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质量成本;质量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产品的质量成本是指在建筑产品(工程项目)的设计、实现及使用阶段为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发生的一切费用,及因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水平而造成的损失,是建筑质量管理的
经济表现。根据质量成本的定义,一般将其分为四个组成部分:预防成本(Preventioncost)、鉴定成本(AppraisaI cost)、内部损失(InternaI faiIure cost)、外部损失(ExternaI faiIure cost),传统的质量成本管理方法俗称为PAF法。质量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的分析、预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统计核算,最终达到从质量中要效益的目的。
1 建筑企业质量管理及质量成本管理的现状
据统计资料表明[1],近几年来,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已卓有成效,具体反映在房屋竣工面积的优良品率大幅上升。据《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资料,2012年房屋竣工面积优良品率已达到43.04%,较上一年增长了14.9%。然而,量大面广的建筑工程质量的现状仍然不理想,一般房屋工程质量形势仍很严峻。2012年9月,建设部、监察部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联合检查组对除外的30个省市区工程质量状况进行了检查,共抽查了275个工程,其中一些工程因勘察、设计、施工违反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而存在结构安全或防火隐患。如控制性钻孔数量不足、结构计算书不全、抗震构造柱设置不符合规定、混凝土强度不足、楼板厚度不均匀、钢筋严重偏位等。而且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发生的一些房屋倒塌、桥梁坍塌等重大工程质量事故造成的巨大的经济、财产乃至生命的损失,更是引起了人们对建筑业质量管理现状的反思。各部门、各企业都逐渐意识到了质量问题的严重性。各项质量管理工作如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开展TOM等正逐步向纵深方向推进,但效果并不明显,有些企业甚至失败了。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绝大多数人并未真正领悟到质量不仅是免费的而且是增值的,但前提条件是要将质量管理与经济管理紧密结合,即要考虑质量的经济性。离开成本谈质量是没有意义的。例如目前房地产业的中低档房尤受青睐,就是因为对目前大多数消费群体来说高档房的建设标准存在质量过剩,其滞销一方面给房地产企业带来资金周转问题,另一方面使国家资源造成巨大浪费。这个例子也说明产品的质量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根据当时、当地的技术经济条件及消费者的需求来确定一个最适宜的质量水平。这个适宜的质量水平如何确定及如何评价质量管理的效果正是建筑企业质量成本管理研究的范畴。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关于建筑企业质量成本的完整统计数据,美国建筑业协会(CII)统计结果表明,建筑产品的返工成本约占项目总成本的12.4%。英国AbduI-rahman调查报告中的结果为5%~6%。虽然所占的比例降低了,可是对于工程产品少则几百万,多则几千万,甚至上亿的成本来说,5%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了。据我国的统计结果表明,每年因建筑物倒塌造成损失高达1 000亿元人民币。因此对社会各界关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呼吁,必须重新审视,研究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正是当务之急。
2 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
据调查,目前我国仅少数企业开展了质量成本管理,而且这些企业大多只停留在做事后的部分成本(如损失成本)的统计工作。真正能提供四个部分完整数据的很少,建筑企业开展这项工作的就更少了,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
2.1 认识观念的问题
(1) 由于长期以来建筑产品大多数都是国有资产,其建设责任主体长期得不到落实,使人们对“建筑产品”是商品的认识不足,导致生产经营过程中不能合理地将工程项目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结合起来,偏离了商品的根本属性。在这种情况下,讲质量成本管理是缺乏认识前提的。
(2) 对建筑产品的质量和成本的关系缺乏认识。首先,很多人的认识仍停留在“高质量就要高成本”上,将质量与成本完全对立起来[2]。其次,人们虽然了解到劣质产品的一些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究竟有多大,却并不能肯定。朱兰博士的质量成本理论中“矿中黄金”的概念经典地揭示了企业通过对不良品的开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2.2 建筑市场机制和各项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1) 近年来,由于建筑市场需求的迅猛增加,加之建筑业的低门槛,导致建筑企业无限制地扩张,造成了建筑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严重不平衡,供远大于求;而相关的各项管理制度及
法规未能跟上或没有落实执行,使建筑市场竞争过度而无序。
(2) 由于建筑行业属于高地方保护的产业(中国国内地方保护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建筑业地方保护程度排在各行业的第四位),整个市场缺乏真正的完全竞争环境,不利于各地区技术、管理经验的交流与渗透。更为严重的是导致了一些强制性法律、法规不能彻底执行,也扰乱了建筑市场的公开、公平竞争,使某些并不优秀的建筑企业在招揽工程项目时却能拿到工程任务,降低了其他企业认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及质量成本管理的积极性,甚至怀疑起其必要性,从而阻碍了该项工作的推行。
2.3 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内部条件不成熟
质量成本管理是指通过对企业质量成本的分析、预测、计划并制定相应的控制决策方案、统计核算,最终达到从质量中要效益的目的。可见,质量成本管理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而目前我国企业中运用管理会计的还较少,使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所需的一些数据资料无法从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得到,加重了质量成本管理工作的任务,影响了企业在做决策时对其效应/ 费用比的认同程度。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也要求建筑企业建立起基于计算机的质量管理信息
系统,以提高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效率。再在此基础上开发质量成本管理信息系统,降低质量成本管理的成本。然而,当前大多数企业只实现了低水平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使质量成本管理信息系统失去了可快速准确共享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了其成本。
2.4 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硬件短缺
由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建筑企业技术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计算机、网络等一些硬件设备不齐全,阻碍了现代化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
3 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的对策探讨
针对本文阐述的我国建筑企业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当前促进开展质量成本管理工作,改善质量管理的绩效,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加强宣传教育,加深对质量成本的认识要意识到质量成本是客观存在的,而且降低的空间也很大,因此应进行全员的宣传教育。首先是对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开展质量成本管理重要意义的教育,其次是对企业的统计和财会人员进行教育,以使他们了解和掌握质量成本的概念和基本方法。
3.2 建筑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市场秩序管制
首先,立法和执法部门要加强现有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拒不服从者给予严惩;其次要逐步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使之更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制定相关条款,打破地区间正常竞争的障碍,逐步消除地方保护和垄断,为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做好准备。
3.3 改善企业内部的软、硬件,为质量成本管理的开展提供良好环境首先要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如计算机的普及、办公条件的改善,减轻全体员工的工作负担,使他们愿意参与到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中来。按部门进行统计核算,对工作效果明显的部门给予一定的奖励,将质量成本管理的绩效直接与员工利益挂钩,鼓励各部门争相参与质量成本管理。其次,要建立起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并逐步采纳管理会计体系,不断提高会计系统的信息化水平,为质量成本管理提供充分的基础数据,减轻质量成本管理工作人员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质量管理;效能;政府;信息导向
[中图分类号] F27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0-0046-02
[作者简介] 王艳梅,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工商管理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广西 桂林 541004)
一、企业质量管理现状
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从总体上来看不高。据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产品质量抽查结果表明:近年来全国产品抽查合格率一直徘徊在75%-80%之间,较发达国家的95%相距甚远。具体表现在:
1.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还处在质量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具体来看,各类不同企业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先进企业的质量管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了一套较为系统、实用和先进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质量管理方法,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他们多年来一直重视质量管理有关。但是,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这种先进企业在全国企业中所占的百分比相当少,绝大部分企业还处在企业管理水平的初中期阶段。另外,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质量管理基础十分薄弱,表现在对产品的质量保证能力不足,有的检验把关不严,致使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甚至有极少数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还处于无标生产状态。据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会长潘岳指出,从近几年国家监督抽查反映的数据看,始终有20%-30%的抽查样品不合格,企业生产程序中的次品、废品、返修品等不良商品问题十分严重,造成的浪费也相当惊人。
2.与国际上先进水平相比,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只有13%的产品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65%的产品质量比国际水平落后二、三十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州林肯大学的MARC J. SCHNIEDERJANS等人对中国制造产品和外国制造产品进行了对比调查与分析,根据对500位美国消费者的调查数据分析,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2.77(满分为10分),非中国产品平均质量得分7.22。这一结果显示中国产品在美国消费者心目中的质量形象不佳,也显示了我国企业产品质量水平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
二、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当前,企业质量管理问题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不仅有企业内部原因,还有外在原因。具体分析如下:
(一)企业内在原因分析
1.企业领导质量观念不强,导致企业对质量投入不够。具体表现在产品标准不高、技术装备陈旧、工艺水平落后、创新能力不强、检测手段缺乏等上面。这些在中小企业中较为明显,许多中小企业使用的是大型企业淘汰的陈旧设备。例如: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行业中,机床出厂年限属于20世纪70年代甚至以前的占全部机床的比重高达38.1%?鸦又如,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数据看,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只有2.48万元,仅为大企业人均资金装备水平的1/4。
2.员工质量意识淡薄,对质量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1)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缺乏对员工的质量教育培训,导致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
(2)员工对科学的、现代的质量管理方法缺乏了解,应用水平较低。
在国际上已得到广泛使用的许多质量管理方法,在我国企业中却很少应用,如质量功能展开(QFD)、水平对比、六西格玛管理、过程方法,等等。即使是已经听说多年的新老7种工具、5S活动、TPM管理等,真正能够自如应用的企业也很少见。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在企业里显得十分薄弱的主要原因是,多数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缺乏这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
(二)企业外在原因分析
1.大学教育对质量管理相关知识的传授相当有限。由于质量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各级学校基本上不设质量管理专业,仅仅开设一些质量管理课程,普及率也不高。据调查,大多数学生对我国产品质量整体水平这一基本国情没有足够的认识,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我国产品质量水平达到了国际水平而盲目乐观,缺乏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基于这种情况,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在岗人员的质量意识不高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薄弱的原因。
2.我国全民教育水平偏低,给质量管理造成消极影响。一是社会全员的质量观念落后和质量意识淡薄。这导致企业管理上的不到位和执行中的不认真。事实证明,制约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而是落后的质量观念。对于我国许多企业来说,对产品质量不是精益求精,而是凑凑合合,从内心对追求完美持抵制心态,这是制约我国产品质量提高的关键。二是企业职工的业务素质差、缺乏必要的质量管理技术。这使得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3.缺乏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以事实为基础的决策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但目前我国企业真正做到在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的基础上来进行决策还有许多困难,其中缺少公共数据来源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包括缺少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状况的信息、各类行业和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信息等。这些公共数据来源不是企业自身可以做到的,而具备真实、准确、全面、方便的公共信息平台,是我国企业提升质量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
三、对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效能的建议
1.通过加强质量管理教育,培养先进质量观念,提高质量意识。日本质量管理专家认为:以质取胜,是经济振兴的密诀,认真地推行和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是产品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根本保证,而重视质量教育是全面质量管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其一是我们可以发挥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地作用,加强对学生质量素质教育。具体而言,可以在大学普遍开设质量管理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质量忧患意识和提高产品质量的紧迫感,只有这样,将来才有可能为企业输送拥有先进质量观念和较高质量意识的员工。其二是加强领导的质量管理观念。企业领导对企业的质量负完全责任,质量决策和质量管理是企业领导的重要职责。因此,首先要转变各级管理者,尤其是最高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只有当企业的领导真正理解并掌握了质量管理原则,才能在以质量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领导作用,加大企业对质量的投入力度,严格产品标准,有力地促进组织的员工参与实现组织目标,营造一个持续改进质量的良好氛围。其三是在企业中面向全体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教育和质量管理基本知识教育,如开展质量的概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质量体系基本知识、现场改进基本知识等的普及。只有通过质量教育,充分挖掘人的潜力,提高人员素质,才会有成效地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达到以质取胜的目的。
2.分层分级培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质量素质及基本操作技能。日本企业界有一个格言:质量管理始于培训终于培训。关于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培训,可以借鉴日本的一些做法。其一,采用全员培训,针对的培训对象是企业全体员工,包括经营者、总经理到工人。由于各级各类人员的要求和目标各不相同,因此制订的课程方案也不同,即实施分层教育。其二,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培训方法。针对我国实际情况,以统计技术为主的现代质量管理方法应用相对比较薄弱,应加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这一方面的基本知识与应用技能方面的培训,包括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国际标准、质量改进、统计技术方法、质量经济性、可靠性、水平对比法等,这些培训应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分层次进行。
3.发挥政府信息导向作用,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在质量信息收集分析方面存在的困难,政府主管部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建立可共享的质量信息平台:其一是将全国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作为周期性的固定项目,为企业定期提供全国企业质量管理总体报告,以为企业掌握质量管理发展的趋势,明确自身质量管理工作所处的水平和位置,发现改进的领域和方向提供参考。其二是通过积极引导和政策扶持,促进公共数据收集、加工服务产业的形成,为企业提供各类行业、专业的宏观市场分析,帮助企业准确识别顾客需求。其三是提供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由于加入WTO后,我国企业面临许多过去不熟悉、不了解的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法律法规,许多现行技术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有方便的渠道获取这方面的信息,以便迅速应用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马林.日本企业的质量经营[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2.
[2]曾凤章,崔丽.论日本企业“以人为本”的质量管理[J].东北大学学报,2003,(3).
[3]罗骏,周宇.以加强质量为突破口提升企业竞争力[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1).
篇3
关键词: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分析
1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
质量管理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体上经历了质量检验、统计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将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推广到运输工作中,、对提高运输企业的管理水平,改善企业素质,加强基础工作,搞好安全运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企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通运输全面思量管理的核心是搞好运输服务,形成完善的运输质量保证体系,以保证和提高运输质量,全面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其基本点是以旅客、货主不同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为依据,以旅客、货主满意为标准,以交通运输的专业技术和各种适用的科学方法为手段,以全体人员参加为保证,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以运输的实际效果为最终评价。总之,要千方百计地为旅客、货主提供满意的运输服务。
2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提高经济效益的活动体系。与传统的质量管理相比,它的基本特点是:从对狭义质量的管理变为对广义质量的管理,从对直接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变为对全部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从少数专职人员进行的质量管理变为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从单一的质量检验方法变为综合性的、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2.1是全面质量的管理。什么是“全面质量”?全面是相对片面而言的。过去,人们把工业产品质量理解为产品性能的高低;把运输质量仅理解为旅客安全或货差、货损的多少,这是比较片面的质量理念。全面质量管理的对象是全面的,即广义的质量观念。如运输全面质量管理,就不仅要对旅客、货主的需求质量即运输质量进行管理,而且要对保证运输质量的工作质量进行管理;不仅要对运输的安全质量特性进行管理,而且要对及时性、经济性、方便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方面的质量特性进行管理;不仅要对物进行管理,更重要的是要发动全体职工做好对人的管理,总之,交通运输全面质量管理是对全面质量的管理。就质量管理的全面性而言,应当努力达到下述要求:一是要构成运输质量的所有特性即安全、及时、经济、方便、舒适、文明一项不缺地管起来使之都达到用户满意的水平。二是要把每一个质量特性都与其它特性联系起来,以安全为首要特性进行综合治理。同时,要能适应多层次、多形态的运输需求。拥有多层次、多项目的运输服务。
2.2是全过程的管理。运输生产全过程是指整个运输企业的全部运输服务过程,包括企业运输生产的组织准备过程、基本生产过程、辅助生产过程、生产服务过程。简言之,就是运输前、运输中、运输后三个阶段。这些阶段相辅相成,互相联系,都应进行质量管理。运输过程具有许多生产设备如组织市场调查,提供技术状况完好灼运输工具,组织燃料、材料供应,报单、组货理论组织售票、落实货物装卸及车、船运行,营收运算等等,这些生产环节按照一定的流程既组成了运输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又是运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
2.3是全员的管理。所谓全员管理,就是全体职工参加的管理。其依据是企业中任何—个环节,任何一个人的工作质量,都不同程度地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运输质量。要做到对运输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有效管理,要做到对安全性、及时性、经济性、方便性;舒适性和文明性等各方面质量特性和各种影响因素的管理,要做好对运输前.运输中和运施后三个阶段的管理,首先要求对直接为旅客、货主服务的驾驶员、乘务员、船员、港站等现场作业人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提高质量意识,自觉搞好运的服务工作。因为他们是运输生产的“前方”,是起关键作用的。但是如果没有“后方”,没有其它方面的工作做保障运输生产和服务工作也不可能搞好。因此必须按企业所有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上至经理、书记,下至驾驶员、船员、乘务员、炊事员、勤杂工,人人做好本职工作,个个关心运输质量,全体参加质量管理。只有领导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工人和企业其他各方面人员都为实现质量目标共同努力,才能为旅客、货主提供满意的运输服务;同时每个职工都要遵守和执行一切有关质量管理的规章制度,把质量管理由企业领导和专职人员做的为由全体职工共同做的事,这是搞好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保证。
2.4是综合运用多种多样方法的管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运输质量提出了越来超高的要求,影响运输质量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其复杂性表现在:既有钱的因素,又有人的因素,既有技术的因素,又有管理组织的因素,既有企业内部的因素又有企业外部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要把这一系列因素系统地控制起来全面管理提供高质量的运输服务就必须根据不同情况、甄别不同的影响因素,灵活运用各种现代化管理方法加以综合治理。全面质量管理不仅使用以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方法,还要使用适合综合管理的许多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先进的投测手段、计算机和其它的科学方法等。总之,只要是对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有用,对提高运输质量有利,无论是统计方法还是调查研究方法、逻辑思维方法、各种调动人们积极性的方法,甚至我们自己创造的经验,都可以综合运用,使之为运输工作的全面质量管理服务。
3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与传统的交通管理比较,它具有不同的指导思想或基本观点。
3.1为用户服务的观点。把用户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树立为用户服务、对用户负责的思想,是运输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为用户服务是企业生产目的所决定的。而企业的生产目的,则是为了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用户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具体体现。交通运输企业为用户服务,就是为旅客和货主服务。要树立这个观点,就要摆正企业与用户的关系,端正企业的经营方向,使运输质量的提高落到实处。—切为用户服务的思想,还应当贯彻到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科室、各个环节以及各个作业流程之间去,从而保证各项工作和各项作业都经得起下一工作和下一作业的检查,做到上下满意,互相促进。一切为用户服务的思想。
3.2用数据和事实说话的观点。任何质量问题,都表现了一定的数量关系。要搞好质量,离开了数据,就不能说明运输质量的优劣,也不能说明某项影响质量的因素是处于控制状况还是失控状态。当然也就无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用数据说话,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尽可能把质量要求数据化;二是尽可能把一切质量事实数据化,质量管理是依据事实的管理,依据数据的管理。
3.3预防损为主不断进取的观点。“预防为主”的观点是全面质量管理区别了传统质量管理的标志之一。全面质量管理要求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质量检查”“、事后把关”“、事后处理”转到“顶防”“、管控”,从“管结果”转到“管因素”上来。预防为主的观点,是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上的:第—,好的运输质量不是事后检查出来的,而是运输职工在各个环节、各种作业中干出来的,因此质量工作应当坚持以预防、预控为主;第二,对于影响质量的异常因素,人们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及时发现并加以控制。因此,质量管理要对异常因素进行预测预控,避免“放马后炮”;第三,单纯依靠检查手段,不能保证质量稳定可靠,因此要坚持“防检结合,以防为主,重在提高”的方针,把影响质量的因素有效地控制起来,以确保质量,提高效益。
作者:刘磊 单位:黑龙江省尾山农场交通科
参考文献:
篇4
1.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实际上指的就是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其食括了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到学校毕业的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其中.教学过程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流程中的核心环节,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而课堂教学则是贯彻落实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途径。因此.要促进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成效的提高,就必须要作体育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确定、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教学效果的检验以及师德建设等多个环节设置质量管理点。
基干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歎管理体系包括了实施民办高校全面质ft管理所需要的组织结构.程序以及过程和资源,在充分了解和掌握r基干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R管理的相关理念之后,将这些相关的理念转化到实际的教学工作之中,就可以得到基于TQM的民办髙校教学全面质ft管理的基本流程。
2.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管理模式
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主要有全员质量管理、全程质量管理以及全因素质量管理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以下就对这3种基本的管理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
2.1全员质量管理
在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人不但是管理工作的主体,同时也是管理工作的课题,具有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从人的角度来看,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系统,实际上就是一条以人为中心构建起来的教学质量管理链。在这个管理链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直观的呈现,B被管理,同时义管理C,或者说是B是A的客体,同时B又是C的主体。民办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中的全员管理模式,就是根据民办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规律,以“消费者”满意为导向,将学校各级各类人员,作为教学管理链中的一环,进行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工作的持续改进和完善来不断提升消费者满意度的消费者服务模式。
2.2全程质量管理
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一个上升的、阶梯式的、动态的管理过程。因此,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全程质*管理 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基本管理模式。由上文所分析的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流程可知,髙校教学的全程质量管理,需要囊括从学生入学之前的社会需求调查、教学质量管理目标的设计、教学质量标准的确定以及招生准备、学生入学等具体的教学管理服务和学生的学习、学生毕业、就业指导、工作单位走访等整个的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因此,从一定的角度来说,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教育经营性的管理。
要分析基于TQM的民办髙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模式,可以采用学年、学期为标准将教学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划分为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质量跟踪3个主要的阶段,从这3个阶段入手构建教学质量全程管理的一般模型。
学生是高校的最终产品,要确保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全程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民办高校首先要对自己的“产品”有一个明确的市场定位。因此,全程质量管理中,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来收集各方面的反馈信息,对自己学校所培养的学生的水平和毕业生的质量进行追踪调查。在完成了上述工作的基础之上,就可以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确定合适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目标和体育教学质量创造标准,并据此来开展后续的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在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其主要包括了课程计划的制定、课堂教学的组织、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以及教学活动的质量评价等工作。在对教学成果进行了内外部评价之后,就可以根据评价的情况来开展体育教学质量的分析工作,制定后续的改进措施,促进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由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全面教学质量观可知,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学质量是学校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的统一,而教育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又会受到民办高校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实际上来说,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形成是学校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开展民办髙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分析和控制这些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虽然说,对影响民办高校教学质量的所有因素都一一?进行控制是不可能实现的,也是不可行的,但是如果能够抓住其中的关键要素,并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控制,通常就能够控制事物的发展方向,相应地也就实现了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科学、高效开展。因此,全因素质量管理也是基于TQM的民办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管理的一个基本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可知在针对民办高校进行全因素质量管理时,就要对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在全面了解和掌握民办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并提炼、归纳和研究其中的关键性要素上开展后续的工作。
篇5
作为建设工程产品的工程项目,投资和消耗的人工、材料和能源都相当大,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一方面关系到工程适用性,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把质量管理放在头等地位是当务之急。因此,研究如何加强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研究建筑工程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对土建工程施工项目进行了全员、全过程、全项目的管理和控制,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土建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V55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质量管理相关理论和研究综述
1.1质量管理的发展历史
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质量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随着整个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它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质量管理这一新兴学科是20世纪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随着企业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其产生、形成、发展和日益完善的过程大体经历了泰勒(F.W.Taylor)检验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20至40年代)、休哈特(W.A.SHEWHART)的统计质量控制阶段(20世纪40至50年代)和全面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三个阶段。图1、图2分别为检验质量管理和统计质量管理阶段示意图。
图1 检验质量管理阶段示意图
图2 统计质量控制阶段示意图
60年代,美国的菲根堡姆(AV FEIGENBAUM)首先提出了较系统的“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概念。全面质量管理是质量管理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一个质的飞跃。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种简单的管理方法,而是一整套管理思想、观念、手段和方法的综合体系。全面质量管理主要就是“三全”的管理,“三全”是指:①全面质量,即不但包括产品质量,而且还包括服务质量和工作质量等在内的广义的质量。②全过程控制,即不但包括生产过程,而且还包括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设计、生产技术准备、制造、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质量环的全过程。③全员参加,全面质量管理强调“群众路线”的思想,即不但领导和管理干部参与,全体工作人员也要参与,质量第一,人人有责。
1.2质量管理相关理论
1.2.1质量管理基本概念
GB/T 19000-ISO 9000:2000版标准对质量管理的定义是“指导和控制组织的关于质量的相互协调的活动”。质量管理是企业经营、生存、发展必需的一种综合性管理活动,涉及企业的所有成员,通过建立质量体系,开展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等活动,有效地实现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获得期望的质量水平。土建工程质量是指土建工程产品适合某种规定的用途,满足人们要求所具备的基本属性或特性的程度。它包括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的含义,狭义的工程质量仅指施工质量;广义的工程质量除指施工质量外,还包括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
1.2.2全面质量管理基本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是企业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以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受益为目的,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能从根本上提高建筑产品质量,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基本可分为PDCA循环四个工作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Plan)阶段,也称为P阶段,主要是在调查问题的基础上制定计划。计划内容包括:制定目标、方针、活动过程、管理项目和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些目标,怎样干、干到什么程度都要在计划中予以明确,一般应有具体的数量化指标和可操作的措施。
第二阶段:实施(Do)阶段,也称为D阶段,主要是按照制定的计划去实施、落实计划中的各项措施。
第三阶段:检查(Check)阶段,也称为C阶段,就是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找出存
在的问题,肯定成功的经验,对执行计划的结果进行检测评定。
第四阶段:处理(Action)阶段,也称为A阶段,就是把经过实施、检查之后找出的问题进行处理,正确的要加以肯定,总结成文,在以后的工作中执行;错误的作法要引以为鉴,在以后的工作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对于在本次PDCA循环中没有解决或解决不彻底的问题要转入下一个PDCA循环中加以解决。在每次循环中都不断赋予它新的内容,这样反复下去就会使工作不断前进和提高。PDCA循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PDCA循环象一个不停转动的车轮,周而复始,依靠组织的力量推进,不停地转动。管理工作做得越扎实,则转动越有效,企业管理水平也越高。
(2)PDCA循环是由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制约的环组成的,大环和小环都在不停地循环转动中,如图3所示。
篇6
关键词:教育管理;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TQM)原为企业管理中的专用概念,指企业界为确保产品质量的持续提高,由企业全体人员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对影响质量的全过程和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管理,以达到生产出对象满意的产品的目的。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界说,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是十分有效的,那么,它能否应用于教育管理之中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
教育管理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必须树立以下的指导思想:
1.以教育对象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认为,一个组织的重要外部功能就是向客户提供优良的产品和服务,强调尊重客户的利益和要求并置对象于整个管理体系的最重要位置。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教育管理也是一种服务,其服务的主体是全体的教职员工,其服务的对象为学生、家长和社会。从这个立足点出发,传统的教育管理将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这不排斥教学工作在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而恰恰是要求学校在确定自己的发展规划和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目标的需要,只有真正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质量管理出发点和归宿,才能真正把质量搞上去。
2.以持续质量提高的指导思想。教育管理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持续质量提高”。这种质量提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⑴质量提高是通过提高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的效益和效率,不断减少质量损失从而为教育管理的对象提供更多的收益。⑵质量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⑶质量提高的具体措施主要是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⑷在质量提高的过程中,必须以客观的数据资料为基础,通过科学合理的分析,制定相应的决策。
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全面性、全员性和全程性。
1.全面性。教育质量管理要达到的目的是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它要管理的是广义的质量,这就要求学校以教学为中心,对教学、科研和后勤等工作进行全面管理,力求通过改进工作质量并降低要素损耗,培养出合格的人才,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2.全员性。它是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在一个教育组织中,人人都与质量有关,上到校长,下到各级干部、教师和教辅人员,乃至学生,都要为加强质量工作尽责尽力,只有大家都关心重视教育质量,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教育质量的提高才能保证。
3.全程性。它实行的管理是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状况有一个逐步产生和形成的过程,高质量教育的实现是业经教育质量的过程管理而来的,尤其是在抓教育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各环节都确保下一环节满意。因此,它要求全过程的管理。此外,它有一个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采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强调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有机联结和合作。
三、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
1.实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工作
教育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是在研究教育质量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基础上,把整个教育质量管理活动、工作过程的每一项具体要求统一规定下来,做到事事处处有标准,在每项业务活动中,都按标准办事,并达到标准的规定。我们把这样一个从标准的制订,到标准的实施的全过程,称为教育质量管理的标准化。所谓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就是依据标准实施管理,也就是依据标准去进行组织、计划、指挥、控制、协调和监督人们的工作和集体活动以实现共同的奋斗目标。
教育质量管理标准化工作,对于充分(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3页)发挥各级质量管理职能,调动全体教育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管理质量,实现标准化管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2.进行教育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工作
由于全面质量重视全员参与,因此,学校的所有人员都应接受有关全面质量管理的培训,通过学习班、讲座、成果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形式的培训,使全员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不断增强质量意识;了解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思想、科学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工具。
3.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工作
什么是体系?这个词有组织、体制、制度、方法等各种含义,在教育质量管理中,侧重是指组织系统及其职能方面的问题。建立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即要求由领导统一负责,有具体部门或专人分工管理,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
⑴领导负责。保证教育质量是各级教育部门领导的中心任务之一,同时,保证教育质量又贯穿于教育管理的全过程,涉及各个部门和个人,也即涉及全面工作。这样重要而又全面的工作,由一个部门进行领导是很难胜任的。所以,必须由领导统一负责。领导负责,不是说由领导一手抓起来,统管一切。而是由领导进行组织、计划、控制。组织就是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分派具体部门或专人分工管理。
⑵要有具体部门或专人分工管理。教育质量管理主要是学校实施的,学校各项工作都有明确分工,并有具体部门去负责实施。合理分工是提高劳动效率的一种措施,是重要的,但在进行教育质量管理时,因为教育质量管理涉及各个部门,许多工作只有各部门的协作才能完成,所以,除了分工之外,还必须强调协调。学校领导应明确由一个具体部门或专人把质量管理的工作抓起来,并不是去取代其他部门的具体工作,而是在学校领导的指挥下,负责联系、协调和推动其他部门在质量管理中的分工和协作关系。除此之外,还必须有严格的教育质量管理责任制,使油料质量管理的各项任务在各部门,各类人员中真正落实,才能形成一个完整严密的保证体系。
篇7
[关键词] 企业薪酬 质量 质量管理 管理质量
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模型及测评工具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深入化理论课题,同时也是企业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中正在兴起的一种新趋势。本课题研究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促进国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的发展,提高中国企业薪酬管理的质量水平,均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企业薪酬管理的相关研究
1.薪酬的概念
薪酬的概念由来已久,但就其涵盖的内容和范围,国际国内理论界始终存在争论和探讨。
现代薪酬概念最早源于西方,1920年之前,基本是由“Wage”来代表,面向的是体力劳动的货币报酬,以基本工资为其主要构成;1920年后出现了“Salary”一词,这里面多了层面向白领脑力劳动者按时间固定付酬的含义;1980年后,“Compensation”被大多数的人力资源学者和管理者接受和使用,该词意谓平衡、补偿、回报,暗含了这是支付人与被支付人平等交换的一种关系近年来,企业支付报酬的方式日趋多样化,各种显性、隐形的支付方式层出不穷,有关薪酬的定义和范围界定也随着出现更多的观点和看法。
Thomas B. Wilson(1998)认为薪酬是由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共同形成的,它们分别是:基本报酬,变动报酬)以及绩效认可管理,这三部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整体薪酬管理战略。
张一驰(1999),彭剑锋(2003)将薪酬划分为直接报酬和间接报酬,廖泉文(2003)则使用了“ 报酬” 这一概念, 并将之划分为“硬报酬” ( 物质回报) 和“软报酬” ( 非物质回报)两部分,赵曙明与约翰?M?伊万切维奇(2003)将薪酬定义为员工得到的作为完成组织任务回报的各种形式的奖励的一项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 并将之划分为经济薪酬和非经济薪酬。谢康(2005)广义薪酬概念是在Hay Group的3P理论体系下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将战略薪酬部分也纳入到整个薪酬管理体系之中来。
WorldatWork(2006)提出的Total Rewards概念似乎有一统天下的趋势,这个理论模型得到了包括Mercer等在内的全球超过200家人力资源权威机构或组织的接受和认可。WorldatWork认为Total Rewards是由报酬,福利,工作生活平衡,成绩与认可,发展与职业机会5个部分构成。
2.企业薪酬管理的研究和实践
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定义同薪酬一样,也是充满了争论和思辨。
Sandra O’Neal(1998),全面薪酬框架(Total Rewords Framework)认为应当分别从雇主价值角度和雇员利益角度这两个对立的角度来制定合理薪酬管理战略和薪酬管理体系。
Amelia Armitage(2002)对全面薪酬体系理解的独特视角在于她将发生在企业的事件、产生的结果以及薪酬计划做了分类和对应匹配。同时,Amelia还给出了动态薪酬体系的概念和构想模型,这个模型类似PDCA质量循环,将整个薪酬体系建立与管理分为6个步骤,循环往复,使薪酬管理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当中,通过不断的循环,最终达到螺旋上升,始终与企业或组织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张晓凤、曾庆军(2006)薪酬管理就是一个企业针对所有员工所提供的服务来确定他们应当得到的报酬总额以及报酬结构和报酬形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必须对薪酬水平、薪酬体系、薪酬结构、薪酬形式以及特殊员工群体的薪酬做出决策。
二、质量及质量管理相关的研究
1.质量的概念
质量管理是本研究的另一个重点内容。质量的概念最初仅用于产品,以后逐渐扩展到服务、过程、体系和组织,以及以上几项的组合。以下是最权威的几种质量定义:
朱兰认为质量有两个层面的意思,其一是收益导向的,质量意味着能够满足顾客的需要从而使顾客满意的那些产品特征;其二是成本导向的,质量意味着免于“不良”。
戴明认为质量只能以行为主体的角度定义,质量必须用客户满意度来界定,质量是多维的,不能用单一的特点来界定产品或服务的质量。
费根鲍姆(Feigenbaum)认为所谓“质量”即产品和服务的营销、工程、制造和维护的全部综合特性,使用的产品和服务由于这些特性将满足客户的预期。
我国目前官方权威的质量定义是中国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参照ISO9000:2000认证体系给出:质量是“一组固有的特性满足要求的能力”。
2.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研究及企业实践
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也比较多。
比较著名的且被世界各地企业广泛实践应用的质量体系有日本戴明奖、美国马尔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和欧洲质量奖等三大国际质量奖,这些质量奖的评价体系最初都是面向产品生产的,后来逐渐向服务、管理等“软”质量方面扩展和延伸。
ISO系列标准带给世界的是一个通用的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它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认证体系。它的特点是适用范围广泛,涵盖了硬件、软件及服务等几乎所有的质量管理范畴。
CMM&CMMI是当今国际最实用的软件生产过程标准和软件企业成熟度等级认证标准,也是用于评价软件承包能力并帮助其改善软件质量的方法。
另外,比较著名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践还有由摩托罗拉公司于1987年首创,在通用电气(GE)、DELL等世界顶级企业中发扬光大的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法,它是建立在统计学基础上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3.服务质量的相关研究及企业实践
狩野纪昭 (1979)第一次将满意与没有满意标准引入到质量管理领域,并于1982年提出了著名的魅力质量理论。该理论将服务质量的特性分为5个方面:无差异质量,逆向质量,一维质量,必备质量,魅力质量。
1985年美国学者Parasuraman,Zeithamal和Berry(简称PZB)在《服务质量的概念模式及其对未来研究的意义》一文中首次提出了服务质量五差距模型,后经发展,目前该模型已扩展为七差距模型。1988年,PZB提出了SERVQUAL量表,该表包含评价服务质量的5个基本要素及22个衡量项目,顾客从这五个方面将预期的服务和接受到的服务相比较,最终形成自己对服务质量的判断。
唐晓芬(2004)提出基于服务质量过程、能力、绩效的服务质量体系模型,并运用服务质量指数来评价服务质量。该理论认为服务质量指标体系,由服务绩效指数、服务过程指数、服务能力指数组成。
4.质量及质量管理研究与实践的综述
当前质量管理的理论和企业实践很多,相当部分已经非常成熟,但尚无明确与薪酬管理直接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考虑到企业薪酬管理活动的特性,现有各质量管理体系均不能直接照搬或移植到薪酬管理。本研究将基于企业自身薪酬管理质量评估的目标;基于企业自身薪酬管理能力评估的目标;基于未来发展认证体系等3大目标,拟以ISO9000:2000及CMMI为参照基础,进行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模型的开发与建设。
三、企业薪酬管理质量
虽然在企业薪酬管理及质量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很多,但是目前,以企业薪酬管理质量及测评工具为主题的研究成果却不多见。不过,与之性质相似或紧密相关的研究成果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还是日益增多,特别是以人力资源管理质量评估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主要从以下角度或领域开展相关研究:
Sherif A. Mazen等(2001)从决策支持系统(DSS)和全面质量管理(TQM)角度,搭建了一个战略人力资源管理质量模型的概念框架。Catherine M. Sleezer等(2004)对人力资源开发与持续专业教育之间的管理质量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2000年1月,国际标准组织(ISO)颁布ISO10015(企业培训质量管理标准),为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中的培训质量提供了国际标准。目前,ISO正在组织专家研究福利、招聘等管理质量标准。
国际三大质量奖的评价准则里面,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国颁布国家标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其中也包含有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指标
Robert L. Cardy等(1996)对全面质量组织环境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进行了研究,分别从过程特征和内容特征两个方面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与TQHRM进行了比较。谢康(2005)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的提升模型及其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7级模型。
目前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极少,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图书馆服务质量、软件管理质量等领域,国内的不少学者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和努力,这些理论和实践都可以为本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四、结论
1.研究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三个基本前提条件
根据上述的相关研究及文献学习,我们得出:要对企业薪酬管理的质量水平进行研究和评估,就必须将下述的三点作为研究的基本假设前提:
(1)企业薪酬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管理体系;
(2)企业薪酬管理的过程和结果都是可以用“质量”这个概念进行理解和描述的,即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是可以应用和借鉴其他质量管理工具和方法进行评价和测量的;
(3)企业薪酬管理的特性是以货币或非货币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企业吸引、激励、保有人才并使其为达成企业发展目标而努力的一组能力,这些能力水平不仅体现在结果上,同时也体现在过程控制能力方面。
2.识别和定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
笔者在薪酬管理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亲历的10余家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经验,对企业薪酬管理体系所涵盖的主要构成要素(Key Components),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关系进行识别和定义。
薪酬管理本身是企业管理特别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但为了研究的方便和主要研究目标的达成,试图将企业薪酬管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来看待,那么首要的工作就是如何将企业薪酬管理相关的核心管理活动从庞杂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剥离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如何去识别和定义企业的薪酬管理管理体系。
根据当前国际最新的理论发展,本研究以WorldatWork提出的Total Rewards模型为主体框架,以报酬,福利,工作生活平衡,成绩与认可(,发展与职业机会等作为薪酬管理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KC)进行研究和分析。
上述主要构成要素(KC)是由若干组相互关联的企业薪酬管理活动来体现的,通过执行和完成这些管理活动,进而实现既定的薪酬管理目标。这些管理活动可以理解为薪酬管理体系中的关键过程(KP),这些管理目标达成的结果可以通过测量相关的关键因素或指标(KPI)来描述和评估。
3.进一步研究面临的关键问题
(1)提出和验证企业薪酬管理质量评估模型
在前面识别和定义企业薪酬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参考成熟质量管理体系及质量管理模型,结合重点企业实地调研访谈所获取的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一套适用于实际度量企业薪酬管理质量水平的评估模型。
研究可在文献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评估依据及其相应的假设条件,提出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理想模型及其约束条件,明确该理论模型的适用条件。借助德尔菲法、因子分析等方法提出和验证企业薪酬管理质量的控制过程与结果的测评指标。参考ISO9000:2000质量认证体系及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质量管理的方法,针对前面工作中定义的薪酬管理关键过程进行过程质量信息采集与控制(IPQC),提取影响企业薪酬管理过程质量一级的关键过程域显性测量指标(KPA);参考Mercer薪酬管理三视角理论,从雇员视角,雇主视角和成本视角进行结果质量(满意度)评价,提取影响企业薪酬管理结果质量一级的关键活动的显性测量指标(KPI)。
(2)非物理测量方法的应用
企业薪酬管理质量从过程和结果来看,更接近于企业内部服务体系质量的特性,服务质量很多指标是非物理测量方法可以得到的,需要要借助主观评价、比较评价等其他特殊的评价方法,这样如何显性、量化这些指标,用怎样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能够更有效的减少噪音,提高描述或测量效度,是未来研究面临的第二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Amelia Armitage, The Three Rs of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Reinforcement, Recognition and Rewards ACA Journal, Summer 1998
[2]Claudine Kapel, Heather McNab. Keeping up with the total reward Joneses Canadian HR Reporter. Toronto: Jan 29, 2007. Vol.20, Iss. 2; pg. 28, 2 pgs
[3]CMM-Based Appraisal for Internal Process Improvement(CBA IPI): Method Description CMU/SEI-96-TR-007, April, 1996
[4]Mike Berry. Total reward packages the key as final salary schemes close Personnel Today. Sutton: Jan 10, 2006.pg. 6
[5]Sandra O’Neal, The Phenomenon of Total Rewards ACA Journal Autumn 1998
[6]Thomas B. Wilson, Reward Strategy: Time to Rethink the Methods and the Messages ACA Journal, Summer 1998.
[7]狩野纪昭:在全球化中创造魅力质量[J],中国质量2002(09)32-34
[8]张一弛等:《高绩效工作体系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的结构整合与内涵回归》《经济科学》2004年第3期
[9]张 健:图书馆服务质量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 J ]. 图书情报工作,2004 (10)
[10]“中小软件企业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CMM)质量标准化建设白皮书”,中小软件企业CMM 实施白皮书,2002
[11]王 琳 沈 进:中国企业薪酬体系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商业研究2005年1月
[12]谢 康 胡小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提升模型》《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3月增刊
[13]张晓凤 曾庆军:“差别化战略下的薪酬管理模式初探”《市场论坛》,2006 年第3期
篇8
关键词:目标管理;运用;作用及效应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order to adapt to market changes, enhance corporate visibility, expand market share, so that enterprises in the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quality management of continuous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the scientific management, to create quality, performance and trustworthy, user-oriented quality working needle, so the goal of management is the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dvanced management system and method.
Key words: management by objectives; application; action and effec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07-0020-02
引言:在一个建设工程施工项目中,项目经理是全面负责的项目管理者,工程项目的代表人,担负着管理、协调、沟通、解释的任务。目标管理是由项目经理来实施完成。
一、房屋建筑工程中目标管理的运用
1.建筑工程目标管理的形式。目标管理运用到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中,是在建筑产品逐步市场化和产品质量化的趋势下开始的。为此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上引入目标管理的思想和方针,将企业的任务转化为目标。企业的质量目标管理主要是根据国家的现行标准及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立足于企业的特点而展开的。其基本思想是企业从工程项目开工时就将目标锁定,工程施工的一切活动均以目标为导向,工程施工的最终结果也是以完成目标的程度来评价。目的主要是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用自我管理代替受他人支配的管理,使员工主动地提高和发挥自己的才智,按即定目标做好部门与岗位工作,为实现企业的共同目标贡献力量。
2.建筑工程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特点,整个施工质量管理是以工程项目为中心开展的,因此,施工质量管理目标的制定、实施、完成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般说,质量目标管理的基本方法为:
(1)“质量第一是原则”。目标管理的运用与推行一般都是以企业领导或主管领导的亲自参与为原则。这是根据ISO—9000 质量保证体系的特性而决定的,企业根据ISO—9000标准内容制定了与本企业相适应的内部程序文件,由总经理挂帅授权于总工程师,再由总工程师授权于各职能科室及下级主管领导,在推行建筑施工质量目标管理过程中,都是由主管领导组成质量管理小组,组织有关部门收集掌握信息,制定目标,确定项目班子,解决难题和协调各方面工作,保证了质量目标的顺利实施。
(2)工程项目体是基础。一般而言,建筑施工质量目标管理的制定与实施的最终落实点是工程项目体,所有实物质量的控制与质量目标的要求,也取决于项目管理班子的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因此在质量目标管理中主要采取:配备一套懂管理、精管理符合质量目标要求的管理班子,严密编制符合质量目标的施工组织设计或质量计划指导书,确保工程项目总体施工质量和主要分项工程均能符合目标要求,在可能范围内依法选择一个好的施工队伍,按项目总包、分包及各个岗位的不同层次建立质量目标责任制,使目标责任制细化。确保技术措施,责任目标都纳入ISO—9000质量保证体系的控制范围。
(3)目标制定是前提。目标的制定是一项较复杂的工作,首先必须充分全面的搜集、调
查、了解、掌握本企业的条件和外部环境的信资料。主要有国家政府的有关法令和质量体系
要求,竞争对手情况,建设单位资金与对工程的合同要求,技术情报等。企业内部条件信息资料,则主要有人力、物力、财力、技术状况,企业的中长期规划,质量保证体系的执行能力,以及企业的潜力和弱点等等。至于具体的操作,一般应由各有关部门与项目管理部门先搜集、掌握信息情况,再提交由主管领导组织的质量创优小组,充分酝酿研究,拟定目标,然后由企业办公会议或领导班子会议进行评估。最后再由企业职代会或职工大会确定目标。这样做,可以使目标制得到充分酝酿、优选。使目标制定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使企业职工的质量目标意识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同时也可以防止有的单位采取由质量管理部门单一行为来制定目标,使目标制定空泛无物,缺乏相应的信息而导致实施困难,最终落空的局面。
(4)目标分解是条件。目标一旦确定以后,就必须把总目标分解到各项目、各班组和各岗位等层次上,形成质量目标体系。这是确保目标得以实施的条件。目标分解的基本方法是,自上而下,将企业的质量目标,按企业的机构设置和组织层次依次分解,形成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相互联系,一层接一层,一环套一环。做到目标分解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总目标与分目标上下贯通,融为一体;各分项目标在时间上达到协调平衡,防止因时差关系而影响到各个目标的实施。
(5)目标层次是途径。目标层次是目标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要求企业在质量目标上除了有一个基本目标之外,还要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的需要,分别设立创优或品牌目标,使这一目标具有层次性。在具体方法上,以工程合同为基准,由企业项目体来制定不同层次的质量创优目标,为企业闯牌子树信誉。这样既使目标制定具有层次性,又使企业在目标层次中能够对人员进行合理调配,资源进行合理分布,使管理精力能够统筹兼顾,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3.质量目标责任的建立与考核。质量目标责任制的建立,是建筑施工现场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同经济责任紧密结合,用经济责任制度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施,使目标责任制度化、规范化,形成对质量目标管理与考核的机制,推进质量目标管理的深化。
具体实施:一是层层签订目标责任制,即企业对各基层主要领导,各分公司对各项目部,各项目部再分解到各施工人员,明确目标责任,制定经济利益的考核措施,充分体现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二是过程检查。由企业组织有关人员对质量目标的实施中途进行检查,检查目标工程状况是否符合目标要求,同时检查质量责任的落实情况,为最终考核提供资料。三是实行目标过程达标率和最终实现率考核制度。除了对工程项目单项质量目标考核外,还进行总量考核,以此提高质量目标管理的总体水平。即总公司对各分公司或各分公司对各项目的工程质量目标进行过程达标率与最终实现率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各单位、各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对质量目标管理的重视。
篇9
【关键词】施工质量;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体系;质量管理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但建筑工程,尤其是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与人们息息相关,并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施工阶段。目前,我国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还存在许多问题,所以,研究如何控制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阶段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现状
1、未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违反基本建设程序,未办理施工许可、质量监督手续就进行开工建设;不严格审查施工图纸,未经审查合格,图纸就用于施工;以及做了重大修改或变更的图纸,不重新报审;建设项目脱离正常监管,工程质量存在失控风险;工程竣工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而导致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
2、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工程质量控制不严格
有些企业,在质量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漏洞与隐患,责任人员落实不到位,未不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施工,对质量缺陷处理不当;甚至违反强制性标准要求等;存在施工质量通病,甚至不按设计图纸施工,存在质量安全隐患。
3、技术人员力量不足
有些技术人员水平偏低,对标准规范理解不准、掌握深度不够、经验不足;缺乏有效培训,以及基本的质量安全常识,职业素质不高。
4、相关部门质量监管环节薄弱,执法不严
有许多工程质量监督部门存在经费不足、人员紧缺的问题,影响监管力度;其监督人员技术能力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不严,督促整改、监督责任落实不到位。
二、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人的因素、材料的因素、机械设备的因素、施工方法的因素以及环境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具体如下:
1、人的因素
人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它是工程项目中的决策者、设计者、管理者和操作者,人的素质,换句话说,也就是人的思想意识、文化素质、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工作经历和身体条件,都能够影响到工程项目的质量。人既可以被看作是工程项目中质量控制的主体,又可以看作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客体,人是质量控制的核心。
2、材料的因素
材料是建筑工程项目能够顺利实施的物质基础,它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特别是用于结构施工的材料,会直接影响工程的安全,所以,材料的质量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好坏前提。
3、机械设备因素
在工程项目施工中,机械设备是现代化建设和质量管理中必不可少的力量,他不但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施工质量,确保达到施工设计的技术要求和指标。
4、环境的因素
环境条因素是对工程质量有着决定性的营销,主要包括:施工作业环境,施工质量管理环境,自然环境等。由于环境因素具有不可预见和不可抗拒的特性,特别是自然环境因素,因此,致使环境因素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多变性。施工单位必须充分考虑建筑工程项目的环境因素,为工程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条件,积极分析不利的环境因素,以加强对不利环境的预防和防治。
三、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1、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引申与发展,是对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门的全面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质量保证的基础,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的目的。在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通常是以检查、工序管理和开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工程产品作为手段而进行质量保证。质量保证贯穿于工程建设整个过程之中。
2、监理单位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监理制度的施行,是我国在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中推出的比较科学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的实施管理阶段,监理工程师不仅需要参加招标投标,同时也要对工程建设实行监督和检查,对施工全过程中进行严格的管控。对所有到达施工现场的设备和材料,进行验收。
3、政府部门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
1984年以来,我国各省市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质量监督体制,成立了质量监督机构,开展质量监督工作。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是各级政府的职能部门,代表其政府部门行使工程质量监督权,按照“督促、促进、帮助”的原则,积极支持、指导建设、设计、施工单位的质量管理工作。
四、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方法
质量管理共包括以下三个阶段:质量检验、统计质量管理和全面质量管理,形成了完善的质量管理理论及质量管理标准。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产品质量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视的焦点。因此,对于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部门、政府部门等和工程建设息息相关的单位和部门,都要把好质量关,运用科学的、先进的管理方法严格实施质量目标,这个新的管理方法就是全面质量管理。
1、全面质量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 (简称TQM),是施工企业运用的一套比较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提高和保证工程质量。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全面的质量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三个核心特征。参与“改进工作质量管理的核心机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主要原则之一。全面的方法包括科学的管理方法、数理统计的方法、现代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行。全面的质量包括产品质量、工作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
2、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
PDCA管理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最基本的工作程序,全面质量管理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计划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市场调查、用户访问、国家计划指示等,摸清用户对产品质量的要求,确定质量政策、质量目标和质量计划等。第二个阶段为执行阶段,这个阶段是实施计划阶段所规定的内容。第三个阶段为检查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或执行之后,检查执行情况,是否符合计划的预期结果。最后一个阶段为处理阶段,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或制定作业指导书,便于以后工作时遵循;对于失败的教训也要总结,以避免再次出现。
3、全面质量管理的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必须遵循全面质量管理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做到分阶段、分步骤,层次分明,有条不紊的科学管理,才能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因此,要保证建设项目的整体质量,就要做好每一个分项工程的工程质量。从分项工程到单项工程,每一个过程都必须严格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方法实施管理。
五、总结
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要充分利用机遇,提高质量管理人员水平,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成为建筑企业的主要战略之一。只有取得良好的工程质量,才能提高建筑施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加快我国建筑业的升级步伐,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建筑业大国。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筑工程质量控制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10
一、PEM与TQM的关系
什么是TQM(全面质量管理)?过去几十年来众说纷纭。国际标准化组织曾在ISO 8402:1994《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语》中将TQM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视其为综合经营管理的一种方式、一种风格或者一条途径。在质量管理的经典著作《朱兰质量手册》(第五版)中,使用TQM指称“当今在全世界为了管理质量而应用的所有理念、概念、方法和工具的集合”,这是一个发展中的、开放式的和集成化的定义,意味着:全面质量管理处于动态的继承性发展过程中;全面质量管理倡导管理方法的不断创新;全面质量管理集成了各种先进的管理理念、概念、方法和工具,包括试图标新立异的业务流程再造和六西格玛管理,新的内容产生后便作为原有内容的延伸而融合进去――事实上,对于大多数领先的组织而言,他们会不断地将新方法和成功的老方法整合起来.并及时舍弃那些已不再适应的东西。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TQM有着共同的渊源。TQM的前身TQC、CWQC(公司范围的质量管理)就是由最早的质量奖――戴明实施奖的评奖准则演化而来的。半个世纪来,TQC、CWQC逐渐向TQM演化,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TQM就已经成为一种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提法,日本科技联盟在1997年也正式宣布将TQC改变为TQM,而且以戴明奖准则的内容来描述“TQM的总轮廓”。今天,质量奖已由最初的戴明实施奖发展到欧洲质量奖、美国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等八十多个国家、地区的质量奖,推动着所在国家、地区的经营管理进步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这些奖项均体现了TQM的概念和原则,所关注的质量概念已经远远超出了产品质量范畴,扩展到了包括过程和工作质量、经营管理质量的大质量。其中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的影响最广泛,其评审准则也称为卓越绩效评价准,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水平,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正是以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准则为蓝本并结合我国实际制定的。
我国从1979年导入TQC开始,以标准化、计量、质量信息、质量责任制、质量教育等基础工作作为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并归纳出“全过程、全员、全企业和多方法”的“三全一多样”基本要求。但如何构建组织的TQM,如何评估TQM做到什么程度,成效如何,如何识别经营管理的优势和改进机会,并推动持续改进和创新,不断提高管理的成熟水平,却缺少一个全面、系统的解决方案我们完全可以将《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作为现代TQM的具体实施细则,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为框架来构建组织的TQM,测评组织TQM的实施过程和结果,持续追求卓越。
二、PEM与GB/T 19000族的关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GB/T 19000族标准虽然都是质量管理领域的标准,都能帮助组织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但其目的和性质都有所不同。
GB/T 19000-2000族标准主要由GB/T 19000、GB/T 19001和GB/T 19004三项标准以及其他标准组成。GB/T 19000阐明了标准的理论基础、原则和术语;GB/T 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应用了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模式结构。要求组织在建立、实施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及提高其有效性时,采用过程方法,通过满足顾客要求,增强顾客满意;GB/T 19004提供了超出GB/T 19001要求的指南和简易型自我评价指南,帮助组织以有效和高效的方式,识别并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实现、保持和改进组织的整体业绩,使组织获得成功。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GB/T 19000族的具体关系可归纳为与GB/T 19001的关系和与GB/T 19004的关系。
1、PEM与GB/T 19001的关系
简要地说,GB/T 19001认证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合格的符合性评定,类似于体育达标、电影审查合格;而卓越绩效评价属于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卓越的成熟度评价,类似于运动会拿奖牌、电影得奖。
GB/T 19001是一个针对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标准,对内用于建立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平台,规范质量管理,对外用于双方合同和第三方认证的质量保证场合,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认证.证实组织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法律法规的产品,并通过认证结果的国际互认,消除贸易技术壁垒,促进国际贸易。它在组织的质量工作中只是起基础性的作用,主要聚焦于组织中最直接地影响着产品质量的那些职能和过程管理类别的活动。这样,GB/T 1900l的范围比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范围要窄得多,常见的说法是,即便GB/T19001实施得很好,也只相当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30%成熟度。
与GB/T 19001相比,《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内容更全面、系统,包容组织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所关注的质量是已扩展到经营质量的大质量,强调社会责任、战略策划和经营结果,反映了现代质量管理的最新理念和方法,是许多成功组织的实践经验总结,为组织提供了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并用量化评分(1 000分)的方法全方位、平衡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为组织的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此外,卓越绩效评价与管理体系审核也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属于诊断式的评价,从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入手,旨在发现组织之最迫切和最需要的改进,不断追求卓越,而后者则是对一般过程的合格评定,从符合性入手兼顾有效性,重在发现与规定要求的偏差,进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2.PEM与GB/T 19004的关系
尽管GB/T 19004的范围和深度超出了GB/T 19001,并趋向于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但其定位介于GB/T 19001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之间,即各国大部分组织都能够实现的水平上、用于指导组织丰富和提高其GB/T 19001基础并向TQM发展,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了一个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兼容了GB/T 1900l和GB/T 19004。
三、PEM与GB/T 24001和GB/T 28001的关系
GB/T 24001《环境管理体系 规范及使用指南》,标准针对社会和众多相关方对环境保护的不断发展的需要,规定了对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建立一个符合环境法律法规,并持续改进其环境绩效的管理体系,以规范组织的环境行为,确定并应对重大环境因素,实现污染预防和资源节约,促进可持续发展。
GB/T 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规范》,标准针对员工和相关方对职业健康安全的需要,规定了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旨在建立―个符合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并持续改进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管理体系,以规范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行为,确定并降低重大职业健康安全风险,预防、控制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和相关打的安全与健康,
GB/T 24001和GB/T 2800l均可用于认证。同样地,GB/T 2400l认证和GB/T 2800l认证都属于管理是否合格的符合性评定,而卓越绩效评价属于管理是否卓越的成熟度评价。《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兼容了对环境管理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要求。在“4.1.2.1公共责任”中,要求评估并确定其产品、服务和运营给社会带来的环境保护、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影响,预见公众的隐忧,并针对相关风险,确立满足和超越法律法规要求的关键过程、测量方法和指标,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措施。
四、PEM与六西格玛的关系
六西格玛(6 SIGMA)管理是一种在摩托罗拉、通用电气等跨国公司发展起来的质量改进方法,现已逐渐向组织文化和战略方面延伸。《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与六西格玛关注的都是大质量,两者之间存在着互补和兼容的关系。
1、互补关系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旨在评价经营管理的七大领域,识别优势和改进机会并予以排序、六西格玛具备强大的改进功能、而GB/T 19000族的主要功能在于管理的标准化与纠正和预防机制。三者的互补互促关系可以用“识别改进机会”、“实施改进”和“文件化”来串接,诚如美国质量协会主席古瑞先生在《质量――全球经济发展的决定性方法》中提出的下述模型:
事实上,六西格玛只是持续改进的方式之一,它属于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改进方式,优先解决与战略相关的关键问题,并侧重于培训业务精英;而另一类持续改进方式“QCC/合理化建议”基本上属于自下而上的改进方式,强调“小、活、实、新”和从小事、身边事傲起,侧重于创立员工参与的企业文化。上述两者具有互补性,可以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持续改进的第三种方式是“决定型改进”,当能够迅速抓住要害采取措施时,由各层管理人员做出改进决定并落实。
2.兼容关系
从管理框架的角度看,卓越绩效模式兼容了六西格玛。以结果为导向的、对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创新(包括实施六西格玛改进和创新)是卓越绩效评价准则之灵魂。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7质量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