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学的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学的基础知识

篇1

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

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主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

3、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目标不明确,管理便无从谈起,目标是否切合实际,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或成效的高低。

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

篇2

遵循学生的思维特点,在刚上课时用一个短短的视频或一张有趣的图像就能把他的注意力吸引住。我在上课之前一般会准备与本堂课有关的实物或图影材料,如果材料容易得到就用实物,如果不容易得到就用图画或影像资料。如,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我就从资料室拿来了一个北京人的模具头像,讲授《灿烂的青铜文明》就出示一组“三星堆”文化图片,讲授《秦王扫六合》就出示长城图片并放映电影《英雄》的一小段剪辑片段让学生观看。本来枯燥无味的课堂突然出现这些有趣的东西,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就被吸引了过来,可更好地接受接下来要讲的知识。

采用直观教学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强烈求知欲。如,讲授《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时拿来的那个北京人的模具头像,首先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吸引了,这时再引导学生进行概貌观察,然后进行具体观察,要告诉学生观察什么、注意什么,同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去细察模型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引导学生将观察的结果与正确的结论互相印证,以检验观察的结果是否正确。还可将模型与身边的人进行必要的比较,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由于历史的知识是分段知识,并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点链接。所以,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会感觉到记忆很吃力,不是记不牢就是记得杂乱。运用直观教学法,就能把知识深深地印在学生心中。比如图片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图片是经常用到的,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器物、历史遗迹等图片。许多图片本身就是第一手的历史资料,直接而形象地记录和显示了历史的真实信息,这种信息是直观的、鲜明的。由于图像对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语更直接,因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比如,我在讲授七年级《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时,借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先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南宋、金对峙形势图》,要求学生在图上找出辽、北宋、西夏的地理位置,金、南宋的地理位置,以图片为基础参照物,先分块介绍辽、西夏、金人先后兴起,后逐步讲述陈桥兵变及北宋的建立,以及后来辽守战争、澶渊之盟、宋夏和战、守金战争和南宋的建立,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金议和及对峙局面的形成,同时出示自己绘制的《从北宋到南宋》时间表图,即以时间为轴,标出每一年发生的事件。如此讲授学生脑海中就会有一张清晰的空间图和时间图,从而把握民族政权并立这一特殊时代的基本脉络。

以上就是我在实际教学中体会到的直观教学的好处。另外要说的是,虽然直观教学好处多多,但还有几点要求值得注意,具体为“用什么”“怎么用”“用多少”的问题。(1)直观手段的运用必须中心突出、目的明确,要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来考虑用什么的问题。直观手段运用的目的和中心必须是为了帮助学生克服理论脱离事物、抽象概念脱离具体表象、理解脱离感知等矛盾。教学的目的、任务不同,以及在教学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课目中,直观手段的作用和运用均不相同。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必须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围绕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进行,而不是在枝节问题上盲目运用直观手段挤占课堂时间,影响教学目的、任务的完成。(2)教师在运用直观教具教学时也要考虑何时用、怎么用的问题。在出示直观教具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过早出示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过迟又会与教学内容衔接不上,影响效果。任何一种直观教具都只是教师讲课的辅助工具,在演示的同时教师还要讲述,不能让学生盲目地去看,以讲导演,以演辅讲,二者要有机结合起来。演示过程要由简到繁、由粗到细,老师在用直观教具演示时一定要有层次性、选择性,否则会使学生模糊概念,不易掌握。(3)教师在运用直观手段上课时还要考虑用多少的问题,应用要适量而不过量。如果满堂课都是挂图、模型、多媒体演示,则必然失去了历史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方向,对学生来说只是“看”到了,而没有“学”到。历史是一门人文主义学科,要让学生通过历史的表象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篇3

论文摘要:针对现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企业的生存已经由"硬件"--设备、技术、资金的竞争变成"软件"--管理水平的竞争了,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对企业开展有效地管理。为提高经管专业的学生企业管理技能,加强其就业能力,在教学环节中不断加强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分析。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企业不断深入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学目标的转变,《企业管理基础》课程的教学面临着新的要求,需要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一、《企业管理基础》课程概述

高职高专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经济管理专业技能的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目前开设专业很多,比如电子商务、房地产经营与估价等。从管理对象来看,分别是对企业经营、生产、销售等三个方面的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从企业的类型来看,分别是对电子商务企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企业管理基础是一门系统研究企业管理过程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事物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紧密联系的,事物的普遍性是事物的一般属性,具有指导意义,掌握了事物的普遍性,就掌握了理解事物特殊性的一般方法。因此,对于各个经济管理专业来讲,都应该开设《企业管理》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相关理论支持和方法借鉴。

《企业管理基础》是我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是为了让我院学生掌握现代企业管理知识,树立企业管理理念,具备企业管理技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高自身对企业管理实际运用能力。

二、《企业管理基础》教学现状

《企业管理基础》教学存在知识理论化,思维固定化的现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对管理技能的掌握,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有效的方法,产生枯燥的感受。大多数学生仍停留在对概念的记忆和思想流派的理解,大多数老师停留在管理原理的讲解和管理理论的灌输。很多院校的师生对这门课程停留在较浅显的意识阶段:文科类的课程,背背书为考试,看案例当作业。案例教学就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代名词,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唯一的方法,学生不敢走出课堂,老师不会引入课堂,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案例教学中。以致使学生掌握技术性的知识技能较好,而对于企业管理的技能和方法几乎没有。

三、《企业管理基础》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以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的依据和主线,要求真正体现高职教学"以能为本"的特色。因此,实践教学是以职业能力为框架来组织教学的。

传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科,基本上都是使用案例教学,除此之外还有教学演示和课堂讨论。学生习惯为了案例为案例,教师习惯一个案例使用多年。殊不知,在现代竞争激烈的时代,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多变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管理的知识和技能是需要不断的创新。要想保持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必须通过管理,整合企业的有限的资源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掌握最新的企业管理的基本技能,一出校门就能服务于企业。

为此对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一)、案例教学

尽管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被运用的很多,但是效果却是一般。要想通过案例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主要以课堂讨论式、自学式、互动式、案例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参与其中,从而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在授课过程中所用的数据、案例尽可能采用我国的资料,结合我国的实际进行实证分析,把教学内容寓于对中国企业管理中实际问题的分析中,以便于学生学以致用,洋为中用。再次,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的专业,通过对学生熟悉的专业领域的成功企业的管理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成功领导者的经验的学习,更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力量。

(二)、情景模拟教学

在学期开始就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随着学习的深入,将班级慢慢的企业化。学生有的变成员工,有的是部门主管,有的是总经理。随着新的管理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组织,按照学生的意愿结合所学专业处在行业的大企业或者成功的企业进行模拟。置情于景,将学生放在模拟化的"企业"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模式,形成有助于学生运用管理知识和实施管理技能的有利环境。

(三)、到各类组织参观学习

组织学生到相关的企业进行参观学习,通过直接接触企业的各层次的工作人员,了解不同层次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和职责,以及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麻烦及如何处理。了解普通员工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面对面的与企业人进行交流,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了第一手的有关管理的信息资料,加强信息的可信度。另一方面,让学与企业管理者交流,尤其是中高层的管理者,会产生极大的激励力和自信心。这样会使学生更专注企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四)、理论联系实际

企业管理基础是经济贸易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运用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把所学的内容与实践联系起来,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把所学的理论与方法能灵活的运用于实践,用所学的理论与方法去分析、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除有形的实践教学之外,还要强调无形的、灵活的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尤其是借助于身边可能的各种形式参与到企业管理中去,例如,利用寒暑假参与企业实习,平时课余时间做兼职工作。这都让学生在自主的加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关键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对企业管理的知识运用的习惯。

参考文献

篇4

PDCA循环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所以又称戴明环。“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如右图1所示)。按照PDCA循环理论,人们可以把任何一个过程的运行,从策划、建立、运作直至结果的检查和持续改进分成四个循环阶段:

一是(Plan)计划。“确定方针和目标,确定活动计划”。这一阶段类似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备课”阶段。

二是D(Do)执行。“实地去做,实现计划中的内容”。这一阶段类似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上课”阶段。

三是C(Check)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注意效果,找出问题”。这一阶段类似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评价”阶段。

四是A(Action处置/Act纠正、处理)。“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适当推广、标准化;失败的教训加以总结,以免重现,未解决的问题放到下一个PDCA循环”。这一阶段类似于实训教学过程中的“总结提高”阶段。

由此可见,实训教学过程是完全能够应用“PDCA循环”理论来实现质量管理的。下面笔者结合“水利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教学过程谈谈实习过程中运用PDCA循环理论的教学质量改进措施。

一、计划(P)阶段:备课时制定详尽的实训教学计划和实训教学方案

按照PDCA循环理论“四阶段、八步骤”的提法,这一阶段分为四个步骤:

1.分析实训教学工作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

对于“水利工程测量”综合实训教学过程,这个步骤所要做的工作主要是分析目前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需要、知识储备等,同时还要分析课程的特点和其他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尽量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例如,通过现状分析后,发现学生对“水利工程测量”的实训有畏难情绪,总的来说学生觉得“难学”“不愿学”;而另一方面,课程实训的特点是既要学生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操作使用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养成注重“测量精度”的职业素质,总的来说,“教学目标高”,

“难教”。

2.通过现状分析,找出产生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

这个步骤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找出产生质量问题的因素,建立解决问题的支点。教师在对学生和教学内容现状有了充足的了解后,才可以制定计划来展开自己的教学。例如,对于“畏难”“难学”的问题,进一步分析后发现大部分技校学生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许多学生连三角函数也不会运用,甚至连简单的加减乘除也会算错,这给计算量较大的“水利工程测量”的学习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且技校学生学多缺乏主动性、怕吃苦、没有学习压力;对于“难教”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计算量大而学生又不会计算,实践熟练程度、精度要求高而学生纪律松懈等因素。

3.找出各种原因中的关键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这一步主要将所有因素进行全部归类,用“鱼刺图”(或者表格)的形式,列出关键因素。比如对于前面的“难学”“难教”问题、分析出关键因素之一就是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数学几何计算能力差。

4.针对主要影响因素,制订实训计划及组织措施

针对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制订解决措施,同时按照水利工程管理专业的要求、“水利工程测量”实训的课程性质、教学大纲和实训计划的要求,设计和制订一个合理的“计划”,它包括教学(情感、知识、技能)目标、管理组织措施(环节)以及具体的教学方法。例如,对于学生数学几何知识十分薄弱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补课计划,对“学习自觉性差”的学生采取对应的组织措施。

二、执行(D)阶段:按照拟定好的实训方案和实训教学设计组织教学

这一步骤是前面制定的“计划”的具体实施阶段,要按设计好的“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组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问题,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因素(计划中)按照计划中的“组织预防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例如,采取“每天早晚两次例会点评”的制度,早晨集合学生布置这天的实训任务,讲解注意事项,做好动员工作,让学生知道今天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结束时集合学生进行点评。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缺乏主动性”“纪律松懈”情况的出现。

三、检查(C)阶段:对照计划要求,检查、验证执行的效果

在PDCA循环管理模式中,检查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实训教学体系实施过程中,针对实训教学的特点,可着重进行以下方面的检查。

1.实训教学设计完成的检查

每一个实训项目完成以后,自我检查实训教学设计的完成情况,了解和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实训教学计划执行的检查

对照“计划”检查执行情况和效果,及时总结执行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

3.实训教学质量检查

通过定期考查、考核学生的实践操作情况,检查实训目标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处理(A)阶段:实训教学过程中总结、提高

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认可或否定,这又包含以下两个步骤:

1.总结经验

把“认可”的“计划、教法、组织措施”总结提升为“标准”,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以此为“规范标准”执行下去。如“每天早晚两次例会点评”的制度就是在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宝贵经验,在笔者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制度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处置遗留问题

对本次循环中“否定的”,要着重分析原因,制定新的解决措施,以便进入下一个PDCA循环去解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PDCA循环管理系统。例如,对在这次实训教学过程中凸显出来的问题,但又不可能马上有效解决的,就应该进入到下一阶段实训教学中,采用新的措施来纠偏,如此反复,问题将会越来越少,实训教学质量将会显著

提高。

篇5

【关键词】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适应症;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一般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出血。具有其发病急骤、病情危重和致死率高的特点,是公认后果最严重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病,是现在使中老年人致死的罪魁祸首之一[1]。发病原因是病变的脑小动脉在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引起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引进新的技术和方法,明显的提高了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的临床疗效,因为手术治疗导致的脑创伤也越来越少,这也使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适应证也扩大了。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护理方法是减少高血压脑出血致死率的关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48例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8例,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35-78岁。

1.2 治疗方法 对于一些对血肿较大出血量多,病情危重的患者采取去骨瓣减压术,首先完全彻底的清除血肿,然后实施去骨瓣术减压,要使减压窗足够大以保证充分减压;对于出血量不足50ml,临床症状比较轻,大脑半球血肿及脑疝不明显的患者采取小骨窗微创开颅手术,骨窗约3-4cm,皮层切口直径小于2cm,彻底清除血肿止血;对于脑室铸形出血者和情况较差位置较深的血肿采取穿刺引流术。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术前要进行心理护理,由于疾病的突然发生以及疾病严重性,患者和家属会感到焦虑、恐慌,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让患者和家属需对高血压脑出血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并向患者和家属详细讲解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的并发症,让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心理得以缓解,同时取得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此外需备好各类急救物品,尽量完善手术前的各项检查。

1.3.2 术后护理 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变化等,手术后72小时内须关注血压和引出物的状况,并实时记录,若发现异常应及时告知医生。此外还需关注病人体温的变化,对于发热的病人需给予物理降温,具体方法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在头部放置冰枕或者冰帽,目的是降低脑细胞的新陈代谢以及耗氧量,减轻脑水肿。放置冰枕和冰帽时须用治疗巾包裹,同时经常检查皮肤,防止发生冻伤。患者全麻未清醒前应去枕平卧,头转向一侧,清醒后抬高床头15o-30o,便于颅内静脉回流[2],同时尽量不要移动病人,避免加重脑出血和再出血,给病人营造一个安静环境。

呼吸道的护理,随时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患者需及时吸痰,持续适当的吸氧,保证患者95%以上的血氧饱和度。气管切开的病人会出现痰多黏稠的情况,此时可事先采用超声雾法化吸入2m1湿化液,每天2-4次,达到稀释痰液和增湿的作用[3]。并按时给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的护理,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引流管的护理。使用引流管是为了预防皮下血肿和积液的发生,同时引流血性脑脊液,减轻积液对脑组织的刺激。引流管须固定好,不能受压、扭曲,防止阻塞,保障引流的通畅。引流管应放置在高于侧脑室前角水平10-15cm[4]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引流物多为暗红色夹杂血凝块,并且引流速度较慢,当出现引流液为鲜红色或引流速度增大,很有可能发生的再出血,必须立刻通知医生。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加强口腔护理,口腔护理2次/d,根据病情选用漱口溶液;昏迷的病人经常发生口鼻腔黏膜干燥和痰液粘稠结痂容易导致窒息,须用湿润纱布覆盖口鼻;皮肤护理急性期睡气垫床,每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保持床单位的整洁无皱褶;预防泌尿系感染,留置尿管期间要进行消毒,2次/d,保持导尿通畅,按时排放,尿袋要低于膀胱,清醒患者后要嘱咐多饮水;在急性期要禁食24小时,恢复吞咽动作前需鼻饲流质,按医嘱给予鼻饲流质,恢复吞咽动作可进食少量易消化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再出血。

功能训练,尽量早期协助病人进行功能锻炼,手术后须定时变换卧位;血压波动不大者在手术后24h即可进行肢体按摩[5],病情彻底稳定后可以做关节的被动活动和肢体的功能训练。

2 结 果

48例患者治愈者为33例,好转者为8例,未愈者为7例,分别占68.75%,16.67%,14.58%,总有效率为85.42%。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已成为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需重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病情变化,及时处理。本组病人通过密切的关注病情变化,加强术前和术后的护理,帮组病人进行功能训练,降低了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由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恢复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给予患者专业、精心的护理,是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李霞.脑出血病人迟发性溃疡出血的预见性护理16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9).

[2]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第3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2.

[3] 李少兰,陈玉琼等.6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术后护理[J].现代临床护理,2008,7(8):43- 46.

篇6

关键词:高职二级院系服务平台;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一、高职二级院系行政服务平台的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的二级教学单位大都设有系行政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两个机构,具体承担着各项日常工作,直接面对一线教师、学生和社会,他们起着承上启下、沟通内外的中枢作用,其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校各项工作的效果。

我们尝试将“系办”、“学工办”的人员进行统一调配,将原有工作进行重新梳理,将事务性的工作规范化,例如:教师调补课、借用教学设备、常规报销等,学生请销假、注册、考试报名、物品场地借用等,社会企业的接待等工作列入行政服务中心的工作范畴,制定了行政服务中心的值班制度,每天保证中心有两位老师处理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而其他老师可以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脱开身,更好地指导学生开展自主管理,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特征需要自主管理

1.文化基础相对薄弱

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较差,同时,还有一部分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目标明确、态度端正的同学,但数量有限。

2.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从小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虽然独立性很强,但自我约束力不够,团队合作意识不强,家庭教育缺失,心理承受力较弱,加之他们很难享受到优秀的教学资源,导致整体的综合素质不高,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较大。

三、学生自主管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1.建立自主管理的意识

学生从小适应听令行事,而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家长和老师的“管”,变得无所适从。我们的做法是:为每个新生班级选拔高年级中的优秀学生担任班主任助理,在班会课和平时的交流中渗透自己管理自己的意识,让学生一入校就逐步树立主人翁意识,形成自主管理的理念。

2.建立切实可行的自主管理制度

实施学生自主管理,我们从班级、系两个层面共同进行,精心构建了班级、学生会、团委的自主管理机构,让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实施,成为班级工作、系部工作的“编剧”、“导演”和“演员”,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班主任、辅导员则在幕后做学生干部的智囊团、亲友团,为学生开展工作提供帮助和支持。我们还配套建立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相继出台和完善了系团委、学生会工作制度,例会制度,文档管理制度,学生干部管理制度,团支部、班级工作量化考核标准,团委、学生会部门量化考核条例、评优制度、学生活动规范、承办活动实施细则等,使系部、班级的自主管理层层推进,层层落实,有章可循,有记录可查,有模式可参考。

3.采用“3+1”模式对学生干部进行选拔、任用和培养

“3+1”选拔任用形式,即“民主推荐、拟定候选人、公开答辩+正式选举”。在选拔学生干部时,首先在全体同学中进行民意测验,让他们推荐自己认为理想的学生干部人选,然后由班主任、辅导员根据他们平时的表现,并参照民主测验的结果确定候选人员名单,经过进一步的考察之后,再进行差额选举,最后由主管部门审批。经过这样的程序,可以较准确地选拔出较为理想的学生干部。因此必须完善学生干部的选拔制度――民主集中制原则,真正选拔出有发展潜力、群众公认、勤勉敬业的学生干部进行自主管理。

“3+1”评价激励机制,即“自评、学生评、学生工作领导小组评+公开述职”。在他们担任学生干部时即告知学生干部工作的定性、定量的评价标准,还要保证学生干部评优工作的机会平等,过程、结果公平,最后进行公示。另外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如实行选拔优秀学生干部负责学生干部培训、担任新生班班主任助理等,促使他们自身不断进步,从而整体提高学生干部的质量。

“3+1”培养形式,即“自学、集中培训、实践锻炼+定期考核”。每学期开展学生干部培训班,列出自学内容,并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开展基本知识、工作艺术方法、写作、绘画等专题专项培训,在以往传统模式上,我们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围绕“学生干部职业能力、团队意识、责任意识”等主题,增加“开口说话”、“亲手写稿”等模拟演练等环节,让学生干部在参与培训的过程中得到综合能力的提高。

4.加强反馈机制提高自主管理工作成效

定期召开对口座谈会,了解广大学生的心声,不断调整学生自主管理的相关工作。定期把相同职务的学生干部召集在一起,进行总结交流,共同探讨。这种交流在一般情况下,会前要指定好重点发言人。比如召开班长会,首先由每个班长介绍近期班上的学风、班风、考勤、文体活动的开展、综合测评、卫生状况等,然后请工作突出的班长具体介绍做法和经验;又如召开生活委员会议,可先由他们介绍本班的宿舍状况、遇到问题,然后请名次靠前的班介绍具体做法,从而取长补短。

利用阶梯式管理,面向全系优秀学生公开选拔“储备干部”,将有经验的、有意愿为广大同学服务的学生选,担任新生班班主任助理,具体指导学生干部开展工作,比如如何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如何开展班级活动等;担任团委、学生会部长助理,在部长的指导下,通过参与具体工作的开展逐步提高自身工作的水平。

结语

基于高职二级院系行政服务平台指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将原有的工作模式打破,构建新的服务体系,由于时间、客观条件与自身能力的限制,还不够完善,还值得进一步研究,比如:学生自主管理在提高就业质量中的作用;学生自主管理在促进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高上的作用;如何完善学生自主管理制度的规范等,都是值得我们今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

注:本文为内蒙古财经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育课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研究》系列论文

教育部曾在《关于全面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并“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它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顺应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工作和学习的互补,且项目和环节设置比较明确,这些特点决定了其采取工学结合教学方式的必然性。

一、工学结合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目的,在互利双赢的前提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取课堂教学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只有坚持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教育和办学质量,满足企业和社会的人才需求。其基本涵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职业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强化学生“边学习、边工作”,“学中做、做中学、学做一体”的能力,即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工人”。

(二)实践性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特别注重和加大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包括师资实践水平的提高,是工学结合的核心所在。

(三)引领性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可以逐步引领和带动学校的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开发与课程设置改革,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与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四)多样性

工学结合没有固定模式,其实现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如何加强“工”与“学”的关联度。例如,工学结合在专业和岗位上的结合程度有工与学完全对口、部分对接和完全无关三种形式。工学结合的交替也有 “集中式”和“板块式”等多种形式。

(五)开放性

工学结合体现在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开放性,以及不断加强合作的功能拓展上,包括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使企业不仅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同时参与学校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从而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模式研究

结合内蒙古财经大学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学生认可度较低、管理制度存在漏洞、酒店对实习生定位不准确等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可以从四个方面构建,该模式主要以学校和企业联动作为基础,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1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一)设置合理全面的课程与考评体系

1.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体系

(1)课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

在充分了解酒店业务的基础上,把传统课程按照酒店的业务分类重新进行分割和整合,把企业的岗位要求和工作流程融入课程当中。专业理论课程安排在学校完成,技能操作课程安排在酒店现场讲授,实现学习与上岗服务同步,努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按照操作方式不同,酒店业务可以分为餐饮、客房、前厅、康乐等,餐饮服务又可以分为中餐、西餐、自助餐等。

(2)课程与职业证书相融合

学校应将“双证书”作为服务社会需求的“通行要件”,从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开始调整,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体系。学生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可以考取中级餐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前厅服务员、营养师、酒店职业经理人等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根据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兴趣爱好,学校还应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学生多种职业拓展能力。例如音乐赏析、团队协作等。

(3)课程与活动项目相融合

实现课程与社会技能大赛、政府接待、重大赛事等活动项目的融合是深化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大型活动项目,能够紧密课程与行业之间的关系,全面检验和展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同时鼓舞师生士气,增强信心,学生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升。目前我院在这一方面比较落后,今后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饭店服务技能大赛”、“全国旅游院校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活动。

2.建立基础考核与实习考核相结合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1)建立多元化考核体系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学业评价应由传统的学校自主评价方式向学校、社会、企业相结合的考评转变。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以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考试效果分析为重点的考核评价改革,形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形成性考试与总结性考试结合,笔试、口试与答辩结合,职业素质考核与职业技能考核结合,参加职业资格鉴定考核等开放的、多元的考核评价体系。对学生成绩的考核,除了笔试成绩占一定比重外,还应包括职业素养、实训操作、社会实践、团队协作、仪表仪容、遵纪守法、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报告等主要内容。

(2)建立全程化的顶岗实习考核体系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双方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所以我们应把用人单位纳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共同监督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前,应对学生进行选拔和培训考试;学生在实习期间,按月或季度,部门、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小组长都要对实习生进行评价,同一部门实习生之间相互评价,实习生自我评价,并上交实习心得;实习结束后,实习生要根据所学专业和实习岗位撰写“社会实践报告”,由学校专业老师和学校聘请的酒店中高层管理人员担任辅导老师,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答辩及其成绩的评定,最后汇总得出实习生总体顶岗实习评价,实现全程化的考核。

(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决定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旅游院校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一部分由中专学校转型升格而来,他们专业基础比较扎实,教学技能比较熟练,但是一般存在教学方法陈旧,知识更新较慢的问题;另一部分是接纳对口专业的高校毕业生,这些青年教师适应和学习能力强,接受新知识速度快,但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特别是动手能力比较差。努力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一项根本性任务。

1.培养专业带头人,构建“双师型”队伍的核心

所谓专业带头人,是指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学科的前沿领域取得了创造性的、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骨干和核心,充分发挥其作用至关重要,一方面要从制度上规范他们履行学科领导职责,指导青年教师,做好传、帮、带工作;另一方面,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可能保证他们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提高学术水平,以此带动学校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

2.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生产是深化工学结合的一种方式,也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重要渠道。首先,高职院校要鼓励专业教师走出学校,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在业务对口的条件下兼职和创业,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中提高“双师型”队伍的质量;其次,青年教师上岗之前,必须有一年以上的实践工作经验,才能承担教学任务;再次,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教师应跟随学生一起进入企业工作,不仅深入了解学生状况,也有利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最后,鼓励教师获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证书,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例如高级餐厅服务师、高级客房服务师和高级考评员资格证书,饭店部门经理上岗资格证书等。

3.引进兼职教师,增加“双师型”队伍的活力

高职院校聘请一定数量的兼职教师,特别是来自于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这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要求,也是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新鲜血液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应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来自于理论层次较高,对学术前沿领域和生产一线比较熟悉的高校教师,他们会带动职业院校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部分从国际连锁型集团饭店、特色酒店、当地知名餐饮机构等企业引进既有丰富工作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高技能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有利于实际操作能力的改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三)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酒店管理专业对人才的培养强调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着眼于对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教学中要针对职业岗位群设计教学模块,把实践教学体系纳入到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从内容到目标,要体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要体现从感性认知到理性应用的逐步深化。

1.认知实践教学

认知实践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对今后的工作环境产生感性认识,同时也对专业知识进行了解。为了使新生能够尽早地了解并喜欢酒店业,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应在第一学期设置20课时左右的认知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多为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各种星级的、有代表性的酒店和餐饮企业。通过参观,使学生对酒店的整体结构、各个部门的位置分布及其功能有一个直观和基本的认知,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模拟训练教学

工学结合的实现首要前提是校内实训室的建立,包括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和实习酒吧等。随着专业课程的展开,在了解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校应在校内实训室对学生开展专业模拟训练。教师对实训内容按照项目和动作流程进行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服务流程和各个工作环节,并能提供基础服务,使其具有初步的岗位能力。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与指导,项目结束后进行总结与考核。例如中餐零点服务流程练习。

3.社会性实践活动

酒店管理专业在实现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应积极推行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模式。首先,学校举行的各种会议和接待活动,应为学生提供参与服务的机会,通过身临其境的对客服务来体会热情、礼貌、细心、周到的专业要求。例如,内蒙古财经学院六十周年校庆、内蒙古财经大学更名庆典等。其次,积极与当地大型酒店、相关政府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共赢的关系。在酒店举办大型活动时,学校派专业教师带领学生亲临现场服务。例如,昭君文化节、“两会”的召开等。通过参加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本专业对应的岗位及相关素质要求,掌握从事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同时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了锻炼,对服务的理解将逐渐走向理性。

4.校内生产性实训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是指由学校建立的设立在学校内部、可以对外经营,由专业教师管理,主要用于学生实习的校内经营性场所。例如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在校内建立的四星级酒店――百川花园酒店。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在顶岗实习中与企业“零适应期”对接,每位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都应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集中实习一段时间。总经理及部门经理由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强、教学科研水平高的教师担任,他们全程参与教学指导和生产实训,学生们在较为宽松的实践教学环境里苦练内功,强化专业技能,以最快的速度把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能力。

5.校外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是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把学校所学的酒店管理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为实现顺利就业、向准“职业人”转化打下坚实的基础。按照“2+1”的教学模式,学生最后一年到校外实习基地顶岗实习,一方面,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会得到强化;另一方面,学生与人沟通协调能力、敬业精神、服务意识等大大改善;同时酒店一系列考勤、安全、保密等规章制度及员工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也因此而提高。所以,顶岗实习是一种对学校、学生和酒店三方都大有益处的办学模式。

(四)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校企合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派送学生到酒店进行一定时间段的实习,实习完成后企业出具实习鉴定,学校、学生、酒店都走过场”的层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注重扩大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让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校内实训室的建设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

1.推行“双招式”培养模式

学校招生时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实现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实训相辅,实习与就业结合。教学过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组织,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排课,由酒店管理人员负责专业课教学。经考核合格后,学生可以就业实习等形式到企业工作,强化实际操作技能。毕业后,根据双向选择结果,企业将所需人员留下就业。

2.推行“双挂牌”培养模式

所谓“双挂牌”是指学校在企业挂牌建立“产学研基地”,企业在学校挂牌建立“员工培训基地”。学校在酒店完成学生认知实习、部分课程讲授、顶岗实习等工作,酒店则选择学校对优秀员工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这种模式把学校和企业对教育培训需求的共同利益作为结合点,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

3.“冠名班”培养模式

这是一种以企业名称命名,由企业共同参与教学的培养模式。根据酒店需要,结合学校实际,在新招收的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中选拔若干人成立“某某酒店班”。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酒店可以不断向学生灌输其经营理念,做到定向培养。另一方面,学生将更加系统的学习酒店知识,站在较高的角度重新认识、了解酒店的企业文化和管理精髓。学校设立单独教室,采取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内容、共同授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

4.学历“套餐式”培养模式

这是根据企业需要,采取脱产、半脱产、双休日、上夜校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法为企业在职员工进行培训的一种模式。培训时间短中长结合,地点设在学校、企业均可,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由学校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授课。经考试合格者颁发学历证书,从而提高企业员工的学历层次和整体素质。

5.“2+1”培养模式

按照酒店行业的特点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通常实行“2+1”的培养模式,即三年制高职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学习酒店管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三年学校安排学生进入酒店进行顶岗实习,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顶岗实习可分为强制性实习和自主实习两个阶段。

在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过程中,虽然企业和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但政府的支持和学生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政府层面,一方面应完善“双赢型”的法规,加强对于工学结合教育的研究,提供专项经费鼓励工学结合模式的实施,同时用立法的形式保证企业对教育的支持。另一方面,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财政资金或土地等,规划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些基地可以建在学校附近或工业园区内,既能承担学生生产实习任务,又面向社会、企业开放,从而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从学生层面,主要表现在提高学生及家长对于专业的认可度和培养学生吃苦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两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增红.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中国优秀硕博学位论文,2009.12

2.袁连红.以“双证融通、产学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

篇8

1.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角度而言

据我们对多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是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自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是这样开设的。就经济学本身而言,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而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是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展开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收入的相关内容、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运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这课程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对我们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而且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2.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及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是以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其专业基础课程也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为主。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由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将经济学分成理论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进行开设和讲解。以及仅将就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也一直是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仅掌握其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去了解企业运行的一些管理知识。

3.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角度而言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分数录取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并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是录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学生,其数学基本功底比较薄弱,综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学生。但是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复杂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中,大多是将理论逻辑分析与数学推理相结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时还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图标,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还涉及到复杂的概率统计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管理学但是该课程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语言阐述和一些形象的图表进行论述。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结合专业设置的原则,构成对专业的知识基础内容体系。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符合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能够给予学生最必备的某一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基本训练:二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是内容覆盖面较广的,能够大致体现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三是所设置的所有通识课程必须能够构该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同时又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框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确定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而言,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些基本结论就行即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基础。因此需要将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理解较具体的形象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来进行.要针对课程整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整合方案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虑将多门学科整合成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特殊性又要能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从而渗透到各个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级级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放回学校统一经管类开设的公共课程;将原来作为专业课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取消原来的统计学,改成经济统计学,增加34课时的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保留原来的经济法课程,课时由原来的68课时变为51课时。将管理学改为企业管理学,将国家税收作为专业课程开设。对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中,根据上述的原则和要求,我院重点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做了很大的调整。以下就这两门课程进行阐我院对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课程

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内容整合在企业管理学课程中开设。根据应用型本科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可知,对于管理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更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把握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将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融会到一起。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理论学习,了解企业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我院在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管理学课程改为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学,其中管理学原理占40%,企业管理学内容占60%。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企业设立和运行这门选修课程进行强化对企业运行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强化。

2.2取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篇9

关键词:管理学;研究方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1013102

1 普及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三十多年的较快发展,作为经济主体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在企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管理实践遇到一系列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如何解释这些新现象、新趋势和新问题对管理学理论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国的管理传统和管理实践与西方的发达国家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这就要求我国管理学的广大研究者在对西方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然而,这套体系的建立离不开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作用,脱离了科学的管理学研究方法,管理学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结论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更是值得怀疑。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把管理学研究方法列为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之一,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可以帮助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掌握管理学理论的分析方法和研究规范并将之应用于管理实践分析,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2 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师的教育背景局限了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生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主要由一、两位教师承担,任课教师往往由于只钻研于自己所在的专业领域,而难以对工商管理类这个涵盖广泛的专业领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授课内容只对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有明显的指导作用,而对工商管理类其他专业学生的方法论认知则作用不大。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教学需要让本科生对自己所在学科的知识体系及其形成的相关方法论知识有一个较为深入的把握,然后他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规范的管理学理论研究。但授课教师教育背景的专业性局限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开设仅适用于工商管理类部分专业的学生,这就使得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难以全面顾及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在研究方法方面的知识需求。

2.2 适合本科生的教科书较为缺乏,难以适应课程教学的需要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教科书既需要向学生展示种类众多的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也需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真实科研情境中的研究实践及其成果,从而使他们能够在方法论的认知上同时获得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然而,现有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科书往往重视传授方法论的理论知识,对于真实科研情境的例子说明则比较缺乏,这一方面使得学生对方法论的理论知识感到讳莫如深和羞涩难懂,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管理学研究方法形成透彻的理解,更谈不上使学生能够在科研实践中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形成科研成果,这样的结果无异于纸上谈兵,事倍功半。

2.3 其他的专业基础课程没有较好地配合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工作的有效展开

由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课程内容中会用到其他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例如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方面的知识,很多本科生由于知识结构和专业背景上的差异,对某些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缺乏基本的认知,从而使学生难以有效掌握具体方法与技术的精髓,这对于他们在科研实践中有效运用这些方法与技术必然大打折扣。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的有效开展,需要学生先系统地学习统计学、心理计量学、社会调查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再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才可以更好地领悟和运用其中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从而才能将之与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效结合起来,形成教学双长和良性循环,最终实现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改善本科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质量的对策建议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虽然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但仍存在上述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教学的有效安排需要任课教师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3.1 采取理论传授、范例教学、文献评价、软件操作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方法

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门讲授如何运用统计技术来解答研究问题的课程,按照科学研究过程和管理研究论文的逻辑构成,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课程性质,可以把课程分为确定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理论构建、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等五个教学模块,课程教学的重点之一是向本科生传授这五个模块的基本理论知识,让本科生对如何进行高质量的管理学科学研究打下知识基础。除此以外,选择经典论文,结合典型范例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也是本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比如,教师在讲授研究问题的来源和形成时,可以以樊景立教授等人研究中国情境下的组织公民行为基本内涵及其形成机制为实例,讲解如何发现研究问题,阐释如何将观察到的有趣现象转化为一般性的研究课题。范例教学能够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科研情景,使他们在学习范例的过程中能够亲身感受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是如何在科研实践中运用的。另外,文献述评的讲解也是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教育和训练,努力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查阅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详细评价现有文献的进展与缺陷,加深他们对专业知识、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学习与钻研,还可以培养本科生的文献搜索、分析和提炼能力。软件操作是学生从事管理研究的重要技能之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现场演示如何运用SPSS或者其他具有相似功能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研究资料的处理,同时也给学生设计一些课后的上级练习作业,让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这些常用软件的认识和运用,最终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管理研究数据处理的基本操作。

3.2 将教师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科研能力

目前,高校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仅仅停留在研究方法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这对于学生运用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方法分析管理实践问题,并将之上升为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即使学生掌握了一些必要的研究方法与技术,但方法与技术仅仅是工具,学会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更重要的。因此,任课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培养从管理实践中发现研究命题、并运用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解释和预测管理实践的能力。一个可行的办法是考虑在期末考试或期中作业中安排学生以团队的形式从企业管理实践中提炼出相关的理论问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如何运用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进行理论建构、研究设计和结果讨论以解决上述问题,从而通过科研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任课老师也可以考虑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这是因为,一方面,任课教师对自身的研究领域较为熟悉,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投入到同一领域的科研活动,可以更有效地掌握学生在研究方法与技术方面的应用水平;另一方面,在这种科研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教师科研工作的模拟学习,能够提升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是学生学习管理学研究方法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任课教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把自己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中,恰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中学生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借此机会更深入地掌握研究方法与技术的运用。

3.3 重视提高学生在团队协作科研活动中的科研能力

随着管理学理论发展的日渐深入,其研究中不同模块的技术和分工也越发深化,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也因此迅速提高,从而越来越多高质量的研究需要以团队协作的形式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科研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培养他们在科研活动中的团队协作精神。一个可行的做法是向学生布置以团队自由组合的形式制作研究计划书的大作业,这是本课程的一种重要的考查方式,要求各团队做好组织结构、模块分工与协作的安排,并需要严格按照课程教学模块的进度完成研究计划书,同时在每次上课开始之前必须由负责研究计划书相应模块的学生报告其写作进度。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团队必须按时提交研究计划书,并将此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在教师评阅研究计划书后,可以考虑举办研究计划书报告会,挑选研究计划书做得比较好的团队运用多媒体课件详细汇报他们的制作经验,特别是分享交流他们分工与协作的成功经历,从而既可以对学生开展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起到典型的示范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在团队协作的科研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产生显著的实际效应。

参考文献

[1]王玻.管理科学方法在管理课程中的渗透教学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0,(10):234235.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专业;教材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44-02

在新型的课程背景下,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在知识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并在认识管理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于刚入职的教师,对现阶段高职院校管理学教材进行研读,探究其特点和思考,会有助于接下来的教学工作。

现阶段,全国各个省市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都在大力提倡创新,这和我国的教育发展战略相吻合。重庆市也于近年来开始陆续的开展这项工作,在教材的普及当中,必定会带来教学上的问题,也由于西部地区教育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在普及使用新型教材的过程当中还是会带来诸多问题。和旧教材不同的是新教材一改以前单一、模式化和大篇幅的文字概述,取而代之的是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与探究性思考等专题板块,大大增加了管理学专业的趣味性、启发性,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同时对于一名新进教师的授课要求也逐渐提高,如何更好的利用新教材进行教学,如何更好的实现新标准下的教学目标,都是年轻教师该要进行教材研究的大前提。

一、背景

1.我国课程改革的要求。我国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的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感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课程改革实施的目标。国家一直大力支持教育改革,为缩减国内外教育差距,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本教育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通过转化课程功能,增加学生的主动性;改变学科本位的理念,内容结合生活,和生活相联系;通过课程改革实施,促进学生和老师转化教学学习理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而教学目标中也提到以下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倡在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并在认识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社会责任感以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二、新教材内容分析

新教材(管理学基础,王燕云、王丽君编)共有包括管理学概述、管理学基本理论、组织环境与管理道德、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在内的八个章节。其中以管理过程为框架,秉承管理的基本职能,系统地介绍了管理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方法,详细地阐述了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及实施要点。对管理学的前沿问题和最新思潮进行了介绍,对管理的各个方面与现实做了详尽的阐述,并辅以大量的专栏和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地理解动态环境下的管理意味着什么。

新教材中内容的设置更加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归纳的过程。从管理学专业知识的理解上使概念原理的呈现符合知识发展的逻辑关系,从教师教学的方面,该教材的编排符合教学实际中的教学呈现顺序;从学生的角度上,符合学生的学习逻辑。其中,教科书的编排十分重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体现高职院校管理学课程的宗旨和目标,着眼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教师进行创造性教W提供强大的素材空间,也为学生的知识探究活动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教材内容的设置中,可以发现每个章节后都存在实训项目,提高其学习管理学的兴趣,并对该课程的知识内容的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和记忆,这就是该新教材在内容设置和内容排布的优势点。

三、新教材的使用思考

1.如何使用新教材。首先,教师必须要改变教学观念。很多老师已经常年使用的是旧教材,但是在新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应当要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转化教学重心。其次要注重从教师到学生的过度,更多的转化为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由于地域教育水平差异,对于某些地区使用旧教材的效果会比新教材的使用较好些,内容上旧教材和新教材不分伯仲;但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是综合素质的强化培养阶段。所以无论是有经验的教师还是新老师,在教材使用当中应该增强探究性教学理念,增加学生为主体,减少教师为本的课堂教学。

新教材的修订服从科学发展,学生认知等因素综合考虑,注意遵循学科的逻辑规律。学生学习的可接受性以及教师教学的适应性,增强科学性,趣味性和教学性,更加人性化,通俗易懂,教师应在研读过程中抓住这些特点。

2.如何转变教学理念。教师应当跟进新时代的要求,利用新的教学理念来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增加适当进行教材纵横向的补充,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去感悟教材内涵是新教材的灵魂所在。

对于新教师的教学,应提高课堂的丰富度,通过对教材的分析,内容的衔接,会大大的提高教学效率。横向补充是指在进行每一单元教学时从理论系统化的高度进行补充,使学生在学习新教材中对管理学学科有一个清晰的整体印象,从客观事例中去感受理论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激情和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中对整个理论在各个知识点的作用和地位了如指掌,并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各个理论的延伸及补充方案,在教学实践别注重引导学生自行去补充。

3.新教材的局限性。新教材注重学生的实训项目和探究性学习。在教材实践中,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素养。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域,可能在使用该教材时存在外在配备不齐全,会带来教学上的影响。另外,在教学中发现,其管理学科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还是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教学的侧重点在于理论,对于实训教学的方式用之甚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较低,同时课程课时设置较少,也为新教材教学带来隐患。

四、结论

综上,新教材是目前较为合理化,较为符合学生教学需求的教材之一。高职院校管理学新教材的如期问世及使用,不可避免地为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进行教学反思是一种必须,也是调整教学的一种必然。对于年轻的老师来说,把握好新教材的教学目的,通过结合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延展性,在教学中才能更好的让学生学习和吸收。但前提是教师本身对教材的深度了解,这种了解是以教师自身的感悟为基础的,而不是去被动理解。通过对新教材实行全方位的对位思考,弄清编排体系和编排意图、编写特点,并以新教材为依据,设计自身的教学步骤,完成对整个管理学课程的再思考,适度实施教学,从纵、横两个方面进行必要的补充,通过采用自主、合作、探究三大学习方式去完成新旧教材的合理过渡,使新教材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寇改红,李炫炫,于新茹.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浅析[J].河南农业,2013,(10):25-26.

[2]李莉.谈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职业教育研究,2008,(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