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体会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社会管理强调政府行政管理,社会治理则强调居民自治和社会共治。是由多元主体共同进行的以法律为依据的综合治理。对社会体育而言,应该进行如下管理模式的革新。一是居民体育自治模式的建立。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行政主导的工作模式,忽略群众的自主、自治能力,有时甚至害怕群众自发开展活动,怕给政府带来麻烦。建立居民体育自治模式就是要充分发挥居民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为居民的自发性体育活动保驾护航。同时,通过制度性安排,使居民体育逐步形成自律和互助的活动形态,达到居民体育自治的理想状态。二是要在社区及以上层面实现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新型管理模式。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政府职能转移,也就是说,政府应该将社会体育管理改为与社会体育组织共治的管理模式。由于社区体育已经出现部分自治管理形式,有一定的共治基础,因此,可率先在社区层面推行体育共治模式,由社区体育组织走到前台,协助政府实施社区体育治理。然后再县、地、省层面实施共治管理模式。在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共治的过程中,要解决好政府部门与社会体育组织的关系,发挥社会体育组织的治理积极性。
2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主要是转变社会治理方式,社会体育也需要转变体育治理方式
2.1坚持系统治理,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是要把社会管理从政府单向管理向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转变,因此,如何共同治理将成为今后社会治理的新课题。在由政府与社会多元主体构成的治理体系中,政府部门应该建立与其他主体的合作伙伴关系,分工负责,共同实施社会治理。政府在整个社会治理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领导作用,政府作为治理主体之一与其他主体是平等关系,而不是其他主体的主管领导。从社会体育系统治理看,首先要建立多元主体共同治理体系。这里的多元主体是指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在内的相关利益群体。如社区体育治理应该由社区行政与社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老年人体育治理就应该由政府主管部门与老年人体育协会共同进行治理;区域社会体育应该由地方政府与地区体育服务组织共同进行治理。其次,系统治理要有明确分工,政府与多元主体各司其责,互相配合,实施共治。政府部门尽可能退到后台,发挥调控和协调作用。比如,不同利益群体间产生矛盾时,政府部门可以进行调解,但要避免政府部门过多干预的情况再现。再次,系统治理过程中,要体现民主协商的运作机制特征。即在多元主体的共同协商下确定治理方式,产生分歧时通过民主的方式做出决定。要避免行政决定、其他组织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再现。
2.2坚持依法治理,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理向法治保障转变
坚持依法治理,就是要加强法律规制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用法律来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用法律来监督管理者的治理行为。依法治理还要把社会管理从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鼓励人们依法开展各种社会活动。过去,政府用行政管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管了很多不该管的事,也引起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社会体育的依法治理就是要改行政管理为法制管理;改一方管一方为法律管双方;改行政管控为服务保障。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首先,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法律法规体系,这是依法治理的基础。其次,要学会以法律为准绳,以法规为标准进行社会体育治理,要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行政干预,实施法制化管理。要充分信任人民群众,在法律的框架内,放手由民众自主地开展体育健身活动,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由一方管一方向法律管双方转变,就是要改变政府与民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把双方都纳入依法治理的体系中去,又都在法制的监督之下。双方既是合作方,又是监督方,各自都按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又通过互相合作,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是要改变以控制为手段的管理方式,减少对社会体育活动的限制。通过提供服务保障等方式,为社会体育活动保驾护航。过去,社会体育发展中存在“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其原因与简单管控方式有很大关系,即要么不许乱说乱动,要么放任不管。其根源还与行政思维模式有关,即管理就是控制。因此,由行政管控向服务保障转变,不仅是转变方式,更是转变思维。
2.3坚持综合治理,治理手段从单一行政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
坚持综合治理,就是要改变过去单一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管理的简单管理模式,采用“多管齐下”和“多策并举”的综合治理手段进行社会管理,以期获得最佳治理效果。由于行政管理手段多为强制性手段,不适合用于作为生活方式的社会活动管理,而社会治理由于采用综合治理手段,效果和感觉会更好。从社会体育治理角度看,除了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制、道德、规范、文化、教育等多种管道可以规范体育行为。这样,不仅可以在制度上约束人们的行为,也可以在思想上引导人们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还可以在舆论环境、文化习俗以及教育培训等方面齐抓共管,使人们从内心认同社会治理模式,接受外部环境压力,达到自觉、自律的社会效果。社会体育治理还应该采用多策并举的方式进行管理。如调整社会体育政策,并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朝有利的方向发展。再如制定发展策略来推动社会体育的进步,像扶持体育创新、支持有组织体育活动等,一定会带动社会体育的发展。还有改变行政主导的活动开展方式,放手让相关体育协会自主开展活动,政府对符合法律规定的体育组织活动给予经费、资源等方面的支持。再有通过构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来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总之,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完善社会体育治理。
2.4坚持源头治理,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
坚持源头治理,就是要把治理关口从事后处置向事前和事中延伸转变,因为“亡羊补牢”式的事后处置方式对已经造成的损失无能为力,采用前置治理和事中治理可以避免或减少损失。前置治理主要指决策前要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和必要听证,确保决策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群众需求,符合国情、国力等。事中治理主要指均衡各种利益诉求,及时解决利益冲突与矛盾,增强社会和谐,激发社会的活力等。源头治理讲究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从社会体育的前置治理看,就是要把与群众联系的窗口设到老百姓身边去,方便群众反映情况,方便政府了解情况,方便各方的沟通和互动。具体讲,就是要在社区层面设置公共体育服务平台,倾听百姓的呼声与需求,有针对性地服务。源头治理还应该建立智库机构,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政府部门在决策前,要请科研机构开展决策咨询研究,提出可行性报告,在有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召开听证会,征求民众的意见。从社会体育的事中治理看,就是要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以民众利益为重,均衡各方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在社会体育活动中产生的冲突与矛盾,大都为人民内部矛盾,可以通过调解和深化服务得到解决。在调解群众体育矛盾时,可以通过群众体育组织进行劝解,也可以通过组织间的谈判获得和解。总之群众利益矛盾在自治组织的范畴内解决比较有利。坚持源头治理,还要做好激发社会体育组织活力,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以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工作,实现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
3创新社会体育治理体制的几点建议
3.1转变社会体育管理观念
从传统管理到社会治理,意味着治理主体、治理的目标、方法等方面都要发生转变。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及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一是要学习“社会治理”理论和方法,明确社会治理的目标、内容、方法及组织运作模式等,为创新社会体育治理奠定基础。二是要明确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建立多元共治及群众自治的社会治理理念,积极推行社会体育领域的治理。三是要建立综合治理的基本观念,改变单一行政和行政主导的管理方式,实现社会体育综合治理的新格局。
3.2改革社会体育体制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不仅是理念的更新,也是管理体制的创新。从社会体育共治的要求看,社会体育组织全面参与体育治理是社会体育体制改革的第一步。政府部门必须尽快做好职能转移的安排,在社区层面实现基本自治,即可以让群众自治的部分,交给群众进行自我管理,如健身团队、基层体育组织管理等,暂时有困难的,交给社区体育服务组织进行管理。在县及以上地区实现基本共治,即由政府主管部门与相关体育组织共同进行社会体育治理,并在治理过程中,逐步放手让社会体育组织独立承担体育活动的开展与维护,政府部门把精力更多地用于政策与规划的制定与体育发展的宏观调控方面,通过协作共治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社会体育的和谐发展。
3.3调整社会体育机制
要调整纵向等级管理机制,采用扁平化运作机制,使各个层级都有根据自身条件自主开展体育活动的权利,充分调动各个层级的积极性,实现群众体育自治的良好局面。要调整社会体育的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包括自下而上渠道的双向型体育信息通道及信息处理机制。要调整按规定办事的固定程序管理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机制。要减少程序约束,改革评价方式。要调整行动激励机制,比如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体育创新等。推行调研活动,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完善绩效考核、群众评议和反馈等机制,促进社会体育的良性发展。3.4培育社会体育服务组织长期单一行政管理模式造成我国社会组织的弱化,对社会体育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形成一定的困难。要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社会治理能力,必须有一个培育过程。首先,可以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把公共体育服务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并通过建立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与监督制度,确保社会体育服务组织为群众提供优质体育服务。其次,可以采用委托管理的方式将若干社会体育治理项目交给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政府主管部门通过业务指导帮助社会体育服务组织提高社会体育治理能力,并逐步放手让其独立开展工作。再次,可以发挥社会体育服务组织的中介作用,即政府通过其传达政策法规及其他社会治理信息,群众通过其转达对社会体育治理的意见与建议,使其成为政府与群众联系的纽带。
4结论
4.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对社会体育发展与改革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体育管理必须尽快向社会体育治理转变。社会体育治理须从管理理念、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4.2社会体育转变治理方式要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坚持综合治理、坚持源头治理。
篇2
关键词 社会组织 非政府组织 社会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1 当前社会管理模式所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我国的社会管理模式正逐步从社会管制向社会管理的变迁,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和社会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利益关系调整使社会问题暴露,导致风险大大增加,社会管理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1)政府的管理方式不能适应社会结构变化的要求。部分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存在机构运转慢、职能转变缓、管理方法旧等现象,对于社会矛盾不能及时疏导,出现了管理缺位缺失现象。反映出一些地方的社会管理危机及其严重程度。
(2)社会管理体制落后不能适应新的社会事务处置的要求。近年来,、拆迁、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纠纷大量出现,一些问题在回应性上缺失最终导致很多的矛盾和冲突的产生,纠纷和矛盾不能及时解决,群众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狭窄,合理诉求得不到有效解决,没有及时得到回应,最终走上极端对抗道路,给社会稳定带来极大隐忧,所以要加强行业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社区管理、物业管理,不断健全社会管理体制。
(3)管理体系公权力的权威性弱化。社会管理领域出现权威空白,给一些社会势力乘势获利提供了机会,社会上形成非正式的管理力量。违法乱纪,严重影响了政府机构公信力,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使政府机构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处置社会问题的困难增大。
(4)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使社会整合难度增大。社会在转型,矛盾加剧。导致社会中形成掌控着大量经济和文化资源的精英阶层,并且与弱势阶层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不同社会阶层隔阂加深,政府不能在短时间内加以有效地调控,社会整合难度增大。
2 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管理发展中的优势
社会组织是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的组织。社会组织具有经济发展功能,也有培育民主政治功能,它还能有效协调利益关系、促进利益平衡机制的形成。具体来说,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体制中有以下优势:
第一,社会组织贴近基层和沟通协调的功能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组织来源于群众,具有广泛群众基础,它可以整合和影响组织成员的价值观,维护自身权益并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能直接了解社会各阶层的不同需求,为组织成员的利益表达提供渠道,实现政府与社会成员的有效沟通,让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有助于增进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和信任,减少对立情绪,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冲突。
第二,社会组织能有效强化社会服务。当前,市场需求多元化、群众需求个性化,社会事业发展相对不足,一方面需要强化政府责任,一方面迫切鼓励社会力量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组织所具有的宽容、互助和志愿精神,最能有效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群众性组织。通过社会组织,广泛吸纳动员,公众可以实现社会价值,帮助政府解决社会管理中的一些薄弱环节。
第三,社会组织能弥补政府功能的不足。 社会组织的公益性、互益性使之具有较大的空间。社会组织以社会弱势群体为服务对象,在增进社会福利、促进慈善事业、推进行业协调和行业自律,服务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由此可见,实现和完善政府与社会的职能分工,构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新模式不仅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核心内容,以此不仅推动政府管理的归位,亦延伸了管理手臂。
第四,社会组织能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所带来的管理难题。伴随单位体制变化、户籍制度改革变化等因素,大量社会成员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转变,产生很多差异性导致的矛盾,社会组织在体制、结构以及活动方式上的(下转第172页)(上接第94页)弹性,使其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是实现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础和前提,通过逐步生成一种利益平衡机制,在政府与个人之间架设一条缓冲地带,能有效减少社会振荡,降低管理风险。
3 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创新社会管理体制的对策和建议
新时期的社会管理创新,关键是要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功能,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形成政府和社会组织互动的局面,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1)发展社会组织,培育与监管并重。社会组织健康发展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首要任务。当前,我国存在大众对社会组织认知度低,公众的参与意识低,社会组织与公众生活联系不密切,迫切需要我们要转变思想,摒弃陈旧认识,杜绝打压,保护社会组织力量。一方面政府应该从制度上给予相关的支持和帮助,同时,还得加快社会组织专门立法,让社会组织能正常地发挥调节功能。到目前为止,一些重要的相关规范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还尚未出台,为此,要抓紧制订专门性法律和行政规章,为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保驾护航。同时还要根据形势变化,突出培育重点,着重培育具备一定表达诉求、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能力的社会组织,能够在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同时,又规范社会秩序。在培育发展中还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监管,加强自律,树立良好社会形象。
(2)发展社会组织,调整政府定位,政社分开。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此,政府要向“服务政府”、“有限政府”的转变,把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社会组织适当转移释放。同志也出:“坚决把政府不该管的事交给企业、市场和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机构的作用。”可见,要不断推进政社分开,打破官办社会组织的传统体制,为社会组织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篇3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体会之三
采取五个结合,抓好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
为了使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活动在我院收到良好效果,我们应采取五个方面的结合:一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学哲学结合起来。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社会主义法制理念教育的基础,运用辩证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最科学的方法。李瑞环同志曾经说过:“学懂了哲学,脑子就灵,眼睛就亮,版权所有办法就多;不管什么时候,干什么工作,就会给你方向,给你思路,给你办法。”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工作永远是第一位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5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都要体现在具体工作上,同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的结合起来。发扬和坚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好作风,摒弃和改正不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不良工作作风。三是把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同遵守党纪国法结合起来。司法人员应该是遵守党纪国法的模范,要自尊、自省、自律。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打铁要靠自身硬,只有自己不违法乱纪,才敢同违法犯罪的行为作斗争,才能更好的履行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四是把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同提升干警综合素质结合起来。作为国家机关的司法人员,只是懂得书本上的法律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需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克服单纯执法观点,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要通过社会主义理念教育,使全体干警认识到,职责要求我们必需作到:清正廉洁,淡薄名利,公平正义,无私奉献,爱憎分明,文明执法,团结协作、依法办事等等。五是把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同提升案件质量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的成果最后要体现在案件质量的提升上。司法机关就是解决人民群众各类矛盾的机关。而这些矛盾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案件上。一定要树立100减1等于0的思维方式。即办错1起案件,对司法机关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的错误,但是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错误。所以,我们不能允许丝毫的马虎和失误,更不能允许办人情案、关系案,甚至徇私枉法,贪赃卖法。
篇4
一、学习和深刻领会执法为民理念的科学内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要突出强调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一切为了人民
一切为了人民,就是要把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作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到检察实践中,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要恪尽职守,预防和惩治犯罪,保证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和民主权利不受侵犯。反贪部门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做好预防和惩治犯罪的工作,使犯罪分子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及时把握人民群众不断变化的利益诉求,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贡献。
2、一切依靠人民
走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检察工作仍然需要走群众路线。只有走群众路线,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才能了解人民群众的疾苦,了解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了解人民群众的利益所在;才能使检察工作符合人民群众的实际要求,才能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树立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检察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无论你的侦查设备多先进、无论你有多充足的警力、无论你有多充足的经费,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支持、不配合,检察工作就耳不聪、目不明,就无法解决破案难、取证难、追逃难等问题。当前,一些地方发生犯罪案件,无人报案、无人作证、无人提供线索,于是一些干警就产生了畏难情绪,觉得群众工作不好做,甚至抱怨群众觉悟低。这说明我们的一些干警还没有真正掌握走群众路线的方法和本领,没有了解到人民群众的真实想法,没有把群众工作做到位。我们的干警在接待当事人时,一要注意态度,二要注意方法,要将心比心,认真考虑群众的立场、观点和利益。
二、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理念,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执法为民是党和人民对检察工作的根本要求,是检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大检察干警要真正落实执法为民的各项要求,要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格要求自己。要作到立足本职,严格执法、公正执法。
1、严格执法,实事求是
要增强宗旨观念、群众观念,实实在在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在检察工作中,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人民群众最关心什么、希望什么,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指向什么;人民群众对哪些方面不满意,我们就重点整改哪些方面的问题。
2、文明执法
文明执法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对检察工作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进步的表现,是检察机关执法为民的本质要求和外在体现。文明执法,有助于化解矛盾,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信任。执法工作遇到大量的问题都是人民内部矛盾,大多数当事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检察干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工作做到位,多数当事人都能自觉接受和履行处理决定。反过来,即使案件处理结论是公正的,只是由于干警的工作方法简单、态度粗暴,也往往会引起当事人的怀疑和不信任,从而引发上诉、申诉甚至形成上访。更有甚者,有的干警在工作中,粗暴对待当事人,不但没有实现执法目的,反而激化了矛盾,引起群众不满,影响了执法机关的形象。所以,文明执法,事关重大、意义重大。干警对待人民群众说话要和气,态度要和蔼,办事要热情,服务要周到,考虑要细致。要多给群众提供便利,不给群众增添麻烦。要注意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对待当事人不侮辱、不挖苦、不嘲讽,对当事人要耐心听取他们的陈述、申辩和申诉,不能因自己的主观好恶而影响对当事人的态度。
3、清正廉洁
篇5
【关键词】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020-02
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高职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在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不仅关系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关系到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问题,而且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问题。本文阐述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阐明了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增强服务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几个方面提出了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
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1.1 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内涵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具有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功能;狭义的社会服务是指,高职院校在完成国家下达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之外,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教育过程中以各种形式为社会发展所做的经常的、具体的、服务性质的活动[1]。广义的服务包括科研服务、成人学历教育、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方面。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就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的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价值的发挥,也直接影响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和发展。
1.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重要性
高职教育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职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可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高职院校也为提升现有的劳动力素质做出了贡献,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其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质量更高的科研服务、成人技能培训、社区教育等,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次,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就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如果高职院校不能有效履行这一职能,则高职院校就会失去存在的根基。因此,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既是高职院校存在的价值,又是促使其发展的强大动力。
2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途径和策略
2.1 增强服务意识 明确服务定位
高职教育要本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的办学方针[3],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明确其服务定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逐步理清办学理念,办出自身的特色,为社会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与研究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高等教育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增强服务意识,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在增强服务意识的同时,还要明确服务定位,找准服务对象。与其他高等学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是城区服务、农村服务、县镇服务,同时,高职院校的服务范围要逐步向农村和基层延伸,更好地为基层服务。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定位的明确有助于高职院校找准方向,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2.2 校企合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4]。要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重要的途径。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打破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学习课堂转移到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去,使学生在社会服务中学习和成长[5]。为此,要实现学生的学习和企业需求、服务社会的零距离对接。首先,高职院校要组织学生以志愿者身份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比如护理、医学专业的学生为社区老年人义诊活动,既可以服务社会,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技能,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其次,学校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促进其职业素质和知识技能的提升。到岗位实习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增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顶岗实习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真实的工作情景,而不是拘泥于书本知识,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最后,可以采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确定培养标准,用人单位向学校下达人才需求订单,学校在结合用人单位的要求的基础上与用人单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从而培养能够满足特定岗位要求的人才,有效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3 提升教师素质 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篇6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的重大意义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深刻变革。这种变革不仅表现在经济社会转型上,也体现在深层次的价值观的转变上。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可以说是改革攻坚、社会加速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产物。
针对当前思想战线上的严峻形势和意识形态工作的艰巨任务,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以核心价值整合多元价值,在多样中寻求共识,对于巩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1.它是实现国家富强的精神动力
当前,我国各方面都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一种共同的精神来团结群众、凝聚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代表着社会前进方向,反映着时代特征。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
2.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我们党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正本清源、创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大力加强具有巨大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减少思想冲突、增进社会认同,有效避免因认识差异而引发社会动荡,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构建和谐文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较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在文化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就会迷失方向、失去根本。只有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使全国各族人民超越地理地域、民族习俗、语言方式、血缘关系等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文化障碍和思想隔阂,增强民族向心力,团结一致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进而形成和谐的社会文化形态。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单个价值目标,而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体系,是一个包含丰富内容的多层次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两个精神”、“八荣八耻”四个方面,反映了社会意识的本质,符合社会实际,既有鲜明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又有很强的民族性和时代感,是当前乃至很长一个时期全体社会成员都要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以作为指导思想,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指导思想居于最高层面,是对作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强大思想武器的的价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共同理想是一个国家好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理想好信念,就等于没有精神支柱,就会失去凝聚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支撑。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八荣八耻”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诠释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对思想文化建设有关概念的继承和创新,它蕴含的思想内容很深刻、很丰富。党的十七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地位的一种新认识。首先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层面。就其构成来说,涵盖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就其内容来说,它已不限于总的根本的认识,而是形成了一个基本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科学体系。
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全社会确立起来,“为全社会成员所感知、认同和接受,真正成为当前社会精神生活的主导思想,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伦理底线’。这既关乎理论创新,更关乎社会实践。为此要在全社会全民族广泛动员积极践行,促进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形态向社会心理形态转化”。经济社会的变革是显而易见,但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则是更为深层次的,因此促使其向实践转化,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倡导、宣传,需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开展教育工作,才能见到成效。在具体的宣传教育上可以利用多种各样的途径:譬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大众传媒的正面引导,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发展和谐文化,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有利的主流舆论;名人的示范效应;是学校的正面灌输;影视作品的影响;网络信息;社会氛围等各种途径。
篇7
舌鳞癌在口腔癌中发病率占首位,虽然舌癌根治术已是成熟疗法,效果稳定,但术后患者生活质量极差,因舌缺损可导致患者的语言、咀嚼、吞咽等功能障碍,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很大影响。我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于2007年8月成功完成我国首例舌根鳞状细胞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杨某,女,49岁,以吞咽异物感1年,加重伴气短一个月为主诉入院。专科检查见:舌根近会厌谷处可见一蛋黄大小表面不光滑新生物,将会厌推向咽后壁,喉部情况视不见,无声嘶。甲状腺超声证实甲状腺无异位。经病理证实,舌根鳞状细胞癌(高分化)。
2 手术准备
患者及家属对癌症有明显的恐惧心理,术前需到病房探视患者,向其本人及家属作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让其了解麻醉和手术的微创性、预后等基本情况。减轻患者对疾病本身的恐惧,减少其心理负担。完善术前各种常规检查。
3 手术配合
局麻下气管切开,改全麻,常规消毒铺巾。经口插入支撑喉镜暴露舌根部并固定,见肿物呈半球性,自舌根部隆起,表面粘膜尚光滑,将会厌推挤与咽后壁相贴。使用7070#等离子射频刀头将肿物逐层消融。期间自肿物中央流出坏死液化组织约1ML。消融至舌正常肌肉组织暴露,查无肿物残留及活动性出血,术毕。
4 术后护理
术后病人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予气管切开处吸氧3升/分,术后遵医嘱予以心电监护、血氧饱和度的监护,并记录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的情况,保持静脉输液通畅。特别应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如小于95%立即报告医生。注意观察喉垫是否有渗血,有渗血,遵医嘱用止血药,更换喉垫。术后观察生命体征平稳,常规气管切开护理。①病室空气要求:保持病室湿度为60%~70%,温度18~24℃,每日进行1次紫外线消毒,消毒时勿暴露患者皮肤及眼睛。②气道湿化:每日遵医嘱给予气管内湿化液进行气道湿化,可用生理盐水40ml+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l持续24h气管泵入。③注意观察气管切开外套管固定是否良好、通畅,观察气管切开气囊处于状态,观察颈部敷料是否整洁,做好记录。应及时吸出患者气管内的痰液,并观察痰液的颜色、气味、性质及量且应及时记录,吸痰过程中注意无菌化,以防止感染。
定时口腔护理,嘱其冷流食。术后第三日拔除气管套管,呼吸平稳。
出院时以科学的态度向患者说明病情,向患者耐心的介绍出院后的有关护理知识。饮食以软、烂食为主,避免过食辛辣刺激性及过热食物,遵医嘱定期复查、用药,预防感冒,加强营养。
5 体会
(1)加强术前常规心理护理,癌症患者多有沉重的心理负担及精神压力,使其全面的了解病情,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结束患者的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使之在良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麻醉和手术治疗。
(2)人员选择,这是我院开展的首例手术,思想上高度重视,选择平时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技术熟练,心理素质稳定能随机应变的护士参加手术
(3)术后创面暴露,无需皮瓣覆盖,严格无菌操作及预防术后感染更显重要。
(4)因该手术为微创手术,创伤小,愈合快,术后即可进食,故要求护理人员及时调整传统舌部手术的护理流程,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原有的生活质量。
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舌根癌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诊2年,局部愈合良好无复发迹象。正确的做好术后护理对并发症的预防以及患者的预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程红霞.舌癌41例围术期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8年第14卷第18期
[2] 刘新萍.舌癌手术前后的护理.中国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4月第2卷10期
篇8
[关键词]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综述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3.08.052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3)08-0090-01
社会组织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社会组织的研究和实践始于西方,国内的研究大多是在借鉴西方国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定的理论创新和发展。由于各国国情的差异与中西方语境的不同,对社会组织的定义和理解众说纷纭。但相同的是世界各国都把社会组织与政府、市场看作是共同构成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各国的研究也是基于政府在社会管理中的角色定位、为什么要发展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在政府进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如何培育和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几个方面开展。
1 关于社会组织的理解
在国外,社会组织是指在政府和市场之外一切志愿团体、社会中介组织和民间协会的集合。社会组织通常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为 NGO)、非营利组织(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缩写为 NP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缩写为 CSO)等。而在中国,“社会组织”一直被颇具中国特色的词语“民间组织”所替代,直到民政部在 2007年11月召开的全国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决定开始启用“社会组织”这一新的概念。在中国,“社会组织的主体是由各级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三类组织”。中国的社会组织既具有西方国家非营利组织的某些特征,又具有中国特定的国情和制度赋予的特点。
2 关于政府职能的界定
休斯认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公共部门的管理方式已经发生变化,以官僚制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管理模式正在转变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美国行政学者戴维·奥斯本和特德·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专著中把政府的职能概括为“掌舵而不是划桨、授权而不是服务、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满足顾客的要求、预防而不是治疗、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等内容。美国学者盖伊·彼得斯在《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提出“市场化、参与型、灵活性和解除规制”的4种政府模式。我国学者周志忍在总结西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社会、市场管理与政府职能的优化、社会力量的利用和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三方面行政改革的内容。可见,在现代社会,政府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确立好行政干预的范围及力度,做到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由此可见政府的行为和职能可以概括为“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宏观经济的调控者、外在效应的消除者、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和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3 建设和发展社会组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育和建设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篇9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运用问题管理及社会问题等理论对我国非营利组织制进行分析,指出目前在政府、市场与社会三者间动态平衡关系形成的过程之中,介绍非营利组织的含义,特点和作用,并分析了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和阻力。最后总结本文不成熟之处,并是指出非营利组织的未来的发展现状。
一、问题管理的介绍
问题管理:国外关于危机防范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模型是“问题管理”,它是由专门的机构负责针对企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发现、分析和论证,并以消除问题为宗旨,以达到化危机于无形的一种管理系统。
(一)问题管理的概念:许多组织虽然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但总其不到多大效果。其实不是制度不灵,而是制定制度必须针对组织的实际问题,现场管理的核心是问题管理(management by problem.向称MBP),即运用持续不断地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而循序渐进解决问题的管理模型。这就需要组织领导者建立一种机制,即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制,把组织最致命、最重要的问题提出加以解决。
优势:1.可以防患于未然及早解决可能演变为危机的问题和阻碍组织发展的问题;
2.可以打通部门之间或管理专业之间的鸿沟。
问题管理是现代西方公共关关系发展中产生的新职能,他力求尽早确认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组织的一切资源,对组织现有问题、潜在问题、采取必要的行动,从战略上来影响这些问题的发展,因此,问题管理代表了一种超前行动的战略。著名“问题管理”专家,用友集团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喻文益博士认为问题管理最重要的特征在于:
第一、它是在拓展全体员工的思维深度,而不是对现状不闻不问;
第二、它是由经理人士和其他管理人员执行的管理变成了全员管理;
第三、它造成了一种危机意识,人们不仅要对自身的岗位提问题,还可以读企业的所有生产经营管理和其他方面提问题。
第四、它将问题的发现变成一种经常性的行动和制度,而不是一时兴起的冷热病;
第五、它将由管理者进行的管理降到了办公、生产、营销、后勤等第一线的前沿,使管理的层次扁平化了。
第六、问题管理强化了所有领导和普通员工的权责意识,培养了责任心。
第七、人们常常位子深的学识与见识所局限,为思维定势所左右,为体能惰性所埋没,问题管理力促超越自我,给组织带来活力,又极大地降低了风险等。
许多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开始尝试用问题管理来指导日常管理工作,在这个领域中非营利组织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公共问题管理就是在公共问题发展到危机之前,公共权力主体做出决策,改变公共问题的发展进程,维护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和谐。
二、对非营利组织含义,作用和其特点介绍
(一)非营利组织的含义
非营利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且具有正式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自治性、志愿性、公益性或互益性的非政府系统社会组织。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营利组织都致力于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并且在权益保护、慈善救济、扶贫发展、社区服务经济中介等领域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职能作用,事实上非营利组织已经发展成为解决社会公共管理问题的又一基本组织形式。传统意义上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载体,长期以来一直在公共事务领域扮演着主要角色,甚至被认为是公共事务治理的唯一负责人。但是随着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社会公共事务复杂化方向发展,政府在公共事务处理上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状态中。
(二)非营利组织特点
非营利性特征评价由于非营利组织存在的自身特殊性质,在评价时就要求这类组织在活动中,首先要体现非营利组织的特征,即组织对社会公益性活动的贡献。在评价中主要考察其收入的用途、履行服务社会的承诺和效率、提品的公益性等。但是非营利组织是接受社会上的资助,依靠这部分财力生存下去,在我国中如何利用好这类服务组织也成为了一个难题,在此从几个方面论述非营利组织的优势和劣势。其优势有:
1.非营利组织的透明性比较强
特别是问题管理的实效性,对处理问题的机构的效率要求很高,作为问题通常的处理机关政府组织,由于机构人员的臃肿和区域管理的特性,使得其效率很差。相对于政府机构的层级机制和人员众多现象,非营利组织对社会问题的反映速度比较快,这会帮助政府监管那些事发比较突然的事件。在国外,很多重大事故以后,许多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都活跃在第一线,把社会的捐赠、善款交道灾民手中,这可以减小政府对善款的处理,增加对问题处理的速度,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刻,没有比高效处理问题更能体现政府对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并且实效性这在社会问题处理方面,又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不可能监管到社会各个层面,这就需要政府以外的组织帮助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监视,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把问题遏止在摇篮之中,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很多不必要地损失。
2.非营利组织的专业性比较强
一些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可能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是每个社会领域的专家,在这方面,非营利组织中的专家力量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果问题只有政府部门处理,这无形中会加大问题处理的难度,造成很多不必要地损失。也会增加问题处理的成本。
3. 非营利组织的透明性比较强
对很多社会问题的处理,例如,对社会善款的处理,政府部门不便公之于众的,而非营利组织是不同的,此类组织创立的目的就是服务于大众的。如果社会善款的处理由此类组织处理,会增加社会共性力,这也符合我们国家政府部门公开、透明的原则。我国政府部门只是监督此类组织对这些善款处理的情况,这也无形中腾出很多精力处理必须由政府处理的政策、方针方面的事情。
4. 非营利组织的贴近社会性比较强
社会问题酝酿,发生和处理,直接的被授予对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非营利组织中成员他们很多是当地人很多问题也都经历过,这对找到问题的源头和分析事件发生有很重要作用。而且他们相比较官员们会更加贴近老百姓,了解百姓的急需的东西,这对安抚群众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事件的防范和处理。
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存在着很多劣势,这从两个方面论述:
1.非营利组织的财力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财力大部分来自社会企业的捐助,或某个企业家,他们当初建立这种慈善组织只是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例如,在全世界都有很高声誉的国际红十字会,它的创始人只不过是帮助在二战中受伤的战士,一直发展到现在。
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如何使这类组织生存下去,如果它们的资金出现问题,其还如何帮助别人呢。
2. 非营利组织的监督问题
作为一个组织,它如何处理捐助上来的善款?这成为摆在所有非营利组织面前的一个难题。例如,以某个人的名义,号召成立起来的组织,捐款人如何知道此项捐助会怎样使用呢?这在国外,例如教堂的慈善活动,政府部门很少插手,可是有专门机构控制。但是在我国对此类组织的监督还不够完善,应该加大对其财务,设备和人员的检查力度,防止不必要的问题发生。
三、社会问题管理处理中非营利组织作用
社会问题管理是社会公众的共同期望不能转化为现实,公共价值和公共利益遭受威胁,社会发展受到影响。社会问题管理的概念在国外已经十几年的历史,但是此类事件在中国也有所发生,例如,中国一月份南部的特大雪灾,导致很多在外打工、上学、旅游、公干的人都不能及时回家。这是天灾,还是人祸呢?我们可以尽量的预防,相比灾难后的危机管理和灾后处理,预防工作就显得格外重要。社会问题处理的实效性、专业性、透明性和社会性都比较强,这也有利于我国政府在防御和处理此类问题的成本,这也便于政府有更多精力处理其他问题,提高其处理问题的效率。
作为国家政权机关和公共事务管理者在社会问题管理中起主导作用。但是由于其结构和权利的局限,往往会造成高成本、资源汲取能力约束、基层动员能力欠缺以及政策执行盲区等“ 政府失灵”问题。社会问题管理领域“ 政府失灵”和“ 市场失灵”的同时存在,为非营利组织介入提供了契机。与政府部门相比,非营利组织在众多领域且具有灵活性、创新性等特征,以其对民众需求的敏感而能及时的发现社会问题及不稳定因素;非营利组织多是开放式、网络式的志愿组织,这种组织结构的优势之一就是直接联系社会公众,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能配合政府落实应对问题的政策措施;第三部门介入社会问题管理是基于志愿精神而不是行政权力,因而能更多的考虑受害者的具体需要,更加及时的动员公益资源开展相关的救助活动。
与企业不同,非营利组织受到“ 非分配约束” (nondistribution consraint) ,所谓“ 非分配约束”,是指不能把获得的净收入分配给对该组织实施控制的个人,包括组织成员、管理人员、理事等,净收入必须完全保留,完全用于为组织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如里贾纳·E·赫茨琳杰所说“, 与企业相比,非营利组织承担着更多的义务,却少了许多企业难以摆脱的增加利润的需要, 因而不会像企业那样在服务质量方面打折扣。”也就是说第三部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与政府价值取向一致以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为己任,属于“ 准公共部门”, 这决定了非营利组织较赢利企业有更充分的动力和立场介入社会问题管理。
四、总结
总之,社会问题管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新出现的一项职能, 同时把非营利组织引入社会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国外十分重视社会问题管理工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研究和参考国外社会问题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对增强我国对各种社会问题防范能力,提高对管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如何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随着其慢慢加入处理社会问题的行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是仅仅是政府的问题,也社会各个阶层和其本身的问题,并且此类问题也关系着其能否很好发展的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贾西津,非政府组织对突发性公共危机管理的意义[ DB/OL]
[2]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5
[3]李亚平,于海,《第三域的兴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7,5
[4][英]迈克尔·雷吉斯特,朱迪·拉尔金,风险问题与危机管理,谢新洲,王宇,鲁秋莲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6年9月-2017年9月收治强直性脊柱炎患者29例,男22例,女7例;年龄24~45岁,平均(35.9±4.2)岁;对患者病情进行临床分期,I期13例,Ⅱ期14例,Ⅲ期2例。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长蛇灸、体疗方法治疗,治疗期间给予预防性护理干预。①灸前准备:a.天气:治疗尽量选择在晴朗的白天进行,保证环境温度较高,室内温度控制在22~25℃。b.患者准备:排除孕妇、糖尿病、肿瘤、结核、感觉障碍、疲劳、空腹、皮肤溃疡及酒后等患者,告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随意移动,防止出现烫伤,治疗后可能出现水泡,禁止用手抓?稀?c.房间及设备:针灸室内门窗关闭,保证空气稳定、不对流,治疗时,保证患者取舒适,呼吸保持通畅。d.护理人员准备:治疗前,护理人员叮嘱患者排空大小便,为患者准备好毛巾被。护理人员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长蛇灸护理操作流程熟知,整个治疗过程中必须守护在患者身边,同时注意对患者隐私的保护。②治疗期间护理:a.预防烫伤:治疗中,嘱患者禁止随意移动身体,避免艾绒燃烧时掉落在患者皮肤上,导致皮肤烫伤。施灸中,随时询问患者的耐受情况。若患者感觉局部皮肤有疼痛感或灼热感,则可在该处皮肤周围喷水降温,缓解疼痛感及灼热感。治疗室内门窗保持关闭,防止艾绒在对流的空气环境中燃烧过快,造成局部温度过高。施灸完成后,将纱布、艾灰及时移去,对皮肤处用湿毛巾擦干,动作要轻柔,然后嘱患者及时穿好衣服。b.预防晕厥: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的呼吸、面色、脉搏及体征等密切进行观察,同时要对患者主诉及时听取,如果患者出现眩晕、胸闷等不适感,要马上停止治疗,并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给予含糖饮料或温开水,并打开门窗通风。在针灸治疗结束后,患者下床时,护理人员要进行协助,防止患者出现性低血压和跌倒。c.预防皮肤过敏:相关研究报道,有患者因大面积涂抹斑鳌粉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而死亡。斑鳌粉性热、味辛、有毒,为斑鳌、丁香、细辛、白芍、肉桂、川乌的混合物,通常情况下,适量涂抹不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但由于患者个体体质的差异,在治疗期间,必须做好充分的急救准备工作。在施灸过程中,对患者皮肤情况要密切观察,如果患者主诉皮肤有瘙痒感,且皮肤出现大块斑疹、红疹或其他过敏症状,则要立即停止治疗,并给予对症处理。d.预防呼吸道刺激:由于治疗过程中,患者处于密闭的空间内,在艾绒点燃后,如果消除不及时,室内浓度如果过高,对患者呼吸道会有刺激作用,导致咳嗽症状出现,容易导致艾绒散落,出现烫伤患者的情况,并且因咳嗽可能造成无法继续治疗的情况。所以,在病床上方应该安装抽烟机或床围,避免艾烟对患者呼吸道带来刺激,对患者的隐私也有保护作用。e.预防皮肤感染:在治疗后,患者皮肤可能出现水泡,护理人员要告知患者禁止用手抓挠,防止抓破水泡导致感染的发生。在治疗后第3天,可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水泡,配合外科用药,水泡处结痂、脱落即可。如果有瘙痒的情况,可让患者在水泡周围皮肤处用手拍打,缓解瘙痒。③治疗后健康教育:在治疗结束后,患者可能出现大量出汗的情况,伴有全身发热、口干等症状,护理人员要帮助患者倒温开水,并及时穿好衣服,让患者休息30min后再外出,防止感冒。在饮食方面,忌肥甘厚味、寒凉之物。
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患者出现轻微的恶心、眩晕症状仅2例,给予吸管喂温开水后,患者症状缓解,完成治疗;患者出现皮肤丘疹、瘙痒情况1例,用强的松软膏涂抹护理后,症状消失;在治疗后,患者局部皮肤出现水泡6例,通过外科敷药治疗7~10 d后均痊愈,期间未出现感染情况。出现轻微并发症的患者对症处理且痊愈后均对下次治疗不产生影响。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