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病人心理护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手术病人心理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00年11月~2001年7月对以下五个病种进行了分组对照护理:冠心病(119例)、肝癌(54例)、盆腔恶性肿瘤(31例)、贲门癌(11例)、经皮穿刺肝胆管引流及胆管支架置放术(14例),共计229例。其中男139例,女90例,年龄20~85岁,40岁以下者20例,平均57·87岁。依诊断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114例,对照组11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种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
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做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术后护理。实验组则从病人入院、手术至出院各环节贯穿心理护理。
2·1入院帮助转换角色
帮助病人熟悉住院环境,通过热情、耐心、周到的护理,使其尽快实现由社会角色到病人角色的转换。建立起良好护患关系,获取病人的最大信任,为以后各阶段的心理护理打下良好基础。护理人员在此阶段应掌握病人的个性特点,使术中心理治疗能因人而异,恰当有效。
2·2术前端正手术认知
对于手术病人各种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绝对化和主观片面的观念和态度,通过医护人员的权威性解释,介绍介入手术仪器的安全可靠性,提供科学、必要的手术知识信息,并利用病人求治的愿望和潜力,指导建立起合理的认知态度,对手术有较为实际的看法和心理准备,确立适当预期。
2·3术中实施心理治疗
安排舒适的手术,于手术准备阶段带病人做深呼吸放松[2]治疗,使心情平静,心跳规则,呼吸平稳,肌肉、关节、韧带放松,利于股动脉穿刺。使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在手术室做进一步的解释、安慰、鼓励,以增强病人自信心,提高耐受力,能积极配合手术实施。术中造影、化疗药物灌注及栓塞等主要环节,依病人个性特点,因人施以言语、态度、行为的不同积极性暗示治疗。
2·4术后加强心理护理
术毕病人往往因手术成功产生松懈心理,因此,重视常规护理同时需加强心理护理。向病人强调术后严格卧床24h、穿刺患肢制动6~8h并保持伸直的必要性,告知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疼痛、发热等反应,使其对此有恰当的心理准备[3]。经常巡视病房,及时疏导病人的不良情绪;争取家属的积极配合,尽量避免病人激动、烦躁,增强其康复信心。
2·5出院健康心理指导
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交待复查时间、体力活动情况、指导合理饮食,帮助病人将心理控制感倾向内控,以增加正性情感水平[4]。使病人充分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影响,能主动接受并运用宣泄、放松、换位思考等心理调节方法,应对不良刺激,维护心理健康,巩固治疗效果。
3结果
3·1通过术中监测脉搏、呼吸、血压,结果显示:实验组各项指标波动小,对照组则波动较大,两组生理指标的稳定性有很大不同。
3·2实验组无因心理因素导致手术不顺利,术后康复快;对照组术前1例因过度紧张、焦虑,于术日晨死亡;术中11例股动脉穿刺不顺利;2例憋气配合不良,5例因紧张致耐受力降低,手术欠满意,经统计学方法处理,两组手术顺利程度差异有显著意义,χ2=20·54(P<0·01)。
3·3术后随访虽未做统计学分析,但显示实验组病人较对照组病人普遍存在生活态度乐观、自我评价比较恰当的良好心理状态。
4讨论
4·1心理护理应贯穿全程
病人从入院到手术至出院,其间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情绪常有波动,每阶段的心理各有特点;介入手术又存在接触放射线的问题、造影剂过敏的可能性危险,病人在局麻状态中,医务人员的言谈举止、手术进程顺利与否,随时会影响病人的情绪。因此需要端正病人的认知和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心理治疗,避免一劳永逸或临时抱佛脚的想法及做法,使心理干预与心理治疗相辅相成。共性化心理护理做到有计划、按步骤进行,对特殊病人则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每个阶段都对病人的积极配合、正确努力予以肯定、表扬,以鼓励病人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病人自身潜力。心理护理工作还要体现出双向性的特点,即护士在自觉为病人做心理护理时,通过启发、引导,调动病人有意识地将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主动向护士提出咨询,在护患互动中,取得护患双受益。
4·2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有助于疗效巩固
心理社会因素是许多病人身体康复成败的决定性因素[5]。介入手术不仅消耗了病人的体能,也使病人的心理应激变得脆弱,依赖性增强。因此,该阶段心理应对训练的目的就是要强调病人在疾病治疗中的主动积极作用,将病人的心态由被动接受帮助引导为主动调适应对。帮助病人增强康复自信心,正视现实,消除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正确进行自我评价,指导病人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形成良好的生活节奏,劳逸结合,改善全身状况,主动适应社会变化,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调动自身免疫系统,巩固治疗效果。康复期心理应对训练、对病人术后康复和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有帮助,究竟作用多大,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研究。
4·3对护理人员自身素质要求
4·3·1护理专业技能病人心理问题与自身疾病有很大关系,因此,护理人员应做到熟知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熟练,急救物品齐备,工作有条不紊,对病人起到一个良好心理暗示作用,有利于心理护理的开展。
篇2
【关键词】急诊手术病人;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97-01
手术是治疗各种疑难疾病的有效方式,不过,很多病人对面手术具有很多不良情绪,恐惧、焦虑、忧虑等等的负面情绪会影响手术的进行和质量。如果不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将有可能导致手术失败,所以,在手术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按照我院急诊病人手术的要求,采取了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干预护理效果,现报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2013年的61例急诊手术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患者中,有8名为疝气伤患者,29名剖宫产、24名为急性阑尾炎患者。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
将61例急诊手术患者分别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者31例,对照组患者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资料方面都有可比性。两组患者都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同时还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和手术前后的心理情绪稳定情况。
1.2.2心理干预方法
护理人员积极主动的和患者进行沟通和联系,向患者讲述手术的相关信息,鼓励提示患者要放松心情,避免出现负面情绪,提高对手术成功的信心,坦然的走进手术室,提升对医院和手术的信任感、安全感,建立和谐友好的护患关系。
1.2.3统计方法
将记录的监测数据录入Excel数据库,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表示方式为(X±s),组间差异用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基本情况..
本次研究的61例急诊手术患者,男性30例,女性31例,两组患者的各方面资料如下表所示。
2.2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情况
依据对手术病人术前和术中生命体征的观察和分析,手术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生命体征没有明显差异,存在可比性(P>0.05);干预组患者在手术进行过程中的心率和呼吸等等的身体特征比较平稳,和手术之前的干预组患者以及手术后的对照组患者比较之后发现,除了呼吸频率指标,其它指标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
干预组患者手术前和手术过程中的平均动脉压为t=2.307,P=0.025
干预组术前术中血氧饱和度t=-4.726,P=0.000
2.3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绪情况
干预组患者接受了心理干预后,患者术后情绪相对比较稳定,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诊患者由于受到疾病的困扰,加之手术的必要性和急迫性,他们的身心都承受巨大的压力,在面临手术的时候,患者的心理容易出现波动,各种负面情绪出现,影响了手术的正常进行。当进入手术室后,面对各种仪器和手术护理人员,患者往往会显得更加的紧张和焦虑,这种负面情绪会使神经内分泌变化,患者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情况,使手术更加难以进行。所以,护理人员必须要认识到急诊手术病人这种心理特点,并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
3.1手术前
依照急诊手术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护理人员要向患者讲述手术的相关信息,使用自己掌握的护理知识,积极指导患者放松心情,使患者提高对手术的信心,给患者安慰和温暖。
3.2手术中
在每一个手术的操作进行之前,都主动和患者讲明操作的目的、方法,并告诉患者如何配合,在放置尿管、胃管等特殊的操作开始之前,要向病人阐述插管的目的和效用,让病人明确管道的重要性,做好心理准备。
3.3手术后
使用亲切的语言安慰和鼓励患者,告诉患者手术的效果,病人回房之后,要叮嘱病人好好休息,告诉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同时,告知患者护理人员会经常前来探视,让患者体会到护理人员的关心。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急诊手术病人通常会有各种的不良心理和情绪,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的对急诊手术病人展开心理干预,进而使患者放松心情,从而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闭芬艳.急诊手术病人的心理应激及护理干预[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
[2]李军.急诊手术病人心理干预的护理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
[3]胡慧.急诊手术病人的心理舒适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2012,12:108-109.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感觉敏锐;自我护理;心理特点;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R56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069-01
【青年病人的心里护理】
青年人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处于人生朝气蓬勃的时期,面对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对于自己患病这一事实会感到震惊,他们开始不太相信医生的诊断,不承认自己有病,直到真正感到不舒服和体力下降时才会承认。由于青年人感情脆弱、心理活动错综复杂、易变化,所以护理人员应多学习和掌握心理护理知识,对这样的青年病人密切注视、预防可能发生的后果,要多给予心理支持,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青年病人的特点是情绪强烈而动荡,容易出现极端化,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沮丧、绝望。在面对生活的挫折时,主观感觉敏锐、情绪不稳的、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容易出现激烈的情绪反应。当青年人得知患病,尤其是那些比较严重,可能影响生活、学习和工作,甚至留下后遗症的疾病时,往往会紧张、焦虑、震怒,甚至迁怒于他人,出现反攻击行为。待到病情稍有好转,又容易盲目乐观,不再认真执行医嘱和护理计划,不按时吃药,导致病情的反复。病程较长和有后遗症的患者,则易于情绪偏激、悲观失望,甚至失去理智,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走向极端,产生自杀念头,当青年人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时,不宜过多的安慰和劝解;因为此时患者的认知功能往往受到情绪的影响而处于低下状态,不能很好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而且此时的病人他未必希望向他人倾诉或者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劝告。最好在可以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的可以独处的环境,使其自己冷静下来。护理人员可以在一旁给予非语言的支持,如安静的陪伴等,待病人情绪稳定后,再实施各种心理护理措施。
青年正是人生中最有生机的时期,青年人有多方面的需要和愿望,特别是青年早期,充满对未来的憧憬,对求知、求职、婚姻和家庭都有美好的设想,而健康的体魄是实现这些愿望的基础,因此,当青年病人得知自己有严重疾病时,往往感到很大的震动,感到很难接受这一事实。大多数青年人会经历明显的“否认”阶段,不相信医生的判断、拒绝接受治疗。这种心理主要源于害怕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对恋爱、婚姻、生活和前途产生不利的影响,护理人员要理解青年人的这种心理,克服个人的偏见;即使病人用幼稚的防御机制,护理人员也能理解他,耐心的对待他,给予各种指导和帮助。青年人自主性和自尊心很强,重视自我价值,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任何刺激都有可能对青年人的心里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注意态度和语言,尊重青年人。同时青年人求知欲强,富于好奇心,利用青年人的这种特点,护理人员可以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参与自己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及时给予反馈意见,表扬和鼓励他们的成绩,提高其自尊心。这种自我护理的模式对于稳定青年人的情绪,促进其康复是非常有益的。青年人对自己的身体形象往往比较敏感,希望自己的身体形象和面部形象符合现代的要求,因而伤残的青年人有特殊的含义。青年人可能因为过分担心自己的身体形象,而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不合作。特别是一些女青年,可能为了保持理想的体型拒绝某些治疗。护理人员应当理解青年人的心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指导。
【手术患者的心理护理】
外科手术是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而心理护理也是手术病人不可缺少的。无论手术大小,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害怕等一系列心理变化,必将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给病人带来一定的危险性,甚至影响手术顺利进行,因此做好患者心理护理很重要。
术前的心理护理 术前一日探视病人时,必须详细阅读病历或询问病史,掌握其主要病情及心理特征。询问病人时护士的仪表应该是举止端庄,文雅大方,清洁整齐,体态合适,表情自然,和蔼可亲,有责任感。患者因术前的一系列检查、准备和各种管道的留置,因缺乏医疗知识,把手术和麻醉想象得很可怕,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此时,态度热情、诚恳地和患者交谈非常重要。如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要求,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安慰、解释和鼓励,认真解答患者想知道的问题,减轻其不稳定心理,使其处于良好的心理状态。
术中的心理护理 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与家人分离,陌生的环境,陌生的人群以及手术器械的碰撞声,监护仪器的翁鸣声,都会使他们本能地产生一种恐惧孤独感,此时患者迫切期待医护人员的关心照顾和帮助。因此,当患者进入手术室后,我们利用有限的时间与患者进行简单交谈,告诉患者手术中从头到尾将由我们负责和陪伴,我们时刻监测着他的生命体征,使患者放心,感到倍加亲切、温暖,也说明医护人员对他的手术是十分重视的,准备工作是充分的,因此可减少或消除对手术的恐惧心理,增加了其安全感,协助麻醉师为患者取得舒适的。手术开始前,患者的主要恐惧是担心手术是否成功,害怕疼痛,可运用心理方法,调动患者的意志力,教会患者松驰法和心理暗示,控制消极心理因素。这样,可使患者处于松弛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降低,同时,可适当的转移患者的注意力,与其交谈与手术无关的话题,分散其注意力,使患者生理、心理处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最佳状态,对手术麻醉的效果也创造了有利条件,对应用药物所产生的某些症状,如头晕、嗜睡等,以及术中可能出现的某些牵拉痛,应及时向患者说明,使患者对我们产生信任感,在护理中动作要轻巧、利落,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由于手术中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当遇到危急时,应沉着、冷静、有条不紊,积极配合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切不可惊慌失措,焦急不安。因患者的惊恐和忧虑更加不利 于纠正其生命体征。对患者术中的一些要求,如口渴想喝水,不能粗暴拒绝,应和蔼可亲,耐心解释此时不能喝水的原因。但对患者提出的某些合理要求,应及时给予帮助、解决,使其感到医护人员对他的爱护。
术后护理 送患者回病房时,应向患者说明麻醉后注意事项,并及时进行随访,和患者亲切交谈,掌握麻醉期和整个手术过程的心理状态,以对下一位患者的手术创造有利条件,使患者早日康复出院。通过心理护理,可减轻病人心理负担,减少术中不良反应,使手术顺利进行。通过心理护理,不仅有利于沟通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促进自身知识的提高。
【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由于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患者入院后,心理变化大,护理人员在做好基础护理工作外,还要做好心理护理,稳定患者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患者忧虑、烦躁入院后,由于疾病影响,自觉症状明显,对预后情况不了解,往往会产生忧虑及紧张;有些患者病情重,自理能力下降,担心疾病恶化,表现出烦躁情绪。部分患者对反复检查及治疗缺乏耐心,甚至产生抵触心理,会对医护人员的态度生硬粗暴。恐惧、悲观患者对进行的必要诊断方法和综合治疗措施不了解,在接受不熟悉的医疗操作中会产生恐惧和不安心理。部分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患者,由于症状重,生活质量下降,不能感受到病情的明显控制,会对疾病的预后感到悲观。丧失信心呼吸系统疾病病程长、病情反复,药物疗效差。在反复治疗过程中,患者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
心理护理措施: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信心,和谐的护患交往能激励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信心,改善对疾病的消极心理,增强向疾病作斗争的勇气。因此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自始至终对患者保持尊重、理解、同情、鼓励、关心和支持的态度,尊重患者,了解患者的需要,并尽可能给予满足。治疗工作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经常和患者谈心,多关心体贴患者,使其掌握疾病的发生规律。通过医护人员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使其乐于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勇气。
掌握心理特点,加强沟通:心理护理目的性明确,由于年龄、身份、病种、病情的不同,每个患者的心理特点也各有差异,在心理护理中,要通过沟通,了解患者主要心理情况,做到有的放矢。住院患者中焦虑发生率较高,通常表现为紧张和忧虑的心境,易激惹,其严重程度与疾病本身性质有关。针对焦虑情绪的患者,应多给予疏导,鼓励患者发泄诉说,等患者情绪稳定、心情平静时,再帮助其分析病情及预后,提出当前如何配合治疗,启发和引导患者正确对待疾病,保持良好的情绪,解除顾虑,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生理需求与心理护理结合:幽静的环境、舒适的治疗条件可以增进有效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要和蔼,语言要亲切,治疗时动作要轻柔,合理安排好患者的休息、睡眠、饮食、营养,加强基础护理,良好的环境和舒适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心理上减轻对病痛的恐惧。
做好家属工作,协调社会支持: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由于病程长,非常需要医护人员、家属、朋友、单位和社会的关心体贴和安抚,而家属因长期服待患者,也感到身心疲惫,甚至一些病情严重患者的家属有放弃治疗的想法,家属的言行会对患者心理产生极为严重的影响。医护人员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要向家属作好解释工作,鼓励克服困难,为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每一名护理工作者,不但应有精湛的业务技术,更要在工作中经常深入病房,善于与患者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深入分析、精心护理、不断探索,以适应患者的需要,使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对各类病人的康复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的心理因素与全身生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情绪能影响免疫功能,如恐惧、紧张可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减弱,反之,良好的心理因素具有治疗作用。因此从整体看待病人是护理工作的基本出发点,重视对病人的心理的研究,做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患病后,由于生理功能的紊乱,大都存在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感受性增高,对自身行为控制能力降低等倾向。因此,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心理护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愉快的心情、友善的态度、优美的环境;使紧张的心理状态得到放松、缓解、释放,从而起到增强机体抗病的能力。
要实现这一目标,护理人员对病人家庭环境、文化水平、生活习惯、病情变化、思想情绪等有所了解,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解释、安慰、劝导、暗示、保证等手段,并因人而异,因势利导,有的放矢,进行心理护理。要完成这一目标,护理人员还必须注意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素质修养,通过语言、表情、态度、行为来影响病人的感受和情绪,使病人感到信任、亲情和温暖,增强治疗的信心,减少不必要的顾虑,振作精神,从而在治疗过程中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这就是心理护理在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护理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好常规的护理知识,而且要掌握好不同年龄、不同疾病、不同病人的心理护理知识。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老年病人 手术 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健康状况、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心理承受能力及个人对疾病手术的认知功能损害等存在很大差异,因此,要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改善老年病人的认知功能,对手术的治疗及成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临床资料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我院外科老年手术病人399例,其中男231例,女168例;年龄60~91岁,平均年龄69.3岁。文化程度:小学28例,初中220例,大专以上91例。住院时间14~50天,手术治愈393例,死亡6例,治愈率98.2%。筛选标准:昏迷患者、痴呆患者除外。
老年手术病人心理特点:恐惧,焦虑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尊心增强、敏感性增强,抑郁、悲观、猜疑心理,孤独、无价值感。
护理
主动介绍:恐惧、焦虑心理较为普遍,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手术,认清有害和无害之间的相对性。老年病人表现尤为突出,护士要运用认知行为缓解老年病人的焦虑、全心全意满足病人的生理及心理需求,用亲切的语言,进行入院及相关知识宣教。使其有归属感。多讲些手术的必要性、可靠性、安全措施及预后效果,使其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温馨环境:室内清洁整齐,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安静无噪音,以及安全可靠。同时,要为病人营造一种充满人性,人情味的,尊重老年病人,以病人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的人文环境。
耐心倾听:与病人交谈时要耐心、注意倾听、真诚、理解并尊重他们。在谈论疾病时,要有技巧性、艺术性,同他们亲切沟通,通过表情、语言、行为帮助老年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疑减压:护士要给予病人更多的心理安慰,消除对手术的顾虑和心理压力,合理安排病室,老病友的经验之谈很容易被接受,从而影响新病人的心理活动。要帮助病人得到更多的社会及家庭支持,增进患者与家属之间的感情,减轻老年病人的心理负担,消除忧郁,怀疑心理。
理解支持:老年人的家庭式情节很重。进入病人角色之后大都会感到孤独,无价值感。因此要根据老年病人的文化素质、性格、生活习惯、社会背景、及兴趣爱好等,正确评估病人,合理安排病室。另外,要定期召开护患座谈会,建立相互参与型护患关系,让他们参与护理过程,有效发挥心理护理的指导作用,既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又消除了老年病人的孤独感和无价值感。
结果
通过对399例老年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使他们由拒绝、恐惧手术逐步过渡到能够主动,积极地接受手术,并在术后积极配合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
讨论
篇5
关键词:普外科 手术病人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8-0103-02
手术是治疗普外科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在手术的过程中对病人的身体也会造成很大的创伤。手术主要是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其作为应激源的一种,会让病人产生较为明显的、强烈的心理性应激源反应,容易出现术前紧张、焦虑、恐慌、情绪低落等情绪,这可能会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直接影响到手术的效果和预后,甚至会引发术后严重的。笔者对2011年1~12月50例普外科手术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分别采取常规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研究,分析了心理护理对普外科手术治疗的具体实施措施及所产生的积极作用,通过心理护理能是病人在平静、放松的状态下接受手术,并顺利完成手术全过程,在术后病人身体恢复良好,基本没有出现并发症现象,均痊愈出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2月在我院入住进行普外科手术患者50例,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在1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1岁。两组之间在性别、文化程度、年龄及病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其中胆囊切除手术12例、阑尾手术9例、膀胱取石手术5例、肠梗阻松手术1例、脾切除2例、肠息肉切除手术2例、疝修补手术10例、胃大部分切除手术9例。将其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组为25例。
1.2 治疗方法。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均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护理,制度具体的心理护理实施方案,针对每个病人不同个性特点在术前、术中、术后加以实施。首先要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背景、社会阅历等因素及其对自身病情认识的程度,从实际情况出发,掌握病人心理特点。护士不但要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专业知识和技术,还有具有医务人员的高尚品德,从而使护患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消除病人对手术的紧张、忧虑及恐惧心理,使病人积极主动配合手术治疗。
2 心理护理
2.1 术前心理护理。
2.1.1 病人术前心理。由于大多数病人都是从事和医学方面不相关的职业,缺乏对医学知识的了解,大多数病人听到手术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对自己的病情产生忧虑心理,担心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可能发生的意外或者手术医生技术不高,担心手术效果以及术后是否会有并发症等,家庭的经济条件差也会使病人担心手术费用的问题,从而导致病人食欲不振、影响睡眠,甚至严重的可能会放弃手术治疗,病人的压力大了,会对手术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2.1.2 应对措施。
2.1.2.1 在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方面,护理人员要具备爱岗敬业的品德,要建立一切为病人服务的宗旨,对病人富有责任心、爱心、及同情心。同时还要掌握相应的临床护理技能,不断完善自身业务能力,积极维护好护患关系,这些都是做好心理护理之前的必要条件。
2.1.2.2 由于急诊病人的手术具有起病急、发病快、病程短等特点,病人在做手术之前的思想准备不足,护理人员在简单初步了解病人病情之后,及时给予转移和疏导,安慰、体贴病人,尽快消除病人紧张、不安的情绪,减轻其心理压力,做好术前的心理准备。同时还要做好病人家属的思想工作,使病人感受到真诚和安全感,鼓励他们战胜疾病。
2.1.2.3 相对于择期进行手术的病人,应热情接待,主动向病人自我介绍,并介绍病人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消除病人的陌生感,让病人之间尽可能的多接触,互相交流,倾听了解病人最担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病人提出的问题应耐心解答,强调手术的安全性和必要性,让其尽快适应医院生活。
2.2 术中心理护理。病人在进入手术室后,面对基本从未见过的手术仪器和特殊装置时,会产生焦虑、恐惧以及紧张无助的心理,因此,为使好围手术期得到更好的效果,手术室的护士应在手术期的前一天到病人病房进行术中讲解,根据病人的病情向病人阐述麻醉及手术的简单过程。在手术开始时,要保持安静,当有意外状况发生时,切勿大声喊叫,保持冷静并及时处理,以免增加病人的心理负担。
2.3 术后心理护理。病人在成功做完手术之后,一般情况下会表现的很轻松、如释重负的感觉。但是每位病人的个性特点不同,手术之后会由于担心手术效果及并发症,产生悲观、容易激动等不良情绪,影响食欲和睡眠。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病人对疾病的耐受性,阻碍伤口的正常愈合。
3 结果
见表1。
表1 两组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4 结论
由于普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而手术是会给病人造成创伤性的一种治疗,普外科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与内科等非手术病人的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有着较为特殊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反应,需要护理人员及时的运用护理心理学知识对普外科手术病人进行心理辅导及护理。通过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对普外科病人采取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不仅需要护理人员不断加强对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知识,根据围手术的各个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病人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帮助病人认识疾病,了解手术,使病人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日康复出院。
参考文献
[1] 陆小英,张玲娟.如何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健康教育能力[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
[2] 费桂英.手术室术前心理护理作用[J].上海护理,2002(27)
篇6
对耳鼻咽喉科医务人员来说,手术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却是病人一生中的一次重要经历,理所当然会充满担心和焦虑。耳鼻手术病人会担心术后面部会不会留疤痕、咽喉手术会担心术后会影响说话声音。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不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是较强的紧张刺激。病人意识到了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下丘脑使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而影响免疫功能,同时降低痛阈和耐痛阈,使术后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生理反应,从而影响手术预后,疾病康复及病人的生活质量。针对这种情况近年来,国内外普遍对手术病人进行术前心理干预,同时指导病人进行特殊的行为放松训练,调节病人的焦虑情绪[1]。有的临上手术台时还可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甚至出现病理心理活动。因此,对本科的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应做好以下几个环节:
1病人术前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患者术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动,对手术一是害怕,二是担心。怕的是疼痛与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废和毁容等。他们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有位女病人,由于精神上过度紧张,刚被推进手术室就大汗淋漓、心跳加快、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不得不改期手术。大量临床观察和研究均证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失血量大、愈合慢等。而且,这种恶劣的情绪状态还易于引起并发症。因此,术前的心理护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应当进行术前心理咨询。咨询应由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士进行,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对手术的安全作肯定的保证,决不应向病人交待什么千分之一的危险性。权威性的咨询对病人获得安全感极为重要,还要依据不同的病人,用其恰当的语言交待术中必须承受的痛苦。如准备在局麻下做乳突根治手术,就应告诉病人术中会感到不适和疼痛,届时应有思想准备;咽喉部手术应告诉病人恶心时行深呼吸,努力放松,可以减轻症状等。对术后如需用鼻饲管、引流管、导尿管及需在身上附加仪器者,术前也应向病人说明,使病人醒来后不致惧怕。又如需作气管插管,或术后放置鼻饲管的病人,因将影响说话,应事先告诉他们到时如何表示自己的需求。对于危险性大、手术复杂、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还要介绍有关专家是怎样反复研究其病情并确定最佳手术方案的,并突出强调他本人在手术中的有利条件等,使病人深感医护人员对其病情十分了解,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另外做过同类手术病人的信息,对术前病人的情绪影响较大,护士可有针对性地组织交流。病房护士还应介绍手术医生和护士情况,在病人面前树立手术医生的威信,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在术前让病人看一下术后观察室,介绍一下术后护理措施也是有益的。这些心理上的准备,对控制术中出血量和预防术后感染都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并可使病人正视现实,稳定情绪,顺应医护计划。
论文术前焦虑程度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得快慢也有很大的影响。据临床观察:有轻度焦虑者,效果较好;严重焦虑者,预后不佳;而无焦虑者,效果往往更差。这是因为,无焦虑的病人由于对医生或手术过度依赖,过分放心,对生理上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
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极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个手术室内最好只摆一张手术台,不宜几个手术台并排摆列,以免产生消极暗示。病人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甚至包括生命如何,全都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护士都应注意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时应及时安慰。器械护士必须手疾眼快地配合手术,医生之间要全神贯注、紧密合作,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之间谈话的声音应当轻柔和谐。应尽量减少、减轻手术器械的碰击声,避免给病人的一切不良刺激。在术中一旦发现病情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要沉着冷静,不可张惶失措,以免给病人造成恐怖和紧张。
2病人术后的心理与心理护理
病人经过手术,尤其承受大手术的人,一旦从麻醉中醒来,意识到自己已经活过来,颇感侥幸,这时他们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实情况和手术效果。由于躯体组织受到程度不同的损伤,都会体验到刀口疼痛,加之躯体不能自主活动,又怕刀口流血或裂开,多产生焦躁不安的心情。开始,他们感到当前的痛苦难熬,过2~3天疼痛缓解之后,就又担心预后情况。因此,对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应抓好以下几点:
2.1及时告知手术效果:当病人回到病房或是从麻醉中刚刚醒过来,医生护士应以亲切和蔼的语言进行安慰鼓励。告诉他手术进行得很顺利,目的已达到,只要忍受几天刀口疼痛的痛苦就能恢复健康了。这时,有的病人可能产生新的疑虑,不仅怕疼痛,更怕伤口裂开,发生意外。咽喉部手术后要告诉病人吃软食或流食,饭后漱口,术前训练咳嗽方法,并告诉他们适当的活动,伤口是不会裂开的。同时医生和护士应当传达有利的信息,给予鼓励和支持,以免病人术后过度痛苦和焦虑。
2.2帮助病人缓解疼痛:病人术后的疼痛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镇静剂应用得恰当与否有关,而且与每个个体的疼痛阈值、耐受能力和对疼痛的经验有关。病人如果注意力过度集中、情绪过度紧张,就会加剧疼痛。意志力薄弱、烦躁和疲倦等也会加剧疼痛。从环境方面来说,噪声、强光和暖色也都会加剧疼痛。因此,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比如,术后六小时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比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2.3帮助病人克服抑郁反应 术后病人平静下来之后,大都出现抑郁反应。主要表现是不愿说话、不愿活动、易激惹、食欲不振及睡眠不佳等。病人的这种心理状态如不及时地排解,必将影响病人及时下床活动,而不尽早下床活动会影响病人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产生营养不良、静脉血栓或继发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帮助病人解决抑郁情绪。要准确地分析病人的性格、气质和心理特点,注意他们不多的言语涵义,主动关心和体贴他们。某些生活不便处要细致照顾,如喂饭、咳嗽、说话等。总之,使他们意识到既然已顺利度过手术关,就要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2.4鼓励病人积极对待人生:乳突病人手术后大都要经过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换药或恢复过程。如果手术预后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补偿的希望。若术后效果不好或预后不良(如喉部或上颌窦恶性肿瘤),则还将挣扎在死亡线上。病人在极度痛苦时,经不起任何外来的精神刺激,所以对预后不良的病人,不宜直接把真实情况告诉他们。有一部分病人手术后带来部分机体生理功能的破坏(如全喉切除)造成发声缺陷的病人必然产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残,会给病人心理上带来巨大的创伤,所以对可能致残的病人,护士术前要交待清楚,并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让他们勇敢地承认现实、接纳现实。
篇7
一 术前病人的心理反应
大量临床观察及研究均证明,术前病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恐惧、紧张、焦虑、心理负担重等情绪及心理变化,直接影响手术效果(1)。这种变化的根源,是对手术可能造成危害后果的担忧,紧张刺激的结果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它将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如术前准备时间延长、愈合慢、失血量多等。有的病人甚至要放弃手术,任其发展,更甚者想以死了之。
二 术前病人的心理护理及沟通技巧
1;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我们判断病人心理承受能力、了解并安排下一步护理方案的具体方法。权威的咨询能使病人获得极强的安全感。因此,要安排有权威的医生和护师,耐心、细致的听取病人意见和要求,向家属或病人交待病情,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对手术安全性、危险性不要过分扩大,要对手术安全性尽可能不说那千分之一的危险性。
2 恐惧心理护理:恐惧的注要是对手术安全性的顾虑,纠其根本原因是对疾病及手术有关知识点的无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医学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与病人耐心讲解本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特别是手术重要性。对知名人士、风险大、复杂手术及心理负担重的病人,要有意识地介绍有关专家是如何反复研究、商讨手术方案,并将有关专家的权威性介绍给病人,使病人感受到医护人员多么了解其病情,对手术是极为负责的。术前还可以安排做过同类手术病人与其进行交流,介绍配合手术成功的经验及体会,消除顾虑,正视现实,愉快地接受手术治疗。
3 老年病人术前心理护理特点:由于老年人固执、缺乏主见和信心、依赖性强等,因此,术前多疑、敏感。癌症病人的心理反应分为5个阶段:即否认、愤怒、协议、抑郁和接受(2)。特别是老年肿瘤病人,一种是不相信甚至坚决否认自己患病,不配合治疗;另一种是总认为病比医生说的要重,行为退化、自持心理严重。医护人员要深入沟通,多交流,多关怀,为其欢乐而高兴,为其痛苦而忧伤,为其怀恋而追思。注意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病人对治疗的积极性。
4 紧张、焦虑情绪的沟通:焦虑、紧张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恢复影响很大,如何能使病人缓解不良情绪刺激,积极配合手术,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对病人要态度和蔼、言语亲切、端庄大方。每一个操作及动作都要稳、准、轻、快,避免不良刺激,使病人有一种归属感及安全感。术前既使病情发生变化或发生意外,医护人员也不能慌乱,更不能窃窃私语,要沉着、冷静,避免给病人恐怖和紧张。注意休息,晚上睡觉前可温水泡脚,择期手术病人可适当运动后入睡,症状重者可适当给予抗焦虑药物。
5 心理准备的沟通:无论大小手术,只要对术前、术中、术后可能的痛苦有思想准备,都能愉快的面对。如做胸部手术,就要介绍术后安放胸腔闭式引流管的不适及注意事项,胸部切口减轻疼痛的方法及术后疼痛特点。下腹部局麻手术时,要介绍术中牵拉脏器的不适和牵拉痛及放松、做深呼吸的缓解办法。骨折病人特别是脊柱手术后,病人多需长时间卧床,除术后疼痛外,还要耐受寂寞的痛苦等。这些能让病人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树立克服困难、战胜疾病的信心,勇敢地面对手术。
6 环境适应的沟通:医院不同部位的环境及气氛对病人能产生极大影响,病人看到病房的血迹、病床的污浊及手术后医护人员、家属紧张忙碌的情景,听到病人的、痛苦的低沉呼唤,闻到异常的气味等。这些种种现象,对病人都是极为敏感,印象极为深刻的。我们要从病人入院开始,处处留心、事事留意,避免可能发生的一切不良刺激,创造温馨和谐、宁静舒适的就医环境,让病人及家属放心,舒心。
参考文献
1 程明秀,手术室中病人的心理护理,【J】 中国保健医学杂志,2007,15(22),
篇8
【关键词】:老年患者心理特点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R749.0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77-01
手术是治疗外科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手术对个体来说,也是较强的应激源1,它可导致个体生理及心理产生应激反应,从而给患者带来不良反应,可影响手术效果,特别是会影响术后康复2。老年患者身体机能减退,不良心理及生理反应可增加手术风险,甚至导致其并发症而停手术,通过对197例老年患者实施手术前心理疏导,解除和降低手术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刺激,使手术能顺利完成,现将实施及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从2004年5月~2007年5月共收治老年患者197例,其中年龄最大88岁,最小60岁。男性118例,女性79例。全麻52例,硬膜外118例,其他麻醉27例。
2 实施方法
2.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是首位 手术前一天到病房探视病人,用尊敬的态度主动介绍自己,向患者介绍手术室环境,告诉患者自己是手术参与者,手术中我们将就在他们身边,我们会尽一切努力为他们服务。
2.2 根据患者对手术恐惧心理做好解释工作首先让患者认识手术的必要性,让他们了解必须通过手术才能解除其疾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有手术医生,麻醉师及护理人员共同为他服务,手术室内各种设备都很完善,他们不用担心。
2.3 让患者了解麻醉及手术过程 并交代注意事项和配合要求,使他在思想上有充分思想准备。如全麻插管患者拔管要他们做摇头,睁眼等动作以判断其清醒程度,拔管后咽喉部有不适感,不必害怕。
2.4 根据老年人突出要求被重视的特点 对他们提出的要求和问题,应认真倾听并耐心解释,让他们感到得到尊重,从而降低失落感。
2.5 做好家属工作,确保术者心情愉快 老年人除担心无法承受手术外,还担心子女嫌弃,怕孤独。因此要做好家属子女工作,要他们多陪伴老人,关心老人,让他们感到温暖。
3 讨论
通过对197例老年患者心理护理,不仅消除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而且沟通了护患关系,消除陌生感,使患者进入手术室,便有了亲切感和安全感,稳定了情绪,降低了手术中因不良刺激而引起的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及术后愈合不良的机率。掌握老年人心理特点,做到尊重,关心,爱护老年人,使他们对我们的工作产生信任,在手术中给予积极配合,从而使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王昌明.医学心理学M.四川科学出版社,2006.
[2]王国强.心身疾病心理护理的实施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46.
[3]王燕.老年妇女阴式子宫切除术中观察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1998,37(7):407.
篇9
[关键词] 手术病人;心理反应;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a)-087-01
手术作为一种刺激和创伤,往往引起一系列消极的心理反应,直接影响着手术效果和病人预后。因此,准确分析病人的心理反应,积极地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对于手术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
1 焦虑和恐惧反应及其护理
1.1 焦虑和恐惧反应
焦虑和恐惧反应是对手术病人造成心理威胁的一种常见的情绪反应。无论手术何等重要,也无论手术大小,对病人都有较强的精神刺激,病人意识到这种紧张刺激,就会通过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有的临上手术台时出现四肢发凉、发抖,意识域狭窄等,对手术环境和器械等异常敏感,出现病理的心理活动。引起焦虑和恐惧的原因,是由于病人没有医学知识,对于手术和疾病缺乏正确认识以及医务人员、医疗环境造成的刺激和对既往刀割创伤的心理体验,对既往发生挫折的联想等。再就是害怕和担心,怕的是疼痛和死亡,担心的是是否会出意外,是否会残疾和毁容等,病人反映住院就盼早日手术,一安排手术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尽管在手术日的前1天晚上服用安眠药,仍难以入睡。大量临床观察证明,病人术前的这种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恶劣的情绪状态还会引起并发症。
1.2 护理
术前1日,手术室护士下病房查看病人,指导病人术前注意事项,加强心理指导,缓解其紧张、焦虑等情绪[1]。亲切和蔼地安慰病人,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热情回答他们的提问,深入浅出地介绍手术的意义、方法和预后等,向家属详细交待病情,阐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尤其要使病人完全放松,认为手术并不可怕,是治疗的唯一手段,谨慎地向病人交待术中可能发生的危险,使病人对手术和疾病有适当的了解。另外,由于病人对手术的环境和气氛较为敏感,印象又很深,所以手术室一定要整齐、清洁,床单应无血迹,手术器械要掩蔽,一间手术室内最好摆一张手术台,不宜几个手术台并排摆放,以免产生消极暗示。病人也十分重视手术室医生和护士的举止言谈,因为他们一进手术室就失去了对自己的主宰,一切痛苦大小,包括生命安危,全部由医生和护士掌握了。所以医生和护士都应端庄大方,态度和蔼,言语亲切,使病人产生安全感。术中医生和护士都应注意意识清楚病人的情绪变化,如心理过度紧张应适时安慰,以减轻病人的焦虑和恐惧反应。手术室内不应闲谈嬉笑,也不要窃窃私语,相互谈论,避免带给病人不良刺激。
2 悲观和绝望反应及其护理
2.1 悲观和绝望反应
手术致身体某些部位功能丧失,或慢性疾病最后转入手术治疗以及恶性肿瘤病人,病人常常有很重的精神负担,容易存在此种反应。
2.2 护理
根据病人悲观和绝望反应这一心理特点,术中要采取严密的保护性治疗措施,充分运用护理语言技巧与病人交谈沟通,以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千万不能歧视和训斥病人。语言是护士履行告知义务的重要手段。应掌握语言的情感性和道德性,充分体现人文关怀[2]。
3 疼痛反应及其护理
3.1 疼痛反应
手术病人几乎百分之百都有怕疼痛的主诉,这种疼痛反应不仅与手术部位、切口方式和麻醉方式恰当与否有关,而且病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行为反应还直接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这取决于病人的基本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例如:注意力过分集中,情绪紧张,意志脆弱等,均能使疼痛阈值降低,疼痛反应加重。
3.2 护理
要耐心细致地安慰病人,操作中动作要轻柔、敏捷,技术熟练,传递迅速,避免疼痛刺激,密切配合医生迅速完成手术过程,以提高手术治疗水平,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医生、护士都应体察和理解病人的心情,从每个具体环节来减轻病人的疼痛,如:术后6 h内给予药物止痛,可以大大减轻术后全过程的疼痛,等到体验到剧烈疼痛再给镇痛药,就会加剧以后的疼痛。又如,暗示可以减轻疼痛,让病人听他喜欢的音乐也能减轻疼痛。
以上概述了手术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及其相应的心理护理,在临床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讨论,以不断提高对手术病人的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变丽,司彤云,王晗,等.胰十二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68.
篇10
骨折患者大都是因为遭受创伤而住院,事发突然,伤势重,没有丝毫心理准备,入院后急需完善相关的术前准备,尽快进行手术治疗。以往的护理工作中往往忽略术前心理护理的作用,在新的医学模式下要求护理人员在短时间内必须完成术前准备的同时,还要做好相关的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情致疏导,从而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负性情绪影响,更利于手术的成功。我院自2009~2010年收治骨科急症手术患者128例,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09~2010年收治急症手术患者128例,男85例,女43例;儿童3例,青年45例,中年74例,老年6例。通过调查这些患者心理状态发现,有9例对疾病不知情,这些患者多是年龄大或小,文化程度低,或已昏迷的患者。余119例对病情有所了解,这些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如下:害怕,焦虑,恐惧,情绪激动。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心理评估
入院后及时评估病人的常见心理反应,识别并判断其所处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护理[1]。调整患者的心理问题,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平素健康的人突然需要手术,难免会因为恐惧而失去心理平衡。对于急症患者而言,更容易产生紧张、焦虑与烦躁情绪,对医务人员的依赖性增强,尤其关心自身病情的变化。而病情轻重、年龄大小、社会文化背景差异,经济条件悬殊对患者的心理活动有较大的影响。现采用与患者及家属直接交流的方法,对患者不同的心理变化,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从而影响、改变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以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发挥医疗效果的最佳作用。
护理措施
急症患者病情急,发展迅速,变化快。主要以减轻症状,优先考虑治疗,满足生理需要为重点。入院时护士应热情主动地接待,使其尽快适应病人的角色,消除顾虑。根据年龄、文化程度、性格和等特点对其讲解介绍疾病的知识,结合病情进行有效情致疏导。对待儿童患者应具备亲和力,消除其对陌生环境的恐惧;青年和中年患者则应给予鼓励引导、以心理疏导为重点,介绍疾病相关知识,增强信心,调节消极情绪状态,消除后顾之忧,配合治疗;老年患者易产生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且敏感多疑,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就倍感孤独、寂寞,或重复诉说一件事情,情绪反复无常,像常言说的老小孩似的,因此要耐心倾听其诉说,真诚的关心与尊重,增加交流,树立其正确对待疾病的理念。
对于不同的手术患者,工作均要耐心细致,富有关心和爱心,一视同仁,使他们信赖医务人员,解除患者陌生孤独心理。要支持满足患者的生理需要,尽量减轻患者生理上带来的痛苦。态度真诚亲切,有效沟通,着装规范,注意自己言行举止,避免不必要误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个别进行针对性护理,以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也可换位思考,根据患者病情及其他各方面情况做出最佳的护理方案。还应该带动家属及单位给予适当的心理安慰,促使患者建立新的心理平衡,以减轻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而正视现实,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手术;医护人员更应具备良好的素养,包容患者的不良情绪反应,理解体贴,了解患者的痛苦,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以熟练的操作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不适感,纠正病人的心理问题,也可提高患者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能力,最低程度减少手术的危险性。
讨 论
病人术前的恐惧和焦虑,将直接影响手术效果,如出血量大、伤口愈合迟缓等。因此,术前应进行充分的心理咨询,耐心听取病人的意见和要求,浅显易懂地讲明手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恰当地交代术前的注意事项、术中配合方法、术后功能锻炼方法等,使病人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增强治疗的信心,最大限度消除其负性情绪的影响,取得病员及家属的积极配合与支持,也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通过这些患者的心理护理,认识到术前准备中的心理护理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在护患沟通过程中及时了解到患者心理障碍的类型,诸如恐惧、焦虑、孤独失落等心理状态,护士对患者采取恰当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和姿势去影响或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易于接受,逐渐解除心理障碍,促使调整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去接受手术等治疗,可有事半功倍的效果[2]。在我科开展的128例急症手术患者均进行了术前心理护理,都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