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环境污染问题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近期环境污染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税 必要性 问题 对策建议
一、引言
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近期多个城市的雾霾使环境保护、大气污染治理、产能过剩等话题升为热点话题。环境污染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若要更加有效地解决我国环境污染问题,现有的排污收费制度已不能满足,需另辟路径,开征环境保护税是一个必然选择。环境保护税是以保护环境为目的,对破坏生态平衡或者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主体征收一定税额的财政手段,税收所得可以作为保护环境的专项资金。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了保护环境、控制污染已开始实行环境保护税,且成效明显。我国在开征环境保护税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税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考虑诸多方面的问题、难点,并予以解决。
二、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必要性
(一)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严峻。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加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不断的加剧,存在海洋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多种污染。例如,近期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覆盖了近1/7的国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身体健康和生产活动。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但是污染造成的环境与健康损失是对GDP增长意义的打折,间接阻碍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报告明确的工作重点,也是保障民生、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必经之路。科学合理地制定和优化税制结构,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改善民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开征环境保护税符合“绿色税制”,可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现有的环境保护手段存在诸多弊端。1982年2月,国务院颁布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标志着中国排污收费制度的正式确立。这条规定在沿用了20年之后,也开始发生改变。2002年1月,国务院通过《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2003年7月1日起施行。排污收费虽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目前主要存在征收面窄,征收标准过低;征收力度不足,征收效率低,缺乏必要的强制手段;征收来的费用不能按照法定用途使用等问题。另外,由于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排污收费难以刺激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的排放。同时,现行排污收费制度未对危险废物、生活垃圾、生活废水,以及流动污染源进行收费。由于排污费收入主要归地方财政,中央财政不参与对排污费的分配,削弱了中央对排污费的调控能力。
(四)财政补贴也存在不足。环境补贴政策目的是让企业在不减少产品供给的前提下,加强对污染技术和设备的投入,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的目的。但其不足之处在于:一是补贴会加重财政负担,存在财政风险;二是财政补贴会增加企业的利润,可能使部分污染企业转亏为盈而未能退出,甚至可能吸引企业进入该领域,使环境更加恶化;三是财政补贴会扭曲产品的相对价格,违背了公平原则。
因此,对我国现行环境税费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开征专门的环境税,通过税收这种经济刺激的手段来解决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是我国改善环境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
三、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的相关难点问题
(一)确定环境保护税征收范围和税率。税率设计要综合考虑现行排污费收费标准、实际治理成本、环境损害成本和收费实际情况等因素。现在环境保护税开征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真正准确地测算出某种税率对经济、物价、人和消费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二)如何与其他税收制度改革相互协调。例如资源税、消费税;再有就是与现在环境方面的收费如何协调,如排污费、矿产开发保护费等。环境保护税的开征涉及财税体制的方方面面,以及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等,必须统筹兼顾。
(三)如何解决技术问题。目前《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已有较为完备的法律框架,一旦费与税之间融合或过渡,还需要解决很多技术问题。环境保护税的征税依据是企业的生产和排放数据,有些数据需要通过企业申报来获得,因此要增强相关部门的能力,配备相应设备,建立准确、可靠的排污申报和核实制度。
(四)如何化解来自企业的阻力,特别是工业企业。很多地方担心征收环境保护税会影响企业竞争力,环境保护税征收既要能够调整企业的行为,同时又不能给企业和企业所在的行业过重的负担。
四、对策建议
(一)针对征税范围及税率的对策。建议开征初期的征税范围不应过于宽泛,有针对性,税率也不应过高,根据我国当前最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环保目标,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从污染严重、易于征管的征税对象着手。结合我国当前环境污染的具体情况,建议可依次开征以下几个具体的税种: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炭税、农业资源污染税、白色污染税和声音污染税。税率的设计十分复杂,但仍有原则可以遵循:(1)环境保护税额不小于补偿费用(补偿费用包括因破坏环境引起的损害补偿、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以及设施运转费用)。(2)差别税率原则。对再生性资源、非再生性资源、非替代性资源和稀缺性资源予以差别;根据污染的程度加以区分。(3)多因素叠加征税。根据排放的时间和浓度累进征税。
(二)建立我国的“绿色税制”,相关部门积极配合。与其他税制改革以及现有环境保护方面的收费之间的相互协调是个难点问题,我国需尽快建立绿色税制体系。绿色税收体系由环境保护税、改革后的资源税、消费税、有关环保各项收费的费改税以及分散在各个税种中的有关环保的零星税收政策组成,使环境保护税成为我国在流转税和所得税后的第三个主体税种,增强绿色税收的财政职能,从而为节能减排、限制污染、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稳定的、充足的财政支持。开征环境保护税,有相当部分是费改税,要在一定范围内调整分配,改变既得利益的分配格局。由于征管难度大,需从全方位立体监控。因此,应在国家税务总局领导下,由环保、海关、财政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同时,还应发动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力量,实行“多组织协同作战”。
(三)借鉴国外环境保护税的实践经验。在技术问题方面,我国可借鉴国外的经验,建立起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环境保护税征收管理体系,提高征管质量和效率。税务部门需加强开发的力度,进一步完善税收征管信息系统,将环境保护税纳入其中,建立统一的信息处理平台。同时,要健全硬件与软件的税收管理制度,且使所开发的软件适用于税收实际征管工作,实现各部门的联网和信息共享,减少税收征管漏洞。将计算机网络应用到税收征管的各个环节上,进行全方位监控,提高环境保护税收征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节约社会成本。另外,要加强对税务人员综合能力的培训,以不断适应税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
由于环境保护税征管的特殊性,征管人应分类分环节进行征税,可按照“开采――生产加工――消费”的过程来分别确定征税环节、征收方式。同时,为了提高征管水平,需要相应地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为此,国家应大力支持鼓励环境污染检测技术行业的发展。
(四)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创造良好税收氛围。为了减少环境保护税改革阻力,取得全社会支持,需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宣传,广泛、深入、持久开展节约资源、防止环境污染的社会教育和宣传,促进国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的确立与整体素质的提高。具体可从税收的经济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开展。环境方面,使产品市场及要素市场更加的公平有效,市场竞争秩序更加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更加完善;法制方面,坚持正面宣传与违法整治相结合,营造严肃有序的税收环境,另外,要推进税收民主,加强税收自觉性,建立税收的民主协商机制;社会方面,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式来提高税收服务人员的素质,改善提高个人自觉纳税意识,确保税收制度能有效实施。
五、结束语
环境污染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反向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探索一条协调生存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多国家的实践表明:征收环境保护税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是必然趋势,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重要环境保护手段,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的主要方式,也是提供环境保护资金的重要形式。在我国开征环境保护税,既有其必要性,又有其可行性。我国应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绿色税收制度。Z
参考文献:
1.张传国,许娇.国外环境税问题研究发展[J].审计与经济,2012,(27):105-112.
2.梅运彬,刘斌.环境税的国际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1,(33):132-135.
篇2
一、保定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定的乡镇企业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建筑、采矿、造纸等产业排污问题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理,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近期,保定市的空气质量指数严重超标,长居全国前十,保定的生态环境建设形势严峻。
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近几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政策规定,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突出。
1.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我国长期处于城乡二元社会,随着城乡差距持续扩大,农业生产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出现了面源污染、过度开采、土地退化、植被破坏、河流及地下水水量减少等问题。
同时,城镇化进程使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而城镇环保基础设施匮乏,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城镇污染进而向周边农村转移,造成农村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由于城市产业升级,部分污染企业转移搬迁到农村,这些企业布局分散,经营粗放,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污水、废气直排现象得不到有效治理,造成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日趋严峻。
2.农村居民环保意识普遍不强
由于知识水平和生活习惯限制,多数农民在追求利益增长的同时,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来抵御病虫害,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从而造成水体和土壤污染,湖泊富营养化,土地板结,农产品污染及质量下降等问题。而且我国大部分地区没有农村生活垃圾的专门收运和处理处置系统,农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以填埋、焚烧为主;或把田头、路边、河道当做天然垃圾箱;生活污水和养殖业污水随意排放到河流和农田里,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威胁。
3.农村环保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我国污染防治工作长期以来重城轻农,对农村环境保护扶持力度较小,难以从财政渠道获得专项建设资金;因其公益性特征,对社会资金又缺乏吸引力。正是农村环保资金的匮乏,导致农村污染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农村环境保护科研投入少,科技水平低,缺乏经济实用的环境保护技术,进一步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率不高。
4.农村环境保护法制体系不健全
相对城市来说,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薄弱,环保秩序差。农村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很不完善,尚未建立起适应农村环保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如对于农村养殖业污染、农用塑料薄膜污染等方面的立法还是空白。
三、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建议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有相应的经济、制度、政策和技术等条件与之配套。
1.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环境保护氛围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首先要以意识提高为前提。环保部门可以将环保成效与农民收入相结合,开展生态环保知识教育。通过树立典型,打击违法,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不予办理等措施,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同时将环境可持续目标加入到地方干部的考核中去,改变唯增长论的政绩观。
2.加强投入,确保资金支持与技术扶持
逐步建立并完善农村生态保护筹资机制,可以通过对污染大户缴纳税金、罚款,社会捐助,民间集资,企业投资等多渠道筹资,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监测、科研等机构建设的投资力度,并做到专款专用,提高农村环保资金的利用效率。
大力扶持农村环保科技创新和推广。开发研究资源节约、新能源利用等环保技术,推广成熟的农用技术。如净化污水技术、畜禽粪便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土壤污染控制技术等,引导农民科学施肥用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进行废物资源化再生利用,降低污染治理成本。
3.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建设规划
首先要加强村庄规划,合理安排工业园区布局。对农村土地进行功能分区,指导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自然资源开发与产业布局。并按企业规模与类型,建设相应的“三废”处理设施。对工艺落后、设备简陋、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限期治理或予以取缔、关闭。
其次要加强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未形成环境监测和统计工作体系,在环境监测、统计等工作上存在明显的漏洞和不足,甚至根本没有监测和统计资料,使得农村环境问题得不到准确及时的反映。因此,环保部门应抓紧研究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特点的监测网络建设问题,逐步建成并完善农村环境监测、检验与预警机制。
4.建章立制,努力走生态农业之路
首先健全和完善农村环保立法。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走生态农业之路的法律保障。目前已颁布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征收排污费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制度应继续加以完善,尽快制定一些地方性农业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同时,加强环境执法,重点抓好秸秆禁烧,畜禽养殖以及资源开发的执法监督工作。
其次积极推行生态村镇建设,倡导走生态农业之路。根据当地农村生态环境与产业特色,逐步推进生态文明村镇建设,发挥其榜样和示范作用,引导农村向生态文明转变。积极发展立体种植生态农业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使用技术,促使农业生产向可持续发展迈进。
第三加强农村环保队伍建设。各级环保部门要配备有专业水平的环保专职人员,并定期组织人员培训,提高其业务素质。实行环境保护责任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监管,做到农村环保有人管,环境问题有人抓。
参考文献:
[1]构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科技创新导报,2011(11).
[2]浅谈农村环境污染的整治对策.科学之友,2011(12).
[3]浅析农村社区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
作者简介:汤红娜(1978-),女,保定市委党校管理教研室讲师。
篇3
【关键词】高中地理 环保 教学
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有:大气污染问题、水环境污染问题、垃圾处理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水土流失问题、旱灾和水灾问题、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WTO与环境问题、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近期接连发生湖南浏阳镉污染事件,内蒙古赤峰市自来水受污染事件。频繁的恶性污染事件以极端的方式反映出我国环境问题的严峻性。因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已成为我们中学地理教育教学过程中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重要作用
环保教育是一项复杂的跨世纪工程,它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具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当前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物种灭绝、森林滥伐、水土流失、气候变暖……都有很强的地理性质。地理可以说是与环境教育关系极其密切的一门学科,肩负进行环保教育这一重任,因此我们地理老师在地理教学中要有意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道德观、意识观,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使学生们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义务感,逐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懂得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观念,认识到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时,要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有效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护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我做起,投身于环保事业。
二、地理教师要做好表率,提高自身素质
1.地理教师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环保的重要。环境保护是一项全民的事业,它涉及每一个成员对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学生是我国的下一代,环境的改变还依赖于下一代。因此对在校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培养,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的环境意识是学生环境意识提高的前提、关键。只有提高地理教师的环境科学知识水平,并自觉地加入到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队伍中来,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中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2.地理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水平,从理论上教育学生环保的重要性。一方面地理教师要加强教研工作,精通所教内容,才能充分利用教材所蕴藏的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进行教学,避免在地理教学中单纯地传授地理知识,把环境教育融于日常教学工作中去。另一方面教师要更多地向书本、实际、生活、知者学习,做有心人,多积累报刊、杂志、新书上的新材料、新观点,或多渠道、多形式地争取继续教育的机会,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领域,完善知识结构。
3.地理教师要把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教师是学生受教育的一面镜子,教师的形像对可塑性很强的中学生影响深远,因此作为地理教师要有高尚的师德情操,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把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动结合于日常工作生活中,给学生做出榜样。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方法
1.充分发掘现有的教材,逐步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天文、气候、地质、生物、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内容都是极好的环境教育的内容,而在具体运用这些教育素材时,一方面,在课堂上教师要运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地理国情和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形式的多样化,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既要看学生对环境问题理论的认识和对环境科学基本知识的了解,更要看参与和解决环境问题实际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要注意结合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环境意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学生的参与,而且只有在他们的实践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地理教学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环境教育。首先老师要把地理知识与周围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根据自身的感受,分析冷热、刮风、下雨等现象。人类只有认识自然规律,趋利避害,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老师可以结合参观访问,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深化理性知识的学习。如在学习工业“三废”的危害及治理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到化工开发区去参观,看新浦化工的污水处理设备,并听厂领导的介绍。同学们对工业“三废”的治理过程有了清晰的了解,不但获得了环保的技能知识,而且在亲身的感受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了环保意识。另外可组织学生参加环境保护小组,积极开展社会调查活动。环境保护小组可调查当地生态环境情况,如所在县、市、乡村等耕地10年间缩小程度,沙暴、暴风雨等恶劣天气增减的天数,多年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情况等。
另外我们地理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板报、主题班会、讲演会、国情画廊、自办小报、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融入环境保护的氛围中,使他们对祖国环境污染问题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措施
环境污染和公害是我国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现有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和农村的环境,也间接影响着人们自身的生活方式。要重视污染和公害的不利影响,做好防治措施,不断完善相应的保护制度,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通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逐步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我国环境污染和公害的现状
1.1空气污染严重
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呼吸道。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富足,汽车成为日用代步工具,而数目众多的汽车每天产生了大量的尾气,给空气的质量带来了威胁,汽车内燃机由于结构的特点,使得燃油不彻底,有大量的汽油、含硫成分随汽车尾气排到大气中,导致城市空气质量明显下降。此外,农村也存在着空气污染问题,偏远地区的人们由于受教育水平低,综合素质相对不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且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物资贫乏,存在着通过砍柴燃薪的方式进行生活作息的现象,导致环境的污染不断加剧;与此同时,收割庄稼之后的作物秸秆通过集中焚烧的方式处理,在焚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浓烟以及硫化物的气体,既促进了酸雨的形成,也危害了空气的质量,且消散耗时长,污染范围广。还有就是房屋供暖设备、大型生产企业会产生较多的污染气体,而治理手段缺乏,没有科学的建立气体处理装备,致使气体的排放不满足国家规定,污染了空气。而严重的污染也使得近期出现了雾霾天气,迅速席卷了各大城市,空气质量差,能见度低,为人们的出现带来了不便。这些污染空气的行为,急需规范管理。
1.2水资源污染问题显著
水是人们以及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必需品,所以对水资源的保护是人们必须坚持做的。目前,我国还处在水资源匮乏的时期,人均水资源量少,但由于存在着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使得可用水更为稀少。如城市的人口密集,数目庞大,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而在用水的过程中,不加以节俭,造成水资源的浪费,且有将生活废品、有毒药品丢入水中的现象,造成水体的污染,再次利用需要增加处理成本。大型化工企业的污水排放不合理,生成过程中使用的重金属盐、有毒药品等通过污水排放到河流中,使得河流整体受到污染,河流流域的植被出现不同程度的病症,以及会牵连到周围居民的饮水、健康问题。另一个水污染因素是农业方面的,对农作物喷洒的农药与施加的肥会经过雨水冲刷进入泥土、河流,使得水体有机化,改变了水体的原有成分,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与公害。这样缺乏系统管理与整顿的生活水资源利用方面、化工企业以及农业,使得水资源的污染不断加剧,急需处理。
1.3城市噪声污染普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噪声污染越来越干扰人们的生活与生产效率,必须及时解决。汽车产生的噪音是主要的噪声污染,随处可听见汽车发动机、鸣笛的声音,干扰着学校学生的学习、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企业的工作环境,不断降低着人们生活的正常作息质量,并且长期暴露在噪声中,会对人的心脏造成一定的影响,并引发人们产生消极、暴躁易怒的情绪,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而汽车缺乏先进的消音技术,没有普及汽车消音器,致使源头上传播出大量的噪声污染;缺乏完善的管理条例,如居民小区中树立禁止鸣笛的标志,但仍存在着鸣笛现象,没有对其进行素质教育与处罚,使得噪声污染始终存在。
2我国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
2.1有效提升空气质量
良好的空气质量是人们保持健康身体的基础,是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不断加剧的空气污染,使得人们的生活与生产受到了限制,也给健康带来了危害,应该有效提升空气质量,保障环境的良好度。应该总体控制汽车的行驶数量,可以提升汽车购买的价格,降低购买汽车人的数量,保证汽车的私有数目减少;对汽车上路进行限号处理,单双号与一周七天相匹配,使得行驶的汽车数目大面积减半,既能提升公交道路的通畅性,便于交通的管理,更重要的是降低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有效的防治了空气污染。还要加强汽车尾气的处理,减少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促进空气质量的转变。同时,加强农村农作物秸秆焚烧的管理,在农村开展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提升公众的觉醒意识,并教授科学、合理的农作物秸秆处理方式,有限的遏制焚烧的方式,做到了防治的作用。还要加强对大型生产企业、住房供暖等方面的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严格要求气体排放的标准,并不定期的检测,确保企业、住房供暖等的气体排放是符合要求的。通过一系列的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得以提升空气的质量。
2.2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
水是生命之源,给了生命急需的可能。而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污染严重,部地区十分缺乏干净的饮用水,所以,必须加紧防治水污染的步伐,保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大力提倡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标语、条幅督促提醒公众,并在各个学校内开展保护水资源相关的讲座,让民族的下一代具有良好的保护水资源、防治水资源的潜在意识,促进水资源的长久发展。同时,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完善的水资源监管的法律法规,不断健全水资源保护体系,具有基础的保护水资源的战略部署,并通过相关政策宏观调控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保护与监管,有力的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加大化工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化工企业污水排放中不同重金属离子的含量,监管部门不定期的抽查化工企业,通过对污水排放的成分鉴定,掌握企业的污水排放真实情况,遏制并严重处理不合格、不标准的化工企业,提升水污染防治的震慑力,促进企业的规范化;要不断鼓励化工企业污水处理的技术创新、先进器械引进,从污水排放源头上进行技术改革与创新,实现原料、副产物循环利用的理想目标,减少污染物的生成与排放。
2.3科学的提升防治噪声污染的水平
要从不同方面科学的提升防治噪声污染的水平,汽车生产行业应该加大尾部消音装置的技术升级,不断改革与创新,加强尾部消音的效果,有效的减少源头的噪声污染;加强城市的监管力度,降低学校、医院、居民区等需要安静环境的噪声等级,通过对汽车的鸣笛次数的限制,控制噪声污染的低水平,对随意扰乱他人休息、违反相关秩序的人进行素质教育与相应的处罚;加大城市植被的面积,植被有吸收声音、隔绝噪声、绿化空气的功能,在传播途径上有效的阻隔了噪声的污染。
3结束语
环境污染问题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前期由于人们对经济发展的迫切,不断加强各个行业的实力与资源,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使得环境污染越发严重。但国家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部署,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并不断加强重视与保护力度,完善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对大型生产企业提出更严格的要求与标准,加强汽车尾部消音装置的创新,加大管理范围,通过精细化的管理,时时监控危害环境的方方面面,逐步实现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强.浅谈防治环境污染和公害的措施[J].黑龙江科学,2014,(3):76.
篇5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定义;现状;问题;对策
1、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定义及发展现状
1.1 定义
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是指将房地产开发中每个项目的各类工程设计演变成实体的全过程的管理,其包括质量、成本、进度、技术支持和安全的控制等管理要素。
1.2 发展现状
近期,我国为了扩大内部需要,加快经济的增长,对房地产开发工程的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也扩大了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还不完善,在房地产开发工程的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和质量。没有规范的质量保证体系图,甚至还出现边施工边设计的工程,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工程造价的预算没有提前准备而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产生造价的纠纷,影响了施工的进程。目前,政府对房地产工程的监督管理力度松懈,导致施工单位以次充好的现象比比皆是。在施工全过程中,产生过多的污染并且得不到有效的治理。有些处理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二次污染。
2、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严把工程质量过关
房地产工程管理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房地产工程的房屋质量问题。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关于房屋倒塌的新闻事件,这些问题多数是因为有些施工单位在房地产工程施工过程中不规范操作,对建材进行偷工减料,从而导致房地产工程质量不合格,达不到房屋正常的使用寿命,无法满足人们的居住要求。存在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出了问题找不到人负责。
2.2严抓工程造价问题
一直以来,我国的房地产工程在工程造价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如控制成本的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没有依据进行操作;房地产工程在工程造价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有待于完善,缺少相对应的政策体制等等。这些问题都与施工单位对工作的认真对待程度和竣工期限息息相关,同时也影响着房屋的使用情况。
2.3 严惩环境污染问题
噪声污染和建筑垃圾污染是房地产工程环境污染的两个最主要的方面。在进行房地产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较大的作业噪音对周围的居民造成的声音打扰的噪声污染问题。在一些大城市中,也出现在居民休息时间进行施工作业,对人们的身心都受到影响。噪声污染也是建筑污染问题中最常见的问题。几乎伴随着整个房地产施工的全过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作息生活。建筑垃圾污染是指在房地产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很多建筑材料,包装等污染物。对周边的大气和水体进行了严重的污染。还存在一些其他的污染如光污染和粉尘污染等。
3、房地产开发工程管理的对策
3.1 加快提高房地产工程的质量
(1)施工单位应该规范操作每一个施工步骤,选用合格的建筑材料进行施工,坚决避免因为偷工减料带来的安全隐患问题。要勇于创新,大胆的尝试新的建筑材料,使建筑物增加新的使用功能。做到这些之前,一定要有一个完整的房地产工程质量保证体系图,更加清晰透明的完成每项任务。下图1是某房地产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图。
质量保证体系图
图1 某房地产公司的质量保证体系图
(2)依据国家法规和相关文件袋的规定进行施工操作,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避免员工懒散的现象。在施工过程中如果发现不达标准的项目应该检查整改之后再继续进行施工。在推进工程进度的同时质量问题应该严抓不可松懈。
(3)重视在岗人员的继续培训,提高房地产工程施工人员的素质。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知识的教育力度,通过身边的实例进行宣传,让施工人员真正的认识到整个工程中质量的突出性,提高他们的责任心。
3.2 健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加强监督工作
在施工之前,做好全面的准备,对过程中的每个项目产生的造价预算和规划仔细的罗列出来,编制详细符合实际的工程造价预算表,做到详细精确,下图是某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预算表。同时,要考虑到预算发生争执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应该对工程预算的相关价格进行动态的管理。
图 某房地产公司工程造价预算表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建立责任问责制度,把整个施工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工作落实责任到个人,管理部门不能形同虚设,要真正的发挥作用,加大监督管理的执行力度。
3.3 大力遏制环境污染
(1)施工单位应该选择正确的时间进行工程操作,避开居民的休息时间。最好有一个完整的工作时间表,按照规定时间工作,严禁为了追赶工程的进度,日夜进行施工,对施工人员的身体和周围居民的休息带来严重的困扰。同时,在电钻等设备上安装除噪器,能有效的避免噪声对周围居民带来的危害。
(2)施工单位要定期的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程垃圾,切不能随意的丢弃,堆放。应该设立一个房地产工程垃圾清理小组,及时对垃圾进行清理,进行奖惩制度。并且注意在处理的过程中不能随意丢撒在公共场地,给人们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
(3)严禁在施工现场进行废弃垃圾的焚烧,产生的废弃不仅污染了大气,还对施工人员和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应该统一转送到固定的垃圾焚烧厂进行合理规范的工程垃圾处理。
(4)施工单位应在类似水泥罐的施工设备上安装除尘器,定期的对房地产工程的施工设备进行粉尘的清理,在施工材料运输过程中,要规范运输,做好遮蔽工作,避免粉尘对大气的污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液体材料的排放应该设定一个专门的流通渠道,避免对周围的水体污染。
篇6
目前业已实施的国家南水北调工程,以及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都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有效形式。但同时也出现了水资源保护区有保护责任而无补偿政策、有治理要求而无项目资金、有限制性法规而无补偿机制的矛盾。既挫伤了水源保护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也使地方政府处于十分尴尬和无奈的窘境。
陕西省应尽快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补偿机制,调动保护区干群的积极性,使保护区和受益区做到共利共荣。谁污染谁治理是对的,谁受益谁出钱也是合理的。
加大对保护区治理工程的配套资金投入。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市排污系统等硬件投入以及对财政特困地区治污设施正常运行的费用补贴。
加大对水源保护地退耕还林任务的分配,保护区应退而未退的应全部退出,适当延长补助年限,使脆弱的生态得到巩固,做到有效涵养水源,确保水资源的永续利用。
国家应根据受益区使用水量和保护区提供水量多少分别征收和补偿水资源费(我国个别省份已有方案出台),使人人懂得保护和使用水资源都是有偿的,从而自觉保护并节约用水。
加大对保护区和受益区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大局意识教育。使保护水资源成为保护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节约用水、有偿用水成为受益区群众的自愿行为。
(郭加水)
应高度重视和改善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环境污染问题不容乐观。
首先是农业生产自身污染的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陕西近年因化肥年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以及农膜使用面积的增加,使地面平均残留率由11.1%上升到1 8.3%。有害物质带入河流污染农灌水,使蔬菜有机磷农药、亚硝酸盐、重金属含量都明显超标。
其次是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向农村扩展的势头有所发展。工业“三废”污染直接殃及农村。据有关资料介绍,汉江干流全河段石油类超标4倍。嘉陵江全河段悬浮物超标3倍以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陕西全省80%以上的工业“三废”中有害物质分布在渭河流域的农业生态区。值得注意的是农村“五小”工业中的污染企业亦是屡禁不止。
另外落后的生活习惯和环境意识淡薄给农村环境带来普遍的影响。如饮食卫生、人畜隔离、秸秆焚烧、垃圾和粪便的堆放及处理等存在着落后和不科学的做法,使不少农村呈现脏、乱、差的状况。
农村的较快发展和逐步富裕产生新的环境污染。县乡政府公共财政很少用于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甚至处于无人管理状态。
我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各级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的环境问题。在农村工作特别是新农村建设中应把保护农村环境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一定要规划先行,首先解决排污、排洪和垃圾处理。
引导和督促农村开展“乡村清洁活动”。内容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清洁;农村生活环境净化;农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
大力推广以户为重点的农村能源项目中“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将防治和治理农业自身污染(主要指农药、化肥、农膜等)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环保科技的研究和推广,依靠科技解决农村环境中固有的和新产生的污染问题。制定政策,坚决杜绝污染由城到乡的转移。坚决纠正和制止以牺牲农村环境为代价发展农村经济。(强文祥)
抓住东盟苹果市场不放
东盟是陕西苹果进入较早的市场之一,但在东盟苹果市场上,目前出现了国内企业不正当竞争、相互砸价等情况,陕西的一些大型果业公司正在放弃这块阵地,使陕西苹果有失去东盟市场的危险。
为此,应进一步完善陕西苹果地理标志产品质量体系,不断改进储藏、流通、出口、市场销售,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品牌的信誉度和竞争力。同时,在此基础上,应在东盟设立苹果促销专门机构,加大宣传力度。所谓“靓女不愁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观念,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已不适用。由于陕西省宣传工作薄弱、促销手段不力,虽然苹果质量属世界一流,但许多东盟果品企业家不了解、不知道。
另外针对国内企业相互砸价和不正当竞争的情况,要对进入东盟市场的陕西本省中小果品经营企业,进行统一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形成合力,一致对外,维护陕西苹果的品牌,防止内部恶性竞争造成不良后果。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支持大型果品企业抢占东盟市场,打开陕西苹果在东盟的销路。
对华圣等果业龙头企业可以实行适当补贴、减少税收等优惠政策,增强在东盟苹果市场的竞争力。
(李平安)
加大陕南退耕还林力度 强化南水北调水源地保护
陕南商洛、安康和汉中三市属汉江、丹江的上中游地区,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主要水源保护区。尤其汉中是陕西引汉济渭水源保护区和调出地。近几年,随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项目区的生态植被有明显变化,干部群众对这一政策由衷拥护。但陕南三市退耕还林一直未作为重点,并且应退未退面积量大,不平衡问题突出。
目前陕西省退耕还林面积只有一半,而且部分市县没有在流域范围内全面推行,致使有的地方一亩未退,造成局部的不平衡,群众意见很大。
为保确南水北调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优化,水源涵养万无一失,保护区所有宜林荒山须坚持应退尽退。并且退耕还林补助年限与标准应适当延长和提高,补助年限宜长不宜短,标准宜高不宜低。三市水源保护区开发较晚、经济发展滞后、财政能力较差、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因此建议可将补助年限延至5~8年,标准适当提高,使保护区群众有一个调整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缓冲期。
陕西省有关部门应鼓励生态植被较好的地区锦上添花。过去一个不合理的导向是:植被越好,下达任务越小,补助金额越少,谁破坏严重,谁受益最多;保护了的吃亏,破坏了的沾光。这不利于调动保护区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另外加大对水源保护区县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各级财政部门应该对保护区保证必要配套资金和劳动力的就业培训经费,加强对特色主导产业的扶持。 (郭加水)
加快构建陕西新型农村服务体系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陕西原有的农业服务体系已经很难适应。加之陕西农产品的注册商标数量偏少,尤其是地理标志商标更少,难以形成产业化优势。因此,加快构建新型农村服务体系,大力开发农用注册商标发展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陕西的农村农业服务多年来都很薄弱,应该尽快构建面向农民的政府公益服务,注重实效,加强农业新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及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农村各种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大力宣传合作经济组织成功典型,提高农民对发展合作组织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完善章程,实行规范运作。对已建成的合作经济组织骨干进行培训。
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根据农业生产需要,扶持和发展农村治虫打药机防队、整地除草复耕机队、播种收割机队等。制订优惠政策,扩大农机补贴种类,以鼓励农民积极购买。
大力开发农产品注册商标,加大宣传力度。各级乡镇组织、工商管理部门应积极鼓励、支持、帮助农民做好开发农产品注册商标,把农产品注册商标和新农村“一村一品”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管理方面可由省农业厅牵头,省、市工商部门协助,对辖区内农产品商标拥有和使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通过调查,确定申请重点和扶持重点。有关部门要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开发品牌,利用商标,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钱启民)
树立和展示良好的陕西形象
近年来,部分媒体对陕西进行了一些负面宣传,造成一种陕西封闭落后的不良影响。对此,我们认为既要正确认识批评,积极修正错误,同时更要树立和展示良好的陕西形象,加大自身宣传力度。
例如陕西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圣地、壮丽山河和独特风光、丰富的自然资源、强大的科技教育优势、建设成就和现代文明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等等,都应该是陕西对外宣传的亮点。
为此,建议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形成组合式的持续宣传。陕西省应抓紧组织历史、地理等专家评选和筛选具有浓郁陕西特色的文物古迹、自然地理等资源。对于陕西悠久的历史、美丽的风光、丰富的资源等,应充分运用平面媒体和多媒体各自的优势,或进行编写成册并发行出版,或组织拍摄反映陕西人文历史的电视剧,或拍摄反映陕西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专题片。
另外陕西的历史名人很多,但借势宣传得还不够。比如,杨家将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绝大多数人不知道杨家将就是陕西神木县人。寇准是陕西渭南人,长期以来却被评书说成是山西人。2006年是李自成诞生400周年,陕西却没有抓住这个机遇推出有关李自成的系列旅游点。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有关部门应该认真总结这些教训,并系统发掘陕西历史名人轶事,有计划、有组织地加以宣传。
篇7
[关键词]环境科学基础;教学探索
为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这两大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的根本问题,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设立了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环境科学基础是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该课程涉及面广,既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工程学、法学、社会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又有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知识[1]。而且由于该学科发展极为迅速,课程内容的理解差异较大,如何紧跟时展的步伐,全面体现该课程的科学内涵,是环境科学基础教学中应该时刻思考的问题。
1教材的选择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内陆续出版了多部关于环境科学的教材,比如北京师范大学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清华大学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中山大学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东北师范大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南京大学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等。其中刘培桐主编的《环境学概论》被多家院校选为教材,因为该书理论体系较完整,既包括环境污染,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又涵盖人口、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等内容。何强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是以环境问题为导向,更偏重于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剖和解决技术。唐永銮主编的《环境学导论》比较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有一定深度,较适合研究生教学。盛连喜主编的《现代环境科学导论》则以生态环境为主线,淡化了环境污染问题。左玉辉主编的《环境学》引入了人居环境和景观环境,在基本原理上有所突破[2]。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后,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普遍接受。关于环境科学的一些教材也比较重视人口、资源及其生态问题,涉及面更广。通过考察国内的多本教材,结合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我们最终选定的教材是南开大学鞠美庭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该书教学内容以环境基本规律为主线,分别从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与环境、人口与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固体废物处置与管理、物理环境、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阐述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原理。本教材中添加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理论的近期研究成果,同时重要概念均配英文解释,这更加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环境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环境研究技能基础。
2教学模块的构建
以鞠美庭教授主编的《环境科学基础》为基本教学内容,我们设置了三个教学模块,第一大模块包括绪论、全球环境问题、资源、人口及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第二大模块分述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物理污染等方面的环境保护问题;第三大模块是生态城市建设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探讨与实践。通过第一模块的教学使学生对环境科学学科有综合、系统的认识,明确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任务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通过第二模块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机制以及污染物的危害,了解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途径和环境管理体系。通过第三模块的探讨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环境科学的认识,增强学生对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使命感。此外,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呈现上有深有浅、有详有略。比如,考虑到本专业学生后续课程中会深入学习固体废物资源化,因此讲授固体废弃物时资源化部分则略讲。鉴于学生对资源和生态系统等方面的部分知识已在中学掌握,这些方面的部分内容也略讲。而对全球环境问题的探讨,则不仅限于教材内容,还就书本上未涉及的海洋污染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3教学模式的探索
环境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而成的新兴学科。由于本课程是在学生大一第一学期开设,所以整个内容的讲解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背景,又要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感,还要让学生掌握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研究的发展领域,了解环境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和新成果。针对上述基本要求,为了实现由“专业对口”观念向“专业适应”观念的转变,由“应试教育”模式向“知识、素质、能力”并重教育模式的转变,我们在本课程的教学别注重对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从以下几方面做了有效地探索。首先,注重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备课过程中我们广泛收集、筛选、归纳相关材料,通过列举大量的案例来吸引学生的关注力,通过案例分析梳理专业知识,通过分享国内外前沿的科研动态让学生了解环境科学领域最闪光的前瞻性思想和环保领域尚未解决的难题,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这门课的意义。其次,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课堂讲授中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展现案例。注重课堂互动,将案例分析、专题讨论、项目调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作用。可以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辩题,通过辩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再次,角色互换模式。分配部分章节让学生搜集资料,分组讲解。通过收集资料、甄选资料、制作课件、讲解阐述等环节,锻炼学生制作PPT课件及口头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通过角色互换模式,在培养学生个人素质的同时还有助于增进班级团结,有助于建立更融洽的师生关系。综上所述,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须不断探索,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环境科学基础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梁红,郭硕.当代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专业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5(51):93-94.
篇8
【关键词】物流,运输,环境,大气,模糊识别,贴近度
一、现阶段公路运输业务发展分析
十几年来,我国交通运输从过去的封闭和垄断走向了开放和竞争,对交通工具、运输方式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运输服务质量明显提高。货物运输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快速化。2010年,我国各种运输方式的总体情况见表1:
表格中的数据表明,运输费用在物流费用中所占的比重是非常之大的;而其中用于公路运输的费用,尤其占了很大的比例。统计数据表明,公路运输所排放的有害物质,占大气有害排放物的98%。因此,我们对物流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应建立在基于运输业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之上。
二、公路运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公路运输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是最大的。现阶段,燃油驱动仍然是我国的公路运输工具主要采用的方式,在汽车性能普遍较差的情况下,统一安装尾气处理系统的工作尚未完成,公路运输工具排放的废气废物已经是环境排放标准量的十几倍甚至更多, 这也使得运输车辆尾气成为我国城市污染的罪魁祸首,极大地影响了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例如,北京的汽车数目只有洛杉矶的1/10,但是排污量却几乎相等。
大气污染是运输车辆尾气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第一个影响表现。统计数据表明,有90%~95%铅和碳化合物的排放、60%~70%的氮氢化合物的排放、13%的粒子排放和3%的硫化物排放是由运输产生的,近期,运输业的兴旺发展使得运输车辆的污染物排放量大大增加,这对周边环境及人类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潜在威胁。
三、公路运输中的绿色物流思想
绿色物流(Environmental Logistic)的定义是,在物流活动的过程中降低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同时,加强对环境的净化效果,达到物流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从物流作业环节来看,包括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从物流管理过程来看,主要是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目标出发,改进物流体系,既要考虑正向物流环节的绿色化,又要考虑供应链上的逆向物流体系的绿色化。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性发展,实现该目标的准则是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在公路运输中实现绿色物流的思想,既有必要性,又有紧迫性。其关键步骤有三点。首先,建立物流绿色思想;其次,制订并遵循物流政策;再次,掌握和应用绿色技术。
四、在公路运输中实现绿色物流的建议
(一)打破条块分割,发展新能源。我们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也制订和颁布了一些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但其中专门针对物流行业的甚少。这一方面是由于物流业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自成体系的部门大多是独立运作、各自规划的。这就造成物流业内的行业设计自成一体,物流基地或中心自成一家,整个物流行业发展无序,资源巨大浪费,资源配置极为不合理,更无暇顾及日后物流运作上的环保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大流通、绿色化”的思想下进行全国范围内的物流规划整体设计,打破地区间的分离,加强部门间的联系,消除行业间的局限。在这一思路下,有关运输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制订统一政策,引导发展各种代用燃料汽车,当前的重点是发展燃气汽车,走一条新能源的绿色物流之路。
(二)关注环保,改进运输车辆。据《年报》显示,按排放标准分类,占汽车保有量12.8%的国I前标准汽车,其排放的污染物占汽车排放总量的40.0%以上;而占保有量41.1%的国Ⅲ及以上标准汽车,其排放量不到排放总量的15.0%。按环保标志分类,仅占汽车保有量20.2%的“黄标车”( 黄标车是高污染排放车辆的简称,是连国Ⅰ排放标准都未达到的汽车),却排放了70.4%的氮氧化物、64.2%的碳氢化合物、59.3%的一氧化碳和91.1%的颗粒物。由此可见,生产出怎样的汽车,对于环境的保护,才是起着最为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鼓励、扶植汽车生产商发明和采用减少污染的新技术,由此来减少和治理大气污染,或许才是治理和改善环境污染的更为有效的策略。
(三)强调合理运输,科学规划路线。具体而言,有如下举措。首先,应合理配置配送中心,制定配送计划,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货运量及货损量。其次,推行联合一贯制运输。联合一贯制运输是指以件杂货为对象,以单元装载系统为媒介,有效地巧妙组合各种运输工具,从发货方到收货方始终保持单元货物状态而进行的系统化运输方式。再次,评价运输者的环境绩效,有专门运输企业使用专门运输工具负责危险品的运输,并制定应急保护措施。企业如果没有绿色运输,将会加大经济成本和社会环境成本,影响企业经济运行和社会形象。
(四)扩大配送范围,推行共同配送。为了去除多余的运输环节,我们提倡在大范围内推行共同配送,联合多个客户进行配送运输,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尾气的排放,降低对环境的污染。这也是效益最大化的有效举措,全面提高了物流运输中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效率。具体而言,政府在推动配送共同化进程中应采取如下措施:加强观念宣传及技术辅导。成立共同配送技术辅导专门机构,选取几个典型企业,建立共同配送示范体系,以点带面,发挥示范作用。此外,政府应加强相关法令的修改与制订。
(五)强化绿色物流理念,培养物流人才。减少车辆的尾气排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运输司机的驾驶习惯。绿色物流是一个新生事物,这就要求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公路运输从业人员。所以,运输公司应定期对司机进行综合培训,一方面提高其驾驶技术,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另一方面,帮助司机牢固树立环保意识,确立其通过科学驾驶实现节能减排的思想。
五、结束语。在公路运输中实现绿色物流的发展,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紧迫性。我国的绿色物流目前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其他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距离,只要我们在这条道路上坚持走下去,一定会迎来我国绿色物流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249
1研究背景
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打造新型首都经济圈的有效路径。三地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人口、资源和要素流动,产业升级、企业和人力资源数量的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了水质的破坏及水资源的匮乏,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突出,这制约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阻碍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三地水质安全和水源保护面临巨大压力,迫切需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
2京津冀水污染现状分析
京津冀三地同属于海河流域水系,京津两地多条河流互为上下游,河北省位于上游地区,京津冀地区水资源极为匮乏,据国家统计年鉴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人均水资源量203925立方米,北京人均水资源量12401立方米,天津人均水资源量8356立方米,河北省18246立方米,三地人均水资源量总和仅为390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5,水资源匮乏不言而喻。另外,京津冀地区地表水污染严重,地下水开采过度,近五年三地废水排量以3%~5%的比例逐年增加,水质恶化,水位持续下降,加剧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京津冀三地在水污染问题上的“荣损共俱”的现实状况,使得三地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特点,统筹京津冀水资源调配和山水林田湖等各要素,这成为三地水资源协同治理的不二选择。
3京津冀地区水污染协同治理存在的问题
31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水污染协同治理“不同步”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为三地的水资源协同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战略保障,京津冀在水资源保护诸多环节展开建设性合作,但是对该问题的认识层面仍存在不一致现象,仍存在“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区域间行政化管理模式难以突破,缺乏跨界水资源污染一体化治理的联控机制,使得区域协同发展与共同治理错位。
32京津冀水资源利用机制和水生态补偿机制“不协同”
京津冀地区三地地位不对等,产业结构不一致,尽管河北省水资源紧缺,仍担负着为京津两地提供足够优质水资源的主体功能,经常先保障京津两地的需求,却没得到相应的补偿,获得合理的回报,区域水生态补偿机制和污水排放交易机制不健全,没有体现资源与水生态的“共建”与“共享”,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健全,这是制约和影响京津冀水污染协同治理的主要原因,造成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协同”。
33农村地区缺乏相应污染源控制机制
就区位环境而言,京津冀地区囊括华北平原、海河流域,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成为不容忽视的污染源。县域经济发展中追求GDP增长,高碳工业依然在发展,特别是农村燃煤散烧、污水乱排、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农村环境污染随着不合理的施肥比例而日趋严重,而且重氮肥轻磷钾肥,重化肥轻有机肥,使得施肥结构不合理。农村目前散居的生活方式,不可能根本改变农村能源利用结构,再加上农村机动车也在不断增加,脏、乱、差状况相对严重,使农村地区是水污染的主战场。此外所采取的水资源保护措施,以及相关整治措施在农村最难以执行到位。京津冀地区地下水污染问题已成为限制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34京津冀地下水开发利用程度偏高
相较于全国,京津冀地下水超采量严重,水位明显下降,据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京津冀地区年均沉降速率超过50毫米的面积达到4569平方千米,这与过量开采地下水息息相关。随着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三地产业结构升级,产业转移,可能会引起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加剧,还会进一步扩大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
4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水污染治理对策构想
41构建京津冀水资源一体化统筹协同机制
建立从国家战略高度统筹污水治理的顶层设计,全盘考虑,从水污染防、水态保护与修复到水污染排放总量的限制以及排污标准的设定等方面分工协作,统筹安排,建立相关组织,降低协调成本。
42构建水资源利用与水生态补偿相协同机制
京津冀三地定位不同,产业结构不对等、不合理,按照生态补偿的理论,“谁受益,谁补偿”保证保护生态环境的地区有收益,愿意干。京津冀建立流域之间的水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补偿资金,让水资源的主要提供者得到相应的补偿,此外还可建立用于保护跨区域水源保护专项事项的专项补偿基金。通过建立京津冀水资源补偿机制,重新进行利益分配,使得河北在水资源的防治工作中得到补偿,加快京津冀污水治理的一体化进程。
43重视农村、农业水污染机制建设
一方面,建立基层宣传机制,从农业基础进行宣传,近期来看,增加农业科学种植信息,避免过量使用化肥、农药,根源上减少地下水污染的机会;长期来看,结合农业土地流转政策,增强生物化种植,利用自身的生态系统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活方式,通过发展现代新农村和非农产业发展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44实施长期有效的水污染质量监测机制
根据《水十条》要求“2017年年底前,京津冀等区域、海域建成统一的水环境监测网”。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利用公众监控、监督,不仅可以指导水污染治理工作的开展还可以防止水污染行为的扩张,基于信息平台:一方面综合分析三地的水环境状况,明确治理重点,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建议从顶层成立治理部门,明确制度责任,并探索“河长制”形成跨区域管理模式。最终,建立跨界水污染信息交流平台、完善区域水污染突发状况应急响应预案,加大联防联控力度。
45呼吁全社会参与水污染治理工作
区域化水污染治理需要政府全力支持并形成有依据的法律和法规,同时,需要借助于微观群体――企业和社会公众等各个层次都纳入到水污染治理的范畴中。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注重水资源的利用以及污染的排放,严格遵守水环境保护制度;社会公众在生活过程中自身做起节约用水,按序排放污染垃圾等,从基层环节支援治污工作。
综上所述,京津冀地区开展水污染协同治理,必须要本着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的原则,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统筹考虑以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关系,体现协同治理对三地生态环境的重要联合支撑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健,昌敦虎,孙嘉轩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水环境保护策略[J].环境保护,2014(17)
[2]王一文,李伟,王亦宁,等推进京津冀水资源保护一体化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5(1)
[3]钟伟萍,张丽丽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水污染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7)
[4]易志斌国内跨界水污染治理研究综述[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13(4)
[5]王金南,许开鹏,蒋洪强,等基于生态环境资源红线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共同体发展路径[J].环境保护,2015(23)
[6]李慧茹,杨丽慧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进展、效果与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
[7]曹寅白,韩瑞光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水安全保障[J].中国水利,2015(1)
篇10
公益活动创意大赛策划书
活动前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前进,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高,诸多问题也随之产生环境污染问题;因贫富差距增大而出现的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数量增多问题;空巢老人作为志愿者,社会需要我们。为了让同学们能够实现心中的公益梦,由建筑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联合爱暖人间公益中心举办的长安大学首届创益无限公益活动创意大赛将于近期举行。
一、 活动名称:创益无限公益活动创意大赛
二、 活动时间:XX年10月29日至11月17 日
三、 活动报名:10月29日、30日在东西区食堂门口设点宣传,可现场报名,或网上报名。
四、 参赛形式:以团队形式(限3人)参加(可跨学院组队)。
五、 活动说明:
(1) 初赛:参赛者将自己对公益活动的想法、创意设计为可行性强的活动方案并进行简介,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不超过500字。
作品提交:纸质参赛作品于11月4日7:30~18:00在东西区食堂门口或11月4日晚18:00~21:00在建筑工程学院办公室提交;电子作品于11月4日21:00之前以附件形式发送至邮箱,11月7日公布初赛结果。
(2) 复赛:初赛通过队伍(20支)将活动方案设计为具体的策划书,11月10日晚建工青志队将复赛作品发至本组织官方平台并进行大众投票。以网上投票和指导老师打分相结合的方式评选,11月14日公布复赛结果。
(3) 决赛:复赛晋级队伍(8支)将活动方案制作为PPT并在11月17日于长安文化艺术中心三楼多功能厅进行展示及评委答辩。
六、 奖项设置:
设立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2名。获奖团队将获得荣誉证书及相应奖品,另建工青志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选取可行性强的活动方案进行志愿活动,获奖者有权参与。
详情请于10月29日、30日在宣传点咨询工作人员或关注建筑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微信公众平台(订阅号搜索长安大学建工学院青志队并关注即可)或添加建筑工程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官方QQ号:1457071804,一切关于此次比赛信息及获奖情况会以此途径通知,长安大学建工青志队享有对本次活动的最终解释权。
主办单位:长安大学团委
承办单位:长安大学建工学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爱暖人间公益中心
- 上一篇:社会治理的案例
- 下一篇: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近期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