企业文化,并使它一举超过了微软成为世界互联网的巨人。
全面地提升企业文化最重要体现在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上,体现在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上。因此,企业的品牌的不但包含的是技术,更主要包含的是企业文化。科技创新揭示了企业品牌的本质,一个品牌背后,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才有可能形成市场影响力,才有可能被广大的消费者所接受。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CI战略的重要原因。坚持和吸收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也是企业向品牌化、标准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迈进而不断开创新的企业文化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陈军,张亭楠.现代企业文化:21世纪中国企业家的思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2.
[2]刘开会.哈贝马斯对现代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反思[M].北京: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3]刘金陵.重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N].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1.
[4]王永炳.重商利而轻文化的思考[N].新加坡:联合早报,2010.2.25.
[5]何德功.“召回门”凸显丰田危机管理漏洞[N].东京新华网,2010.2.12.
[6]何芳,袁宏.由雷克萨斯的召回看这一年的中国召回制度[N].中国汽车报,2005-02-01.
[7]陈晓.解析中国「劳工荒[N].香港中评社,2010.2.24.
[8]王天S.明年春色倍还人――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文化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12.18.
- 上一篇:社会治理机制
- 下一篇:市域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