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8-07 17:40: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篇1

资讯

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第五次研讨会纪实

日本的学校教育改革的动向:课题与综合学习时间

从教育经营学的视点探讨日本的综合学习时间与中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开发

让儿童自由探究生活——关于深化“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思考

开展系统研究,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体系——长沙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区域推进与常态实施策略探讨

“长沙方言电视节目红火原因探究”汇报交流课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西部发展教育先行

沪滇携手,共建边疆教育

面对贫困山区学生的教学策略

大山里的第一节多媒体英语课

爱心捐助托起明日希望

一名边疆教师的进步成长

山沟沟里的教师成长

因为有你

云南印象

刘电芝:让学习策略教学成为新课改的助推剂

系统思想与跨学科课程、通识教育、研究性学习——访上海市跨学科课程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刘定一

《崔相录论学》之十一如何在现有教学条件下实施探究教学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常态实施策略

敢立潮头唱大风——上海市大同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建设创新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中)

东莞“城市牛皮癣”问题调查研究

竹文化主题探究学习设计

“魂——走进鲁迅”研究性学习活动计划

生态系统的成分

让思维如花绽放——发生在数学课上的几个小故事

《泰坦尼克号》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夜半歌声》电影音乐之教学设计、反思

电影《桃李劫》之《毕业歌》教学设计、反思

对高中“电影音乐鉴赏”三篇教学设计的评析

高三了,作文的构思立意怎么教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案例初探

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管理及课堂教学的认识与实践(下)

“研究性学习”活动纸笔测试设计示例(二)

对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的分析与思考

《宠物:需要关爱与照顾》案例介绍与启示

组织一个有素质的讨论——学习社群在语文课中的应用

确立科研兴教观念加强学校科研工作——江苏省宝应县小官庄初级中学办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现状之我见

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反思

在研学中思考在研学中前进

热点讨论之网友观点

以人为本,立足可持续发展——福州高级中学近年实施素质教育策略

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四川富顺二中素质教育略谈

开发校本课程,推进研究性学习——山东省寿光一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还给我们一个蓝天碧水——对秀溪河的调查

八巧板

人民币升值问题的探讨

应用博客平台开展的“读《三字经》”活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一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教学设计、反思之三

高中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篇教学设计评析要点

自由的考试

谨防综合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方式学科化——从“民间游戏”主题活动谈实施研究性学习教学策略

篇2

关键词:工作表;综合实践活动课;课程材料

一、工作表的含义

1. 工作表的含义

工作表就是应用于工作之中的报表,大多是用于财务处理中,比如excel报表、数据库中等。除此之外,工作表还可以是工作计划表、学习计划表、活动安排表、工作进度表、工作总结表、工作考核表、工作日报表、工作日志表等等,这些工作表在学校中也是常用到的。在本文,我们所说的工作表就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报表,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使用,使教学活动得到顺利进行。

2. 教育性课程材料

现在经常说教育性课程材料能帮助教师增加新的特定的观念,增加新的一般原则(如,通过基本原理),适应科学教学实践,在一般的原则和具体的教学步骤之间建立链接,最终提高教师的教学法设计能力和观念的迁移。课程材料不仅仅是指教师的教案和参考资料,还指一切教学活动过程的教具。而教育性课程材料与一般的课程材料区别就是它可以预测并解决课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有利于情境教学的进行。

在本文中,我们把工作表定义为一种教育性课程材料。它是教育教学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东西,是一种课程材料。工作表在教学中可以作为教学设计、教学管理、教学应用和教学评价的工具和材料,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简介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该课程的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对应于分科课程,它是一门综合课程;对应于学科课程,它是一门经验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

2. 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

(1)整体性 :主题的选择范围 ,人的个性的整体性 。

(2)实践性 :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开放性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过程与结果都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4)生成性 :过程取向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活动课,具有生成性。

(5)自主性 :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指导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

3.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程目标

我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与此同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活动指南》)对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了具体目标,初中的具体目标为:

(1)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和服务社会,增进对社会的了解与认识,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并形成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

(2)发展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3)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具有自我认识能力,养成负责任的生活态度。

(4)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与认识,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三、工作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应用

工作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们观察了广州第三十二中学初中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该班级用一学期的时间进行了以主题为线索的一项综合实践活动。全班40个同学,自由结合分为10个小组,每个小组组员商量决定本组活动的主题,他们有的选择调查广州市民情况,有的研究广州公共厕所情况等等。此门课程大多在课堂进行,在适当时候会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采访等,总之开展地轰轰烈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通过观察发现,在每次课堂上,教师都会准备几张工作表,有的是为自己上课用,有的会发给学生,让学生按照工作表来进行活动。这些工作表有以下几种:学生小组与名单表、学生出席表、教学活动安排表、活动记录表、活动进度表、活动总结表、学生成绩表等。

这些表格清晰而有条理地记录了每节课要进行的活动及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记录了学生活动表现与成绩;同时有的工作表,比如活动安排表,可以发给每个小组一份,让他们知道他们的活动安排,使学生心里有数,知道活动的整体安排,以便根据各小组的情况自行安排时间,而不用再死板地根据老师的安排一步步地进行。

四、工作表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影响

1. 促进教师的学习

(1)它提高了教师连接新旧知识或者新旧课堂内容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帮助教师积累了更综合性的知识,并且可以将这些知识运用于新的学习情景中。

篇3

关键词:兴趣、科学实验探究、研究性学习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11-0091-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11.036

一、为什么要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

在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物理、化学等实验性学科时,由于教师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耗时较多、毕业班学生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以及部分学校实验室条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理化学科的教师在课上只能进行有限的若干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和更为有限的几个学生实验;而教材中很多精彩的课内实验、课外家庭小实验、以及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和实验习题讲解的过程中,学生对实验装置产生的改进想法和创新设计却只得付诸于苍白空洞的语言描述和黑板上聊聊几笔简单、呆板的粉笔画――更有甚者将这些实验直接省略。

这一糟糕的结果最终导致学生形成了错误的主观认识,学生们认为:“物理、化学和语文、数学不都一样学么!只要背背知识点,画画装置图,再学会几个简单计算就OK了,实验是什么东东,做不做无所谓的!”

这样的结果显然有悖于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

倘若长此以往,作为初中的起始性实验学科的物理与化学,久而久之必然会形成类似“哑巴英语”一样的“残疾学科”。

为了打破这个不正常的“怪现象”,也为给实验性学科“正名”,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了使学生形成正确学习物理、化学等实验性学科的意识和方法,同时也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进行理化实验操作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理化学科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实验创新意识,我们决定开展理化课外实验的探究。

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些什么

理化课外实验进行探究的主体是学生,探究的主要内容是进行科学实验。这些实验主要包括:理、化学科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客观原因无法进行的演示实验;教科书中虽然涉及到,但没有明确要求,然而事实上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有很好的拓展、铺垫作用的改进实验;甚至由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特殊现象、学生较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所触发灵感而形成的,且实验材料较易从日常生活中获得,学生基本能够操作,具有一定意义的设计验证性实验;将这些实验从课堂教学的“遗憾”和“不起眼的角落”中搜集起来,并组织对理化实验有较大兴趣的学生,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理化课外实验选修课以及家庭小实验等形式,从而有计划的对这部分实验进行课外探究。

三、为什么可以把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

之所以能把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借综合实践活动之力,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推进新课改的深化,这是因为两者不仅在内容上存在相通相融之处,而且两者在活动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彼此之间还能互为补充、并行不悖,共同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

两者的相通相融之处具体表现在拥有共同的探究主题与研究内容、重叠的活动形式,以及综合实践活动与理化学科领域相互验证、彼此呼应的关系。

首先,不论是理化课外实验探究,还是综合实践活动,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活动。

其次,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以对理化实验感兴趣的学生为主体,对他们所关心问题,采用实验的方式进行持续深入的探究,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理化学科的兴趣,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对实验的创新意识。这也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主要内容和最终目的。而研究性学习正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中非指定领域包括兴趣小组活动等课外活动形式;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正是以兴趣小组活动和理化课外选修课为主要活动方式。因此两者在活动形式上存在不可分割的重叠。这也是两者相融的物质基础。

最后,综合实践活动《总则》中明确规定:“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可与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是理化学科教学的课外延伸,它就是这个“某些情况下”的情况,这项规定为两者的最终融合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除此之外,综合实践活动与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互为补充、并行不悖。

首先,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为综合实践丰富了活动内容。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十分广泛,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作为一个全新的活动领域,它给综合实践的内容加以新的诠释,在实质上扩大了活动的内容范围,给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开放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次,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发现的某些问题,形成的某些实验技能,也需要在理化学科教学中进行拓展和加深;同时,理化课外实验探究需要由综合实践活动为其提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实验室”;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三,综合实践活动为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课时保障。综合实践活动采用的是弹性课时制。即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例如,可以将每周的时间集中在一个单位时间使用,也可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指定的场所(实验室),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学科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灵活机动地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时进行个性化调整:对于内容较多,实验持续时间较长的课题可以通过将多个课时安排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进行集中使用;内容较少,或者持续性不强,但实验的多阶段性特征较为明显的实验,可以将课时分散使用,以求达到实验的最佳效果。

第四,综合实践活动为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提供跨学校,跨地区的交流合作机会,扩大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时空范围,提高了实验探究的综合水平。

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打破学校的框束,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允许进行跨学校的合作探究方式,并积极鼓励学校和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等开展活动。这样一来,不同的学校间,有着彼此相近或者相同的探究课题的小组同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论坛等形式,进行彼此的经验交流和问题讨论,对共同关注的课题还可以一起制定相应的实验计划,并由班主任、学科教师、以及综合活动教师的共同带领下,在某一时间,某一方的学校内,进行跨学校的联合探究实验。

这极大的丰富了进行理化课外实验探究的主体和探究的内容,还促进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文化交流,加强了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小组间的联系,还在无形之中为一些实验室条件相对简陋,进行某些要求较高的实验存在困难的学校解决了难题,摆脱了实验室条件简陋的制约,使得实验探究以最好的速度,向着全新的领域发展。

理化课外实验探究放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进行,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综合利用掌握的学科知识,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在学生均衡发展的同时,以激发兴趣来培养创造性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出另一个重要内容。但必须着重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理化学科的教师只进行必要的有效指导,绝不包揽学生的探究实验。

四、融合的实践与收获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是以“小科学家”身份,对自己感兴趣的某一问题,进行亲身实验。他们将踏着前辈科学家的足迹,体会他们在进行实验探索过程中的曲折与不易。当实验成功后,他们获得更巨大的喜悦与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验证自己对实验的预期想法的欲望,并深刻体会进行实验探究的乐趣;

过去,能够镇定、沉着、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寥寥无几,甚至还造成了在理化实验操作考察中出现严重失误的尴尬局面。然而在实施“课外实验探究”之后,进行实验探究的同学能够熟练而独立地进行实验操作,轻松顺利地通过理化操作考察;除此之外,甚至还有意外的惊喜:据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原本属于在家里从来不做事的“少爷小姐”们,如今居然会主动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甚至拿个杯子都会“标签贴着手心”,抄电表时主动要求去读数,爷爷奶奶出现类似糖尿病症状的反应时,能主动帮助老人家进行鉴定并分析原因,提出预防建议――生活自理的能力明显提高。

参与“课外实验探究”的活动的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这类同学对于同一个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大多能够积极开动脑筋,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并由此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特别是在某些开放性的学生小组实验中,参加实验探究的学生会主动形成实力超强的“特别实验小组”,与周围进行“一般的实验小组”的同学明显区分开。他们实验的速度快,准确性高,想法独特甚至怪异,“夺人眼球”。在进行实验时,他们是其他学生眼中的“超级男(女)生”。

甚至在同一个班里,几个不同的“特别实验小组”之间还有一定几率产生“同行”竞争,为了得到最好最特别的实验结果,他们在实验装置的设计、实验原料的选择甚至包括人员的具体安排与任务分配上,产生各种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的奇思妙想,甚至有些想法给作为该学科教师的我们,带来许多新的灵感和触动。

这些科学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所带来的影响与变化,不仅改变了参与实验探究的学生的个性品质,使其与其他同学明显的区别开来,同时,它还最大可能的带动了其他学生,使之向往,并最终共同参与到这项以理化实验探究为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来,并将最终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得理化学科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作为实验学科的教师,并非不了解实验的重要性,相反他们完全理解理化学科教学的基本原则:“实验是科学探究的灵魂”。然而教师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往往无奈地受限于各种各样外界因素的制约,如课时的相对紧张、实验室条件的客观限制、中考升学指标压力的重荷,使物理与化学的教学不得不成为单调枯燥的“粉笔实验教学”。这不仅“摧残”了学生原本的学习欲望和创新激情,还在无形之中“毁灭”了实验学科的精髓和精彩。

“实验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认识实验作为教学情境的巨大价值,确立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观。”

现在,通过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的融合,教师完全可以把原本的“粉笔画实验”彻底抹去,并陪伴对理化实验产生兴趣的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进行时,和他们一起走进真正的实验室,共同进行科学探究。

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实验,教师在边上“打下手”――这种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在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还能使学生和教师一起感受到将实验性学科的魅力――这才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最大的意义所在。

因此我们将理化课外实验探究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中来,使得二者融合在一起,共同推进课改的进行,并行之有效地融汇贯通于日常教学之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我们希望通过理化课外实验探究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的方式,创造出一种新的实验性学科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57-01

新的课程改革已将传统的劳动技术课纳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一个学习领域,教师如果不能切实转变观念,还是以老式的“师傅教徒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传授劳动技术课知识,会发现课越来越难上。笔者作为一线劳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遇到这样的难题,为了突破这个瓶颈,笔者有幸参与了福州市教育研究院课题《中学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式规范化”研究》与晋安区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从对课题的深入研究,笔者发现初中劳动技术教育也能迸发出活力,初中劳动技术课有很多教学资源可待挖掘。下面笔者就初中劳动技术课存在的必要性;做一个善于开发利用资源的有心人;初中劳动技术课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心方式,谈谈笔者的一些个人体会。

1.初中劳动技术课存在的必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它的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懂得技术,在现在世界上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必须成为基础教育的部分。”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技术的革新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技术水平的高低客观上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水平。现在的文盲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不会懂技术、不会使用电脑,跟不上科学飞速发展和技术日益更新的人。但在现实中,劳动与技术课程在相当一部分学校被当作一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课程。国际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没有技术教育的基础教育不能称为完美的教育,更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新的课程标准对《劳动技术》课程的定位是:“劳动技术学科是中小学在教育者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活动或者与其他合作,在设计、制作、使用与维修等一系列劳动体验和实际探究的技术活动过程中学习技术知识,掌握技术操作,增加技术意识,提高劳动技术素养的一门基础课程。”[1]从课程标准的定位中,我们不难发现劳动技术课程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新的课程标准也为我们一线的劳技教师指明了方向,我们劳技教师也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把以往只偏重于单纯的技能传授式的教学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把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实践性和创造性。

2.做一个善于开发、利用资源的有心人

新的课程改革已将劳动技术教育列入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模块。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生活,注重学生的实际和体验的课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劳技教师要上好劳动技术课,就必须要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2.1 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树立开发教学资源的意识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认真上好每一节劳动技术课,教师自身要从思想上不能把这门学科当成可有可无的学科,要克服学校不投入就不能上劳动技术课的心理,克服上劳动技术课学生课堂纪律难管,且存在着安全隐患就不上劳动技术课的心理,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从中去挖掘一些好的教学资源,服务于我们的日常教学。如:初中劳技《园艺》,有一专题插花艺术,这个专题上去很美,但真正操作起来会遇到很大的困难。每个学生都要动手进行插花练习,学校是不可能提供这么多花材,让学生自带花材往往学生也带不齐。是不是这课就不要开展呢?答案是否定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开发教学资源,我在学生的动手活动中引入压花艺术,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因为压花艺术的材料选取非常容易,路边的野花或野草都可以用来作材料,而且学生还可以把插花艺术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压花艺术中。

2.2 要学会借鉴别人的经验发现劳动技术课教学资源

学校给学生配备的劳动技术课本,因有版面方面的限制,往往比较简练,有的学生活动并没有展开描述,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从同行的日常教学中发现可利用的资源。如有一次,我在浏览师大附中的学校网页时,我无意发现在生物学科网页上有学生利用种子作画的图片,我马上联想到,在初中《园艺》“花卉繁殖”这一节的教学时,能不能让学生课前进行种子作画,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而且还加深了学生对种子的了解。从学生课堂的表现来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好的作品,在学校进行展示,给学生进行评奖,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3.要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体现在平时的劳动技术课教学中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深刻分析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几乎所有学科都在基“课程目标”里,重点强调了“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劳动技术课教学与学习的基本要求。

3.1 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教师自身要成为“研究者”

《福建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试点》对教师就提出:“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教科研能力,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研究。”教师只有把自己从“教书匠”提升为“研究型教师”,不仅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技术成长,还能主动地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笔者申请福州市教育研究院课题《中学课堂教学实施中“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式规范化”研究》与晋安区课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正是向“研究型教师”转换过程中的一个有益的尝试。

3.2 劳动技术课教学要善于运用探究性学习

把研究性、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劳动技术课堂教学,融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毕竟是一种全新的做法,没有太多的现成经验可以借鉴。传统的劳动技术课教学过多的关注对学生的技术传授,而忽视学生的主动探究,忽视学生的实践体验。笔者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发现:劳动技术课引入探究性学习,把劳动技术课某个主题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开展起来,既弥补了综合实践活动中缺乏学生动手制作方面的不足,又能为劳动技术课的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如笔者曾指导学生开展过“校园节约用纸”综合实践活动,活动刚开展时让学生收集各种资料、制定方案、设计问卷调查等等,这些很多是理论性的东西,学生的兴趣并没有被激发,但我在活动中引入了劳动技术课制作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制作再生纸、利用废纸设计纸盒制作LED小夜灯。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点燃了,参与度自然就高了,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作品,心中就有一种成功的喜悦,为他后期对资料的整理及撰写小论文也提供了动力。再如园艺课《花卉的上盆――种植吊兰》,如果单纯的传授上盆的技术与吊兰的种植,学生的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机会就少,这时我课堂教学设计可以采用课前让学收集树木花卉对绿化环境的作用、家庭绿化注意事项、什么花卉植物能吸收室内有害气体等,学生通过收集资料也是一个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而且还学到课本上很多没学到的知识,在拓展探究方面让学生利用所掌握能吸收有害气体的花卉植物,设计一盆组合盆栽净化室内空气,培养学生创新方面的意识。

总之,通过课题的研究,学到了很多,懂得了把这十多年的教学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做一个善于开发、利用、归纳整理资源的有心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力,这是我们一线劳技教师所追求的,也是我们所希望的劳动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

[2]叶平.初中研究性学习实验课例[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有效利用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2-0021-02

目前,我省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可以说是立体化的资源。有较旧的课程标准、有2007年颁布的省级指导纲要和配套的教科书、实践指导用书、教材配套光盘资源以及教材与学科支持网站等资源。可以说,已经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育、教学、教研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与支持平台。

一、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低效现象

面对立体化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可能由于某些客观的原因,如:兼任了其他学科的课件指导与制作、机房管理、校园网维护与管理、电教设备维护与管理、教务财务总务相关协助工作等等繁重的杂务,削减了本职工作,同时也有自身的主观原因,从而未能有效地利用立体化的课程资源,或多或少存在以下低效利用课程资源现象:

1.照本宣科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机械地按照教材的章节、内容进行呆板的传授、宣讲,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使用教材像“软件使用说明书”;课堂像“短期电脑培训班”。

2.脱离教材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彻底抛弃规定教材。由自己另选其他教学内容,信马由缰,缺乏系统性,课程标准和指导纲要规定的信息素养难以得到培养。

3.拿来主义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没有经过自己的创造性处理课程资源,直接从网络上、或光盘上下载现成的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照搬照用,有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的嫌疑。

4.东拼西凑

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技术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痕迹”,把多种渠道拿来的资源生硬地拼凑在一起,结果形成“大杂烩”。没有主线,重点不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与个性难以张扬。

5.脱离学情

有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时间精心设计的教学资源素材在课堂使用,却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生活经验太远,不能产生共鸣。

二、提升信息技术课程资源利用有效性的对策

针对以上低效地使用课程资源的现象与问题,结合本人多年的实践,来谈谈提升课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的粗浅认识。

1.认真研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和《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领会其主旨、精髓,体会配套教材编写体系、编写结构及意图。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结合校情、班情、学情创造性地处理课程资源。如,可增删、可拓展补充、可调整顺序等处理都是可取的。既不可照本宣科,也不可信马由缰。

2.合理地吸纳多种渠道的课程资源

对于配套光盘、实践指导、专题支持网站上的相关资源可从学情、校情实际借鉴吸纳,合理选择那些既能围绕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又能将技术融入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情景之中的教学资源。但不可照搬照用,也不可东拼西凑。

3.努力开发适合校情、班情、学情的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老师,应该发挥自己的优势,也应该有能力开发创作富有自己个性特色,有着本校本土特色,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课件、教学辅助小软件等多种形式的课程资源。制作的教学资源应选择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场景,或者能在课堂现场生成了用于本课学习和操作的资源,使学生在学习时保持了极大的热情。因此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再利用教学资源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实践任务情境,这样课堂教学的效果一定不会差到哪里去。而且这样长期实践下去一定会形成自己处理课程资源的个性特色。

4.适时地扩展信息技术课程资源

可采用如下策略来实施:

(1)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模块相结合

现行教材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方面可以说是有很大的进步,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将《信息技术》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模块有机整合。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模块学习过程的各个阶段都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根据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模块学习的需要选择《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他模块学习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又会为《信息技术》课程提供大量具体实例,使学生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促进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

(2)和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

例如Word的学习。应和语文的教学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好文字处理软件Word的基本使用方法。课程资源中可以安排一些语文知识融合其中,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可以和语文教师多多沟通,通过修改作文和制作电子报刊来加强学生的使用技巧。课程资源在编排上可以多涉及其他科目的知识,比如学习excel,我们可以涉及数学、语文的知识。这样一来我们的学习就更加丰富,知识更加丰满了!学生对学习更加感兴趣,我们在信息技术课程还可以学习到其他科目的知识。

5.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科教研组应按时有计划地开展有效利用课程资源的教研研讨活动

发挥集体的力量,充分利用QQ群、学科BBS、博客等网络平台合作、共享相关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成果,努力形成本校课程资源的体系化。促进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自身成长。在课后要及时反思利用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得失,要反思资源运用的时机及场合,要反思利用资源创设的情境是否调动了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反思资源是否有效地驱动了学生完成实践任务,是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情感。

6.面对学校现状,利用自身技术本领,适时开展信息技术校本培训

把其他学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提高了,自己就可以从帮助制作课件和其他学科教师的电脑维护等杂务中解脱出来,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本学科的课程教育教学。要持续不断加强自身业务与专业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学习,提升自己驾驭处理信息技术课程资源的能力。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较,有着鲜明的特点,即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时展性。这就要求选择利用课程资源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作用,搭建一个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情境。在这种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情境下,课程资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资源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Z].

篇6

教学设计是教师将教育理念付诸教学实践的起点,是教师对课程实施的设想、策略和方案,是联系新课程理念与课程行动的关键。因为教学不仅是教者个体的劳动,作为教者,不仅要去认识教材,还要思考如何将教材的诸多内容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积累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丰富内在情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航。我校对数学教学设计开展了两年多的研究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提高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指导思想

1. 新课程理念下,由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扩大,学生自主性、个性化学习情况是难以预先设想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预测不同学生的学习状况,继而设计出针对不同学生的多项指导措施,这样的课堂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进行到位而恰当的点拨、引导、评价。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初中数学教学设计,应以课标为指导思想;以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终生学习能力、会用数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的;以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实践

1. 提高教师分析学情、教情的能力。(1)学情分析。它主要包括学生学习起点状态的分析、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2)教情分析。教情分析是分析教师自身特点对教学设计的影响,教师的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师的价值观、人才观等,都对教学设计形成指导性的作用。

2. 提高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合理的组织教学,创造一个愉快的教学情景,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的不同内容等具体情况和条件灵活运用,创造出适合学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科学知识。

3.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课堂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备好课写好教案的基础,更是反映教师教学能力、体现教师自身教学特色和风格的重要途径。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要围绕具体教学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来进行。

4. 提高教师课外活动设计的能力。数学课外活动是数学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活动的开展,使数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悟数学与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的价值。我在设计中突出学生的广泛参与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活动采用小组合作型为主,活动的评价多元p多层次,重在参与,重在体验。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体会

1. 活动操作模式的教学设计。活动操作教学模式,意在突破传统的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陈旧格局,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基础、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一种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课堂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2. 真实任务情境的教学设计。重视创设一种接近生活原型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总是领受“真实任务”、形成迫切解决需要,并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认知与个性发展。

3. 小组活动模式的教学设计。小组活动是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它可以用在课堂学习中,也可以用在课外和校外的各类非学术性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是分小组进行的,事实上也只有分小组才能使活动有序地开展。

篇7

一、勤勉做事,扮演好服务角色

作为学区教学工作的实施者,我有自己的角色定位,“上情下达,下情上晓”,在文件堆里,我能理清思路,努力做到“一日清”,让“上”满意,让“下”也满意。我明白,教育是服务,管理更是服务,必须要倾听教师的呼声,捕捉教师的意愿,教师的笑容是给我最大的肯定。

二、教学科研工作,佳音频传

(一)各层面教研活动丰富多彩

1.湖岭片区各科专题研讨活动16次。

2.市级教学研讨会活动5次。其中,初中科学为湖岭学区联片教研活动升格为市级。

(二)教师获奖情况136人次

1.2010年市教育教学案例评选,31人获奖,湖岭镇中谢晓明、湖岭三小林秀海荣获一等奖。

2.市2011年教师教育论文评比,71人获奖,桂峰乡学校,鹿木乡学校,金川乡学校,永安乡学校,林溪乡学校,湖岭镇小,林溪乡学校等7人荣获一等奖,获奖率超过市平均值。

3.6人获得市第十一届中小学教坛新秀称号,分别是湖岭镇小【小学语文】、芳庄乡学校【小学思品】、桂峰乡学校【初中语文】、湖岭镇中【初中英语】、湖岭镇中【初中科学】、湖岭镇中【初中体育】。

4.湖岭镇小金绍书被评为2010年市优秀教研组长,被评为2010年市优秀教研组长。

5.等9人在2010年市初中教师命题竞赛中分获二、三等奖。

6.湖岭镇中、溪坦学校、湖岭镇中在2010年市初中社会·思品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分获一、二、三等奖。

7.市2011年优质课评比共有4人获奖,其中湖岭镇老师荣获一等奖。

8.4人在分别在2010年市中小学美术人物速写比赛,市2011年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评比,2011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评比,2011年市初中社会·思品说课评比中获奖。

9.市2010年度优秀课题成果获奖4项,2011年教师小课题、教科规划课题、教学研究课题立项11项。

(三)学生获奖情况20人(班)次

1.2010年市小学生英文书写比赛,湖岭镇小五(2)班、五(3)获奖。

2.市首届“《玉海》杂志杯”校园文学大奖赛8人获奖,其中林溪乡学校荣获一等奖。

3.第十届初中生实验操作比赛,4名学生获奖。

4.安市2011年“隆山实小”杯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6名学生获奖,其中湖岭镇小荣获一等奖。

三、教学常规工作,力度不减

1.增补学区教研大组组长、副组长,培养优秀教师,为教学常规检查工作设置人才库。

2.继续推行教学常规月查制度、逐级检查制度、突击检查制度。每个学期至少对每所学校教学常规检查一次。

3.教学常规管理逐步精细化,尤其是备考质量、作业批改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桂峰乡学校的“二次批改”日臻完美,鹿木乡校档案建设日趋成熟,潮基乡学校教学公示记录详细。

4.继续开展系列比赛活动:a.开展2010年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数学教学设计及其课件制作评比活动;b.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语文教师作文批改评语比赛活动;c.举行《弟子规》知识竞赛活动;d.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七年级英语学生作文现场比赛;e.举行湖岭教育学区小学生英语口语比赛;f.举行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音乐教师现场教学设计比赛;g.2010年湖岭教育学区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设计评比活动;h.开展湖岭教育学区2010年中小学学科协作命题(期中试卷)评比活动。

5.严格执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开展2010学年第二学期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程计划实施专项督查。

6.加强教学质量监测工作。学区统一组织协调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工作,召开九年级期中质量分析会,总结经验,为提质出谋划策。并对九年级适应性考试统一时间,调换监考,集中改卷,全面分析。同时,未雨绸缪,策划好六年级的教学质量监控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1.在管理中许多工作做得不太精细,今后要提升工作效率。

2.与教研室教研员沟通、交流较少,教科研档次低,品位太低。

3.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的督促检查,重在业务指导。

篇8

2.科学探究更需常态化——基于对化学科学探究文献的统计及其本质的分析 谷莹莹

3.对两岸建构式数学教学发展过程的思考 王奋平

4.让思维之花绽放——次"意料"之外的探究引发的思考 卞少云

5.例析数学教学与学生认知水平的协调 程华

6.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殷伟康

7.背景资料:让阅读教学厚实起来 仇定荣

8.语文课堂"有效话题资源"的确立 范洪冰

9.英语阅读课中分层教学的有效性尝试 黄晓珑

10.思政课教学中巧用数学方法摭谈 黄发明

11."数"说历史 许德煌

12.借鉴农耕方式构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态系统 邵迎春

13.语文阅读教学切莫"得意忘言" 赵红

14.汤姆孙电子比荷测定的几种方法 方颖

15.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美学 陆国民

16.一问问出几多"意外" 叶国芳

17.外语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及教学对策 曹冬月

18."走进教材"与"跳出教材"——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标志"说起 徐美玲

19.借助微软Excel,动态分析物理过程——道物理经典难题的数值解 沈富根

20.学会分类理解本质——谈与量有关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曹坤

21.例谈隐性"不变"条件的解题功能 李顺友

22.测定"非正弦交流电有效值"的实验探究 吴良娟

23.源于新教材的化学实验题的设计 肖中荣

1.十年来我国教育惩戒研究述评 刘媚

2.教育惩罚运作对象的转向 刘德林

3.非生态:当前高中学校管理的实然形态分析 王梁,王焕轶

4.试论新教师的教育初思维 阮周微

5.论备课组长的角色定位 林红霞

6.课堂教学的易发缺损及其矫治 蒋超英

7.教师讲课神态与教学效率 鞠党生

8.任务型教学中的英语小组活动探析 陆正荣

9.化学探究教学中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的实践探讨 应崇恩,孔琴飞

10.刍议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欣赏课教学 潘俊英

11.向《美国语文》学习"读者意识" 黄可心

12.论语文课堂教学的执行力 朱益群

13.因果思维:让作文充满理性魅力 庞君芳

14.巧用"镜子哲学",闪现写作文采 黄宁昕

15.让校园充满浓郁的书香——指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活动 沈建平

16.用最激情的方式亲近语文——中学生创作演出儒学校园剧随想 毛繁荣,王燕滨

17.有意记忆词块:英语学习的高效策略 吕吉尔

18.初中科学优秀试题例说——以浙江省的初中学业考试科学试题为例 王文军

19.高中生物教学行为的重新建构 孟宪文

20.信息动态

21.批评与表扬中的"边际递减效应"及其运用 李高辉

22.学生成就感的培养——以高中信息学奥赛教学为例 巫雪琴

23.关注细节滋润心灵 孙书国

24.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联系会 周惠,丁新松

1."技能训练是机械操练":一个需要终结的命题 曾洁,宋初健

2.在物理教学中追求显化的科学方法教育 姚天勇

3.数学教学设计与数学备课之差异 张彦春

4.初中数学课堂"问题串"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徐骏

5.区间套定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陈凌

6.高中英语课外阅读中的档案袋评价 吴建华

7.英语写作教学中同伴互评能力的培养 周小伟

8.隐性知识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陈燕芳

9.在不确定中创生智慧 具春林

10.于细微处见精神在审视中品历史——浅谈细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阮亚芬

11.情真意切式活致用——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体验 谌凤山

12.历史教学思维方法的转变策略——以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第四单元为例 袁悦蓉

13.利用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张明声

14.新课程视角下元素化合物的教学策略 项新华

15.有效生成:探究式教学的强大动力——基于历史课堂"突发事件"的思考 贺建华

16.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从一节市级公开课说起 王同亮

17.从一个课例看生命课堂的构建 周智

18.别出心裁的高中英语第一堂课 肖梅

19.开拓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新思路 陈文

20.数学开放式复习教学的思考 郑晴怡

21."自创实验"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徐祥宝

22.用"泡腾片"做化学实验 张凤,陈凯,王路路,费飞

23.浅谈高中物理实验资源的开发策略 肖永强,徐兴花

1.督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米坤生,武恒

2.中英教育督导制度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 芦雷,徐鹏

3.高校自主招生与高中教育行为的变化——江浙沪三地的调查比较 林静

4.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实践探索 沈坤华

5.刍议绩效工资背景下的"学生评教" 陈耀平

6.教师叙事研究的现状及改进建议 谌凤山

7.教师集体设计作业的实践研究 王剑波

8.思维导图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沈建强

9.基于课堂教学的三种校本教研活动 吴良根

10.发挥教研组核心作用,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东恩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

11.品味专题导语,妙用含意文辞 钱国庆

12.初中散文诗教学"三部曲" 何航芳

13.立足文本找准切入口——试论多元解读的界限与方法 张丽琼

14.阅读实践生活——浅谈中学生写作心理背景的建构 褚学会

15.浅议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途径 周丽娟

16.让学生热爱语文 周菊芳

17.把学生引入《红楼梦》艺术宝库的大门——《林黛玉进贾府》教法探讨 相明祥

18.让学生主动学习——谈农村初中学生英语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桂波敏

19.例谈化学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 张岚雅

20.钢琴伴奏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作用 杨拉洁

21.随机作文课教学案例及分析 戴杨钒

22.阅读,是一种唤醒——《紫藤萝瀑布》教学案例 苗文娟

23.一个数学定理的活力呈现——关于"四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 来江飞

24.论青少年自我实现与心理健康 吴锡改,林芸

1.语文学科"有效教学"缺失的基本表征及评判标准 屠锦红

2.在习题教学中实现"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探讨 傅雪平

3.践行新理念笑弹"琵琶行"——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教学实践为例 张治升

4.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化学——以"JCE Classroom Activity"栏目中蓝色消失活动为例 段中东

5.课堂导入多样化,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王灵滨

6.英语课外阅读的检验方法 卢卫国

7.撷百花之露创灵动课堂 崔维云

8."文"与"言"的教学取向与策略 施茂枝

9.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教材整合 唐琴

10.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谈通过解题指导,激活学生思维 陈斌

11.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 赵绪昌

12.物理语言应指向物理知识的本质内涵——从教材中有关"断电自感实验现象的观察"的叙还说起 王再华

13.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从孙维刚的一节公开课谈起 王光明,严家丽

14.数学课堂的三重境界探幽 仲广群

15.语文学习:精神气象之涵养——从《鸿门宴》说开去 王建

16.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的教学初探 俞丽萍

17.历史课教材资源整合一例 王涛

篇9

“老师,这章的综合实践课上吗?”陶丽怯怯地问我。“我们要赶进度,不一定上。”我官腔地回答着,我发现她的眼里闪过了一丝失望之意。“你们喜欢综合实践活动?”她居然笑了,那种期待和小小的满足让我觉得很感动,也很抱歉。我与她就“综合实践活动”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商定我和她共同组织一次《设计和制作模拟调光灯》“综合实践活动”,一周后教师和学生各自拿出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案。她负责向同学们“透露”,我就着手进行活动的全过程设计。在之后的那段时间里,我仍然照例进行着教学活动,可是我发现学生间出现了一些微妙行动,他们一发现我进教室就将手里的练习纸立刻藏起来,而且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我也自然会做地下工作,利用机会悄悄地了解学生的准备情况,了解到,有一位是班级公认的特色学生,对学习很不尽心,居然一个人也在设计电路图,对我说现在暂时保密。这让我多少有些放心了。

――自信的笑

一周后我组织讨论交流活动,我把设计的活动向全班作了说明,然后要求各个小组也进行说明。陶丽同学立即站起来说:“老师,我们俩换个位置,你坐到我的座位上,接下来的活动我来主持,怎么样?”我愣了一下,心里嘀咕,搞什么名堂?但还是把讲台的位置让了出来。

陶丽很自信地站在讲台上组织起讨论活动了,她要求每个小组把各自的准备向全班作介绍。各小组就根据课前的约定先后介绍准备情况,我发现他们组成了六“设计与制造公司”,有公司的标志和名称,如“Simple科技有限公司”,他们的解释是“Simple简单生活,简单快乐!”在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我看到有4个小组都设计出7个“方案”,有2组设计出了8个“方案”,我越看越欣喜,越看越感动,原以为学生能设计出三四个就已经很不错了,太出我的意料了。有一位是班级公认的特色学生,对学习很不尽心,居然一个人设计出了7个“方案”,而且有5个都能很好地达到调光的效果。我很开心地对那位同学说:你真棒!老师佩服你!金鹏在网上查了资料,设计出了令同学们称赞的电路图。学生的新颖设计可谓“花样百出”。在学生展示之后,看到了他们脸上那种满足的笑容,居然让我感觉到幸福。课后,我根据各小组的设计为他们进行了器材准备,让他们想办法连接自己所设计的电路,看能不能达到调光的效果。学生在连接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单刀双掷开关不知道怎么接线,我就告诉学生中间一个接线柱可以是想象成电流流进,然后从两边的接线柱流出,就可以分为两条路了。利用改变铅笔芯接在电路中的长度改变灯泡亮暗的时候,移动导线夹子接触不是很好,灯泡时亮时暗,我们就想了办法,把回形针串起来,一端用鳄鱼夹夹住,另一端套在铅笔芯上,用回形针进行滑动的时候效果就非常好了。有的小组两节干电池下接了5欧、10欧和15欧的电阻,想利用电阻的大小调节电流的大小达到调光的目的,可是在真正实验操作的时候,接15欧电阻的时候,灯泡不亮,学生用电流表测出了电流比较小。于是学生就想到加电池,增加电压,我就继续引导学生,生活中的调光灯都是接220伏特的家庭电路,不可以随便改变电压大小的。学生就说换电阻,换了一个阻值比较小的电阻就解决了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变得自信了,笑容在他们的脸上仿佛在宣告他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乐趣,他们在这样的课堂里不仅收获到了知识,还收获到了学习的快乐,这样的笑容多珍贵啊,相机让时间停留在了那一刻。

――快乐的笑

有的学生设计了利用玻璃随温度变化的导电性来改变灯泡的亮暗,这种方法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中我向学生介绍过,学生此时是学以致用,可是他们并没有看到实验现象。于是我就在超市买了两个白炽灯,一个开关和插头,一些导线,自己在一块木板上接了一个电路,两个白炽灯串联,接在220伏特的电压下,敲掉一个灯泡的玻璃罩和灯丝,留下玻璃体连接在电路中,所以常温下是不导电的。用酒精灯对玻璃体进行加热大概一分钟,发现另一个白炽灯亮了,而且越来越亮。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设计能付诸于实施,他们有了成功的喜悦。后来学生设计了光敏电阻和电位器,可是由于它们的阻值都是达到了千欧,我把灯泡换成了发光二极管,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经过各小组的努力,他们各自完成了任务,我就再一次组织交流。在这次交流中,每个“公司”一一上台展示自己公司主推和辅推的电路图、实物图,并对自己公司的设计进行评价,优化设计方案。当学生说到光敏电阻的时候,用透光度不一样的盒子遮住光敏电阻就可以改变电流大小。我神秘地拿出了有光敏电阻的电路板,用透光度不一样的盒子罩住,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很明显的发生了改变,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奇的笑容;有学生设计利用电位器改变灯泡亮度,我又拿出了电位器的实物电路板,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又一次惊呆了,他们居然自发地为我鼓掌;最后当一位学生说到利用玻璃的导电性改变灯泡亮暗的时候,我当堂做了这个实验,全班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学生在迫切地等待着奇迹的发生,又觉得有点不太相信这样加热就能使玻璃变成导体,当另一个灯

泡奇迹般地亮起来的时候,全班发出了欢呼的声音。

我希望在课堂上看见每一位学生的笑容,期待的笑,自信的

笑,默契的笑,哪怕是犯了错误尴尬的笑,我一直在追求着,尝试着。让学生露出笑容,就是我的教育理想。我会尽最大的努力给学生一个快乐的课堂,希望他们在长大以后回忆起初中时代物理教师的时候,脸上会洋溢着点点幸福的笑容。

附: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

设计和制作一个模拟调光灯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和制作模拟调光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在评价各小组所设计的模拟调光台灯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会欣赏,学会倾听意识,知道尊重他人劳动成果是一种美德。

3.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促进对滑动变阻器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欧姆定律,并能用所学的电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促进物理知识的内化。

课前准备

1.学生分小组成立“设计公司”,小组成员讨论公司名字,并且画出公司的标志和名称。说出公司名称的意义。

2.教师准备稿纸、常用器材。

实践活动

1.设计调光灯电路。要求是能达到调光效果就可以。学生分组活动,要求各小组尽可能多地设计出不同的电路。

2.相互交流,促进思维。要求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

3.师生交流。要求每个小组把设计的电路图给教师,促使教师有思想和物质的准备。

4.方法指导。在与学生交流的活动中帮助学生解决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有的在实验室里可以找到,有的可能要去市场采购。实际上学生向教师提出了,光敏电阻,发光二极管,酒精灯,白炽灯内的玻璃柱。帮助学生解决了一些制作上的困难和小技巧。

课堂展示

1.引入新课

师:开始学习本章内容的时候,我们曾经看过一种什么现象?并且布置了一个任务:自制一个模拟调光台灯。经过本章的学习,大家应该已经准备好了,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将你的设计与模拟调光台灯电路与全班同学交流和分享。本节课的展示活动请陶丽主持。

2.展示交流

各小组将所制作的“调光灯”进行展示。

首先组织评审小组。由各小组推荐一人。

要求:

(1)展示实物。

(2)说出原理。

(3)交流解决困难的办法与收获。

(4)评价小组要公正。

注:本环节是为了了解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得到提升。

3.教师对每组学生的设计进行点评

学生的设计电路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

(1)改变电源电压,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改变小灯泡的亮度进行调光。

(2)通过串联定值电阻,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改变小灯泡的亮度进行分段调光。

(3)通过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两端电压和流过小灯泡的电流,改变小灯泡的亮度进行连续调光。

4.师生小结

篇10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