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考研方向

篇1

关键词:分类指导 思想政治教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7C-0075-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不断推进的必然要求。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每一位大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体现出差异性,只有正视这种差异性,因材施教,才能挖掘出发展潜能,使每一位同学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针对大学生不同需求,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开展分类指导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校扩招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

高校扩招以来,高校规模不断扩大,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在校生数量的增长使得每一位辅导员面对的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在校生社会构成渐趋复杂,素质状况多样化,辅导员需要针对每名学生的年龄层次和个人素质特点提出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工作呈现一定的复杂性。

(二)多元文化思潮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影响加大

目前,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主流取向积极、进取、务实,同时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趋势日渐增多。但也应注意,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基本状况的把握,大多处于对同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和行为特征的普遍性认识,没能从学校具体育人环境和生源特点、学科专业等方面分析特殊背景下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需求,研究符合学校实际的大学生成长特点和规律。在大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实践上,还没有建立区别不同学科、专业和年级学生成长需要的差异性指导体系。

(三)当代大学生成才愿望强烈,发展目标多元化趋势增强,学生急需科学合理的分类指导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但有部分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缺少自我规划的能力,有部分学生甚至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无法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在大一、大二时放纵自己,到大三时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造成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部分学生盲目学习,学习缺乏动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实现缺乏执行力。

二、构建分类指导模式遵循的原则

(一)差异性原则

要充分尊重、信任、关心和理解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思考、创造、表现的舞台,鼓励每一位学生发挥特长,让他们所学专长得到充分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个体学生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价值观、思想认识等方面,而且在个性特征、学科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我们要在正视差异、承认差异的基础上,探索构建高校“分类指导”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针对性原则

掌握每一个学生现状, 是实施分类指导的前提。辅导员、班主任在学生日常管理中应多留心, 多观察, 并通过多种形式对每个学生加以了解,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解剖, 针对不同学生重点分析,制定分类指导的具体目标,为实行分类指导提供准确依据。

(三)操作性原则

分类指导体系的建立,各项指标体系要客观,分类方法要明晰,便于操作实施,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这样有利于学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自身特色和优势,有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三、我校构建分类指导模式所采取的措施

(一)以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及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为抓手,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

2006年9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学生思想工作面对面活动。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思想,沟通情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对学生的学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动态跟踪服务,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和欢迎。

2008年,为推动思想工作面对面活动向纵深发展,学校全面启动了大学生学业生涯规划分类指导工作,辅导员、班主任根据约谈情况建立档案,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帮助他们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树立目标,合理规划未来,明确努力方向,并定期检查和回访每位学生学业生涯规划的实施情况,及时给予反馈,让学生努力做到“知己知彼”,增强危机意识,充分认识学业规划的重要性。2013年,我校根据当前工作的特点,深入开展调研,进一步优化工作模式,将原有的约谈卡和学业生涯规划手册改为约谈手册和学业生涯规划书,改版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简洁实用。

(二)分阶段开展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分类建立各类群体学生档案

为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深入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状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每年定期开展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工作,包括新生思想状况调查、全校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毕业生思想状况调查等。各院系按年级、按专业分别展开调研,并结合思想工作面对面,通过座谈、走访等形式,深入到学生中间,详细了解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状况,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听取学生对学校建设、发展、管理等工作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做好班级心理困扰、学习困难、生活困难、就业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的排查工作,分类建立院系特殊学生群体档案,努力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提供贴心、优质的指导与服务。

(三)以大学生分类指导为抓手,探索推进学生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模式

学校支持院系超前谋划,依据院系学科特性,密切联系实际,制定适宜的分类指导办法,鼓励并且支持院系首创精神,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实践载体,突出实践特色,制定精细明确、方式灵活多样的分类指导方案,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为不同需要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更高质量的指导与服务,从而做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点、有特色、有实效,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院系积极探索分类指导,特色工作成效显著

学校自探索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分类指导方案以来,增强了院系学生工作的积极性,院系在学生工作中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不断挖掘他们的潜力,分类推进,帮助学生树立奋斗目标,明确发展方向,针对学校学生群体及专业特点创造性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自2010年起,学校对19个院系大一新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状况进行了调查,详细分析了新生的思想状况,形成了20万字的分析报告。此次调查的基础上,先后有19个院系根据学生实际,制定了针对2010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案。资源环境学院根据考研的学生遇到上自习座位紧张、教室经常变动等影响学习的困难,积极联系,设立了考研自习室,派专人负责管理,确保自习室的安全和良好秩序,以自习室为阵地,先后举办了考研动员会、考研经验交流会、备考和报考培训会等活动。考研自习室设立后,深受同学们欢迎,考研自习室的设立有效推动了学院的学风建设。林学院通过举办不同主题的“学生沙龙”,使面对面工作从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零距离交流拓展至普通学生之间、高低年级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干部之间、学生与专业课教师及学院领导之间的有效沟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处、校团委、就业指导中心根据学生需要,统筹学校教育资源,相继开展了“心理健康指导课”“百场素质报告会”“出国留学主题讲座”“就业指导课”,深受学生欢迎。

资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项目(2014ZZ008)

参考文献:

篇2

一、大学生“村官”计划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响

(一)对大学生“村官”角色定位尴尬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规定“村民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指定、委派或者撤换村民委员会成员。”大学生“村官”不是本村村民,没有办法参与村委会的选举,由国家选派到农村,因此大学生“村官”本身就与农村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违背,大学生“村官”职位权利与义务没有明确规定,因此大学生“村官”身份受到尴尬的境遇有因可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难以融入农村与大学生“村官”的角色尴尬有很大的关系,这也经常导致大学生“村官”角色的认同感较低,经常被忽视,话语权不重,对其工作热情带来了严重的挫伤。

(二)缺乏大学生“村官”持续性规划

从最近两年的政策来看,如《关于建立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大学生村官的后续发展给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三年任期过后没有工作保障,需要另觅职业,形成了大学生“村官”呆不住的不良现象,使得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极不稳定,部分大学生“村官”在岗不再职的现象非常之多。

为了鼓励大学生“村官”留得住、呆得住,偏远山区如同其他地区一样,开出了一系列的报考优惠政策,如公务员定向录取、公务员考试加分、考研加分等,导致大学生“村官”只要求达到三年任期,并不注重在农村的工作绩效,也没有心思想要在农村干一番大事业,因此,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非常不稳定。

(三)没有涉及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特殊性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生活环境不佳,给大学生“村官”带来了生活上的挑战。大学生“村官”在下村之前已经习惯了交通便利、生活设施齐全的城市,然而到达偏远山区后,没有了便利的交通,部分地区是泥泞小路,公共设施缺乏,办公设施和居住环境简陋,给大学生“村官”思想上带来极大的冲击,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首先要解决生活环境给其带来的心理偏差。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会较低,虽然大学生“村官”不可能拿到高的工资,但是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待遇会比不上其他地区,虽然说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在进入农村之前,就应该做好待遇不好的准备,但有部分大学生“村官”还是抱着在农村大干一场的抱负来的,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果大学生“村官”没有在农村中有所作为,待遇又不好,根据激励理论,那么对于偏远地区大学生“村官”的正激励就会消失。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所处的人际交往环境过于复杂。在偏远山区,宗氏观念非常严重,以血缘为纽带的家庭群体构成一个宗氏群体,农村的人际关系由宗氏为基础向外延伸,并且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会随着姓氏或血缘的延伸变得疏远,出了家族关系以外,还存在政治关系、帮派关系、经济关系等错综复杂,农村的风气习俗,如宗教迷信、传统习惯等都给偏远山区的人际交往环境增加了复杂程度。

二、偏远山区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监督保障机制

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效果如何,没有一套考核标准,在优化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同时,没有监督保障机制来保障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正确性,以至于不能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长效性。目前来说,偏远山区并没有建立一套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体系,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考核机制和管理制度,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依靠的仅仅是国家组织或者湖南省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制度体系。

建立一套制度体系,保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正确执行,一方面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有指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能对大学生“村官”进行正确的评价,从而鼓励大学生“村官”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调动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目前,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情况的评价在于相关领导机构的经验,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没有相关健全的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保证和评价制度,因此很难对大学生“村官”做出的业绩进行准确评价,对优秀的大学生“村官”不能及时进行奖励,也不能对落后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纠正。

三、对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不足

(一)没有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工作中的重要性

重视高校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还要重视高校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方面使大学生“村官”正确认识偏远山区的形势,对大学生“村官”和偏远山区都有一个本质性的了解,能减轻大学生“村官”到偏远山区后的思想落差,也给大学生“村官”任职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减轻了难度。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的发展方向,绝大多数大学生“村官”经过了三年的任期后直接进入了当地的公务员系统,或者是走向了事业单位的岗位,因此,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尤为重要,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是偏远山区的党政干部的重点建设力量。偏远山区对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要有新的认识,(下转第70页)

(上接第68页)首先要使大学生“村官”在任期内呆得住、干得好,其次要为以后大学生“村官”转向党政机关做准备,把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大学生“村官”教育培训的重要位置,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不能准确把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根据偏远山区的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之上,将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举止培养成适合偏远山区发展的要求。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不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出现单一呆板,不能很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偏离了目标,不能很好地为大学生“村官”计划服务,也不能建设大学生“村官”队伍,进而也没能起到发展农村的作用。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该定向于使大学生“村官”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拥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严格遵守当的纪律和要求,符合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四、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实现常态化发展

(一)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结合不紧密

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时间结合不紧密,一方面体现在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另一方面体现在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对于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分割,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培养一年一般只发生两次,并且是群体学习,地点局限于会议室,在理论学习时没有实践活动的辅助,在实践学习时没有理论学习的指导。对理论学习与时间学习之间的考核也是分开进行,并没有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从而使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大大降低。

缺乏大学生“村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虽然有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但是三者之间的沟通涉及到农村和农民的机会确实不多,乡镇干部和村干部没有能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了解农村、处理农村事务,偏远山区大学生“村官”能在农村进行实践锻炼的机会不多,因此乡镇干部和村干部要充分利用乡镇干部―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联系机制,正确引导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活动。

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8-0000-01

青年一代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对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曾说过“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青年学生就像一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有着青春的朝气,更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对其进行恰当的教育,可以发掘其巨大的潜能,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高职高专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年轻一代

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对于职业的倾向性更加明显。在其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就业去向中就可以看出这样的区别。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宽泛的知识面,可塑性更强,更能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但高职高专学生与普通高等教育大学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年轻。他们都是中国最具有活力的年轻一代,他们是这个社会的未来,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他们生活于一个科技发达的年代,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强,但对传统也具有很强的排它性。

高职高专大学生都是由年轻人组成的队伍,他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对于新事物有着很强的接受能力。在众多人众中,高职高专大学生是最有活力的人,他们占了青年人中的很大一部份。他们同时也兼具了各种才华,他们各方面有着独特的能力。

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青年一代的重要性

很多青年学生对于未来都没能有一个深刻的思考,对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也没有进行细心的规划,以至于学无以致用。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只是制定一个目标,同时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感悟,在不断的奋斗当中也在实现着人生的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力于认识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在做的就是进行自我定位,知道自己处于一个怎么样的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有着其独特的效果。有助于学生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心理障碍,有助于学生把自身的发展与社会需要、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2.职业生涯规划是奋斗的不竭动力。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确立起人生的奋斗目标,引导着学生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职业生涯规划在制定的时候就有了深刻的思考,制定的目标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对于个人的发展自然也就起着鞭策的作用,推动着个人不断向前奋进,向前目标奋进。

3.职业生涯规划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有效途径。学生在一步步实现目标的时候,既满足了其物质需求,也使得其精神世界得到了丰足,并且不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不同,其方式更为灵活,更能为现代青年学生所接受。但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都是巨大的。

1.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得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深度。当代青年人获取知识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网络,在网络上的东西很容易让青年人接受。通过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与时俱进,也能让他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得到更好的思想指导,使其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深刻。

2.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目标更具体。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喊喊口号,而是对未来职业目标实实在在的计划。没有一个好的指导,就不能制定既远大而又符合实际的职业目标。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通过网络从宏观上来把握未来职业的方向,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切合实际的思想指导。

3.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更好地结合起来。职业理想应当与社会理想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加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做出正确的选择,制定既有利于个人成长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职业生涯规划是学生对未来职业理想的确立、职业目标的定位和职业分析的过程的展开,将职业生涯规划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将更有利于学生对其职业规划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也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向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进,使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到职业生涯规划当中,可以给学生一个既宏观又微观的指导,使学生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有一个方向,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推动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只有把学生的思想教育好,才不至于做出对社会有危害的事,才能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品德,使其职业生涯更加地光明,更加地灿烂辉煌。

职业生涯关系到学生的“终身大事”,关乎其未来的命运与发展,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是可以有效地对人生做出规划,对事业做出计划,使其生活更有节律,事业更加得意。但与此同时,也应该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具有更好的德行,在其职业道路上走得更顺更远。

结语:高职高专大学生都是与就业接轨最为密切的群体,都是祖国的未来发展的希望,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对未来有一个更加明朗的认识,职业目标职业理想更加能够符合实际并且更加具体,在他们的职业道路上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琳,构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思考,中国高考研究,2007年第4期

[2] 赵敏,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十二月

[3] 康胜,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机结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10总第206期

篇4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人才培养 困境 解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06-03

【Abstract】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ist movement into the t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the further deepening of socialist reform, and the deepening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e social upheaval in various field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ced with many challenges and a lot of trouble.In this paper, from the society, organization (school) and students (object), and other more aspects analyzes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and targeted to explore contempora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effective ideas and measures, to cultivate the idea of healthy to adapt to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 ability strong "dual core" talent.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Talent training;The mire;The trap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是我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和重要的后备资源。随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以及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社会各个领域发生巨变,我国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要凸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更多更高――除了专业能力强,还必须具有比一般专业人才更健康的思想和过硬的政治素质。这就要求高校采取切实举措,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及具体途径的特殊性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

新时期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时期,特别是指20世纪90年代“剧变”以来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面临诸多挑战,处于比较艰难的境地。本文从四川省高等学校的实际出发,分析一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困境。虽然有管窥之嫌,但仍希冀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有一定启示。

1.社会层面

(1)人们的思想认识出现偏差。

主要表现在人们受实用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过去意识形态至上时期的“万能”专业看作市场经济时期的“无用”专业。

主要的原因在于国际国内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给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从国际环境来看,随着“剧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低潮期,以坚持、传播、实践理论为主体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被看作意识形态的产物,不被重视或在某些领域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渐显露,许多人推崇“金钱万能”,一切向钱看,钱成为衡量人生的重要标准。前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就明确指出,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的现象,这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此外,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校园内的踏实和沉静越来越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布局和学科点布局进一步扩大,众多高校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学科人才培育特色有所削弱,而大学生规模的巨大增长带来学生素质良莠不齐,都对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不利影响。

客观现实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社会适应性较差,社会需求萎缩,就业前景不被看好。对口就业岗位稀缺,就业面相对狭窄,社会工资水平偏低。主要是保研或考研,考教师编制,通过高学历进入高校、高职院校从事教学科研或行政工作,也可以在中学、中专教思想政治课;或者报考行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村官,村官比较好考,但是收入很低,一般一个月收入在2000元左右,并大多远离中心城镇,工作还不轻松;少部分需要自身家庭社会关系到大企业单位搞政工或销售工作。思想认识方面和现实方面因素相互影响,很多现实现象反衬出自己思想认识的所谓正确。

(2)组织(学校)层面

重视程度不够。近年来,伴随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许多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兴专业可谓异军突起,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则受就业不畅、办学规模效应欠佳等因素影响,被看成弱势专业,甚至被看成可有可无专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招生规模不大,经费投人严重不足。一些具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本来具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和悠久的办学历史,但是也把开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看作负担或累赘,认为给该专业上几十门课,会耽误大量的时间,拖老师科研工作的后腿,在研究生生源不错的情况下,往往停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专业办学优势缺失。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其学科地位、学科价值、学科研究方向与研究成果、学科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许多场合和重要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地位尚未形成足够优势。二是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包括院系在内对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特色不突出。目前,许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的在“变”与“不变”之间徘徊;有的定位“厚基础、宽口径”,则显得相当笼统;有的专业培养方案主要是按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导致在具体的课程体系上杂乱,无专业特色,趋同化现象严重,造成学生的失谐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封闭落后,途径单一。大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培养模式上仍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为主,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灌输,教育口径狭窄,而缺少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技能训练,就业方向局限大,就业竞争力不强。四是人才培养的师资参差不齐。有的院校师资匮乏,但为了扩大办学规模,应急式地招聘了一些师资,这些师资能力水平差异大,新进师资的成长本身有一个过程;而有的办学实力相对雄厚的高校,以科研成果为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导致高水平师资难以进入本科生课堂。

(3)学生(客体)层面

对专业主观认同度低或很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渗透到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影响着每一个大学生的方方面面。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与学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缺少认同感,对专业发展前景信心不足。而大多数高校都允许学生多次转专业,并降低了转专业的条件限制,如四川农业大学教务部门规定,所有必修课成绩合格的在校本科生在一二年级末均可提出转专业申请。因此,转专业人数众多,学习组织或平台缺乏稳定性,学习团队缺失。在多个开办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学校教师交流过程中,都反映该专业在学校中是转专业学生最多的,一般达招生人数的40―60%,如果学校没有一些限制条件,这个比例会更高。

二、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解困

1.社会层面:营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氛围

教育既反映社会,又服务社会,还受制于整个社会环境。教育不可能处于真空环境,任何人才的培养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众所周知,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创造者和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组织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和培育人才。

首先要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思想政治工作本质是塑造和影响人的灵魂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教育体系中具有普遍性,而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具有高举旗帜保证方向的特殊性。这一工作的成效如何,不仅取决于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感染力,也受教育者自身的人格魅力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

其次,要克服人才培养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社会功利、学校功利和学生功利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危害甚大。社会不能过于强调GDP的增长,忽视了人们精神追求的一面;大学不能过于强调大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忽视了大学超越性的一面;学生读书求学不能停留于仅仅是为了谋求一个条件好、待遇高、收入高的职位,忽视了完善人生、升华人性的一面。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既要强调理论素养和意识形态特性,也要突出其历史文化传承作用。

2.组织(学校)做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创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条件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包括人才理念、教育理念以及创新理念等方面的转变。一是要打破学历人才观,树立“人人能成才”、“人人是人才”的新人才观。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不拘一格成材。二是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强化人才的综合素质教育。三是要创新教育教学理念,坚持内涵式发展。观念决定目标定位,决定培养模式、途径和方式的选择,最终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四川农业大学罗承德教授在2016年学校说课比赛中意味深长地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什么是好的课堂呢?是教师不停地讲、不停地灌,学生不停地记,不停地背,还应是传授有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衷心希望教师们不要当教书匠而是教育家。

(2)人才培养定位上注重突出特色。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关键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必然具有盲目性。有学者指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定位,需要坚持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并行,坚持以职业岗位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以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规格定位。总之,人才培养定位上必须结合社会需求实际,突出地区特色、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注重多学科交叉渗透、协调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础知识和一定的理性批判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和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能在诸多单位中从事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门人才。[1]

(3)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确定为:坚定的信仰,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人文素质,可持续的发展后劲。突出人才培养“双核心”(思想政治素养、思想政治工作能力)特色,即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诸多环节中,既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又注重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培养。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价值自我辨别能力和理论素养,特别是把学生服务社会的实践热情和受社会欢迎与接受程度作为检验人才培养成果的重要指标。

(4)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21世纪创新人才培养和差异化教育是必然趋势,必须坚持同质培养与异质培养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从以老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从教师的辩护式教学转变为“素质教育”,从简单地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形成“生本教育”视阈下的综合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把“教”的模式与手段和“学”的模式与手段有机地、富有成效地结合,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科学合理地解释或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

创新人才培养途径。一是建立复合型课程体系。在突显思政专业的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特色基础上,构建课内理论课与课外实践课、理论必修课与理论选修课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特别注重强化通识教育,建构“中西结合、融汇古今”的公共基础课体系。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教授在2011年发表的《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一文中强调,通识教育是融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人类核心知识获取为一体的教育体系。通识教育不是为了简单地扩大知识面和增加知识,不是为专业知识打基础,也不是作为专业的补充,而是为人的一生做准备。[2]二是改革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课堂师生互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和促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等工作,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导学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以及研究式教学法等,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从而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追问探究精神,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意识。三是突出实践教学,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强调实践环节。应当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强化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的考核各类方法与各种途径,让他们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从而提高大学生们的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能力。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学科发展引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一定的师资数量是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但师资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需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思想政治性、综合性和应用性等特点,结构上注重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年龄上注重老中青相结合,学科背景上注重多元化。[3]在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点的高校,可以通过理论学科建设,凝聚人才,加强学科前沿、热点问题的研究,引导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

3.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锻炼社会技能

一方面,要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强化自学意识和提高自学能力,通过不断的自主学习对缺乏的知识进行随时的补充,并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发现专业优势与自身发展目标的理性认识,在学习生活和就业等问题上不盲从,正确认识专业、客观确定就业期望和职业定位,使之追求个人最大利益与国家利益和社会发展紧密地结合。当然,此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辅导人员对学生的转专业倾向进行及时化解,对学生学习目标进行合理疏导,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形成学习的自觉意识。

另一方面,大学生要立足于实际,努力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必须适应社会需要才有存在的意义。大学生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专业学习的技能和方法,还要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过程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特别是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才能成就事业。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通过社会、组织(学校)以及学生(客体)等多方面的努力,多管齐下,多途径探寻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的有效思路和举措,一定能够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各种困境,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健康政治过硬、专业能力强的“双核心”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探究,中国人才,2012(4).

[2]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2).

[3]李斌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经验,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4]秦正为,秦正良. 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5]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篇5

关键词:大学生;心智;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90-03

从多年前令人匪夷所思的清华朱令铊中毒案,到马加爵残忍地杀害舍友,再到近期令全社会哗然的复旦大学室友投毒致死案,南航刺杀舍友案等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案件,以及时不时发于报端的某高校学生因学业或感情问题自杀、杀友,打架、斗殴等等――让人心痛之余开始反思:现在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德行到底怎么了?对生命的轻贱与冷漠,也许比剧毒的化学物质、比冰冷的尖刀,更凶险。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得不再次审视大学生成长环境、心智健康状况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引导大学生健全人格,度过一个积极、健康、充实的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心智发展的特点

1.何谓心智

从字面理解,心智是内心状态和智力智能的意思,主要包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抽象推理三个方面的能力。每个人的心智状况各不相同,而心智水平的差异会给人带来巨大的价值差异。

2.大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

处在青年期学生的知觉速度、机械记忆及识别图形关系的智力基本达到顶峰,开始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而词汇概念、言语理解及常识等以记忆储存信息为基础的能力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现上升趋势。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帕瑞的观点,进入青年期后,由于逐渐意识到对同一个问题存在多种观点和多种解决方法,人们思维中逻辑的绝对成分逐渐减少,辩证成分逐渐增多,基本能意识到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条件及限制,而根据问题情景进行具体的和实用的分析和思考。

3.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及心理特点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格特征和情绪特点的认识越来越客观,尤其在进入大学后,他们开始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发现自我、关心自我的存在上来,他们的这种自我意识很不稳定,对他人有关自己的评价非常敏感。到了大学阶段,大学生不再有高考的压力,因而有较多的时间来阅读有关人生问题的书籍,更深入地思考人生问题,逐渐形成了明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大学生活的不断深入,社会关系的变化、亲密感的建立也在大学阶段悄然形成。

4.新生代“95后”大学生群体的涌现,还表现出心智发展的时代特征

个性张扬与心理脆弱并存,乐观自信但意志力不强,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个性独立与过分依赖并存,勇于挑战,自我中心意识较强,但缺乏独立思考和吃苦耐劳精神;思维活跃与内心空虚并存,富于创造,学习能力强,希望在群体中展示优势,但思想早熟,社会交往频率偏低,内心空虚,往往行为冲动;情感强烈与情绪化并存,有明显的是非观,情感真挚而强烈,但虚荣心强,情绪波动大,情绪的自控能力较差,不善于表达情感;理想主义与功利倾向并存,涉世未深,思想单纯,怀抱理想,但有贪图享乐,心存侥幸,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往往表现出价值观的功利性;思想开放与性压抑并存,信息来源渠道广阔,观念超前,但社会道德规范对性的压抑,常常致使心理焦虑,精神颓废。

二、影响大学生心智发展的因素

1.社会文化、教育大环境的影响

新生代的大学生大多数是 “95后”,他们从出生到考上大学的整个生活阶段,恰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思想、文化和教育也随之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潮一方面使大学生改变视角,开阔视野,促进了现代意识的形成;另一方面,多元价值观增大了他们对各类思潮和文化做出正确辨别和选择的难度。“95后”们是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独生子女,对于这一代学生的教育,中国社会和所有家庭给予大量的关注和期待,他们的中小学阶段开始实行素质教育,而中国的素质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各方面的配套都不成熟,学生们在素质教育的课堂上并不能掌握适应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和赢得激烈竞争的真本领,这一对矛盾直接导致“95后”大学生们的迷茫和叛逆。

2.成长环境的网络化

“95后”的学生们正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成长起来的,网络已融入他们心智发展的进程中。大学生们接受网络上的新鲜事物的能力特别强,在网络上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同时,他们对网络也形成相当程度的依赖:遇到问题就通过网络搜索答案;需要写文章打开网络抄袭;交朋友也通过网络寻找;甚至班级会议和活动也改为网络群聊的方式进行。通过网络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话在网络论坛上大肆地宣泄;通过网络可以尽情挥霍看似休闲的大把时光;通过网络可以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不曾体会的各种。然而,网络是一个各种不同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相互影响和渗透的空间,青年大学生在享受网络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由于涉世较浅,鉴别力不强,很容易被不同的或非主流的价值文化所迷惑和影响;网络的虚拟特性也容易使得学生丧失现实感,混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逃避现实,从而丧失目标、动摇信念、迷失方向。

3.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

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是关系到其心智发展变化的内因。大学生个体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知觉外部信息,主动提升自己的智力水平,建构自己的心理品质,完善自己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增加自己的幸福感,这就是心智健康发展的自我构建能力。

大学生们正处在人生的转折时期,人际、就业、考研、爱情四大心病常常困扰他们,能不能适时进行自我调节,情感合理宣泄和意志力的自我构建尤为关键。“95后”大学生的视野还不够开阔,站的角度还不够高,看问题还不够全面,想问题还不够长远,有时对自己的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还不能驾驭自己的情绪,有时坏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宣泄,有时悔恨自己的意志力不够坚定,有时遭遇失败后不能很好地自我修复,如此种种。有些人在遇到这些情况后能运用各种方式很好地解脱出来,适应生活;有的人却可能钻进死胡同,封闭自我,消极迷茫。因此,自我构建能力是影响心智健康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现了其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性

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三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纪观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前提和政治保证,要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要体现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必须首先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可以帮助他们了解法律有哪些规定,国家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哪些事情必须做,如何正确的做,自觉将自己的行为纳入道德制约的轨道,从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辨别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荣与辱的能力,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提高思想道德水平,进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绝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思想品德教育”,而是一个全面适应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进步与发展的全方位的素质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纪观的教育内容,不仅包括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国家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要掌握与自己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正确行使权利和义务,不做违背法律规定的事,还包括要教育他们能够并善于同一切违法行为作斗争。

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重要内容体现了其对大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性和科学性。准确把握和恰当组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是保证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的必要手段

高校育人的手段是多方面的,是呈网络结构的工作系统。在这整个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是育人工作的核心和指导性工作。要引导大学生心智健康发展最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其思想政治素质、政治觉悟、价值取向的必要手段。

“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意识和权益意识都强,简单粗暴的说教方式往往不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运用心理技术和方法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和生活也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心理问题能得到专业的咨询和诊疗,思想认识问题能得到苦口婆心的开导,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任感会加强,容易自觉按照学校要求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第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疏导,能让大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深刻认识社会问题,正确看待热点问题,从而以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高校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充分锻炼自己,协助教师参与学校的管理。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素质是根本性的环节。

四、培养心智成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1.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十分重视对大学生业务能力的培养与教育,相对轻视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的心智健康发展,首先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制定教育计划,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的前提。具体来说,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使学生产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有自主性;坚定自己的政治方向;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和文化素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健全自身的身心素质。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大学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高校的稳定、和谐发展。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摸清他们的思想脉搏,通过谈心、访问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内心活动,从中加以分析、引导,纠正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拨正是非观,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培养其责任意识。大学生已经是有自己认识观念的人,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取,因为他们可能从某种情感状态上会有太多地不信任,所以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去自觉地吸收优秀文化的精髓部分。要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当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爱好,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补充鲜活的东西,帮助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同学,用关爱的态度与学生相处,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们也能要懂得感恩、宽容、坦诚助人。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既能自我接受、自我理解,又不要过分地追求完美,给自己合理的期望值,明确自己的期望是什么,从自己的能力和需要出发,避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经常进行教育,加强监督,指导学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促进学生心智健康发展。

高校要重视学生中的每一个人,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热情。不同时期学生有不同的需要,从生活上到内心世界,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从情感激励角度出发,关心学生,了解并尽量满足他们合理的各种需要,鼓励他们在学习、工作中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实践证明,有效地了解并合理解决学生的各种需要不仅能维持学生与管理者之间良好的心理契约,还能长时间维持学生较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工作责任心。

参考文献:

[1]何小纪.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科技,2012,8,(15).

[2]黄艳华.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与心理特点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文化教育产业,2012,(8).

[3]舒卷.“90”后大学生个性心理特征、成因及文化育人机制研究[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0).

[4]言意文.德育之本 育心为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探讨[J].科技视界,2012,9,(27).

篇6

摘 要:导师在一个研究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指导安排学生的学习,直接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导师的职责是否明确,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培养,也直接影响研究生今后的发展方向。本文就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研究生培养

在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在校期间基本上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的学习乃至生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不仅仅只包括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还应该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导师的科研能力水平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科研水平,所以,导师需要随时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水平,才能提高所带研究生的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水平,学校研究生的教育首先也要从导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做起。另外,由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导师负责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师的教学作风,思想状态,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内心世界,对于学校研究生教育来讲,这一点同样值得重视。

下面就从学术研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方面谈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所起的作用。

一、学术研究教育方面

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在学术研究教育方面的作用是对研究生培养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导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专业科研能力。总的来说,在学术研究教育方面,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作用。

1. 指导研究生的专业学习:与本科一样,研究生教育具有专业化特点,而且相对于本科而言,研究生的学习更加深入,需要更强的自学能力,虽然同样有专业课程,但是教师的授课模式相对于本科而言已经大为不同,更为抽象。在这种情形下,导师的作用就尤为突出。导师拥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相关专业领域,学习经验丰富,在研究生眼中,导师是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该领域的大局和枝节都比较熟悉,研究生在专业学习方面如有遇到苦难,大多都会向自己的导师寻求帮助。因此导师指导下的专业学习往往更有效、更省力,而不是让学生盲目地去学习,既浪费时间,又没有多大的效果。在这一方面,导师掌握了最新的专业热点与动向,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习资料。

2. 指导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以研究为主,追求知识的开拓创新,而不只是立足于知识的薪火传承,学术研究才是研究生的根本。研究生导师要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才能成为研究生的导师,他们有着多年的研究经验,经验丰富,所以指导起来驾轻就熟。如今,学术研究被许多研究生所畏惧,在他们看来,研究是一件高深莫测的事情,从开始就在打退堂鼓,自己给他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不可否认,在如今各个方面都已经很发达的社会,研究工作确实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也不是不可能。为了让研究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就需要导师的指导,导师结合自身多年的经验,在研究方法的领悟与研究方向的选择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指导,需要时与研究生一起融入所研究的课题,可得研究更加容易步入正轨,并且还能与大家交流感情。

3. 指导研究生的论文撰写:导师对研究生论文撰写的指导不仅包括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还包括平时学术论文撰写的指导。毕业论文与平时发表的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学习中尤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毕业论文,它在研究生的学习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是研究生几年学习水平与综合能力的展现。平时学术论文的撰写时,导师起着积极引导的作用,为所指导的研究生把握好方向,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毕业论文是研究生学习中含金量最高同时也是一项最艰巨的任务,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讲,这是一个难点,在研究生学习,它历时最长,需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完成三到五万字的写作,很多人还会经过几次的大型修改,很多人形容研究生论文是泪与血的结晶。毕业论文主要考研究生自己完成,但导师画龙点睛的点拨和启发与茅塞顿开的指点,能使学生增加信心,少走不少弯路,并且使论文更有水平。有人形容说导师是研究生闯过毕业论文难关的强力后盾。

专业学习的指导反映出一个导师的专业功底,学术研究的指导反映出一个导师的研究能力,学术论文的指导反映出一个导师的学术水平。一个导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专业学术能力的培养。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对于研究生而言,导师的作用不光是指引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导师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并且具有一定个性化的人。许多导师思想精妙、行为高远、个性鲜明、感情真挚,是难觅的为人治学楷模,与之相处可使自己得到全面熏陶,受益终生。

由于导师与研究深的接触时最长,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导学过程中,研究生在学业、科研的过程中受到导师的指导,但是在学术之外导师的责任心、科学精神以及人生态度、价值观等对研究生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导师在物质、就业等方面对研究生的直接帮助,这些对研究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都会产生作用,从而产生溢出效应。所以,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这也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色。[1]

上海交通大学认为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责任人。在学校里导师与研究生接触的时间最长,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机最多。导师有很多机会可以言传身教,使思想教育工作做得亲切自然。相对而言,到时最了解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心路历程,对道德现状有较为准确地把握。导师对学生的指导教育,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感受到关心爱护,不易产生抵触情绪,进而更好地把思想教育工作落在实处。同时,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业完成和继续深造就业等也有直接的影响。导师的思想观念、治学态度和道德人品等对研究生又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间接影响,使他们成为对研究生最具影响力的人,成为道德的楷模。[2]

总之,导师在研究生的培养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导师的作用直接影响了一所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篇7

所谓分类培养,实际上就是针对高校学生的性格、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施行不同的教育培养,或者说是高校教师根据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和教学的一种原则。力求高校学生都能成长成才,有计划地就学生间的差异实施分类培养是教育教学领域一直提倡的理念,也是高校教师一直的追求。

1提高高校辅导员的自身素质

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和知心朋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做出重要贡献,更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作为辅导员,其自身素质不仅关系到学院工作效率,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同时对学生也具有巨大的影响。作为辅导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并及时掌握各方面先进知识及基本信息,才能使辅导员这一项工作历久弥新。高等学校也应当鼓励、支持辅导员结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实践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开展研究。

11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是成为一名优秀辅导员的首要条件,因为在大学校园的工作中,辅导员是学生和老师及学校之间的桥梁,这个桥梁时刻在他人的眼中产生着影响。辅导员只有自身具备了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才能更好地教育或指导学生,才能有信心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辅导员应该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学习一些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或实践,不断获取最新理论,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来指导实践。辅导员工作的重心就是指导学生工作,但如何更细化地指导学生工作,需要更多的思考。

12不断学习专业知识及拓展业余知识

作为辅导员应该把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作为自己人生的不懈追求,不仅要促使学生重视学习,自己也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去努力学习。新时期的辅导员不仅应当具备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还应该要努力拓宽知识面,学习一些业余的丰富知识,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丰富工作的内容,与当代大学生们共同学习、共同获取来源于当今社会的各方面知识、常识,对于他们所学专业理论的大致了解,有助于与学生的交流和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设计进行指导。

2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教育过程是一个交心的过程,唯有发自内心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首先,辅导员要具有一个爱心。爱心是教育的原动力。作为辅导员,不仅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还要在生活上体贴学生,在情感上关心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去感染、教育学生。只有这样,辅导员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打开学生心灵的窗口,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其次,辅导员要具有一定的细心。辅导员要善于发现问题。从学生的细小变化中去发现问题。有时候,可能从学生的一个眼神中,我们就能发现同学的问题,这就要求辅导员要非常地细心,这样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最后,辅导员还要有一定的耐心。与学生谈心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有些问题并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解决的,这就需要辅导员反复地就一件事情与学生沟通、交流,这就要求辅导员要有耐心,耐心地与学生交谈,耐心地为学生解决问题。

当全面了解学生的需求、状态后,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进行分类指导。暂且把学生分为三类:就业、考研、出国。当然,大部分的同学都应该第一考虑的是就业。针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在指导的时候,要注意学生的未来发展意向,所要从事的行业,有目的地推荐进入学生社团、鼓励参加各类比赛,进行锻炼。查看用人单位的用人须知,进行专项培养,从而更好的择业。第二类是考研,部分同学在大学期间,为了提高自己的学历,以后更好的就业,也为了学习到更专项的专业知识,进而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准备考研。针对这部分同学,辅导员要做到找其个人聊天,以谈话的形式了解内心想法。根据个人的学习目标、状态推荐考研院校,进行前期的鼓励动员工作。第三类是出国,意向在出国深造的这部分学生,辅导员要做好前期的外语指导工作,也和考研一样,进行国外学校推荐。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和意向学校录取生源之前的差距,从而让学生更加努力,方向清晰,目标明确。

篇8

关键词:生涯发展 指导 模式

生涯发展是一个终生过程,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这个过程中,确立和发展个人的信念、价值观、能力、兴趣、人格特征,通过所从事的职业角色,发展对工作世界的认识。社会、经济、心理、教育、生理及机遇等因素影响个人的生涯发展。大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的过渡阶段,需要通过学习与实践,完成由学生向社会职业者的转变。而生涯发展教育,就是通过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发掘自身优势和潜能,并不断提高自身生涯规划和决策的能力,最终实现人生目标。

生涯发展指导可以说是教育的一项内容,旨在透过有关生涯发展观念和教与学的活动来增进教育的效果。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导应当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从而构建起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全过程生涯发展指导模式。

1.生涯发展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压力一部分来源于于专业设置与职业匹配之间冲突,而更大的一部分则源于大学生缺乏有效而全面的生涯发展教育与辅导。大学生生涯发展指导的主旨不是帮助学生追求社会赞许,追求所谓的“成功”,而是构建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引导学生科学规划未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职业观,这恰恰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将生涯发展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为切入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大学生自觉探索自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既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利于大学生生涯发展教育更加全面和深入。

2.生涯发展指导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了解和认识自己,学会对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的认识与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潜在的能力优势,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理想与职业发展目标,了解自我人格的不足和缺陷,培养独立处理学习、生活、应付工作的能力,发展各种基本生活技能,从自身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自己的专业特点、性格爱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进取,这对大学生设定和完善生涯目标和规划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与选择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如对自己的估计过高、不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不切合实际等,这些心理误区使大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导致挫败感。

将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发展指导有效结合,可以从大学生自身认识的角度了解自己,规划自己,建立与自身相结合的生涯规划。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测验等,将有利于大学生了解自身的职业技能与兴趣,全面地认识自己。可以利用能力测验、职业兴趣测验、价值观测验、态度测验、人格测验等,帮助大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职业兴趣、社会态度、个性等心理特质,为职业规划和发展做好铺垫。

3.生涯发展指导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

专业技能教育为职业生涯发展指导提供了有力的视角,也是生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然而,有一部分学生,从入校到毕业,对专业发展毫无概念、一无所知,对专业学习毫无兴趣,对自己的优势与特点,以及未来发展更是模糊不清,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就业时难以定位的原因之一。还有一部分同学明确自己的兴趣,然而有在对梦想的追求和所学专业学习之间产生矛盾与冲突,一方面想全心全意发展自己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毕业问题,处于一种两难境地。而之所以考研的比率直线上升,也许对自己未来发展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有很大的原因。

所以,专业教育已不仅仅是学好专业知识,更多的应该是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专业发展的视角,提供专业发展的方向,让大学生了解专业的前沿,专业的应用领域,甚至专业实践,使大学生入学后及时了解专业知识、专业的发展以及未来专业的应用领域,将专业教育与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相结合,专业教师在专业传授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专业发展对学生的未来择业的影响,使学生的职业发展贯穿于大学的始终。

4.生涯发展指导与社会实践教育相结合

生涯发展指导的最终目的是在社会中实现自身的价值。择业是大学生将自身的愿望、能力、特长和爱好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而做出的一种选择。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知识面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因此,大学生需要积极地走出校园,通过切身参与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企业模拟招聘大赛、专业模拟面试等活动,来了解不同职业的内容与性质,同时将自己兴趣与职业相对应和匹配。另外,可以实行“校企结合”,学生通过到企业或机构参与实习,可以了解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培养社会适应力和应变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心理和认识上的准备;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安排实习与培训,对学生进行指导,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增加彼此双向选择的机会。

加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创造企业人才与大学生沟通、交流的机会,学生通过学校与企业接触,走进企业,深入了解专业发展面貌与趋势,根据自身体验对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进行及时的设定与调整,从而为更好地迈入社会打好坚实的基础。

项目名称:本文系冀教科[2011]24号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编号:SZ2011369。

参考文献:

[1]陈树冬.论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4).

[2]胡金秀,宋占新,徐永赞.从大学生就业困境看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J].河北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5(2).

篇9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课堂问题行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06-03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情境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干扰课堂学习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益的行为。独立学院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已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制约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应进一步了解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情况,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现象

第一,上课时思想开小差,胡思乱想,无法集中精神听课;显得心事重重,想到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情;发呆、神游;感到焦虑不安,十分担心老师提问自己,等等。

第二,上课时玩手机。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频繁使用手机来娱乐和聊天,不断沉浸于QQ、微信聊天中;看网络小说、浏览网页、看电影,等等。

第三,睡觉、听音乐。学生在课堂上存在睡觉和听音乐的现象,个别学生晚上很晚才休息,上课的时候就睡觉;整节课都戴着耳机听音乐,没有专心听课。

第四,迟到早退旷课。学生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没有遵守学校的课堂纪律,对自己要求不严格。

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虽然对课堂秩序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是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课堂问题行为的不良影响有几个方面:一是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没有专心听课,没有认真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内容和学习方法,致使学习效率大大降低。二是课堂上存在的各种问题行为,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烦躁、对抗、焦虑的心理也影响着教学效果。三是降低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学是教和学的过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是相互促进的,学生的发呆、睡觉、玩手机等行为影响着教师的授课状态,课堂气氛的压抑影响着教师的授课激情和质量。

二、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成因

(一)社会方面的原因。成就动机是个人重要的价值取向,而当前成就的评价标准则是经济收入的最大化。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社会机构、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在个人主义和实用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功利性现象。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难免受到这种思潮影响,很多学生的价值取向由注重集体利益转向个人利益,由注重长远利益转向当前利益,价值观的功利性不断增强。

(二)环境方面的原因。当今,社会上的各种信息通过媒体大量涌入学校,大众媒体传播的信息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的,大学生已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是有时缺乏理性思考,加上网络信息真真假假,有些学生为了追求网络中的虚拟肯定,沉迷于网络中无法自拔,不到课堂学习,到了课堂无法专心听课。此外,网络提供的信息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致学生对大学教育的质疑,失去学习兴趣。

(三)学生方面的原因。具体如下:

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不足是造成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在中学的目标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后,已经实现了目标,感觉压力小了很多,而且没有及时调整大学阶段的奋斗目标,于是茫然不知下一步该如何做,不清楚自己以后适合做什么,这导致部分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没有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出现学习倦怠感。

2.缺乏责任感、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责任感,害怕困难,贪图享乐和自我约束能力差也是构成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学生缺乏国家责任意识,缺乏“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责任担当精神,也认同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是较难落实到行动上。学生在面对各种诱惑时,意志力比较薄弱,自制力差,自我约束能力差,容易在课堂上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3.情绪困扰。情绪困扰也是构成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的情绪反映在焦虑、抑郁、受挫、紧张等方面。在课堂上,由于专业知识有一定的深度,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课堂上听不懂,也没有主动地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那么学生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陷入焦虑、不安、挫败的精神状态,消极情绪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课堂问题行为。

4.缺乏正确的知识价值取向。在多元价值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知识价值取向偏向“实用性”,他们把“实用性”理解为能否帮助他们考得各种证,对就业是否有用,不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因此,学生在认为对就业没有帮助的、缺乏“实用性”的、缺乏浓厚兴趣的课程课堂学习上,做跟课堂学习无关的事情,比如看四六级英语资料、看考研资料、聊天看手机、听音乐,等等。

(四)教师方面的原因。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规范学生的行为,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引导学生把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素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方面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语言缺乏艺术性,过于平淡,对学生评价过高或过低,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够准确,课堂设计过于单调,教学方法过于单一,主要采用讲授法,有时采用练习法、复习法,这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引发各种各样的课堂问题行为。

2.师生间缺乏沟通。纪律是保证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时,如果教师对学生一味地指责、惩罚,容易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诱发各种课堂问题行为;如果教师没有对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教育引导,任由学生自由发展,就会导致课堂纪律进一步涣散,教学效果不断下降。教师愿意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喜爱学生,花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三、矫正独立学院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对策

(一)引导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想是行为的先导,独立学院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解决课堂问题行为的起点和重点。对独立学院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做到学校教育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规范学生课堂行为。引导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动机,学习动机过低会降低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率,导致出现课堂问题行为;学习动机过强则导致学习压力加大,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影响学习成绩的提高。学习是一个不断进步提高的过程,要遵循学习规律、克服困难,还要培养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手机、音乐等转移到学习中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学校在对学生进行传授知识的时候要进行“三观”教育,以课堂传授知识为基础,提升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精神,不能让学生对“三观”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应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地把“三观”教育知识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社会上存在不良风气,有些学生受到影响,存在不思进取、懒惰、急躁、冷漠等不良品质,面对这种情况,独立学院应站在为社会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高度上,教育学生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知识,进行“三观”教育,努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媒介。具体如下:

1.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媒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独立学院学生更容易接受和使用大众传媒,独立学院使用大众传媒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两大优势:(1)大众传媒渠道多而且广,容易覆盖到每个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众传媒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覆盖。(2)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比如,举办一场大型的讲座,由于报告厅座位的有限,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那么学校就可以运用网络、电视进行同播,绝大多数同学都能了解到讲座的内容。

2.活动媒介。把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独立学院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利用国际劳动节、建党节、建军节、国庆节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利用军训进行严格遵守纪律的教育;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普及党的历史知识。

3.文化媒介。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把合乎社会发展的法律、道德以及价值观传输给人们,促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文化具有影响持久、形象等特点,独立学院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运用好文化媒介,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寓于校园文化中,让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除了高校主阵地外,还可以发挥家庭和社会两个阵地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家庭方面,第一,父母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并且勇于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践。第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的艺术性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在语言表达、行为举止、协调关系等方面讲究方法,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社会方面,运用广播、电视、微博等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反复宣传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比如理想信念教育、“三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遵纪守法教育等通过媒体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消除产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因素。

(三)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是提升教师素质的首要因素,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教师对教育价值和功能的认识,以及对自身职业特性的理解,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情。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富有责任心,激励学生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的潜能。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就要具备广博的知识,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提高教学效果,克服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积累教学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教师提升自身素质,还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应该是友好、互动的,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教育者,师生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主动了解学生,用鼓励的方式对待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采取多种办法对课堂上的问题行为进行矫正。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减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

(四)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养成良好课堂行为习惯。职业生涯规划要求设计大学阶段的课程和活动,学生在大学阶段的生理心理在课程和活动中要体现出来,而且要明确大学阶段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独立学院学生对大学阶段的短期和长期目标都有较为清楚的认识,促进自身形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学生自身要积极开展心理调适和职业需求分析,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方向,确定奋斗目标。

1.大学一年级:指导独立学院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初步设计。对于大一新生,要告诉他们大学与高中的区别,引导他们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引导他们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1)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环境,短时间内完成“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安全教育、专业知识介绍、学习《学生手册》等。

(2)学习方法指导。制订学习计划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基础,制订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制定好学习计划后,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可以通过让高年级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进行学习方法的介绍。

(3)开设讲座。通过邀请成功校友、教授做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从理念上帮助独立学院学生重视职业生涯规划,从例子上指导学生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

2.大学二年级:指导学生参加培训和实践活动。大二学生完成了角色转换,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可以引导学生参加培训和各种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既可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大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建议如下:

(1)有针对性地进行各类培训。计算机和英语四级考试关系到学生能否达到更高水平的学习程度,独立学院可以安排相应的培训课,保证学生能达到相应的学习水平。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求职技巧,可以鼓励他们多参加职业技能培训。

(2)开展实践活动。为了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的实践能力,除了开展各类教学实践活动外,鼓励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社会调查、义务劳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

3.大学三年级:准备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大三学生对所学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良好的课堂行为已基本形成,掌握了学习方法。但是学生要面临选择,即在毕业后是继续深造还是就业,独立学院指导学生做出正确选择。大三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建议如下:

(1)全面总结。对独立学院学生这几年的学习、生活、实践等情况做一次全面的总结,总结取得的成绩,检查存在的问题,自我反思,自我调整,重新定位。

(2)考研辅导。独立学院结合专业特点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学生作考研辅导讲座,引导有志考研的学生做好学习计划,做好考研复习等方面的问题。

(3)就业辅导。采用集体或个别专题讨论辅导的形式,根据学生个人特点进行就业辅导,引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途径。

4.大学四年级:大四年级是大学阶段的最后冲刺阶段,应做好大四学生的毕业班工作,特别是学生学业、考研、就业等方面的工作。大四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建议如下:

(1)指导大四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理论学分、选修课学分等的自查,如果之前还有课程没有通过的,及时办理课程重修,保证能够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

(2)邀请专家进行就业相关内容辅导,对就业政策的解读、简历的准备、面试技巧等方面进行指导。也做好学生考研指导工作、考研前后的心理辅导等。

(3)心理辅导。独立学院毕业生面临着学习、就业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在就业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出现消极、被动、受挫等短期、长期心理,辅导员可以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做好独立学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明确大学四年的奋斗目标,做好长期和短期的奋斗计划,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为目标而努力,一定程度上能矫正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参考文献】

[1]赵纪河,简志群.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及其原因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1(7)

[2]李波,朱盈,许灵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剖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3]李晓红.大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探讨[J].陇东学院学报,2009(7)

【基金项目】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16RSA04)

篇10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 就业指导 重要作用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指导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辅导员作为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力量。因此,辅导员应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指导大学生顺利就业。

一、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

(一)辅导员的角色优势

辅导员作为学生大学四年的直接管理者,与学生易于沟通且关系密切,因此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是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其更加系统规范、扎实有效的有利途径。高校辅导员由刚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在年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接近。有的与所带学生有着相同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这就为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提高就业指导效率

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在工作中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基础;还可以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专业能力、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了解。这样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开展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及时分析学生自身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制订科学的职业规划,转变就业观念,掌握求职择业技巧,实现顺利就业。

二、辅导员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弊端

(一)就业指导工作专业化知识缺乏

目前由于高校辅导员自身工作的局限性,专业化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没有系统学习就业指导理论及方法。没有对辅导员就业工作的专题培训。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他们显得力不从心,指导也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有的辅导员过分渲染就业形势的严峻,给学生带来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有的最多只是给毕业班学生举办一两次讲座,穷于应付,不能提供贴近市场实际的高水平指导。

(二)就业指导工作职责不够明确

当前大部分学校没有明确将指导学生就业纳入辅导员职责,没有制订科学的监督考核办法,也没有形成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奖励机制。许多辅导员凭着对学生的爱、关心在默默工作。但也有少部分辅导员因为缺少监督考核,对学生漠不关心,从而影响辅导员指导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影响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由于辅导员处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的第一线,学校的每次活动都要通过辅导员传达落实,尤其是学生解困、欠费问题,心理问题、学校的安全稳定等都需要辅导员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除此之外,辅导员还要承担党团、行政、教学和科研等其他工作,每个辅导员都肩负着巨大的工作任务和工作压力。因此,辅导员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全体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分散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发挥就业工作中辅导员的指导作用

(一)加强辅导员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提升

辅导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才能从容应对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挑战,达到就业指导的专业化、专家化,最终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辅导员的多重角色要求其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要具备调查研究和预测能力,以便准确把握、正确分析、科学判断就业发展趋势,还要具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

(二)提高辅导员就业指导工作的实效性

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思想观念、就业心态等特点,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就业观教育,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敬业精神教育,从而调整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顺利就业。辅导员如果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就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同时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导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方向和理论支柱。

(三)辅导员提供有效的就业信息

辅导员应广泛收集毕业生需求信息,拓宽就业渠道,努力提高毕业生需求信息的实效性和利用率。此外,辅导员应建立就业信息平台,可以通过公共邮箱、飞信、QQ群等多方面的网络联系方式,做到及时、准确地向每个毕业生提供可靠、有效的就业信息。

(四)开展辅导员的就业指导

辅导员应注意发现学生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专业技术运用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配合就业指导课和专业课教学,对学生加以培训和提高。尤其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更加细致、有针对性。如求职择业的程序,怎样准备笔试内容,甚至在仪表包装、言谈举止等细节的技巧方面,辅导员都要给予毕业生具体的指导和培训。对于考研学生、考公务员群体,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为他们的考试、复试创造条件。

(五)明确就业心理指导的核心地位

对于辅导员来讲,都要耐心地跟学生进行思想沟通,让一些对择业、就业感觉迷茫和遥远的学生,从一开始就清醒起来,为自己的大学生涯构建规划,确定目标。实践也证明,成功总是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正确引导学生进行人生定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养成独立、自信、自强,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是学生今后择业、就业是否顺利的关键。

(六)加强就业指导中的素质教育

辅导员不要完成上级要求的就业指标而对毕业生的择业进行负面影响。例如,加强就业诚信教育,不要以完成就业率为目的,致使毕业生随意签约,再“骑马找马”任意毁约,这是一种对毕业生不负责任的表现,也为其所在高校的社会声誉蒙羞,而要以长远的眼光看发展,不能因一时的业绩而造成今后更大的就业损失。

参考文献

[1]靳恰.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中指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