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

篇1

创新发展经验之一:融合型的“和谐促进会”

慈溪市现有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之比几近1∶1,目前所有的村(社区)都成立了“和谐促进会”。“和促会”的建立,旨在探索新老市民社会融合机制,会员主要由村干部、优秀外来务工人员、社区保安、村民代表、出租私房房东、私营企业主等组成,协会受镇(街道)党(工)委指导,由村党支部(总支)、村民委员会、经济合作社管理和协调。“和促会”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会员通过促进会获得更多表达、参与、培训、决策的机会,这是一个信息传播、双向沟通、自我规范、社区认同的过程。

“和促会”是外来人口自主管理、新老市民共同管理,实现多元融合、一体发展与协同治理的发展模式。它通过民意恳谈会、议事会等形式组织新老居民共谋社区事务,听取意见与建议,加强居民与外来人员的交流,增进新老居民间的融合。它的优势功能在于为会员提供表达诉求和彼此沟通的渠道和服务平台,协调多方利益关系,创新民意表达机制,有效解决因诉求表达渠道不畅而产生的多种矛盾和问题,成为慈溪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

创新发展经验之二:互助型的“老年人协会”

“老年人协会”是各地较早成立的普遍性的社区社会服务组织,在提供社区养老服务方面普遍发挥着重要作用。慈溪市的“老年人协会”紧紧围绕社区互助优势,以自我服务激发参与热情,拓展服务功能,逐步形成了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能力。“老年人协会”成员由居委会主任、离(退)休干部代表、老协会代表、志愿者代表组成,目前“老年人协会”内部普遍组建了若干个为老服务组,为老年人推出了多种服务。如医疗保障组,提供医疗保健和健康咨询服务;文化教育组,提供文化教育和娱乐休闲服务;生活照料组,提供及时的生活照料服务;权益维护组,提供法律宣传和权益维护服务;养老保障组,提供养老保障等方面服务。

“老年人协会”坚持“以老养老”理念,实行自主养老与外部关注有机结合的发展模式。“以老养老”的理念更加突出自我服务,能够激发参与热情,提高老年人参与度,从而把社区中大量老年人的作用充分挖掘出来,提供更为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精细化的服务,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的自身需求,这比由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和渗透性。

创新发展经验之三:监管型的“环保志愿者协会”

近年来,慈溪市陆续成立了一批“社区环保志愿者协会”,它是以社区环保志愿者为主要成员,以“绿色社区”、“和谐社区”、“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创建工作为载体,引导和发动居民参与“人人守望、呵护绿色家园”环保专项行动,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协会通过开展植绿补绿、小区环境大扫除、拣拾白色垃圾等环保公益活动,通过定期开展污染源排摸和监督,引导社区内居民及单位以实际行动践行绿色环保、节能减排、循环经济,营造绿色家园,在社区(小区)形成了更直接、更到位、更有效的环保自治监管队伍。

“社区环保志愿者协会”是承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推动社区事务治理向社会化和专业化方向演进的协同治理发展模式。“环保志愿者协会”发端于社区居民,在发现需求信号、提供非规模化管理和服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它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管理提供了便捷的渠道,通过协同社区居委会完成部分社会管理(社区卫生、社区环境等)职能,不仅增强了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也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节约了行政成本,在承接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中发挥了重要的协同功能,既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又促进了社区自治发展。

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的启示

高度重视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规范引导和积极培育。慈溪社区社会组织的典型案例和创新模式表明,具有公益性、自治性、微型性等特征的社区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管理、基层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已成为我市当前推动社会转型和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但总体来看,目前慈溪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仍面临着发育良莠不齐、功能结构简单、内部管理不够规范、资源整合有限等问题,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区居民、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参与支持作用,共同推动发展的规范化和持续化。同时,要积极推广成功经验和创新典型,促进先进经验与区域特色相结合,不断创新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

强化社区社会组织自治和自主自律的能力。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是成为能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拥有自主自律能力的自治主体。因此,当前社区社会组织要进一步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首先,要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组织结构,这是社会组织得以有效运转的基本框架和制度规范;其次,要形成专业化、精细化的组织功能结构,提高服务力,这是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职能作用的核心支撑;第三,要加大组织运营和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提高居民参与度,形成社区居民共同支持的发展氛围。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拓展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空间。政府在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中要加强引导作用,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更重要的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让渡空间。政府要加强分类指导,比如对服务类的社会组织,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其提供服务项目;对维权类的要采取政策引导、法律服务和业务指导等方式;对社会事务类的要采取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事费配套、政府购买岗位、购买服务和项目资助等方式。政府也要不断完善与社会组织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社会组织管理的制度框架。同时,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领域里,政府更要积极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篇2

1.特困救助有新水平。一是搞好扩面提标,落实全省城乡低保统一指导标准,落实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和孤儿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二是推动政策创制,争取把 “支出型”贫困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纳入救助范围,推动低收入家庭认定成为住房、教育等政府性救助的前置条件。三是继续资源挖潜,发挥好慈善、福彩事业在社会救助中的补充作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改善民生。

2.社会管理开新局面。一是完美社区建设有成果。按照“一本四化”(以人为本,居民自治,社区设施完美化、社区管理规范化、社区服务便民化、社区和谐文明化)的思路,构建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新型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二是社会组织有拓展。推行4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加快推进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巩固并扩大社会组织党建成果。三是行政区划调整有进展。搞好部分地区乡镇改设街道工作,积极推进津__融城。四是双拥优抚有突破。深化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创新“双拥”活动形式,为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打好基础。

3.公共服务上新台阶。一是服务人性化,在所有基层服务场所开展人性化优质服务,进一步提升民政对象满意度。二是政务标准化,探索建立民政政务服务统一标准,在全市民政系统推行标准化服务。三是设施完备化。加快推进养老、基层、殡葬三大服务体系建设,确保2017年前80%的乡镇建立农村托老服务中心、50%的村(居)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每个乡镇建立规范的民政服务平台,完成全市殡葬服务体系整体改造升级。

篇3

近年来,全省各级政法综治部门在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创新社会治理引领平安建设,以平安建设承载社会治理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综治工作绩效和公众安全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社会治理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挑战。作为东部沿海发展较快的地区,我省社会治理领域遇到的问题比较早、比较多。近年来,受国内外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我省维护政治安全压力不断加大,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复杂,社会矛盾纠纷持续易发多发,治安要素管控难度明显上升,网络空间安全隐患更加凸显。必须着力创新,切实解决上述诸多难题,深化平安江苏建设。

党的十以来,对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中国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央和省委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归纳起来说,根本目标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防范各类社会风险,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重点工作包括健全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社会矛盾多元化解机制、构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安全生产体系建设、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完善信息网络管理等。把中央和省委的上述部署要求落到实处,必须转变社会治理理念,做到“七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创新引领,把创新作为推动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第一动力,大力推进工作理念提升和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创新,用创新的思路、改革的办法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应对挑战。更加注重主动防范,增强工作预见性、前瞻性,从末端处理中发现前端治理中的普遍性、趋势性问题,由侧重解决显性问题向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转变,由被动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更加注重开放共治,有效动员社会各方积极投身社会治理实践,激发起社会自治、自主、能动力量,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向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社会治理体制转变。更加注重资源整合,进一步整合社会治理力量资源、服务资源、政策资源、信息资源,提高工作要素集成度和综合利用率,推进社会治理由单项突破走向整体推进、由分散建设走向融合发展、由局部见效走向全面提升。更加注重科技支撑,主动适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新形势,加强整体规划,推动社会治理信息系统建设和实战应用,努力把信息化建设成果转化为社会治理和平安建设的核心战斗力。更加注重法治保障,善于从法治层面谋划工作思路,善于通过法治方式预防化解矛盾,善于运用法律手段防范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善于建立健全法规制度规范社会治理各项工作。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强化基础性设施、基础性平台、基础性机制建设,使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有足够的力量、有实体的平台、有管用的机制,筑牢平安建设的根基。在具体措施上应着力推进五个方面工作创新:

创新升级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高起点谋划推进,将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的民生工程、实事工程,逐级认真研究制定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特别是高标准研究制定技防城建设、技防小区建设、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等专项建设规划。推动科技应用创新,以技防城建设为抓手,加快提档升级步伐,着力推动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大力推进大数据指挥服务中心建设,完善“视频+N”实战应用机制。强化网络社会服务管理,强化网上网下一体化防管措施,完善依法处理、舆论引导、社会面管控“三同步”机制。深化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整治,坚持层层挂牌督办制度,坚决扭转少数地区治安混乱现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创新发展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综治协调、有关部门负责、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多元化解方式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工作,拓展司法调解范围,促进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探索协商、中立评估、第三方调处等矛盾化解方式的运用,确保各类矛盾纠纷有适合的途径得到及时有效预防和化解。搭建多元化解方式对接平台,进一步推进县乡两级调处中心规范化建设,加强诉调、检调、公调、访调对接以及专业性矛盾纠纷化解平台建设,不断增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完善多元化解工作制度,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提升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分析研判的水平,真正做到对社会矛盾纠纷的及时发现、有效处置。

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措施。创新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流动人口居住证管理办法,健全流动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机制,全面落实“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等措施。创新特殊人群服务管理,认真抓好近年来中央和我省出台的特殊人群服务管理政策措施的落实,切实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完善特殊人群分类服务管理措施,以分级分类管控为基础,区分不同类别、根据各自特点,分类施策、分级管控,促进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工作更加精细化、科学化;加强特殊人群服务管理队伍建设,以专业化服务、社会化帮扶为支撑,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途径,培育、引导社会组织为特殊人群提供针对性、综合。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进一步提升综治中心规范化水平,认真落实中央综治办等部门下发的《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坚持硬件建设标准化、组织机构实战化、运行机制高效化、服务管理精细化、保障措施长效化,充分发挥综治中心统筹力量、整合资源、协调指挥的作用。不断提升网格化服务管理水平,充分整合网格内村(社区)干部、大学生村官等各类服务管理力量,明确网格员服务管理职责,切实提高服务管理效能。着力提升平安志愿服务社会化水平,通过建立平安志愿者联合会、协会和分会等组织网络,构建纵向覆盖市县镇村四级,横向拓展到城管、环保、教育、交通、住建、物业等行业的平安志愿者队伍,最广泛地动员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平安建设。

篇4

志愿者组织的“金名片”

G20产生的杭州新名片中,“武林大妈”是一张珍贵的社会名片。

今年3月,杭州下城区武林街道借鉴北京“西城大妈”“朝阳群众”的做法,推出了“武林大妈”,负责平安宣传、文明劝导、情报信息上报、隐患排查、矛盾调解、治安维护工作。在志愿者蔚然成风的杭州,“武林大妈”一下子吸引了不少粉丝,全市50万大妈服务了G20,参与了社会的治理。

据悉,G20期间,“武林大妈”们为路人提供旅游咨询、免费续水等便民服务,这些细小而随处可见的服务,让杭州变得更加暖人。

其实,早在G20前,“武林大妈”们就温暖了周围的人,为促进基层社会善治贡献力量。杭州武林街道有一位老奶奶,喜欢捡垃圾,在家里和公共区域推满了各种废品,邻居多次投诉未果,“武林大妈”罗睿绮知道后,与她反复沟通,老人最终同意搬走垃圾。“武林大妈”们的工作,让街道社区日常的纠纷消于无形。

记者在实地访谈中发现,杭州鲍大妈聊天室作为志愿者组织的典型,截至2016年10月,已经服务社区居民33562人次,而这仅仅是室内服务的人次。

成立于2005年的鲍大妈聊天室,是社区志愿者服务的项目,刚开始的功能是与社区居民聊天,说心事,解决问题。随着志愿者的不断加入,鲍大妈聊天室的功能也不断扩大,最终发展成为具有专项咨询服务、特色服务、和谐幸福大讲堂、聊天小分队、入楼道主题座谈会、社区文化屋、美化社区小卫士等多项功能的志愿者组织。

成立于2008年的杭州下城区文晖街道的和事佬协会,同样是民间志愿者组织,处理社区楼道里的各种麻烦纠纷,管理社区街道大大小小的“闲事”,其成员是扎根于社区的调解员。

在浙江,这样服务于居民的志愿者组织,不胜枚举。志愿者组织其实已经成为提供公共产品、化解基层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

“志愿服务是因为人际关系稠密化而引发的自主行为。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已经构成了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因而,我们需要在社会治理变革的意义上来认识志愿者及其志愿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康之这样说道。

集约式发挥社群功能

“尽管现代社会分化为公共领域、私人领域和日常生活领域,但是,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宽阔的中间地带,有大量的社会构成要素以及行动方式。”张康之谈道,“在社会分化中,各个领域又有融合的需要,而志愿者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消除所有这些冲突的路径。”

正因为社会发展的复杂性和广阔性,使得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功能和作用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政府作为单一的治理主体无法处理社会细微的事件,社会力量的参与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上,志愿者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政府处理社会的公共事务的力量,化解社会矛盾,维护了基层稳定。

专家指出,民间志愿者组织往往规模小、力量相对分散,而这恰成为其优势,因为这意味着民间志愿者组织能够深入社会的最底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增加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创新社会治理的形式。

“鲍大妈聊天室刚成立的时候,有好几位居民向聊天室反映,社区一部分地方没安路灯,大家出入很不方便;还有几幢楼的居民给主持人鲍倩打来电话反映:晚上,社区几扇铁门老是被来往的自行车撞得‘咣咣’响,住在铁门边的居民被刺耳的噪音骚扰。”鲍大妈聊天室的负责人鲍倩向记者讲述作为志愿者在社区服务的经历。据她介绍,这些事情反映到聊天室后,聊天室的负责人就会把情况反馈给社区负责人,社区负责人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会采取相应的措施。

如今,鲍大妈聊天室成为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纽带,社区居民的很多想法和意见,都能通过聊天室得到传达。

在鲍大妈聊天室参与志愿者服务的小陈看来,聊天室这类的志愿者组织发挥了服务居民、化解矛盾、传递信息、团结社区、净化风气的功能。

据悉,鲍大妈聊天室创立初期是一人“作战”,后来吸引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加入,目前专职志愿者有19人,还在临安和城西成立了分部。这些志愿者来自社会各个领域,有医生、律师、教师、公务员、居委会退休人员等等,在志愿者组织里分工合作,群策群力。

“将志愿者群体组织起来,组织化管理和运作,能将分散的社会资源集中化,集约式发挥社会群体的力量。”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师、行政管理博士后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作为公民社会中的重要部分,它们的存在和活动体现着一定量的社会资本,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

“志愿者组织的活动既可促进经济发展,又可以发展民间交流和自主管理的方法和技能,培养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互惠精神,促进相互信任和理解。”范虹珏说道。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名认为:“作为积极影响社会的重要的组织制度创新形式,志愿者组织具有动员社会资源、提供公益服务、政策倡导与影响的主要社会功能。正因如此,志愿者组织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的“瓶颈”

“其实,我一直在找接班人。我已经到这个年纪了,虽然身体还好,但仍然逃不过自然规律,想找个同样热心的人,全身心投入到志愿者服务当中。”鲍大妈聊天室83岁的鲍大妈为找接班人,已经苦恼了好多年。

鲍大妈式的“烦恼”其实是民间志愿者组织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在我国,志愿者组织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的志愿者组织,例如志愿者协会、红十字协会等;另一类是自发的,没有官方背景的志愿者组织。

然而,与官方的志愿者组织相比,民间的志愿者组织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集中表现在资源获取上。

范虹珏认为,志愿者组织最关心的是生存。为了生存,组织需要资源,而志愿者组织自身通常不能生产这些资源,那么就必须从它所依赖的环境中寻找。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组织合法性问题。

记者了解到,当前,民间志愿者组织的成立和运行,要符合《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而该条例要求,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需要经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后,才能到同级的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

由此可见,民间志愿者组织在取得合法性之前必须找到相应的挂靠单位,即“婆家”。“这样的双重管理不仅在程序上增加了审查的重复性,影响了行政效率,而且增加了民间组织设立的难度,特别是限制了自下而上民间组织的发展。”清华大学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说道。

据悉,在2014年之前,杭州滴水公益是具有近千名义工的民间组织,作为志愿者组织,企业无法通过正规渠道对他们进行赞助,因为其无法为企业提供相关的发票。由于没有发票,民间组织也难以与官方合作。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滴水公益的负责人曾经想找挂靠单位,但面临两个问题:第一是这样的主管单位很难找,第二是这些单位也害怕出了问题需要担责任。由此,挂靠事项无疾而终。

民间组织发展的另一块短板是资金问题。如今闻名全国的小小鸟打工互助热线组织,其发展初期的办公场所是一间郊区的平房,用的是旧货市场淘来的二手办公桌椅,尽管如此,这样的办公场所也只维持了79天,因为第二个月组织者就没钱付房租了。

此外,记者也了解到,曾经在地方或全国小有影响的许多志愿者组织、公益组织,因组织合法性、资源或人才问题,要么解散,要么暂停服务。

“在多重管理的体制安排下,民间的志愿者组织发展面临着资金短缺、社会人才匮乏、社会合作与认同少的窘境。”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张丙宣说道,除了官方的志愿者组织参加社会治理外,来自民间的志愿者组织,也应纳入到社会治理的体系中,推进社会的善治。

打开制度阀门,释放社会能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中,志愿者组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专家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需要完善志愿者组织培育的制度建设,为志愿者组织提供发展的资源,以志愿者组织为依托,释放社会能量。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伍治良认为,“建构科学完备的志愿者组织法律体系,是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的本质要求。我国志愿者组织立法应遵循组织培育与规制并重、立法传统继承与适度创新及法律制度体系和谐等原则。”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政治研究所的李庆智进一步指出:“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更重要的是将体制外的社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以此为基础将其纳入到体制中来,在法治约束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基础上建立起公共权力与公民之间制度化、 规范化与法治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改变,已经在一步步发生。

2013年9月,杭州市民政局下属的民间组织管理局正式开放没有主管单位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进行注册。在地方试点后,2016年,民政部公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对社会服务机构的登记管理体制采取了分类处理的办法,对原有双重管理体制进行了完善。对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服务机构实行直接登记,但对于设立其他类型的社会服务机构,仍采取原有的双重管理体制。”邓国胜教授指出,“这种分类管理的策略,既顺应了历史潮流与发展趋势,又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

同样,民政部在公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中,也降低了服务类的社会团体的准入门槛,在社区内活动的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团体,可以直接进行登记,由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的登记管理机关负责登记管理。

篇5

这次全市供销社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国总社四届六次理事会、省供销总社第五次代表会议和市委五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全系统20*年工作,安排部署2009年工作,并对20*年全系统目标责任考核情况进行评比表彰。唐市长和省社王主任在百忙之中莅临会议,并要做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贯彻。下面,我先讲两个方面问题:

一、2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社的有力指导下,全市供销社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和助农增收两大主题,克服各种困难和挑战,真抓实干,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全系统商品总购进27.01亿元,增长19%;总销售27.58亿元,增长18%;实现利润941万元,增长6%。在全省供销社年度综合业绩考核中,荣获一等奖。全市有两个基层社和三个县级社分别受到全国供销总社和省社表彰。武功县武功镇供销社、旬邑县张洪供销社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文明服务示范单位;三原县供销社被评为全省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先进单位,泾阳县供销社被评为全省县级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先进单位,兴平市供销社被评为全省县级供销社农产品经销先进单位。

----积极引领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加强对合作经济组织规范化建设。按照“机构健全、制度完善、服务规范”的要求,重点抓了彬县果友等13个专业协会和长武彭北养猪等30个专业合作社规范建设。积极实施全国供销总社“千社千品富民工程”,新建专业合作社11个,上报总社示范专业合作社10个,推荐优质农产品3个。全市累计发展专业社236个,涌现出了泾阳学明蔬菜专业社等一批带动力强、群众欢迎的示范专业社。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一是立足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产品,加强对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包装。市社半年工作会暨农产品包装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淳化县供销社“抓包装、提档次、抓注册、重推介”经验,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推动了工作。二是大力培训农产品经纪人。全市共举办培训班10期,已有1247人拿到了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资格证书,他们持证上岗,诚实守信,成为推动农产品流通的主力军。三是成功承办了咸阳市首届农产品展销会。按照“展示特色品牌,搭建产销平台,推动合作交流,促进产品营销”的理念,全面展示我市农业发展的成果,提高咸阳农产品知名度,为搞活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扎实推进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

按照省社安排和要求,稳步抓好省市三个综合改革试点县泾阳、三原、彬县县级供销社的试点工作。从抓班子、建队伍、转职能入手,通过开门办社、开放办社,有力推动了县联社机制体制改革。加强对基层社的改造和建设,重点抓好了秦都区北郊供销社等8个重点基层社的改造与建设,使供销社形象和为农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认真抓好农业生产资料组织供应

全系统各农资企业早计划、早安排,与生产厂家联系,采取多种形式,抓好化肥组织供应。全年供应化肥74.9万吨,农药2421吨,农地膜1256吨,中小农机具23万件,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要。抓好省政府34800吨补贴化肥的组织供应,确保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发挥供销社农资经营的骨干优势,实行农资连锁经营,发展农资配送龙头企业和连锁便利店,诚信经营,保证质量,稳价促销,优质服务,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

----努力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建设

经过认真总结和调研,制定了《关于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并报市政府。采取开门办社、招商引资、、直销等方式,建立市县两级配送中心30个,累计发展新网工程网点2679个。通过企业自筹、社会投资、产权置换等多种融资渠道,加强了连锁配送企业实力和配送业务发展。

----切实搞好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

一是通过“抓学习、转作风、提效能、保稳定、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了全系统思想作风建设,增强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在市县供销社班子和干部中,形成了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一心一意谋发展、抓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强化了目标考核。制定了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实行跟踪检查和重点督查,确保任务完成。三是积极参与抗震救灾活动,做好抗震救灾物资组织供应,广大干部职工慷慨解囊,共捐款9.6万元。积极参与农村扶贫开发和救灾援建工作,服从和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大局,为全市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20*年,我们完成和超额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受到省社表彰和市委市政府肯定。这得益于党和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社的有力指导,得益于各县市区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更是全市供销社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尤其是在座各位艰苦创业、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社党组,对一年来关心、支持供销社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全市供销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应清醒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体制机制滞后,破解制约发展难题的措施不力;二是“新网工程”龙头企业少,网点建设档次不高,连锁配送率低,“新网工程”工作进展总体还比较滞后,成效还不够显著;三是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认识还不到位,发展不够规范,带动辐射作用不强;四是县区间工作进展不平衡。个别县社受遗留问题的困扰,工作不能进入状态;五是一些领导思想不够解放,改革创新意识不强等,这些需要我们今后认真研究和解决。

二、2009年主要工作

2009年是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国际金融危机逐渐蔓延并向深层次扩散,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冲击。压力产生动力,危机诞生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推动供销合作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2009年全市供销社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以“保增长、调结构、提效益、促和谐”为主线,以改革改制为动力,以构建“新网工程”、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为重点,按照“做好原有网点改造、做名咸阳农产品会展、做强农资批发、做大农产品包装推销”的工作要求,不断培育发展后劲,增强服务实力,加快我市供销合作社发展,为农村经济繁荣做出新贡献。

今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科学发展,创新工作思路。

加快供销合作社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解放思想,创新思路。坚持以新观念谋发展、以新思路促发展。

1、发挥优势抓机遇。去年以来,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供销合作社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进一步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中央决定加快健全农村流通网络,增加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规模。可以说,我国农村市场正进入消费环境加快改善、需求结构快速升级的黄金时期,广大农民的消费潜力正在逐步释放。供销社在农村市场占有发展先机,具备突出优势,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次国家启动农村市场、扩大消费需求的难得机遇,为我市供销社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突出主题抓发展。近年来,我市供销社虽然有很大发展,但仍存在着实力不强、功能弱化、人员老化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供销社发展和为农服务工作开展。各县市区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突出发展主题,创新发展理念,抓住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加快发展步伐。要从供销社现实和比较优势出发,坚持“开放办社”、“项目强社”、“人才兴社”、“实干强社”的发展理念,认真思考和谋划发展思路和战略,努力把供销社办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动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

3、围绕大局搞服务。供销社是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供销社的宗旨就是服务“三农”。去年我们围绕服务三农,突出抓好农产品包装、农资供应、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等工作,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使供销社地位和影响力有所提高。各县市区在安排部署工作时,一定要围绕为农服务大局,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认真做好服务“三农”工作,绝不能怨天忧人,因等、靠、要而贻误事业。

4、促进联合强实力。供销社是一个特殊而庞大的系统,长期以来,由于合作发展、联合发展的意识有所淡薄,出现了合作社不合作,联合社不联合的现象,导致系统发展缓慢。在农村发生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销社必须适应形势,整合系统资源,实现联合发展。同时统一开放市场的形成、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也迫使我们要将系统优势企业联合起来组建集团,才能做大做强。各县市区一定要把加强联合放在关系供销社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多形式、全方位推进合作联合。

(二)实施“新网工程”,改善农村市场环境。

最近,市政府办公室批转了市供销社《关于加快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我们要抢抓政策机遇,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改造形式多样化,经营方式连锁化,服务功能综合化”原则,全力打造全市“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农副产品、再生资源和烟花爆竹”五大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

1、构筑农资经营服务网络。要以骨干农资经营企业为龙头,做强农资批发、配送工作,整合网络资源,开展连锁经营。总体思路是:市县两级都要选择1-2户信誉好、有实力、运作规范的企业作为农资经营龙头企业,在每个乡镇筛选建立2-3个经营网点,构成市县乡三级农资经营网络。县级龙头企业的筛选,先由企业提出申请,县市区推荐,市供销社考察审定,乡镇经营网点由县市区供销社会同县级龙头企业筛选。被确定的龙头企业享受政府在农资经营方面的各项优惠政策,如贷款贴息、价格补贴、项目申请等。龙头企业和乡镇网点都要统一制作标识,做到统一服务承诺,统一经营守则,统一配送流程。要加强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制、连锁制、配送制等新型流通服务功能,杜绝假冒伪劣农资流入市场,防止哄抬价格、短斤少两、以次充好等坑农害农问题。积极推行农资商品“双保一赔、终身负责制”(即保退换、保赔偿,售后质量终身负责)的公开承诺,展示供销社人守法经营、诚实守信、优质服务的优良传统和商业道德风范。

2、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是要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整合、兴办一批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协会,并与市场对接,形成“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各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要按照安全、优质、无公害的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科学化深加工、精细化包装,使农产品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要求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实行订单生产。二是要狠抓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实施名牌战略,各县市区每年要有3-5个品种完成商标注册和安全认证,努力形成品牌,提升农产品品质、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到2012年,全市70﹪以上的农产品通过市场安全体系认证。三是要搞好农产品推介。各县市区要设立农产品展示窗口,把地方特色农产品作为旅游纪念和招待馈赠的指定产品。认真办好一年一届的全市农产品展销会,积极组织参加各地农产品推介会,办好农产品流通信息网,提高市场知名度,搞好农产品营销。四是要强化农产品包装。按照“创立一个品牌,建好一个体系,带动一个产业”的思路。重点围绕果品、蔬菜、畜产品以及特色名优小吃和手工艺品等,继续强化对我市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包装,提升档次。重视树立品牌,通过包装注册形成一批属于供销社乃至咸阳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产品。

3、优化日用消费品经营网络。按照“小超市,大连锁”要求,巩固完善提高现有网点,着力培育日用消费品龙头企业,建设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各县市区要以县域内有规模的超市为骨干,以乡镇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店为依托,组建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网络。

4、整合再生资源回收网络。要充分发挥供销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优势,整合资源,大力发展乡镇和社区废品回收站,重构城乡结合的经营网络。要充分发挥再生资源行业协会的作用,积极引导个体回收户入会,逐步形成以乡镇和社区服务为重点的回收体系。

5、构筑烟花爆竹经营网络。要加大烟花爆竹经营管理,努力构建供销社烟花爆竹安全经营体系。以咸阳民乐烟花爆竹公司为龙头,各县市区烟花爆竹配送中心和连锁经营网点为基础,开展烟花爆竹连锁经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安全生产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确保烟花爆竹安全经营。

(三)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搭建为农服务平台。

引导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是供销社服务“三农”、助农增收的重要工作。要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按照“有规范章程,有良好运行机制,有健全管理制度,有合理分配方法,有好的风险保障”的“五有”原则组建和规范。

一是依法规范一批。对全市尚未依法登记的120多个专业合作社,选择基础条件好、运营正常、辐射和带动能力较强的专业合作社,加快依法注册登记,规范完善,使全系统登记注册专业合作社达到60%以上。

二是加快发展一批。依托我市果品、蔬菜、禽畜等优势产业和手织布、刺绣、工艺品等特色产业,利用供销社资产、信息、经营、人才等资源优势,引导有资金、技术和经营优势的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经纪人等,领办参办联办专业合作社。每个县市区年内至少新办2-3个规范专业合作社。

三是努力提升一批。加大对示范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项目支持、重点帮扶等措施,实现组织民办化、运作规范化、生产标准化,提升带动能力。继续做好省社专业合作社专项扶持资金争取工作和市级财政专项政策扶持。

四是着力培训一批。加强对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民经纪人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并积极创造对外交流合作的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开阔视野,加强合作。

五是对接融合一批。要有序推进专业合作社与龙头企业的对接,使其成为有规模、有实力、有带动作用的合作经济组织。有条件的专业社可以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也可以用资产、股金参股龙头企业。要把专业合作社发展融入新网工程,使其成为“新网工程”实施双向流通的触角,成为“绿色农产品进城,放心消费品下乡”的重要载体。

六是重视支持协会发展。指导协会加强管理,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已成立的各类协会要强化服务功能,积极主动为会员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推广、信息沟通、市场开拓等服务。要加强行业自律,推进诚信建设,维护好会员和行业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改革改制,增强发展活力。

改革改制是供销社加快发展、富民强社的推动力,没有改革创新,企业不会有活力,发展就没有动力。

1、积极推进县级社综合改革。继续抓好泾阳、三原、彬县三个省市综合改革试点县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带动全市。一要加强指导。坚持开门办社、开放办社,树立大合作,大发展的理念,充分挖掘系统潜力和优势。二要加强监管。切实行使好社有资产出资人职能,防止社有资产流失,规范企业和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行为。三要搞好服务。帮助社属企业和基层社化解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困难。通过改革,使试点县社真正做到指导有力、协调有方、监督到位、服务到企,成为统领系统改革发展的核心。

2、加快基层社改造。着力推进基层社的分类改造,继续坚持改造与新建并举,积极探索基层社建设的新路子。要实行开放办社,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开发等多种形式,力争三年内再完成基层社改造100个。要通过发展现代流通模式,把连锁经营作为基层社经营创新和体制创新的突破口,引导承包经营门店向连锁超市发展,改造和提升乡镇商品流通水平,恢复和发展供销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骨干作用。要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整合基层社资源,构建新型基层经营网络,增强基层社活力。

3、稳妥推进社有企业改革。对已改制的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履行好出资人责任,加大监管力度。对尚未改制的企业,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成熟一个改制一个。未改制和改制不到位的企业,要确保社有资产安全,对有资产和市场条件的企业,供销社要尽量控股,确保对社有资产和行业经营的控制力。

(五)实施项目带动,培育发展后劲。

壮大供销社实力,必须立足供销社实际,紧抓政策机遇和发展机遇,努力培育发展后劲。要把项目建设作为供销社富民兴社、壮大实力的重要战略,牢固树立抓发展必须抓项目的理念。

一要加快筹划。目前全系统存在着对项目重视不够,筹划不力,项目偏少,大项目更少的现象,失去了许多机遇。各县市区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认真筛选一批符合产业要求,贴近供销社实际的项目,纳入国家政策扶持的范围。

二要积极争取。各县市区要尽快研究确定一批能够争取到政策支持的重大项目,加强与有关部门衔接。对已上报的重点项目,要争取立项,对已立项的要争取专项资金早日和足额到位。在建和将要开工的项目要克服一切困难,加快进度,早日投产见效。

三要突出重点。一是“新网工程”项目,主要是争取全国供销总社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资金项目。二是国债项目,主要是争取发改委商贸流通领域的国债资金。三是政府有关农民培训和农副产品产加销方面的资金支持。

四要加快培育龙头企业。面对市场更加开放和竞争更加激烈的现实,加快系统联合发展的步伐,通过行政手段和经济联合,把系统内优良资产、优秀人才、优势业务整合起来,上大项目,办大企业,搞大联合。着力打造上下联动、主业突出、规模经营、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使供销社实力得到增强。

(六)强化工作措施,促进任务落实。

一是争取党政支持。各县市区供销社要积极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工作,各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重视供销社工作,将供销社工作纳入县域经济发展总盘子。特别在新网工程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包装、农产品经纪人培训、项目建设等为农服务重点工作上予以政策和资金支持。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为供销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二是加强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要加强各级供销社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提高领导班子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切实解决干部队伍在思想观念、服务意识、工作作风、廉洁从政、维护稳定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努力为供销社发展造就新型人才。

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市纪委五届五次全会,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认真做好安全稳定工作。牢固树立安全工作无小事的思想,及时妥善解决职工反映强烈的问题。关心职工,特别是下岗和特困职工的生活,维护企业和社会和谐稳定。

篇6

关键词: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建设;检察职能发挥;具体设想

一、社会管理创新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必要选择

回首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所取得的成就,可谓举世瞩目。在感受物质生活的巨大进步的同时,许多人也越来越感到我们这个社会已不那么安全了。一再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忧心忡忡;各地屡发的医患纠纷事件让医患关系失去了应有的信任,人们的就医环境失去了安宁;各地频现的暴力强拆事件又让公民的生命权和财产权保护面临着灭顶之灾;不时发生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在提醒人们,我们随时可能被这些身边的公共安全事故剥夺生命和健康;而高昂的教育、就业、医疗成本又让贫困家庭失去了改变命运的信心和希望;执法机关执法标准不一,社会各阶层分配不公,腐败的丛生等等问题似乎让人们对我们社会的公平正义失去了信心,等等。我们的社会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越发展矛盾和问题越多?说到底,这其实是我们的整个社会管理出了问题,我们的社会已到了不得不进行社会管理纠偏的时候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大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一直涉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导致我国的社会管理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大政府小社会”这种以行政管制为主的管理模式上,已经明显地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社会管理模式的主要弊端在于:一是封闭性;二是粗放性、低效性;三是随意性;四缺乏科学性,等等。以这样的缺乏公开、公正、透明性、科学性的社会管理模式,去应对今天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或曰社会矛盾凸现期所可能出现的各类矛盾问题,只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只能是无端浪费社会资源,增加管理成本,却不能有效地解决社会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反而会使矛盾越聚越多,社会危机越来越严重。

中央适时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战略部署,为我们解决各类社会矛盾问题指明了方向。可以说,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了当前和今后解决中国社会各类矛盾问题的不二选择。

二、社会管理创新应该是法治主导下的创新

从当今世界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必然是社会管理发达的国家,而社会管理发达的国家又必然是法治国家。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的共识的背景,我们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只能实行法治的主导,就是要在社会管理中突出法律法规的指引、规制、保障和制裁作用,讲究以公开、公正和公平的机制治理社会,杜绝信息封锁、暗箱操作和权力滥用,等等。对于传统的封闭性社会管理模式来说,法治主导下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创新。法律作为国家和社会管理的最高规范,理应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通过持续的法律治理,我国的社会管理和建设就会逐渐行走在理性、健康、正确的轨道上。在法治的语境下探讨社会管理创新,才能使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努力探索不再是一场纯粹的、不确定的、粗放式的政治运动,亦即法律规范的指引必须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常态,一切的探索才有意义。

法治主导下社会管理的特点:一是公开、公平、公正性。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法治倡导管理规则(即法律法规等)的透明,而透明规则的治理能更好地获得公民社会的认同,能更好地平衡社会中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从而使社会管理中的对抗和抵触最大程度地减少,从而真正地实现社会公平。二是有效性。在明确的法律规则指引下,各利益主体均能有效地参与到社会管理之中,故该种模式的社会管理能代表最大程度的民意,会得到较好的执行。三是科学性、先进性。法治主导下的社会管理会最大程度地发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国民发展、创新的热情,提升全体国民的精神素质和道德水准,以致提振整个国家的软实力。

在步入市场经济社会的今天,我们的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经济利益的追求已经成为大多数社会组织和个体的主要追求,因此“绝大多数社会矛盾是利益性矛盾”[1],解决这些矛盾用行政强制的手段已经是行不通了,必须引入法律治理的方式去进行精细化的调处。

三、检察机关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应然设想

在当前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发展阶段,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各类矛盾将会大量出现,许多社会矛盾将通过利益诉求或激进或平和的方式进入到司法领域,因而司法机关将面临的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只能更加繁重。面对新的形势,作为国家对社会实施管理的重要司法力量,检察机关只有以社会管理创新为动力,推动各项检察职能充分地实现,才能最大程度地推进法治国家建设,才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作出历史性贡献。

“在庞大的社会管理体系中,司法处在社会管理体系中的特殊的环节,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体系中同样处于特殊的地位。检察机关在推动社会管理创新中应当立足职能、积极作为。”[2]明乎此,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机关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就应主动创新理念,及时摒弃就案办案、关门执法的陈旧思维,依托法律监督职能,敢于监督、勇于监督,充分发挥打击、预防、保护和保障的职能作用,为整个社会各层面的管理创新提供法治的保障。

一是要贯彻好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执法实践中,要真正坚守以人为本的执法理念,认真办理好每一件案件,最大程度地通过办案化解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通过办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消除相应社会管理环节所可能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在继续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的同时,对一些轻罪案件、过失犯罪案件、邻居之间因民事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以及未成年犯要适当从轻处理,该不捕的不捕,该不诉的不诉,对初犯和偶犯也要较累犯予以从轻。

二是要加大职务犯罪的查处力度。检察机关必须加强能力建设,认真研究一些行业和领域职务犯罪多发、频发的规律,不断强化职务犯罪案件的突破能力,提高查处职务犯罪案件的力度和效率,不断净化社会管理所必需的政务环境。

三是要加强诉讼监督力度。对侦查机关和审判机关的执法情况,检察机关要及时有力的予以监督,发现问题,应迅速处理,该纠正的纠正,该查处的坚决查处;对民生领域的案件要高度关注,对重大环境浸染事件要积极发声,要强力介入,要支持民间维权,必要时可代表公共利益提起民事或行政公益诉讼,维护广大民生利益,制裁侵权的经济组织。针对被监督方不愿接受监督意见的情况,要改进检察建议的方式,以向人大或被监督者的上级机关报送等更加有力的方式督促被监督方采纳监督意见。

四是要打造高素质的检察官队伍。要加强对检察队伍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建设,注重专家型、学者型检察官的培养,探索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从而造就一大批忠于职守、法律素养高、办案能力强的检察官队伍。

五是要加强检察体制改革。要进一步改革当前不合理的检察人事、经费等管理制度,消除检察执法时常遭遇地方阻碍所存在的制度上的制约因素;要改进目前不合理的检察机关内部机构设置,优化检察权配置,从而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效率。应逐步提升检察官工资待遇,让他们不再为面包和牛奶而发愁。

六是要加强检务公开力度。要积极打造各种传播平台,努力宣传检察机关的法律职能,宣传检察机关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大实践;要探索“检察开放日”、“检察执法听证”等与群众对等交流的沟通机制;主动建立检务网站,受理群众有关职务犯罪的举报,倾听群众对检察工作的意见,积极回应网上的涉检民意,正确引导网上舆情等等。

七是要延伸检察监督工作触角。要继续深化检察工作机制改革,通过设立乡镇检察室等形式将检察监督工作的触角向乡镇、社区等基层地区延伸,强化对基层法庭、派出所、司法所等底导执法单位的法律监督,及时纠正违法现象,促进执法人员公正廉洁;对弱势群众,要以法律援助、教育援助、司法救助等形式关注其民生问题,持久推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注释:

[1]郭彦:《在化解矛盾中推进社会管理法治化》,《人民检察》2010年第22期,第31页。

篇7

一、认真抓好《关于进一步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的工作意见》的落实,不断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整体水平

一是不断提高首都环境建设基础保障水平。进一步强化首都环境建设委及办公室和各区县、乡镇环境建设机构建设,明确工作职责;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交叉程序建设,明确城市管理问题主责部门管理规范、工作流程和工作介入点;积极推进城市管理重心下移,推动基层城市管理机构建设和联合执法落实;建立完善环境建设资金保障和资源配置机制,依据新时期城市管理改革要求,完善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机制,推进环境建设以奖代补等制度建设。配合推进环境建设综合考评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加大首都环境建设办关于综合考评及城市环境网格化管理协调力度,科学确定综合考核评价项目,推进环境建设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建立健全环境建设督查反馈机制,逐步完善举报、反馈、督查、绩效考核和群众评价等机制,切实推动城市环境管理再上新台阶。

二是大力开展环境建设四大惠民工程。第一,深入开展群众身边环境集中治理工程。认真总结三年来城市道路环境建设达标工作,按照贴近市民、深入生活的要求,把市级达标道路与区域环境建设提升工程紧密结合,区级达标道路与街巷胡同整治紧密结合,进一步修改完善城市道路达标标准,优化验收流程和指导形式,科学确定达标数量,协同部署,一体建设,集中治理,整体提升。第二,扎实开展中心城区环境改善工程。按照郭金龙书记和王安顺市长关于“加大中心城区胡同环境整治力度”要求,认真研究“大杂院里听民声”、“楼宇社区问民计”、“田间地头访民需”相关意见建议,2014年在东城区、西城区确定30至50条街巷胡同,根据调查摸底情况,结合推进城市校园周边、老旧小区、集贸市场周边、旅游景区及公园周边环境建设,明确三至五年目标任务,建立工作标准,提高设施建设水平和管理水平,并按以奖代补方式给予资金支持,不断提升中心区域环境水平。第三,积极开展郊区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按照首都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要求,总结延庆、顺义等区县农村环境建设经验,研究制定关于提高农村环境建设水平的指导意见,提出村庄建设指导标准和工作内容,把农村环境建设逐步纳入城市环境建设中并提供相应资金支持。第四,着力开展群众环境建设参与工程。加强首都环境建设热线宣传和资源利用,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数据分析,建立与其他热线的资源整合交流,有效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同时加大“门前三包”落实力度,明确标准、内容和检查奖惩的依据和标准,研究推进环境建设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组织建设,完善城市环境公共服务工作。

三是积极推进其他重点环境整治建设工作。第一,统筹推进环境建设重点项目。在2013年试点工作基础上,2014年拟在全市范围继续组织开展区域环境综合提升工作,每区一个,共拟定16个区域提升项目。第二,继续开展铁路沿线环境整治。部分铁路沿线积重难返的脏乱差问题,单靠某个部门难以解决,明年拟以京哈线北京段为试点,与规划、铁路等多部门联动,深层次研究铁路沿线痼疾顽症治理,通过拆、改、建等综合措施,力争对常规的环境整治有所突破。第三,全面完成环二环绿道建设。督促协调西城尽快完成绿道2期(白纸坊桥至永定门桥)环境建设工作,协调加快东城段绿道建设。通过生态护岸改造、亲水性建设、挖掘文化内涵等方式,对滨水景观进行提升,完整建设环二环滨水绿道,最大限度发挥滨水绿廊的休闲、景观、生态功能。第四,深入推进环境乱象集中治理。起草印发2014年城乡环境建设集中治理行动方案。深入开展街面秩序、经营秩序、旅游秩序、交通秩序、市容环境等方面的脏乱现象治理,强化工作统筹协调,强化牵头单位作用和区县主责地位,调整完善工作机制,根据三年工作目标的要求,实现年度目标任务。第五,努力做好APEC会议环境保障和国庆65周年环境布置。结合中央和北京市APEC筹备小组工作方案,制定印发全市环境治理、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工作方案。继续强化进京第一印象区域(铁路沿线、机场地区、高快速路沿线)、重点区域(会议、驻地、活动区域)、旅游景区和繁华商业区的环境建设,全面遏制突出问题,提高城市环境水平。根据中央和市委、市政府要求,提前着手国庆65周年环境保障和环境布置的设计、招标工作,并结合APEC会议安排做好城市环境布置,彰显隆重热烈的节庆氛围。

二、认真抓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垃圾全过程科学管理水平

一是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关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和《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年)》关于第二阶段(2014年1月-12月)进度要求,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主要推进项目有:建成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1项,续建3项,开工建设12项。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建成董村餐厨垃圾处理厂1项,开工建设6项。垃圾渗沥液处理设施开工建设4项。

二是切实抓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率城区控制在1%,郊区控制在2%,保持生活垃圾产生量的缓慢增长势头。进一步提高生活垃圾焚烧、生化处理能力比例,力争达到45%。在完善市属垃圾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基础上,建设全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在线监控系统,推进生活垃圾登记排放系统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IC卡计量系统开发项目(二期)等信息化管理项目建设工作。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定额管理工作,包括劳动定员和费用预算定额等方面内容,从而完善北京市市容环卫相关标准规范。

三是继续推进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根据《北京市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三年实施方案(2013-2015)》,2014年应完成100处治理任务,完成总量的40%。2014年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计划开展治理103处,其中新增项目72处,结转项目31处。

四是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按照“十二五”时期规划目标,2014年北京市居住小区垃圾分类达标率达到70%以上。2014年将继续在全市选择相当比例数量的居住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已开展的近3000个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成果,继续完善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在全市16区县开展垃圾分类居民奖励试点工作,开发居民奖励管理系统。切实提高专业化收集运输和处理水平,构建垃圾分类技术物流体系。进一步深化垃圾减量垃圾分类的宣传工作。重点在全市中小学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活动;继续发挥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工作专家库和绿色宣讲团的作用,把“社会大课堂”、“区县行”、“社区行”活动持续深入进行下去;继续办好“北京市生活垃圾分类网”,提升市民垃圾分类知晓率;在16区县各建至少一个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教基地;继续组织开展好“周四垃圾减量日活动”和“垃圾文明一日游”活动,争取直接受众达到十万人以上。

五是积极推进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规范管理。依托朝阳区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全面开展餐厨垃圾规范收集、运输和处理工作,力争全市餐厨垃圾规范收集率和资源化处理率达到45%以上。继续深化和完善餐厨废弃油脂统一收运、定点处置工作,采取“疏堵结合、重点突破”的方针,全面推进餐厨废弃油脂综合监管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力争全市餐厨废弃油脂规范收集率达到100%。大力推动每日就餐人员规模1000人以上的党政机关建设餐厨垃圾就地处理设施,实现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进一步推进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餐厨垃圾价格收费体系。

六是全面加强道路清扫保洁工作。2014年纯电动环卫车辆比例达到30%,继续增置多功能清洗车辆,城市主干道开始实施再生水冲冼,每月对城六区道路尘土残存量进行监测,并及时公布监测结果。

七是着力加强建筑垃圾运输规范管理。按照《进一步加强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进一步抓好建筑垃圾运输规范管理工作。2013年前全市建筑垃圾运输车全部实现密闭化,2014年6月全部安装定位系统。完善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行业管理制度,自2014年7月1日起,凡不符合北京市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专用车标准的车辆不得从事运输。实行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企业从业管理制度。严格办理建筑垃圾消纳许可,并在施工现场进行公示。实行建筑垃圾、土方、砂石运输通行证制度和运输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八是努力提高公厕服务管理水平。继续推进旱厕改造工作,改善群众如厕环境。按照《市行业公厕服务管理工作标准》,继续加大对行业公厕的检查分类指导力度;修订出台《北京市公厕建设标准》,加强公厕宣传工作,推动公厕建设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认真抓好燃气热力安全供应保障工作,不断提升市政基础设施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气热等市政设施建设。继续推进陕气进京四线北京段工程、东北热电中心供气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增强本市燃气供应保障能力。建立天然气资源供需预测和调度运行响应机制,扩展热电气联调联供监控平台功能。统筹规划新增热电厂、煤改气、冷热电三联供等大型用气项目,落实天然气资源。全面推进农村地区瓶装液化气供应网点建设。

二是切实加强燃气行业安全监管。启动燃气行业立法工作,完善行政许可制度。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坚持和完善燃气供应企业综合评价和气质抽测制度。选择部分企业进行燃气行业安全生产和用户服务标准化试评,取得经验后在全行业推广。推进燃气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天然气供应企业的评级试点,组织开展燃气供应企业服务质量监督评价。整合北京市液化石油气充装站点,对餐饮经营单位实行液化石油气专业配送。建立燃气使用安全审查和社会公示制。

三是加快推进供热改革步伐。开展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推动热费制度改革。落实北京市与财政部、住建部签订的《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协议》,力争完成850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加快推进热费制度改革,研究制定热计量用户采暖费“暗补”变“明补”政策,调动用户参与热计量改造和节约用热的积极性。力争出台特殊群体冬季采暖补助政策。积极推进供热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工作。

四是全力做好冬季供热保障。实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和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工程。在优先安排老旧小区综合整治、管线老化、供热不达标小区的基础上,继续实施200个小区老旧供热管网改造任务。完成1600蒸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在做好热源供需平衡的基础上,协调做好热力、燃气、电力三方的联调联供。

五是健全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统筹地下管线数量、运行现状、管理机制等情况,通过建立和完善地下管线管理组织体系、基础数据信息管理体系、隐患排查治理管理体系、安全服务管理体系、应急处置与管理体系、法规标准保障体系等,形成“综合协调管理、部门分段负责、行业和区域监管、权属主体负责”的地下管线运行综合协调管理体系,提高地下管线安全运行的保障能力。

六是深入推进“城市生命线实时监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依托“城市运行监测平台”,围绕“城市生命线”系统,加快项目实施,建立“日常监测”和“特殊应对”机制,实现燃气、热力、供水、排水、电力五大示范企业数据集成和共建共享。

七是强化落实行业安全生产责任。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和 “一岗双责”的要求,落实安全管理责任。组织开展市政市容系统安全生产检查,排查治理隐患,落实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标准。加强燃气、供热、环卫行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和监督。重点开展公共服务用户燃气使用安全专项检查,健全和完善重大活动服务保障工作机制,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安全应急管理,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

四、认真抓好基础保障机制建设,不断提升城市环境精细化管理水平

一是提升健全统筹协调和责任标准体系。发挥首都城市环境建设委员会统筹领导和综合协调作用,落实首都环境建设办专兼职领导席位制度。健全市区两级环境建设统筹协调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环境建设属地主责,厘清部门间的工作职责,落实作业单位和社会单位环境责任制,提高管理、作业、执法、监督的效能。进一步健全首都环境建设标准体系。

二是不断完善执法协调和监督考评体系。加强市区两级城市环境秩序行政执法体系建设,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行政执法协调,整合区县执法资源,推动基层联合执法。发挥市行政执法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大执法事项统筹协调作用,加强对执法工作的督察。完善首都环境建设综合考评体系,进一步加大考评结果在行政效能监察、组织人事考核的比重。落实“月检查、月曝光、月排名”制度,每月在市政府会议曝光环境乱点,每季度在市委常委会进行曝光、通报。

三是切实增强资金保障机制建设。研究完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健全补助机制,重点采取以奖代补、以奖的方式,加大对重点整治项目的支持力度。研究建立适应区域发展、持续提升环境水平的资金保障机制。

篇8

一、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在打牢产业基础上下工夫

围绕实施“5·10·15”计划,壮大产业集群,构筑新型产业体系。一要坚持上项目强企业创品牌。深入实施“三百”行动计划,新建续建六大类投资超千万元项目590个以上,总投资3500亿元左右。全力支持120万吨乙烯、60万吨聚丙烯、千万吨炼油等项目建设,谋划发展聚烯烃、合成橡胶、液态化工等石化延伸增值项目。加快推进沃尔沃乘用车、忠旺铝材、联想科技城、瑞好风电、低碳光伏产业园、福瑞邦生物科技园等重点项目,推动伊利、展华、路通、大丰等骨干企业扩规模、上水平,地方工业增加值增长30%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到5家,国家级和省级品牌达到162个。二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抓“双十”工程、重点抓棚室经济、继续抓基础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水利化、科技化、机械化、合作化、产业化、市场化、城镇化、生态化。完善基础设施,全力抓好3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新建膜下滴灌和喷灌110万亩,力争粮食增产。加快推进农田水利和农村电网建设,实施南引水库治理工程。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社,农业机械化作业覆盖达到84%。发展棚室经济,坚持增量与提质并重,深入推进品牌培育、技术研发、物流配套、市场开拓,重点扶持四季青温泉果蔬、大同青提、红岗花卉等10个特色基地,规划建设区域中心综合批发基地,完善农超对接网络,积极发展果蔬产业协会及合作社,新建棚室6万栋、棚室总量达到20万栋。加快农业产业化,做大玉米产业,做强乳品产业,做优畜禽产业,做精绿色食品产业。壮大现代牧业,推动畜牧养殖退出散养进大户、退出庭院进牧场、退出村屯进小区,全市奶牛存栏达到60万头。搞好社会化服务,培育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完善农村金融、科技、信息、防疫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提高综合保障能力。三要提升现代服务业。坚持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推进生产性和消费业发展。深入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扩大城乡消费。旅游业要从资源开发、景区建设、产品营销入手,提升连环湖旅游名镇、北国温泉养生休闲基地等精品景区,建设油立方、龙凤湿地公园等项目。物流业要围绕石化、汽车、粮食、果蔬等领域,信息资讯要以新华08资讯中心、联想科技城为牵动,加快发展物联网和云计算数据中心,打造具有世界话语权的国际能源资讯平台。外包业要突出石油工程技术、软件开发、信息处理三大领域,做大高新区服务外包产业园和黑龙江软件园,推动产业向中高端市场转移。四要强化园区功能。高新区重点建设新兴产业城,抓好联想科技城、低碳光伏产业园、生命科学产业园、大学科技创新园等项目,发展汽车、石化、光伏、医药等产业,推进旧城改造和铁路专用线等配套建设,打造现代科技新城,生产总值突破550亿元;经开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力争建成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林源工业区重点以550万吨重油催化热裂解项目为龙头,集聚石化产业。要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把有限的资金、土地、政策等向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园区倾斜。

二、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在建设美丽家园上下工夫

加强城市顶层设计,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风格,提高城市竞争力。一要优化空间布局。全市小城镇建设要抓好16个示范新村,坚持高点起步,撤并自然屯、建设中心村,搞好土地整理和规模经营,打造宜业宜居的新型小城镇。五个行政区所属近郊镇要着眼全面改造,加快撤村变居、撤镇变街,实现与城区同步发展。二要完善功能设施。实施城建重点项目94个。加快建设铁路等交通项目,抓好国际会议中心、妇女儿童医院、实验中学等迁建等公共服务项目,改造完善“三供两治”、地下管网等市政设施项目。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建设东西城区快速公交系统,提升主城区公交线网密度,实现新建小区公交通达。三要优化城乡环境。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十项”综合整治和“五化一畅”,加强东风新村等区域环境细部整理,对城区主要街路和节点景观进行高标准亮化美化。持续推进植树、复草、治水、净气、降噪“五大工程”,建好西北风口、松嫩两江沿岸等防护林带,建设城市园林10处、片状森林3000公顷,确保城区植树1000万株;实施滨洲湖、黎明河等湖泊治理,推进城市绿洲广场等休闲设施建设,营造优良生存空间。四要强化经营管理。加强现代城市管理,扩大数字城管覆盖范围,强化网格管理、视频监控,理顺市区两级政府城管体制,保洁、清雪等机械化作业面积达到70%以上,加快城管装备现代化、手段智能化、养护精细化、队伍专业化、体制科学化。坚持以经营城市土地为重点,强化城市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经营,吸引更多民营资本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城市建设。

篇9

  《四川省“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

  自然灾害百万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1.5% 以内;全省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1.1% 以下;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 以上;天气预报可用时效达到7天以上,精细化到乡镇的灾害性天气落区和强度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 5% 以上;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 ,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 以上;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能够监测 1.5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2.0级以上地震。全省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和监测预警系统,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每个城乡基层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0个以上。

《四川省“十二五” 能源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四川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四川省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四川省“十二五”防灾减灾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

新兴产业

《四川省“十二五”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要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5%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突破 60 项关键核心技术;打造 100 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培育10户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龙头企业;力争在“十 二五”期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0 亿元,增加值超过3000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对产业结构升级、节能减排、增加就业等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四川省“十二五” 能源发展规划》

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32% 左右,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到41%左右。有调节能力的水电站占水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60% ,6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占煤电装机容量的比重提高到50% 。小煤矿数量减少20% 以上,煤矿总数控制在 1100对左右;形成2-3个1000万吨以上、10个100万吨以上生产规模的大企业集团,产量占全省的50% 以上。

单位GDP 能耗比 2010 年下降幅度大于16%,下降到0.874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 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5% 以上。

服务业

《四川省房地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房地产开发投资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计划完成10000亿元,年均增长10%。其中,完成住宅投资8000亿元,年均增长10%。

城镇住房建设步伐加快。“十二五”期间,新建商品住房250万套,新建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户区150万套。

住房供应结构明显改善。到2015年,保障性住房供应比重由2010年的10%提高到20%。商品住房供应中,中小户型住房比重达到70%以上。

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底,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物业管理覆盖面进一步拓展。城市新建住宅小区(大厦)物业管理面达到100%,旧住宅小区(大厦)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60%以上。“十二五”期间,全省“物业管理国家示范小区(大厦)”力争达到20个,“省级优秀小区(大厦)”力争达到100个。

《四川省“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展览场次年均增长率达到15%,到2015年达到600个,其中国际展览10个,规模在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会10个、3万平方米以上的20个,1万平方米左右的中型展会100个;展览面积年均增长率15%,到2015年达到450万平方米。会议场次和与会者数量年均增长率15%以上,到2015年,举办国际性会议25个、全国性大型会议36个以上;打造定期举办,且参与人数10万人以上的品牌大型节庆文化活动10个以上;2015年,培育壮大10-15个品牌国内乃至国际较有影响力的品牌展会;培育2-3个本土品牌展会进入国家级展会行列,力争每年有1-2个大型国际性、国家级经贸展会在四川省举行或落户四川省;规划建设50万平方米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到2013年,成都室内展览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绵阳、乐山、雅安、宜宾、泸州、南充、广元、遂宁等市,规划建设适合当地会展业发展的10万平方米以下中小型展馆;到2015年,形成以行业协会为指导、专业展览公司为主体的办展格局,市场化展会实现90%以上;2015年,会展业直接收入72亿元人民币,拉动经济社会效益力争突破500亿元人民币,会展业成为全省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四川省旅游标准化发展规划(2011―2015)》

健全四大标准体系,建立健全旅游业基础标准、旅游业要素系统标准、旅游业支持系统标准和旅游业工作标准四大业务领域标准,形成完善的旅游业标准体系;建立四大运行机制,建立旅游标准动态优化机制,形成科学研制、动态提升、不断优化的旅游标准制修订工作制度,建立旅游标准化组织协同机制,建立旅游标准化宣传推广机制,建立旅游标准化监管评估机制;形成四个创新突破,在旅游标准自主创新和领域拓展、旅游标准化管理体制与机制创新、旅游品牌培育和质量提升、旅游标准化理论的研究与标准体系的构筑等四个方面形成新的突破;实现四个有效提升,有效提升旅游行业规范度和旅游标准领域覆盖率,有效提升旅游产品质量和管理服务水平,有效提升旅游产业素质和旅游产业地位,有效提升旅游强省建设能力和旅游国际竞争力。

社会民生

《四川省“十二五”就业和社会保障规划》

“十二五”期间,实现全省城镇新增就业4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 以内。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明显增加,就业率高于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到“十二五”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数达到2300万人以上,劳务总收入达到 2150亿元以上,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大致调整为38:27:3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754万人。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 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 以上。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达到50% 。建设城镇保障性住房100万套以上,改造棚户区 30万户左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分别达到75% 、70% 、80% 。

  《四川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五年城镇新增就业400万人,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总量达到23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754万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2700万人。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3%以上,参保人数达到2180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80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60万人。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稳定增长,60岁以上农村居民和城镇非就业居民普遍享受政府提供的基础养老金待遇,并逐步提高待遇水平。城镇居民医保在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支付比例达到70%,职工医保达到75%以上。社会保障卡发放数量达到5000万张,覆盖人口约60%。

全省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299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52万人。引进国(境)外人才的层次和数量能够适应四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

各类企业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普遍建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

劳动人事争议仲裁结案率达到90%以上。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系更加完善,以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为基础的预防预警机制基本建立,劳动者权益得到有效维护。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机构比较健全,设施设备更加完善,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服务流程科学规范,服务队伍素质优良,服务水平显著提高,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规范、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四川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

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控制在1.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年均控制在5.6‰左右,人口总量控制在9200万人(约束性目标)左右。普及学前1年教育,学前3年毛入园率达到70%。高中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全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率达到80%;出生缺陷发生率升高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1‰以下;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3/10万以下。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下降至110左右。实现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覆盖率达到85%。

开发区

《四川省“十二五”开发区发展规划》

2015年全省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1万亿元以上,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1/3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 7500亿元以上,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 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达到800亿元以上。到2015年末,开发区累计吸纳就业人数达到160万人以上,销售收入过 100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6个以上、过500亿元的达到10个以上。

到2015年末,开发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主导产业集中度提高到80% 左右;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 3% 左右,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 以上,开发区引进国内省外资金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40% ,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提高到50% ,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50% 。

农业发展

  《四川省“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推广发展规划》

到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6%;重点转化国家或省级农业科技成果260项,奖励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转化项目20-25个,重点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10-15家;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畜禽良种覆盖率达到80%以上,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60%以上;主导新品种、主推新技术推广应用面达到85%以上。

  《四川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

全省畜牧业产值年均增长3.8%,到2015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到2240亿元,农民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力争达到2500元;全省猪、牛、羊、家禽和兔出栏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15.0%、20.0%、20.0%、25.0%、35.0%;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45.0%;治理退化草地1亿亩,草地植被盖度提高10个百分点,草原生态功能逐步得到恢复。

交通运输

  《四川省“十二五”综合交通建设规划》

铁路:力争新增铁路新线2500公里,其中快速铁路 2200公里,进出川铁路4条,通车总里程达到6000公里,形成11条进出川铁路大通道。实现成都至重庆1小时左右通达,至西安、兰州、贵阳等周边省会城市 4小时左右通达,至环渤海、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8小时左右通达。

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700公里,进出川高速公路 11条,通车总里程达到 6350公里,形成 18条进出川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实现高速公路网络化。累计建设干线公路14162公里,其中建成二级及以上公路83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9.3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