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农业发展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农业发展建议

篇1

【关键字】农业信息 服务 现代农业 对策

为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笔者认为必须先行发展农业信息化服务,并采取点面结合,分阶段、有步骤地让农业信息化服务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仅供参考。

一 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及其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1.农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

农业信息是指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在农村经济工作中的决策与管理,以及农村经济市场主体(农产品生产者、加工者、经营者、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它的内容包括:有关理论、政策;新品种、新技术、农业质量标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供求及其价格情况;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土地情况;国内外农业宏观经济情况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信息。农业信息,横向可细分为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垦、水利、气象、农机、乡镇企业等行业信息;纵向可细分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流通、消费、质量安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还可以分为基础性信息、综合性信息、动态性信息和预测性信息。

2.农业信息化的概念及内涵

农业信息化是指为全面提高农村经济运行效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各个领域不断推广和应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信息技术和其他相关智能技术的动态发展过程,具体表现是电子化、数字化及网络化。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农村市场流通信息化、农业资源信息化、农民生活和消费信息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准入信息化。

3.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农业的必要性

农业信息服务就是为有关决策、管理、生产、加工、经营、消费提供农村市场信息的活动。它由政府部门及非政府部门的信息服务组成,实现形式多种多样。当今世界,现代农业也就是市场农业、信息农业,加快农业信息化服务对推动现代农业发展非常必要:一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二顺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三加快市场农业发展的要求;四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五参与世界农产品市场竞争的要求。

二 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分析

1.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有利条件

第一,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政策人文优势。郴州“两城建设”及“十二五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有关郴州农业信息化工作部署,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视。近几年,市政府农业主管部门从机构设置、人员配置到健全体制、完善机制都作了具体安排,加大了农业信息化工作的资金投入;广播电视、电信等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农村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进村入户工程建设,解决了“农业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郴州日报》、郴州新闻网等媒体也发挥自身覆盖面广、针对性强的特点,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宣传。所有这些,为推进农业信息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区位交通优势。郴州地处湘南,毗邻两广,交通发达。京广铁路、武广高铁、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纵贯境内,拉近了郴州与外界的距离;已开通的郴资桂高等级公路及在建的郴永宜等县域公路,将郴州打造成“一小时”经济圈;随着全市新农村建设发展,乡村道路硬化升级更使全市城乡融为一体。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活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自然也就活了,也就为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设施基础。

第三,具有推进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郴州山水旅游节、特色产品展示展销等各类节会活动,为农业信息化的全面展开搭起了一个宽大的平台。郴州农产品批发市场——七星大市场作为全市农产品集散中心,正成为区域性的农产品价格、供求、质量安全状况等信息采集点、源。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来的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如“临武鸭”、“东江鱼”等公司都建立了企业信息网站。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如“郴州福城四件宝”连锁店、“步步高”超市等不但配置营销信息网络,而且买断特色产品营销权。所列情况,都充分显示了郴州农业信息化的市场运作优势。

2.推进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

第一,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程度不高。郴州系丘岗山地,田土难以集中连片,客观上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导致郴州农业处于小生产、大市场的困境。全市种植业基本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大面积生产,并影响到养殖业“公司+农户”模式发展也不快,导致现代农业要求的技术密集化、资金密集化及信息密集化程度不高,直接影响到全市农业信息化层次不高,以点带面也难以突破。

第二,农业信息技术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目前,郴州市农业信息化现状与高标准现代农业所要求的信息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全市农村基本普及了电话、电视,农业信息单向进入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80%以上的村组还没有电信宽带入户,信息资源还不能双向互动、互利,造成农户与企业只是被动接受信息,还难以进行高效率的主动传播信息,农业信息化的推进效果不佳。

第三,农户与企业农业信息化意识不强。全市至今还未建成具有郴州农业特色的农业信息中心网站,市、县、乡信息网络体系没有健全;有关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数据库、开发应用软件等数字化、网络化水平低;信息采集和简单、重复、效率不高;农业生产经营者自身文化素质不高,且受小生产、大市场等客观环境的影响,农业信息流动不畅、信息交流不对称、信息转化率不高。所有这些,导致农户与企业主动参与、投入农业信息化的热情不高,处于“信息淡漠”状况。

三 促进农业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建议

篇2

关键词:现代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休闲农业

一、引言

现代农业,是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现代农业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物质与技术支持,灵活适用市场杠杆,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实现农业生产的最大经济与社会效益。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将其作为提高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着力点。

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西方发达国家就对传统农业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现代农业具有科技化程度高、产值收益高、综合效益高、环境污染少等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优势,而现代农业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良性推动作用也日益加强,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2010年公布的数据,2008年美国现代农业总产值已达3821亿美元,比重占美国工农业总产值10%左右,并持续以每年9.3%的增长率递增,远远高于制造业3.2%的增速,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发展现代农业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国亦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其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协调城乡关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

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类型

(一)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我国的生态农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至2012年我国不同种类的生态农业的试点已达3000多个。但由于生态农业的前期投入较高,科技水平要求较高,而我国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科学研究与技术储备相对较为薄弱,导致后发动力不足,实际上尚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还未达到推广量产规模。

(二)精细农业

精细农业,又称数字化农业或信息化农业,是由上世纪80年代美国、加拿大等国提出,指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包括各种分辨率的遥感、遥测技术、GPS、计算机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改善作物生产管理决策和经济效益的农业发展模式,简言之,是一种基于变异的田间管理手段。精细农业的范围除了耕作业外,还包括精细园艺、精细养殖、精细加工、精细经营与管理,甚至包括农、林、牧、养、加、产、供销等全部领域。

(三)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或称休闲观光农业,是指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农业。具言之,即以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旨在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休闲农业属于农业,但又不是纯粹的农业,是一种特色农业。在休闲农业区内,游客不仅可游览观光、采集蔬果、体验农活、了解乡土民情、享受特色民风,而且可提供住宿、度假、游乐。发展休闲农业,不仅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有利于促进城乡交流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农村城市化进程。

三、现代农业发展思路

(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现代化水平。

首先,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兴农贡献率。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力度,一方面要保障农业科研机构人员稳定,建立充实的人才储备库,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经费保障,确保专款专用,紧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切实提升农业科技化水平。其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促进先进农科技术的扩散与传播,努力把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农业生产力,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三是大力发展农用工业。积极应用现代工业成果和工程技术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提高农业机械化、电气化水平,使农业生产走向高层次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利用财政税收杠杆,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

首先,积极构建并完善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一体化市场,发挥市场在调解农业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优化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其次,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农产品补贴、转移支付等多元手段,调解和控制农业经济积极向好发展,克服市场调控的不足。第三,转变政府工作职能,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切实做好信息体系、市场体系、质量标准体系、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政策法规体系和农村金融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把发展农业、改善环境、优化资源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加强农业保险政策扶持

首先,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制定适合我国农业保险特点的法律规范,以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在开展农业保险中所应发挥的职能作用,避免其随意性,从而确保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为整个经济社会制度的运转建立起强有力的风险保障制度。其次,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平衡保险人与被保险人的利益冲突,一方面,对保险人经营费用进行补贴,弥补其经营农业保险的亏损,鼓励其积极经营农业保险,增加农业保险供给,另一方面,对保险人给予保险费补贴,增强其对农业保险的投保购买能力,以增强其农业保险需求。第三,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利用再保险方式,将保险人风险责任在其他保险人之间分散、转移,使农业保险走向良性循环的路径,促进农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

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这是农业不可改变的特征。中国农业的国情,制约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不可能走人均规模取胜的路子。制约农业生产的因素众多,来自自然、社会、市场、政策等多个方面。农产品的供给和价格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作为中国社会成员最广泛的农民和相关农业从业阶层的利益诉求正一天天被唤起,牺牲和忽视他们利益的政策取向必须彻底抛弃,“三农”问题作为社会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更加迫切的摆在了政府的面前。

参考文献:

[1]乔桂银:《农业生态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2)。

篇3

1.我国设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科技含量低 发达国家发展工厂化农业采取的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高科技路线,而我国由于技术和经济的原因,采用的是低投入、低能耗的技术体系。温室结构简易,环境控制能力低;栽培管理主要靠经验,与数量化和指标化生产管理的要求相差甚远;温室种植品种也大多是从常规品种中筛选出来的,还没有专用型、系列化的温室栽培品种,设施条件下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始终在低水平上徘徊。

1.2设施水平低下 从统计数字上看,我国设施栽培面积很大,但设施装备水平低下,90%以上的设施仍以简易型为主,有些仅具有简单的防雨、保温功能,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土地利用率低,保温、采光性能差,作业空间小,不便于机械操作,更谈不上对设施内的温、光、水、肥等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控。虽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比较落后的农村经济状况和较低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但整体设施水平较低,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1.3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 我国设施农业机械的配套水平不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低,生产仍以人力为主,劳动强度大。现有的产品机型不多,且多为借用已有的陆地用小型耕耘机械。机械化水平低也是制约我国设施农业发展的瓶颈。

1.4运行管理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仍然以经验和粗放管理手段为主。硬件设施是可以靠一次性投资在短时期内建成,而后期管理和运作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预期目标的。此外,我国设施农业目前还存在着如土地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经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2.发展设施农业的对策与建议

2.1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设施农业 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设施农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当代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为此,我国应从一个战略的高度去认识设施农业,既不能盲目引进、扩大设施农业的规模,也不能对设施农业无动于衷。因此,各地要正确认识设施农业,在制定农业发展远景规划中,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有预见性地、不失时机地将设施农业的发展列入应有的位置,积极引导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和企业集团起步发展设施农业。

2.2发展符合国情的现代设施农业体系 国外的现代设施农业确有独到之处,其科技含量高、智能化程度高、管理得当。因此,我国应适当引进,以提高我国设施农业水平。但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多样、地域条件差别大,经济、技术、市场条件不一,致使我国不同的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设施农业,而不能盲目照搬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模式。必须重视区域特点,因地制宜,找出适合本地的、先进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设施农业类型,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设施农业发展体系。

2.3推进设施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设施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产业,只有形成相当规模的生产,才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品牌效应,从而占领市场,使资源优势得到有效的开发与持续利用,同时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各级政府应在搞好规划的基础上,采取加大投入等政策措施,以有前途、规模大的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培育规模化的设施农业基地,加快设施农业企业的发展,进而推进设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

篇4

设施农业作为综合应用工程装备技术、生物技术和环境技术,按照动植物生长发育所要求的最佳环境,进行动植物生产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避灾农业、节水农业、高效农业,是现代农业的显著标志。自2008年以来,伊犁州直设施农业生产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目前,州直温室达到40174座,84300亩;拱棚22856个,14605,形成了万亩连片温室基地1个,千亩连片温室基地23个,百亩连片或基本连片的基地78个。设施农业已从过去以生产蔬菜为主,逐步向生产瓜果、食用菌、花卉、经济作物育苗等多领域发展。设施农业蔬菜、果品总产量29.2万吨,产值8.1亿元,纯收入5.8亿。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障伊犁河谷蔬菜市场供应、平抑菜价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几年我从事设施农业配套机械化技术推广和引进设施物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谈一谈对发展我州设施农业的一些粗浅看法。

2 设施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需求

2.1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设施农业建设在快速推进之初,普遍采取层层下达的方式,缺乏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既是有规划,也普遍存在规划的起点不高,思路不清,基地的规模、优势不突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因地制宜体现出县市的特点。设施农业基地种什么、怎样种一般都有农户自己决定,缺乏统一合理的布局,影响了品牌的创建、产业链的形成和市场开拓。

2.2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

伊犁州直目前拥有卷帘机10103台,微耕机780台套,温室专用热风炉485台,温室专用植保设备弥雾机87台。从统计数字来看,温室大棚卷帘机的应用率仅为25%左右,微耕机也远远不能满足设施农业的耕作要求,大部分温室大棚从外部的卷帘机到内部的种植、耕作、施肥、植保等还得是靠人力来完成。

2.3设施物理农业提质增效工程进程缓慢

伊犁州直从2009年10月至今引进设施物理农业设备75台,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特点:改“以药治病”为“物理治病”,将物理农业工程高新技术应用在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中,减少化学药物对农产品的污染,推动农产品绿色、无公害生产,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型的生态农业。我们主要在伊宁市、霍城、特克斯等县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进行试验示范,经济效益显著,蔬菜品质提高了,但是蔬菜价格未能提升,主要原因检测体系建设不完善,体现不出优质优价,致使菜农使用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积极性不高。

2.3农民的标准化意识不够强。

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部分先(市)设施农业建设管理机构不健全,工作人员不到位,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由于受传统种植的影响,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没有被认识,许多农民群众对农业标准化还不了解,按照标准化生产还没有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2.4设施农业发展资金短缺。

设施农业又是高投入、高产出型农业项目,农民自筹资金存在困难,特别是银行贷款利率过高,农户在发展阶段,很难承受资金短缺和贷款利息的压力,影响了广大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

2.5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设施农业生产基地,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能力不强。组织保障体系弱,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合作组织的数量和作用发挥远远滞后于设施农业的发展。设施农业基地缺乏有效管理模式,农户生产生活设施不配套,存在一定的社会隐患。

3 措施和建议

3.1强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按照“稳步发展、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提升效益”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核心,合理布局,依托口岸和沿国道、沿铁路以及逆温带等自然资源和传统产业优势,围绕特色、品牌、规模、效益和市场做好规划。

3.2强化投资力度,重点突破,提升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

一是建议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生产补贴,来弥补农民资金短缺;二是建议政府建立防风险基金,在市场价低时,保障农户的利益,减少农民的顾虑;三是建议拓宽融资渠道,从信贷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贴息资金,专门用于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

3.3强化技术培训,增强设施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

一是要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农民的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更新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提高服务技能。同时要加强对设施农业种植大户的重点指导和技术培训,逐步提高他们的技术素质。二是加强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积极引进国内、国外新品种,新材料,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设施物理农业技术等,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设施农业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三是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实现标准化生产。

3.4强化基地建设,突出特色和优势

各县市发展设施农业一定要因地制宜,挖掘优势抓基地,突出特色抓亮点创品牌,强化科技水平增效益。建立健全设施农业基地管理组织,探索有效的管理模式,积极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和蔬菜生产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组织+基地、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园区+基地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基地生产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以优势闯市场,以品牌增效益。

3.5化科技支撑,建立高标准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加大对设施农业的投入力度,统筹安排设施农业科技园区和设施农业区域布局,统一规划建设伊犁州直设施农业基地育苗中心。以伊宁市、霍城县、察布查尔县、伊宁县为重点,建立一批高标准设施农业综合生产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在特克斯逆温带建立外向型冬生产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其他线也要因地制宜建立设施农业特色示范基地,真正起到建立一个示范基地、带动一个区域农民增收的作用。

3.6化市场监督,建立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重点特色产品质量进行监测。按照农业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系统统一管理标准化工作的职能作用,组织协调好产业的标准化工作,完善标准体系和产品质量监测体系,推动产业标准化和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安全质量,实现优质优价,以提高设施农业市场竞争力。

篇5

1.1农业科技创新

1.1.1杂交水稻品种闵行区从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杂交水稻育种研究,在市、区科委及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南繁北育,先后育成上海市第1个杂交粳稻寒优湘晴、上海市第1个两系杂粳组合闵优55、上海市第1个杂粳香型组合闵优香粳,以及闵优128、秋优金丰、秋优118等高产杂粳组合,均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杂粳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深受上海及周边地区广大消费者和种植户欢迎,目前累计种植面积达66.7万hm2,为上海及江浙地区粮食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杂交粳稻秋优金丰于2006年通过品种审定,2009年获农业部植物新品种保护,至今已累计推广种植2.3万余hm2次。寒优湘晴1989年通过品种审定,因两组合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深受种植单位欢迎,目前是上海市主推品种。2013年秋优金丰推广面积达7333.3hm2,其中上海市种植面积7053.3hm2;寒优湘晴种植面积6886.7hm2,667m2产量600~700kg。1.1.2蔬菜品种从2008年起,闵行区在多年地方特色品种选育的基础上,遴选了7大类17个品种作为航天育种材料开展品种创新研发,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航育番茄品种闵粉一号已通过品种审定,航育101和航育102青菜已通过田间审定,再经过2~3年的选育,将会成为适应上海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青菜耐热品种杂交组合也表现优良,有望2~3年内培育出新的耐热品种;经过选育的太空芹102和太空芹106芹菜品种符合上海市场的消费要求;正在选育的耐热、耐寒及春季耐抽薹甘蓝品种,预计2~3年将会育出表现优良的品种。以航育基地场为平台的青菜雄性不育系及转育杂交新组合,于2010年育成耐热青菜品种闵青101,通过品比和示范种植,与日本进口华丽品种相比,具有耐热耐湿、抗逆性强、品质优、纤维少的特性。2012年,闵青101青菜通过品种审定,目前已建立繁种基地,已于2014年夏季在闵行区推广。1.1.3花卉组培技术闵行区花卉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种植优势,组织培养技术及康乃馨种苗生产在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现有种植面积近86.7hm2,供应全国20多个省市,年总产值约1亿元。近年来,闵行区不断加大科技和财政投入力度支持种源花卉的科研与生产,争取到国家、市、区级科技项目近90多万元,扶持了包括振东园艺、闵行区苗圃、广缘园艺场等在内的重点企业5家。为此闵行区的种源花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培苗及扦插苗的国内占有率达20%左右,组培苗年产量从100万株到300万株,康乃馨年产量从4500万株到6000万株,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5%左右。1.1.4上海白猪保护性开发上海白猪是上海开埠以后本地猪种与约克夏、苏白猪等杂交,并经过100多年的自然选择和10多年的人工选育而育成的地方兼用型品种,其肉质鲜嫩味美。为做好上海白猪的保种育种工作,闵行区农委加强对浦东正义猪场的监督和指导,确保110头上海白猪原种群体,生产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其中1头种公猪在上海市种猪良种登记中评为第1名,同时该场被农业部评为标准化猪场,成为上海5家标准化猪场之一。为进一步推进上海白猪种质资源体系建设,闵行区相关部门联合成立上海白猪技术服务小组,制定专项服务方案,完善上海白猪系谱资料,加强生产性能测定,建立专门化品系,探索分子标记育种新方法,为上海白猪的科学开发及产业化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1.5ERP数字农业管理系统通过市级蔬菜标准园的创建,逐步在闵行区推广ERP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合作社通过ERP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可以理顺内部计划、生产、质检、物流、配送数字化关系,提高了合作社的工作效率,提升合作社内部信息化管理水平。同时,与已有蔬菜追溯系统相连接导入或输出相关数据,构建了准确的第一手数据,完全实现对上、对下的农产品追溯,而且追溯范围可以是整个流程或任意节点。闵行区农业资源数据管理与共享平台的系统开发,实现了闵行区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闵行区涉农补贴数据管理系统、闵行区农业资源数据GIS应用分系统、闵行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信息管理系统、农委OA办公系统、闵行区都市农业发展信息分系统六大子系统的各项功能,突出了“一场一档”、“一村一档”的全程管理功能。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实施,将提升闵行区农业资源数据管理共享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监管水平以及农业生产决策水平,并对整个上海农业数字化建设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1.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

1.2.1广泛推广杂优化技术近年来,闵行区水稻种植面积1333.3hm2,其中97%为杂交水稻品种,常规稻种植面积仅占3%。通过推广应用杂优化技术,全区水稻平均单产达到589.1kg,再创历史新高。自2005年推广杂优化技术以来,水稻单产实现连续8年递增。1.2.2广泛应用农业机械闵行区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2005年以来,市、区两级共投入资金3595多万元,其中市级补贴投入1295多万元,区级补贴投入1250多万元,农机合作社自筹资金850多万元,新增高速插秧机45台、自动育秧流水线17套、育秧盘45万个,更新新型大中型拖拉机114台、收割机46台、配套农机具240多台、新型植保机173台,同时实施政府对农机作业补贴3580多万元。这些措施较快地优化和提高了闵行区农机装备和技术水平,使全区粮食生产机械化率突破了95%,新一轮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推广面积突破了98%,农作物秸秆禁烧和全量还田为主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闵行区蔬菜机械化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根据闵行区蔬菜生产实际,在区航育基地、100hm2绿叶菜基地建立2个蔬菜现代农机装备示范点,引进新型蔬菜自动育苗流水线、蔬菜播种机、蔬菜移栽机等蔬菜农机46台(套),重点在蔬菜育苗、耕整田、播种移栽3个关键环节积极探索蔬菜机械化生产,以缓解劳动力紧缺问题。1.2.3推进3年环保行动计划闵行区积极推进3年环保行动计划。(1)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循环农业技术,落实化肥农药减量行动计划,每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1000余t,应用面积1600hm2。每年推广BB肥1200t,应用面积1666.7hm2次,减少了化肥的盲目使用。(2)实行绿肥轮作制度,绿肥种植占粮食种植面积的2/3以上。绿肥的推广种植为培肥地力、解决茬口矛盾、化肥结构性减量起到了积极作用。(3)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近40个品种,基本做到粮食、蔬菜病虫防治药剂全覆盖。新农药的推广应用不仅减少了农药的用量、降低了在用农药的毒性,也为食用农产品安全长效管理提供了有效的基础保障。(4)加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机械化秸秆还田技术普及率达98.8%,秸秆打捆综合利用达2.6%,秸秆机械化还田和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全面有效控制了秸秆焚烧现象,减少了大气污染,保障了环境空气质量和空中及道路的交通安全。(5)每年在全区范围内推行绿色防控综合应用技术1013.3hm2次。

2闵行区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闵行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逐年提高,但从深度城市化和农业生态精品化发展要求来看,依然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

2.1农业技术的研发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闵行区在农业科技的创新研发上虽然有着良好的基础和可喜的成果,但在根本性改变农业生产现状的高端研发上尚有薄弱环节,如高抗、高产、优质、短生育期的小麦品种等亟待攻关解决,农技推广队伍的整体业务创新能力也亟待提高。

2.2农业从业劳动力紧缺矛盾日益突显

农业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区域内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劳动力紧缺情况普遍存在,且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和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已成为阻碍农业产业发展和科技应用的重要瓶颈。

2.3农业组织化经营程度有待提高

闵行区农业规模化生产水平虽然位居上海市前列,但种植产业仍存在分散、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应用率的提高,对农业生产安全监管和农村环境的改善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4镇村农技推广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镇级技术人员专业性相对不强,村(场)安全技术岗位的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低,规模基地专业技术岗位人员调动比较频繁,在新技术推广、安全生产保障制度执行效率上相对较低。

3推进闵行区农业科技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3.1推进蔬菜生产规模化和组织化经营

闵行区要加强对蔬菜生产的研究和科技推广,到“十二五”末,努力使蔬菜生产规模化程度达到80%以上,蔬菜保有量生产面积力争全面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要加快实施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改造,在现有基础上积极建设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建立起50家蔬菜标准示范园。示范基地面积以2~3.3hm2为起点,因地制宜把千家万户小规模生产组建成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推动蔬菜的规模化经营,把实施蔬菜标准化与推进规模化经营结合起来,以规模化带动农业科技进步。

3.2推进农产品品牌化战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通过“一场一品”建设,积极组织好各类品牌农产品的开发、申报和认证工作,让更多的农产品进入由国家和市认证的名牌农产品范围;努力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市场信誉好、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名牌,授予优质产品标志,实行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品牌带动农业标准化实施,促进农业科技进步。

3.3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

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作业程度,推进蔬菜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进程,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发挥机械优势,提高蔬菜生产经济效益,使农民增效增收;进一步加大对蔬菜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设备和机械化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对重点推广的蔬菜农机具,在市级补贴的基础上,闵行区配套补贴到90%。加快蔬菜工厂化育苗技术试验、示范、推广工作和蔬菜新型农机试验、示范、推广工作,以进一步降低蔬菜生产劳动力成本。

3.4强化推进农业生产科技化

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改革农技推广机构,整合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资源,着力培养1支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强、成果转化推广效率高的技术队伍,通过横向协作联合,不断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充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力量,为闵行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技术支撑、咨询服务。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政策引导力度,如加大杂交稻推广补贴力度,增加制种基地成本补贴政策,以减轻制种企业成本风险和经济压力,为杂交稻等技术的推广创造一个更宽松的政策环境。

4结语

篇6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农业;应用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随着当今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农业领域的科技网络应用也越来越多了,我国农业也开始从粗放型农业逐步向智慧型农业迈进。“智慧农业”是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在农业发展领域中的具体实践和应用,是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现代农业形态;物联网是发展“智慧农业”的核心。探讨物联网技术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将极大促进农业的转型和发展,对于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来说,更是一个大的发展机遇。

2 物联网与智慧农业的内涵

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它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革命。物联网分为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层。感知层的主要功能是识别物体和采取信息,它主要应用了传感器、RFID、GPS以及RS 技术等,完成信息的收集、信息简单处理以及信息向传输层的发送。传输层负责处理感知层传来的信息及信息的远距离传输,它位于整个体系结构的中间层,是物联网的神经中枢;其中运用最广泛的是无线传感网络(WSN)、互联网、ZigBee 技术等。应用层主要负责服务及应用,它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主要涉及云计算、GIS、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等信息技术,通过它们将海量数据分类、整理、计算、挖掘分析,然后在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领域得到应用。

“智慧农业”是“感知中国”、“美丽中国”理念在农业发展中的具体应用,指利用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等信息化技术实现“三农”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生态化、集约化,从空间、组织、管理整合现有农业基础设施、通信设备和信息化设施,使农业和谐发展,实现“高效、聪明、智慧、精细”[1]。物联网是“智慧农业”智能化和精细化生产、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物联网在农业的应用——建设智慧农业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转型、步入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湖南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的优势分析

作为传统农业大省的湖南,正面临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升级。现阶段加快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智慧农业建设,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来说它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3.1 国内外基于物联网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及可借鉴经验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形成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物联网已渗透到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现已演化成农业工业,步入了科学的新农业发展道路。随着我国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内物联网技术的成熟,包括北京,上海,无锡,苏州等地,政府和企业对农业物联网的投资数量加大,相应的农业物联网产品和服务也得到了市场的肯定,如:墒情监测、大棚温室监控、节水、食品安全溯源等,且涌现了杨凌智慧农业和大唐移动智慧农业等典型示范案例,产生了比传统农业更高的价值。

这些国内外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智慧农业中的成功应用为我省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经验。

3.2 不断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链

湖南农业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断完善。2011年湖南省被立项开展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省、市、县各级各类农业网站、农业信息平台逐步建立;农业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增长迅速,如 “特色湖南”网络平台,刚上线就实现了4个月网上销售400多万元的良好业绩;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90%以上县设置了专门的农业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持服务机构。同时,湖南省物联网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据统计,截止2013年6月,湖南省有从事物联网研发、制造、运营和服务的企业共240多家;分布在传感器、芯片设计、电子标签、智能终端、应用软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产业环节,基本形成了初级产业链,在部分领域还有一定优势。

不断完善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初具规模的物联网产业链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湖南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设施保障。

3.3 湖南坚实的农业经济基础有利于农业物联网应用推广

湖南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拥有耕地4870万亩,山地2.56亿亩,水面2043万亩。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目前,全省已建立棉花生产基地、水稻生产基地等优质农产品基地共计100多个。涌现大批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如宁乡花猪、临武鸭、洞庭湖大闸蟹、隆回药材、祁东黄花菜等。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湖南是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的试点省之一,在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农业产值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年平均增长4.7。

农业物联网应用需要大量投入,农业产值快速增长,农民收入水平高,为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丰富的土地资源、规模化农产品基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以及蓬勃兴起的高效特色农业,为湖南提速智慧农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4 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

根据物联网的技术内涵,结合湖南推进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的优势分析,现阶段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可以采用以下应用模式。

4.1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进行智慧生产

农业物联网的在生产环节的应用主要包括现代化温室和工厂化栽培调节和控制环境。它是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中的信息感知技术,主要包括农业传感器技术、RFID 技术、GPS 技术以及RS 技术等;利用它们采集各个农业要素信息,包括种植业中的光、温、水、肥、气等参数,在不同的作物生长期,实施全面监测[2]。这种生产环节的物联网应用见效快,能够为高附加值产品锦上添花;方便的快速复制,可以快速应用到不同的作物;而且这种技术各地都有类似的项目,有很成熟的应用。对于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的湖南,非常适合此类应用,如,我们可以建设棉花生产基地、水稻生产基地等科技示范基地项目,利用农业物联网实现智慧生产。

4.2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智慧流通

农产品的智慧流通主要包括智慧仓储、智慧配货、智慧运输和流通安全溯源。利用物联网中的RFID 技术建立自动识别技术的仓库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库房高效管理,收发货高速自动记录,收货、入库、盘点、出库等多个流程能平滑连接,实现流通环节的智慧仓储。通过RFID结合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为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加贴RFID电子标签、对农产品的流通进行编码,实现农产品的安全溯源。利用物联网技术“网络化”发展战略,建立批发市场信息数据库和集团协同管理信息平台,用来收集、储存、传输与整合:客户信息、业务信息、交易信息、市场管理信息等,最终实现客户数据、业务数据的有效性、可靠性、整体性,通过信息流带动物流、商流,协同管控,同时采用RFID、传感器、GPS等高新技术实现智慧配货、智慧运输[3]。

农产品的智慧流通,它涉及到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的稳定,社会意义重大,同时也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湖南可以从一些有一定的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农产品流通着手,如唐人神肉食品、宁乡花猪、临武鸭等,建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产品智慧流通示范,再择机在其他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广。

4.3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产品的智慧销售

农产品的智慧销售是指产品从预订、生产到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在客户的掌握之中,能实现全程跟踪。它应该包括以下三个环节:①产品预订;产品的预订首先需要建立商务平台,目前农产品的商务平台主要采用农产品电商预售模式(C2B+O2O)的形式建立。各生产地,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条码技术、二维码技术进行农产品的产地和出货状况的管理,并将农产品信息上网。平台用户通过注册会员的形式,实现农产品自由集约订购。②有机生产;邀请行业专家,依据国家标准,结合各产区的实际,制订各农产品有机种植的具体标准,在安全生产监控下,遵规执行。③安全监控;为实现消费者的产品认证环节,采用物联网相关技术,通过监控系统,全程进行跟踪;为用户提供详细的数字及视频信息保障,使产品从生产,到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都在客户的掌握之中。在田间设立高杆多视角摄像头,通过无线方式连接至种植户或养殖户和驻点收购站,监控全程的无公害生产,监控视频图在平台网站上实时,订购者可随时监督。在物流配送中采用GPS等技术实现跟踪定位监控,确保配送过程安全[4]。

目前,湖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主要有“网上供销社”、“特色湖南”等网络平台,这些平台已有一定影响力,且平台业务功能也已成熟;只需在此基础上,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消费者的产品认证环节,应能很好地实现农产品的智慧销售。

4.4 利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实现农业的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包括智慧预警、智慧调度、智慧指挥、智慧控制等。湖南土地资源复杂、山地、河湖水面较多,利用物联网技术中的GIS,可以建立土地及水资源管理、土壤数据、自然条件、生产条件、作物苗情、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趋势的空间信息数据库和进行空间信息的地理统计处理,实现智慧预警。利用专家系统(简称ES),依靠农业专家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对需要解决的农业问题进行解答、解释或判断,提出决策建议,实现智慧指挥。利用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简称DSS)可以实现我省在水稻栽培、饲料配方优化设计、大型养殖厂的管理、农业节水灌溉优化等方面的智慧调度。智能控制技术(称ICT) ,包括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以及综合智能控制技术,主要用来解决那些用传统方法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实现我省在规模化的基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的智慧控制。

5 结束语

物联网在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很多,面对新时代农业的发展、转型,湖南应不失时机地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物联网技术在湖南智慧农业中的应用力度,使之成为我省农业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突破口。长期以来的实践证实,现代农业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发展中引入新兴的物联网技术,可以极大地提升生产效率,创造新的生产模式。

参考文献

[1] 彭程.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农业发展策略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12,17(2):94-98.

[2]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2(1):1-5.

[3] 朱晓姝.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研究[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8(3):391-393.

[4] 何艳.物联网农产品智能销售系统[J].黑龙江科学,2012,3(01):57-59.

篇7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有效结合

1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意义

1.1有利于改变传统农业的流通方式

在传统的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由于信息具有滞后性,供需双方掌握的信息不一致,会造成供需双方的经济损失。同时,由于流通环节过多,增加了运输和储存等成本。运用“互联网+现代农业”的网络营销方式,能有效降低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时间成本,使农产品的销售空间全方位扩大,有利于缓解传统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程度,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

1.2有利于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随着我国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信息技术对农业的投入,将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体化方向快速发展。

1.3有利于能够激发群众创业、创新的热情

“互联网+现代农业”能够为我国农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创新周期。我国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人们群众创造力的发挥。这种“互联网+”的新型发展方式,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激发人们的创新精神。利用农业经营主体与国家科研人员的有效沟通,搭建群众创业创新平台,推动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4有利于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潜力无限,能够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也有利于农业生产向规模化、集体化方向发展;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技术,能够为农村土地确权、农村资本流动、农业技术推广和乡村治理等提供有效的信息服务。

2当前“互联网+现代农业”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随着“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与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正在不断融合,有利于加快农业结构转型、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强农村社会治理能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等。一种新的现象不断催生,农村居民的生产积极性在不断提升,逐渐形成了农村居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虽然发展事态良好,但在实际情况看来农业依旧是一个弱势产业,受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下以及掌握的生产技术也较为低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现阶段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城乡之间各方面的差距比较明显,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数字鸿沟。有些落后地区认为发展“互联网+农业”就是发展之前的电子商务,完全没有弄清“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内涵和内容,极不利于“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并且有的市场主体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而是照搬照抄其它成功地区的经验和方法,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换来的却是效果的不明显。目前,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发展路上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2.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社会资本作为农业投资中的重要部分,社会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将影响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项目收益低、风险较大影响了社会资本的进入。目前,虽然农户家中已实现宽带普及,但在一些家庭农场、养殖场、牧场还没有实现全方位的覆盖,部分家庭农场主、养殖场主和牧场主无法及时获取准确信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展开。特别是在边远贫困地区,互联网和农产品加工运输等基础设施落后,不能保质保量地向外运输农产品,导致这些地方的特色农产品无法顺利销售,影响了当地“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2.3缺少互联网人才

人才是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重要力量。由于既懂技术又懂农业的综合型人才的匮乏,影响了农业产业融合快速发展。另外,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学习能力较差,对互联网技术认知不足,不能很好地将互联网技术结合到生产销售中去,导致很多农民面对一些生产设备时手足无措,无法操作,面对收获后农产品无法销售的尴尬局面以及无法及时获取有关农业农村的相关消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相对于城市来说收入低,生活环境以及交通设施也不尽人意,导致农村地区更难吸引和留住人才。

2.4金融支持力度不足

金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互联网+现代农业”想要得到快速发展,除了需要人才、技术、资金以及基础设施等支持外,还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目前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仍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不匹配,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有限,影响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由于金融机构对农业发展的重视不足,导致农业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影响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共享、软件程序的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电商平台构建上缺少资金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受到阻碍,制约了“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发展。

3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可行举措

从当前情况来看,“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作用还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国家一定要加大重视力度,大力推进“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速度,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互联网+农业”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互联网+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3.1提高民众参与积极性,培育

“互联网+农业”人才有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才能快速发展。农业组织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样农业组织对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也会有重要帮助。要充分发挥村干部、返乡创业人员以及种、养殖大户的作用,带头发展电子商务,让农民看到收益,认识到“互联网+农业”能使其致富,这样才能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而要想提高民众的积极性就要做好有关“互联网+农业”知识的培训工作。当地政府应与当地高校或者培训机构合作,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加“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培训,让其真正了解并掌握互联网技术,这也是发展新型职业农民的需要,为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当今世界,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发展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过去一个地区想要致富,首先考虑的就是修路;而现在一个地区想要致富,考虑的是通网。要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就是要大力推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信息高速公路的有效畅通,让家庭农场主、养殖场主和牧场主及时有效地获取准确信息,保障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有效运行。

3.3构建电商平台改造农业产业链

通过构建电商平台来发展“互联网+现代农业”是一个可行举措。电商平台的作用不仅是在农产品的销售上面,最根本的是对农业产业链的改造上。目前,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产业链还处于雏形阶段,较多的线上企业与线下企业试图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技术对农业的传统环节进行改造,将农业生产、供应、销售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全新的“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当前,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链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来促进互联网与农业的融合发展。

篇8

关键词: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金融支持

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基金项目(SZ124012)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以河北省保定市为例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0日

自2005年的亚洲开发银行与河北省政府公布《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首次提出环京津贫困带这一概念之后。河北省发改委与河北省扶贫办2011年9月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环首都贫困地区仍然有25个国家级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235.9万人,占河北省贫困人口的42.1%。虽然近年来河北省通过不断加大对环京津贫困带的投入,提高了其自我发展能力,使得部分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但是如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仍然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因此,在环京津贫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正是二者重要的契合点。为了加快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进一步节能降耗、保护资源环境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则,而创意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业态,具有有效需求高速增长、市场前景广阔、行业附加值高等特点。因此,在环京津贫困带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应该成为其脱贫致富的必然选择。

一、环京津贫困带发展创意农业现实意义

(一)京津具备广泛的休闲旅游需求。根据北京市统计局的相关调查,2010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年,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了32,903元,同比增长10.8%,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长有利于环京津地区创意农业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发展创意农业是环京津贫困带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而且具备发展创意农业的基本条件。京津地区作为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具有消费群体规模大、消费需求层次多、消费质量高等特点,这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河北省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打造环北京休闲旅游产业带,其中重要的内容就是结合现代农业开发和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设一批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农业观光园或旅游村镇。这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典型模式

(一)农产品主导的生态休闲观光模式。此类模式是以特定农产品为媒介,结合生态旅游而开展的创意农业经济开发项目。如顺平县以伊祁山景区为核心举办的桃花节,自2000年开始至今已成功举办了12届,是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顺平县依托桃种植、桃加工、桃文化,从桃树开花到结果,贯穿了桃产业发展的整个链条,成为独特的“顺平鲜桃”区域农业品牌。

(二)农业综合示范区模式。如涞源县的怡然生态园,生态园的建设遵循“科技、生态、绿色”的总原则,是集种植、养殖、餐饮、休闲娱乐、垂钓、漂流于一体的大型综合项目,园区内有蔬菜温室、猪舍、国际标准游泳馆、餐饮住宿综合楼、垂钓园、漂流池、饲料加工厂、冷冻车间、果园广场等设施。其温室所养殖的鲜花一品红专供用于北京奥运会建设使用,生态园于2007年与国家奥体中心签约,被选定为国家奥体休闲中心。现在一期工程已经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已经开工,预计年产值1,000余万元,年利润350万元,安置就业人数600余人,为该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生态新农村模式。易县石家统村,这个地处太行山西部狼牙山脚下的小山村,曾经是一个贫穷落后、环境恶劣的小村庄,该村自“十一五”以来以建设“清洁水源、清洁家园、清洁田园”的生态村为目标,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大力发展林果、旅游等绿色产业。投资30多万元,建设“百年柿树园”2个,将100余株百年柿树保护起来。同时,开拓旅游资源,在依靠狼牙山景区发展的同时,该村还在村东北金龟岭山顶,人工开渠蓄水,建造了一座约有1,500平方米水面的“空中垂钓园”,配合村内大大小小的采摘园,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游客在农家乐品尝农家饭、采摘新鲜菜、购买农产品和体验农家生活,2011年全村共接待游客2万人次,收入达到1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万元。

总体来说,环京津贫困带地区创意农业经济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创意水平较低,其发展壮大不仅需要经营者在管理上下工夫,创新经营理念,以过硬的质量、优质的服务提升市场竞争力,更离不开各方加强、加大对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金融支持体系。

三、环京津贫困带金融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现状

(一)提供金融支持的主体为县域银行业,金融业其他主体介入较少。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目前环京津贫困带地区对于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主要侧重于银行业的信贷支持,而证券业及保险业的金融支持基本为空白,并且支持创意农业及生态休闲旅游的银行业主体主要为景点所在县域农村信用社和邮储银行,大型银行参与较少,而股份制及政策性银行基本未介入。从目前情况看,信贷支持主要有以下侧重:一是侧重于支持以传统景区为核心的周边自然生态游、休闲文化游等复合型旅游项目;二是侧重于支持景区周边产业发展,支持相关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及景区经营户,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量的近半数,使创意农业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未来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在继续强化商业银行支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完善金融支农体系,发展保险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及直接融资等多元金融支持体系。

(二)涉农贷款及相关行业贷款稳步增长,信贷支持力度逐渐加强。由于保定市主要贫困县的县域金融机构主体是农村信用社,所以本文主要以农村信用社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分析。(图1,数据来源:根据河北省银监局、河北省农村信用社相关数据整理)由图1可见,近三年来信用合作机构对于“三农”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比如,截至2011年底,涞水农信社贷款余额22.56亿元,涉农贷款20.6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1.45%;顺平县农村信用联社各项贷款余额15.15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2.53亿元,占比82.71%。

由上述分析可知,虽然各县涉农贷款所占贷款总额比例非常高,但是由于“涉农贷款”的统计口径比较宽泛,并不能够全面地反映对于创意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并且由于贷款分类里没有“创意农业”这一类,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和创意农业相关的一些产业数据(旅游业、蔬菜加工业等)来推算金融支持创意农业的数据。此外,随着河北省对于绿色产业特别是休闲旅游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本文用行业新增贷款这一指标进行数据分析。(表1)可见,和创意农业相关的这些行业贷款新增余额占新增贷款总量的28%,这一比例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相比占贷款总额80%以上的涉农贷款比例,对创意农业信贷支持的未来发展空间还是很大的。

四、构建环京津贫困带创意农业发展的多元金融支持体系

(一)加大财政性金融支持力度

1、建立金融风险补偿机制,调动金融机构支持创意农业发展的积极性。如果纯粹从经济效益考虑,创意农业天然的弱质性难以吸引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介入,但是由于创意农业具有外部经济性,发展创意农业具有巨大的生态保护效益,因此有必要使用财政资金建立“创意农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建议地方财政建立贷款风险基金,通过提供贴息和弥补呆账损失或减免税费等,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意农业的信贷投入。

2、尝试成立扶持基金,对创意农业发展进行前期孵化。积极筹划和设立创意农业发展基金并滚动发展,以减轻财政压力,拓宽融资渠道。创意农业发展基金可设计为以政府财政部门牵头,由财政拨款、公益性和商业性等资金组成,使得财政资金能发挥杠杆效应,引导金融资本投资。成立专门的产融一体化的投资管理公司——农业金融投资公司,结合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经验,把创意农业发展基金进行商业化原则运作,如把某个时段申请资金支持的创意农业项目打包,以其中的一部分产权为标的资产,向市场发行基金股份期权,承诺将来一旦这些项目上马,立即实行股份制改造,并按期权的执行价格向投资者出售项目股份。

3、以政府为主导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进一步加大在农村建立专门的政策性国家农业保险机构,对于专门办理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等商业性保险公司提供的农业保险业务,也应给予相应的税收等政策优惠,以刺激其开办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分散农业经营风险及涉农贷款风险。同时,也可以利用农村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的网点开办代销农业保险业务,以扩大农业保险的受众群体。

(二)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

1、完善信贷管理体制,阻止农村资金外流。继续明确县域内各金融机构承担支持“三农”义务的政策措施,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采取有效办法,引导县及县以下吸收的邮储资金回流农村。放宽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的准入门槛,加大对农村中小型金融机构规范经营的指导,并给予政策倾斜。

放宽贷款对象的条件,对符合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创意农业企业和项目,要加大多种形式的融资授信支持。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创意农业企业和合作社等组织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

2、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步伐

(1)鼓励直接投资,探索设立专项农业工业化投资基金。通过对农业工业化相关联的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运输服务业等实行股市融资及资本运作,促进创意农业组织或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2)推进小额信贷创新。设计差异化的贷款机制,打破以不动产抵押为核心的贷款抵押机制;创新小额信贷定价模式,在小额信贷的利率定价过程中,把小额贷款的贴息、科技、保险等因素纳入贷款定价模型中综合考虑,逐步降低利率,实现“公平与效率”。

3、创新信用和担保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通过政府出资引导,自省到县设立产权多元化的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担保组织网络。尝试成立创意农业互助发展担保基金,采取“会员管理、企业运营模式,解决创意农业担保难、融资难的问题。对众多农户及合作组织,尝试综合授信模式,采用“公司(农户或个体户)+协会+联保基金+银行机构”联保贷款基金业务,充分利用自发性协会(商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协调配合作用,形成会员联保机制,灵活采用动产抵押、动产抵押与不动产抵押相捆绑等融资方式。结合创意农业项目性质和资产特点,深入开展票据承兑、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等金融服务,满足创意农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

主要参考文献:

[1]河北省发改委、扶贫办,“环首都贫困带”,怎么看?怎么办?[N].经济日报,2011.5.22.

[2]郑其敏,占云生.浅谈涉衣贷款统计中数据“虚胖”现象——以海南省为例[J].时代金融,2011.33.

[3]中国人民银行阿鲁克尔沁旗支行课题组.草原生态保护与沙产业开发利用的金融支持研究[J].内蒙古金融研究,2008.9.

篇9

关键词:循环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建设应用有效建议

一、循环经济概述

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往往存在较大差别,其中,传统经济属于一种物质单行道流动经济,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它经常会对地球资源和物质进行高强度开采,并在消费以及加工的过程中,将大量废弃物以及污染排放至环境,对资源进行一次性或粗放利用。而循环经济则重点强调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并要求所有经济活动的开展,必须要严格依照自然生态模式来进行,属于一种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经济。在整个消费或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较少,甚至可以实现“零排放”。传统经济模式主要是通过将资源变成废积物来促进经济增长,但该发展模式的缺陷在于,会产生资源枯竭或短缺问题,最终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而循环经济则可有效缓解上述问题,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思维,在各生产环节中均倡导行为准则和经济规范。在循环经济中,生态工业属于重要形态,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工业体系包括:消费产品之后的资源再回收、企业共生产生的生态工业园以及企业单独的清洁生产等,由此也会形成一个良性的社会循环,终极目标是为了降低废弃物排放,并将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投入其他工厂或作为原材料,实现废弃物循环应用,最终实现工业生产的零污染排放目标。

二、循环经济模式下的生态农业建设途径

在生态工业发展模式的作用之下,在建设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可对相关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进行充分借鉴,从而逐步建立起多功能、多层次的农业生态系统,其终极目标是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高回报。大量的研究实践表明,实现农业经济系统投入产出链与生态工程食物链的有效结合,更加有助于获得高收益,从而创造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升商品价值。此外,在产出链和加工链环节中,可提升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的合理性,实现多种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并将生产出的产品投入市场,实现良性循环以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有限的土壤数量,创造出更多高品质产品,从而逐步形成高效化、多元化的农业生态链,以达到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的最佳境界,具体分析如下:

(一)多种生物共生互利

结合生态经济学发展原理,可将多种不同的生物进行优化组合,使其共同存在于农业生态系统中,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增产、增收的目的。以生物物种为例,可衍生出多种生物组合类型,具体如芦苇-鱼-禽、鱼-水稻-萍等等。目前,在我国的南方以及北方地区,稻田养鱼模式已十分普遍,待水稻插秧返青之后,向稻田中注水,并放养鱼苗,在经过病虫害防治以及晒田施肥等一系列管理工序之后,鱼苗会随着水流进入水沟,在收稻时节,将鱼苗捞出转入其他鱼塘。在这种生物养殖模式中,水稻可为鱼苗提供阴凉、饵料以及适宜水温等,而鱼苗则起到了施肥、除草、灭虫等作用,将大量的光合细菌、浮游生物转化为鱼产品,实现了鱼苗、水稻的互利共生,从而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渔业以及水稻种植业的健康和谐发展,提升土壤肥力。据相关调查研究统计,在稻田养鱼模式下,每2500hm2水稻产量可达8/hm2,相比于普通的水稻种植模式,可增产15.5%,鱼苗养殖期15天可收鱼1.4万/hm2。

(二)多层次资源循环应用

发展再循环利用和立体开发式的生态农业工程,可实现加大工业、渔业、林木业、农业的协调稳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与此同时,还具有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例如,可利用瓜果、落叶、沼渣等养殖蚯蚓,并将蚯蚓作为鸡、鸭、鱼饲料,其粪便可作为肥料,以此实现粮食生产、渔业以及畜牧业的平均增产。另外,通过秸秆转化,可对生物循环技术进行充分应用,将各种牲畜粪便、生活污水等,经过沼气池的处理之后,使其形成多用化无害化资源,并逐步形成高层次的生物产品,实现高收益,并将其用于无废料农业生产中,降低对土壤以及水体的污染,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有效保护。以山东省某股份开发研究公司为例,该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将家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在经过一系列处理之后用于双孢菇生产,并创建了双孢菇加工生产基地,据相关数据调查显示,该公司利用玉米和小麦秸秆2万吨,可加工生产出高品质双孢菇1.5万吨左右,生产废料可用于高效菌肥、多糖系列产品加工,以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循环利用,年产值高达2亿元,成为了当地的先锋模范企业。

(三)基于加工养殖业的庭院农业生态

所谓“立体化养殖”,主要就是借助食物链形成农作物、家禽、沼气、鱼的循环生态网,并形成一条龙式的自然经济发展体系。杭州市某养殖场便对农业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了充分利用,由此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过程中,该养殖场主要是借助氧气池,对于糖、茶庄、水稻田以及畜牧养殖场等进行连接,将发酵之后的家禽粪便用于生猪饲料,沼气用于生活燃料以及茶叶烘制、鸡舍增温的主要能源。此外,以家禽粪便为原料的沼液还可作为农业生产用肥,经深层次加工制作之后还可生产出有机肥,该农业生态发展模式更加有助于保护农村环境。

三、循环经济理念下建设生态农业的有效建议

(一)完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保障体系

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生态农业,必须要建立完善的环境管理保障体系、法律保障体系以及政策保障体系,通过对国外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和借鉴,发现在发展循环经济生态农业的过程中,建立健全相关保障体系是前提也是关键。在此情况下,我国相关部门应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完善农业发展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增加农业财政投入,积极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与此同时,还应建立循环式农业组织,强化对农业环境以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从而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便利条件。

(二)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

在发展循环生态经济的过程中,重点强调清洁化农业生产以及资源的多级循环利用,并倡导在信息化模式上组织农业生产。因此,还要强化对可操作性强、经济效益高、环境友好型的农业新技术的研究,通过这些技术的实践应用,可最大限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现阶段,生态农业发展领域的高新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绿色能源开发技术、数字化农业技术、废弃物资源转化技术、节水农业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发展的根本取向在于实现农业产业化,而这也是循环经济模式下发展生态农业的必经之路。若想实现上述目标,首要工作便是进行资金的多形式、多渠道筹集,结合地区资源发展优势,对当地的优势产业以及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可最大限度凸显废弃物资源转换技术、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优势和价值,可为相关产业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平台。与此同时,还能加快农业产业化升级,实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

篇10

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国家向来都很重视农业的发展,随着现在现代化农业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现代农业的支持越来越大。可见,对通信技术的研究也是愈发深入,本文首先简单分析了通信技术的概念,之后分别对有线通信技术以及无线通信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希望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农业发展;通信技术;有线通信;无线通信

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这是按着传输的媒介对通信技术进行的分类,这两种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简单说,比如温室环境下对温室的各种数据信息、以及温室内作物的生长情况都离不开通信技术的支持。根据农业种植的不同需要对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进行选择性的使用。

1通信技术的概念

文章主要叙述了数字通信系统与模拟通信系统的技术和原理组成基于PC的无线接入的设备,将其研究成果颁布到系统平台上,且最终的方向就是完成研究并完备嵌入式的无线接入设备。为了使其实验良好的使用,科研中实验的基本硬件平台我们将其设备作为PC的接入设备,再依据运行PC上的人机界面程序和各种驱动程序的应用[1]。绝大部分的实验就是一个完备的无线通信系统,充分显现出了我们的“系统级”的优势之处。

2有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有线通信与无线通信都是通信的方式,有线通信利用光纤电缆和导线作为导电材料介质,计算机数据通信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新的通信手段,在两地之间传输不同的媒体,可以分为有线数据通信和无线数据通信。与无线通信技术相比,有线通信的最大优点是传输数据稳定高速。无线通信因为线路的控制已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传输方式[2]。在农业通信应用中,常用的有线通信有:RS.232/422/485。在设施农业领域的早期应用中,采用RS.232、RS.422和RS.485连接计算机和变量系统是一种有效易行的方案[3]。总体来说,相比较无线通信技术,有线通讯技术更加稳定、高速这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3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

无线通信技术比有线通信技术含量更高,在更多的地方用更加实用,但它的由来也可以说是基于有线通信的发展。而和有线设备相比无线设备更方便。例如,现在市面上有很多无线终端产品,常见于手机,蓝牙耳机,无线鼠标,对讲机,无线键盘等。通过使用这些产品,让人们了解到通信设备现在已经从有线逐渐变为无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无论是有线还是无线通信,它们在农业中所承担的功能都是一样的,既通过信号传输实现农业生产信息的快速整合[4]。然而,在实际使用中,用于通信传输的电缆由于长期在高温、潮湿以及土壤和空气等高酸性环境而容易导致电缆老化,从而降低了通信技术的可靠性。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需要铺设大量的电线传输信息,以实现监控区域的有效覆盖,这将导致农业设施内的交叉电缆,维护成本[5]。这些因素,极大地限制了有线通信在农业生产中的普及和应用。总体来说,相比较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讯技术更加便捷,这也是其最大的特点。

4结束语

通信技术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对农业生产有着直观的反应。虽然,以上对有线通信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进行了对比,但是殊途同归都是对信息的传输只不过是传输的方式不同。有线通信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各自都存在着优缺点,农业信号传输要依照生产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不同的通信技术,这样才能在发挥出优势的同时促进农业的更快速、稳定的发展。不可以根据自身喜好分类,两者可以说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我们需要在两者优缺点不断克服中寻找办法促进其发展,这也对整个社会展与进步提供前提。

参考文献:

[1]李震,洪添胜.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在精细农业中的应用进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576-580.

[2]贺茂斌.手机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集成与应用[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

[3]李晋,楚栓成.浅谈几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在精确农业中的应用前景[J].电子世界,2013(11):78-79.

[4]肖维,张阔.无线通信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J].南方农机,2016,47(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