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工业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食品工业的作用

篇1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食品工业;作用;危害;

Abstract:Food additives are a kind of chemical synthesis or natural substances which are used to improve the color, flavor and taste of food, as well as for the need of preservation, preservation and processing. At present, there are 23 varieties, about 2000 species of food additives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types of food additives in China and their main role in the food industry, as well as hazards brought about by the illegal use of non food additives, harm ultra limited, beyond the scope of use of food additives.

Keyword:Food additive; Food industry; Effect; Damage;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1],通常划分为天然添加剂和化学添加剂。天然添加剂主要包括天然提取物和发酵制取物,具有无毒、无异味、效果好的特点,但其成本高,制取工艺复杂。与天然添加剂相比,化学添加剂的价格低廉,但安全性较低。目前,食品添加剂的种类高达25 000余种,可直接添加的约有16%左右,常用的占4%[2].虽然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比例微乎其微(0.01%~0.1%),但与食品的品质、加工条件、营养结构和保质期等紧密关联。

1 食品添加剂的种类

食品添加剂按照功能的不同划分为23种,种类达2 000类左右[3].目前,抗氧防腐保鲜剂、调味剂、食用色素和香精香料,由于其应用范围广、频率高、用量大而受到青睐。

1.1 抗氧防腐保鲜剂

天然抗氧化剂是从草本植物和天然调味料中提取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活性成分,如迷迭香提取物、甘草提取物、鞣花酸、茶多酚,以及番茄红素、叶黄素等胡萝卜素类化合物等抗氧化剂,其效果明显优于人工合成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BHT)和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尤其是迷迭香和鼠尾草提取物[4].根据来源的不同,防腐剂分为植物源的食品防腐剂,如果胶分解物,大黄、黄菩、大青叶等中草药、香辛料等;动物源的食品防腐剂,如鱼精蛋白质、壳聚糖、蜂胶等。目前已经发现1 000多种植物含有抗菌活性的化合物,其提取物可作为天然的食品防腐剂,不仅安全无毒、抗菌性强,而且应用范围较广。

1.2 食用色素

我国批准允许使用的食用着色剂有60余种,其中天然色素占70%.无毒天然色素,如焦糖色素、红曲色素、姜黄色素、高粱红色素、辣椒红色素、虫胶色素、叶绿素铜钠、玫瑰茄色素和甜菜红色素等,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1.3 调味剂

调味剂有鲜味剂、酸味剂和甜味剂之分:广泛使用的鲜味剂有味精、特鲜酱油、方便面的汤料等[5];酸味剂有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乳酸和磷酸等,相比之下,从天然原料中提取的苹果酸安全性最高;甜味剂包括糖醇、糖精和甜蜜素等。其中,糖醇是公认的理想型甜味剂,虽然它的甜度与蔗糖差不多,但提供的热量明显比蔗糖低,因此,广泛应用于饮料、糖果、罐头等食品的加工生产[6].

1.4 香精香料

目前,食用香精香料品种超过1万余种,其中国际上允许食用的香料占30%左右。在酶的催化作用下,植物中天然存在的类胡萝卜素会裂解,进一步形成香味化合物,因此类胡萝卜素通常是生产食用香料的前体物质。随着我国食品香料工业的发展,许多品种的产销量在世界上位居榜首,如乙基麦芽酚、香兰素、香芹酮、一些含硫的肉香味香料化合物等。

2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2.1 改善和提高食品的感官指标

色、香、味、形态是食品质量的重中之重。合理规范地使用酸度调节剂、漂白剂、着色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和甜味剂等食品添加剂,能够提高食品的感官指标,满足不同人的不同需求[7].在馒头、面包和糕点类等面粉制品加工生产中,添加酵母食料、膨松剂泡打粉、乳化剂、面粉改良剂和增白剂等,可以起到增加体积、改善色泽、口感和提高营养价值的作用;在果冻中添加胭脂红和柠檬黄等色素,可以美化果冻的外观。

2.2 保持和增加食品的营养价值

食品的营养元素会随着生产、加工和保藏过程而流失。合理规范地添加某些抗氧化剂或者防腐剂,能够有效避免营养元素的损失。例如,在火腿肠中添加增调剂、鲜味剂,能够保持其香嫩可口的口感,而且保持其形态,不易收缩;在冰激凌中加入增稠剂,可保持冰晶细微化的状态,使其口感更加细腻光滑。

2.3 增加花色品种,调整营养结构

可以通过在食品中适当地添加一些含有天然营养素的食品营养强化剂,提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从而满足人们的营养平衡。例如,在食盐中加碘(KI),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碘,预防因缺碘而引起的甲状腺肿大。在面包、糕点、糖果等食品中添加单甘油酯、丙二醇酯等酯类物质,可使其更加均匀。

2.4 延长保质期,改进加工条件

为了达到乳化、增稠、起酥、助滤、发泡或消泡等的效果,通常在食品加工中添加增稠剂、乳化剂、稳定剂和凝固剂等,能够使加工过程实现机械化和连续化,而且更加方便快捷[8].在方便面面团中添加乳化剂,可以增强方便面团的持水性和吸水力,便于蒸煮;在豆腐中添加凝固剂葡萄糖酸-δ-内酯,有利于豆腐的生产加工[9].

3 食品添加剂的危害

虽然食品添加剂使食品更加丰富多彩,但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蜂拥而至,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仅会损伤消费者的身体,甚至可能导致化学性食物中毒。

3.1 违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

有的企业非法使用未经国家批准或被国家禁用的添加剂,或以非食用化学物质代替食品添加剂来提高产量,如苏丹红、吊白块、三聚氰胺、柠檬黄和瘦肉精等。甚至在腐竹、粉丝、面粉、竹笋等食品中,利用二水甲醛和次硫酸氢钠来达到增白、保鲜、增加口感和防腐的目的;或者添加味道类似于香油的香精来生产"香油";甚至用工业用白油、双氧水掺入食用级白油、双氧水,严重违反了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原则。

3.2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限量使用防腐剂(苯甲酸或山梨酸)的现象也接踵而至。此类添加剂是酸性物质,会消耗人体内的碘、铁、钙等物质。尤其是苯甲酸及其钠盐,易引起儿童中毒现象[10].

3.3 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徐亚南等[11]研究发现超范围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着色剂、甜味剂和防腐剂,其超范围使用率分别为51.9%、34.5%和33.3%.餐饮业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蜂拥而至,如在米粉、米糕、油炸和熏烤水产品,甚至在凉拌肉类和蔬菜水果中都直接加入着色剂。

4 结语

食品添加剂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在带给舌尖上美味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峻的食品安全问题。食品添加剂的安全直接关系着人们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甚至影响着整个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和研制安全、高效、绿色、无污染的食品添加剂是未来食品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程艳,王时箭。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探讨[J]中国食品工业,2013,(8):51-52.

[2]胡洁,梁慧锋,王彦娜。食品添加剂与食品安全[J]山东化工,2014, 43(6):180-184.

[3]蓝方存,李晔林杰发达国家食品添加剂研究状况[J].广东微元素科学,2013,20(2):50-54.

[4]杨新泉,田红玉陈兆波,等食品添加剂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生物技术进展。2011,1(5):305-311 .

[5]Aziz M,Karboune S Natural an timicrobial/antioxidant agents in meat and poultry products as well as fruits and vegetable :A Review[J].C

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Nutrition, 2016(5):16.

[6]李海燕,乔建芬浅谈常用食品添加剂的性能特点及应用[J].食品工程,2011(4):13-16.

[7]吴欢欢,黄雨薇,卓晓强等。食品安全中食品添加剂的功能及危害[J]现代农业科技,2013(15):307-309.

[8]张文远,张强食品添加剂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7(5):241-243.

[9]Bellou S,Triantaphlidou IE Aggeli D,et al.Microbial oils as food additives recent approaches for improving microbial oil production and

its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content[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2015(37):24-35.

篇2

关键词:作业许可;施工安全管理;应用

一、作业许可的概念及在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安全管理中的作用

大约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壳牌、杜邦等国际知名的石油化工企业在总结自身多年的安全管理经验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健康、安全、环境(HSE)管理体系和管理标准,并最终形成了国际石油天然气工业通行的管理体系。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HSE管理体系先后在国内被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引用为企业标准并不断完善,为提高国内石油天然气工业的健康、安全、环境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从中石油、中石化重组以来,两大石油公司不断加快油库、加油站的布局调整,抢滩终端销售市场,中海油也大力实施上岸战略,数量众多的民营企业和道达尔等外资企业也加入进来,在大陆地区形成了数千座油库和近十万座加油站的巨大规模。这些不断发展变化的成品油销售企业,其在建设以及运行维护中的施工安全管理问题很有必要加以关注。而作业许可在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过程中的应用程度,与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是密切相关的。

我们可以把成品油销售企业的作业管理分成常规作业、应急处置作业和非常规作业三大类。进行常规作业,员工只要遵照相应的操作规程就能确保安全,应急处置作业需要按相应的应急处置程序或应急预案执行。那么,在进行非常规作业时,就必需按作业许可的相关程序执行才能确保安全。这样,我们对整个作业管理在流程管理上才能实现全覆盖。如果没有一个合理有效的作业许可管理程序来对非常规作业进行规范的话,要想保证施工安全,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200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了《作业许可管理规范》,把作业许可纳入HSE管理体系当中,作为HSE体系的重要要素和重要方法之一,在系统内开始全面推行。作业许可指的是在生产或施工作业区域内工作程序或操作规程未涵盖到的非常规作业(包括承包商作业),事前开展作业危害辨识,提出作业申请,验证作业安全措施,并最终获得作业批准的一个过程。它需要通过作业人员填写作业许可证,由具有审批权限的批准人签批后按许可证的要求进行相关作业。

一个完整的作业许可流程,主要包括了作业申请、作业批准、作业实施和作业关闭四个阶段。当一个作业许可涉及受限空间作业、高处作业、临时用电作业、动火作业、挖掘作业、吊装作业、管线打开作业等危险性大的作业时,还需要办理专项作业许可证,通过相应的专项作业许可证来强化对这些专门作业的安全管理措施。

作业单位的现场负责人在进行作业申请时,应评估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措施和预案。具有批准权限的批准人在签批作业许可之前,应当审查确认作业过程中的风险评估工作是否完备,相关人员的资质是否与作业性质相符,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是否有效。作业实施之前,所有现场参加作业的人员应当接受安全交底,熟知作业风险和安全措施。作业完成后,申请人和批准人共同确认作业现场没有安全隐患,方可签字对许可证予以关闭。

二、作业许可在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应用现状

推行HSE体系和作业许可制度以来,作业许可的意识和观念在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施工管理部门得到了普遍的树立和强化,作业许可的制度在绝大部分入围承包商中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贯彻执行,对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通过近年来对HSE体系的内部审核发现,在作业许可制度的执行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在作业许可的申请环节,施工单位派出的作业组织者对面临的风险辨识不齐全,防控措施准备不充分,或者对待作业许可证的填写态度不严谨,敷衍了事。体现在作业许可证上面,填写的内容不符合规定要求。如在审核某施工单位油库清罐进行动火作业时填的许可证时,应按要求进行气体检测,但在许可证中没有看到气体检测的数据,对风险因素的辨识也很不齐全。

二是在作业批准环节,批准人存在未取得规定权限审批或不认真审核申请人填写的作业许可证,以及不到作业现场认真核查施工单位的作业准备、作业人员的资质是否全部满足安全要求的问题。比如,审核某加油站的作业许可证时,发现该许可证的批准人为该公司加油站管理科科长,而该公司的HSE体系文件中对作业许可的批准人表述为该公司主管领导或指定授权人,并且没有发现授权文件,属于无权审批。再比如,在审核某加油站2012年3月开工的某项施工资料时,发现从事临时用电作业的电工李某的电工操作证已经于2012年1月到期,不具有从事电工作业的资格,不能批准该员工从事临时用电作业,但批准人对此未加认真审核,仍然批准了该作业。

三是在作业实施环节,存在施工单位作业人员不按批准的作业许可程序和安全要求作业,建设单位现场监督人员不按规定进行现场监督及复核的问题。在审核某油库进行清罐所涉及的动火作业许可证时,发现施工单位只用了一台可燃气体检测仪进行气体检测(许可证中只有一个检测数据,而规范要求同时使用两台检测仪进行检测),并且仅有施工单位人员签字确认(该作业要求建设单位施工管理人员现场复核并签字确认)。

三、加强作业许可管理,提高成品油销售企业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持续改进是HSE体系的一个重要思想。对成品油销售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而言,以推行好、贯彻好作业许可制度为重点,持续改进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不断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是要在各个层级的工程管理部门中加强对作业许可制度的宣传和培训。要通过宣传和培训,使各层级的工程管理人员,特别是基层部门的工程管理人员都能清楚掌握作业许可相关规范的具体要求,能够主动识别作业风险,研究和落实防控措施,并据此指导和监督施工单位的施工作业。近年来,中国石油的销售企业经常安排地市分公司一级主管工程建设的领导班子成员接受有关作业许可的专题培训,并每年安排3―4批进行集中考试,公开考试成绩。通过对分管领导的培训,自上而下地督促工程管理部门不断提高作业许可管理水平,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要加强对施工承包商的管理。中国石油的各销售企业高度重视对承包商的管理工作,全面坚持了中国石油对承包商进行“五关”(资质关、 HSE业绩关、队伍素质关、施工监督关、现场管理关)管理的传统,对承包商制定了严格的入围政策、过程监督政策、定期考核和淘汰政策。其中,承包商作业许可制度执行情况已经成为对承包商进行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河北销售所属的保定分公司每年都在年初项目开工前由工程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共同组织所有入围的施工承包商开展一次专项作业许可培训,并要求承包商根据甲方的制度要求加强对本单位作业人员的培训。

篇3

2008~2012年河北省食品工业和全国食品工业的行业新增(本年)固定资产投资详见表2。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北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每年增长较大,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7100077万元。从河北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系数看,2008~2012年河北省食品工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平均值为5.57%,四个子行业的比例平均值分别为5.93%、5.66%、4.93%、2.73%。河北省食品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4014528万元。食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阶段性上升的趋势,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1855789万元。饮料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上升的趋势,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最多,有1202849万元,占制造业的8.87%。烟草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8年达到最高值112577万元,201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为26911万元。

2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不得不指出河北省食品工业与其他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品种单一,结构优化度不高产品结构方面,输出大部分都是初级粗放的低端产品,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太少。产品附加值低,它的价值也就不高。产业结构层次方面,以食品加工业为例,它的结构单一,多年来主要是由饲料加工业、淀粉制造业、屠宰及肉类加工业构成的,急需进行结构的优化升级,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

2.2大中型企业数量少,企业规模偏小河北省食品工业缺乏大型深加工企业。河北省连续多年位列全国食品工业“十强”,但是河北省是“十强”中规模企业数量最少的,与规模企业数量最多的山东省相去甚远;除了规模企业,龙头企业也是如此,2012年全国农业龙头企业有2700多家,河北省只占35家,而食品行业的只有12个,所占比例太少。全国食品工业及广东省、山东省、河南省、河北省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数2008~2012年变动情况见表3。国家统计局规定,大中型企业指的是从业人员300人及以上且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的工业法人企业。由表3可以看出,广东省大中型企业最多,这是因为广东省借由改革开放的机遇,经济迅速增长,同时带动了对食品的巨大需求,从而带动了食品工业的巨大发展。山东省与河南省是河北省的近邻,拥有相似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但是河北省的大中型企业数量明显少于两省,大规模的集团或企业偏少,导致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不显著,行业竞争力不强。

2.3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一是技术水平低。河北省食品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中品牌优势、竞争优势、产业优势不明显,究其根本,是因为缺乏技术的支撑。河北省食品工业技术水平低,技术和设备更新换代不及时,缺乏食品工业技术的创新,导致资源利用率不高,加工水平较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种单一,市场占有率低。二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河北省食品工业企业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只有一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19个,同食品工业强省山东、河南相比,差距较明显。山东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8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41个;河南省食品工业企业中具有国家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5个,具有省级技术中心的企业有37个。这也说明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创新能力不足,技术水平低。

2.4投入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不足任何一个产业的长足发展,都离不开各种生产要素的后续投入,食品工业也不例外。河北省食品工业几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项指标占全国比例偏小,说明河北省食品工业增速缓慢,发展后劲不足。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河北省食品工业投资明显不足。上述表2介绍了河北省食品工业2008~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所占全国比例。河北省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虽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是其占全国的比例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说明其增速缓慢,投入力度不够。

3促进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调查分析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河北省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建议,以期对河北省发展食品工业献计献策。

3.1优化产业结构,促进食品工业转型升级主导产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如果主导产业选择正确,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如果选择错误,则会事倍功半。所以河北省首先应该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出食品工业的主导产业,然后发挥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整个行业的转型升级。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出现不同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的有序转换可以带动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要根据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食品工业的其他子行业,促进各个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同时,重视食品工业的地区协调性发展,促进生产要素在各个地区间的流通,互通有无,引导河北省食品工业的转型升级。

3.2培育龙头企业,增强规模效应龙头企业在行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政府应该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政策、资金等的扶持,培养名优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和名牌优势优化区域布局,促进食品工业的专业化发展,培育和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企业自身也要提高管理水平,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加快标准化生产,促进规模化经营。要抓好项目

建设,实施名牌工程。各级各部门要鼓励企业争创国家和省名牌产品,对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以及“河北省著名商标”的产品,省及地方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3.3加大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由上述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由于缺少技术的支撑,食品工业生产技术更新滞后,缺乏创新。所以河北省应该加大食品工业的技术创新,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改造,并促进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技术工艺,发展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首先,政府要加强政策的扶持。下级政府和行业、农业、金融部门认真落实政策,营造良好环境。其次,突出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培养和引进各种专业人才,以促进行业创新,构建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

篇4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1],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保障民生的基础性产业。发展食品工业对全面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我国食品工业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十一•五”期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全面完成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规定的各项内容,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

1我国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2011年,食品销售市场总体呈现繁荣、稳定、产销两旺的局面,实现食品工业总产值78078.32亿元,同比增长31.6%,占全国工业总产值9.1%。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1735家。食品工业实现销售产值76540.2亿元,同比增长31.6%;产品销售率98.03%,比上年同期提高0.10%。食品市场向多元化、优质化、功能化、方便化方向发展。新产品不断涌现,食品工业产品结构进一步调整,食品品种档次更加丰富。产品细分程度加深,精深加工产品比例上升。全国各省区食品工业快速协调发展,各地食品园区及产业集群建设蓬勃发展,带动区域经济繁荣。从数据看,中部地区6省快速发展。其中,湖北、安徽、山西、江西等4个省市食品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超过40%,天津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超过60%,增速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列第1位。虽然我国食品工业经济总体呈现出生产强劲增长、销售同步上升、市场丰富充足、效益有效提高的局面。但我国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既面临继续保持较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

2河南省食品工业的发展现状

素有“中国粮仓”之称的河南省是我国第一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资源、产业、市场和区位四大优势,产业发展具有巨大潜力。河南省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使河南省食品工业快速增长,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支撑产业,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10年来,从卖原料到卖产品,河南省食品工业产值始终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省食品工业企业总产值约6000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突破300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突破5000亿元,连续5年稳居全国第2位。食品工业占全省工业的比例达到14.3%,是全省最大的支柱产业。小麦粉、速冻米面食品、方便面、饼干等产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7%、72%、27%和31%,均居国内首位;味精、饮料酒等位列全国第2位;鲜冷藏冻肉、白酒、果汁等居全国第3位。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众品、大用、思念、三全、白象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河南省食品工业领域的品牌优势开始显现[2]。截至目前,河南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的产品中,有40%来自食品行业。在食品行业中,中国名牌产品26个、中国驰名商标15家。在现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现河南食品工业的跨越式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河南食品工业,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是河南“十二•五”时期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家支持河南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河南的食品工业产业化水平必将进一步提高。

3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工业具有产业链长、行业跨度大、产业关联度高等特点。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河南省食品工业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3.1产业链条不完善,高附加值产品比例偏低

具有全国优势的小麦和肉类加工绝大多数是以初级加工为主,适应目前消费结构升级的方便、功能型食品发展较慢。“市场-制造-种植与养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不完善,还没有形成全产业链集团发展模式。另外,以现代物流为手段,加工、贮运、配送、零售等环节产业链整合不足,尤其是冷链物流体系尚不完善[3]。

3.2企业平均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规模以下食品企业占80%,质量安全水平低,行业“小、散、差”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变。

3.3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研发创新能力不强

多数中小型食品企业配套食品装备发展相对落后,缺少现代化的成套流水线,物耗与能耗偏高,无法承受高昂的设备进口成本,产品销售仅限于逐渐萎缩的传统产品市场。缺乏高新技术的运用,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或废弃物二次开发不足,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另外,食品企业整体研发投入不足,研发能力不强,关键技术自主创新率低,国家级技术中心和检测中心建设不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也偏低。

3.4食品工业技术水平落后,工业化水平不高

河南省食品品种结构相对比较单一,产品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不高,竞争力弱,转化增值能力较差。

3.5企业规模化水平低,产业集中度较低

据统计,2008年河南省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共有2638家,而山东省则为5714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管理落后,市场份额及资源配置向品牌、资本、规模优势的大型企业集中度较低,乳制品、肉制品和速冻食品等行业还缺乏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资产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还较低。

3.6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诸多隐患问题

食品安全是食品行业的生命线,是食品品牌之根。近年来,双汇含“瘦肉精”猪肉、华英死鸭流入市场等事件时有发生,暴露出河南省食品安全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

3.7食品原料基地建设有待推进,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

建立原料基地,是发展、壮大食品工业的基础和保证。“公司+基地+农户”的食品产业模式尚不稳定,大量食品企业的原料生产基地比较分散,还不能适应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需要[4]。

4加快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策略

做大做强河南省食品工业是实现中原崛起的必然要求,结合实际情况,现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紧抓优势促发展

要充分发挥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和畜禽养殖大省的优势,依托骨干企业,提高中高端面制品比例,壮大肉制品规模,加快发展乳制品,形成国内最具竞争力、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面制品、肉制品和乳制品三大主导优势产业。另外,充分发挥河南丰富的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加快发展安全性好、品质佳的生态食品、保健食品和旅游食品,满足广大民众对健康、安全、美味食品的要求,并促进河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4.2有效实施全产业链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依托监管部门、行业和企业,充分发挥协会及科研机构作用,加快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大质量标准实施力度,在已建立的食品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该标准体系,以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大力开展重要标准的宣传、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2)围绕净化产地环境、保证食品原料质量、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制定一系列科学的法规和制度,着力构建法规完善、监管有效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3)加强食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建立国家级食品检测中心,要求企业加强自我检验检测,不断提升检测能力,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加大源头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大气、土壤、水体中有毒有害物质监测。(4)推进食品企业诚信建设,建立诚信管理体系、评价体系等,建立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信用档案,打造诚信企业和诚信社会。(5)积极推行ISO9000、ISO22000、HACCP、ISO14000以及GMP等体系认证,以其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尤其是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使其向标准化、系列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6)健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食品企业负首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在种植、养殖和加工、流通等环节使用违禁品的违法行为。(7)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管理系统和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数据库,形成市、县、企业、市场等4个层次的食品安全网络体系。健全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及时有效地消除食品安全事故隐患,最大限度地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风险。(8)完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食品召回制度,严格食品生产市场准入制度。

4.3大力实施品牌战略

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形成区域性国际知名品牌,提升河南食品工业的整体国际品牌的推动作用,形成区域品牌效应。

4.4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依托,建设可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食品工程技术创新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积极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科研合作,为食品产业优化升级提供支撑,不断巩固提升河南省的产业地位和竞争优势,并建设和完善覆盖全省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和推广交易信息网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4.5建立完善现代物流体系

完善食品流通体系,加快大型村和标准化的食品批发市场建设,进一步优化市场结构布局,提升市场物流配送功能,形成完善的食品流通网络。加快技术改造和信息化步伐,实现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型,着力整合现有的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第三方食品物流企业和集团。

4.6营造有利于食品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国家和河南省扶持农产品深加工的各项优惠政策基础上,制定落实河南食品行业的税收、土地、贷款贴息等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食品行业加工快速发展。加大对食品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快园区与基地建设步伐,强化河南食品的特色与优势。鼓励和支持食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扶持优势食品企业尽快上市。充分利用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食品工业,鼓励和争取更多的知名食品企业落户河南。

4.7培育壮大新型龙头企业

针对河南省食品工业企业散、小、差等问题,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引导中上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注重集群发展,建设食品产业集聚区,建设食品工业园区,逐步建设全产业链企业集团,努力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推动食品企业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带动食品行业快速发展。

4.8切实抓好食品原料基地建设

继续调整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大力扶持和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的生产,积极推进粮油、畜禽、蛋奶等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实现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步伐。

篇5

参加这次座谈会感到很荣幸。市食品工业行业协会成立于2007年底,是***市政府确定的四大主导协会之一。协会成立以来,在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协会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为***市的食品工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几年来,食品工业是全市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食品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年均增长20%以上,已经成为支撑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一、我市食品工业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依托我市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依靠招商引资的拉动,借力农业产业化的带动和各项惠农政策与资金的推动,食品工业得到快速增长,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产业效益不断提高,形成了以粮油加工、畜禽产品加工、白酒制造、饮料制造、果蔬加工等产业为主导的多门类组成的比较完整的食品工业体系,已呈现出由简单初级加工为主的发展阶段向现代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转变的趋势。骨干企业发展迅速,带动作用日益彰显。涌现出了老白干酿酒集团、养元公司以及饶阳喜奥、河北东方绿树、冀州永生等一批对全市食品工业发展有较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同时,还引进了一批有实力、有影响、知名度高的大公司大集团,如深州五得利面粉、深州鲁花、***汇源、***雨润、武强蒙牛奶业、饶阳上好佳等企业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行业协会开展了工作,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从总体上说,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离理想的行业协会状态还存在着很大的距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是协会人才队伍水平有等于提高。目前,协会工作人员基本是由退休人员兼职人员组成,专职人员偏少,素质也较低。

二是缺乏资金保障,机构运转不畅,行会工作难以开展起来,作用体现不充分。

三、建议

一是突出实效,加强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沟通,努力使行业协会更多地承接政府在经贸活动、区域合作中的职能,以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篇6

关键词:食品工业;竞争力;市场占有率

中图分类号:F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8-0066-04

食品工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生命工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按照国际分类标准,食品工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烟草加工业四个大门类,进而再分为24个中门类和64个小门类。

改革开放30年来,河北省食品工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食品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升。2009年,河北省食品工业总产值完成1 786.76亿元,占全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的3.5%,位居全国第9位,成为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河北省食品工业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食品工业强省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突出表现在食品工业竞争力不强。为此,笔者基于显在竞争力角度,对河北省食品工业的市场占有率进行分析,以期找到提升其竞争力的路径。

一、河北省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变化趋势分析

竞争力是指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实力及其发展潜力的强弱程度,包括显在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显在竞争力表现为市场份额的大小,可通过市场占有率来反映。市场占有率,以企业的销售额占全行业销售额的百分比来表示。河北省食品工业的市场占有率,是指河北省食品工业所有产品销售额占全国食品工业所有产品销售额的百分比。这一指标,可以明确反映出河北省食品工业的市场竞争力。

从图1可以看出,与2003年相比,河北省食品工业的市场占有率在2004年有所上升,2005年出现下降,2006年略有增长,但基本保持不变,而2007年、2008年则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几年来,河北省食品工业占有率最高为2004年的4.62%,而最终下降到了2008年的4.05%。以上数据分析显示,河北省食品工业近6年的市场占有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幅度较小。

由于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下面按照国际分类标准,对河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及烟草制品业四大门类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进行分析(见图2)。

1. 农副产品加工业:从图2可以看出,与2003年数据相比,河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市场占有率的变化波动较大,2004年及2006年都有较明显的增长,而2005年及2007年的下降趋势也较为直观,2008年与2007年相比,变化不大,但略有下降。近6年来,河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占有率由2003年的4.62%下降到了2008年的4.33%,下降了近0.3个百分点,小于河北省食品工业占有率下降的0.4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分析显示,农副产品加工业市场占有率下降,对河北省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降低有所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

2. 食品制造业:2003-2008年,除了2006年稍有回升外,河北省食品制造业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持续下降趋势,从2003年的6.69%变化为2008年的5.05%,下降了1.64个百分点,远远超过了河北省食品工业下降的0.45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分析显示,河北省食品制造业市场占有率降低,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河北省整个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3. 饮料制造业:与2003年数据相比,2004年河北省饮料制造业市场占有率有所上升,但跟随其后的却是2005年的大幅度下降,此后直至2008年,其市场占有率浮动于3%~3.4%,变化不大。据以上数据比较分析,河北省饮料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由2003年的4.52%下降为2008年的3.14%,下降了1.38%,虽小于食品制造业占有率下降的1.64个百分点,但仍远大于整个食品工业占有率下降的0.45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河北省饮料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的下降,也是导致河北省整个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4. 烟草制品业:2003-2008年,河北省烟草制品业的市场占有率呈现出了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最低为2004年的1.76%,最高为2008年的2.04%,变化幅度仅为0.28个百分点,是食品工业四个分类中2008年市场占有率唯一高于2003年的一类。以上分析显示,河北省烟草制品业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并没有引起河北省整个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二、河北省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综上对河北省食品工业四大门类――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及烟草制品业市场占有率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河北省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的降低主要归因于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市场占有率的下降。

具体对影响市场占有率的因素进行分解,一般认为,某地区某行业在一段时期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即:本地区本行业失去了某些顾客;现有顾客从本地区本行业所购产品数量在其全部购买中所占比重下降;本地区本行业现有顾客规模较小;本地区本行业的价格相对于竞争者产品价格显得过于脆弱,不堪一击。按照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观点,那些竞争特别激烈的行业中,唯一能够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是专一化或差别化,而河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在这方面存在明显的竞争劣势。

(一)产品品种单一,产品创新少

河北省食品品种单调,造成竞争力后劲不足。2009年,河北省食品新产品产值只有7.22亿元,新产品产值率仅为0.4%;河南省食品新产品产值74.45亿元,新产品产值率接近2%,河南省新产品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是河北省的10倍以上。更令人深受触动的是,2008年河北省10类食品的新产品产值率为0,包括乳制品、啤酒、葡萄酒、果菜汁饮料、糖果巧克力、味精等。在乳业领域,面对传统液态奶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的趋势,乳业巨头们加快推进产品的优化升级,而河北省乳业却明显力不从心;在方便食品领域,除了华龙等少数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外,多数中小企业的品种单一。而河南省食品的品种颇为惊人,在“双汇”,一头猪能加工成600多种成品;“华英肉鸭”能分出200多个品种;而“三全”、“思念”的食品品种均达到400余种。与同为农业大省、资源禀赋基本相近的河南省相比,跟风者众,缺乏创新性开发,这无疑是河北省食品企业的软肋和“短板”。

(二)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知名品牌少

河北省食品企业总体规模小,生产集中度不够高,达不到规模经济。多数食品企业生产设备落后,资源消耗多,经济效益低。如河北省缺少像“双汇”、“娃哈哈”这样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全省2 70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中仅有21家进入国家级龙头企业,其中食品工业只有12家,占2.4%。2009年河北省食品工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企业有16家,其中完成百亿元的企业仅有3家,而河南省双汇集团、浙江省娃哈哈集团销售收入超过500亿元。河南省食品行业拥有中国名牌26个、省名牌210个,分别是河北省的2.2倍和2倍。企业规模小和知名品牌少,成为制约河北省食品工业竞争力的一大瓶颈。

(三)产业链短,产品多定位于低端市场

河北省方便面、乳制品、葡萄酒等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但看似骄傲的数字背后,一个不容忽略的现实是产品大多集中于中低端,附加值很低。典型例子是乳制品行业,2009年,河北省乳制品产量是黑龙江省的1.1倍,但利润总额黑龙江省是河北省的2.6倍;河北省的产量分别是上海的4.89倍、广东省的4.77倍,但上海、广东省的利润分别是河北省的1.5倍和1.3倍。

(四)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够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暴露出河北省企业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品牌的锻造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在最具地缘优势的京津市场上,河北食品工业产品占有率不过3%。“三鹿事件”教训深刻,一个50多年的企业、30多年培养起来的品牌毁于一旦。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河北省食品工业市场占有率的下降意味着显在市场竞争力的下降,而这一结果根源于河北省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及饮料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的下降。因此,提高河北省食品工业竞争力要着手于提高这三大门类制造业的市场占有率,获取竞争优势。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重点突破:

(一)加大政府相关政策支持力度

河北省政府有关部门应借鉴山东、河南、山西、吉林等省经验,尽快出台振兴食品工业专项发展规划,确定全省食品工业发展思路、指导方针、原则、发展目标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以加快全省食品工业的发展。一是切实落实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减税、企业新购入设备抵扣所含增值税、扶持乳制品企业发展等财税政策,落实品牌创建奖励等各项支持政策。研究制定新的支持河北省食品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二是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进一步整合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等政府财政资金,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投入。引导金融机构制定专门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创新金融产品,将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纳入信贷投放的长期规划中。

(二)加快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食品工业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依赖于企业的实力,而提高企业实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增加科技投入,做大做强企业。河北省食品工业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大型食品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发挥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层次的科研合作,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创新产品,丰富产品品种。从世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看,源于人们工作生活快节奏、高效率的需要,自给型食品消费比重将会逐步下降,冷冻、调理食品、加工蔬菜、即食食品、旅游食品、方便主食等各种方便快捷的食品将成为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由于不同习惯、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对食品的营养成分、风味、规格、包装等方面的要求不同,食品消费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因此,河北省未来食品工业应主要朝着方便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抢占高端市场,引领行业从“拼价格”转向“比品质”的高层次竞争。

(三)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

山东省、河南省成功的关键在于,以龙头企业为重要突破口,融合加工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等各种产业化组织类型,突破国有、私营、个体、外资之间的所有制界限,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重点特色产品,培育壮大了一批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集群,“张裕”、“鲁花”、“双汇”、“三全”、“思念”等企业由低端向高端、由区域向全国化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当前应抓住建设现代食品产业体系和打造环京津高端食品产业制造带的机遇,围绕粮食、蔬菜、水果、乳制品等重点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促进龙头企业培育领军品牌,使河北省食品工业从“小、低、散”走向“大、高、集、名”。应探索建立奖励、扶持、保护办法,加强对企业创名牌工作的引导和名牌培育工作力度,争创富有河北地方特色、优质安全的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四)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大质量标准实施力度

应在已建立的食品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该标准体系,以促进食品工业发展,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开展ISO9000、ISO14000、HACCP以及GMP认证工作,大力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同时应大力开展有关标准的宣传、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的标准意识和执行标准的自觉性。为确保食品安全,在政府完善监管体系之外,企业应当加强自我检验检测,对食品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姜艳.对标河南食品工业 一粒小麦的不断升值之旅[N].河北日报,2010-04-11.

[2]姜艳.对标河南食品工业 一批品牌的“成名之路”[N].河北日报,2010-04-12.

[3]谭向勇.中国食品工业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0,(1).

Countermeasures on Promoting the Food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Hebei Province

Gao Xin, Chen Xiaoy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Hebei Univeri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hijiazhuang 050061, China)

篇7

[关键词] 东北振兴;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2-0010-02

食品工业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快速成长的一个工业体系,也是完全竞争性的行业。作为哈尔滨优势产业之一,食品工业近年来一直是拉动哈尔滨市工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最近,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入推进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加快推动东北地区经济企稳向好若干重要举措的意见》,借助落实东北振兴的重大战略机遇,哈尔滨将以食品产业等重点产业为我市结构升级的突破口和经济发展新增长点,力争谋划和生成一批大项目,从而带动哈尔滨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助力老工业基地重振雄风。

一、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食品工业已经发展成为哈尔滨市重要支柱产业

哈尔滨市的食品工业始于上世纪初,受俄罗斯及欧洲食品文化影响较大,一直保持了自己独有的特色。近年来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近五年来呈高速发展的态势,产值平均增速达到23.3%,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逐年提高。食品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4.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7%,是哈尔滨市支柱产业中发展较快的产业。

(二)食品工业产业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骨干企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初步形成了一批食品企业密集区和多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带,聚集成经开区、高开区、利民开发区、宾西开发区、双城新兴开发区等五个食品工业园区。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中食品加工类企业共21家,其中7家已在哈尔滨市投资;中国500强企业中食品加工类企业共26家,其中10家已在哈尔滨市投资。

(三)投资拉动强劲,食品产业进入发展的黄金期

2015年,食品行业共有413个500万元以上开工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37.5亿元,新增产值达300亿元。随着投资的逐年加大,食品产业将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自然资源丰富,绿色有机食品原材料市场优势明显

哈尔滨市位于北纬44°04′-46°40′的地理位置,处于世界公认的玉米种植和奶牛养殖黄金带,哈尔滨市的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和奶牛、黄牛、生猪、肉禽蛋等畜产品,享誉全国乃至海内外。

二、哈尔滨市食品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从食品工业产值比较,产业规模尚且不优不强

2015年哈尔滨市食品工业总产值指标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七;在东北四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末位。与沈阳、大连和长春相比,哈尔滨市规模以上食品工业总产值差距较大,食品工业的产值和增速均处于劣势。

(二)从龙头企业比较,哈尔滨市缺少产业支撑和牵动力大的巨型企业

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少,是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例如,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对全市食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9.6%;而哈尔滨市15户10亿元以上企业,对全市食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才39.4%。也就是说,哈尔滨市15户食品企业不抵长春一户“巨无霸”企业的贡献。而且,哈尔滨市初加工产品多,产业链条短,深加工水平低。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后,在美国可增值约3.72元,而哈尔滨市只能增值约0.38元。

(三)从食品工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比较,产业集聚能力和基地支撑作用还不够突出

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布局分散,基地建设滞后,产业趋同,企业原料不足的问题比较严重。沈阳市农业资源不如哈尔滨市丰富,但由于加强农产品工业园区建设,形成了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沈阳市辉山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区,目前已拥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428户,实现农产品深加工产值598亿元,已成为优势企业和优质品牌的聚集地。哈尔滨市尚缺少产业高度集聚、产业链充分延伸的食品工业园区。同时,哈尔滨市生产基地建设滞后,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程度低,影响了原料的供应。

(四)从名优品牌比较,哈尔滨市品牌培育开发不够,资源优势尚未充分形成产业发展实力

哈尔滨老字号企业历史悠久,食品风味独特,但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企业改造,市场占有率高的优势品牌极少。例如,2006年全国有430家通过了“中华老字号”认证,哈尔滨市只有“大众肉联”、“老都一处”、“老鼎丰”、“世一堂”、“正阳河”等8个品牌入选。其中一些企业由于管理水平、营销模式落后,渐渐失去了品牌优势和市场份额。

(五)从发展环境比较,哈尔滨市对食品产业扶持力度不大,没有形成优势发展的政策环境

武汉、长沙等很多城市都设立了食品工业领导机构,制定食品工业发展规划,从农业产业化到食品加工及物流业形成了一系列的产业扶持政策。除“普惠”政策外,对引进龙头企业和延长产业链的项目,更是“一企一策”,在土地配套及基础设置建设上给予特殊扶持,千方百计留住企业。而哈尔滨市却缺少食品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没有形成环境优势。

三、新形势下哈尔滨市食品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不断壮大食品工业规模

一是扩大哈尔滨市知名食品企业的生产规模。针对企业的生产能力,扩大原材料供给,使其达产增效。像哈尔滨啤酒、雨润雪花啤酒、宾西牛业、大众肉联等计划进行投资建设的大型企业,给予配套支持,落实项目建设。选择优质本埠企业,加快运作上市,做大做强一批地产品牌企业,打造产业航母。二是围绕大型食品企业和延伸产业链条项目招商。认真梳理哈尔滨市食品产业链条,谋划生成一批招商项目,面向世界500强以及全国食品行业百强企业进行对口招商,有针对性引进具有精深加工能力、高附加值产品,以及产业链条缺失的企业。三是培育壮大规模以上企业。对有望达到2000万产值的企业,进行摸底排队,建立信息库,扩大规上企业增量。对现有规上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增强发展实力。

(二)加强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链延伸

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合理规范每个园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一是粮食加工产业以九三油脂集团、北大荒米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哈尔滨市优质大豆、大米、玉米等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名优品牌,提升技术标准和加工精度,形成粮食加工的规模效应。优化食品结构,改进传统的加工技术,加大营养食品、快餐食品的开发力度,扩大市场份额。二是乳制品加工产业以雀巢、完达山集团、龙丹乳业等企业为龙头,依托哈尔滨市奶源的质量优势,发挥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改变哈尔滨市乳制品单一结构,积极采用和跟踪国际乳制品加工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工艺,开发新产品,使乳制品向功能型、系统化发展。三是肉类加工产业以大众肉联、正大实业、宾西牛业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在发展优质肉的基础上,大力开发安全方便熟肉食品,提高熟肉制品在肉类加工产业中的比重。四是饮品制造产业以哈尔滨啤酒、华润啤酒等企业为龙头,实施规模和品牌扩张战略,带动协作与配套企业发展。五是规模推进产业化基地建设。发展绿色有机高端食品产业,加快有机奶、有机米、有机肉、有机菜生产基地建设。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

加快培育本土企业品牌,打造一批有市场知名度的大品牌,形成依托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的“哈字号”群体品牌效应。一是实施著名品牌战略。对完达山乳品、五常大米、肉联红肠、九三豆油等一批知名品牌,采取融资、联合等多种方式,联合行业内企业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开拓市场,逐步打造成为能在国内独树一帜的著名品牌。二是实施品牌开发战略。利用主导产品的品牌优势,进行“一主多辅”的产品开发、多元化经营,逐步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三是实施绿色品牌战略。积极鼓励和推动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哈尔滨市绿色资源优势,在打造绿色品牌上下功夫,打造出一批新的土特产品品牌。四是实施品牌升级战略。将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龙头企业、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的优势,积极申请国家级及省级著名商标,由地方品牌向全国名牌、国际名牌发展,提高企业和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四)搭建交易平台,搞活食品产业的市场流通

一是通过期货交易、电子商务和农副产品市场等交易平台建设,构筑以哈尔滨为中心、内联生产基地、外接消费市场的营销网络,打造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集散中心。二是建立食品产业物流配送体系。鼓励大型企业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形成延伸哈尔滨市食品产业布局的物流配送体系。三是搞好营销策划和会展活动,突出“中国绿色食品之都”的宣传策划,结合洽谈会、哈尔滨之夏、冰雪节等节庆活动,大力推销具有地域特色的名优食品,营造“绿色粮仓,食品之都”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提高食品产业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管理机制。国务院实施大部制改革后,食品安全监管将由分段监管体制,转为食品药品监督部门统一管理。在体制过度阶段,更要整合力量,实施生产、流通全程监管,杜绝监管的盲点空白点,形成全覆盖的监管机制。二是开展专项治理。小作坊是假冒伪劣食品的主要来源,直接冲击食品安全,扰乱市场秩序。应统筹由工商、食品药品监督、质监部门负责,对小作坊进行专项治理整顿。三是制定生产标准。对名特产品,要尽快制定技术规程和生产标准,占领产业标准的制高点。四是建立追溯制度。扩大哈尔滨市大中超市食品、商品追溯体系,形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质量安全追溯链条。

(六)制定出台食品工业的发展政策,形成政府主导的政策洼地

研究制定推进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针对食品工业关联度高的特点,统筹制定和完善食品企业、食品工业园区、农业产业化基地等产业关联的政策措施。一是设立食品工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食品工业园区和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等重大建设。同时,科技、农业等专项资金,要提高对食品产业项目支持比重,充分发挥引导激励作用。二是对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企业、食品精深加工企业、新购入设备进行技术升级企业给予财政奖励和税收支持。三是对重点食品产业园区新建食品项目及环保设施项目给予支持,加大对食品园区环保设施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四是制定规范产业集聚区项目入驻的审核审批办法,对食品产业入驻工业园区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优先办理手续。进一步调整优化有关政策,切实打破行政区域限制,让食品产业项目入驻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集聚区。

总之,哈尔滨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农业的基本市情,决定了食品工业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因此,哈尔滨市必须树立大食品产业观念,进一步巩固食品工业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食品工业,打造“中国绿色食品之都”,在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攻坚战中走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参 考 文 献]

[1]张艳,谢武.我国食品工业发展分析[J].市场论坛,2010(5)

[2]吕世翔,陈凯新,李家磊.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2(5)

[3]李萍,宋晓松,宋魁.中俄农业和食品工业合作[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3(4)

篇8

【关键词】郑州市 食品产业 集群 升级路径

郑州市食品产业发展形成了在数量、门类、产值、销售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在进行综合化管理的路径中,更要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形成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综合潜力,这样,能形成综合发展的多元因素,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一、郑州市食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一)产业规律提升加快

从相关数据的现实来看,郑州市近年来规模企业中食品工业企业的的数量不断增加,工业总产值的数量也不断上涨,在综合化的发展中,可以实现整个产值的全面繁荣与发展,因此,在全市规模化发展的路径中,可以提升规模化的综合发展,因此,在综合化的市场推动中,郑州市食品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部分行业优势明显

在郑州市食品产业的集群发展中,农副产品加工业的销售呈现了更大的发展,销售量的产值也是相当高的,其中,食品制造业的完成也是首屈一指的,其中,方便面食品加工业位居榜首,成为了当前国内最大的冷冻米面食品生产基地,并且,在糖果枣类食品等加工方面的发展相对较快。在速冻食品产量中,呈现出相对的发展速度。液体乳以及乳制品制造业等的销售都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态势。在土特产、加工休闲食品等,并且在饮料制造业、啤酒、烟草类产业发展中,都有很大的市场前景。

(三)外部环境的发展

在郑州食品工业的发展壮大中,既有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与激励,也还有多方面的发展态势。其中,包括有总体趋势相对较好的宏观环境。在加快郑州市都市区域、中原经济核心增长、构建新型食品工业体系等方面形成了很大的技术与智力支撑。同时,还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食品工业市场的综合发展中,食品工业占全市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增加,并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程度不断提高。还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城乡居民食品食品消费结构加速转型的过程中,食品制造业业呈现出很大的发展态势。并且,在食品产业集群的综合形成中,尤其是在优质农产品资源以及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中提供了独特的市场空间,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在区位优势的发展中,可以形成十字架的中心位置,在交通枢纽的综合形成中,全面加强在深粮食加工业等发展,并且在物流构建方面,也形成了很大的发展态势。

二、食品产业集群升级路径中的综合发展

(一)建立食品产业集群

发挥企业间的互补效应,谋求更大的发展。以面食等原料为中心,引导本地食品能源企业集中生产,开放市场、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能源企业进驻,形成规模优势。可以由政府或相关部门、协会组织建立产品的专门回收机构,将分散的原料富集,再转到企业生产。此外,建立专门的回收制度进行管理也是必要的。可以给审核通过的相关生物能源企业发放牌照,允许其回收餐厨垃圾,并规定餐厨垃圾与分类后的有机生活垃圾只能由专门的机构或企业进行回收,餐饮单位或居民不得擅自将餐厨垃圾卖给个人,并制定违规的处罚措施,规范餐厨垃圾的回收。

(二)部门整合与协作

加强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负责,实现各监管环节的无缝化管理等等。健全部门之间的信息通报制度,建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卫生局、食药局、质监局、商委、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信息通报制度,定期通报监督管理信息,交流各部门内部的监督管理标准和要求;强化部门之间的资源互补,针对工商部门无检测机构、缺专业人员的弱点,发挥其他部门在检测机构、专业人员、专业知识方面的长处,与相关部门建立起资源互补的机制;整合部门之间的监管力量,在对食品经营户的监督管理中,注重部门配合,特别是取缔涉及生产环节、餐饮环节的无照经营户时,采取联合执法、整体取缔的办法;同时,完善部门之间的抽样检验信息共享,定期向食品安全委员会报告食品抽样检验结果,向其他部门共享食品抽样检验,使每个部门都能综合使用抽样检验信息,从而提高食品安全信息的运用率。

(三)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形成人才集聚高地。鼓励企业单独或与国内外知名院校联合创办行业专用人才培训院校。从郑州市食品工业主导性、成长性、战略性行业紧缺需求的实际出发,以项目、技术为重点,积极引进或培养食品行业专业人才,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和相关单位给予奖励。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全面放开人才兼职政策,完善食品工业创新型人才的兼职制度。

(四)完善产业准入制度

提高调控政策力度。运用经济手段调节、优化食品工业整体土地的利用结构,采取转移方式,盘活存量,控制增量,加强储备,促进食品工业布局的调整和转型,在动态中实现产业发展用地的供需平衡。进一步完善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完善企业搬迁的补偿政策;按照确定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使之与郑州都市区总体功能高度吻合。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多层次的投融资平台,设立主体多元化的食品工业投资基金,根据政府及银行担保的不同权限设定担保资金的额度。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建立食品工业企业经济档案和法定代表人的信用档案,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食品工业企业信用体系。

三、结语

在结合郑州市食品产业发展的综合要点上,不断培育优势食品产业链的重点,并突出在产业发展中的特色与优势,规避食品产业链条发展中的的风险,不断探索产业转接的新路子,全面改善招商方式,突出特色产业的发展,全面发挥出产业的综合功能。

参考文献:

[1]贾玉清.河南省县域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8.

篇9

食品工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支柱产业,同时也是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于我省调结构、扩内需、带就业、保增长,促进我省由食品工业大省向食品工业强省跨越,从“中国粮仓”到“国人厨房”和“世界餐桌”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一、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近些年来,食品行业企业转移进程加快,跨国公司通过自己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等,通过对主要地区龙头企业的兼并、入股、合资、建厂、设立研发中心等,加快了食品产业转移进程,世界食品产业龙头对食品产业的控制不断增强,强化了对食品产业的控制和垄断。目前,国际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一)产业链控制成为产业转移主要目标(二)证券投资和企业并购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途径(三)跨国公司成为产业转移的主导力量

二、我国食品产业转移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得益于承接世界食品产业转移和中国区域产业转移带动,东部产业化、高技术化不断推进,中西部地区凭借其资源、人力、土地、政策等优势逐渐融入到产业链条之中,提升了中西部食品产业的层次,推动了当地经济增长。目前,我国食品产业转移趋势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一)食品产业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趋势加快(二)食品产业链、产业园集体迁移趋势苗头显现(三)食品龙头企业全国布局推动产业转移(四)政府的大力支持有效推动了产业转移

三、我省承接食品产业转移优势

我省食品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我省良好的市场、产业基础和设施配套建设、生产要素、区位等方面的优势,再加上我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国内外食品行业巨头纷纷在我省投资建厂,大力推动了我省食品工业的发展。

(一)市场优势

我国目前城市和农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43%左右,根据国际经验,这个阶段分别是消费升级和消费快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我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2000美元,食品需求进入总量迅速扩张和结构不断升级的新阶段。据专家估计,2010年河南将迈过一亿人口大关,本地庞大的市场需求再加上周边巨大的市场,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推进,更多的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和消费结构的商品化将带动工业化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同时,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人们更加重视食品的多样性、功能性、安全性,食品消费将由原料型食品为主向加工型食品为主转变,从粗加工食品为主向精深加工食品为主转变,食品消费结构呈现加快升级趋势,发展食品工业具有较大市场需求空间。

(二)生产要素优势

我省具有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产区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油料、烟叶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大省,我国重要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历年来,粮食产量、小麦、芝麻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棉花、油料、烟叶产量居全国第二位。林果资源比较丰富,苹果、大枣、板栗、猕猴桃、西瓜等有较高声誉。畜牧业比较发达,大牲畜畜栏居全国首位,肉类产量居全国第三位,奶类产量居全国第四位,粮食、肉类、果蔬、乳制品等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雄厚。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农产品生产将进一步向规模化、优质化和专用化方向发展,农业资源优势将更加突出。

我省劳动力资源规模巨大,与东部资源紧缺、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状相比,成本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我省劳动力人口达到7171万,占到全省人口的72.3%。河南拥有一批食品学科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技术支撑能力较强,2008年我省本科学历毕业30.25万,职业中学毕业18万,同时拥有大量熟练技能工人和高级管理人才,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了要素支撑。

(三)区位优势

我省地处中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位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带之间,还是进入西北的必经之道。铁路网三横五纵式的在河南境内交汇,国家级的铁路有线京九、京广、陇海线等。郑州、洛阳、信阳和商丘都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其中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也是全国最大的客运站之一。公路网主要包括连霍、京港澳等9条国家级的高速公路及9条国道。河南民航事业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洛阳机场和南阳机场三个民用机场。河南省正在努力把郑州建成国际性航空枢纽,国家民航总局已经把郑州列为全国航空枢纽之一。这一切使河南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铁路、公路和航空枢纽。独特的地理位置,这有利于回避多数食品量大、耐储性差、运输长等劣势。河南的地理位置成就了它是全国重要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中心,是农产品、食品贸易的集散地,具备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半径,所有这些都为河南发展食品产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四)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工业的发展,将食品工业列入河南“十一五”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明确了打造食品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政府不断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对行业龙头进行减税,对品牌建设进行奖励,支持重点食品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提高食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抵扣标准。不断整合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和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等政府财政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信贷支持,对列入省规划的重大食品工业项目实行联审联批,简化办事手续。重点选择食品专业园区,对重点产业集聚区内企业实行税收部分返还,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快食品产业集聚发展。

四、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发展现状

我省由于其产业、成本、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食品企业来我省投资,承接了外国和东部发达省份的食品产业转移,对于弥补我省食品产业缺失链条,提高我省食品产业层次有重要意义。

(一)我省吸引食品产业转移速度加快

据省粮食局统计,2002-2006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共引进项目89个,引进资金91.6亿元,到2007年河南省粮食行业去年共完成招商引资项目35个,引资金额45亿元,占到了之前五年引进投资额的一半。光明、汇源、伊利、金锣、雨润、皓月、高盛集团、日本火腿集团、徐福记、正林食品邓世平公司纷纷在河南建立生产线、合资建厂,国内著名的食品企业几乎都在河南省开设了生产基地。

(二)食品产业转移提高了我省食品产业技术水平

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到我省,从农作物的种植、畜牧业的养殖、农作物的深加工、畜牧业屠宰,到食品安全检查、冷链保鲜等产业链方面,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国内外企业加快对我省休闲食品的投资,拓宽了我省食品工业的范围,提高了我省食品工业产业的层次,带动了我省食品工业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我省食品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

双汇集团已通过合资、兼并等形式在四川、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浙江、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建设了18个加工基地,天冠集团与老挝计划与投资委员会签约,在该国甘蒙省投资种植木薯和加工;莲花集团在尼日利亚独资建立分公司,众品集团与泰国正大集团达成了生猪养殖基地建设的战略合作协议,这种趋势不断加强了我省食品工业龙头企业的实力,在全国、世界范围内不断优化生产要素,提高自己的效益。

(四)我省食品产业园不断状大推动产业发展

各级政府也不断加大对食品行业的支持力度,依托龙头企业和优质原料基地,引导和承接食品工业转移向大中城市和农产品主产区聚集,形成优势产业突出、配套体系完善、规模效益显著的产业密集区。产业发展软环境亟需优化,行政效率较低、服务意识不强、文化环境较差等问题存在;食品产业安全意识薄弱;同时面临着东部欠发达省份和中西部地区的有力竞争和挑战。

五、我省食品产业承接转移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

立足于我省比较优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潜力,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即政府扶持、生产要素优势、产业基础、市场和区位优势,重点培养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最大程度地发挥承接转移产业的有利影响,实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与转移方共同发展。充分整合我省资源、人才、成本、市场和区位优势,在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实现整体作用的发挥,实现食品产业集聚和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条、产业集群在招商引资中的整体作用。充分利用我省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我省食品行业物流,加快大型食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步伐,建设食品物流基地,打造郑州成为覆盖中部、辐射全国、连通国际的食品物流中心,构建食品行业区位竞争新优势。引导我省比较优势升级,提升我省产业竞争要素的质量和层次,逐渐向创新和技术变革方面转变。打造现代物流方面,构筑以郑州为核心的食品物流节点网络。

(二)加强开发园区和产业集群建设,发挥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

支持优质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区)加快食品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土地集约、产业关联的要求,科学规划,为食品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服务和基础设施,形成一批特色食品工业园区。加快漯河、郑州、许昌、周口、鹤壁和安阳市5大产业密集区建设,促进新乡、开封、驻马店、信阳等农业主产区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加快产业聚集,形成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沿京广食品产业带。各类园区要根据自身条件和产业规划目标,培育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促进区内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促进区内企业的衍生。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加快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以便形成有效的创新集群,取得集群经济效益。加强园区高新技术企业与大学的联系,借助名牌大学的声誉促进园区聚集机制的形成。此外,中小企业是产业集群的主体,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中小企业间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的网络体系,以群体力量形成规模经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与行业龙头企业相互补充,并驾齐驱,共同抵御行业风险。

(三)拓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方式

一是在利用外资方式上,注重直接利用外资。积极吸引战略投资者和直接投资,通过入股、直接投资的方式投资到我省食品行业,加快我省食品行业现代企业改造,改善食品行业企业管理,提高技术含量。二是在招商引资区域上,注重内联引资。按照我省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引资项目开发和工作力度,开辟招商引资新渠道,要把本地资源开发与产业引进结合起来,提高我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植根性。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项目,开辟新的招商渠道。加大签约项目追踪力度,提高项目到位成功率。三是不断探索新的融资方式,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根据现实需要,采用多种投融资方式,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发行债券、贷款等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

篇10

食品工业是朝阳产业、民生产业,也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品牌产业和优势产业。

近几年来,我市食品工业获得快速发展,到20*年,全市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200余家,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3亿元,销售收入383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均达到10%左右。拥有九个“中国名牌”产品,四个“中国驰名商标”。已成为全国著名的速冻食品生产基地,啤酒饮料、面粉加工、烟草等行业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我市食品工业还存在规模总量相对偏小、精深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外向度较低、规划布局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加快食品工业发展,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食品工业强省的具体举措;有利于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增加社会就业,改善民生。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食品安全法》,适应消费升级和食品安全新要求,以“创新、优化、升级”为核心,以“产业支撑,龙头带动,打造品牌,壮大规模”为重点,强化招商引资,增强创新能力,支持项目建设,推动集聚发展,加大安全监管力度,构建比较优势突出,产业带动明显,结构优化,产业升级、布局合理的现代食品产业新体系。

(二)总体目标

到2015年,全部食品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500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国家名牌达到12个,“中国驰名商标”达到5个;国家级行业技术中心达到3个以上;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将我市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的食品工业强市和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食品工业大市。

三、发展重点

(一)做大做强速冻食品,方便、休闲食品,面粉、粮油加工、啤酒,烟草行业

1.速冻食品行业。适应消费结构升级需要,改良配方,改进工艺,继续做大总量,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巩固全国冷冻食品生产基地,加快行业国际化进程,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

2.方便、休闲食品。加快方便食品新产品开发,向多品种、营养化、高品质方向发展,扩大现有市场占有份额。以满足休闲、旅游、嗜好为重点,开发各种风味、强化营养的焙烤食品;加快发展糕点、果脯、肉脯、糖果、干果等风味独特、营养健康的休闲食品,满足市场细分需求。

3.面粉、粮油加工。采用面粉改良、保鲜防霉等新技术,加快专用面粉与传统主食品的融合,大力发展各种专用面粉,培育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发挥我省花生、芝麻、油菜籽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精制油、专用油、大豆蛋白等深加工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郑,我市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面粉生产和粮油加工基地。

4.啤酒行业。进一步拓宽市场,加大研发力度,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建设全国啤酒生产基地。

5.烟草行业。扩大一、二类卷烟生产规模,提高新产品、精品等优质烟的比重,进一步做大品牌,加快年产高档卷烟150万大箱生产项目,形成规模优势突出、产品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型企业集团,提高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

(二)培育壮大饮料果蔬加工、乳制品、添加剂、农副产品加工行业

1.饮料果蔬加工业。实施名牌战略,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果蔬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大枣等名优果蔬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2.乳制品行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发展纯奶、酸奶和含乳饮料等主导产品,开发高端产品,做大品牌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高标准优质奶源基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产业整合步伐。

3.食品添加剂行业。发展大豆蛋白、骨素、木糖醇等新型天然食品添加剂,开发生产与高档方便面、方便汤、调理菜肴等相配套的膏状、液态方便调味料,提升具有优势的干粉复合调味料的产品档次。加快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动传统酿造产品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4.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以满足畜牧、水产养殖为重点,加强饲料行业的监管,为畜牧、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安全的饲料。

(三)加快发展食品机械、包装印刷业,食品物流产业,食品观光旅游产业

1.食品机械制造、包装印刷业。立足技术创新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加快发展高生产率、自动化、单机多功能的食品机械和食品包装业。

2.食品物流产业。加快规划建设符合食品保质、卫生、安全要求的冷链物流网络;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完善物流配送网络,提高物流效率。

3.食品观光旅游产业。充分发掘我市食品文化内涵,将其转化为我市食品工业发展的优势,把食品生产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

四、主要措施

(一)培育龙头企业

1.鼓励食品企业做大做强。选择年销售收入3亿元以上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企业,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上市融资,扩大规模,尽快成为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挖掘一批传统品牌,推进规模化、现代化经营,提高市场占有率。

2.推进企业兼并重组。鼓励食品龙头企业以强化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资金注入、品牌运作、技术输出、管理输出等多种方式,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控股、参股,迅速扩张,壮大规模。

(二)创建知名品牌

1.鼓励企业创建知名品牌。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国家及省、市名牌。每年组织评选“*市十大食品名牌产品”,对入选企业给予表彰并优先推荐参加省和国家名牌评选;对获得国家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的食品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

2.支持企业加大品牌宣传。对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宣传费的1%予以补贴,最高补贴不超过300万元。

3.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各类展销活动。鼓励食品企业参加各类食品展销活动,对参展企业进行补贴,补贴金额根据参加展会的规模、层次等具体情况而定,原则上不超过参展费用的70%。

(三)推进技术创新

1.加强食品工业创新体系建设。瞄准国际食品工业发展趋势,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为支撑,自主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的食品工业创新体系。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产品开发创新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鼓励食品工业关键技术的开发研究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水平。支持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重点实验室。

2.鼓励企业新产品开发。对食品生产企业研发并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一年内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获得A级、AA级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产品,分别奖励10万元、20万和30万元。

3.鼓励企业提高装备水平。鼓励企业采用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先进技术,提高自动化水平。鼓励企业加快技术更新和改造,加大设备和食品安全、节能环保设施投资,淘汰落后、高耗能设备。对食品企业新建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或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照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贴。

4.支持食品企业节能环保生产。采取切实措施,加快食品企业采用节能环保技术实施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保护环境。

5.鼓励企业创建人才培训院校。鼓励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院校(所)联合创办行业专用人才培训院校,或单独创办行业人才培训院校。

(四)推进集聚发展

1.科学制定规划。结合城市发展规划,加快编制《*市食品工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加强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规划工作,引导食品生产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鼓励引导骨干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引导企业配套协作,实现集聚共赢发展。

2.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对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的支持力度。鼓励重点食品产业集聚区加快食品机械、装备制造、印刷、包装、食品物流及食品企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建成产业关联度高的现代食品产业集聚区。

3.加快原材料基地建设。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统一规划和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化的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通过联合、租赁等方式,稳定企业与原料基地的供需关系。鼓励乳制品加工企业创建、参股建设规模化奶牛场、奶牛养殖小区,对日处理50吨以上的乳制品加工企业自建的标准化奶站,一次性补贴20万元。

(五)健全食品安全体系

1.推进食品标准化认证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引导和鼓励食品企业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建立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质量安全体系,推广食品行业良好作业规范。

2.建立健全食品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对农业种养殖和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等重点环节的全程监管和溯源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审查企业生产条件、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严格产品出厂检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

3.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坚决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有毒有害食品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综合协调各职能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责,建立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4.完善检验检测体系。整合现有的检测资源,形成企业自检、行业自律、部门监督抽检的覆盖全面的检测体系。对购买先进食品检测检验设备的企业,经审核,按购置设备款的10%予以补贴。

5.加强食品行业自律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强化责任意识,宣传、强化食品企业负责人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观念。

(六)建设现代食品物流和市场网络体系

运用现代食品物流理念和信息技术,围绕食品生产企业和终端消费市场,建设一批设备齐全、设施完善、信息化水平高、辐射功能强的全国性综合食品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符合食品保质、卫生、安全要求的冷链物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搭建工商对接平台,推动我市食品进入城市商超和连锁超市。

(七)营造良好环境

1.加大对食品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食品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食品产业发展。

2.优先保障用地。优先安排和保障重点食品生产企业建设用地,积极引导食品生产企业集约利用土地。

3.简化项目审批手续。简化重点企业新扩建和技改项目审批手续,对重点食品企业建设项目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

4.拓宽融资渠道。加强银企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食品工业的支持力度。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吸引社会资金流向食品工业。创新机制,改进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5.鼓励企业增加就业。鼓励食品生产企业稳定就业岗位,减少裁员。对稳定就业岗位的食品生产企业,经有关部门认定,其劳动力增量部分,给予适当补贴。

6.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食品工业统计和信息服务制度,及时分析和产业发展信息,引导食品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八)强化组织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