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教学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教学的问题

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存在的问题 相应的对策

一、前言

在我国,学生在升入初中以后,学习方法与时间等方面会有显著的变化,初中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适应中学生活,提高学习璺效率是面临的教学问题。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其教学质量与效率影响到学生以后的中考、高考。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不容忽视,探索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是学校与老师的共同责任。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问题

首先,教学观念的问题。传统的应试教育仍束缚着教师的观念和行为,特别是毕业班(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在教学中,教师生怕讲漏教材的某个知识点导致学生在中考时吃亏,因而,教师在教学中更多表现出“教教材”的行为,把教材的知识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一切以教材为本,以知识为本,在~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大学生学习的压力和疲劳感。同时,由于升学的压力,九年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追求答案的唯一性。课文后面的问题,教师就把标准答案公布出来,然后要求学生记在相应的地方。并要求学生把答案的模板背下来,以应付类似问题的解答。这种教学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完全相反,不但没有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而且还抹杀学生学习的兴趣。

其次,琐的阅读指导、阅读练习。现在的阅读教学,其弊端是教师讲得太多,各种各样的分析太多,各种各样的阅读题太多。什么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分析来分析去,好像生动活泼的文章就是那么几根干巴巴的筋。这样的阅读,已经使学生对所渭的阅读产生了厌烦。阅读题海战术,更使学生疲于奔命。根本谈不上什么阅读兴趣。高考语文出现了一种以名家名言为内容的填空题,命题者的意图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古今中外的名篇,让学生平时多记一些名家名言,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高他们的素质。可是在应试教育者手里却走了样,他们编集了大量的名家名旬,让学生死记硬背,在短时间里记住,以至学生进了大学后,一见名家名句就头痛。

最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数量过多。以前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只是教而不问。现在,为了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课堂教学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是教师问得过多,一问到底。其实,一堂课也就那么点时间,学生被过多的问题羁绊,也就没有时闻去进行思考了,课堂提问在学生这里就变成只是忙着回答和应付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能提如此多的问题表明:一是问题难度和深度不会太高,多是知识性问题;二是教师缺乏提问技巧和策略,没有考虑和观察到学生的反应来调整自己的提问策略。其实,问题的数量不等同于教学的质量,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并不代表学生理解、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完成了教学目的和要求。

三、初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达尔文在自传中说:“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这些都说明了学习兴趣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接受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其次,在应试教育下,教师们似乎都忘记了重要的一点:升学考试题目更多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语文的学习是一门需要长期积累的学科,因此,仅靠死背答案是无法提高语文成绩和运用能力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关注社会,用教材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并注重学生能力的迁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再次,尊重学生,促进学生形成主体意识。由于长时间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短时间内让学生培养起自主意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始终认为,没有教师的教,是没法学好知识的。因此,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首先就需要教师改变旧思想,走下讲台,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从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与学生形成民主的学习气氛,共同探讨知识,互相交流学习经验和技巧,通过这种方式,减轻学生对教师的敬畏心理和依赖心理,逐渐使学生形成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自主意识的觉醒。

最后,重视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学习的有效手段.与作品对话、与作者交流、与自然交友、与别人沟通的活动,可以采用朗读、泛读、默读、研读、背诵等方式,不同方式的读,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比如.课文朗读.通过反复的有感情地朗读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陶冶情操;课文研读.是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逐字逐句的阅读,弄懂字、词、句的意思,把握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略读.对课文内容不求甚解,做大致的了解,阅读速度较快;赏读,突出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保证学生宽松、自由、开放的阅读时空,让学生有时间读、有心境读,追求一种读书的无扰与无我.一种从容与自在.读出感觉来.融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心灵放飞于语言的天空里,从而产生或喜或悲,或敬或憎的情感体验.为人生的未来发展构筑起一座精神的家同阅读是广义的.不只是书本的文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思维,积累知识。

四、结束语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对于个人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初中语文老师应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合理、适当的初中语文教学的技巧,灵活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施[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3-01

[2]郭彦龙.怎样搞好初中语文教学[J].学周刊:C. 2012(7)

[3]王保亭.当前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空中英语教室(新教师教学),2011(3)

篇2

1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教师专业性不强,流动性大,整体素质低

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全面实施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由于城乡中学环境的差异,生活待遇的悬殊,人际关系的影响,农村中学难以留住专业性极强的语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涌现的先进教师时时被城镇重点中学挖走,教学人员往往不够,就从其他专业临时调入,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队伍的现状制约着教学的改革。

1.2 只重基础知识,漠视教学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生机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应对考试,经常听写生字词,古文诗句,忽视了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规定和要求,忽视了对新课程的全面了解。只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忽视听说训练。教师把课内当做任务,课外当做虚设。农村语文教师离家较近,家务事情繁多,参加研讨机会少,也并不重视,学校教研活动也较少。教学研究空气不浓,开拓创新,自我进取,业务学习意识淡薄,与现代教学改革所需差距大。更有甚者,为了完成硬性任务,加班加点补课,拼命死灌,一门心思扑在课本教参上,结果不仅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更培养不出高素质,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

1.3 农村中学学生情况的复杂性,教学评价体系落后,影响教师教改的积极性

农村学生情况非常复杂,贫困生多,转化难度大。学生理解能力差,领悟能力差,自学能力差,学习应付。学生中厌学情绪大面积产生,优生和差生的差距较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教师的课改情绪,影响制约课堂教学效果。此外,领导观念陈旧,对教学改革的观念理解不清,教学评价体系落后,评价死板硬套,将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严重挫伤了教师教改的积极性。

2摆脱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目前现状的观点及对策

2.1 转变育人观念,注重知识的更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要转变育人观念,实现知识的更新换代,切实把提高自身的知识和教育教学素质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作为年轻教师,更要广泛阅读,深入思考,只有广泛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才会有开阔的视野,才会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和对生活的新鲜感,并把这种感觉带进课堂,融入讲授,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2.2 转变课堂教学观念,建立现代阅读教学观,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语文教学只有在社会大课堂的广阔背景下在学生广泛的阅读中才会产生活力,对于农村中学学生,课外语文学习要纳入语文教学轨道,要加强课外语文阅读,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大有裨益。因此,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以听、说、读、思、议、写为主,以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为核心的现代阅读教学观,拓宽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2.3 立足农村,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农村语文教学首先必须要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改变,教学的对象是农村的孩子,那么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成绩的关注要多于教学本身。当今通信网络已经很成熟,信息交流更顺畅,教师要注重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的时候将外面的信息带给学生,同时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从而全面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3结语

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要摆脱目前的实际困境,达到教学的最佳境界,作为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转变育人观念和课堂教学观念,彻底解放思想,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立足农村,根据学生实际,改进课堂教学,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学习的内驱力,建立现代阅读教学观,引导学生向生活、社会学习,再回到社会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质量,从而全面提高农村语文教学的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篇3

一、设置问题情境,调动求知欲望,唤起学生主动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单单让学生机械而被动的接受现有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主动而积极的探究知识,让他们在原有思维水平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迁移方法,运用旧知,探寻新生长点,师生进行交流切磋,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唤醒学生创造思维。这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认知能力,不断设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将学生引入相关学习情境中,产生迫切求解心理,唤起主动探索的欲望。

首先,结合生活,创设问题情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将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创设生活化学习情境,知识学习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能激活学生主动思维,使其产生个性化、多元理解,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如教学《乌鸦喝水》时,导入环节,呈现遭遇旱情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主动进入新课学习状态。演示乌鸦看到水并找到瓶子的动画,同学们仔细观察瓶子以及水的多少,同时用自己的手指当当“乌鸦的嘴巴”伸入事先准备好的装有水的透明瓶子,说说乌鸦喝不到水的原因,想想乌鸦此时又是怎样的心情?你们会想出哪些办法呢等等。这样,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生活与实际的情境,可调动学生主动思维,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其次,设置冲突、探究的问题情境。儿童对于新知有着较强的好奇心与探知欲望,内心中总是希望自己是探索、研究与发现者,倘若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巧妙设置悬念,或者设计一些富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或矛盾,让他们处于“悱”、“愤”状态,可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其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主动投入学习活动。

二、创设活动情境,诱导学生参与,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当孩子们积极而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知识学习才会变为自觉而自发的构建过程,此时学生思维才会更活跃、更兴奋,学习效果更佳。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往往代替包办,孩子们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乏自主活动机会,缺乏自主思维空间,没有师生互动与交流,课堂气氛如一潭死水,给人以沉闷而压抑之感,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情趣,制约了孩子们的主动思维的发展,效率自是低效。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意识到自己的作用在于引导,尽可能的创设多样化的活动情景,给孩子们多分配一些自由活动时间,引导他们自主思考与探究,而并非教师越俎代庖,包揽教学。

如教学《装满昆虫的衣袋》时,某教师将多数时间留给了孩子们,老师只是精讲,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提问、讨论、交流等,课堂气氛活跃,也富有成效。比如课前引导学生预习课文。课堂上,教师出示课题,学生结合课题自主质疑,比如看到课题想知道什么?有哪些疑问?等等。这样,可训练学习者的开放思维,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情,便于“因学定教”。而后提问预习检查,训练学生提炼信息的概括能力。接着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2~3自然段,完成自学任务:①说说法布尔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由哪些语句可看出来?注意边找边写写个人想法或感受。②交流“找纺织娘忘回家”,引导学生注意重点词语,并想象当时情形,会遭遇哪些困难呢?等等。对后续段落,仍以学生自学为主,创设交流、反馈、课堂练习等活动情景。这样,在整个过程中,突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可质疑提问,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启发、讲解,解疑释惑。但对于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则放手让他们自主完成,绝不代替。这样,将学习的自由与探索还给学生,激活学生主动思维,更满足儿童求知探索的精神需求,让他们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问题;优化措施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发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找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确立好未来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改革方向,是小学语文得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的有效途径。

一、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问题分析

1.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把握不清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队伍中,教师与学生的年龄差距较大,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到位,这些导致教师所教授的知识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语文教学重难点不明确或者重难点混淆等情况发生,阻碍了小学生语文知识结构的正确建立。

2.小学语文课堂形式单一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语文课本进行讲述,这也一度让语文成为最枯燥的一门课,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并不活跃。然而,伴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学生成长的环境与以往有了很大的改变,小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学习方式其实也越来越多,单一的课堂形式中文化知识展示的方式较为单调,对小学生的吸引力十分有限。面对新媒体、高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单一的课堂形式显得有些落后,教学效果也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保障,不符合现代社会对于高效课堂的要求,同时对学生的眼界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

3.小学生课业压力较大

现代小学生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课业压力较大,个头不大的小学生,书包却十分沉重,课本、试卷、习题册、练习本、辅导书等学习资料一样不少,作业除了课文背诵、诗词朗读等之外,也不乏段落、汉字等方面的机械抄写内容,学习占用了小学生的大部分时间,然而学习的效果却未必能与学习的时间成正比,爱玩的天性和活跃的思维在这一阶段极易受到打压,导致现代小学生背负的课业压力增大。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乐趣,机械的知识填充使得小学语文的学习事倍功半,这对于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小学生影响很大,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正确思维方式的建立。

二、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措施

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当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了解学生心理,采取鼓励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在信息更新频率越发快速的当今时代,教师也应及时对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更新,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及时适应新技术、新设备辅助教学,探讨多维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形式,培养孩子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

2.丰富课堂形式,拓展多维课堂

单一课堂形式的局限性使得现代化的教学需要拓展课堂形式,在科技较为发达的现代社会,多媒体逐渐得到推广并普及,如投影仪、家用电脑、学习机等多种多样的仪器设备,多媒体设备对语文知识的展示角度更为全面,动画视频、图片等形式能够更为轻松、形象地表达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的重难点,以更符合儿童心理的方式传授知识,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师教学中也省去了板书、备课的烦琐步骤,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拓展家用电脑等辅助学习方式,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对电脑等设备的正确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孩子们从生活中感知语文,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文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其爱思考的学习习惯等。拓展丰富多彩的多维课堂,对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式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3.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结构

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长期面临较大的课业压力将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身体发育方面的驼背、近视的低龄化趋势等,素质品质方面的学习热情减退、情绪焦躁等。这些负面情绪在教学中应当避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样是小学语文的一大教学重点。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结构,改变以往机械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探讨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家-校合作、小组竞争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拓展教学内容,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难点进行着重教学。开发小学生的记忆力以及思维想象能力,较之于传统的机械重复学习方式来说更为有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快乐与学习并行,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建立完善的语文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代代的学生成长的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各行各业都不断改革以求发展的同时,小学语文教学也应跟上时代的脚步。针对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确定教学重难点及攻克方法,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好课堂内外衔接和年级间知识结构的衔接工作,保障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邹佳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篇5

关键词:新课改 语文教学 灵活性 创造性 情感培养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最基本形式,是学校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在我国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及其新理念的贯彻实施过程中,由于课改新理念与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的整合不够而影响教学实效的一些现象仍然存在。“满堂”、“哄堂”、“冷堂”、“拖堂”、是中学课堂教学的“常见病”。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教师理念陈旧,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缺乏基本的把握。很多教师片面认为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是走老路,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就是新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迁移拓展和模仿一些新的教学形式,而对文本的解读、语言的品味、写法的探究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有些老师在上课时模仿名师的示范课,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但效果甚差。个别学生在课堂上趁机说闲话,因为老师设计的问题探讨的价值不大,事实上教师自己应该认真钻研教材,把一些有个性的、符合班级实情的设计带到课堂上来,才可以创造出真正的课堂效果。

第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性和创造性不够,更缺乏一些灵活的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离不开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方法。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如果说教学法是一把钥匙的话,那么在所有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的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教学是学校的中心任务,但教书不是照本宣科,教师不是教书匠。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语文学科交际性、工具性等特点本身就要求语文教学是生动活泼的、灵活多样的。

第三,教学方式依然陈旧,教学中依然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由于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而母语学习主要是靠习得;又由于语文课程是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因而,语文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对语言材料的感悟和体验,而一些教师却违背了母语学习的规律,淡化了学生学习中十分重要的体验、探究的过程,将本应让学生自主体验、探究的过程省掉,而直接把教师自己的感悟和体验的结果转变成概念化的知识硬灌给学生,其结果只能导致学生死记硬背,一知半解。

第四,对阅读教学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一些教师对文本的钻研深度不够,或大而化之,只重视整体感知,架空分析。所以,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阅读的关键和基础都是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阅读教学中要强调读,要重视对文本情感的体验、内容的领悟、写法的探究、语言的品味。教师的讲解文本阅读的同时要结合实际,这样才能调动起学生的思维。

第五,教师应正确把握作文教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新课程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创造了条件。作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材料、立意、情感和语言四个方面。要指导学生学会感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审美的观察,在生活中去积累、筛选写作的材料。作文教学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思维训练,教给学生思维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立意和谋篇布局的能力。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同时,作文的批改方式要多样化,评语要避免老师写得多,学生看得少,面面俱到,流于形式。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路

优化教学过程,体现教学风格。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教学风格越强烈,教学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也就越能创造性的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之中。那么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教师的教学风格呢?

第一,思路要新颖不同凡响,就要别出心裁,不拘一格地设计教学思路。教学中教师要有超前意识,尽可能打破原先的课堂教学模式,富于新意。不拘泥于教学参考书,不受名人名言的束缚,用自己的心境去演绎作品的内容,更可以用自己的心境进行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的再创作。教学中学生个性的差异和个体发展都要求教师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创造性地促进“有个性的个人”的全面发展,使之形成优良的个性。教学的思路应该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说个性的话,说自由的话,讲真实的事,让课堂充满学生的个性活力。

第二,张扬学生个性,体现以人文本。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情感,使其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并能在个人自由生活的同时承担不可推卸的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的责任。以达到弘扬道德价值和审美价值,培养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时代风尚的关怀人生的人的终极目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精神。搞活语文课堂,构建多向互动创新性语文课堂教学结构,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得到延伸,让有限的课堂时间向课外延伸,向社会生活延伸,从而获得更丰富更新鲜的语文营养。

第三,重视情感培养,构建教学氛围。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只要有了一定情感体验,才能准确理解课文思想感情和写法,才能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要借助课外活动,创设情境,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情感体验机会,并善于抓住机会,指导随机观察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同时,在阅读教学中,要借助多种手段,创设一种艺术情境和情感气氛,让学生置身其中,使学生动情,细心品味,受到感染,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指导课外阅读,观看电影、电视等文艺活动,进行情感熏陶,增加学生的情感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总之,要多方面入手,课内与课外结合,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和一定语文学习能力。

篇6

纵观我国教育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审美教育其实在我国早已存在。追溯到孔子时期的“礼”“乐”便是一种审美教育的体现,从他对于教学与学习的一些名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那些话语背后所蕴藏的对于审美的关注。先生也就美与学习的关系有过“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没有与美育无关的”的论断,可以说美育与德育是教学中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审美教育的内涵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同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给它不同的定义,概括而言存在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观点将审美教育认定为完人教育;第二种观点认为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情教育;第三种观点则将审美教育视为美和艺术教育的组合。我们可以在上述三种观点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给审美教育下一个模糊的概念,即审美教育是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素养并以此为基础,通过综合运用自然、艺术、社会等多种审美形态的应用,来培养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审美的态度,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形成一种对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和艺术之美的一种感受、正确的理解及客观评价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在审美的基础上表现和创造不同的美。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们学会审美的同时学会生活,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思想观念,明辨真假美丑,真正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 审美教育与初中语文的关系

在新课标下,初中语文的承担着提高学生思想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任性与健全人格的形成培养及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任务。初中语文教学中所谓的审美教育,是在遵循初中语文教学过程和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依据语文课程本身所具备的审美特征及青少年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借助于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各种媒介,充分发掘课文中所包含的美,通过语言描述、教学场景的创设、想象力的发挥等方式,使学生们感受到课文中所呈现出的美感,使他们能够分辨真善美,并且形成一种在不断学习和借鉴基础上不断创造美的习惯,最终实现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就初中语文自身的特点而言为审美教育的融入与作用的充分发挥创造了一定的条件。选编如教材的课文包括古今中外的小说散文等等题材,不同的课文内容呈现着不同的场景和美,作用用文字记录着自己对于自然、生活、社会及一些艺术美的亲历与感受,当我们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用心去感受时,我们便会发现这些美的存在。审美教育之于初中语文便是引导学生们去发现课文中所传达的美,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审美能力不断对于美的认知和感悟。

当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断应用,学生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不断提升时,新课改的目标也便得以实现,而这也向我们宣示着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本身的积极推动作用。

3 新课标下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具体应用

在我们充分认识审美教育的内涵与重要性,同时又看到它与语文教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时,我们便要探讨一种适应的方式使两者完美结合发挥其最大作用。结合新课标对于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

首先,以教材为基础,发现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各种美。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了青少年年龄和心理等因素,因此,对于教材内容而言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完全能够掌握。就教材内容而言,可以说是一种兼收并蓄的结构,古今文化的贯穿和中外文明的交叉呈现着不同的美。这种美首先要有教学的实施者先去发现和概括总结,教师对于课文中的美不能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形式,要透过文字本身去发掘文字和语言层面背后的社会认为之美。在发现这些深层的美的同时不忽略汉字本身的美,将两者结合会有不同的关于美的惊喜也会使教师及学生形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篇7

>> 翻转课堂的翻转思考 翻转课堂带来的翻转 浅谈翻转课堂的“翻转” “翻转课堂”运用于高中美术教学中的尝试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浅谈“翻转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的思考 如何将微课运用于语文翻转课堂 语文翻转课堂的思考 翻转课堂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翻转课堂”的教学革命 小学语文翻转课堂初探 翻转课堂,优化中职课堂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课堂魅力:翻转式教学 浅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杨刚,杨文正,陈立.十大“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11-13.

[3]赵国栋.微课、翻转课堂与慕课实操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9.

[4]张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

[5][美]乔纳森・伯格曼,亚伦・萨姆.翻转课堂与慕课教学:一场正在到来的教育变革[M].宋伟,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39.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心实感。”但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通过发放点差问卷以及访谈,笔者发现了一下三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文语言成人化

小学生作为小学作文教学的主体,年龄大致在六岁至十二岁之间,其生理和心理发育均未成熟,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与成人有很大的差距。然而, 小学语文教学却没有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 以成人的思考方式要求小学生去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以成人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述自己的思想,这就导致小学生作文思维与其实际身心发展水平严重脱轨,表达的成人化。

在某小学的语文作文试卷时经常看到这样的现状:作文堆砌成语、形容词比比皆是,语言乏味,枯燥。如“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也是果实累累的季节。在秋天里,我们这些又学了一学期知识的学生们,正在努力学习,共同探讨,正用实际行动去争取优异的成绩向老师和家长汇报。”这些话写的极其顺畅、老练,我们很难想象这样的话语是出自一个正处于少年阶段的学生的笔下。枯燥无味,毫o生机。在这种教育下的学生,长久以往势必会压制其原有的灵性。王贺玲在《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中认为,“目前的作文中,学生原本真实的语言表达被遮盖着,表现更多的是公众语言,是成人化语言……儿童应有的天真、质朴、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不见了踪影。”[2]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不具备较强的概括和归纳能力。了解作文教学规律的人都明白,作文儿童化才是小学生作文应有的努力方向,童心、童趣才是小学生作文的灵魂。童心不仅有真,而且有幻想,儿童写童心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会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写真实为主,真实中又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生活,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

(二)学生缺乏丰富的生活

在小学作文课上,教师布置一个作文题目,学生们的反应都大同小异,面目呆板,头脑空空,不知从何写起。 体现在城市中的孩子身上。从家门到校门,从校门到兴趣班,从兴趣班再到家门,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确实没有更多丰富的材料可写。另外小学生们的观察能力也不是很强,经常对身边的事情视而不见,闻而不闻,致使头脑中积累不下任何的作文素材,没有输入,怎么会有输出呢?“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就是说平时积蓄充实,写作文时就不会感到难了。这种积蓄是多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知识方面的、思想认识方面的、也有语言方面的等等,然而最主要或者说是最根本的是生活的积蓄。叶老还说:“生活充实,才会表白、发抒出真实的深厚的情思来”。,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多样化的生活,同时要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学的问题在于教的问题, 在怎样上作文课方面教师有一个基本的套路,读读范文、讲讲思路、学生写去吧、课下看看、上课评评,另外还有一个绝招就是多写。有的老师天天留作文留得少的也一周至少两篇不但疏于作文构思指导,就连作文讲评也是几句话就完事。 教师还“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不能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活动紧密结合,没有做到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当前所教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相结合,没有做到依据不同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个别辅导,因此教学方法的单一化是导致学生语文作文水平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二、提升小学作文水平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孔子就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学生对写作的兴趣不高,无法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是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症结之一。因此,小学生的作文应该儿化,需要童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生活价值、认知方式和儿童化的语言,鼓励他们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表现属于自己的体验和发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社会化启蒙阶段的儿童并不是完全的行为者他们更像观察者、学习者,对生活内容的选择,对生活价值和意义的确认都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他们必然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成人,但这并不意味着成人就有权利越俎代疱,以权威、训诫形式干预儿童的现实生活,剥夺学生的主体地位。儿童在作文活动中承载了与他们年龄不符的道德伦理、社会义务、公共责任和成人自身没有实现而欲转嫁于他们的某些对社会和未来的愿景,过高的社会期望压制着儿童作文的天性。

(二)注重体悟,细心观察

朱熹曾言“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厄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 要教会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中的课文,让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指导学生看图、看实物,带领学生参观、游览,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关于观察能力的培养,赞可夫说过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观察并不需要到非洲去,也不需要到西伯利亚去,你们只要在屋子边上那块草地上蹲下来仔细看一看,你们就会发现个十分惊人的世界。你们大概不知道蚂蚁会发出声音并能互相‘交谈’。蚂蚁的‘话’是很轻的,但已经能够用磁带录下来了。也就是说你们可以听到蚂蚁怎样‘讲话’。蚂蚁为什么能背起比自己身体重好多倍的东西人就不可能这样。这同样是个谜在大自然里每走一步都会出现许多谜。跨出第一步吧……睁开双眼,注意观察,令人惊讶的东西就在你身边。”所以说观察对于学生的写作大有益处。

(三)活化教学过程

小学生心理状况由小学低年级到高年级处于迅速变化发展阶段,感知、注意、记忆等方面的思维活动也在快速的发展, 必须在改善教学方式、方法,我们就要活化教学过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就要依据学生的作文思维水平和学生的生活、思想、情感、志趣等为核心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学生个性的开发和培养。从命题写作到交流评价,要求学生全员,全过程参与开放式作文,作文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每周的两节课,而是要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去,或建立网络作文平台,与学生随时随地进行作文交流讨论,同时教学过程也可以向社会开放。还可以举行趣味活动,例如:作文大赛、口头作文比赛、作文交流会等等,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赵东阳.小学作文教学低效原因及对策[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探究;教学;学生;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已不再是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也不是所谓的问答式的“启发式教学”,而是“参与式教学”,参与式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探究者,因此,要很好的贯彻新课程标准,就必须实施探究教学,因而,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被广泛的运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探究教学,如何在探究教学中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地位呢?我想,首先应该根据语文学习的特点进行确定。语文学习的特点是什么呢?我认为语文的学习,并非教师讲出来的,而是要靠学生进行感悟的,其实,任何一种语言的学习,毫无例外的要靠学习者去听、去说、去读、去写,在这个过程中感悟。既然语文学习是一种感悟,学习的主体就不是教师,而是学生。为此,我本着人文性,工具性、情感性的原则,积极探索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也适应了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气氛活跃,思考探究积极,达到了在课堂上,人人有事做,人人有感悟,人人求进步的局面。下面谈一谈自己在实施过程中的两点感想。

一、巧妙的设计探究课题,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探究教学的关键是要设计好探究课题,因为探究课题是语文教学的脉络,甚至是目的、重点、难点,所以,课题的设计应注意下面五个问题。

第一、课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因为现代教育是所谓的大众教育,并非精英教育,课堂教学不能再搞一刀切,齐步走,可以允许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存在,所以,在一个班级里,可以设计一个低难度的课题,也可以设计一个高难度的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选择课题。然后有兴趣的学习,从而使人人有课题,人人会课题。

第二、课题的设计应该体现开放性。根据语文教学开放的特点,课题的设计也要具有开放性,也就是教师设计的探究课题,便于学生纵横驰骋的去探究,去分析,去思考。其探究的答案,亦是开放的,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例如,《项链》一文中玛蒂尔德的性格,《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爱情的真实与否。

第三、课题的设计应该具有灵活性。传统的语文教学,一节课要么分析文章的结构,要么分析人物形象,学生与教师始终学习同一的内容,步调一致。可是,探究教学则不然,一节语文课,全班的学生可以探究不同的内容,学习不同的语文知识。究竟学习什么内容,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喜好和特长,爱结构者,探究结构;爱人物者,探究人物;爱语言者,探究语言。只是在最后的汇报分析时,学生之间可以共享信息资源。例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为了分析林黛玉的和贾宝玉的形象,我设计了这样一些课题。“①你喜欢林黛玉还是薛宝钗?请说明理由。②你喜欢林黛玉还是王熙凤?请说明理由。③贾宝玉为什么只喜欢林黛玉呢?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四、课题的设计应该具有趣味性。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大程度取决于学习兴趣,所以,课题设计要讲究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学生一旦有了探究的兴趣,才会去挖掘,才会刨根问底。例如,《杜十娘怒沈百宝箱》一文中,杜十娘与李甲的爱情问题。《蜀道难》一文中,阴森恐怖的意境,可以通过听音乐进行鉴赏。

第五、课题的设计应该具有侧重点。现在的语文教材,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蓝本,但作为负载语文学习的信息内容,并没有淡化语文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相反,则是强化了语文教学的目的、重点、难点。因此,课题的设计要突出侧重点,以教材为本,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既要走进教材,又要走出教材,准确的把握语文教学的脉络。例如,我在教授《中国艺术里的虚与实》一文,我先是让学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中的实例,准确的把握虚与实的美学原理,然后,我通过幻灯片播放中国的绘画、书法、舞蹈、音乐、戏曲、建筑、印章、古典诗歌,让学生分组进行探究,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加深对中国艺术里虚与实的美学原理的理解,最后,用幻灯片出示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分析古典诗歌虚与实的美学原理,培养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能力。

二、充分展示教师“客串”的角色,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学生探究课题时,教师应深入到小组中去,同学生一道讨论问题。这样,通过教师与各小组的交流,既可以点化学生,又可以捕捉学生的相关的信息,为后面教师的点拨收集信息。

第二、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时,教师应予以点拨,此时,教师“主持人”的角色是最难扮演的时候,要全神贯注的谛听学生的分析,辨别真伪,快速准确的做出判断,评价优劣,察阙补漏,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探究,从而使教师的点化,真正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登岳阳楼》一文,关于“雄浑壮阔”的意境时,有学生就认为这种意境包容了诗人博大的胸怀,远大的政治理想,此时,课堂上的学生也持赞成态度。于是,我就趁势朗诵了杜甫的《望岳》,接着就从两首诗的创作背景入手,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学生很快的理解了这首诗的意境,明白了《登岳阳楼》一文虽然写了“雄浑壮阔”的意境,但表达的是一种孤独寂寞飘零凄凉之感。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体育教学;相互关系

一、语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关系

在初中阶段,两者都属于学科体制内的必修课程,且对初中生的成长以不同的侧重点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

(一)文化支持与健康支持的统一

两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地首先表现为互相支持性。即: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起到文化支持。即通过基本母语知识与运用母语开展其他知识研究。对体育学科而言,就是运用语文知识开展的体育知识研究、体育技能总结与体育文化传播,把体育的实践性技能转化为可以教育表达的语言内容开展教学。初中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起到较为典型的影响有,如生命教育、健康教育与体育意识和精神教育。例如《生命,生命》、《安塞腰鼓》、《再塑生命》、《热爱生命》与《谈生命》等,都具有对体育教学的直接支持意义。体育教育对语文教学起到健康支持。这种支持表现在两点:第一,通过体育教学初中生获得健康身体是他们开展语文与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让他们能以较为健康和积极地状态开展语文学习。第二,常态化的体育能力与体育意识,能让初中生充满活力,让他们的思维和学习保持着较高的兴奋状态,推动了语文知识学习、问题思考与解决。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

从教学模式而言,语文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初中体育侧重于实践知识的教育。两者之间的统一性表现两个层面:语文教学对体育教学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支持。在语文教学的基本母语知识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下,让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体育展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交流成为非常顺畅的过程,减少了因为表达模糊导致的理解性的差距。体育教学对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与体验感悟提升能力支持。体育作为初中较为典型的实践性学科,其通过初中生的经常性的体育课堂学习与平时的体育锻炼,让自己在不断地运动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与培养思考和总结习惯。尤其是体育的团队性活动,让学生的语文知识得到了全面地应用,对其语文知识的正确性与运用适当性进行检验。如在体育学习中训练与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综合学习能力、个性培养能力、知识探索能力、学习的毅力与坚韧不屈的精神等。

二、语文教学与体育教学的目标统一路径

虽然两者之间,其专业知识与教学教法方面有着截然的区别,但两者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高度一致,需要两学科教师积极地开发学科教学内容的潜力,实现相互支持更大的支持与统一。

(一)培育人文意识

两者都具有人文教育功能。语文教学以文学与人学的统一性培育体育人文意识。即语文以文学的美、生命健康的文学诠释、各种事物与科学知识的人学解读等,培育初中生的体育人文意识。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战胜困难的教育,会激发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地去克服身体运动带来的各种负面体验,激发他们努力、坚持,进而去收获自己的理想的健康状态。如《愚公移山》中的坚持与坚韧精神教育,让学生充分理解学习与体育运动一样,都需要在长期坚持的情况下,才可能收获各种具有个性的工作技巧和方法,使自己得到快速的成长。体育教学以运动与健康的统一性传播培育人文意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虽然多是学生的体育活动,但教师也要开展相关与技能的讲解,尤其是在学生因为体育项目学习的难度与造成的身体负面感受产生畏难情绪的情况下,体育教师也需要运用语文教学的教法,如摆事实、讲道理、兴趣培养与精神激励等,让他们能从各自理解角度产生积极地理解与认识,进而认识到体育与健康的关系,投入到更积极地学习中。

(二)培育体育文化

体育文化,是对体育发展、体育教学具有专业性支持的文化。两学科对体育文化的培育功能,以各自学科内容的优势得以展开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统一。语文教学从精神与意义方面培育体育文化。即语文教师会根据课文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其与体育的关联性以适当的方式等开展体育文化教育。如《济南的冬天》能启发学生开展冬季特色体育运动的文化形式,《安塞腰鼓》能启发学生把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与民族珍贵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等,让学生开阔视野,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之间的大融合与相互学习启发。体育教学从专业知识与技能方面培育体育文化。即教师在开展相关项目的教学时,会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向学生开展如该项目的发展史、适应地区与当前国际国内发展现状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学习有着较为综合全面地了解,以激活他们更加广泛的兴趣,如体育史学习、体育项目欣赏与体育艺术的研究等,推动体育学习与语文学习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