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篇1

【关键词】防范自然灾害;安全教育;高校素质教育

一、地理位置因素导致自然灾害频发

四川省的地理位置因素使其成为我国发育最多、规模最大、类型最全、频率最高、危害最严重的地质灾害大省。四川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广布,平原狭小,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多变,新构造运动活跃,加之暴雨、地震以及人类工程,灾害规模也较大,危害严重,其主要的灾害是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等,在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同时也享有“地质灾害博物馆”之称。在近几年的自然地质灾害中,地震灾害最为突出。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2013年4月20日的雅安地震,破坏力强、波及范围大、持续时间久的地震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在四川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严重影响。

二、高校普遍缺乏预防灾害培训

虽然我国高校主要分布在各大中城市里,城市具有一定的规划基础,交通便利,设施完善,并且绝大部分高校新生在入校时参加由校方组织的如何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教育,掌握了一定的应对知识。但这只是属于新生入校中的常规安全教育,且教育效果差强人意。实际上是高校的应急安全教育并非全部纳入教育的考核指标体系中,目前的预防教育全凭各高校的意愿来进行,而绝大部分高校很少会重视这样的教育和训练,大部分高校只是在新生入学时进行消防安全教育,而且举行消防安全教育,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地方的消防系统在推动次教育。而高校自觉、长期地举办预防灾害的培训很少,学生在进入高校前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大部分是以讲座、宣传展示栏、观看影像资料等枯燥理论形式进行,并且参加讲座的学生也只是少数部分,未能使全体新生接受良好的安全教育,因此大部分不具备预防灾害的能力。很少有高校积极主动组织学生结合实际参加演习,这就使高校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时,学生的应对能力不强,不会常见的自救技能,一旦发生重大灾害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三、如何落实高校防灾培训

现代高校主要位于各大城市,城市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在防灾和减灾的能力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并且高校选址时已充分考虑到防灾的因素。这对于高校进行日常防灾培训提供了硬件支持。从硬件方面有了一定的条件基础,如果高校能够关注并加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软实力,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降为最低。加大对大学生防灾和减灾宣传力度,提高大学生预防意识,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防灾知识和减灾技能,建议各高校把安全教育纳入课程教育体系,成为选修课或有条件的高校将此课程列为必修课,使学生从态度上认真对待安全教育,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校方应定期、大力举办各种丰富形式的安全主题教育,号召同学们亲身参与此类活动当中,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篇2

自20__级本科生中开始执行。

二、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细则

1、记录方法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行双重记录法。

(1)网上记录、认证

在百步梯网站()的素质拓展网页上记录和认证。

(2)书面记录、认证

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下简称证书)上记录和认证。

2、记录内容

(1)记录内容为素质教育的各种活动和工作项目,分为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及其它等六个方面。

(2)该证书原则上记录各学院以上的各级组织主办的各项活动和项目(非本校举办的活动必须提供相关证明)。

3、证书费用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全国统一定价人民币肆元整,由学校统一购买,学生免费使用。如遗失补办由学生本人交工本费肆元整。

4、证书的保管和使用

学生在校时,证书由各学院统一保管,离校前发给学生本人。

5、工作流程

(1)个人申报

每月25日之前每位同学根据自己本月及上个月的学习、工作情况填写根据不同类别在网上填写申报。

(2)团支部认证

每月26日至月底各基层团支部对每位同学在网上的记录情况进行核实,如情况属实由团支部书记在网上进行认证;如有不同意见,由团支部填写意见并退回学生本人修改。

(3)公示期

下一学期的第一、二个星期内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各团支部的支部大会上公布每位同学上一学期的记录情况,接受申诉并公布处理意见;同时同一团支部的同学也可在网上浏览其他同学的情况。

(4)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修改网上记录及认证

第二学期的第三、四个星期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根据公布结果适当修改网上记录,并对证书记载内容在网上予以认证。

(5)校级认证

新学年的第五六个星期,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网上对记录内容予以最后认证。

(6)填写记录

新学年的第七、八个星期内各学院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根据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审批意见,组织各团支部委员会统一分期、分批填写《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原则上每一学年每一栏只能填写四项记录。

6、毕业生的证书认证工作

毕业生的认证工作另行发文处理。

7、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打印

为方便用人单位了解每位毕业生素质教育情况,每位毕业生可在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统一打印素质拓展证书网上总表并经校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确认。

三、本方案自公布之日起执行。

四、本实施方案未尽事宜由校团委负责解释。

注意事项

一、本证书用于记载在校大学生对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产生积极作用的重要经历和取得的主要成绩,不包括课堂教学成绩。

二、本证书适用于普通高等院校和社会力量举办高校的本专科生。

三、本证书作为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依据,可用于学生毕业求职。

四、证书所列大学生素质拓展的内容共分六个栏目: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与其他。

“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党、团组织的重要活动及思想认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

“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的以及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

“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栏主要记载学生课外从事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在参加各级各类学术、科技、创业等比赛中取得的成绩。

“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栏主要记载学生参与的文体艺术活动和取得的成绩,以及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其他经历。

“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栏主要记载学生组织或参与的社团活动,所担任的学生干部职务及在组织、管理能力方面的锻炼,也包括在校外所兼任的社会工作。

“技能培训及其他”栏主要记载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培训及取得的成绩。未能被上述所包括的其他重要经历或成果也可以在这一栏填写。

五、本证书由校“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统一办法。由学生本人提出拟填内容,团支部及院系“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审查属实后统一填写(一般每一栏目每学期所填不超过四条)并认证。校“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在学生毕业时予以认证。学生如确有重要经历在正表空格内无法填下,可填于证书“备注页”中。学生在活动中如取得校外单位的认证,也可附在本证书内。

篇3

>> 论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基本问题 试论大学生刑法法律素质教育 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改革研究 论大学生素质拓展在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的应用 论高校图书馆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 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论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论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应加强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 对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 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 论电工实验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茶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 论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李岚清.素质教育的内涵是什么[M].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 素质教育包括哪些内容?教育文摘[EB/OL].http://.cn/xxjs/jszj/jywz/201008/t20100827_785692.htm.

[5]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EB/OL].http://.cn/c/2005-03-29/14485497218s.shtml.

[6]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EB/OL].http:///nj06_29_8940/20091127/t20091127_425643.shtml.

[7] 王小锡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 注 释 ]

①调查还显示,“74%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应该强化法制教育,孩子必须在学校学到法律法规方面的系统知识,接受法律法规教育,提高自身的法律素质。让青少年从小知法,懂得自爱、自律,敢于维权护法,将来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②《高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学生……应当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公民道德规范,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遵守学校管理制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守“法”,就必须要知“法”、懂“法”;欲知“法”、懂“法”,就必须学“法”。就在校学生而言,欲学“法”,离开教育别无他途。

③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3年版教材,154页、156页)

④立法公正是执法公正的前提,执法公正是立法公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⑤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追求的目标,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

⑥在这一环节,必须针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补充现实生活中依法维权的案例,剖析其中的具体得失和经验教训,写入教案,为教学做准备。

⑦将从传媒或影视作品中选取并经过剪辑的依法维权课件进行展示、播放,辅之以相应的解读、分析和点评,帮助学生对有关维权要领的认识。同时,兼之以提问、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引导学生投身其中,积极参与。

篇4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有效性

一、引言

创新,是指人类的创造性活动。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创业,在古代是指创立基业。《孟子•梁惠王下》:“君子创业垂统,为可继也。“在现代意义上创业是指创办事业,狭义上是指创立新的企业以谋取商业利益的活动,广义上是指开创新的事业的活动。在我国学术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逐步发展成熟,并延伸到高等教育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概念。截至2016年11月,在中国知网以创新创业为关键词搜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973年,但多数文章是对企业、矿业等一线埋头创业、创新干劲十足的报道,直到1999年,“创新创业”才与“教育”一词结合到一起。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开始提倡,逐步扩展到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层次。2003年,创新创业教育延伸到研究生教育领域,我国学者在总结高校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创业精神”三位一体的研究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以及具体的教育实践途径。

二、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演变

作为一项政策,创新创业教育始于本世纪初。2002年,教育部确定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为创业教育试点院校;2007年,教育部启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30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为创新创业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教育部印发了《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创新创业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2015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创新创业教育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教育部公布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72所高校关于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笔者对这些实施方案和“实施意见”进行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现状以及预期愿景,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全方位影响我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政策。一方面,将创新创业纳入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实施意见》提出,要制订实施本科、专科和研究生专业教育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各省市自治区和高校也通过着重增加实习实训的比重来实现这一目标,如江苏实施方案中提出,修改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习实训比重;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1个学期。另一方面,多种形式探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其中最主要的模式是建立创业学院和各类创业平台。浙江省提出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都建立校内各部门协同合作的创业学院,探索创业学院建设与运行新模式;清华大学建立学科交叉的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如技术创新创业辅修专业/双学位和互联网金融与创业辅修专业;中国人民大学筹建创业教育基金和创业投资资金等。

三、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效果与反思

无论是从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动员,还是从创新创业教育的政策演变,都在一定程度上看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实施的效果,国家、地方、高校层面的改革实践在逐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文献大幅度增加,相关研究逐步深入,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经费投入逐年增加,更多学生受益。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也有很多值得高校反思的地方。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中高校应保持理性创新和创业的概念不同,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特定概念本身就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不同类型的高校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不同的,对研究型大学来说注重学生原始创新能力培养,而研究型大学应该致力于培养高精尖的拔尖创新人才,而不应该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与创业教育还因不同专业类型而不同,历史专业、文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业能力和范围是不同的。学生创业能力与融资能力有待提高,盲目创业会引发社会问题。现在大学生创业基本上是互联网+外卖的方式,从大学生创业项目来看,基本上是虚拟的网络公司多,实业公司少,这种浮华的创业形式有违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基本宗旨,很难说是一种好的导向。2、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是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项教育政策,已经渗透到高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如清华大学等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走在全列,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也呈现出显著的特色,而大多数高校也只是在国家总体框架下换一种说辞而已。浏览地方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如果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质量保障等不同提炼方式,可能各地方和高校实施方案的内容变化不大。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键还是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随着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国家决策,对高校的影响也逐步在深化。如《实施意见》中要求所有高校从2016年起都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并非所有高校都有能力开设创业课程,有的高校要求同样没有创业经验的辅导员开设创业课程,那么这样的创新创业教育很可能会流于形式。相关政策还强调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延长学生修业年限,休学创业可视为其参加实践教育时间。提高大学生创业比例和创业成功率,休学创业推动作用有限,关键还是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开设课程,完善学分制改革,即使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制度保障。3、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迟滞性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迟滞性,要理性看待。首先,政策效益发挥具有迟滞性。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从2002年的院校试点,到2008年的试验区,到2010年才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近年来因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社会思潮才开始备受关注。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在全国范围内的深入推进只有六年左右的时间,其政策效益的发挥具有迟滞性,在未来才能发挥有效性。其次,教育本身具有滞后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活动本身就有长效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作为一种人才培养理念,或者说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需要从中长期的时间点来看待和评价。最后,高校内部创客文化的形成具有滞后性。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实施,使校园内部兴起了创新创业的小浪潮,但是因为师资队伍、课程设置以及系统外支持不足,使高校内部形成一种成熟而理性的创客文化还有待时日。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当前我国的一个理论热点和政策热点问题,在国家、地方以及高校内部的教育教学层面的改革实践在逐步深化。但是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因为政策实施和人才培养的迟滞性,创新创业教育短期内很难实现政策制定者的初衷,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或者解决我国结构性就业难题。如何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社会浪潮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我国高校应该有理性而科学的态度,避免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篇5

完善教育教学体系,实现学生全员覆盖

1.修订培养方案,课程建设规范

学校修订了学生培养方案,2009年以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必选课,规定30学时,2学分。同时开设了“人际关系与沟通”“幸福心理学”“成功心理学”“情绪管理”“家庭与自我成长”等5门选修课,形成了完整的心理素质课堂教学体系,实现了在校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的全覆盖。

2.深化教学改革,教学效果良好

2008年以来,学校组建以心理咨询中心专职教师为骨干,以各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为补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团队,坚持每周集体备课1次,每次3小时,共计一百余次。集体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互动环节的方案,形成了一套完备统一的课程实施方案。通过集体备课,使兼职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了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教学方法契合主题,教学水平整体均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专兼职教师主动运用团体活动、视频放映、小组讨论、心理测评等方法,让学生在活动和体验中学习、成长。心理素质类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选课踊跃,课堂参与程度高,教学质量满意度高。近年来,学生网上评教平均分均高于全校课程平均分,名列学校所有课程前茅,且逐年上升。

3.拓展教育形式,校园氛围浓郁

以心理文化节为载体,举办多彩心理活动。近年来,学校先后以“我爱我,微笑”“我爱・爱我・成长”“亲近你我,给力幸福”等为主题举办“525我爱我”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学校举办了心理咨询中心开放日、团体辅导、心理班会、征文大赛、专题讲座、现场咨询、心理晚会、心理情景剧、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各学院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开展了“把爱传递‘画笔绘我心’”“与青春有关的……”主题摄影展、“幸福心语书签设计大赛”“心理健康、共同关爱,首都大学生关爱进社区”等特色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文化氛围。

以学生心理社团为依托,开展教育服务活动。学校目前心理类社团有:心理协会、心理委员联盟、“心理热线”团队。2003年成立的心理协会,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学生社团组织之一,现有在编会员191人。该协会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指导下,开展了成长训练营、心理知识竞赛、心理电影赏析、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丰富多彩活动。2009年组建的心理委员联盟,现有422名成员,其中骨干成员协助心理咨询中心和二级学院开展对心理委员的培训、组织、管理、考核、评估等工作,在心理信息反馈、心理危机应对与处理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心理教育刊物为媒介,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校发挥编辑出版、艺术设计和印刷包装等专业优势,成立了《心知》杂志社,负责《心语阳光》报纸和《心知》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目前,《心语阳光》报纸已编辑出版25期,每期发行1,000份,共发放2.5万份;《心知》杂志发行5期,每期印制1,000册,共发行5,000册,心理教育刊物已成为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和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动态的重要媒介,心理健康知识传播效果明显。

构建咨询服务体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完善个体咨询机制,咨询服务质量提升

根据学生需要,合理安排咨询时间。学校在主校区和康庄校区同时提供个体咨询,每周提供30小时的咨询,全年共计900小时。近年来,心理咨询中心共接待来访者525人次,满足了学生的心理咨询需求。

完善工作制度,提高服务规范程度。学校制定了心理咨询中心工作制度、个体咨询服务办法、转介和跟踪制度、咨询督导办法以及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预案等;规范了心理咨询档案,做到了格式统一、内容保密、记录详实,保障了个体咨询科学、有序开展。

2.丰富团体辅导主题,满足不同群体需要

根据不同群体学生的发展性需要,开展不同主题的团体辅导活动。近三年来,各类团体辅导活动总计百余次,包含辅导员参与的“心理咨询技能团体辅导”,人际困难学生参与的“亚隆模式人际团体辅导”,毕业生参与的“求职团体辅导”,以及针对心理委员骨干、心理热线接线员、心理协会骨干的系列团体辅导,受益学生人数达3,579人次,年平均人数为1,193人次,覆盖率为21.40%,促进了学生成长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

构建危机工作体系,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1.建立危机预防干预工作体系,快速反应机制有效运行

学校制定了《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预案》,成立了两级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领导小组。学校心理危机预防干预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任组长,成员包括学生处、保卫处、宣传部、计财处、教务处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二级学院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小组,由党总支书记任组长,党总支副书记、学工组全体教师任成员。两级小组具体落实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工作并指导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建立了学生个体、宿舍、班级、二级学院、学校五级预防体系,建立了从宿舍长、学生心理委员、班主任、心理辅导员到心理咨询中心、学校的快速反应机制,建立了与大兴精神病医院的合作共建机制,实现了咨询、诊断与转介的无缝对接。

2.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危机干预效果有效提升

建立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开展新生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对筛查出的重点学生进行约谈、跟踪;依据《开展全校学生心理问题高危人群排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全面开展心理问题高危人群月排查工作,并将排查出的重点学生分类,做到分层关注和约谈。

建立心理危机报告制度。通过心理委员、班主任、年级辅导员、心理辅导员、学院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学生工作处(部)人员搭建了立体化、全方位、网络化的信息传播平台,即时上报日常工作中发现的心理异常情况或动态,快速、高效介入,及时处理心理危机事件。

建立心理危机评估制度。心理咨询中心负责对上报的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进行评估。不确定或难以评估的个案,邀请大兴精神病医院精神科医生或转介至校外专科医院进行评估。近3年来,各学院上报了175例危机个案,经过评估,按照个案情况不同分为四个类别进行处理:非心理问题个案,建议二级学院按常规工作处理;因具体事件引发的心理波动,建议二级学院进行深度辅导;心理问题,安排心理咨询;精神疾病,联合大兴精神病医院医生进行干预。近年来,安排心理咨询的有35名,联合大兴精神病医院干预的有6名。

3.分层次开展全员培训,心理危机知识和应对技能增强

近年来,为辅导员、班主任、公寓管理员组织心理系列培训3次,涉及常见精神与心理问题的识别、心理咨询与团体辅导基本技能等内容;为心理委员提供课程式培训3届, 培养了317名心理委员;基本做到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委员人人了解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相关知识,人人树立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意识,人人初步掌握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技能。

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完善心理保障体系

1.配强队伍,加强培养,打造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自2009年以来,学校配备了2名具有心理专业学历的专职人员,专职人员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技术职务评聘序列。专职教师教学工作量只需完成相同级别教师的20%即可,80%的工作量由日常咨询、团体辅导、指导社团等来抵消。同时,吸纳校内外资源,聘请兼职个体咨询师9名。其中,专职教师均具有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兼职咨询师中有2名精神科主治医师。专兼职咨询师数量和结构科学合理。

学校除支持专兼职人员参加北京市教工委和社会机构组织的心理培训、督导、课题研究外,还邀请校外专家同行来校为专兼职人员提供涉及精神障碍的识别、危机干预、释梦、沙盘治疗、叙事治疗、催眠治疗、性心理咨询、家庭治疗、绘画治疗、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督导。近3年来,参加培训120余人次,参加督导30余人次,主持和参与校级以上课题12项,主持编写了《大学生心理委员培训教程》。

2.加大投资,改善条件,建设了高水准的教育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2003年,成立了心理咨询中心;2004年,成立了心理教研室;2009年,根据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整合了心理咨询中心与心理教研室,建立了集教育教学、咨询服务、危机预防与干预于一体的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为进一步加强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建设,学校投入60余万元,建设了个体咨询室、团体室、沙盘治疗室、音乐治疗室、宣泄室、督导室、教研室、办公室、接待室等11个工作室,安装了音乐治疗、沙盘治疗及宣泄治疗等专业设备。而且在学生公寓和分校区分别建设了个体咨询室。到目前为止,心理素质教育中心共有15间工作室,总面积达到285平方米,硬件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注重在实践中创新,形成两大工作特色

1.实施心理委员课程化培训,提供发展空间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特别重视学生心理委员的协助作用,以“培养心理委员,提供发展空间”为理念,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委员培养工作。制定了心理委员制度实施方案,规范选拔、培训、考核、评优各环节;近3年来,为500余名学生进行了为期一学期24学时的课程培训,心理委员得到了系统的心理专业知识培训,心理信息收集与反馈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心理委员联盟,实现了心理委员的自我管理,协助周报告工作的管理,推进了组织建设;开展心理班会示范培训和评优,推进了班级心理建设;成立心理委员成长小组,促进了个人成长。通过多年的实践,学校不仅培养了一批批活跃在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第一线的心理委员,而且为其中有个人成长需要的心理委员提供了成长的空间。

2.推行专业教师周集体备课,打造专业团队

分主题说课,集体研讨教学课件。心理课程教学团队每周按照教学顺序集体备课,每次由主讲人以“说课”形式将自己对这个主题的教学内容呈现出来。“说课”完毕后,集体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互动环节的方案选择。在讨论过程中,强调把“自己”放进去,强调体验、感受,在此基础上,再理性探讨对教学目标的理解,可能出现的教学效果,某一部分或整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活动方案的选择是否契合主题,在课堂上组织团体活动时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讨论完毕后,主讲人要根据讨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修改教学课件。

分主题交流,集体学习他校经验。随着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和掌握,教学团队越来越感到对某些主题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困惑,希望找到新的思路来打破固有的思维。根据团队意见和感受,针对家庭、情绪管理、心理咨询和性心理等主题,先后邀请了首都师范大学梁凌寒、北京交通大学牛勇、北京林紫心理咨询公司的詹妮和丁力进行教学交流和专题教学。通过交流和培训开拓了思路,学习了成熟经验,解决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难题。

分主题培训,集体提升专业素养。在基本解决教学内容困惑的基础上,针对心理课程教学中重要主题涉及的心理理论,特别是自我意识、情绪、学习、交往、家庭等主题,学校邀请心理学学科教师来做系列专题讲座,如2012年先后邀请首都师范大学李文道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刘朝莹博士对上述主题从心理学专业的角度进行梳理,重点讲解教学中主要涉及的相关理论和主要概念。通过专题培训,提升了专兼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提升了专兼职教师的心理专业素养。

篇6

大家好!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促进教育公平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国培计划”项目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__-2020)》确定的重大项目,也是一个难度大任务重的项目。这个项目的实施不仅能为__农村地区培训一批骨干教师,而且还能使这些骨干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和教师培训上发挥示范辐射作用,项目实施的意义重大。__师范大学作为__的省属重点大学,培养教师,服务基础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以先进的培训理念、创新的培训模式、优质的教师队伍、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可行的项目实施方案,通过公开招标竞争,承接了国培计划项目,通过项目的实施履行了师范大学服务基础教育的光荣职责,发挥了师范大学对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引领作用。

我校承担的两个子项目,一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脱产研修项目”,该项目是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顶岗实习支教,以2:1的比例置换农村骨干教师到高师院校和优质中小学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脱产研修。通过置换脱产研修为我省农村培养一批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乡(镇)中小学学科带头人。二是“紧缺薄弱学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该项目是针对我省紧缺薄弱的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四个学科教师进行的为期十天的短期集中培训。通过短期集中培训为我省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培训一批骨干和“种子”教师。

我校承担的两个国培项目,辐射全省六个地区,覆盖15个学科(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综合实践、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培训教师规模达2496人(顶岗置换培训560人、紧缺学科1936人),顶岗实习生规模达1120人,12个学院参与国培项目。辐射面宽、学科多、顶岗任务和培训任务重。

我校对国培项目的实施高度重视,为加强对项目的统筹和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校长为副组长,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及相关学院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专家组,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为了确保国培项目的顺利实施,我校组织了专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策划,通过先期调研、学习考察、方案设计、专家论证、部门协同,拟定了项目实施的方案。召开了部门协调工作会,安排落实教学、后勤服务、教学管理、安全保卫、学生管理等工作,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划拨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学生顶岗支教,举全校之人力和物力,集全校之智慧和力量,使项目的实施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全力为项目的实施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实施环境。

我校承担的国培项目,以“互动双赢,促进改革”的培训理念,分阶段、立体式的新型培训模式,打造了国培项目的培训特色。在培训内容上紧密结合实施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针对研修对象的实际需要,构建了学科课标解读、学科核心知识、教学方法策略、课堂教学实训及校本研修的培训内容体系;在研修形式上采用到高等师范院校集中研修与到优质中小学跟岗研修相结合、理论研修与实践研修相结合的立体式形式进行;在

培训方式上采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参与体验、经验交流、教学反思等方式进行;在培训实施步骤上按“集中研修、跟岗研修、总结反思、跟进研修”分段实施。整合资源,为国培项目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是我们实施项目的主导思想,我们整合了高校、优质中学及教科所的教师资源,组建了三位一体的教师培训团队;整合了高校、优质中小学及省级培训基地的硬件条件资源,搭建了三维一体的培训空间平台。我们将通过双重整合,依托我校教师教育的优势和丰富的职后培训经验,为国培项目提供最优质的培训服务。

为保证国培项目的培训质量,我们建立了培训工作的质量监控机制,设立专家组对培训项目进行全程的专业指导、质量监控和定性定量的质量评估;设立专门的项目实施巡查组对项目的实施进行过程监控;制定与之配套的管理制度对顶岗实习生和受培教师进行规范管理;建立项目的宣传平台,加强对项目实施的宣传报道。采取有效措施对

国培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监控,确保国培项目的质量,力争将国培项目做成具有社会效益的品牌项目。

篇7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拓展;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24-01

一、素质拓展工作的政策保障

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各高校应经过充分调研,统筹考虑,研究制定适合自己学校特点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实施方案。方案应对本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详尽的部署,是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体系的建设蓝本和工作行动指南。方案应明确将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意义、工作内容、学分管理、保障体系、实施细则等做出了详细的阐明和规定,稳步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

在此基础上,为保证素质拓展工作取得实效,应对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进行学分化管理,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取得“素质拓展教育学分”。学生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必须按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有关要求,取得不低于规定限值的素质拓展学分,方准予毕业。素质拓展教育学分计入学生学籍档案。

二、素质拓展工作的组织领导保障

健全和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提供领导和组织保障。各高校应成立学校层次的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党政领导牵头,成员由团委、组织部、宣传部、教务处、科技产业处、学生处、招生就业处等部门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指导方向和总体规划,协调学校有关部门为素质拓展工作全面开展搭建平台,协调解决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在推行过程中全校性的矛盾和问题;具体指导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开展工作。各院系也应设立相应的院系级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院系主管学生工作副书记和教学工作副主任担任组长。

三、素质拓展工作的工作队伍保障

成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为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人员和工作队伍保障。各高校应成立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受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和监督,中心主任一般由学校团委书记兼任。同时,素质拓展中心应设立专门工作人员,专职负责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同时,为激励专业教师参与到素质拓展工作中来,提高学生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水平和实效性,高校应拿出专门课时,面向全校教师聘任兼职的素质拓展教师,指导学生社团的发展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在参加各类学术活动、竞赛活动中获奖的指导教师,纳入教师工作考核,在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等给予加分和政策倾斜。

四、素质拓展工作的信息化保障

建立完善的素质拓展网络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便捷和合理的信息录入及认证体系,从而保障素质拓展工作的可操作性、公平性、严密性。素质拓展是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跨度大的系统工程,在工作中,涉及的数据量巨大。在海量的数据处理的同时,如何保证素质拓展数据的真实性和公平性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建立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将素质拓展全部流程实施网络管理,实现了网上数据录入、修改、认证、公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依据这套系统,可以建立校、院系系、班三级数据录入;校、院系两级审核、公示;学校最后认证的三级管理体系。即根据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具体情况,本着“谁实施、谁负责”的原则,校、院系、班三级分别录入数据,并由上级素质拓展中心负责审核和公示;之后进行网络公示。

五、素质拓展工作的质量保障

实施素质拓展活动项目化管理,引导活动方向,提升活动质量。在实施素质拓展教育活动中,保证素质拓展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质量,是素质拓展工作的一项关键保障环节。实践中,很多高校引进项目化管理模式,收到良好效果。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大学生社会实践等等教育活动,均可以实施项目化管理。对审核通过的项目,按照一定比例发放活动经费。在活动结束后,将实践活动结果报学校进行评估,根据活动效果和成绩,进行活动经费的调整。这种管理模式,在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同时,能够有效调控学生活动的方向性,掌控素质拓展活动项目的质量,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六、素质拓展工作的专家保障

成立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专家委员会,为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提供必要保障。为了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指导,高校应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教育专家、知名教授、用人单位代表、学生代表和学院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组成。主要职权有:确定全校性素质拓展项目的总体规划;审批新增设的素质拓展项目;审批素质拓展项目的变更;讨论评价有争议的素质拓展项目;跟踪调点素质拓展项目执行情况;负责评估所有素质拓展项目的级别层次标准。

篇8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其实质是实践化教学环节,内涵是打破理论、实践环节的界限并将理论、实践教学合一,最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授课过程中打破原有教材的章节连续性,把理论知识点与实践环节组合成若干个教学项目,用任务驱动法完成授课计划,并将教学场所与生产现场融为一体,学生在情景教学的氛围中学习,使学生由原来的教室里被动学习变成实训场所里主动实践。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是融知识讲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的一种正在广泛实践中教学模式,目前已在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应用。

2“教学做一体化”专业课教学模式实施

学校在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得确定哪些课程适用于“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这需要涉及实训条件、开发技术、教学组织和制度设计等多个层面,同时要加强专业课实训环节的有效教学和过程督导。我们在理实一体化课程上推行使用统一模板的《武汉交通职业学院“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实施方案》,要求每位承担教学做一体化任课教师在开课前根据教学安排与技能模块设计出统一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案,模板中规定了项目名称、子任务名称、功能描述及重难点分析等。教师也在设计任务实施方案时根据职业岗位群分析、工作任务分析、教学环节分析将授课内容分成若干个子任务,在实训中对学生布置不同的难易程度一致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入教学环节,实施项目式教学。这些措施的实施使一体化教学有目的、有标准、有考核,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的程度。

3以《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为例分析

3.1以职业能力确定课程内容

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的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电子产品设计师、技术管理工程师,通过三年的培养毕业生应具备初步的电子产品设计、制造能力,能从事电子企业产品开发、产品生产、技术管理等工作。基于以上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标准,该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可以概括为:①典型电路的设计及制造,电子系统的综合设计;②各种电路的调试及故障分析;③分析各种典型电路,各种电子路设计的要点与构造设计;④电子系统设计方案的完善与优化。

3.2以工作流程为准组织教学

在工作岗位中,电子系统设计工程师的工作过程可以简单描述为:设计任务——电子系统电路图设计——仿真软件制图、校对、出图——制板、腐蚀、焊接——电路系统各项功能性测试。在安排课程内容时,与之对应的是:识图、方案设计——电子线路制图要点——仿真软件绘图——检查完善要点——校对、制作——按生产工艺制作、焊接——完成产品测试、产品手册。从而完成培养学生所需要的各项能力目标。

3.3以教学需要为纲选取教材

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及岗位需求,综合选取教学内容,其知识点不仅仅限定在某一教材之上,还密切结合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更贴近企业实际,对教材进行必要处理,有条件的也可结合工程经验对教材进行提炼,出版适合的校本教材。在教学中,我们还选择由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技能训练(第2版)》作为课程的教材补充,以及该课程历届学生优秀的电子产品课程设计作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往届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的设计产品作为参考。

3.4以完善的实训场所为保障

我院经过多方借鉴学习,大胆推进教学改革,改扩建了满足于电子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做一体化”实训场所,其中包含电子学基础实验室、电子工艺实训室、电子仿真实训室、EDA实训室、电子测量实训室等,真正实现了该课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理实一体化使教学时间配置合理、教学设备的利用科学、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教学过程基本与企业生产一线一致,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5以完善的校企合作为补充

校内实训室毕竟是仿真的企业环境,与实际的企业生产环境有较大区别。要做到与企业实际的完全对接,还得加大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力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结合实际需要安排企业顶岗实习与就业实习,让学生与企业多接触,同时由企业工程师、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承接真实电子设计课题,这也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体现形式之一。

4结语

篇9

一、基于生态文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建设的意义

1.让我国的大学加入到国际名校的队伍目前我国的大学建设无论是管理水平还是教育知识水平都和国际知名大学存在显著的差距。自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要求我国的教育不能再走以前的老套路,闭门造车,以培养出适合国际需要的新型人才。国际上对拥有生态文化知识的新型大学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很多知名大学如剑桥、哈佛都已经在学校广泛开展了生态文化的教育工作,而我国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把我国的高等教育放在国际的大舞台上,努力认识差距,进行合理有效的改革,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和优化。作为21世纪的大学校园需要有多元化的文化,掌握和了解更全面的知识信息,可以充分利用好国际教育行业的先进教学方法和资料,以及成功案例,应用到我国的大学教育中。

2.可以加强大学的社会响应当今时代要求我国的大学生努力走向社会的中央,而不是仅停留在边缘。大学从为经济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机构。大学生在拥有扎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更要求在校园中寻找生态文化因子。大学要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扩张到为社会服务的层面,积极融入现实生活中,使学生学以致用。让更多的大学生成为一个拥有生态环境意识和出色动手实践能力的优秀综合型人才。

二、基于生态文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及其管理模式建设的有效方法

1.增加相关的生态文化课程,提升教学水平我国现有的课程还是沿用老一套的课程体系,在科学上可以说是比较系统化的,专业性分类也比较强,有一定的强化学生科技知识能力的作用,但是这对于现代大学培育出新型的符合国家和国际需要的人才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尽快优化改革现有的教学体系,增加相应的生态文化课程,并且要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让学生引起重视和激发学习兴趣。现在大学生的课程安排还存在考试科目和非考试科目不平等对待的现象,这对我国的大学教育发展是极其不利的。要彻底改革现有的大学生课程结构,改变以前那种零碎,没有目的性的选修课模式,相应的增加两门对我国现有大学生教育有很好帮助的课程,分别是自然与生态环境和人文科学,同时要适当地增加人文教育在整个课程结构中的分量。不仅要保证课程总科目的数量,还要大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把特色教学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不是简单地把这两门学科添加到课程体系中就可以的,还要建立合理化、科学化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并努力提高质量。学校的社团是多式多样的,如何最大化地发挥一个社团的作用,必须制定好相应的社团管理优化,对其中作用不大的社团进行改革,节约经费,合理分配到一些重点、需要的社团上。可以组建人文社团和自然与生态研究社团,在学校组织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同学加入其中,培养他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构建和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和管理体制做任何的一项改革工作,首先一定要建立好相应的合理的保障机制,以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同样的,基于生态文化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更不能缺少相应的保障机制。有效协调和加强各方面的规章制度、领导组织等,以便顺利完成我国生态文化的大学素质教育的改革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建立计划方案的保障制度,按照教育部的相关需求及我国高校现有的素质教育任务安排,制定出符合生态文化标准的新型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要求有明确的目标、有效的解决方法、基本的需要和必须采取的有效措施等等。这是从制度准则上有效保证新型教育工作能顺利开展。其次,从上层领导的组织安排工作入手,给予强有力的核心保障。只有上层领导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才能有效带动下面的老师和学生引起重视,才能够根据一所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同专业的分类对待,有着不一样的基本要求,相互之间协调统一,充分调动起所有人的改革积极性,认真对待生态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实施。要求务必切实认真地实施好,不能马虎作假。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各个院校分别成立相应的工作小组,和其他部门如教务部等穿行、协调统一,努力解决好其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最后,从物质补助上给予帮助,做好切实的工作。我们都知道,任何一项新教育的改革或者规章制度的实施都离不开财政方面的支出。把生态文化的教育宣传工作落实到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和管理方式中也离不开财政的帮助。其中包括了一系列的硬件改造和实施,如增置新的相关书籍、组织同学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学校文化环境的管理工作等。除了硬件方面的改造,同样必须加强软件方面的升级。对于软件方面,雄厚的师资力量是根本保障,必须加强老师相关方面的培训工作,也可以招录一些相关专业的优秀老师,加强这方面的师资储备。只有合格优秀的老师才能培育出专业技能强的学生,所以必须实施快捷有效的方法,提高现在学校老师的生态文化专业知识水平。

3.设置相关的奖励制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只有提供一定的奖励方式,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是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核心的一项工作。要想最大化地发挥出老师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设置合理的奖励方式。如把生态文化的教学工作是否按照要求顺利开展,并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作为相关专业老师的业绩考核准则之一。将学生的个人素质考核及对生态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关联到学生的期末成绩以及奖学金评定机制中,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促进老师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同学们努力在课堂上吸收老师所教的知识,对生态文化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和实践,有效地保证了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这样能为我国培养出有文化知识和动手能力,综合素质高,拥有生态文化素质的新型人才。

三、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职业核心能力;指标体系;素质学分

作者简介:李晓堂(1978-),女,辽宁海城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技术教育。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三核’培养目标下校企共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评价模型和实践模式研究”(编号:GDJG2015251),主持人:李晓堂;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2015年度重大招标课题“基于‘三核’培养目标的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模型构建研究”(编号:zdzz15019),主持人:李晓堂。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9-0031-05

随着我国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在大力强化岗位技术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学生素质培养与学分的结合途径,大力构建一套可复制、可借鉴的高职学生素养培养学分制的运行机制。在核心价值观、专业核心技能、职业核心能力“三核”人才培养理念的背景下,本文从素质主体内容着手探讨构建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认定学生素质学分,通过流程环节、操作规则和规章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学生素质学分有效实施。

一、以核心价值观和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构建“四级”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教育的融合、民族优秀文化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重要内容;在道德养成中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在追求现代技艺中传承优良传统,是实现二者融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求学生主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自身的职业核心能力,使其成为具备现代职业理念和良好职业操守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不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也是社会和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需求的需要,还为学生职业生涯健康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我国人民自我培育和践行的基本要求和价值取向。其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要求,是当代中国每个公民应当树立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应当遵循的根本道德准则[1]。高职院校是培育和践行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和主战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融合的主要渠道和重要途径。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理想信念、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艺共生发展,同时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指明了方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高职大学生实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追求指引,是当代大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取向和社会规范,是他们自身价值和行为举止的本质属性。

(二)职业核心能力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与主要抓手

职业核心能力,即关键能力,是人们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对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具有指引性、规范性。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职业核心能力分为“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8项核心能力”[2]。

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或关键能力)已成为高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手段[2]。根据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我国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可概括为两个层面的要素,一是显性层面的要素,即“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3],另一是支撑能力的隐性要素,即人文素养、审美情趣、职业心理、身体素质等。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再拘泥于单纯的能力,还应包含能力发展的支撑要素。这有利于将能力与能力发展联系起来,能力培养与培养途径联系起来,有利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形成符合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科学体系。

(三)“四级”指标体系是学生素质培养的操作指南

根据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高职教育的实情,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细化内容划分为四个层级的内容体系,第一层级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核心能力构成,第二层级是由思想道德、职业精神、职业核心能力显性要素、职业核心能力隐性要素构成,第三层级是由政治思想、道德法纪、职业态度、职业责任、适应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职业心理、人文素质、身体素质等28个要素组织,第四层级则是对第三层级的模块的解释、说明。四个层级构成一个职业教育细化内容体系,不同层级之间不是孤立、分隔的,而是相互支撑、相互影响的,但是前一个层级统领、涵括下一个层级的具体内容。具体见表1所示。

二、以培养指标体系为基础,合理认定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

在现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高职素质教育学分按照以人为本、个性发展、因材施教等原则,从认定机构、细化内容、学分设置及达标要求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激活学生自我发展的欲望和潜能,帮助学生实现政治素养、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共生发展,最终服务于“专业技能与高素质相结合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认定中心、认定站、认定小组”构成“三级式”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

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是校企合作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分支机构,与教务部门共同负责学生素质教育学分。根据机构内部级别的高低,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机构分为:认定中心,认定站和认定小组,见图1所示。第一、认定中心,负责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统筹协调,素质教育学分的规划指导、组织实施、培训、学分审定、网络平台维护管理及成绩等工作。J定中心办公室设在学生管理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领导任认定中心主任,成员由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组成。第二、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认定站,负责学生的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素质教育活动的计划与组织、违规处理及复核上报等工作。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任认定站主任,成员由学生办负责人、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学生干部代表等组成。第三、素质学分认定小组,负责本班同学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工作,包括班级活动的组织开展,学分申报材料审定、分值认定、成绩公示及录入上报工作,带班辅导员任组长、成员由班团支部书记任副组长,班委等组成。

(二)理论教育课、实践教育课构成素质学分培养的主要途径

设置素质学分既要基于高职教育现状,又要遵循素质教育的规律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调动教师和学生参加素质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在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的必修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专业必修课。素质教育必修课由素质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组成,见图2所示,其学分每学期认定一次。素质教育课共8个学分,必须在前两学年内修满。每学年设4个学分,要求学生在本学年内修满必修课《素质理论教育》和《素质实践教育》各2个学分。学生在学年内完成课程所指定的具体项目将获得相应分数,经认定中心认定后,项目累积得分即为课程成绩,成绩最高100分,累计得分超过100分按100分计算。课程成绩达60分者视为课程合格,授予2个学分。未达60分者视为课程不合格,不得授予学分。未达85分者取消本学年相关评优资格。素质教育必修课不纳入奖助学金绩点计算的范围,但毕业前未修满实施方案中规定学分的,不予以毕业。对于尚未完成单项及总分达标要求的学生,学分认定机构将采取相应补救措施,一是第一学年未达标的,通过帮扶机制,制定个性化方案引导其修满学分;二是前两学年学习结束后仍未达到学分要求的学生,通过重修、补修的方式,帮助其修满学分。

三、形成流程、规则和制度,确保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有效实施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为核心,以增强职业核心能力为重点,规范实施流程、强化实施要领、完善保障制度,实现专业教学和素质教育相互融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衔接,优化育人系统的整体效应,凸显素质教育的重要价值,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四大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主要环节

高职素质培养学分的实施流程有利于保证各阶段工作方向的一致性和工作效果的统一性,有利于改进和弥补现有工作的不足,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发展进程,实现资源的整合优化和利用最大化,高效、高质地完成教育目标。实施流程主要有学生申报、小组认定、按院汇总、成绩等四个环节,见图3所示。第一、学生申报,学生填写相关表格,提交资格证书、荣誉证书等佐证材料,申请认定素质学分。第二、小组认定,素质学分认定小组(班委会)对提交的材料进行逐项审核,逐项打分,填写小组审核意见。第三、按院汇总,素质学分认定站审核各班级认定小组上报的素质学分认定申请表,签署认定意见。第四、成绩,素质学分认定中心对各二级学院上报的相关资料汇总复核后,需报学校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进行集中评议。经评议授权后,认定中心可将学生个人的学分信息上网。学生申报、小组认定、学院汇总、成绩公布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四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的进展状况都将会影响到下一个环节的开展,甚至影响到整个素质学分认定的实施。所以,注重实现每个环节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和顺利完成素质学分认定的关键所在。为了确保每个环节的顺利进行,应该“建立相关的评估与反馈机制,实时动态监测创新学分制的实施与评价,严防创新学分制度流于形式”[4]。

(二)规则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操作准则

高职大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不仅是一个程序化的过程,还要是一个有侧重、有监督的过程。只有在程序化过程中不断强调或者纠正,素质教育才能得以全面地实施,才能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到达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初衷。规则让指导评价者详细分析和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业成果,判断学生自行设计的问题解决方案或其他学业成果的质量水平;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详细的反馈信息并让学生清楚地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水准[5]。素质教育学分化的实施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学分意识、成果统计的规范性、学分认定的严肃性。第一、规范《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学分意识。《个人素质教育学分认定册》用于每学期登记、考核学生的个人素质教育学习经历,认定素质教育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成绩,强化素质教育学分的影响力。第二、认定成果,合理确定素质学分。同一成果不重复认定,在不同级别中获奖,只能按最高级别分数计算;对于团队成果,团队成员均可以最高级别奖励申请;原则上,实现一学年一认定的规定。第三、建立监督机制,监控实施过程的合理性、合法性,严肃查处违纪行为,凡是有作弊的行为,将按照学校的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监测、评估、优化实施流程,以生为本,服务学生,推动素质教育学分的顺利实施。第四、规范用印,确定学分效力,经学生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评议授权后,学分认定中心可用印,同时严禁弄虚作假、,如有违纪行为,按照教学事故相关规定严肃处理。第五、确立反馈与帮扶机制,及时将评议信息送到参评学生,让学生有纠正的机会,实现评定与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相结合;深入探究素质学分认定结果,对尚未认定成功的,帮助其分析原因,设计个性化方案,指导学生获得学分。

(三)规章制度是实施学生素质培养指标体系及素质学分的基本保障

素质教育学分的实施需要合理规范着素质教育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以便减少教育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发挥各要素的效用最大化。因此,制度保障成为素质教育有效实施的重要条件,“践行素质教育,使之具有实效性,真正成为我国教育的一项基本制度,政府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制度改革,为素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6]。素质教育学分的保障制度不是单一的制度文件,而是多元化的制度系统。有对公共选修课程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实践课程规范的文件;有对教师管理规范的文件,也有对学生管理规范的文件;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规范的文件,也有对职业核心能力规范的文件。第一、在课程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公共x修课程实施管理办法》、《志愿者服务管理办法》、《社会实践管理办法》等,帮助、指引大学生合理选择适合素质教育的校内、外课程,即课堂教育、实践活动。第二、在管理规范方面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可以制定《校企合作素质教育制度委员会工作制度》、《行企辅导员管理办法》、《学生素质教育学分管理办法》等,强化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规范各方素质教育的行为举止,使学生素质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第三、在内容规范的制度文件,高职院校根据具体情况可以有针对性制定各类文件,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办法》、《学生精品社团管理办法》、《心理委员管理办法》等,不断扩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范围,深化素质教育的内涵,更大范围地提高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

高职学生素质培养学分化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动态的过程,需要有较为完善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有扎实有效地实施。当前大学生观念更微观、现实和具体,内在矛盾和冲突更为明显和复杂多样[7]。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从不同视角和途径去探索、实践,探寻到可复制、可借鉴的素质教育学分化的机制和模式,以便提高整个高职素质培养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愿景。

参考文献:

[1]王永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目标指向和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3(2):10.

[2]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66,65.

[3]梁玉国,夏传波,杨俊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3(3):95.

[4]刘山文.挑战与应答:创新学分制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1):57.

[5]张向众,李永B.真实性评价中的评分规则[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