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年级语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四年级语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四年级语文教学

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思想教育

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与小学其他年级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如何开展好这一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小学六年级的语文教师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一、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家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大多是十来岁的小朋友,他们天性好动,活泼可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认真学习,产生强烈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学习中享受乐趣,,从而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成绩的目的,因此,教師应该用新课改的理念指导教学,教师在课堂中一定要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课文中的情景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在接受书本知识的同时,更能借助音乐,视频来激发自己对大自然的向往,更容易被这些书本上看不到的东西吸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维和知识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音乐和视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

二、积累作为基础

要做好一件事情,往往需要进行长时期的积累才能取得成效,语文学习也需要长期积累才能取得实效。要做好语文知识的积累,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几种基本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在六年级语文教学的实施中要重视读的作用,读可以采用大声的朗读方式,也可以采用不出声的默读,还可以采用微声的轻读等多种阅读方式,所读的内容也要力求丰富,既可以是对课文的背诵与朗读,也可以是对诗词的朗读,还可以针对大量的成语进行长期的积累与朗读,对一些充满启发的名人名言也要展开大量日积月累的阅读。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多动笔,引导学生经常把一些自己喜欢的词句记在固定的笔记本上,在需要的时候经常翻看,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到生活化语文知识的积累。并且,作为老师,榜样的力量是非常大的,老师为了鼓励六年级的学生勤于动笔,也应该在平时树立一个多动笔的榜样,要以促进学生的动笔为目的,鼓励学生积极动笔,积累自身的写作经验,以教师的榜样树立调动学生动笔的热情,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与能力的不断积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六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基础更加丰厚,才能更具创造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日常进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积累才是学生创造的重要基础。

三、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语文教学既是一种语文素质的教育,也承载着思想教育的功能,在六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这些内容除了具有极强的文学欣赏性以外,同时具有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内涵,其思想性、文学性、艺术性都是非常强的。因此,语文教学从其本质来看,既是一门语文知识学习的科目,也是一门思想教育的科目。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在课堂上结合教学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教育,要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一些优良的思想,以美好的思想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四、要用大语文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应该看到,在六年级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单单以一本书的课文内容来开展教学明显是不够的,只教一本书也不能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六年级学生与其他年级的小学生相比较,已经具备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仅仅通过一本语文书的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六年级学生对语文学习的需要,而语文教学的理念要求教学要冲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以广阔的语文教学来开拓教学的新天地,现代语文学习已经有了非常多的学习渠道可以选择,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媒体与现代网络的不断兴起,给语文的学习创造了更多的学习空间,教师在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以现代化的信息平台为语文学习的新渠道,拓展更多的语文学习内容,丰富语文知识,以课内、课外教学的有机结合促进语文教学的高效开展,以大语文的教学观引领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的高效实施。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我们的教学有成功的地方,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应该从不足的方面加以反思,以期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获得高效的课堂教学。结合实际,我们可以从如下方面来反思。

教师应该反复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们应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处于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们采用整体---感知---合作研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选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教师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者质疑,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同学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表现机会。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生活进入课堂,学生互动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的掌握了知识,有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它应有的活力。

篇2

关键词:小学 语文 创造性 思维 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需要。创新,不是墨守成规,而是推陈出新。而创新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新思维,产生新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此说,培养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培养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它要求解决问题时与众不同,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产生怀疑,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造思维的有效措施。

怀疑,常常是创造的开始。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做到不“唯书”、“不唯上”,敢于怀疑已成定论的东西。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过程中得出的,在这个循环往复、由低级、简单向高级复杂过程中存在着大量创造因素。虽然怀疑并不是每次都是对问题有创新性的见解,或将疑问进行创造场性解决,但它仍不失为最有可能打开创造之门的钥匙。当然,发现疑难,提出问题对小学生有一个培养训练过程。

学生入学不久,我就鼓励诱导学生质疑问难。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从课题质疑;从课文重点句、主要内容方面质疑;从某些看似矛盾,但又合情合理的地方质疑;从课文的前后质疑联系质疑;从语气的运用方面质疑;从标点符号的运用方面质疑(特别是……、!“”用意)。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掌握了这些方法。

启发学生质疑后,怎样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呢?有以下几种方法:让学生找一找找资料和工具书;读一读课文并结合实际来分析体会;问一问,老师、同学、家长和周围的人;认真听一听,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参与讨论;自学时动手做一做批注。我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浅显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答;重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难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帮助解答;有争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讨论,最后教师讲解评价。

二、依托教材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材是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材料,是进行语言训练的主要依据。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着许多思维因素,可直接用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发掘教材中有利于提高语言水平和发展儿童思维的因素。如上《司马光》一课时,设问:“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救出掉在大水缸里的小朋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了。一个学生说,爬到假山上把一根树枝伸到水缸里,小朋友就得救了,水缸也不用砸烂了;一个学生说,大家齐动手把水缸推倒了小朋友就可以得救了。从两种不同的解决办法中,闪现出可喜的求异思维火花。又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一课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理解的基础上,就设问:你喜欢哪只小狮子?为什么?有的说喜欢练功的那只小狮子,因为它从小刻苦练本领,长大会成为森林之王;有的说喜欢懒狮子,因为它听了小树的提醒和妈妈的教育后,能改正缺点,要向它学习知错就改的好品质。这样学生通过动脑想、动口说,不仅受到了教育,也提高了从内容理解到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又如学习《小猴子下山》一课,设问:假设你是小猴子,回家后会对同伴说些什么?目的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读了《小白兔和小灰兔》一课后,让学生续编这个故事,说说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后它会怎样做?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三、利用识字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低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教学是整个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其所占份额约为50%,因此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要体现在阅读等方面,也应在识字教学中有所侧重,这样才能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篇3

关键词:小学四年级;语文阅读;阅读习惯

阅读是学生扩充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阅读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和阅读能力,在对其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找到适合学生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帮助学生进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转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传统观念,不能让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而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教学中来,更好地完成阅读任务,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因而阅读教学往往会成为答题技巧传授,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苹果里的五角星》这篇文章时,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文章阅读,对文章的中心内容进行归纳,从而探究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此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探索,这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事物的能力,以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懂得阅读的重要性,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化,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比如,在教《黄山奇石》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通过阅读文章,充当广告设计师来给黄山设计广告语。借助这样有趣味性的话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广告语,从而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再如,在教《惊弓之鸟》一文时,教师可在上课之前向学生提问:从生活常识来看,只有弓箭组合在一起才能射击,但是如果没有箭,怎么办?教师可给学生制造一定的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活跃学生的大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体会阅读的乐趣。

三、注重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景,帮助学生有效理解阅读内容,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内容,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向学生展示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任务的设定。比如,在教《观潮》一文时,教师就可以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

四、以生活为源泉,丰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素材

生活是人类创作的源泉,也是一个丰富的素材库,生活中的素材往往能引起小学生的关注。比如,在教《颐和园》和《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对当下古装影视作品阐述看法。再如,以学生喜爱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作品讨论。并且借助影视作品中安定祥和的生活画面与文章《圆明园的毁灭》中残破的画面形成的鲜明的对比来进行阅读教学,将文章的内涵引申到爱国主义的高度。在课余时间可以带领学生去烈士陵园进行参观,或者观看一些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电影作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阅读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结语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阅读教学质量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就显得极其重要,教师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维模式,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同时,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教学素材,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进行积累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作者:胡卓智 单位:浙江省永康市古山小学

参考文献:

[1]丁古琴.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均衡教育:以四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为例[J].教育观察(中下旬刊),2014(2):59-60.

[2]温少忠.以读促学以学定教以教传道:浅析小学四年级语文的阅读教学[J].华夏教师,2016(8):64-65.

篇4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还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针对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对语文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进行探究,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教学;合作学习;学习策略;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7-0093-01

合作意识、合作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基本素养的重要指标。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应用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中友好相处,拓展思维,勇于表达自我观点,学习他人长处,弥补个人不足,提高语文学习成绩,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创设贴合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愉悦的合作氛围

受教学环境及周围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学校的一些学生羞于在师生面前表达自我。对此,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情,一改先前被动学习的状态,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并调动他们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进行良好的合作交流互动,以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这篇课文时,考虑到文章的描述对象“蜻蜓”在农村较为常见,学生会对蜻蜓有比较深的认识,教师可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组2~3人,让他们讨论关于蜻蜓的话题,比如样貌、生存特征、生存季节、食物种类及自己捕蜻蜓经历等。学生很快进入积极的讨论状态,有学生说蜻蜓有一个大大的头、两对翅膀,身子长长的;有学生说自己曾将蜻蜓捕捉后放在自家的蚊帐中,让它吃蚊子。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积极合作,相互沟通,主动表现自己,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把教学融入合作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参与游戏,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可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教学内容和相应的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形成语文学习兴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真正实现提高语文素养的目标。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九寨沟》这篇课文是典型的写景文章,介绍了我国的著名景点九寨沟,文章中应用了大量优美的写景词语,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在教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按照作者描写的地点来相应地描述其景色特点,再让相邻而坐的学生分M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之后教师再进行讲解,给出正确答案。然后,教师将全班同学分成两个大组,开展“你提问题我回答”的游戏,两组学生互相提出关于《九寨沟》内容的问题。每次回答正确的小组计1分,错误不计分,5分钟问答时间内得分最高的一组获胜。这种游戏式合作学习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学生会为了小组的荣誉积极表现,会与其他同学团结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了有效培养。

三、强化学生的讨论意识,提高合作能力

推行合作学习的意图,是引导学生学会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切合教学内容,还应具有一定的深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强化学生讨论意识、提高学生思维深度与合作能力的效果,使得合作学习不只是一个口号,要能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让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提升能力。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这篇课文时,教师要着重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使学生意识到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诚实和信任的重要性,使学生能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懂得诚实做人、宽容待人、诚信待人,从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有效提升。学生通读课文之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让学生讨论:第一,为什么会发生交通事故?第二,“我”留下的字条上有什么内容?第三,如果你是小红车(被撞车)的主人,看到字条会怎么做?因受课文描述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出现定式倾向,特别是回答第三个具有自由发挥空间的问题时,学生们纷纷表示会像小红车主人那样打电话给撞车人表示自己的感谢,不追究任何责任,并表示人和人之间要多一些诚实与信任。面对这固定思维模式的答案,教师反问学生:“同学们,假如我们的车子被他人碰撞,我们可以在要求他人正当赔偿的基础上再表示感谢吗?”当时班级鸦雀无声。过了一会儿,开始有学生响应:“可以,这是我们的权利,我们可以要求赔偿,也可以不要求赔偿。”教师可以对这一回答给予肯定,强调要求对方赔偿是我们的权利。在这样的引导之后,学生们打开思维的闸门,纷纷表达个人观点。有学生表示要求赔偿,但不会要求全额赔偿,因为当时天气恶劣,撞车人并非有意为之;有学生表示会追究责任,但会和撞车人见面进行沟通,希望能成为朋友。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同学们,我们应该学习主人公诚信待人、不逃避责任的精神,也应该学习小红车主人的大度与宽容。另外,处理生活事务时,我们在给予他人尊重的同时,也要保护好自己的权利,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我、表现自我,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与身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作者简介:顾金花(1993-),女,江苏南通人,二级教师,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篇5

关键词:预学;预学单;以学定教;改进策略

预学作为一种以生为本的理念,作为一种掌握学生基本认知和学情的教学手段,正被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所关注和实施。显然,合理有效的预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也为教师掌握和分析学情提供了数据,教师依据数据的分析可以更科学,而非盲目地实施课堂教学,从而指导教师重新建构课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

笔者观摩了众多应用预学单的阅读教学课堂,发现“预学单”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也直观地反映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程度和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把握。有的预学单容量太大,教师精心解读文本,试图把所有想法搬到预学单上来,殊不知,这样费时费力的做法让学生望单兴叹,反而打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有的预学单缺少趣味性,每天重复习题式的预学单上的内容让学生望单寡味。从实践情况来看,预学需要改进,特别是预学单的设计需要改进。

将从预学单的设计方面浅谈若干改进策略,以期预学单合理有效地设计能为阅读教学提质增效。

一、授之以渔,明确学法

纵观语文阅读教学,其实之前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读熟课文,圈生字画词语也是预学的一种体现。现在的预学相较传统的预学,最大的区别在于预学过程使用了预学单;预学单将学习的任务具体化、直观化,让学习者明确要学什么。然而,在预学单使用的初期,在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不太明确学习的目标、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之下,教师应该在预学单中传递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以便学生更好地实现他的学习目标。

如四年级下册《花的勇气》一文,我设计的预学单中有这样一题:

这是冯骥才的散文,散文的形散,主要内容学生不易概括,但是在阅读提示中明确要求学生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初步具备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采用“四要素”法概括主要热荨U庋,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也让学生明确了该怎么学。

二、深入浅出,精制趣题

1.如三年级《找骆驼》一文,某教师设计的预学题如下:

课前布置“预学单”,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寻找依据,然后完成表格。

2.同样是三年级《找骆驼》一文,另一位教师设计的预学题如下:

同样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商人走失骆驼的特点,学生肯定喜欢第二种。因为该教师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预学单形象、直观,激发了学生在课前主动去完成的兴趣。因此,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后尽量要通过直观、趣味的预学单呈现给学生。

三、一课多单,少教多学

笔者认为,预学单的容量不易过大,每张预学单应以学生20分钟内能完成为宜。教师针对某课设计的预学内容可以分别放在课前的预学、课中的共学和课后的延学或练学环节。

如三年级《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教师设计的预学内容分解在预学单、共学单和写作单中:

2.三句话都在写杨梅的变化,可写法不一样,你发现了哪些,在书上做上记号。

预学需要教师进行文本细读,始终持有以学定教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只做“平等中的首席”,让学生“言、意、情”兼得。教学探索之路漫漫其修远兮,预学为语文阅读教学开辟出了基于学情的有效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课程内容”及“语文知识”[J].语文学习,2012(11).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听说读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133-01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是学习其他学科的语言基础,同时还影响着学生未来语言应用的发展。然而,目前在教育界盛行着"学好理数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学习思想,使学生难以注意到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对语文学习容易感到困难。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有效的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首先应当正确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语文学习能力通常体现在听、说、读、写等四个方面上,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能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听说读写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及学生共同的努力,并持之以恒。

1.提高小学生“听”的能力

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听觉来培养学生"听"的能力。听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是人类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它是人与人交流中离不开的倾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听"的教学应该受到教师的重视,在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采用流畅生动的语言和形式丰富的教学内容来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对教师的问题产生兴趣,同时激发认真听课的潜力[1]。

例如,在进行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材中《蒲公英》一课的讲授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如"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蒲公英?",以此来引出要学习的课文,待学生将情绪转到课堂上之后,教师可带着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认真聆听,并思考课文中描述的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更适合生存在什么地方?使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去认真感受教师朗读的课文内容。最后,教师将学生的各种大胆猜测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再次朗读课文,以此加深学生对蒲公英的印象。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听得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收集日常中喜欢的歌曲、故事等,培养学生主动对听到的内容进行理解,达到真的"听"的能力。

2.提高小学生“说”的能力

在与人交流时,除了"听"还要学会"说","说"指的是能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将传统的"教师说,学生听"的形式进行转变,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使他们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教学环境中学会说的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中《嫦娥奔月》的学习时,教师可先简述嫦娥的故事引出学生的兴许,接着讲述本课学习的主题,然后向学生提出"嫦娥为什么要吃掉仙药?"、"乡亲们是用什么方式来想念善良的嫦娥的?"等问题,以此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接着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大胆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制造出积极互动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课堂中,教师由问题引出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在积极的回答问题中培养说的能力,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上"说"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知识内容的印象,还能有效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利用"大学堂"式的社会教学,锻炼学生语言上的累积及应用。

3.提高小学生“读”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是一个非常良好的习惯。学会阅读,对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帮助,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重点培养学生"读"的能力。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动力,让学生喜欢上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的最好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引导学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2]。

例如,对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材中《第一次抱母亲》一课进行讲授时,教师可以先用"母亲"这个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想象自己母亲平时是什么样子,让学生带着对母亲的感情去认真的朗读课文,并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带着这样的问题进行阅读思考,学生在阅读中就会更加仔细,也能更深刻的体会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教师将学生从文中找到的描述母亲的语句进行总结,通过带有情感色彩的朗读加深对母亲的情感。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式,也是贯穿语文教W课堂的一项基本活动手段。阅读的习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不管是课堂中还是课外,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4.提高小学生“写”的能力

"写"的能力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它锻炼的是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培养学生写的能力之前,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学生在写的过程中能准确的表达出自己的中心思想,只有内容明确了,在写的过程中才能下笔有神,写出自己想要的内容。

例如,在对小学语文二年级教材中《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让学生先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即在夏天到来的时候,你想变成什么。然后,根据课文中想要变成"大大的荷叶"的原因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作者想要变成荷叶是因为可以和小鱼儿玩耍等原因,随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指出本文的写作结构,让学生能够明确的指出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经过以及结果等主要内容,最后在结束教学前,教师可让学生以此类想象和文章结构方面的话题进行写作训练。在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将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有目的的引导学生正确的写作思路。明确主题,是写作训练中需要注意的重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逻辑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的作品要给予及时的评改和鼓励,让学生相互借鉴相互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教师教学中的重点。语言上的听说读写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适应学习以及生活所必备的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培养需要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长期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堂提问 改进教法 精心设计 教学质量

课堂提问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这就充分阐明了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问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运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作激趣性提问

在揭题时可作激趣性的提问,目的是培养情感,引起想象,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开始上课,必须尽快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将他们的学习心理调整到最佳状态。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猫种鱼》这一课时,觉得课题十分新颖独特。于是我问:世界上哪些东西可以种植?接着我在黑板上贴上一条“鱼”,问:鱼可不可以种?孩子们都说鱼是不可以种的。我又把一只“小猫”贴在“鱼”前并写上“种”字。小朋友们一看,都瞪着好奇的眼睛,有的小声嘀咕:鱼怎么能种呢?小猫真傻。有的说:真奇怪,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我抓住时机继续问:小猫为什么要种鱼呢?它是怎样种鱼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像这样提问,能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欲望,带着强烈的兴趣投入新课学习,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作引导性提问

在细读课文时可作引导性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过易或过难的提问都难以有效地引起和促进学生的思维,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可提出几个过渡性的问题,然后逐渐引导到中心问题上。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三只白鹤》时,为了使学生理解另外两只白鹤找不到鱼的原因(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先让学生看屏幕显示图,然后引导他们想想:时间发生变化了吗?太阳的位置会不会变?白云是不动的吗?柳树呢?让学生看动态的图,积极地思考,不但理解了课文中的主要内容,而且对课文的难点也就轻易地解决了。

三、作比较性提问

在精读时可作比较性的提问,目的是通过比较、推敲,弄清难理解的词句,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保持学习兴趣。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司马光》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提问:当一个小孩不小心掉进大水缸里,其他小朋友是怎样做的?司马光又是怎样做的?从哪儿可以看出司马光没有慌?学生回答后又追问:“举起石头”能换成“拿起石头”吗?然后让学生做做“举起”和“使劲碰缸”的动作,最后问:通过这件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这样提问,既使学生在自觉理解、体会、推敲这些词句的过程中,保持了学习兴趣,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同时受到应有的思想教育。

四、作点拨性提问

在小结课文时可作点拨性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深入领会教材内容,掌握课文实质,获得知识。我在分析人教版小学一年级《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当学生知道了小壁虎尾巴有再生的特点之后,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知道小壁虎尾巴的作用:小壁虎分别向谁借尾巴?借到了吗?为什么?然后再问:小壁虎尾巴的作用作者告诉我们了吗?接着要求齐读第一段,再问:当时蛇咬住了小壁虎的尾巴,小壁虎如果挣不断,会有怎样的后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壁虎的尾巴有什么作用?学生很快就说出有“保护自己的作用”。这样,既顺利地总结课文,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作发散性提问

在结束课文时作发散性的提问,目的是拓开学生的思路,敢于讲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非常有益的。如在授完《司马光》一文后,我问:假如司马光力气太小,一下子不能把缸砸破,还有什么办法能救出缸里的小朋友?一个学生说:用水勺把缸里的水舀出来,水舀完了,小孩就得救了。有个同学马上说:这样恐怕太慢了,等把水舀完了,缸里的小孩恐怕已经不行了。有个同学说:几个小朋友一齐用力把缸推倒,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就得救了。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动脑筋,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样既发展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作诱导性提问

在教学中如遇疑难模糊处可作诱导性的提问,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议论、分析,能够化解疑难或者走出认识的误区。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三昧书屋》时,有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是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这个问题提得好。对此,教师应因势利导,逐步提出以下问题:1、鲁迅的书桌是从哪儿搬来的?2、鲁迅为什么要在书桌上刻“早”字?3、这个“早”对鲁迅一生有什么影响?以此引导学生对全文内容进行讨论分析,结果终于使大家明白:鲁迅在书桌上刻“早”字不是不爱护公物的表现,而是勤奋好学,严格要求自己的体现。这样的提问,既澄清了学生的模糊认识,又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

此外,提问还有曲直之分。曲问,即迂回提问。生动活泼的曲问,能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目的。如我在教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称象》一文后提出:只有七岁的曹冲,为什么能想出称象的办法?教室里沉寂了一会儿,这时小朋友正在紧张地思索。一分钟之后,他们纷纷举手,有的说:曹冲多观察、多思考,所以……有的说:官员们的议论对他有启发,官员说用大秤来称,他就想出用大船代替大秤。有的说:官员要把大象割成一块一块地称,曹冲就想这一块一块可用石头代替。最后,教师在总结课文时可对学生说:多观察、多思考,会使人变得聪明起来。

俗话说:“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提问,力求做到该问时才问,该问的地方才问,问就要问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提问才能启发学生思考,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丹.《司马光》教学设计[OL].海南教研网刊.好研.

[2]刘宾.语文课堂上的曲问探微[J].辽宁教育

[3]俞红琴.谈课堂提问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

篇8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教学方法

语文是语言学科,在文学的宝库中,我们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到世界各地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名人古迹、天文地理、哲学史诗等。这些社会知识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逐步使学生养成热爱读书的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能提高学生感悟作品、鉴别评价的能力,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小学阶段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和阅读技巧的培养,是一线教师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采用多种手段,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体会。

一、更新阅读教学观念

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死板,停留在教师读、学生听的阶段,教师的阅读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学生没有阅读的体会,无法真实地掌握课本内容,学习兴趣不浓厚,整体的学习成绩不好。比如教师只是对课一些纯理性的甚至是机械的分析,追求的是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极大地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种观点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一致。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发挥主导作用。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使学生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阅读,增加学生自我阅读的实践,通过建构自我阅读过程,形成阅读能力。

二、改革朗读评价方式,让学生爱上阅读

在教学中可采用评读的方式将学生的朗读引向深入,使学生在读与评中提高朗读能力与鉴赏能力,真正享受到读的乐趣。学生既是读的主体,又是评的主体,参与朗读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师要做好组织与引导工作。首先告诉学生,同学的点评对我们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非常重要。可以让我们看到读的好处,看到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同学的肯定与批评都是我们前进的巨大动力。这样激起了全体学生参与评读的激情,在具体的朗读中,我再进行相机诱导,如一个学生朗读完毕,引导学生思考,这位学生读得好在哪里?你能像他这样读出来吗?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得不好,你示范一下要怎样读。这样引导的作用远远大于那种以好与差评论学生的朗读。这样评读,学生在不断地读与评中进行练习,调动了朗读动机,激起了强烈的朗读热情,参与的积极性更高了,朗读真正成了学生的自觉行为。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成绩优秀的学生都有良好的主动阅读习惯,都能做到课前预习,一边阅读一边做读书笔记,能够查字典、词典,能够重点摘抄,能够抓住文章的重点、难点,更重要的是这些学生没有把眼睛死死盯在课本上,而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只要有时间,就手不释卷,培养了语感,不自觉地积累了大量的语文知识,阅读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写作水平也随之进步,真正做到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仅仅将阅读的范围限制在课内的课文,那么即使课文分析得再透彻,读死书,死读书,最终也不能提高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老师的做法非常好。魏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没有将学生的眼光束缚于课本,而是将报纸、期刊、小说引进课堂,训练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精读和泛读的习惯,要求学生按照平时制定的阅读常规进行阅读练习。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系统地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四、实现课内外阅读方式的衔接

1.制订读书计划

教师要关注学生不同年级、不同学习目标、不同的认知特点,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性特征。如低年级可选择童话、儿童诗,这类作品充满奇特的想象,能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阅读的兴趣。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我们提倡亲子阅读。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参与推荐读书标兵,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中高年级学生一般被要求每学期至少读三本书,同时还要做好读书笔记,有时要上台演讲。教师可有意识地推荐书目,以班级读书会的形式展开,做到阅读有计划,读中有指导,读后有交流。

2.师生共读

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一至四年级:着重引导学生进行优美词语摘抄,进行朗读练习和讲故事训练,教给学生背诵方法并帮助学生选择材料。五至六年级:引导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平时,教师除要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努力为学生提供发表“观点”的机会

充分利用好图书角、黑板报、学习园地、校刊等媒体,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及时展示学生课外阅读成果。通过作品展示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果,注重个性差异,使学生感受成功的乐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阅读能丰富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一个善于阅读的民族是一个积极向上的民族,是一个文化、科学素养极高的民族。因此,语文教师应主动担当这一重任,通过阅读提升每一个学生的品位,丰富学生内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在小学阶段,我们更要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杜小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我见.学周刊,2012.4.

[2]孙秀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初探.学周刊,2012.7.

篇9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有效沟通;教学策略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课堂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更是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纵观传统语文课堂中,大多情况下是教师的单向传授,学生的全盘接收,没有民主,没有质疑,自然无法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立足新时期小学语文课堂,教师需要营造和谐的沟通环境,开辟思维创新的沟通渠道,从而抵达情感共鸣的沟通境界。

一、营造沟通环境,点石成金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语文课堂上,依然存在着“一切为了分数”的现象,一味的追求教学成绩,导致课堂教学中教师“命令至上”,学生“惟命是从”,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成长,这种状态下的教学给师生之间的沟通设置了巨大的障碍。为此,提高语文课堂沟通的有效性,必须从环境入手,给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沟通氛围,让学生在和谐、轻松、愉悦的交流环境中自主探索,点石成金。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灰椋鸟》一课教学,结束的时候,教师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一位动物爱心志愿者,想赠给森林公园一幅对联,希望唤醒人们保护动植物的意识,你觉得怎样写更合适呢?

(写对联对于五年级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课堂一度陷入沉闷气氛中)

师:平时大家再报刊、电视上没有见过类似的广告吗?

(听到“广告”一词,学生顿时来了精神)

生1:我知道,我在报纸上看到过,“关爱野生动物,保护美好家园”。

师:看来读报纸好处多啊!你看,这不用上了吗?

生2:我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生3:我还在街道的墙上看到过,“留住千万树,造福子孙后代”。

……

(一发不可收,孩子们都打开了话匣子。)

师:看来我们都是善于观察、积累的好孩子!那么,你能根据这些“仿造”一幅对联吗?

(“仿造”,太有趣了,学生的顿时津津有味思考起来)

生4:个个争当造林先锋,人人都是护林园丁。

师:真棒!还讲究了“对仗”和“比喻”的运用。

生5:昨日棵棵树,今日暖暖情。

……

(学生的创造热情被充分的挖掘出来,充满童真童趣的对联写满了黑板)

和谐的环境为沟通奠定了基础。审视这个教学案例,由最开始孩子们无话可说,到最后妙语连珠,是宽松和谐的沟通环节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动力,真正的实现了沟通无界限。

二、提高沟通艺术,点化心灵

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是指在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努力,实现互相理解、彼此认同的教学行为。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开辟沟通渠道,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以沟通拓宽学生思维的宽度和广度,点化心灵。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渗透了“不甘于做幼者”的信念,也饱含“保护弱小者”的情感。为了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这样引导。

师:当家人把雨衣递给“我”的时候,不知同学们头脑里有没有涌现一些自己生活中的画面?

生1:吃饭的时候,妈妈总是把肉夹到我的碗里。

生2:走在路上,爸爸总会不自觉的让我走在他的右手边。

……

师:看来我们都是大孩子了,能够体会出生活中父母家人对我们点滴的呵护和关爱。那么,你有没有像文中的“我”把雨衣披在蔷薇花上的体验呢?

(也许真的缺乏这样的体验,孩子们一时语塞。)

师:一份爱如果传递出去会变成两份,甚至更多。从文中“我”将这份爱传递给蔷薇中,聪明的你读懂了些什么呢?

生3: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别人的关爱,也要把关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生4:我觉得爱不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还可以像文中的“我”一样,传递给蔷薇花,而蔷薇花会开出更鲜艳的花朵将爱传递给更多人。

(课堂上响起了欢快的掌声。)

师:有一个敏感的心,花儿在你眼中都有了灵性。

语文教育家周一贯说:“教师与学生课堂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与对话。”在这个教学案例里,教师以耐心的倾听给学生以精神的鼓励,以言语的引起给学生的情感共鸣,师生一道享受情感的熏陶,收获思想的启迪和无穷的乐趣。

三、开辟沟通渠道,点亮课堂

由于语文学科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特性,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对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留一些空白让学生自己填补,从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沟通境界。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朵杏花》一课教学中,教师以“留白”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人物内心的情感。

师:当第二年杏花开了,小男孩去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的时候,他是怎样的心情?而竺爷爷听到后又是怎样的表现?文中刻画的太简单了,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中对话填一些词语?

(学生先是小声讨论,很快填好了词语。)

生1:我在“竺爷爷”前边填了“小男孩兴奋的跑进来”。

师:为什么要用“兴奋”呢?

生1:因为小男孩儿等了一年,终于等到第一朵杏花开了,既高兴又急切的想把这个消息告诉竺爷爷。

生2:我在“是第一朵吗?”前边填了“半信半疑”。

师:这个词用在这里有什么用意呢?

生2:因为竺爷爷想一年时间过去了,小男孩儿怎么会记得那么久远的事情呢?

生3:我也填的“半信半疑”,但我认为竺爷爷习惯了严谨的科学态度,他想再确认一次。

师:真好!那就让我们带着第一朵花开的欣喜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再把这部分美美的读一遍。

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的留白不是思维的放空,而是沟通的开始。通过填充词语激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实现了思维的碰撞中,而课堂的生命得以点燃。

总之,语文课堂的有效沟通是知识的交互,是情感的传递,更是心灵的对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读透教材,读懂学生,抓住沟通契机,营造沟通环境,开辟沟通渠道,让沟通无极限,让智慧尽飞扬。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背诵;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改革至今,语用已经成为教学思路的常态。然而,学生在语用的路上,却频频出现“语言断路”的现象。追根溯源,学生语汇储存量的匮乏缘于对背诵的不够重视。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尝试探究背诵指导策略,呼吁要让学生多背诵,促进其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巧背文,促记忆

人教版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科书后的“思考练习”中经常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相关语句”。笔者认为这是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因为喜欢,所以有意强制自己背诵;因为是有意识的行为,所以内在驱动力强烈;因为求知渴望强烈,所以寻求捷径,而背诵的捷径只能是对记忆规律的掌握。

俄国伟大生理学家谢切诺夫曾称:“记忆是人一切智慧的根源。”[2]由此可见,记忆的智慧端口就是背诵这条通道。那么,如何才能尽善尽美而又巧妙地挖掘智慧的源头,让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精品”呢?

1.语境重塑

语言环境重新拼接是增强记忆力的前提,当某种欲望驱使大脑神经刻意去执行某段文字的识记时,注意力便会高度集中,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知识结构重塑文段意境,以最快的时间背熟,且长久存储。倘若碰到特别生疏的语句,应多尝试几次,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观潮》第四自然段描写近观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学生们在背诵这段时多次出现“断链”现象,笔者利用动感课件协助学生们自行搜索 “巍巍长城”与“战马奔腾” 的熟悉画面,再与“横贯江面”“浩浩荡荡”的文句两相拼接比照异同,记忆的欲望立马让学生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大潮的壮观场景,从而背诵也就顺畅了起来。

2.断篇求忆

记忆的保鲜期有长久的和短暂的。诸多学生对部分内容的残留记忆不会长久,经常性地在“提现路上”堵塞不通。此时,教师不能一时心急扼杀了学生的背诵兴趣,而应该帮助其打开记忆仓库的大门,有方向地搜索记忆深处的只言片语,间接地回忆出原文,以保持其背诵的积极心B。

3.熟背默写

一段文字经过理解消化自然能成为学生知识宝库的囊中之物;经过熟读熟背,系统地形成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此时此刻,只要多阅读几遍,就能流利地背诵下来;只要记忆的闸门一打开,提起笔来一默写,自然会“下笔如有神”;不管“对背”或“提背”,检查的结果总会令人满意,学生的记忆能力更会令你大开眼界。

不过,通过背诵积累的大量材料要想长久地储存并适时运用,一定要根据识记程度对遗忘过程的影响,注意安排有效的复习才不会让学生的记忆仓库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林。

二、复读文,促理解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在背诵古文时,因为常受时代文字的限制,学生难懂难背的概率高,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是“隔靴搔痒”,毫无益处。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内化语感。多遍读书,需要诵读者有感情地理解投入,才能促进诵读者边读边想的能力,而随着诵读次数的增多,诵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顺理成章地“扎根”在层层递进的情理之中。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在五绝古诗背诵时,由于正值知识系统构建初期,无法瞬间悟透其中的诗韵,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感受诗趣诗意,才能在浑然不觉中得以理解直至张口即背。

《赠刘景文》是苏轼同好友互勉的一首托物言志的诗,其诗境不是二年级学生能轻易触及的情感高度。就朝代背景及诗人处境就已是学生探知的“隔热板”,更别说理解诗中暗藏的苏轼对刘景文身处绝境的同怜与劝慰。貌似悲寂凄凉的“荷尽”与“菊残”,只为衬托那股“傲霜斗雪”的气节,最终在诗人的笔锋转角处呈现一片灿然如锦的秋末冬初的 “橙黄”“橘绿” 图,以告知对方“莫为眼前难而困,应就未来且奋进”。

背,难;解,难上加难。笔者采用了“复读”至诵的策略来帮助学生渡过此难关。①师范读,声情并茂的语感为学生奠定情感基调,让诗有意境;②自由读,尽管未能立马悟通诗意,至少读有停顿;③对对子读,找出上下两行诗句中对仗的字或词:“荷尽――菊残”

“擎雨盖――傲霜枝”“已――犹”“无――有”等,读得稍有节奏;④空间读,在诗文注释与课前预习所搜集的材料帮助下,边读诗句,边想象其中的丰富画面,试着半背读诗,读出其明显的意思;⑤放手读,在笔者课前精心配制的动感课件引领下,让学生自行凭图脱文试背……通,则顺背;不通,则多引导再读。反反复复地读,反反复复地试背,苏轼劝慰刘景文的诚心也在渐渐的思维探路中形成了自我的记忆屏幕。

三、牢诵文,促规范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民族语言和文字,这难免会影响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运用。笔者推荐指定学生所背的都是经过认真选择和精心锤炼的脍炙人口的一些文质兼美的、催人上进的名篇。低年级三字、四字识字口诀,高年级律诗及古代文言文, 中高年级科学小品文及名人成长故事、童话故事等,皆出自中外名家笔下,无论何种体裁,都朗朗上口,讨得学生喜欢。日夜阅读,长期熏陶。无形中,不断的诵读牵引着学生的内化语言达到标准,无声无息地做到了文从字顺的规范用语。

四、细品文,促思维

文本背诵与思维感知始终是相斥的,会背未必悟通。学生在背诵文段时,应该细细品味文本,弄明白每个文段的表达顺序,搞清楚文句之间的内在联系,落实朗读详尽字词时的语感处理,在不断的探究悟读中,文本的思路才会渐渐转化为学生的思路,需识记的内容才会熟络于心。但是在背较长文段时,常常无法一蹴而就、轻易悟背,因此,必须学会一遍又一遍耐心地寻找文字间的层次感与空间感,把长文读成短文,把长句读成短句,甚至只读成一个词或一个字。在此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再次在脑海中“画大树”,由字、词、句画回原文这棵“大树”。

如背诵《猫》一文时,可以让学生三“品”文本。一品,理清并列篇章风格:古怪与可爱;二品,捋清文段总分构段特点:从“老实、尽职、贪玩”中读出“古怪”,从“淘气”中读出“可爱”;三品,文句表达:长文变短。当学生仅读成“古怪”一词时;再回溯文本“老实”“贪玩”“尽职”“温柔可亲”“胆小又勇猛”“可爱”,最终顺着“任凭……也”“非……不同”此类关联词在脑中进行“添枝加叶”,让这般古怪性格的“大树”重描完整。这样归纳概括的次数越多,背诵的熟练程度也就越高,越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如果说,人们的头脑是贮藏知识的宝库,那么,背诵就是往宝库中输送宝物的有效方法。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介绍写作经验时,说他十二三岁时就会背几部书,其中包括有222篇佳作的《古文观止》。 [3]可见,有效的背诵方法的确能成就学生们的整体素养。因此,我们要呼吁背诵,也要相信“背诵”必能让学生大展语用而促进其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孙省玲.朗读与背诵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版),2011(1).

[2]汪绪荣.以形式多样的背诵强化英语教学效果[J].学问(现代教学研究版),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