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的职能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预算会计的职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总预算会计是财政机关核算、反映、监督财政总预算执行的会计。在进行讨论如何提高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之前,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总预算会计到底具备有哪些职能。只要正确而全面的了解了总预算的职能,我们才能够对其有一个深刻的把握。
(一)会计核算职能
总预算会计的第一个职能是进行核算的职能。在其事业单位,由于总预算会计负责多方面的开支与收入,在开支与收入时,他必须做好相关的全面记录,并对其进行核算,这样可以保证以后有关信息的查找。
(二)会计监督职能
总预算会计需要对事业单位的开支与收入进行一定的监督。在事业单位中,对于存在各种各样的小单位,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员,对于财政的花费方面需要一定的监督,否则容易造成财政的任意消耗,浪费以及贪污现象可能比较严重。
(三)计划管理职能
总预算会计的另外一个十分重要的职能是进行总预算方面的计划管理。因为总预算会计需要全面地、有计划地对财政资金进行全面而统筹的筹集和分配。所以,计划与管理是他们的职能,这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计划好管理能力。
二、如何充分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
(一)从开支的角度
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开支,另一个收入。本节从收入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如何才能充分地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
1.预算具有计划性
在开支方面,总预算会计必须具有计划性。在预算的开始,他需要参加到去年的预算工作中,在预算中,特别是自开支预算方面,它需要充分地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具有前瞻性的安排和计划。在预算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他还需要充分地调查和研究实际的事业单位的承受能力,对于一些预算中可能出现的突发财政问题,需要有一定的预备方案,不能等到财政问题出现后再来进行方法的补救,这是具有滞后性的表现,因此永远具有计划性是他的高素质的要求。
2.预算具有目的性
在预算的前期工作中,除了具备计划性,预算总会计还需要充分发挥预算的目的性。在财政进行开支之前,它需要对一些重大的项目进行一定的摸底。一方面,在预算前期,总预算会计应该对财政的重大开支有一个全面而整体的把握,他应该知道哪些项目是最急迫的;而哪些项目是最重要的;哪些项目是不急迫而重要的;哪些项目又是急迫而不重要的。因此,处理好“急迫”与“重要”的问题,这与他的预算目的性具有密切的关系。另一方面,在财政运行的过程中,他需要根据事业单位的需要而进行灵活的调整财政的分配。
3.预算具有监督性
加强预算的监督管理,有助于发挥总预算会计的职能作用。总预算会计的监督性主要体现字财政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在财政预算的实际执行过程中,如果没有任何人的监督与管理,这有可能会导致有人虚报作假,以及有人贪污浪费。因此,一方面,在事业单位中,总预算会计应该时时刻刻对开支方面进行严格地监督,不放过任何的违法行为;另一方面,在工作以及生活中,总预算会计还应该自己始终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保持洁身自好,自身不贪污,不虚报,为事业单位的其他员工树立榜样。
(二)从收入的角度
下面,从财政收入的角度出发,来说明总预算会计如何在财政管理中发挥重要的职能作用。财政收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有稳定而高额的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基础。
1.关注税收
因为总预算会计在事业单位的财政方面发挥着掌管大权的作用,因此他也必须对收入有一定的关注。而税收是一种可靠的经济来源。税收主要关乎着大型的企业以及高收入人群,这就需要发挥总预算会计的作用。总预算会计往往掌握着最全面、最权威的第一手资料,他们的信息来源十分广泛。因此,预算会计可以根据自身信息方面的优势,来关注纳税人以及纳税的企业。
2.进行创收
总预算会计必须对于他所在的事业单位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他可以根据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给出一定合理的建议,在事业单位发展的过程中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创收,这既有利于本事业单位的收入的提高,同时还可以极大的使社会资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和合理配置。
3.实体经济
总预算会计在进行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是进行其它方面的投资。这需要总预算会计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流,进行有选择的,对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或者是实体经济进行合理的投资,这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增加财政收入的措施。
篇2
关键词:Rete算法,智能防火墙,规则,快速,匹配
Rete算法是一个快速的模式匹配算法,它通过形成一个Rete网络进行模式匹配,利用基于规则的系统的两个特征,即时间冗余性(Temporalredundancy)和结构相似性(structural similarity),提高系统模式匹配效率。
一、模式匹配的基本概念
1、可满足规则:一个规则称为可满足的,若规则的每一模式均能在当前工作存储器中找到可匹配的事实,且模式之间的同一变量能取得统一的约束值。形式化地说,规则
if P1,P2,…Pmthen A1,A2,…An
称为可满足的,若存在一个通代σ,使得对每一个模式Pi,在工作存储器中有一个元素Wi满足
Piσ=Wii=1,2,3 …m
这里,σ作用在某个模式的结果称为模式实例,σ作用在整个规则的结果称为规则实例。在专家系统中,可满足的规则称为标志规则。
2、冲突集:由全体规则实例构成的集合称为冲突集,也称上程表。免费论文参考网。
3、模式匹配算法的任务是:给定规则库,根据工作存储器的当前状态,通过与规则模式的匹配,把可满足规则送入冲突集,把不可满足的规则从冲突集中删去。
二、Rete算法的依据和基本思想
Rete算法快速匹配的重要依据是:
1、时间冗余性。免费论文参考网。工作存储器中的内容在推理过程中的变化是缓慢的,即在每个执行周期中,增删的事实只占很小的比例,因此,受工作存储器变化而影响的规则也只占很小的比例。由产生式系统的折射性,只要在每个执行周期中记住哪些事实是已经匹配的,需要考虑的就仅仅是修改的事实对匹配过程的影响。
2、结构相似性。许多规则常常包含类似的模式和模式组。
Rete算法的基本思想是:保存过去匹配过程中留下的全部信息,以空间代价来换取产生式系统的执行效率。
三、Rete匹配网络结构与过程
Rete算法的核心是建立Rete匹配网络结构,其由模式网络和连接网络两部分构成。其中,模式网络记录每一模式各域的测试条件,每一测试条件对应于网络的一个域结点,每一模式的所有域结点依次连起来,构成模式网络的一条匹配链。
Rete网络匹配过程由模式网络上的模式匹配和连接网络上的部分匹配构成。在模式网络的机器内部表示中,我们把共享一个父结点的所有结点表示成一条共享链。同时,把每一模式匹配链中的结点表示成一条下拉链,于是,每一结点由共享链和下拉链指向其后继结点,模式网络就是一棵可以使用典型遍历算法进行测试的二叉树。
四、智能防火墙Rete算法设计
Rete快速匹配算法,函数Rete设计为:取IP地址、端口号各部分折叠、异或运算后,以Rete长度取模。免费论文参考网。算法如下(无关或部分无关称为集合A,相关、包含相等和相等的称为集合B):
1、Addr=sa+da sa:源地址 da:目的地址
2、Port=sp+dp sp:源端口号 dp:目的端口号
int Rete(long addr, int port)
{int addrxor,key;\地址折叠异或
addrxor=(addr&~(~0﹤﹤16))∧((addr﹥﹥16)&~(~0﹤﹤16));
key=addrxor∧port; \与端口异或
return(key % max); }\max为Rete表长度
防火墙初始化时,首先从规则集A用该散列函数构造Rete表R为
Void Initialization(RULE-SET A){
FOR(r∈A)DO{ \r为每条规则
idx=Rete(r.addr,r.port);
R[idx]=&r; \R代表规则集合A
}}
因为Rete表的长度有限,但是如果设计太大会浪费存储空间,也降低了查找速度,所以免不了会出现冲突。解决冲突的方法是:如果两条规则经过散列后落到同一位置,则把这两条规则按照插入顺序组成一个链表结构。主要算法如下:
if(R[Rete(r.addr,r.port)]=NULL)\R为Rete表,r为规则
R[Rete(r.addr,r.port)]=&r;\没有冲突,则插入Rete表
Else{J=R[Rete(r.addr,r.port)];\冲突解决方法
while (j->next!=NULL) {j=j->next;} \插入链表末尾
j->next=&r;}
数据包匹配流程:当防火墙收到一个数据包以后,用算法Match查找规则集(A和B)。
Match(IP-Packet p) { \p为数据包
Int idx=Rete(p.addr,p.port) ; \首先用Rete算法查找A类规则
IF (R[idx].addr≧p.addr&& R[idx].port=p.port) \找到匹配规则
return R[idx] ;
Else {int idex I =halfquery(p.addr) ; \利用折半查找索引表
J=L[indexl] ; \L代表规则集合B
While(j!=NULL){\顺序匹配找到的规则链
IF (Matchrule(p)) return j; \ Matchrule为规则匹配函数
Else j=j->next;
}}
Return(Norulematch);
}
参考文献:
[1] 闫丽萍,潘正运. RETE算法的改进与实现.微计算机信息,2006 (36)
[2] 庞伟正,金瑞琪,王成武. 一种规则引擎的实现方法.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05(03)
[3] 江建国,张景中. 基于Rete算法的几何自动推理系统.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2006(03)
篇3
[论文关键词]能力 高职会计 电算化课程 改革
随着新《会计法》的颁布实施和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行业领域划分的不断细化,用人单位对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由此培养目标可以看出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毕业生应具有的三种能力: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会计电算化专业只有在改革中求发展,在改革中求进步,在发展中求进步,不断地改革创新,锐意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笔者仅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方法改革
从教学方法来看,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重视知识的传授,只教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理论知识,而缺乏怎样具体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往往忽视能力的培养。从而培养出的学生则是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说不会做,只会讲大道理不会将理论变为实践。“素质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替代能力培养。”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一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方法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是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师生互动,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以前职业院校的教育主要以教师教为主,教师只管在课堂上教课,只管对学生进行理论灌输,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是否爱听,是否愿意听,是否喜欢听,一概不管不问。教师只管教,对学生是否学,是否听懂,是否学会知识充耳不闻,教学效果不好。鉴于此,应改变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方法为师生互动,变“教为主”为“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教师教,也可以让学生预习以后让学生讲课,教师针对学生的讲课进行有的放矢的点评和纠正错误;也可以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也可以让学生扮演一些会计角色,从角色扮演中去悟“会计”的一些原理,去体验不同会计角色的行为特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行设计案例,融会贯通……总之,就是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从而彻底解决学生学习的爱学、好学、会学和学好、学会的目的。
二是以教理论为主改变为理论实践并重,实现学生从“会说”到“会做”的转变。高职院校培养的是专门型实用人才,也就是说学生要学到实际工作的能力,一毕业就应该具有一定的实际工作能力,就能从事一线的实际工作。因此应改变以往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要理论与实践并重,以理论指导实践,经实践检验理论。也就是说,要在理论的教学中融入实践技能,在实际能力的培养中解释理论知识。在教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教给学生实际工作的技能,在教学生实践技能时,以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就是在教理论中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在教实践技能中有理论知识的传授,彻底改变以往只教理论,不教实践,或者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变为理论和实践并重,从而使学生实现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到“口”“脑”“手”并用的转变。这就要求我们高职院校要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建造一流的、现代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加强实践学习提供条件,为学生动手提供场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才能培养出一流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三是以教师讲评为主改变为师生互评,实现学生从“学会”到“记牢”的转变。在以往的教学中,每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后,教师都要对这一阶段知识进行讲评,对这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收效不大,效果不太好。因此,要改变以往教师讲评的教学方式,要让师生互评,形成师生互动,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说,就是让学生来作阶段讲评,可以讲评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可以对前一阶段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总结,进行概括归纳,可以讲评前一阶段重点、难点;可以讲评教师前一阶段所讲授知识的得失,可以讲评教师教学方法是否适当;可以在理论讲解中讲评,也可以在实际操作中讲评;学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讲评,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讲评进行点评,学生也可以对教师讲评进行评论……总之,就是形成师生互评,在互评中学到知识,在互评中学会知识,在互评中记牢知识,在互评中学到具体的操作技能,从而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记牢”、会操作的转变。
转贴于
二、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的改革,必然涉及师资队伍的改革。信息技术日新月异,随着ERP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在不断完善及电子商务新领域与财务软件的逐步整合,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果师资队伍不改革,势必会严重影响到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发展,影响到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会计电算化师资队伍的培养。
人是生产力的创造者,是社会最活跃的因素。自从有了人类,人便自觉与不自觉地被纳入了管理与被管理的形态中。因此“管好教师、用好教师”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生学好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就是要开展“五帮五学”活动:一是从队伍建设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两个方面进行帮学,如进行互派骨干,开展业务培训或领导挂职锻炼等方法,学院要尽其所能为教师提高素质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和条件,真正从帮与学中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从工作业绩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帮与学中解决因观念制约学院发展的问题。要在帮与学中进一步端正观念,使工作目标更明确,开展各项工作的措施更有力。三是从管理机制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教学改革、管理制度、监督机制等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开展帮与学,提高教师队伍管理水平。四是从艰苦创业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开拓创新、艰苦创业的精神方面开展帮与学。通过帮与学,使艰苦奋斗、勇于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得到发扬。五是从科技强院上进行帮与学。主要从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开展帮与学。各自要发挥自身的科技优势,在科技强院、教学科研等方面相互学习与帮助。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达20年之久的美国教育家科南特曾说过:“一个学校要想站住脚,教师一定要有特色。”那么,如何培养有高职院校特色的教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岗定人,选好教师。变“因人设岗”为“以岗选人”,使有能力的教师、适应岗位工作的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真正创造一个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竞争氛围。据调查,目前高职院校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许多是大学毕业后直接从教,本身缺乏会计工作的实践经验,再加上繁重的授课任务,使他们既无暇更新会计理论知识,更无法亲身体验企业的会计实践工作,在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使毕业生适应不了就业的需要。因此,应培养“双师制”复合型的教师人才,在教理论的同时又教给学生技能,在教给学生实践技能时又传授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专业型实用型人才。
二是明确规范,制约教师。要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实施规范化建议,让教师明确该为或不该为的具体事项,注重发挥制度的监督、制约功能,靠执行制度、遵守制度维护正常的办公、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能力的提高。
三是狠抓奖惩,激励教师。要通过对各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考核,兑现奖惩、兑现政策,使教师明确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基本道理,努力创造一个争先创优的良好工作氛围。而现有教师的科研能力不强且知识更新慢,课程教学与教师科研结合较少,缺乏对新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与企业和各大财务软件公司的接触不多,很少专门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很少专门做横向课题。能够帮助企业实施会计电算化系统和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极少。师资队伍不健全,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管理素养不高,缺乏复合型、通才型知识结构的教师,不能适应以能力为核心的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体系的需要。因此,要加大对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大对教师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奖惩,该奖的要奖,该重奖的要重奖,该罚的要罚,充分发挥制度的作用,从而达到教师队伍素质整体提高的目的。
四是以人为本,培养教师。要通过制定育人、树人等管理办法,狠抓教师职业责任、职业纪律、敬业精神等方面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做到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成为适应工作需要、岗位需要、形势需要的全能型、专家型、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抓培养,高职院校通过输送优秀骨干教师外出培训、进修、深造、访问等形式,积极创造条件让教师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能够真正做出一批引导学科发展前沿的优秀成果;要抓提高,选送优秀主讲教师进行社会实践,使他们有机会走出学校,了解相关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社会需求,能够给学生带来课本以外的信息。要抓引进,积极吸收社会上的企业骨干、专家、能手作为学校的特聘教师,为教师队伍注入鲜活的力量。要抓“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一大批“双师型”教师,使“双师型”教师在任课教师中达到80%以上,从而真正解决“双师型”教师人才贫乏的问题,解决影响制约职业院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转贴于
三、以能力为核心视角下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到底学没学到知识,用什么来衡量、来检验呢?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依然沿用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要手段的考评方法,其特点是“重理论、轻实务”“重期末、轻平时”“重记忆、轻理解”“重知识、轻技能”,这种方法是一种“学校主导型”的考评体系,考评过分强调全面发展,并且考评目标与用人单位目标没关联,对成绩的考查仅限于必修的分数。因此,传统的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考评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无法公正衡量学生的全面素质。特别是对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质量评价标准,由于缺乏科学、规范的标准,使得实践教学的水平难以评价,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对会计电算化实践教学的考核,也就是在期中或期末试卷中,编制几个会计分录或是填制几个报表数据;而对于独立开设的实训课程的考核,通常也是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且存在较强的滞后性,因此无法形成实践教学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目前所采用的考核方式也主要是应试式的,缺少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使学生在校期间对会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缺乏理性的认识,只要考试能通过就万事大吉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改革:
一是以等级制考核来评价。等级制考核评价方式应围绕高职会计电算化教育的教学目标,根据会计电算化职业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不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而是采用“平时成绩20%,期中成绩30%,期末成绩30%,能力成绩(会计电算化的实际操作能力)20%”的方法确定学生的考试成绩。其次,新的考核评价体系的地点不仅仅局限于教室,可以是手工实训室,如在手工实训室通过做一整套会计账簿来体现学生对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可以是实习单位,通过对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走访、查看,听取实习单位领导的评价,综合以上情况对学生在实习单位的情况进行考核。
二是以学生学到的技能来衡量。高职电算化专业就是培养企事业单位从事财务工作第一线的会计、出纳、会计软件操作、维护、会计审计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的质量高不高,教学水平怎么样,其检验标准之一就是看是否培养出了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出的人才是否具有核算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能力。因此,只要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培养出了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不具备上述的条件和能力,就是职业院校培养出了不合格的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
三是以就业率的高低来检验。现在社会上需要的是实用型人才,也就是说一到工作岗位,就能干,就会干。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如果一毕业就就业,就业率很高,就说明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质量高,培养出的学生能力强,培养出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合格的人才,培养出了社会急需的人才;反之,则相反。现在有的高职院校同社会挂钩,以需而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用工合同,企事业单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学生一毕业,这些企事业单位就把全部学生招录,成为该企事业单位的一名员工,这也不失为人才培养的一种好办法。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
与企业会计、管理会计不同,预算会计主要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提供预算管理和会计核算服务,加强财政资金的拨付管理及用款监督,保证其发挥最佳的使用效果。预算会计应当发挥应有职能,围绕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强化预算管理,推进行政事业单位顺利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改革对预算会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要与公共财政改革相适应,转变管理观念与核算方法。传统的预算会计管理难以适应这一需求,必须进行变革。因此,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对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如今,我国经济发展正与国际对接,必须根据国际规则对国内规则进行变革,使之与国际发展趋势相适应。这就需要我们认清国际形势,加强政策研究,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使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与国际对接。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
在传统预算会计管理制度中,行政事业单位不注重管理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单位的目标和重点总是放在职能方面,很少关注财务预算问题,致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也不注重会计机构的构建与有关职能的发挥,预算会计缺少独立性,致使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如今,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要发展,面临的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所处地竞争环境十分激烈,这就需要行政事业单位重视预算会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制度,规范管理,为行政事业单位发展提供具体的业务指导。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是保持会计制度统一的需要
一直以来,我国的会计管理体系较为复杂,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存在很大差别,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有不同的管理体系,这就增加了会计核算与管理的难度,不利于会计制度的统一,难以保持会计制度的规范化,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很大阻碍。如今,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實施后,统一会计核算口径、要求和管理办法,保证会计信息实现了共享,从而解决了事业单位财务处理不协调的问题,使会计信息做到了对接,会计规则实现了统一,保证了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发展[1]。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理念没有更新,管理方式较为守旧
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没有适应改革的需要,在管理理念上没有进行更新,管理方式比较守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行政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对于预算会计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财务管理方面管理方式仍然处于收支管理状态,没有财务效益观念,不重视资金使用的效率。二是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不高,管理水平难以适应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一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财务人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差,没有财务管理经验,不懂得财务预算,仍然依照传统的收支管理进行财务核算,不能发挥会计人员的专业优势;在会计制度改革后,对于会计核算变更的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权责发生制的精神实质,预算会计工作局限于会计核算的范围,影响着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预算会计的管理质量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管理质量,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整体效益的提升。然而,在实践中,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质量不高,难以发挥职能作用。其突出的问题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会计科目设置不齐全。随着改革的推进,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收付方式发现了很大改变,这就需要对会计科目进行相应调整,根据实际需要做好科目增减,保证科目与管理要求相适应。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没有遵循会计科目设置的规范,一部分单位没有按规定的科目进行设置,有的单位自设会计科目,不能保证会计科目的统一,不利于会计核算的统一。二是会计信息质量不高。一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按照规定的要求进行会计业务处理,做好会计核算,有的单位没有规范的会计制度,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真实性不强。三是没有完整的预算会计报告。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不重视预算会计报告的编制与管理,制作的会计报表不完整,不能全面反映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情况,资产债务情况不全面,取得的成效与问题处理较为简单,没有进行全面分析,缺少下一步的财务预算规划与措施,无法进行财务风险防范。对于上述管理状况要进行整改[2]。
(三)预算会计监管职能弱化,部门配合不力
做好预算会计管理工作,需要发挥监管职能,这样才能促进会计管理效益的提升。然而,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会计监管上存在很多问题,监管不全面,管理漏洞大,预算编制不严格,预算执行不严肃,预算追加情况较多,预算执行效果较差,影响着预算会计职能的发挥。同时,在预算管理上,部门之间各成一体,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积极配合,导致预算会计的精确度差,部门预算与实际情况出入较大,导致预算会计工作习惯于遵循“传统”,预算会计工作得不到改进。同时,由于监管存在较大漏洞,导致预算会计把关不严,一部分事业单位的关键岗位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违规操作,增大了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存在较大的财务安全隐患。
三、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管理的改革措施
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简称《政府会计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重新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和财务的会计功能,以及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功能,以便充分体现政府会计主体的全面信息。所谓“双互衔接”,是将政府预算类要素和财务类要素相互协调,预算类报告和财务类报告相互补充,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信息,以达到信息公开化。《政府会计制度》全面体现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方针,同时也体现了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必要性和方向性,相对于原有制度,新制度发生了如下变化,具有如下创新点。
(一)政府会计核算模式的重组
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利弊的基础上,《政府会计制度》按照相关制度的要求,使财务要素和预算要素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在制度层面上真正落地。
(二)统一各类单位的会计制度
《政府会计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相关制度中的跨级制度内容,主要体现在科目及报表项目的说明中,一般情况下,取消了各项制度中的通用制度,同时,根据改革需要,增加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制度;在会计政策方面,对同类业务依照相同会计处理规定执行。
(三)强化财务会计的功能
《政府会计制度》对于财务相关会计核算,参照了企业会计核算,采用了权责发生制,主要是强化财务会计的基本功能,例如,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增加了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的核算内容,同时引入了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
(四)扩大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
这主要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在资产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核算内容,大大提高了核算单位对各类资产的控制性;在负债方面,《政府会计制度》增加了应缴财政款、其他应付款等核算内容,主要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
(五)完善预算会计的功能
对于预算会计,在核算方面仅需要核算预算三要素。一般情况下,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样可避免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
(六)整合基建会计核算
在《政府会计制度》中,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在会计核算上不再单独建账,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简化单位的基本建设业务会计核算程序,充分体现了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全面性。
(七)完善报表体系和结构
《政府会计制度》调整和优化了报表结构,增设了报表类别,如资产负债表、预算会计报表。在资产负债表中仅需填写各项目“期初余额”,调整和优化后的报表体系,充分体现了单位内部信息的透明度。
(八)强化制度的实用性
《政府会计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列表表述簡化了会计文字的描述,更能直观体现会计具体账务处理及新旧制度的比对。
篇5
预算会计具有三个显著特征:一是公共性,这点主要体现在会计主体上,预算会计的会计对象是各级政府、行政部门和由政府财政预算拨付经费的非营利性机构,会计主体为政府和公共部门,目的是实现公共职能,其核算对象为公共资产,以公共实务作为核算依据,考核指标是公共业务成果。二是非营利性,预算会计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三是财政性,预算会计的服务对象与国家财政存在资金关系。基于以上三点,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性质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1不计利润,计结余对于企业会计而言,利润不仅是企业收入与成本相互抵消所形成的资金结余,同时也是企业资本运作所产生的报酬,而预算会计的结余只是会计主体财政收支相互抵消产生的结果。企业会计的利润表现企业所具备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是资本的报酬形式,而预算会计的结余只说明财政收支的对比状况。对于行政预算而言,结余情况不能与财政状况直接划上等号,无法作为考核行政预算单位财政管理水平的合理标准。
1.2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的收支处理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根据我国现行的会计相关法律法规,企业会计是建立在权责发生制的基础上,而预算会计的核算则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只对涉及成本核算的经营性收支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
1.3会计目标差异预算会计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产生社会效益,其会计目标具备宏观性和间接性。而企业会计的主要目的是对企业资本的循环进行财务核算,力求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利润,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具有直接性和微观性。预算会计是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核算,投资目标是为实现预算主体的政府职能提供财政支持,反映了国家的宏观政策,其每项收支活动都涉及社会的各个环节,影响社会关系与经济效益,投资结果体现在社会效益上。
2预算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准则上的差异
2.1不计提坏账准备企业财务中往往存在坏账问题,因此企业会计会对坏账进行账务处理。而预算会计核算对应收、预付款项只按照实际发生数额进行记账,不计提坏账准备,对没有形成坏账的,不做账务处理,如果形成坏账(确定无法收回),则应当按照规定报经相关单位或部门领导批准,然后借记“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科目,贷记“应收账款”科目。存货核算按照实际成本计算入账价值,固定资产核算则分为两类,一是使用预算拨款购置的,在预算额度内执行;二是纳入政府采购的固定资产,则按照政府采购的相关规定执行。预算会计的资产核算中,存在对固定资产不重视的问题,固定资产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账面原值产生差距,导致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指标无法反映真实状况,造成净资产虚增,最终导致固定资产账实不符。
2.2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及专款专用原则所谓政府采购,是指预算会计主体使用财政性资金根据相关规定集中采购规定范围或金额的货物工程或者服务行为。专款专用则是预算会计主体对政府拨款和指定用途的财政性资金,必须按照规定的用途予以使用并且单独进行核算,反映其使用状况,不得擅自更改或者挪作他用。
2.3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国库集中收付是基于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账户体系的管理行为,收入直接计入国库或财政专用账户,支出通过单一账户统一支付管理。预算会计对象单位以财政直接支付或授权支付作为主要支付方式。
2.4实行政府收支分类对于预算会计而言,如果需要编制政府预算和组织预算执行,或者完成后续的核算工作,必须以政府收支分类作为依据。所谓政府收支分类,是指对政府的财政收支从类别、层次上进行划分,通过这种分类方式清晰的反映政府的财政性资金收支活动。政府收支分类是预算会计区别于企业会计的重要特征。
3结语
篇6
关键词:政府会计信息需求;信息赤字;预算会计;政府会计
一、国内外政府会计信息需求和供给述评
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公立单位委员会认为,政府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信息主要包括:(1)评价资源是否按照法定预算和其他法律或相关授权(如法律和合同以及业务授权)的规定使用。这主要通过预算以及预算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来满足。预算成为财政控制的依据,将预算和实际结果进行比较,可以帮助证实政府的受托责任情况。(2)评价政府或单位整体的财政状况的需要。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以理解并评价某一时点政府或单位的财政状况,同时需要有关的指标,以帮助他们评价政府的财政状况是否有所改善或是否有所恶化。(3)评价政府的运营情况。使用者需要了解政府收入的来源、类型及其对经济的影响。(4)评价政府或单位在其使用资源过程中的业绩。使用者需要有关政府服务的努力程度、成本和成就的信息,以便使用经济性和效率性标准来评价政府或单位运行的业绩,同时用来评价政府或单位目的和目标的完成情况。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GASB)概念公告第1号对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进行了详细说明,将信息需求归纳为“为评价受托责任、做出资源分配、投资和其他决策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同时,提供了政府会计满足信息需求的形式。
我国政府会计信息拥有广泛的使用者,既包括内部使用者,也包括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⑴立法机构和监督机构。如审计机关,他们需要使用会计报告来评估政府对资源的使用是否和法律及其他权限一致、政府的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⑵公众。包括纳税人、选民、投票人、特殊利益团体和政府提供的产品、服务以及转移支付的接受者。公众对政府如何运用当年和以前年度的税收的信息感兴趣,同时也对政府是否正在管理在当前税收外征收的产品和服务的信息感兴趣。⑶投资人和贷款人。政府债券的投资人和其他贷款人有权获得可以用来评估政府是否能承担其到期债务的相关信息。⑷各级政府及政府部门(包括财政部门)。这属于内部使用者,实际上是政府的管理者,制定经济决策和加强公共财政管理都需要获得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政府会计信息。⑸其他政府、国际组织和资源提供者。这些使用者有和投资人和贷款人相似的信息需求,关注其所提供的资金的使用是否和协议条款一致,并且需要与项目相关的特定业绩评估方面的信息。⑹经济和财务分析人员。经济和财务分析人员代表其他使用者审查和分析信息,以做出宏观的经济决策。
上述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总的来说,也是“为评价受托责任、作出资源分配、投资和其他决策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具体而言,政府主体应该提供如下信息:有助于使用者评估资源和收益的类型;评估资源的使用和分配;评估收益补偿管理成本的充分程度;预测现金流发生时间和数量以及将来的现金和借款需求;评估政府实现财政义务,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偿债能力;评估政府或机构的整体财务情况;提供公众关于政府代表纳税人保管的那些资产的信息,特别是所有和控制、构成、状况和维护;评估政府或机构在使用资源过程中的财务业绩;评估政府对经济的影响;评估政府支出选择和优先支出的合理性;评估资源是否依据法定的预算及其他法律和相关授权比如法律和协议的条件和约束被使用;评估政府或机构对资源的保管和维护的责任。
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是客观的,但是作为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政府,由于受到政府所处经济、政治及历史环境的影响,不可能完全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另外,会计信息的提供还受到政府管理者、会计规范制定者等的主观影响。从图1我们还可以看到,信息的供给是需要经历一定的规范要求后,才能形成披露给信息使用者的报表信息,所以,除了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之外,信息的供给情况还受到规范会计信息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相关制度以及供给机制的影响。诸多影响因素使得会计信息供给量仅仅是会计信息需求量的一个子集。就我国而言,现行的预算会计在满足信息需求方面已经不堪重负,不能很好地完成会计这项技术工作的职能。预算会计信息的供给不能满足预算会计信息的需求,使得现实中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息“赤字”问题。
二、我国预算会计系统中的信息赤字
财政部于1997年和1998年制定并《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从而形成了现行预算会计体系的制度框架。但是,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框架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架,仅仅提及概括性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换、民主的加强,现行的预算会计体系的弱点日益显现出来,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监控预算执行、管理财政风险、评估受托责任和正确制定决策等方面的反映和监督职能。作为政府部门产生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和管理方式的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不能透明、全面、及时、有效地反映政府各部门的资金收支情况和业务开展情况。
第一,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支出周期各阶段的全面、及时的信息,即缺乏全程式追踪的能力。总预算会计只记录拨款信息,单位会计只记录付款或核实的信息,不能提供财政部门监控预算执行所要求的充分信息。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只记录拨款阶段的信息,不能提供授权、承诺、核实和付款阶段的信息,并且采用主观的“以拨作支”的处理方法,不能集中反映政府资金的整个流程,容易导致支出信息失真,从而影响对预算的审批和对政府运行情况的评价。
第二,对资产、负债信息披露的不充分。我国的预算会计将大部分的国家资产遗漏在核算范围之外,大量的基础设施、自然和文化遗产没有进行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会计信息通常只提供给统计部门作为参考资料,缺乏对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的财政资金在支付后的追踪和监管。现行预算会计对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也不反映固定资产净值情况,造成了虚增资产和成本的不完整。另外,对于政府以参股形式形成的国有股权没有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难以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的管理。在负债方面,对于公共部门雇员养老金、政府贷款担保等隐性负债和或有负债缺乏确认和记录。不进行记录和反映使得政府对该部分负债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得不到反映,在这些隐性的风险显性化时才进行反映的做法,违背了及时性原则和充分披露原则,容易误导“外部信息使用者”对政府业绩和受托责任的正确评价。
第三,我国预算会计主要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十八条)、《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第十七条)都明确规定了“会计核算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收付实现制具有“滞后性”和“狭隘性”,不能满足政府进行长期决策所需的信息。作为政府财务报告主要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使内部操纵和政府效率低下成为可能,导致了资产负债表提供信息的时间跨度和反映项目的狭隘性,并且不能提供有关政府活动成本的信息,阻碍了对政府业绩的有效评价。
第四,我国预算会计通常情况下是将会计信息使用者局限于内部使用者,主要使用者定位于各级政府、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立法机构和审计部门。这种狭隘的使用者定位限制了信息的种类和信息的作用,也有悖于相关法律关于人民的监督、审查的权利,也与当前的民主要求不符。
第五,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没有提供能够反映政府整体财务状况的财务报告。例如,没有提供有关政府或有负债、税收支出以及准财政活动的报告,将诸如政府基金、预算外交易等的多种财政交易遗漏在政府预算报告的覆盖范围之外。另外,还存在公共部门中的某些实体没有被包括进来的情况。而发达国家在提供传统的预算报告的基础上,大多都提供了合并的政府整体的财务报告。
第六,预算会计报表结构不合理。报表的项目列示不合理、不科学,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行政、事业单位采用“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会计等式并在报表中进行反映,这致使资产负债表的列示既包括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类项目,又包括收入类和支出类项目。资产负债表是反映单位财务状况的静态报表,不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的企业会计中,资产负债表均不涉及收支类项目。所以,将收入、支出类项目既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又在收入支出表中反映,造成了毫无意义的重复列示。
第七,现行预算会计系统不能提供关于政府绩效和成本的信息。现行预算会计与报告系统在收付实现制下,收入的计列以收到现金为依据,支出的产生以付出现金为依据,没有提供政府活动成本、产出和成果方面的信息,不利于外部使用者评估政府报告实体“消耗了多少资源”、“消耗在什么地方”以及“提供了多少有意义的商品或服务(产出)”和“取得了什么成效(成果)”,不利于科学评价政府及其部门的运营绩效。也就是说,政府没有完全履行政府所负担的反映公共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性信息的责任。对政府内部而言,则不利于加强政府内部不同组织机构之间的监管,进行宏观的、高效的资源规划。
三、改革现行预算会计的背景分析
(一)国际背景
当前,国外的政府会计改革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系统的体系,无论是美国GASB制定和的政府会计准则还是IFAC的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均为政府及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努力,形成的准则以及相关的规范也为我国开展预算会计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兴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成为推动政府会计改革的一大动力。美国、新西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在政府会计改革方面积极采用新的模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美国提出的对政府的商业性活动进行管理的要求,以及国民账户核算方面的要求,均促进了政府会计体系的完善;新西兰在权责发生制基础上对政府财务报表进行合并,并率先在预算中引入权责发生制;目前,已经有一半以上的OECD成员在政府会计、财务报告甚至政府预算中采用了某种形式的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IFAC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国际性组织也在积极推动政府会计的发展和国际性协调。IFAC了多份关于公共部门财务管理、报告、会计和审计的准则、指南及研究报告,增强各国政府财务报告之间的可比性。IMF1998年4月的《财政透明度示范章程――宣言和原则》、2001年4月的《财政透明度手册》,为各国改进政府会计和报告、增进财政透明度提供了标准。
(二)国内背景
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转轨期,政府正面临着职能转换,政府作为国有资产经营者的职能将进一步削弱,而作为社会管理者的职能将进一步加强。如何从大包大揽的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的“守夜人”,维持市场的有效秩序和健康环境,而非干涉、破坏市场的运行,将成为政府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的预算会计信息远远滞后于政府社会管理者职能的要求。
随着我国政府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立法者、预算审批者、资源提供者、服务接受者等信息使用者要求全面评价政府职能的完成情况,对政府财务报告信息需求也由公共资金的使用扩大到政府所有经济活动,由资金使用的合法性扩大到资金使用效率和政府总体绩效,由当期预算收支扩大到政府收支活动以及对总体财务状况、未来服务能力的影响。良好的政府会计与报告系统对于公共支出管理、责任制的实施以及政策的制定等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改革,积极推行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这一方面增强核心部门对预算执行过程的有效监控以及对政府财务资源的妥善管理,另一方面必将促进现金余额的集中化、交易监管的集中化、政府采购的集中化和付款处理的集中化。所以,预算管理制度的顺利实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离不开会计对支出周期各阶段信息的实时追踪,并且要求相关的信息得以实时地确认、计量和报告。
四、预算会计改进的方向――政府会计体系
现行预算会计的核心是反映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支出是否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要求,揭示的信息单一且狭窄,已经不能反映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的内在要求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新的定位――全面的政府财务受托责任,从而必将影响着政府部门会计未来的发展趋向。
从会计信息供求机制中(图1)可以看出,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受环境变化的影响,并且也会反作用于信息供给机制,促进会计信息供给的不断完善,减少供求之间的信息差距。新公共管理运动、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国际趋同性,均要求与之相适应的预算会计随之进行改革,不断拓展其核算范围,深化会计的服务和监督职能,因此,将预算会计扩展为政府会计是一种环境发展必然的选择。政府会计与预算会计相比,不仅是名称上的不同,更表现在服务目标、核算内容以及会计职能的实现上的不同(赵建勇,2002)。政府会计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公共受托责任为理论起点
政府会计体系除了包括现行预算会计的内容外,更加完整、系统、连续地反映政府财务活动产生的影响。政府会计在内容上进行了扩展,在重心上也有所转移。政府会计突破了预算会计着重反映预算执行情况、信息量狭窄的限制,强调了公共受托责任的重要性,并力求满足不同层次受托责任的目标(见图2)。有效的政府会计要完成正确引导公共选择,科学界定委托的政府责任,有效激励和约束政府机构和官员,促进政治体制和政府机构的改革,便于政府部门提高效率、改进服务质量,创造高效、责任、廉洁的政府等目标。政府会计在保留预算会计有效管理和考核国家预算的职能的基础上扩展了现行预算会计的信息含量,能够极大地减少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之间的信息赤字问题。
(二)会计核算基础
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基本上采用收付实现制对预算收支进行会计确认。从概念层次上讲,核算基础与预算基础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核算基础是关于发生的政府财务活动“何时和怎样记录”的问题,涉及如何在政府财务报告中反映;而预算基础是关于政府的预算活动“何时和如何”确认和计量的问题,涉及如何在预算报告中反映预算的情况。核算基础和预算基础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则认为,“会计上有这样一个确认基础区间,这个区间的范围从收付实现制基础这一端到完全权责发生制基础的另一端,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有很多变化,这些变化实际上或者是对收付实现制基础或者是对权责发生制基础的修正――积累财务数据所需的信息制度,其复杂程度随着会计基础沿会计基础区间从收付实现制基础向权责发生制基础的移动而逐渐提高”(IFAC Public Sector Committee,2002)。
政府会计不同于预算会计,其涉及的会计事项要比预算收支复杂得多,为了真实反映政府的财务活动情况及财务状况,提供具有一定质量要求的财务信息,使信息使用者更客观公正地分析、评价政府受托责任特别是财务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政府会计体系应采用权责发生制。为了确保在政府放松对管理者的投入控制的同时,能够对其成果、产出以及与产出相关的成本(而不仅仅是即期的现金开支)承担起明确的责任,需要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有效地追踪产出的成本,进而支持管理者制定更好决策。考虑到完全采用权责发生制的成本和对使用者适应性的考虑,当前以及未来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转化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修正的权责发生制或者是在现金收付实现制信息的基础上补充权责发生制信息。
(三)基金会计的引入
美国GASB认为基金和基金会计控制“可以完善预算程序和年度预算,从而确保政府对财务资源的使用既符合外部限定条件又符合年度预算要求;更有利于州和地方政府完成它们对选民、补助者或其他人或组织的受托责任”。我国自1986年起相继设立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并将政府预算分为一般预算基金、政府性基金和专用基金等,这体现了我国预算会计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基金会计的特征,但在总体上不同于基金会计模式,还没有构建完整的对政府资源来源和分配机制进行系统跟踪的基金会计模式。基金会计以资金活动为核算中心,而不是以运用资金的单位为核算中心。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可以更好地贯彻专款专用的原则,体现资源的专用性,实现会计信息的明晰性和监管的强度,加强政府的财务管理。运用基金会计便于对政府组织的运营管理预先做出制度安排,有利于实现依法理财,促进依法行政。我国应根据现实需要和环境背景,在政府会计体系中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基金会计模式。
(四)成本和绩效信息的提供
绩效衡量是良好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供绩效的信息也是反映政府受托责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盖地(2002)认为,会计责任从原来局限于遵守资源流动的法律法规,已经发展到关注所分配资源的使用效果和使用效率上。这说明了成本和政府绩效信息在评价政府责任方面的重要性。成本和绩效信息有助于考核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益性、效率性、公平性,对财政资金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监控;有助于考核政府行政资源的耗费,提高政府行政的效率;有助于保证政府管理的公开、公正、透明。我国可以借鉴美国GASB的做法,在政府会计体系中从三个方面来衡量和提供绩效信息:衡量工作的努力程度;衡量工作的完成程度;衡量工作的努力程度与工作完成情况之间的关联性。
(五)政府财务报告的完善
政府会计财务报告范围从预算会计的侧重报告财政预算收支扩展到全面报告资产与负债、全面合理地评价政府的运营业绩。财务报告的完整性要求:政府财务报告要综合反映政府的财务业绩和财务受托责任,综合反映非财务的业绩和政治的、社会的和法律的受托责任,以及提供政府机构层面财务报告和政府整体层面的财务报告。政府财务报告包括政府财务报表、报表附注及附表等。其中,财务报表应提供资产负债表、业务活动情况表、现金流量表,完整地披露政府拥有的资产、承担的负债以及净资产情况,充分提供政府的成本和业绩信息。
参考文献: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概念公告第1号[R/OL].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网站 省略/.
美国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 2004. 美国州和地方政府会计与财务报告准则汇编[M]. 北京:人民出版社:93-98.
盖 地. 2002. 论现代政府会计[J]. 税务与经济(5).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2001. 财政透明度手册[M]. 北京:人民出版社:6-18.
IFAC. 2004. 国际公共部门会计文告手册[M]. 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1-23.
赵建勇. 2002. 关于中国预算会计若干问题的思考[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4).
IFAC Public Sector Committee. 2002 .Transition to the accrual basis of accounting: guidance for governments and government Entities[R].
The Information Deficit in Current Budgetary Accounting
System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QI Yanxia1 ZHAO Jianyong2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Beijing 102249;
2. School of Accountancy,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hanghai 200433)
篇7
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保障我县乡镇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反映乡镇财政收支全貌、规范乡镇预算债务管理、增强财政资金监管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乡镇财政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正朝着更加科学、规范、精细、完整方向迈进。在工作实践中,笔者发现现行乡镇财政会计核算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亟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一、存在的问题
1、乡镇财政总会计核算职能上有缺位。目前乡镇财政所设有总预算会计、企事业财务专管员、农村财务专管员、惠民补贴一折通专管员、非税收入及票据专管员、经费会计及出纳等业务岗位,而其中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有的调控、核算职能却有所弱化,现行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还没有全面反映乡镇财政管理的财政性资金收支状况,诸如乡镇惠农补贴类、民生救助类、村级三项资金类、涉农涉企专项建设补助类、乡镇融资债务类等项目平台资金,执行着单项会计制度和核算办法,多数采用县直接支付和直接报账单独结算模式,未全额纳入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统一核算,发挥不了总预算会计资金总关口、总核算、总监督的职能作用,不利于完善财政所内部监督机制,不利于确保财政项目资金运行安全。
2、乡镇财政会计基础工作待规范。会计基础工作的好坏,决定了会计核算、反映和监督职能的质量和效率。过去推行的“乡镇财政总预算会计基础工作达标”创建工作,有力促进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业务的规范,同时提高了乡镇财政财务工作者应有的地位。在当前乡镇财政管理的资金规模逐年加大、项目逐年增多、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要求逐步提高的形势下,我们的会计基础工作尚有以下欠缺:一是财政预决算核算统计口径不统一。目前个别乡镇对预算外收入核算口径把握不清,出现了预算外收支业务放在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账套中核算反映;总预算会计将财政支出中预算内支出与预算外支出核算“两账合一”,不能直观反映乡镇财政预算内和政府预算外支出的实际情况,导致乡镇总会计在编制预决算报表时取数随意性较大、选用核算科目的选项权较大,年终容易出现人为调节预算外支出或挂账,导致预算支出不实情况的发生。二是账簿设置不健全,有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现象。部分乡(文秘站:)镇总预算会计账簿及辅助台账设置不健全。有的不设预算指标账或以表代账;有的即使建立了指标账,但平时记载不及时,年终突出补记;有的不设财政周转金总账和明细账,以表代账;有的对往来款项明细核算不清,往来单位个人名称或资金性质记载不明。年终报送财政决算报表经上级主管部门调整有关数据后,对调整事项未及时作会计处理,容易出现账账不符、账实不符、账表不符问题。三是预算收入记账核算不及时。由于国税、地税行政区域管理体制与乡镇政府区域管理体制不一致,导致税务部门不能够按月及时地向各乡镇财政所提供月度税收入库报表纸质资料,加之各乡镇每月未入库税收有调增调减事项,需经县财政部门认定后才予确认,致使乡镇总预算会计不能在账套中及时核算每月税收收入及政府性基金收入,往往只有在每年度终了时,县镇财政结算才一次性记账核算。
3、 往来资金长期不清,资金占用过大。笔者经调查发现,乡镇总预算会计账套和原财政周转金账套中,财政性债权债务发生时间久远、累计余额较大。时间跨度长达十多年以上的事项较多,累计余额也较大。由于乡镇领导重视程度不一,长期挂账往来的有效性较差,有些往来已根本不存在,有些因会计人员业务核算错误,应将收支核算业务记入往来科目核算,有的确实成了无法清收的呆账、死账,也容易给单位不法人员产生经济舞弊行为提供可能。
4、财政报表信息失真。在乡镇财政审计中常见到的一种不良现象,就是财政收支数据“掺水分”。乡镇政府迫于上级财税收入指标考核需要,想方设法“做税”或“引税”,从而虚增收入;另一方面,乡镇财政受收入来源少、支出保障压力大、基建投入多、债务负担过重、增收节支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影响,年终出现财政赤字多,但为了谋求面子上的收支平衡,只好采取虚减支出、赤字挂列“暂付款”或部分“暂存款”转为收入,任意调整往来科目。最终导致财政决算报表数据不真实,给决策者带来决策上的失误。
5、乡镇国库集中支付制度难到位。目前乡镇政府财政性资金收入基本纳入了总预算会计账户归口管理,收入缴存入镇财政所预算专户;但所有的支出拨款未实行集中支付制度,仍通过镇财政所预算专户再转拨至镇会计站(或会计核算中心)专户,再由镇会计站账户支付结算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者用款单位,从而不利于乡镇总预算会计加强对用款单位各项收入和支出资金的适时监控。
二、加强乡镇财政会计核算的主要对策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是受财税政策体制方面制约因素,二是多数乡镇分管领导和财政财务人员主观能动性不足,会计人员有意或无意的产生核算错误。针对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完善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乡镇总预算会计核算制度应当适应新时期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和债务管理的要求,适应国家强农惠农补贴政策核算要求,适应财政项目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加强乡镇财政财务内控体系的建设,严格财务收支与镇村债权债务审核与管理,完善拨款支出的审批流程,严格财政专户管理和国库集中支付结算制度,充分发挥乡镇总预算会计职能作用,有效控制各项财政财务资金的收支,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
二是增强乡镇分管领导的财经法纪意识。单位领导必须牢固树立财经法纪观念,深入学习财政、税收、财务等重要法律法规,提高财经政策理论水平,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依法理财、管财和治财的自觉性,坚决杜绝违法违纪行为,支持会计人员坚持会计原则,履行会计职责。
三是加强对财政财务会计人员的业务教育与培训。近年来,乡镇财政所充实了部分年轻干部,由于部分会计人员良莠不齐,他们参加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的机会少,还 没有具备独立承担会计核算工作的素质能力。要使这些同志尽快能够适应和满足财政会计核算工作岗位的需要,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整合现有财政会计队伍资源,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定期或不定期组织财政会计人员开展业务检查辅导活动,增强财政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提高财政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篇8
一、预算会计中资产与负债要素的相关概念
1.资产要素的相关概念
预算会计资产要素并不能与资产的本质相偏离,我国相关规章制度中采纳了经济利益观,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取得或加以控制的。政府资产要素具有经济资源的本质特征,但是由于政府行使的是管理与服务职能,所以获取经济利益并不是资产的要素的唯一目的。对此,预算会计资产要素可以被定义为由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主体拥有或控制的,未来能够获取经济利益或服务效益的经济资源。预算会计资产要素主要包括实物资产、金融资产、无形资产三大类。其中实物资产主要是指非流动资产或长期资产;金融资产是指现金、临时性投资以及应收收入等;无形资产是指政府通过发行许可证等方式而给其他报告主体带来不具实物性资产,如果在正式得到确立的情况下并没有进行出售就直接形成无形资产。
2.负债要素的相关概念
预算会计负债要素与资产要素的定义方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预算会计负债是指由过去事项而使政府主体承担的现时义务,所承担的现时义务有可能使未来政府经济利益、服务潜能等资源流出。预算会计负债要素主要包括:应付和预收类负债、借款类和其他类型负债。其中应付和预收类负债主要包含应付账款、应付工资、应付利息雇员养老金责任或其他应计雇员利益以及与预收收入相关的负债以及应付转账等;借款类负债主要包含长期债务和短期借款两大类;其他类型负债主要包括货币发行、融资租赁负债、环境负债以及意外补偿责任负债等内容。
二、新制度下预算会计资产与负债会计业务处理创新点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政府会计一直以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基础。新制度的实施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同时还增加了一些诸如“国库现金管理存款”“、借出款项”、“其他应收款”等科目具体的会计科目,更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各个单位和部门履行职能及工作效率情况,特别在资产和负债要素中得以充分体现:
1.资产
新制度的实施对资产核算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制度要求在预算会计核算业务开展过程中应当将政府财政持有的债权和股权等资产纳入了会计核算体系框架之中。而政府政府股权投资被确定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资产,在处理此类资产业务时可以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这样做不仅能够使政府与被投资方净资产保持紧密的勾稽关系,而且还使核算更加规范,纳入“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会计科目中进行规范处理。同时,在净资产处理方面,由于净资产是财政预算会计要素之一,能够对财政资产与负债相减后的差额进行反映,所以制度拓宽了净资产的核算范围。不仅通过增设“资产基金”会计科目以及“待偿债净资产”会计科目的方式进行会计业务处理,而且还进一步对各项结余的核算内容进行规范和明确。
2.负债
过去我国政府会计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基础处理会计业务时在会计报表中能够将显性负债反映出来,而一些或有负债和隐性负债并没有在报表中体现。新制度的实施针对实际需要增加了“应付短(长)期政府债券”、“应收(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等相关账户以全面反映政府债发行和转贷业务等相关核算内容。同时,为了能够准确反映出债务应计利息,通过“一般预算支出”账户列支并在“应付利息”科目中反映。
三、对于新制度下预算会计资产与负债会计业务处理的一些建议
新制度的实施不仅能够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步伐,而且还能够促进财政信息质量的提升。但是在这个新旧制度转换的大环境下必须做好一些基础工作才能使相关业务处理更加妥善。
1.提高对预算会计工作的关注度
各级财务部门的领导应当加大对预算会计工作的关注度,在深刻贯彻落实工作精神的同时,还要对各个岗位职责进行明确和规范,细化部门分工,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为预算会计业务妥善进行奠定坚实基础。
2.提高财政部门内部协调性
各级财政部门要多组织一些研讨会,让财政资产和负债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参加进来,针对现阶段预算会计业务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商议解决办法,并积极夯实家底。同时,财政部门可以积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内部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确保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此外,财政部门应当安排专业人员根据新制度的要求对现有的软件进行调整和升级,及时增删会计科目,明确相关内容归属,为相关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一定保证。
3.重视预算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
新制度的实施使得一些会计业务处理方式和内容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此,财政部门应当加大对预算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力度,邀请权威人士使其能够对新制度的设立背景及改革的总体框架有个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掌握相关业务正确处理办法,切实提高其处理业务能力。
篇9
一、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内容的分析
(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基本内容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基本任务是在财政部门内部对财政预算资金进行日常核算,通过对财政资金的调度进行第一次预算资金的分配,妥善解决财政资金库存与用款单位之间的矛盾,另外要兼顾预算资金的监管和预算相关事务的管理工作。参照我国财政体制中分级分散的国库收付制度,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中都有总预算会计相关职能的机构。总预算会计分布广,预算管理作用发挥的全面,所以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在维护我国财政资金的使用秩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我国政府会计体制简介
我国政府会计体制是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组成。财政总预算会计只针对预算资金的拨付进行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具体核算我国政府各类部门的日常经费的支出的制度,这两种制度共同组成了我国的政府会计体制。在制度完善方面,2012年和2013年分别对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在会计核算原则、业务核算范围、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做了与时俱进的完善,极大的适应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实际,在我国政府会计体制改革方面走出了探索的一步。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做出调整。
二、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道路上的突出问题
(一)我国政府会计体系有待整合
我国政府会计体系的预算收支会计与核算会计是分开的。对综合管控预算资金有一定的制约阻碍作用,也难以全面的反映政府在财政资金方面的运用全过程。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都是针对预算资金进行核算,但是分配核算的是资金的上游和下游,是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笔者认为,将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整合对完善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提升我国政府财政信息的完整性和全面性有积极的作用。
(二)收付实现制难以适应我国财政核算要求
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核算原则,该原则只是根据现金的收付情况确认收入和支出的实现,对于一些隐性的政府负债和损失并不能反映在会计账表中,这就是收付实现制的弊端。近些年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活动范围逐步扩大,所处的经济环境也与以前大不相同,政府的还债压力巨大,社会责任加重,都带给政府更多的支出压力,这些潜在的支出要求无法通过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体现在政府的财务信息中,预算信息不能真实的反映政府的综合财政实力,也无法反映政府可利用的财政资源。社会对政府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本质上就是要求政府综合反映所有收支和潜在因素的影响,全面的反映财务状况,提高政府透明度。因此,在财政总预算会计中将收付实现制变为权责发生制是另一个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财务报告制度需要革新
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中关于财务报告的部分仅仅要求总预算会计负责相关资产负债和预算执行情况的编报,并且没有对社会公布的要求。我国预算方面的数据一直以来都以“秘密”数据的状态被社会公众看待,主要是因为财政信息一直没有对外公布,社会公众无法了解预算资金运行的具体情况。而如今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争做“透明政府”,实施“阳光财政”的措施要求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对社会公开预算、决算信息,极大的影响财政总预算信息的对外公布。所以,信息公开也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的重点之一,如何编报和披露预算收支信息,如何分配财政资金,提升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是改革财政总预算信息的研究方向。
三、财政总预算会计改革的方向和思路
(一)整合和完善政府会计制度,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整合目前我国政府会计体系中的会计制度,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融合,形成一个综合性的政府会计制度体系。通过一套会计制度实现预算资金使用过程全反映,避免多次重复的信息核算带来的信息差错。在实施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政府会计的成熟经验,在制度建设和制度规范方面提高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保证我国政府会计信息的完整、真实、准确。
(二)逐渐采用权责发生制在政府会计体系中的运用
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在客观反映经营主体财务状况方面确实有很多优势,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更能发挥预算会计的核算和控制能力。我国比较适合采用逐步改革,稳步推进的策略,渐进式的将收付实现制改为权责发生制。这种策略会避免政策的巨大变化给总预算会计核算带来的冲击,提高各级财政部门的适应性和理解性。实施的同时要结合基层预算部门的实际情况,在人员培训、软件升级,账套设置,数据库数据衔接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盲目追求改革而造成数据混乱等情况,影响财务信息的质量。
(三)改革总预算报告制度
篇10
在整个会计核算体系中预算会计是会计分类中较为重要的一种,预算会计核算广泛应用于我国的一些非盈利单位。为了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以及满足会计核算明晰性的规定,我国一直在不断地对预算会计核算的完善与修改进行相关改革。1997年我国进行了预算会计制度的重大改革,以适应当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的经济体制改革。这在当时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为我国的会计核算与国际社会接轨做了铺垫。随着我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大潮中,我国的预算会计发展又面临着新的课题,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在体系设计和会计信息披露和收付实现制等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不能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方。因此,在明确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找出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对于促进我国预算会计发展十分重要,基于此背景本文对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进行了研究。
一、相关研究综述和概念
(一)相关研究综述
预算会计准则的历史起源较早,但是现代意义上的会计准则的出现还是在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西方国家在“会计核算”领域的研究成果较国内更加丰富,在近三十年来我国在会计核算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90年代以来众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已经开始对本国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改革,并引起了相关国际机构的关注。Stalebrink研究了固定利息模式下的预算会计与收入管理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相关的应用模型。Monson在2000年对预算会计准则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随着各国政府在公共财政的预算管理中越来越成熟,政府和一些非盈利机构在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上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向适应了,预算会计的发展可以使得政府的资金使用更加有效率,从而增加了社会福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SalmcNasi对不同国家的预算会计进行了比较分析,作者在研究中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往往能够制定比较好的预算,并且能够较好的执行,而那些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预算会计准则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同的预算会计准则使得国家的发展也有所差异,最后,作者指出发展中国家进行预算会计准则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并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我国的预算会计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学术界和政府在预算会计实践和理论上都进行了一些列的探索。刘光忠对我国预算会计改革进行了探索,作者作为在进行预算会计制度改革时处理好预算与会计的关系、我国国情需要和国际惯例之间的关系是实现我国会计改革的必然要求。厦门大学的吴向能以我国当时的财税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型为背景对我国预算会计体系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只有将原有的预算会计发展成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会计才是预算会计的发展方向。此外,作者也提出建立与国际社会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预算会计体系对于我国自身的发展和融入世界发展都是有促进作用的。郭宇指出不论是在我国的会计核算体系中还是在国外发达国家的会计核算中预算会计规范与市场中企业的会计规范都是会计核算领域的两大主要规范,我国以及初步实现了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准则,并且我国的预算会计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在当下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中还存在一些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与发达的市场经济体相比还有改进的空间,最后,作者也提出了相关的促进建议。
(二)相关概念
1.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会计工作领域的规范性方针和工作指南。当前对会计准则的划分有不同的依据和标准,其中采用最多的是以使用单位的经营特性来进行划分,通常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也是规范会计信息记录和披露的系统文件,其存在的目的在于使会计核算变得真实可信同时又是标准一致的从而便于使用。
2.预算会计准则体系预算会计制定的目的是为社会非盈利机构的会计信息管理提供一套完整的规则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预算会计准则体系是以预算管理为核心的国家非盈利组织进行财务核算的会计规范。
二、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中的问题
(一)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
从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初始发展来看,我国在建国初期采用的是苏联的预算会计体系,并在结合我国的发展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在1951年财政部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阶段和社会环境对原有的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修改,此次修改主要参考的是苏联的发展经验。在1965年我国社会的发展环境与前期相比又出现了差异,同时苏联的经验模式在我国开始出现不适应,针对这种情况我国财政部在当年对我国预算会计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改,初步形成了一套与我国实际国情相适应的预算会计准则,这次修改确定了总预算与单位预算相结合的预算会计体系,并形成了与企业会计体系不同的独立会计体系。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是根据我国的社会发展而在不断发展的,财政部在1983年和1988年分别对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进行修改,增加了事业单位的预算会计内容,并以制度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的独立性。我国当前采用的是在1998年实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等一系列会计预算制度。在2001年我国对财政国库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建立了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在此背景下财政部对国库管理的会计核算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并出台了《〈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会计核算制度〉补充规定》等预算会计处理规定。
(二)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发展中的问题
1.预算会计体系不完善由于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建立的时间较为短,独立发展的时间就更短了,目前我国的预算会计分为三大分支,即财政总预算、事业单位预算以及行政单位预算的三大预算会计组成部分。三大预算分支之间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协作发展体系,缺乏统一发展的基础,对于财政预算管理和财务报告信息的披露以及外部人员的财务信息获取都带来了困难。从而降低了总体预算会计准则的应用效果。
2.预算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在我国的一些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中对于预算会计的操作往往不能严格按照要求的进行,特别是在基层行政单位和地方管理的事业部门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这种执行的不严格是因为预算会计体系的保障机制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可以督促各级执行部门严格执行的保障措施。预算会计制度没有良好的保障措施来支持其运作,最终使其预算功能大幅下降。
3.预算会计准则落后会计实物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较快,而我国现行的预算会计准则主要是在十几年前制定的,这使得我国的预算会计准则并不能和会计实务发展相适应,落后于现实的需要。当前,我国在预算会计准则上进行了一些改进,但是和现行的政府以及事业单位的财务规定和采购现象仍然难以匹配。例如,对于政府采购如何进行支出核算,是否应当增加关于政府采购的相关内容等都成为与实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并且这种不协调越来越明显。
三、我国预算会计准则体系的完善
(一)政府会计体系的改革完善
当前我国采用的预算会计体系是由总预算和单位预算共同组成的,在会计核算内容上包括财务的收支。但是,这些现行体制仍然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对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共部门财务状况难以正确反映,所以对预算会计体系进行进行改革完善成为促进我国会计核算体系发展的必然选择。根据当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结合当前国际上的一些成功案例,我国未来的预算会计体系将向政府会计方向发展,转变后预算会计的核算内容将会有所改变。政府所以资金变动的活动都将成为会计核算的范围,现行的预算会计核算将成为政府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还需要增加预算体系的执行、管理。
(二)预算会计向基金会计模式发展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基金的影响范围将会进一步扩大,目前在美国的一些非盈利组织中都改变了原有的预算会计模式,转为采用基金会计模式。在这种会计模式下,基金也变成一种会计主体,它是在一定的法律、法规的限定下以完成某项活动或者是达到某种目标为依据而设置的财务资源,这种财务资源的目的性强并且受到更多的监管同时还具有较广的受托责任。非盈利单位以将使用的资金转变为基金来作为管理单位。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会计能够发挥更加高效的财务核算和预算作用。
(三)预算会计准则的完善
在我国采用新会计标准之前,过去无论是盈利企业单位还是非盈利单位都采用的是“科目+报表”的预算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成为预算会计执行的主要标准。但是,对于预算会计工作而言这些会计制度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还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针对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目前已经普遍采用了会计准则规范的方式来规范会计实物的发展。采用预算会计准则可以对在进行会计实物时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通过单独制定准则来规定新出现的会计核算问题,而不必对会计制度进行修订。这样对于加快预算会计核算,降低工作难度都具有促进作用。
(四)规范预算会计权责,促进预算会计准则发展
相关部门应当对预算会计的权责问题进行进行明确和规范,明确部门权力与责任。在相关部门执行预算会计活动时必须严格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来进行。只有这样政府的财务报告才能真实的反映预算会计的实施结果。为了进一步服务会计实物的需要,还要对会计准则进行发展和完善,使其能不断地适应新出现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适用性。
四、总结
- 上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
- 下一篇:社会治理网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