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案例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治理的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治理的案例

篇1

1影响油区治安的原因

近一个时期以来,面对采油厂严峻的产量形式,公安、护卫人员,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大了油区治安的打击力度,力求安全稳定的治安环境,最大限度减少油田损失,但盗油、破坏等现象仍屡打不止,其中原因,既受社会大环境和体制等诸多因素影响,也有内部因素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利益与成本对比的严重失衡。利益驱使与低成本代价的严重不对称,助长了盗油、破坏行为的日益盛行。盗窃行为的成功率,以及盗窃成功后的丰厚利益,与被抓后的批评教育、罚款、拘留等处罚相比较。利益与成本后果的对比严重不对称,促使了犯罪分子的侥幸心理和不计后果,造成盗窃频发,甚至铤而走险。1.2法律意识淡薄,对盗窃原油行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油区周围老百姓对盗窃原油,破坏油田设施的行为,习以为常,不认为是违法,反而认为油田物资不偷白不偷,偷了不算偷,抓住认倒霉。一定程度上,偷油致富的个别人,成了反面榜样。加之个别地方保护主义,对辖区内的违法盗油行为打击、宣传、教育力度不够,为盗油分子提供了滋生、泛滥的环境。1.3油田对护卫队伍的投入以及护卫队伍的自身发展落后于油区治安形势的需要。近年来,没有大批量稳定的队员补充进护卫系统,而因各种原因调出护卫,伤病等原因大量减员。作为补充招收的临时工,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流动性大,短的干几天,长的干几个月,业务不熟练,临时观念强,个人素质参差不齐,战斗力低。巡逻车辆,由于白天晚上高强度的利用率,巡逻路况差,使车辆老化严重;在巡逻过程中由于犯罪分子的故意碰撞,恶意砸车,无法保证车辆的完好率,甚至损坏严重,这些因素直接影响了巡护效果。

2改善油区治安对策与建议

护卫队伍是一支“因油而生,为油而战”的专业化队伍,担负着油田油区的治安巡逻和重点要害部位的守卫任务,维护油区治安稳定,为原油生产保驾护航,为采油厂创造平安和谐的生产工作环境是护卫队伍的职责。随着油区治安形式的变化,影响油区治安的内外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对此,我们必须认真梳理,积极开展针对性的工作,提高效率,才能实现率先发展。2.1加强油地联合及工农关系融洽力度。积极联合地方政府,联手打造平安油区。加强油区周围村、镇和油田职工的法律宣传、教育力度,提高部分老百姓的法律意识,减少参与盗油行为,杜绝油田职工内勾外联问题发生。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公安、边防等部门的支持,配合、参与油区治理。完善管线、片区承包协议,严格执行承包条款内容,杜绝拿钱不作为的现象。多年的实践证明,与地方关系融洽,地方执法部门积极参与、打击力度大的矿区,油区治安状况相对较好。2.2强化治安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一是,进一步发动基层职工,完善治安责任考核制度,加强职工巡护责任心,使值班职工更多地走出去,提高巡护密度,积极提供举报和反馈治安信息,建立群防群治网络。二是,加大技防的投入,增设对新区块、重点井站和管线的电子监控,加大对已装监控的维护保养,完善监控网络,减少巡护中的盲区、盲点,有效提高护卫队伍对不法分子打击的准确性、及时性。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2.3整合警护资源,密切配合,提高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工作、管理模式,用职责督促人,用制度管理人,用目标激励人,切实做到职责明确、岗位清晰、纪律严明、作风优良,才能达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根本要求。工作中要始终找准自己的定位,不失职、不越权,牢固树立服务保障意识,紧紧围绕护厂保油这个中心。密切协作,强化沟通交流,严格践行警护协作、护护合作,有所作为。加大信息收集和取证工作,护卫队伍充分发挥自己熟悉油区的优势,积极向公安反馈准确信息,提供有力证据,协助公安加大盗油现场以外的侦破工作,加强公安对盗油团伙的破案力度,努力实施源头打击。加大对盗油分子的处罚力度,提升犯罪分子的作案成本。确保对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和震慑力。2.4补充护卫队员、车辆设备。“工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护卫队伍作为采油厂的护厂保油的专业队伍,打击盗油行为,责无旁贷,打掉一个团伙相当于开一口新井,取缔一个卡子相当于上一口措施井。充实巡逻队员,更新巡逻车辆,克服人员紧张的现状,使各个油区的巡逻人员对盗油分子形成优势,有效加大巡逻密度,更有效的打击犯罪、震慑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减少采油厂的投入产出不受损失。为油田和谐稳定生产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黄银福 庞斌 单位:胜利油田河口采油厂

篇2

[关键词]公共安全;治理理论;社会参与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8-0067-05

社会发展现代进程中,一定会经历一个或多个社会转型期。这些转型期各有特点,但社会问题频发是任何转型期社会的共性。同时,国家政府在治理转型期出现的社会问题的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因此对新的问题解决针对性往往较差。而公共安全问题在众多社会问题当中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应对公共安全问题不容马虎。由于转型期政府能力、经验的局限,其他社会力量就要分担相应的责任。中国在转型期社会参与治理含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上,与其他国家有着“共性”,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个性”,在治理效果上经验与教训并存。

一、现实挑战: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

转型社会是社会发展必须经历的中间期,往往是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的一个过程。这个时期,社会的结构、体制都将出现改变,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出现多种观念并存的现象。多元化的共存就难免引发社会问题,公共安全问题也包含在其中。而转型社会中的公共安全问题会给社会带来更大的隐患,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社会是否可以平稳度过转型期。

(一)转型期社会的特点

关于转型期社会的特点不同的学者研究后都有着各自的结论。研究东欧国家社会转型的外国学者Helga A·Welsh认为,转型期社会应该有以下五大特征:第一,转型是在相对有限的时间的制约下,处理某些相对重要的问题。第二,转型期过程和结果都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第三,转型期迅速扩大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需求,改变了原有的威权主义结构。第四,转型是以精英为中心的,大众动员只是临时的。第五,转型包含商讨和谈判[1]。而研究泰国、菲律宾的学者Fred W·Riggs则认为,转型社会有三个特征:异质性、形式主义和重叠性。我国台湾学者金耀基对这三个特征又进行了更为具体的解释:“异质性”就是心态意识与物理环境上的广泛混合现象,即在经济上,自足的经济制度与市场制度并存;在政治上,威权主义观念与民主观念并存;在文化上,自由主义西化派与保守派并存;在社会上,传统的家庭制度与现代的社会组织并存。“形式主义”就是“应然”与“实然”的脱节,表现为制度制定与制度实践的背离。“重叠性”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各种特征在转型社会中重叠并存[2]。

综合以上三位学者的观点,很容易得出转型社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家治理能力不足。社会转型必然会挑战原有的国家结构、法规制度,同时也对国家治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国家原有的治理能力和经验就显得相对有限。就像Welsh所说的威权主义结构出现了改变。也像金耀基所解释的“形式主义”,也就是制度的制定与实践出现了脱节。第二,社会治理要素多元。转型期的社会就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其治理的主体和对象都存在多样性和可变性。这主要是因为,转型社会既有转型前的传统社会的特征又具备其目标现代社会的一些特点。这就使社会治理要素也要多元和不确定。这种与Welsh认为的转型过程结果不确定性相符。而Riggs认为的“重叠性”和“异质性”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归于这一特点。第三,治理活动参与加强。由于转型国家治理能力有限,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就必然得到加强。这也是新的治理模式的一个显著特点。也就是Welsh所讲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的需求扩大,以及转型必然包括的商讨和谈判活动。

(二)公共安全与传统安全

传统安全主要是指国家安全,即以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为核心内容的安全问题,如国家的统治、社会秩序的稳定、领土的完整、核心价值的保护等等。这些安全问题往往是国家来主导。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题。非国家安全问题日渐突出,于是国际社会提出了新的安全概念——非传统安全。非传统安全是一个相对概念,主要指国家安全以外的安全问题。虽然现阶段学界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提法,但通常会把公共安全归入非传统安全。而公共安全区别传统安全的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公共安全不再是由国家来主导,越来越多的社会参与成分渗透到公共安全当中。那什么是公共安全呢?学界虽没有统一的概念,但其主要内涵应该包括关系公民生命、公民权利、公共财产和公共秩序等问题的安全范畴。区别于传统安全,公共安全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是以人为本思想做指导去思考安全问题。也可以认为国家安全属于政治安全高度的安全范畴(如国防、主权等),而公共安全则关注低于政治安全高度的安全范畴(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恐怖犯罪等)。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公共安全问题,原因是在和平时期公共安全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远超过传统安全。而转型期社会问题突现,公共安全问题也处于多发态势。并且如果不重视公共安全问题,有些问题将会被发酵上升到政治安全乃至国家安全层面。

(三)公共安全问题给转型期社会提出了新的挑战

转型期是社会发展的必须经过的过渡期,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社会良性发展,达到预定或者说是期望的目标。但由于转型社会的自身特点。使其必须面对包括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诸多挑战。首先,转型期一定会是一个公共安全问题的频发期。由于转型期社会的多元性的特点,势必会使社会产生出各种矛盾。文化间的差异,价值观上的分歧使整个社会都陷入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中。在这样转型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众多矛盾的集合,挑战社会整体的包容极限,社会问题隐患加剧,导致公共安全问题频发。国外一些国家在转型期的数据就能证明这一点。匈牙利在上世纪80年代末 至90年代的转型期中犯罪率激增,仅1988年到1989年人均犯罪率增加了22%,1989年到1990年增加了54%。而波兰在1989年到1990年转型期间,侵害社会财产的人均犯罪率增加了一倍[3]。

二、效果有限:政府单方应对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困难

国家通过政府进行治理。政府的治理能力与需要其解决的社会问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解决全部的社会问题,有众多理论支持这个观点。但在转型社会,由于社会在该历史阶段存在的特点,政府能力在应对含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社会问题上的能力差距明显加大。政府仅靠自身的努力解决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成效有限。

(一)政府是有限的政府

“有限政府”是指政府自身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上受到法律和社会的严格限制和有效制约。这也是当今社会对政府内含比较统一的看法。政府不应该也不可能是一个无限的政府,特别是在日新月异的当代。关于这一点以往的不同学派的学者都得出相同的诊断。以霍布斯、洛克等人为代表的社会契约论者认为,为了保障个人权利,尤其是财产权,人们便在理性基础上通过契约结成一个共同体,把自己的权利委托给一个更高的公共权威——政府。这就不难看出,政府是个人把权利让渡出来一部分形成的,所以其权利和能力就会有边界。而性恶论支撑下的古希腊的学者认为,“一些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利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4]”。也就是说任何权力,包括政府的权力,必须要受到限制。而第三个对有限政府影响深远的理论派别当数西方经济学界的自由主义。该理论认为,在商品经济中,每个人都以追求自己利益为目的,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进行调节,因此政府干预是多余的。“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这与中国道家的“无为而治”在某种程度上有着一定的一致性。这种理论不但希望政治是有限政府,甚至希望政府在治理上是一个“没有任何作为”的政府。

(二)以往治理经验不适应转型期

中国虽然有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社会治理经验,并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被反复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但经验永远只代表过去,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同时中国又进入社会转型期。无论是在世界的大背景下,还是在国内发展的现状下,转型期社会的发展不平衡,多重矛盾并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对传统安全问题对治理的挑战,在现阶段应对公共安全问题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相应的治理经验,同时以往总结的经验教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可操作性差。公共安全问题成为已当前凸显的重大社会问题。

1.以往的治理经验不是在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总结出来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前10年,我们取得飞速发展的成绩,也总结出一些宝贵的经验。但那都是在社会相对稳定、世界局势相对简单的历史背景下总结出来的,美国还没有把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考虑到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周边的国家也没有把中国当作“威胁”。随着苏联的解体,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第二(美日的主要竞争对手),中国人均收入进入“中等发达国家陷阱”阶段。以往的经验都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引发的连锁反应。

2.转型社会的的特点,及近年的新技术的应用使以往的治理经验失效。转型社会多重矛盾共存,社会要素多元到应对的治理方式要多元,反应迅速。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介入,让治理更加复杂。就以舆情控制为例,改革开放初期,政府只需管理好传统媒体,就不会出舆情失控的情况,因为离开传统媒体,舆情的传播基本上只能靠口耳相传。但如今在新媒体,“微媒体”的冲击下,任何信息都可能被6亿网民中的一员传到互联网上,也可能被5亿手机网民中的一员用手机即时上传互联网上(数据来源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这些信息可以是文字,图片,甚至是视频。以往政治对舆情的治理经验基本上失效。

3.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新的公共安全问题政府要从头开始认识和应对。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新的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在转型期有些新问题是没有经验可以遵循的。以外来生物入侵和PM2.5等公共安全问题为例,在社会发展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平前提下,这两类问题都没有引起充分的重视,随着环境承载力的饱和,该类问题出现端倪。PM2.5引发的雾霾等环境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1月,亚洲开发银行与清华大学公布的报告称,中国空气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基于疾病成本估计为6232亿元人民币,基于支付意愿估算则达到19734亿元人民币(以2012年中国GDP为基数);而外来物种入侵上仅马铃薯虫等十余种外来有害生物,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574亿元人民币(国家环保总局公布数据)。这些新的公共安全类问题,都需要政府在没有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应对。

(三)政府解决转型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现实困境

转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已被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同时也积极地制定对策。虽然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相应的效果,但由于转型社会的特点,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问题存在以下几点现实困境。

1.政府解决公共安全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对政府负担较大。公共安全问题涉猎范围广,特别是在转型社会,不仅涉猎广而且频发。这就要求政府各部门要进行联动。仅拿辽宁某市反恐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来看,仅反恐这一类公共安全问题就要求51个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来联动配合。虽然这种安排会达到高效,但同时也给相应的机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带来一定的工作负担。政府治理成本较高。

2.仅靠政府自身对转型社会的信息收集效果不理想。政府治理制定制度要求前期的信息收集,资料整理。转型社会的资料信息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并且有时要需要特定的专业知识。但由于政府用人制度的限制,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素质都很难与转型社会完全匹配。专业知识欠缺同时困扰政府相关部门。这样就对信息的收集时间上出现时滞,质量上也存在缺陷。

3.政府治理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政策制定脱节。针对转型社会频发的公共安全问题,我国政策的制定速度明显满足不了。我国现在针对公共安全问题的政 策基本停留在《办法》层面,很少有相应的法规、法律与之相适应。特别是针对近些年来多发的网络舆情、群体性事件,大都应用《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的几条处理,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均不强。

三、有效补充:社会组织在解决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作用凸显

转型社会的一大特点,就是社会参与意愿强烈。在这个时期里越来越多的社会组织强大起来,随着其实力的增强,其政治参与愿望也随之强烈。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提出的国家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也要求国家治理要有一个新的变革。这个变革不可单靠政府单方的力量,还要把社会组织的力量加入其中。这主要是因为,社会组织将是政府在社会治理上的一个有效补充。

(一)治理的内涵

通常意义上,治理是一个国家与公民通过合作、协商,建立伙伴关系,实现对公共事务管理的互动过程。全球治理委员会把“治理”界定为,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一个协调各种利益冲突和采取协作行动的持续过程[5]。在国家转型过程中,社会实际上拥有一种“治理能力”?穴governability?雪[6]。这丰富治理的内涵,治理主体不单单是国家政府,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也会是治理主体。

(二)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意义

社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的意义除前一部分提到的,国家的补充者、偶尔的竞争者和政策的执行者外。社会组织对治理体系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社会组织为政策制定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在第一手的资料收集方面,社会组织的力量不容小视。因为政府只是一个主体,在收集资料上难免出现死角,而社会组织分布广,散布在社会各个部门之间,正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广泛地收集各部门的情况资料为制定更为有效的公共政策提供了保障。其次,社会组织解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欲望。在转型期的社会中,公民参与欲望强烈。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制度对公民参与国家治理原有渠道相对不足,社会组织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公民参与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最后,社会组织可以缓解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以往的治理主体是政府,对象是人民群众,这样难免出现矛盾,特别是在一些有利害冲突的问题上,这个矛盾出现了激化的现象,如动迁问题,有些地区还出现了严重的官民对立的问题。这时社会组织的介入可以让政府从矛盾主体中脱身。形成稳定的三角关系,政府从矛盾的一方,转化为化解矛盾的协调员。政府与群众的矛盾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化解。

(三)社会治理在公共安全问题上的作用

公共安全问题是转型期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社会治理也就同样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公共安全问题中有专业方面的问题需要社会第三方机构的介入。现在公共安全问题,特别是环境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往往需要相关的专业知识。政府需要有相对应的专业部门应对,但限于编制、经费等问题,部门设立往往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这时就需要一些社会组织和企业的介入。第二,公共安全问题中社会稳定方面的问题通过社会组织进行预警。对所有国家来说,维稳是转型期社会的首要问题。而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公共安全问题,如群体性事件,伴着新技术的介入,往往有着爆发快、串联快、发酵快等特点,政府在对其进行治理中常常处于被动。如果将社会组织力量应用到这些方面,提前对群众进行疏导,让其以合理的方式反映诉求及政治参与欲望,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该类公共安全问题发生概率,同时也可以在问题出现之前,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预警。最后,在一些极端的公共安全问题上,如恐怖事件中,社会组织联动会提高管控效率、效果,达到全社会安全稳定的目标。

四、协同高效:社会参与下的政府对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治理

社会组织在解决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上有着一定的效果,但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组织的参与只是政府治理的补充,两者均不可以被彼此完全取代。真正高效地处理公共安全问题则是需要两者的协同互补,高效运作,这样才能让政府与社会组织发挥其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一)政府为治理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提供“刚性”保障

虽然转型社会改变了原有的威权主义的社会结构,但政府的权威性还是不容易被质疑的。比如说,政府依旧是制定政策制度的主体。在社会治理上还会维持原有的“刚性”特点。这对解决转型期社会含公共安全问题十分重要。首先,政府为解决转型社会的公共安全问题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政府可以针对社会频现的公共安全问题制定有效并切实可行的政策法规。使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上有“抓手”可以用。对公共安全问题通过制度来分类定性,再有针对性地解决,让治理转型期社会公共安全问题“师出有名”。其次,政府为预防和应对公共安全问题提供执法权。有了相应的政策法律,就要求还要具备一个拥有执法权的管理队伍。这个队伍必然要归属于政府管理。虽然放权是现阶段政府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但执法权特别是对涉及到公共安全问题上的执法权一定要归属政府,才能保证社会稳定良性的发展,其原因不言而喻。公共安全问题一定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问题,加之转型社会的不稳定性,关于公共安全问题的一些行政权力一定要掌握政府手中。最后,政府保障关于公共安全问题政策法规的相对稳定。政府是政策法规的制定者就要保证其相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指的是,既要保证在一定时期内政策法规是稳定的,又要对政策法规进行一定的调整来适应多变的转型社会。这个相对稳定要在政府的管控下,这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发展。

(二)社会组织为应对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提供“柔性”支持

在转型社会中,社会组织的参与意愿和能力增强,为解决现实的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一系列的支持。首先,社会组织为转型期公共安全问题提供技术支持。转型社会是一个变化快的社会,加之当今社会的技术革命,应对一些公共安全问题需要的技术手段也在迅速革新。社会组织因为没有政府 机关部门相对烦琐的用人程序,所以可以快速地吸纳专业技术人员来应对日益高技术化的公共安全问题。其次,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为客观的第三方力量,来解决公共安全问题。转型社会政府原有的威权主义受到挑战,加之种种原因造成的政府公信力的下降。所以在处理公共安全问题上,政府治理的可靠性受到质疑。这时就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介入,社会组织往往就可以承担这一任务。社会组织是独立于政府体制之外的,所以不受政府公信力的影响。并且一些专业的社会组织在其专业领域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这对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国外的一些咨询公司和民调机构就是个例子。它们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往往是客观而专业的,给出的解决手段也是科学的。最后,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矛盾。在解决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难免不把政府与群众之间对立起来。比如,城市发展的拆迁改造上,群众与政府意愿和利益预期是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如果处理不好轻则影响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地位,重则就会引发更为严重公共安全问题。社会组织的介入就会将政府从这个矛盾对立中解脱出来,由社会组织去做群众的工作,而政府只来协调社会组织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这势必会大大降低公共安问题的发生和发展。总的来说社会组织为解决公共安全问题提供了“柔性”的“软件”支持。

(三)社会参与是在政府监管下进行

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公共安全问题治理要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虽然治理理论给社会组织很大的自由度,但是由于公共安全问题的特殊性和转型社会的时代特殊性,政府一定在某种程度上监管治理全过程。首先,公共安全问题是涉及到公民切身利益的问题。政府必须有所导向的治理,而不能完全放任给社会组织。这是对人民生命财产的负责任的态度。并且政府的监管可以保证在政策支持下的高效,也防止自由化的扩大。其次,转型社会的复杂性要求政府对社会问题有统一的监管。转型社会是多元的,复杂的,也是矛盾交织的。如果政府不加以控制,轻则社会发展出现停滞,如掉进“中等收入陷阱”,重则可能影响到国家的稳定。最后社会组织本身也希望政府对其进行监管。社会组织的运作应该在一定的既定框架之内,这个框架的设计往往是需要政府来考虑的,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组织的参与治理目的性和高效性。就像西方经济学中的“看不见的手”要与政府“看得见的手”配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总的来说,社会参与治理模式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相互配合,协同高效的来应对各类问题。但由于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有着自身的特点,这种配合还要以政府为主体或是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

从上述各种分析上来看,社会组织参与转型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的治理,是一个解决该类问题的有效途径,也符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使社会组织快速健康的发展壮大。政府与社会组织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来应对和解决转型社会中出现的含公共安全问题在内的各类社会问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定度过转型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Welsh H A.Political Transition in Central and Eastern Europe [J].Comparative Politics 1994-4: 381-382.

[2]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73-77

[3]otspeich R.Crime in the Transition Economies[J].Europe.Asia Studies,1995-4:558

[4]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篇3

[关键词] 治安管理; 社会化; 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57

[中图分类号] D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93- 02

所谓治安管理社会化是指在公安机关的有效组织和指导下,发动社会力量,使社会组织或个人参与治安管理的基础工作,这种参与治安管理的工作者能够获得一定的报酬的治安管理行为。治安管理社会化作为市场化、产业化的治安管理体系,在发达国家有成功经验,它通过社会公民或社会企业单位等与服务对象中的社区、居委会、企事业单位、村庄、个人在公安机关的组织和引导下,签订治安服务合同,并为服务对象从事治安管理服务。被服务对象依法给社会组织或个人支付劳动报酬,而从事社会治安管理服务的个人或社会组织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依法从事社会治安管理工作,不能违法行驶超出法律规定范围外的职权。

1 治安管理社会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认识严重滞后

治安管理社会化的发展在我国还不成熟,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和规模。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较好,社会经济活跃、发展迅速,然而治安管理社会化的进程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步伐,其主要原因是对治安管理思想认识的落后。目前,我国大部分的相关政府机构和公安机关的领导都未认识到治安管理社会化的意义,未认识到治安管理社会化的积极作用。甚至一些公安机关的管理人员认为治安管理是公安机关的事,与社会无关,还有一些干部抱着官本位思想,不想权力下放,因此对治安管理社会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量不够、深入研究不够,政策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不完善。

1.2 警力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目前我国公安机关在警力配备上严重失衡,公安机关的内部部门繁多、组织机构冗赘,而基层警力缺乏。这种警力资源配置失衡的现象导致治安管理工作开展效率低,治安管理工作难度大,甚至会带来严重隐患。公安机关的治安管理主要工作都在基层表现,而由于基层警力的缺乏,民警难以应对繁杂的社会治安问题,民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机会和渠道也较少,长此以往,民众对公安机关的信任度下降,公安机关的公信力也不断缩水,威胁着社会治安管理的和谐性[1]。

1.3 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由于治安管理社会化认识的滞后和建设的落后,我国各地社会治安管理还没有落到实处,利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控制和运作治安管理社会化的目标远远没有达到。要发展治安管理社会化,就必须推进治安管理社会化市场运作机制,只有通过市场运作才能使治安管理社会化作为一项治安管理的有效制度长期存在下去。市场运作必须由公安机关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其中最重要的监督和引导手段就是根据治安管理社会化的原则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通过制度和法律约束从事社会化治安管理的双方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社会治安管理,避免社会治安管理变质,避免社会治安管理给公众带来不稳定因素或危害。

1.4 权责不分明制约了治安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权责不明的现象在各个参与社会治安的部门中都存在,这种不良现象使治安管理者权力膨胀,责任不明,可能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一些参与治安管理的部门尽管制定了相应的责任书,出台了权责分明的管理办法,但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考察考核制度不明确,即使出了问题也没有相应的追责措施,使权责制度制约了治安管理社会化的推进。

2 新时期治安管理社会化的路径

2.1 树立以公治公的思想观念

正确的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在新时期下推进治安管理社会化的进程就必须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的思想观念,公安机关的警察应当摒弃官本位的封建思想,将管人的思想作风转变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风。同时应当意识到人民在治安管理中的重要性,要通过合理的政策引导使人民和公众自觉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的工作中去,让影响社会治安稳定的不良因素在人民战争中消失。因此,各人民警察要积极发动群众,集民智、顺民意,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树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意识,使公众自觉参与到维护社会治安工作中来,最终形成“公众安全公众治、社会安全社会抓”的良好局面[2]。

2.2 优化公安机关的警力资源配置

社会治安的主体在目前和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公安机关,公安机关的警力资源配置关乎社会和谐稳定。针对我国目前警力配置不均衡的问题,应当改革公安机关的配置,精简机关人员,增加基层警力资源,加大对基层警力的培养和基层警力设施的配备,保证有足够的基层警力资源应对社会繁杂的治安问题。针对基层警力资源应当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基层警察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养,保证基层警察能够有效与民众交流、沟通,及时发现治安隐患,同时发动群众,做好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维护社会治安稳定的战斗中来[3]。

2.3 加强治安管理社会化的法律制度保障

科学合理的法律、制度保障是治安管理社会化的根本基础,公安机关要在新时期贯彻治安管理社会化的进程,就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规章、制度,通过制度约束和引导社会团体、个人参与治安管理,并制约参与社会治安管理的个人和团体,保证治安管理的实际效果,避免社会化治安管理成为不法分子组织黑社会的新形式。

3 结 论

总而言之,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和繁重的治安管理任务,我们应当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维和多元化的治安管理策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引导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系,保证治安管理社会化的有效开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解希红. 论新形势下我国治安工作的社会化[J]. 现代商贸工业,2010(12):250-251.

篇4

【关键词】 档案管理;中介机构;社会化

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是指档案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档案管理是一种社会各级各类组织、机构和个人的共同行为,其目的在于把全社会的档案以不同形式分层分类集中控制起来,形成一个社会性的开放管理系统。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档案管理行政部门的执法权,是实现档案管理社会化的基本条件,较为完整的国家档案管理网络是档案管理社会化的可靠基础,档案馆是档案管理社会化的基本形式,而文件中心、档案事务所、档案寄存中心和其他商业化运作的档案中介机构则是档案管理社会化的有效补充。

一、档案管理的社会化与建立“两个体系”的关系

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它是档案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档案事业发展的主体内容。就“两个体系”建设而言,又具有特殊的意义:(1)强化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是建立“两个体系”的关键环节,实现“两个转变”。建立“两个体系”的重点是档案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档案公共服务产品的再分配,关键就在于实现政府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的调整与完善。(2)档案管理的社会化是“两个体系”核心理念的重要体现。建立“两个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强化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地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重视档案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是以人为本的政府管理服务理念在档案领域的具体体现。(3)强化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是建立“两个体系”的根本办法。建立“两个体系”需要档案法制体系、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服务方式等各方面的改革与创新。管理的社会化不仅为推进建立“两个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并以其系统性、规范性、实践性成为实现“两个体系”建设目标的根本方法。档案管理的社会化不到位,“两个体系”就无从谈起,“两个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也必然伴随着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职能的不断强化。

二、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档案中介机构

“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体现了档案管理的社会化,现阶段,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实现档案管理的社会化,要建立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档案中介机构。档案中介机构,是当前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从名称来看,有“档案事务所”、“档案咨询服务中心”、“档案事务服务中心”、“档案技术服务中心”、“档案托管中心”、“档案寄存中心”等。我国目前的档案中介机构按生成途径和运作方式,可以分为由档案馆或档案主管部门设立的、面向社会的公共性档案中介机构和以法人资格存在的、以市场化运作的商业性档案中介机构。我国首家档案寄存中心,1998年8月9日成立的深圳市档案寄存中心属于前者,其服务职能主要是将不具备充分保管条件及配备档案保管主体成本过高的国有与非国有及破产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在工作、生产、经营等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寄存在市档案馆中。相对于传统的档案机构来说,总体呈现弱势。

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档案中介机构需具备以下条件:(1)政企分开、权责明晰、独立经营、自负盈亏。首先政企分开、权责明晰要求档案中介机构必须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人员、财务、职能等方面完全脱钩,以独立经济法人身份参与市场竞争,不得再承担原有的行政职能,即真正实现组织中介性。其次要做到独经营、自负盈亏,必须保持档案中介服务机构的独立性、完整性和客观性。独立性可以使档案中介机构不受行政部门影响,在档案服务中保持独立,不损害客户的利益。(2)遵纪守法、规范经营、诚实守信、优质服务。从某义上讲,规范化程度不够是影响档案中介机构职能发挥的最大障碍。档案中介机构的规范化实质上涉及的是其与服务对象的信用关系问题,档案中介机构如果不规范,其信用度将大打折扣。从外部来说,档案中介机构应自觉接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前者是依据《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对其经营活动进行依法登记注册、年检审计;后者是依照《档案法》等法规对其业务活动进行监管,以实现外部规范化管理。从自身来说。档案中介机构应体现社会服务性、技术知识性和商业经营性。社会服务性指档案中介机构能为企业、社会组织或个人提供全方位的档案服务,包括档案咨询、档案达标升级整理、档案保管、档案设备引进等。技术知识性指档案中介机构进行的各项档案业务如技术咨询服务、传授档案工作理论知识和技能、档案价值鉴定等是建立在对档案信息的加工、利用或提供档案信息技术服务之上的。商业经营性指档案中介机构作为一个经工商注册的企业,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和经营范围,有企业行为参与市场竞争,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档案有偿服务,获得收益,求得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近几年来教育界热议的一个话题,2012年祝智庭等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一文中指出:“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 Learning Environments),运用智慧教学法(Smart Pedagogy),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Smart Learning),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High-Intelligence)和创造力(Productivity)的人,利用适当的技术智慧地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并不断地创造制品和价值,实现对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灵巧机敏的适应、塑造和选择。”由此,联系实际应用,笔者对智慧教育总结如下,是引领教育发展方向的一种教育理念,其本质目的在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批判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即让学习者会思考,有智慧。

那么如何培养有智慧的人?这就要求在整个智慧教育的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主体都是智慧的,教师要拥有智慧教育理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作为引导者、帮助者促进学生智慧发展,来为学生构建智慧的学习环境,创建智慧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智慧的教师指导下、智慧学习环境的帮助下,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极大地促进个人智慧发展。智慧教育是关注学生个性、能力、知识、品德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有生命的教育、真正关怀人的发展的教育。智慧教育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传授,而是让整个教育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学生在智慧教育中是轻松愉快的,他们可以彰显个性、可以协作探究、可以发明创造,智慧教育并没有忽略知识教学,而是将知识转化、升华,将其转化为能力进而升华为智慧。

初中数学智慧教育

数学学科是初中教育中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初中数学具有内容抽象、应用广泛、推理严谨和结论明确等特点。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希望通过初中数学学科的学习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是希望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推理能力及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而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只注重“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学习,无意中将教学目标转换成考试取得好成绩。在这种理念下,很难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与学习能力,也很难让学生有智慧,会思考。而学习源于思考,没有思考就不会有疑问,更不会进一步去学习!

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有智慧,就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倡个性化学习,鼓励学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通过探究实践去感受知识,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首先要找到切入点,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更直观生动的情境,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等来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对内容产生好奇,主动去探究;其次是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而不是指导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形成自己的思维;再次是,教师要要求学生对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对学生的探究过程做一点评。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这样思考的过程会强化训练思维,让学生变得有智慧,真正做到智慧教育。

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智慧学习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迅速发展,初中数学教学也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中数学智慧教育离不开智慧的学习环境,而智慧的学习环境的构建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撑。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便捷直观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数学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数学的原貌,有利于学生去模仿,去探究,养成个性化的数学学科思维。

在智慧学习环境下构建智慧课堂,学生主动说、主动学、主动探,教师只是组织者和指导者,智慧课堂是工具、资源丰富有力的课堂,学生可以用有针对性的工具和资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智慧课堂是充满批判争论的课堂,批判能力是智慧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每一次思维的交流、碰撞,每一次的质疑批判都是新观点、新理念、新知识产生的契机,完全的“拿来主义”是在扼杀发明创造;智慧课堂是凸显个性的课堂,学生有时间、有场所展示个人风采,每位学生都有擅长的领域,每位学生的学习机会都是平等的;智慧课堂是可打破时空限制的,学生可将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有机融合,随时随地想学就学,随时随地都能构建一个课堂,这样学生的学习是无缝的、持续的。学生在这样有生命的课堂中,个人智慧才会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以pad为支撑的电子书包环境特别适合初中数学的智慧教育。

案例设计

本案例为吉林省长春市第103中学赵菁老师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设计完成的,并已经应用于实际教学中。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应用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中,依托可支持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展开教学。

《平行线的专题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分析

“平行线”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学习它会为后面的学习三角形、四边形等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习这部分内容旨在加深学生对“角与平行线”的认识,建立空间观念,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交流分享自己的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2.设计内容概述

基于智慧教育理念,为了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录制两种不同形式的微课,用于学生课前观看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选择复习平行线定义、判定方法、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以及判定和性质的综合运用。为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展示,在本课中设计了同修任务和实践任务,通过检测任务的完成情况来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在同修任务中规范学生几何语言的书写,并且采用多种方法解题,采取互批的形式实现辅导个性化;实践任务即一个生活问题的解决,回顾了课前复习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让学生在同一问题情境中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两个任务的内容设置均体现了方法和结果的开放性。根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在同修任务中设置一道可以添加多种辅助线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或观点的体现,充分尊重每位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在课前每一小组都有任务分工单,让学生自行填写,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他们展示自己个性的过程。最后如果学生可以顺利达成以上任务,备用挑战任务又可考查不同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

3.学习对象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平行线的有关知识,应该掌握平行线的定义、判定方法和性质及它们对应的几何语言,并能够综合运用上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对于几何证明的有关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思维敏捷,勇于探索并解决问题。

4.教学目标制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平行线的相关内容和规范的几何书写;能熟练灵活地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同修任务(证明)、实践任务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重点:综合运用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及演绎推理过程的表达与书写。

难点:在复杂图形中抽象出三线八角的数量关系,根据图形特点合理添加辅助线的能力。

6.学习环境

电子书包和电子白板的教室环境,可供微视频观看和讨论问题的学习网站。

7.教学活动

课前: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微课主要是提供对所学知识进行讲解的微视频,时长为5~8分钟。

课上:

①检测任务。教师提问学生通过观看微视频再次回顾了平行线的哪些主要内容?学生在自己的电子书包环境里进行检测任务,核对答案,针对出错问题先独立改正,有困难的题目组内解决(讲解员负责讲解)。

设计意图:明确课堂内容学习的形式和要求,初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选择教学环节和授课内容的难易程度。设置不同层次的试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让学生进行独立改正,组内解答,从被动转向主动,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

②同修任务:要求每位学生在任务单上自行完成,填好小组序号和姓名,组内核对后选一名同学的答案在教师发起收集图片功能后由操作员上传。由1、2、3小组互评,4、5小组互评。每位学生进行批阅指定小组答案,互评结束每组的汇报员汇报各自小组批阅的情况。教师对汇报进行总结,发表教师观点,对知识点做升华。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习,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形成团队协作的精神,让不同的意见能够顺利地表达出来。

③实践任务:学生运用电子书包环境中所提供的工具进行独立操作,用所学知识解决任务单中的生活实践问题,探究结束后,组内交流各自的观点汇总到记录员,由汇报员进行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兴奋点各不相同的学生都平等、愉悦地参与到实践中,发挥各自的思维,将课上课下以活动的形式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直观操作的、现实的、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脑、眼、手互动的同时个性思维随之发展。

④评价任务:要求学生根据前面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投票。

设计意图:在及时评价后设置统一评价,让学生自己设定标准,有利于突出学习过程的个性化,解决策略的多样化。

篇6

在德国法学界和法官看来,由于劳动关系本身的复杂性,调整劳动关系涉及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调整劳动合同关系的大部分规定即为劳动法,属于私法的范围;调整社会保障的规定为社会法(即社会保障法),属于公法的范围。在德国,劳动法制虽然历史悠久,但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典式的劳动法,在这一点上,德国学者盛赞制定了一部统一的比较完整的《劳动法》。在劳动立法上,德国采取的是编篡,即多年来一直不遗余力地力图汇编一部包容全部劳动法律规范的《劳动法典》。由于工程浩繁等原因,至今没有完成编篡工作。对此,有的学者持保留态度,认为“这一努力是否能够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愿以偿,是颇令怀疑的”。〔2〕德国现行的劳动法律、法规,主要有《集体协议法》(1969年8月修订)、《委员会法》(1988年12月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1976年4月)、《母亲保护法》(1968年4月)、《解雇保护法》(1969年8月)、《劳动法院法》(1979年7月重新公布),等等。至于社会法立法,德国拟创制一部完整的《社会法典》,至今只公布了总编(1975年12*本文作者于1997年6月参加中国赴德国劳动司法考察团时,对德国的劳动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司法进行了系统的考察。此文是根据考察了解的情况和所得资料,并参阅有关论著写成。——编者月)、第三编社会保障通则(1976年12月)、第五编法定健康保险(1988年12月)、第六编法定养老保险(1989年12月)、第十编管理程序(1980年8月)等编。此外,已颁行的还有《联邦社会福利法》(1961年6月)、《儿童与青少年福利法》(1990年6月)、《社会法院法》(1953年9月)、《少年法院法》(1953年8月),等等。

德国的法院除设外,另设五个不同体系的法院,即普通法院、行政法院、劳动法院、社会法院和财税法院。每一个法院体系都根据本体系的法院法即法院组织法所构成,各自都有自己的案件管辖范围,实际上都有各自的最高法院。德国设立了专事审理有关劳资纠纷、社会保障纠纷案件的劳动法院和社会法院两个独立的司法体系,并制定了各自独有的《劳动法院法》和《社会法院法》。这不仅表明德国非常重视劳动法和社会法的司法,把有效的司法看作是实施法律和实现法治的有力保障,而且据德国联邦社会法院法官武尔芬的看法,由于劳动法属于私法性质,社会法属于公法性质,各自调整的对象、范围、程序等均有重大差别,因此建立各自独立的法院体系,分别由劳动法院专事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由社会法院专事审理社会保障纠纷案件非常必要,这种从立法到司法的分类法,对保障雇佣劳动者的权益是非常有利的。

二、劳动法院的设置及对劳资争议案件的审理

(一)劳动法院的沿革、设置和案件受理范围

在德国,劳动关系原来是由民法调整的,世界著名的《德国民法典》就有调整劳动关系的规定(第611条至第630条)。随着经济的发展、法制的逐步完善,劳动法就逐渐从民法中分离了出来,以至今日已形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法律体系。因为在德国,在劳动关系方面贯彻的是“劳动自由”的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完全采用市场化的形式,即劳动契约的形式,由雇员与雇主自由决定是否发生雇佣劳动关系,并决定工资、工作时间、工作条件、休假、劳动保护等有关事宜。在这种关系中,作为出卖劳动力的劳动者显然总是处于劣势的地位,他们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保护,劳资冲突和劳资纠纷的产生是必然的。为了缓和冲突、排除纷争、稳定社会关系,德国法律在保护雇员即劳动者权益上采取了重大的举措,即制订了独立于民法之外的劳动法,作为劳动司法的劳动法院随之也从普通法院体系中分离了出来。

在德国,普通法院的历史源远流长,通过法院处理劳动争议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纪初,至于专事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的劳动法院,只是本世纪中期(1952年)才从普通法院体系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司法机构体系。为此,联邦德国于1952年专门制订和颁布了《劳动法院法》。该法既是一个劳动法院组织法,又是一个审理劳资纠纷诉讼的程序法。它不仅对劳动法院的设置和组织机构作了规定,而且还就劳动法院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的一些特殊的程序等也作了详细的规定。〔3〕在德国,劳动法院至今已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实践证明,这在缓和劳资矛盾、稳定社会关系等方面发挥着其他司法机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德国《劳动法院法》,劳动法院分为三级,即:1、基层劳动法院。它负责劳资纠纷案件的初审,即第一审案件的审理,因此也称初审劳动法院。全德国现共设有基层劳动法院123个,职业法官840名。2、州劳动法院。它负责劳资纠纷案件的上诉案件的审理,因此也称上诉审劳动法院。全德现设有州劳动法院19个,即除全德16个州各设1个州劳动法院外,另在北威斯特法伦州增设2个州劳动法院,巴伐利亚州增设1个州劳动法院,现共有职业法官200名。3、联邦劳动法院。主要负责不服上诉法院裁判的全德劳资纠纷案件的复审。为使劳动司法得以统一,全德只设一个联邦法院,地点在德国中部的黑森州的卡塞尔,它实际上是德国劳动法院的最高法院。

与普通法院审理一般民事案件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劳动法院审理劳资纠纷案件的法庭采取职业法官与名誉法官相结合的形式组成。这样做的好处,据德国的法官介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名誉法官来之于企业,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对劳动关系的状况也比较熟悉,可以帮助法庭对劳资纠纷作出比较符合实际的裁判;第二、名誉法官来之于当事人,即雇主和雇员两方,代表雇主和雇员两方,各自为他们说话,这样就可以使劳动争议双方在心理上增加对法庭的信任,使他们更容易地去接受法庭的裁判;第三、名誉法官在审理案件中有与职业法官一样的权力,如有相同的询问权、查阅案卷权等权力,以及相同的表决权,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防止职业法官的独断,提高法庭裁判的公正性。基层、州劳动法院审理案件的法庭由本法院自己的1名职业法官和2名外请的名誉法官所组成。联邦劳动法院审理案件的法庭一般由3名职业法官(其中1名为首席法官)和2名名誉法官组成。名誉法官来自雇主和雇员各方,各占一半,由雇主协会和工会提名,然后由有关部门任命,基层、州劳动法院的名誉法官由地方和州的有关部门任命,联邦法院的名誉法官则由联邦劳工部任命。名誉法官任期4年。担任名誉法官的年龄限制是,基层法院必须在25周岁以上,州法院必须在30周岁以上,联邦法院必须在35周岁以上。

对劳动法院的案件受理范围,德国《劳动法院法》作了具体的规定。根据规定,劳动法院主管下列劳资纠纷案件的审理:1、单个的雇员与雇主因工资、解雇等私权性的争执,包括因劳动关系而发生的争执、劳动关系存在与否的争执、劳动关系的终止及其法律后果的争执、与劳动关系相关的非法行为引起的争执,等等。2、集体合同方面的争执,包括签订集体合同的双方就集体合同的和集体合同存在与否而发生的争执,签订集体合同的双方与第三人之间关于集体合同内容和集体合同存在与否的争执、集体合同双方之间或该双方与第三人之间因不允许行为,如劳资斗争采取的手段等而发生的争执。3、企业委员会与雇主之间发生的争执。

(二)处理劳资纠纷的原则和程序

篇7

一、对认知行为理论的认识

(一)理论简述

在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认知行为理论开始逐渐受到社会工作专业人士的关注。该理论以认知理论为基础,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来源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认为“人的行为是由个人整体生活状态塑造出来的,包括个人对自我的认识、对世界的看法和个人的信念等”。

(二)干预技巧及其应用

1.在行为方面,人的行为是可以被控制的,行为理论常用的干预技巧有系统脱敏疗法、厌恶疗法和行为训练法等。例如,针对在日常生活中“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来说,可以运用系统脱敏疗法,根据服务对象的严重程度设定不同的评估指标,逐步缓解他对蛇的恐惧程度。

2.在认知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艾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该疗法主要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了解到引起服务对象出现不良现象的诱发事件,以及该事件让他产生了什么样负面的信念;第二,通过参与式和非参与式观察服务对象的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初步预估;第三,协助服务对象驳斥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最后评估是否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二、服务对象的基本情况

(一)案主个人情况:今年10岁,现就读于某村小学三年级,个子不高,肤色白皙;比较懂事,沉默寡言;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数学。喜欢跟身边的几个小伙伴玩耍,但是也经常和弟弟产生矛盾而发生打架的现象。其寄养父母反映:经常调皮捣蛋,还有一些行为上的问题,如偷偷拿家里的玩具和钱。

(二)案主的家庭情况:其寄养家庭是一户农民,有10口人,有父母、大哥、大嫂、小侄子和三个同为寄养儿童的兄弟。二哥一般很少回家,因为要外出工作。案主最喜欢大嫂,因为她对他很好。妈妈经常会因为案主做错一些事情而责备他,他明白这是在教育他,但是也觉得妈妈和严厉而不喜欢妈妈。爸爸则是不会太责备他。他最喜欢和三哥、五弟一起玩耍,最讨厌四哥,因为他比案主大,经常会打案主,而他又不敢反抗。

(三)朋辈关系:在寄养家庭中总是喜欢和三哥和五弟一起玩耍,案主活泼开朗,在小组活动中表现较为活泼;在学校里,喜欢和同为寄养儿童的孩子玩耍。

三、预估即问题分析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应用分析

针对案主的这种情况,应采用认知行为理论。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社工更像是一位引领者、指导者,引领服务对象理清自己的情绪,与服务对象一起分析他的认知过程,指导其学习新的认知技巧,改变他的不良行为。在该案例中,社工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引导他纠正认知和行为偏差,缓解长期以来的压抑感,重构认知信念,产生一些正向情绪与行为。

(二)案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1.缺乏安全感,行为习惯存在一些偏差,例如撒谎、偷偷拿他人财物等一些不良行为。“如果某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无法完成,这种被阻断的欲望会被压抑下来,并会在今后的某个发展阶段重新以另外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该阶段的顺利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不擅长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经常被家人误解,造成案主比较大的心理压力;同时身为寄养儿童的四哥经常以暴力的方式欺负他,而他却一直不敢反抗,这也一直抑制了案主内心的愤怒情绪。

3.案主的人际支持网络薄弱,除了仅有几个关系较好的人外,案主和其他人很少沟通交流,这也使得他有些内向和腼腆。

4. 案主因是寄养儿童,常常被标签化,在学校会受到同学的歧视与排斥,缺乏同辈支持和安全感,且对于这种一对一的交流更能让案主打开心扉。

(三)服务对象的需求分析

1. 案主存在的一些偏差行为需要解决,这是他现在在寄养家庭里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若这一步得到很好的解决,以便于为案主争取更多的资源与有利条件。

2.引导寄养家庭的父母采用较为温和方式教育他,不要一直使用强硬手段,避免案主造成叛逆的现象。当案主做错事情时,寄养家庭的父母总是揍打他,平时说话的口气也比较强硬。

3.让服务对象感受到一个温馨、和睦又幸福的成长环境。不仅在家庭层面,也包括学校和社会等层面,不要给这些孩子贴上标签,他们渴望得到更多人的理解和关心。

四、制定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运用社工的专业方法协助案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进行行为矫正,例如设定寄养家庭成员的角色扮演,增强他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意识。每个人都是有价值和发展潜能的,社工要做得就是要充分发挥案主这种潜能,协助他养成健康的心理状态。

2.让案主与家人、学校与社区等方面进行正面沟通、交流,缓解其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增强其安全感,帮助案主更好地融入寄养家庭、学校和社会。

3.通过一些简单的游戏技巧,与案主一起有意识得讨论今后的生活状况,协助服务对象规划自己合理的生活计划。案主不能决定自己能否回到福利院,“福利院要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他们是留在福利院还是被送入寄养家庭,甚至有机会被家庭正式收养。”

(二)服务计划

1. 与服务对象每周一次面对面的直接交流,在交谈过程中运用尊重、倾听、接纳和同理心等专业技巧,让案主发泄压抑许久的愤怒情绪,放松心态。

2.定期进行探访调查,协调案主与寄养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系,间接修复这些关系之间的矛盾,促使案主认知到自己处于幸福的成长环境。

3.确定服务目标后,引导案主制定自己恰当的生活计划,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且按照案主规定的要求按时完成,表现得好可以得到相应的奖励。

五、介入策略

认知行为理论应用到个案中的步骤大致分为接案、搜集资料、问题诊断、具体行动、结案等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在实际的社会工作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一)建立关系。在接案之前,社工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反思。“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认识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知道自己如何与案主产生相互影响的,进而对案主的行为作出如实的评价,并给予有益的帮助。”初次会谈时,工作者要注意察觉服务对象的情绪反应及其变化,可以通过与案主玩一些小游戏,增强案主对工作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使服务对象有接受社工帮助与服务的意愿。

(二)搜集资料。社工全面收集案主的有关资料。直接资料可以通过与案主会谈获得第一手资料,也可以在与案主访谈时使用宣泄治疗法,鼓励服务对象向社工吐露心声。间接资料在访视案主家庭时间接搜集资料,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案主的家庭情况、个人成长经历等,能够搜集充分的案主相关资料,为下一步的问题诊断做好准备。

(三)对案主及相关问题进行诊断。在这一阶段,可以把握案主的兴趣,尤其是案主比较关心的或比较敏感的话题,为下一阶段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好铺垫。对于案主自己生活的困难与问题,工作者在面谈中有意无意地谈及,让服务对象讲述自己的生活计划。

(四)具体行动。在具体行动过程中,社工比较重视案主过去和现在的成长经历、积累起来的情绪冲突和不愉快等,努力引导案主去发现自己问题的来龙去脉,采取更为适当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同时,社工还要协助当事人修正不良行为,鼓励案主在面对问题能够勇于回答,接纳自己并且社工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有效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五)个案结束。当案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时,可以进行结案。在最后的两次访谈中,要谨慎处理好与案主的离别情绪。经过社工与案主一个多月的努力,服务对象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个案目标,后期仍会继续进行回访跟进。

六、评估

(一)目标达成情况评估

1.社工运用倾听、接纳和同理心等技巧,鼓励案主与家人沟通,打开了困扰许久的心结,他的一些不良行为也得到了缓解,基本恢复到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在后期跟进的探访过程中,社工与案主多次探讨今后的计划,并给予鼓励与支持,使他有了更加明确的生活计划。

2.在后期的跟进过程中,通过对案主家人的交谈,了解案主近期变化,同时也通过填写评估问卷认识寄养家庭对服务对象新的转变,邻居也对案主近期的表现表示了赞扬。

(二)社工工作情况评估

1.从服务目标方面,服务目标基本达到。案主的一些行为问题基本解决,也改善了他与家人的关系,让他的学习成绩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整个人变得开朗起来。

2.从社工专业方法方面,这次的个案采用常用的认知行为理论,通过了解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尽心进行预估,制定了适合案主的服务目标与计划。

3.从个案跟进方面,定期对案主进行回访,及时跟进,巩固服务对象的改进效果。在基本结束跟进任务时,社工可以拿出与案主签订的第一份协议,让案主看到自己在个案后的变化。

七、结案

(一)结案原因。基本达到预期个案目标,个案结束。通过社工的介入,案主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积极回应社工的意见与建议,努力改变自己,案主家人很满意近期案主的改变。

(二)结案处理方式。由于社工所在的地理位置与案主家距离较远,选择定期回访和电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进,与服务对象协商最终结案。此外,案主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社工尝试通过其他的专业机构进行转介。

(三)服务对象对结案的反应及处理。案主已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有了重大的改变,在最后一次会谈中工作人员肯定其在个案期间的努力与改变并告知其结案时,案主表示接受。第一次跟他解释结案原因时,他显得有些情绪低落;再一次次回顾在个案中的收获,他慢慢恢复正常的情绪状态,接受了个案结束的事实。

八、个案社工的专业反思

(一)社工的个人反思。工作人员很顺利地与案主建立了信任关系,但是一开始时,案主并不完全信任工作人员,在会谈中有时会左顾右盼,不去正面的回应。针对这一情况,工作人员与案主签订了保密协议,告知其会谈的所有内容工作人员将会保密,同时也向案主表示若工作人员的问题,其不想回应,可以直接说“我不回答这个或我们换个话题吧”,但不能撒谎。在消除了案主的顾虑之后,案主与工作人员进行之间的交流是真诚的,在介入案主问题时,效果较为明显,案主更愿意与工作人员分享自己在寄养家庭中的事情以及在小组的感受。

(二)注重社工的自我调适。在本个案中,案主是一位10岁的孩子,一些事情没有明确的定位,社工在做个案访谈准备工作时,经常会受到案主个案情况的感染,如容易出现移情与反移情的情况,过度运用同理心,所以,身为一名社工,需要自身有很好的心理调适能力。在本案例中,社工不时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调适:与一起做个案辅导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疏导自己的负面情绪;实习之外,回归生活,调节情绪;向有经验的社工请教。

(三)理清社工的角色定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方案,第一次面谈是以社工的身份介入,可是他在和社工交流的过程中会询问社工在实际生活中的情况,社工又必须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案主,不定期分享自己的现实生活,以后的几次面谈吸取了第一次的经验教训,“自我认识原则要求个案工作者对待案主有一个客观、公正、中立的立场,不把个人的主观偏见或其他印象等不恰当的带进同服务对象的关系之中。”

篇8

(一)工作任务骤增,管理体制分割,认识存在偏差

由面向城市至覆盖农村,工作量的增长是几何级的,且社会保障体系涉及民政、卫生、劳动人事和工会、残联等多个部门,实践中许多从业人员仍然采用传统手动管理方式,习惯报批审签,对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档案档案的数字化、信息化认可度低,且相关管理知识比较缺乏,认识程度不高。

(二)档案管理顶层设计缺位,全局性技术支持不力

作为政府及档案主管机关,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档案管理尤其是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缺失。社会保障政出多门,简单依靠这些部门建立统一标准和规范显然是不可能的。

(三)基层建设相对滞后,软硬件设施均不完善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基层公务人员素质特别是过渡型公务员素质相对较低,由于区域性的经济差异,我国某些地方的计算机和网络普及力度不够,部分地区未实现办公自动化和局域网的建设,基层数据录入传输尚有困难。

二、实现社会保障体系档案管理信息化策略分析

档案管理的信息化不局限于是简单的运用计算机技术,也不只是纸质档案数字化,其内涵在于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料的高度共享和资料网络化为目标,进而引起管理模式的转变。

(一)以人为本,增强管理者信息化管理意识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社会保障体统档案管理现代化的灵魂是管理者观念的现代化,只有管理者树立依靠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的思想观念,形成符合时代潮流的档案意识,才能变被动式服务为主动式服务、开放式服务。与此同时档案工作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到档案管理水平的优劣,通过管理者的主观能动作用,多途径、强手段加强培训、学习,使其能力见长、水平见高,以不换思想就换人、不换能力就换岗的勇气和决心重视档案工作者,从而更好地使社会保障档案管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完善设施联动,规范标准体系,建立信息服务平台

社会保障体系档案管理应当借鉴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将档案与互联网、办公自动化等系统连通,完善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系统,扩大现代信息设施覆盖面。全局层面上应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化体系,使档案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档案管理主管部门层面应组织研发和强制推广相关管理软件,推广云技术服务平台,通过数据的聚合、分布和虚拟化操作,探索实现区域联网,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三)探索实施社会保障体系档案管理的“第三方”运作模式

当前国际社会对管理服务由社会“第三方”行业组织运作方兴未艾,90年代美国、日本便实现了全国民政信息的联网。而我国党和政府习惯包揽了许多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市场化、社会化服务相对弱化。

篇9

关键词:档案 管理者 素质 社会功能

要使档案能够起到它真正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服务于公众的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档案管理者的素质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那么档案管理者究竟要具有什么样的素质呢?

首先档案管理者应该具有历史的使命感,应该认识到档案在历史进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应该认识到自己高质量的服务是给需要者提供一把又一把能解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情、自然现象之迷的钥匙。是澄清历史和现实中是是非非的重要依据。

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情、自然现象留给我们的迷实在是太多太多。有些是只有口头传说而没有文字记录而让人无法着手研究;有的虽然有文字记录,但又不详,仅只有只言片语,难于让人推及因果;有的虽有许多物证,又缺乏文字说明,更没有系统搜集和科学整理,从而不能让人形成完整的概念;还有一些是芸芸众生讹信讹传,孰是孰非使人难辨;更有甚者,是由于政治家们的权谋同一帮文人墨客的习心炒作,弄得是非莫辨;再加上重权人物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指鹿为马,对许多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情、自然现象随心所欲的曲解,所谓“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弄得面目全非。如何解开这些迷团,就要凭借档案材料了。例如:强渡大渡河的究竟是十七个勇士还是十八个勇士?中学小学的教科书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孰真孰假?就需要用原始档案记录进行核对。再如:报刊杂志经常提到的我国“三年(指58年至60年)自然灾害”的说法,究竟是否正确,只要查一查这三年各省的气象水文档案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还可以拿这三年的气象水文档案同历年的气象水文档案进行比较、分析,就可以解开这一谜团。这是显然易见的。档案材料可以解谜的功能应是母庸置疑的了。

从表面上看,这些可以解谜的客观性档案同管理者的素质没有多大关系,但是如何使“档案”变得真实、客观,就同档案管理者的素质大有关系了。且不说有人故意窜改档案的恶劣行为,单究档案管理的“八个环节”中的疏漏就充分体现档案管理者素质的重要性了。

大凡了解档案管理的人都知道,一个档案的形成必须经过以下环节:(1)、搜集;(2)、整理;(3)、鉴定;(4)、保管;(5)、统计;(6)、提供利用;(7)、编目与检索;(8)、编辑与研究。这八个环节环环相扣,哪一个环节都渗透管理者的素质;哪一个环节都要求管理者不要带着历史的偏见;不要带着宗派的倾向;不要带着个人兴趣和个人爱好;不要带着宗族和个人的恩怨。否则,变得不能真实地反映事件和个人的本来面貌。就以“收(搜)集”这个环节而言,虽然那些形成档案的材料——“机关收发文、命令、指示、通知、决议、财务帐本、报表、凭证、协议书、合同、提货单、支票、发票”[注],国家与国家之间签订的合同、条约、外交礼仪交换的文本、照片、录音带、录影带、光牒、磁盘、芯片等以及报刊发表的文章都是客观存在的材料,但是这些材料中有不少是相等、相近、相对、相悖、相互矛盾的东西,如果档案管理者在收(搜)集这些客观材料中带着个人的情感、兴趣、爱好、个人恩怨、自己所在宗派集团的倾向去收(搜)集,仅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而丢掉自己不感兴趣的材料,仅搜集对自己宗派、集团有利的材料,而丢掉那些与自己宗派、集团不利的、相逆相悖的材料,甚至故意窜改、销毁这些不利材料。从而使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社会风情、自然现象的本来面貌发生改变。那么这些所搜集来的本来可以提供给使用者通过比较分析的客观材料就变成不能反映真实的材料了。这里说他不真,是因为它是一面之词。如何使它变得客观真实,这就需要管理者的素质,需要他们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要求他们不为个人利弊、自己所在宗派集团的倾向所困。从这个意义上说,尊重客观、尊重事实、尊重历史也就是指档案管理者的素质的体现。如果缺少这种良知,那么档案的社会功能就受到很大影响。

其次,作为一个档案管理者,仅仅掌握档案工作的专业知识还是很不够的,还必须在工作中尽心竭力,对档案事业的执著追求。这是许多人难于做到的。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考验一个档案管理者的素质了。

有人说,档案工作是“为人作嫁衣裳”。档案工作者是为别人成名成家的垫脚石。还有人把档案管理者的工作比喻成写作歌词和作曲的人,说什么“一首风靡全球的歌曲,绝大多数的听众只记住歌手的风采,根本没有记住词曲作者在背后的艰辛”。这的确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演唱者名利双收,而词曲作者却在一边遭到冷落,这是一个多么不公平的现实。档案管理者的工作也是如此,应用档案的人将自己的事业搞得红红火火,声名远播,有谁又能理解档案管理者的艰辛工作呢?所以有人说:档案工作是一个有良心的工作,得有素质的人去做,在那里报酬是不高的,而付出是巨大的,强调的是奉献精神。如果没有这种奉献精神,如果没有素质,对工作马虎了事,对自己的工作不能克尽职守,那么,所收(搜)集的材料就会有遗漏,变成没有代表性的不能反映真实事件的一面之辞;如果管理者没有素质,对于档案材料的整理就不会俨然有绪,对反映真实的材料挂一漏万;如果管理者没有素质,就没有执著追求真实、辨明真假的精神,对档案材料的鉴定就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如果管理者没有素质,对自己管理的档案就会出现霉变、虫蛀等现象。在统计时也会出现差错,重要的数据也会丢失;如果管理者没有良好的素质,对档案的编目与检索、编辑与研究造成混乱。即使编目出来,也使人看不到要领,不能根据目录检索,使应用的人如在大海里捞针。

如果档案材料失真,那么档案的社会功能就失去应起到的作用。军事指挥员应用它,就会打败仗;企业家应用它提供的材料进行决策,企业就会倒闭;行政管理人员应用它作为行政决策,行政工作就会搞得一团糟;教育工作者应用它,教育工作就会受到严重损失。所以我们强调档案管理者的素质也就是如此。(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县工商行政管理局2005年度在县委、县政府及县综治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县200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的要求,高度重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全面落实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在推进我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创建活动中,努力提高全社会预防控制犯罪的能力,为维护全县治安大局的持续稳定,营造我县改革发展、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结合我局的职能职责,做了大量工作。现将我局2005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自查报告如下:

一、健全完善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责任制,严格执行责任制,实行重大案件查究和一票否决制

为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管理工作,县局在与县综治委签订的责任书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目标责任,与股、所签订了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加强了重大案件查究制和一票否决制度。结合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建立和完善党政领导任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制度,把社会治安状况的好坏纳入局、所领导干部考核内容,作为评价股、所长政绩、晋职晋升的重要内容之一;把维护社会治安社会稳定的责任真正落实到基层主要领导肩上。局党组把综合治理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重大节日前召开专门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坚持经常检查,年终进行考核,真正做到局所联动,完善日常工作机制,重大案件增强查究制度,对工作不力造成恶劣影响的刑事案件、治安案件、治安灾害事故和重大坚决要追究责任,实行一票否决制。确保全年工作顺利开展和社会治安稳定。

二、排查整治治安混乱行业和突出治安问题

我局今年在加强工商行政管理的同时,重点对传销和变相传销进行了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对社会危害极大,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问题。我局今年对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进行了专项治理,对国家颁布的直销条例在全县进行了广泛宣传,张贴禁止传销公告60张,出动执法人员156人次,执法车辆25台次,通过专项治理,确保了**县境内无一起传销活动的行为发生,维护了社会稳定。今年9月份由县政法委牵头,对铁路沿钱废旧收购行业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清理废旧收购户36户,对经营范围进行了规范管理,共出动执法人员15人次,执法车辆4台次,通过治理整顿、规范了收购户的经营行为,杜绝了铁路器材的失窃,有力地保证了铁路器材的安全。认真处理调解好消费者投诉、申诉案件,我局在全县设立投诉举报站(点)38个,设立举报电话56部,基本上在全县各行政村都设立的有举报电话,投诉网络在我县已基本形成,在边远地区做到投诉不出乡、镇。全年共处理消费者投诉案件185起,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80余万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处理各类经济违法案件66起,保证了全县经济秩序快速有序的发展。

三、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

我局始终坚持“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调处,防止激化”的原则,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机制,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努力维护社会稳定。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以各所为单位认真做好辖区内的企业、个体、市场的管理工作,对违法违章行为实行预警制,尽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之中,避免一切不稳定因素和行为的发生。全年全系统未因工作失误或工作不力而出现群闹群访现象,对少数个案上访户不回避、不护短,积极协助解决问题,没有出现因上访而影响机关正常工作的现象。对机关的干部职工,经常性地组织教育、学习,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干部职工思想稳定,团结奋进,凝聚力强,从而有力地推进了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深入推进“安全**”活动

结合我局的工作特点,加强整顿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市场是一个地域的窗口,也是一个地域的代表性体现。我局在全县市场内,开展了创建文明市场活动,与其他职能部门共同配合,开展讲诚信、讲文明、讲卫生、无欺诈活动,使全县市场经济秩序有了很大的改观,物资供应丰富,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誉和好评。加强了安全防范工作,配合县安监部门对全县的煤矿进行了专项整治,使煤矿生产企业更加规范完善,杜绝了不安全的隐患,确保了煤矿安全生产。

五、完善治安防范措施,加强责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